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美术德育渗透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美术德育渗透总结范文1
【关键词】校校合作;构图学;课程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对接地区中小学实践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教育实践,提高普通高校美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工作适应能力,适应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事业单位和特岗教师招考以及今后从事中学教学工作,对美术学专业《构图学》等基础课程增加与现行教育相衔接的内容,进而为普通高校师范专业课程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方向。以《构图学》课程为例,紧抓师范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让对接现行中学课程落到实处。《构图学》是美术学专业基础课程中最重要课程之一,是为美术学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它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通过《构图学》课程教学,在美术教师德育培养上,抓住构图学教学实践中传统文化等有德育意义的主题设计,循序渐进的自然渗透德育;在审美功能上,从艺术的形式阐述构图形式美对精神表现的作用,由表及里,打破常规的审美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情感表达;在专业能力上,除了强化构图构思的能力,还要培养师范生如何将构图学知识从自身的专业认知转化到中小学美术表现中,实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的。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
通过对《构图学》教学改革相关文献的搜索和整理,发现就《构图学》课程来看,国内外都非常重视构图学的教学,我国大部分高校美术学专业都开设《构图学》这门课程,成果较丰富。2003年3月,中国美术学院蒋跃教授编著的《绘画构图学教程》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全国高校开设《构图学》采用最多的一本教材,阐述了构思与构图的关系,强调视觉心理到构图形式心理的联系规律,配合了大量典型的作品,图文并茂的剖析,从国内到国外、从理论到实践、讲究均衡变化和多样统一的关系。起到启发读者思路,提高绘画构图水平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本教材的少部分图例不够新潮和个别观点稍欠创新。因此,近几年周至禹教授又编著了《绘画构图与形式》这本教材,更新了部分图例,内容上将构图和形式结合的更为紧密,把形式语言作为技法范畴来充实构图,又把它与绘画观念及创新意识的开拓联系起来,既强调它的创意性,又引导大家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掌握和运用规律。对普通高校美术学专业《构图学》教学与现行教育相衔接的研究成果比较少,如宗昱宏的《小学美术学科中构图教学的几点思考和建议》,阐述了构图学对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重要作用,强调小学教师提升构图学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何静的《浅议高校中国画构图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则确立了构图学在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对做好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些学术成果对普通高校美术学专业《构图学》课程教学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研究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研究和改革,建立以绘画构图教学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目标的《构图学》课程教学体系,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明确绘画构图的“学”与“教”,以对接中小学绘画构图基础教学,提高美术学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改善毕业生“心理焦虑”“自我评估不准确”“实力欠缺不自信”等不利现象,削弱毕业就业恐惧症,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推进自身就业能力,完善实习基地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力求师范生教育实习综合指标稳步提升。
四、构图学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小组
一方面,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课程小组的成立直接影响着学生培育的质量。另一方面,构图学课程作为培养美术学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课程,结合教学实际中面临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中从校校合作发展的角度,把握构图学课程的基本内涵,结合学生在教育实习中实际所需,有针对性的提高课程的合理性和高效性,帮助学生夯实专业基础,提升艺术素养,加强综合能力,实现个人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成立课程小组是形势所趋,并且在成立课程小组时,应严谨按照校校合作的要求,结合专业的特点,成立以高校专业教师、中学专业教师以及教务管理教师多方位教师结合的课程设计小组。
(二)教学中加强德育培养
德育是促进学生品格发展的教育,品格的培育既不是简单的说教,也不是笼统的灌输,教师培养师范生德育,从情感上,要站在大学生的角度,了解大学生的普遍心理需求,在其接受范围内输入,激发学生正向、积极的心态。在专业上,一定要吃透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进程,在最适宜的知识点自然融入德育,让学生在教师构建的艺术之旅中,汲取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而激起他们尊重传统文化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根据对本课题的研究,在《构图学》课程中加强其德育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展开主题性构图练习;二是在欣赏名家构图和评述时渗透德育;三是在将“造型表现”运用在构图练习中的渗透德育。
(三)《构图学》课程内容设计
为确保《构图学》课程建设质量,内容符合师范生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校校各自课程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相关项目主持人与参与人及时召开了课程建设小组筹备会议,确立了本课程改革小组成员由我校3名教师和其他中学8名教师共同组成,并根据专业建设规划和要求制定了课程建设方案和进度,就课程建设内容及建设过程中的相关事项达成了一致意见。课程建设内容除了围绕坚持以美育美,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明确《构图学》在审美意味和专业能力培养中的定位等内容,还要新增和加强以下内容。1.强化《构图学》在对接现行中学课程教学课程设计以中学实际用人需求为出发和落脚点,吸取大量中学美术优秀教师的上课特点,培养师范生运用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结合中小学教材内容,设计命题构图训练,分析总结中学生和大学生学习构图知识不同的侧重点,合理安排师范生研究构图学内容对接中学课程的参与性,提升师范生掌握构图学基本知识的牢固性和深刻性,为后期校校合作的教育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构图学”课程作业展引进中学校园一方面,对大学生来说,通过课程展览,可以使学生收获更多成就感和幸福感,在公开展览中给教师和学生反馈更多信息,同学之间更容易直视差距,激励同学们向优秀的同学学习,努力调整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教师也可以通过展览效果反思教学,最终起到多角度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课程展览进中学的流动模式,通过大学生作品对中学生的熏陶,丰富了中学生的“第二课堂”,加深了中学生对构图知识及艺术审美的认识和了解,激起了中学生对大学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也促进了中学生对未来“小老师”的了解,进一步为后期的教育实习做好铺垫。
(四)《构图学》课程教学方式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方法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以及综合素养的培养。在校校合作的背景下,传统陈旧单一的讲授示范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构图学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需要充分契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美术学专业构图学课程的教学特点来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对比以往的《构图学》教学模式,本次在拓展《构图学》课程教学方法上要明确绘画构图的“学”与“教”双向能力,要指导构图学思维在中小学绘画教学中的运用。1.师生角色互换师生角色互换,要求学生结合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运用构图学知识开展实践教学体验课,学习氛围变被动为主动、变枯燥为生动。“小老师”们在课前,根据讲课选题提前主动地钻研教材和查阅资料,搜集和整理课前笔记,通过“备课”整体学习构图学的知识点,学会自主的抓住重难点;在“讲课”或者“说课”的过程中,锻炼台上胆量,改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注重表情和形象管理,巩固构图学专业理论知识;教师课后针对性点评,指出不足,挖掘有点,帮助“小老师”认识自我,同时其他同学有所参考和对比,自我寻找差距,加强学习,形成良性竞争机制。由于每一位同学学习的实际情况不一样,有的是理论知识强于表达能力,有的是语言组织能力强于专业能力,因此教师在角色变化中看似工作轻松简易了,实际上在辅助学生说课的过程中,既要在课前监督他们钻研教材、编写教案,又要在课中积极旁观,发现和解决其说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还要在课后根据每一为同学的优缺点和可挖掘点,认真思考给出建设性意见,这些极大的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无形中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2.分组讨论团结共赢《构图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二者皆有重难点,因此可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为主题进行两次分组研究,第一次理论部分分组讨论主要以“构图原理结合中学生美术构图构思能力”培养为主,第一次的分组使基础知识、生活经验和家庭环境存在差异的同学们,在相互交流、不断磨擦中逐渐了解相互之间的优缺点,达到互教互学、互相渗透、共同发展的效果,促进审美融合有助于进一步的协作。第二次分组,可以根据第一次分组的情况,适当调整组员结构,让有共同兴趣爱好和审美倾向或者能互补不足的同学成为一组,共同尝试合作创作的小实验,建立自评、互评、投票、教师评分综合评价体系,促进小组与小组之间创先争优,组员之间强带弱、弱学强,提高作业的整体水平和专业的整体素质。总体来说,通过两次的分组学习,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有效交流和学习氛围,还锻炼了学生的协作能力,提前为教育实习和顶岗实习做好铺垫工作,使其真正体验知识收集、消化、吸收和释放的全过程。
五、校校合作《构图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培养学生对艺术持续保持兴趣的同时加强艺术技艺,根据学生的性格及对艺术风格的偏好,加强单独引导,坚持因材施教,完善校校合作“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理念。由于学生的基本功扎实,专业技能较好,在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过程中表现突出,特别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方面,用人单位给予了很高评价。校校合作视野下普通高校美术学专业《构图学》课程建设和改革,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更够为接下来的教育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项目针对普通高校美术师范生绘画构图学教学能力的培养而设立,其特色是在师范认证背景下,紧密结合普通高校的实际情况,在研究吸收高等教育绘画构图教学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以绘画构图教学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目标的《构图学》课程教学体系,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升学生毕业后与岗位的对接能力。
六、结语
本文在师范认证背景下针对目前普通高校美术学专业《构图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实践改革的理论反思和总结,积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加强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推进素质教育和师范专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保障。加强高校人才培养产出与中小学教师输入的契合性,对校校合作“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理念的实施提供保障。加强《构图学》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创新,对地方性美术发展与时俱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高芳,实践取向视域下的职前教师培养[J].教育评论,2018(10).
[2]吴宗劲,饶从满.教育实践类课程对职前教师从教准备度的贡献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8(6).
[3]蒋跃.绘画构图与形式[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4]于伟.小学美术教学中构图的应用及教学设计[J].新课程(中),2016(04).
[5]宗昱宏.小学美术学科中构图教学的几点思考和建议[M].美术教育研究,2018(12).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Z].2017-10-26.
小学美术德育渗透总结范文2
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法理论研究的滞后,影响和制约了中小学美术教育有序和健康的发展。在国家美术课程标准与美术教学大纲新旧交替之际,中小学美术教师中多数人除美术旧课本外,几乎没有教学参考资料,缺乏教学法理论指导。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凭经验、凭直觉、凭兴趣组织教学,普遍不符合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要求,这是一种非审美性趋向。另一方面,各地依据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标准而新编美术教材已处于实验阶段,尽管中小学美术教材的问题可望近期解决。但是,与之相适应的中小学美术教学法理论建设基本上仍然是空白。原先供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使用的教学法教材,由于出版时间较早,其中不少美术教育观念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系列文献的精神不符,与此后一系列改进学校美术教育工作的精神相悖。
急用先学,随着学习、思考的深入,笔者仅就教学法中诸如美术教育的目的和目标,美术技能、技法与美术学知识、审美文化的选择,美术教学原则的重新认识和调整,美术教学中心的偏移等有关的一些理论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摆脱美术教育的“三个中心”,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论构成
在把握教与学这一对矛盾关系时,若依照传统的教学法理论观念,则一般都是站在教者立场和授方本位上阐述和思考问题。美术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美术课的教材与内容、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美术课的授课与考核、美术课的评价与标准体系等,无不是着眼于教师的角度和立场。教学成了教师的单边活动,教学方法论几乎成为教法经验谈。在这样的教学法思想作用下,教师的教学活动一般都停留在对传统教材的分析理解、对传统教法的拼装套用、对教学构成的分解组合、对技法因素的熟练运用等层面,也就是说我国的中小学美术教学一直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来展开;相应的美术教学法也是以此为本位,为理论诉求对象,形成了传统的经验型美术教学方法论框架。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无视学生的存在,势必造成教育价值取向的偏颇,这是美术教育的非审美性趋向,是教学法理论导向的误区。当今人们常说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我认为教学其实是一种文化、知识、技能的“转化”,是学生“主体”的学习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促进这种转化的理论技巧就是“教学法”。而设计教学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充分了解学生,正视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这一客观事实。在美术教学法理论阐述中,学生是主角、是决定性因素。如何调度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重心,这应该是教学法研究的任务。这种“学生主体”观与经验型美术教学思想有根本性的差异。
现代教育学告诉我们: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教育教学影响只有在得到学生主体意识选择、支持后,才能对其知识、能力、个性品质、身体等各方面的发展起作用”①,教学中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学习的独立性、对教育影响的选择性、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等诸多层面。研究教学主体,我们还必须看到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均衡性和个体差异性特点。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教学要照顾到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美术教学中我们还须看到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生的潜在能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表现在感知、思维、想象、创造、兴趣、情感、美术表现力诸方面的显著差别。
关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哪里,在美术教学矛盾组合中应该以谁为中心的问题,根据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要求我们应该得出自己的判断。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在世界各国美术教育中风行的“儿童中心论”认为:美术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儿童自我表现的机会,以发展他们的个性、智力和创造力,教师只不过是材料供应者和鼓励者。甚至还认为:“教”会伤害儿童创造力或将成人标准强加于儿童,认为绝不可以“品评”和“等第”或以成人之见去评价儿童的表现结果……不难看出,这样的认识过分强调了少年儿童的创造性和学生的自我表现,压制和瓦解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后果是从总体上削弱和否定了美术教育的积极作用。显然,完全的儿童中心论的教学定位和教学法思考是难以操作的,是不符合时代需求的。70年代,国外教育者们开始正视这一理论偏颇,逐渐接纳优秀教育理论,看重课程结构,肯定和重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和相互作用。他们将强调创造性和自我表现的“儿童中心论”美术教育思想与“以学科为本的美术教育”(DBAE)(注:DBAE是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的缩写,国际美术教育界的代表人物w.迪文·古力(w.Dwaine.Greer)和E.w.艾斯纳(Elliot.W.eisnev)提出“以学科为本的美术教育”,主张以严谨的美术课程实现美术自身的价值。)趋于融合,“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逻辑与学科知识逻辑已被视为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②
总之,应该明确:美术教学就是以美术课程为中介的教师的“教”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教”与“学”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二者彼此依存、相辅相成,“中心”的偏移不利于美术教学的发展。我们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将学生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化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二、中小学美术教学原则应该体现审美教育特征
现有的美术教学原则含糊不清,指向不明,没有体现学科的特征。国家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育的手段,途径主要是艺术教育”。③有不少学者已经充分论证,中小学美术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审美教育,而不是德育、智育或者其他。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中小学美术教育能不能保持其审美教育本质特征,这不仅要处理好美术学和审美文化与美术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还取决于我们的教学是否把握艺术审美规律。“因此,中小学美术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还特别需要有具体的教学原则作指导。”④
曾有教育工作者为中小学美术教学制订过一些教学原则。如:《普通中小学美术课教材教法》的作者认为:中小学美术课教学应遵循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精讲善练原则和以点带面的原则;《中学美术教学法》的作者也提出:审美性原则、直观性原则、精讲善练原则、眼脑手协调并用的原则、创造性原则、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等。“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的规律制定,也是教学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正确贯彻教学原则,是实现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⑤我理解:教学原则反映教学规律,用来指导某一学科教学实际工作的教学原则,首先必须符合该学科既定的教学目的,其次它必须反映该学科教学过程规律。那些既不符合学科具体的教学目的,又不能充分反映具体教学过程规律的提法,是不宜被称为该学科的教学原则的。
前面所列举的教学原则摘自当前我们用于培养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教材,比照以上观点,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提法并没有突出学科特点,不能反映教学要求,不能体现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律,其中虽然有指向美术教学的,但基本上没有抓住学科本质特点和体现内在的教学需求。而大多数美术教学原则,实际上只是各个学科教学都必需遵循的教学基本原则。长期以来,我们把教学基本原则直接地当成了美术教学原则,实际上是抹煞了以审美教育为根本追求的艺术学科的特殊性。事实上,统率各学科的教学基本原则是不能取代或等同于某一学科特有的教学原则的。
那么,怎样的教学原则才能适应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需要呢?学术界有人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学者郭声健博士提出了“艺术融合原则、艺术参与原则和艺术愉悦原则”,并对相关的启动程序和规则展开了较为详实的论述,颇有说服力。当前,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中小学美术教材将会陆续出台,面对新的教学局面,到底应该如何论证和建树中小学美术教学原则,我想这应是美术教学法今后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美术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混淆,造成教学指导思想的混乱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法阐述中时常混淆“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定义,二者转换混用。如:“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德、智、体、美、劳五方虽有各自的特定的任务,……它们从各个方面共同保证着教育目标的实现。”⑥不难看出,这是同样性质的阐述,上述“教育目标”的意思等同于“教育目的”,如果说这种转换也许有修辞方面的原因或者是由于疏忽所致的话,那么,在传统教学计划中的“课程教学目的、单元教学目的、课时教学目的”安排,不能不说是理论认识上的欠缺。目的、目标不分,暴露了中小学美术教学法理论研究的滞后。又譬如:有学者一方面认为“中学学校美术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但同时又认为“教学目的,包括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目的……”⑦在这里“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成为同义或近义词,产生了混用的效果。
在教育学理论中曾对“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有过界定,“教育目的是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总的要求和共同的质量标准”,“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或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学校教育所要达到的总的目的或共同质量标准,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则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⑧
为避免因概念混淆而导致教育、教学的偏差,目前国外教育界也有人在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并努力将“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进行明确区分。在英语中,教育目的(Educational Aims)含有“方向”的意味,表现普遍的、总体的和终极的价值,具有相对宏观的指导意义;教育目标(EducationalGoals)或(Educational Objectives)含有“里程”的意义,表现个别的、阶段的、具体的价值,只指导具体的、特定的教学活动,前者规定了后者的性质和任务,而后者则是前者的具体化。。因此,学术界认为:教育目的体现了社会的意志和时展的要求,具有指令性和强制性,是相对稳定的时代要求;而教学目标是一种为实现教学目的而设置的教学策略,是可根据需要加以调整、变动的。在教学设计时,教育目的的表述,必须具体化为教学目标──一个系统的、可操作的、量化的标准,这个标准应包含要求达成的具体内容的明确规格;能用规范的术语描述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的明细规格。
在传统教学法中,编写教案采用的是“目的”教学,“目的”教学侧重于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表达的是教师与教育学愿望相统一的、作用于学生心理变化的授课要求。在这里教学目的只是对复杂的教学活动作出笼统的、模糊的、原则性的规定,这显然是非常不充分的,同时,教学结果也是不易测量和评价的。课堂效果因没有具体的目标规格作界定标准,使得教学的好坏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业务素质和课堂机智。
总之,“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是两个不同的学术概念,实践中的随意混淆只能说明美术教学法研究的不足,其结果导致的是教学目的的背离和教学评价系统的模糊和软弱。明确美术教育目的,建立新的、具体的、切实可行的美术教学目标系统,以及相应的目标管理机制,是我们迫切的任务。
四、“异化倾向”是对审美教育要求的背离
当前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偏重技法技能训练的倾向,而其中绘画的技能技巧训练又首当其冲。美术课几乎等同于“图画课”、“手工课”,与之相应被利用的是精讲多练的教学法原则,教学中重视技术轻视理论、忽视人文精神教育的情况是有代表性的。有不少中小学美术教师反映:“长期以来,我们把美术课学习的‘双基’要求作为主要任务,对学生要求以技能学习掌握,画得像不像、做得像不像为标准”,“一味死抱素描,要不就钻在中国传统国画的套子里,在技法中磨来磨去”,“所以在实际工作中,美术教学蜕变为技能教学,教材变成了技法书”。还有教师指出:“历来把美术与绘画等同,于是形成了以绘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绘画技能训练,而把美术的众多门类排斥在外”,“美术课常常被绘画临摹教学所取代”,“学生们机械地临摹大师们的名作,‘依样画葫芦’,画虾必学齐白石,画竹必像郑板桥,连下笔顺序都安排好了”。⑨上述种种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美术知识技能教学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片面地受到重视、有的甚至把美术课等同于美术技能训练,掌握美术知识技能成为了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2.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没有突出美术学科的特点。主要采用简单模仿、重复操练、注重形似、强调准确的方式。3.绘画成绩成为了衡量教学的主要标准,成人化的绘画要求扼杀了儿童的审美兴趣。
显然,美术教学的“重技轻理”倾向,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不符,与审美教育的要求相违背。那么,在教学实践中,为什么还会产生这种普遍现象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需涉及到学科教育的历史原因,催发和滋长这一问题的教育大环境和社会大背景,值得深入探究。
我认为,在探究引发重技轻理的原因时,目前存在于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异化倾向”值得关注。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美术教育的非美术化”和“普通教育的专业化”。
其一,主要表现在中小学美术学科没有审美教育特点,而被等同为德育或智育的教学,使得美术教学与其他教学没有多大区别,学科教学评价也套用其他学科标准,将“技”与“能”这类智育上的传统追求来取代和掩盖教学上的审美的把握。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本应是普通和普及的艺术教育,而不是专业和职业的艺术教育。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中小学美术教育却往往有意无意地向专业艺术教育看齐,老师有时甚至将高校技能要求的那一套几乎全部照搬。我认为,由于有借用现成的教学套路,诱使美术教师陈陈相因,处于一种被动的惰性选择状态。而要突出审美特性的教学,是鼓励教师的参与融合,教与学成为一种双边的艺术创造活动,要求教师本身不但要具有美术技能基本功,还要具有美术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相关学科方面的广博知识和修养……二者相比较,不难看出:突出审美教育的美术教学比纯粹的知识技能教学要难得多,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高得多,这恐怕就是产生中小学美术教学中重“技”轻“理”倾向的一方面原因吧。
其二,是普通教育的专业化,还表现在美术高等师范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上。有学者为21世纪称职的艺术教师提出了几条标准:1.不是专业艺术工作者,而是艺术教育工作者;2.不是简单的裁判员,而是热情的欣赏者;3.不是单项型,而是全能型。我认为,这也是对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而我们现在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授课方式等诸多方面,并没有与培养画家、工艺美术家的专业美术教育拉开距离,不能体现出师范教育的专业特点。未来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们的专业思想不明确,知识构成也显得单薄,他们尤其不喜欢美术学理论,重“技”而轻“理”……在这里,我们所说的“理”,是指美术学内涵、审美文化修养和人文学科知识基础。然而,从多年高等师范艺术教育的实践来看,大量的师范生不会上美术欣赏和常识课,上课时只有技法的搬弄,而无思想的交流,根本谈不上开展创造性的审美教育。高等师范的专业美术教育存在着的不足和定位偏颇,应引起教学法研究的密切关注。
必须看到的是,在国家新颁发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已扬弃了旧教学方法论和重技轻理的非审美趋向,建立了新的课程目标、学习领域和实施建议,并提示了新的教学法思路,我们应该充分学习与领会。目前,中小学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发展思维、情感、创造性和培养全球意识的人才的重要学科。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美术教育一直是整个学校教育的较薄弱环节,这一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中小学美术教学法理论的研究和建设也几乎还是空白。本文对教学法非审美性趋向的几点追问与建议,作为学习心得,希望能对中小学美术教学法的建设有点帮助。
注释:
①②《美术教学论》,王大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哲学大辞典·美学卷》,蒋孔阳,上海辞书出版社。
④《艺术教育论》,郭声健,上海教育出版社。
⑤《教育学(修订版)》,邵宗杰、裴文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⑥《普通中学美术课教材教法》,吴东梁、樊学川,高等教育出版社。
⑦《中等学校美术教学法》,蒋荪生,江苏教育出版社。
小学美术德育渗透总结范文3
关键词:小学;素质教育;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深入到教学中的各个领域。而在这个过程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的独特作用。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还是能清醒地认识到,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的美术教育,小学美术教育主要是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所服务的,它以学生发展为本,它的目的不是培养画家、艺术家,也不是为了考试,提高美术技能,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使学生能够生活得更加生动活泼,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修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坚持以育人为本,使美育与素质教育中的其他教育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与方法让学生体验视觉、听觉等各方面的体验,并通过体验发展个人潜能,培养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那么,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美术教育的内容要贴近生活
大家都知道,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源泉。美术教育也不例外,脱离了生活,美术教学就失去了创造的活力。
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美术活动,亲自动手尝试各种美术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美术教育的内涵。
有句话说得好,生活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因此,在美术教育中,一定要培养学生审美眼光,教导学生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美术活动的乐趣。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真理无论应用在哪里,都是金玉良言。学习美术也是一样,如果学生对美术有兴趣,自然会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由于美术教育本身的实践性比较强,因此,还是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但是,教学内容中也有一些是比较抽象而艰深的,这就需要我们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来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够轻松理解,印象深刻。
比如,在教学《魔幻的颜色》,单纯的理论是无法让学生想象三原色与三间色的。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一些其他的方法:
我准备了几个玻璃杯,分别盛放着红、黄、蓝三种原色水彩颜料水,再用三个空杯子,并排放在一起。在让学生认识三原色时,把三种颜色给学生看,再讲间色时,就把两种原色倒入到一个空杯子中,再加以摇匀,变成间色。
通过这种简单的做法,学生兴趣高涨,纷纷想要试一试。通过学生把颜色的量不断变换,使学生记住了什么是原色,什么是间色,如何配出其他颜色等,效果很好。
除此之外,还有多种方法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比如游戏法、利用多媒体等。只要方法得当,引起学生兴趣,那么课堂效率就会得到提高。
三、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个性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情况的千差万别,不可能所有的学生对于美术都有同样的热情与领悟。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同样也需要强调学生个性的培养,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承认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与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做到以生为本,了解学生的能力、习惯、兴趣点等,并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对于学生优点,使之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而对于学生弱点,要找到其症结所在,设法弥补。
此外,在教学中,由于美术教育的特殊性,美术课程不可能有一个整齐划一的学习标准。因此,教师要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审美能力作为教学目的,尊重学生,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在美育教学中融入德育
良好的品德是中华五千年的传统,因此,在美育教学中,也要渗透德育。良好的思想品德不会从天而降,需要我们去培养,而绘画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并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丰富的艺术修养。
中华五千年的艺术文化遗产,使我们为之骄傲,而这些都可以拿出来使学生去体会、欣赏。在了解祖先创造文明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体会美的存在,培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并在美的境界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形成高尚的思想观念,进而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生命。
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探索、总结、反思、实践、再总结,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美术教育的效率,提高学生的素质。我们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各种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都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小学美术德育渗透总结范文4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情感
初中阶段的学生独立意识开始增强,更需要个人情感和诉求表达的空间,而初中美术从艺术的层面上开拓了学生表达情感的方式方法以及空间。美术作品是作者情感表达的无声方式,通过造型和色彩,能够反映出作者的心情和情感。初中美术教学不应该仅仅是死板生硬的临摹和绘画技巧的学习,更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美术可以是一种表达和交流的工具。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结合现有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能够很好地将情感教学融合其中。
一、情感教学的内涵
情感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能够富有情感表达,带领学生体验情感表达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因为情感交流的亲密性和紧密型,让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拉近。另外,情感教学除了让课堂氛围更加融洽之外,还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和对课程的学习紧密结合,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
二、初中美术课中情感教学的意义
初中生在经历了小学美术课的基础培养之后,结合自己的成长,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并且会有很多初中生开始发现并渴求培养自己在美术方面的特长,因而初中美术课更应该是增强学生兴趣、让学生真正认识美术的课程,当学生走向高中阶段时,他们可以认清美术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并且无处不在。对于初中生来说,美术课情感教学有如下几点重要意义:
1、提高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的掌握。美术的基本构成是点、线、面和光影、色彩,对这些基本知识的理解,能够让学生在具体的美术应用和情感表达中起到重要作用。如,直线和曲线在情感表达上就有所不同,直线让人联想到刚直不阿、顺利等,而曲线则让人更多联想到起伏不平、坎坷等;又如色彩中,红热让人想到温暖和热情,而蓝色让人觉得冷静或犹豫。这些在画纸上是抽象的表达,但却能够影响学生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而学生在了解到自己的情感和美术的关系时,能够更加轻松地实现美术学习。[1]
2、提高学生的兴趣。美术是一门实践类的课程,教师在课堂中起着指导作用,但不能够去凭自己的意志去影响学生的表达。美术本身就是一种充满创造力的艺术学科,学生的美术作品也不能够完成按照既定的某些标准来要求。加入情感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更多,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信心。
3、提高学生情感表达能力。每个人的情感表达都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进行,美术是其中的一种。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常常感到烦躁和不被理解,美术恰好是学生表达自己情感、抒发内心思想的工具。情感教学让学生学会利用美术来表达自己。
三、如何渗透情感教学
美术教师大都是美术专业科班出身,有比较深厚的绘画功底,但对初中美术教学却未必都是行家,如何渗透情感教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笔者就此总结了如下三点:
1、提高自己的情感修养
要想实现情感教学,初中美术教师需要首先提高自身的情感修养,这种情感修养包含自身的艺术态度、生活态度和教学态度。从最基本的来说,有些初中美术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科目是副科,又不参与教学考核,因而上课十分随意,学生上美术课基本等于是自习课,学不到什么东西,这样的美术教师首先失掉了对自己职业的尊重,也并没有认识到美术教学在学生德育体美劳五项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要在提高自己专业素质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端正教学态度,提升美术在学生认识中的层次、切身思考学生所面临的问题,激发学生对美术课堂的兴趣,教师才能在课堂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2、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创造力
教师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在课堂上,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想法,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美术课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够让学生更加期待美术课,从而达到美术课堂应有的气氛和效果。[2]
3、多样的情感教学方式
情感教学把情感和美术的要素以及功用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富有情感的例子来引导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舐犊情深”的解释,可以用一副水墨画来展现,通过对这幅作品的分析,让学生明白,美术作品不仅仅是随手涂鸦,更是个人情感的表达,这种表达还能够影响到他人。进而,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分享交流自己的情感体验,最终让学生用画笔和色彩画出一幅代表自己情感的画。
综上所述,情感教学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情感教育是符合初中美术的培养目标并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
参考文献
小学美术德育渗透总结范文5
一、落实依靠方针,建立民主之家
1、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推进青少年素质教育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我校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参与绿色学校创建,加大学校育人环境建设力度,积极开展环境教育,卓有成效地开展一系列创建活动,并取得了较好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管理
学校在确立创建“绿色学校”目标后,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和以书记为组长的工作小组,两个领导小组制定创建制度,把创建目标分解到学校各部门,使学校各部门分工细致,职责明确。工会、教导处、总务处、少先队再制定相应工作方案。学校定期召开创建专题会议,研究并解决创建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提出下一步的工作目标。这样我校的创建“绿色”工作得以有序开展,形成了多角度,高视野的创建效果。
二、在浓郁的氛围中提高环保意识
创建绿色学校不仅是学校的面貌改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师生的环保素养,提高师生的环保意识。为此,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展环保专题培训,学校领导和有关教师举办环保专题讲座,对不同年龄的孩子讲座的形式和内容也有所不同。学校还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方法,加强教师环保知识培训,请进来就是请环保部门的专家来校传授环保知识、介绍国内外环境动态,宣传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等。派出去就是选派领导和教师到兄弟学校学习创建经验。我校先后参加了十三中创建交流会、东苑小学的创建经验介绍和四村小学的创建现场学习会。通过校内外的培训学习增加了教师的环保知识。培养了师生的环保意识。为我校开展创建“绿色”学校工作做好了思想准备。
学校创建“绿色学校”工作的经费使用做到专款专用,并纳入到学校的财务管理中,做到创建经费动态管理,在厉行节约原则的指导下保证了创建工作又好又快地开展。
三、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开展生动的环保教育活动
我们深知培养具有环保意识的现代文明公民,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把环保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才能使创建工作高效、长期的进行下去,最终培养出具有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习惯的文明小公民。我校的做法是:
1、发挥主渠道作用,渗透环境教育
为了提高环境教育的效果,学校规定,各学科制定教学计划都要根据教育部下发的《环境教育大纲》要求,增加适合本学科教学要求的环境教育内容。课堂教学要渗透环境教育。
在学校开展的课堂教学研究周活动中,环境教育研讨课也是其中内容之一。教师的环境教育工作不仅体现在教师的工作总结中,而且也是学校考核教师的一项依据。由于教师在课堂中注重渗透环境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然地得到了环境教育,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开设环境教育专题课,重视活动课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
依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我校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环境教育活动课。活动课以班级为单位按计划开展,内容有记录,这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环境教育专题课是提升学生环保意识的又一重要工作。我校环境教育专题课有教师、有教材、有课时、有教案。学校把各班每月第一周的班队会定为环境教育专题课。为提高环境教育专题课的地位,学校安排班主任兼任环境教育专题课教师,并与其它学科同样的要求。教导处还安排领导和相关教师担任环境教育辅导员,每学期分年级举办环境教育讲座。
3、开展生动活泼的环境兴趣小组和环境实践活动。
我校在课堂主渠道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同时,开展了环境实践教育活动,使环境教育活动成为课堂教育的有力补充。学校成立了两个环境兴趣小组和环保志愿者队伍。环境兴趣小组和环保志愿者队伍既是兴趣小组活动和环境实践活动的生力军,也是学校环境教育活动的引领者,并在学校环境教育工作中起到示范作用。环境兴趣小组在班级开展的养绿养殖活动、举办环保黑板报、手抄报、宣传栏、环保监督等活动,在学校的环境教育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学校还开展了参观水厂、走进自然、文体节、“二手货”交易市场、假期返校美化校园、环保倡议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不仅接受了“人与自然”和谐理念的熏陶,也使学生得到“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人文情怀的教育,同时也推动了学校的德育工作,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容。
4、开展内容丰富的环保专题活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通过“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植树节”、“爱鸟周”、“师生环境知识问答”、“环境知识”测试、家庭环保问卷调查、“小手牵大手”环保进万家、学生环境征文评比等专题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师生环境素养,拓展了环境教育的内涵,而且把环境教育推到了社会,推到家庭。如从学生环保征文中可以看到,孩子以独特的眼光和视角,表达了对现在环境现状的忧虑;对破坏环境行为的愤慨;呼吁社会和家庭要重视环保;对蓝天绿水美好环境向往等情感。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从小就能明白自己肩负着环保的责任。
四、拓展创建工作内涵,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在创建过程中也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从教辅资料的发放与回收、学校消耗品管理、各馆室使用、节约用水用电用纸、垃圾分类处理、学校工作资料的收集与使用等方面,本着资源充分利用的原则,成为学校常规管理的重要内容,形成了学校垃圾减量化排放,校园无污染源的文明环保型校园。
我校以创建“绿色”学校为契机,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全方位,多角度地提高办学水平,努力营造代表学校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墙画、壁画、专栏等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内容涵盖了学校办学理念的各个方面,图文与绿化交相辉映,突显了本校独特的校园文化气息。我校良好的校园环境,反映了全校师生已养成了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具有了较高的环保意识,这为最终实现“创英语特色学校,建师生发展乐园”办学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
五、升华创建内涵,实现人文和谐
绿色创建的最终目标是为人的最优发展创造最优的环境、实现人的最优发展。所以,我们将创建延伸至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实现师生之间的和谐。目前,主要的做法是实施“师生一对一牵手工程”,把关注弱势群体纳入学校的常规工作;对教师中的弱势群体和退休教师倍加关心。可以自信地说,现在学校的氛围真实很好。
六、创建带来的变化
创建使学校和师生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区教育局领到的话说:“雨山中心小学已经看不出是农村学校了,随时走进校门,都会有卫生、整洁、美观的感觉”。虽然这话主要是鼓励,但我们也确实看到:师生的卫生意识、文明习惯的变化令人欣喜。
通过创建学校从面貌到内涵多有了较大改变,教育教学质量也有一定提高。创建“绿色学校”已成为我校科学发展的又一推动力。近几年来我校先后取得了市“英语特色学校”、市“预防教育示范学校”、市“文明卫生单位”、市“语言文字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师生的环境作品也获得奖项,如,我校尹菲小朋友的环保科幻画在国家级评比中获奖、学生的环保作品在市级科技创新评比中获奖;美术组教师带领学生绘出的〈大嘴鳄鱼〉环境作品收录在小学美术教材中、夏本英老师的环保论文在区、市两级评比中取得好成绩、学生的环境作文〈蝴蝶翩翩舞〉在皖江皖报上发表。
七、存在问题与努力方面
小学美术德育渗透总结范文6
想像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今天小编给大家为您整理了美术教师考核个人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术教师考核个人总结范文一回顾这个学期所从事的美术教学工作,基本上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任务。当然在工作中我享受到收获喜悦,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我所享有的收获我会用于下个学期的工作中,我所碰到的问题我要认真思考想办法解决。在此我总结如下,以便择优汰劣,取长补短以待来年教学水平更上层楼。
一、教学计划贯彻情况
学期初,认真学习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导处工作计划,明确了学期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结合科组工作的现状和特点,按照《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的要求,本期新课开始之前即已制定了周密详尽的教学计划。教学中认真遵照教学大纲要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思想教育和技能教育,大力推广素质教育,按时按质地完成了本期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教学情况:
1、按照学校工作管理规定,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上好每节课对老师对学生都是很关键的。除了备好课、写好教案外,我还要查阅各种资料,能上因特网时还上网寻找好的教学材料,教学课件,把它们和我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为我所用。
2、利用学科特点,和自身条件,组织部分学生参加美术兴趣小组。
活动的成果的喜人。本年级不少的学生绘画功底大大提高。
3、本人一直兢兢业业,敬岗爱岗,把满腔热情倾注在三尺讲台上,主动向学校请缨加压增负,多年来一直是学校工作量最繁重的同志之一,但从不讲价钱,任劳任怨,
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行工作。组织观念强,能遵纪守法,坚守工作岗位,一学期来从来未旷工、迟到、早退现象,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每次都认真参加学校的例会学习。
4、在美术课教学中有的放矢,有重点有难点,注意美术课内容的调整,教学中注意体现民族特点,充分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美术教学中体现时代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当地的美术资源,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美术教学中注意适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注意循序渐进和趣昧性。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注意到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 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初步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品德情操;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5、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发展进步。
除了听课,评课,参加教研组教研活动外,我还注意到要自学。从思想上,利用行评机会端正自己;从行动上参加继续教育学知识,学电脑技术,学教学技能等;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作为教师教学工作是主要的,但除了教学工作外,我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其它活动如:政治理论学习,运动会工作等等。
美术教师考核个人总结范文二20__年,是我踏上工作岗位后的第五个年头。回顾这五年来走过的路,尽管离自己预设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但不可否认,在学校领导、同事和师傅的帮助下,我正在逐步地成长起来。因此,我把自己本年度工作总结的主题定位:成长的20__。
从肤浅到深刻,从幼稚到成熟,从手忙脚乱到基本胜任,20__年——我在工作的每一个方面都有了进步和发展。我深刻体会到,教师工作任重而道远,不仅担负着教书的职责,更承担着育人的重担。教师是学生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学校教育工作主力军。下面我对自己几个方面的工作作点小结:
一、教育教学工作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工作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学生心智的健康成长。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美术教学工作,能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在教学中,努力把新课标、教参与课本有机结合,以提高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要做好教学工作,首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全国优秀教师杨传泳老师来我校作报告时这样说道:“教师只有亲近学生,融入学生,才能发现学生的问题,找到教育的契机,从而点亮学生的心灯。”我在工作中十分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培养,在严格管理的同时能尊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认知能力,放手让学生去做,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和实践,共同提高。本年度,我班开展了班际包馄饨大赛、我“行”我“秀”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上,我在名师谈海珍、陈建根以及校骨干教师沈月静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了删繁就简、幽默朴实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的喜爱。所带的班级,也成为了全校有名的“公开课”班。凡是学校有开课活动,或者外校老师来上课,我们班都是“点击率”最高的班级。作为学校的骨干教师,一年来,我在学校开设公开课6次,送教到民工学校1次,力争先在课堂上让自己成长起来。
二、教育科研工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学校无疑也是一个清凌凌的方塘,怎样让这方塘之水清澈可人?其源头活水自然是教育科研。当然,教科研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创新工作,需要热情、兴趣和关注,更需要充足的时间和执着的毅力。
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为了鼓励教师写教育随笔,在网上开办了“教育成功保险公司”,即教师如果坚持每天写教育随笔1000字,坚持十年写成3650篇,字数达365万字,如果不成为教育家的话,教师十年前如投保一万,他愿赔付100万。我没有去朱老师那里投保,但工作五年来,我对教科研却是情有独钟。
__年,市教育局在全市范围推开了“师生共读整本书”的课题研究工作,要求各校选派2名教师参加实验研究,我荣幸地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其实,在这个活动推开之前,由于我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视,我班早已形成了浓厚的阅读氛围。参加实验,在多次的培训学习后,我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上有了的方法,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我班本学期人均读书量20册,开展读书交流研讨会2次,学生习作在市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28篇次。我主持的吴江市20__年度课题《开展新教育实验 改善小学生读写生活》,获得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撰写的13篇论文、随笔得到发表。此外,我还评到了“吴江市教科能手”,这是我在教育科研路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三、团支部工作及其他
作为语文组的团支部书记和学校的团总支副书记,我能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丰富团员教师的生活。3月份,100多名团员教师去无锡参加了班主任培训,欣赏了鼋头渚的秀丽风光;4月份,我们在团员教师中开展了以“爱心、责任、成长”为主题的教育叙事征文比赛;5月份开展“激扬青春”的演讲比赛……
《青春教坛》是团总支自己的刊物,主要刊发团员教师的教育随笔,心情杂感,是广大团员教师交流、学习的重要平台。双月刊的杂志,现在已经出到了18期,它以精美的文章、匠心的设计赢得了镇团委领导的高度赞扬。
同时,本学期,我还担任了《吴江绸都》报的教育版面工作。能在工作之余,积极写作学校新闻,遴选出优秀的教师文章,将好新闻,好文章推荐给该报,为宣传学校、教师成长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
美术教师考核个人总结范文三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的美术教学任务,在这半年里,我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积极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致力于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渗透德育、智育、美育,以智力促技能。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学会造型,在实际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审美素质有所提高,现将一学期所做工作总结如下: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开学初,在教导处郭校长带领和指导下,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教学计划,并且给自己制定了符合实际的学习,接受实施新的教育理念的计划。
二、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充实自己
为了学习新理念,接受新观念,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我除了熟读教材以外,还利用单位和家里的宽带网络优势,从网络上查找各种各样、各地区的新教学方法、新的教研课题,使自己不但在教学上有新方式,还有新的理论知识的储备。
三、学生为主,课堂围着学生转
美术课教学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巧妙设计备课。并且针对四个班的不同特点,培养四年级各班学生继续发扬优点,弥补不同的知识缺陷。例如,在制作《小圆点的魅力》一课中,我提前安排学生搜集有关点的材料,安排学生从家里自制或收集。在课前我提前了解到学生搜集的信息,根据各班搜集的不同材料,把握课堂知识目标,知识重难点,因班而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设计不同的导入和思路,在各班教学中,根据各班学生带的材料进行讲解和分析。近而激发了学生对点的认识和了解。在画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学生们在欣赏、表现、制作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能够大胆用色,造型生动、巧妙,从而顺利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四、本学期采取的主要教学措施及成就
首先是教学行为的转变,不再单纯传授绘画技法,而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观察事物和描绘事物的能力。认真备课、上课。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活动。 拓展教学思路,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其次对学生评价的转变,对于学生的作品不再单纯的评价为:优良、合格、不合格。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作品先评价作品中优秀的部分,也就是肯定学生作品中成功的地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然后把作品中不足的地方引导学生修改。但要注意保留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评、互评学生作业,举办班内、班际、校内的作品展评,增强竞争意识及荣誉感,互相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另外在五一前夕组织了一次书画展,使学生们利用书画展展示自己的作品,从而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张扬。
在后进生方面我努力做到彻底了解这些学生的家庭情况,在转化工作中针对性地教育学生。我首先做到在生活上先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但是是一种母爱般的关切。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不再自卑。愿意和我亲近,和同学亲近,能在集体中快乐地生活,才能使他们有了学习的劲头。
总之,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圆满完成了,但是回顾这半年的工作,也有不足之处,例如教师对后进生的辅导不够,导致部分学生的绘画作业不理想。还有美术课外小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绘画活动中获奖人数不多,因此,下学期的教学任务对我来说,依然很艰巨,我还需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完善自己 ,积极努力准备好下年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