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语文国培研修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国培研修总结范文1
湖南省一直面临着培训经费投入十分有限与教师培训需求相当巨大之间的矛盾。“国培计划”的实施,对湖南省教师培训而言真是“雪中送炭”。湖南省将“国培计划”实施作为推动教师队伍现代化的重大机遇,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提升培训质量为核心,积极构建教师培训基地体系,完善教师培训管理机制,创新教师培训实施模式,不断提升项目实施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并引领“省培”“市培”“县培”和校本研训。全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全省教师队伍现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一、构建教师培训基地体系
实现教师队伍现代化,首先要有现代化的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体系。“国培计划”的实施,为湖南省打造切合实际、运转有效的教师培训基地体系提供了机遇。
高校是“国培计划”实施的龙头。湖南省依托现有资源,在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范畴内,初步形成了校长园长培训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主体,初中教师培训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主体,小学教师培训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主体,学前教育教师培训以长沙师范学院为主体,其他十余所有师范类专业的高等院校为补充的高校基地格局。这些高校以高度的责任感、历史感和使命感,聚集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组建高水平专家团队,专业精细实施国培项目,加强了对基础教育、学前教育的研究,实现了与基础教育、学前教育的有效对接,逐步实现了培养、培训、研究、服务一体化。通过“国培计划”实施,师范类高校的龙头地位日益巩固,示范引领作用日益显现;综合性大学的师范情结逐渐恢复,对教师培训日益关注。这些高校已成为湖南省相对稳定的教师培训核心基地。
优质中小学校(幼儿园)是“国培计划”实施的基础。“国培计划”启动之初,各培训机构自主选择优质中小学校(幼儿园)作为培训实践基地,组建教师专业发展联盟,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2013年,省教育厅制定遴选标准,专门下发文件,遴选省级教师培训基地校(园),将其建设成为全省教师培训的教学实践基地、课程资源开发基地和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示范基地,首批评审认定128所。省级基地校(园)充分发挥实践性培训、训后跟踪指导等优势,主要承担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影子教师”培训任务和短期集中培训观摩考察任务,特别优秀的学校(园所)可以独立承担国培项目。岳阳市君山区许市中学独立承担了“国培计划”初中课改实验主持人高级研修项目,株洲市景弘中学、湘潭市和平小学等6所学校承担了“国培计划”中小学班主任短期集中培训项目,82所省级基地校(园)承担了置换脱产研修“影子教师”培训。遴选、建设和使用省级基地校(园),不仅完善了全省教师培训基地体系,而且提升了全省教师培训质量。省教育厅不断加大对省级基地校(园)的支持力度,2013年安排773万元专项经费对82所基地校(园)进行奖补。
教师培训机构是“国培计划”实施的重要支撑力量。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是全省教师培训者培训的主体,对全省教师培训机构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到“国培计划”实施工作中来,承担了学员送培和组织协调、远程培训项目辅导服务和技术支持等工作,逐渐成为教师培训工作的组织者、研究者和实施者,成为上联高校、下联中小学校的重要纽带。“国培计划”实施,推动了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职能转型。
在“国培计划”实施过程中,湖南省以高校为龙头,以优质中小学校(幼儿园)为基础,以教师培训机构为纽带的分布式、广覆盖、高质量、有特色,开放灵活的教师培训体系逐步形成。
二、完善教师培训管理机制
“国培计划”的实施过程,是湖南省不断建立并完善教师培训管理机制的过程。
建立并完善了项目招投标制度。湖南省所有国培项目坚持项目招投标,并实行差额遴选制,凡是有多家单位同时申报同一个子项目,该项目定标时至少有一家以上单位要被淘汰;同时实行末位淘汰制,凡承担教师培训项目、经绩效评估获得优秀的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竞标,而绩效评估中排在末位的单位及项目被自然淘汰,且三年内不得承担同类项目培训任务。差额遴选和末位淘汰制大大激发了各培训机构的责任感,全省出现了百花齐放、力争上游的喜人局面。
建立了多方参与、过程性测评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项目绩效评估机制。下发了绩效评估办法,研制了科学性、操作性强的考评细则。市州教育局、培训机构、专家、学员及省国培办均参与了绩效评估工作,培训机构和市州教育局相互考评对方的工作,实行培训机构之间交叉检查,聘请省外专家对各培训机构实施方案和培训成果进行评价,通过学员现场测评、部分学员座谈、学员网络匿名测评、电话随访学员等方式了解学员对培训的评价。按照“过程性检查督导测评+学员网络匿名评价+专家考评”的模式,对培训机构进行考核评估,过程性测评主要评价培训即时效果,网络匿名测评主要评价培训延时效果,专家考评主要是学科(领域)专业评价。分值比例上,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转岗教师”培训项目,过程性检查督导测评占40%,学员网络匿名评价占30%,专家考评占30%;远程培训项目,过程性检查督导测评占20%,学员网络匿名评价占50%,专家考评占30%。通过上述措施,确保了绩效评估的客观公正性。
实行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制度,完善教师培训约束与激励机制。湖南省于2011年颁发了《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办法》,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工作,规定教师参加培训所获学分每年最低不得少于30学分,五年一周期累计学分不得少于360学分,其中校本研训不超过120学分。将培训学分与教师考核奖励、评优评先、职务评聘、特级教师申报等挂钩,一个年度内参加培训累计少于72学分的教师,原则上在当年度考核中不能评为优秀等第。同时,开发了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系统和专门网页,具备对全省中小学教师个人基本信息以及年度培训学分信息的录入、审核、查询功能。湖南省教师培训信息管理日趋科学和规范,2012年被教育部确定为教师培训学分管理试点省。教师培训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完善,使湖南省实现了教师由“要我培训”向“我要培训”,由“不愿参培”向“争要指标”的根本性转变。近三年,国培项目学员参培率稳定在99.5%以上,结业率达到99.9%以上,学员整体满意率在99%以上。2013年,出现10多名中小学教师自费参加国培、往届国培学员回到国培教室旁听的可喜现象。
三、创新教师培训实施模式
“国培计划”实施以来,我们积极探索符合项目特点、适应学员需求的实施模式,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为既成功置换出农村骨干教师进入高校研修,又确保顶岗实习师范生的安全并得到优质的实习指导,我们创造性采取“两次置换”实施模式。第一次置换在农村骨干教师和师范生之间进行,按照一名在职教师置换一名或两名师范生的原则,把农村骨干教师从农村学校(园所)置换出来,把高校的顶岗实习师范生派到学校(园所),但顶岗实习师范生并不是一一对应地进入置换出来的农村骨干教师所在学校(园所),而是集中安排在县城学校(园所)实习;第二次置换在城乡教师之间进行,农村骨干教师进入高校脱产研修形成的岗位空缺,由接受师范生顶岗实习的县城学校(幼儿园)选派优秀教师以支教方式补充。“两次置换”模式实施了3年,起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受到教育部和各兄弟省市的充分肯定。2013年,根据培训形势的变化,考虑到基层学校(园所)的实际情况,采用“五段式模式”实施,项目实施由集中研修、“影子教师”、返岗实践、集中研修、总结提升等五个环节组成。学员在高校集中研修40天左右后,到省级基地校(园)参加不少于20天的“影子教师”实践,之后回到自己所在的单位应用所学的成果在岗实践,然后带着问题回到高校进一步解决,并总结提升研修成果,真正实现了理论研修与实践提升的有机结合和螺旋式上升。同时,高校与市州教育局密切协作和沟通,按照“一一对应,按需顶岗”的原则和中西部项目1∶1、幼师国培1∶2的比例要求,选拔优秀师范生直接到置换教师所在学校(园所)顶岗实习。
短期集中培训,各培训机构按照“前移后拓”思路实施主题式培训。“前移”,就是培训前向参培学员提出调查研究、教学反思、撰写论文等要求,学员必须带着问题和任务参加培训。“后拓”,就是布置训后任务要求学员完成,创设网络学习平台等供学员训后交流研讨,采取现场指导、电话访问等方式对学员进行跟踪指导。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培训机构做好训前需求调研、训中跟进调研、训后实效调研,科学确定学员急需解决的最主要问题,并据此确定培训主题和设定核心培训课程,实施主题式培训。
远程培训,采取“统一管理,分网学习”模式实施。通过招投标,湖南省远程培训由6家远程培训平台承担培训任务。根据远程培训的特点,我们充分发挥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的管理网络优势,实行全省“统一管理”,做到“十个统一”,即统一报名方式、实施时段、账号形式、注册方式、反馈学情、评价标准、组建省级课程专家团队、辅导教师管理、市州工作研讨、组织校本研修。同时,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设立“国培计划-湖南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专页,并与其他5家远程培训平台实现链接,学员统一注册、登录专页后分别进入相关远程培训平台“分网学习”。管理模式的创新,既发挥了省外优秀远程培训平台的资源优势,又发挥了本省远程培训平台的管理网络优势,实现了远程培训效益最大化。
“转岗教师”培训,采取“三环节三统一”模式实施。将整个培训分为三个环节:集中培训8天,送教培训3天,远程培训60学时,共计126学时,时间跨度3个月。长沙师范学院对项目实施进行“三统一”管理,即统一制订课程、学指导、统一质量监控,并直接负责“送教培训”专家团队组建和教学工作。集中培训任务、送教培训组织管理由每个市州在当地遴选一所具备中专层次幼儿教师培养资质的师范学校或机构来承担。远程培训由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和长沙师范学院共同组织实施,同时发挥网络平台功能强大齐全和学校课程资源丰富的优势。
除了各大类项目的模式创新外,湖南省各子项目实施也各具特色。如“送培上门”项目,一改过去的“往上走”为“往下走”,将高端培训送到农村教师的家门口,受到市县教育局和农村教师热烈欢迎。中小学送培上门项目涉及5个学科,分别是初中语文、数学、外语和小学语文、数学。每个学科分四个模块,如小学语文分为“口语交际、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四个模块。每个模块有“当地教师的研讨课,省级名师的示范课,专家即时点评与教师互动,专家微型专题讲座”四个环节,培训更具针对性。
四、引领全省教师培训事业发展
“国培计划”实施,引领了“省培”“市培”“县培”和校本研训实施工作,推动了全省教师培训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国培计划”对全省培训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市州、县市区教育局纷纷采取国培管理模式,对本地培训项目进行有效管理。如湘潭市教育局借鉴国培招投标机制,采取竞争择优方式,通过招投标和答辩会等形式遴选培训项目承办单位。
“国培计划”实施过程中,各培训机构严格执行课程方案和教学计划,并根据学员的需求动态调整培训内容,聘请高水平专家和优秀一线教师组建结构合理的专家团队,建立“双班主任”制、项目首席专家听课制、课堂教学测评制对项目进行精细化管理,培育丰富多样的培训文化,对学员进行严格而人性化的管理。这些专业化和精细化的做法与经验对全省教师培训工作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必将推动全省教师培训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国培计划”的实施,还培训了一批优秀的培训者。他们在国培中受到了熏陶和感染,培训结束后将国培的理念、精神带回到本单位,促进了高品位培训的种子在全省各地生根发芽。正如学员李枝红参加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高研班后所言:“作为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和管理者,接受过数次培训,但是,从来没有像这一次培训受感动,受教育,有收获。这次培训为我们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进行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和引领。这次培训是在播撒春天的种子,这些种子在不久的将来,会在三湘四水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小学语文国培研修总结范文2
一、创建机制―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常态
1. 县级机构形成合力支持
县教师进修学校承担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培训工作。县教研室、县电教教仪站是教师培训的支持单位,县内一切教师培训均由教师进修学校统筹安排,由教研室、电教站协助。教师进修学校年初根据有关教师培训要求,结合本县教师的不同需求,拟订全年培训工作计划,局长组织召开师培工作会议,讨论、修改,形成文件,确定师培经费总额,进修校按计划组织实施。
2. 县、片和校联动互助支持
县教师进修校培训者、教研室教研员、电教站电教员及县级导师团队为全县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团队,由县名师工作管理办公室(设在进修校)统一管理。片区教育督导站的师培专干、教研员、电教干事及片区教学研究工作室教师为片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团队,同时接受县名师工作管理办公室管理,接受县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团队的指导。中小学校校长、教导科研主任、信息技术主任及学科教研组为校本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团队,接受县、片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团队的指导。
二、走访培训―即时现场培训与指导的途径
走访培训是指县教师进修学校安排县级或片区导师,乘坐移动教育资源车,利用自身智力资源和车载教育资源、设备在农村中小学校持续开展的各类教师巡回培训指导活动。走访培训突出五大特点:一是县进修校、教研室、电教站、督导站专职导师重心下移,2/5~3/5工作时间下校,深入课堂,查找问题,分析需求。二是兼职导师示范支持,即县级中小学校导师1/5工作时间,片区导师1/10工作时间研究支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三是专兼结合,县级导师团队分4个小组,每小组专兼搭配、学科搭配。四是片区导师以服务本地教师为主,以联合教研形式定期开展研究活动。五是县级导师包片定校,全县8个片区,每组定点联系两个片区,10~15所学校,采用查找问题专职为主,解决急需专兼结合, 观察变化专职为主,持续跟进专兼结合的四步工作法开展工作。
县教师进修学校根据中小学校提出的需求,培训、教研、电教机构教师、县片区导师团队教师下校调研分析所得的需求,中小学校学科教师反映的需求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等统一制订培训及下校计划,计划明确时间、地点(学校)、需求内容、完成任务团队等内容,教科局召开学期教师培训工作启动会,学校校长及县级4个片区9个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团队教师等参加,学习这一计划,领取任务,团队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届时,进修学校培训处按计划时间通知导师搭乘移动资源车前往学校,县名师管理办、进修校培训处参与并考核各团队小组培训活动。
三、领导支持―教师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
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建好教师支持服务体系的保证。分管教育的各领导对项目工作投入很大的热情。他们每到学校指导工作,都要了解“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的实施情况。县教科局等领导经常深入学校与校长一起研究培训内容和方式,有力地推动项目工作的开展。
四、满足需求―教师专业发展目标达成要求
了解学校发展现状和教师需求,协助学校和教师制订专业发展计划,开发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培训计划和指导建议,满足学校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是教师支持服务体系的目标宗旨。
以月山小学为例。月山小学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师资薄弱,离县城60千米,教师编制紧缺,一位教师常兼几门学科教学,能走出学校,外出学习是件非常困难的事。上学期,导师王智群到校调研,校长刘明现向他反映这一现状,并提出亟须对4位特岗教师进行教学常规、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能力示范的跟岗培训,希望县级导师一对一地在校进行一周的示范指导。连续一周下乡指导,对兼职为主的导师团队来说,是一件不容易办到的事。回县后,王智群向导师团队和县名师办汇报这一情况,大家认为,学校的需求很实,而且很急,应满足他们的需求。但导师该如何选派是个问题。县级兼职导师一周从事项目的时间1~2天,这是每位校长都清楚的。县名师办、人事股负责人立即召集陵江小学等校校长进行紧急沟通,派出4位导师到校指导,4位特岗教师全程学习4位导师一日教学流程、完整一课教学设计和授课的教学模式方法。学期末,刘校长反馈,名师办的实地效果测评显示,4位跟岗教师进步快,变化大。这学期,这4位特岗教师每周1位轮转,持续到4位导师所在学校开展学科教学研究活动。
五、提供资源―教师支持服务体系持续运行的条件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支持体系,是教师支持服务体系运行的基础。导师在工作过程中,根据学校教师的需求,不断总结、梳理、开发在指导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及时添加到资源包中。开发的培训资源包、信息资源包、知识拓展包,为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提供丰富的资源。
培训资源包是导师自己开发或收集整理他人的,到学校走访时所用的系列资源,包括需求菜单、专题讲座、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课例视频等。教师通过学习借鉴,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策略;信息资源包有优质网站、教育电视节目、报刊杂志、培训信息、名师、专家的推荐等。信息资源包的提供,可以弥补学校教师遇到困难而本校不能解决、导师不在现场的不足;知识拓展包主要储存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教学及学科领域相关研究的新知识、新成果,一校一包,适时更新,供教师广泛阅览,丰富综合知识。
六、五步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
通过走访学校,发现每所学校教师的需求情况各不相同,导师团队将各导师小组的教师需求汇总、整理、归纳,最后概括为五类。即通识理念知识普及、学科课标教材过关、课堂教学要求规范、实践研修能力提高及教育科研能力提升。各导师小组根据五类需求与学校教师对照研讨,规划教师培训项目,确定提升目标。在走访培训时,按五步提升进程,导师分步对教师进行培训,每完成一项,由教师接受统一考试考核,合格者再进入第二步,不合格者,继续学习,直至合格,方可进入下一步。
七、表彰奖励―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县教科局拿出15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每年走访培训导师下校的生活(40元/天)和交通(10元/天)的补助,按20%评选比例表彰奖励专业发展先进个人(每位奖金300元,优秀导师发奖金500元),评选10~15所先进学校(每校奖励1 000元),目标考核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学校,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分别增加5%、4%和3%。
李仕凯,小学语文教研员,省特级教师,在上周期教师支持服务体系和本周期“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中是县级专职导师。2015年,正值项目关闭之际,也是其满60岁退休之年。7年的导师工作,他已走遍72所中心小学、82所村小,达到4个轮回,正是他前16年下乡教学研究次数的总和。2015年1月,县导师名师工作总结会上,教科局领导对他23年兢兢业业研究县小学语文教学,抓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所做出的成绩进行充分肯定。
在和年轻导师交流时,他说道:“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导师制的实施,加速了教师专业发展进程,方便、快捷获取专业指导和资源比以前翻了几番。一组数据既让我们感到吃惊,又使所有导师受到鼓舞,进一步增强导师工作的责任心。往返走访一轮中心小学总里程为7 046公里,往返走访一轮村级小学总里程为9 390公里,完整一轮走访中心小学、村级小学公里数为16 436公里,李仕凯老师做7年导师共行程65 744公里,每年约为1万公里。
八、传播推广―支持服务体系创新的生命
小学语文国培研修总结范文3
一、培训的基本情况
我校“国培计划”项目实施工作从2010年9月15日至2011年1月9日历时5个月,来自全国22个省市的734名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在华中师范大学分别参加了为期10天、15天、3个月等不同类型的培训。共有201名来自全国各大学、教研机构和教学一线的著名专家、教授、特级教师为培训班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报告。组织学员实地考察了武昌实验小学、武汉市光谷小学、华师一附中、华师附小、武汉市卓刀泉中学、武汉市武珞路中学、武汉市洪山中学、武汉市第四初级中学等多所武汉市重点中小学校和湖北省示范学校。各研修培训班组织学员班级交流研讨、圆桌论坛及网络论坛,到培训结束,网络论坛共发帖9 574条。每班配备了体育器材,组织了才艺纷呈、热情四溢的联欢晚会,参观了湖北省博物馆、黄鹤楼、东湖等风景区。培训期间每位学员都提交了研修论文、教学案例,并组织了优秀学员评选工作。
在培训管理团队、授课专家、参训学员的共同努力下,我校2010年的“国培计划”结出累累硕果。我们将培训管理手册、专家授课课件、学员教学案例、学员学习心得、学员学习论文等编辑成《培训成果汇编》70册,刻录光盘10碟,编印华中师范大学《“国培计划”项目实施工作简报》41期约100万字。
二、主要措施
1.组织完备,措施得力
“国培计划”是教育部为提高教师队伍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而实施的国家级项目,肩负引领、示范和重点支持的重要使命,承载着国家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特殊关爱。对此,我校高度重视,组成了组织结构完备、工作职责明确、管理系统和学术系统清晰的培训组织机构。成立了以校长马敏为组长、副校长李向农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和专门工作班子,负责组织、协调和实施培训工作。在教育部中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设立“国培计划”实施办公室,由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吴伦敦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学校及相关职能部门尽全力切实保障“国培计划”的顺利进行。
为确保培训的专业水平,我们严格按照教育部师范司和各省教育厅的相关要求,以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宗旨,采取首席专家负责制,分学科组建了由省内外熟悉基础教育实践的教学名师组成的培训专家团队,抽调了一批具有教师培训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负责培训管理与服务。每班配备两名专职班主任和两名助理,全天候参与班级管理和服务。在学员中成立班委会、推选小组长配合班主任一起管理班级事务,组织班级活动。
由于各项工作领导到位、落实到位、责任到位,全体人员分工协作,全身心投入到组织实施工作中,保证了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
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宋永刚同志及我校校长马敏、副书记吴晋生、副校长李向农、黄永林等领导同志关心指导“国培计划”的项目实施情况,并出席了“国培计划”各培训项目的开班典礼。
我校校长马敏为“国培计划”欣然题词:“实施国培,服务国培”。
2.课程设置科学合理,注重培训实效
基于“国培计划”的重大意义,我校马敏校长召集专门会议,组成专家组对课程设置多次进行研讨,明确培训目标,确保认识的深入性和目标的明确性,为“国培计划”提供了良好的组织领导保证和质量保证。从培训方案的制订到组织实施都经过了专家精心设计和反复修改,课程设计上精益求精,充分体现教育部组织“国培计划”“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的培训宗旨,强调了培训的实效性。
培训课程按五个模块设计。(1)现代教育理念模块:通过解读我国当前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宏观政策,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形势要求,介绍国际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展现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成果,引导开展师生角色认知和师德教育等,促进学员更新教育理念、开拓教育视野,形成先进、开放、多元、深入的教育认知。(2)教学改革模块:通过追踪学科前沿,提升对教学功能的认识,介绍课程改革和教学的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探讨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的有效方法,以及开展教学研究、开发建设教学资源、运用教育技术等的有效策略,帮助学员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3)教学案例研讨模块:通过呈现、分析同行教育教学实践,或者反思自身教育教学行为,从中提取真实的典型案例、挖掘共同关心的核心问题,对此进行教育理念探究和教学行为诊断,推动学员进一步校正教育价值观和教学方法论,体验、验证理论和方法,开发、形成一批骨干教师研修的优质案例资源包和有效使用办法。(4)教育观摩考察模块:通过走进武汉市有特色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学研究观摩实践基地,开展同行观摩、座谈与评价,或亲身开展教学实施、监控和反思,促进学员相互砥砺,激励专业成长,学习借鉴成功教学经验,推动学员在真实情境中丰富体验、深化认识、改进教学和科研方式,提高实践能力。(5)校本研修规划模块:通过介绍国内外教师培训先进理论,分享校本研修实践经验,讲解校本研修的设计策划、组织实施、反馈评价和绩效管理等规划思路,启发学员从多角度整合力量、利用资源、应用信息技术等,创造良好的校本研修生态环境和现实条件,促进学员提高校本研修设计和对青年教师的指导能力。
3.创新培训模式,贴近一线教学
与以往的培训不同,“国培计划”更加注重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科学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和优化培训内容,提升教师的课堂技能,加速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转变,更加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我们力争做到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创新,贴近一线,使“国培计划”成为最有吸引力、最有效的培训。
为保证“国培计划”的培训质量,我们改变了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单一培训方式,在方式上进行了许多尝试和创新。在充分吸取2009年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的基础上,根据“国培计划”的特点与要求,安排专家报告、名师讲座、大会交流、小组讨论、网络论坛、圆桌论坛、参与式培训、课堂教学观摩等多种培训形式,在专家的引领下,组织案例教学、问题探究,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1)案例教学。聘请研究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专家和著名学者、教授为学员授课,并进行研讨和交流,同时还邀请了具有丰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创新教育思想观念的一线特级教师、教研员等为学员介绍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做课堂教学观摩点评。我们要求授课教师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供丰富的课堂教学案例,启迪学员的思维,组织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掌握鲜活、生动的教学案例。
(2)参与互动。结合学员的特点,“国培计划”采取专家讲授与学员交流相结合的参与式培训的形式,并与其他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有效结合。这种形式我们在开展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基础教育新课程骨干培训者国家级培训时就已经广泛使用,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参与式培训模式因其加强了学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合作探究,受到学员们的高度赞誉。可见,若这种模式使用得当,便能发挥其最大的优势:广泛调动学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深入、多角度的思考和探讨。
(3)问题探究。在培训前,我们已经为学员提供了一系列与教育教学相关的课题,让学员带着问题参加培训,通过资料收集与整合、交流与探讨等过程,分享彼此的经验,获得大量信息与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增进对教育教学的认识与理解;组织学员对课堂教学观摩课进行点评、研讨的活动,使学员可以在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中得到提高。
(4)专家指导。学校专门成立了学科专家培训指导小组,由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专家、教授、学科带头人负责教学工作,在进行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学科方案的设计,在培训期间与学员同吃同住同学习,主持专家讲座,引导专家与学员的互动,随时解答学员的疑难,参与学员论坛,与学员零距离对话,不时将学员研讨活动推向。
4.师资团队阵容强大,实力水平令人折服
为确保培训的专业水平,采取了首席专家负责制,分学科组建了由省内外熟悉基础教育实践的教学名师组成的培训专家团队,阵容强大、实力雄厚。来自全国各地的201名专家为培训班授课,他们中有熟悉、参与中学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的高水平研究人员、专家学者,有中小学教学一线的特级教师和优秀骨干教师(40%),有中小学教师培训经验丰富的培训研究者、管理者和培训师,体现了国家级培训团队的水平。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专家郭元祥、佐斌、雷实、鲁子问、雷万鹏等,教育专家和学科专家朱家雄、李季湄、冯晓霞、陈佑清、杜时忠、李家清、杨再隋、刘华山、王宝祥、李季、舒白梅、吴伦敦等,以及来自一线的特级教师李镇西、胡明道、金莺、靳岳滨、郭文红等。
由于专家阵容强大、来源广泛、结构合理、风格独特、个性鲜明、优势互补,深受学员欢迎,他们的精彩讲授,时常博得学员的阵阵掌声。在培训中,学员们近距离地认识和接触了全国著名的专家、教授以及一线特级教师,领略了名家的风采和魅力,分享了他们的教学经验。专家们丰富的学识、严谨的态度、甘于奉献的精神、积极向上的教育理念,也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学员。正如吉林市教育学院邹春红在感言中说:“在培训学习中,我们与专家牵手,与精英同行。在度过一个个充实的日子之后,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蜕变的欣喜和激动。一场场专家的报告,为我们指明前行的方向;一个个精彩的案例与反思,让我们在思想的碰撞中提升……我们汲取着理论的营养,分享着研究的快乐,充实着实践的经验。培训班的学习,引领我们从小学语文的迷茫中逐渐走向清晰……”湖南邵阳市绥宁县长铺镇第一小学的陶荣海老师总结得好:“短短的15天‘国培’,让我们了解到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对我们既有观念上的洗礼和更新,也有理论上的重构和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在这里,我们不仅成为了知识的接受者、学习者,更成了一个自觉的反思者,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我们对自己以前的教学行为、管理行为进行反思……”.
5.规范管理,细致周到
在这次“国培计划”项目中我们抽调了一批具有较丰富教师培训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负责培训管理与服务,每班配备两名专职班主任和两名助理,全天候跟班管理服务。我校制定了严格细致的组织管理办法和工作流程,各项工作责任到人、服务到位、分工协作,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狠抓落实,把服务做到了学员的心坎上。班主任和学员学习在一起、吃住在一起,全身心投入到组织实施工作中,保证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地开展,使广大参训教师在培训期间学习安心、生活舒心、事事顺心。
在班级管理方面,管理人员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细致服务,规范管理,竭尽全力帮助学员解决困难。(1)管理规范。制定了《学员与教学管理办法》,对教学管理、考勤管理、作业与考核管理、组织纪律管理与后续跟踪管理等都做了明确规定。制定了《安全应急预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及安全突发事件做了周密安排。(2)环境优雅。培训地点安排在校内,教师们住在校内的三星级宾馆桂苑宾馆,重回优雅的大学校园,在优美、静雅的人文环境中身体得到放松,性情得到陶冶。伙食卫生干净、菜品丰富,得到了教师们的一致称赞。(3)资料齐全。为每个学员准备了一个资料袋,内装笔记本、笔及笔芯等学习用品,印发了《培训手册》,在手册中有每位授课专家的讲义,配发了课程改革自学参考书,并在培训结束时将培训课件、通讯录、电子相册等相关资料制成光盘发给学员。
由于大家的配合,整个班级的管理井井有条,学员出勤率高,笔记认真,班级气氛活跃,充分体现了管理和服务的细致到位,当然这些离不开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及班委会和学员们的共同努力。
三、培训的特点与主要成效
1.感受名家,增长学识
学员们近距离地认识和接触了全国著名的教育专家、特级教师,领略了名家的风采和魅力。学员们认真聆听了像雷万鹏、吴伦敦、佐斌、雷实、陈佑清等专家的精彩报告,他们丰富的学识、严谨的态度令人钦佩;认识和了解了像沈旎、姜瑛俐、靳岳斌等教学研究名家;分享了像张基广等一线特级教师教育家的教育教学经验。他们甘于奉献的精神、积极向上的教育理念激励着每一个学员。专家的报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有的热情洋溢,声情并茂;有的风趣幽默,诙谐生动,让人受益匪浅,感慨万千。很多人都是含着眼泪听完报告的。大家感慨,“原来课可以这样上,学习可以这样有趣”“这些也都是我原来做过的,只不过我没有在意没有记录”“做校本研修就是要做有心人――有心发现,有心记录,有心反思,有心分享,有心分析、研究、总结提炼”,这样的感言和心声在培训简报上比比皆是。
2.系统研讨,分享经验
在专家名师的示范引领下,各类研讨呈现从未有过的深入和广泛。研修探讨内容涉及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有效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问题与对策,教学设计与教育技术应用;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方法论、技术路径和可利用的资源包;师德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修的设计实施等。在优秀案例和成功实践经验的分析研讨中,学员们分享了经验,解决了困惑,完善了知识,更新了观念。
这次“国培计划”采取了多种培训形式,如案例教学、班级论坛、圆桌论坛、问题探究、专家引领、观摩示范、互动交流等,培训过程强调发挥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热情。大多数学员感觉紧张而充实,感动而快乐。
3.互动交流,收获友谊
此次“国培计划”更加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长期以来,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之间存在隔膜:在教师职后培训中,专家学者满足于埋头苦讲,一线教师习惯于奋笔记录,但结果却是听起来很有道理,用起来一无是处。这种站在各自立场,只关注自己的视域,不能形成有效对话的现象,已成为教师职后培训的痼疾。为此,有必要开展“角色互换”,形成全面互动,从而帮助受训教师体验并理解不同层面的教育真谛、行为与理想。
为帮助学员调整学习状态,我们在活跃班级研修氛围、激励学员学习积极性、激发学员学习内驱力上下工夫、想点子。通过班级论坛和互动研讨等多种形式,与专家的授课内容进行深度“撞击”,摩擦出“思想火花”。每次课堂的互动环节大家都热情高涨,下课了还“余兴未了”“言犹未尽”,还与专家继续交流学习感悟。无论是听课还是讨论、交流,大家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与钻研的激情。
我们欣慰地看到,参训教师“动”起来了,“活”起来了,不管是不太熟悉新课程理念的教师,还是进入“课改高原期”的教师,大家在“国培计划”中互助合作,迸发出巨大的教育能量。在这里的一次次激情的交流,一句句亲切的话语,使友谊的光环将整个培训渲染得温馨而富有情感,让大家留连忘返。
4.分享成果,拓展培训
我们通过互联网创设网络讨论平台,建立“国培计划”网络论坛,设立“网络社区”。在这一平台中,参训教师自主发帖,将自己喜欢或者觉得可以和大家共享的内容上传,和其他参训教师与专家进行激烈的讨论,交流研修经验,探讨教师培训中的问题。为各位参训教师提供后续研修,帮助参训教师更好、更方便、更快捷地选择进行后续的自主学习,反思和重构自己教育教学的理念和行为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同时还建立公共信箱、QQ群等网络形式进行交流,利用网络的便捷、开放、交互等特点,使参训教师不受时空限制进行互动交流,使交流和信息的传递变得随时随地,更加畅通。在共享的基础上实现了培训功能的延伸,拓展了学员培训后的后续交流学习,深得学员喜爱。
5. 以人为本,温情服务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管理人员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微笑服务,温情管理,时刻把温暖送到学员身边,关心他们的饮食起居,竭尽全力帮助学员解决困难,让大家在培训中处处感受到温暖和关心。
来自株洲的谭飞波老师在他的稿件中这样写道:“我们的班主任从早到晚忙碌着,白天,上课中他们扮成一位学员,与学员一起认真聆听教授讲课,课间休息,她们扮成服务员,检查热水瓶是否有开水,帮我们擦黑板,帮教授倒开水。晚上,整理资料,编印简报,打印学员通讯录,制QQ群。令人感动的是,学员外出游览时,她们替学员上网查找乘车线路和景点,她们处处替学员着想,急学员之所急,想学员之所想。”除了对学员的悉心服务外,我们还做到对授课教师的细致服务,如:有的授课教师要在上课前一天晚上到达授课地点,金曾妮老师一大早为授课教师送去热腾腾的早餐;罗忻老师总是热情地开车去接送授课教师,哪怕只有几百米远。这些事例无不渗透出了管理人员对学员和授课教师无微不至的关切之情。
小学语文国培研修总结范文4
一、冷静分析所引发的教育思考
2008年,学校新班子上任以后,首要的任务是开展调研。通过对教师进修学校内部与外部的走访、座谈和查阅档案资料,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经过认真梳理我们认为,给我们工作带来困惑、制约学校发展的大问题不外乎是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一:教师进修学校的内部问题。长期以来,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科研和培训部门几乎都是相对独立的,总体上说是各行其是。长此以往,产生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教研跟着感觉走,科研高高在上头,培训就像大帮哄,实效不强缺真功”。基层学校不欢迎、学校老师不满意。随着这些问题的产生,教师进修学校的作用就会逐渐减弱,以至于有些时候出现了教师进修学校可有可无的局面。
问题二:城乡教育的反差问题。林甸是一个半农半牧的县份,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只争朝夕、奋发图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教育也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可是由于经济还比较脆弱,发展不可能齐头并进,城乡差距逐渐凸显。城乡教育的差别、城乡教师的差别随之显现,如何缩小城乡差别,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是我们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
问题三:全县教育的整体问题。长期以来,林甸县一直是国贫县,林甸县的“普六”工作、“普九”工作都是全省最后一个通过验收的县份。这无疑是教育基础薄弱,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学水平与教育质量相对较低的原因所致。如何使林甸教育摆脱这个困境,走出低谷,缩小与周边县份的差别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大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如何采取对策,是我们必须认真冷静思考的重要课题。
二、科学应对所产生的积极变化
针对问题一,我们认真研究了问题出现的原因。从教科研工作来看,教研活动因学科间、领域间知识、思维、方法存在的差异较大,上级业务部门很难做出整齐划一的硬性规定,因此教研工作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严重。科研工作往往是上面常提、领导常说、下面很少做;从培训工作来看,上级培训部门要求的硬性任务较多,按照国家规定动作三五年来一遍,由于培训部门人力较少,对学科的针对性照顾不够,导致表面文章多、实际效果差。正基于此,我们通过整合学校内部资源,提出了“研(教研、科研)训(师训、干训)一体化,开展教师专业化培训系列活动”的主张。我们以基层学校为载体,在县第二小学、县第二中学、黎明小学和红旗中学相继开展了“科学利用每一天”、“关注成长 关注成才”、“用心经营,和谐高效”和“强化管理,争先创优”为活动主题的系列活动。每次活动我们都让培训部门牵头,中教、初教、艺体、信息、电教、科研和学会等多个部门科学分工,密切配合。做到活动之初有周密计划,活动之前有科学指导,活动之中有精彩互动,活动之后有认真总结。上述活动内容丰富、参与广泛、交流踊跃,注重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诠释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大庆市教师进修学院、林甸县教育局的领导参加了活动,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些活动是教师专业化培训的成功范例。
研培一体应该有两个内涵:一是研培队伍的一体化,二是研培内容的一体化。上面的活动属于前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研究是教师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教师培训也能更好地促进教师参加教学研究。因此可以说教研既培训,培训为了更好的教研。我们的培训工作还有许多值得一提的内容,但是每项培训内容,我们都不是因培训而培训,而是融入了深化教学研究的内容,可以说达到了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可谓既风风火火、又扎扎实实,既有上级的规定动作,又有我们自身的自选动作。
几年来,全县的教师培训工作每年一个重点,一步一个台阶。相继进行了教师通识培训、教师专业培训和教师提高培训,东北师大教师教育创新林甸实验区校长高级研修班在东北师大隆重开班,创立了小学语文“慧智名师工作室”和初中语文“阳光名师工作室”,实施了“名师打造”工程,举办了“校长论坛”、“名师论坛”和“教师教育创新论坛”。除此之外,我们还上下总动员,实施了“国培”“计划”;稳扎稳打,完成了校本培训;把握入口,进行了新教师岗前培训;针对形势,开展了特岗教师培训;把握机遇,迎来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提高水平,进行了学历提高培训等等。研培一体的培训开阔了校长、教师们的眼界,丰富了专业知识,增强了自身素质,提高了实践能力。
针对问题二,我们分析到,农村学校规模小、师资少,许多地方同一所学校同学科只有一个人,甚至几个学科只有一个人教,缺少研究场所、没有研究氛围。因此,教师的水平提高慢、学生的成绩比较低,城乡的教育质量差距逐渐拉大。怎么办?建立一种机制,把他们绑在一起。于是我们采取了“城乡中小学划片 开展联片教研”的活动方式。我们把城内4所小学分别穿插到农村8个乡镇,分成4个区域进行联片教研活动。全县9所初中,分成3个区域进行联片教研活动。为了能够及时分享优质资源,产生更好的效果,中小学的划片并不固定,隔几个学期就进行一次重新组合。联片教研活动以校际合作、区域联动、优势互补为行动策略,以教师发展为根本,以有效教学为主题,以高效课堂为突破口,深受基层学校的欢迎和好评。截至目前,中小学共展示教研课402节。联片教研活动的开展,拓展了教研领域,优化了教研力量,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这种“城乡联动――示范引领――整体推进”的联片教研方法,促进了学科交流,提高了教学质量,推动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有效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也是缩小城乡差别的重要手段。几年来,由于我们重视科研工作,并为科研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因此我们县的科研工作势头一直很好。我们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课题的全部研究工作,没有一个课题因故中断,流失率为0。52个各级各类课题均通过审查验收达到百分之百结题。“十二五”开局,我们教科所、教育学会的各级立项课题就多达80几个,我们教师进修学校提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实践研究》课题,这是一个能够统领全局工作的重大课题,并确定了五个一级子课题与七个二级子课题。2011年该课题被确定为大庆市“十二五”期间攻关课题,2012年该课题又被批准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重点课题。目前,这个课题进展良好,将对我们的研培工作和教师进修学校的整体工作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针对问题三,我们认为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既要练内功,又要借外力。练内功就要肯于专研,同行之间就要多研究、多探讨;借外力就要走出去,请进来。都走出去学习培训不现实,人力不足、时间不够、经济不允许。有没有人在家中不走也能达到与走出去同样效果的办法呢?经过研究,我们选定了突破口――开展网络教研。我们的中小学网络教研工作经历了探索、尝试、实践到逐步完善的过程。总体上突出了六个字:一是高度重视、强化意识,在网络教研认识上突出一个“高”字;二是指导培训、健全制度,在网络教研管理上突出一个“严”字;三是面向实践、学以致用,在网络教研平台上突出一个“宽”字;四是细心研究、不断深化,在网络教研探索上突出一个“钻”字;五是全力组建、发挥作用,在网络教研团队上突出一个“优”字;六是促进提升、推动发展,在网络教研效果上突出一个“好”字。如今网络教研在林甸教学这片沃土上已遍地开花,全县已有6名教师被评为省级网络教研先进人个, 2所学校被评为省级网络教研先进学校。
对于借外力,我们县还有一个偏得的天赐良机。2008年,林甸县有幸成为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东北师大的宝贵资源可以为我所用,使得我们充分借助外力的思考变成可能。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就会对前面我们产生困惑的三个问题获得不同程度的破解。我们通过“雁过拔毛”即:东北师大来的领导和教师必须留下讲座、“追雁拔毛”即:派领导和教师去东北师大学习和“引雁拔毛”即:请东北师大专家到林甸讲学的方式,不断挖掘东北师大的宝贵资源。《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了生活》、《生命教育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像教育家一样思考和实践》、《有效教学与高效课堂》等一大批精品讲座为林甸教师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各位专家站在教育的前沿,用一个个浅显易懂的生动实例,阐述了一个个经典深奥的道理;用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诠释了有效教学与高效课堂、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五年的时间,东北师大为林甸县培训教师近万人次,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力度,专题片《直挂云帆济沧海》就是教师教育创新工作的全面展示。
三、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可喜收获
重温我们的研培一体、教师发展轨迹,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迷茫困惑、探索出路为第一阶段;振奋精神、积极行动为第二阶段;初具特色、创新发展为第三阶段。
值得高兴的是,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同时,我们的名师群体逐渐凸显。如:小学英语教研员张迎春老师精心培养的英语名师韩伟,让第一小学成为英语特色学校,让小学英语走出了林甸,成为广西南宁“绿城之秋”的一个知名品牌;小学数学教研员王金玉老师指导的第二小学数学教师孙艳艳,被《北师大数学工作室》聘为“新世纪小学数学网络指导教师”,成为四川成都“第十二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系列研讨会”的一个精品;幼教部王金玉、李娜老师的倾情打造,让旭日幼儿园的教师各个优秀,使旭日幼儿园成为林甸县乡村幼儿园的一座丰碑;师训部王芳老师的指导的第四中学教师孔令琴、实验小学教师谷丽娟,带领着“阳光名师工作室”和“慧智名师工作室”使之成为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与研究的高端阵地;五年来,全县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教师们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教学方法得到了改革,教学成绩得到了提高。在全省各项教学比赛、教学竞赛活动中,仅获得省级一等奖以上的获奖者就多达38人次,这是历史的突破。目前,全县教师重学术、谋发展的氛围浓厚,一个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团队正在形成,必将成为林甸教育振兴发展的中流砥柱。
研培一体化活动的开展,彰显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新特色,让培训者培训有了实践的舞台,让教师专业发展有了精品的展示。2009年3月,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工作会议在林甸召开,教育部、东北师范大学与东北三省教育厅及实验区的领导参加了会议,林甸的教师教育创新工作经验得以大面积推广;2010年《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第10期发表林甸教育的文章“研训一体 开创教师教育工作新篇章” ;2011年,黑龙江省教师进修学校校长联谊会在林甸召开,校长代表林甸县教师进修学校做了题为“科学完善自身功能 不断实现自身价值”的经验介绍。文章被收入《中国名校成功之路》;2012年,承蒙东北师范大学推荐,江西师范大学邀请,校长在江西师范大学做了题为《合作双赢之路》的报告。报告就几年来林甸县与东北师范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创新”工作进行了回顾和展望。“积极主动、高度负责、科学规划、整体安排、整合资源、不断创新”的林甸模式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评价和积极肯定。2013年,大庆市基础教育研培工作在林甸召开现场会,林甸县教师进修学校分别做了题为《创新培训工作,全面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同历网研艰辛,共享成长快乐》的研培工作汇报。校长做了《整合资源 研培一体 开辟教师特色发展之路》的经验介绍。林甸的研培工作经验得到了区域性的推广。2014年,大庆市教师进修学院举办基础教育首届研培文化周活动,九个区县六项比赛,林甸县教师进修学校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