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活动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户外活动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户外活动研究

户外活动研究范文1

关键词: 旧住区;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适老性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1.旧住区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和青年人口的迁移,现在大多数的旧住区都已经成为了老龄化的住区,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与旧住区户外活动空间的更新必将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居民生活尤其是老年人的生活对住宅区户外空间的诉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住区户外活动空间正在被慢慢蚕食,并且日渐萎缩[1]。

旧住区历史悠久,人情味足,居民彼此之间相互了解,并且建立了深厚的社区情感和邻里关系网络,这些都是旧住区可贵的积极因素,也符合老年人原居安老,落叶归根的心理需求。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房屋陈旧、道路狭窄、设施老化、治安混乱,缺乏应有的维护和改造,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生活要求,更不能满足老年人对安全、舒适的住区空间的基本需求,亟需改造更新。而作为旧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户外活动空间的存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承载着住区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的活动,执行着住区功能,体现了住区形象,反映了住区问题。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大量居住在旧住区中的老年人来说,改善住区的户外空间环境,使其能够适应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促进老年人的社会交往,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是十分必要而迫切的。

2.老年人的户外活动行为研究

2.1老年人的基本特性及需求

人在进入老年以后,身体机能在不同程度上会出现一系列的老化现象,感知能力、骨骼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都会衰老,因此老年人在使用户外空间环境时,会出现感知度下降、敏锐性降低等现象,从而影响其对身边信息的接收。老年人心理方面由于生理及环境的变化也产生了相应的转变,如失落感、孤独感、自卑感、忧郁感等。

老年人由于生理变化和社会角色的转变,其对住区环境的心理需求也与其他居民不尽相同,与普遍要求的景观视觉效果不同,老年人更在意住区的安全性和邻里关系的和睦,在意原居安老和家庭氛围。随着老年人的心理感受的变化,必然会对其周围的生活环境产生各种反应,这些反应尽管对老人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场合,往往会被人们所忽视[2]。

2.2住区老年人的户外活动行为特征

2.2.1老年人户外活动范围

根据老年人出行的时间、活动的半径和频率将城市老年人在住区内部的户外活动范围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细化为三个层次:近宅生活活动圈、组团生活活动圈、住区生活活动圈。老年人在近宅活动圈主要进行交谈、闲坐、晒太阳等静态活动,因此近宅活动圈是私密性最强的空间。组团活动圈其活动半径约在180-220米,符合5分钟老人出行距离,在这里可以进行一定的公共活动和小规模的群体活动,老年人可以在此偶遇友邻、运动散步,组团活动圈相对于近宅活动圈来讲,其活动内容更丰富,公共性更强。

2.2.2老年人户外活动形式

在住区中常见的老年人户外活动形式主要可分为三类:独自活动、成组活动、群体活动。独自活动形式常见于高龄老人、轮椅老人,他们行动不便,听力和表达能力都在很大程度上发生退化,因此喜好在私密性强的空间进行独坐;成组活动的老年人是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老年人,或者性别相同、年龄相仿的老年人通常为三五成群的活动、聊天,形成了小规模的成组活动形式。

3 旧住区户外活动空间适老性设计原则

3.1邻里永续原则

既有的社会网络和邻里关系是旧住宅区的宝贵财富,也是最能体现住宅区活力的重要因素。在进行户外活动空间适老性设计时,必须立足于住区的现实情况,遵从邻里永续的原则,在保持住区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合理的进行改造设计,是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得以提高。

3.2安全弥补原则

现状的旧住宅区户外活动空间缺乏适老性的考虑,而且由于年久失修,住区存在地面破损、缺乏无障碍坡道、设施老化等一系列具有安全隐患的问题。而老年住户是旧住区户外活动空间的主要使用者,因此进行适老性设计时,首先要解决住区户外活动空间及其设施的安全性问题。

3.3历史延续原则

老年人在住区中经历了几十年的岁月,住区的一切特征都影响着老年人对该住区的感知、认知。因此,在进行旧住区户外环境适老化设计改造时,应该顺应住区本身的特征,尊重老年人长期以来形成的“地域固定性”的场所选择,再此基础上进行改进,使空间的优势放大化,消除其缺点,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活动场所。

3.旧住区户外活动空间适老性设计

4.1形成主次分明的空间结构

老年人记忆力下降,方位感较差,合理的层级划分和易于识别的空间组织可以帮助老年人寻路、定位,形成对空间的场所感和归属感。例如安排一个类似中心广场的占主导地位的空间,并提供空间导向的指示,活动空间之间应保持视线的通达性,各个空间具有明显的标志物,并提供指示牌,方便老年人定位。

4.2提供复合多样的空间种类

提供从公共到私密不同层次的户外活动场所,同时空间的尺度应富有变化,既有大尺度的公共开放空间,同时也有小尺度的角落,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注重活动空间的复合渗透性,在适合多人活动的公共空间周边创造可以休憩的小空间,适合老年人交谈和观看他人活动;

4.3创造易于交流的私密空间

易于交流的小空间可以被老人视为“私人会客厅”,在这里进行朋友间的交谈可以有效避免一些会打断思维和谈话的琐事。此类空间应设置在能让老年人看到热闹的住区道路或其他活动空间的地方,这样可以让老年人感觉到在参与社区生活。

4.4重视室内外之间的过渡地带

室内外之间的过渡地带可以有效缓冲老年人对环境变化的不适,为老年人提供可以适应强光、噪声和温度的空间,同时也可以用来稍作休息并且观看他人活动。可以在每一个单元入口处设置棚架,让老年人逐步适应光线的变化,遮蔽恶劣的天气,同时设置扶手为老年人的停留提供支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扩大过渡区域的面积,并为老年人设置舒适的座椅。

4.5创造更好的景观观赏空间

对于旧住区中的老年人来说,利用户外环境好的空间享受阳光、呼吸清新的空气、种植花草或蔬菜、喂鸟、观察天气的变化是非常常见的行为。将景观较好的观赏区域设置在稍远离住宅的地方,但同时保证能从室内或其他空间易于看到这样可以促发老年人前往探索,有助于老年人走出家门活动。同时应设置步行道穿越宅前绿化或小花园,同时设置座椅,注意铺装材质的选择不应采取汀步,选择适宜老年人行走的柔性防滑材质。

4.结语

住区老年人日常户外活动空间场所设计问题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外延又十分广泛的综合性课题。涉及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学、老年社会学、建筑、景观及城市规划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适合老年人的户外活动空间场所设计,首先要研究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其次从社会学的角度去研究他们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活动特征,最后,才是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的角度研究老年人日常户外活动空间场所设计,使得户外活动空间场所能弥补生理上的衰退、满足心理需求、符合老年人的行为习惯,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日常户外活动空间,使他们积极健康的安度晚年。

【参考文献】

户外活动研究范文2

关键词:小学生;视力不良;结构模型;户外活动;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3)05-0057-05

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调研资料显示,小学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高达40.89%,比2005年的结果上升9.22个百分点,小学年龄段视力不良检出率明显升高。视力不良患病率不断上升的严峻形势,已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中小学学生健康问题。亚洲国家为近视多发地区,尤其是我国,近年来近视患病率居高不下,并且越来越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已被人们认识的众多近视病因有遗传因素、视近工作、用眼卫生习惯等,尤其是近几年国外提出的户外活动对近视的保护作用,更是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尝试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的方法,探讨影响小学生视力的主要因素,厘清户外活动在诸多影响因素中的地位,分析研究结果提出有效对策,为小学生近视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参考国内外文献,并咨询相关专家意见,编制问卷。为对问卷题目进行筛选,进行初始问卷调查(n=178)。依据剔除标准:总分相关系数(Item-total correlation)

被调查的学生在家长陪同下完成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视近工作时间、看电视电脑时间、用眼行为习惯、眼保健操次数和态度、户外体育活动、户外休闲活动等情况,实际完成问卷1 021份,有效完成率94.3%。

1.3统计分析

以excel建立数据库,对反向题的分值进行反向赋值处理后,采用 SPSS15.0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使用AMOS7.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验证。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建立体现潜变量和显变量之间关系的初始理论模型,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拟合与验证。

3讨论与分析

通常认为9岁以前是正常儿童视觉发育的敏感期,在此期间视觉发育特别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不利因素造成的影响又是可逆的[4-5]。因此视力不良干预应抢在9岁之前开始,尽早做好视力保护工作。此次调查选择以3~5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视力不良率为45.1%,与国内其他的研究相近[6]。近视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近视与遗传因素(如父母近视情况)和环境因素均有关[7-8],本调查只涉及环境因素,问卷由学生和父母一起完成,力求调查结果能反映真实情况。

小学生视力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但是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其中存在着主次之分。户外活动与视力不良的相关性是近几年研究的新方向,在诸多影响因素中户外活动的保护作用处于何种地位,这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它是验证性因子模型和因果模型的结合,其突出的优点是使理论概念或逻辑推理跃然纸上,变量关系能在同一个层面进行对比。从各因子效应的标准化估计值路径图可以看出,读写习惯、户外活动、视近时间、家庭经济、光照环境、眼保健操6个因子均对视力有影响,其中读写习惯和户外活动的影响最大。视力不良的发生与读写习惯存在高度相关性(0.57),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9],值得注意的是,视近时间对视力不良的作用不大(0.08),可能与视近负荷的量化困难有关,视近负荷不仅与阅读书写、看电视和使用电脑的时间有关,也与持续用眼情况及用眼距离有关。

国外多项研究证实[10-12],户外活动对近视有潜在的保护作用。在本调查中,路径图同样显示在影响视力不良的环境因素中户外活动时间是主要原因之一(0.45),推测其可能机制,首先运动能增强眼内调节肌与眼外辐辏肌群的作用,提高其收缩力量和调节能力,从而避免睫状肌长时间持续收缩导致的过度紧张和疲劳,而睫状肌正常的放松和舒张能力的下降是诱发视力不良的最根本原因之一[13]。另外,运动时心跳、血液循环处于旺盛状态,眼球组织的血液供应充分,使眼睛的营养状态得到改善,起到预防视力不良、提高视力的作用[14]。由于有研究[10-12]表明室内体育运动时间对视力不良没有影响,提示户外比运动本身可能起到更关键的作用。在户外,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有预防视力不良的作用[15],同时随着光强度增加,瞳孔收缩幅度增大,伴随着视物景深变大从而使模糊影像减少。也可能是由于晒太阳促使体内分泌更多多巴胺,多巴胺能限制眼睛生长,而近视就是由于眼睛过度生长所致。同时,动物实验已证实室内照明光线与近视有密切的相关性[16]。儿童户外活动增加,眼球接受较多的自然光线,也一定程度地避免了荧光灯对眼球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可以通过增加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来降低近视患病率。

广义的户外活动是指发生在室外的活动,包括户外休闲活动和户外体育锻炼,小学生户外休闲活动包括在操场或公园玩耍、游戏、散步,或到野外郊游、野炊等,户外体育运动包括在室外进行的打篮球、踢足球、跑步、骑自行车等体育锻炼。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为2.34小时,稍低于悉尼儿童的每天2.59小时[11]。也有学者提出为降低近视患病率、延缓近视进展,学生户外活动时间应达到每天3.5小时[17]。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随着户外活动时间的延长,近视患病率降低,这为近视防控工作的指明了新方向。

4对策

4.1全民健身背景下,继续推进阳光体育运动

增强青年人体质,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2007年,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是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具体化延续,活动的目的是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他们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广大青少年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阳光体育运动的对象是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青少学生,也是视力不良防控的重点对象。随着各地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与实施,在沐浴阳光、享受运动中,必定会增加户外活动时间,这对于改善学生视力,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4.2与学校体育相结合,注重一课三操

学校是儿童活动时间最长的场所,尤小芳[18]调查发现,中小学生的室外活动时间大多是在学校的体育课和课间,而体育活动课的参加率仅达到75.0%。加强小学生户外活动首先要与学校体育教学相结合,重视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开足更要上好体育课。提高小学生早操、课间操和眼保健操完成质量,增强学生体育锻炼和保护视力的意识,做到科学用眼,劳逸结合。

4.3丰富课外体育活动

大多数小学体育课只有每周2节或3节,合计2小时左右,这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丰富多彩的户外体育运动。课余时间远离电视、电子游戏,多做有益健身的户外活动和游戏,如踢毽子、丢沙包、跳皮筋、打陀螺等传统健身游戏。依托兴趣小组、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开展 “户外活动课堂”,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不断丰富户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提高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4开展户外运动干预研究

大量文献表明[19-20],体育锻炼对缓解眼部疲劳、改善视力、提高对近视的防治能力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而且不同的运动项目对视力的影响是不同的,在室外进行的项目(乒乓球、田径),比室内项目(健美操、武术)更有助于视力康复。经常在阳光下、绿色的草地上活动,既能避免睫状肌长时间持续收缩,又能加速眼球、眼肌、视神经的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运输供应。户外活动对儿童视力的保护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制定有效的户外运动处方,进行大范围的干预实践及对干预效果进行科学评定,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5小结

研究结果提示视力不良是复杂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户外活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相对于无法控制的遗传因素,改变环境因素成为最重要的防控办法。读写习惯、视近时间等对视力不良的影响已经普遍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小学生户外活动的推广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陈颇. 中国知名体育用品品牌形象的结构模型[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10):42.

[2] 谭晖,余惠琴,汪玲,等. 儿童视力保健相关行为评定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 中国学校卫生,2009,30(11):1007.

[3] 荣泰生. AMOS与研究方法(第2版)[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4] 孔德兰,李超,杜学龄,等. 屈光不正儿童立体视觉敏感期临床研究[J].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3,21(3):207-209.

[5] 郑荣领. 儿童青少年近视干预研究动态[J].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08,16(1):42-45.

[6] 刘艳,王瑶,李晓辉,等. 成都市中小学生肥胖和近视干预[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2 ,28(6):471-473.

[7] WU M M,EDWARDS M H. The effect of having myopic parents: an analysis of myopia in three generations[J]. Optom Vis Sci,1999,76(6):387-392.

[8] MORGAN I,ROSE K. How genetic is school myopia[J]. Prop Retin Eye Res,2005,24(1):1-38.

[9] 凌红,谭晖,汪玲. 上海市徐汇区小学生近视影响因素的多水平模型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09,30(6):542-544.

[10] ROSE K A,MORGAN I G,SMITH W,et al. Myopia,lifestyle,and schooling in students of Chinese ethnicity in Singapore and Sydney[J]. Arch Ophthalmol,2008,126(4):527-530.

[11] DIRANI M,TONG L,GAZZARD G,et al. Outdoor activity and myopia in Singapore teenage children[J]. Br J Ophthalmol,2009,93(8):997-1000.

[12] ROSE K A,MORGAN I G,IP J,et al. Outdoor activity reduces the prevalence of myopia in children[J].Ophthalmology,2008,115(8):1279-1285.

[13] 赵青峰,袁春华. 体育运动对青少年视力变化的干预效果研究[J]. 湖北体育科技,2011,30(2):170-172.

[14] 杜进荣,胡小浪. 论近视的运动干预机制与运动处方的制定[J]. 南昌高专学报,2012(2) :173-175.

[15] PREPAS S B. Light,literacy and the absence of ultraviolet radi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myopia[ J]. Med Hypotheses,2008,70(3): 635-637.

[16] ASHBY R, OHLENDORF A,SCHAEFFEL F. The effect of ambient illum-ina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deprivation myopia in chicks[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9,50(11):5348-5354.

[17] 徐亮. 加强户外活动是防治近视眼的关键[J].眼科,2012,2(1):2.

[18] 尤小芳,谭晖,汪玲等. 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习日户外活动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 (5):569-571.

[19] 江小春. 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对视力的影响[J].内江科技,2012,(4):170.

[20] 李 欣,韩晓东,喻祝仙. 运动类型与体育专业大学生视力康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8):196-197.

[21]林顺治.社会学视野下的“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9,31(4):30-34.

[22]李香君.户外运动参与者的基本特征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1,33(3):92-94.

户外活动研究范文3

【关键词】:环境设计预防犯罪;儿童活动空间;安全性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儿童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园林绿地空间为儿童提供可以自由游玩的场所,改善儿童的生活环境。然而绿地空间在规划、设计及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却会造成安全隐患,给儿童的户外活动带来犯罪侵害的威胁和阴影,儿童活动空间的安全性不容忽视。

1 儿童的概念和相关理论

1.1 儿童的概念

儿童(child),是指从生命诞生之始到青春期之前的人类。但儿童时期的年龄段各有不同。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公约》界定的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各国或地区法律有不同的定义。由于历史、社会、文化等的原因,对儿童年龄范围的界定存在争议。社会和人们公认儿童的年龄段为0-14岁,一般儿童活动都是针对这个年龄段的人群。从16世纪开始,人们意识到儿童不再是缩小版的成年人,儿童也有特殊的消遣与娱乐活动。《儿童权利公约》的第三十一条规定: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活动。应尊重并促进儿童充分参加文化和艺术生活的权利,并应鼓励提供从事文化、艺术、娱乐和休闲活动的适当和均等的机会。

1.2 认知发展理论

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1896-1980)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对于研究儿童认识的发生与发展方面有重要的影响,成为学科典范。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l]:

a. 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0-2岁)

靠感觉获取经验,这个阶段的儿童借助感知运动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这一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活动都需要家长的保护,保护者的存在和看护是必要的。

b.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2-7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用语言及符号等表征外在事物,但只能从自我考虑问题,不能从多方面考虑问题。这一时期的儿童是处于幼儿园阶段,学校和家庭周边的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是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c.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s Stage,7-12岁)

在本阶段的儿童随着抽象概念的形成,已有一般的逻辑结构,能使用具体事物的操作来协助思考。但是这种逻辑推理能力只是初步的,如果离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就会感到困难。这一时期的儿童是处于小学阶段,主要活动是与小伙伴的交往和对周边环境的探索,自然环境是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d.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2-14岁)

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可以进行假设、演绎和推理,作出富有创造性的反映,开始接成人的思维。这一阶段的儿童是处于初中阶段,想在外界环境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空间。

2 儿童活动空间

2.1 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

柏拉图对于游戏的定义:游戏是一切幼子(动物的和人的)生活和能力跳跃需要而产生的有意识的模拟活动。荷兰历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1872-1945)在其著作《游戏的人》中将游戏定义为:自发的、在规则的约束中感受紧张和欢乐的活动及行为。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生活的中心。特别是在幼儿期,游戏就是生活的全部。儿童通过游戏体验新鲜事物,学习知识,培养理解、思考、创造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获得表现力、社会性和协调性。游戏是人生的第一堂社会教育课,积极健康的游戏,安全的游戏空间,不仅能让儿童获得欢乐,也能增进人格发展的健全 [2]。

2.2 儿童活动空间

儿童活动空间是指在城市绿地休憩空间中,专门为儿童群体所设计的活动场所,为儿童提供游戏、休憩、交往、锻炼等活动的开放的外部空间[3]。儿童活动空间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专门为儿童设计建设的如儿童公园、儿童游乐场、综合性公园中的儿童游乐区等;另一种是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居住区绿地、城市广场等休憩空间。儿童活动空间不仅有丰富的设计要素,还有自身的特殊性。在设计时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安全性就是其中之一。

3 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

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CPTED.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是通过改变会促发犯罪的环境及状况来预防犯罪的手法。这个理论认为,如果对外界环境进行适当、有效的管理和整治,不仅可以减少犯罪的机会,降低犯罪行为发生的几率,而且能减轻人们对犯罪的恐惧和不安,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生活质量。CPTED 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由美国的犯罪学家C.雷・杰弗瑞(C. Ray Jeffery)首创和使用。杰弗瑞认为,单靠刑事政策来降低犯罪率是很难做到的,创建能预防犯罪的环境、培育预防犯罪的社会关系在减少犯罪方面也能起到重要作用。与杰弗瑞同时代的建筑学家奥斯卡・纽曼(Oscar Newman)主张居民要监视所住区域,空间设计要有明确的领域界限,用城市规划的手段增强社会的控制,提高秩序感和安全性,提出了“可防御空间理论” [4]。纽曼认为,可防御空间的形成有5个基本因素:领域性(Territoriality)、自然监视(Natural surveillance)、环境印象(Image)、周围环境(Milieu)、安全的邻近地区(Safe Adjoining Areas)。

⑴领域性:领域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领域性是指个人或群体暂时或永久地控制一个领域的行为模式。这个领域可以是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提高空间的领域性,会产生防卫和震慑作用,减少犯罪的机会。提高领域性的办法有:限制出入口,场地设计时使用象征性的障碍物、区别场地的不同标高或不同的铺地形式等来区分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 [5]。

⑵自然监视:提高环境的可监视性能使公共空间中的陌生人处于社区居民的监视之下,能对犯罪分子产生心理威慑力,从而使社区居民更具安全感。提高环境的可监视性的办法有:良好的建筑布局、视野开阔的道路及充足的照明。

⑶环境印象:环境中不文明的现象越多,人们就越会缺乏安全感,对环境失去信心,从而对环境问题视而不见或者置之不理。这时,潜在的犯罪者就会乘虚而入。随处可见的垃圾、涂鸦、废弃建筑等都是不文明的体现,就算不引起犯罪也会给人们造成不安和恐慌。优美的环境既可以丰富居民生活,又具有防范效果。

⑷周围环境:周围环境主要是指周边土地的使用方式和周围场所的特征。例如周边有警察局或者繁华的商业区的话会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⑸安全的邻近地区:与邻近地区的接壤部分也要进行安全性设计,加强监视来提高空间防御性。

4 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安全问题

4.1安全死角的存在

儿童活动空间的安全死角是指绿地空间中由游戏设施、公共设施、构筑物、植物景观等形成的隐蔽空间,遮挡视线,降低可监视性,容易将儿童甚至不法分子隐藏起来,造成安全隐患,成为犯罪的温床。根据日本的一项调查数据,通过对1031处绿地空间(包括儿童公园、街区公园、近邻公园、城市广场等)进行调查,发现约46.3%的空间存在安全死角,产生死角的障碍物数量约为797处[6],主要类型如下(表1):

由表1可看出,公园的厕所由于位置较隐蔽,使用率相对较低,是最容易发生危险的地方。厕所的安全确保是各国设计师都需要面对的课题。图1是一个小型公园厕所的改善方案,该厕所离主干道较远,周边植物茂密导致视线封闭。厕所的男女出入口均在同一边,有一定的危险性。窗户的采光度不够,形成安全死角。改善后的厕所靠近主干道,可监视性提高。出入口设计将男女使用者分流,危险性降低。窗户采光增加,厕所内部的可见性提高,安全性加强[7]。其次的安

全死角是地形的高低差以及乔灌木的种植。在设计中通常将这三者结合起来,营造丰富的景观层次。以图2为例,乔木和灌木都种植在同一土台之上,原本通透的树下空间被灌木所填塞,遮挡视线,不利于观察周边情况。在设计地形、营造植物景观层次的时候要考虑乔灌木的高度搭配对活动空间视线的影响。

4.2 管理的缺失

公园的免费开放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支持与欢迎,但是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安全性、环境卫生和管理等方面。公园游客增多,其中不乏借道、留宿、摊贩、乞讨等闲散人员,安全隐患大大增加;乱扔垃圾、乱涂乱画、损害公物等行为屡禁不止,使公园环境变差;公园经济收入减少,但养护管理成本却大幅度提高,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导致管理缺失。儿童活动空间是公园中最需要关注的场所,要加强管理监视。公园管理处要设置在视线开阔的地方,便于整体把握周围的情况。要制定日常巡查制度,通过不定时的检查对环境卫生、公共厕所、设备设施、仓库及闲置建筑、园林绿化等方面进行巡查,解决存在的问题,美化环境,消除安全隐患,提升公园形象。

5 安全的公园设计

5.1 较大规模的公园

为了保障使用者的安全,公园要从设计和管理方面加强防范性。图3是一个较大规模的综合性公园,靠近周边的道路被茂密的树林包围,园内有草坪广场、水之广场等各类场地,环境优美的同时安全性也较高,其安全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⑴公园管理处的存在。公园的专业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公园的维护、巡查等管理运营工作,一旦发生犯罪案件会马上了解事件的情况,并采取适当的处理方式。

⑵公园内部空间开阔。公园以开放的广场和草坪空间为主,在使用者经常聚集的休息场所适当配置能遮荫的高大乔木及休息、活动设施,视线通透,便于监视和管理(图4)。

⑶厕所的位置合理。周边视线开阔,不易形成安全死角。

⑷公园空间适合多个年龄层。有适合老人、小孩、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活动场地和设施,高利用率是保证公园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5.2 小规模的公园

小规模的公园如街区公园(图5),园内没有公园管理处,主要在种植设计与管理、设施配置和公园的利用率等方面提高安全性,防止犯罪行为发生。其安全要素主要有以下两点:

⑴公园内的设施及树木的合理配置和管理。公园有人工的缓坡草坪、喷泉和大量的乔灌木,环境优美,视线开阔。灌木修剪整齐,低于常人视线高度。乔木选用高大、分枝高的树种,既茂密又不影响视线,两者形成一个通透安全的空间。作为儿童活动场所,这个由起伏的地形和茂密的植被形成的私密空间既有趣味性、舒适性,又强调了领域性。通透的设计提高环境的可见性,加强自我监视的安全性(图6)。

⑵利用频率高。周边居民对公园的利用频率很高,保持与环境的亲密性(图7、图8)。同时积极地参与管理养护,使得公园环境整洁优美。公园是否安全与其规模及类型并没有根本的直接关系,而周边居民的日常利用、积极参与管理却是很重要的因素[8]。要使公园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就要配置丰富的游玩设施,为不同年龄的使用者设计多种游玩方式。当公园成为周边居民日常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场所时,它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安全空间。

【参考文献】:

[l]晏婷婷.基于心理学的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研究―以杭州地区为例[D].浙江农林大学,2013.

[2]金纹青,曹磊,何秋萌.居住区儿童户外游乐空间安全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3,32(6):77-80.

[3]刘晶.安全视角下的儿童游憩空间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

[4]崔海英.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CPTED)的溯源及评析[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7(5):1-5.

[5]陈仕姣.城市公园中儿童游戏空间景观安全性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6](日)中村攻.公@の安全点[M].东京:本の泉社,2014.

户外活动研究范文4

关键词: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组织;研究探索

当前,我国的很多家长都有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导致很多幼儿没有充分的时间参与户外体育活动,身体素质较差。同时,很多幼儿园由于空间小、活动器材少等原因,很少组织体育活动,即使偶尔组织也放在室内进行,这在无形中都降低了体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在本文中从优化户外体育活动形式、丰富户外体育活动器材、加强户外体育活动指导、保证户外体育活动效果等四方面,探讨了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的组织方法,以期对广大幼儿教师有所借鉴参考。

一、优化户外体育活动形式

当前,幼儿园开展户外体育活动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此外教师可以采用班级混合的组织形式,交替开展活动,每个班级的教师负责指定区域幼儿的活动指导和安全管理。在混合活动的过程中,能促进幼儿之间的交往交流,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团结互助能力。教师可以采用集中活动与分散互动相结合的方式,灵活设置不同的活动空间,确保让幼儿拥有活动的选择权,使户外体育活动更富有特色,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特点。同时,可以在主题活动中整合户外体育活动内容,把活动寓于游戏情景之中,使活动更加新颖生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幼儿的基本动作。

二、丰富户外体育活动器材

户外体育活动成功的关键是幼儿对活动材料的操作运用能力。幼儿园要增大投入,充分设置木梯、平衡木、秋千等户外体育活动器械,为幼儿参与户外体育活动提供硬件设施保障。要积极利用废旧物品,通过收集绳类、线类、纸类、盒类等物品,制作相应的户外活动器械。要依托幼儿家长的力量,引导其与幼儿进行亲子交流、器械制作,切实弥补幼儿户外体育活动材料不足的现状。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器械的特点,将各类体育活动有效融入教学中,使每一件器械、每一项活动都具备独特的教育内容,有效提高器械的使用效率,使活动效果更加突出,全面促进幼儿钻、爬、跑、跳、平衡等运动能力的训练,努力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三、加强户外体育活动指导

在幼儿开展户外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有较强的指导能力和超前的目标意识,在确保幼儿安全问题的同时,使户外体育活动效果更加凸显。教师要帮助幼儿树立规则观,活动中要帮助幼儿分好角色,给幼儿讲明活动方式方法,让每个幼儿都有尝试、参与的机会,了解把握好自身的职责分工,在开心活动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教师要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品德意识,部分淘气的幼儿在活动中经常乱跑,甚至干扰别的幼儿参与活动,导致活动无法持续进行。遇到此类情况,教师要善于指导,利用这些淘气幼儿的特点,让他们充当“小警察”监督员,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这样不仅有利于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也可以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对幼儿活动给予指导帮助,确保活动持续、有效地开展。

四、保证户外体育活动效果

当前我国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场地、设施比较有限,同时由于考虑到安全因素,教师多把活动安排在室内,这在无形之中就降低了体育活动的质量。教师只有善于拓展户外活动的空间,将户外活动与幼儿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提升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效果。要充分利用幼儿园的自然环境,将走廊、草坪、树木等作为幼儿们自由活动的场所,引导幼儿们进入这些场地自由地开展各类游戏、活动。要搞好户外活动的区域设计,在户外场地科学地设置球区、绳区、钻爬区、科学区、休闲区等不同区域,使户外体育活动与区角游戏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活动的多维化发展。可以说,户外体育活动与幼儿园的其他教学活动是互为依托、一脉相承的。只有合理地进行区域整合,才能使各类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运用,发挥活动的最大效能,激发幼儿参与户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幼儿教师要充分发挥户外体育活动自由、自主、轻松、愉快的优势,让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使他们得到身体、心理的全面协调发展。教师只有真正的优化户外体育活动形式,不断丰富户外体育活动器材,及时加强户外体育活动指导,才能有效保证户外体育活动效果,使幼儿的德、智、体等方面能力素质都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碧.幼儿园体育活动现状分析与思考[J].华章:教学探索,2007(Z2).

户外活动研究范文5

【关键词】观鸟;生态意识

观鸟,又称作赏鸟,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利用望远镜,鸟类图鉴等设备在不影响野生鸟类正常生活的前提下观察和观赏鸟类的一种户外活动。观鸟活动最早在英国和北欧国家兴起,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作为一项时尚的户外运动在西方国家十分流行。英国、丹麦、瑞典、法国、德国等国每年都有数百万人观鸟。

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生态文明,教育为本;生态教育,学校为重。组织学生开展户外观鸟活动,可以有效拓展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领域,寓教于乐,有效培养学生生态意识,更可以促进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观鸟活动起步要求不高,通过社会各方的努力,完全可以在中小学得到逐步的推广。

中小学阶段的生态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关于自然界中生命及其生存环境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负责的态度。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加涅把涉及到情感、观念、态度方面的学习独辟一类,指出“即便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更细致的语言说服,对于改变观念和态度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为观念和情感的变化,与榜样的作用和人对事物的亲身体验密切相关。”建构主义教育学派也认为,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教学设计通常不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虽然传统的小学自然课、中学生物课的教学及爱鸟周、环境日等环境教育活动所采用的讲座、图片展览、影视作品欣赏等活动方式,在传授生物及其生态环境相关知识方面是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传统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缺乏亲身体验,兴趣难以持久,在情感培养、观念和态度转变等方面更是作用甚微了。

“身临其境,观察体验”,是观鸟活动与传统课堂教学最大的区别。大自然是最容易被中小学生接受的审美对象。观鸟活动遵循教育学的内在规律,强调让学生到大自然中亲身体验,去发现、观察、欣赏自然状态下的鸟儿,感受自由生命所展现出的绚丽多姿以及鸟儿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观鸟、爱鸟、爱自然”是开展观鸟活动的中心内容。

户外活动研究范文6

关键词:幼儿教育;户外活动;成长

幼儿教育作为启蒙教育阶段,其对于幼儿的成长、发育影响深远。户外活动作为幼儿教育环节中的关键内容,是确保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然而,部分幼儿园出于对孩子安全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通常选择放弃户外活动而进行室内活动,这种方式看似保护了幼儿,实际上对他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想要更好地实现幼儿教育的目标,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支持,做好户外活动的研究势在必行。

一、户外活动对幼儿成长的作用

幼涸暗幕外活动作为幼儿户外学习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对其的应用能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带来以下作用。

1.提高幼儿身体素质

户外活动作为以户外为主体环境的活动形式,其能够通过让幼儿到户外参与活动,实现对他们身体素质的锻炼。在户外活动中,幼儿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一些具有组织性的活动,例如群体操或丢手绢等户外游戏等,这些户外活动能让幼儿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真正动起来,从而在蹦蹦跳跳中锻炼了身体素质。

2.锻炼幼儿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锻炼也是幼儿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户外活动作为唯一具有户外性质的活动内容,其因为户外活动环境的特殊性,能让幼儿离开温暖的班级,进入户外进行互动,这会对幼儿的意志品质带来一定的锻炼。尤其是夏、冬两季,气候环境相对较差,在这种环境下进行户外活动,能让幼儿有效地锻炼自身的意志品质。例如,在进行一些户外活动时,有的幼儿因为活动较为困难,常常会出现退缩的现象,这时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和引导的方式,帮助幼儿顺利完成户外活动任务,这能在提升幼儿意志品质方面提供重要支持。当然,由于幼儿的身体素质较差,所以过于炎热和寒冷的天气,应取消户外活动。

3.提升幼儿交流能力

幼儿在户外活动过程中,需要通过交流与老师、同伴完成互动。在这种情况下,幼儿的交流能力也能得到锻炼。户外活动过程中的言语交流在模式、内容上都远比室内活动要复杂,幼儿在户外活动中要跟教师进行交流,必须要通过走到教师跟前或举手的方式吸引教师的注意,才能完成与教师的交流,在这种交流模式下,幼儿的交流能力能得到明显提升,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

二、户外活动的开展对策

从幼儿园教育模式来看,其在户外活动表现模式方面主要有集体活动、自由活动和区域活动三种,不同的户外活动模式其活动内容不同,教育目的也不同,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教育需求予以选择。

1.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幼儿园户外活动的主要模式,在集体活动中,班级内的所有幼儿与教师一起进行活动。相对而言,集体活动能够在锻炼幼儿基本素质的基础上,还能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观念,这对于幼儿健康人格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通常情况下,集体活动是幼儿与教师一起进行的活动,在集体活动中教师无法实时做到对幼儿安全的监护,因此集体活动基本以没有安全隐患的活动为主。

2.自由活动

自由活动是指幼儿自由进行的户外活动,在此种户外活动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喜欢的游戏,例如,有的幼儿喜欢滑滑梯,有的幼儿喜欢玩沙子,有的幼儿则喜欢摆积木等。相对于集体活动而言,自由活动是由幼儿完全进行自主玩耍,因此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种隐患是无论户外环境多么安全都无法消除的,例如幼儿摔倒、相互之间磕碰等,所以在自由活动时,教师一定要做好对他们的监督和保护,以确保幼儿能够在安全的户外环境下尽情地玩耍。

3.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指在户外规定区域内进行活动的一种户外活动模式。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此种具有明确指向性的户外活动,都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在区域活动时一定要做好对教学目的的实现,以确保区域活动的有效性。以摆积木为例,其目的就是为了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提高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等等。在区域活动内,有区域活动材料或设备等,因此也会给幼儿带来安全隐患,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好对幼儿的监督和看护,避免他们发生事故。

综上所述,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根据不同教育目标对户外活动的开展模式进行选择,确保户外活动能对幼儿带来积极影响。在此基础上,教师一定要做好对幼儿的安全保护,确保他们能安全地进行户外活动,从而实现对户外活动积极作用的发挥,为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