艺术设计考察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设计考察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设计考察报告

艺术设计考察报告范文1

【关键词】民办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206-01

本文从课程设置的整体结构出发,主要从公共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三方面入手,对如何构建新时期民办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做了一些探讨研究。

一、公共课程体系建设

(一)公共必修课程模块:包括政治理论、形式与政策、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大学体育、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基础及应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读书活动。该模块对实现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创造性的能力和专业发展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公共选修课程模块: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教育、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该模块培养学生要具有宽阔的视野、积极乐观的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品质。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一)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包括设计素描、专业透视、建筑速写、数字图像、设计色彩、立体构成、专业制图、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人体工程学、设计概论、建筑概论、室内设计原理、建筑外立面设计、CAD制图、MAX建模基础、渲染技法、效果图表现技法。该模块是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素养、基本的造型技能以及基本的专业设计技能,为创新设计奠定基础。

(二)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包括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工程预算与报价、陈设设计、家具设计、家居设计、别墅设计、办公空间设计、餐饮空间设计、娱乐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展示设计、景观规划设计。该模块是让学生认识行业发展特点,掌握设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引导和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因材施教,培养应用型的设计人才,为学生就业指引方向。

(三)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包括摄影基础、装饰画、民间美术、广场景观设计、小区景观设计、植物景观设计、城市环境景观雕塑、快题设计、模型制作。该模块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拓宽专业层面,丰富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

三、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一)课程设计模块:计算辅助设计与核心设计课程相结合的课程设计。例如,在办公空间设计课程中,将课程分为两部分进行,一部分理论基础课程;一部分设计课程,并使用设计软件完成最终作品,题目应来源于实际工程,使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工程实践。同时,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并指导学生参与设计竞赛活动。该模块是使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并像真正的设计师一样独立完成整套设计方案,为更早的进入工作角色,奠定坚实基础。

(二)社会实践模块: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学习,学有所用的同时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然后再学习再实践,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自我完善。该模块是使学生考察市场,认识社会,在此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沟通与合作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三)专业考察模块:此课程为外出考察课程,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考察线路,考察前要做好外出准备工作,合理安排出行计划,并指导学生学会有效考察以及如何完成考察报告。该模块是让学生尽可能接触更多的事物,使学生学会收集专业信息,加强对专业的理解,开拓眼界,并亲身感受专业与设计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正确审视自己的前途。

(四)毕业设计模块:该模块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及应用的考察和全面总结,结合专业特色,其内容包含设计作品和设计说明两部分,并强调其设计的创新性。实行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答辩、毕业展览制度。该模块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做好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三大课程设置的分析与评价,是构建合理化的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基础,是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教育模式的核心。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将不断结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我院的教育特色,对课程体系建设作出调整并加以改进,使民办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评价体系的设置更加科学、更加完整。

参考文献:

艺术设计考察报告范文2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强等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及课堂管理,提出了在课堂教学中专业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传递专业知识、引导学生成人成才、课堂管理、实践辅导等作用,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进行了探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高质量、多样化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强。艺术设计专业作为高等院校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设计课堂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角色,教学应该大力提倡主体参与型教学,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笔者就设计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发挥的作用,以及为学生提供积极向上、学习气氛浓厚的课堂的方法展开讨论。

一、课堂教学中的组织作用

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课内课外都发挥着组织作用,为使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在课前要备好课,这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专业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新的设计和教学实践理念,要透彻地理解教材教法,时刻关注本学科发展前沿和方向,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和手段,提高艺术设计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结构为主线,以教学过程为媒体,对所教内容进行加工、组织,编写确定一个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案,采用多媒体、网络备课和组织教学。

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强,具有开放性、互动性与创新性,设计创作与社会经济密切联系这些专业的特点,专业教师除了安排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学习、课堂练习、进行分组讨论等课堂组织工作外,还要组织学生参与实践学习,在实践前教师要为学生联系好装饰公司或实践场所,准备实践课堂教学内容等,组织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后进行实践学习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这些比较具体和细致的工作都要由专业教师在课前课后来完成。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知识、探索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中传递专业知识的作用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设计风格和装饰材料更新速度快、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专业,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大量阅读设计方面的书籍,为学生准备大量图片和优秀的设计作品,为学生了解当前的设计风格、理念和市场做好理论上的准备;另一方面要多参与具体的方案设计及施工管理,讲课时才不至于理论与实际脱节。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改变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图文并茂的课件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趣,让学生更容易参与,激发学习兴趣。如在“园林设计”课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具有代表性的中西方园林设计的作品,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讲述东西方园林风格和各自的特点。使学生对园林设计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着重介绍中国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留园、拙政园、狮子林,讲解中国园林的基本构造方式,使学生对园林设计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大了教学容量,达到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应培养学生与客户交流和沟通的本领。在与客户沟通的过程中让客户了解自己的设计思路,从而理解自己的设计、认可自己的设计。因此,教师在每门设计课程结束前应安排学生对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讲解,让每一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设计方案、设计思路及设计理念。教师在学生讲述之后提出其设计方案的不妥之处,最后师生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讲述的过程中充实自己的设计理念,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展示了他们的设计才华,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在设计专业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启发引导、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辅导,学生在设计中碰到问题,教师应以导向性信息探究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正确的轨道,引导学生去发现设计中的问题,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始终保持能动、活跃的思维和积极的探究状态,学会创造性、创新性思维。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教给学生基本的设计方式和方法,灌输新的设计理念,从而打开他们的设计思路,为下一步完善设计方案打下基础。

在设计课程初期,由于学生的专业知识不够丰富,设计思路不够成熟,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闪光点,引导和引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住宅空间设计”课堂教学中,先让学生分组考察建筑户型,写好考察报告。然后让每组学生对所考察的2~3个建筑的户型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户型划分的基本方法,找出弥补户型结构不合理的办法。互动的教学氛围加深了学生对设计基础知识的理解,开拓了学生设计思维。学生在发表自己观点的同时相互借鉴、启发,在学生激烈的讨论中,打开设计思维,寻找多种设计的方法,一个设计理念演变成多个设计理念。学生的设计思维、创作的潜能是无限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培养他们、引导他们。

四、课堂教学中的管理作用

班级作为高校管理的基本单位,不仅仅需要班主任、辅导员的直接管理,同样还需要任课教师的间接管理。专业教师课堂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没有一个利于学习的课堂,教学工作就无法正常进行。所以,教师在课堂中的管理作用非常重要。我国目前普遍沿用班级授课的形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不仅受制于学校文化,还受到班级亚文化的强烈影响。教师不仅面对个别学生,同时也对学生集体的管理和指导负有重任。教师应该具有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基本的班级管理方法,具有领导才能,能够艺术化、合情合理地解决教学过程遇到的问题和矛盾。

对于设计专业来讲,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课外,还会经常实地考察,如在“装饰材料与预算”课堂教学中,为了做好材料预算,就应该了解常用材料的性质、特点、用途及价格,这就要求教师不光要教学,带领学生了解材料和价格,学习专业知识,更应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带队的专业教师和班干部的作用不可忽视,充分调动和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从而有效地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让室外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五、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辅导作用

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实践型、创新型培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方法和内容,加强实践教学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为了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不仅可为学生提供深入实际、接受锻炼的机会,也避免学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社会,是否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加强实践环节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渠道。社会需要技能型人才,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吸收知识、掌握技能。

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在课堂中要现场实践教学,教授学生灵活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家具与陈设”课程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到家具加工厂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在考察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施工操作技能,指导学生施工技术的实施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积极参与现场实践,学生亲自参与图纸分析、加工等具体的实际操作,在学习过程中对施工过程逐渐熟悉,增强了学生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学习兴趣越来越浓。通过实践,既可以获得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的课题项目,也可以学到真实的现场施工工艺与流程知识,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对所学专业提高了兴趣,从而提高了学习的能动性和自信心。

总之,在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中,专业教师的作用十分重要,教师要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学习资料,打开学生的设计思路,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彦.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艺术设计考察报告范文3

关键词:城市避难;空间;群众参与

近三十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急速推进。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在发展的同时面临着新的考验。尤其是近年来各种城市灾害事故频发,如地震、火灾、恐怖袭击等。2014年4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经济结构特征呈现出相对于其人均收入水平的“过度工业化”和“低度城市化”,中国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在城市建设上急于求成,缺乏对城市安全性的长远考虑。

城市作为人群聚集稠密的区域,其安全问题从来都是重中之重。而反观目前的城市,一方面,城市避难空间系统的建设远远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低度城市化”的发展现状,城市居民缺乏必要的应对突发灾难的意识,对突发灾难的预防、处理方式等也缺少积极有效的措施。在当前的形式下如何考虑城市人们的避难应对,是个十分重要和迫切的议题。

一、我国城市防灾避难空间系统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灾害频发。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有关城市避难空间的问题愈加凸显,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等,在带来伤痛的同时,也激发了人民大众对于城市安全建设的思考和讨论。

基于此,我国开始重视与城市设计安全性相关的规范,对城市避难场所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也加大了对城市防灾避难的知识宣传与普及。但目前城市避难空间设计常只是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专项规划进行考虑,利用已规划的绿地、道路等进行防灾规划,与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用地规划脱节,防灾规划变得被动,防灾规划的实际指导意义减弱。[ ]防灾规划的被动导致与城市居民生活的脱节,由于没有构建好服务主体与服务项目之间的良好联系,无法发挥出防灾避难项目的应有的效用。以南京为例,人口密度极高的“中华第一商圈”新街口核心区由于地价高昂,高楼参差,缺少高效的避难方案,是灾害发生时的重灾区;而大多数可以作为首要避难空间的公园、广场很少能够平衡城市各区灾难到来时人们的需求。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与了解,城市居民在灾害发生时往往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选择最为合理的避难方案,导致了避难资源被浪费、使用效率低下。

南京防灾避难空间体系存在的问题在国内大中城市中普遍存在。现阶段我国许多城市防灾避难空间的规划仅仅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的任务,而并未被看做城市居民生存的基础中重要的一环设计,专业性与普及性没有并重,缺乏专业知识的群众无法高效地从中得到应有的人身财产保护。因此,建立在发展硬件设施的同时,与城市居民的交流联系对于防灾避难空间体系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二、城市避难系统空间设计与群众参与的必要性

由于城市服务的主体是城市居民,所以对城市避难空间系统的设计,无论在规划阶段还是建设过程中都应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如果城市居民对城市避难空间系统不关注不关心,无疑不利于系统整体的运作,导致防灾避难工作的效率低下,最终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从市民的防灾意识及城市应急指示系统的现状来看,我们仍旧有很长的路需要走。以南京国防园为例,其存在以下问题――

2.1标识很多 指示模糊不清

公园内并未发现明显的应急避难标识,仅有常来公园锻炼的老人表示,草坪附近似乎见到过类似的应急标识。而对于标有指示牌的应急草坪,游客纷纷表示不知此处为应急避难场所。面对指示牌,有市民反映不清楚指示牌的含义,并表示指示牌设计太简单,缺乏基本的的路线、电话等服务信息,形同虚设。

2.2避难应急设施安装巧妙隐蔽 发现不易

据工作人员介绍,为了不破坏园林景观,施工方把各种应急设施融入到景观之下,景观石、假山下都暗设了加着井盖的应急水井。一旦自来水管线因为地震等原因出现故障不能正常使用,水井就能发挥作用了。类似的设计还包括草坪下、板凳下的旱厕,柱子、假山中的应急广播等。

设计虽然隐蔽巧妙,但是一旦灾难发生,如果没有专人指挥引导,居民们很难自己找到这些应急避难设施并合理利用。

政府每隔几年就会对城市的各种抗震、防洪等规划进行论证、修改,但是普通市民遇到突发灾难仍然会觉得手足无措。由此可见,我们的城市并不缺乏大的防灾规划,但是规划能真正落实并且深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还有相当一段历程。

在日本,防灾意识深入人心,城市设计的细节中处处体现了人们的防灾意识。日本城市中随处可见标有红色倒三角标记的窗户,这些红三角标志着表示灾难发生时的紧急逃生处。由于日本的建筑玻璃窗往往是封闭的或者只可小幅度开启,只有标了红三角的窗口才能完全打开,当灾难发生时,人们可以沿着此标志的窗户迅速逃生,同时,救援人员也会首先从从有红三角标志的窗口实施救援,避免了忙中作乱的情况。此法不仅在高楼大厦,也在高速公路上实施,封闭的高速公路两旁,隔一段距离都会有红三角标志的紧急逃生处。日本国民积极防患于未然的态度值得我们思考与学习。

城市的避难空间系统应该是一个由点及面的整体,城市居民住点无疑是构成其完整性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城市避难空间系统的设计基于应满足灾难突发时人们的需要,其不仅需要满足考虑专业特殊性要求,也更需要满足考虑城市空间设计的普适性――要求。确保能用最简便的方法最大限度地用最简便的方法消弭灾难所带来的损害。现今存在的城市避难空间系统由于缺乏群众的参与,无法发挥出其最大的功能与效应。通过对避难空间系统的优化设计,需要达到让城市居民更多地认识到自身防灾避难责任的目的。

同时,只有当城市居民自身防灾意识提高,积极参与到避难空间系统的设计中时,才能真正形成从个人至群体的城市避难空间系统网络,从而避免出现专业人员闭门造车、脱离群众需求的情况。

三、建立城市避难空间网络结构

3.1完善城市避难系统空间链

南京并不是一座灾难频发的城市,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除去地震、洪涝,火灾、疫病、暴雨以及恐怖活动却依然接连不断,因而在城市中建立避难场所,提供有效便捷的方案有效规避此类灾难,提供城市细部的避难方案,形成由家庭――楼栋――居住区――广场――公园――城市的避难空间链,立足于日常生活触手可及之处、人口密集处、灾难多发地段,加强对灾害的防护,关注遇到灾难时如何尽最大限度地保护生命,以此为目标进行避难空间系统设计。

对于城市空间,我们认为,只基于城市整体的避难空间并不能满足灾难突发时人们的需要,所以,我们从城市细部着手,对包括住宅、小区、学校、写字楼等等空间部分乃至城市主体进行城市避难空间的设计,从而达到城市空间从区域到整体的点面统一,让灾害突发时人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减少灾难产生的危害,将伤害尽最大可能减少到最小,并能形成从各人到群体的城市避难空间系统网络。

3.2标识注重人性化设计

南京对城市避难空间系统有着一步步的规划,譬如国防园及尧化门等,但是避难应急设施的设计目的在于防灾避难,使群众能够及时从中获取到可用的信息,目前的城市防灾避难系统建设部分程度上背离了这一目的,同时,由于许多人对城市避难空间这个概念的模糊性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以致在灾难发生的时刻,这些曾经因设计而设计的设施并未最大发挥其作用。设计的本质是为了使生活更简单化,而不仅仅是为了丰富生活。

在建立城市避难空间系统设计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群众的意见,尽量使设计做到通俗易懂,标识人性化,了解到各年龄层次不同的需求以及所能最迅速接受的方式,在日积月累的普及中对人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避难空间系统需要的并不是繁复精美的视觉效果,而是给予在面对灾难时的人们多一点的安全感,让所有人都能够与灾害争夺更大的生机。

3.3加强科普宣传作用

首先必须确保传播信息的准确性,以防造成群众恐慌。其次需要重点扩大网络的宣传覆盖面,构建旨意明确、覆盖广泛的防灾减灾舆论新格局。

效仿日本展开制度化的防灾减灾宣传普及活动[ ]:制定众多宣传日、在学校开展防灾教育、促进居民自主防灾组织的形成。这便是我们所期望的从基层抓牢科普知识。

此外还可在各市设立科普教育体验馆,以娱乐方式促进知识传播。

通过物质(城市空间系统建设)――精神(增强群众防灾意识)――再回到物质建设(生于忧患)这样的良性循环起到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反过来由于群众的防灾意识增强,促使城市避难空间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应当被重视的毛细血管,小空间单位的建设,例如楼道、宅间组团绿地、中心绿地、社区等,也能得到更好的关注和建设。

四、总结

城市是人们聚居、生活并繁衍的地方,在现今各项动荡不稳定因素并存的今天,致使城市灾害频发的时刻无疑提醒我们完善城市避难空间系统的必要性,我们旨在建立由点及面的空间避难系统,以及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以致在灾难再次来临时刻能正确规避。

注释:

①李想,张萍,周欣。避难空间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主动性设计问题探讨。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

②林家彬,日本防灾减灾体系考察报告,城市发展研究,2002,(9)3:36―41

一、作者简介

作者1:芮雪君(1993―),女,汉族,江苏常州人,学生,大四本科在读,单位: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研究方向: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考察报告范文4

【关键词】室内设计专业 工艺基础课程 教学模式 变革

工艺基础是室内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基本专业技能之一,主要包括装饰材料和装饰构造两门学科。装饰材料是设计要素的物化形式,装饰构造是对其加以拼接的工艺方法,只有对二者的基本知识进行全面的掌握,并不断关注科技发展下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趋势,才有可能做出蕴含创意的设计作品。秉着如上的教学目标,大部分的设计院校都将工艺基础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但现实是学生走出校门后却无法直接与社会接轨,原因之一即为设计工艺基础不牢固。因此如何提高该类课程的教学效率便成为设计专业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将对国内外基础工艺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目前部分院校在该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对课程今后的发展方向及教学方法进行尝试性的探讨。

一、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室内设计专业工艺基础课程一般设置在二年级,授课时间总共为6周左右,每周8到12节课。在教学方式上,绝大部分教师都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包括市场调查、现场工地参观、引入设计案例等,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在教学中需要“教”与“学”相互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目前大多数院校工艺基础课程的作业以施工图的临摹或考察报告的整理为主要形式。如此一来,由于缺乏对基础工艺的实际体验,学生无法形成深刻的记忆,也就无法对设计造型形成独到的见解。在这样的模式下所培养的学生,毕业之后花费很多精力来重修工艺知识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可见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相比较之下,一些国内外知名的艺术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则更加成熟。我们可以通过对其教学体系的分析,试着找到目前部分院校工艺基础课程未来的教学发展方向。

二、国内外著名设计院校装饰材料课程模式和体系

1.美国的设计院校

美国有很多的知名设计学院,如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罗德岛设计学院等。“美国的设计院校最重要的宗旨就是学习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具体到室内设计专业,对市场上真实材料的认知和应用是重要的训练之一,几乎所有的室内设计专业都拥有丰富的材科实验室或材科库,学生可以使用和研究其中的任何材科。”①

美国的设计院校对技术性课程给予的高度重视首先体现在课程的设置上。以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室内建筑专业2012年的课程为例,分别开设了 Design with Materials Seminar、Matter and Structures 2、Structures 3、Design Materialization等课程。课程采取设计与材料、加工工艺、建筑结构以及现代材料加工系统等技术性知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在作业的形式上,美国的材料技术性课程多以实际的改造或建造1:1的实物的形式完成的。例如,“美国纽约的帕森斯设计学院,二年级的建造和材料课程是与对本院工作室的改造相结合的。”②学生的作业通过不断完善,最终会被建造出来。技术方面的长期实践使得美国的毕业生能够很快地适应社会,这一点是国内在教学方式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亚洲的设计学院

(1)日本的实践教育

日本的设计教育较为注重动手能力,学生的最终创意和构思大多会以模型表现出来。比如日本多摩美术大学就以“实践、练习和讲座”作为教育课程的三大支柱。学校非常重视对于学生技能方面的训练。学校的本科课程体系包括导入教育、基础教育与专门教育。导入教育着重培养设计的基础技能。学生将在每年的素材演习中全面地学习各种原材料的性能及加工工艺。导入教育阶段学生要完成真实大小的模型作业。在基础教育环节,学生将进一步学习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材料与结构,以此来获得更多的专业技能。

(2)中国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中国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是全球最优秀设计学府之一,作为设计专业学生向往的亚洲著名学府,对于技术性的课程也是非常重视的。我们以设计学院的环境和室内设计学为例,其中技术类课程分布于各个学年,分量约占必修课总数的近30%(见表1)。

三、教学弊端的深层次剖析

通过比较可见,我们在工艺基础课程教学中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工艺课程的比例、课堂教学与实践相脱离等。然而方法的陈旧必然缘于观念的落后,课程教育方法的落后缘于长期以来各院校对工艺课程部分的忽视,西方学院派对中国近现代教育模式的影响或许是原因之一。

1.国外传统的学院派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影响

在我国,设计教学的模式长期深受“学院派”的影响,使得在设计教学中忽视了材料和技术工艺课程。“西方学院派是世界范围内最早的正规建筑教育体系,也是中国近代以来建筑教育的主要来源”。学院派“强调社会、历史、艺术文化等的价值”“是建筑样式和绘图表现训练的典型代表”。③这种偏重于建筑绘图和设计理论的思想,往往使得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忽视了材料与技术工艺,因而要扭转这种思想误区,转变教学观念,对工艺技能课程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四个学年中适当提高工艺课程的课时量。

2.教学内容过于集中

工艺基础课程不仅内容多,而且难度大。大部分设计高校都将课程一次性安排在二年级。二年级学生处在美术基础和设计学科的衔接阶段,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相应的承受限度,大量的工艺基础知识极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课程内容必然无法及时被学生吸收。

3.教学与实践的脱离

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是学生完善自我认知的完整过程。然而由于缺乏中间环节——实践,学生们对所学无法检验或投入应用,从而对理论课程的理解无法达到应有的预期效果。在脱离实践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忽视工艺问题,而使设计沦为“形式设计”“理想主义设计”;单调的图纸临摹又使得学生对工艺的了解一知半解,更不用说根据实际条件创作出既符合空间功能又极富创意性的设计。

四、教学模式的革新及发展趋势

1.课程体系的调整

知识的学习需要循序渐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吸收过程也应该由浅入深,在课程的设计上也应该由易到难。国内大部分院校大都将该类课程设置在二年级,在短时间内过于集中的教学内容使得教师无法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对基本专业技能或设计结构进行深入的讲授。而通过上文对国内外优秀设计院校课程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技术性课程在各年级是逐渐渗透的,难度亦逐级加深。从初入学到高年级,随着设计课程的介入,基础技能课程可以依次从材料、基础加工工艺到设计与装饰结构相结合来讲授。如此一来,工艺基础课程才会是易于接受的、有意义的。

2.教学模式的变革方向

合理的课程安排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学方式的选择则是教学效果的主要决定因素。恰当的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事半功倍。以往的一系列教学方法虽然对课程的讲授效果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通过4年的教学检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而应及时对课程的教学模式做出必要的调整。

(1)由被动的教学向主动探究转换

认知理论中的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过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④

在课程的设计上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和验证,发扬创造性精神,独立思考,这样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并形成创新本领。如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去解决某些问题就成为了课程的关键。环境艺术设计属于应用科学的范畴,实践才是最终的目的,因而让学生参与实践才最能调动室内专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其中的工艺基础课而言,让学生去接触材料的制作及工程设计的创作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学习潜能。

(2)侧重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所培养的是实践型人才,学生在毕业后可以更快地融入社会。实践性教学包括两个方面,即社会化教学与学生的动手操作。在基础工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实践性的体现则可分为对常用装饰材料的动手操作以及社会技术专家对学生的专业指导。

①模型的制作

图纸或书面性的课程作业最突出的弊端就是无法使学生体会到由规格尺寸、结构、造价等带来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的作品流于理想、形式。然而社会更需要能够学以致用的设计师,因此在教学中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对基础工艺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借鉴国外院校在技术课中侧重模型制作的教学方式。通过实物模型的制作,学生可以检验课堂的所学,并且发现一些新问题,如材料的选择、模型总体造价、如何解决突发问题等,这些不仅能够加深认知,还能够帮助他们学会协调、交流与互助。

②教学与社会接轨

在基础工艺课程中,教育和社会紧密联系主要体现在专家的工艺指导上。国外的艺术大学经常在工艺课程中邀请社会上优秀的技术人员和实验人员对学生设计的实体模型进行技术指导,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材料的特性及加工工具,同时学习到社会最尖端的科学技术。

另外,学生们也可以在实际项目的参与中去学习设计工艺技能。欧洲最大的艺术设计教育机构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在其专业领域作为一位熟练的设计师工作,使学生能够充满自信地步入行业,因此在课程的设计上紧密联系行业实践。学生在学校完成了一系列的工程项目,如迈哈密旅馆的重新设计、摩洛哥精品酒店设计、化妆品品牌贝嘉专卖店设计等。设计工程的参与以及明星设计师的点评能够帮助学生开阔眼界,以更为现实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实际工程中各种材料与工艺的应用方式。

3.教学环境的完善

硬件设施的完善是学生学习基础工艺的保证。大多数知名设计院校都配备了完善的工作车间。如上文提到的我国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即为学生提供了木材和金属车间以及塑料陶瓷等工作车间。木材和金属车间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加工木材和金属所需的工具,还配置了先进的计算机数控建模和激光切割设备;塑料陶瓷车间也提供了各种专业的空间和设备,供学生进行陶瓷和塑料在各个过程中的制作。加工工作室的创建是实践性教学模式转变的基础条件之一。

当然,国内的设计教学发展较晚,课程体系发展相对不完善。对于工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很多的设计院校和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师已经开始着手进行探讨。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暑期主办的“创意未来——装饰材料创作营”,就与国内外建筑装饰材料企业及行业专家合作,通过学生的亲身触摸与创作来贯穿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想,旨在“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真正地了解和触摸材料,提升艺术设计的表现力与创新力”⑤。相信通过国内各设计院校及设计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会培育出更多年轻的优秀室内设计师。

注释:

①②梁文,杨宇.材料的理性与情感[J].室内设计与装修,2010(6).

③姜涌,包杰,王丽娜.建造设计——材料·连接·表现:清华大学的建造实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④梁宁建.应用认知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⑤杨冬江.材料悟语:室内装饰材料设计与应用实验教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