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实践研究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实践研究报告范文1
(一)课题的由来
随着我县建设“中国礼仪之乡”创建活动的不断深入,公民素质的高低、文明行为的形成直接影响到创建的顺利开展。而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备受家长的呵护甚至溺爱,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一种与人谦让、合作的思想,缺乏一种特定场合之中的规范行为及必要的文明礼仪修养。因此,幼儿园文明礼仪教育要探究出一套符合幼儿园实际的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实践方法,让孩子在幼儿园养成良好的知礼、学礼、懂礼、用礼的好习惯,增强幼儿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为云阳建设成中国礼仪之乡贡献力量。
(二)本课题现状述评
国内有关幼儿园文明礼仪教育的相关课题数不胜数,研究的成果也各有不同,但是没有找到将文明礼仪教育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中的系统性的课题研究,仅仅有几篇总结性的论文,其介绍的主要途径有榜样示范、家庭和幼儿园沟通、礼仪课堂等几种,与我园相关内容的现状处于同一个水平。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研究,让幼儿掌握基本的问好、遵守规则和感恩等方面的礼节,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能讲文明话、做文明事,促进幼儿身心全面l展,使幼儿终身受益,成为讲文明、懂礼仪的人。探索和研究出一套针对性、操作性强,具有生活化、情境化,突出园本化的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可以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性。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促使幼儿了解基本礼节常识,养成在各种场合都能做到讲文明礼仪的良好习惯。
2.研究探索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渗透幼儿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方法。
(二)研究内容
1.调查分析我园幼儿现有的文明礼仪程度,明确幼儿不良文明礼仪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2.如何将幼儿学礼、知礼、懂礼、用礼逐步展开,使幼儿在园内学习礼仪,生活中实践礼仪、展示礼仪以及到公共场所宣传礼仪,做礼仪小标兵。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个案分析法、访问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典型个案法、小组研讨法、游戏体验法、情境练习法、榜样示范法等。
四、课题研究措施
(一)抓住生活活动的各个环节,渗透礼仪教育
在幼儿园里,一日生活皆课程。从孩子的一只脚踏进幼儿园时,这一天的课程便开始了。比如:从孩子入园开始教起,让学生养成主动向别人打招呼的好习惯,这是一个人讲礼仪获得好感的开始;在集体洗手时,教育幼儿应当先后有序,互相谦让,注意节约用水;用午餐时,要培养学生坐端正、不挑食,残渣放进渣盘里,吃饭喝汤不出声,用餐完毕后自己动手收拾碗筷;午睡时,不说话、不吵闹;起床后,指导幼儿快速按顺序穿好衣服,收拾整理床铺;离园时,教育幼儿主动同老师、小朋友说“再见”。
(二)在运动活动中,多种方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1.建立合理而必要的运动活动常规,提出适时而恰当的活动要求。
2.有针对性地设置教育环境,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培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充分发挥幼儿之间积极因素的相互影响。
(三)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文明行为习惯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遵守规则、团结合作、自主自控的文明行为习惯。3~6岁的孩子正处在规则意识萌芽期,是非观念模糊,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明显。游戏一般都制订了游戏规则,幼儿可从中得到社会规范意识和伦理道德的最初启蒙。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感知社会角色和社会规则,体验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从而丰富幼儿的社会认知,强化社会情感,最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在学习活动中实施文明礼仪教育
1.将文明礼仪教育课程化。每周一的晨间围绕一个文明礼仪主题进行谈话,形成讲文明、学礼仪的良好氛围,每周一次的文明礼仪课程,通过舞蹈、儿歌、故事等形式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如:舞蹈《不上你的当》,在欢快的音乐中,幼儿知道了不能随便和陌生人讲话,独自在家时不给陌生人开门,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儿歌《弟弟摔倒我扶起》,让孩子学会照顾小弟弟小妹妹,不欺负他们,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2.开展主题化文明礼仪教育。每月开展一次文明礼仪主题教育活动,如:“主动问候”,让孩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主动与人打招呼。“讲规则、守秩序”,让孩子掌握公共场所礼仪,在购物、乘车、公共场所玩耍时能够遵守规则和秩序。“感恩父母”“关爱老人”“关爱残疾人”等主题,让孩子懂得关心他人等。
总之,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还有很多方法。我们必须在知行合一、知行协同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持之以恒,抓好幼儿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任务是复杂艰巨的,其形成过程是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携手共同努力,坚持从正面塑造幼儿良好的品质,启迪幼儿幼小的心灵,相信我们的礼仪教育一定会卓见成效。
参考文献:
教育实践研究报告范文2
一、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拓宽德育的途径。1、专门教育与学科渗透相结合。强调学校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广大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各科教师联系自己所任教的学科适时、适度、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各科都能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集体指导与个别疏导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使全体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结构,为学生当前生活及将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实施过程中,我们广播进行专题讲座,开展集体指导,提高广大学生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教会形成心理健康的基本技能。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是心理教育的主要任务,而个性问题与特殊问题需要进行个别辅导。因此我校要求每一位德育教师都要有心育意识,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服务形式有:⑴面谈。如果学生有某种心理问题和困惑,可直接与辅导老师谈心交流。⑵书信辅导。如果学生有某种心理问题,又觉得不便与辅导老师口头交流的,就采用书面交流。⑶音乐欣赏。我们在谈心室放置一台录音机,当学生心情矛盾又不愿诉说时,让他听听音乐,调节紧张不悦的情绪。
3、个案分析与工作总结相结合。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心理问题的多样性决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个案分析与研究,做到因材施教。为此我们要求每个班级建立一份心里个案分析记录本。班主任教师把学生中出现的心理状况及解决办法及时记录整理。分析了解各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把准教育脉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找到普遍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总结交流,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巧和策略。
4、学校指导与家长配合相结合。学生生活的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学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不可忽视家庭因素。据调查,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是家庭气氛,不同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何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营造和睦、温馨的家庭气氛是家庭教育首要问题。家长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赢得实效,必须赢得家长的支持。我们着力修筑学校与家庭之间沟通的桥梁,开办好家长学校,普及心理教育基本知识,交流先进经验与做法。不定期召开家长会,共同探讨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学校、家庭教育合力。
二、运用心理教育技术,改进德育的方法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现在的学生似乎什么道理都明白,他们说起来一套套,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了。也就是说,学生的认知与行为相脱节,存在巨大反差。工作中我们主要采取如下几种方法:
1、正强化法。在学生表现出一个行为之后,运用各种令人喜欢和愉快的事物给其以奖赏,从而提高该行为在以后的发生率,这种方法叫作正强化法。如果学生感到自己的行为得到了满意的结果,以后他们在类似情况下就可能重新表现为这个行为。我们采用的正强化物有三种类型,物质的,如学习用品、书籍、奖学金;精神的,如老师表现出高兴的体态语,对学生行为进行口头表扬;活动的,如增加自由活动时间,带学生开展各种参观、郊游等活动。
2、负强化法。当学生表现出一个行为之后,撤去某个令人不快的甚至是痛苦的刺激物,或让其离开一个情境,从而提高该行为发生率的方法,叫做负强化法。负强化的目的是使学生形成逃避条件反射或回避条件反射。如当学生行为习惯不良或犯了错误时,老师给予批评教育,该生认识了缺点与错误并表示要改正时,老师就停止批评并给予充分肯定。教师运用负强化法时做到就事论事,不从整体上否定学生,避免因厌恶刺激撤销不及时造成师生情绪对立。
教育实践研究报告范文3
关键词:劳动与社会保障 实践教学 教学基地
基金项目:2011年内蒙古财经学院校级教育教学项目
一、财经类高校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背景
1999年,教育部在学科目录中增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至今已有13 年。各高校在设置此专业时各具特点,有的设在则经类院系;有的设在管理类院系;有的设在社会学系。我国大部分财经类高校长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如何培养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市场需求向现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迫切要求。
二、财经类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1.实践教学环节缺少可持续发展规划。目前,财经类高校一般将各种实践教学列入教学计划中,但是对于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过程的监督、实践效果的评估等往往没有相应的实践教学制度作支撑,较主观、随意。
2.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落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混淆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概念,教学内容的选取过多依附于某门理论课或现有教材,缺乏实际岗位所需要的实用性、先进性内容;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上多次重复采用,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无法衔接起来,无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手段保守落后等。目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中一般涵盖了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教材数量多,更新快,但是偏重于理论的介绍。有些教材虽然名为××理论与实务,但是实务部分一般都是具体某省市的社会保障管理条例、细则,或者根本不讲授,只是讲授理论部分。
3.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落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重视理论教学或课堂教学的环节,轻视实践教学过程,尚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控制和质量评价体系,或虽有相应的实施方案。
(二)实践教学队伍建设落后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开设较晚,而且迄今博士点较少,专业人才的培养滞后,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财经类高校教师往往强调学科的系统性而忽视自身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知识传授空洞化;一些教师虽然理论知识较为丰富,实践操作能力薄弱;一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急需的课程,师资更是严重缺乏,如社会保险精算等。
(三)实践教学实验室和践教学基地的缺乏
1.社会保障方面的实训软件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实训软件往往偏重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缺乏专业特色。很多高校误以为社会保障不需要实验室,在实训室的建设和实训软件的开发引进上吝于花钱。
2.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基地数量少,接收能力有限;关系不稳定,缺少可控性;方向单一,选择范围狭窄,内容重复。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较快地适应市场发展和需求。
三、财经类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改进
(一)财经类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财经类院校应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同劳动经济专业的历史渊源,进行学科体系建设,重点应强化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知识结合。借助于财经类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优势,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国家有关劳动与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理论与方法,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相关工作,专业优势明显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二)完善实践教学制度的建设
1.《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教学实施方案》,从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时间安排、实践教学经费支出、实践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估、实践教学成果和实践教学管理办法等方面的问题做出各个具体的实践大纲或实践要求,由社会保障专业人士、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教师、教务人员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论证;加强过程管理,实施中期检查制度,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组及学生的作用,加强质量监控;制定出较为完整的、标准化的,并明确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2.完善学生实践教学成绩考核办法,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日常表现、实习单位评价、实习报告质量综合评定,计入学生学分成绩。
3.建立和实施实践评估和反馈制度。实践教学结束后,根据接收单位的反馈情况,结合学生的意见,由指导教师就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解决方法、改进措施等进行总结,以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三)改善实践教学手段与方式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属于应用性学科,社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是有着具体的要求。要适应这样的形势,必须加强实务课程教学和实验室建设。
1.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应进一步充实社会保障职位模拟课程,使其成为学生进行实务操作的“实验场”,主要包括:(1)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模拟实习,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与生育保险等各种业务模拟实习、社会保障会计模拟实习、社会保障软件操作模拟实习等;(2)企事业员工福利管理模拟实习,包括:劳动力计划与招聘职位模拟实习、工资福利管理职位模拟实习、劳动力培训职位模拟实习、绩效考评职位模拟实习等。例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吉林大学都开设了社会保障基金信息管理系统模拟实验室。在仿真的环境中, 使学生体验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操作的全过程, 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西南财经大学还设有保险精算实验室, 对于理论教学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适应了我国不断增长的对社会保障领域高级人才的需求。
2.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积极创造条件,与企业、社会保障管理部门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将其建设为长期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学习和交流,使学生拥有相对稳定的实习场所,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度,同时也让学生为社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有所用。例如,组织学生到社会保险相关机构实习或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或假期时间展开社会调查,了解社会保险相关机构的管理流程及其不同险种的政策实施情况。另外,还应当联系相关企事业单位,了解相关单位在未来发展的知识需求和人才需求,根据市场需要培育满足企业发展目标与学生发展目标的人才。
(四)加强师实践师资队伍建设
1.增加实践教学工作的工作量计算,鼓励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例如:安排教师在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经办机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实习锻炼,提高其业务能力;鼓励老师参加劳动保障部门的政策讨论相关的会议等。
2.在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聘请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经办机构从业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担任本专业学生的各种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或兼职授课教师,建设专兼职相结合、优势互补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陈淑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分类化”管理模式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6)
[2]陈建梅.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科学分类研究[J ].学理论,2009(24)
[3]郭荣丽,陈淑君.分类制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大纲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3)
[4]邓永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分类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林区教学,2009(10)
[5]李燕荣,唐昭.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职业时空,2009(8)
[6]周慧文.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09(30)
教育实践研究报告范文4
【关键词】自我监控;高中数学;教学;函数复习课;实践研究
高中数学复习课的容量较大,章节的知识的连贯性相对较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层次有很大的区别,如何在研读新课程改革精神与理念下更好的指导教学,实现有效的复习,是摆在每一位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很少有对自己思维活动合理性进行判断的自我意识,因此也就谈不上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调节.很多学生在复习的开始没有计划,对整个章节的知识内容缺乏了解,在复习进程中缺乏整体性的一个认知,在解题过程中没有计划性,没有一条明晰的思路,对已知条件缺乏分析意识,当思维受阻时表现出不知所措,对解题结果的正确与否缺乏检验、反思和评价的意识和能力,不会对自己学习活动进行积极的调节和监控.自我监控具有从他控到自控的性质,因此在高中数学的复习教学中,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对中利用自我监控理论对中等学生的学习各个环节进行教育,从而实现学习习惯的改进,学习方法的自我调整,实现学习成绩的提高,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这是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问题,也是本研究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自我监控的概念
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自M.Snyder博士提出后,受到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他认为\[1\]自我监控是一个人在自我表现方面的心理结构.具体来说,自我监控就是某一客观事物为达到预定目标,将自身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过程作为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的积极、自觉的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的过程.它强调主体对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监察、评价、控制和调节.教育心理学更多地把自我监控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能力即元认知能力.强调学生在学习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强调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主动调控.自我监控学习假设学生:\[2\]
1.能够通过选择和运用元认知、动机策略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2.能够主动选择、建构甚至创造优越的学习环境:
3.能够在选择自己所需的教学形式和数量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自我监控学习,是指学生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学习的目标,而在进行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作为意识活动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的积极、自觉的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3\].它是一个与学习者的知识、信念、动机和认知过程有关的,以信息的循环流动为特征的、审慎的、判断的、调整的过程\[4\].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主动地运用和调控元认知动机和行为,通过自我激发、意志努力、学习策略的灵活运用等获得知识和技能.它包括学习过程中确定目标、制定计划、选择方法、管理时间、调节努力程度、执行计划、反馈与分析效果、采取补救措施等.近年来,学者们的研究认为,自我监控学习能力可能是影响儿童学业成绩的重因素之一\[5\].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一个完善的学习过程就是自我监控学习能力主要特征的完整、充分体现.
二、实验设计
本研究的具体流程为:制定研究目的——查阅相关文献——教学实验——统计分析——访谈分析——整理材料——撰写论文.
1.研究目的
通过一个月的函数复习教学,利用自我监控理论在实验班有意识地教育,与常态教学的对照班进行双方面的对照分析,一是阶段性测验的成绩分析,旨在对照两个班级的不同方法的教学效果;二是为一线教师探讨出有用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自我监控的教育方法.
2.实验方法
本实验为准实验设计.实验对象为笔者所带的高三(5)班和高三(6)班,将高三(5)班定为实验班,高三(6)班定为对比班,通过对比,分析实验班和对比班的学生将自我监控理论用于实验班的一个月的复习教学效果差异,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对被测班级的学生进行监控.将学生对函数的概念认知水平、知识网络结构和解决问题的正确率在实验班和对比班之间进行对比.采用访谈、后测等方法将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定量、定性的方法来分析实验的结果.
3.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后测实验设计,在进行《函数》的教学后,采用我校函数复习的单元测试试卷,主要测试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函数复习的情况,在实验班和对比班间进行对比.采用集中集体测试的形式.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
1.数据统计与分析
1-6题的正确人数的分布直方图
从上图我们可以发现,第1题第3题第4题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正确率差异比较明显.其中第1题是对集合的概念的考查,结合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需要学生在审题过程中仔细,从对照的结果看实验班的监控环节好于对照班;第3题的解题过程中余弦函数的导数求错,还有的同学漏掉的后面的常数,在后面的讲评提问中发现,对该题的结果进行检查的实验班同学多于对照班,从而该题的正确率上升;第4题考查了学生对带有参数做系数的函数问题的本质的要求,即这是否是一个二次函数?很多学生该题的正确率不是很高,错误的原因大部分是忽略了二次项系数是否为零这个前提条件,而直接按照认为的去解题,说明很多同学解题时是盲目的.但是经过自我监控的理论强化培训后的一部分实验班学生,能够有意地有效地监控自己的解题过程,从而提高了实验班的正确率.
7-12题的正确人数的分布直方图
从上图为第7题、第8题、第9题和第11题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正确情况差异.第7题和第8题可以看出很多同学忽略对函数定义域的大把握,学生容易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忽略本身的前提,即要满足原函数的定义域.而从这个对照看,实验班的检测情况要好于对照班,说明学生在有意识的监控教育下,能注意函数问题对定义域的要求;但第8题的错误还是很高,但明显看出自我监控理论对实验班学生的审题能力产生正相关的影响;第11题是二元求最值问题,这类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有哪些,我发现学生掌握得不到位.尽管实验班的正确率高于对照班,但人数仍然很少,说明自我监控理论在解决难度较大,知识点较多,需要学生变通灵活对待的时候有一定的困难.可见,自我监控理论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思维水平的提高要受多方面的影响.最后一题,也是能反映出学生的能力问题,即自我监控理论对中档题目的解决确实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对于难题,对学生的要求很高时要研究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
2.阶段测验的分数段人数统计与分析
下面将实验班与对照班在这次测验中的各个分数段的人数加以对比: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分数段人数对比
在各个分数段的人数对比上分析发现:在利用自我监控指导教学一个阶段后的实验班级的60-69分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班,在不及格的人数上也明显少于对照班,而高分的人数两个班级的相差不是很大,说明对中等程度学生以及一部分的差生的成绩提高的效果要明显些.
三、实验研究结论
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整理,发现在一些考查简单的基本技能的题目上两个班的正确率相差不大,但当其中一些题目难度在中档左右,需要学生仔细审题,看清定义域等前提条件,加之一定的分析能力等方面的时候,发现两个班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说明通过一个月的强化指导,实验班级的同学在审题方面能够去仔细地阅读题目、分析已知条件,对题目有一定的定性分析,解题过程中能够进行自我调整,对结果的检查也要优于对照班,从而提高了这一部分题目的正确率.从整体的题型把握上,一道题目涉及的知识点多余3个的时候,有些同学的关联性显然要薄弱些,说明未将整块函数的内容融会贯通,换言之,没有穿联起来,而实验班的同学在知识的梳理这一块是在整章教学的开始,对知识的相关联系以及解题的自我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会有意识地加强.比如当遇到学生不会的问题时一起分析:这是一个什么问题?我们通常怎么样解决这类问题?解该题运用了哪些知识内容?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对结果进行检测了吗?这样有意识的强化,使学生的自我监控由他控慢慢地变成了自控,内化成自身的一种解题习惯,从而导致了一些题目上的正确率的明显差异.
而当问题一旦出现创新,变形,难度加深,两个班的学生的差距又不是很大,说明自我监控理论在对学生解决中档难度题目的时候的效果比较明显,而高考试卷的大部分题目是中档题目,着重考查学生的双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自我监控理论指导教学会有很好的效果.
2.同样是在实验班的同学,在进行一个月的强化教育后,自我监控对其产生的影响也不同,教师是自我监控能力养成的一个因素,还有其他因素,比如说学生的性格、学习的兴趣、家庭的教育等等方面,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
3.在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了一个月的对比教学后,发现教学中,对照班的同学通过在一个月的有意识的自我监
控的教育,实验班同学在树立目标、制定计划、控制学习过程、反馈、评价、调整、检查、反思、总结等各个学习环节上明显好于对照班实验班的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自信心,学习成绩也有了不同幅度的提高.在通过测验以及访谈我发现,很多学生开始进入会学习的状态,比如:学生的学习计划普遍、课堂效率普遍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普遍提高.这些细节上的提高带来成绩的改变,在对一个月后的单元测验卷的分析中,在各个分数段的人数对比上分析发现:在利用自我监控指导教学一个阶段后的实验班级的60-69分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班,在不及格的人数上也明显少于对照班,而高分的人数两个班级的相差不是很大,说明对中等程度学生以及一部分的差生的成绩提高的效果要明显些.
【参考文献】
\[1\]鞠红霞.关于自我监控学习性的研究综述.教育与心理学研究,2002,17(1).
\[2\]董奇、周勇.关于学生学习自我监控的实验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1) .
\[3\]沃建中,等.高中生成就动机、物理学习成绩对其自我监控的影响.心理学探新,2001(2).
\[4\]Grahan S,Harris K.Self regulated strategy developmental:programmatic research writing. In Wong By Led Contemporary Invention Research In learning Disabilities.New York:Springer—Verlag,1992.
\[5\]傅金芝,等.中小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能力的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2).
\[6\]杨巧梅.数学解题自我监控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5(1).
\[7\]喻平.中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和CPFS结构对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 数学教育学报,2004,13(1).
\[8\]杨亚红.中学生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7.
\[9\]蒋忠.学生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7).
\[10\]武锡环、张光照.中学生数学自我监控能力评价.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8).
\[11\]华家炫.培养高中生自我监控学习能力的实验报告.课题博览,2002(5).
\[12\]徐燕刚、刘燕.学生学习自我监控的研究进展.教学研究,2006(7).
\[13\]张平.培养自我监控意识 发展解题能力.物理通报,2008(3).
教育实践研究报告范文5
【Abstract】Micro-class as an emerging curriculum resourc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eform of our country's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From the teaching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o the teach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begun to use a wide range of micro-class mode, its related research is also emerging after the micro-class in the jewelry related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lated research and the shortage of this article will be micro-class in the university jade jewelry appraisal course Teaching the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hoping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micro-class. So that micro-class service to better serve the university jade jewelry appraisal course students to serve, serve the teaching of teachers to establish a more suitable form of digital resources for student learning to create a new model of effective teaching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to achieve high-quality micro-class resources Build and share.
【Key words】Micro-class; Jewelery identification; Teaching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习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简单化、碎片化、可视化、趣味化等特点。伴随着以开放、共享为理念的网络教育资源运动的蓬勃发展,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对高等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教学信息化主要体现为将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即通过信息技术来更便捷、更有效、更趣味地展示专业教学内容。“微课”在这样背景下应用而生,逐渐兴起。随着两届全国微课大赛的成功举办,让微课走进高校,逐渐成为众多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主要研究领域,并将微课的应用到事迹的教学改革中去,甚至延伸至高职、中职教学改革中[1]。
1 微课的定义及特征
1.1 微课的定义
微课(Microlecture),顾名思义,即微型课程,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于 2008 年秋首创的,我国最早引用这个概念的是胡铁生。胡铁生从系统观的角度认为“微课程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2]。从该角度理解,微课的主体是一段教学视频(时长 5-8 分钟,一般不超过 10 分钟),围绕该视频,还有配套的课程设计、课件素材、练习测试、学生反馈、教学点评等教学资源,这些资源综合构成一个为完整的教学系统。从名称上来看,微课的首要特点就是“微”,以一段 5 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为主体;从内容上来讲,不同于传统课程“大而全”的课程内容,微课侧重于深入讲解大课程中的某个重点、难点或疑点,这就是“微”引发的“精”;而“精”的教学内容又要求学习者在使用微课学习之前对学习内容有一定的基础,这就使得微课的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先教后学转变成先学后教,改变了课堂的教学结构,形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3]。
1.2 微课的特征
根据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参赛要求与参赛作品,以及最新陕西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评审规则(表1),得出微课具有以下特征:
1.2.1 应用广泛
微课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应用广泛,不但可以用于高校教学,还可以用于培训机构教学、企业培训、社会各类知识普及等方面。
1.2.2 教学时间短
微课虽然短小,但它的知识内涵和教学意义非常巨大,有时一个短小微课比几十节课都有用。
1.2.3 教学内容少
每节微课虽然内容少,但可以做为教?W的切入点,基本知识普及推广,教学效果显著。
1.2.4 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
微课教学应用广泛,方式多样,因此微课的资源组成/结构/构成可采用更为形象的方式来表达,而情景化的教学是实现微课教学的高效方法。
1.2.5 主题突出、内容具体
微课是碎片化教学,但每个碎片都是主题突出,内容明确具体的知识点,呈现的都是具体的知识点。
1.2.6 成果简化,多样传播
微课内容简单易于接受,同时可通过网络进行多途径传播。
1.2.7 反馈及时,针对性强
微课可搭建微课平台,通过微课平台应用管理进行课程在线评价、移动学习、辅助工具使用,为专业学习提供集中全面的单元资源包,实现翻转课堂,最终为课堂教育服务,提高学习效率,完善学习成果。
2 微课在珠宝玉石鉴定课程教学的应用
(1)微课主要是以教学片段为主线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素养、教学反思、教学点评、教学测试、学生家长反馈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一个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真实的情景化微课教学资源。使珠宝玉石鉴定课程教学避免单调教学模式。
(2)微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个知识挖掘的平台,通过微课,学生可根据自身所需搜索相应学习资源,自主挖掘所需知识点,有针对性开展学习。微课是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剪短完整教学活动。从而可以做为珠宝玉石鉴定课程教学的课前翻转课堂资源包,又可以做为课后复知识点资源。
(3)微课允许学生在自己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场所随时随地的开展学习,微课主题集中且简短,适合在各种闲暇时间段(如坐公交,排队等)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无形中使学生将珠宝玉石鉴定课程的课堂教学自觉延伸至课外,增加学习时长加强学习效果。
教育实践研究报告范文6
【关键词】网络组建与安全维护;企业需求;技能大赛;实践技能
引言
根据企业对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针对网络实践教学中学生技能培养的目标,提出基于知识点定义与分解,虚拟平台与真实设备结合为实践环境的网络工程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实际运用,达成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原以企业需求、市场应用领域的主要岗位及其所需技能,提升学生的网络组建、网络配置与应用、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实践技能、职业道德、组织管理能力、工作计划性和团队协作精神,为就业奠定良好基础,引导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领域的教学改革。
一、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校企合作促进实践教学改革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多层次的合作办学,促进教学改革,促进“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促进实验、实训条件与生产现场基本同步,强化办学特色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技能大赛成绩的取得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通过校企合作,规范技能教学。
引入企业先进技术,引入知名企业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特别是与锐捷网络有限公司、杭州华三网络公司、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西安西元机电有限公司公司等著名网络公司合作,更进一步促进了网络专业教学的先进教学理念、课程体系的改革,使得在新形势下与专业教学的有效融合,促使专业的技能教学更规范、更标准,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实际需要。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全力推进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通过“讲学做一体化”教学和模拟企业现场实景教学的交替,让学生在“做中学”,不断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和技能。在此过程中,技能大赛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施教者之一,学生在由聘任的企业技术骨干的指导下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成为职业教育在企业的延续。
通过对社会的人才市场需求分析,我们明白了应该怎咏立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引进企业的优秀课程体系及教材,我们懂得了应该怎样去实施教学改革、创新课程教学;通过吸引企业技术骨干来学院承担专业教学任务,让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企业实际。
2.通过校企合作,完善基地建设。
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广泛听取企业专家对实训室的总体布局、设备配置、环境布置等方面的建议,跟踪技术进步,科学设计流程,配置全套设备,设置充足工位,基本实现了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的“零距离”对接;在实训基地的使用中,学校切实提高实训设备的利用率,保证训练工位数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延长学生的教学时间,组建各种形式的技能提高班,采用免费教学的方式来满足学生对自身技能进行提升的渴望,不断改善学生的实训条件,不断增强学生操作技能。
二、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以大赛项目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强化技能教学。
网络技能大赛项目吸收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起到了示范教学的作用,反映了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赋予了专业教学新的内涵。将课程改革与技能大赛紧密结合,牢固树立严谨教学、规范操作的教学思想,通过汲取技能大赛项目内容和标准对原有教学项目进行改造,提炼、转化为新教学项目,不断补充和完善项目课程教学,推进竞赛内容的普及化教育。
2.以大赛加强双师队伍建设,保障技能教学。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技术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双师素质”的培养。把老师派出参加企业举办的培训班学习,把他们的课程、资料带回来,一人学习,多人受益。我们也把企业的技术骨干请进来,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更多的老师了解企业需求的知识结构。
在教学中,对专业教师要求以技能大赛内容组织教学,接受大赛的锤炼是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积极实施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将教师参加技能大赛的成绩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并以此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条件之一,将以技能大赛促使他们迅速融入专业氛围,提升专业能力。
3.以大赛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检验技能教学。
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专业发展的生命线,以大赛为载体,检验本专业教学水平。技能大赛有效规范了对学生的教学评价标准,以此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采取以教师自查、教研室普查、计算机学院抽查为主线,督导巡查为辅助的“双线并进”方式来跟踪课程建设的实效,实施对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及时调控教学行为,不仅考核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还加强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以及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考核,将行业要求融入专业教学,以行业规范为标准有效实现“双证融通”。
三、以大赛营造校园育人文化,优化技能教学
在模拟真实的网络工程工作环境与条件下,实现对网络组建与安全维护的实施能力,软件安装(或固件升级)能力,设备调试能力,以及网络构架设计改进的能力,包括对常用网络综合布线工具的应用,现场问题的分析与处理、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安全、环保等意识。
可建立竞赛长效机制,对职业技能竞赛加以制度化和规范化,进一步扩大竞赛范围,尽量拓展到更多专业和课程,让技能大赛覆盖到整个专业、每位教师、每个学生,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提高,形成积极向上、人人争先的良好育人氛围。
四、结语
从本项目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也暴露了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与不足,现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置是为了更好地为学生将来的就业铺路,就业是实践性教学环节实施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
网络大赛的题目设计其实也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或者部分的项目,将课堂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网络技能大赛培训中,我们也按照实际项目需求设计了网络项目进行练习,引导学生通过平时学习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找到完成项目的办法。在完成一个模拟的项目的过程中,锻炼了学习新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2.加强师资力量培训。
由于学校缺少对教师必要的培训,很少向他们提供与外界的接触机会,教师对自己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没有进行不断更新和提高,这就要求学校以教师的实际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合理开发师资培训计划,做到以人为本、按需培训,加强交流。
3.加强学生实习锻炼。
一技在手,就业不愁,为了让学生所学的技能更好地与市场需求对接,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深入企业锻炼的机会。技能大赛也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是:学校的实训条件再好也是与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不一样的,职业院校真正的实训基地应该在企业。学校要利用好技能大赛的平台,切实加强和企业(行业)的联系,建立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关系,努力把课堂、实训基地建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
以国家和省里大赛内容搭建院内大赛平台,要形成普遍性、经常性的技能竞赛制度和良好的培养选拔制度,实现技能大赛由阶段性工作向常态性工作的转变,由少数师生参与向全体师生参与的转变,使技能大赛逐步成为师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和重要经历。
参考文献:
[1] 盛琳阳.面向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群建设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14).
[2] 云红艳,杨厚俊,赵志刚,李建波,李琳.创新思维教学在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群中的研究与应用[J]. 计算机教育,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