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嵌入式培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嵌入式培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 嵌入式学科化服务;学科化服务;协同创新;图书馆服务
[中图分类号] G258.6;G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4-82-4
Abstract:Embedded subject service is a new tendency of library services development in China. It has importan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o know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mbedded subject service, theoretical studies and their practical progress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 to discus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oretical study and practical service clearly for enh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embedded subject service and promoting the innovation of the library services.
Keywords:embedded subject service; subject servic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library service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上涌现了海量的数字信息,用户通过搜索引擎可以方便快捷地检索需要的信息,不用再花费时间到图书馆检索信息。图书馆不再是用户获取信息的首要资源,其作为信息资源提供者的地位岌岌可危。在这个剧烈变化的时代,图书馆如何适应变化,保持图书馆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门户显得至关重要[1]。面对信息环境和用户需求的改变,图书馆需要主动调整服务方向,适时提出嵌入式学科化服务,即以满足用户需求为中心,嵌入用户教学科研过程,为有明确需求的特定用户提供高度定制与高质量的信息与知识服务[2]。
1 嵌入式学科化服务的内涵
D.Shumaker和M.Talley认为,“嵌入式学科服务是用于描述一个研究型图书馆员持续地参与研究型课程并且在课程中教授信息素养技能,也包括馆员需要将工作场地从以图书馆为中心转移到用户身边,这样便于他们与用户充分沟通与合作”[3]。国内图书情报研究人员也纷纷发表对嵌入式学科化服务的认识,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初景利教授在多年学科化服务实践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指出嵌入式学科化服务是通过图书馆员嵌入用户过程和场景,有机地将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与用户的需求相结合,在用户的需求点,主动地根据用户的科研教学需求,提供即时、有效、有深度的信息服务与知识,直接支撑用户的科研与教学,与用户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实现图书馆的功能与价值[4]。笔者认为,嵌入式学科化服务,无论在实体或虚拟空间上,依据专业的学科知识和图书情报技能,为用户提供即时化、多样化、动态化、个性化、紧密契合用户需求的知识服务。
2 嵌入式学科化服务的特点
2.1 服务主体和客体明确
嵌入式学科化服务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和责任人,职责清晰。它打破了传统学科化服务主客体不确定,服务效果无反馈的现象,强调职责绑定、服务绑定、创新绑定、考核绑定[5]。
2.2 服务内容泛在而深化
嵌入式学科化服务从用户需求出发,调动一切资源为用户提供泛在服务,并为用户提供深层次的学科情报知识服务。
2.3 服务形式多样
嵌入式学科化服务可以嵌入图书馆实体空间或用户的院系、实验室、课堂、课题等场所,开辟学术科研交流空间;嵌入式学科化服务还可以充分利用web2.0技术,嵌入用户的虚拟研究空间,为用户提供无所不在的服务。
2.4 服务关系密切
嵌入式学科化服务强调与用户的亲密合作伙伴关系,是团队成员,为实现团队目的协同工作,而不是作为局外人被动提供服务。
3 嵌入式学科化服务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1993年,T.Davenport与L.Prusak发表《引爆合作型图书馆》一文[6],提出了嵌入式服务,由此拉开了嵌入式学科化服务研究与实践的帷幕。截至2014年7月28日,以“嵌入式学科化服务”为关键词检索CNKI数据库,可以发现1999年国内提出“嵌入”主题的文章,2005年以后开始出现论及嵌入式图书馆服务的文章,2013年发表嵌入式学科化服务的文章达到高峰416篇,2014年下降到127篇。这说明我国图书情报研究人员对嵌入式学科化服务的认识已经普及,嵌入式学科服务理念已深入人心。从发表文章内容来看,理论探讨主要在以下四个领域:一是寻找嵌入式学科化服务理论基础,丰富图书馆理论;二是引入其它学科理论或方法阐释嵌入式学科化服务;三是国外嵌入式学科化服务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四是我国嵌入式学科化服务实践经验总结。整体来看,国内嵌入式学科化服务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发展,以阐述实践经验探讨多,理论探索研究少。
初景利教授认为[7],嵌入式学科化服务在理论上有了新突破,它重新定义了图书馆的概念与性质,重新认知用户的信息需求,重新确立了图书馆员与用户之间的伙伴关系,颠覆了图书馆中介的理论基础,奠定了对图书馆学新的认知。在对国内做了大规模有关嵌入式学科服务认知方面的调查分析后,初景利教授撰文指出学科馆员对嵌入式学科服务意义的认同水平不同,并进一步分析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难点和对策,提出8种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方式[8]。2015年,他通过梳理国内外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相关研究和实践,对嵌入式学科服务的背景和概念、嵌入式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嵌入式学科馆员的职责定位以及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演变过程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分析嵌入式学科服务发展的特点和经验[9]。
罗亚泓指出当前的嵌入式学科化服务缺少从馆员和用户角度的评价以及对嵌入式服务的影响、绩效的严密考证,并指出嵌入式学科化服务需要进一步提升理论系统性[10]。
刘颖引入新经济社会学中的嵌入性理论,分析嵌入性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对学科服务深化的启示,从社会网络的新角度提出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创新模式,论述物理空间的嵌入、数字空间的嵌入、社会关系的嵌入和组织结构的嵌入4种模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11]。唐忆、谢守美引入协同学理论,分析嵌入式服务的目标协调、主体协同、资源协同组织与整合、过程协同支撑技术[12]。
我国研究人员在实地调研和理论总结基础上,从服务理念、策略、内部管理、知识服务等多方面对国外图书馆嵌入式学科化服务进行解读和分析,并总结其对我国嵌入式学科化服务的启示[13-16]。
在借鉴国外图书馆嵌入式学科化服务基础上,结合各馆实际情况和用户需求调研,我国部分研究图书馆进行了嵌入式学科化服务实践,研究人员纷纷发表文章阐述嵌入式学科化服务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存在问题及发展措施[17-20]。
4 嵌入式学科化服务国内实践进展
4.1 面向科研的嵌入式学科化服务
4.1.1 定题跟踪服务
定题跟踪服务是一种深层次的情报研究服务,深受一线科研人员的欢迎。在创新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研究人员的需求是不同的,定题服务工作全程跟踪,贯穿课题研究的不同阶段,成为知识创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1]。
在与科研人员充分沟通、掌握科研需求基础上,定题跟踪服务可人工或采用技术手段及时跟踪项目研究领域国内外发展动态,及时、准确将最新专业信息推送给用户。目前能够即时推送信息的开源软件较多,如RSS、Alerts等,具有时效性强、定制便利等特点,是开展定题跟踪服务的便捷工具。如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根据用户所承担的项目与研究课题,对重要的网站、数据库、专家博客等网路信息源进行定期扫描,经过分析加工整理成专题信息,以快报、单篇快递、平台动态信息或科学研究监测快报形式及时推送给用户[22]。
4.1.2 学科情报服务
学科情报服务是针对特定学科,运用情报研究方法,充分挖掘大量的文献资源和科学数据,对复杂的信息内容及其内在关系进行梳理揭示和知识化表现,及时、准确为科研用户提供学科领域发展脉络和趋势演变分析、科研成果分析、专利技术分析、成果转化分析、产业市场分析、发展战略分析等深层次知识产品。
学科情报服务是嵌入式学科化服务开展比较成熟的服务内容,国内多家研究型图书馆开展了此类服务。国家科学图书馆已逐步形成快速跟踪报道、专门调研报告和年度系统分析相结合,领域宏观分析、专题深度报告和课题情报服务相结合的学科情报研究产品体系[23]。北京大学的“重点科研全程支撑服务”,旨在为重大项目提供项目申请、研究过程以及项目后期的成果发表、成果转化等全过程的学科情报服务[24]。另外,一些商业数据库也提供了满足不同科研阶段的情报分析需求工具,如ISI Web of Knowledge等。
4.1.3 构建集成科研信息平台
当前,研究人员愈来愈依赖网络进行大范围的协作交流和大规模的数据获取与管理利用,嵌入式学科化服务集成研究领域资源、技术、工具,建立一个开放共享、协同共建、安全易用的网络化、数字化科研信息平台,支持资源揭示和共享、信息检索、科学数据管理、统计分析、成果和展示、动态信息定制和发送、科研即时交流、研究成果保存等,帮助研究人员管理日益复杂的研究任务。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于2010年利用开源软件开发了学科服务平台LibGuides,该平台充分应用Web2.0元素,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共享性,其宗旨是实现学科资源和服务的组织、揭示与[25]。国家科学图书馆与服务研究所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总分馆技术平台优势,由总馆信息技术部先期推出了SPT学科信息服务平台,然后根据用户需求开发研究所的SPT信息服务平台[26]。厦门大学图书馆也开展了此类服务[27]。
4.2 面向教学的嵌入式学科化服务
4.2.1 嵌入课堂教学
嵌入课堂教学的学科化服务,在与任课教师充分沟通基础上,紧密结合教师和学生的信息需求,按照教学进度安排,采取多种形式参与课程教学,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如北京大学图书馆肖珑副馆长融入信息管理系张久珍副教授开设的《信息素养概论》课程,从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文化入手,将图书馆的用户教育、信息工作、参考服务融入其中,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28]。
4.2.2 嵌入网络教学平台
嵌入网络教学平台的学科化服务,是将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嵌入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与教学大纲和课堂教学结合,建设学科资源门户,方便师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方便地获取所需的资源和服务。国内一部分高校图书馆开展了嵌入网络教学平台的学科化服务,如同济大学则由学科馆员与院系专业教师合作开设共享空间课程,合作开展嵌入课题项目,并对其提供全程文献跟踪和分析服务[29];广东工业大学图书馆陈晓瑜将《信息检索课》嵌入到教学平台,整合了教学课件、教材与教参、相关会议、图书和出版物的超链接[30]。
4.3 嵌入式参考咨询服务
嵌入式参考咨询服务是指学科馆员在对目标用户精准定位的基础上,根据目标用户的信息环境和需求特点,依托多样化的参考咨询服务模式,构建嵌入用户信息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网络环境)参考咨询服务渠道,形成与用户稳定交流互动的关系,及时了解和跟踪用户在科研教学过程中的信息需求和瓶颈问题,主动并灵活地组织和提供咨询服务,有效提高咨询服务的针对性与响应速度[31]。
国内参考咨询服务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但是嵌入式参考咨询服务目前探讨和实践的比较少。嵌入式参考咨询服务如何以更有效方式嵌入用户环境和用户信息利用过程,如何提供即时、高效的知识化服务是未来需要探讨的一个主题。
4.4 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
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工作是学科服务嵌入科研一线、嵌入教学一线的重要工作内容和工作模式,是通过目标、内容、环境和机制4个方面的嵌入,实现围绕“创新型科研工作流”来支持关于科学研究、专业教育与学习的图书馆服务工作,是借助先进的技术工具,与数字知识环境和相关知识服务密切耦合所开展的有体系的、协作式的、互动的信息素质教育工作[32]。
提高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是提高科研效率、加快科研创新的基础。我国研究型图书馆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如上交大图书馆在服务过程中,有意识地嵌入了各类学科专题培训,并加强专题培训的实践演练和案例指导;国家科学图书馆建设的开放信息素质教育服务平台提供关于信息素质、科学研究、数据分析等教育培训活动,综合组织信息素质教育的各类素材,融汇相关的培训、咨询、检索、信息推送、社区网络研讨等多种服务的教育培训支持平台。
5 结语
图书馆需要提供嵌入用户信息环境和信息过程的服务,从而使图书馆服务走出图书馆建筑,进入用户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空间,从基于图书馆端系统过渡到基于用户端系统[33]。为了将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紧密契合用户需求,提高研究人员的信息素养,发挥图书馆对科研创新和教学活动的支撑作用,我国研究型图书馆开始尝试嵌入式学科化服务,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经验,正在形成适合推广的服务模式。虽然在嵌入式学科化服务过程中,在机制、资源、人才建设、软硬件构建、服务绩效评价等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从图书馆长远发展趋势来看,嵌入式学科化服务是图书馆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引起重视,协调各方资源,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强化硬件建设和服务反馈,加强沟通,丰富服务内容,为用户科研创新提供即时高效的知识支撑服务。
参考文献
[1] Carol Feltes.Envisioning the Future of Science Libraries At Academic Research Institutions[2014-4-1].https:///bitstream/handle/1912/5653/Banbury_Envisioning_Future_Research_Libraries_12202012.pdfsequence=1.
[2] Dale J,Kellam I.The incredible embeddable librarian[J].Library Media Connection,2012(4):30-31.
[3] Shumaker D,Talley M.Models of embedded librarianship finalReport.[R/OL.[2014-7-22].http:///pdfs/Embedded LibrarianshipFinalRptRe.pdf.
[4] 初景利,孔青青,栾冠楠.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22):11-17.
[5] 初景利.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8(2):6-11.
[6] Davenport T H,Prusak L.Blow up the corporate library[EB/OL].[2014-07-22].http:///science/article/pii /026840129390057B.
[7] 初景利.嵌入式图书馆服务的理论突破[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6):5-9.
[8] 初景利.学科馆员对嵌入式学科服务的认知与解析[J].图书情报研究,2012(3):1-8,33.
[9] 初景利.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3(22):11-18.
[10] 罗亚泓.国内外嵌入式图书馆服务研究及主要观点[J].图书情报工作,2014(6):123-129.
[11] 刘颖.嵌入式学科服务创新模式研究:基于嵌入性理论的思考.图书情报工作,2012(1):18-23.
[12] 唐艺,谢守美.基于协同学理论的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8):78-81.
[13] 王宝成.Welch 医学图书馆的嵌入式服务及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12(5):32-36.
[14] 李力.医学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案例分析与启示: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Welch医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3(17):95-98.
[15] 辛小萍,吴新年,阮炼.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嵌入式学科化服务实践与启示[J].情报资料工作,2014(2):71-74.
[16] 谢守美.国内外图书馆嵌入式服务实践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3(18):133-137.
[17] 钟永恒,刘志刚,江洪.国家科学图书馆学科化服务院所协同机制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1):80-82.
[18] 吴鸣,杨志萍,张冬荣.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创新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13(2):28-31.
[19] 宋海艳,郭晶.中面向科研团队的嵌入式学科服务实践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2012(1):27-31.
[20] 陈全松.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厦门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2(7):83-87.
[21] 杨木容,黄如花.面向科研院所创新需求的图书馆服务对策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0(3):62-65.
[22] 吴跃伟,张吉,李印结等.基于科研用户需求的学科化服务模式与保障机制[J].图书情报工作,2012(1):23-26.
[23] 钟永恒,刘志刚,江恒.国家科学图书馆学科化服务院所协同机制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1):80-82.
[24] 刘素清,艾春艳,肖珑.学科服务的多维拓展与深化――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聚焦与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5):18-22.
[25] 学科服务平台[EB/OL].[2014-8-22].http:///view.doid=2682.
[26] 杨志萍,郑颖等.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实践与思考[J].情报科学,2008(8):1143-1148.
[27] 黄平莉.面向科研的嵌入式服务协同架构体系[J].情报资料工作,2013(6):47-51.
[28] 北京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概论》课程介绍[EB/OL].[2013-01-14].http:///portal/fw/yixiaoshijiangzuo/xinxisuyang/suyanggailun/kechengjieshao.
[29] 文凤.学科馆员嵌入式服务实践与对策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20):86-89.
[30] 陈晓瑜.利用Blackboard构建“信息检索课”远程教学平台开展在线信息教育的实践与体会[J].图书与情报,2007(5):64-67,101.
[31] 李玲.嵌入式参考咨询服务: 特点、模式与展望[J].图书情报工作,2013(22):18-22.
嵌入式培训总结范文2
为了强化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在该项重大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各高校都积极开展了赛前备赛工作,在以比赛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武汉大学以竞赛为契机,为让更多的学生从竞赛中受益,逐步摸索出了一些通过积极备赛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思路。
1备赛的意义
竞赛的目的在于引导高校在嵌入式教学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3-4];加强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设计和研发嵌入式系统的能力[5]。
实践证明,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途径和手段,嵌入式竞赛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6]。但由于竞赛条件(参赛队数和人数)所限,如果是为竞赛而竞赛,最终只能有极少数学生真正参与到竞赛中并获益,而很大一部分学生,包括在选拔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被淘汰下来的,纵然有很大的激情和能力,却享受不到竞赛带给他们的机会和挑战,这种强烈反差与竞赛创办的主旨及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明显不相适应的。有些高校在备赛过程中忽略了这种矛盾,盲目强调竞赛结果的重要性,使竞赛成了少数学生的“游戏”。
积极备赛,并不仅仅是在竞赛前积极地组织、选拔和培训优秀学生,取得优异成绩,更重要的是利用嵌入式竞赛的契机,主观能动地将比赛的形式和方法贯穿于备赛和竞赛过程中,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到竞赛中来,在整个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因为共同进步要比一两个单纯的奖项有意义得多。
2将备赛作为扩大竞赛受益面的重要手段
武汉大学嵌入式系统竞赛备赛工作依托武汉大学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和国家电工电子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大共享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以武汉大学―英特尔嵌入式与多核技术联合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电子综合实验室和EDA与DSP技术实验室为主体展开,面向全校电子信息大类的十余个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和测控技术与仪器等)及计算机学院和国际软件学院等相关专业的学生,为扩大竞赛的受益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2.1从分步淘汰制转变为分组制
早期的备赛组织就是选拔和淘汰学生的过程,即先海选出一批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第一阶段的培训,中期再进行一次优选,最后在竞赛前夕优中选优,决定正式参赛学生,淘汰下来的学生只能离开。2006年开始,我们将这种分步淘汰制转变为备赛分组制,即根据层次差异,将学生分为研究组和学习组。
备赛时间从比赛前1年的9月份开始到正式开赛前(以2008年竞赛为例,备赛时间为2007年9月~2008年3月),历时约6个月,分为两个阶段,即前3个月的第一阶段和后3个月的第二阶段。
在第一阶段,对报名参加的学生均予以接收,并以3人/队为单位进行统一管理,教学工作主要是分批次在嵌入式与多核技术实验室进行。第一阶段结束后进行一次综合考评,然后将学生分组,研究组的学生被分配到创新实验室或电子综合实验室进行提高和强化,学习组的学生则可以选择继续现有的学习或跟随研究组的学生一起进阶。
在第二阶段,研究组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特长,针对具体的关键技术和应用(如ARM与FPGA混合系统设计、GPS应用等)展开学习和研究。第二阶段结束后,学生提交作品或研究成果等,最终的参赛选手从研究组的学生中产生,学习组的学生若表现突出亦可加入到研究组中。
2.2强化校企合作,为备赛创造优越条件
相对正常的教学过程,备赛的实践性很强,与企业间的合作更为重要。通过强化与企业间的联合,建立高校与企业更深层次的互助合作关系,不仅能节约资金,为扩大竞赛受益面创造条件,更能将企业的创新意识、理念和最新科技成果带进校园。
2005年,为促进嵌入式教学发展,武汉大学正式加入英特尔大学合作计划,2007年和2009年,在与英特尔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互助与合作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我校分别建立了武汉大学―英特尔多核技术联合实验室和武汉大学―英特尔嵌入式技术联合实验室,并获赠包括英特尔Xscale架构教学平台、英特尔®凌动教学平台和多核软件开发包在内的,具有很强实践价值的嵌入式和多核系统开发设备与软件,这些硬件环境为利用备赛扩大竞赛受益面工作的有效实施创造了优越条件。
除了硬件配套设施的建立,我校还定期邀请企业专家来实验室讲学,或组织学生进行技术培训,或参与学生设计方案的讨论等。图1展示了英特尔公司知名专家来我校讲座的情况。
2.3以课程为背景,促进教学与备赛的有效结合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嵌入式系统与设计和多核架构及编程技术两门本科生课程对备赛工作起着支柱性作用,多核架构及编程技术课程还荣获2007年度“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称号。作为英特尔多核课程大学计划三所种子学校之一,武汉大学在协助华中、华西、华西北等三十几所高校开设多核课程的过程中,与兄弟院校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积累了一定经验。不同于嵌入式课程的正常教学,嵌入式竞赛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在备赛教学过程中,课程组的老师从实践应用的角度出发,结合最新的嵌入式技术,对两门课程的教学与实验内容进行了反复提炼,精炼成“嵌入式系统综合设计”和“多核编程与系统优化”两个课程专题,组织学生强化训练,学生在紧张和连续的短期教学过程中收益很大。
除了两门课程专题外,我们还聘请校内外的技术专家有针对性地讲解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图形图像处理与编程技术、音视频处理技术、Linux操作系统与程序设计等,学生可以选听,还可以进行实践,灵活丰富的教学活动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这些以备赛为基础的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很多有创意的想法和设计作品反过来又作为各课程的参考设计和实例引入到教学中,丰富了相关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2.4将备赛与竞赛有机融合
备赛第二阶段的结束,正式参赛选手的确定,并不意味着竞赛所带来的机会与挑战对那些未能选上的学生就到此停止了。我们把这部分学生组织起来,除了参赛资格外,让他们享受跟参赛选手同等的待遇,包括接受竞赛指导、专题讲座和讨论、课程免修和研究经费支持等,淡化竞赛概念,支持和鼓励“非参赛”学生进行参赛作品的设计与研究。对于他们提出的创新想法和设计,或酌情加入到竞赛作品并给予丰厚的奖励,或推荐申报国家级或校级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或作为嵌入式系统设计优秀作品给予大力支持。
2.5评价与考核重在引导和激发创新潜能
备赛中的评价与考核只部分作为选拔的依据,最终目的还是监督学生做好阶段性知识点和成果总结,鼓励他们进行创新和实践。评价和考核机制参考了竞赛规章,按照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根据学生(或团队)完成的设计作品情况、作品展示、设计总结报告、答辩表现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详细评分标准包括:
(1) 设计作品的原创性(构思、功能、电路、指标等方面的创造性等)(15%)。
(2) 设计作品的功能、指标设定的合理性和完备性(20%)。
(3) 设计作品完成程度(包括主要功能和技术指标等)(30%)。
(4) 答辩过程中回答问题的正确性、准确性和发挥(15%)。
(5) 设计报告(20%)。
评价将设计难度和工作量乘以一定的难度系数,难度系数在1~1.8之间;以自愿为原则,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设计进行5~10分钟的讲解,对表现优秀者给予10分以内的嘉奖;从分值分布的情况可以看出,我们更强调体现学生创新潜能的因素,如设计创新性、构思独特性和合理性等(占35%)。优秀的设计作品或研究内容将被选择参赛或推荐,教师还就有关内容指导学生申请国家级或校级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对于半成品或未成品,教师会提出修改意见,并提供技术指导。
3实践成果
近几年来,利用嵌入式竞赛的机遇和挑战,通过组织备赛工作,我校电气信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在嵌入式系统工程实践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有了极大提高。报名参加嵌入式竞赛的人数逐年增加,2010年已达到近200人。嵌入式多核技术实验室创新教育如火如荼,我校成为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三创”教育先进模范之一。以下是我校取得的一些成绩:
(1) 以嵌入式系统与综合设计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电子综合设计实验教学团队在2009年获得武汉大学首届唯一团体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
(2) 我校学生在近几年的各项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在2006年嵌入式竞赛中获得全国三等奖3项;2008年嵌入式竞赛中获得全国一、二、三等奖各1项。
(3) 我校教师积极探索“备赛中扩大嵌入式竞赛受益面”的教学方法,促进了实践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仅2006~2009年,竞赛指导小组教师指导本科生全国大学生创新设计项目5项,校级科研项目30余项,部分项目已以优异的成绩通过科技验收。
4结语
以嵌入式竞赛为契机,依靠积极备赛所形成的优势资源、创新环境及学生互助机制等,能让更多的学生直接从中受益,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我们将坚持不懈地探索下去。
参考文献:
[1] 崔金钟,卢显良. 通过国家竞赛促进“嵌入式系统”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J]. 计算机教育,2007(5):39-41.
[2]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系列报道之二[J]. 计算机教育, 2008(13):118-119.
[3] 周家伦.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 中国高等教育,2006(5):38-39.
[4] 侯晓峰. 嵌入式系统邀请赛:不仅仅对学生有益[J]. 计算机教育,2006(5):9-10.
嵌入式培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嵌入式;教学;ARM
嵌入式系统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硬件可裁剪,适用于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有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1]。它一般由嵌入式微处理器、硬件设备、嵌入式操作系统以及用户的应用程序等四部分组成,用于实现对其他设备的控制、监视或管理等功能。嵌入式系统因体积小、可靠性高、功能强、灵活方便,其应用已深入到各个领域[2]。每年全球嵌入式系统带来的相关工业产值已超过1万亿美元。嵌入式系统是当前最热门最有发展前途的IT应用领域之一[3]。针对市场对嵌入式人才的巨大需求,许多高校的计算机,通信、电子、自动化等专业都相继开设了嵌入式系统的相关课程。嵌入式系统作为高校新兴的一个专业方向,如何开展“嵌入式系统”教学,以达到学习嵌入式技术知识、掌握嵌入式系统基本开发方法和应用的目的,是很多高校都在思索的问题。
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嵌入式系统”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的教学和课程设置应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
1“嵌入式系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各高校开设“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时间并不长。目前,各高校在教学中都处于探索阶段,存在如
下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1缺少高质量的教材
因为嵌入式技术往往和行业背景结合紧密,所以高校在选用课程教材时,应考虑理论和实践应用相结合、面向应用的教材,只有选用这类教材,教学才不会和实践应用脱节,陷入空洞的理论讲解。但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市场调研发现,由于新技术日新月异,相应教材的更新速度很难赶上技术更新的速度,这也导致了很难找到一套普遍适用的系列教材,给教学带来一定不利影响。
1.2内容深度不够
嵌入式系统是一门很新的技术,目前虽然很多高校开设了这方面的课程,但是师资往往没有同步跟上,很多教师都是从单片机教学转型而来,缺少嵌入式系统相关技术的系统培训,在短期内无法跟上新技术变革,因此出现教学内容广度有限,深度不够的现象。
1.3缺少实践性
嵌入式系统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实践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如指令编程、驱动程序设计、内核的移植设计和应用等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环节来加深理解和掌握。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在开设“嵌入式系统”课程时,缺少相应的实验设备,没有与工程实际应用密切结合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使得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学习没有兴趣,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学生发展后劲不足。
2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教学的一些思考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是涉及知识面广,综合性、实践性强,学科发展快,因而学习难度大。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特点,对于计算机专业开设“嵌入式系统”课程而言,不能简单的照搬其它专业的“嵌入式系统”教学模式,必须根据计算机专业学生和课程特点量身打造适合本专业的教学模式。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对于计算机专业开设“嵌入式系统”课程,若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先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选择ARM芯片还是其它芯片
构成嵌入式系统的核心之一是嵌入式处理器。可以作为嵌入式处理器的主流芯片有ARM、微处理器(MPU)、微控制器(MC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等。目前在嵌入式领域中广泛应用的是ARM系列芯片。ARM处理器具有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的特征[4]。作为世界第一大IP知识产权厂商,ARM公司本身不直接生产芯片,而是靠转让设计许可,将其设计的芯片知识产权授权给其他公司,由合作公司生产各具特色的芯片。可以说,ARM公司引发了嵌入式领域的一场革命,在低功耗、低成本的嵌入式应用领域确立了市场领导地位,是目前32位市场中使用最广泛的微处理器[5]。目前,ARM已经成为移动通信、手持计算设备、多媒体数字消费等嵌入式应用的RISC(精简指令集计算机)标准。因此,学习以ARM为核心芯片架构的嵌入式技术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基于ARM芯片的应用广泛性,在教学实践中,应选择ARM作为学习嵌入式系统的重点内容。
2.2选择ARM7还是ARM9
众所周知,ARM7的教学偏重于硬件,ARM9的教学偏重于软件。谈到计算机专业开设“嵌入式系统”课程,大家自然就会选择ARM9。于是,现在各高校计算机专业在引进“嵌入式系统”教学实验箱时,一种流行的趋势是普遍采用ARM9核的实验箱,一方面体现了教师们迫切希望让学生能接触最先进的、实用的、前沿技术的良好用心,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一
些认知上不足之处,因为这种追求高端设备的做法并非适合计算机专业。ARM7作为学习ARM9的基础,如果让学生跳过ARM7而直接学习ARM9是比较困难的,也达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计算机专业的“嵌入式系统”教学也离不开ARM7这一教学环节,因为一个从事基于ARM9的嵌入式Linux或Windows CE软件开发的程序员,如果没有扎实的硬件理论,硬件设计和制作基础,是很难胜任的。此外,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还有部分人将从事基于实时操作系统的软件设计,这也是离不开对ARM7的学习的。有鉴于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在教学中着重强调ARM7的重要性。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认为ARM9教学偏重于软件,ARM7教学偏重于硬件,二者是互补的。对计算机专业而言,最好能在课时允许的条件下,两方面的课程都能开设。我们的做法是:教学中侧重于ARM7,而科研中侧重于ARM9。这种做法经教学实践证明是可行和有效的。
2.3选择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还是其它操作系统
目前,嵌入式操作系统可选范围很大,成熟的嵌入式操作系统有嵌入式Linux系列、Windows CE系列和众多的实时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用于嵌入式系统,产生了几个不同的版本,重要包括µClinux、嵌入式Linux和RTLinux等,其中µClinux适用于处理器内没有MMU(内存管理单元)的ARM处理器,RTLinux则侧重改善Linux的实时性,而嵌入式Linux除了在图形和文件系统上与桌面Linux有所不同外,内核本身并无差别,因此作为内核一部分的网络功能与桌面Linux的一样强大。Linux作为一种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在嵌入式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选择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是非常合适的,既不存在版权问题,可以免费使用,同时其开源性,有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在嵌入式操作系统教学中,应以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作为讲授和学习的重点。
另外,“嵌入式系统”课程可以说是整个计算机学科的综合,它基本上涉及了计算机学科的方方面面,包括硬件方面、软件方面和网络方面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嵌入式系统之前,首先学好这些方面的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才能把嵌入式系统的相关内容学好。
3教学实践经验
在“嵌入式系统”教学实践中,除了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外,还需要采用多样化的辅助教学手段,全面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嵌入式培训总结范文4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及向读者提供文献资料的科学、文化、教育机构,具有传承人类文化、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传递学术情报、加强学术交流等职能,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科技强国的重要途径。高校图书馆为科研人员提供信息搜集及科研情报传递等方面的服务,是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然而,随着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和开放化,图书馆的学术服务职能严重弱化,更多的科研人员选择通过网络来进行信息搜集,这一方面造成了图书馆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因检索方法和技巧单一,常常导致科研信息搜集不全,给科研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影响。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在科研工作中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必须对面向科研人员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及馆员的角色定位进行重新审视。嵌入式服务模式是继学科服务模式之后新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图书馆服务模式,颠覆了图书馆传统的被动式服务理念,要求嵌入式馆员主动融入用户工作环境,挖掘用户真实和潜在的资源信息需求,为用户提供高效服务,提升信息资源利用率[1]。为了提升嵌入式服务模式在科研服务中的服务效率,图书馆需要对嵌入式馆员在科研活动中的角色进行合理定位。笔者从高校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状况分析入手,对面向科研人员的嵌入式服务模式和馆员角色定位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提高高校图书馆科研服务效率提供参考和借鉴。
1 高校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状况分析
1.1 高校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特点
高校科学研究团队主要以教师、博士生、硕士生为主,在信息需求方面常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①在确定研究方向阶段,科研人员需要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来了解该学科领域的前沿热点、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为研究方向的确立提供科学依据。②在项目申报阶段,科研人员需要阅读和分析大量该领域内的国内外文献并进行分类管理,针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找准自己的研究切入点,确定研究方案、技术路线及实验方法。③项目实施阶段,科研人员需要时刻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密切关注,对实验数据进行及时分析总结,并对自己的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做相应调整。④成果总结发表及项目结题阶段,科研人员需要掌握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在充分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撰写结题材料及实验论文。⑤成果发表以后,科研人员需要通过查询论文被引用次数、成果应用情况等来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的影响力进行追踪,及时关注相关的研究进展,确定后续的研究方向。
1.2 高校科研人员信息获取现状
笔者采取随机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包括教师、博士生、硕士生在内的部分科研人员的科研信息获取方式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科研人员在科研信息获取中常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随着信息资源的电子化,90%以上的科研人员习惯于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来获取电子科研信息,很少去图书馆参考纸质文献,导致图书馆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的浪费。②信息化时代科研信息增长迅速,对信息检索提出了更高要求,85%以上的科研人员缺乏电子资源检索方面的相关知识,检索文件信息的途径较为单一,仅关键词检索途径较为常用,而文献分类等途径很少被采用,导致对科研信息的掌握不够全面,影响科研效率。③大多数科研人员疏于文献的分类整理,仅有7%的人员在日常科研中熟知并运用Endnote、NoteExpress等专业的文献管理软件来管理文献,更多的人仅听说过文献管理软件,但因不会操作而未使用。随着文献数量的增加及时间的积累,导致很多前人的研究结论找不到相应的文献出处。④在实验实施阶段,科研人员常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实验研究,忽视了对该领域研究动态的追踪,不能及时调整实验方案及技术路线,导致在撰写论文时有可能发现别人已经发表相似的结果,浪费人力物力。上述问题的存在对科研人员的科研效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为服务科研人员的高校图书馆应针对上述情况调整自己的服务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在信息资源搜集等方面的优势,以期使上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
2 面向科研人员的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服务模式
2.1 嵌入式服务的背景
嵌入是指将一种事物嵌套到更大的实体或环境中的一种状态。自嵌入式理论在1985年被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马克格兰诺维特引入学术界以来,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嵌入式采访、嵌入式技术、嵌入式家电及微软的全球嵌入式事业部等。近年来,随着信息资源的电子化,图书馆的职能遭到严重弱化,国内外图书馆学家对于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较多的思考,嵌入式服务正式进入图书馆学领域,国外关于图书馆嵌入式服务做了大量研究。1950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首次正式设立学科馆员,针对特定学科进行专门服务;1981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首次推出了“跟踪服务”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为学科用户提供专业性帮助,随后该模式相继在法国、荷兰等国图书馆得到了大力推行。2007年,David Shumaker等[2]从不同的维度对“嵌入式图书馆服务”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并总结出了物理嵌入、组织嵌入和虚拟嵌入三种嵌入类型。国内关于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研究起步较晚,清华大学于1998年首次在我国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迈出了学科化服务的第一步[3]。2006年,国家图书馆提出“融入一线、嵌入过程”的模式,嵌入式服务应运而生[4]。2007年,郭文丽等在《现代图书情报技术》杂志发表了题为《嵌入式数字图书馆工具条的设计与实现》的研究报告,首次在国内图书馆领域提出并引入了嵌入式工具[5]。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关于图书馆嵌入式服务做了大量的研究,也有相当一部分图书馆在尝试嵌入式服务,这表明嵌入式服务已得到业界广泛的认同,它是改善图书馆职能弱化现象的有利工具。
2.2 面向科研人员的图书馆嵌入式服务模式
图书馆嵌入式服务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图书馆服务观念,图书馆不再是唯一的服务场所,图书馆员不再是读者和图书馆的“联络员”,它要求图书馆员深入用户的工作环境中,主动了解客户的实际需求,利用自身信息化方面的特长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面向科研人员的图书馆嵌入式服务模式可以采用“嵌入式科技创新服务”和“嵌入式学术交流服务”两种策略:①嵌入式科技创新服务。在嵌入式科技创新服务方面,图书馆员应主动融入科研人员的研究课题中,与其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充分了解其真实需求,利用自身特长解决其在信息方面面临的难题。首先,在项目申报初期,图书馆员可以充分利用其信息检索技巧方面的特长为科研人员提供该研究领域最新最全的研究进展,解决科研人员因信息检索技巧单一而导致的科研信息掌握不全面的问题;其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科研人员可将主要精力放在实验研究方面,而图书馆员作为信息专家可将主要精力放在国内外研究动态的追踪方面,及时为科研人员提供最新的研究动态,提高科研效率;最后,在论文撰写和项目结题方面,图书馆员可以将本研究所涉及的参考资料准确地提供给科研人员,供其参考,并协助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然后给出相应的写作和投稿意见。总之,在整个科技创新活动中,图书馆员应始终与科研人员密切合作,充分发挥其在文献检索、追踪、分析、管理方面的特长,为科研人员的创新工作加油助力。②嵌入式学术交流服务。在嵌入式学术交流服务方面,图书馆员应充分利用其在资源信息交流方面的优势,主动为科研人员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提供帮助。首先,图书馆员要通过网络、讲座等形式积极宣传开放存取资源的新型学术交流模式,使科研人员认识到该模式存在的优势并广为应用,方便科研人员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开放存取资源的利用率;其次,图书馆员针对科研用户的资源需求,利用其在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方面的技术优势对海量的开放存取资源进行分类、整理,构建个性化的信息资源库。综上所述,嵌入式服务模式不仅可以为科研人员提供高效的科研服务,提高科研效率,而且有助于提升图书馆在科研活动中的地位,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嵌入式服务模式下的图书馆员,其角色较以往有了较大区别,为了更好地发挥嵌入式服务的优势,必须对嵌入式馆员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3 面向科研人员的嵌入式馆员角色定位
嵌入式馆员是指在图书馆嵌入式服务模式下,对图书馆员角色的重新定位,它要求馆员主动深入科研工作一线,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与科研人员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充分挖掘科研人员在资源信息方面的真实和潜在需求,利用其在资源信息方面的优势为科研人员提供帮助,并培养科研人员的信息检索和文献管理技能,为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保障。在科研工作中,馆员应该是资源信息搜集的指导者、资源信息的分析者、资源信息的管理者、研究动态的追踪者以及学术交流的组织者。
3.1 资源信息搜集的指导者
在项目起始立项阶段,科研人员需要通过阅读相关领域内的大量国内外文献,掌握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以便科学合理地确定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嵌入式馆员应深入科研一线,向科研人员学习专业方面的知识,并与其详细沟通,掌握其在文献资源方面的真实和潜在需求,利用其在文献检索技能方面的优势对科研人员进行检索技巧培训,提升科研人员的信息获取能力,帮助科研人员搜集相关文献,力争全面准确地搜集文献资料。另外,嵌入式馆员还应加入科研人员的学术研讨活动中,对其文献资料方面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解决。
3.2 资源信息的分析者
信息分析是一项具有科研性质的活动,是根据特定需求对相关文献资源进行搜集、分类、鉴别、分析、综合等一系列加工形成的增值信息,对提高科研人员的信息利用率有较大帮助。高效的信息分析需要情报学和信息学方面的知识,对一般的科研人员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嵌入式馆员具有情报学和信息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可以用文献信息计量、引文分析法及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海量的资源信息进行分析,挖掘重要文献,协助科研人员确立研究的切入点,提升科研质量。因此,嵌入式馆员是科研团队中最佳的资源信息分析者。
3.3 资源信息的管理者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随着研究的深入,文献资料的积累会越来越多,如果不能对文献资料进行高效的管理,常会造成文献资料的紊乱,先前的研究结果找不到相应的文献出处,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嵌入式馆员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应充当文献管理者的角色,充分利用其在Endnote、NoteExpress等专业文献管理软件应用方面的技能,为科研人员提供文献资料管理服务,提高科研效率。
3.4 研究动态的追踪者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人员需对该领域的研究动态进行实时追踪,并对自己的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做相应调整,提升项目的科研价值,避免重复研究。科研人员可以承担起研究动态追踪者的角色,及时为科研人员提供最新动态,节省科研人员在信息追踪方面的时间,让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实验研究中,提高科研效率。
3.5 学术交流的组织者
随着资源信息的电子化、网络化,开放存取资源的学术交流模式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嵌入式馆员应作为学术交流的组织者对海量的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整理,构建完整有序的数据库,方便科研人员使用。另外,嵌入式馆员可针对科研用户的具体需求,在海量的资源信息中将其所需的资源进行过滤、取精、分类、整理,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眨?构建个性化的信息资源库。
嵌入式培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protues7.5;MDK4.12;倒推思想教学;C与汇语言对比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9-6563-03
目前,嵌入式系统已经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信息家电、移动通信设备、医疗仪器和汽车电子等,在高端设计中涉及到航空航天技术[1]。同时嵌入式系统人才缺口大,基于现状,全国各种院校都在开始嵌入式系统专业的课程教学工作。但对于这门跨学科、软硬结合与业界需求密切相关的综合性专业来讲,在短时间内有一套成熟的教学方法及系统绝非易事[2]。本课程主要是实践性要求极高的教学,必须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去教学。但是结合我校现状,嵌入式系统专业是刚兴起的专业,实验设备不齐全,即使有一部分实验箱,实验箱的内容不全,并且只是验证性的实验,完全不能让学生真正实现自身开发产品,针对这样的问题,本人采用软件仿真的方式:protues7.5硬件设计和MDK软件开发相结合,实现嵌入式系统产品的研发仿真。
1 嵌入式系统原理应用的教学内容
嵌入式系统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但结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特点,结合我校学生的水平,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嵌入式系统主要从两个层面来讲:第一个层面,针对将来只是应用嵌入式系统硬件、软件平台进行二次开发的学生而言,应该侧重学习基于某个嵌入式系统平台进行应用系统设计和开发的能力,即主要是学习在某个嵌入式操作系统环境下应用程序的编写、调试、学习其API函数的使用学习I/O接口部件的驱动程序编写等;第二个层面,针对将来从事嵌入式系统平台设计,或者需要结合应用环境设计专用硬件平台的学生而言,需要重点学习嵌入式系统体系结构及接口设计原理,即主要学习某个具有代表性的嵌入式CPU内部寄存器结构、汇编指令系统、中断管理机制及常用的接口。同时要学习无操作系统下的编程技术。进一步学习启动程序的编写和操作系统的移植。
对于计算机系的学生来说,对嵌入式系统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嵌入式系统的二次开发,但做教学来说要全面,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中主要结合主流的嵌入式微处理器ARM, 让学生掌握嵌入式系统的概念,ARM体系结构,嵌入式汇编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及C语言软件开发,同时要熟悉protues7.5电路设计软件和MDK4.12开发环境。通过软件仿真进行硬件驱动和产品系统设计。
2 仿真软件简介
2.1 proteus7.5软件开发
Proteus 是英国Labcenter公司研发的嵌入式系统仿真开发软件。在Proteus中, 从原理图设计、单片机编程、系统仿真到PCB设计一气呵成。真正实现了从概念到产品的完整设计。其结构图如图1。
基于此软件可以实现硬件电路的设计,同时可以加载应用程序,进行在线虚拟仿真。在此软件上有虚拟仪器设备、数据分析仪、示波器等多种数据分析仪器。为现实嵌入式系统软硬件开发提供一种在线模拟的平台,改善了实际软硬件设计的成功率。
2.2 MDK4.12开发环境
不同的微处理器可能会用不同的开发环境,MDK4.12开发环境是Real View公司开发的,这种开发环境专门应用针对ARM微处理器的软件开发,它支持C,ASM,C++,GCC等编译器。其开发过程和VC++6.0类似,具体步骤如下:
1)启动KEIL FOR ARM软件;
2)建立新工程;
3)选择对应的微处理器CPU;
4)新建源文件,并输入程序,可以保存的文件后缀名有:.s, .h , .c等文件;
5)把文件添加到工作中去,然后编译,执行;
6)设置输出文件,把生成的.hex文件烧到微处理器中,实现系统的开发。
有了这个软件,完成课堂教学基本上没有问题,同时学生还可以在此软硬件平台上进行实践性学习。为大部门同学提供了学习的平台。
当然,软件仿真会失去很多因硬件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及学习。不过对于本校的学生,重点学习方向是基于一定的软硬件平台进行二次开发来说,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平台和试验品平台。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该文主要结合protues7.5电路设计软件和MDK4.12开发环境来完成教学与实验。通过软件仿真进行系统演示,在课堂上演示比较直观,同时现场操作方面,降低了实验箱的成本。
3 嵌入式原理及应用教学探索
3.1 倒推思想教学
嵌入式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如果没有可视的实验效果,很难让学生了解,为了达到教学的效果,该文采用一种倒推思想教学的方法。基本思路:也让学生产生兴趣,让学生看到实际的产品,然后进行剖析,融入理论教学,让学生有个研发产品的贯穿过程。即在授课之前,通过要讲授的知识做出一套产品系统,并进行演示,让学生看到直观的效果,产生好奇,然后一此产品系统为目标,将产品系统进行分解,倒推的开发此产品系统的每个过程,从“产品”到“部件”的倒推,把归属与课程不同的章节的内容放到相关的教学单元去讲解完成。通过这样的思路,在学习的具体过程中,不断的解决问题,进而提高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使学生牢固的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应用开发能力。最后通过综合性实验验证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开发产品系统。但是这样的授课方式在备课的时间特别费时,不过其授课效果比较好。
例如:在讲授微处理器基本输入输出GPIO端口时,以一个流水灯的实例,先给学生演示,当演示完毕后,在对其分析。实例的功能:实现8个LED灯流水的显示;微处理器ARM7的某个微处理器。具体过程怎么通过微处理器来控制GPIO,实现LED灯的亮与灭。然后具体介绍其实现思路,写程序、编译、执行、烧入到微处理器中、在线执行等。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更清晰的理解整个实验的过程,同时进一步的创新设计。给学生留有更多的实践空间。
3.2 C与汇编语言对比教学
对于嵌入式系统实时性要求很好的系统来说,汇编语言的学习是嵌入式系统必不可少的课程,但经过近两年的教学经验,通过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如果让学生直接接触去学习汇编语言,学生会感到很抽象、听不懂,并会出现就算大概知道每条指令什么意思,但是在设计的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例如寄存器的应用、互锁现象、数据冲突、异常返回地址丢失等多种问题,并且程序还不能达到最优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人采用一种感觉效果还不错的教学方法,就是以C语言为基础,反过来去学习汇编语言,C语言和汇编语言对比着去学习汇编语言,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微处理器的工作过程,理解寄存器的应用方法等。
C语言与汇编语言对比教学的思路:在讲授汇编语言指令系统时,先以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C语言为例,设计程序并执行得出结果,其次在把C语言反编译为汇编语言进行作对比,分析他们不同的原因,然后进一步介绍汇编语言的格式、指令规则、条件等。这样学生就能很清楚的理解C语言与汇编语言的不同,同时对汇编语言的设计思路有一定了解,如何优化的程序,符合合理的应用寄存器,如何正确的找到异常返回地址等。
例如:一个最简单的延时函数的代码,C语言与汇编语言的代码对比:
C语言实现代码:
Void DelayNS(unit32 dly)
{
uint32 i;
for(;dly>0;dly—)
for(i=0;i
}
汇编语言实现代码:
DELAYS
MOV R7,#0x000FF00
DELAYS_L1 SUBS R7,R7,#1
BNE DELAYS_L1
MOV PC,LR
ALIGN
LTORG
END
这只是个最简单例子,在课堂教学中通过C与汇编语言行对比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同时对于后期的嵌入式系统开发的驱动程序代码的编写和应用程序代码的编写提供更好,更灵活的学习方法。
4 总结
本文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针对目前的教学存在的问题,基于proteus7.5电路设计软件和Keil for ARM开发环境MDK4.12软件,利用倒推思想教学和C与汇编对比教学的方法,对整个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进行改革,从整个教学效果及学生反应,此方法能很好的让学生对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学的更为深入,并能在课下自行开发,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 符意德.嵌入式系统设计原理及应用[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 章民融,徐亚锋.嵌入式教学关键点的研究和嵌入式实验教学平台的设计[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6(3):160-162.
[3] proteus最全教程.Pdf[J].嵌入式系统设计仿真与开发平台研讨会专刊.
[4] http:// ,Proteus嵌入式系统仿真与开发平台培训.
[5] 田泽.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教程[M].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出版社,2005.
嵌入式培训总结范文6
《计算机教育》:蒋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计算机教育杂志社的采访。我们知道您一直是“微软――同济大学移动及嵌入式中心”的负责人,能不能请您首先为我们介绍一下中心的成立过程?
蒋昌俊:同济大学与微软是国内建立高校合作联系最早的校企之一。每一年,微软都会有一批代表世界一流研究水平的研究员到我们学校做学术交流活动,这其中还包括微软亚洲研究员历任和时任的各位院长,张亚勤博士、沈向洋博士、洪小文博士等。1999年在上海的时候,时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的张亚勤博士与同济大学校长万刚(现科技部部长)、教育部吴启迪副部长进行了会面交流,他们就中国高校计算机嵌入系统的研究、软件的开发以及嵌入式人才培养等话题讨论了很多,言谈甚欢,创建“微软――同济大学移动及嵌入式中心”的想法也由此而来。中心从2003年开始筹备,2005年4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
《计算机教育》:中心自2005年成立以来,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同济大学以及微软双方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获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蒋昌俊:“微软――同济大学移动及嵌入式中心”主要以车辆交通、地面交通工具装备、交通服务为背景,着重研究其中的嵌入式系统技术、软件技术以及大规模计算技术、服务计算技术。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863重大专项项目、国家发改委重大项目、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973和国家自然基金委的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等近三十多项重大课题,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同济大学与微软研究院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可以说,中心为微软Windows CE的发展以及在行业中的应用,特别是在汽车电子领域中的应用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计算机教育》:张亚勤博士在建立中心之初曾说过,中心的建立是为了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在提高中国高校嵌入式系统的基础研究水平的同时,亦积极推动嵌入式研发人才的培养。可以说中心的宗旨一是提高研究水平,二是培养人才,围绕这几个方面,中心做了哪些工作,为同济的师生们带来了什么变化?
蒋昌俊:首先,“微软――同济大学移动及嵌入式中心”的建立,使我们有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可以做研究,可以组织团队,引进一些人才。我们拿到了“嵌入式系统与服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等殊荣,都表明了我们在这个方向的研究基础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嵌入式系统方向当时就这一个,另外我们嵌入式服务计算这个团队在2007年又获得了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这些都很不容易。
其次,同济大学各学院积极开设Windows嵌入式技术相关的课程,软件学院开设的“Windows嵌入式系统”系列课程被评为“2005、2006年度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并作为组长单位进行嵌入式领域课程网站的建设。同时,中心也积极开展面向教师和开发人员的培训,中心是微软授权的嵌入式培训中心之一,也是VOIP在中国的唯一合作伙伴。中心培训了200多位Windows嵌入式师资及企业技术人员。这对微软在移动与嵌入式方向的技术、理念在国内高校的宣传与推广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
再有,中心建立了开放基金,每年投入大概20万元,支持教授带领学生团队开展创新活动,比如,创新大赛。我们有学校的实验室公共服务平台,学校里组织一些软件大赛、编程大赛等赛事,学生们可以组队申请,进入中心由老师指导进行工作,再从中选拔出优秀团队参加全国性的大赛,比如微软组织的软件、程序大赛,ACM组织的程序大赛等。以学生的创新活动为主流,教授的科研任务与创新一起来做,有效地利用了资源,同时让学生在科研项目中实践技术,加快了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和应用开发能力。
另外,微软每年会为我们提供很多技术上、经费上的支持,为学生开展一些实训活动,使同学们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学生非常喜欢他们到我们学校里来做讲座。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培养嵌入式人才的目标,中心真正为企业包括微软输送了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人才,而学生也通过中心这个窗口更好地了解了微软、了解了社会所需的人才究竟是什么样。很多优秀的学生会继续到微软实习甚至留在微软工作,这对学生来说也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位置。这样的交流活动对学校的教师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一种体验。
《计算机教育》:我们知道“微软――同济大学移动及嵌入式中心”是一个跨学科的开放式实验室,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汽车学院、软件学院都参与其中,请您为我们具体介绍一下各个学院合作的情况。
蒋昌俊:“微软――同济大学移动及嵌入式中心”的特点之一即跨学科的开放式实验室,电信学院、软件学院、汽车学院等都加入其中,旨在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建立学校与产业界的桥梁,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比如嵌入式服务计算这个方向,是由我们电子信息学院领衔,软件学院、其他研究中心的一些人员共同参与;嵌入式CPU这个方向,是由我们微电子中心的教授领衔,有电子信息学院、软件学院的一些教授参加;多媒体通讯是由我们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所来领衔,其他学院的老师参与;汽车电子方向,由我们7个学院的教授共同参与。每个方向都是如此,大家各自发挥所长,协同完成各个项目,真正做到了建设有鲜明特色的、开放共享的高水平科研平台。
《计算机教育》:这个中心可以说是一个校企合作的典范,您个人感觉最难忘的合作经历是什么?从工程中心上升到微软与同济大学的合作,您所感知的校企合作是什么,您觉得它的意义何在?
蒋昌俊:从中心建立之初到现在取得了一些成果,我感触颇深。想起我们和微软从结识到互相了解,我们一直有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越来越紧密地推进研究工作,使科研、教学、学科产业形成综合体发展。一方面是为中国IT企业的人才,特别是软件人才的培养创造一个新的思路和理念;另一方面,也想为IT企业在中国的继续发展提供人才后备。我最难忘的是我们在基于Windows CE的交通车载系统研发和面向上海世博会的交通导航系统的应用开发,从开始一点一滴地筹备到现在取得一些成果,这个过程是其乐无穷的。
我们与微软的合作解决了许多根本的问题,以前不与企业开放式的接触,关着校门,从书本到书本。而现在人才的多样化使我们更加注重创新与实践的要求,教师教书的理念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书本走向了书本与实践互动的过程。所以现在我们在打好基础的同时,通过与微软的合作,给同学们创造了实践的氛围、环境。而从科研方面来说,以往做科研任务都是单一的小任务,现在我们接的都是比较重大的项目,都是需要一些综合性的知识与协作。我们的中心是开放式的实验室,电信学院、软件学院、汽车学院等其他学院都有参与,从而形成了一个很好的交叉、协同平台。结果证明,这样的结合是卓有成效的,也得到了业界的广泛欢迎。
通过接触像微软这样的企业,我们更加清楚了目前就业的形势和需求,并总结出了“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思想。我们把“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多入口,多出口。进入的时候可以多,出去时可以不同层次的出去。两翼一是指“国际化”,实际上我们已经把同济与微软的合作推广到了一个国际化的模式,建立了“国际研究合作中心”,这是同济大学电子方向的一个研究合作中心。还有一翼,我们叫做“实训化”。“产、学、研”实训化,就是除了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还有专业的实践,希望IT企业来做研发中心的一些介入,不仅是在学校里,还要在校区周边通过政府、校区、园区、产业研究几区联动,形成一个经济圈。
《计算机教育》:作为中心的负责人,您可能要考虑很多宏观的问题,您觉得您所思考的中心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样的?
蒋昌俊:前年总书记到比尔・盖茨家访问,比尔・盖茨给总书记展示的是未来家庭生活的一个模板,信息家电与高科技技术的应用。目前“微软――同济大学移动及嵌入式中心”希望做到的就是打造未来城市生活的模板,通过高新技术、信息技术改善家庭生活环境、人类生活质量。比如交通堵塞是人们生活中非常头痛的问题,我们用信息技术、电子技术、软件技术、大规模计算技术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这就是交通信息网。以前我们没有手机没有邮件,但如今这些都已经是非常普通的事,现在要做的就是让这些技术、这些模式更加贴近群众生活,更加有消费吸引力。
比如我们工程中心在微软的Windows CE 嵌入式操作系统平台上开发了三款车载机,目前正和大众等汽车公司交流沟通,希望可以做出很好的应用。另外,国家863重大专项项目“城市交通信息服务应用网格的研究”以及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信息网格在交通信息服务中的应用”这两个很有特色的项目,也已经开始试点应用。在北京亦庄地区,依托此项技术建立了道路监控、视频监控的示范区,而上海市民则可以通过公共设施如触摸屏和大屏幕实时了解主要的路段情况,还可以体验实时互动查询的便捷。未来我们要做的还远不止这些。
《计算机教育》:如何去实现这样的目标,有没有什么样的规划和具体的操作办法?
蒋昌俊:要实现这样的目标,的确需要长期的规划。一是我们在学校要培养这样的基础,这样一个创新的理念。学生是思想、理念和模式创新的主力军,我们要努力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的培养打造一个环境,同时也希望从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来关注这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