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创新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创新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创新论文

计算机创新论文范文1

(一)对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概念认识模糊。

对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解过于片面、狭窄。把实践教学停留在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上,虽然也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但这种实践能力是被当作技能并以知识的形式加以传授。学生参加了实践教学活动,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创新性技术应用能力、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对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计不尽合理。

高职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组织过程中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教学分割交替安排不合理,实践教学模块太少、太小、太零碎,教学过程中缺少侧重学生思维的训练、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活动等现象。

(三)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第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双师型”教师不足,兼职教师比例偏低,作用发挥不足分。第二,由于学校的特殊性,很难或少有请到企业的专家、技术能手来学校授课。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不太健全,培养培训基地条件也相对比较薄弱。总体而言,大部分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实践课程缺少一定的创新性,缺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而创新创业教育正好解决相关的问题。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相对模糊交叉性较强的概念。高晓杰等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人格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在国内学术界大致有三种理解:第一种理解就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新教育;第二种理解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业教育;第三种理解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认为理解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以理解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为基础。由此可以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一种兼顾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并以创业教育为重点,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为受教育者奠定良好基础的新型教育思想、观念、模式。

三、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构建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构建的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该课程共分为四个层次,美学基础类课程、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创意设计类课程、综合实训类课程。

(一)美学基础类课程:强调基础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美学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设计素描与速写、三大构成、美学基础、动画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和摄影摄像技术。这些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锻炼学生的具体动手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学习基础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强调实用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主要包括:平面设计辅助软件(PS、AI)、平面动画设计软件(Flash)、网页设计、三维动画设计(Maya)、视音频编辑(Pr)、影视后期合成(AE)等。这些课程实践性很强,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巧,“教、学、做”三位一体,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完成学习内容,合理认识各课程间的联系与区别,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

(三)创意设计类课程:强化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

创意设计类课程包括:平面广告设计、多媒体制作工具使用(director)、网页设计等。这些课程包含很多设计技巧,如设计文化内涵、美学欣赏、色彩搭配等。采用项目化教学,把企业的实际项目拿出来,让学生充当企业员工的角色使其有效地快速掌握各种计算机技术技巧。通过企业实际项目的训练使其得到全方位训练,强化实践,初步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四)综合实训类课程:体现职业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

综合实训类课程包括影视短片制作、动画短片制作、CI设计、多媒体作品制作、招贴设计等,这类课程更能体现职业性和综合实践性,让学生了解多媒体技术和设计制作的方方面面,以便其能够准确、快速地熟悉相关的工作。

四、结语

计算机创新论文范文2

1云计算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与互联网出现不久,便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在早期“,云”一般是指较为大型的计算机网络。谷歌公司在2007年首次正式提出了“云计算”概念,同时他们还与IBM公司及多所大学进行了云计算方面的项目研究。从此以后“,云计算”便成了一个非常热门的网络词汇、技术词汇,并迅速发展与成熟,各个IT企业都开始相继推出了自己的云计算产品,不少大型企业也开始将云计算技术引进到自身的管理工作中。但是就云计算的准确定义来说,各界都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目前一个相对被广泛认可定义是: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并行计算等IT技术的融合发展和商业应用[1]。这个定义是比较全面的,它既认定了云计算的技术特征,同时又体现出了云计算的商业属性,总而言之就是用户能够通过云计算应用,获得更加全面、丰富、廉价的网络资源与网络服务。中小企业通过借助云计算服务,能够使自身的管理工作更加简洁、高效、低成本,这是中小企业提高自身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现代化水平的关键途径。

2云计算技术环境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措施

2.1加强对企业IT部门管理的创新

在一个企业当中,IT部门的关键作用是为企业的运营提供IT服务,在传统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下,IT部门主要任务包括IT战略制定、职能划分、运行维护等。但是在云计算技术环境下,IT部门的工作任务就将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加强对企业IT部门管理的创新。

首先,从IT战略方面来说,不论是中小企业还是大型企业,其IT战略都可以大致的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跟踪学习战略、应用开发战略、系统维护战略。

(1)跟踪学习战略。主要是识别企业管理所需求的IT技术,关注IT技术的发展,在云计算技术被应用到企业管理之前,中小企业的跟踪学习战略一般都是跟随行业中领先企业的发展,也就是做得好的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即使这会导致操作性过低。在云计算技术出现后,软硬件限制被打破,中小企业应当改变以往的战略方法,要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在自身战略目标的指引下,主动识别、选择真正符合自身所需的技术。

(2)应用开发战略。主要是实现IT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是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工具。传统的应用开发战略是实现企业管理“自动化”,以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效率,但是在云计算技术环境下,中小企业应当将“自动化”与“重规划”联系起来,既要实现企业管理的自动化,又要对企业的管理体系、运营流程进行科学详细的规划,利用云计算技术对业务进行全面的整合,全面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系统维护战略。主要是对企业管理IT信息化系统进行维护,在传统的技术条件下,IT部门需要承担大量的工作内容,如管理软件的升级、系统的安全保护、病毒防护等。但是在云计算技术环境条件下,中小企业作为云计算系统的用户终端,不再需要承担这些工作,云计算供应商将会处理好相关的事务,IT部门主要应当做好的就是系统成本、风险与故障的分析评估[2]。

其次,再从IT人员结构方面来说,在将有关IT的应用转移到云计算服务后,企业只需为自己实际使用的服务付费,并不实际拥有IT基础设施,从IT的前期建设、使用到运行维护,将会大大减少企业的各项投入。IT交付模式到云计算模式的转变,大大减少了企业对IT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IT部门将最大限度地实现瘦身。但中小企业的IT人员要了解云计算系统,帮助企业与云计算供应商沟通,为企业提供满足需求的服务。同时企业IT人员工作的重点将在于维护企业云计算终端的正常运行以及故障的解决,关于软件的升级维护、数据中心的安全、服务器购买等都将由云计算供应商负责。最后,企业的IT人员不仅要精通计算机技术,更要熟悉本企业业务。

2.2加强对云计算管理技术的创新与研发

诚然,借助云计算技术中小企业可以有效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但前提是企业必须要加强对云计算管理技术的创新与研发。中小企业的领导层必须要转变思想认识,不要再以为“大力抓生产”就能够让企业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在当前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下,企业必须要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应用,注重对信息的整合,科学地规划自身发展战略,这样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中小企业尤其要重视对企业云计算管理技术的创新与研发。在云计算技术环境下,运算器、存储器、信息系统等都是统一集中的配置,管理技术研发人员所需要的一切服务、一切资源,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所以,企业要建立能够共享的资源平台,完善相关机制,采取网络组织等灵活的组织方式,加强组织外部和组织内部的交流和沟通,使企业的研发环境得到改善,研发效率得到提高。另外,企业还要保证流程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制定有效的政策和制度,并且设置专门机构,切实保证资源共享的实现。企业的研发部门要加强与其他各个部门的合作,提高技术研发效率;企业要与其他机构做好合作,加强与其他机构的沟通,推进企业与各个机构的开发工作[3]。

2.3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云计算技术环境条件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应当做出相应的调整变革与创新。就中小企业而言,必须要借助云计算管理技术,将自身人力资源管理的灵活性特征与规范化相结合,优化业务流程与岗位设置,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与规范化。同时,由于云计算技术具有跨时间、跨地域的优势,而且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来选择管理模块,或是制定针对自身特殊业务的管理模块。所以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当中,既可以不受空间限制,也可以进行更加动态与灵活性的管理,这可以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随时贴合企业战略发展所需。另外,中小企业还应当借助信息化的云计算技术,加强自身的人力资源网站建设,为企业中的员工提供一个直接接触到云计算的途径,让他们也能够对云计算产生一种直观的认识,以“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促使企业全员都参与到云计算管理中来。

3结语

计算机创新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针对就业市场对计算机人才(IT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分析了高职计算机人才(IT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的定位及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剖析了工程项目选题的原则及实施的过程。阐发了对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一些认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却相反地成为了矛盾的焦点,出现了报考集中就业分散的社会现象。就业压力的增大,说明原有的教学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知识能力结构已不适应现代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就业面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计算机系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大胆尝试,在此,结合教改过程谈谈对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一些认识。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市场及定位

当前,IT业已成为占据我国市场三分之一份额的支柱性产业。IT业的迅速发展,与不断注入的IT业人才有着紧密的关系。IT人才已成为人们心目中高科技的象征。对IT人才,用人单位实际上是有不同的需求层次的,要求掌握的知识结构也各不相同,除了IT基层劳动者(如打字、录入、生产线组装等)宜由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外,我们感到,高职应侧重于在如下几个方面对人才的培养:

1.设计型人才(如网页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建筑和家装设计、绿化工程设计、动画设计等)。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深入,各行各业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电脑做形象宣传、包装、设计等工作。各类设计型人才作为IT业市场的生力军异军突起,其就业市场范围非常广、缺口比较大。但随着电脑软件的不断升级,功能的不断完善与强大,此类型人才由原来的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如网页设计人员除掌握专业网页设计软件之外,还应掌握图像处理软件和网站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再能掌握后台技术就成为宝贵人才了。其他如建筑、绿化、动画设计人才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学习其他相关知识体系。我们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职业计算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办公应用型(如文秘、办公文员、行政助理等)。此类人才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管理知识,需要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类工作的主要要求是:熟练掌握应用软件、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责任心。此岗位职能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办公管理软件,还要学会融通管理知识并切实掌握管理的基本功。

3.网络型人才。当今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除其具有强大而先进的功能之外,主要还归功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谈变得近在咫尺。网络型人才已成为计算机发展和计算机就业市场上的中流砥柱。此类人才不仅要掌握网络技术,还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开发型人才。作为计算机发展和完善的缔造者,开发型人才在IT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几年当中,我国对软件蓝领和软件工程师的需求潜力依然很大。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及我院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我们目前主要培养办公型人才、网络人才和开发型人才,同时兼顾设计型人才,下一步在新专业的开设上,我们打算加大设计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课程改革思路

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职业岗位为目标,重点突出职业技能。分阶段划分教学模块,按工作岗位确定实际工程项目,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学生的就业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熟悉并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的组织程序,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中的问题解决方法,针对具体岗位.掌握专门技能熟练完成具体工程项目。

依据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我系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而进行的,强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或职业群为基础,让学生先接受职业群内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接受专业基础理论教育,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社会需要,选择不同职业或专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既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适应能力,又具有职业针对性。课程设置总体分成三个模块。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整合,把课程分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职业基础模块”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强调宽基础,主要学习一些相关职业通用性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同时,要进行思想品行、职业道德、外语能力以及其他通用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此阶段一般不采用项目教学,但也必须把项目教学的精神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第二阶段,“职业技术模块”培养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进行不同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该模业知识的学习。该模块是高职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我们结合IT技术的发展水平对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和综合,以满足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更新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体现出宽和扎实。此阶段可部分采用项目教学,宜以工程项目中的技术项目的实施为教学手段。

计算机创新论文范文4

努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结构,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引导,师生互动。根据教材特点,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特别注意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如多媒体、网络等,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使他们对新知识新技术充满好奇心,在此过程中培养他们锐敏的观察力想象力,在求真的过程中敢于大胆质疑、不盲从,有自己的见解,向着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不断进取,从而培养出他们做为创新人才的个性品质。

2.对比分析发现总结

在十多年的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中,通过对OFFICE办公应用系列应用软件的教学,发现所有微软公司开发的软件均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1)那就是它们的窗口组成完全一样,自上而下六或七栏即:标题栏、菜单栏、常用工具栏、格式工具栏、窗口区域、状态栏;

(2)菜单栏的菜单排列顺序一致,分别为:文件、编辑、视图、插入、格式、工具、(表格)、窗口、帮助共9个;

(3)菜单命令进行了归类,即从菜单的文件开始从左至右根据操作对象的范围大小由大到小再到大。

(4)常用工具栏、格式工具栏里的图形工具从左往右是根据使用频率而排列的图形化命令。由此对所有微软公司开发的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就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了,命令多初学者记不下没关系,发现规律,知道在什么地方去找即可。另外对菜单命令的使用顺序只要认真的掌握一个应用软件即可触类旁通。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对计算机软件的操作就是对三种元素的操作即:窗口、菜单、对话框,并且顺序也是打开窗口然后在窗口中选择菜单命令最后填对话框这样一个过程,这样高度总结后,在计算机一体化教学中就可从一个高度摆脱传统的按部就班教学模式,而从全局上引导学生如何掌握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操作;同时教会他们这种学习方法。

3.在教学活动中切实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计算机应用实践课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与工作过程;强调学生不断输出学业成果以验证学习效果,而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4.注重教学活动的设计

,巧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成为创造性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创新精神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通过创造性思维,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而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能力。计算机应用实践操作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可以验证书本知识及操作步骤,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而又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态度,并可通过亲自动手把所学知识和独特构思付诸实践,使学生有成就感和满足感。为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在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4.1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结果的预见,也是学生学习的目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自已看书学习、自己动手、自由发表意见、开展讨论,为学生主动学习尽可能多地提供各种有利条件。教师的讲解主要是为扫除学生的学习障碍,引导学生登堂入室,帮助学生准确、系统地理解知识,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4.2加强预习,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一个新概念的建立,新知识的接受,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认识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预习过程中学生第一次认识这些新概念、新知识,并对其中的疑难问题在头脑中激起相应的兴奋点。在计算机应用实践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实习条件和教学手段变换实践内容和形式,在每次课题结束前都应精心涉及下一课题,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着新鲜感,以便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深入思考、加强预习,为培养创新思维奠定基础。

4.3实践操作教学安排要尽可能超越给定信息

创新精神的实质就是利用给定信息去获取新的信息,这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也是掌握新知识的基础,学生在利用原有知识结构认识新知识时,不仅与他已掌握的知识有关,还与他以何种逻辑思维方式进行认知活动有关。因此,为了培训学生的创新意识,实习教学过程既要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给定信息,还要帮助学生用探索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尽可能地利用给定信息去获得更多的信息。因此,实践操作安排一方面必须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学会分析、比较和抽象、概括,实现自己认识上的飞跃。

4.4实践教学的展开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和创新心理机机制

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创新思维主要由这几个方面的因素构成:即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潜意识思维与显意识思维。实践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根据这些创新心理机制和特点来进行。在计算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安排上,要始终以一种创新的思路去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创新思维。

4.5要建立一个鼓励创造性学习的评价与诊断机制

计算机创新论文范文5

本文在分析了我国现代政府会计与传统预算会计的区别之后提出构建政府会计的的设想。在国外,预算会计和政府会计的概念是有区别的。西方预算会计的核算内容,主要是政府预算资金的收支活动,政府会计的范围则比预算会计更为广泛,还包括了那些并不反映为预算收支的政府资金运动。我国至今还没有真正建立政府会计,即使有,也是政府的预算执行会计。随着经济国际化的发展,政府会计标准也趋于国际化。为加快预算会计向政府会计体系转换的进程,作者建议重新构建我国的政府会计体系。为此应先从现代政府会计与传统预算会计二者的区别出发。现代政府会计与传统预算会计不只是名称不同,更主要的是内容不同、职能作用不同。预算会计是反映政府的预算收支及其结果的会计,现代政府会计应是现代政府财务会计,即以财务收支为主导的政府会计。也就是说,现代政府会计除了包括传统预算会计的内容外,还要完整、系统、连续地反映预算收支对政府财务活动产生的累积影响。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如下。

1会计对象不同预算会计以预算资金及其运动为对象,以预算年度为会计期间,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当年的预算收支及结果。现代政府会计以政府单位为会计主体,除了包括预算会计对象外,还包括整个预算资金的连续运动及累积结果,将国有资产及政府的债权、债务的价值运动也作为政府会计对象。

2会计基础不同历史上,世界各国的预算会计和政府会计都是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近年来,随着预算体制改革和对政府会计信息需求的不断扩大,权责发生制的政府会计逐渐成为各国政府会计的主流和改革方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OECD)的大部分国家已进行了政府会计基础改革,改革后采用的会计基础分为三种: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以及完全的权责发生制。GASB的第34号准则公告则要求政府会计根据财务报告视角采用双重形式的会计基础:政府整体报告、企业基金使用完全的权责发生制,政务基金使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规定,除事业单位经营性收支活动采用权责发生制外,一般都采用收付实现制。对预算收支业务,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有其优点,但政府会计,由于其会计对象扩展、会计目标扩大,为了客观、真实地反映政府财务活动及其财务状况,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会计确认基础不应采用单一的收付实现制,而应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即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对某些会计事项要采用权责发生制。

3会计模式不同由于政府会计资金来源的特殊性,在其使用上,往往要限定用途,即通过预算限定。因此,为更好地体现专款专用原则,现代政府会计应从传统的预算会计模式扩展为基金会计模式。我国应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基金会计模式。

4会计要素不同我国预算会计有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要素,这种划分体现了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基本上符合国际惯例。但与GASB规定的政府会计要素作进一步比较后,发现两者之间还是存在以下差异:首先,资产定义方面不同:GAS对资产定义的内涵是一种财务资源,我国则将其定义为一种经济资源。其次,GASB为了区分各年度的财务受托责任,将基金资产(负债)与固定资产(长期负债)分开处理,我国并未进行区分。中美两国政府会计要素差异具体。

5财务报告不同首先是财务报告的目标不同,现将中美政府财务报告目标的区别进行比较(具体见表2)。传统预算会计提供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是为政府部门、各级人大服务的;现代政府会计提供政府财务报告,政府财务报告应全面反映政府财务业绩、与受托责任相关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其次是财务报告的组成和具体内容不同,政府财务报告要复杂得多。最后是政府财务报告由于其使用者的广泛,为证明其客观公允性,一般需要进行财务报告鉴定,而传统预算会计是不需要进行会计鉴定的。长期以来,我们强调预算会计是预算管理的工具,预算会计主要为加强预算管理提供有关信息资料。由于预算分期,预算管理的重心主要在于预算当期的财务收支,预算会计也就自然把核算的重点放在当期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及结果方面。从另一个方面看,会计理论界也没有对预算会计与政府会计的区别与联系作深入的研究。作者认为,应从政府财政、财务收支的角度重新构建我国的政府会计,预算会计应当作为预算执行会计融合在政府会计之中。超级秘书网

因此,作者主张,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应当合二为一共同组成政府会计,国库会计执行政府总预算出纳保管业务,收入征解会计执行政府总预算收入业务,基建拨款会计执行政府总预算的基本建设支出业务,三部分都参与财政总预算的收支运行,因此也是政府会计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原有的预算会计应逐步向政府会计扩展,而且我国正尝试构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标准体系。因此,建立政府会计体系是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长期目标和思路。建立政府会计,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是适应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有利于客观真实地评价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满足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实现其会计目标。因为政府会计与预算会计相比,其涉及的会计事项要比预算收支复杂得多,政府会计应当对整个财务收支情况及财务状况承担受托责任。总之我们相信,只有不断地吸收其他国家政府会计改革的优秀理论、思想、技术和方法,我们才能在强壮自身的过程中不重复发达国家的曲折和弯路,才能使自身的落后状态尽快适应其最新的发展,从而实现后来者居上!正如诺曼•马克斯所说,当今时代带给我们的是挑战和机会。

虽然我国在会计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但我们坚信在未来的发展空间里,只要我们正视问题并坚持努力开拓,一定能找到符合我国政府会计的实际理论、技术和方法,以期更高、更远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杜雁.基于公允价值的写作论文我国政府会计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5,10.

[2]王娟.我国政府预算会计改革的研究.天津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7,5.

计算机创新论文范文6

一、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投入力度

在当前的企业管理过程中,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进行充分的应用,需要企业逐渐提升对软硬件的要求,但是,在当前的中小企业经营的过程中,管理水平较低,许多软硬件的投资力度较小,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不能满足企业当前的信息化建设需求。

(二)企业管理者缺乏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认知

当前的计算机信息化与应用技术,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部分企业没有认识到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优点,比如一些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正确认识,没有正确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去促进企业的运行,缺乏信息化管理的意识,使得企业的整体信息化建设模式落后,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较为片面

在信息化建设和企业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和计算机技术只应用于部分部门较为落后片面,例如,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只注重对财务状况的信息化管理,而销售和生产部门总注重生产技术和销售技术方面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没有把各个部门进行有效的联系,信息化管理体系是不完善的,导致企业的管理散乱,无法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2]。

二、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探讨

(一)抓住企业信息化建设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重点

在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的过程中,要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抓住建设的重点,对企业人员进行培训,使之能够提高掌握能力,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投入适量的资金,软硬件设备进行完善,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使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能得以提升。

(二)寻找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与计算机应用技术建设的过程中,要寻找建设的突破口,进行信息化建设,虽然当前的企业发展不平衡,存在众多的问题,但是,在应用信息化建设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时,要根据企业实际的发展状况来进行计划,把企业发展过程中所独有的优点和特色,融入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强化企业的薄弱环节,使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制定规范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建设措施

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使信息化建设能够与企业的战略进行有效的融合,全面分析信息化与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比如企业的使命发展前景怎么与计算机和信息化建设相融合,除此之外,管理者要充分把握企业当前所处市场环境中所面对的挑战和机遇,为企业的发展做好准备,综合的利用信息化来分析关键业务流程和企业的需求,了解企业的优点和弱点,通过各因素之间的联系建立关系,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资源能够推动企业不断的发展,实现信息化的管理。

(四)促进企业信息化与计算机应用技术运作机制的完善

企业信息化与计算机应用技术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长期的规划,要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由专业的专家和人员组成共同的贯彻落实建设资金问题[3]。同时,针对于大多数信息化建设,计算机应用技术没有达标,主要是因为缺乏一定的资金,所以在进行信息化与计算机应用技术过程中,要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的掌握,做出合理的预算,根据多种渠道进行融资时,资金能够达到企业信息化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需求,使企业的基础工作能够得到开展。除此之外,在企业信息化与计算机应用技术建设的过程中,建设电子商务的网站能够使企业的合作范围拓展。其次,要建设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系统,使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得以提升。

(五)提高企业人员对信息化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人才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对于企业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计算机技术应用技术的过程中,要提高人员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使企业能够实现全面的信息化管理,培养高素质人才,通过培训引进等方式,来使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能够奠定人才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全面分析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对策,面对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把信息化建设与计算机应用技术作为手段更好的去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企业内的员工要熟练的掌握现代化技术,增强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能够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提升,实现内外部信息化管理模式优化。

计算机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胡晓锋.浅议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建设[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07):8.

[2]卢宜.浅议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化建设[J].南方农机,2019(05):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