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培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培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范文1
笔者作为一名教师,主张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来教学;作为贵州省高中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主张信息技术的教学要以思维做根底,并希望以此激发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辛勤耕耘的教师们的信心与兴趣。
一、计算思维是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
“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其中,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中。
笔者特别珍惜具有思维培养成分的课程。比如,信息技术基础(必修)中“信息的编程加工”,教材设计只有2至3课时,每年学业水平考试停留在记忆编程加工基本过程(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代码、调试运行)的水平上。全省高中学校多数只把这一节肤浅地一笔带过,或直接跳过不上。而笔者却愿意用6个课时甚至更多时间去上这部分能够更好地培养思维能力的内容。
贵州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管理和学业水平考试饱受争议,体现计算思维和计算机文化的最核心内容“算法与程序设计”被排除在学业水平考试选修模块之外,考试命题也多是需要记忆的知识,或者按照命题者指定的步骤操作,对思维成分的考查很少。
课程和考试的偏差,让以往热火朝天的信息学奥赛也基本偃旗息鼓,导致师生对信息技术教学也失去了兴趣,计算思维能力不仅得不到发展,反而退化严重。
笔者曾为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选择题:
观察下面(图1)用Flash制作小球移动的动画过程截图,整个动画时长是
A.25秒 B.12秒 C.2.1秒 D.2秒
测试结果显示,不仅绝大多数学生选错,甚至信息技术教师也只有1/10的人能选对正确答案D,这是因为他们不能灵活应用图中“12.0fps(每秒12帧)”的已知条件,所以也就找不到“(25-1)/12”这么简单的计算方法。
很多信息技术课堂缺乏生气,特别是理论课,学生参与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自然不好。究其根本原因,是教师自身没有在思维层次上下足功夫,无法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于是出现了“会的学生玩游戏,不会的学生也玩游戏”的局面。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思维能力?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呢?
二、构建理想研修平台,促进学员思维碰撞
工作室搭建了国际上流行的网络在线课程管理与研修平台MOODLE(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它的在线教学采用可自由组合的动态模块化设计,可以像搭积木一样自由组织网络教学。能够帮助教师高质量地创建和管理网络课程,使教育者和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平等地相互协作,并依据已有的经验共同建构知识。
中学信息技术的学习工具主要是与因特网相联的计算机,以便使学生真实地接触到远程教育体系、终身学习和社会化学习,教师培训研修也是一样的道理。利用MOODLE的在线培训研修,强调教师的在线学习、互动交流与分享,从而实施主动的专业化发展。
目前,工作室在自己的MOODLE平台上为学员规划设计问题,准备能力测试题库、教学参考等数字化研修资源,让学员带着问题在线研修,集中跟岗培训结束后就可以进入注册登录,回到岗位即可跨时空交流讨论、完成每周研修任务。
为研修学员所出的测试题要富含计算思维成分。例如下面的题目。
如果一张图像大小为640×480像素,把它保存为Windows系统下16位色彩深度的bmp格式的文件,文件大小是 KB,计算式 。
学员们反映在教材与学业水平考试练习题中都没有见过这类题目,没想到图像教学里面还有计算题。
又如,笔者通过学员的汇报课发现,很多教师有效驾驭课堂的能力欠缺,控制不好教学时间,提问也总是那几个学生,不能激发大多数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于是,笔者通过网络平台把这种现象提出来,让大家交流,发散式研讨解决办法,然后通过大家实践、反思、研发、修改,最后得到一个很好的课堂教学管控工具――限时抽签程序,被学员们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大面积地提高了学生课堂思考与操作的积极性。后来还被应用到其他学科和会议,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笔者充分利用教育部国培(2015)贵州高中信息技术在线研修项目线下指导专家及工作坊坊主的优势和资源,为所有学员申请了国培研修账号,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优质研修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以上研修平台,突破了时空限制,降低了学员研修成本,提高了研修效率。此外,工作室通过在学校门户网站开辟名师工作室专栏,把每期活动简报对外公开宣传,传播正能量的同时,也使每一位跟岗研修学员受到激励、鼓舞。
三、精心创设情境,启发举一反三
有学员反应,在外地陌生环境参加优质课比赛时,不能快速获得学生配合,因此赛课效果总是不理想。笔者在集中培训上说:“不可否认,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注重学科的科学性和技术性。但是‘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辩证统一,是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好课虽然因学科不同有诸多差别,但都有一个重要的共性――重视课堂教学艺术。笔者为学员举了一个“用自然朴实的导语快速与学生拉近距离”的例子。
上海一位语文教学专家来铜仁一中授课,课文是坡的《定风波》,讲课前他出示一张铜仁市导游图,然后说:“昨晚在铜仁宾馆宿舍里偶尔翻看“旅游指南”才知道坡也曾经路过铜仁……”
这种信手拈来的素材,加上亲切自然的话语,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后来一些学员在异地尝试用故事导入新课,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人,在信息技术领域取得了比计算机专业人员更大的成就,可见一个人的专业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兴趣、思维能力和执着的精神。
四、精选案例,将思维引向深入
清华大学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张学政教授说:“讲一千句真理不如讲一个案例!”通过一个精心设计的教学案例,可以将学生从简单获取信息中得到的浅层兴趣,提升到发挥创新能力,并获得成功体验的更深层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不再认为信息技术课只是上上网、聊聊天,而是要发展对于自己的现在和未来都有重要意义的思维能力,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并感受学习的快乐。
有一位教师在参加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比赛时,教学“图形图像的格式”一课,提前十几分钟就讲完下课了(成绩自然最差)。笔者以这节课为例,请跟岗学员观看视频并研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大家头脑风暴式研讨,找到了一些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如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教师的基本功不扎实,教学设计任务简单,师生交互问题单调乏味,思维的层次深度不够等。然后大家提出了改进的4个任务的教学设计。
[任务1]对“任务1”文件夹内的图像进行分析、研究,填写表格,对比文件大小及清晰度。
尝试分类:以上 格式为一类, 格式为另一类,分类依据是 。
[任务2]利用Windows附件中“画图程序”或者Photoshop软件打开“任务2”中“101.bmp”图像,将该图像分别以gif等格式保存在“任务2”文件夹中,文件基本名不变,比较三种图像的大小及色彩丰富程度,填写表格,对比文件大小及色彩丰富程度。
思考:bmp、jpg、gif、wmf是四种常见的图像格式,一般在网页中常见的图像是jpg和gif格式,而很少见到bmp格式,为什么?(随机抽签提问)
[任务3]将“任务3”文件夹中所有图像类型的文件放置图像文件夹中,并将图像文件夹中的图像进行分类存放。(没有的文件夹请自己创建)
[任务4]思维拓展探究(根据学情判断可否深入)
(1)假如你用Windows附件中的“画图”软件打开一张色彩丰富的数码图像“梵净山1.bmp”,然后另存为“梵净山.gif”,发现“梵净山.gif”图像文件占用空间小了,但色彩质量变差了。然后你又用“画图”软件打开“梵净山.gif”图像文件,再另存为“梵净山2.bmp”,则 。为什么?(随机抽签提问)
A.梵净山2.bmp”与“梵净山1.bmp”图像色彩质量与占用空间都一样
B.梵净山2.bmp”比“梵净山1.bmp”图像色彩质量差,但占用空间也少
C.“梵净山2.bmp”比“梵净山1.bmp”图像色彩质量差,但占用空间可能一样
D.梵净山2.bmp”比“梵净山1.bmp”图像色彩质量好,但占用空间也少
(2)如果一张图像为640×480像素,把它保存为Windows系统下16位色彩深度的bmp格式的文件,文件大小是 KB?计算式 。
此后,学员在不同班级进行试教时,只是导演式地把这4个任务交给学生(主体),在层层推进中将学生的思维逐渐引向深入,教师讲得非常少,不仅保质保量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计算思维和有损压缩技术,为下一步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学效果非常好。
因此,教师要做好真正的引路人,就要深刻理解、挖掘教材的思维成分,为学生精心设计促进思维递进的任务,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五、聚焦课堂生成性问题,
用反思促进思维水平提升
《教师专业标准》别强调要“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找到新意、找到乐趣、找到灵感,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才能为学生营造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氛围。
笔者所在贵州省高中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的跟岗研修学员,每期集中研修一周时间,重点聚焦课堂教学实践,关注教育信息化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同时,通过观课议课、专题讲座收集信息技术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紧抓关键性问题深入反思,促进学员专业成长。
例如,工作室做了微课制作技术培训后,有的教师就去尝试利用微课教学,获得成功后,大家讨论积极。于是,笔者趁热打铁,提出了以下问题。
目前,反转课堂,全国提的这么响亮,为什么?(大多数教师都知道);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尝试过吗?(没有);怎么实现?(不知道);我们面临什么问题?(时间少,每周一节课;学校禁止学生使用智能终端;学生有做不完的其他学科作业……)
那我就把这个任务交给大家,去查查资料,深度思考一下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大约一周的QQ流讨论,大家形成了一个基本思路:利用微课翻转课堂。最后,笔者把它上升为工作室省级专项课题“基于MOODLE的贵州信息技术教师在线培训实践研究”的一个子课题――“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国培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范文2
一、基本情况
我市总面积8117平方公里,辖两县两市两区,国家级贫困县1个,省级贫困市、县各1个,总人口460万。全市共有普通中学280所,小学987所,幼儿园178所,教师共计4.2万人,其中农村教师占60%以上。
1. 我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
(1) 现有硬件环境,我们对全市120所初中学校的常规电教设备进行了调查,发现有32%的学校教室没有电脑,有43%的学校没有电子白板,还有33%的初中学校连投影仪都没有。
(2) 在信息技术培训方面,全市95%的中小学教师已取得了信息技术高级证书,对教学设备具有了一定的驾驭能力,但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意识淡薄、能力不足,距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还有很大差距。
(3)全市60%以上的教师在农村,50%的农村学校尚未通网络,教师无法从互联网上获取教学资源,教师的信息化教学难以实现。
(4)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水平调查显示,很多教师只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网络的驾驭能力不够,尤其在网络交互方面;在课件制作方面,仅有3%的教师能利用Authorware、Flash等制作工具,8%的教师能利用几何画板,其余教师多用PowerPoint(60%)作演示性文稿,大部分教师制作和应用课件的水平还比较低。
(5)对教学与学习理论、方法的掌握程度。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理论、新课改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信息化教学设计等都有所了解。但就熟练程度而言,尤其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能够熟练应用的仅为调查总数的3%,能够应用的也仅为6%。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何让教师把学会的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到教学中去,实现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仍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信息技术概念认识模糊,应用积极性不高。许多中小学教师把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解为计算机培训(或者微机培训),虽然对教育技术概念有一定的认同,但对信息技术概念的理解还有待提高,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和领会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还停留在教的层面上,没有转到为了帮助学生的学习层面上来。而在教学中,甚至还有学校把现代教育技术排斥在课堂之外,仍然坚持“一支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教育模式,把大量的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作为一种迎接上级检查的摆设,导致很多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于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2)培训经费难以落实,教师经济压力大。我市地处湘中偏西,国家级贫困县1个,省级贫困市、县各1个,60%以上为农村教师,教师工资收入低,财政应该投入教师工资1.5%的继续教育经费大部分县市区又没到位,培训经费由教师个人支出,增加了老师的经济负担。
(3)培训方式单一,教师培训积极性不高。目前培训方式主要有“骨干培训”和“全员培训”两种。骨干培训模式是首先培养一批学校的骨干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整合于教育的尝试,而后再“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全员培训模式指的是对全体教师实施教育技术的整体培训。目前,很多省份采用的培训组织形式是先“骨干培训”再“全员培训”。培训特点多以集中面授、集体听讲为主,这种形式占到了所有培训课程的95%以上,而网络授课、以课例和讨论为主的培训还处于尝试阶段。信息技术应用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起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怀疑精神为目的的课堂;而我们的信息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用“我说你听”的旧有模式,亟需为学习者创造更多主动参与的机会。
(4)培训内容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培训效果差。目前绝大多数地区主要由培训机构负责培训,部分主讲教师不太了解中小学课堂,所采用的培训形式严重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采用的培训形式,严重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缺乏典型案例。受训教师所工作的学校软硬件环境有很大差异,个体能力层次差异也很大,培训中很多都没能针对学校和受训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析,仍然采用统一的教材和步调。在培训方式和内容上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发展时期受训者的需求,以致最终的培训效果并不理想。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对策
1. 加大宣传力度,让教师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重要意义
为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2004年 12月 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里程碑性的大事,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005年 4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这一标准,又专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2014年7月23日,湖南省教育厅下发了湘教通〔2014〕311号文件,关于印发《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规划》的通知。2014年8月25日召开全省中小学教师技术能力建设工作部署会议,启动与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各地各学校应按照省工程办的统一部署,加大宣传力度,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通过工程的实施,建立一套规范性、权威性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标准、培训、考试和认证体系,对于进一步规范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管理,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于进一步促进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让教师明白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是教育大势所趋,是新时期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
2. 周密组织,扎实工作,稳步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按照省厅的统一部署,根据我市的实际,从2014年开始,用四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工作量大,任务艰巨。2014年,是工程实施的第一年,起好步、开好局,对于该工程按计划顺利推进,全面完成目标与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要统一思想、集中精力,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继续抓好各级培训基地的建设。根据湘教发〔2011〕22号《关于印发〈湖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我们已成功申报并经省教育厅批准了13所省级基地培训学校,但对承担全市4万余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来说是杯水车薪,困难还很多,我们要根据本地实际,继续抓好省级基地校的申报和建设工作。
二是切实抓好工程规划。2014年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开局之年,各县市区要按照省厅的统一部署和市局的《实施规划》,制订本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细则,做到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结合各地的教学实际,按照先易后难、先骨干后全员、逐步推进的方式。规划要做到有总体目标、年度计划;有培训方式、培训内容;有相关责任、考核评价。为了使这一轮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不致流于形式,不致成为变相的信息技术培训,必须对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技术培训从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培训目标和培训教材内容体系等多方面做出明确的区分。特别要指出的是,本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要把握农村教师和城镇教师的实际需求两个重点,突出工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是改善硬件环境。提升工程硬件是前提,应用是核心,各县市区教育局要利用实施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工程的契机,加强对学校电教设备的配置(如电脑、电子白板、投影仪器等),教师才能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同时为了适应并促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学校可建立网站、网盘、QQ群等,把教师的优秀教学课件、教学设计、优秀论文、学生的优秀电子作品等及时上传更新,全体教师可随时调用,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鼓励每位教师建立自己的个人网站、网盘等,既可实现资源共享,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又可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21世纪是合作共享的时代,实现资源合作与共享,可省时、省力、高效、互补,共同创造出更为美好的成果,是所有教师所向往和追求的。在网络资源相当发达的今天,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站为教师提供学习的资源,把最新的信息和应用软件、信息采集工具(硬件)等在相关的网站、网盘和QQ群上,让老师们学习、交流。也可以把多媒体硬件、软件的使用方法做成课件或视频在网络上供教师们学习。
四是切实抓好培训师资团队建设。培训者团队的整体素质既影响培训理念,也会影响培训方式,老师们参训的积极性,最终影响培训的效果。本次培训为全员培训,受训人员广,培训对象整体师资水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差异性比较大,培训内容各异、方式多样。各级培训基地要千方百计建设一支责任意识强、专业素质高的培训者团队,这样才能真正满足不同对象的实际需求,从而整体实现提升目标。首先,我们挑选300名学历高、敬业精神好、教学能力强、信息技术精的教师参加省级骨干培训;其次,市本级完成150名市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骨干队伍建设,实现市级所属培训任务的市直、开发区各中小学的“引领者”全覆盖;然后,各县市区教师培训机构完成1000名县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骨干队伍建设,实现县级所属培训任务的城镇中小学校和乡镇中心校的“引领者”全覆盖。通过省、市、县三级共同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教育理念先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覆盖中小学各学科各学段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的骨干教师队伍。
五是切实抓好全员培训工作。从2015年起,以“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为引领,以混合式培训为主要方式,以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培训者培训为突破口,以市、县、校三级培训为主体,分年度、分层次、分类别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到2017年,全面完成我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与测试认证。建立健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机制,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推动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与创新,利用信息化手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
六是创新培训模式。全员培训采取混合式培训模式,即“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网络研修+校本研修”。强化任务驱动,突出实践导向,有效实施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将问题解决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优化培训课程资源,推动教师学用结合。
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主要依托县级及以上培训基地学校组织实施,通过组建以一线学科骨干教师为主体、信息技术理论与技术专家为支撑的培训专家团队,以微课程为切入点,结合学科案例教学,采用案例“观摩、解读、研讨、实践、评价”的培训流程,强化情境体验,帮助教师更新教学设计理念,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手段和提升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力,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普遍性、实用性、关键性问题,实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教师教学负担、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时间不少于30学时。
网络研修:主要组织教师通过网络研修平台进行网络课程学习、交流和探讨,以任务驱动为主线,根据教师需求,确定研修主题,设计系列课程模块,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明确线上与线下研修任务,着重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掌握但在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中尚未掌握的理论与技术方面的问题。网络研修时间不少于30学时。
校本研修:实施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建立“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设计系列校本研修活动,组织教师将所学习掌握的信息技术理论与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实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打造师生负担轻、教学效果好的优质课堂,并以微课的形式上传教学课件至个人学习空间,同时加强相对应的信息技术基本技能跟进培训与教师教学实际紧密结合。校本研修时间不少于20学时。
七是抓好培训结业和考试认证组织工作。中小学教师参加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修完相应的学习课程,并同时按要求参加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经考核合格后,发放培训结业证书并记继续教育学分80分。培训合格后,参加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测评,考试合格者,由省工程办统一颁发教师教育技术水平中级合格证书。考试认证既是检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质量与效益的基本环节,又是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培训学习的助推器。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抓好考试认证组织工作,建立健全考务管理制度,确保培训考核、上机考试、综合考评有序开展,保证考试认证工作的严肃性。上机考试由省项目办统一组织,组考工作由各培训基地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组织实施。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及培训基地要高度重视组考工作,认真组织参训教师参加考试,严肃考风考纪,确保考试公平公正,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试认证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3. 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取得实效
(1)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稳步推进,根据省里的模式和要求,市教育局成立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下设提升工程办公室。各县市区教育局也要成立相应的实施机构,明确专门的工作人员,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障。要根据省颁“实施规划”和市里的“实施规划”,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细则”和年度工作计划。各级培训机构要履行职责,为全面完成我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
(2)加大经费投入。经费投入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物质保障和前提条件。要在教职工工资总额的1.5%和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的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市本级安排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市级骨干教师和市直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各县市区也要安排专项资金,主要负责本地区教师全员培训和培训基地建设。同时,我们要根据有关教师培训经费的政策依据,积极主动,据理力争,争取政府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资金投入,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
(3)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促进广大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的激励机制,是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措施。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已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从2015年起,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与教师资格证再认证、教师职称评定、教师聘用、特级教师评审等挂钩。各县市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完善中小学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的激励机制。要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对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估,总结经验,发现典型,及时表彰,切实提高本工程实施的质量和效益。
(4)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应用是促进某种技能更快提高的最佳手段,为了进一步调动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结合学校的教学工作,学校定期开展信息技术技能的竞赛,如操作技能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运用多媒体技能论文比赛等,通过竞赛激励教师去学习、去探索、去创新,提高自身的能力。对优秀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并优先外派学习。学校行政领导应对新技术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鼓励教师在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参与在职教师培训方案的实施,为培训学习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必要的经费。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提高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学校要积极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开展校际交流活动,对优秀老师给予表彰奖励。
(5)强化部门协调。沟通协调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力保障。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这项工作,不仅是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职责,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的职责,更是每个教师的职责。财建、教师、基教、电教等各个部门要紧密配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与各中小学校要沟通协调,理顺工作关系,形成工作合力,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国培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范文3
课例研修心得
在培训中我聆听了语文教育专家的精彩讲座,领略了他们幽默风趣的教育风格、先进的教育理论;也与班上的各位优秀的教师一起进行了交流,不但加强了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又和本班的教师一起进行了课例研究。可以说此次培训收益颇丰、获取匪浅。
一、提高教育思想,开阔改革视野。
为期10天的培训学习,让我把埋着苦干的头抬了起来,发现教育是需要远见卓识的。在本次培训中,每位专家老师给我们做精彩的讲座。各位专家老师的讲座,阐述了他(她)们对初中语文教学的独特见解,对新课程的各种看法,
作为一名骨干教师,我努力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能,使之有效地指导平时的语文教学工作。在培训过程中,我把自身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与组内的老师交流,并在课例跟进后,用新的练习设计理念指导我的教学,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重新发现,如此用心的循环往复,是因为培训班的课例研究让我从有力,变得更加有心。同时,我学会了变换角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反思、调整我的教育观,正是这种换位思考,让我学会了信任学生,并不断地感受到信任带来的惊喜和力量。
二、对于教育教学角色的重新定位
1、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运用,“教书机器”式的教师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必须要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并将其运用于教育工作实践中,不断思考、摸索,朝着教育家的方向努力。以教师为本的观念应当转以学生为本,正如古人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意识,并使之逐渐形成新能力,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勇于挑战课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
国培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范文4
通过这次培训,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信息化促进了教育原理的变革,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我们的认知方式,改变了教育关系,改变了学习生态。
通过这次培训,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教育技术。
1、课程学习与研讨交流收获:通过课程的学习,我们会了解到信息化给当今社会对教育带来的重大变革,也会了解到前沿的应用,相信信息化的今天,学习本门课程也会对您的教育和教学带来巨大的影响。
(1)学习过程中,我详细作了计划,课程学时完成。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有实效。我根据培训要求,制定了学习计划,每天都安排了一定的学习时间和内容,把学习、作业、交流、讨论互相穿插,保证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获取最大的学习效益。每次学习之后,积极独立高质量地完成了网上作业,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2)我在学习过程中灵活机动,学以致用。 每次学习的过程都是一次知识积累与运用、创造的过程,因此要会学、善用。继续教育学习课程里有丰富的知识讲解,我每次看后,总要有一个思考,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自己不断进步,争取做一个称职的教师。
(3)我积极参与,勤问勤学。
经过听讲座和研讨交流,我的教学素养得到极大提高。
2、参与专家视频答疑活动、浏览简报、学习同伴优秀作品等收获:
通过不断的学习我觉得自己的许多教法非常需要改进。虽然教学时间已经18年了,但许多东西在听了专家的课程之后,感觉自己总结的许多经验过时了,自己还有许多值得加强学习的地方,特别是新时代、新课程背景下的新教学。还需要要通过重新学习提升、总结自己的教 学经验,充实自己的教学过程,把教育技术合理运用在课堂教学之中。
3、参与研修活动的收获:
通过本次学习,我在了解了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之后,掌握了不少的教学设计新理念,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案及基本流程。培训的实用性非常大,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培养了我们交流提问、互相学习、勤于思考、乐于研究的良好习惯。我更新我的教学观念,让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更注意自己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分析更彻底。课堂教学更精彩,更得心应手了。
4、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
以前,连简单的课件都不会做的我,通过此次学习,我基本上能自己做课件,能在课堂中对课件适时调配,能根据课型、课题、科目等有选择地运用多媒体。
国培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 外语教师 生成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130-02
总理于2015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而“互联网+教育”是其中一项主要内容,通过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对教育现代化的支撑作用,创新教学手段和模式,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此大背景之下,外语教师必须面对诸多挑战,也决定了其专业学习范式发生转变的必然趋势。与信息技术深度整合的外语学科教学手段与方法取代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而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也更趋向于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动性的、由信息技术支持的、能生成实践性知识的更加多样化的方法与手段。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新趋势
由于意识到信息科技给世界带来的巨大改变以及个体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当前,很多国家及国际组织在其提出的“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es)体系中,均将数字素养确定为核心素养之一,而且也成为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必将成为核心要素之一,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必将迎来新的挑战。2012年我国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年)》首次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观念,并且出现了诸如班班通、校校通、电子书包、未来教室,以及翻转课堂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新的外部环境必然会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大环境要求外语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外语学科的课程教学,改变教学模式。但是对于信息技术,并不是所有的外语教师都采取认同的观点,或者会在整合过程中出现各种阻碍因素,根据学者王卫军的研究结果,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社会因素:技术发展、教育制度、专业地位;(2)教师因素:能力、信息、态度、时间;(3)学校因素:组织、资源、培训、交流,等等。目前相关研究的关注点均集中在社会和学校因素这两个方面,过多强调了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将教师置于被动学习的位置,而忽略了教师本身的内在因素。
而从生成性学习的视角来研究外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则可以充分引起教师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关注,可以把握其能力发展的内在特点,促使能力发展回归教师主体。这样一来,教师将从被发展的角色变成主动发展的主体,激发其创造力,从而能够主动建构信息技术与外语学科的整合框架。
二、外语教师生成性学习的内涵
生成性学习从上个世纪80年代逐渐成为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新趋向,强调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个体差异和成人特性,认可其学习的实践性、情境性和过程性。因此,外语教师生成性学习是一种专业学习范式,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交互作用,教师可以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最终实现其自觉、自主的外语专业发展。
目前,生成性思维已经成为重构当代教育、教学的重要理论依据,形成了教学本体论、教学价值论和教学认识论三个基本领域。尽管各个领域的研究重点不同,但是学者们基本认为:外语教学活动是由师生共同创造的,因此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平等、民主与对话;同时,外语教学过程更重视转变与创造,这个过程不是机械的,而是充满了不确定性、个性化和差异化。
外语教师生成性学习机制的组成要素有教师主体、种子知识、生成性活动、生成过程、生成环境、生成支持、生成目标及生成状态,其核心部分为教师主体、种子知识和生成性活动。教师主体指的是教师自身的需求、选择,种子知识是基于实践反思形成的理性认识,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而生成性学习活动是生成性学习的载体,包括诸如设计类、反思类、评价类和实践类的各项学习活动。在其他辅助要素中,生成过程是教师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主要是指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生成支持则是指外部环境为教师生成性学习提供的帮助,可以体现为人为协助或者资源支持,等等;而生成环境指为生成性活动提供组织支持、技术环境、文化熏陶等措施。
另外,生成目标在辅助要素中也很重要,它指的是生成性学习给外语教师带来的改变、影响等最终价值取向,而并非是对学习内容、学习过程的结果描述。
外语教师的生成性学习实质上是让学习回归教师的生活世界,通过生成过程帮助教师适应外部环境,实现外语专业自主自觉。因此,在当今“互联网+教育”大环境下,高校外语教师的学习目标就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发展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外语教师生成性学习
(一)生成性学习的内容框架
为了促进外语教师的生成性学习,提供任务设计的依据,就必须先分析生成性学习活动类型。根据外语学科的知识特点,生成性学习活动可以分为:(1)理解活动,例如比较、测试等;(2)构建活动,包括设计、构造等;(3)评价类活动,包括观察、反思等;(4)联系活动,例如分享、论、指导等;(5)实践活动,包括讲课、说课、竞赛等;(6)干预活动,例如记录、建模等。这六类活动的结果大多体现在教学设计方案、课件、教学实践等方面,外语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活动与其他教师开展交流、分享、反思等活动。
此外,对于生成性学习中的活动对象选择,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外语教师应选择重点关注信息技术融合与外语教育教学的过程要素。本文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ICT-CTF(教师信息与通信能力框架)以及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将活动对象划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类。
基于活动类型及活动对象,可以建立起外语教师生成性学习活动的基本框架(如下表所示):
理解活动 评价活动 整合活动 实践活动 联系活动
技术
素养 事先观摩优秀课件 对比、评价自己的课件 重新设计自己的课件 在教学实践中应用 与其他老师分享、讨论
计划
准备 研究优秀课件设计方案 记录下要学习的地方 设计基于信息技术的教案 将教学方案应用于外语课堂 听课、说课并总结
组织
管理 观摩优秀教学课件 反思自己的问题 设计新的教案 将新教案应用合作式学习 与其他老师或学生总结学习效果
评估
与
评价 学习新的教学评价方法 比较评价教案、教法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评价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应用 征求专家及其他教师的意见
发展
与
学习 学习其他教师的经验 对照查找自己的不足 进修网络信息技术 将信息技术不断应用于实际教学 听取专家与优秀教师的建议和讲座
外语教师的生成性活动会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因此上述的框架必须通过教师主体与同伴,并经由信息技术资源与工具来实现,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二)生成性学习的中介物
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外语教师生成性学习主要依靠下列中介物的支持:
(1)语言及文化类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外语教材、电子书、外文文献资料、资源链接,等等。
(2)课件及案例类资源:主要包括网络课件、教案、微课、慕课、多媒体资源、教学反思,等等。
(3)课程评价类资源:其中包括试卷、档案袋、评估表等评价工具,以及反思、自评、互评等评价策略。
(4)指导策略:主要包括常见问题解答、专家点评、作业点评、讨论点评、外语词汇及术语解读、作业设计指南等。
(5)学习支架:主要包括范例、问题、建议、图表、模板等,可以使外语教师内化某种思维或策略,进而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
(6)技术工具:主要包括各类适用于外语教师学习的媒体工具、软硬件设备、互联网技术。生成性学习强调教师个性化、差异性的学习形态,因此离不开线上或线下的学习环境、数字技术工具的支持。
(三)生成性学习的环境
外语教师的生成性学习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因此对于实施环境的要求也呈现出多样性,并不仅仅指某个网络平台或者软件的提供,还需要各类资源的交互作用,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支持:
(1)教育层面:指为了提高外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而提供的课程、培训、实践、评价、交流等方面的服务。
(2)政策层面:指为了支持教师的生成性学习活动,从制度、政策等方面提供的激励与评价机制。
(3)技术层面:指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与资源,支持外语教师的生成性W习,并对其生成过程进行记录、管理。
(4)文化层面:指的是技术应用文化、自为文化,它们与外语教师的本体文化相互影响,进而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提供文化路径。
四、发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生成性学习
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需要其进行生成性学习,而生成性学习离不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发展。教师不仅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外语学科的教学当中,同时还要支撑自身的学习和发展。
目前,国家为了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已经开发了诸如教育资源库建设、国培计划、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等平台,以及许多的信息技术工具,如课例研修工具、课堂观察工具、反思建构工具等。另外,虚拟学习环境、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等综合应用也都应运而生。
在诸多的信息技术培训模式中,对于外语教师比较适用的应属“教师个人学习空间”。教师个人学习空间出现在90年代,是为了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创造性的需求而出现的,是个人学习环境(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与虚拟课堂(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的整合。个人学习环境缺乏对于活动设计和过程的监控,对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差的外语教师来讲,很难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而虚拟课堂则缺乏灵活性,对教师的活动监控过多,体现不出语言学习者的灵活性,因此将两者互相交融就形成了既可以得到指导又不失主体性的个人学习空间(personal learning space)。外语教师可以将个人学习环境融入到具体的学习平台、校园网等数字化学习环境,通过记录、分享与联系等方式来分享与交流自己的研修成果,从而实现生成性学习。在个人学习空间中,可以设立自己的电子档案袋,记录教师生成性学习的过程,同时还可以作为评价和反思的基础,推动其生成性学习的发展。
总之,在“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下,生成性学习为外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强调了回归主体、回归创造的专业发展模式,从而走向外语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融合与创新的更高阶段。
【参考文献】
[1]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李玉环.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框架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6.
国培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范文6
关键词:"国培计划";农村英语骨干教师;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8-0008-01
1 引言
农村地区基层教育条件比较艰苦,教师的教育教学心态深受影响,对外教育交流缺乏,信息相对闭塞,这些不利因素严重阻碍着农村地方的教育发展。因此,农村英语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相较城市教师来说比较薄弱。对贵州师范学院来说,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积极实施"国培计划",提高农村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已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近年来,我院外国语学院注重农村实际,培训方式侧重实践性与参与性,实现了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融合互动,在培训模式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培训成效。
2 主要培训模式
2013年,我院承担了小学英语60人,初中英语100人的置换脱产研修培训任务和小学英语150人,初中英语100人的特岗短期集中培训任务,在校国培办的领导下,在学科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经我院共同努力,项目实施顺利,培训效果良好,这主要源于我院采取了有效的培训模式。
2.1 严格管理。
为防止培训流于形式,真正落实培训工作,我院多次召开国培工作会议,统一国培小组成员的思想、把任务和责任落实到个人,分工合作。我们要求班主任认真履行职责,全程跟进,密切关注,实时反馈,关心学员;号召参训学员把握机遇,担当责任,专心听讲,认真学习。结合工作实际,我院采用三级项目管理模式。首先是分班建立在线交流平台--国培群,将项目涉及的各方加入群中,搭建互动研修平台。其次,培训进行到新阶段时,要求项目组成员总结个人工作情况,理清工作思路,及时解决培训中的突发事件。最后是定期召开例会进行工作情况的梳理,反思存在问题,明确下一步的工作任务和重心。正是严格的管理确保了我院整个培训工作高效而平稳地进行,使国培计划落到了实处。
2.2 因需施训。
为使培训能真正解决学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我院充分考虑农村学校的现实和学员的实际需求,要求学科专家和一线老师聚焦农村课堂实际,引导农村教师进行自我反思,指导他们的教学实践。如:由于条件所限,农村学校具备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只有少数,大部分老师只能采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学员反映更想听的是常态课,而不是所谓的优质课。因此,我们要求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这块培训的专家专注于常态课的案例解析,并将观摩课安排成多媒体与常态课两种,多次组织上观摩示范课的老师磨课,以确保学员听到的每一堂课有所收获。这样,既更新了学员理念,也紧密结合实际,令学员有融入感。基于理论指引、因需施训的指导思想,培训中的讲座质量得到一定保证,学员普遍表示满意。
2.3 注重实践。
根据教育部要求,结合英语学科特殊性,本阶段情境性和操作性强的模块均采用参与式实践的理念进行研修,强调"我要学"与" 从做中学",实践性课程达到60%左右。基于农村英语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和英语专业素养迫切需要提升的现状,结合前期培训需求调研,课程主要包含备课、说课、观课和评课教学实践及一些英语学科的基本技能训练,如口语、语音等。根据访谈和问卷反馈,大部分学员非常欢迎此类课程,希望多增加此类课程。
3 存在问题和培训模式改进探索
3.1 学员课后反思不足。
置换项目培训中学员出现了培训时很激动、培训后很迷茫的状态。30天的密集培训,每周仅休息一天,学员普遍反映强度太大。每天充斥在大脑里的都是各种理念和实践方式,却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反思和系统梳理,变成自己的东西。我们考虑在以后的培训中,要求主持专家熟悉整个培训课程体系,清楚各个专题间的联系,引导学员在讲座开始前半个小时进行反思研讨,理清上一个专题对此专题的启示,明确针对此专题自己将会怎么做,并对比专家的做法,以帮助学员逐步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一种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3.2 学员程度参差不齐。
置换项目有初中英语学员100人,根据教育部小班培训要求,我院将其分为两个班进行小班授课。针对培训效果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绝大部分学员表示满意,然而也有少数学员对培训专家和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经座谈,发现这源于学员层次参差不齐,学科专业素养两极分化较严重。本次培训学员中,有部分学员所在地区重视提高英语教师素质,已进行过一些相关培训,少数学员英语基本技能和教学实践能力较强,认为深受大部分学员欢迎的实践类课程对其提升帮助不大,希望多开理论性课程,从而提升专业理念,了解前沿理论。这和大部分学员要求弱化理论的反馈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并对培训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为,我院在设计培训课程时考虑的是大部分学员的需求,没有设置专门的分层培训。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考虑在以后的培训中,如果参训学员人数众多,可进行训前英语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测试,在进行某些培训课程对学员按能力进行分班,以真正达到分层培训、因需施培、培有所获的目的。
4 结语
我院外国语学院这几年实施的"国培计划"把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技能传递给了农村英语骨干教师,并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帮助他们在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与此同时,学科专家和一线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思想和专业的提高,有利于进一步探索适合农村英语骨干教师的培训模式。"国培计划"为城乡教师距离拉近和城乡教师在不同领域获益搭建了良好平台,真正实现"双赢",推动了农村基础教育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 屈爱平,许德华. 改变农村英语教学滞后现状的几点对策[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