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管理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管理体系范文1
一般认为,公共管理和公共管理学是有所不同的,前者着重研究实践活动领域,后者则着重研究理论领域。为了研究方便,本文不做严格的区分。
在我国,“公共管理”出现并广为使用只是近几年的事,虽然在解放前我国就引入了行政管理学的研究,但是在解放后,1952-1953年的全国高校调整中,撤消了政治学的有关学科,行政管理学也在其中。直至1979年底,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才得到恢复和重建。后来国务院相关研究机构,修订了学科专业目录,将行政学、公共行政学,行政管理学从政治学归划到公共管理学中。从此公共管理学的研究体系才算正式形成。
所以在讨论公共管理的问题时,不仅仅要解读公共管理的体系构成,还要涉及行政管理学、政治学,行政学等相关的学科与行政管理关系,但国家有关部门对学科门类的编订,将公共管理学归属到管理学的门类中,似乎这个问题已经有了定论,所以本文对这个问题不做太多的讨论。
本文着重讨论的是行政和管理之间的关系、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的关系还有公共管理体系这三个问题。
1.1行政和管理的关系
管理和行政体现在人类社会活动同一过程中的两方面,简而言之就是只要有人类存在的地方即要有管理,又要有行政。而与管理不同,行政天生就具有“公共性”,一般的行政事务微观的主体要两个人以上。在传统社会中,行政就已经存在了,只是那时的行政性质和现在的国家社会行政有区别而已。而现今管理与行政遍及整个人类社会,二者究竟是什么关系,是等同,并列还是包含隶属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一般来讲管理是侧重在特定的组织内,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分配各种资源,达到组织的目的,可以细致到具体事务的处理上;而行政则是比较宏观的,侧重于对全局的战略行动处理。马克思说,行政是国家的活动,掌握国家政务和公共社会资源活动。根据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国家在社会产生时位置就在社会之上,因此,国家行政具有宏观性,涉及到谁执政,如何执政等问题。当我们把行政定位在对全局重大事件的把控上,“行政管理”就有了特定内容和新的关系。
经过学者的多年研究,将行政和管理关系界定为:行政层级与行政性质成反比,而与管理性质成正比。即行政层级越高就越具有行政性质,而具有较少的管理性质。从横向上看,往往领导职位上的公务员更具行政性质,而非领导职位的公务员更具备管理性质。我国政府经常在行政管理中出现的不该管,管不了的事情,和不同部门的推诿、扯皮现象,都是由于在理念上没有清楚的划分行政管理角色所造成的。
1.2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的关系
行政在天生就具有“公共性质“,夏书章认为行政管理学,实际的英文原文就是公共管理学,从这个角度看,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差异表现为以下几点:
从学科分类上看,行政管理属于二级学科,公共管理属于一级学科,显然不能把他们等同看待,他们在学科内涵和外延以及研究的主、客体内容都是不同的。
从静态维度看,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公共管理在狭义上指的是公共管理中政府的管理,而在广义上指得不仅限于政府工作;行政管理在狭义上是仅指政府的管理,而在广义上非政府的机构也具有行政管理的职能。
从动态维度上看,行政管理是先于公共管理行动的,公共管理是行政管理的未来发展及展望。公共行政是在近代社会中发展起来的,在未来的社会中,行政管理超越公共管理的范畴,但属于行政发展的两个阶段。公共管理是由公共行政发展而来的,在未来的社会发展构成中,公共管理中又会形成行政的形式和内容。
从价值取向上看,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在实质上是有区别的。中国行政管理学有三大学派,夏书章派,郭济学派和欧阳雄飞派。其中郭济学派的影响比较大,曾经掀起了一阵“公共管理学”热潮。但此学说认为世界上没有“公共管理一说”只有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管理,这是对公共管理学的曲解。各个学说知识讨论的侧重点不同,没有本质的区别。实际上,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都突出了管理的“公共”性,不同点在于侧重行政还是侧重管理。其实从实践的角度上看“公共行政管理”是既有管理又有行政,可以作为行政和管理之间的媒介。
1.3公共管理体系
以当下中国的来看,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管理是值得提倡和发展的。从政府为主体到社会为主体公共管理的历史进程中,我国政府作为管理的主体和主导作用还尚未完全发挥。公共管理是相对私人管理而言的,一方面私人行政管理是不属于国家和政府的管辖范畴,如果越界管辖会侵犯到私人的利益;另一方面,私人行政和私人管理,以及非政府组织,也有公共事务,对这些公共事务的管理也可以称作“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可非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国家机构的行政管理,它具有权威,广泛,多样的特点,第二种是私人行政和私人管理组织结合体,它其实是放大了的私人管理;第三种是非国家机构的公共组织。我国现在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现在效仿其他国家公共管理体系的多元化是不合时宜的,所以必须要加强以政府为主导,发挥政府在公共管理的参与主体性和不可替代性,这是符合我国道德体系和社会发展水平的。
2、公共道德体系
道德可以分为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等等,人们通常把社会道德称之为“社会公共道德”或者“公民道德”简称“公德”,但是本文中研究的公共道德是基于社会管理体系的,不同于公德。公共管理的体系类型决定着公共道德的体系和类型,有什么样的公共管理就有什么样的公共道德。政府行政管理必然会存在相对应的公共道德,政府公共道德属于职业道德的一种。政府在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中要履行的职能包括社会管理和阶级统治,这导致了政府公共道德的特殊性。这种既体现了社会阶级属性又体现了社会管理的综合道德,叫做行政管理的公共道德或者叫做道德的公共性。它在公共道德体系中起着表率和示范的作用,无论正负方面都影响重大。
张康之教授指出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体系范文2
相关热搜: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范文 公共管理理念
1.我国农村公共管理的一般理论
1.1公共管理的含义
公共管理是社会公共机构满足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的活动。良好的公共管理条件是对私人财产权的尊重。而农村公共管理主要指一种相对具体、直接和微观的管理,它是我国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极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1.2农村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
农村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指:大力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突出发展教、科、文、卫生、体等公共事业,让广大农村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他们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活动提供保障;通过农村居民自治,依法管理和规范农村各类组织,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稳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是农村公共管理的任务。
1.3农村公共管理的特殊性
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心骨,公共管理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代表村民利益,凝聚村民意志和力量,坚持科学发展观,依靠科学技术,按照“髙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和发展途径,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村域和村庄用地布局规划,实施发展项目,帮助农村居民化解发展风险,解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不断地把农业产业化向更髙的农业工业化阶段推进。同时,要重视民生,努力创造条件,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整治村容村貌,加大教科文卫方面的投人,注重社会主义人文关怀,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使农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衣食无忧。
2.我国农村公共管理出现的问题
2.1乡镇政府机构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在我国乡镇政府,财政供养人员过多,乡村两级行政机构积累了过大的行政成本,也积累了严重的债务。乡镇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在农村的基础,自然具备了国家政权的基本职能,其行政机构的设置都逐一与上级对口,对三农的活动制定了过多的约束制度。
2.2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制约
农村现行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公共管理实现合理化的重要制约因素。由于农业的行业特殊性,乡镇政府和村两委事实上很难对农民提供经营方面的帮助,但我们的土地归集体所有,村委会对土地只有分配和流转的控制权,这就大大降低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土地价格高的地方,乡镇政府甚至县政府也插手土地的流转,土地所有权被分割。这种状况的后果之一,是导致村两委班子的权力过大,且得不到强有力的监督,这大大提高了基层公共服务的运行成本。
2.3农村教育体制不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
我国农村教育基础软件硬件设施都相对薄弱,为了压缩财政开支,在中西部地K中小学集中办学,虽是义务教育,却没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中小学教育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公共产品,应该全额纳人国家和省市县的财政预算。在目前城市化进一步加快的情况下,农村的教育实际上是为城市输出资本,因城市的人力资源很大一部分投资是由农村来完成的。各级财政都应注重向农村教育的投人,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财政责任。
2.4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不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农民的社会保障意识淡薄,参与不积极。特别是在农村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要农民缴纳养老保险金比较困难。目前,家庭保障是我国农村传统的基本保障方式,是现阶段农民保障的基础,单一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很难照顾到各方面的要求。此外,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试点摸索阶段,理论准备及实践经验都还不充分,因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还基本没有经国家权力相关审批通过的法律,更没有形成法律体系。
3.如何加强我国农村公共管理
3.1加快乡镇机构改革,完善乡镇管理体系
3.1.1进一步撤并乡镇,将国家的基层政权收缩到县一级,农村的政策方针的下达可以不必经过乡镇机构的重重批示和考证,可以节省设立各个机构的经费、工资等花费。
3.1.2淡化农村居民委员会的行政功能,真正将农村居民委员会建设成为农民自治的社区组织,让农民以民主自治的方式管理自己。
3.1.3国家对农村的行政控制主要通过法律途径实现。可考虑在农村社区设立精干髙效的司法机构,就近解决农村的司法纠纷,为农民解决麻烦,为农民干头事。
3.2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
①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髙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②健全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③鼓励人才到农村第一线工作;④改善和保障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素质。
3.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
3.3.1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建设,逐步形成城乡公交资源相互衔接、方便快捷的客运网络。
3.3.2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引进天然气等新型能源,开展垃圾集中处理,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
3.3.3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农村邮政服务,积极发挥信息化为农村居民服务作用。
3.4改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3.4.1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村居民增强社会保障意识。
3.4.2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即建立起由农民个人、集体和国家共同负担、共尽责任的多主体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机制。
3.4.3建立多层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我国法定基本社会保障为主体,乡村集体保障和家庭储蓄保障并存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协调发展,不可顾此失彼。
3.5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
公共管理体系范文3
关键词:公共卫生;管理问题;财政资金
公共卫生管理事业是关乎国家和社会的重大事业,在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之下,才能确保我国在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快速稳妥地予以处理,最大程度保障群众的生命健康,也才能防御、避免疾病、瘟疫等卫生因素造成的恶劣破坏。从当前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来看,尚存在着财政运营资金不足、医疗卫生资源不均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待提高和缺乏完备的应急预警系统等实际问题。只有针对相应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才能为构建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奠定基础。
一、公共卫生管理概述
公共卫生管理属于公共管理的一部分,是政府在执行自身应尽职能义务时所采取的维护公共卫生健康安全的具体管理工作。公共卫生管理所包含的内容丰富而广泛,除了针对社会医疗卫生需求而制定并采取的相应卫生政策外,还包括对于卫生资源的筹集和分配、建立健全卫生保障制度、提供相应医疗保健服务并调配社会各方卫生组织等。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离不开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以及政府对相关工作的关注与重视。在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实施之后,公共卫生事业取得了极大发展,不仅针对公共卫生管理模式进行了革新和突破,就整体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也进行了优化和完善,使其向着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为公众的卫生健康安全保驾护航。
二、公共卫生管理的发展现状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国家能够投入到社会公共事业中的资金也越来越充足。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现实需求,国家在公共卫生事业当中的投入力度在不断加大,且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与重视,不仅就公共卫生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制度要求,也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中给予了相应倾斜。与以往相比,我国社会公共卫生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公共卫生与公众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而就具体发展情况来看,问题还是相对严峻的。首先,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水平差距较大,农村的卫生条件仍较差,在整体卫生资源充足性和卫生管理水平上均有很大进步空间。同时,农民面对的现实问题仍较复杂,看病难、看病贵仍是老大难问题。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细节问题仍较多,需要通过具体分析进行有效提炼并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三、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足够的财政运营资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总体水平已经得到极大提高,政府财政资金也相对更加充足。而对于一个人口数量居世界首位的国家来说,要想保证每个国家公民均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公共卫生服务是相当困难的。虽然国家一二线城市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相对较高,但对于大部分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而言,政府在公共卫生管理中的财政投入仍然较低,相应的资金仍由政府和民众共同承担。缺乏足够的财政运营资金,公共卫生管理事业发展运营所需的资金和医疗卫生资源也就相对稀缺,面对日益增加的公共卫生需求,以及多发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民众自身的力量较薄弱,政府的财政支持力量也远远无法满足相应的需求。
(二)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
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采取的先富带后富理念促进了东部地区和城市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社会资源占有率方面也更具优势。而对于国家西部地区以及偏远地区、资源稀缺地区而言,由于自身经济发展上的巨大劣势,其医疗资源占有率也就相对较低。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对比强烈,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也较大。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发达地区拥有丰富甚至过剩的医疗资源,而相对贫困地区不仅缺乏相应的医疗资源,甚至连基本的医疗机构和医疗手段都难以保证,日常生活中面对灾病时要么选择到大城市就医,要么只能放任等死。在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也往往束手无策,无法保障自身的基本健康安全。
(三)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待提高
由于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当前的主要任务仍是大力发展经济,稳固好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基,故当前的重心均放在经济发展建设当中,对于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思想认识上不足,对于公共卫生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仍停留在浅层。各地的公共卫生管理教育水平较低,也就导致相应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处于落后阶段。一方面,学校教育并未充分重视公共卫生管理的教育工作,导致相应的教育断档,公共卫生管理人才出现断层;另一方面,政府对于公共卫生管理组织机构的管理工作仍不够到位,尤其是在公共卫生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方面,造成其综合素质很难得到有效提升,无法满足当前日益增加的社会公共卫生管理需求。
(四)未形成完备应急预警系统
当前我国许多地区的公共卫生管理仍未形成科学化、体系化的完备系统,在组织管理和执行建设方面仍有诸多不足。无论是在组织体系建设还是在制度细则的建设执行上均相对欠缺,尤其是在应急措施的构建和应急预警系统的构建方面,仍有相当多不成熟的地方。许多地区的应急措施建设主要依靠政府相关部门的力量,在财政资金的支持下才能完成应急设备的组建和基础性预警机制的构建。部分欠发达地区甚至连基础性应急场所和设施都完全为零,更不用说具备相对完善的预警和检测机制以及针对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信息报告系统和指挥体系了。当社会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时,民众只能依靠自身力量自救或者被动等待政府救援,应急处置效果不佳。
四、公共卫生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多方引入公共卫生管理资金
为弥补当前面临的资金不足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和多角度予以解决。首先,需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由当地政府在谋求本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获取更多的财政收入,并将财政收入的部分投入到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当中,并不断增加相应投入的比重,从政府力量方面给公共卫生管理的资金需求予以较大满足;其次,应当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引人更多的社会资源支持。当地政府可通过政策优惠和补贴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源进入到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当中,将广大的社会力量注入到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建设当中。通过政府和社两方的共同努力,不仅能够在资金方面提供相对充足的保障,而且能够在面对社会突发性卫生事件时拥有合力,实现应急事件的快速处置和妥善解决。
(二)不断增加公共卫生医疗资源
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充足的资金作保障,也离不开充足的医疗资源帮助其开展日常的公共卫生防护及保障工作。为此,在通过政府和社会两方获得足够资金的同时,由政府相关部门联合医院对卫生医疗资源进行采购,不仅在医药设备方面尽量择优采购,还应引进优秀的公共卫生管理队伍和医护人员队伍,强化基础医疗保障力量。同时,还应结合对当地民众居住情况的调查整理,合理建设定点医院,并适当完成医疗救助站的建设,为满足当地基础医疗服务提供重要保障。同时,还应当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实现对公共卫生资源的合理化调配,并对存在公共卫生需求的民众提供合理化和优质化的医疗服务。
(三)建设完善公共卫生管理队伍
为确保公共卫生管理事业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保障,解决当前公共卫生管理面临的人力资源匮乏和高素质人才缺失等现实问题,应当从多方面人手,采取立体化的解决办法。首先,政府应当对当前的教育体系进行相应改革调整,加强对公共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以获取更多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公共卫生管理人才后备力量。其次,应当结合当前需求,对专业技术发展需求进行梳理,实现在岗专业人员的科学编制,在完成专业人员合理化配置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完善的培训教育机制,为每个专业人员进行定期的素质培训。在提高其医疗卫生知识水平的同时,提高其在职业素养、技术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能力。
(四)构建系统性危机管理机制
公共管理体系范文4
关键词:公路工程; 工程管理
Abstract: With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s highway projects have been developed rapidly and achieved gratifying results. 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highway project management. In this paper, several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problems.
Key words: highway project; projec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L37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我国公路的迅猛发展,公路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公路工程的质量关乎着国家财产和人们生命安全。公路养护管理是公路建设的延续和发展,对公路使用功能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随着国家公路网结构的日趋完善,养护管理在整个公路系统中的主导地位将逐渐建立起来。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 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对策
养护管理体制是指养护管理权限划分及管理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存在形式和一系列管理规则、秩序及规范所构成的制度体系。目前,我国公路养护管理正处在一个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认真研究公路养护管理的发展趋势, 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新型公路养护模式尤其显得重要。我国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正在逐步向市场化目标迈进, 在这其中需要我们不断分析探讨公路养护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我国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水平,使公路能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在大规模高速公路养护工作即将来临之际研究公路的养护管理,目的在于:(1)提高公路养护管理的地位;(2)为我国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服务;(3) 完善公路养护管理评价指标体系;(4)推动养护市场化进程。从而使公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
公路养护管理是我国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路在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它关系到公路的总体服务水平。 传统的,一般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在高等级公路事业发展初期,对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计划经济属性下的管理体制,不符合当前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衷, 也无法适应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发展的客观要求,现在已成为制约我国公路事业发展的瓶颈。为实现我国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的创新与突破, 我们须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1)顺应高等级公路发展趋势和产业特点,在建立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时优先考虑集中统一原则。集中是指领导权的集中,要求必须实施严格的分级管理; 统一主要是指对高等级公路的养护管理要统一标准、 统一规划、 统一调度。
(2)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大力培育并开放高等级公路养护市场,真正实现管养分离。实现养护管理用人机制和用工方式走向社会化,公路养护维修要面向建筑市场,通过招标选择施工队伍,建立养护工程的竞争机制, 养护工程实现从计划任务形式向合同管理形式的转变,以适应高等级公路养护工程特点。
(3)建设专业化的养护队伍。 只有人员精干、 技术全面、 训练有素、机械配套、 安全措施完备的专业化养护队伍,才能完成高等级公路各种突发事故的抢修工作。
(4)实现养护工程的决策,由经验型向专家系统型的转变,养护质量评价标准从 “好路率” 指标向综合服务水平指标的转变。建立和完善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数据库, 充分发挥路面管理信息系统(PMS)、桥梁管理信息系统(BMS)及养护维修工程专家决策系统的主导作用;采用国际通行的服务类行业星级评价标准, 对高等级公路的使用能力与服务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二、 养护管理法规体系建设对策
由于高等级公路的养护管理对国民经济发展, 公众安全具有重大影响,政府必须加大立法与执法力度,对养护管理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充分体现养护管理的强制性要求。
(1)按照 《公路法》 的条款内容,加快制订相关配套法规,完善法规的细则说明。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对高等级公路特许经营立法的成功经验,制订适合中国特色的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条例,使高等级公路公益性属性得到充分保障。
(2)加强政府对公路行业的监管力度。明确经营性公司只有在依法履行了养护、 维修义务和责任的前提下,才具有合法的收费、 经营权力。 养护的强制性通过地方交通主管部门来实施或委托实施。 中央政府要尽快组织制定相应的运营高等级公路的养护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和规范,养护作业实行社会监理、政府监督。
(3)对新建高等级公路的设计与施工,明确规定有关养护管理方面的要求。强制设计中的养护管理技术储备,制定相应的公路养护方案。
三、 养护管理技术发展对策
公路作为基础交通设施之一,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 使得公路管理水平已远远不能适应公路建设发展的需要,为了进一步加强工程管理的质量,使管理工作朝着科学化、现代化、 企业化方向发展,将计算机技术、 地理信息以及先进管理技术应用于我国公路建设和管理中, 充分利用计算机来处理和管理公路建设项目中所涉及的大量数据信息也就成为公路工程建设管理软件发展的必然要求。先进适用的养护技术,保证了高等级公路的正常使用,规范、 科学、高效的管理使高等级公路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必须具备强大的技术支撑。
(1)利用交通地理信息系统(GIS—T)促进公路养护管理现代化。
由于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将空间信息数字化, 并使这些信息可视化,通过功能强大的软件,使公路沿线三维空间分析直观简明,数据管理便捷高效,为公路养护和运营提供大量、 及时、 准确的数据信息,为公路交通的发展、 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2) 利用高科技检测技术促进工程质量监测和公路养护智能化,通过利用高精度传感器、 雷达技术、 RS 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实现人工检测向自动化检测发展,由破损类检测向无损检测技术发展,使公路质量的检测、 评估和病害分析更加快捷,使公路养护更加合理经济。
(3)推广使用国外高等级公路养护适用新技术、 新材料、 新工艺,提高路面耐久性,延长公路使用寿命。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中普遍采用的改性沥青技术、 SMA 路面技术、 土工合成材料、 乳化沥青、 稀浆封层等都是发达国家在公路养护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它们的推广与使用,改善了公路桥梁等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达到了节约能源、 降低成本,实现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四、 养护机械发展对策
养护机械化是公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养护机械化是实现高等级公路使用功能,提高服务水平的关键。高等级公路养护的主要特点是追求高效率、高质量、高效益,这要求养护机械要具有操作性能好、自动化程度高、 作业能力大、 速度快、 污染小的特点。实现养护机械化,除了部分引进国外先进的大型综合养护机械外,必须不失时机的抢抓目前我国高等级公路大发展的机遇, 立足养护机械的国产化,不断提高公路养护机械的装备率、 配套率。 随着我国高级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早期建成的高级公路相继进入中修和大修期,有相当一
部分已建高级公路出现了早期破损问题。 如何经济、 快速、高效、高质量进行养护维修工作, 确保高级公路使用寿命期内的完好使用性能,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高等级公路的作用及特点决定了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如何搞好高等级公路的养护管理, 是摆在公路管理部门及经营企业面前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正确树立 “公路建设是发展,公路养护也是发展,而且是更为重要的发展” 的观点,是我们从事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按照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为满足高等级公路的使用公益性,及其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属性,我们必须从公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研究现代化公路养护管理对策,深化改革现行公路养护体制与运行机制,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公路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的新路。
公共管理体系范文5
1.1缺乏完善的应急预警系统
在公共卫生管理系统中,大部分城乡区域并没有构建起完善的应急预警系统。人民群众的危机意识比较淡薄,在出现突发状况时,不能合理有效的通过预警系统来传递有效信息,所以在遇到危机时显得束手无策。在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如果没有足够的支援准备和资源储备将会对其造成直接影响。所以要想对公共卫生管理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就需要投入充足的资金。
1.2缺乏医疗资源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医疗改革也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影响。在一定时间段中,医疗卫生经费主要分配方面为城市是一种客观存在,这样农村地区就会出现医疗资源缺乏、就医难等问题。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公共卫生资源闲置,而在经济落后的地方则出现公共卫生资源缺乏的现象。
1.3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低
社会群众现阶段还并不关注和重视公共卫生管理系统,人才缺乏情况比较严重。另外相关工作人员没能正确认识公共卫生管理,导致公共卫生管理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2公共卫生管理的处理对策
2.1建立健全的公共卫生危机公关体系
危机的发生是不能避免的,所以只能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大程度的降低危机造成的损失和影响。首先要构建起和公共卫生管理相符合的危机公关体系,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处置突发事件。要重视和关注危机公关,当出现危机事件时应该要根据危机公关的具体原则来进行处理,这样公共卫生管理才能正常的开展[2]。
2.2建立健全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
转变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能重心,明确各职能,将预防工作纳入医疗。重视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的建设,这样公共卫生管理职能不清楚的现状才能得到有效改进。应该面向社会建设公共卫生管理体系,让其业务能规划化和集中化。
2.3建立健全的公共卫生信息传递通道
在发生突发危机和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信息传递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要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信息的传递通道,这样工人员的信息处理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将相关信息进行公开,能有效防止不良行为的发生,让社会群众能更加信任。加强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加强资金投入完善硬件设施的配置,让公共卫生管理的信息变得大众化和科学化。
2.4加强公共卫生管理队伍的建设
公共管理体系范文6
【关键词】 建筑工程 工程项目 项目管理体系
一、工程项目管理的实施现状分析
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已经有多年的历史,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与先进国家的管理水平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当前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实施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法律环境和监管体系的建设并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施工企业的管理者缺乏对项目管理重要性的科学认识,所以在管理活动中想要片面的依靠施工技术的发展来促进企业管理效率的全面提升,这必定会对项目整体的运行效率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将安全管理流于形式,造成安全事故的频发。
2.对于项目可行性缺乏科学的评估,尤其是针对项目风险的评估较为之后。在工程项目决策之前,需要对其相关的施工技术、环境、投资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且对各种施工方案进行技术性分析,包括对项目建成以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全买呢的预测,以此为工程项目的立项决策提供依据。但是,由于缺乏对项目可行性的全面评估,所以容易造成工程项目风险较大,甚至造成项目的失败。
3.工程项目管理的范畴不够全面。项目管理应当是针对工程项目周期的全过程管理,从项目的调研、评估、设计、招投标、施工、验收几个阶段进行全面的管理,而且对不同的阶段也要进行多方面管理目标的制定和进度的跟踪等等。
4.缺乏高素质的项目管理人才也是导致管理水平低下的一个主要因素。现代工程项目管理不仅要求管理者熟悉管理的方法、标准以及程序等,同时还要全面的掌握项目质量、成本、风险等多方买年的知识,所以对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当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方面不够完善,这也成为了制约项目管理水平提升的一个主要因素。
二、建立全面的工程项目管理体系
1.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观念
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建立在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理念基础上,从工程项目的计划到竣工阶段,其中的每个及诶段和环节都需要进行认真的预测和分析,从而通过科学的计算获得准确的管理数据。每个工程项目的管理内容都包括多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成本管理,而成本管理则包括现场成本管理、机械设备成本管理、劳动力成本管理、质量成本管理等几个方面。必须要坚持科学的成本管理理念,对工程项目实施全面的成本管理,才能有效的降低工程施工成本,促进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
2.加强项目经理的管理执行能力建设
第一,项目合同管理。工程承包合同是施工企业与业主双方对工程项目的内容、质量、进度以及造价等进行明确的文件,同时也是合同双方履行义务的基本保障,具有法律效力,所以,必须要重视对项目合同的管理。第二,项目协调程序管理。为了保证工程项目建设的有效性,需要在施工单位和业主之间建立起必要的协商关系,对工程项目的建设的实施过程进行明确规定,从双方的利益出发,二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才能促进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第三,项目建设周期的管理也是项目合同管理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对于建设单位来说,误期赔偿是一项十分严重的风险,因此对于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安排必须要进行严格的制定,由项目经理进行审核和批准,在必要的情况下对项目进度进行及时的调整,使其与工程项目整体的进度保持一致。
3.促进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
一方面,要明确管理职能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只有深刻认识到一制度化基础的作用,才能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并且落实相关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不断推进项目管理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化的高速管理,通过计算机技术提高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的提取与分享,不断缩小我国与先进国家在项目管理水平上的差距。与此同时,要加强对管理人才的培养,注重人才的交流与培训,帮助管理者积累更多的管理经验,从而促进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4.通过有效的监督管理促进工程项目质量的提升
项目管理必要的安全投资力度必须做足,从而才能保障各作业环节的安全施工环境。为此,施工企业要加强安全投入文明施工观念,结合自身产业项目安全建设标准进行施工,落实贯彻到各个作业环节当中,并能够持之以恒。同时,还要做足安全培训工作,使施工队伍人员能够树立自觉、高效、安全的意识观念,自觉履行责任行为。此外,还要加大项目管理的监督执行力度,以此才能全程参与监督、全方位进行实时管控,阻断安全隐患,即做足监管、监督工作的基础之上,促进了各项作业安全高效的完成。与此同时,还应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并制定各项新工艺、新技术的达标标准,科学化地完成分布、分项工程的全方位质量建设工作,并在明确施工重点、施工工艺与技术标准的前提下,保证质量攻关举措有效落实。
5.加强对施工方案的不断优化
在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需要通过项目管理部门与设计部门的合作,对于工程运行的条件以及等级等外部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才能制定切实有效的施工方案。在开工之前,施工队伍要进行严格的技能培训,根据施工设计图纸,对施工现场沿线的道路、建筑等障碍物进行全面的考察,同时确定其是否与工程设计图纸中的内容相一致。施工工序的进行要严格按照施工组织的相关内容进行,施工人员必须要掌握施工的工艺和流程,才能促进施工质量的全面提升,减少工程设计变更等情况带来的损失。另外,对于工程的进度管理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工程施工进度的有效管理是保证工程项目效益的根本保障。总的来说,对于工程施工方案的有效管理与优化,是工程项目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到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要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结束语
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管理问题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对于现代施工企业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要充分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的建设,同时加强对管理体系的信息化建设,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促进项目管理效率的不断提升,从而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弛,刘万青.目前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2009(02)
[2] 赖一飞,夏滨,张清.工程项目管理学(21 世纪工程管理学系列教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 王留彦.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07)
[4] 沈良峰,汤桂香,李启明.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与优化[J].施工技术,2005(12)
[5] 代晶,谭征,彭礼坤.施工企业工程项目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J].山西建筑,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