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选修课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选修课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选修课论文

公共选修课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

 

一、引言

近年来,为了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独立学院普遍开设了公共选修课。但是在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评价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不少指标因不宜精确地描述,具有极大的模糊性,所以给评价带来了困难。对于这类问题,笔者尝试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来探索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评价。

二、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独立学院公选课的评价指标内容众多,并且其中一些评价指标还无法用定量的方法表述,要建立一个具有科学性、完备性及实用性的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此,本文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主要借鉴目前相对比较成熟的项目评价方法。即理论分析法、频率统计法和专家咨询法。首先,通过理论分析法对独立学院公选课的指导思想、具体内容、特征,主要影响进行分析比较,综合选择那些重要的影响条件和针对性强的指标;其次教育学论文,采用频率统计法对目前有关公选课质量评价研究的论文进行频率统计,选择高频指标;最后,在以上基础上,咨询相关专家意见,对指标体系进行调整,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1教学态度

2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

4教学效果

二级指标

1.1备课认真,精心组织

2.1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

3.1课堂互动

4.1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

1.2教学热情,为人师表,关心学生

2.2创新能力培养

3.2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

4.2获得治学风气的教育

1.3遵守教学纪律,不无故迟到、停课、调课

2.3 语言表达

 

 

公共选修课论文范文2

【关键词】高校;公共选修课;思考

如今,高校都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公共选修课在其中起到很大作用。目前,我校课程设置基本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四大类。和其他三类课程相比,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院学生而开设,融合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校安排有计划选修公共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可以在专业之外包容实施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所需的各类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从事教育及其它工作的能力。[1]但公共选修课在开设的过程中,一些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笔者希望通过对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意义、当前公共选修课面临的问题以及对公共选修课的一些建议,引导教师根据学生需要,改进教学方式,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公共选修课的质量。

1.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意义

1.1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公共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多样性的知识和技能。根据学生的兴趣选修不同的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领域,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助力。时代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地进行交叉、渗透、融合。必修课、专业课的数量与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公共选修课则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它一方面可以对必修课、专业课的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另一方面,学生个体之间在性格特征、家庭背景、知识经验、能力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单一的教授必修课、专业课的局面,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开设丰富多样且富有弹性的公共选修课,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其潜能的充分发挥。

1.2促进教师的成长

在必修课、专业课占绝对优势的课程体制中,教师仅仅是既有课程的实施者,他们需要完整地、不折不扣地执行教科书的意图,严格按照统一的教科书、教参甚至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它改变了以往教师传统的固定不变的职能分工,要求教师不断更新和完善教育教学理念,吸收新鲜事物,在不断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和创造潜能,发挥优势和特长。

1.3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办学模式的多元化

由于必修课、专业课在数量、内容、范围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实现课程模式的多元化,而公共选修课在科目设置、组合与内容拓展上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高校根据自身的资以及师资状况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有助于高校课程模式的多样化,从而最终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因此,开设多门类的公共选修课,是形成学校特色和办学模式多样化的重要途径。

2.当前公共选修课面临的问题

2.1公共选修课的开课时间及考核方式不够完善

我校公共选修课规定开设时间为周末,每次4课时,记2学分。公共选修课选择在周末开设,很多同学周末可能有一些其他安排,在冲突中便舍弃公共选修课。同时由于大学与高中阶段的学习模式不同导致当代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以考查(如写论文形式)为考核方式的公共选修课课程,而排斥那些需要笔试的课程。

2.2公共选修课的实用性有待提高

实用是最好的标准,当今社会充满了竞争与挑战,上岗与就业是学生不得不面临的社会问题,大部分学生更愿意选择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帮助的公共选修课,从而获取更广泛的知识,提升个人能力。因此实用性公共选修课成为学生们的首选,能对今后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课程更成为同学们争抢的热门。此外,兴趣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实用和兴趣相结合,公共选修课才能真正脱离枯燥,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

2.3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态度有待于端正

虽然学生选课的动机和学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目的基本一致,但在实际中,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其他课程。“专业课选逃,公共选修课必逃”的现象的确存在,在所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旷课。而这正是“遍地开花”“选而不修”现象的真实写照。根据对公共选修课的课堂观察,“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情况屡见不鲜,如看课外书、听音乐,甚至睡觉等。同时部分学生不顾时间和精力的可能性处处报名,经常寻找种种理由旷课,有时就只报名,等考试时直接参加考试,钻公共选修课的考试漏洞。这与目前公共选修课普遍存在的平时考勤不严格,最后只以一纸论文给成绩的现状相吻合。

3.对公共选修课的一些建议

3.1对学生的建议

(1)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公共选修课的作用,并认真对待公共选修课,不能把公共选修课当成凑足学分的一种途径。而应充分利用公共选修课扩展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学生必须端正选修公共选修课的态度。一方面学生应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和兴趣爱好来选课,不能为了凑学分而胡乱选,如果是为了凑学分而选课往往会出现“遍地开花”“选而不修”的现象,这样不但不能发挥公共选修课应有的作用,更浪废了学校的教学资源。而且大学生应该把公共选修课当作提高自身综合修养的“大舞台”,而不应该局限于就业、考研等短期目标,选修公共选修课不应该急功近利。另一方面既然选择了就要认真对待,上课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不得随意旷课,要把公共选修课跟平常的课同等对待。

(3)学生在选择公共选修课前提下,应积极参与课堂,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有学生抱怨说老师上课太死板,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来参与课堂,但是老师改进教学方式也需要学生的配合。课堂气氛不仅需要老师的调动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由此可见,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对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效率有着积极作用。

3.2对老师的建议

老师授课质量的好坏往往决定着的该课程的质量,在公共选修课作用日益重要的今天,公共选修课授课老师的个人素质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原来对某一课程比较感兴趣,但由于有些老师的教学方式呆板、教学态度不端正,特别是缺乏责任心,导致很多学生对该课程兴趣大减甚至丧失兴趣。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应该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如从语言风格、课件材料和营造课堂气氛加以改进和提升,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和谐有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公共选修课课堂质量。

3.3对学校的建议

3.3.1改革公共选修课选课制度

在选课制度上,我们学校的选课制度是:一个学生在大学阶段只需选修一到两门公共选修课,而对一次性选几门不作要求,这样一来,很多学生为了一劳永逸,常常一次性选多门,而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造成很多学生选了多门课,而又有一些学生一门课都选不上,一方面造成前者不去认真对待,另一方面又严重打击了后者学生选课的积极性。对此我们认为教务处应该改进公共选修课制度,从大一下学期开始上公共选修课,规定每个学期最多只能选修两门,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免一个学生多选,打断他们凑学分的念头,兼顾其他人的选课情况。在开课时间上,可以适当开放周一到周四晚上的时间开设一定的公共选修课,做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3.3.2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对一部分为了拿学分,对公共选修课抱着“六十分万岁”的学生,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公共选修课程对未来成才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从管理上探索如何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

强化正常的教学秩序管理是上好公共选修课的重要环节,为促使学生按时上课,应坚持签到制度,并将出勤、上课认真做笔记、积极思索问题的同学给与鼓励(如考试时适当加分)。

为避免学生盲目选课,必须做好指导工作。一方面使学生明确公共选修课的目的及意义,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帮助学生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选课,并尽量鼓励学生进行学科间的交叉选课,另外学校教务处或相关教学单位还应公布有关选修课课程简介、教师简介、学分、考试方式等,供学生选修时参考。同时允许同一门课程几位教师同时开课,以形成竞争优胜劣汰。对于普遍受欢迎的公共选修课可根据选报人数,适度加开班次。

3.3.3建立课程评估制度,强化考核环节,改革考试方法

建立课程评估制度,加强对选修课开设门类的审核,所开出的公共选修课课程每隔几年评估一次。每学期对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质量进行检查,效果不好的课程应进行整改,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决定是否继续开设。

学生最关心的是考试成绩,因此,学绩考核管理成为教学管理中重要的环节,将考试成绩与综合测试挂钩,强化公共选修课成绩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将考试成绩合格率加以必要的控制,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压力,调动学生选修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公共选修课的考试应提倡灵活多样。如实践性较强的课,可要求学生交作品,理论性较强的课,要求学生写论文等方法,既全面考核学生对课程掌握程度,同时又可提高学生的考试热情。

总之,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师资队伍、教学设施、课程内容、教学资源及管理水平的方方面面,只有提高认识,投入精力像抓必修课一样,抓公共选修课的课程建设,把公共选修课规范化、制度化,不断完善公共选修课课程管理制度,使必修课、专业课与公共选修课优势互补,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为现代社会输送各类高素质人才。

公共选修课论文范文3

关键词 高校 公共选修课 探析

现在,各大高校都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公共选修课在其中起到很大作用。笔者希望通过对公共选修课开设的意义、当前公共选修课开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对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一些建议,引导教师根据学生需要,改进教学方式,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公共选修课的质量。

1 公共选修课开设的意义

1.1 拓展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挥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公共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多样性的知识和技能,根据学生的兴趣选修不同的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领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了参考,也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助力。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在不断地进行交叉、渗透、融合。必修课、限选课的数量与内容总是有限的,它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公共选修课则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它一方面可以对必修课、限选课的内容进行拓展、深化,另一方面,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方面的不同,学生个体之间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他们在性格特征、家庭背景、知识经验、能力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通过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可以拓展学生的技能、特长。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必修课、限选课一统天下的局面,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开设丰富多样且富有弹性的公共选修课,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其潜在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充分发挥。

1.2 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在必修课、限选课占绝对优势的课程体制中,教师仅仅是既有课程的实施者,他们需要忠实地、不折不扣地执行教科书的意图,严格按照统一的教科书、教参甚至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更多的机遇。它改变了教师以往传统角色的固定不变的职能分工,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吸收新时代的新事物。在不断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探索,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专业自主性和创造潜能,发挥了他们的优势和特长。

1.3 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办学模式的多元化

由于必修课、限选课在数量、内容、范围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实现办学模式的多元化,相对来说,公共选修课在科目设置、组合与内容拓展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在高校,根据自身的资源、师资状况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有助于高校课程模式的多样化,而课程模式的多样化最终又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因此,开设多门类的公共选修课,是形成学校特色和办学模式多样化的重要途径。

2 当前公共选修课开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1 公共选修课的开课时间及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公共选修课的考核方式及课程安排时间上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同学们选择公共选修课课程的决定性因素。由于大学与高中阶段的学习模式不同导致当代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以考查(如写论文形式)为考核方式的公共选修课课程,而排斥那些需要笔试的课程。在选课过程中,很多时候因为与必修课、限选课时间相冲突而导致无法选到自己想选的公共选修课。

2.2 公共选修课的实用性有待提高

实用是最好的标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大部分学生更愿意选择对自己未来发展有帮助的公共选修课。通过这样的公共选修课可以获取更广泛的知识,提升个人能力。因此实用性公共选修课成为学生们的首选,能对今后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课程更成为同学们争抢的热门。对此,不少大学生表示,此类课程相当有指导意义,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大有帮助。但还是要注重自己的基础知识,特别是文化知识的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从长远来看,才能更加利于自己的成长及发展。此外,兴趣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实用和兴趣相结合,公共选修课才能真正脱离枯燥,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这样就可以达到实用和兴趣兼顾了。

2.3 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态度有待于端正

虽然学生选课的动机与学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目的基本一致,但在实际中,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其他课程。“专业课选逃,公共选修课必逃”的现象的确存在,在所有公共选修课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旷课。而这正是“选而不修”的真实写照。根据对公共选修课的课堂观察,很多课程还存在着“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情况,即在课堂上做其他事情,如看课外书,听音乐,甚至睡觉等。课程管理方、授课教师与学生同样负有责任:课程管理方对课程的宣传与介绍力度不够,学生的选课态度不够认真,而老师则在授课内容与方式上还有待进一步改进等。这与目前公共选修课普遍存在的平时不考勤,最后只以一纸论文给成绩的现状相吻合。①

3 对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一些建议

3.1 对学生的建议

首先,学生应该认识到公共选修课的重要性。当今社会对人才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各高校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的兴趣要求,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而纷纷开设了公共选修课。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公共选修课的开课背景和公共选修课的作用,重视公共选修课,认真对待公共选修课,不能把公共选修课当成凑足学分的一种途径,而应充分利用公共选修课扩展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

其次,学生必须端正对公共选修课的态度。一方面,要端正选课态度,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来选课,不能为了凑学分而胡乱选,如果是为了凑学分而选课往往会出现“选而不休”的现象,这样公共选修课不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浪费学校的教学资源。而且大学生应该把公共选修课当作提高自身综合修养的“大舞台”,而不应该局限于就业、考研等短期目标上,选公共选修课不应该急功近利。另一方面要端正上公共选修课的态度,选了就一定要认真对待,上课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不得随意旷课,要把公共选修课当必修课、限选课来对待。

再次,学生在端正对公共选修课的态度前提下,要积极参与课堂,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有学生抱怨说老师上课太死板,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来参与课堂,但是老师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采用活跃的讨论式教学也需要学生的配合。课堂气氛不仅需要老师的调动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由此可见,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对老师更好地上好公共选修课,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效率有着积极作用。

3.2 对老师的建议

老师授课质量的好坏往往决定着的该课程的质量,在公共选修课作用日益重要的今天,公共选修课授课老师的个人素质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原来对某一课程比较感兴趣,但由于有些老师的教学方式呆板、教学态度不端正,特别是缺乏责任心,导致很多学生对该课程兴趣大减甚至丧失兴趣。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应该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如从语言风格、课件材料和营造课堂气氛加以改进和提升,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和谐有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公共选修课课堂质量。

3.3 对学校的建议

首先,在选课时间上,学生上公共选修课出勤率低的原因,除了对公共选修课不感兴趣外,在很大程度上还与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时间有关。这固然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功课缓冲时间和老师的课堂备课时间,但更多的学生希望公共选修课时间尽量安排在周一到周日晚上,特别是周六与周日的晚上,这样学生的一些活动与公共选修课的时间冲突可能性会大大地降低,同时也能提高上课的出勤率。

其次,对公共选修课的种类和难度设置的建议,公共选修课的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的兴趣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但目前学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的种类尚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当理工科学生选文科课程时,理工科学生普遍认为人文学科能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对提高他们的个人修养很有帮助。笔者认为学校应根据从实际情况出发,增开公共选修课的种类,特别是适当增加一些文科类的课程,比如跟当前时代相关的热点问题:如金融、礼仪、经典影视赏析等,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同时笔者通过调查,当文科生选修理工课课程时,由于文科生缺乏一些理工科基础知识,而老师又以常规的方式讲课,使大部分文科生上课似懂非懂,严重影响了文科生的上课积极性,因此我们建议学校和老师在开设公共选修课程时充分考虑到文科生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难度,使文科生能学到有用的理工科知识。

再次,在选课制度上,一般民办高职院校的选课制度是:一个学生在大学三年中只需选修一到两门公共选修课,而对一次性选几门不作要求,这样一来,很多学生为了一劳永逸,常常一次性选多门课,而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造成很多学生选了多门课,而又有一些学生一门课都选不上,一方面造成前者不去认真对待公共选修课,另一方面又严重打击了后者学生选课的积极性。对此我们认为相关部门应该改进一下公共选修课制度,从大一下学期开始上公共选修课,规定每个学期最多只能选修两门,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免一个学生多选,打断他们凑足学分的念头,同时也兼顾其他人的选课情况,做到公共选修课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②

总之,公共选修课不是必修课、限选课的陪衬,更不是它们的附庸,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领域,它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优势以及作用,是现代高校课程体制改革的重要支柱,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必须彻底打破高校课程体系封闭、僵化的状态,努力求变,重新构建高校课程体系,使必修课、限选课与公共选修课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各种课程的潜在功能,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为现代社会输送各类高素质人才。

注释

公共选修课论文范文4

一、被调查的六所高校的历史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介绍

1.陕西师范大学。该校本科历史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分为五类,即通识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教师教育模块和实践模块。共187 学分。⑴通识模块。该模块又细分为三小类包括公共必修课、公共限定选修课和公共任意选修课。公共必修课有49 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6.2%,主要课程为外语、计算机、政治、大学语文、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公共限定选修课共8 学分,公共限定选修课共4 学分。⑵学科基础模块。包括相关学科基础课和本学科基础课两小类。相关学科基础课共5 学分,含高等数学和考古学两门课。本学科基础课39 学分,占总学分的20.9%,主要开设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和史学概论等课程,在第一至第四学期开课。⑶专业课程模块。共41 学分,分为三小类。即专业必修课、专业限定选修课和专业任意选修课。其中,专业必修课开设20 门课程;专业限定选修课开设12 门,分为中国古代史系列、中国近现代史系列、世界史系列、其他系列等4 个方向;专业任意选修课开设53 门。学校规定学生应从限定选修课中至少选修12 个学分,要求每个系列都要选,并且要选修一个完整系列。至于任意选修课,学校要求学生至少修10 个学分。⑷教师教育模块。共17 学分,分为必修和限定选修两类。必修课开设6 门课程13 个学分,限定选修开设两门课程4 个学分且必须全选。⑸实践模块。共24 学分。包括军事理论与训练、教育见习、公益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课程。

2.西南大学。该校本科历史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分为六类,即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自主创新学习。⑴通识教育课程。共57学分,分成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小类。必修课45 学分,开设课程11 门。开课时间安排在第一至六学期,主要有外语、政治、体育、计算机和就业指导等。选修课由学校统一开设,学生根据专业要求自主选择。⑵学科基础课程。共32 学分,全部为必修课。课程主要是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开课时间安排在第一至四学期。⑶专业发展课程。共111 学分,也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小类。其中必修课21 学分,开设课程6 门,开课时间在第一至六学期。主要有中西史学史、史学理论与方法、考古学通论、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历史文选等。选修课进一步细分为八小类。包括专门史类10 学分,5 门课程;断代史类8 学分,4 门课程;晚清史类10 学分,5 门课程;世界史类20 学分,10 门课程;区域史类6 学分,3 门课程;博物馆类12 学分,6 门课程;民族学类8 学分,4 门课程;综合类16 学分,8门课程。⑷教师教育课程。共34 学分,也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其中,必修课12 学分,5 门课程。主要内容为:教育概论、心理学、中学历史教学论、教育技术应用、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等;选修课22 学分,11 门课程。包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当代世界教育改革、教育美学、班主任工作等课程。⑸实践教学环节。共20 学分,含教育实习、论文写作等五项。⑹自主创新学习,不计入总学分。

3.华中师范大学。该校历史学本科专业课程结构比较简洁,分为两大类。即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外语、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政治、教育学等课程和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历史文选、历史科学概论、历史教育学等课程。可见,该校的专业必修课实际涵盖了外校通识类、专业基础类甚至实践教学类的课程,体现出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专业选修课大致开设有50 门,涉及面比较广泛。

4.东北师范大学。该校历史学本科专业课程结构主要分为五类。即,⑴普通教育课程类,开设有外语、计算机、体育、思想品德、军事理论和综合知识等,学校要求学生应修44 个学分。⑵专业课程类,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系列课两小类。专业基础课共43 学分,专业系列课共58 学分。学校要求学生应修99 学分。⑶教育理论和技能课,开设有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论、教育实习和研究中等教育课程等,学生应修18 学分。⑷专业实践,主要形式是文物考察。⑸副修课程,开设的主要是有关学科课,共20 学分,但不计入总学分。

5.华南师范大学。同华中师范大学一样,该校历史学本科专业课程结构也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⑴必修课。进一步分为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两小类。①公共必修课。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程;其他公共课程;公共实践教学;教育理论与教师职业技能课程。②专业必修课。由三个部分组成,共69 学分。分别是专业实践教学计16 学分;学科基础平台计39 学分;专业基础平台课群计14 学分。⑵选修课。有专业限选课和任选课两种。①专业限选课。分为历史教学方向模块和历史研究方向模块,前一模块含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学说史、中国文化史等10 门课程,计28 学分;后一模块主要是专题类课程,包括中国古代史专题研究、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世界史专题研究等11 门课程,计30 学分。学校要求学生选中其中一模块,修满19 学分即可。②任选课。任选课也分为两类,即专业任选课和公共任选课。专业任选课包括中国哲学史、欧洲哲学史、演讲学等六门课;公共任选课由学校统一安排。学校规定学生在任选课上必须取得16 学分。

6.江西师范大学。该校历史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四个组成部分。⑴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共46 学分。内含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两小类。前一类课程共36学分,后一类课程共10 学分。⑵学科基础课程,共31 学分。也包括必修和选修两类。其中,必修类开设8 门课程,共25学分。选修类系指跨系跨专业选修6 学分。⑶专业课程,共60学分。分为专业必修课程共40 学分和专业选修课程任选20学分两类。⑷集中实践环节,共23 学分,要求不少于25 周。

二、课程设置的特色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几所大学基本上都能立足自身实际,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不少学校的课程设置显示出了亮点和自己的特色,下面分别叙述之。

1.西南大学。⑴在通识教育课程这块,比较重视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培养。为此,在第二和第三学期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I 和程序设计Visual,两门课学分达8 分之多,且课时达144 个。相较其他被调查学校同类课程,无论是学分还是课时的分值都是相当高的。⑵在学科基础课程这块,基本开设的是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这也是他们的一个比较独特之处。⑶在专业发展课的必修课程安排上,他们非常重视史学理论、史学史等课程的教学,安排的多是此类课程。看得出该校在这一块比较强调对学生方法论的教育,力争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在专业发展课程的8 类选修课安排上,他们除了做到了广和博外,还兼顾了西南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表现为开设了一些区域史类课程,如川渝地方史、西南历史文化地理等;还开设了民族学类课程,如西南少数民族史、藏族历史等五门课程;以及博物馆类课程等。⑷在教师教育课程的安排上,该校非常注意贴合实际,注重对学生教师技能的培训。在必修、选修的16 门课中,紧密结合中学历史教学的课程就占到了11 门之多。⑸在实践教学这块,除了正常的教育实习、论文写作等以外,他们还专门在第六学期给学生安排了一个有1 学分和18 个学时的课堂教学能力训练课。该课正好放在教学实习的前一学期,对实习的开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陕西师范大学。⑴在通识模块这块,和西南大学一样,该校也非常重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分别在第一、第二学期开设了计算机基础和VF 程序设计,两门课学分达7 个,课时达162 个。⑵在学科基础模块的本学科基础课这块,除了一门史学概论外,安排的都是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课。表明该校对通史课在整个课程结构中基础地位的认识。⑶在专业课程模块的必修课安排上,他们除开设了中西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文选、历史地理学等课程外,引人注目地开设了历史学科专业导引课。⑷教师教育模块,课程特色是专和广的结合。必修课只安排了6 门13 学分,但选修课却达到了29门之多,学生从中选修4 学分即可。

3.华中师范大学。⑴在历史系基地班的教学中,该校压缩了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的课时和学分,由原来的720 课时40学分减至450 课时25 学分;增加了选修课程,并将选修课分成专门史和专题研究课两类。他们拓展了课程内涵,注重前沿和学术特色。开设了一批新课,如博导专题课、中国文化史、西方文化史、国学元典导读等;设置了一部分有助于提高专业素质的课程,如史学论文写作、史学信息介绍等。⑵历史系师范专业的教学上,该系强调加强基础,注重科研;拓宽领域,提高技能(师范技能);形成特长,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在课程结构方面,加强中外文化史、经济史、世界主要国家现代化史、国际关系史等课程的开设。

4.东北师范大学。⑴在课程体系方面,在基地班的教学中,打破了以往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压缩了专业基础课,增加了专业选修课;增开相应的文史哲、文理科交叉的概论课和技能课。经过系统调整,该系的课程体系已基本与高素质、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⑵该校重视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教学;重视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的教学。⑶还开设了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课程,如东北民族与边疆史、奉系军阀史、中俄关系史、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等专门史课程。

5.江西师范大学。他们在做好自身定位的前提下,既注重拓宽学生知识面,又兼顾课程的现实性、地域性和实用性,力争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为此,在开设了本科生应掌握的一般专业必修课的同时,该校在专业选修课上动脑筋,开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国陶瓷史、万寿宫文化、江西地方史等课程供学生选修。考虑到中学历史课改的趋势,他们还为学生开设了西方经济史、西方政治思想史、科学技术史、中西文化比较、现代化问题研究、普通自然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课程,应对课改提出的新要求。

6.华南师范大学。与江西师范大学一样,华南师范大学也是一所省属师范大学。该校历史系的课程设置也充分考虑了这个前提。在课程设置的特色方面,他们留给我们最大的印象是在第五学期开设的专业限选课。他们把专业限选课分成历史教学方向和历史研究方向两个模块,规定学生任选其中一个模块的所有课程。历史教学方向的课程主要为培养一个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而设计,主要有经济学说史、中国文化史、广东地方史、客家学概论、西方政治思想史、领导科学、人生观通论、政府经济职能与宏观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历史研究方向的课程则以断代史、专门史等专题课为主,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深度,为学生毕业后进一步深造做好准备。

三、启示与借鉴

1.把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这个特点主要体现在几所重点师范大学身上,在课程设置上他们努力使学生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研究的目的,并不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在处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时,大多做到了优化基础课淡化专业课,纷纷压缩了通史课的学时和学分。优化基础课就是要使基础课同时满足就业市场需求、个人可持续发展、后续课程奠基、继续深造等多元目标。

2.加强选修课程的设置。进入21 世纪,随着各学科的不断交叉、融合,边缘学科的不断涌现,在人才培养上人们越来越形成一种共识,即单一的专业知识训练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所以开设恰当比例的选修课程是尊重学生个性与个人成材选择的重要表现。

公共选修课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职英语;选修课建设;学生和英语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15-03

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高专教育应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高职英语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延伸和补充,它的课程设置适应这一要求,符合社会的需要,有利于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目前在高职教育“加强实践教学,缩短理论课时”的大背景下,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缩短了英语必修课,与此同时为了适应这一教学改革,各个学校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程来弥补基础理论教学的不足。因此,英语选修课适应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它充分发挥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人文素质奠定了基础。同时,选修课的开设对拓宽教师的专业知识面和优化教师队伍,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一、英语选修课开设的必要性

首先英语选修课的开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现阶段的需要。2006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公共英语作为高职高专的一门主要公共基础课程,必须适应工学结合的专业培养模式。为了适应这一需要,高职高专公共英语需要对现有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在公外教学中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注重学生的能力与就业市场的对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英语选修课应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英语和专业英语水平,符合“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需要,这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其次,英语选修课的开设能够满足学生的多样化的个人兴趣和促进个性发展,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和技能。由于英语选修课种类比较多,包括行业或专业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小语种类,这样能满足学生的多元的需求和兴趣。既能提高他们的语言应用水平又能促进其专业发展,提高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特长、认知风格、专业需求、心理特质、人格特征等诸多因素出发,在满足限定的基础水平的前提下选修适合自己的课程,不仅语言水平获得提高,而且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些语言应用技能和比较宽泛的知识[1]。

第三,加强英语选修课建设是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实现可持续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高专英语教师面临的现状是:没完没了的重复性教学授课,已经没有了任何新意,教师严重缺少创新动力;自己的专业无法得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无法在科研中找到自己的研究兴趣;没有深入的科学研究和科研论文,公共英语教师的职称很难评上。面对这样的现状,公共英语选修课的建设为困境中的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打开一条路,也必然能够推动公共英语教师实现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英语选修课开设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和动机理论

语言类课程的开设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其发展目标,有其一定的理论基础。高职英语选修课的开设正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动机理论这两大认知语言学理论。由于高职高专英语选修课的基本特征是倡导个性化学习、兴趣目标个性化发展,而个性化学习和发展中的理论基础就是建构主义。该理论认为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也是学习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师的作用在于使自己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2]。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理论被逐渐接受并应用到英语教学中,为设置课程、设计课型、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因而在当代大力倡导个性化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动机理论却强调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从事某种行为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源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2]。每一门英语选修课或能满足部分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的需求,或符合他们的认知风格和兴趣爱好,或迎合部分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外在动机。有了源动力,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就会变的显著。当然,在开展个性化教学的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因此我们说动机理论也是英语选修课教学的理论依据。

三、英语选修课的现状

结合胡琰[3]对现在高职高专英语选修课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现在高职高专英语选修课现状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师资力量与教学环境等方面。尽管大部分师生态度上都比较重视和喜欢英语选修课,认为英语选修课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和发展英语能力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不可缺少的作用。但由于英语选修课的开展尚在初级阶段,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方法还是评价方式、选修课教材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上有的教师仍然套用必修课的方法,对学生一味的填鸭灌输知识,缺乏新意和灵活性,课程安排上比较死板,大班教学效果较差。考核评价方式存在着“一锅端”的弊端,很难找到一种适合检验知识和能力的测试类型,能满足大班化教学以及能激发学生正面的考试后效的考核方式[3]。目前国内严重缺乏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现有水平和符合其职业需要的英语选修课教材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专业水平相对较低,知识结构单一,多数教师只懂得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缺乏跨学科知识,所以选修课程多半也只是英语语言技能与文化课,缺少应用类选修课,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要求,无法达到英语与专业相结合的目的,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更不用说实现“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四、英语选修课对学生和公共英语教师发展的影响

1.高职公共英语选修课的开设和建设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开设公共英语选修课由于开课门类较多,方向性较强,使学生选择的余地大,极大地改变了学生单一孤立的英语知识系统,使之建立起一个融英语基础知识、行业英语技能、英语文化素养等多学科的综合的知识结构,为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增强就业适应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对于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而言,可以通过了解英美文化增强人文素质,也可以通过行业英语的学习增强对专业的兴趣,提高其专业素养;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通过英语技能课继续英语学习,提高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总而言之,英语选修课的开设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既能满足个人兴趣又能提高职业素质,必将为他们的发展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公共英语选修课的开设对公共英语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这样的现状对于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师而言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如果这些问题一直存在下去的话,必将使学生对公共英语选修课失去兴趣,从而无法实现当初的既定目标,公共英语也就失去了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直接威胁到公共英语教师们的生存和发展。

与此同时这又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为了上好选修课,解决以上问题,公共英语教师必须在各个方面不断改进自己,实现职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公共英语教师可以探索、研究教学方法并不断改进,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尝试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到行业英语或专业英语之类的课程,一些课程还可以尝试采用双语教学。改变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学会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其次,公共英语教师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自己开发适合的校本教材,内容上可以灵活地补充更新相关课程配套的内容,以实际技能和应用能力的训练为侧重点,进行拓展模拟仿真教学。此外,上好公共英语选修课要求更多的英语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因为英语教师不但是理论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实践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英语教学的工学结合[5]。因此公共英语教师应走出去进行业务和专业培训、进修和学术探讨,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在校内英语教师也可以接受一些本校培训,请一些其他专业的同行进行专业知识普及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英语教师还应走出学校,到生产实践一线,学习了解一些专业实践知识,从而真正的成为双师型教师。通过这些措施再加上英语教师自己的努力和钻研,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就会有质的提高,为实现公共英语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开设一系列选修课是目前压缩高职高专公共英语必修课、丰富课程设置、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发展模式、改革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必然要求。目前一些高职高专院校的公共英语选修课教学的开展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很多方面还存在问题和不足。为了推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迈向新的目标,广大公共英语教师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钻研合适的校本教材,努力将自己打造成双师型教师,促使英语教学和英语教师得以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可荣,龚丽英.个性化教学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大学英语选修课的探索与实践[J].外语界,2006,(1):46-51.

[2]李灵芝.大学英语选修课的现状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1):46-49.

[3]胡琰.高职英语选修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2009,(7):46-48.

[4]曹丙贵.加强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建设,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J].镇江高专学报,2009,(2):86-88.

公共选修课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教育功用 大学生 选修课

[论文摘 要]本文从选修课的教育功用入手,结合对大学生选修课的现状分析,探寻大学生选修课的特点以及选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善的建议,希望对于改善大学生选修课现状、完善大学生选修课制度有所裨益。

如今,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高等教育为适应现代社会,将教育分为 “training”和“education”两个层次,强调教育应该重视学科间的沟通与交流,让受教育者达到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重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职业变化的能力。作为选修课,顾明思义是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及就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进行学习,选修制现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选修课的教育功用

选修课出现后,由于其所具备的教育功用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因此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选修课的教育功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拓宽思路,整合视域,优化知识结构

选修课具有学习目标的多元性和全面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因此学生通过学习专业课以外的人文、社科、艺术、自然科学等不同类型和领域的课程,可以促进多领域知识的沟通、协调与融合,拓宽思路,整合视域,优化知识结构。同时,通过纵向与横向选修课程,可以使学生提前做好知识储备,轻松地从一个专业转到另一个专业,从一个行业换到另一个行业。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传统行业遭到淘汰、新兴行业不断崛起的状况下,正需要大家具备这样的素质和能力,而选修课恰巧可以培养学生的这种快速适应的能力。

2、拓展方法,训练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选修课具有学习方法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通过学习和运用多种学习方法,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选修课程使得学生要能够协调好专业课和选修课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有效的时间分配,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提高独立思考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3、面向个人,精选内容,深化专业知识

由于专业课一般面向全体学生,主要传授该专业的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无法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而通过开设选修课程,对于有意向在该领域某方面继续深造的个人来说,可以进一步深化专业知识,学习更专、更精、更深的内容,有利于个人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4、满足需求,张扬个性,培养多样人才

学生的个体差异具有客观性,不同学生的成长背景、人生经历、兴趣爱好、知识结构、职业规划等都不尽相同,这便决定了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化的需求。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选修课恰恰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能够提倡和尊重学生的自由和权利,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因此选修课的实施不仅能从教学内容上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而且能从根本上实现教育公平,从而为社会培养多样化人才。同时,选修课由学生自己进行选择,可以照顾到个体差异,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我校开设非学位选修课的特点

1、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具有广泛性

相对于必修课的专门性而言,公共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知识面为出发点,面向全体大学生,要考虑到全体大学生的共同需求。在我校,大学生的公共选修课由大学生学院不定期组织开设,内容涉及国学类、语言类、艺术类、就业指导类等,无论在涉及领域,还是面向对象上都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2、专业选修课的选择具有灵活性

除却大学生学院开设的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公共选修课,以及各学院开设的面向部分大学生的专业选修课外,大学生还可以选择其他学院或本学院其他专业的必修课作为自身的专业选修课。这种选择上的灵活性,极大的提高了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扩大了专业选修课的涉及面。 转贴于

3、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由于专业选修课具有深化专业知识的功能,其教学内容通常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所传授的知识更加精深。通过选修这些课程,可以使得在该领域某方面有意进一步深造的大学生习得更专、更精、更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三、我校大学生选修课开设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选修课的教育功能和学校开设选修课的特点,参照目前实施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我校大学生选修课开设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1、公共选修课数量不足,限制了选课的实行

由于教学资源不足、学校重视不够等原因,大学生学院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存在数量不足、类型单一的问题,使得学生选无可选,选修课只能按照必修课来上,导致了公共选修课流为形式。同时,公共选修课时间经常无法确定,随意性强,变动性大,缺乏连贯性,而且为了避免和学生的其它课程相冲突,通常安排在晚上授课,导致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课堂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没有真正起到全面发展学生的作用。

2、专业选修课交流不足,增加了选课的难度

各个学院开设专业选修课时,往往只是针对本学院大学生的需求,将课程圈死在学院当中,并未考虑到其他学院学生的具体情况,导致大学生在跨学院选修课程时,往往由于专业基础相对薄弱、上课内容与实际状况偏差等问题而不得不放弃选修。同时,由于跨学院选修课程手续复杂,门槛高,各学院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足,给选课的大学生、被选课的教师以及双方所在的学院带来诸多不便,增加了选课的难度,使得很多学生望而却步,只好选择相对较容易掌握和选择的本学院专业选修课。

3、对选修课认识不足,偏离了选课的初衷

作为学校,没有对选修课做过专门的研究和宏观的指导,缺乏科学定位,加之重视程度不高,监督力度也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选修课的教学质量,不能很好地达到开设选修课的目的,实现选修课的教育功用。作为教师,对选修课的定位不明晰,态度不端正,将选修课当专业课进行授课,导致必修课和选修课相混淆。作为学生,对选修课的目的、功用不了解,没有充分认识到选修课的重要性,加之选课时缺乏科学的指导,所以在选课时随意性较大,往往会选择学习难度不大、教师要求不严、容易通过考核的课程,并不是根据个人的发展以及个人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

考虑到大学生培养主要采用的是导师制,导师的作用便是对学生的学习、品德、生活等方面进行指导,因此可以由导师来指导学生选择课程。作为导师,从学生所学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可以给学生选课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从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在选课时避免片面性、盲目性和功利性。各学院大学生辅导员也可以承担起指导学生选课的任务,定期对学生进行课程的宣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选修课的真实意义和重要作用,不要仅抱着完成学分的目的,积极投入到选修课的学习当中。同时,鉴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相比较而言比较容易,并且学生之间的意见也比较容易被接受,所以在选课方面,可以让高年级的师兄师姐对低年级的师弟师妹们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