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文1

摘要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各级政府每年实施政府性投资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这些投资量大、涉及民生的项目进行成本控制及投资管理,在建设过程中完善和控制投资、规避风险,已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首先阐述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控制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成本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最后提出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成本控制的对策。

关键词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成本控制 难点

随着国家法制化、民主化进程的加快,人大、政协对政府监督的加强,政府财政预算的管理愈加透明、严格,对具有投资量大、涉及民生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控制、资金管理,各级政府和监督部门不断出台各类规章制度来加以规范。如何在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大城市圈建设的高速发展建设中完善和控制成本、规避风险,已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般是指城市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煤气、信息、环保等与保障城市正常运行相关的建设项目,这些投资量大,涉及民生的工程往往是政府投资,非赢利性,它的主要功能是社会效益。如何控制和管理好建设资金使其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成本控制至关重要。其重要性体现在:

(一)确保建设资金规范、有序、高效运转

城市建设资金需求量大,投入时间集中,投资回收期长或无直接收益,且往往涉及项目的后期维修养护,这就需要针对可研分析、初步设计方案、项目实施进度等进行合理安排,在建设过程中对投资成本进行严格控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超支和浪费,提高投资效率,缓解资金紧张状况,防止出现工程费用超预算,这样才能将有限的资金规范有序高效地发挥作用。

(二)降低成本、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确保安全

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对降低工程成本,改善项目建设单位的经营管理,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安全施工,提高项目收益,乃至整个项目的经济效益有着深远意义。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的难点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建设成本的控制难度较大,不可控因素制约了建设成本无法处于完全受控状态。一般而言,建设项目具有固定的、可封闭的建设场所时,它的成本仅从项目施工而言,影响成本控制的因素与设计和施工工艺关联度较大,相对比较容易控制;建设场地呈“线状”的建设项目,影响成本控制的因素比块状的建设项目要复杂的多,也较难控制。主要难点有:

(一)项目可行性报告和初步设计编制不够全面、合理,影响概算准确性

编制与评审专家自身专业经验不够、或是对拟建设场地情况未能完全掌握,这往往使编制与评审过程带有局限性。有些施工方案不一定适应建设场地,某些影响建设的因素得不到足够重视,造成概算不够准确。

(二)前期费用受动拆迁(征收)和管线因素影响,成本控制较难

前期动拆迁(征收)的成本受被拆迁对象和征收方案的影响很大。被征收对象情况复杂,产权难以界定,征收方案不够全面、操作性不强,成本控制受影响。对拟建设场地的管线情况未能完全掌握,对管线处置不当,为大幅提高管线处置成本埋下隐患,并有可能影响施工进度,打乱整个施工组织方案,直接影响成本控制。

(三)建设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导致项目建设成本难以控制

(1)为保障交通而导致的建设成本上涨。

如公交绕道方案的变更,施工组织方案由原来的整体施工改变成分段施工,从而导致建设成本的增加。

(2)为保障市民的正常生活而导致的成本上涨。

如施工作业时间受限引起的施工周期增加进而造成成本上升,或为防止和保障周边房屋的安全而增加的保护措施费、受损维修费等。

(四)因缺少第三方监督,项目实施中随意性较大

投资主体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管由于缺乏足够的专业监督力量,监督针对性不强,缺乏专业支撑,使设计、施工单位调整施工方案、变更设计的随意性较大,对成本控制带来不利影响。

三、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成本控制的对策

控制建设成本要从源头抓起,不可松懈,关键是抓好项目申报和建设的两大环节,项目申报阶段,力求项目的方案科学合理,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项目建设阶段,力求严格贯彻设计理念,按照设计方案和目标组织实施,少变动、少调整。

(一)强化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和初步设计阶段的方案编制工作

项目前期工作是否扎实,全面,是实施项目投资控制的前提。而项目可行性阶段和初步设计阶段是投资控制的关键,投资主体要高度重视,不能仅仅从项目能否批准的角度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更要兼顾到项目的可实施性。由于可行性研究报告一般是由投资主体委托有相关资质的企业编制,所以,投资主体可以通过抓两个关键因素来完善报告的编制:

(A)委托编制报告单位的选择。根据拟实施项目的经济和技术背景,选择具有专业技术支撑、相关从业经历、具备经济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的专业团体。一个有技术、懂经济,善沟通的企业或团队来编制可研报告,是确保可研报告可行性、合理性、准确性的必要条件。

(B)加强可研报告的参与度。高度重视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方案的编制工作,在委托专业企业或团队编制报告的阶段,应及时跟踪报告编制的每个环节,对报告中的关键数据和内容及时组织自身的资源,并邀请有丰富一线施工经验的专家进行内部评审,抓住可能影响建设成本的每项内容,通过现场踏勘,听取当地政府意见和建议,及时为编制团队提供准确的信息依据。对于初步设计的编制关键在于投资总额的控制,充分考虑动拆迁、管线搬迁、移位和施工设计的实际需求,抓住建设周期、前期动拆迁和施工方案的几个关键,严格按照定额和现有的取费标准。

(二)加强建设项目的前期调查工作

项目前期调查工作是编制可研报告和扩初报告的基础,两份报告的准确性、全面性与前期调查工作的成效密切相关,直接关系项目的建设成本和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从目前影响建设成本的程度看,主要涉及土地征收和管线搬迁。

对于涉及土地征收的,应在编制项目建议书时,同步开展土地征收调查工作,随着可研、扩初阶段的进展而逐步深入、细化,直至达到一户一表的程度。在开展征收调查工作的同时,一般在项建书批准之后,应开始考虑征收实施方案,确定征收方案后,对征收对象调查越详尽,征收成本的测算越正确。在扩初批复之前,征收前期工作力争做到一户一成本,为正式开展征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项目的成本控制锁定了变动较大的一项因素。

管线搬迁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从近期实施的大型市政设施建设项目分析,涉及管线搬迁、铺设的子项目是影响整个项目施工进度、施工成本的主要因素,从中反映出加强管线前期调查摸底的重要性。对管线的排摸工作应早启动,一般在项建书批准之后就可以开始,力争在可研报告编制之前,完成整个拟建项目范围内管线的调查工作。在排摸管线工作中,需要建设主体在做好前两项工作的基础上,依靠项目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原管理单位或养护单位,并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更深一步地进行排摸,提高管线排摸的准确性。

(三)实施阶段注重抓优化、抓贯彻、抓程序,降低不确定因素对成本的影响

该阶段的前提是抓好招投标工作,为项目挑选出专业性强、力量雄厚的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尤其是选择一个好的项目经理团队。实施阶段抓优化就是要抓施工、交通组织方案的优化,方案编制科学合理,具可操作性,则在项目实施中建设比较顺利。一般而言,建设单位参与度强的,成本控制较好,反之亦然。对建成区域实施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重视和优化交通组织方案的编制,充分估计项目建设给周边交通和市民出行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强与所在地区政府、交通管理部门的沟通,争取在不影响或少影响交通的情况下,确保施工组织方案实现最优化。

抓贯彻就是抓贯彻设计理念,设计方案,设计文本,从控制成本的角度,投资和建设单位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贯彻设计理念,加强对设计变更的控制。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总包单位或分包单位往往会提出更改部分设计方案的建议,修改方案往往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客观存在有些施工队伍从方便施工、节约成本出发提出修改意见。所以,投资和建设单位应高度重视设计变更问题,特别是涉及较大设计变更的,要认真组织力量审慎评估,应尊重科学、严格控制、逐级审批。一般变更越多,成本控制越难,对小改的事项,也要完善签证审批程序,必须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执行签证审批程序,没有设计、监理和投资监理确认的,一律不予认可,这对成本控制十分重要。

抓程序主要抓建设过程中的资金拨付程序。基础设施项目资金量往往较大,资金的使用效率就成为成本控制的一大影响因素,建设资金一旦在项目中大量沉淀,对投资主体而言,无形中增加了控制成本。因此,在建设工程中把握建设进度,合理控制资金拨付是控制成本的一项有效手段,制定合乎项目建设的资金拨付程序能较好地实现资金拨付的及时性、合理性,一般以合同为依据,通过监理工作量认定,投资监理确认,建设单位项目代表签字后再进入投资单位资金拨付的内部程序流转,内部流转应减少拖拉,外部确认应责任到位。

(四)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推行全过程的投资监理制度

在大型项目中推行投资监理制度是近几年来广泛采用的有效控制投资成本的措施之一,由投资主体通过招投标的形式,选择专业的团队承担投资监理的工作,从控制成本的效果看,投资监理协助投资主体较好地发挥了监督作用。由于目前具有投资监理资质的企业较多,良莠不齐,每个投资监理企业都有其专长,因此,在选择投资监理团队时,一方面要注重对团队尤其是主监人员的了解,要选择那些对即将实施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有相关经验的人员,如能对项目先予成本分析,列出较难控制成本的环节,有针对性地选择有丰富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投资监理企业或主监,具有丰富一线施工经历的更好。另一方面要注重加强对投资监理监督、沟通,防止投资监理人员疏于监理,建议通过例会的形式,听取投资监理人员的汇报,掌握投资动态,及时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对不合格的投资监理人员坚决调换,对坚持原则的投资监理人员则予以坚决的支持,确保投资监理人员在项目中的威信和地位。

参考文献:

[1]孙娟,丛玉琪.浅谈市政工程造价控制的常见问题及对策.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6).

[2]刘春江.浅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过程造价管理.科学之友.2008(9).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文2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对策

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常是指城市生活、生产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我国城市经济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产业部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需求的日益提高,仍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各方共同寻找解决策略。

1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在国家的生产建设及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城市交通问题严重

城市交通是一个城市维持发展的必须条件,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快、经济范围的扩大、居民出行距离的延长,交通拥堵、承载压力大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也成为城市亟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1.2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长久以来,我国的发展所采取的是轻长期效益,重短期利益的发展模式,这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目前,城市政府通常很重视道路、供水、供电等具有短期效益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而不重视垃圾及污水处理等长期的基础设施建设,这直接导致生态环境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造成城市生态破坏,威胁居民生活。

1.3管理机制与运营机制不健全

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基础设施作用及效率发挥的大小。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的管理体制是高度集中的垄断经营及政府所有,这不仅导致城市基础设施服务质量的效率低、服务差,而且不能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因此无法满足城市持续发展对基础设施的需求。

2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存在的原因

2.1政府角色定位混乱

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通常具有三重身份:生产者、社会管理者及市场监管者。政府通常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一投资者,同时还担任经营管理者,这种多重角色造成城市基建管理的混乱、建设与管理脱节、资产浪费流失严重等现象。另外,政府通常会对企业干预很多,这严重阻碍了投资主体管理体制及经营模式的形成,从而影响投资主体的积极性。

2.2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

管理机构是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时保质保量完成的重要前提之一。然而我国的管理机构设置非常狭窄,缺乏全局性及综合性,例如,有关联性的行业通常被分割在互不相同的管理机构中,而管制权大多由产业管理机构及其他综合执法部门共同享用,这既加大了机构的执法成本,还扰乱了管制秩序。

2.3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固定资金的支持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主要依赖国家预算投资和中央财政专项拨款、城市维护建设税及公用事业附加、市政公用事业经营性投入及外资、集资等方式。其中,唯一规范且固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两项资金,而且由于税基不合理、税率低等原因,导致它的收入增长难以赶上社会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增长的步伐。

2.4市场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一股独大的现象极为普遍,没有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在国有资产管理还不完善、国有资本产权所有者未到位的现实情况下,国有资产浪费及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多由国有企业垄断经营,采用垄断或补贴价格,这既增加了国家的负担,也增加了消费者的开支,从而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此外,这也容易导致效率低下、机构庞大等现象出现。

3解决策略

3.1提高思想认识,明确政府职能

政府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执行者与管理者。首先,要增强城市基础设施行业的市场意识,明确政府应当承担的角色以及发挥的作用点,明确政企分工、科学监管的内涵,明确政府应是社会公共产品及服务的提供者而不是生产者;其次,进一步明确市场结构与产权结构的有效竞争比例,在保持原有国有经济体制的前提下,适时引入民营化体系,真正实现多种所有制并存;再次,政府要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做好协调、决策及指导等工作,真正做到政企分工、政事分开。

3.2改革政府管理体制

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是政企分离,这也是政府做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有效前提之一。在政企分离的体制下,企业才能够以独立的市场主体进行企业经营与管理,找到适合自己的营运机制;政府则可以转变为经营性及竞争性主体的组织者,极大地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同时,也要改革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内部机制,让企业建立市场化的营运机制,并严格依据商业原则进行管理与经营,从而提高服务质量。

3.3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管理体系

首先,要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的法律法规,重点加强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立法工作,令每项基础设施建设都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实行真正的市场化运作,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其适应的市场秩序及法律环境。其次,要明确地方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角色及职责,根据当地城市发展的现实状况,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制定适合自身的城市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规划体系,同时也要做好监管工作,制定合理的考核与指标体系,避免不作为行为。最后,可以成立专门的部门或机构,统一管理与布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时解决期间出现的问题,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3.4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投融资体系

首先,要发展资本市场融资,合理利用债券融资,不断推进对预算法的修改工作,明确城市政府市政债券的法律作用及地位;大力发挥可转换型债券及企业债券的融资作用,不断扩大融资总量,同时,还要充分利用股票融资的作用。然后,要不断拓展民间的融资渠道,制定合理的竞争机制与策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并通过BOO、契约管理等方式直接参与。最后,引进资本,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技术等非常有限,基础设施产业自身的积累机制也非常缺乏,因此,应该加强与先进国家的合作,大力引进资金、技术及管理经验。

总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关系到国家的多项生产建设与人们的生活,不仅需要政府的正确指导,也需要企业的密切配合,要切实做到坚持科学发展观,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参考文献:

[1]雷冰,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山西建筑[J].2011(1)[2]张振凯,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经济师[J].2001(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文3

关键词:宜居城市;城市基础设施;政府职能;反规划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159-02

一、“宜居城市”的概念和内涵

1.国外研究动态。最初宜居城市主要是关注如何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从19世纪开始,以理想都市建设和田园都市运动等为背景,追求城市舒适、便利和美观等职能成为英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理念,这一理念也传到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对舒适和宜人的城市环境的追求,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逐渐得到确立。国外对于宜居城市的理解比较注重城市现有和未来居民生活质量的三大类因素,即适宜居住性、可持续性、适应性。关于宜居性除关注城市的居住环境外,对居民参与城市发展的决策能力也很重视,并认为这是宜居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关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追求的不仅是当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也重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另外,城市对危机和困难的可适应性也是宜居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

2.国内关于宜居城市的研究进展。国内关于宜居城市的研究主要是来源于吴良镛院士关于人居环境的研究,可以说,人居环境的理论和方法是宜居城市研究的重要基础。2005 年1月, 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首次出现“宜居城市”概念。尽管国内外学者、实际工作者对宜居城市的内涵有各自的理解, 但有几点带有普遍性:(1)宜居城市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的城市。(2)宜居城市是一个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和谐的城市。(3)宜居城市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城市。(4)宜居城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5)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生活舒适便宜的城市。(6)宜居城市是一个公共安全的城市。

二、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态宜居城市的关系

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态宜居城市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点:城市基础设施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一个初级过程,而不是最终结果。总之,在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只有城市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才能为市民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才能提高市民的自豪感和认知感,对进一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张家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虽然在最近几年张家口市加大力度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但与全国或全省相比还是很落后的。多项指标在全国和全省的靠后水平,2006年,张家口市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为9.74平方米,分别比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低1.19平方米,在全省排第十位。

2.市容环境不尽如人意。张家口市连续多年积极开展综合治理,虽有一定成效,但由于气候特点、市民素质、管理盲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城市整体卫生环境还不够整洁、优美,距离宜居性标准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3.城市改造“死角”亟待清除。张家口市城市改造中遗留下来的危房棚户区和“城中村”地段,基础设施更为薄弱、各类安全隐患集中、改造难度更大,这些地方已经成为影响城市统筹、和谐发展的重要障碍,是“宜居城市”建设的“死角”。

4.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资金不足,投资缺口大。虽然张家口市在1995年对外开放以来,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资有了较大增长,但其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未达到合理的比例水平,逐年累计形成了巨额的投资欠账。

四、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张家口生态宜居城市的策略

1.转变城市政府职能。建设宜居城市,制约影响的因素很多,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社会治安等等,但最关键在于城市政府的心态理念。建设“宜居城市”,老百姓固然可以参与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关键在于城市政府。政府的理念、政府的行为直接地决定城市建设中的种种问题,如道路的设计、广场的设计以及房地产的开发等,这些都是由政府直接决定也只能是由政府决定。由于政府官员的学历、认识以及行为观念的不确定性,往往使一个城市在某一个重大项目开发建设中具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就导致一些官员在执行或决定一个项目时,就没有充分考虑到市民的根本利益需求。最后形成的局势时,政府原本是为市民做事,但是项目完成以后却得不到市民的认可。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在城市建设中,没有争取广大市民的意见,较少的关注群众利益所造成的。还有一些城市口头上讲得多,实际行动上改变不大,或有一些则在具体推动城市宜居的做法上存在很多偏差等等,这些做法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城市不宜居。因此,张家口想成为老百姓心中的生态宜居城市,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城市政府职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特别是在拆建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市民的切身利益,多为市民考虑一些,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是建设宜居城市的前提。要坚持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为重点,把集中供热、供气、交通作为城建“一号工程”加快推进,进一步方便居民生活。加快完善城市道路体系,坚持新区抓配套,旧城抓完善,使城市路网纵横贯通。按照主城区“西展东拓、扩城上山”的要求,2008―2009年要加快城市快速路与城区道路连接线建设,完成城市“三纵、十横、一河、三桥、十立交、十游园”以及“一门、三网、十四路”重点工程建设,完善小街巷的改造工作,2010 年前实现主城区道路状况的彻底改善。加快 高新区开发建设,2010 年完成北片20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2015 年前把高新区建成设施完善、环境一流的现代化新城区。切实抓好供热、供气等直接关系市民生活的工程建设,落实好重大基础设 施工程项目。

3.在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中保护历史文脉,熔铸城市精神。一座城市各个时期的建筑像一部史书、一卷档案、记录着一个城市的沧桑岁月。而唯有完整地保留了那些标志着当时文化和科技水准,或者具有特殊人文意义的古建筑,才会使一个城市的历史绵延不绝,也才会使人类发展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也才会使一个城市永远焕发悠久的魅力和光彩。因此,张家口市在全面改造城市过程中要全面而深入地探寻老城区的历史文脉,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历史文脉,延续历史文脉。张家口市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现在在市中还存在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是见证张家口市的发展历程,是张家口市重点要保护的建筑。保护这些建筑就是保护张家口市的历史延续性,使后人可以通过了解这些建筑来了解张家口市的历史文化,一个城市的文化是代表这个城市的发展历史。即保护张家口市的历史文脉,使人们知道张家口市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比如大境门等历史建筑一定要保护下来。千万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破坏张家口市的文脉,那是对历史的犯罪。

因此,在建设张家口市宜居城市时,要重视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城中村的整治改造,要注意保留如古民居、骑楼、宗祠、石板路、小桥、古树名木、河涌等反映当地传统文化特色的元素,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防止出现不顾历史文化保护,一味大拆大建的现象。

4.利用“反规划”理论来指导城市建设。由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俞孔坚提出并实践的“反规划”概念,近年来在浙江台州、深圳等地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在这一概念指导下,由俞孔坚主持设计的节约型城市绿地景观,已有多项获得全美景观设计师协会设计荣誉奖。“反规划”概念是在中国快速城市化导致城市无序发展、环境迅速恶化背景下提出的规划方法论,是相对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口―规模―布局”的城市建设规划模式提出的一种“逆规划”和“负规划”。所谓“反规划”,是指景观设计师和规划师在城市建设发展计划确立之前,就通过识别和设计景观的生态、文化遗产以及休憩的基础结构,引导和框限城市发展,即建立生态基础设施。这一设施保障着城市的生态和健康,保护人们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身份,重建人与土地的精神联系。

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必须的,土地也是有限的,但是,必须认识到,自然系统是有结构的。协调城市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决不是一个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空间格局和质的问题,这意味着只要通过科学、谨慎的土地设计,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生命系统的干扰是可以大大减少的,许多破坏是可以避免的。张家口市在近几年的快速建设中,要全面规划,充分应用“反规划”理论来指导张家口市的城市建设,减少对自然界的破坏,使张家口市的城市建设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避免其他城市所走过的弯路,为市民提供一个生态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

5.全面建设对市民影响较大的社会事业,提高他们的满意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突出抓好弱势群体的应保尽保,扩大失业、养老、医疗保险覆盖面,使他们能享受到政府的关怀,党的温暖。切实加强教育事业,高等教育要增强实力、争创名校,初高中教育要扩大容量、提高质量,小学教育要科学布局、改善条件,最大程度的方便孩子上学,提高市民对教育的满意度。以方便、书社、健康为着力点,加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老年活动中心、体育设施建设力度,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活动场所。提高市民的文明程度,建立一个社会文明和谐的宜居城市。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文4

【关键词】城市建设;基础设施;资金来源

在我国的城市化建设中,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存在这很多问题,例如投资的主体还很单一,资金的来源还很有限,建设管理还不是很先进,法规的相关性建设还有待进步等等,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本文对于城市中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一.城市基础设施概述

基础性设施是支持一个国家经济运行以及社会生活的一个基础部门,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的水平以及社会生活的质量高低,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越全面、越发达,则这个国家的经济就会越顺畅,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就越高,生活越便利。

在我国,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分为两种,广义与狭义,并且所要讨论的是狭义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是为人民生活与生产提供服务与条件的一种公共基础设施,这也是一个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主要是包含六个系统,即能源、邮电通讯、交通运输、水资源及给排水、城市防火、生态环境。此外还有二十多个子系统。

根据项目的区分理论,如果是按照投资的行为然后对项目进行分类,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就可以分为经营性质的项目以及非经营性项目,对于后者的投资行为应该是由政府予以承担,按照政府的投资的运作模式进行的,资金的来源就是政府的财政投入,并且以固定的费税以及税种来保障,权益归属政府。经营性项目是由社会进行投资,其投资的主体一般是国营、民营、以及外企。其融资、建设、以及运营与管理都是由投资方予以决策,权益归属投资方。经营性项目又可以分为准经营性项目以及纯经营性项目。

对项目进行区分的目的就是将经营性项目与非经营性项目分开,即将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进行分开。非经营性项目是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应该做好规划,要保证重点、量力而行,要尽量的减少风险。而对于纯经营性项目应该真正的将其在市场中展开,通过招标的形式公开公平的进行竞争。而准经营性项目就应该在政府的补贴下,按照经营性项目的相关操作模式进行。

二.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分析

目前,我国城市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注要有以下几种,具体如下:

(一)国家预算内的资金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计划内的资金是最主要的来源,而目前比重已经大大的降低,随着计划经济向着市场经济的不断转化,越来越多的投资方式已经出现,不再仅仅是依靠着政府的投资,国家财政预算内的资金对于基础设施的假设投资比重日益减少。尽管城市发行的市政债券将会崭露头角,但是在这一部分的资金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对于国债资金的一个分流,对于经营性项目的资金不会继续增长,因此说,政府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已经不能够满足于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需求,已经不能够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

(二)城市的自筹资金

目前来说,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自筹资金一般是土地的批租收益,这种方式在之前是子自筹的主要资金来源,但是对于土地的开发越来越少,而且成本不断的增加,而且由于在进行批租的进程中,存在着很多暗箱操作,这就使得土地的批租收益在不断的减少,甚至是成为一种负值。此外,城市的自筹资金还包括城市建设的维护费,排水设施的使用费,以及出租车牌的使用费等,但是这些资金相对于城市建设资金来说简直可以说是杯水车薪,所以说,城市的自筹资金也不会是城市的资金建设的主要来源。

(三)银行贷款

国内的贷款已经成为城市技术设施建设的一个很大的来源,进几年来,对于贷款的速度也在日益加快,但是银行的经营体制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运营的商业性也在不断的增强,这就意味着对于贷款的风险度以及对于盈利性的要求也日益的提高,将贷款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风险比较高,所以说,从经验来看,由银行来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问题还没有很好的解决。

(四)债券的投资

债券的发行就可以满足于在建设中的相关资金规模、期限、以及成本的一些要求,能够体现出效率的原则。我国的城建资金尽管还很欠缺,但是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却是很充足的,将城建资金的融资力度予以扩大,就可以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转化为投资金,这也是吸引民间投资的一个主要的方式,企业就应该充分的利用现代的企业债券的相关政策,将证券的发行规模予以加大。

(五)民营资本

近几年来,国家已经放松了对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积极的相应民营投资来参与,且民营资本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将是未来的主要的资金来源。

第一,对于投资的规模方面来说,民营企业具有重组的民间资本的基础,民间资本投资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民营企业也会不断的成长壮大,他们将会成为实力非常雄厚的大企业。

第二,从投资的盈利性来说,当民间资本投入到城市技术建设中时也已经蕴含了很大的商机,它所得到的利益中,一部分可以通过市场的交换获得价值的补偿,这种价值的补偿就对应着民营资本对于盈利的要求。城市的基础设施尽管利润率不是很高,但是,投资的回报以及产品的需求却是相对稳定的,而且市场也相对广阔。另外,政府也很支持这种民营投资,所以在很多方面也采取了支持的政策,例如建立补偿金、减免税收、实施特许的经营权等等,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民营资本的收入。

第三,从市场准入的方面来看,投资环境日益完善,一些政策的出台有效的增加资金了投入,此外,对于民营资本的准入领域也在不断的放宽,已经不再仅仅是局限于垃圾领域,而向着多种领域进行发展。

总结:总之,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短缺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城市化进程的提高,在以后的建设中,国家应该积极的支持民营的投资,运用这种方式与渠道更好的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谢建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方式的演变与创新[D];浙江大学;2008年

[2]孟锦;我国公共工程的投融资方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文5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现状;对策

目前,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各国对其都进行着直接或间接的扶持。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暴露了诸多问题,严重的阻碍了我国城市的发展。

一、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现状

(一)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的特点,资金投入是关键。目前,资金不足是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来,中央及地方政府在宏观政策的指引下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但是,由于省级财政资金的补助少,城市级政府本身财政资金短缺,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基础建设严重供小于需的现状。此外,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配置不合理,没有做到有的放矢,资金挪用、资金浪费现象普遍存在。

(二)金融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树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机构融机制不灵活,融资业务比较单一。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对不完善,一旦由自然风险和市场造成贷款后讨债躲债的想象比较严重,对金融机构向其提供信贷的支持极为不利。近些年,国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城市投资,加大对城市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但由于城市基础设施本身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低和投资额较大等局限性,降低了其对金融机构的吸引力。

(三)资金使用透明度低

目前,国家对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方式缺乏统一规划,多头投入,分割使用,资金分配体制透明度低、缺乏监督,使分配到基础设施的财政资金的使用率更为低下。此外,中央和省的小型补助专项资金是通过财政一并下达到项目城市的财政,列入城市财政综合预算管理,实行统收统支的资金管理模式。财政状况好的项目城市,资金拨付到实施单位的进度快一些,而一些财政状况不好的项目城市,财政统收统支抵扣后,城市财政资金出现亏空,无法按时将项目资金拨付到项目实施单位,这就挫伤了项目单位实施小型项目的积极性。

(四) 投资主体比较单一

解决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的有效途径是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但目前民间资本介入基础设施尚存在许多问题,如投资产权界定不清、投资环境不好、信用低和市场准入困难等问题。基础设施资源投入较高,投资基础条件差、投资风险大,建设周期较长及市场和制度完善等因素影响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即使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指引将民间投资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首先由于政策的不完善和局限性,阻碍其顺利进行;其次是制度上,政府干预性不能给民间资本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加强我国城市基础设计投融资的措施

完善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工程的融资体系,使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金融机构机制具有灵活性,业务多样性的特性。在国家层面上,可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及扶持力度,加强其对金融机构的吸引力度。加强政府投资、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的结合,建立和完善政府扶持,企业为主的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要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完善投入机制,优化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的准确性和使用绩效,引导和推动企业和社会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建设的投入。二要积极推进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为企业提供信贷融资、信用担保,可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体系。

(一)调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从外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来看,各国或地区政府毫无疑问的都处于投资主体地位,同样中国政府也应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继续承担主要责任,并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稳定投入。但我国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水平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的发展趋势相违背,且不符合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要求。因此,我国应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二)完善相应的机制体系

现阶段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应摆脱原有体制的束缚,结合目前自身的实际情况,形成独立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运行机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系应引入金融机制和市场机制,形成独立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运行机制。在此过程中,政府的职能应作出相应的转变,实现政企分开,推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充分发挥资金效益。此外,独立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运行机制,需要有专门的执行机构,它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国有投资主体的代表,接受政府授权或委托进行资本运营,通过市场运作取得投资回报或经营利润,再返还城市建设领域,不断扩大资本实力,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

(三)强化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率

划分职权,中央主要负责大江、大河和大潮的治理等对国民经济影响较大的基础设施工程,同时加强地方的投资责任,主要负责一般性的工程。为避免资金外流、资金使用分散和重复建设等问题,应完善各部门间的相互协调和制约机制。搞好技术经济分析和科学决策,加强基础设施项目的前期贮备工作;同时加强对基础设施项目和资金的检查、监督和审计工作,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四)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金融资本、国外资本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补充

发展中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依赖国家投入,面临社会资本投入不足问题,为此。有些发展中国家在财政投资之外,积极引导和利用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如巴西政府除了自己作为主要投资者外。还积极利用金融资本尤其是国外金融资本参与国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印度也注重发挥国家财政投资对私人投资的带动和示范作用。鼓励私人将自己的积累投资于城市,完成城市大量小型基础设施投资。

三、结语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为保证我国城镇化推进的速度和质量,必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融资问题。研究表明,只有通过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金融资本、国外资本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补充,调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建立多层次的合作体系,完善相应的机制体系等措施才能完善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保证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刘文俭,张文天,蒋文文,等.深化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义与对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4,32(08):56-58.

[2]宋立根,张保加,毕玉洁,等.地方政府城市建设投融资现状、问题及对策[J].地方财政研究,2009,16(08):86-88.

[3]刘伟,田晓宁,任宁静,等.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9,24(12):36-69.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文6

Abstract: The Common Framework of Indicators System in Budge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provides the guidance for establishing indicators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However, in practice, the indicators system given by the document should be further improved before applicatio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relevant literature, added and refined the indicators to improve the indicators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关键词: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绩效评价;指标

Key words: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performance evaluation;indicators

中图分类号:F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0-0232-05

0 引言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往往存在盲目扩大投资、资源浪费现象。科学合理地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高政府投资效益成为财政部门亟待解决问题。显然,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工作对于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效益有着重要作用。

然而现阶段绩效评价工作中,评价指标过于单一,不能全面反映项目建设以及运作效果的实际绩效情况,限制了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深度推进。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相关实践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在《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财预[2013]53号)(以下简称“《53号文》”)基础上,对指标进行补充与细化,归纳出四层级绩效评价指标。

1 相关文献综述

1.1 绩效评价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的作用研究现状

Kenneth认为,绩效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评价的结果能够客观的反映项目建设中的管理能力、效率以及运营期间项目向社会提供的服务质量等情况[1]。Osborne等认为绩效评价能够将以往对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只注重过程向以建设成果价值转向[2]。柯洪将“绩效评价”的概念进行分解,认为“绩”反映了项目的结果情况,而 “效”则侧重于过程 [3]。另一方面,部分学者还认识到,绩效评价对提高以后同类项目的绩效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尹贻林等认为绩效评价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效果的尺度[4]。朱衍强研究发现,完善的绩效评价工作对我国政府公共粗犷性建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5]。

可见,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进行绩效评价,不仅能够反映出项目的实际建设情况,更能为下一个建设项目提供经验教训,明确绩效改进的方向。

1.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绩效评价基本原则

对于绩效评价基本原则的探讨,国内外学者均作了较为丰富的研究。James认为绩效评价应以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成果为标准,从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成本费用投入为标准来评价政府绩效的经济行为[6]。这些学者较为明确地指出了绩效评价应遵循的原则,认为绩效评价应从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创新等方面进行,但没有考虑到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本身建设技术特性。鲍良等人认为绩效评价工作应立足于项目建设的全生命周期,包括前期可行性研究到项目投入运作[7]。

在此基础上,陈工等认为绩效评价结果导向不再是简单的产出考评,而是考虑效果情况的结果考评[8]。因此,在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绩效进行评价时,还应注重技术层面的评价。

1.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科学的指标对于待评价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的实质性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定在绩效评价中非常关键。Owen提出了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绩效管理著名的“3E”目标,及Economy 、Efficiency和 Effectiveness[9]。Robert等学者发明了平衡计分卡,通过设置相关财务指标来评价行动所产生的结果[10]。孙健针认为对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应充分反应出项目的效果[11],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出发选取合适的指标已完成指标体系的构建[12]。

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2.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补充

本文在《53号文》给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从投入、过程、产出、效果情况四个方面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绩效指标进行补充。

2.1.1 投入阶段指标的完善

《53号文》从项目立项以及资金落实两个层面对投入阶段的绩效情况设置相应的指标。实践中,建设项目前期还应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包括明确项目选址与建设用地,基础建设项目设计,明确项目建设目标,建设总体规划等内容。同时,建设项目地质勘查,项目招投标工作的组织也是项目投入阶段的重要工作。

除此之外,《53号文》从资金到位情况角度考察了建设项目的资金落实情况,实践中,资金到位的前提是资金的筹集或申请,同时自己落实后如何分配也是项目投入阶段资金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考虑到实际项目前期对资金管理的要求,基于上述分析,将投入阶段的三级指标进行补充。如图1所示。

2.1.2 过程阶段指标的完善

《53号文》在对项目建设过程进行绩效评价设置了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两种二级指标。对于业务管理,《53号文》从管理制度、制度执行以及项目质量三个层面设置相应的次级指标。

实践中,除管理制度,质量目标,合同管理等内容也应是评价重点。并且设计文件是项目管理中的重要依据,其提供了较为完备的项目建设目标规划,详细的设计方案等内容,为项目的合同管理、进度控制等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础;对于财务管理内容,《53号令》给出了有关制度方面的指标,实践中,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类似,所有制度功能的发挥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因此在该指标下,增加组织机构的次级指标,并保留《53号文》给出的三个指标。如图2所示。

2.1.3 产出阶段的指标完善

《53号文》在产出阶段设置“项目产出”一个二级指标,并分别从完成结果、时间、成本以及质量四个层面设置相应的次级指标。

除此之外,安全与环保等也是现代项目建设所追求的目标。因此,在项目产出阶段添加安全、环保以及节能等三方面的指标。如图3所示。

2.1.4 效果阶段的指标完善

《53号文》在考察项目建设完成后的效果时,从项目的经济性、社会性、环保性等方面选取了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影响、社会公众或服务对象满意度五个具体指标,也是广泛应用于项目效益绩效评价的指标,因此,本文保留《53号文》给出的指标。如图4所示。

2.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绩效评价四级指标构建

为了进一步完善《53号文》的共性指标体系,需在三级指标基础上进行四级指标的开发。

通过对相关文献以及实践经验进行指标开发,具体开发过程如表1所示。

通过对上述四级指标来源的统计情况,可以发现大部分指标的统计频数是2及2以上,可作为指标集的指标,通过对三级指标的细化,得到四级指标,自此,得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绩效评价初始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3 结论

本研究基于《53号文》的相关规定,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对《53号文》给出的指标体系框架进行了补充,以保证其全面性和系统性。同时,结合相关文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进行了进一步拓展,使指标更具有针对性。通过三级指标的完善与四级指标的拓展,保证了所建立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绩效评价初始指标集的科学性与高效性,提高了绩效评价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P. Kenneth Prewitt. Principles of American Government[M].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5.

[2]Osborne, Gaebler. Reinventing Government: How Entrepreneurial Spirit Is is Transforming the Public Sector From the Schoolhouse to Statehouse[M]. Mass: Addison-Wesley, 1992.

[3]柯洪.基于企业代建模式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4]杜亚灵,尹贻林.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08(2):13-17.

[5]朱衍强.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绩效评价[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6]James Q, Wilson B. What Government Agencies Do And Why They Do it[M].Basic Books Inc ,1989.

[7]鲍良,杨玉林.公共投资项目绩效评价研究与发展[J].资源与产业,2010,10(2):54-56.

[8]安秀梅.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评估的基本理念[J].中国行政管理,2007(3):34-37.

[9]陈工,袁星侯.财政支出管理与绩效评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10]Owen E, Hughes. Public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M].United Kingdom,21 February,1994.

[11]Robert S K, David P N. 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System[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anuary-February,1996.

[12]孙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应用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4.

[13]吴建南,刘佳.构建基于逻辑模型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以农业财政支出为例[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2):69-74.

[14]苏颂平,陈秀毅.医院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当代经济,2012(5):24-25.

[15]张新宇.浅析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的指标和标准[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6):99-101.

[16]郭璐瑶.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17]丛树,海周炜,于宁.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财贸经济,2005(3):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