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个人典型事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准扶贫个人典型事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准扶贫个人典型事迹

精准扶贫个人典型事迹范文1

找准文化匮根,让“文化扶贫”充分体现精准扶贫的内涵。在贫困地区,光纤、电路不畅,看电视、上网有很大困难,业余生活匮乏,打麻将、打牌、酗酒、迷信等不良嗜好在贫困农村地区泛滥。加上交通不便,更难走出大山感受文化带来的社会进步和发展,进而思想短见,看问题浅显,不利于邻里和谐、社会和谐。

一个封闭的文化环境只有自我,这不利于先进文化、文明融入。比如有的贫困地区,第一书记引进产业项目,准备搞乡村旅游开发,大部分人同意了,但是因为少数两个人,让产业没有落户。文化观念的淡薄,看问题短见,这对于精准扶贫来说是巨大的硬伤。“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源者,必浚其源”,畅通贫困地区群众的思想观念,下好文化扶贫“先手棋”势在必行。

加快文化阵地建设。各地积极向上争取文化阵地建设费,吸引社会企业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补齐文化阵地建设资金短板。根据本地群众需要,引进适合群众发展需要的文化书籍;进行通村公路建设、电网改造、普及光纤通信工程。在丰富业余生活时,让群众更多感受到文化对农村产业发展带来的蜕变,以解决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瓶颈制约。

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培育乡镇社科联文化工作者,传承本地文化精髓。贫困地区有很多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借力国家文化政策,积极抢救发掘本地文化精髓,将其发扬光大,增强本地群众自豪感,结合现代文化,创新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让文化产品浸润人心,扶起困难群众的“精气神”。同时,结合本地特色,把文化与之串联起来,把文化与旅游产业合二为一,形成文化旅游一体化的致富综合体。

社科联工作者在传承文化精髓的同时,可以借助基层群众例会、讲坛等富有特色的乡村集会,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法律、政策、科技、技术、农业生产等多种宣讲、科普,也可以结合扶贫攻坚中的先进典型事迹,开展感恩奋进主题教育活动、新四礼传承、家风家规评比等活动,让群众不出镇都能感受到文化魅力,进而开拓发展思路,激发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热情。

扶贫先扶智、精神物质一起抓。今年6月,全国文化精准扶贫工作视频会议明确提出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扶贫,大力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民间俗语称“人穷志不穷”,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写道:“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些至理名言流传至今,一再告诉我们人困难时不能失去志气、志向。扶贫亦先扶志,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既要从经济上加强扶持,更需要加强智力开发。而文化扶贫能用最少的钱,收到最大的效果,投入产出比很高。

精准扶贫个人典型事迹范文2

一、全面领会、准确把握

党的十以来,多次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既通俗易懂,又立意高远,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一是全面理解“三严三实”丰富内涵,充分领会重大意义,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准则和目标追求,作为检验党性修养和言行举止的一把尺子、一面镜子。二是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终生必修课,融入灵魂、见之于行。始终忠诚党的事业,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并把这种坚定性自觉体现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本职、服务群众的具体实践上。三是从严从实,自觉做到敬畏人民、敬畏法纪、敬畏组织、敬畏权力,始终坚守个人干净的底线,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防止“贪欲缠身”陷阱、“人情腐败”陷阱、“权力寻租”陷阱和“温水煮青蛙”陷阱。四是牢固树立干事创业的意识,始终把工作岗位当成学习的岗位、锻炼的岗位、奉献的岗位,扎扎实实地提高素质、锤炼品格、砥砺成才,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二、深化认识、明晰方

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提出了践行“三严三实”的具体要求。全局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自觉践行“三严三实”。一是全局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转变,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必须高度重视问题,自觉警醒起来,在专题教育中认真加以解决,按照“严”和“实”的要求,深入分析查找“不严不实”的问题,要认真梳理问题清单,制定整改措施,进一步推动作风建设新要求落地生根,全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二是当前,我市扶贫移民工作进入了攻坚期,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考验,要实现2020贫困县全部退出,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关键在全局领导班子、在全市扶贫移民系统干部职工。为此,要切实把开展专题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抓实,抓出成效,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开创新局面,从而完成好上级交予的各项任务。三是要牢固树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思想,在巩固、拓展、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上下功夫,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始终保持清醒认识,保持坚定自觉,以锲而不舍、弛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把目前作风转变的良好势头保持下去,使思想得到进一步净化,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作风得到进一步改进,实现工作态度明显转变、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工作质量明显提升、工作纪律明显加强。

三、认真落实、抓住关键

深入学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聚焦忠诚、干净、担当,切实增强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一是不断完善局党组中心组学习会议制度、机关行政管理制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和党纪条规、省委和市委从严治党“两个决定”、“两个意见”及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十项规定,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紧紧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专题教育实施方案,重点抓好“六个一”。二是以严的态度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这次专题教育不分批次、不划阶段、不设环节,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要求、降格要求。要继续发扬讲认真的精神,把从严要求贯穿于专题教育的全过程,尤其要体现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上。县级领导干部要坚持精神,重点开展“六检查六反思”。三是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问题不散光,扭住问题不放松,以钉钉子的精神解决问题。要强化刚性约束,真正把规矩立起来、把纪律严起来,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取信于民,以实际的发展成效造福于民,努力使专题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精准扶贫个人典型事迹范文3

精练队伍,夯准原点

许多地区在党教制片的人力方面尚属“捉襟见肘”,总共就那么几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再加上时间紧、任务重,制片就更是“忙得打不开点”。同时,制片人员中非科班出身的还占相对多数――人手本来就少,本领再不过硬,制片工作自然就很难开展。为化解现有制片队伍人手不足、业务偏弱的顽疾,抚顺市党员教育中心将“人”视为制片工作的“原点”,以“精练队伍、夯准原点”为原则,“强将”“招兵”双策并举,在全市建立起一支人手足、素质高的制片队伍。

推动“四级”招兵,让制片队伍良性化扩大。为了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市党教中心在全市范围内层层动员,号召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的远教从业人员主动拿起手机、DV、可摄像相机等设备,进行自主拍摄,向上提供素材;同时协调各远教成员单位以及广播电视台,利用他们的人员和设备资源为党教制片出力,从而形成了“级级拍、人人摄”的既含系统内、又有系统外的“大”队伍。目前全市各级制片人员队伍已壮大到五十余人。

自打市里推行“精准制片法”后,东洲区哈达镇党委组织委员周宇就更忙了,经常抓紧一切时机去拍摄制片素材并提供给区里。她感慨地说:“以前可从没想过自己也能拍片。现在市里有号召,咱就当仁不让,既圆了梦,又做了贡献,一举两得。”

施行“三训”联用,将制片人员锻炼成“硬手”。为了解决人员水平参次不齐的难题,市党教中心采取了“三业培训”的方式,即专业培训(举办制片专项技能培训班)、业中培训(在干中学、在学中干,通过拍摄实践来提高技能)、业余培训(鼓励支持制片人员在业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三训”联用使各级制片人员逐渐从生手成长为熟手、硬手。近几年全市共组织了十次制片技能培训班,参与人员一百多人次。

在辽宁大学举办的培训班上,著名导演董博结合多年实践为大家讲解制片技巧,参加此次培训的抚顺市学员们听了很受启发。望花区远程办主任范修圆说:“这样的培训很有针对性,我对今后拍片更有信心了。”

精简流程,把准节点

选典型―策划―汇报―写脚本―审脚本―拍摄―后期编辑―成片―审片……这就是目前多数地区党教制片的流程。但时代在进步,旧有模式是否还适用于当前形势的需要?这是要画问号的。另外很多时候来的都是“急活”,若还按部就班地去“走流程”,很难如期完成制片任务。为减除那些已经不适用实际的制片赘余环节,抚顺市党员教育中心在“严格保证制片质量”的前提下,以“精简流程、保准节点”为统领,科学论证去除多余环节,严格把关确保总体质量,一套“又好又快”的制片新流程在全市范围迅速推行开来。

环环论证“削臃枝”,总体流程实现“化繁为简”。为了去除那些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制片环节,市党教中心约请社会专家开展座谈,对传统的制片各环节进行充分论证,得出成议:根据制片主题及周期需要,可合并、省略环节;具体环节的合并、省略在拍摄前的策划会上议定。同时为了防止合并、省略出现差错,每月举行内部座谈会,就本月制片实际研讨环节的合并或省略是否得当。截至目前市中心已进行了五十余次内部研讨。

在拍摄党教片《求实劲笔绘蓝图》时,由于时间太紧,在策划会上,市中心决定要“抢出时间”来。经过紧张的讨论,最终省略了脚本撰写环节,来个“边拍边写”;合并送审环节,只将成片送审,从而保证了该片如期完成。

步步都是“铁门槛”,每一节点指派专人检验。合并或省略制片环节,不代表可以降低制片质量的要求;环节少了,质量反而应该更高。为了充分保证制片质量,市党教中心出台了“节点审核负责制”,即在制片的每个环节都指定专人审核,并形成文本记录,登记成表后作为资料留存。自2015年以来,已对32部党教片施行了“节点审核负责制”。

有力的机制保障使市中心制片真正做到了“又好又快”。去年市中心拍摄的《治乱书记唐玉超》就是在“节点审核制”的质检保障下,最终获得了辽宁省第十一届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一等奖,评委评价说该片“意义突出、效果精美”。这充分说明了“审核负责、把准节点”的有效性。

精选话题,对准热点

现在一些地区有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费心尽力地拍了片,基层党员群众却不大认可,表示对片子所讲的主体内容“不感兴趣”。这充分说明了,如果选题没跟上观众的关注点,那么片子拍得再天花乱坠也是缘木求鱼。为了让制片选题“热”起来,抚顺市党员教育中心将“精选话题、对准热点”作为使命,采取了征询专家搜集意见和征集基层建议“两条腿走路”的方式,让选题真正能广泛调动起基层的兴趣来。

定期召开“群英会”,联席共议热点选题。为了保证选题真正“唱响主旋律”,市党教中心在充分结合部里近期中心工作的前提下,组织广电局、人社局、农业局、司法局等远教成员单位人员以及基层党委政府人员,不定期举办选题联席策划会,就如何围绕最新热点进行拍摄听取专家建议。目前联席策划会已召开了23次,与会人员100余人次,提出可行性建议53条。

一次选题会上,乡镇干部焦晓东提出:基层正面临换届选举,能否拍摄一部申明换届纪律的片子。中心在充分听取部里指示的基础上,把宣传重点放在了乡镇换届上,制作了情景剧《抉择》,有效地服务了基层换届工作。该片后来还被确定为全省换届教育片和各级党校培训教育片。

基层广泛征建议,保证素材来自“泥土”。为了让选题能实实在在地走进群众的心窝,市党教中心将全市各级站点都发动成了“选题征集站”,让管理员随时随地听取身边群众的心声,并定期将搜集来的建议上报。市中心经论证后从中筛选出可行性选题,投入拍摄。据统计,共征集群众建议百余条。

2014年市中心接到清原县群众的反映,说该县大北岔村的吕成彬甘于奉献,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建议好好拍拍这个典型。市中心经过实地走访,发现吕成彬的事迹十分感人,便采纳建议,拍摄了《大北岔的幸福生活》。

精实采拍,摄准视点

目前有一些党教片还是不大受基层党员群众喜爱的,其中姑且抛去艺术性不谈,片子本身所反映的基层生活“太假”是个硬伤――明明拍的是基层的人和事,但群众总觉得所拍摄的和自己无关。为了去掉党教片那些与生活实际不相符合的“虚气”,让党教片真正接上基层生活的“地气”,抚顺市党员教育中心创造性地出台了“拍让群众把关、审让群众拍板”的制片思路,让党教片能“带着露珠”去滋润基层党员群众的心坎。

拍摄现场“接地气”,有“土专家”来把关。为了让制片细节真正符合现实生活,市党教中心要求各级制片人员在采访拍摄中都要请当地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当摄制组的“参谋”和“顾问”,对拍摄的细节进行把关;同时拍摄中注重让基层党员群众多入镜,多些实拍、少些摆拍,让党教片具备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目前累计已有35名基层代表充当了“顾问”的角色。

市中心在拍摄《“户连网”网民心》时,为了保证片子能接上地气,特意约请了当地干部王立柱作为顾问,对拍摄中如何保证生活化细节的真实进行把关,最终拍出了真正反映农村生活的好片子。

审查样片“去虚气”,请“老百姓”下决断。为了在制片最后环节把好关,摄制组制成样片后,先约请专家以及群众代表观看样片,专家负责提艺术性意见,群众代表则针对如何让片子更加“亲民”提建议,摄制组认真听取和分析后结合部里意见酌情修改并最终成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