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数学远程研修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远程研修总结范文1
吴正宪老师这样对团员说:“我们是学习的团队、研究的团队、服务的团队,每个人都要做团队的建设者,我们要有观点的碰撞、意见的争论、思想的交锋,72人要组成的一个大“1”要共同成长。”几年来,我们把团队成长的着力点定位在学习和研究上,把学习作为基础,把研究作为路径,把成长作为目标,建设成一支快乐的研究的团队、学习的团队。
一、以名师为资源——从成功经验中汲取专业养料
张铁道博士曾经这样告诫团员们:“吴正宪老师是一线老师的榜样和重要资源,也是团队的领军人物。我们研究吴老师,就是要学习她的课堂教学实践所体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研究她的专业成长过程、她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她自身行为所体现的教学价值观。我们不是简单地模仿吴老师,而是以吴老师作为‘好吃有营养’的专业食粮,使团队每个人都能够茁壮成长。”
团队以吴老师数十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为资源,研究吴老师的儿童观、儿童数学教育价值观、课堂教学观,研究吴老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在认真阅读、梳理、研究吴正宪老师已经出版的著作、论文和相关文章的基础上,总结出能代表吴正宪老师的系统的教育思想框架,建构起“吴正宪儿童数学教育思想体系”,传播、延续吴老师的资源,推广吴老师的思想、策略、方法,进一步发挥名师资源、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促进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在研究中我们确立了如下的研究专题(如图)。围绕着这些专题,团员们制定研究计划,建立研究共同体,查阅文献、互动访谈,研究的过程是分享智慧的过程,大家通过交流,既为群体提供自己的意见与见解,又分享他人的观点和认识,真正实现了“从独白的数学走向对话的数学”,达到了一种个人与客体、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己的三位一体的数学对话的良好状态。在2010年6月18日工作站结业的那天,我们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在专家的指导下正式出版了,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和肯定。
团队不仅以吴老师作为资源,在吴老师身后还有一支教育专家的队伍,每月一次的名师大讲堂是学员开阔视野,提升专业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两年的时间里,工作站举办了13期名师大课堂,先后请来了王尚志、孙晓天等多位专家。结合专家的思考与实践,从教育价值、教育的课程观、教学观等多方面为队员们做了高端的引领大,真可谓数学教师的“百家讲坛”。每一次大课堂结束后,团员们都带回沉甸甸的收获,这些新信息的源源不断,越发地促进教师学习、思考、实践、再学习的良性循环,激发了队员们要做实践的思考者和思考的实践者的决心。
除此之外,读书也是我们走进专家的另一种方式。吴老师经常跟团员们说:“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教育人生,一位好教师要想飞的高,走得远,唯有静下心来读书,要把读书作为一种习惯培养起来!”团队定期向队员们推荐优秀书目,并将推荐书的内容梗概通过网站介绍给大家,可以根据个人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为后续的发展积蓄释放的能源。
学习、研究、交流成为了团员成长的重要途径,在专业营养的浸润中团员们享受着自身成长的快乐。
以课例研修为路径——立足于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
我们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一个教师什么时候进步得快?(主动反思)一个教师什么时候能自觉主动的反思?(受到刺激)当一位教师受到“外部刺激”的时候才能引起主动反思,有了自我反思才能知道自己的专业需求,有了专业需求才能去想办法获得进步。这个“获得的过程”就是团员进行研究的过程,这些“需求”就是我们研修的内容。我们尝试改变了以往教师的教研活动方式,变“被他人设计被他人培训”为“我设计我研修”的互动研修活动,在生动的课例比较研究中,获得深刻的专业体验。
课后访谈:每次工作站的课堂展示结束时,吴老师和队员们就会走上课堂,和学生们开始了对话……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后访谈,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了解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通过学生的视角,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学;通过学生的视角,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学生,教师可以摒弃自己的许多“霸权假定”;课后访谈让我们真正的读懂学生,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才让我们的团员“心里忽悠的地一下”,我们才“知道了学生的知道”。读懂学生就从这里植入,学生会告诉我们怎样做教师!
同课异构: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上课方式,从不同侧面突出了不同教师、不同教学方式在同一教学内容教学实践上的特点。通过同课异构,观察教学环节,分析教学现象,领悟教学本质。老师们通过同课异构的活动,从一课一例的模仿状态中走出来,明白了要放眼长远,“回眸自己的教育故事”,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学到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双师同堂:团员和吴老师一起执教,吴老师在学生的生成之处,在执教教师不知所措之时,在学生的精彩表现之处……恰当进行点播,不仅使上课教师也使听课教师豁然开朗。2007年12月,年轻的王翠菊老师与吴老师双师同堂,共同讲授《角的度量》,当面对吴老师轻轻抱起学生的那一瞬,当吴老师追问到底是120度还是60度的那一刻,当吴老师对传统量角器稍作改造,让学生理解量角的方法的时候,小王老师发出感叹:我怎么没想到?在这次研修中,团队经历了“原汁原味的课堂——集体会诊共同备课——同伴互动,专家点拨——干预后的双师同堂——案例的比较性研讨”的研修活动,使每位教师亲眼目睹了对于一节课的反馈矫正、反思跟进的全过程。
在课例比较研究中,团员们深刻体会到读懂学生、读懂课堂的重要性,正是这一次次比较中的刺激和震动,才是团员们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和成长的动力。
三、以服务基层为重点——在成就他人的同时成长自我
工作站的工作宗旨是在提供高质量教研服务中培育优秀教师。主要目的是探索为基层教师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山区教师提供高质量教研服务。在服务中让教师获得有指导的、连续不断的专业体验,这种体验在互动分享中又生成了新的资源,产生出具有几何级数特征的聚集效应、辐射效应。
工作站团员们在自我成长的同时也把服务基层作为作为自己历练自己的机会和责任。我们的足迹东到平谷的金海湖、密云的不老屯,西到门头沟的斋堂,南到大兴的安定和礼贤中心小学,北至怀柔的喇叭沟门,足迹踏遍了北京的各个区县。记不清有多少次,在夜色朦胧中启程,记不清多少个酷暑严寒,车窗外漆黑的夜幕还没有褪去,大家早已在蜿蜒的盘山公路上前行,在车上吴老师和大家在忙碌工作;在车上老师们在简单地充饥;在车上主题活动设计的再研讨拉开了帷幕。
工作站带领骨干教师精心设计不同类型的研究课、专题报告、教材分析等多种项目,分类列出菜单,为基层学校提供“菜单式服务”。几年来,工作站的骨干教师走进等众多偏远山区小学,进行菜单式服务、主题式服务、连续式服务,开展系列研修活动。2009年以“在常态教学中研究真问题”为主题,团队一次次走进延庆教师的课堂,跟踪教师的教学实践,从“问题解决”主题研修——双师同堂、体验建构——诊断跟进、设计发展规划——连续干预、在改变自我中前行——在常态教学中研究真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尊重个体实践—分享同伴经验—共同学习成长—提升专业水平”,这样的连续干预,确保了研修活动成效。
几年中,工作站以“团队研修方式”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实效的数学教师研修活动,不仅带动了5个远郊区县工作分站,还对众多基层教师产生了积极影响,把最专业的服务送给最需要的人,促进北京教育均衡化的发展。
四、以资源积累为目标——在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中历练团队。
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团队一直致力于建构高质量的共同学习体验过程,形成共同成长的绿色生态研修环境。工作站建立了一种开放的对话机制,为团员搭建适合自己成长的脚手架。在群体研修的激发下团员努力进行自主的攀爬,形成群体相互激发的共生共长的研修氛围。在群体交流中,每个人都实现着自我的成长突破:有的团员设计着富有特色的研修活动,有的团员自信的和专家交流,有的团员拿起笔总结吴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有的团员到外省市传经送宝……,2008年11月20日,中国教育报刊社组织了“吴正宪和她的数学团队——一个名师团队的展示及其成长范式解读专题教研活动”来自全国的近500名教师,倾听了吴老师和团队教师的报告,亲自参与、体验了互动研修的过程。《中国教育报》对此进行了报导。这些都是我们成长的标志,我们也逐渐具备了承担挑战性任务的勇气。
小学数学远程研修总结范文2
以北师大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梁威研究员的北京市和全国“八五”、“九五”、“十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数学分层测试卡》为实验载体,我们将明德小学数学能力提升项目作为明德小学教育质量提升项目的一个子项目,目的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评价思想,使教师尊重学生的发展差异,通过动态、多层次的评价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促进明德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008年,明德小学数学能力提升项目正式启动,每年会在4、5个省确定100所明德小学作为“种子”实验学校在北师大的引领下开展项目实验,以有效地提升明德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截止到2014年,共有4个批次、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400所实验学校参与了北师大明德小学数学能力提升项目。
一、教师专业发展与项目实施
为了更好地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根据项目推进的实际需要,北师大项目组制定了系统的三年实施方案,分阶段开展项目培训、赴京观摩、实地指导、远程指导、混合式研修以及项目总结等活动。
调研活动可以了解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培训活动可以引领教师进行学习,观摩活动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而指导活动可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可以说,明德项目的实施就是要发现并培育一支优秀的“种子”教师队伍,引领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
1.调研了解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为了深入地了解明德小学实验校的发展状况、数学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全面地掌握一线实验教师的实际需求,并为今后的项目指导工作提供依据,明德小学数学能力提升项目组通过实地调查、电话调查等方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需求等进行调研。河北、山东、安徽、山西等省的调研结果显示,教师希望参与的进修方式是能够与专家进行交流,其中30.23%的实验教师选择“听课、听专家评课”,30.12%的数学实验教师选择“听讲座,并与同行专家交流”。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希望参与有专家引领的进修方式,获得专家的指导。
在教师专业成长的形式方面,38.76%的数学实验教师选择“教研活动”形式,25.68%的教师选择“课题研究”形式,19.62%的数学实验教师选择“自主学习和研究”形式。这说明大部分教师还是希望通过外界的帮助来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2.项目培训引领教师学习
项目启动培训是项目实施的起点,能够明确项目实施的目的和意义,帮助教师理解项目实验的核心理念和关键内涵是培训工作的重点。因此,针对各省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项目组会设计相应的培训方案,完善培训课程,赴各省开展省内项目培训。项目组会采取讲座、研讨、座谈与教学观摩等方式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明德小学数学能力提升项目的实施背景、意义、内容介绍、数学课堂教学新理念以及《数学分层测试卡》的使用策略和使用方法等。
多种形式和内容丰富的培训可以帮助实验人员初步理解项目实验的核心理念和思想,明确项目的实施目标,逐步地引导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行为,使实验教师了解正确使用《数学分层测试卡》的方法,为项目的具体实施奠定基础。
3.赴京观摩开阔教师视野
农村小学教师的学习机会少,明德项目则为广大教师提供赴京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开阔眼界。实验教师会走进北京市优秀项目实验学校,进行听课与交流,进一步学习北京市项目实施的经验,开阔自身的视野,开拓项目实施思路,更好地改进自身的教学,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在赴京观摩中,广大教师“走出来”,带着自身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怀着对新知识的渴望走进北京市的小学课堂,直观地了解北京市教师《数学分层测试卡》的使用方法与策略,激发对自身思维和观念的反思,从而进一步激发自身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4.专家指导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观摩后,项目组会组织项目实施指导组专家赴每所实验学校开展实地指导。在下校指导的过程中,实施指导教师会按照项目组的要求,深入学校,开展联片教研活动,进行听课、评课与座谈,全面了解实验校使用《数学分层测试卡》的情况以及项目的实施情况,对《数学分层测试卡》的课堂使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特别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现场解决,并对项目实验的进一步开展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
在实地指导之外,在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项目管理组还会协调实施指导组对各省的实验校进行日常的远程指导。实施指导组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与实验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项目实验的开展情况,有效地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可以说,指导对项目实验的深入开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分层测试卡》中“分层评价、关注差异”的教育理念,更加明确《数学分层测试卡》的使用方法,进一步了解如何做好项目管理工作。
二、教师专业发展与项目支撑
明德项目在项目实施中会围绕教师专业发展开展各项活动,有步骤地引领教师专业成长。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会基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行安排和设计,有力地推动教师的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活动的引领,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支撑条件和保障。
1.为教师搭建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为了促进明德小学数学能力提升项目的深入实施,进一步推广项目实验,展示实验教师的风采,北师大明德小学数学能力提升项目组会组织指导经验丰富的北京骨干教师赴明德优秀“种子”实验校开展混合式实地指导。
混合式指导是指采取先进的视频技术,现场项目组专家会亲临指导,多地区采取远程视频的方式共同参与。为了使指导更具针对性,发挥指导的最大实效,项目组会精心设计混合式指导方案,组织指导教师将项目培训、听评课有机地结合起来,由当地实验教师上观摩课,结合课堂教学实践,项目组专家与各分会场通过视频进行点评、指导和互动,拉近项目组专家和各地明德小学的距离,使联片教研活动的主题更加鲜明,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活动辐射范围更加广泛,让专家与教师一起体验在数学课堂上使用《数学分层测试卡》的整个过程,从而真正地参与听课、评课和反思活动。
2.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从对明德小学教师的前期调研结果来看,数学实验教师教学困难的原因各异。值得注意的是,仅有7.27%的教师认为是自身原因导致教师教学困难,其中包括3.39%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能力亟待提高,2.67%的教师认为自己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些困惑,1.2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不足。另外,35.75%的教师将导致教学困难的主因归结为教学资源的不足和指导、帮助的缺乏,其中包括15.27%的教师选择“教学设备不足”,12.24%的教师选择“教学材料不足”,8.24%的教师选择“缺乏参考书籍”。
随着明德项目实验的不断深入开展,实验教师们希望能够有更多的资源帮助自身学习,更好地开展项目研究工作。为此,在明德项目实施过程,项目组注重资源建设、录制优秀课例资源、建设项目网络资源、编写工作快讯等,为广大教师提供多元的学习渠道,为学习、交流与分享研究成果搭建平台。丰富的学习资源不仅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良好的土壤,也为各个实验省、学校、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与互相借鉴起到桥梁的作用。
3.为教师专业发展建立项目管理规范
为了保证项目实验规范有效的开展,项目组还为实验校和各级数学教研员分别研制了学校课题负责人手册和教研员手册,明确项目实施的重点,规范项目实施的过程,保证项目实验的顺利进行。
此外,项目组还注重增强实验校的档案意识,引导实验校做好项目实验的档案工作,通过实地指导和远程指导的形式,督促实验校积极做好项目档案的建设工作,规范项目实施。
通过规范项目的实施,引导实验校对项目实验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科学的实施,不仅可以促进项目实验有效的开展,还会为学校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提供很好的示范,有力地推动学校课题研究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打造“种子”教师,引领、带动区域发展
北师大明德小学数学能力提升项目以《数学分层测试卡》为载体,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培育优秀的“种子”教师队伍,从根本上促进明德小学教育教学发展,对农村教育的支持模式也由“输血”变为“造血”。
1.教师专业素质得到提升
这一项目的实施可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进他们的教学行为,促进他们的发展,使他们能够在教学中注重面向每一位学生,尊重发展差异,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将课堂还给学生,将成功给予学生。调研显示,在备课时,能够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和学业程度的数学教师已从实验前的12%提升到74%,90%的学生认可并喜欢这样的教师。
针对数学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我们还从组织课堂讨论、讲课明白易懂、运用积极语言以及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等4个指标进行考查。结果显示,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除组织课堂讨论一项得分率较低外,为69.4%,在讲课明白易懂(88.5%)、鼓励学生解决问题(87.2%)以及运用积极语言(78.1%)上的得分率均在78.0%以上。这说明多数数学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
总之,通过项目的实施,一支关注差异、注重因材施教,能够主动学习、自觉研究的优秀“种子”教师队伍得到培育。目前,各省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种子”教师,他们正在为本校和本地区项目的顺利开展发挥着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在他们的带领下,项目学校的教师和当地其他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师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
2.教师的转变促进学生的成长
通过项目的实施,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转变,教学能力得到提升,这使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有所增强,数学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数学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也得到提升。第二批5个省的调研结果显示,使用《数学分层测试卡》,可以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增强他们数学学习的信心和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调研报告显示,实验学生的数学成绩显著提升,项目实验校学生与对照组学生相比,其平均成绩高出2.6分,在测验各个内容维度和能力水平上均优于对照组学生。
调研还显示,实验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更积极,有更积极的学习情绪体验和学习内在兴趣,他们与数学教师的关系也更亲密,更愿意对教师的教学作出回应,对自己与教师的关系感到更满意。
3.建立“种子”教师队伍,引领实验区教育的整体发展
在北师大明德小学数学项目组的支持和引领下,一些“种子”实验学校涌现出来。学校通过开展项目实验,已经培育出一定的成果,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教师。以此为基础,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实验区已经开始自主开展应用《数学分层测试卡》的推广实施活动。一些地区还会联合非“种子”学校,甚至是非明德学校开展观摩教学、集体研讨、联片教研等活动,宣传项目实验的理念,展示项目实验的成果。这些活动会促进项目实验的深入开展,为当地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作出较大的贡献。
4.探索出“以项目为载体”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模式
总结明德小学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探索出适合明德小学教师需求的、成熟有效的培训模式和方案,是项目实施中所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到目前为止,数学项目组已经形成“以项目为载体”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模式,即包括以一个可操作性较强的项目为核心,进行较长期的边学习、边研究、边总结的培训模式,在整个过程中运用集中培训与下校指导相结合、专家讲座与课例分析相结合、说课与听评课相结合、集体备课与实验教师做课相结合等多种方式。
小学数学远程研修总结范文3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师培训;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3―0130-04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加强教师培训是新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教育公平,从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当前,参加教师培训是教师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大教育培训的力度,促进专业教育培训的发展势在必行。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教师培训。2008年,中小学教师培训采取“天网、地网、人网”三结合的方式,实施远程培训项目,2009年的国培计划在远程培训的基础上,突出案例教学和参与式培训,2010年的国培计划首次实施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并将短期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
为更好地了解教师对培训的期望,从而为教师培训的开展提供依据,本次调查选取国培计划(2011)山西省中小学数学学科骨干教师200名作为抽样结果,从参训教师基本情况、培训动机、培训资源、培训组织形式等角度设计问卷,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法、访谈法、数据统计法等形式。调查对象为参与“2011年山西省中小学数学学科骨干教师国培计划”的教师抽样个体,其中包括小学和中学教师各100名,总计200名。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44份,其中有效问卷有108份,有效率为75%。数据统计与分析采用SPSS17.0和Microsoft Office Excel。
二、调查结果与讨论
1.教师的先前培训情况。在参加2011年国培之前,大多数教师已参加过不同形式及层次的培训,为了了解教师先前培训情况,特调查教师参与过的培训次数、培训层次等,统计结果见表1。
注:表中的百分比为参与了各层次的培训人数与本次调查总人数的比值,“总计”是指参加过相应培训次数的人数与本次调查总人数的比值。
从表1可知,在参加国培之前,教师参加培训的情况复杂,参与培训的层次、次数也各不相同。仅有28.6%的教师参加过1~3次国家级培训,其余教师均未参加过;就省级培训而言,32.4%的教师参加过1~3次,仅有1.9%的教师参加过4~6次,其余教师均未参加过,由此可看出,教师参加的高层次专业培训普遍较少,培训层次较低。12.4%的教师参加过10次以上的培训,48%的教师从未参加过任何层次的教师培训,这对于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来讲是极为不利的,教师培训体制仍有待健全。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都离不开科学的教育培训。
2.培训动机。在培训的过程中,培训动机对于培训的效果好坏有着一定的影响。为了了解本次培训中教师的动机,现做了相关调查,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教师培训动机统计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参与培训的动机是为提高个人素质的教师占40.1%;29.1%的教师参与培训是为了成为学科骨干。由此可见,在本次调查中,多数教师有着恰当的参与动机,但也存在一些教师,参与培训仅仅是为了晋升专业职务(6.6%)、获得学分(5.9%)、听从上级安排(5.5%)等,自我参与培训的兴趣不强,这无疑会影响到最终的学习效果。
3.培训资源选择。培训资源的丰富和恰当,对于培训活动的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关于此问题的多项选择中,57.4%的教师认为培训课程应选用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开发的资源。38.0%的教师选择国家级培训资源库的标准资源、优质资源,这样既可以避免劣质资源教育培训的费时费力,又在一定程度上从实际出发,更新了教师的知识和观念。17.6%的教师认为应选用山西省培训资源库资源;选择本土资源的最少,为11.1%。可见,教师希望使用优质的资源来促进学习,对本土开发的资源信心不足。
4.培训师资选择。关于培训师资问题的多项选择中,91%的教师选择一线名师,一线名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多样,是教师学习的榜样。68%的教师选择课改专家,课改专家掌握着前沿的课改方向和理念,能够使教师及时了解最新的课改动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选择教科研人员和高校教授的教师比例相近,分别为41%和40%。只有6%的教师选择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由此可见,在培训师资的选配方面,应遵循多元化和开放式的原则,将一线教师、课改专家作为培训的主力军,在培训过程中以理论为导向,以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使参训教师能够学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不脱离理论。
5.培训内容。培训内容是培训活动的核心,如果培训内容设置不合理,培训活动就没有意义,甚至只是耗时耗力耗财,没有成效。为了解教师期望的培训内容,现做了相关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图2 教师期望的培训内容的统计图
根据图2分析得知,教学方法与技能是教师最期望进行培训的内容,选择比例占到31.4%,由此可见,教师需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技能以应对各类学科知识的讲解。学科专业知识作为本科学教师的必备素养,被选比例达到24.1%。选择信息技术的只有12.4%,可见教师的信息化意识不够强,信息素养有待提高。13.2%的教师选择教师学、心理学,10.5%的教师选择新课标解读,仅有8.4%的教师选择教育科研知识。可见教师对于这类理论知识重视程度不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不强,过多地关注实践。
6.培训方式。为了了解教师喜爱的培训方式,现做了相关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图3 教师喜爱的培训方式的统计图
从图3可以看出,在本次调查中,教师最喜欢的培训方式为案例分析,被选比例为33%,这种方式能够深入教育教学的实践,从具体案例入手,博采众长,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23.2%的教师选择研讨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开阔教师的思维,共同进步。选择课题研究、听讲座、系统讲授的比例分别为13%、12.5%和10.3%,6.3%的教师选择自主学习。互联网资源丰富,沟通交流便捷,却只有1.8%的教师选择网上学习,可见教师的信息素养和网络化意识还有待提高。
7.培训组织形式。培训形式多种多样,但基于教师教学压力较大的现状,如何合理选择教师培训的组织形式有一定难度。调查表明,最受教师欢迎的培训人员组织形式为校外集中培训,被选比例达到了46%,采取这种方式,教师既可以专心参加培训,又能够和来自各地的参训教师进行交流探讨。31%的教师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是由专家进行个别指导,这样更容易结合教育教学的实际,科学高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但是考虑到这种方式对于人力、物力、财力要求较高,大规模应用这种方式难度较大。教师选择远程培训和校本培训的比例较少,分别为13%和10%,可见教师对本土资源重视不够,信心不足,参与远程培训的兴趣不高,对网络学习的质量存有质疑。
8.评价考核方式。对于培训效果的考核评价需要严谨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良好的评价方式和准确的评价结果对于培训效果总结以及今后的培训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参考价值。在关于评价方式的选择中,29%的教师选择现场说课,显然,这种方式更注重教学实践能力的考察。26%的教师选择撰写论文。选择提交作品和建立档案的教师比例分别为23%和19%,这两种方式的考核可以作为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能够全面、客观地体现培训效果。建议采用考试来评价学习成果的教师只有3%。
三、培训建议
1.科学、合理定位培训目标。基于培训对象群体的复杂性,参照相关培训文件的精神,应从前期调研开始细致化的进行安排。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认真设计培训需求调查问卷的内容,针对不同类别、层次、岗位教师的需求,围绕某个或某几个主题,构建科学、合理、富有针对性的培训目标体系。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使培训符合更多教师的现状。
2.组建优秀的培训者队伍。教师培训是一种系统化的智力投资,依靠智力资源的开发、投入、应用和转换等方式,实现以人影响人、以智力资源再生智力资源的活动行为。优秀的培训者队伍是有效培训的重要保障。依据调查结果,建议选择下列人员作为培训教师:
首先是本学科优秀的一线教师。一线教师经验丰富,善于处理各类不同的教育教学问题,能够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对参训教师的培养是最直接且最有效的。
其次是课改专家。课改专家能够深刻剖析学科、教材的精髓,能够提供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方向,进而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再次是大学教授专家。教授专家走在理论的前沿,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培训经验。另外,教授专家能够结合大学教学案例,传递自由、轻松的学术氛围,进而影响中小学教师的传统教育理念,推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发展。
3.设计合理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的选择应从省市、地方基础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课改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前瞻性、适用性,使教师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从而为学生带来新的视眼。再者,要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的培训课程比例,并设置选修与必修课程,让受训教师能够自主选择所需的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同时,要构建基于动力机制的培训课程库运营模式,强化教育行政部门、课程提供机构、管理者、教师等的职责,改革原有资源库运营中的动力机制问题,加强资源库的良性运转。
4.完善培训评价体系。教师培训的实施,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向研究、交互作用的过程。在本次调查中,教师最期望的评价方式是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核,如现场说课、提交教学案例、专题讨论等,这种方式能够直观地反映培训效果。
另外,应利用互联网进行跟踪评价,持续了解培训后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观念的改革和能力的提升,加大跟踪评价的力度,坚持培训评价原则科学化、维度全面化、主体多元化的基本精神,真正实现完善的培训评价。
5.合理规范培训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培训制度的建立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加强教育培训研究,提高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端正培训态度,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培训补贴标准;二是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有关制度,明确教师参加培训的权利、义务、条件、待遇等问题,从而构建适合于教师培训发展的外部环境,推动教师教育培训的健康发展。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教师先前参与的培训层次较低,未参加过培训的教师比例较大(占总人数的48%)。教师期望培训以校外集中培训的形式,将一线名师作为主要培训师资,运用国家优质标准资源,以案例讨论与分析的方式,重点对教学技能与方法进行培训,在培训结束时,主要以现场说课的方式,着重对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进行考察。但是,教师对本土教学资源的重视不够,信心不足,且尚未意识到网络学习、远程培训的益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周玉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培训――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与现行培训矛盾的调查与建议[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12):13-15.
[2]王月霞. 2000-2010年国家级教师培训研究的文献综述[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5):45-46.
[3]Casey, Matthew Scott, Dennis Doverspike, University of Akron. Training Needs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for New Technologies Through the Use of Problem-based Inquiry[J].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Quarterly,2005.,18(1):110-124.
[4]Denby, Steve. The importance of training needs analysis[J].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Training,2010,42(3):147-150.
[5]余新.有效教师培训的七个关键环节――以“国培计划――培训者研修项目”培训管理者研修班为例[J].教育研究,2010.
[6]卢真金.论骨干教师培训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模式[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3(6):47-51.
小学数学远程研修总结范文4
曾荣获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无锡市社会事业领军人才、淄博市高层次人才、教育创新人物、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等称号。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新课程远程研修项目课程团队专家、山东省义务教育新课程骨干教师省级培训专家、山东省农村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专家、无锡市首批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导师。著有《有效教学 和谐课堂》一书,主编《有效上课》《走进名师课堂》,参编多本教师培训用书,累计100余万字。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百余篇。
练习课,对一线教师来说虽然常上,但在大型教学展示活动中却总是不敢上。原因何在?我想,基本原因可能有三,一是对练习课的定位与功能认识不够,二是对练习课的操作要领和基本程式掌握不够,三是对练习课的评价与检测标准理解不够。因此,练习课常常成为“闭门课”,难登“大雅之堂”也就不足为奇了。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范新林老师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挑战“”,打破传统,展示了一节内涵丰富、设计精巧、充满挑战、以生为本的精彩公开课堂,博得大家的一致好评,缔造了练习课的一片新天地。
一、顺应学生认知规律,让练习课有坡度
练习课,不仅要根据知识的结构特征和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来巧妙设计,更要切实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科学设计,做到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环环相扣,节奏明快。要尽量通过有坡度、有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在简单运用、综合运用、问题解决、拓展创新、反思总结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提高技能,增长智慧,尽量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他们都获得成功的体验、情感的满足。
范老师的课,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练习设计层次性强,教学推进有坡度,有力度。
课始,范老师便由报算式引入。
(1)师:你能报几个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吗?试试看。
生依次说出如下算式:
325×25 540×97 396×17
100×96 100×10 999×99
(2)师:你觉得哪些算式的答案一看就知道?
学生回答并阐明理由后,教师擦除100×96和100×10。
(3)师:还剩四个算式,你觉得哪个算式的得数最大?
生汇报并阐明理由后,师擦除999×99。
(4)师:估计一下,在这三道题中,哪一道题的积最大?哪一道题的积最小?
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5)师:我们知道了540×97的得数最大。那另外两题哪个得数大呢?
生判断,说理由。
(6)师:那么,325×25的得数到底比396×17的得数大多少呢?我们能不能一眼就看出来啊?
生:不能。
师:是的,我们不能一眼看出得数,这时候该怎么办呢?
生:算一算。
师:对,动笔算一算。
(生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上述教学过程,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让教学拾阶而行,一路攀登。范老师和学生一道充分经历了:生成素材口算筛选估算比较笔算验证纠错总结等环节,和谐自然,意义深远。
细细品味这一教学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范老师的设计匠心独具:首先是素材来自于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解决过程步步有新要求,深刻把握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然后是练习点密集,这不仅训练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口算和笔算,更训练了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能力。几个算式,承载了单元练习的主要内容,而且不露痕迹,自然行进,扎实高效。
二、把握学生心理需求,让练习课有深度
上好练习课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便是把握好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在练习中有新疑问,有新思考,有新体验,有新成就。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理需求,他们才会对自认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产生新兴趣,才会对自以为掌握得不错的知识萌发新的深入学习的动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在充分把握所练习内容核心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创造性地用好或编好练习题目。
范老师的课,便呈现了他对本单元知识的深刻把握和创造性设计。就拿“编算式”环节来说,不仅顺应了学生好奇、善于挑战的心理需求,同时也为学生留足了创造与思考的空间,让练习课走向深入。
师:在396×17这道算式中,有几个数字?
生回答,师板书:3、9、6、1、7。
师:接下来,我们做一件事情:把这五个数字打乱顺序,给它重新排排队,变成一个新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使得它的积比396×17的积更大一些,你们行不行?请你写几道。
学生写算式。
生1:976×31。生2:713×96。
师:这两个算式的积,哪个大一些?
生:713×96的积大。
师:对,你能不能写一道算式,比它还要大?(指着算式713×96)
生:731×96。
师:你们觉得他写的是不是比它(指着算式713×96)还要大?
生:是。
师:能不能写一道比它(指着算式731×96)还要大?
生1:631×97。
生2:虽然两位数大了1,但三位数的百位上小了1,所以,不大。
师:谁能写一道比它(指着算式731×96)大一些的呢?
生:761×93。
师:你们觉得这道会比它(指着算式731×96)的积大吗?
生不语。
师:我发现,有的同学在用笔算了,好,请你用笔算一算,到底哪道算式的积会大一些。
生计算,汇报。
……
观察黑板上的五道算式的积。
师:我怎么没有看到积是六位数的呢?
生谈自己的想法,用最大的三位数乘最大的两位数来验证,即999×99,积也是五位数。
师:有没有积是三位数的可能?
生谈验证方法,得数最小的都是四位数。
师小结。
“编算式”又编出了一段精彩的学习历程。在利用3、9、6、1、7这五个数字编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的过程中,一步步改变标准,一步步让积变大,让学生深切感受了积的变化来自于两个因数的变化,要使积最大,就要让两个因数最大。本环节进一步训练了学生的笔算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两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这一规律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深刻感受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范围。从有挑战性的“编算式”开始,把学生引入了一个内涵深刻的探究活动,把练习课上出了深度。
三、关注学生灵活应用,让练习课有广度
练习课是新授课的延伸和发展,练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提高技能,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便是提高他们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能力和技巧。在范老师的课上,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1)李明从家到学校有4500米,如果他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30米/分,那么21分钟能到学校吗?
汇报交流时,学生有的用估算,有的用笔算,比较发现,本问题用估算比较方便。
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先来思考一下:什么样的问题适合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
(2)四年级有205位同学去看电影,票价39元。带8000元钱够吗?
师:你想想,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小学数学远程研修总结范文5
小学新入职的教师少不了培训,那么培训后的心得怎么写呢?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师培训心得与体会范文2020,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小学教师培训心得与体会范文1在这次培训中,我们讨论了如何搞好网络大集体备课,学习了新课程标准,观看了_名师课堂,并间接听了全国小学名师于永正老师的报告《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我受益匪浅。特别是于老师的报告让我深有感悟。于老师的课堂简单、实在,却又不同凡响,是语文教学的经典之作。那么怎样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做到更加有效呢?
一、要有目标意识及落实目标的意识
阅读教学应该是有起点有重点的,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课后的练习。我想: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谈教学效率,把每一课的课后练习高标准、高要求地完成就是有效教学。除此之外,要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语文教师,要有目标意识及落实目标意识——过关意识。每个年级段的写字和朗读一定要落实,要过关,教学中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该默写的一定要默写,该背的一定要背。
二、要做好对话中的“首席”课前,老师要和教材“对话”,把教材读懂,掌握好
这一环是关键。课堂上要讲学生不懂的,教学生不会的,少问,少讲,多示范。示范是最好的老师,要惜时如金,尽可能减少课堂时间的损耗。
三、莫把课堂当讲堂,莫把语文课上成讨论课
课堂是学堂,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要用启发的、激励的语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另外,语文课上有些讨论并不能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给学生留下的是字词、是语感,是不可言传的感受。讨论得太多,开掘得太远,就会使语文教学变“胖”,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声光电一起上,弄的学生头晕目眩,就会使语文味儿少了。
四、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首先是生活,其次才是教学。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课堂上,更多的是在老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和教材对话。教师关注的是学生,该讲的讲,不该讲的不讲,教学生不懂的知识,一定要有过关意识。
五、教给方法,培养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捷径
“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可见学习方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学习方法是学生为了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所采用的某种方式、手段、途径。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才能独立地探索新的领域,获取新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
1、教给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预习”乃是“学生预先学习”之意,即预习应看作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是课外到课内的桥梁和纽带,是铺垫,也是初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阶段。强调预习并形成良好的习惯,其意义在于: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主动求教的积极性,提高自学能力。
2、教给学生读懂课文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力读懂课文的方法是多方面的,从识字、解词、释句,到理解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理解文章题目,理解思考课后问题到自己能围绕课文的某一词句提出问题,从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到体会其内涵,品味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都需要教。
3、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老师和学生都很有制订好读书计划,并按照读书计划要让学生利用学得的知识,方法去广泛阅读课文以外的文章和书籍,使他们“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爱“读”,还要指导他们会“读”得好,读得有收效。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远不止上面提到的策略,还有专家们提出的: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精心进行教学设计;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大问题背景,实施有效对话;适度拓展、坚持练笔等等。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把握住课文的精髓,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努力构建有效、实用的语文课堂,我们的语文课程才可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学教师培训心得与体会范文2在这一段时间的培训中,我比较认真地看了各位专家对于小学数学新课标的解读,尤其对他们讲解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各个方面的问题、今后改善的措施、办法进行了深刻的理解和领悟。确实收获不小,感觉自己在日常工作中还存在很多不足。我们仅仅在自己的一个狭小范围内计划着自己的工作。透过这次培训,我有如下感想:
一、这次培训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
我们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彻底改变自己。这次学习使我的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转变。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务必具有渊博的知识,良好的思维品质,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在数学学习探究过程中,不再把数学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而是要成为学习群众中的成员,在问题面前教师和学生们一齐寻找答案,在探究数学的道路上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和朋友。
二、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应做到:
1、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实践,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2、为学生带给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
3、鼓励学生透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索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潜力;
4、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三、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学科及其文化有用心的情态,才能持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刻板的情态,不仅仅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还会影响其它发展,因此我们要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空间。关注学生我们应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用心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用心性;
2、把教学与情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忙,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关注学习有困难的或性格内向的学习,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语言的机会;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齐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忙,做到教学相关。
四、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情感态度
新课程强调“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转变为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潜力的发展”。在此,个性需要指出的是:数学教育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应是与其数学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学习直接相联系的,也即在两者之间存在内存的、必然的联系,而不是某种外在的、牵强附会的、偶然的成分。因此,我们无疑应当强调透过数学教学帮忙学生树立在数学学习上的自信心,但是这绝不是指数学学习应当成为一种毫不费劲的“愉快学习”,我们应当努力增强学生对于数学学习过程中艰苦困难的承受潜力,从而也就能够透过刻苦学习真切地体会到更高层次上的快乐。这也是中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
五、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对学生学习策略进行指导,即让他们在学习和使用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那么,指导学生学习策略我们应做到:
1、用心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引导学生采用推测、查阅和协调的方法进行学习;
3、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新课程改革不是说说而已,务必要与实践相结合,即将努力学习,用心进取,用心参与课程改革,在课堂实践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我乐于参与远程研修,我也乐于与广大同仁们共同成长,我也更乐于实践课堂教学。
六、我也从班级成员的提问、评论、作业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培训中,各位老师都能用心提出自己遇见的问题,也能毫不保留地讲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认识。对班里成员提出的问题能认真讨论,各抒己见,有利于改善我们的教学,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
时代要求我们务必进步,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努力地在先进理论的指引下大力改善我的工作。
小学教师培训心得与体会范文3本人在20_年4月参加了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通过《福建教育》专家的讲座培训,使我在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教学业务水平和科研水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提高。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下内容:
1、由教授讲授的新课程理念更新
2、由教授讲授未来教育教师培训项目,此模块内容,让全体学员耳目一新。
3、如何做一名成功的教师,上好每一节课
下面,我将本阶段的具体学习作以下简要小结:
一、认识的提高
构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是教育长足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教育主管部门探索的永恒主题,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教师培训提高自身素质是关系到教师教书育人质量的大事。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是我们教师在思想和业务成长路上的加油站。我在参加教师继续教育中,特别重视自己师德和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始终把师德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把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作为教师的核心素质来提高。在培训中,真正做到师德建设和业务培训两手抓、两手硬,通过培训,切实提高自己的师德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
在培训过程中,感触最深的部分是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培训。第一个关键节点,框架问题修改是研修重点和关键,可以说不完成框架问题的修改,其他方面的修改,也会受到影响。为了不使框架问题修改影响其他,我在学习时对问题修改时间段做了特别处理。首先时间保证;其次,我采取“稳扎稳打”,让作品修改内容化整为零,为了加强对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我共享了其他学员的作品,互相交流,一起研讨,使框架问题的修改在下一模块学习开始之前及时完成。对此,能够完成,我对线面的学习也有了很大的信心。
二、具体收获
1、参加培训,使我对教科研方面的认识有进一步提高,能自觉地参与课堂的教学研究,积极参加课改研究,及时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撰写教育论文。
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使我意识到教学课程的改变我们必须跟上新的教育理念,所以在下工夫熟悉新教材的同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业务水平,很快跟上了教育改革的步伐,也提高了自己课堂教育能力和教学质量。
2、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师德方面的修养,我坚持把师德建设当作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环节来抓,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学习和领会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所涵盖的内容,提高自己的事业认知、职业认同水平,增强了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使依法治教、廉洁从教成为自己自觉的行为,积极争取做一名“师德双馨”型的教师。
3、轰轰烈烈的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给教师继续教育带来了丰富的内容,重点通过《教师职业心理》、《英特尔未来教育》等专题培训和考试,使我们对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课程理论、当今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等都有进一步了解,也提高了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等内容的培训,不但提高了我们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
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在学习教育科研理论知识,组织教育教学调查、实验和交流等活动中,使推广、应用教育科研成果的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广大教师在“学习——研究——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己的理论素质和教育科研、创新能力。
4、重视交流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过去,只知道埋头于书本知识,信息闭塞,不善于交流,使得一些好的经验未能融于自己的教学,而自己的一些体会又未能及时整理,因此使自己的发展缓慢前进。学习期间在进修学校各级领导和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有了长足的进步,使我感到自己的教师修为有了深一层次的提高,使我更加如饥似渴的追求新知的摄入,在这里我向你们表示感谢。今后我会努力并不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为祖国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通过培训,使我在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使我更加坚定了教书育人的信心和决心。通过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使我对教育教学理念、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课程理论和当今国外先进教育思想都有了进一步了解。我充分认识到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更好的胜任新世纪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不断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我对教育科研和新课程有了更深的理解,不断提高了自己的教科研水平和驾驭新课程的能力。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学习和领会了教师职业修养所涵盖的内容,提高自己的事业认识,职业认同水平,增强了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通过此次继续教育学习,我深切感觉到,做为一名教师,需有先进完备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使我在教学工作中能“因材施教”,对学生能给予学习上的指导,生活中的关心,认识的点拨,思想的疏导。
总而言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是十分成功的,对我来说可谓收获多多。我们要以总结检查活动为契机,切实提高对教师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立足课堂,服务教学。积极参加新一轮继续教育培训。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良好职业道德和坚强坚实业务基础的高素质的新时代教师,为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小学教师培训心得与体会范文4在这次网络培训中,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数学教学上是幼稚且不成熟的,教学工作中还有很多不足,但通过这些日子的学习,我坚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一定能取得更大的进步。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一、数学理念的提升
虽然从事教育工作已久,但面对当今的形式,时代要求我们不断进步,吸取营养,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能够有突飞猛进的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在这次学习中老师为我们总结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这让我在数学理念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集合思想、对应思想、符号化思想、化归思想、类比思想、分类思想、统计思想、极限思想和模型化思想这么多数学教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复杂和实效的。我正是缺少了这样的一些理论基础,使得在实际教学中缺乏高度和深度。老师关于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论述非常贴近我们的实际教学,这也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尤其是公开教学中面临的最为头疼的环节。除了教师自身要具备较高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外,更要汲取丰富理念,这样才能真正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
二、教学行为的转变
对于每位教师都要面临的备课和上课任务,在这次培训中我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日常工作中面对庞大的班级学生数,面对堆积如山的要批改的作业,再加上那么些个后进生,教师已经忙得不可开交,谈何每天细心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尤其是像我这样缺乏经验的年轻教师,日常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内心来说实在让人堪忧。老师的讲解为我们在这些方面的思考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方法。空谈理论不切实际,屏弃理论也不合逻辑。我们应理论结合实际,在日常工作中根据自身工作量在学期初为自己制定好工作目标,如细致备多少节课,进行多少节课堂教学研究等。简而言之,就是有选择性地进行教学研究,保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做到充分利用。可谓:量不在多,贵在精。我想这样一种教学行为的转变,才能真正意义上运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才能让学生获得更为有效的教学。
三、教研方法的更新
一直以来,校公开课的开展一直是我们进行教学教研的重要方法。通过汪主任的一席话和几位老师的说课演示,不仅让我对如何说课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在日常教学教研中思想和方法的转变需求。我们应与时俱进,在开展学校公开教学评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有选择性地加强课后说课及互相评课的实践练习,更为深入地做好教研方法的更新,也为我们展开更有效的教学打好基础。
经过这次我认识到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观者,做一个课改的积极实施者。经过学习,也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有不断的提升。我想只有经过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新课程改革之花才会开得更加灿烂,中华民族才会永立世界民族之林。我愿在这快乐而无止境的探索中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小学教师培训心得与体会范文5关于参加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该说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通过不断地学习,使我在理论上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现做一个个人小结。
一、充分认识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意义。
加强继续教育学习是教师适应竞争上岗的迫切需要,在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中小学生逐步减少的情况下,中小学教师的需求量也在逐步减少,必然给教师的上岗带来严重的危机。在实行教师聘任制的今天,每个教师都应做好“能者上、庸者下”的思想准备。一个教师要在教师工作岗位上占有一席之地,在竞争上岗中处于优势地位,就必须加强学习,使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是教师适应学生思想日趋活跃复杂的客观要求,为了避免学生误入歧途,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教师必须及时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包括错误的),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善于运用先进的德育方法,消除学生受到的不良影响,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不断虚心学习、调整、充实、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完善教学能力,明确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技术,更是艺术,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行为,教育行为是在教师自我临近下的一种有选择的技术,是根据在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有关教学的经验,知识而形成的一整套操作技巧,我们只有善于设计教学,善于研究教材,选择合理的教法,学法,灵活地运用讲解、提问、练习、复习、谈话,编制试卷等技术,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才能表现出高水平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技术,而且这种教学技术与行为的发展组合,便会产生一种寓于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甚至学术能达到正确、鲜明、生动的境界。使学生不仅生动的理解了学习内容,而且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三、转变教育理念,相信我的学生一定能成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应立足于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这种期望不仅是教师自身工作的理念,更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实现“人人成才”的一个重要基础,不要忘了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总之,继续教育学习的收获非常丰富,它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也让我收获了很多的知识。然而,憧憬未来,我知道前方的道路依然是曲折的,毕竟这些思考和理论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去尝试和运用,并最终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东西,我想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达到培训的目的。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年轻教师,我将在继续教育的平台上努力奋斗,争取把自己打造成社会需要的教育者!
小学数学远程研修总结范文6
关键词:三通两平台;教育信息化;教育教学创新
中国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8-0017-04
一、 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教育信息化对于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作用。
2012年3月,教育部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到2015年,初步解决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基本实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的普遍应用,由初期起步阶段进入应用整合阶段。第二阶段是到2020年,实现深度应用,进入全面融合创新阶段。2013年,教育部进一步明确了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为核心理念,以“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为基本原则的发展思路,并将“三通两平台”、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以及教师培训等列为近期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内容,为各地推进教育信息化明确了总体原则、方向和路径。
“三通”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由于我国各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差异较大,不同地区对“三通两平台”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位,实际推进过程中也必须结合各自特点确定发展思路。
苏州市是我国经济相对发达,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在发展教育信息化方面有较好的基础条件。全市所有学校拥有100兆以上光纤接入,教师信息化终端和学校多媒体教室基本普及,45岁以下教师100%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率超过70%。整体上说,苏州市已经度过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初期阶段,逐步由浅层、低水平应用向深度应用整合、全面融合创新的发展阶段迈进。
苏州市教育局对教育信息化一直高度重视,专门研究制定了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召开了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成立了信息化办公室,理顺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明确提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变革学校管理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将苏州市建成一流的国家智慧教育区域综合试点示范城市的发展目标。
2013年,苏州市教育局和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就推进教育信息化进行全面合作。经过前期的详细摸底和充分沟通,双方确定了以信息化课堂教学环境创新为抓手,以教师能力提升和教学应用创新为主线,高质量实现“三通两平台”的合作路径。在具体实施上,双方共同遴选了部分中小学校开展课堂教学环境改造和应用试点,同步开展大规模教师培训和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以及信息化教学创新实践,形成了整体规划、多维推进、以点带面、逐步拓展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初步成果。
二、技术促进教学创新初见成效
1.教学环境创新
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在课堂,难点也在课堂。课堂教学环境创新是教学模式创新的前提条件,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第一步。苏州市利用工程中心研发的“云+端”一体化的“云端教室”整体解决方案,进行教学环境改造提升。
在前端环境建设方面,首先,以“电子双板”等信息化教学终端取代传统黑板,“电子双板”是基于佩维奥“双重编码”理论而设计的“双轨教学”系统,由教学软件平台支撑的前端两块数字化显示设备,实现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双轨呈现”,通过双画面同步展示抽象内容和形象内容,同时刺激学习者的左右脑,提升学习者学习兴趣和效能。其次,用基于物联网的数字应答器和基于平板电脑的信息化学习终端作为学生终端装备,并与“电子双板”教学终端实现全面连接互通,使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高效实时互动、精确过程评价成为现实。再次,配备小组合作学习信息终端,为小组合作探究提供条件,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基于问题的教学、自主协作探究等提供支持。最后,全面优化教室音视频采集、传输设备,为实时交流、远程互动提供支持。
在后端云支持平台方面,苏州市利用工程中心研发的教育云平台,逐步推行以云空间为核心的信息化教学创新,使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活动都可以在云平台上高效完成,将教育教学全过程无缝衔接,这不仅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服务和教学服务,而且为教育机构、个人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学习空间,使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各类角色都能拥有可靠、可管、可控的网络学习空间,并能以空间为依托开展良好的线上交流,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交互形式。
通过“云”和“端”的高度整合,“云端教室”解决方案显著强化了教学活动各主体间的相互关系,真正实现了教学环境的物理空间、资源空间和社交空间全面整合,为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提供了良好支持环境。
苏州市在工程中心的支持下,从2013年开始部署课堂教学环境创新试点,经过一年的建设和应用,目前已经初显成效:一批以云端教室为特色的信息化课堂教学环境在苏州中小学校生根开花(如图1所示),越来越多的教师不仅仅满足于使用PPT和电子白板开展教学,而开始利用先进的“云端教室”信息化课堂教学环境,深度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创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逐步从浅层次的工具化应用转变为以技术为支撑的深层次、体系化教学变革,课堂教学的传统环境和组织形态都开始发生改变。
截至2014年7月,苏州市已经完成了30余间中小学校云端教室的建设,培训教师人数超过500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创新全面开展。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最近的一次对120位教师的实地调研中,超过80%的教师表示“乐于使用”云端教室教学环境。苏州市计划到2017年,建成200个拥有良好资源可获得性和课堂互动支持能力,并具有情境感知、环境管理功能的云端教室。
2.内容与方法创新
在教学内容方面,苏州市针对“优质资源班班通”发展要求,依托工程中心研发的一系列以云端应用(APP)形式驻留在教育云平台上、可供师生随时灵活访问的优质学科资源,以及配套的学科教学辅助工具,实现资源开发和应用的创新。
在技术与学科内容的融合方面,这些云端应用都是深入学科内容、直接对学科知识点教学提供支持的智能教学工具和资源,例如,面向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动态几何工具,具备符号计算、智能推导和机器证明等功能,方便老师开展形象化的课程教学(如图2所示);物理和化学仿真实验平台能够为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提供生动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理化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音乐学科教学工具可提供良好的识谱、打谱、在线乐谱编辑等应用,显著提升音乐学科教学效果;英语学科教学工具针对听力教学、口语教学难点,实现了音视频互动、图文呈现同步,为视听练习、互动教学提供了良好支持。
在技术与教学过程的融合方面,教育云平台还提供了一系列高质量的通用教学支持工具(APP),比如,为教师提供的智能诊断和评价工具,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精确定位班级每个学生知识体系的薄弱环节,并开展定向辅导和智能推送,有效提升学习效率;为课堂互动提供的实时应答支持工具,可以通过按键应答器实时采集学生反馈并生成统计结果,并自动形成评价结论,为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提供支持。
上述工具以云端应用(APP)的形式集成到教育云平台上,检索、安装、使用、更新都十分方便,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不用在不同系统间频繁切换、登录等,只需单点登录到个人云空间,就可以方便地调用各种服务。
此外,教育云平台不仅提供了由云到端的单向资源推送,使教师能够随时获取资源并应用到教学中,而且提供了良好的端到云聚合能力,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可以方便地汇聚到云上,实现共享、重用,使“资源”由静态的资源变成了动态的“活”资源,资源服务由单向的简单推送过程变为双向灵活互动过程,显著提升了资源的开发质量和服务水平,真正实现了资源共建共享、内容不断更新。
以具有较高质量和良好可获得性的内容资源和工具为基础,以高度集成、一体化服务的教育云平台为依托,苏州中小学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创新研究和实践。例如,依托云端微课程、知识分享工具等开展的语文、数学等课程的颠倒课堂教学,显著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愉悦度,使知识记忆在课外完成、知识内化在课内完成的全新教学思路得以实现;依托云端教室开展的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等,有效改善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使课堂教学由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依托云端智能评价工具开展的学科知识智能诊断和个性化辅导,有效提高了教学评价的精确性,实现了面向学习者按需推送内容和服务,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持;依托云端协同交流工具开展的网上协同教研、研修等活动,为教师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持,有效促进了课上课下一体化,教师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均得到提升。
苏州市通过构建智慧教学环境,汇聚智能教学装备、资源服务工具、测试评估工具等,初步形成了以云为依托的智慧学习环境和信息化教学应用创新模式。学生能在智能的、泛在的信息化学习空间遨游,开展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线上、线下一体化、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教师则从简单重复劳动中抽身出来,投入更具创造性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组织与评价,教师创造性和学生能动性均得以充分发挥。
通过一系列积极实践,逐步推动教学模式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过渡,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广大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形成了围绕信息化支持下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开展研究和实践的良好氛围。
3.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
在信息化支撑教育管理水平提升、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方面,苏州市也完成了一系列成果显著的工作。一方面,苏州积极贯彻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发展思路,扎实推进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应用系统与省级系统、国家级系统衔接,实现数据互通,业务对接。另一方面,苏州根据本地特色需求和学校实际需要,部署了一系列应用服务系统,目前已经广泛覆盖各级教育行政单位和各级各类学校。各级教育行政单位已经基本实现了主要业务环节信息化全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校园发展均已达到较高水平。独具特色的教育E卡通系统已经在苏州中小学全面部署、应用,不仅可以在校内使用,而且实现了与公交、博物馆等社会公共服务系统的对接,使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也成为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支撑,初步实现了学校、户外、家庭一体化服务,为构建泛在学习环境,形成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基础条件。
4.教师能力提升与发展
无论设备、软件多么炫目,人始终是第一位的,教师信息技术基本素养和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的提升是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环节。因此,苏州在发展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始终把教师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以工程中心研发的“数字教师”标准体系和教师能力提升进阶培训整体解决方案为依托,对教育行政机构领导和中小学校长开展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对专业支持队伍开展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对骨干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对广大一线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以“试点学校”、“种子教师”为先导,逐步扩大教师培训覆盖面,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稳步提升。
为解决面授培训费时费力,覆盖规模有限等问题,苏州还专门搭建了教师在线培训网,每年定期开展网络在线培训,培训规模从最初的一年900多人次发展到现在10000多人次,2014年仅春季培训就超过8000人次,教师在线培训课程数累计达到95门。在线培训已不再居于可有可无的辅助地位,而成为在职教师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5.机制创新
教育信息化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共同推动。为此,苏州市与工程中心、企业合作践行了“政产研用”多方支持的“UGSB”(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学校/用户-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在该模式中,政府、学校、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政府重在制定运行规则、施行政策引导、落实评估激励等,学校重在开展创新实践,企业重在提供技术产品、解决方案和运营服务,高校/科研机构则是开展理论、技术和应用研究。各方协同参与,共同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以UGSB模式为参照,以机制创新为先导,苏州市教育局首先成立信息化办公室,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各项发展政策和建设规范,然后与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密切合作。双方首先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研究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随后逐步讨论明确合作范围和切入点,联合建设创新实践基地,确定工作内容和发展路径,并成立工作专班协同推进。苏州市电教馆和教育电视台开发了大量的优质资源为一线中小学提供服务,同时还积极引入运营商等企业力量参与投资建设和运维服务。在政府、学校、企业、研究机构的共同支持和推动下,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总体比较顺畅,没有因为机制不到位而走弯路。
三、 深度融合打造区域特色发展模式
苏州市在发展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方面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各校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良好氛围。然而,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的总体发展还没有达到“融合创新”的阶段,在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优化环境,构建学校、家庭、户外一体的SOF教育模式
环境优化不仅体现在物理空间,而且体现在网络虚拟空间。围绕教室展开的信息化课堂教学环境改造和优化只是第一步,还需进一步推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物理空间、资源空间和社交空间的全面整合,促进三空间互联互通,形成学校、户外、家庭一体化服务的SOF教育模式,才能真正为构建泛在学习环境、发展智慧教育、形成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
2.促进融合,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相对而言,苏州市教师信息技术基本素养已经达到较好水平,但信息化教学设计、组织和评价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是以PPT教学为主,教师培训感到收获最大的还在于信息化设备的操作和使用,这说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虽然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发挥了较大作用,但在考试评价等环节应用信息化手段还比较少,信息技术的应用尚未带来教学活动的整体变革。在后续发展中,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进一步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中心,贯彻智慧教育、连接教育的发展理念,应该作为一个重要主题。
3.加强整合,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以教育云为依托,逐步整合各分散信息系统,提供高质量的一体化服务,是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必然发展趋势,对促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和教育教学信息化的一体化发展也具有积极作用。虽然苏州市已经建成了一系列业务信息系统,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方面已经达到一定水准,然而如果不加以有效整合,则系统越多,数据越分散,整合难度也越大。因此,适时推进教育云数据中心和各类业务信息系统的整合,进一步加强基于教育云的数据整合与系统整合力度,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推进业务流程优化和内部结构重组,可作为后续发展教育管理信息化、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思路和方向。
四、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