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应用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比的应用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范文1

(一)毕业设计的难度不够

毕业设计题目难度不够,必然使学生感到毕业设计内容平庸、空洞,失去压力和紧迫感,从而导致学生不能认真对待毕业设计,应付了事,甚至导致学生丧失专业兴趣。

(二)毕业设计与工程实际脱节

本科生毕业设计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毕业设计的题目应来自于生产实际,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对毕业设计任务有真实感,从而增强对毕业设计的兴趣,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与效果。

加强和改进毕业设计工作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毕业设计的选题、内容及设计周期等均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几年的实践表明,这些改革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专业能力的训练成效显著。

(一)充分做好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

学院重视做好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尽量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提前进入毕业设计状态。为此,我们把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联系起来,并对毕业实习提出了如下的要求:为毕业设计收集资料,增添研究课题的感性知识;应用所学的工程造价理论知识,从事某一方面的工程造价实践工作;见习未来将就业的具体的工程造价工作。多数学生针对自己的毕业去向选择毕业设计题目,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毕业设计工作。召开毕业设计开题报告会,指导教师和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对毕业设计题目进行双向选择,以确定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毕业设计的题目一旦确定下来,学生的思维活动就不由自主地转移到毕业设计题目上来。既可以带着问题学习,还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准备毕业设计资料,提前查阅文献,借阅设计工具书,进行相应的调查与研究等。事实证明,提前公布毕业设计题目,让学生从思想上提前进人毕业设计状态的做法是有益的。

(二)严格筛选毕业设计题目,实行“真题真做”

毕业设计选题在满足工程造价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注重面向市场及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并根据毕业生未来的从业领域及用人单位的需求,以一个已完工或正在建设或拟建的大、中型建设项目为背景,进行“真题真做”。其内容涉及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经济、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知识,加大了毕业设计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设计成果的数量。认真组织有经验的指导教师组成毕业设计题目审查小组,对入选的毕业设计题目进行认真筛选。

(三)毕业设计主要内容及设计进度安排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毕业设计指导书的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完成资料的搜集整理,工程量的计算、工程估价表的应用,掌握建设工程投标书的编制及投标报价,技术经济分析和工程概、预、决算的基本方法,参加并通过毕业答辩。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学习和理解所学的各科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能力,学会分析和解决在工程招标投标、施工组织与管理和建设工程概算、预算和决算中的实际问题,并熟悉其工作程序和方法,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成立导师小组,实现分阶段联合指导

鉴于毕业设计单一导师制指导效果欠佳的状况,学院不仅集中了本专业具有工程造价实践经验的教师,还聘请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设计指导小组,这种联合指导方式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专业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而且还能改变过去“单一导师制”应接不暇的局面,实现分阶段联合指导的纵向集成化。

(五)加强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

首先,挑选业务水平高,有毕业设计指导经验和能力,工作责任心强,具有中级职称以上或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担任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其次,加强对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管理,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加强指导工作,真正担起毕业设计指导的重任。

(六)加强毕业设计全程控制,严把毕业设计质量关

毕业设计过程中,学院制定了详细的设计进度计划和严格的考勤制度,实行全过程动态监控。严把毕业设计答辩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保证了毕业设计的质量。第一,学生按要求按时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书中所规定的任务。第二,按分院的要求撰写毕业设计。第三,外文翻译量必须达到5000字符,做到正确、流畅,与毕业设计联系紧密。第四,每一份毕业设计须由两位以上教师进行评阅,并写出评语。第五,进行预答辩,并准备好各种答辩用材料,资料不全者不准参加答辩。第六,成立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并按学院毕业设计答辩领导小组的要求组织答辩工作,各答辩小组评出成绩,并将成绩最差者报分院答辩中心,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仍不合格者毕业设计成绩为不及格,不发给毕业证。

(七)完善毕业设计答辩记录表,规范答辩提问环节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范文2

Key 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thesis (design); course; teaching reform 

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教师指导下本科毕业生进行四年学习与实践成果的总结,也是对本科毕业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项综合考察,同时又是培养应用型本科毕业生从业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但是,目前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均出现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严重下滑的客观事实。笔者多年来一直在从事应用型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在论文(设计)指导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提出了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一是,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二是,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三是,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最后,采取适合论文(设计)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市场经济新常态下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需要。 

1 目前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学术不端问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学术不端问题经常出现,有些学生进行网上抄袭或者使用百度百科等网络文章拼凑成论文;也有的学生找人;还有的学生直接改用本专业往届学长的合格毕业论文上交等。这些做法,论文(设计)指导老师都很难左右。有些情况可以通过论文检验出来,有些则很难查出。但是,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会败坏了学术风气,使得学校安排学生写作毕业论文(设计)的培养计划失去了应该发挥的作用和意义。 

二是,选题问题:有些学生所选题目陈旧过时,有些题目范围过大或过小不利于论文写作,或者学生所选题目的写作可行性较差。学生思想惰性强,所选题目陈旧过时,远离时代,缺乏现实应用价值。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要求学生选题新颖,要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尤其是对于以往反复研究过的题目,要从新的视角挖掘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但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重要意义,而是挑选以前学长写过的题目来写,认为可以照着别人的写法来模仿完成。 

也有些学生认为,选择较大题目会有的可写,也容易写够字数。实际上,题目过大,在写作过程中难以驾驭和把握。当然,还有些学生认为,选择较小题目会容易写具体,但是所选题目过小,在写作过程中只能写一些具体操作流程,无法形成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选题要确定合理的范围,学生尽量选择与学过的课程相关,写作熟悉一些的内容,能够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再者就是所选题目是否具备写作的可行性问题,由于一些学生缺少写作经验,在选题时没有注意到题目内涵及外延,以及自己是否能够搜集到足够的论据及写作素材,导致学生论文写作过程出现无法继续或中途更换论文题目的问题。 

三是,论文(设计)出现逻辑结构不合理及写作不规范问题。从历届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稿件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逻辑上出现前后矛盾、条理不清、缺乏科学的论证方法、研究方法不规范、创新点不明确、语言表达不清楚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甚至于影响学生能否顺利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2 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是,学生对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没有正确的认识。一方面,由于教师在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中对学术不端现象的后果强调不足,导致学生对这个问题没有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毕业了忙于找工作或毕业实习,对论文(设计)写作不够重视,应付了事;还有一些学生在网上找几篇文章随便拼凑一下了事,或是请人完成应付交差。这些做法都形成了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出现的学术不端问题,最终影响到学生能否如期毕业。 

二是,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不够,学生缺乏有效的写作指导,导致出现选题偏差。教师在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中,由于课时量问题,没有足够强调学生与指导教师对选题沟通的重要性,更没有进行足够的选题指导实践训练;同时,在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指导实践中,指导教师往往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科研和教学上,对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方向重视不够。开题并进入初稿写作过程以后,才发现要么由于指导老师的专业背景和学生论文方向差距较大而无力指导,要么学生选题问题较大而无法继续写作。

三是,由于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导致对学生写作帮助不大。由于学校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不能够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论文与设计的写作区别、论文(设计)的写作要求、写作规范,以及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的写作要点以及定量、定性研究方法的使用等内容。最终导致一些学生出现论文逻辑结构问题及写作不规范等问题。 

3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应用型本科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要进入各行业从事具体工作岗位的实践活动,因而高校对学生从业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大学生应具备的从业能力应包括: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及责任感;较高水平的分析能力;较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具备一定的创造和学习能力等等。①可以看到,严格的毕业生论文(设计)写作训练能够起到综合训练和提升学生未来从业能力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应建立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一是,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二是,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三是,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四是,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 

首先,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教学、科研、服务诸方面都以应用为导向,坚持为地方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面向行业、面向人才市场需求来建设专业。②应用型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过程,既是检验本科生综合运用本学科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一项培养学生逻辑写作能力的实践教学过程。因此,必须强调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过程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应该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和自己的实习实践并与指导教师进行充分沟通来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及后续写作。 

必须坚决杜绝学生采取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如在网上找几篇文章随便拼凑一下了事、请人完成应付交差等行为。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学校处理过的学术不端案例来教育学生,使其对学术不端的后果有清醒的认识,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术不端做法对学业以及将来职业发展的巨大危害性。 

第二,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导向。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必须首先让学生能够区分论文与设计的不同标准和要求,明确论文(设计)选题的实践价值导向。应按各学院按专业建立各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授课导师组,采用竞争机制选择授课教师,使得论文(设计)课程中师生能够就讲解的案例做到专业上的充分沟通,使学生接受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写作训练,以保证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具有较强实践性。 

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应以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否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相适应为评价标准。③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在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方面强调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进行系统的写作训练,使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顺利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达到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人才的教学目标。因此,最好强调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反复沟通,结合学生实习实践背景,在老师研究方向范围内进行毕业论文选题。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保证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合理性,又能够使得指导教师能够有效参与到学生的写作过程之中结合学生实习实践经验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采用专题讲解来讲授撰写论文(设计)过程,要在教学目标中重点讲授如何选题、如何收集资料、如何选用适合的研究方法,如何掌控好写作进度,如何做好写作过程中的师生沟通,怎样避免学术不端的做法等方面。 授课过程中要明确论文(设计)指导授课教师职责,依照学校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手册要求将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每一步骤内容分解到每课时的教学任务中,包括:论文(设计)选题、拟定论文(设计)提纲、开题报告、文献使用、研究方法选用、初稿要求、论文修改、及论文(设计)修改要求、定稿要求及学术写作规范等内容。 

授课教师还要向学生强调遵守学校要求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进度,即从选定导师、确定选题、列出写作提纲、完成开题报告、再到初稿写作、论文修改、定稿等这样一个完整的论文写作过程。授课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指导经验,向学生强调论文(设计)写作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需要与指导老师主动沟通的要点以及没有做好这些沟通工作容易出现的问题,以确保整个论文(设计)的高质量完成。 

第四,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通过图片展示、视频讲解,让学生结成小组共同进行案例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论文(设计)的综合写作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及创新精神。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中国知网、百度学术等网络资源和图书馆等进行查找和使用期刊等文献,学会文献综述写作,培养学生结合专业实践背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从业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培养应用型实践人才必须进行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尤其要遵循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即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最终,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训练,提高应用型本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级应用型实践人才。 

注释 

① 王均平.基于用人单位需求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业能力的选择与设计[J].高等教育研究,2013(5):72-75.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范文3

1.通过反叙的比较两个数的多少的应用问题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较关系基本应用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并渗透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的辩证思想。

3.培养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反叙的比较两个数的多少的应用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理解题目中反叙的"比......多(少)几"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1.游戏引入

小朋友,咱们来玩个拍手游戏,好吗?

老师拍5下,请你比我多拍2下......,老师拍5下,请你比我少拍2下......。

2.新课展开

请小朋友看大屏幕:

(1)说一说

①男生有25人,男生比女生多5人。

请一个小朋友读一读这句话,其他小朋友想一想这句话是谁和谁在比?谁多谁少?

②红花有48朵,红花比黄花少17朵。

师读,那从这句话里,你知道是谁和谁在比呢?谁多谁少?

③白兔有36只,比黑兔少6只。

小朋友们说得真好,那这句,你们也会说吗?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试一试?这是他的说法,有不同的吗?都同意?你们从哪看出?

(2)填一填

如果现在老师想用线段图来表示白兔和黑兔的只数,你能填完整吗?

(3)算一算

通过刚才的分析,现在想知道黑兔的只数,你会计算吗?请你们赶紧在草稿本上列出算式。(查找错例)

生板演--说思路(结合图)为什么用加法计算?--看看正确人数,表扬。

(4)试一试

①妈妈买来水果糖50颗,比奶糖多14颗。奶糖有多少颗?(先填图再列式)

②妈妈买来水果糖50颗,比奶糖少14颗。奶糖有多少颗?(先填空再列式)

学生练习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问题及时纠正,并请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说明算理。

思考:比较这两题,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都是水果糖和奶糖比,知道水果糖求奶糖。不同的是前面一题奶糖是少的,所以用减法计算,而第二题奶糖成多的了,所以用加法计算)

生板演--说思路(你是怎么想的?)--看看正确人数,表扬。

(5)归纳小结

解题时要注意什么呢?(解题时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多、谁少,再根据问题确定解答方法。不能见多就加,见少就减)

3.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又有了哪些新的收获?

4.巩固后测

①学校有红皮球25只,花皮球比红皮球多17只,花皮球有多少只?

②学校有花皮球42只,比红皮球多17只,红皮球有多少只?

③母鸡有52只,比公鸡少2只。公鸡有多少只?

④停车场有小车55辆,客车比小车少15辆,客车有多少辆?

五、课后思考

比较关系的应用问题是所有应用问题中学生认为最难的题目,在这比较两个数的多少的教学中,除了增补了这一课以外,在课堂上,我们还利用了以下几招:

1.数形结合,提供"脚手架"。

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很弱,从文字--图画--算式,有这样一个形象的过程,学生解题的正确率大大提高。在教学中,我们运用直观的示意图、线段图,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借助图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特别是在感知差比关系时,从图形直观和实际操作中,通过对散乱排列的实物图或图形的整理,使学生认识两种物品在比多少时,能一一对应它的量是相等的,即"同样多",如果不能一一对应就产生了"多"或"少",形成了"差"的概念。如"花皮球有42只,比红皮球多17只,红皮球有多少只?"我们先让学生根据题意把线段图补充完整,通过图形结合,比较谁多谁少,再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式计算。有了这样一个"拐棍",学生就不会盲目根据题目中的"多"、"少"来随意解题了。

2.加强说题训练,理清思路。

说题就是把自己脑子里想的转化为语言表达出来。然而很多学生说不出题目的意思,或者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那么在平时训练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说题的训练。如:比较关系的题目,不断地让学生说说谁和谁比,谁多谁少等等,在说的过程中理清数量关系,明晰解题思路。应用题包含的知识比较丰富,在指导学生说题时,一般要求学生把简单部分说具体;把省略部分说全面;把"含糊 "部分说清楚;把倒叙部分正向说;把后置条件先前说等等。

如"说一说:①男生有25人,男生比女生多5人。

师:请一个小朋友读一读这句话,其他小朋友想一想这句话是谁和谁在比?谁多谁少?

②红花有48朵,红花比黄花少17朵。

师:从这句话里,你知道是谁和谁在比呢?谁多谁少?

③白兔有36只,比黑兔少6只。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那这句,你们也会说吗?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试一试?这是他的说法,有不同的吗?都同意?你们从哪看出?掌声送给他。

让学生充分去说,谁和谁比,谁多谁少。可采取自己说、同桌说、小组说。这样反复的说,头脑里就能理解题意,比较容易出现解题的思路,列式解答就轻而易举了。

3.题组比较,建构题型。

比较对于低年级学生认识应用题的本质特征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加强题组训练,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建构题型。如:

① 排球有70个,排球比足球少20个,足球有多少个?

排球有70个,比足球少20个,足球有多少个?

② 花毛巾有8条,白毛巾是花毛巾的4倍。白毛巾有多少条?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 任务驱动 教学质量

在以学生能力、职业行动为主的先进课程标准理念的引导下,在“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动下,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势在必行,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文将以《定轴轮系》为例,探讨基于信息化的教学设计,主要从教学设计依据、教学资源整合、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特色四个方面进行设计。

1.教学设计依据

1.1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面向工业企业生产、管理第一线,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从事机电维修等岗位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基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成长规律,从机械实际应用角度,设计承载相应教学内容的项目载体,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提升职业素养,从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1.2设计的学习任务

本次课程设计来自于项目五:多级减速器的分析中的轮系中的定轴轮系。其学习性工作任务是了解定轴轮系的定义和掌握定轴轮系的传动比计算;学时为2;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二年级学生的教学对象;先修课程为机械产品测绘与识图;以定轴轮系的定义为教学重点,以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为教学难点。

2.教学资源整合

由于工作原理抽象,结构封闭不易观察,运动过程复杂等单元特点,学生的现状是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弱,对机械的学习兴趣不浓;对此,集原有的教学文件、教学资源(整体设计、单元设计、精品课程网站)、我的课堂(理论课堂、实训课堂)、交流中心(QQ、微信)于一体,基于网络学习平台创建动画、教学视频、微课、QQ交流等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等方式实现课程目标。

3.教学过程设计

本次课主要从三个模块进行设计:教学预热过程,教学实施过程,教学后续规范。

3.1教学预热过程

回顾旧知识,导入新内容。前期所学一对齿轮的啮合,通过任务1的视频看到主轴箱体的变速机构运动情况。由此提出问题:为什么改变拔叉位置可以实现变速呢?提出本次课学习任务:平面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并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任务要求及考核效果。

3.2教学实施过程

3.2.1尝试感知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任务2(简单的平面定轴轮系运动情况),结合多媒体动画展示和模型模拟演示,同时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仔细观察运动情况。

3.2.2新知识点的提炼

结合任务2,分析动画并提炼对应的内容:定轴轮系的定义、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确定首末两轮的转向关系。从任务中得出新知识点,这种方法便于学生接受,同时让学生明白本单元的新知识点及应用方法。

3.2.3尝试应用

教师用多媒体动态展示任务3,任务3是在任务2的基础上,修改为空间定轴轮系,学生根据任务2完成任务3的要求,自主讨论学习,最后进行小组反馈,师生互动,得出结论。通过任务3的训练,学生进一步熟悉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3.2.4拓展应用

学生分组完成任务1(主轴箱体的变速机构)中传动比计算和首末两轮转向的确定,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学生通过组装模型验证讨论结果,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利用所学新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同时学生进一步强化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3.3教学后续规范

3.3.1成果展示和随堂考核评价

各小组展示成果,进行自评和教师点评,考察学生的教学效果,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3.3.2归纳总结

师生一起总结归纳本次课的知识点(可归纳为两点)、技能点(能够计算定轴轮系的传动比)和素质要求,学生对照目标要求检查自己是否已经达标。

3.3.3作业布置

作业是弥补本单元还没学好的知识,对本单元进行梳理复习,将课程制作成微课,随时提取视频学习;课后可以通过微信、QQ平台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学习交流。

4.本单元教学特色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高职学生普遍基础较差的实情,采用“四步阶梯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四步阶梯式为尝试感知分析提炼尝试应用拓展应用,它不同于常见的任务驱动。在四步中融入三个不同的任务,实现各任务的要求逐级递进,将知识点融入其中,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拓展深化,收到实效,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成长规律,并且四步教学中都围绕着定轴传动传动比的计算方法展开,以此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5.结语

在本次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动画、教学视频、微课、QQ交流支持学生自主学,信息化教学模式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技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了协作学习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了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经过实践证实本是枯燥的课堂变得轻松愉悦,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范文5

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只有走近学生,才能走近真实的教学,从而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场所,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当前,老师们正在认真贯彻新标准的要求。我作为一名课改一线的老师,也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应用到课堂中,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有一些新的变化。教学中有收获与失落,也免不了意外和尴尬,前不久,我就遇到过一次。

在教“比的意义”的这一节时,我设计了以下学习环节:

1.教育“比”的第一个作用:同类量的比

①请第一组同学(男生7人,女生5人)起立,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自由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a男生和女生共有几人?

b男生比女生多几人,女生比男生少几人?

c男生、女生分别占全组人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d男生是女生的几倍,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e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少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②对问题进行分类。

a―求两个量的和。

[ b、c、d、e―对两个量进行比较。

③分析对两个量进行比较的方法,各有什么特点?(b―差比,c、d、e―倍比)

④揭示新的比较方法:“比”,在教师引导下用“比”描述两个量的关系。

2.归纳比的意义

3.教学例2:一列火车2小时行180千米,用“比”来描述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引出“比”的另一个作用:不同类量之间的比。

4.教学“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5.教学求比值的方法。

6.练习。练习反馈效果较好。

下课了,我正为教学效果感到满意时,经常爱提问的一个男生走过来,对我说:“老师,我觉得用从前的知识来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既清楚又明白,为什么还要学比呢?”我不由得愣住了,学生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为什么会否定新知识的作用呢?坐在办公室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翻开教案,再读、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从头到尾都清楚地说明了一个特点:“远”。

首先远离生活。完全以教材为中心,以教材作为学习活动的全部内容,并把知识点分为一个个的小步子,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课开头利用第一小组男、女生人数来教学新知,仅仅是将狭隘的生活情境作为一种激趣的手段,没有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对教材生活化的处理忽视了现实性,割断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其次远离学生。“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不少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但我在课堂忽视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所学内容完全由教师提供,“小步子、短距离”的提问,其实否定了学生自主探索、思考的主动性,剥夺了学生自主建构的权利和获取广泛数学活动的经验。一节课更像纯粹的数学思考活动,主动地位早已被我倒置了。虽然他们掌握了比的意义和作用,但头脑中有多少是真正属于他们自主习得的知识呢?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第二天,我修改了教案,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又走向另一平衡班进行教学,情况如下:

1.引入课题

① 出示“∶”号,询问学生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这样的符号。

② 展示一组资料,说说自己对这些比的理解。

a第47届世乒赛,王励勤以4∶3战胜对手,夺得冠军。

b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比是8∶1。

c六(1)班和六(2)班的人数比是7∶8。

d国旗长和宽的比是3∶2。

e一种农药,药粉与水的比是1∶800。

③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不研究两个量之间的差比关系,主要研究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

2.新授

①学习“比”的第一个作用:同类量之间的比。

a根据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比是8∶1,写出几组等值的人民币和美元。根据国旗长与宽的比是3∶2,设计一面国旗。

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白8∶1,3∶2既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也表示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

②教学“比”的概念

a提问:通过以上练习,你觉得比相当于一种什么运算,比号相当于什么符号?

b归纳比的意义。

③举例应用,并学习“比”的另一个作用:不同类量之间的比。

a学生举例:应用“比”来描述生活中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b根据学生回答与随机引导,选择“总价、数量之比”作为例子,通过讨论比值“单价”的含义,引出比的另一个作用。

④自学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

3.应用练习。

4.结课:让学生自己说说对“比”知道了些什么。我期望着,自己的教学能得到学生的肯定。事实证明,我走近了学生,看到了学生的真实风采。第二节课主要有以下一些改进:

新课的引入贴近学生实际。从询问学生入手,使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有了一个展示的舞台,加强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通过提供典型材料,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些比的理解 ,既有助于了解学情,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也有助于学生分辨差比与倍比的区别。为新课的教学搭桥铺路,我欣喜地看到学生话多了,兴趣浓了。我所展示的一组资料中a、b两条就是由学生提供的。看到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比为8∶1时,一位学生说:8元人民币只能兑换1美元,真令人心痛。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范文6

1 网络课程系统化设计的原则

网络课程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具有过程交互性、资源共享性、信息开放性、学习协作性与自主性等基本特征。研究与开发网络课程时既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特长,又要适当体现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特性,建设网络课程时要涵盖课程的所有教学环节,在没有其他形式教学时能够保证课程知识的完整性。

(1)实用性:网络课程其实质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营造一种没有时空限制的学习环境,变现实课堂为虚拟课堂,研究与实现应首先保证课程建设的实用性。网络课程必须以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提供学习资源和让学生获得已经确立的观点、方法和原则。

(2)开放性:网络本身是动态和开放的,为网络课程的动态和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动态、开放可以使网络课程得到不断的充实、完善,能随时做出调整来满足各方面需求。

(3)整合性:整合性是指在网络课程中,能包容各种相关的教学资源的内容与形式,体现各种教学资源之间的横向联系,打破资源之间的界限,有助于学生获得统一的观点。

2 系统设计

网络课程开发的基础是教学设计,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教学设计,“以学为主”教学设计和“主导-主体结合”等三种。《数据结构》网络课程采用了“主导-主体结合”教学设计思想,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的使用、学习资源的应用、学习环境的构建、学习效果的检测等方面的指导与支持。

2.1 教学环境设计

根据对教学环境的分析,《数据结构》网络课程采用多种方式实现网络教学环境的优化处理。

(1)个别化学习环境:个别化学习环境设计重视人机界面的交互设计。在《数据结构》网络课程中与个别化学习环境相关的项目包括学习指南、教学辅导、在线作业、个性空间和信息资源等。

(2)协作学习环境:协作学习环境是通过网络与其他学生建立一个合作学习的空间,设置一个竞争与协作的学习环境。不同的学生对解决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讨论、辩论、合作以求得问题的解决。《数据结构》网络课程中采用BBS模式的课程论坛予以实现。

(3)教学辅助环境: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提供帮助,包括自测练习、在线作业、知识点参考以及学习导航、帮助等。

2.2 功能结构设计

根据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以及环境设计的要求,细化各个教学项目,合理安排课程教学结构。《数据结构》网络课程功能结构设计如图1。

2.3 界面设计

网络课程的界面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效果取决于网络传输速度和网络课程的多媒体信息表现形式,以及网络课程画面结构版式处理。其主要体现为:

(1)色彩的选择清晰、明快,颜色搭配合理,主题与背景在色彩上要有鲜明的对比;

(2)视频、动画播放时适当调整影象的播放窗口,并制作成能够保证播放质量的高压缩比的信息资源,再通过专业软件进行播放;

(3)画面的结构布局合理,画面清新、简洁,能突出而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4)信息导航设计符合学生认知需要,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数据结构》网络课程的界面设计如图2。

3 系统特点

(1)资源高效整合:软件开发的主旨是为了辅助学生开展个别化自主学习,将现有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提供方便快捷的学习途径,通过导学、辅学、自检、督学、互学以及模拟考试,给予学生一个清晰的学习思路,符合学生认知心理。

(2)软件复用性:各种教学信息和教学资源均是后台数据,并且具有固定的存储、使用标准;前台系统采用动态方式管理,以后台数据为依托自行增减功能项目。

(3)用户界面友好,操作简便:本系统用户界面设计采用菜单驱动方式操作,提示完备信息/数据输入以流行的列表方式处理,简短明了,操作简便。

4 结束语

网络课程的设计既要考虑课程的教学内容、目标、层次,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网络的特性等;同时在设计网络课程内容和资源整合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的需要设置不同的学习环境和信息资源,为学生认知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