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学习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六年级语文学习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六年级语文学习计划

六年级语文学习计划范文1

六年级的总复习以六年级上下册的知识点为重点。由此,在上下册的知识中涉及到其他年级的知识,我们将附带复习一下;单词、词组的重点以六年级教材四会要求为重点。

二、复习策略

1.四会的单词、词组和句型尽量让学生掌握。

2.把课文中的重点句,按单元课文的顺序进行语法归类,附带复习有关其他年段的知识点。

3.加强听力、口头和笔头练习。

4.每课根据复习的内容做一份相关的课堂练习。

5.及时评讲,及时改正,及时补差,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6.加强复习课的备课和研讨。

日程安排

周次复习内容

第九周6AUnit1~3,附带3A、3B、4A

第十周五一放假

第十一周6Aunit4,Unit1~5综合练习,6AUnit6~7,附带4B,5Aunit1~4

第十二周6AUnit8~10,Unit6~10综合练习,附带5Aunit5~10,5B1~4

第十三周6Bunit1~3,Unit1~4综合练习附带5Bunit5~10

第十四周6Bunit5~7,Unit5~7综合练习

六年级语文学习计划范文2

一、短

短,能萌生精要。叶圣陶在谈到精短是曾不无感慨地说:“倾筐倒容易,画龙点睛难。”可见,语文教学要在精短上下功夫,不仅是改革的需要,也是对语文教师执教水平的一次检验。

长话短说。长话短说中,长时积累,是准备;短时凝练,是浓缩。没有长,即无所谓短;同样,缺少了精短,长又显得多余。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语言和文字本来应该是两条腿走路的,可是我们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不良于行’。”所以要重新树立起“说”的威望,得到“说”的实惠,引导学生跨越“说”关,就须靠教师树起表率,做出榜样,课堂语言力避啰嗦随意、口若悬河,更忌不留余地,把事事、理理都说透、说尽。教师自己应努力将语言转化成‘压缩饼干’使学生受之轻松,咀嚼有味;少给学生端去“泡汤馒头”,使学生闻道腻味,滋生学语文的逆反心理。教师率先垂范,学生在课堂上耳濡目染。再说起话来就有条有理,有依有据,作起文来文从字顺,语句连贯。

长文短教。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文学作品篇幅较长,上课时不少教师感到难以把握。我以为,对此类课文最好采用“删节剪辑式”教学,大胆实施“长文短教”。如教学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可避开开端、发展、、结局的老俗套,围绕一个“笑”字,对课文情节重新剪辑组合,从众人“取笑,成为笑料”到“悲从中来”,教师从世态炎凉和主人公命运两个方面去交叉串联,题旨随欣赏自然显露,目标也随欣赏逐一达成。

逐句分析,逐段总结,一二三四,平分秋色,是长文短教之大忌。正如张志公所云,对文学类长文,“只要老师少析一些,少灌一些,多导一导,足够了。”又说:“文学最足已唤起人们的联想、想象,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可见,文学类常温不宜教得反杂琐碎,更不可置之不教,应“以短取胜”。

长设计短训练。语文课的听说读写训练要从长计议,整体规划,全盘设计。在付诸实施时由简而繁,由易而难,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并“一个萝卜一个坑”,使它们各就各位,分散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形成系统性、序列化。按这样的思路设计与训练,既能突出各个学习阶段的重点,又能体现整体性的原则,避免教给学生的只是一推拆散的“零件”。小学六年我们可以这样规划设计“说”的训练:一年级“说自己”、二年级“说周围”、三年级“说环境”、四年级“说事件”、五年级就“说科技”、六年级“说事理”。这样由说近到说远,从说浅到说深;说到领地渐宽,说得技艺渐渐高,学生的思维得到应有的训练,叙事、说明、议理也就不在话下。

二、平

平,体现执教者对教学因素的一种把握,是大面积提高语文成绩的基础;平,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并发挥作用;平,当是语文教师时刻装在心里的“一杆秤”。

承受与心理平衡。学生的心理素质决定承受能力。反过来,承受能力,又会促进学生心里的发育。记得教育专家魏书生老师说过,不要把学生当作“零件”,老师作机械加工,而要把学生当作幼苗,扶植他自己成长、发展。这里“幼苗”与“零件”的根本区别,在于一个有生命力,一个没有。面对充满生机的学生,我们的教学应因地制宜,有的放失。如果我们的教学要求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那他的心理就会产生障碍,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受到损伤,最终导致逆反心理。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基础、学习要求等及时调整学习计划,落实教学措施,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始终保持承受能力与心理状态的平衡。

课内与课外平衡。课内是课外的引导,课外是课内的延伸。课内与课外互补,注入语文学习无限生机。可是,受时间、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不少教师只重课内不重课外,这也会使语文教学“不良于行”。自然,重课外也要首先解决好“看什么,怎么看”的问题,无论在材料准备、难易程度,还是与教材相互配合上,都要有一番精心设计、周密安排。还要写好指导教案,建立考核制度,不能“大撒鹰”;那样,不仅找不到合理的平衡,造成语文学习的畸形发展。

三、快

快节奏是现代社会的需要。语文教学的“快”,能促使课堂活跃,提高教学效率,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六年级语文学习计划范文3

参与者:汤京玲 左自然 王玉兰 郭德英

殷 英 谈艳萍 涂文红

主持人(江西省九江市双峰小学):六年来的课改实践,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和收获,“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优势凸显出来,但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惑,如不少在小学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由于某种原因,升入中学后,却出现了学习茫然、困难的现象,知识、能力、心态的缺漏凸现无遗。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往往会逐渐淡化学习的兴趣,部分学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落差,中小学教学衔接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呢?

问题

汤京玲(江西省九江市双峰小学):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中小学各学科的教材也在不断更新,不断进行着增、删、改、补,教材建设日趋完善,但中小学教材之间的衔接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中学有的学科教材内容与小学重复过多,造成教材资源浪费,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学习兴趣大减;有的学科教材衔接跨度过大,出现断层,导致知识系列出现漏洞,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尤其是有的学科教材片面强调本学科的知识性、重要性,以至面面俱到,层层加码,造成教学内容深、难、重。从现行教材来看,小学阶段各科教材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知识点少,多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思维难度不大。而中学阶段教材从初一上学期开始对学生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知识点骤然增多,除大量需记忆的知识外,更侧重于分析与理解,学生思维的难度增大。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出发,多选用记叙文,具有很强的故事性、趣味性;而初中语文教材则编入了大量篇幅的说明文、议论文和文言文,选文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逻辑性和知识性,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发生了质的变化,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学生一下子难以适应,出现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茫然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左自然(江西省九江市实验中学):初中与小学在教材内容的衔接上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小学教材的特点是“浅、少、易”,而初中有的学科从一开始就显露出“起点高、难度大、容量足”的特点,这是小学与中学教材内容上存在的落差。其次中学教师与小学教师在教法上、对学生的思维要求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差异:由于小学内容少、知识难度小、教学要求低,因而进度一般较慢,而中学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在教法上进行改进,教学的进度相对较快,即使是重难点内容也不可能“细嚼慢咽”,反复讲练;在教学方法上,小学教师扶得多些,指导得也细些,对作业、练习的检查、督促抓得较紧,而中学教师则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独立性有着较高的期望和要求,这往往会造成一部分自觉性不强的学生缺少压力,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另外小学学习内容相对较为形象直观,对抽象思维能力要求不高,而初中的学习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在思维方式的要求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上述差异的存在,致使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进入中学后感到无法适应,成绩开始滑坡,学习进入“困难期”。

王玉兰(江西省九江同文中学):实施新教材后,学生所学知识点是呈螺旋形上升的,小学毕业生进入初中后之所以会出现“滑坡”现象,就数学学科而言我认为:小学数学新课标注重学生感性知识的积累、学习,讲究“面”而不深挖“点”,因此学生的数学学习也只是停留在对知识的直接感知上,而对数学规律的认识缺乏理性,如怎样观察与思考、怎样理解与分析、怎样综合与运用等,这些方面都非常欠缺。而中学数学讲求综合性,对数学方法、思维的熟练运用程度,对学生的自觉学习、训练要求都比较高,学生一时半会难以适应,产生畏难情绪,学习自然会受到一些影响。

郭德英(江西省九江市双峰小学):前面几位老师的分析我很赞成,但我认为因年龄特征和管理方式上的突变也是导致学生“瞬间休克”现象的原因之一。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征,比较服从师长的教导,没有明显的叛逆心理,自我意识相对淡薄,容易随成人的意志所转移。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习惯于什么事情都“包揽”。长达六年的牵引式管理,学生往往处于服从和被管理的位置,缺乏独立思考和践行的空间,因此大多数小学生缺乏独立性,他们依赖性强,自理能力也差。而初中学生正由儿童过渡到少年,其生理和心理慢慢走向成熟。初中教师因谙熟此阶段(学龄中期)学生的总体特点,往往容易忽视特定时期(刚升到初中)学生所面临的转折困难,更习惯于放手管理。教师管得不那么细了,这就使得刚升入中学的学生感到放松,如脱缰的野马,但轻松之余并不明白应该如何去适应紧张的学习。尤其是一些依赖性强的学生,就像一个被人扶着走路的孩子,扶助的手突然松开了,走起路来东倒西歪,无所适从,因此在学习上易出现落伍、滑坡、走弯路的现象。

主持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材编排的差异,又有教学方法、管理方式的不同,我认为,学习科目的增加也是一个原因。那么,摆在我们中小学教师面前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就是:如何搞好小学与初中学习的衔接,使学生的心理适应中学的学习,知识和能力都能衔接自如呢?

对策

汤京玲(江西省九江市双峰小学):要解决这个问题,中小学教师之间要加强交流,彼此沟通,用好教材。小学高段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教学方式等,适当地按中学的教学要求试教学生,让他们在毕业前就能够了解一些中学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时既重视语文基础,更要重视阅读积累,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词句、段落、篇章,熟悉书面语言,增强语感;同时适当注意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观察能力。初中教师尤其是初一教师,应瞻前顾后,吃透两头,即了解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找出中小学教材内在的联系,以灵活地处理教材、运用教材。教学时应适当降低教学难度,放慢教学进度,采取半扶半放的教学方式,减缓教学坡度,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让他们逐步掌握初中教材的特点和中学学习的一般方法及规律,使之逐渐适应。如果我们能合理把握小学语文教学的脉络,进一步明确初中教学的要求,那么在教学中就会加强针对性,减少盲目性。

殷 英(江西省九江市双峰小学):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适应中小学过渡的关键时期,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改进:一是化繁为简,实现教学方式上的过渡。因为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小学语文课堂更注重教学形式,以激发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中学语文课堂上形式较简单,课堂容量较大,更需要学生的自主性和自觉性。所以,要想实现两种课堂的衔接,小学高年级阶段的语文教学就应简化形式,把课文上扎实,课堂上注重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以课堂为基点,向学生的社会生活辐射,形成以点带面的知识串联式学习。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展学生的视野;二是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实现学习方法上的过渡。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加了,难度加深了,知识点增多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注意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如要让学生做到课前主动预习,课后自觉复习;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勤记笔记,大胆质疑;阅读时随手查阅字典释疑,眉批圈点,边读边思考;课外阅读时随手摘录,随时积累,勤于动笔,并养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等。

谈艳萍(江西省九江市双峰小学):在语文学科做好中小学的衔接,我想补充一点。一是要加强阅读量的衔接。中学语文对学生阅读量的要求较大。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较轻松,教师要着力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可开出名著书目,规定学生阅读,并制作阅读卡,经常在班内交流阅读体会。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爱读书、乐读书、善读书,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在阅读中,学生可以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不断开阔视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并且为中学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要加强教材内容的衔接。初中古文的学习难度大,但小学现行的教材却很少涉及文言文的学习,这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断层。所以小学六年级要适当渗透古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古文学习的兴趣。教师可提前进行古文的教学,配合教材补充一些简单的古文进行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古文的特点,不至于到了中学对古文相对陌生。

左自然(江西省九江市实验中学):几位小学同行所谈很有道理。特别是汤老师对初中教师的建议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作为中学教师,有必要根据中小学教材的不同,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改进教学、教育方法。小学与初中的语文教学有着内在的联系,教学内容有着连贯性,学习过程有着连续性,学习习惯有着一致性,相信中小学校加强交流,彼此沟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定能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

涂文红(江西省九江市双峰小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面对中小学衔接的问题,我从《数学课程标准》入手寻找解决方法,它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内容分成三个学段整合于同一本书中,这无疑是在提醒和引导教师去关注数学知识的整体学习。为了实现小学数学到中学的合理衔接,每位小学数学教师都不能仅仅了解小学阶段的课标内容,而应该做到通篇熟悉课程标准,并有针对性地对初中数学课本进行再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基础数学教育的整体,对数学各部分知识的前需与后续有更清楚的认识,从而有目的性地去设计自己的教学,使之适应数学知识延续性的需要。新的数学教材同样在关注小学数学到中学的衔接。新教材对传统小学课本内容已经做出了许多新的补充与调整,如增加了有关负数、数对、中位数等许多以往初中课本中的内容,再如将解方程的方法由传统的按算式各部分的关系解,改成用等式的性质解;在第二学段,倡导和鼓励学生用方程的思想来分析和解决问题。面对这些补充与变化,现实是不少小学数学教师总认为传统就是好的,出现了“新教材、老教法”的现象。立足学生的中学学习甚至更长远的数学发展,教师应该克服旧观念的束缚,用好教材,用活教材,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与思考方法,真正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郭德英(江西省九江市双峰小学):在小学高段如何抓好与中学衔接的工作是我们共同的话题。我想从班主任工作方面谈谈我的看法:一是要关注学生心理。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处于童年晚期,心理发展也处在从幼稚走向逐渐成熟的变动时期,此阶段,他们思维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增强了,遇事更有主见了,情绪也不容易控制。作为小学班主任,到了高年级不仅要抓学生的学业,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心理成长。把教育的触觉深入到孩子们的心灵,引导他们乐观地对待生活,增强自信心,积极地面对困难与挫折。二是要放手管理。在管理方式上,也要从扶到放。一定要放宽心,让学生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要告诉学生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让学生有自己试着想办法解决一些事情的意识,而不是凡事找老师,靠老师。要培养学生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我觉得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多开展一些以小组合作为形式的活动。比如,由小组合作组织班级中队会;由学生共同制定班级公约;引导学生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并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与人相处。三是要家校联合。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小学生主要的生活空间。在不同的空间里,他们的管理员不同。因此,要增强合力,调动社会、家庭的积极性,尤其是家长的力量,帮助学生顺利进入初中学习。有不少家长认为高年级的学生马上升入中学了,往往这时只注重帮孩子找个理想中学,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以及良好习惯养成的引导和教育。所以班主任要想方设法整合家长力量,使家长积极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中来。家长不仅要担负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责任,更要配合学校敦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王玉兰(江西省九江同文中学):克服种种原因造成的中小学之间的落差,引导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中学教师更负有神圣的职责。教材的难度加大是事实,但只要教师关爱每一个学生,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主性、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勇敢地面对挫折,战胜困难,就没有过不去的坎。中小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任重而道远,中小学教师只要相互学习,相互协作,就能帮助孩子顺利越过中小学衔接这道难关,实现自身最优发展。

六年级语文学习计划范文4

关键词_中小衔接 策略 小学教育 中学教育

中小衔接,是指小学和初中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双向连接。中小衔接,对初中和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来说,都是一项长期、细致而又重要的工作。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结合部,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很大。但这一结合部却是义务教育阶段长期被忽视的一个薄弱环节,大多数情况下,小学和初中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统一的中小衔接体系。小学教小学的,初中教初中的,缺乏整体的、一盘棋的意识,缺乏积极有效的沟通、交流、研究、思考和协作。

从小学升入初中,虽然学生年龄只增长了一岁,但空间、人际、知识、方法、心理等诸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展中小衔接研究,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更快地过渡,促进九年义务教育整体质量的稳步提高,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实践和研究。如果不认真研究,衔接不当,势必导致学生知识上难以掌握,生活上难以适应,心理上难以承受的“三难局面”。为了引导学生顺利过渡,实现有效衔接,促进“学生与环境、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几年来,我们对中小衔接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与探索,逐步形成了一些有效的做法,探索出了一些规律,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中小衔接的必要性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很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一个跨越,尤其是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了显著的变化。

空间跨度:学生从小学比较熟悉的校园来到了一个崭新的校园,这个校园可能比原有的校园更大、更复杂,有更大的操场、更多的实验室、更多样的专业教室……新的环境必然唤起学生对学校生活新的憧憬。

人际跨度:新的校园里,满是新的老师、新的同学。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更加鲜明,学生需要不断地通过沟通与交流,从陌生逐步到了解、熟悉、相知,这是学生人际关系的一个新的起点,也是对学生沟通与交流能力的一个挑战和考验。每位学生都需要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多为别人着想,共同营造一个新的人际关系环境。

知识跨度:小学与初中,学习的差异性很大。从小学到初中,知识的难度、深度、广度、速度以及认知的方式上都有很大的跨度。对比小学初中的教学特点可概括为“多、新、深、广”。从课程门类来说,初一就有十多门课程,而且中学的教学要求比小学要高,学习负担比小学要重。小学的教学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老师讲课具体形象、速度推进慢、反复次数多。中学的教学则更加抽象,以理解记忆为主,少而精,深入浅出、讲练结合、主次分明,教师在教知识的同时更加注意教思维、教方法、提高能力。在教学方式上,中学阶段更多使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模式,每天的作业量也要大于小学阶段。一天的课上下来,孩子会感到节奏很快,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飞跃,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心理跨度:升入初中后,学生由“小学生”变成了 “中学生”,这一名称的变化必然引起学生心理的变化,自豪感、新奇感、事事想表现自己的冲动油然而生。学生不再认为自己是一个小孩子。从心理定位上,他们渴望得到更多的自主,更喜欢尝试和冒险等。他们单纯、热情、精力充沛、善模仿、好动,但缺乏自控能力。

同时,现在的小学毕业生也存在着鲜明的时代特点,视野开阔、知识面广、有兴趣、有期待。比如英语,现在的孩子词汇量都较大,部分学生已基本能识读初一、初二教材中的词汇并且对语法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绝大部分学生保持了较为高涨的学习兴趣,对课堂有期待。部分学生有出国生活、旅行或参加过外教班的学习经历,具备了比较强的听说能力。

但他们整体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如比较自我;不能坚持,缺乏毅力;专注度不够,兴趣广泛而不持久,易转移;吃苦精神不够;面对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不足等。

诸如此类的变化与特点,都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探索顺利过渡和跨越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中小衔接中的策略研究

1.加强交流与沟通

促进中小衔接必须从相互了解开始。近几年,我们邀请小学教师和学生走进中学校园,走进中学课堂,让小学教师和学生了解初中教育教学要求和对学生习惯、能力的要求,为学生进入初中顺利过渡提供良好的帮助,使中小衔接不脱节。同时,初中老师也走进小学,了解小学的课堂;走近小学生,和小学生进行交流和访谈;走近小学生的家长,通过讲座和沟通,使家长了解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学习状况及其小学阶段教育教学方式等,宣传中小衔接的理念和具体要求。同时,组织学科老师开展中小学老师间的业务交流,开展对口教研活动,探索在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如何更好地衔接。

2.扎扎实实做好入轨教育

初中阶段的任务是“立规矩、养习惯、打基础、重能力、求发展”,新初一的入轨更是强调立规矩、养习惯、打基础。小学到初中的衔接工作也正是基于此。

利用好暑期进行入轨教育。我们第一时间召开年级家长会,和家长统一认识;编写暑期生活指导,帮助学生利用好暑假,完成小学到初中的过渡。在暑期进行全员家访,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不仅先期认识并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知道他的学习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还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多角度、多侧面地认识了每一个孩子。这都为第一时间了解孩子的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帮助孩子更快更好地适应中学生活奠定了基础。

开学前的入学教育。内容和主题涉及到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规则、我们的学习、我们的榜样、我们的校歌、我们的体育及军训等。这些都为学生了解校园文化、培养纪律意识、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建立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更快培养起更高的视野和高远的追求做了积极的铺垫。

3.有主题、成系列的年级学生会

年级的工作在初始阶段紧紧围绕“行为习惯和规范养成”及“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养成”,开展系列的年级学生会。一般来说,我们差不多每两周就召开一次年级学生会,引导学生过渡和适应。例如,在上届初一年级第一学期我们召开“分层教学指导”“尊敬我们的老师,尊敬我们的课堂”“优秀,体现于你的行为”等学生会。一系列的学生会使年级在整体风貌上能保持高度一致,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逐渐适应了中学生活,喜欢上了中学生活。

4.开展家长沙龙,形成教育合力

为了更好地深化家庭教育、优化学生成长环境,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四中开展了家长沙龙系列活动,邀请四中校长和教师主讲《学校的家庭教育》《面对青春期,父母的沟通策略》《优秀是一种习惯――语文学习的道与术》等。

中小衔接研究中的几个重要方面

1.学习习惯上的衔接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衔接的众多内容中,最重要的是学习习惯的衔接,比如良好的阅读习惯、书写习惯、预习习惯、专心听讲的习惯、认真记笔记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敢于质疑的习惯等;由被动的在老师的带领甚至呵护中学习变成自己思考探索;注重学习成绩的基础上更注重学习方法。这些都需要在小学初步养成,在初中逐步将这些学习习惯内化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四中的校规有170多条,也比较细,比如关于节电的内容:教室内6人或者6人以下,可以开3盏灯,12人开6盏灯。我的一个学生家长在半年前说,他全家都是人走灯不灭类型的,但孩子在学校学习一年后,开始在家随手关灯了,这就是教育的作用。在课堂要确保学生关注度、参与度、有序度方面达到满意的结果,每节课要有课堂情况反馈表,在每月的年级大会上要进行讲评。作业环节,班主任老师与任课教师协同进行管理,班主任老师主要在是否完成与是否独立完成方面做面向全体的工作,任课教师则在作业质量方面进行控制与管理。好习惯就是在这些常规要求和规范中自然而然地形成。

2.知识体系上的衔接

小学与初中阶段的知识体系,既是独立存在的,又是相辅相承的。教师为学生铺垫搭桥,引导学生顺利过渡,做好知识的相辅相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小学阶段由于科目少,每节课的授课内容也较中学少,因此课内提问次数较多,问题多半讲得较细,有时还可反复讲、反复练,学生消化的时间较长。小学时更多是被动式的接受学习,甚至是老师在前面拉、家长在后面推,应付考试不会有很大的问题,只要遵纪、用功,成绩都会很好。所以大部分的小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基本可以掌握好小学的有关知识。另外,小学的学习因为一般没有统一考试的检验,所以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来实行快乐教育。而中学更加讲究学习方法,学生要有符合自己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法,要逐步形成自主的学习能力。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改错、总结等学习的基本环节,要科学安排、高效持续才能保持成绩稳定,如先预习后听讲,先复习后作业,先思考后提问等。还要有主动性和计划性,主动追着老师问问题,而不是回家缠着父母;主动制定学习计划,而不是只做家长制定的计划的执行者。

4.学习方法上的衔接

要注重对时间的安排。初中科目增多、作业量增大,而每天晚上在家的时间却没有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合理安排时间。白天在学校,可以利用中午午自习的时间尽可能多地完成一些作业,这可以减轻回家后的作业压力。另外,对于历史、地理、政治、生物等科目,一定要利用好课上的宝贵时间,认真学习、记忆,以腾出更多时间应对语文、数学、英语这样的重头戏。

要做好复习工作。小学时,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考前突击复习,到初中后很多学生仍很难改掉这样的不良习惯。到了初中,尤其是初二、初三,将会发现这种办法不再灵了,必须学会“此刻事此刻毕,当日事当日毕”。另外,可以准备一个错题本,平时随时积累错题,减轻考前的复习压力。

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尤其是自主进行基础知识点落实的意识。初中的学习包括大量的基础知识,考试时对于这些知识掌握的精准度有很高的要求,而教师又不可能花大量时间带学生复习,因此需要学生养成在课下自己主动反复、落实基础知识的习惯。这样才能够更轻松、更平稳地完成过渡。

要有将学习体会落实到笔头的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落实到笔头强调的是对所读所学进行更深层面的思考和提炼,也就是让思维过程更完整。学生如果只有输入,没有思考,没有输出,所学的知识就不会留下深刻印象。如语文学习,多做摘抄,多写批注,多写读书笔记或随笔。养成这样的习惯,既能锻炼欣赏和思考能力,又能丰厚积淀,较为轻松地完成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

5.身心发展上的衔接

随着学生年龄渐长,进入青春期后,学生自尊心、自我意识更强,对家长的逆反、对异性的好奇、对自己的关注等都会变得更强,也会带来更大的压力。为此,我们在初一年级开展男、女生课堂及“好男孩好女孩”的活动。

一个班级的稳定在于女生的稳定,一个年级的稳定也在于女生状态。此外,初一年级很多女生都是初次来月经,而孩子在这些问题上的知识又甚少,因此,在11月份前后,学校召开了年级全体女生会。在女生会上,我们从女孩子的青春期生理发育开始说起,涉及了一系列在生理发育时应了解的知识,应注意到的问题,并引入到对“美”的探讨上。

在女生会后,我们又借助学生处的帮助,与初二的学长们一起,开展了两次男生课堂活动。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孩子们的感受都非常好。

关注学困生,及时鼓励,帮他们树立信心,并在学习上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不掉队。对于学困生,适当降低要求,在布置作业时只要求先掌握应知应会的题目,并对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用教师的的耐心、关心赢得他们的信任,尽自己所能努力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中小衔接研究中的问题与思考

第一,学生良好学习方法、习惯和自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且每一届学生的特点又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不断适应这种变化。

第二,搞好中小学习衔接,需要中小教师的通力协作。从中小学衔接教育的研究中发现,我们的研究不能单停留在初一和六年级这两个层面,必须扩展到整个中小学阶段,这样的研究才是完整的。

拿破仑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中小衔接,最重要的是九年一贯地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俊丽.试析中小教育衔接中的问题及对策.辽宁教育 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