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1

一、揭题、审题

1.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课题中的“她”指的是谁?“我”又指的是谁?指点“恒”的读音。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2.通过预习课文我们还知道课题“她就是我的朋友”这句话就是阮恒要救小姑娘的原因。

3.示标。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出示预习要求:A、请一个同学来读读。B、从这篇课文的预习要求看,共讲了三方面。[介绍了事情发生的背景;概括了主要内容;提出了预习的要求。理解“挽救”、“垂危”。]

2.这篇课文非常的感人,下面首先请同学们听录音,想想看:A、播音员阿姨是怎样的读的?你能像她那样读吗?你能达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目的吗?B、想想阮恒献血的经过是哪几个自然段写的?画出描写他献血时的神情、动作的句子,用波浪线作标记。C、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最感人?用你喜欢的记号标出

3.交流:A、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最感人?请读一读,再说说你觉得它为什么感人。B、课文中5-11自然段讲的是阮恒献血的经过。请你读出描写他献血时神态、动作的语句。C、分别指名读读1-4自然段、12-14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D、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休克输血迫在眉睫阮恒草垫擦拭抽泣捂住呜咽竭力E、分小组读课文。

4.这篇课文是写事的文章,可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这篇课文分段。请在草稿纸上写出来。

5.请运用连接段意的方法归纳主要内容。

6.朗读课文。

三、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思考:阮恒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输血的?请用三角标出关键的词语。并画出有关的重点句。

2.出示:A、经过查看,他们确认这个小姑娘伤得最严重,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B、输血迫在眉睫。医生和护士都不具有她的血型。C、一位女医生告诉这几个孤儿,如果他们不能补足这个小姑娘失去的血,她一定会死去,问是否有人愿意献血。

3.交流:A、“迫”的部首是{},再查{}几画,用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在字典中的解释有:a逼迫;b急促;c接近”迫在眉睫”中的“迫”的意思应为{}。B、用“如果.......就.........说话。C、小姑娘的急需输血的这种情况还可用哪些成语来形容呢?D、指导朗读。

4.小结:A、结标。B、提示下节课的内容。阮恒正是在这样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主动献血的。他是怎样献血的呢?阮恒具有怎样的品质?这正是我们下一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四、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讲读课文第二部分,抓住阮恒献血时的神态、动作的描写,来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2.讲读课文第三部分,了解阮恒献血的原因,体会他的高尚的品质。

3.对照课文插图,想象说话。

4.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阅读了课文,能够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A、出示生字词。B、昨天我们又学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部分讲了什么?

2.小姑娘生命危在旦夕,输血迫在眉捷,这时阮恒举起了颤抖的小手,阮恒是怎样献血的呢?他为什么要主动献血给那个小姑娘?这就是这一节课学习的重点。〔借机点出教学目标〕

二、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思考:A、一阵沉默之后,阮恒是怎样举起小手的?请划出有关的动词。想想通过这些词说明了什么?B、课文从哪一小节开始真正写阮恒献血的?他开时表现怎样?划出有关的语句。C、献血时,阮恒为什么不停地哭?请找出这样的句子,用三角划出表示“哭”的意思的词。

2.以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A、出示: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B、出示:抽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C、出示: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抓住情感的变化来体会人物紧张、痛苦的复杂内心。〕

4.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出层次。

5.对照插图,复述内容。

6.小结。这一段真切地写了阮恒输血时的动作、神情以及小作者的感情变化。

三、讲读课文第三部分

1.阮恒为什么哭得很伤心?他为什么要献血给那个小姑娘?自由读课文第三部分。2.、交流。3.你从这里能看出阮恒是个怎样的孩子吗?注意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

四、结标、质疑

五、对照插图,想象说话

要求:认真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画上各个人物的动作、神态以及他们的心情怎样。〔可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重点说。〕

六、作业

1.摘抄表示“哭”的词。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2

课题

17我变成了一棵树

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学习

目标

1.会认本课“希、痒”等8个字,会写“状、狐”等13个字,理解相应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想象的趣味。

3.感受“我”变成树的乐趣。

重点

联系生活,读懂想象,学会想象。

难点

读懂课文,体会想象的乐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我变成了一棵树》,看看“我”变成树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学生听讲

开门见山

讲授新课

一.

想象感悟

默读课文,说说你觉得哪些想象有意思。

画出来,和大家交流。

“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你认为那些词句有趣?

“痒痒的”一词太有想象力了,一个人变成树的过程竟然是从身上冒出树枝,还“痒痒的”。

“冒出来”非常好玩,从人的身上冒出树枝,该多么神奇的事情!

请读出好玩惊奇的感情。

指名读,齐读。

“我”变成了一棵长满哪些形状鸟窝的树?

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

省略号还省略了哪些形状的鸟窝?

梯形、星形、心形、五角星等

“我”会请谁住在里面?

小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

你认为这句话想象奇特的地方在哪里?

这些在陆地上生活的小动物居然爬到树上居住,而不是一些鸟儿。最神奇的是,妈妈居然也来到了树上,还住在三角形的鸟窝里!

妈妈到来,还带来了好吃和大家一起分享。而“我”这棵大树,有何反应?

“咕噜噜……”我的肚子里发出一种怪怪的声音,

“咕噜噜……”我肚子里的声音越来越响了。

为什么“我”的肚子会发出“咕噜噜……”的声音?这说明了什么?

因为正是该吃饭的时候,我很饿了。

口水流下来了,从哪里看出来?

“唉,变成树真麻烦,他们连水珠是从我的嘴巴里流出来的都不知道。”

本文想象大胆,语言生动、有趣,让我们再来读读吧!

如果你会变,你想变成什么?

变太阳,小鸟等等。

二.

拓展提高

如何提高想象力?

要想保持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家长应有意识地从生活中的小事,从小对孩子进行训练。

让孩子做生活的主人,手和脚动起来。研究表明,勤于动手的孩子更富创造性和想象力。生活中,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让他自己收拾文具、床铺、卧室,自己洗袜子。

让孩子尽量体验各种感觉。孩子每天更多地生活在视觉的世界里,对其他感觉缺乏体验和锻炼,不妨让孩子戴上眼罩,依靠听觉、触觉等感觉世界。

经常和孩子一起做想象力拓展的游戏。可由生活中一件具体的物品来展开。

阅读与想象。阅读是由连续的、富有形象性和逻辑性意义的组合,可以促使大脑主动去进行富有想象力的创造性思维,因此阅读是培养想象力的土壤。

引导孩子多看一些童话、神话、科学幻想,孩子稍大后可以看科学发明等图书和文章,在阅读中培养想象力。

三.

课堂练习

看拼音写词语

tánɡ

pái

ɡǔ

xínɡ

zhuàng

选一选,填一填。

()丽

()倒  形()

一()

香()  经()

饿

()鱼

饥()

凶()

继续

秘密

糖醋排骨

形状

(壮)丽

(撞)倒  形(状)

一(场)

香(肠)

经(常)

(鳄)鱼

饥(饿)

凶(恶)

四.

作业布置

选词填空

陆续 继续 连续 持续

我们()上课。

大雨(

)下了三天三夜,庄稼都烂了。

战斗胜利了,我们还要()清扫战场。

上课铃响了,同学们()走进去。

阅读练习。

“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我变成了一棵长满各种形状鸟窝的树: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

找出上文中,你认为想象有趣的词语,说说理由。

“呀,我变成了一棵树!”拟声词和感叹号,表达了“我”(

之情。

A.

快乐

B.惊喜

C.难过

文段中的省略号,起到(

)作用,还可能有(

)等形状。

如果你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情呢?

继续 连续

继续

陆续

我认为“痒痒的”一词太有想象力了,一个人变成树的过程竟然是从身上冒出树枝,还“痒痒的”。

“冒出来”非常好玩,从人的身上冒出树枝,该多么神奇的事情!

B

省略

心形

、星形

梯形

六角星……

我想变眨眼的星星,给走夜路的人们,带来光明,指引他们找到回家的路。

学生分析朗读

学生理解

拓展提高

学生练习

思考理解

师生合作,老师指点

开阔视野

巩固提高

课堂小结

这一节,我们品赏感悟了课文,体会到了想象的乐趣。

板书

17

我变成了一棵树

变成树:痒痒的

冒出来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3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奇怪的大石头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搜集有关李四光其人的资料。

2.准备生字卡片。

3.准备冰山推动巨石的科普录象。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汇报预习效果

a、《奇怪的石头》讲的是谁的故事?(李四光)

b、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并介绍李四光其人。

2.切入本课主题

刚才同学们的介绍非常精彩。李四光是怎么成为著名的地质学家,大家想不想知道?现在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咱们也去取取经。

初读课文

1.循序渐进读课文。

第一遍:边读边找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借助后边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确。

第二遍:再读课文,进行自我测试,看看自己是否还需要借助课后的生字表。如果不小心忘了还可以再看看生字表。

2.互帮互助学生字。

出示生字,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3.按序逐段来反馈。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争取对课文的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4.呼应导语解疑惑。

现在你认为李四光之所以成为著名的大家的原因了吗?请学生依照自己的理解说说。

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第二课时

朗读感悟

1.复习切入,精读课文

上节课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发现了我们李四光先生成才的小秘密,那就是勤于思考,好学不倦。

2.请同学们画出李四光幼年 时围绕这块奇怪的大石头提出的问题。

a.出示所有问题,指导朗读,你认为该用什么语气来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来的呢?”

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大石头)说说你从哪看出来的?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相机理解“孤零零”“严严实实”

c、分角色朗读(第一到第八自然段)

3.观看录像,明白原理。

a、有关巨石如何毫无痕迹来到故乡的这个疑惑一直困扰着李四光,二十年后他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奥妙,你想知道吗?

b、观看科普录象,演示冰川推动巨石的情景。

c、情景再现:假如你是李四光,你来我们学校做有关“冰川移石”的科普讲座,你准备怎么把这个知识讲清楚,现在请你整理好你的演讲稿。

4.齐读课文

交流感想

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用“李四光爷爷,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

分组交流。

课外拓展

1.有多少在工作上做出一番成就的人,他们从小就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最后为他们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回去找找这方面的材料。

2.我的奋斗计划:拟订一份奋斗计划,看自己需要怎么做,才能向这些伟大的人亲近。

看了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奇怪的大石头教案的人还看:

1.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七颗钻石教学反思

2.三年级下册语文19课 七颗钻石

3.七颗钻石课文句子赏析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4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知道学生“在哪里”

有人笑谈:语文教师上课时是知道要“去哪里”的,只是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学生现在“在哪里”。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非但不是“零起点”,而且是起点各异。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犹如处于阅读之旅的始发站,教师很有必要对出行的人员及装备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1. 学生的知识起点

谁也不能否认学生是带着一定的知识储备进课堂的,虽然每位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差异,但是大部分学生的知识储备是基本一致的。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长城》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一句,抓住关键词“智慧”开展教学,再布置课堂作业:联系文本说说“智慧”的体现,用“智慧”一词造句。笔者看着“熟悉”的作业,不由想起之前教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赵州桥》中“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时,关于“智慧”一词的教学也设计了类似的课堂作业:题1 ,正确书写“智慧”,至少说出两个意思相近的词语;题2,用“智慧”造句。题1的设计主要考量的是“智慧”一词是该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题2的设计与四年级的“撞衫”了。两个年级课堂作业雷同的现象,说明四年级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零起点”,显然是不科学的。

2. 学生的思维起点

思维起点一般是指学习和认识新知识时已具备的相关知识与能力,它的基本形式就是判断,主要有自然起点与逻辑起点两种。关于自然起点,通俗地说便是感性思维,是关于主体的感知觉记忆与情绪的心象手段。思维的逻辑起点也是一种心象手段,是运用表象和想象对于事物的分析和把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抽象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以感性思S为主,即通过具体的形象,运用语言的描述进行思维。比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让学生完成“作者笔下的小艇是什么样的”与“威尼斯小艇有什么特点”两份作业,便是两种思维方式指导下的体现。前者让学生借助具体的语言,通过感知觉的参与,产生富有情绪的表达――小艇又窄又长,两头翘起,还很灵活,你看……后者基本上只能得出理性的判断:小艇具有三个特点,分别是……两种思维方式无所谓对错,只是作为教师很有必要考虑:小学生更喜欢哪一种表达方式呢?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特征有所认识,阅读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3. 学生的经验起点

我们经常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看到这样的作业:这篇课文写了几方面的内容?完成这份作业,需要对文本的主要信息进行提取,梳理要点并进行表述,具有一定的难度,并非适合所有年级的阅读教学。

比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教师在新课伊始便出示课堂作业:课文围绕荷花写了

、 、 等三方面的内容。期待学生以“闻花香、看花美、联想花”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但这必然导致课堂上出现少数学生应答而多数学生当“看官”的现象。假如教师先让学生说说各自然段主要写作者在做什么?那么学生很容易读懂第一段写作者闻到荷花的清香,第二、三段写作者看到美丽的荷花,第四段写的是作者把自己想象成荷花。在此基础上,借助课堂作业:“课文先写 ,接着写 ,最后写 。”让学生梳理课文的脉络。经由读懂一段话,再把段意联结起来整体把握课文的学习过程,是中年段学生语言训练和经验积累的重要经历。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重视学生的经验起点来展开教学进程。

二、 定位学生的学习终点,明确学生“去哪里”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终点,目标明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制约和规定学习的进程[1]。其实,相对“在哪里”的茫然,关于“去哪里”――学习终点的问题,教师还是比较清楚的。毕竟教学目标作为教学设计的一部分,教师总会从字词学习、文本把握、词句理解、表达赏析等方面列出几条要求,并付诸实践。

不过教师信手从各类参考书、教案集中誊抄的“教学目标”缺乏对学段目标的准确定位和基于学情的具体要求,大多缺乏针对性而且不具操作性,课堂作业设计也失去了准星。明确教学的终点,要求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要能关注学情,体现学习策略,给出检测标准,教师依标扣本设计课堂作业方能让不同起点的学生共同走向终点,并允许个别学生拥有一定范围的弹性要求存在。

1. 明确学段的阅读目标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第三学段都提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教学目标,但是第三学段进一步提出“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和“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的要求。不同的学段不同的要求,决定了课堂作业设计着力点的异同。如,同是写人叙事文章的内容概括教学,四年段属于第二学段,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可。第三学段要“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和“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因此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桥》的课堂作业应这样设计:题1,课文记叙了发生在老汉身上的什么事?抓住具体的语句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题2 ,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人物的特点,说说环境描写在烘托气氛方面的作用,并仿写一段话。教师熟识学段目标,才不至于提出低于或高于学段目标的教学要求,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规定和提示课堂作业的内容和评价标准,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均有的放矢。

2. 明确课时的训练目标

学段目标是基于学段的基本要求,相对宏观一些,课时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是引领教学和检测学生是否到达终点的评判标准。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猫》一课的教学,教师在教学目标中提出:了解作者笔下猫的性格,并用关联词说说它的特点,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课堂作业设计如下:课文第一自然段从______、______、 ______ 三方面写出了猫的性格______。主要体现在它既______又______;既______又______。虽然______但是______;虽然______但是______。表达作者______的情感。

学生当堂答题,教师通过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反观自己的教学,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帮助所有学生最终到达终点。

3. 保证必要的弹性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否科学,还应体现在能否促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比如新课中的生字,有的学生课前已熟识,有的学生连字音都不能正确拼读。基于学生起点的教学,教师应把听写排进课堂作业,用时2~3分钟进行6~8个生字的听写,随后同桌用1~2分钟迅速批阅。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教师重点展开易错、难懂字词的教学,然后让听写有误的学生订正誊抄;达到正确书写和理解的学生,自由选择用其中的词语口头编故事或写句子。学生的差异是现实存在的,教师考虑不同学生的需要,教学目标允许弹性存在,以期下要保底,上不封顶。那么所有的学生都能到达终点,教师还会欣喜地发现有不少学生还取得了“破纪录”的高水平发挥。

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师在课结束前出示课堂作业:题1, 抓住词眼“醉”,说说文中谁醉了,为什么醉了?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人物,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题2,思考谁没醉?为什么?通过查阅资料说说对作者的了解。选择题1的学生再次回看全文,抓住词眼“醉”字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词的表达之妙:“小儿醉”因为周围景美,因为卧着剥,自由惬意而醉;“翁媪醉”,因为满足于孩子们自然成长已能分忧,老夫妻自在逗乐喝酒而醉;“大儿子醉”因为暗喜自己能种田,想象明年好收成,欣喜劳动能换来美食而醉。教师从学生的反馈判断是否达到学习的终点。选择题2的学生则要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跳出文本,了解作者的生平与抱负,感怀作者的豪情与无奈。学至于此,学生显然超越了学习的终点,奔向了另一个起点。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有效学习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其目的是培养我们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并且使我们的谈话内容变得有价值、有意义。在传统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进行备课,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本的目录进行机械的讲授。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引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分析三种新型的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合理使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被引进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们展示动态的图画、优美的音乐和形象的视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促进了学生的高效学习。

例如,在讲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苏教版)《北大荒的秋天》的时候,由于本课的阅读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本课中的基本生字词,通过分析各个自然段的具体段意和具体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进行本课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展示北大荒秋天之景的动态图画和黑龙江嫩江流域的基本地图,并且给学生播放北大荒的音乐,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感受北大荒的秋景。课堂氛围活跃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每个自然段的具体含义,并且体会具体的秋之意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北大荒的秋景之中,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促进语文阅读有效学习。

二、引进“微课”教学,促进学生理解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录制几分钟的短视频给学生播放,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讲解,便于学生更好地抓住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改变了传统的教案设计的模式,直接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删去不必要的讲课内容,便于学生学习。

例如,在讲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苏教版)《花瓣飘香》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本课中的基本生字词,指导学生分角色地朗读课文,重点分析关键句子和短语,体会小女孩真挚、淳朴的亲情,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播放一个小视频,在小视频里面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阐述,即“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线索,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当中,切实体会小女孩的话语中所包含的真挚和淳朴之情。”小视频的模式使学生对本课中的重点和难点有了一个宏观的了解之后,再带领学生具体分析每一自然段的大意,体会一些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特点,体会其思想感情,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

三、引进“翻转课堂”,促进学生思考

“翻转课堂”就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变传统的单调的“讲授”课为现在的“学生主动学习”课,进而转变课堂的讲授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想进行一堂完整的“翻转课”,必须要协调三个内容,也就是合理的网络环境、自觉的学生和充足的时间。

例如,在讲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苏教版)《嫦娥奔月》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熟悉掌握本课中的基本生字~“昆仑山、除害、贪婪、奸诈”等,理清文章的基本脉络,并在分段的基础上领略课文中的意境美,感受嫦娥心地善良,舍己为人的美好精神品质。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列出一系列的问题,即“同学们,你们知道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吗?为什么要把八月十五定为团圆的日子呢?文章中的嫦娥是谁?她为何要奔月?”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尝试找出合适的答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顺利解决了这些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即“文章中的‘苦难’的含义是什么?后羿的人格魅力主要是什么?文章表达的主旨是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顺利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在小学语文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引进新型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从而促进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理解。

参考文献: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6

【关键词】 多元智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

一、 多元智能理论特点

上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社会文化对个体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多元智能理论超越并解构了传统智力观,突破了以往对智力的单维认识,使人们对智力的理解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其特点为:突出多元性、关注文化性、强调差异性、重视实践性、注重开发性。笔者将依据多元智能理论,针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对课程设计原则进行相应的论述和探讨。

二、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课程设计原则

(一) 综合性原则

“综合与实践”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习领域,这一领域内容的学习重点不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或熟练技能,而是要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提出或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

从《标准》所阐述的各学段“综合与实践”教学的阶段目标中可以看出,综合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学习空间上要求结合课内和课外;二、学习内容上要在数学内容中穿插自然、美术、品德与生活等学科的内容;三、活动方式上需要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竞争,需要运用各类知识,各种方法去实践去探索。例如:四年级下册的《我们去春游》的案例设计。一方面数学的内容主要有数学的整数乘法、时间及小数加减法的知识,其中也穿插了语文的调查知识,地理的看地图技能等,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另一方面学生首先要了解景点之间路线图及乘车时间、车型选择、租车等信息,再通过讨论,确定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与手段,体现了学习方式的综合性。所以教师在活动主题的选择上,以及具体活动阶段的设计上要注重综合性原则。

(二) 现实性原则

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内容都是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以我们在设计时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现实性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在设计之前,应先了解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使学习内容的设计能更贴合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生活的问题,使学习活动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再运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另一方面,在活动中让学生灵活运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问题中去,并从中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到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三) 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是针对儿童的年龄特征而提出的。小学生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兴趣,感兴趣的就全神贯注,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而如果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熟悉的生活场景或是学习过程中能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也最能激发其探究的欲望,更容易促进课堂的互动生成。

学生是“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不二主角,因此对于案例的设计者而言,设计的教案要能够适应小学生的天真率直,能够让他们有参与的积极性。因此,设计上的趣味性应尽情呈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形式上的活泼,这应从活动的组织方面多级考虑,不能仅仅在教室中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来学习,可根据课题的内容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四年级下册《美妙的“杯琴”》可以设计为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究,五年级上册的“了解我们周围的家庭”可设计为一次校外的调查活动;二、场所的生动,小学生们都特别喜欢体育课,而常态下的数学课都是在教室内进行的,对于“综合与实践”来说它本身有很多内容就应该放置于课堂外,甚至校外进行,在一个生机勃勃的天地里,自然会激起孩子强烈的参与欲望,如一年级上册的“丰收的果园”果园是最佳活动地、三年级上册的“农村新貌”走进新农村是最佳选择等。三、激励的促进,这是一个激励机制的问题,小学生天生有一种争强好胜的品行,所以在活动中应给孩子们精神或物质上激励,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引进竞赛机制,让他们在小组的合作和竞争中不断进步。

(四) 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主要是根据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性质而定的,首先它的内容来源是开放的,学生有较大的自主选择余地,可以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所以设计者在选题时应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和社会生活,帮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帮助学生感受和体验生活,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主动与他人交往,获得最新信息,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扩大了数学教育的空间,充分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其次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学习形式也是开放的,活动可以打破班级授课制的局限,不仅可以在室内进行,而且可以在室外、校外进行,广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社会、家庭作为活动的空间。这就是设计者该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环境。最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结果也是开放的,所以对于设计者来说不是设定好每个环节怎样进行,而应该给予学生活动的建议,并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在整个活动中始终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并且在活动过程中随时关(下转第116页)

(上接第119页) 注学生所得的成果和出现的问题,肯定得到的结果并及时解决问题,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去探究。

三、 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可以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开展提供依据。但是由于“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内容开放并综合,教师需要有强大的能力才能很好的驾驭它。所以教师在学习新理论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同事之间的团队协作,才能在自己的教育事业上取得更加长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赵道钱.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与思考[J].科教文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