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端午节的诗句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端午节的诗句古诗范文1
1、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2、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3、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4、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5、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
6、玉台金盏对炎光,全似去年香。
7、便当裹米粣,烂醉作端午。
8、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
9、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10、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
11、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12、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13、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14、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15、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16、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17、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18、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19、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20、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21、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22、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23、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24、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
25、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26、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
27、香蒲角黍,对暑悄无言,梅雨细,麦风轻,怅望空垂泪。
28、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29、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30、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
31、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32、文字间金钗,消尽晚天微暑。无雨。无雨。不比寻常端午。
33、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
34、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
35、宜欢聚。绮筵歌舞。岁岁酬端午。
36、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37、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38、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
端午节的诗句古诗范文2
摘要: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人们留下了无数灿烂的文化精髓。先秦散文,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民族精神也在传统文化的积淀中不断传承巩固,中国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精神文明的结晶和体现。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语言训练
一、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慢慢也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起了洋快餐,看起了一些外国影视,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天天唱着意境浅显的流行歌曲,却背不出字字珠玑的古诗文;学生们捧着卡通漫画看得津津有味,却对古典名著敬而远之;传统节日,不知意义何在:民族英雄,不知朝代事迹······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社会道德的缺失、精神底蕴的淡薄无一不和传统文化的逐渐失落有关。站在时代的讲台,如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生实施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初中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他的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古代表疏奏章等政府公文的名篇佳作;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五言古诗的典范;词与曲,是中国特有的诗歌形式,初中语文教材中也选入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气势磅礴的豪放之作。“记”、“说”、“序”、“论”“铭”等也是古代运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文体,如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是风格清新的写景小品;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以赠序的形式告诫后生。教材选录了一定数量的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片断:如《水浒传》中的精采片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等。这些选录的作品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不仅显示出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而且充分反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小说审美意识和审美特征。语文教师只需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稍微进行课外拓展,传统文化知识就自然而然透渗进学生的脑海里。
三、体会作者的情感
“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自己虽然年迈力衰独处孤村,但对祖国并不悲哀绝望,还想着替国家出征防守边关,表达了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王昌龄的《出塞》、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等都抒写出了诗人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贺知章《回乡偶书》等作者表现自己对家乡强烈的热爱和思恋之情。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对亲人的关爱思念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他们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
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室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如果学生每天生活在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环境里,耳濡目染,势必更能提高学生的素养。这样就需要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做一个有心人,教室里的墙壁上布置那些带有传统文化的名人名言,黑板角每日一言,学生课桌右上方可张贴励志语。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还可以配合学校、班主任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爱好。如学唱国粹京剧,弹拉各种民族乐器,播放古乐、古曲,或利用早读举行古诗文朗诵等一系列形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农村学生也许相对于城市学生来说稍显慢一些,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营造成一种氛围,就会越做越好。
五、加强语言实践
民族文化蕴涵于民族的语言文字之中,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其深厚的民族精神的积淀。它直接与民族感情相联系,构成了维系民族成员的心理纽带,是民族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训练是语言学习的手段,也是文化传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的训练内容,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妙。
据说纪昀编纂《四库全书》时,皇上曾命他在纸扇上题字,纪昀写了王之涣的《凉州词》,乾隆一看,沉着脸问:“怎么丢了一个‘间’字?”纪昀接过扇子,看了看,镇定地说:“没有丢字,皇上,这是一首词。”说完,就读了起来——请想一想,《凉州词》少了个“间”字,怎么通过改变停顿变成一首词?通过讨论,学生会发现这样读来别有趣味:“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项训练使学生了解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语言训练的趣味性以及诗与词之间的区别。
我们还可以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写作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撰写报告,以网页、演示文稿等形式进行交流。还可以看《屈原》、唱《橘颂》、吟诗词、赛龙舟、选艾叶、佩香囊、吃粽子······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把地域文化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这样的文化传承更是意义深远的。
当前,我们的语文课程尤其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也就是需要大力加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创造和发展。作为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地应当担起这一份神圣的使命,把民族文化的精髓有层次、有系统、有广度、有深度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内化在学生的精神中,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依然绽放着精神之花,民族之魂。
参考文献:
端午节的诗句古诗范文3
关键词:炼字;空字;高考诗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296-01
“空”字在咏史怀古诗、思乡怀人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这几大常见的诗歌题材中多被诗人援引。在不同题材的诗歌中,担任了不同的抒情角色。较好地掌握古人对“空”字的灵活运用,是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的主题的。
一、“空”字所寄寓的情感
1、抒发对社会人生盛衰无常而自然宇宙永恒的慨叹
这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对比。例如王勃的《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高阁之中的滕王李元婴现在在什么地方?此地只看见栏杆外的长江水波涛汹涌,不舍昼夜地永恒流淌。人生的短暂与江水的永恒使得诗人生发慨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凤凰来寓意着朝廷的兴盛,凤凰去象征着朝廷的衰落。社会人生是盛衰无常的,唯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2、借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
这种“今衰”是由统治者的昏庸腐朽造成的,所以也蕴含着规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历史覆辙的思想。这一点在咏史怀古诗中较为常见。例如姜夔《扬州慢》,昔日的扬州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繁华之极。而今却是“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萧条冷落。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六朝三百年的历史恰如一场梦,“鸟空啼”暗含着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同样地主题还有欧阳炯《江城子》“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诗人凭吊六朝古迹,怀古而伤今。这也是在警告当朝者该如何治国理政,才能避免政权的倾覆。
3、寄寓着羁旅漂泊的愁思、思念家乡的惆怅、孤独寂寞的哀怨、壮志未酬的愤懑
这一点在思乡怀人诗、送别诗中多有体现。柳中庸《听筝》:“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只能与灯影为伴,是何等的寂寞!“空”更增添哀伤的氛围,离愁别恨之意呈现纸面。同样地,如王维的《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空堂”表达的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哀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空”蕴含了绵绵无尽的不舍之情。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报国之志得不到伸张,空有一腔爱国热忱。一个“空”字将诗人壮志未酬的愤懑倾泻而出。
4、热爱山水、渴望归隐、淡泊名利、超然脱俗
这在山水田园诗中多有体现。例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里的“空”就是一种闲适、一种宁静。《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大山幽静,不闻人语。《过香积寺》:“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描写了水潭清幽。《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环境的清洁空明,也是诗人淡泊名利心态的有效折射。再如常建的《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大自然的山水能够去除内心的杂念、纯洁心灵,超然脱俗。
二、答题技巧与示例
释含义,点手法+描景象,摹情态(结合特定诗句翻译)+谈感情,明作用(艺术效果)
例如:《湘中》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萍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注:该诗写于贞元末年(804)韩愈无端被贬连州阴山(广东县名)的赴任途中。相传屈原贬逐,遇一渔父到:“举世混浊,和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说罢,“鼓而去”。
问题:请简要分析最后一句中“空”字的妙用。
分析:有效理解诗歌,我们需要从宏观与微观处着眼。从宏观处着眼,即抓住诗歌的题目、作者、诗句以及背景介绍等环节。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诗人无端被贬,那么这种情感或者是乐观豁达的或者是壮志未酬的。需要我们再做进一步的确认。从微观处着眼,就是抓住诗歌的典型意象。中国古代文人都有“渔父”情结,其背后蕴含着两种情感:一是渴望归隐、淡泊名利;一是壮志未酬,被迫归隐的无奈。下一步就是抓住诗歌的整体去分析,第一句出现了“愁”的心绪,第三句描写的是寂寥的情境。综合以上分析,诗人想要表达的是壮志未酬的情怀。而一个“空”字将那种怅然若失的心理展露得淋漓尽致。
本题参考答案:“空”字是“只”的意思,“空”字所在的诗句为用典艺术手法。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了空阔的汨罗江畔只留下渔父扣弦而歌的寂寥情状。这里用“空”字写出诗人面对茫茫水天的怅然若失,含蓄地抒发了那种无端遭贬、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三、高考真题汇编
(2009年安徽卷)
《小重山・端午》[元]舒颉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问题: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04年全国卷)
《江城子》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端午节的诗句古诗范文4
那么,诗词歌赋如何同语文教学结合,又怎样发挥其作用呢?
一、造成气氛,激发兴趣
讲课前,利用三五分钟指导学生抄录背诵有关的诗词,不仅利用点滴时间传授了知识,且书声琅琅,情绪昂扬,造成了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使学生从心理上把语文课同其他课区别开来,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语文课。同时,多次这样训练,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学习《雨中登泰山》,抄录杜甫的《望岳》一诗或李白的《游泰山》,指导朗诵,领会意境,引起学习欲望。学习《劝学》,抄录背诵汉乐府诗《长歌行》,体味诗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纯真感情和所包含的哲理,使学生产生对课文的喜爱之情。学习《〈指南录〉后序》,背诵《过零丁洋》或岳飞的词《满江红》,激发师生对祖国的挚爱情感,造成浓厚的学习气氛。
二、补充课文,加深理解
利用诗词歌赋同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适时引入教学环节,作为课文的补充,以利于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将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抄录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比喻说明法的特点及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还可使学生了解:古人早已对荔枝不耐贮藏有真切的认识、生动的记载,体会课文引用古诗文的准确、精妙。学习《秋色赋》,把欧阳修的《秋声赋》印发给学生。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将峻青笔下绚丽多彩的秋色同古人笔下肃杀悲凉的秋景加以对比,从而体会出课文作者写秋色的时代特征,有利于领会文章主旨。
上述两例,前者可在课文讲读后抄录补充,以印证体会;后者在讲课前印发补充,以对比认识。有些诗词歌赋,根据需要,亦可在讲课过程中补充。
三、追根溯源,领悟题旨
有些课文,涉及作者的思想渊源或人物的精神品德。这时,有必要借用诗词歌赋追根溯源,使学生从思想本质上认识作者的人格、情操、爱憎,以更准确地领悟课文的主题,体会文章的感情。
例如,学习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饮酒》,可同时学习作者的《五柳先生传》,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处世态度,以尽快地把握诗的主题。唐弢的《琐忆》以鲁迅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贯穿全文的红线,故教师可将全诗《自嘲》介绍给学生,使其认识鲁迅先生鲜明爱憎的思想根源,帮助学生领悟作品主旨。
四、联系体会,借鉴练笔
在写作教学中也可提供有关诗词为写作引用材料,使之联系所写内容,体会意境、感情,达到借鉴、练笔目的。
如布置学生写《我爱校园的绿树》,练习用比喻写景状物,描写校园里的白杨、垂柳、果树等,可提供贺知章的《柳枝词》,使学生回忆、观察垂柳的情景,体会“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意境,借以描写垂柳的情态。写《春蚕赋》,练习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可提供李商隐的诗《无题》,使学生在吟诵过程中体味“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品格,将物的生物特征与人的精神品德联系在一起,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写法和主题。
五、了解民俗,开阔视野
许多诗词歌赋反映了我国民俗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情景。适逢民俗节日,可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诗词,吟咏背诵,借以了解民俗节日的情况,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吟诵的词《采桑子·重阳》和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清明之前,可向学生介绍清明的来历;讲述丙辰清明天安门广场悼念的情景;抄录杜牧的诗《清明》。
端午节的诗句古诗范文5
一、 读写结合,领悟表达方法
习作能力的根在阅读能力。阅读是习作的基础。我们要加强和改进阅读教学,重视读中悟写,读中学写,体现读写结合,有要加强课外阅读,开阔眼界,丰富语言积累。
(一) 精读仿写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优美的文章,在学生充分朗读之后了解文章的结构,领悟语言特色后引导学生仿写,如在进行学习了写人的文章,及时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方法和描写技巧对熟悉的人进行具有个性特征的描绘。再如学习了写景的文章,我们把学生带出去,要求抓住特点,有条理、有重点的观察事物,在描写时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具体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写作训练,如:(1)抓重点词语联想练习;(2)学习课文句式仿写。
(二) 品读改写
学生在学习古诗后,反复吟诵,体会意境品味诗的情感,让学生根据诗意改成记叙文,学生在愿意基础上通过想象加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一个语言再创造的过程。这样既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作文的提高。
(三) 略读略写、补写、续写
对一些略读课文学生在了解大意之后,掌握缩写方法,抓住主要内容缩写,还可以联系阅读文章让学生,可以让学生补写文中省略部分,可以是省略号省去的部分,也可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补充。
二、 加大阅读量,丰富积累
(一 )语文课内诵读积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组成阅读和作为的熟练技巧 ……”据此,我校教师以教材为切入点,依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会诵读积累。
诵读就是高声朗读,配合相应的头部、胸部肢体语言,这个过程是对文章的体味、欣赏,更是享受。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老师先要做出示范:腔调或长或短,声音或高或低,或摇头晃脑,或气定神闲,悠然自得,口齿生津,傲游于经典之中,漫步于圣贤之间,读书之乐,无与伦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此美读必然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此时教师及时地领读讲解引导学生学会诵读的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反复练习,享受诵读的乐趣,最后教师严格地一句一句检查,一遍一遍过关。这样学生在 内就学会了准确的诵读方法,并养成了准确的诵读习惯,完成了积累的第一步——准确诵读。
(二)语文课外诵读积累
博览,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实验班级每周设置一节阅读课,阅读课上除了安排充裕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喜欢的图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集体阅读事宜实用的图书,低年级的学生阅读《好孩子画报》、《小学生报》、《小学生报.拼音版》,高年级的学生阅读《新少年》、《下学生报.低年版》、《小学生作文报.拼音版》、《童话大王》等。让学生交流读书感悟、读书方法,即使做好读书笔记,以此点燃学生的读书热情,使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积累语言。
每天早自习为晨读晨诵时间,朗读的内容主要为《积累伴我成长》。低年级的学生还要读《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等;高年级的学生还要读《论语》、《朱子家训》、《增广贤文》和唐诗宋词、老庄名言等。
(三)校外诵读积累
通过召开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亲子阅读”。鼓励学生在双休日和寒暑假制定阅读计划和阅读时间表,确保每天自主阅读时间不少于半小时。低年级的学生看图画版的《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余秋雨》、《三毛散文集》、《易中天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心得》等都在高年级学生的阅读之列,阅读范围之广,阅读难度之大出乎教师们的预料,也因此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好课题研究的决心。
端午节的诗句古诗范文6
一、重视课前活樱让学生亲近国学经典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精美华章,涵盖方方面面。怎样让学生感知而又不花费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呢?首先,为学生创造朗诵的氛围。学校为了提升校园文化氛围,精心组织了国学经典特色活动。校园内利用文化墙、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古诗文佳句,如关于学习方面的会学“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勤学“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善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博学“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让学生在有意无意之间感受经典文化魅力,端正学习态度,乐于学习。班级内更是利用大课间活动让学生朗读经典佳作,如孟母的“三迁择邻”、“断机教子”体会天下父母的良苦用心。其次,抓住课前几分钟的演讲。学生可以讲些经典故事、人文历史、古典诗词等等。例如,一名男生对地方文化大禹治水的历史非常感兴趣,课前积极查阅书籍资料,准备的相当充分,课上的演讲也赢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学生们突然间觉得原来涂山上的系马石、卧仙石、望夫石等竟如此充满诗意与文化。内心顿时对涂山的历史文化底蕴产生浓厚的兴趣,更为我们怀远历史上有这样的英雄而感到自豪。这样一来,既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了解到更多的国学经典。第三、优秀的国学经典文章意存高远,让学生经常阅读,书写经典,能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美学底蕴。我校师生每天坚持诵读,并在每天的午读课中安排了十分钟的书写经典时间,让学生在亲近母语的过程中,语文素养得到提升,思维能力、审美意识、人格品质等方面都得到丰富和完善,人也变得更有活力和创造力。一系列的活动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定会在掌握大量优秀国学经典作品的同时,接受祖国经典传统文化的熏陶,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必能极大地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利用学生熟知的国学经典导入课堂教学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学生既丰富了知识,又会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教朱自清的《春》这课时,我用图片展示春季美景,让学生回想有关春的诗词。学生们侃侃而谈,“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样的诗句让学生对春的特点一目了然,更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再如《端午日》的教学,学生可能知道这个节日会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对于节日的由来就可能不是特别清楚,那么在导入时我采用讲屈原的爱国故事开始。学生就会被故事情节所吸引,对端午节的由来将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对文章的分析,学生有时可能会因为知识的局限难以深入探究,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厌学情绪。这时教师如果能够及时在课堂上补充资料,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学生肯定觉得眼前一亮,既会对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又能很好的把握文章的主旨,这样教学效果将会事半功倍。比如教学《始终眷恋着祖国》时,涉及爱国情怀的表达方式,因为学生生活在优越的条件下,理解起来有点困难。这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人或一件事来帮助他们理解,道理不言而喻,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明白道理,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如岳飞一生精忠报国,千古传诵的经典《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表达了岳飞的卫国之情,他恨不得把敌军个个歼灭,吃他们的肉,喝他们的血,对祖国失去大好河山而感到惋惜。学生在诵读中,深深体会到:我们作为祖国的新一代,做事应当像岳飞一样从大角度来思考,努力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在教学挚爱亲情单元时,我们可以举一些历史上经典的文章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感受父母对孩子浓浓的爱。例如窦燕山积善行德,以身作则,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培养出五子成才的故事;战国时候,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母亲为了他能受到好的教育,三次搬家的故事;还有千古名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此类的经典故事和诗词教育效果绝非普通的说教可比,而且更容易触动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深深体会到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
三、利用专题活动,深入了解国学经典
平时的教学,国学经典涉及的还是比较少的,要想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可以通过专题活动来系统的学习。由于课本没有提供素材,这就需要师生精心准备专题活动的资料。为此学生自发组建了国学兴趣小组,课下更是积极从校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来收集专题资料。活动开展时,我要求学生踊跃参与,发扬创新精神。《古典诗词》专题活动,我采用指定内容背诵、接龙赛、抢答等形式来进行,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经典故事》版块,学生们主要采用表演的方式来演绎。如传统经典《三顾茅庐》由于课前师生共同收集资料,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了讨论交流。演出相当成功,仿佛把我们带回了三国时代,重温了一遍历史。《对联世界》专题时,可以让学生观看这方面的视频,直观形象,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下获得新知。不管怎样,设计不同的专题活动,我力求出新,改变传统枯燥无味的讲解,让其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整个教学效果来看,文化传播功能明显,学生也乐于接受。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化推广国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