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采集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据采集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据采集论文

数据采集论文范文1

CC2530射频模块通过外引24个引脚,包括普通IO引脚P00-P24和电源、复位引脚,实现与电路的连接。电路包括复位电路、开关电路、传感器接口电路、按键指示电路、通信调试电路、电源供电电路。主要电路功能介绍如下:按键指示电路:节点包括Led和蜂鸣器指示电路,用于本节点的指示功能;支持按键功能,进行节点工作模式的转换。开关电路:由三极管电路组成,用于实现传感器供电的通断。通信调试电路:由串口电路和JTAG调试接口组成;串口负责与PC上位机软件的连接,方便修改节点的参数;JTAG接口方便上位机集成环境IAR等调试用。电源供电电路:基本供电由外部USB接口电源5V通过AMS1117转3.3V以及直接电池3.3V供电组成;传感器可由内部3.3V供电,而大于3.3V则由外部电源直接提供。传感器接口电路:包括危化品物流车辆常见的几种信号(0-5V、4-20mA、开关量、数字量)采集电路,可同时接四种类型的传感器。其中数字量主要是DS18B20、DHT11温湿度传感器的输出信号;0-5V主要是气体泄露检测、光敏、真空度传感器的输出信号;4-20mA主要是压力、液位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开关量主要是红外、门开关、倾斜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信号接入后进行了信号隔离和二极管钳位保护电路。

2节点软件

2.1节点软件架构软件设计部分主要是基于TI公司的Z-stack协议栈进行应用程序的开发。Z-stack协议栈是一款稳定性强的Zigbee开发协议栈,是对Zigbee标准的具体实现。协议栈APL(应用层)包含了主要的API函数接口,方便进行应用开发,从而实现对CC2530芯片硬件资源的控制功能。具体软件框架设计如图4所示。应用层软件主要包括节点间数据的接收/发送、节点内应用层与底层的交互。应用层的数据经过应用层数据帧格式进行封装传给底层继续封装并发送出去;接收数据则由底层先进行解释,再由应用层进行解释,然后进行数据的计算、更新参数等步骤。应用层还可通过API控制接口对底层进行控制与信号、参数获取。

2.2数据帧格式Zigbee采集节点和主节点模块的数据传输格式采用字符串形式进行数据的发送/接收。由于是采用字符进行数据传输,所以可以利用上位机现有的字符串处理函数,很容易校验数据正确性,并从数据帧中提取有效信息,避免因帧长度判断引起的错误。另外,基于Zigbee传输速率较低、传感器数据量小、刷新速度慢的需求等特点尽量减小和限制了协议中各数据域的占位宽度,保证传输效率。具体数据格式如表1所示。帧头:本协议节点间的应用层交互主要有命令帧和数据帧。帧头是辨别命令帧和数据帧而设立的。帧头包括:Set、Get、Ack、Data4种。Set指的是主节点对采集节点进行参数设定,为命令帧,是主节点需要对子节点进行参数配置的时候发送的,子节点收到此类型帧后,发回Ack帧,说明参数设置成功与否;Get指的是其他节点需要获取本节点信息,为命令帧,本节点收到此类型帧后,发送数据帧;Ack指的是节点间通信应答状态帧,SUCC为成功、FAIL为失败;Data指的是数据帧,携带节点参数、传感器采集数据。如表2所示。目的地址:目的地址指的是Zigbee网络中的设备唯一标识的网络ID。为十六进制0X0000-0XFFFF之间值。其中有几个地址值有特殊的含义,0XFFFF表示广播地址;0XFFFE表示所有接收功能打开的设备;0XFFFC表示所有路由设备;其余地址为单一设备的网络地址。网络地址的获得过程是:主节点设备启动成功后,自设定为Zigbee网络的主网络ID0X0000,子节点设备在申请加入成功后获得一个网络身份标志ID。帧类型:在帧头为Set、Get、Data时,此帧位置都有意义,分别代表设置、获取、携带相应类型的节点信息。这些类型包括,传感器数据(Sensor)、节点网络地址(NAdr)、节点网络类型(NType)、采集周期(Cycle)、产品信息(Info)、发送方式(SWay)、功率模式(PMode)、信道选择(Channel)、AD参考电压(ADMode)、默认发送地址(DSAdr)。信道数据:DataChannel796F800\r\n(第11(0x0B)无线信号通道)载荷:载荷是整个通信帧中最重要的部分,包括了通信的主要内容。载荷的具体内容需要根据帧类型来确定。描述如下:(1)帧类型为传感器数据:此时载荷部分包括传感器类型、传感器ID、传感器值。传感器类型包括危化品物流车辆常见信号:1.温度、2.门开关、3.真空度、4.液位、5.压力、6.电压、7.湿度、8.气体、9.红外10.光敏、11.倾斜。传感器ID从0开始分配,表示同种类传感器的使用编号。(2)帧类型为非传感器数据:此时载荷部分携带网络地址、采集周期、发送地址等值。结尾符:本协议结尾符为字符“\r\n”,加上字符串结束符‘\0’,固定为3个字节。结尾符是一帧数据的界定符,上位机软件可以根据此结尾符很快能判定帧的长度,避免一些数据长度判读错误的发生。

2.3软件处理流程Z-stack协议栈基于轮询机制,事件是最小处理单元,每个事件都有相应的处理函数,当事件管理数据结构相应的位置位时,协议栈通过轮询机制就能发现并跳入相对应处理函数进行处理步骤,处理完再返回轮询大循环。这里主要设置了3个事件,分别是串口事件、无线事件和采集事件。串口事件主要处理与上位机的通信;包括根据上位机命令修改本节点参数、接收发送数据等;无线事件主要处理数据的无线发送和接收;采集事件主要处理传感器的数据读入、封装、发送或者接收、解析、转发等。处理流程图如图5所示。

2.4上位机配置软件Zigbee设备逻辑类型包括3种,分别是主节点、路由节点、终端节点。对于不同设备类型的具体处理流程,本设计编写了统一的参数配置服务函数,可通过上位机软件方便进行配置。比如,终端节点配置成具有传感器数据的采集功能,可选择无线和串口两种发送方式,而对于路由器或者协调器,基于功耗考虑,则配置成不具有传感器数据采集功能。通过设计节点上位机配置软件ZigConfig来实现参数的配置,简单的界面操作就能通过串口以上述数据格式下载到节点,并烧写到CC2530的flash中永久保存起来,节点下一次启动将以新的参数启动。上位机配置软件介绍如下:(1)配置软件由QtCreator开发。QtCreator是Qt被Nokia收购后推出的一款新的轻量级跨平台集成开发环境(IDE)。支持的系统包括Linux(32位及64位)、MacOSX以及Windows。开发人员能利用该应用程序框架更快速及轻易地完成开发任务。(2)该配置软件完成节点的设备类型、接口采集逻辑、入网参数等的配置。可直接通过串口线与待配置节点连接,也可以通过一个中间节点对待配置节点进行无线配置,中间节点通过串口线与上位机连接。操作界面如图6所示。(3)如图7,图8所示,通过上位机配置软件S1(实物图如图6所示)可方便地对待配置节点S2进行参数配置。对于待配置设备,如果是终端设备,配置前需先按下配置按键,指示灯亮后,装置即进入配置模式;而如果是路由设备或协调器设备则无需此步骤。(4)有线配置如图6所示:上位机通过串口线连接待配置设备,然后配置软件上收到待配置节点S2发送过来的设备信息,并显示在界面上,然后点击配置按钮,即发送配置帧到节点S2,点击读取配置按钮,则将节点S2各项参数显示在界面上,如果节点S2是数据透传模块,则可以直接接收数据或填写目标地址发送数据。配置完后再按一下按键,指示灯不亮,表示配置完成。可以配置设备类型为Zigbee终端设备、路由设备、协调器设备和点对点透传设备;可以配置入网参数,比如PANID值、信道、网络模型、网络层次等;可以配置传感器发送周期,使各传感器通道数据可以同一周期发送,也可以不相同周期发送等。(5)无线配置如图8所示,采用一个节点作为数据中转与上位机有线连接,通过这个节点无线发送指令到待配置节点进行配置,配置过程中的操作步骤与有线时类似。

3节点测试

3.1信号强度RSSI(ReceivedSignalStrengthIndication)是接收端的信号强度指示,可用来判定链接质量。实际应用中,普遍采用简化后的Shadowing模型,即如下公式计算RSSI值。其中Pr(d)为接收端接收信号强度,Pr(d0)为参考处接收端接收信号强度,d为接收端与发送端实际距离,d0为接收端与发送端参考距离,n为路径损耗指数,通常取2~4。取d0=1m,实测得Pr(d0)的值代入,并取n=3代入公式(1)得新的计算公式。实际测试中取两个节点,分别设为协调器节点和终端节点。将协调器节点固定,令终端节点远离,终端节点加入协调器节点网络后,每隔1s发送一次数据到协调器节点。协调器接收到数据包后,从TI协议栈Z-Stack的数据结构afIncom-ingMSGPacket_t中提取RSSI值记录下来。100M范围每隔5M记录一次RSSI值,每次记录100个值,然后取100个中的随机值和平均值分别作为本次终值绘制曲线。

3.1.1空旷环境下测得Pr(d0)=-28dbm,按照公式(2)与实际数据,绘制对比曲线。从图9和图10对比曲线可以看出,随着两节点间距离增大,RSSI值会逐渐衰减,符合一般规律。0-20m范围内,RSSI衰减较快,之后较为平缓。40m后信号质量普遍较理论值平缓,可能是受硬件条件影响,误差增大。图9由于每次记录取的随机值,存在较大误差,图10每次记录取100个数据的平均值,曲线较为平缓。误差因素包括硬件设计、周边环境影响等。

3.1.2危化品物流车辆环境下采用深圳市中集集团液化气罐(空罐)危化品物流车辆进行实地测试,测试车辆长度14m,宽度2.5m。将协调器节点放置在车驾驶座,终端节点自由放置于车厢体内部,加入网络并发送数据到协调器节点。测得Pr(d0)=-44dbm,根据公式(2)和实际数据的结果曲线如下:由图11和图12可以看出,在车辆环境下,节点信号普遍较空旷环境下差,这主要是因为接收节点被放进车辆箱体内部,信号一定程度上受到厢体衰减。大于40m距离后信号变得不稳定,通信断续和重连情况发生频繁,此时RSSI值普遍>82dbm,80m后多次测试接收端均接收不到数据。

3.2数据传输将协调器节点放置在车驾驶座,终端节点自由放置于车辆厢体内部,加入网络并发送数据到协调器节点。在协调器端统计接收数据包个数,并计算丢包情况和最大稳定通信距离(即数据通信情况良好,极少发生重连情况),结果如下。由表3可以看出,主节点在车驾驶室情况下,车正前方和侧面信号要好于车后方信号,节点丢包率较低,通信距离>=25M,满足一般危化品物流车辆要求。另外,通信的最大稳定传输RSSI值是极少断网重连情况发生下的统计值,所以普遍低于信号强度曲线中的极限值。随着距离增大,节点间的网络传输也会变得不稳定,常常发生断网重连,甚至无法重连状况。实际数据包传输受节点间不同阻挡物、不同车型、车体电磁干扰、程序执行等因素影响。

3.3功耗通过万用表、示波器和在程序中设计测试模块的结合进行功耗测试,测试结果如下。从表4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节点满足低功耗要求,休眠情况下,节点功耗低至0.33uA。

4结语

数据采集论文范文2

硬件设计包括温度与磁场探头、供电电源、多通道数据采集仪器、PC上位机的选型以及机柜设计。

1.1温度检测温度探头类型为热电阻,热电阻测温原理是给热电阻通小电流,测量电阻上的电压,得出热敏电阻的阻值,对照热敏电阻的参数曲线得出温度。温度探头需要恒流源提供稳定的电流才可以保证读取电压的准确性,选择lakeshore公司生产的121系列恒流源可满足精度要求。该恒流源既提供固定档位电源供电也可以通过编程实现连续可调电流输出。由于超导线圈采用过冷液氮浸泡冷却[2],根据液氮温区(70K~77K)对探头型号进行选择。对于需要在30K~800K之间对温度测量的场合,可选择PT100系列铂电阻温度计[3],其额定电流为1mA。在这个温度范围内,铂电阻温度计具有很好的重复性和较高灵敏度,同时满足在电抗器的磁场环境下使用的要求。70K以上铂电阻温度计具有通用的标准曲线,如图2所示。相比较于其他种类温度探头具有更好的通用性,而且具有互换性。另外,在温度测量中,探头需要贴近超导带材,薄膜型的铂电阻温度计满足设计要求。探头的接线方式有二线制和四线制。采用二线制接线方法,会引入线路电阻,造成测量误差。因此在35kV电抗器的数据采集系统中,均采用四线制接线方法。

1.2磁场检测测量磁场强度的原理是霍尔效应,在半导体薄片两端通以控制电流,并在薄片的垂直方向施加匀强磁场,则在垂直于电流和磁场的方向上,将产生霍尔电压,根据产生的电压就可以知道磁场的大小[4]。在实际测量中需要在两个方向(轴向场与垂直场)对磁场进行测量。在35kV电抗器设计中,根据电磁设计仿真得到磁场的最大值约为2000高斯,并且该磁场探头的工作环境为液氮温区。Lakeshore公司生产的HGCA3020的轴向磁场探头与HGCT3020的径向磁场探头,可满足使用要求,其额定电流为100mA。

1.3数据采集系统数据采集系统还需要对探头电压进行记录以及处理显示等一系列后续工作[5]。实验过程中实验对象需要监测的信号比较多,采用数据采集仪器对各个数据进行采集记录,节约人力成本而且可以减少由于人工录入所导致的错误。在该套数据采集系统中,采集的信号有54路,温度采集精度为1K,电压精度为10mV。吉时利公司生产的3706数字开关万用表作为数据采集仪器满足使用要求。数据采集仪器采集数据以后,把数据传输到主机中通过程序对其进行处理,然后显示在显示器上供人员监测电抗器的工作情况。在电抗器实际运行过程中,主机工作环境可能较为恶劣,对工控机的稳定性和数据的安全性有一定要求,需要对主机进行加固、防潮、防辐射、防尘等特殊设计。研祥工控机IPC-810E满足使用要求。

1.4硬件布局及搭建(1)温度探头布点方案35kV超导可控电抗器超导线圈分为内外两圈,各由32个双饼组成。工作在交流工况下,超导线圈存在交流损耗,根据仿真结果显示端部线圈交流损耗功率最大,需要对线圈端部重点监控。单个超导线圈上布点25个,总计50个铂电阻。铂电阻在安装时需要对其进行加固,防止被快速流动的液氮损坏。(2)磁场探头布点方案电抗器中,带材受垂直磁场影响较大,端部的带材最易受到磁场的干扰,磁场探头安装在电抗器的端部。由于磁场探头受到液氮的冲刷,磁场探头需要通过夹子进行固定。通过对端部磁场两个垂直方向数据的读取,得到磁场强度的实时数据,为监测电抗器运行状态提供数据支持。各个设备的集成布局以及安装需要以机柜的形式实现。机柜的设计原则是整套装置的实用性和外在的美观性。机柜上主要安装的设备和仪器有:吉时利3706数据采集仪、工控机(包括工控机主机、液晶显示屏、键盘和鼠标)、探头供电电源,同时在机柜下部预留一部分空间用于放置实验过程中常用的一些工具和仪表等,如纳伏表、波形记录仪、锁放和功率分析仪等,设计方案如图4所示。

2软件开发

软件开发即控制界面开发,通过界面控制各种数据采集仪器的工作,并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电脑上进行处理、显示和保存等[6]。图5所示的为软件搭建流程示意图,首先调试设备,完成工控机与3706数据采集仪器之间的通信,使数据能够进入主机进行处理,然后对数据进行分类处理,实现多通道数据处理以及数据的分类显示。基于LabVIEW开发的程序主要包含后台程序以及操作界面。后台程序(1)数据采集系统主程序数据采集系统主程序实现对数据采集仪器中的电压数据读取的功能[7]。通过在主程序中对数据进行通道选择可以实现不同的处理功能,包括3706仪器的通讯设置和数据初始化。(2)数据传输程序数据传输是指将数据从数据采集仪器上传输到工控机上。LabVIEW中提供了多种通讯协议,如串口、并口和以太网传输协议,此处选择以太网作为传输方式,数据采集仪器发送数据,工控机接收发送过来的数据,进行处理。(3)数据记录程序LabVIEW中可以将数据保存为多种格式,其中就包括常见的Excel表格,“写入电子表格.vi”可以将数据保存为Excel格式,并且该VI不需要启动Excel,写入速度较快、使用较为简单,所以使用该VI进行数据保存。由于EXCEL是目前比较通用的数据处理软件,所以保存数据的格式选为EXCEL表格,方便处理数据。程序中可以设定将EXCEL文件保存在某个文件夹下,分别将磁体温度、磁场强度保存在两个文件夹下,并且为方便查找数据,每个文件的文件名以日期和时间命名,这样方便日后查找数据。对于不同类型数据也可以直接分开存储,方便以后查询使用。在以上程序的实现中,主要以子VI形式完成。子VI是指将特定的程序封装,完成特定的功能的模块。通过对程序的封装既可以实现原有功能,并且使得主程序更加简洁,便于查找错误,又增加了程序的可移植性,提高了程序的整体质量。操作界面该系统的操作界面首先确保了所有数据的显示以及后台记录,另外对电抗器内部环境参数(杜瓦内部压强)以及外部辅助设备的工作状态(液氮制冷机流量)也进行了监控。针对温度监控,单独设置了更加直观的波形显示,更利于观察超导体的温度变化,如图6所示。在35kV电抗器数据采集及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中,界面中没有需要用户设置的参数,在前面板中分列铂电阻显示控件来显示数据。开始运行后,3706开始采集数据,并且将这些数据储存到表格当中。在前面板中,同一个波形图中可以显示多个通道的数据,每个通道的数据有颜色不同,这样就可以比较实验磁体不同部分的温度或不同超导双饼的电压等。

3总结

数据采集论文范文3

关键词:MCF5249uClinuxWeb数据采集

引言

现在嵌入式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工业设备实现网络化管理控制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M2M(MachinetoMachine)的网络通信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而Web技术为工业设备实现网络化管理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本文从硬件和软件设计两个方面讨论了摩托罗拉MCF5249处理器在数据采集方面的应用,并实现了采集数据的远程Web表征。

由于这一系统面向广义的过程,所以只要可获得过程参数,就能实现过程行业的远程在线表征。特别是基于Web完成实时数据库生成,真正实现远程集群系统的数据资源无人工干预自动获取。其应用将会不断地延伸。

本文描述的摩托罗拉MCF5249是以ColdFire32位微处理器为基础的高性能处理器,该处理器内部集成了一个片内12位ADC,可用于工业数据采集。且数据采集系统基于嵌入式操作系统uClinux。由于uClinux是为没有MMU的微处理器设计的。且源泉代码公开,为降低成本和获取软件的自有产权提供了方便。当然,uClinux不是一个强实时系统,为支持一般过程系统,可以通过一些补丁程序来提高其实时性,所以本文讨论的数据采集系统主要应用于一些实时性要求不高的场合。

1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设计

摩托罗拉MCF5249处理器内部集成了一个片内12位∑—ΔADC,它有四路输入(ADIN0~ADIN3),任一时刻只允许一路输入,由多路选择器决定。ADC的数字部分在MCF5249的内部,而模拟电压比较器由电路提供。A/D转换的输出引脚以脉宽调制的格式提供参考电压,因此,该输出需要一个的阻容电路,将其转换成直流电压,以备外部的电压比较器电路使用。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原理图如图1所示。

由于微处理器不可承受负电压,所以必须将输入电压限制在0~+3V之间。Motorola公司不建议使用外部箝位二极管直接在模拟输入端进行过压保护,而在输入端引入1~10kΩ的限流电阻和低通滤波器,在低通滤波器的输入端连接二极管对输入电压进行箝位。

2数据采集系统的软件设计

数据采集系统的软件设计主要分为两大模块,即数据采集模块与数据显示模块。

2.1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

数据采集模块是系统的核心模块,为了提高数据采集的实时性,应采用中断方式完成数据采集。其流程图如图2所示。

MCF5249微处理器为其内部ADC提供了一个控制寄存器ADCONFIG,其地址是MBAR2_ADDR+0x402,在初始化程序中需要指定MBAR2_ADDR地址。

通过ADCONFIG寄存器可以设置A/D转换器工作方式、采样频率、是否采用中断方式等。下面给出设置ADCONFIG寄存器实例。

#defineMBAR2_ADDR0x8000000

#defineAD_CONFIG0x402

#defineAD_VALUE0x406

…………

//设置ADC

*(volatileunsignedshortint*)(MBAR2_ADDR+AD_CONFIG)=0x442;

该设置确定ADIN0作为模拟信号输入通道,采样频率设置为1/4系统总线时钟频率。当时钟产生4095次翻转时,系统产生一个软件中断(中断号为63)。一次采样结束,并将采样结果存于ADVALUE寄存器(其地址为MBAR2_ADDR+0x406)。A/D转换值可以用如下公式计算:

Vi=(X/(2n-1))×Vfullscate

其中,Vi为ADC的输入电压;Vfullscate为满量程输入电压;

X为ADC输出的数字量;

n为ADC的位数。

A/D转换的结果在中断处理程序中读取。读取一次转换的程序代码如下:

Volatileunsignedshortintm;

m=*(volatileunsignedshortint*)(MBAR2_ADDR+AD_VALUE);

通常,A/D转换需要连续采样。采样结果应存放在一个多访问循环队列MACQ(MultipleAccessCircularQueue)中。

MACQ是一个定长有序的数据结构。源进程(生产者,ADC采样程序)将数据存入MACQ,一旦初始化,MACQ总是满的。当有新的数据被存入(PUT)MACQ,旧数据即被丢弃(如图3)。应用进程(消费者)可以从MACQ中读取任何数据。读功能是非破坏性的,即读操作不会改变MACQ。

在uClinux中,A/D转换中断程序的编写方法是将A/D转换器作为一个字符设备来处理。中断程序是在linux/drivers/char目录下编写,其结构如下:*file:m5249_adirq.c

#include<linux/interrupt.h>

#include<asm/irq.h>

#defineADC_IRQ(128+63)//定义中断号

#defineMBAR2_ADDR0x8000000

#defineAD_CONFIG0x402

#defineAD_VALUE0x406

/*定义中断处理函数*/

voidadirq_interrupt(intirq,void*d,structpt_regs*regs){

在此读取A/D转换的值并存入队列中。

}

/*设备初始化函数*/

intadirq_init(){

intresult;

unsignedshortadc_irq;

adc_irq=ADC_IRQ;

result=request_irq(adc_irq,&adirq_interrupt,SA_INTERRUPT,5249_adirqNULL);//注册中断

if(result==-1)

{printk(“Can''''tgetassigned%d”adc_irq);

returnresult;}

return0;

}

中断服务程序的添加方法如下:

①编辑uClinux/drivers/char目录下的mem.c,添加“adirq_init();”;

②编辑此目录下的Makefile加入“obj-y+=m5249_adirq.o”;

③编译(make)。

2.2数据显示模块的设计

为了实现采集到的数据以Web方式显示,需要选择一个Web服务器。本文采用的Web服务器是BOA。在CGI程序中编写一个函数读取MACQ队列中的数据并显示。

主要有以下显示模块。

(1)编写一个CGI程序

*编写一个读取MACQ队列中数值的函

readFromMacq()。

*编写一个生成动态HTML页面的函数show()。

Voidshow_t(){

……

printf("Content-type:text/html");

prinft{"

<html>

<head>

<metahttp-equiv=pragmacontent=no-cache><metahttpequiv=expirecontent=now>

<title></title>

</head>

<body>");

在此将MACQ中的数据读出,假设值赋给变量n

prinft("<center")Thevalueis%x!</center>

</body>

</html>",n);

}

*编写一个CGI的主程序main_cgi。

在主程序中需要读取HTML页面中的字符,并判断应执行那一个CGI程序。

(2)用HTML语言编写一个主页

在主面中应包含:

<ahref=/cgi-bin/main_cgi.cgi?flag=10target=main>键接字符</a>.

其中,flag的值是main_cgi用于判断应执行哪一个CGI程序的标志。

数据采集论文范文4

关键词:DSPUSBFPGACPLDFirmware驱动程序

随着DSP芯片功能越来越强,速度越来越快,性价比的不断提高以及开发工具的日趋完善,广泛用于通信、雷达、声纳、遥感、生物医学、机器人、控制、精密机械、语音和图像处理等领域。作为计算机接口之一的USB(UniversalSerialBus)口具有势插拔、速度快(包括低、中、高模式)和外设容量大(理论上可挂接127个设备)的特性,使其成为PC机的设备扩展中应用日益广泛的接口标准。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DSP的USB口数据采集分析系统,该系统的DSP负责数据的采集和运算处理,处理结果通过USB口送计算机显示分析,其结构如图1所示。

该结构图中,CPLD和FPGA实现模块接口,包括串并转换、8位和32位数据总线间的转换、SRAM等功能。采样结果经过CPLD送至DSP运算处理(FFT变换、相关分析、功率谱分析等)后,由FPGA和USB接口送至主控计算机存储和显示。计算机应用程序易于实现丰富的图形界面,具有良好的人机接口。

1模数模块

本系统主要用于振动信号和噪声分析,要求采样精度高,采样频率不超过100kHz。根据要求选用CRYSTAL公司的CS5396。该芯片原本用于立体声采样,基于∑-Δ结构,采样精度高,24位分辨率,120dB的动态范围;采样频率32kHz、44.1kHz、48kHz、96kHz可选;内部集成采样保持器、模拟低通滤波器、数字滤波器,同时还具有时采样功能;两路同时采样,串行输出,串行数据由CPLD转换成24位并行数据;由于该芯片量程是4V,差分输入,所以模拟部分只需再加上简单量程放大电路即可。这样模拟电路十分简单,抗干扰能力强、精度高。

2DSP处理器

选择DSP处理器时主要考虑其运算速度、总线宽度和性价比。本系统采样结构24位,最好选用32位DSP;系统要进行实时信号分析、模态分析等,要求有较高运算速度,所以选用TI公司的32位浮点DSP——TMS320VC33。该芯片采用哈佛结构,6级流水线操作,指令执行周期7ns,外设包括一个DMA控制器和一个缓冲串口。

N点复数FFT变换约做2N×Log2N次实数乘法运算和3N×Log2N实时加法运算。TMS320VC33的乘法、加法都是单周期指令,取N=1024,不计内存访问和其它时间,则一次FFT所需时间为:10×5120×17ns约0.9ms。而按96KSPS的采样频率计算,1024点的采样时间约10ms,可见该DSP速度足以满足要求。

该DSP启动模式可选,上电后执行驻留在低地址空间的BOOTLOADER;然后根据4个中断输入信号的状态判断启动模式,可以从RAM、ROM或串行口启动。本系统选择串行口方式。这样,DSP程序可以直接从PC下载送至DSP接口,做到在系统调试,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3USB接口

USB协议的实现基于网络的思想,是一种共享式的总线,在总线上数据以包(Packet)的形式发送。USB的数据传送有4种模式:块传输(BulkTransfers)、中断传输(InterruptTransfers)、同步传输(IsochronousTransfers)、控制传输(ControlTransfers)。当需要快速传输大批量的准确数据时,一般采用块传输模式;当传输实时性较强的数据时,采用中断传输模式。

当USB设备插入计算机时,计算机和USB设备之间产生一个枚举过程。计算机检测到有设备插入,自动发出查询请求;USB设备回应这个请求,送出设备的VerdorID和ProductID;计算机根据这两个ID装载相应的设备驱动程序,完成枚举过程。

由于USB协议非常复杂,开发者不可能在底层基础上进行开发。目前,市场上对USB协议进行封装的接口芯片,如:NationalSemiconductor公司的USBN9602、Plilips公司的PDIUSBD12等。本系统选用CYPRESS公司的带单片机内核的EZ-USB系列的AN2131QC.该芯片遵从USB1.0规范(12Mbps),将8051单片机内核、智能USB接口引擎、USB收发模块、存储器、串行口等集成一起,从而减少芯片接口时序。其内部结构如图2(虚线内是芯片部分)。

EZ-USB的8051代码(Firmware)可以固化在ROM内;更好的方案是通过USB口从主机下载到内部RAM,这样,易于修改、调试和更新。之所以能下载代码是因为芯片一上电完全在硬件上自动完成枚举过程,不需要Firmware。完成枚举后便可作为一个USB设备(叫做缺省USB设备)与计算机通讯,此时即可进行Firmware下载。下载完后,8051内核脱离RESET状态开始执行代码。可以通过Firmware对USB设备重新配置,这个重新配置过程叫做再枚举。

在EZ-USB中,缺省USB设备的接口中包括14个Endpoints,如表1所示。

表1缺省USB端点(Endpoint)

EndpointTypeAlternateSetting

012

MaxPacketSize(bytes)

0CTL06464

1ININT01664

2INBULK06464

2OUTBULK06464

4INBULK06464

4OUTBULK06464

6INBULK06464

6OUTBULK06464

8INISO016256

8OUTISO01616

9INISO01616

9OUTISO01616

10INISO01616

10OUTISO01616

计算机与USB设备的数据通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读取采样数据;二是给USB设备发送控制命令。发送控制命令先发送一个命令包(消息),然后根据情况发送后续数据或从设备读取响应数据。因此,根据EZ-USB芯片的功能,直接使用缺省配置中的6个Endpoint。

EndpoitOUT2BULK:用来发送控制命令包。

EndpointIN2BULK:接收从USB设备发来的DSP消息。

EndpointIN4BULK:用来从USB设备读取数据,如读取采样数据、配置参数等。

EndpointOUT4BULK:用来向USB设备发送数据,如下载8051程序、下载FPGA程序等。

EndpointOUT6BULK:作辅助判断用,当PC传送完大量数据至USB设备时,向该端口写任意数据以起到通知USB设备的作用。

EndpointIN1INT:用来从USB设备读取响应信号,如下载FPGA程序是否成功的标志等。

在缺省配置基础上可以编写适合需要的代码,如果对8051编程经验丰富的话,完全可以在不需要调试工具的情况下编写Firmware。

本系统Firmware结构建立在对消息队列不断服务基础上,即构建一个消息队列,当接收到任何一方(DSP或计算机)的消息时,将其放入消息队列。消息的接收是通过中断服务程序来实现的。当处理完一个消息时,从消息队列取出下一个消息进行处理。这种软件结构非常简单,思路清晰,对调试十分有利。

USB设备驱动程序基于WDM。WDM型驱动程序是内核程序,与标准的Win32用户态程序不同。采用了分层处理的方法。通过它,用户不需要直接与硬件打它道(在USB驱动程序中尤为明显),只需通过下层驱动程序提供的接口号访问硬件。因此,USB设备驱动程序不必具体对硬件编程,所有的USB命令、读写操作通过总线驱动程序转给USB设备。但是,USB设备驱动程序必须定义与外部设备的通讯接口和通讯的数据格式,也必须定义与应用程序的接口。

本系统的驱动程序是在CompuwareNumegaDriver-Works的基础上采用面向对象语言C++开发的。Driver-Works可以很快构造出驱动程序的框架。主要构造了两个类:ClassUSBDAC和classUSBDACDevice。ClassUSBDAC继承了classKdriver,负责装载驱动程序和创建功能设备对象时要做的一些操作。ClassUSBDACDevice继承了classKpnpDevice,是驱动程序的主要部分,负责设备启动、停止的操作以及与设备的数据通讯。API函数调用和CreateFile()、ReadFile()、WriteFile()、DeviceIO-Control()、CloseFile()等的实现也在classUSBDACDevice中完成。

ClassUSBDAC的定义如下:

classUSBDAC:publicKdriver

{

SAFE_DESTRUCTORS

public:

/*DriverEntry(),在系统引导或I/O管理器装入驱动程序时,调用这个例程。执行大量的初始化函数,包括建立到其它驱动程序的指针、查找和定位由驱动程序使用的任何硬件资源等,不过,这部分工作大多由基类Kdriver完成。*/

virtualNTSTATUS

DriverEntry(PUNICODE_STRINGRegistryPath);

/*AddDevice(),创建一个Device对象。调用其构造函数对设备初始化,创建设备的名称等。*/

virtualNTSTATUS

AddDevice(PDEVICE_OBJECTPdo);

Intm_Unit;

};

ClassUSBDACDevice的定义如下:

ClassUSBDACDevice:publicKpnpDevice

{

//Constructors

public:

SAFE_DESTRUCTORS

USBDACDevice(PDEVICE_OBJECTPdo,ULONGUnit);

~USBDACDevice();

//MemberFunctions

public:

//添加自己的成员函数

NTSTATUSUSBDAC_GetACK(int&);

NTSTATUSUSBDAC_StartADConversion(void);

NTSTATUSUSBDAC_StopADConversion(void);

NTSTATUSUSBDAC_DownloadFPGA(KIrp);

NTSTATUSUSBDAC_Download8051(KIrp);

NTSTATUSUSBDAC_SetChannelParameter(PUCHAR,ULONG,int);

};

4FPGA

数据采集论文范文5

关键词:USBRS485数据采集

在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研究的各行业中,常常利用PC或工控机对各种数据进行采集。这其中有很多地方需要对各种数据进行采集,如液位、温度、压力、频率等。现在常用的采集方式是通过数据采集板卡,常用的有A/D卡以及422、485等总线板卡。采用板卡不仅安装麻烦、易受机箱内环境的干扰,而且由于受计算机插槽数量和地址、中断资源的限制,不可能挂接很多设备。而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AerialBus,简称USB)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以上这些冲突,很容易就能实现低成本、高可靠性、多点的数据采集。

1USB简介

USB是一些PC大厂商,如Microsoft、Intel等为了解决日益增加的PC外设与有限的主板插槽和端口之间的矛盾而制定的一种串行通信的标准,自1995年在Comdex上亮相以来至今已广泛地为各PC厂家所支持。现在生产的PC几乎都配备了USB接口,Microsft的Windows98、NT以及MacOS、Linux、FreeBSD等流行操作系统都增加了对USB的支持。

1.1USB系统的构成

USB系统主要由主控制器(HostController)、USBHub和USB外设(PeripheralsNode)组成系统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1.2USB的主要优点

&#183;速度快。USB有高速和低速两种方式,主模式为高速模式,速率为12Mbps,另外为了适应一些不需要很大吞吐量和很高实时性的设备,如鼠标等,USB还提供低速方式,速率为1.5Mb/s。

&#183;设备安装和配置容易。安装USB设备不必再打开机箱,加减已安装过的设备完全不用关闭计算机。所有USB设备支持热拔插,系统对其进行自动配置,彻底抛弃了过去的跳线和拨码开关设置。

&#183;易于扩展。通过使用Hub扩展可拨接多达127个外设。标准USB电缆长度为3m(5m低速)。通过Hub或中继器可以使外设距离达到30m。

&#183;能够采用总线供电。USB总线提供最大达5V电压、500mA电流。

&#183;使用灵活。USB共有4种传输模式:控制传输(control)、同步传输(Synchronization)、中断传输(interrupt)、批量传输(bulk),以适应不同设备的需要。

2采用USB传输的数据采集设备

2.1硬件组成

一个实用的USB数据采集系统包括A/D转换器、微控制器以及USB通信接口。为了扩展其用途,还可以加上多路模拟开关和数字I/O端口。

系统的A/D、数字I/O的设计可沿用传统的设计方法,根据采集的精度、速率、通道数等诸元素选择合适的芯片,设计时应充分注意抗干扰的性能,尤其对A/D采集更是如此。

在微控制器和USB接口的选择上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采用普通单片机加上专用的USB通信芯片。现在的专用芯片中较流行的有NationalSemiconductor公司的USBN9602、ScanLogic公司的SL11等。笔者曾经采用Atmel公司的89c51单片机和USBN9602芯片构成系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方案的设计和调试比较麻烦,成本相对而言也比较高。

另一种方案是采用具备USB通信功能的单片机。随着USB应用的日益广泛,Intel、SGS-Tomson、Cypress、Philips等芯片厂商都推出了具备USB通信接口的单片机。这些单片机处理能力强,有的本身就具备多路A/D,构成系统的电路简单,调试方便,电磁兼容性好,因此采用具备USB接口的单片机是构成USB数据采集系统较好的方案。不过,由于具备了USB接口,这些芯片与过去的开发系统通常是不兼容的,需要购买新的开发系统,投资较高。

USB的一大优点是可以提供电源。在数据采集设备中耗电量通常不大,因此可以设计成采用总线供电的设备。

2.2软件构成

Windows98提供了多种USB设备的驱动程序,但好象还没有一种是专门针对数据采集系统的,所以必须针对特定的设备来编制驱动程序。尽管系统已经提供了很多标准接口函数,但编制驱动程序仍然是USB开发中最困难的一件事情,通常采用WindowsDDK来实现。目前有许多第三方软件厂商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生成工具,象Compuware的driverworks,BlueWaters的DriverWizard等,它们能够很容易地在几分钟之内生成高质量的USB的驱动程序。

设备中单片机程序的编制也同样困难,而且没有任何一家厂商提供了自动生成的工具。编制一个稳定、完善的单片机程序直接关系到设备性能,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

以上两个程序是开发者所关心的,用户不大关心。用户关心的是如何高效地通过鼠标来操作设备,如何处理和分析采集进来的大量数据,因此还必须有高质量的用户软件。用户软件必须有友好的界面,强大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及为用户提供进行再开发的接口。

3实现USB远距离采集数据传输

传输距离是限制USB在工业现场应用的一个障碍,即使增加了中继或Hub,USB传输距离通常也不超过几十米,这对工业现场而言显然是太短了。

现在工业现场有大量采用RS-485传输数据的采集设备。RS-485有其固有的优点,即它的传输距离可以达到1200米以上,并且可以挂接多个设备。其不足之处在于传输速度慢,采用总线方式,设备之间相互影响,可靠性差,需要板卡的支持,成本高,安装麻烦等。RS-485的这些缺点恰好能被USB所弥补,而USB传输距离的限制恰好又是RS-485的优势所在。如果能将两者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就能够产生一种快速、可靠、低成本的远距离数据采集系统。

这种系统的基本思想是:在采集现场,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模拟量数字化以后,利用RS-485协议将数据上传。在PC端有一个双向RS-485~USB的转换接口,利用这个转接口接收485的数据并通过USB接口传输至PC机进行分析处理。而主机向设备发送数据的过程正好相反:主机向USB口发送数据,数据通过485~USB转换口转换为485协议向远端输送,如图3所示。

在图3的方案中,关键设备是485~USB转换器。这样的设备在国内外都已经面市。笔者也曾经用NationalSemiconductor公司的USBN9602+89c51+MAX485实现过这一功能,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485~USB转换器中,485接口的功能和通常采用485卡的接口性能(速率、驱动能力等)完全一样,也就是说,一个485~USB转换器就能够完全取代一块485卡,成本要低许多,同时具有安装方便、不受插槽数限制、不用外接电源等优点,为工业和科研数据采集提供了一条方便、廉价、有效的途径。

4综合式采集数据传输系统的实现

现在的数据采集系统通常有分布式和总线两种。采用USB接口易于实现分布式,而485接口则易于实现总线式,如果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则能够实现一种综合式的数据采集系统。实现方法是:仍然利用上面提到过的USB~485转换器实现两种协议的转换。由于USB的数据传输速率大大高于485,因此在每条485总线上仍然可以挂接多个设备,形成了图4所示的结构,其中D代表一个设备。

这种传输系统适用于一些由多个空间上相对分散的工作点,而每个工作点又有多个数据需要进行采集和传输的场合,例如大型粮库,每个粮仓在空间上相对分散,而每个粮仓又需要采集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一系列数据。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一个粮仓可以分配一条485总线,将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量的采集设备都挂接到485总线上,然后每个粮仓再通过485总线传输到监控中心,并转换为USB协议传输到PC机,多个粮仓的传输数据在转换为USB协议后可以通过Hub连接到一台PC机上。由于粮仓的各种数据监测实时性要求不是很高,因此采用这种方法可以用一台PC机完成对一个大型粮库的所有监测工作。

5前景展望

数据采集论文范文6

关键词:虚拟仪器;微机保护;实验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9-5381-02

继电保护装置是一种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而发展起来的电力系统保护装置,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已经发展到微机型阶段,并且利用软件技术可以实现由软件技术驱动硬件而实现微机继电保护,这就是目前研究很热的技术――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继电保护系统。利用虚拟仪器技术实现的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具有传统微机继电保护装置所不具备的优势,例如控制更加安全可靠等。

本论文主要将虚拟技术应用于微机保护实验系统,拟对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微机保护系统进行开发,并从中找到可靠有效的微机保护实验方法与建议,并和广大同行分享。

1 微机继电保护概述

1.1 微机继电保护的基本构成

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其基本结构构成与普通的电力保护装置一样,也是有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构成。硬件部分主要由数据采集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及逻辑判断控制模块等几个部分构成,主要由数据采集模块负责对电力系统的相关电参数实现检测与采集,并将数据传送至数据处理系统,数据经过运算之后,由逻辑判断控制模块调用软件控制程序,并发出相应的控制信号,驱动保护装置执行保护动作,从而实现电力继电保护的功能。

随着集成电子电路技术的发展,目前发展的微机型继电保护装置,其硬件系统主要由CPU(微处理器)主机系统、模拟量数据采集系统和开关量输入/输出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尽管结构构成已经发生一定变化,但其实实现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仍是一样的,由模拟量数据采集系统负责相关保护参数的采集,微机继电保护装置是以微处理器为核心,根据数据采集系统所采集到的电力系统的实时状态数据,按照给定算法来检测电力系统是否发生故障以及故障性质、范围等,并由此做出是否需要跳闸或报警等判断。

1.2 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特点

微机保护与常规保护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 微机继电保护装置主要由微处理器为核心而构成的硬件系统,因此借助于现代功能强大的微处理器,微机型继电保护装置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智能化。

2) 相比于传统的机械式硬件实现的硬件保护装置,微机型继电保护装置能够依靠数据采集模块实现对相关参数的检测与采集,整个过程实现数字化流程,这就为继电保护装置的控制功能的稳定性、可靠性提供了技术条件;另一方面,依靠微处理器内部的软件程序,微机继电保护装置能够进行周期性自检,一旦发现自身硬件或者软件发生故障,能够立即实施报警,从而保障了继电保护装置功能的可靠性。

3) 传统的机械式硬件实现的硬件保护装置,其保护功能较为单一,仅仅是实现基本的保护功能,动作依靠一次性机械元件完成,一旦该部件发生故障,则整个继电保护装置无法工作;而微机型继电保护装置除了能够利用弱电驱动控制实现继电保护的功能外,还能够依靠数据采集系统对整个电力系统的相关电力参数都实施监测与采集,通过程序的分析,实现对电力系统整体性能的检测,保护功能大大丰富。

4) 传统的机械式硬件实现的硬件保护装置,其功能调试复杂,工作量大,而且极容易造成内部晶体管集成电路的失效,而现代微机继电保护装置,依靠内部的核心微处理器,能够开发专用的人机交互系统,利用人机交互系统实现继电保护装置的调试,简单易行,还可以自动对保护的功能进行快速检查。

5) 利用微机的智能特点,可以采用一些新原理,解决一些常规保护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采用模糊识别原理或波形对称原理识别判断励磁涌流,利用模糊识别原理判断振荡过程中的短路故障,采用自适应原理改善保护的性能等。

2 基于虚拟仪器的微机保护实验系统开发设计

2.1 总体结构设计

本论文探讨的是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微机继电保护系统,因此首先面临选择合适的虚拟仪器开发平台的问题,这里选择基于G语言的LabView开发平台是目前国际最先进的虚拟仪器控制软件,集中了对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表达,各种总线接口、VXI仪器、GPIB及串口仪器驱动程序的编制。基于虚拟仪器的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系统,是利用虚拟仪器开发平台,构建虚拟的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实现完整的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全部功能,并对设计的虚拟继电保护装置进行评估和改进,从而完成微机继电保护系统设计的一种设计手段。

利用虚拟仪器技术进行微机继电保护系统的开发设计,从具体设计流程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进行总体结构的设计:

根据微机继电保护系统的设计目标、设计功能,列出所需要的相关硬件,构建整体微机继电保护系统结构框架;另一方面,尽量采用模块化的开发设计模式,将微机继电保护系统按照不同的功能环节,设计各功能模块之间的结构关系。

如下图所示,是本论文所探讨的利用虚拟仪器平台所开发的微机继电保护系统结构原理图。这种方式既便于模块的单独调试,节省系统开发周期,又便于系统功能的改变,使系统具有更强的移植与升级功能。

如图1所示,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微机保护系统结构主要由一次系统、转换模块、数据采集模块、保护测量模块及保护决策软件系统等几部分构成,一次系统主要负责面向电网系统模拟设置合适的传感器,将相关拟生成电网的二次侧电压、电流信号,信号经过转换、调理电路变换成符合要求的-5V~+5V模拟信号送数据采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主要由DAQ数据采集卡构成,能够自动将模拟产生的模拟电压信号进行A/D转换,并进行初步的数据处理转换再传送给以虚拟微处理器为核心的保护决策模块,最终将生成的继电保护控制决策信号输出到保护策略模块,最终实现微机继电保护系统的功能。

2.2 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本文中微机实现的继电保护实验系统输入信号来源于继电保护测试仪,根据保护系统测试输入信号的特点,本论文采用数据采集卡来负责数据的采集与高速传输。

2.2.1 数据采集卡的选择

要实现基于虚拟仪器技术平台的微机继电保护系统,一次系统在完成相应电力系统电参数的传感检测之后,数据采集模块要能够按照微机继电保护系统的功能于设计要求实现相应数据的转换与采集,因此,数据采集卡的选择成为整个微机继电保护系统保护功能实现的关键。目前的数据采集卡,主要有12位或16位的DAQ数据采集卡,在具体决定选用12位还是16位的DAQ设备时,主要从采集精度和分辨率这两个指标考虑,可以由给定的系统精度指标衡量出DAQ卡需要的整体精度。

在本论文中,这里选取PCI-1716数据采集卡。PCI-1716是研华公司的一款功能强大的高分辨率多功能PCI数据采集卡,它带有一个250KS/s16位A/D转换器,1K用于A/D的采样FIFO缓冲器。PCI-1716可以提供16路单端模拟量输入或8路差分模拟量输入,也可以组合输入。它带有2个16位D/A输出通道,16路数字量输入/输出通道和1个10MHz16位计数器通道。PCI-1716系列能够为不同用户提供专门的功能。

2.2.2 虚拟数据采集程序的实现

在选择了数据采集卡硬件设备之后,需要借助于虚拟仪器平台为整个系统设计虚拟护具采集程序。在具体进行设计时,由系统内部虚拟程序产生数据采集卡锁需要的相应信号,具体来说就是CT、PT信号,因此,在具体编程时,首先将CT、PT信号传输至相应的滤波器,LabVIEW提供了各种典型的滤波器模块,根据需要可以设置成低通、高通、带通、带阻等类型的滤波器;其次,将经过数据滤波处理之后的数据进行输出。数据采集模块的程序如图2所示。

2.3 微机保护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既然在数据采集模块之后需要进行数据的滤波,尽管LabVIEW提供了各种典型的滤波器模块,但是仍然需要借助于虚拟滤波模块设计专用的滤波算法,而且在微机继电保护系统中,对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功能的实现,主要是由相应的滤波保护算法实现的,因此有必要为虚拟微机电力保护系统设计滤波保护算法程序。

本论文采用如下的设计方法对滤波保护算法进行设计:

1) 利用LabVIEW自带的滤波器进行数据的排序滤波。

2) 按照系统保护功能所需要的数据频带,设置相应的低通、高通、带通、带阻等灯滤波保护功能。按照上述方法,基于虚拟仪器平台的微机继电保护系统,其滤波器输入得到的数据序列,多数是传感器采集到的电参数,如电压和电流,而电压和电流数据是离散的数字量序列,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谐波干扰信号,因此有必要进行滤波。在本论文中,采用了二级滤波保护算法,即分别进行前置滤波和后置滤波,实现对数据的二级滤波保护,从而提高整个微机继电保护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前置滤波模块如图3所示,后置滤波模块如图4所示。其中前置滤波模块提供了差分滤波器、积分滤波器、级联滤波器、半波和1/4周波傅立叶滤波器、半波和1/4周波沃尔氏滤波器,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后置滤波模块提供了平均值滤波器、中间值滤波器,也可以自由选择。

3 结束语

利用虚拟仪器技术进行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系统的设计开发,能够很好的避免了实物硬件开发设计所带来的周期较长、调试较复杂以及成本较高等劣势,所有的开发设计任务全部在虚拟仪器平台上完成。本论文将虚拟仪器技术应用到了微机保护装置的设计,对于进一步提高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具有优势,同时借助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开发,能够更好的实现电气继电保护功能的完善与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佑光,林东.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及新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王亮,赵文东.微机继电保护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8):150-151.

[3] 张振华,许振宇,张月品.第三代微机保护的设计思想[J].电力自动化设备,1997,17(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