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药师个人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药师个人总结范文1
1合理贮藏
中药包含中成药与中草药,中成药应贮存在干燥、阴凉、避光的位置,做到及时清理、在有效期内使用,温度、湿度要适中,温度过高会使中药有效成份丧失,湿度过大,会造成药品吸潮而降低药效;中草药应贮存于清洁、干燥的药屉内,防止发霉、变色、虫蛀,更不能堆放于地上,使药物污染而变质从而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2定期更新中药信息
药师应定期在医院信息平台上更新中药信息,让医师动态了解中药情况;同时,碰到问题应互相反馈,互动信息,以免造成工作上的不便及误会而影响患者的治疗。
3积极参与临床查房
为了做好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药师应经常下临床参与医疗查房,了解患者病情与需求,与患者面对面交流,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中药学方面知识,提供药学咨询,开展中药学健康教育指导;同时通过医疗查房,可以现场解决重症患者的用药问题,指导医师或患者正确地选择中药剂型,如中药除了传统汤、丸、散、膏等剂型外,近年来也出现了颗粒剂、片在剂、口服液、洗剂、擦剂、注射剂等新剂型,中药的品种也日益增多。作为一名临床药师,应为医师提供专业化的药剂服务,即根据患者病情和各剂型特点选择能发挥最大疗效的品种和剂型,与医师共同拟定患者的中药治疗计划,只有这样,中药的药学服务才能体现。
4不断加强个人业务知识学习
药师①要掌握各类中药的成分、性质、作用与用法;②要了解中药的加工过程;③要掌握中药之间,中药与食物之间的配伍禁忌;④要要熟悉各医师的用药特点,应掌握处方脚注的含义和特殊处理的方法,在医师未注明炮制规格时,也应按医师的处方意图准确给药[1];⑤掌握中药的质量控制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指导与监测临床合理用药,确保用药安全。
5重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医院感染已成为急需解决的公共卫生难题,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而引起医院感染的因素很多,而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散发、流行、暴发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医务人员在日常的诊疗活动中注意手卫生,不仅可以预防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同时也可以预防病原菌在自身的定植和感染[2]。中药师在为患者配药与煎药时,应注意手卫生,操作环境要保持清洁,操作台面要定期消毒,煎药机要及时清理,严把质量关。
6重视中药(饮片)炮制后特点,针对病情灵活选用
对某种药功效与应用,临床医师比药师有经验,但对各种炮制品的作用特点,药师却胜一筹。如白术是常用的益气健脾药,生用时益气生血,经用土或麸炒后,甘温之性健脾燥湿作用明显增强。半夏有毒,生品多作外用,经明矾水制后(清半夏),增强了它的燥湿化痰作用;经生姜、明矾水制后(姜半夏),其降逆止呕作用大增;经甘草、石灰水制后(法半夏),多用于中成药;与其它药物混合发酵后所得的半夏曲主要用于痰多食积之证。临床上常用的当归更有全当归、当归尾、当归身、当归头、酒当归、土炒当归、当归炭之不同,中药师要应用炮制理论,协助医师依据临床所需加以选用,提高疗效,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7帮助患者选购质量好的中药饮片
影响中药(饮片)质量,除采收和贮藏外,中药来源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品种、产地不同,其质量也有明显差异。有人测定,新疆产甘草含甘草次酸7.2%、甘草甜素11.1%,同一地区所产光果甘草含甘草次酸3.4%、甘草甜素4.02%,另一品种粗毛甘草含甘草次酸仅0.72%[3]。长白山的野生参,东北各省与朝鲜、日本的园参,其人参总皂苷含量不同,皂苷单体的含量也不一样,故历史上形成了"道地药材"的概念,即某一地区生产的某种药材,质量高、疗效好,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子、四川的黄连、山西的黄芪等都是享有盛名的道地药材。因此,为了提高中药(汤剂)疗效,应选择质量好的中药饮片。
8指导患者正确的煎服中药汤剂
中药汤剂疗效的取得,除了辨证用药准确、选择优良的中药饮片外,还有患者自己能提高疗效的正确煎服法这一关。临床药师应从容器的选择、用水浸泡、火力大小、服药时间方法、饮食禁忌等多方面给予正确的指导,以最大效果发挥中药的作用。
9进行广泛宣传,转变中药无不良反应的错误观念
中药来源于天然,人们日常生活中食用的生姜、大枣、山药及大小茴香、肉桂便是中药,且相对西药来说,药性和缓的中药多用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加之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比较困难,于是便产生了中药没有不良反应的概念,甚至有些医务人员对中药的不良反应也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事实上,早在五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对中药的"毒"有了认识。如对作用峻烈的砒霜、生马钱子、生川乌等,在功效中表明"有毒";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用药禁忌,如配伍禁忌"十八反"和"十九畏",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等[4],都是前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经验总结,做为临床药师应对患者进行广泛的宣传,促使人们改变中药无不良反应的错误观念,正确认识中药的作用,以安全合理地运用,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之,中药的自然属性,所具有成分的复杂性,是其区别于西药的根本特点,临床药师的药学服务自然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黄寿妙.中医院如何开展中药药学服务[J].中国药业,2010,19(22):78.
[2]李六亿,郭燕红.颁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意义与价值[J].中国护理管理,2009,9(6):5.
中药师个人总结范文2
[Abstract] Clinical pharmacy of Chinese medicine, patient as the main body, is the subject of the role and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is also a comprehensive discipline of clinical medicine research rationality,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evaluation. Clinical pharmacy of Chinese medicine is an emerging discipline, it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are in the exploration stage. The unit established the professional master's admissions point in 2015. In this paper, we make a summary of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s and experience.
[Key words] Clinical pharmacy of Chinese medicin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Graduate student
临床中药学是指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患者为主体,研究中药或其制剂在人体内的作用及机制与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评价及应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随着西药临床药学在各医疗机构的深入,临床药学在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及作用机制研究等多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但是,由于中药与西药在结构、配伍、功能主治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差异,西药临床药学在中成药、中草药方剂方面的应用捉襟见肘,故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与临床药学为背景的临床中药学应运而生[1-3]。临床中药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处于摸索阶段,本单位于2015年成立临床中药学硕士招生点,且于当年成功招生,现对该学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方案及经验做一归纳总结,以供同仁参考引智。
1 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
与西药临床药学类似,临床中药学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具有临床及科研能力的临床中药师为最终目标的学科,而为满足临床的需求,临床中药师需具有中医学、中药学及科研等多重教育背景及能力,故临床中药学的培养对象需至少具有中医学或中药学的本科教育背景,在培养过程中,需掌握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化用药的方法与手段,并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药问题、解决问题为最终培养目标[4-6]。
2 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
2.1 培养时限及安排
本学科的培养时限为3年(6学期),第1学期于校本部完成理论课的学习,第2学期至第5学期于本单位着重进行临床实践及科研,第6学期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即“1+4+1”的培养模式。
2.2 培养方式
本学科由研究生导师、医院药学部门及行内专家组成导师组,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及培养。自研究生入学始,导师组根据培养方案、课题背景及个人特点讨论并制定培养方案,并于研究生完成理论课学习后开始实施。研究生需定期向导师组汇报学习及课题进展情况,导师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或纠正,并组织专家进行开题、中期汇报、答辩等环节。
2.3 理论课培养方案
本学科的理论学习目标旨在思想政治端正的前提下,拥有基本的科研思路及专业理论知识,故将课程分为3种类型: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见表1。公共必修课进行政治思想、自然辩证法及英语的学习;专业必修课进行科研思路及科研统计方法的培养;专业选修课则是根据研究方向的需求及个人兴趣,个性化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储备(至少选修3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临床中药学正处于萌芽阶段,其课程类型并不丰富,无法满足各个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摄取,故允许研究生于其他教育部直属院校修习相关专业选修课,成绩合格后,学分亦予以承认。此举不仅满足了各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更能促进该学科的迅速发展与完善。
2.4 临床实践培养方案
2.4.1 总体要求与目标 临床中药学是与临床医学密不可分的学科,故需本专业研究生亲身融入到临床工作中去,这是整个培养历程中的重头戏,故临床实践的总学程为24个月(4学期),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着重实践的原则,以研究生毕业后具备临床中药学实践技能及自主解决中药学问题的能力为总体目标,参照西药的《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进行临床实践培养,由导师及轮转科室的临床教师对研究生进行临床实践培养[7-9]。
2.4.2 实践内容与安排 本学科临床实践主要分为2个阶段,各阶段学程均为12个月。
(1)通科实践阶段 该阶段需研究生在医院药学部门各岗位轮转完成,其包括门诊药房、中草药房、病房药房、药库、药检室、制剂室等部门,旨在通过实践,熟悉并掌握临床中药师的主要职业技能。①门诊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呈报方法及流程与“精、麻、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与流程;需了解“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文件,中成药的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2。②中草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草药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熟悉至少100种常用中药饮片的鉴别特点,特殊饮片的管理方法与流程;了解煎药规程、操作及设施维护,煎药成品的质量控制技术。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3。③病房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常用中成药的名称、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与审核医嘱、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麻、精、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方法,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药房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及维护,需了解病区基数药品的管理办法。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4。④药库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药饮片的鉴别与保管方法,中成药采购、贮存工作流程和要求,特殊药品的贮存方法;需熟悉药品价格信息管理,医院药事制度及药品采购管理规程;需了解药物经济学基本知识。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见表5。
⑤药检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药品的质量管理方法及常用医院制剂检验方法;需熟悉药品质量控制工作的内容及流程,“药品管理法”及《中国药典》中关于药品质量检测的相关内容,需了解药品质量问题追踪流程与评估报告。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见表6。⑥ 制剂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熟悉中药煮提操作方法,中药前处理、提取、精制、制剂成型等技术;需了解中药材炮制方法,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需至少完成10个批次的制剂配制,需至少进行1次日常设配的维护。
(2)专科实践阶段 该阶段分别在临床中药学室与各临床科室完成,研究生通过在临床中药学室的学习,掌握临床中药师的基本工作流程与技能,再根据各导师的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选择某个临床科室,进行较为深入的临床中药学专科实践。在导师与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日常医疗活动,培养临床思维及处理临床中药问题的能力。①临床中药学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审核医嘱及干预技能,治疗药物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估,提供个体化用药建议,中药的治疗原则或治疗指南,药物信息检索和评估,药物咨询,患者教育,药历书写,与医护患的沟通技能;需熟悉药学监护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方案,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临床中药学室工作内容和流程;需了解药学查房,临床会诊及病例讨论。于该岗位实习约6个月,见表7。② 临床科室培养方案 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或临床需要,将研究生派往相关临床科室,通过与医生、护士、患者的交流,发现及解决临床中的中药问题,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提高对临床中药学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同时通过专业化中药学服务,规范临床用药,促进医生与患者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用药。
2.5 科研培养方案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自主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中药问题,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及文献综述。于第三至第四学期在学院内进行开题考核,考核专家小组主要就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及临床实用价值三方面进行评议。
根据考核专家小组的意见,进一步修改选题内容并制定详细的科研计划后,深入基层现场和中药学工作第一线,围绕中药临床应用研究与评价、个体化用药与实践、药物安全性与用药安全等方面展开研究,最终获得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一定实际参考价值的结论或解决方案,并撰写毕业论文。
3 思考与设想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它们均以“人”作为主体,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即为培养人才,培养出的人才更能推动该学科的迅猛发展[10-12],对于临床中药学这一新兴学科更是如此。该学科的建设始终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临床中药师作为出发点及最终目标,只有专业人才的输出与配置,才能真正规范临床合理用药,而临床中药师在临床实践及对研究生的“帮、传、带”中,又可促进该学科向规范化、合理化发展。就本单位对该学科的建设方案,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设想。
3.1 整合教学资源,扩大培养规模
诚然,临床中药学这一学科现阶段正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公认的、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流程,故在本阶段的第一要务即为整合现有的全部临床、教学、科研资源,努力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丰富、正规、严谨的培养环境,供其在学有所专、学有所长的基础上,开拓眼界,无缝接轨临床。第二方面,各医科院校应开设临床中药学专业,扩大招生份额,使本专业的人才数量呈梯度增长,以免出现人才断层。第三方面,应加速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在个别单位形成优势学科,迅速推动该学科的建设。
3.2 政策适度支持,规范培养模式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没有政府卫生部门及各医疗单位的支持会举步维艰,而临床中药学能够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是有目共睹的,故望决策者们加大对该学科的建设,以促进其快速发展[13-15]。另一方面,临床中药学应参照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于较有专业实力的三甲医院设立临床中药师培训基地,选拔各基层单位的中药师进行为期1年的规范化培训,结业后对考核合格者颁发临床中药师证书,以规范各单位的临床中药学工作。此外,还应大力开展各种在职培训及继续教育,这一方面可以迅速扩大临床中药学的培训范围,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各单位中药师的技能提高及专业延伸。
3.3 吸纳多学科知识经验,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临床中药学本属一交叉学科,是中医学、中药学、西药临床药学、循证医学及临床科研等多学科结合的产物,故该学科的建设不应仅局限在现有师资的教学上,应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充分汲取其他学科优势,同时也丰富了本学科的内容与深度,本单位的理论课跨校选课即是在此方面的一大突破!
当然,临床中药学的立身之本乃传统中医药理论,故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不能完全套用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该学科必须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发挥中医药的特点,围绕中成药配伍、中西药复方制剂与中西药配伍、中草药剂量与煎服法、不良反应监测、临床用药咨询及中药宣传与教育等方面开展工作,并以临床用药咨询、中成药处方点评为切入点,规范医护患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使用中药。
中药师个人总结范文3
对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的落实,对于一个临床药师来讲,长期以来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每一个医疗机构专职做此项工作的人员(大多是临床药师)都有这样体会。通过笔者几年工作及许多有识之士的指点,做以下总结,与大家共同探讨。
1 老百姓对不良反应的误区
1.1 中药也有不良反应 利巴韦林、抗病毒颗粒是西药,鱼腥草注射液和板蓝根则是中药针剂或传统中药。人们习惯性认为:中草药是无毒无害的纯天然药品,但新闻背景中报道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恰恰是由中药鱼腥草注射液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任何药品,包括中药,其不良反应都是客观存在的,对此我们根本无法避免,而只能考虑如何把不良反应降到最低。有关中药没有副作用的观念是错误的。从国家不良反应监测报告中可以看出,由中成药引起的不良反应,约占药品不良反应10%~15%或更高,并呈较明显的上升趋势。一些常用中成药,如壮骨关节丸、感冒通片等,均可引起肝肾损害、出血等不良反应甚至死亡。中药应用已有上千年历史,古代中药书籍中对其所存在的毒性或不良反应也有所记载,中药取材也不仅限于人们常见的草药,还包括动物、矿物等,尤其是来源后者的中药材,若误服滥用则很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1.2 常用药并不等于保险药 板蓝根是中成药,也是防治感冒的常用药,这类药品也有不良反应?越是常用药,因其使用面广,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更大。以板蓝根为例,其服法、用量必须严格遵照包装上的药品说明,滥用也可能出现副作用。有患者因连续服用了板蓝根冲剂,出现头昏、胸闷等症状。人在健康状态下过多服用板蓝根,会伤及脾胃;极少数过敏体质患者,也可能因服药引发过敏等不良反应。鱼腥草注射液是一种中草药复方制剂,临床上使用也较普遍。该注射液中含许多大分子物质,若经静脉输入后,未除尽的半抗原有可能与血浆蛋白结合,才可能导致过敏反应。使用该注射液前,应认真检查药物,如果出现混浊、沉淀、变色、漏气等问题不得使用。此外还要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控制给药剂量、浓度、滴注速度、给药途径。注射后观察病人尤其是老人、儿童用药后的反应。
1.3 有不良反应不等于无安全性 药品出现不良反应,并不意味着其安全性大打折扣。因为,不良反应是所有药品都可能出现的情况,药品不良反应只是个概率问题,即它总会出现,无非是出现多少的问题。只是这种药品对绝大多数患者而言,依然是安全的。用药产生不良反应基本无法预测,因为一种药物往往具有多重的药理作用,药物的剂量、剂型、用药途径的不同,药物的相互作用及赋形剂的影响,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还有胖瘦程度、营养状况、血型、遗传因素、病理生理状况的不同,以及环境因素,都会使每个人反应的情况不一样,对药物产生的敏感性不一样,而产生不尽相同的不良反应。但其实,如果药品本身不是假劣药品,再排除以下情况:误服误用,超量服用,服用时间过长,服用方法不当(如一些中药煎煮时间不足),用药途径不当(如作为肌肉注射用的中药注射液被用于静脉注射)等等,正确服用药物,还是能够保障用药安全的。
1.4 假劣药品才会引起不良反应的误区 许多人认为,只有使用了假药、劣药,或用药不当,才会引起不良反应。事实上, 许多经过严格审批、检验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也可能在一部分人身上出现不良反应。据介绍,由于受到医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许多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在审批上市前难以完全掌握,包括有些原来不知道的、严重的不良反应。由于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种药品的不良反应表现会有很大差别,有的人反应轻,有的人反应重;有的人是这种反应,有的人是那种反应。
1.5 说明书里列举不良反应少的就是好药的误区 目前,国际上对于药品使用说明书中描述不良反应的部分要详细到什么程度,还没有具体的规定。但有的药品说明书中对药品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叙述很少,实际发生的不一定少。一个负责任的生产企业,才会充分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把产品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尽可能详细地告诉用药者。
1.6 非处方药不会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误区 非处方药本身也是药,总体来说其不良反应比较少、比较轻,但这不是绝对的。有些非处方药在少数人身上也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能导致死亡。因此,非处方药也要严格按照药品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服用,不能随便增加剂量或增加服用次数,改变用药方法或用药途径。
1.7 中药的不良反应比西药少 现在许多中成药、中药新剂型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并不少。使用中药讲究辨证施治、合理组方、一人一方、随证加减,还需要质量好的药材、科学的炮制方法。在这样的情况下服用中药,有助于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但如果不遵守辨证施治的原则或辨证不当,组方不合理,或中药材质量有问题,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例如,不少人用人参滋补身体而引发不良反应。
1.8 新药比老药的不良反应少的误区 总的来说,必须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国家才会批准一种药品成为新药。但是,新药的优点不一定都表现为疗效高、不良反应少。新药上市时间短,有时难以发现一些罕见不良反应、迟发性反应、发生于特殊人群的不良反应。因此,新上市药品的不良反应更要警惕。
近年来,人们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关注与日俱增,但目前,作为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中最基础部分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工作,却存在着报告主体上报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报告的数量和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甚远等诸多不足,导致迟报、漏报的状况时有发生。
针对这样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现状,有关专家表示,站在医疗前沿的广大临床医师以及药师,应负起更大责任,成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尖兵;同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也应积极参与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
2 医生对不良反应报告的误区
医师顾虑重重。临床上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医生的观点是:患者出现的症状有可能是药品不良反应,但如果上报,不仅过程麻烦,而且调查起来也有很多说不清的东西,究竟是用药不当,还是后续输液的方式不当很难说清;不仅如此,药物使用过程涉及不同的医生、不同的护理人员,如果因为报告而引发纠纷,处理起来会很麻烦。尤其是已经处理完了,患者的症状好转、无大碍时,就不再自找麻烦去报告了。经调查示:我国临床医生在处理不良反应上报时,态度十分消极。
曾有人调查,了解我国临床医生对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的一些情况。调查发现,参与调查的500名临床医生中,46%的医生在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后选择“等一等,看看能不能解决,能解决就不上报”,11%的医生选择“不会上报”。不上报的理由中,占较高比例的是:医生、药企和患者本身的责任划分不清晰(23%);上报机制不完善,报了也没用(23%);医患关系紧张,上报了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21%)。可见,临床医生在处理药品不良反应过程中顾虑重重,是影响不良反应报告的重要原因。临床医生普遍认为:在处理疑似与用药相关的病例时,肯定会考虑究竟是药品不良反应,还是患者的原发疾病发展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医师缺乏药理、药物代谢、药品配伍等专业知识,判断较为困难。之后医师还会进一步考虑,这些结果是否与自己对病程发展的判断失误有关,尤其是引起严重后果的事件,医生的顾虑会更多。因此,他们在处理类似情况时,大多会选择“冷处理”,不会选择及时上报。
3 药师难为无米炊
发现并上报药品不良反应是目前国内医院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基础工作之一,也是临床药师的重要工作内容,体现了临床药师在合理用药中的关键作用。但是,目前医院药师所获得的一手不良反应资料非常少,质量又差,使医院药师不良反应汇总、分析和上报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医院发现药品不良反应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临床医师主动上报给药剂科;门诊用药咨询时,以及为患者提供药物服务咨询时发现;药剂科在处理退药时发现;医院药师深入临床,了解用药情况时发现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等。
上报渠道中,最主要的本来应该是临床医师的主动上报,但是由于临床医师的顾虑,这条通道却成为获得不良反应报告最不可靠的途径。相比之下,药师直接在用药咨询、处理退药及下临床参与用药指导时,直接与用药终端接触所获得的不良反应报告更加可靠。但遗憾的是,这些报告由于药师队伍人力及工作精力的限制,数量很少,而且相对于医师的报告显得更为被动和滞后。
即使药师能够从医师手中得到一些不良反应报告,但是由于报表质量较差,很可能会出现报表不具研究意义的情况。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第十四条明确要求:《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的填报内容应真实、完整、准确。但是,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曾经对基层不良反应报表质量进行过相关研究,发现比较规范的4级和3级报表仅占61.3%,基本没有使用价值的2级以下报表占38.7%之多。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资料记录比较简单,突出表现在药品不良反应过程及处理情况两方面。药品不良反应过程要求详细记录患者用药后多长时间出现反应,对不同的表现要有详细的描述,如“皮疹”,要对皮疹的形态、部位、面积等内容详细记录。在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报表中,有的仅仅记录了“皮疹”。不良反应处理情况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治疗不良反应用药记录不详细或未记录,二是不良反应好转或治愈时间未记录。尤其后者,直接影响对药品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的评价。
其次是用药情况记录不规范。如使用“先锋4号”、“左氧”、“硝甘”等简称,致使药品商品名、通用名记录不规范;药品的剂型选择错误,如把“胶囊”写成“片剂”等;药品生产企业名称使用不规范的简称;用药原因未使用规范的医学术语,如“抗感染、支持”等。
中药师个人总结范文4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上报制度实施以来,我院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00例。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填写质量分级标准: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检测中心制定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规范分级标准》,对报告来源、报告类型、报告各填写项目是否缺失等内容进行分析,对填写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情况:共抽取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00例,其中男63例,女37例,年龄4.5~82岁。
涉及的药品主要有抗菌药、中药注射剂、心血管系统用药,分别为31、52、17例。按给药途径计算,静脉用药89例(总例数的89%)。
报告均为一般不良反应,对患者原患疾病并无明显影响,但累及多种器官,其中中枢神经系统最多(48例),心血管系统12例,皮肤系统39例。累及两种器官3例,其他还涉及眼、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
在药品过敏史栏中,家族过敏史不详52人,既往过敏史不详23人,只有2人表示表示有家族过敏史。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时间大多为用药2小时内,其中口服后发生2例,输液中发生43例;输液后05小时内49例,涂抹后6例。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质量存在的问题:在填写的报表中,质量缺陷主要表现在:患者的体重,出生年、月、日项有少量报告漏写3例;患者联系方式大部分未填写13例;有23例药品生产厂家、批号;16例个人过敏史填写为不详;负责上报省级药品不良反应中心的县局药师需要在医院填写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充填写,内容经询问医生、护士、药库、查询患者病历才能使报告的质量分级标准达到3级或4级。在怀疑药品和并用药品的填写项中,有73例报告只写有怀疑药品项,无合并用药的资料。对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过程处理结果的描述过于简单,尤其是在静脉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情况下,89例有关静脉用药的报告中近80例没有关于护士执行时的药物输液时间、输液速度、输液浓度、输液间隔、配置液体等的相关描述;关于患者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变化、相关体征、辅助检查等,也较少在报告中看到。
讨论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填写质量3级报告81%,4级报告仅19%。负责上报省级药品不良反应中心的临床药师需要一定程度的补充填写,才能使报告的质量分级标准达到4级以上。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可靠性、准确性和有效性,从而整体提升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质量。
提高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书写质量:临床药师应加强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宣传教育工作。医院应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的宣传教育,提高医药护对药品不良反应的重视程度,减少漏报、迟报、上报质量较差等现象,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的专业知识的宣传工作,整体提高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质量。临床药师应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工作的宣传力度,尤其对患者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的宣传和教育,加强患者的认知程度以及与医护人员的对话能力,从源头上提高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定期对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进行总结、归纳,了解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整体情况,这样可使临床药师对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原因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学习和归纳,为医院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也可使医务人员进一步提高不良反应上报的质量。
例如,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主要由静滴引起,以中成药和抗菌药的发生率较高,医务人员在用中成药和抗菌药时应慎重选药,密切注意患者的情况变化等。
又如,医生对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中药制剂单独使用,减慢滴速不停药,停药不处理,停药并处理,停药好转后再输液等。
临床医生,对药物过敏或具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慎重选择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处理方式,减少再次使用后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危险。
在此基础上,根据对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处理的结果和患者的预后效果,逐步建立对不同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应急预案,提高一线医务人员及时判断和正确处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能力。
的危险因素减至最小,而且完全能被患者接受。抗高血压药物的不良反应除与药物剂量有关外,还与患者的基础疾病、肝肾功能等因素有关。因此在治疗用药前,需要综合分析这些因素。在开始治疗后要注意患者的心率、血压变化,还应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清钾、血肌酐、血糖、血酯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李莉.高血压治疗:从临床指南到临床实践.中国临床医生,2007,35:67-71.
中药师个人总结范文5
1加强临床药学服务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适当设计的预防、控制并最小化风险暴露机会程序,确定、评价并处理潜在或现实风险的系统过程,包括及时确定和管理现实的风险,以保护医务人员、患者、公众等。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保证病人安全,减少病人伤害或不满;防止人力、时间及财物的浪费;避免侵权责任追究及诉讼;避免产生不良公众形象;建立公众安全感,增强民心;提供更为清晰、合理的药学服务。医院应加强药师上岗前风险教育,学习风险控制理论,分析形势,明确任务,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2临床药学医疗风险的控制
临床药学服务中的医疗风险控制可分为组织风险控制和个人风险控制。组织风险控制是指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和药剂科及相关临床科室为临床药师营造良好而有利的大环境。个人风险控制是指临床药师在实际工作中对个人风险的防范和规避。
2.1组织风险控制
2.1.1药事委员会:药事委员会对临床药学服务的医疗风险控制发挥着全局性的决定作用。药事委员会是药事管理和药品管理的监督权力机构,也是对医院药事各项重要问题做出专门决定的专业技术组织。药事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医院的药事管理工作,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条例,制定颁布全院有关药事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促进合理用药,规范化审批全院用药计划,使医院药品管理达到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要求。指导、检查全院合理用药,并把合理用药作为考核医生的一项内容。
2.1.2 药剂科与相关临床科室:药剂科应与相关临床科室团结协作,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以减少差错或解决纠纷。为适应发展,不断地更新药物知识,应开展临床药学学术活动,举办药学进展、新药介绍、药物不良反应、药政管理等培训讲座,主办医院药讯。建立药品质量监督领导小组,协助药事委员会对全院使用的药品进行质量监督、检查,处理涉及药品质量、工作质量的严重事件;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领导小组协助药事委员会,对全院用药中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登记、存档,按规定上报各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并及时处理善后;合理用药领导小组协助药事委员会,对全院临床科室正确、合理使用药品进行指导,制定全院合理用药指导原则,运用药物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监督、检查、分析全院药品使用动态,防止药物滥用和不合理使用。
2.2个人风险控制
2.2.1认真审核处方,准确调配药品:药师应按操作规程调剂处方药品,对处方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
包括对规定必须做皮试的药物,处方医师是否注明过敏试验及其结果的判定; 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的相符性; 剂量、用法; 剂型与给药途径; 是否有重复给药现象; 是否有潜在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在调剂处方时必须做到“四查十对”: 查处方,对科别、姓名、年龄; 查药品,对药名、规格、数量、标签; 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 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
2.2.2认真记录药历:药历具有法律意义,是药师临床工作的书面证明文件。药历应从药师首次接触病人时开始建立。建立药历时,药师要注意询问并记录患者的疾病状况、既往病史、用药史和药物变态反应史,尽可能了解病人长期的身体、家庭和经济状况。药历内容应力求详实、完备,药师所参与的查房、会诊、抢救、药物血药浓度监测、合理用药指导以及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等工作,均应依实际情况按规范格式做出描述、总结和抄录,同时签名并随病历保留。
2.2.3履行告知义务:发药时应按药品说明书或处方医嘱,向患者或其家属进行相应的用药交待与指
转贴于
导,包括每种药品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尤其是对某些药物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或确系存在但又概率极低的副作用要告知患者或其家属。我国的《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民法通则》第九十八条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也规定“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可以看出,公民在患病的情况下,应该享有被告知权和隐私权。履行告知义务,就是保证患者这些权利的实现,如果药师因没有“告知”而对病人造成损害,也可能引起纠纷或法律诉讼。
2.2.4做好沟通工作,减少纠纷发生:在药学服务中药师与患者进行沟通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我们在与患者的接触中,语言、表情、动作姿态,甚至医院的环境、诊室环境,无一不在向患者及其家人传达着某种信息,传达着我们的感情和态度。在向患者提供药学服务中,态度一定要诚恳、真挚,语言表达要明确、简洁,内容要完整,前后观点一致,谨慎而言。
中药师个人总结范文6
[关键词] 循证医学;医院;药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 R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12(c)-0168-03
[Abstract] This paper is purpose to discuss about the practice and the significance by utilizing the evidence-based medicine to instruct the hospital pharmacy work. It summarizes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evidence-based medicine in the pharmacy work of Henan Provincial Luoyang Orthopedic-Traumatological Hospital, including new drug introduction system,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drug clinical evaluation and pharmac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database construction, and analy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The evidence-based medicine provides a scientific and feasible idea and method for clinical pharmacy service, and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ospital pharmacy work. To improve quality of pharmaceutical care, the evidence-based medicine should be further explored and researched, and the system and method should be improved.
[Key words] Evidence-based medicine; Hospital; Pharmacy work
循C医学是遵循科学证据的临床医学。它提倡将临床医师个人经验与客观科学研究证据相结合,力争在临床应用最正确的诊断、最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最精确的预后[1]。循证医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在临床病学上的应用,其在理论与实践上都获得了长足发展,并延伸到医学范围内的多个领域。循证医学是在个人经验与已知客观科学依据基础上做出的医疗决策,结合相关科学证据与患者需求,对患者采取科学方式治疗。由此可见,循证医学的诞生,无疑给医药领域带来了思想革命和实践革命,它给临床医师提出了全新的命题,敦促他们重新审视以个人经验为主的传统医学模式,转而思考既重视个人临床经验又强调采用现有的、最好的研究证据的循证医学[2]。
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其理念已深入到医药卫生各个领域,并在解决各领域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了循证护理学、循证药学、循证口腔医学等分支学科。20世纪90年代,循证医学理念被引入药学领域,催生了循证药学。药学领域,特别是医院药学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正在关注和提倡循证药学。但是循证药学应该如何定义?如何将循证医学与医院与药学工作紧密结合从而促进其发展?前景如何?以上问题尚缺乏共识证据。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作为全国三级甲等中医骨伤专科医院,于2005年开始将循证医学理论及方法应用到全院的药学工作中,包括药品采购、药品库房管理、临床合理用药、临床药学及药事管理等多个方面,经过十余年的运行实践,初步获得一些经验,取得一定成绩。现报道如下:
1 新药引进技术评价
所谓新药,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新药审批办法》规定,是指我国未生产过的药品。而改变剂型、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证或制成新的复方制剂亦可按新药管理。对于我院,新药是指从未在我院使用过的药品,或因各种原因停用超过一定时间又重新申请在我院使用的药品。多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新药品种不断研发上市,而临床医疗、科研用药需求也不断增加,新药引进作为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的主要工作之一,涉及临床科室、药品库房管理中心、药学部等多个部门,可见新药引进评价工作已成为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如何做到科学、合理、规范地引进,对满足临床及患者需求、提高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和医院药学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3-4]。
临床药师对新药的技术评估过程就是循证药物评价的过程,遵循“公正透明、科学合理、适度控制”原则进行循证药物评价是药物遴选的关键。我院制订的“新药引进程序”明确规定:临床科室根据临床治疗需要,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提出新药申请。药学部每季度安排专职临床药师负责新药申请报告的整理,在生产企业提供的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找文献,对产品的药理、药效、不良反应和药物经济学等作技术评估,尤其是与我院已有同类品种(或同成分品种)的对比资料(包括:不良反应、疗效、起效时间、依从性、每疗程的费用比较、相互作用风险、特色之处、文献评价等),以幻灯片形式提交至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并在药事会上向专家汇报、讲解。
通过运用循证医学原则,科学地认识和评价药物,根据临床证据对引进新药进行初审,可以有效减少暗箱操作,使医生在选择药物的问题上本着科学的态度,坚持对症给药,有证可循[5-8]。而药学部在新药引进评价及管理中始终坚持“合理合法、科学规范”原则,将医生的临床经验与循证证据相结合,使得新药的引进和评价工作有完整的程序和流程,同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避免不正当促销手段的干扰,在新药评审的过程中尽可能提供客观的新药信息;工作中产生的变化多与国家药事管理法规的修定及国家的“医改”政策相关,均有理有据,对于初步建立科学合理的新药引进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院运用循证医学理论指导新药引进、评价的制度,经实践证明,取得良好效果,为临床遴选新药提供了科学、可靠、可行的决策和实施路径,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技术支持和有力保障。
2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必然导致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加,致使抗菌药物有效性逐渐减弱或丧失[9]。运用循证医学理论的原则与方法,我院对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包括品种、剂型、规格、使用量、使用疗程等进行定期、系统调查与应用评价,从而获取客观、科学的数据资料,了解和掌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实际情况和趋势,进行正确干预与评估,从而及时掌握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动态,找出薄弱之处,并及时将结果在医院工作网上。
我院药学部于每月底定期院药事检查结果报告、洁净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监测结果分析、门诊处方监测结果通报、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药注射剂专项检查结果通报、小儿骨伤患者不合理用药分析等报告,将药事信息服务常态化、时效化、科学化。将考核结果量化,并与医师经济挂钩,不断完善量化的指标体系,从而指导临床改进,最终将合理用药的经验归纳到药事管理的范畴。既有利于控制用药安全体系的构建,又能提升医疗安全,改进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医院诊疗服务流程。
实践证明,运用循证医学理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制度保障,为临床医师用药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最大程度地杜绝“滥用抗菌药物、无指征用药”等不合理用药现象,保证临床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3 药品临床应用评价
利用证据评价一些可能出现问题的药物疗法,得到较为明确的结论以促进合理用药,是循证医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临床药师的工作近年来也从单纯地考虑临床药品应用到开始关注患者用药问题的综合方面。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深入,在临床药学工作中利用目前最佳的证据评价药物才能为临床提供高质量的药学服务[10-14]。
目前,我院的临床药师自觉运用循证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药品临床应用评价方面的工作内容更加注重药品临床应用的综合证据,主要包括:药物疗效证据的收集、整理;提供用药咨询;深入临床,协助医生制订最佳用药方案;针对安全、有效、经济对药品再评价;中医药临床疗效再评价体系的建立;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合理性应用,门诊处方监测,小儿用药监测等。并及时将评价结果在医院工作网上,提醒临床医师,避免重复再犯。
我院临床药学室每月定期对不符合用药规定的现象进行汇总和。重点对术后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间违规、小儿骨伤患者不合理用药、药物应用时间过长、中药注射剂不合理应用等相关内容进行调研、分析,将汇总结果按时,起到临床合理用药预警作用。
临床合理用药研究是以患者利益为中心的实践研究,其特点在于临床实践性。如何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如何保C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的同时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是运用循证医学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任务。循证医学为临床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学依据,运用循证医学理论和方法所建立的药物合理使用考评机制,能够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药物信息,规范医院药品管理和临床用药行为,提高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水平,从而保证临床用药合理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可以科学、合理地减轻广大人民群众药品使用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就医满意度,进而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
4 药学管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医院药学管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可以提高医院药学的管理效益,保障医院药学服务质量,提高药学人员社会竞争力,加速医药行业之间及其与政府之间的沟通,从而推动全程化药学服务的深入实施[15]。显而易见,在以患者为中心,提高患者生命质量为总体目标的药学服务指导下,医院药学信息系统的构建势在必行。
为方便医院药学技术人员的科研、学习,提高工作效率,药学部结合循证医学理论的指导原则和方法学,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建立具有动态管理功能的药学管理信息数据库,包括: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数据库、药物治疗信息数据库、药品供应信息数据库等。其中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数据库能快速收集并及时报道药品不良反应,使药师、医师全面、及时了解不良反应情况,避免同样药品、同样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保护更多人的用药安全和身体健康。药品供应信息数据库的特点是以物为中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围绕药品的流动而开展业务。通过此数据库,可使工作人员及时了解药品的动态变化,包括入库、出库、存货等,既可以为临床提供所需药品,不使药品供应中断,又有效减少盲目进货造成药品积压现象,这样不仅可加快药品周转,而且可大大的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督理质量,也更加有利于安全、快速为临床用药提供优质服务。
在循证医学理论指导下构建的药学管理信息数据库,极大地增加了临床药师对临床用药证据的收集、评价和使用,使临床用药更趋于“有据可依、有据可查”。
综上,运用循证医学理论指导医院药学工作,已成为我院药物治疗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循证医学理论为临床药学服务提供科学的方法学,以及最佳的思想决策,对临床药学服务质量的提升与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院药学工作遵循循证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学原理,在新药引进制度、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药物临床应用评价和药学管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等方面不断完善制度,探索实践,不断提升临床药学服务质量,取得了一定成绩,也为我院创建“临床研究型医院”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16-20]。运用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学指导医院临床药学工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虹,孟璐,浅谈循证医学在构建该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管理体系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7):71-73.
[2] 李洁.循证医学在临床中药学实践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7):1181-1182.
[3] 严小峰,周权.临床医师在新药引进和临床应用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12):816-818.
[4] 李华,张朝利.运用循证药学原则完善医院新药引进工作[J].中国医药导报,2007,27(4):130-131.
[5] 肖永红.我国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现状与思考[J].中国执业药师,2011,8(4):86-88.
[6] 詹思延.循证医学和循证药学实践[J].循证药学,2008,6(3):47-50.
[7] 韩进庭.循证医学模式在规范用药与降低细菌耐药性中的应用[J].中国药业,2012,21(5):48-49.
[8] 杜广清,黄爱萍,史录文.构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体系[J].医院药事,2012,16(12):75-77.
[9] 李洁,张虹.运用循证医W理论指导抗生素合理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12):165-167.
[10] 王家良,刘鸣.循证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11] 林勇,李彬,袁浩宇,等.应用合理用药国际指标分析门诊处方合理性[J].中国医药药学杂志,2010,30(13):1154.
[12] 丹,张虹.循证药学对医院临床中药学研究工作的指导作用[J].中国医院,2016,20(3):68-70.
[13] 张聪.县级医院临床中药学实践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4):363-364.
[14] 张慧芬,汪天林,郦柏平,等.循证医学在促进中医药学发展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8): 546-548.
[15] 李舜,吴玮.有关药学服务模式下药物信息利用和管理的研究[J].西部中医药,2015,28(6):56-57.
[16] 黄d.循证药学在医院开展的可行性分析[J].医院前沿,2012,2(4):386-387.
[17] 朱伟,阮新民,陈可翼.正确认识循证医学在中医药学中应用的现状[J].中医杂志,2006,56(5):333-335.
[18] 林振礼,陈严沽.循证药学与药品优化使用[J].中国基础医药,2008,15(Z2):76.
[19] 赵建彬,陈菲菲.从文献分析看循证药学的发展现状[J].中国执业药师,2013,7(5):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