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评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自评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自评报告

大学生自评报告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评估;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的研究大致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兴起,Taylor和Betz从社会学习和认知行为理论出发,依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结构,提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概念。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已有的研究表明,个人对自己职业决策能力的效能感越强,为选择和规划职业生涯所做的探索的水平也就越高,成功作出职业决策的机会也越大。

自我评估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包含社会行为准则知识和主观经验的复杂的自我认识过程,是指自己对自身的品德、能力、外貌、个性、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方面所作的评价。“人贵有自知之明”,恰当客观的自我评估,是自信心的源泉,也是自我意识成熟的表现,它直接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平衡的保持及在社会活动、人际交往中有恰当的行为表现。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都有实证,自我评估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国外学者研究表明,那些具有高自我评估的个体将会选择适合自己特质的职业角色,而那些低自我评估的个体可能就不会这样。而且,高自我评估被试对于职业规划的确定性明显高于低自我评估的被试。高自我评估的个体在第一职业选择不能顺利执行的情况下,能够根据自己的职业偏好来选择第二职业,而那些低自我评估的个体往往会做出相互矛盾的职业选择。2000年以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国内研究表明,个人对自己职业决策能力的效能感越强,为选择和规划职业生涯所做的探索的水平也就越高,成功作出职业决策的机会也越大。

因此,可以依据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来理解和解释学生的职业选择等职业行为问题,也可以把它作为职业咨询的工具,用来了解学生的职业自信心状况,也可以作为职前培训和学生职业行为问题的有效干预手段,从而提高学生职业行为的有效性。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都只是在浅层次探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自我评估之间的关系,对自我评估影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具体因素却极少涉及。本研究对大学生自我评估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而且在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也进行了认真分析。

二、调查方法

2.1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有两个:①个人评价问卷(Shrauger,1990)。②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CDMSE-SF),适用于大学生群体。

测试结果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2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河南师范大学800名在校本科生为对象,其中,一年级6.2%,二年级47.3%,三年级46.5%;艺术生(音乐、体育、美术)138人,文科生330人,理科生306人;男生282人,女生492人。

问卷按年级和专业分发集体施测,当场回收。实测过程严格按照心理测验的标准程序进行,共发放问卷800份,有效问卷774份,问卷有效率为96.75%。

三、调查结果

3.1 性别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男女生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各分量表的得分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且男生得分高于女生,表现在职业决策方面,男性的就业思路更广阔,敢于尝试各种职业,相对来说,女生的职业选择意向范围就较为狭窄。研究者在师范院校进行的访谈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大部分女生认为自己将来会从事教师职业,而男生却不拘泥于这一职业,有更多的选择。另外,通过信息检索和个人访谈发现,目前仍有许多招聘岗位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有些企事业单位明确表示只招男生。所以,即使在愈显低迷的就业形势下,较多男生则表示自己总会找到工作。因此,除了呼吁社会消除性别歧视之外,高校在职业指导教育中,应当着力改变学生尤其是女生的就业观念。

3.2 专业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专业学生(艺术生、理科生和文科生)在自我评估及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上存在显著差异:总得分及目标选择、未来规划和问题解决得分表现为:艺术生>理科生>文科生,但在自我评价和职业信息两个维度上,得分表现为:艺术生文科生理科生。

这说明,艺术生往往有相对明确的目标和未来规划,就业压力相对较小。理科生善于动手、运用逻辑思维,着眼于解决具体问题,对未来的规划较文科生明确;而文科生细致、谨慎,在自我评价和职业决策方面,善于搜集职业信息,缺乏果断的决策。

笔者认为,由于专业性质不同,艺术生的知识技能艺术性强,理科生动手能力强,文科生则言语能力强。因此,学校及相关就业指导中心应当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其相应的就业方向,健全职业兴趣和能力测评机制,深入地了解大学生,使就业指导更有针对性。

3.3 年级差异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存在显著差异,其顺序为:一年级>三年级>二年级。这说明一年级学生的职业决策信心更强,三年级次之,二年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信心较弱。

调查发现,这主要是学生心态的影响。大学一年级学生跨入大学,学历地位增高,自我优越感增强,对未来充满信心;而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大学生活,发现了与别人的差距,感觉到对现实的失控,怀疑自己的能力,不敢再冒然自信。然而,三年级学生大多已了解自己的能力,认可并摆正自己的位置,对社会的认识和未来的抉择也更实际了。另外,走访中发现,一年级学生对新生活充满好奇,大胆尝试各类比赛和兼职。然而,多方的打击使他们畏缩不前,怀疑自己的能力,在二年级的时候变得比较谦虚谨慎。到了三年级,他们开始憧憬未来,备战考研,两年阅历使他们对自己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开始朝理想的方向奋进。

因此,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生活指导,帮助大学生及早形成清晰的自我认识,树立对未来的信心。

3.4城乡差异

本研究将家庭出生地分为农村和城镇,结果显示,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上有显著差异,城镇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农村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因此,在生活环境存在现实性差异的情况下,农村学生应当寻求更多机会,掌握更充分的信息,如参与社团活动、各类竞赛等,锻炼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好的把握自己。学校辅导员也应当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取不同的激励和引导措施。

3.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各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这表示对于大学生来说,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其自我意识基本上已经成熟,大多时候他们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评估自己的能力,认清自己所面临的就业形势,理性思考问题。

另外,笔者认为,家庭教养方式未必会造成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差异。但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3.6大学生自我评估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预测作用

积差相关分析发现,大学生自我评估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各维度的相关均达到的显著水平,说明大学生自我评估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典型相关分析发现,控制变量对效标变量的解释效果达到62.5%,这表明自我评估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即高自我评估的个体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也高。这与以往在职业决策领域的研究结果一致。进一步分析发现,爱情对大学生目标选择有重要作用,自信程度对大学生未来规划有较大影响,与人交谈的能力对大学生自我评价和选择目标有重要影响。另外,在走访中发现多数人际关系不佳的学生,往往比较自卑,他们认为,处理不好同学关系,将来工作中必定会难以与人难相处。这类同学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忧虑。

这说明学业已不再是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的最重要的部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影响他们职业决策,尤其是目标选择和未来规划的重要因素。

而李莉、马剑虹对大学生自我评估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中发现,大学生职业决策的问题,多集中在问题解决方面。他们使用的自我评估量表包含学业表现、社会关系、个性特征和环境因素四个维度,发现大学生自我评估各维度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

因此,高校要关注大学生的人际交流,为其创造更多的机会,锻炼其解决问题能力,帮助他们正确评估自己,为他们将来正确做出职业决策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莉,马剑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归因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9(4):3-6.

[2] 刘婷婷,吴琛,褚卉.国内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研究综述[J].继续教育研究,2008,(8):88-90.

[3]彭永新,龙立荣.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测评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7(2):38-43.

[4]许存,马红宇.影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因素及干预研究述评[J].心理学进展,2008,16(5):760-766.

[5]赵冯香.大学生职业决策量表的编订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5,5.

[6]周,徐海波.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研究综述[J].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4):50-53.

大学生自评报告范文2

一、建档对象

全校每年新入校的大学生。

二、建档内容

心理档案的内容包括:

1、学生填写的自然情况,如年龄、性别、父母职业与受教育情况、家庭结构及家庭经济状况、既往病史、目前情况,等等;

2、学生进行的心理测验,如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等。使用的测量工具是epq(艾森克人格问卷)和scl—90(临床症状自评量表)。

epq通过测量学生在内向-外向,情绪稳定-神经过敏向度上的位置,获得人格类型,进而间接的测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研究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健康的常用工具之一。

scl—90包含比较广泛的内容,从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该量表能够较好地反映出被测试者自觉症状的严重程度及其变化,区分出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咨询门诊和基层保健应用最多的一种自评量表,也是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最常用量表之一。

三、实施方法

1、每年新生入校后的第五、六周,以院系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要求测试

老师统一发放问卷,严格按照心理测验的实施程序进行。

2、回收的问卷全部输入计算机,经统计处理后(应用心理测验统计软件),把每个学生的测试结果打印出来,并做为档案资料保存。

3、筛选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主动邀请学生面谈,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

4、写出新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及表现领域,制定有效的教育措施,加强新生的心理卫生教育,帮助新生尽快适应环境。

四、管理办法

对大学生的心理档案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心理档案的调查项目、测验内容、测验结果等应统一归入档案柜,并由医学心理学教研组的两位老师专门负责管理,其他人员不能私自查阅。对测验中获得的个人信息及筛选出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加以保密,尊重学生的隐私。

五、设备、材料及经费要求

1、多媒体电脑和打印机一套,用于问卷处理和打印;

2、电脑专用软盘,用于数据备份;

3、连续打印纸,用于打印测试结果,做档案资料保存;

4、档案盒或档案夹子;

大学生自评报告范文3

【关键词】内观认知疗法;心理健康;大学生;参与动机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4.002

中图分类号:R749.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04-0234-04

内观疗法(NaiKan Therapy)是1953年由日本吉本伊信确立的一种源于东方文化的心理疗法[1]。 1988年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王祖承首此将内观疗法介绍到中国[2]。天津医科大学李振涛在国内较早地将内观疗法应用于临床,并于1996年提出内观疗法的改进法――内观认知疗法(NaiKan Cognitive Therapy)[3]。改进法将来源于东方文化的内观疗法与来源于西方文化的Beck认知疗法整合,使前者对非理性认知的矫正被识别和强化,进一步提高心理治疗效果[3]。

大学生对社会感受敏锐,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健康的心理、良好的适应能力尤为重要。有文献报告,心理问题早已成为大学生休、退学的首位原因[4]。近年来,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临床经验和多项个案研究提示,内观认知疗法不仅对多种精神障碍有效,而且很可能是一种适合国人的心理保健方法[5]。因此,将内观认知疗法改进为适合大学生作息规律的模式,并应用于在校大学生,可能会起到促进和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果。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其治疗效果,本研究采用改良的内观认知疗法在国内首次进行较大样本评价研究。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在天津医科大学本科生中,使用海报招募的方法招募46名志愿者,其中40人完成全部7天的内观认知治疗,脱落率13.0%。完成者中男生13名,女生27名,平均年龄为(19±1)岁。

1.2干预方法

1.2.1时间、地点及人员安排

2007年11月24~30日,在天津医科大学教学实验室集中进行心理治疗。参与者被随机安排在两间实验室,实验室的每个座位间均有隔断,内观者隔位落座以免相互干扰。另外两间实验室作为内观者与指导者的面谈室。9名接受过内观认知疗法培训的青年教师和硕士生担任指导者,每人负责指导4~6名内观者。指导者每隔1.5~2小时与内观者面谈一次,每次5~10分钟,了解内观者回忆和思考的情况,给予肯定和指导。

1.2.2 内容安排

内观原法包括:①遮断的独立空间;②三个内观主题――对方为我做的、我为对方做的、我给对方添的麻烦,比例为2∶2∶6。

内观认知疗法的改进:①变更1天的内观对象为讨厌者(第5天);②变更1天的治疗内容为Beck认知治疗[6],即归纳出自己常用的认知类型,以内观回忆为基础进行印证,使内观者洞察自己存在的非理性自动思考。

本研究对内观认知疗法的规范:①编印《内观认知疗法指导手册》,规范和记录治疗全过程;②根据大学生作息特点,将内观时间调整为集中内观2天(第1、2天全天集中内观10小时),分散内观和集中内观相结合5天(第3~ 7天早上、中午各分散内观1小时,晚上集中内观3小时);③第1~5天内观对象依次固定为母亲、父亲、祖辈、老师、讨厌者;④变更1天的内观对象为自己的“身体”(第6天)。

1.3评估过程

在第1天治疗开始前,导入和签署知情同意后进行初次心理测试。第7天全部治疗结束,交流体会后进行心理复测。

1.4评估工具

1.4.1 自编参与动机调查表

该调查表包括6个选项:①有学习、交往等心理问题,希望得到解决;②有网络成瘾或其他行为问题,希望能够减轻;③有失眠、疼痛等身体不适,希望有所帮助;④对心理治疗有强烈的好奇,希望亲自体验;⑤希望通过内观体验能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⑥老师或领导要求自己参加。0表示否,1表示是,可多选。

1.4.2 症状自评量表(SCL90)[7]

该量表共有90道题目,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等10个因素,采用5点记分(1~5),得分越高说明相应的精神症状越重。总分>160分为筛查阳性,具有良好的信效度[8]。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成组t检验、t'检验。

2 结果

2.1参加治疗动机分析

完成者中85.0%有强烈的好奇心,77.5%希望能促进心理健康,60.0%有学习交往等心理问题,存在行为问题和躯体症状的也有一定比例。

2.2 内观认知疗法治疗前与常模及治疗前后的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比较

在开始内观认知治疗前,参加者的SCL90的阳性检出率为42.5%(17/40)。男女生SCL90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0.31±46.875)vs.(160.52±44.65),t=0.51,P=0.959]。表2显示,治疗前SCL90总分和除躯体化外的各因子分与常模[10]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SCL90总分以及各因子分均低于治疗前(见表2)。

2.3症状自评量表筛查阳性组与阴性组治疗前后得分比较

以治疗前SCL90总分160为界[7],将参加者分为阳性组(N=17)和阴性组(N=23)。两组治疗后SCL90总分均低于治疗前[(136.94±36.90)vs.( 204.47±30.64)、(113.09±21.40)vs.( 128.48±17.85), t=-8.290、-4.222,均P

3 讨论

本研究首次尝试在校大学生中开展内观认知疗法,本研究的远期目标是探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干预手段,而近期目标则是评价改良的内观认知疗法在该人群进行试用的效果,探讨其可行性和有效性。李振涛[3]将内观疗法和认知疗法整合进行临床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并得到日本川原隆造的推介[9]。本研究使用的疗法,在内观疗法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将治疗时间调整为2天集中内观,5天分散内观和集中内观相结合。分散集中内观是根据在校大学生的作息特点,在以往“集中内观”和“分散内观”两类内观方法[2]的基础上,首次使用此法(即早上和中午各分散内观1个小时,晚上集中内观3个小时)。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不影响正常学业的情况下,参加心理治疗,避免作息冲突,提高完成率。

内观认知疗法治疗效果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内观者在治疗开始时应抱有要改变自己内心世界的要求”[2]。本研究参与动机调查结果显示:“对心理治疗有强烈的好奇,希望亲自体验”占85.0%;“希望通过内观体验能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占77.5%;“有学习、交往等心理问题,希望得到解决”占60.0%。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提示参与者有较好的主动性,可能会为治疗完成率和治疗效果提供很好地保障;另一方面提示在参加此次研究的大学生中,多数学生都是带着心理问题来寻求解决的。说明我国当代大学生开始重视自身心理健康,能够正视自身的心理问题,以及有对正规有效的心理辅导的需求。这与钱铭怡就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认知的研究结果[10]相一致。本研究对象均为大学生志愿者,在没有任何强制约束措施的情况下,脱落率为13%,提示改良的内观认知疗法的可行性良好。此法良好的可行性可能是由于:①内观模式根据大学生作息时间进行了改良操作方便,耗时短;②参加者的参与动机强烈,有较明确的心理问题;③内观认知疗法高速了内观对象,使治疗针对性增强。

在完成本次内观认知训练的大学生中,内观前SCL-90量表阳性检出率高达42.5%,明显高于大多数报道的10%~30%[11]的水平,而治疗前SCL-90总分及多数因子分都明显高于国内常模,提示这些完成治疗的内观者确实存在一定的心理行为问题,与其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认识相符。在经过7天的内观认知疗法的训练后,SCL-90总分和各个因子分均显著低于训练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分组研究表明,无论SCL-90量表筛查阳性组还是阴性组,内观认知治疗前后SCL-90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在治疗前后,阳性组总分变化的差值明显高于阴性组。提示内观认知疗法可能具有改善心身症状、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而且内观认知治疗可能更加适合于有明显心理健康问题的人群。该结果支持目前大多内观疗法的研究,如Nukina S的研究显示内观疗法治疗广泛性焦虑和惊恐发作非常有效,而且,内观引起的心理改变可以激励患者每天继续进行内观治疗[12]。内观认知疗法首先围绕亲近的人的内省,使内观者重温被爱感,以新的信息构成对原有认知和经验的冲击、以健康的罪恶感、羞耻感、连带感等反性情绪形成对原认知和经验的怀疑和动摇。然后围绕讨厌的人和自我的自省,使内观者体验站在对方立场,观察同一事物得出的新体验,由于冲淡怨恨情绪,形成修正原来认知的愿望。最后应用贝克认知理论,找到了形成原认知偏差的自动性思考的特征,由此形成对原信息加工系统的改变,达到认知模式的修正,致使各种心理问题得以减轻[13,14]。

总之,内观认知疗法整合东西方心理治疗技术,文化底蕴深厚、疗程较短、操作简便,适用性良好,可进一步推广。但本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①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内观认知疗法前后自身比较,没有设立标准对照;②内观者在填写自评量表时,存在一定的报告偏倚;③仅对内观者近期心理影响进行评估,尚未做远期效果追踪随访。

致谢:李洁、杨坤医师和杨鹤超、李申、杜彬等同学在心理疗法和数据录入过程给予了帮助。

参考文献

[1]吉本伊信.内观四十年(日)[M].春秋社,1965.

[2]王祖承.内观疗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1988,3:138-140.

[3]李振涛,毛富强,刘春起,等.内观-认知疗法的临床应用[J].健康心理学,1996,4:50-52.

[4]李淑然.北京16所大学本科生1978-1987年因精神疾病休学等情况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9,3(3):133.

[5]毛富强,李振涛.内观疗法在中国的研究进展和方向[J].国际中华神经精神医学杂志,2004,5(2):123-125.

[6]BeckAT.Cognitive Therapy and the Emotional Disorders[M].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1976:235-241.

[7]张明园.著.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6.

[8]陈树林,李凌江.SCL90信度效度检验和常模的再比较[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2(5):323-327.

[9]川原隆造.认知疗法同内观疗法的临床并用(日文)[M]∥内观疗法(日文).东京都:新兴医学出版社, 1996:l46.

[10]钱铭怡,马悦.北京市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工作的认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0):659-662.

[11]俞少华,张亚林.我国大学生心理辅导现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2):131-132.

[12]Nukina S, Wang H, Kamei K, et al.Intensive Naikan therapy for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and panic disorder:clinical outcomes and background[J].Seishin Shinkeigaku Zasshi,2005,107(7):641-666.

[13]冯秀娟,毛富强,赵明,等.内观认知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因素影响研究:自尊和自我和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8,17(12):1103-1105.

大学生自评报告范文4

关键词:自杀意念 认知行为疗法 团体辅导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098-03

在我国,新生心理测试与访谈跟进是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的一环,其中对新生心理危机隐患进行排查更是测试中的重要目的,目前很多高校多半使用UPI、EPQ或者SCL90等工具对新生自杀风险进行排查[1],然而排查后的访谈筛查工作与干预工作任务却非常繁重,一对一的访谈、干预往往难以满足普查后众多危机个案的处理。

自杀行为是在校大学生意外死亡主要的方式,而自杀意念(Suicideideation)是自杀行为发生的最为敏感的影响因素。[2]自杀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是自杀意念的出现,所谓自杀意念,是指偶然体验到的自杀行为动机,个体胡思乱想或打算自杀,但没有采取或实现此目的外显行动。[3]虽然关于自杀意念的发生率研究结论不统一,但大部分研究者均认为对自杀意念的干预是预防自杀的有效手段,例如李茜(2016)等研究都发现,及时对高自杀意念学生进行面谈咨询,能有效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4];杨新国(2015)应用研究性心理咨询模式的团体辅导对自杀意念进行干预,也得到了良好的干预效果[5];管晓琴(2004)应用认知疗法对大学生个体自杀进行干预,发现认知疗法能有效预防大学生自杀行为[6];还有人应用积极取向和团体辅导干预轻度自杀意念大学生等[7],这些干预方案均显著降低了大学生的自杀意念。

国外许多研究者也对自杀和自杀意念进行过大量的研究,Miller对以往行为治疗自杀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出行为治疗能有效降低成人自杀行为[8];Labelle给予30名自杀青少年12次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后,其抑郁和绝望感减少,认知和自我控制方面显著提高。[9]

大W新生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刚由中学生变成大学生,脱离家庭走向独立的世界,有着独特的心理变化,对他们的自杀意念干预使用团体心理辅导是否可行?本研究拟通过认知行为取向的生命教育团体辅导,拟探索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对其自杀意念干预的可行性。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某高校新生测试后625名高自杀意念学生(SOISS标准分得分高于60)进行访谈,经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逐一访谈后共筛出89名学生报告有明显的自杀意念的大学新生,然后从中选出60名自愿参加本研究的被试,其中30名学生作为实验组进行团体辅导干预,另外30名作为对照组由专人进行跟踪关注但不予干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男生16名,女生14名。

(二)研究工具

1.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

共26个条目,包括绝望、乐观、睡眠3个因子及掩饰效度因子。条目均以“是”或“否”记分,得分越高,则自杀意念越强。总分由前3个因子分相加而成。本研究采用标准分,总分≥60分作为筛选有自杀意念者的量表划界点。该量表科隆巴赫一致性系数为079,四个月后重测信度为086,适合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各年龄段的人群。[7]

2.抑郁自评量表(SDS)

由Zung于1965年编制,反映被试的抑郁主观感受以评定抑郁程度,共20个项目,采用4级平分,得分越高抑郁症状越重[8],该量表经过大量研究,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其科隆巴赫α系数为0798。

3.焦虑自评量表(SAS)

该量表由Zung编制于1971年,包括20个自评项目。其中有15项是正向评分,5项反向评分。采用1―4级评分法,量表中20个项目分数相加,得到粗分,将各题及总分的原始分数乘以125即得到各题及总分的标准分,得分越高焦虑情绪越重。

4.大学生人格问卷(UPI)

UPI是UniversityPersonalityInventory(直译为大学人格问卷)的简称。UPI是为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精神健康调查表。UPI主要以大学新生为对象,入学时作为精神卫生状况实态调查而使用。量表采用是1、0计分,共64道题,总分超过25分视为存在一定心理问题。UPI具有较高信、效度(Cronbachsα=0871,效度检验r=-0701,P

(三)研究程序

团体辅导总共包括8次活动,每次活动3小时,协调组员时间后安排在晚上进行。研究的量表施测安排在团体辅导开始前1周进行前测,结束后1周进行后测,结束后3个月进行追踪回访。对照组未实施任何干预,仅由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进行关注,并在同样的时间进行前测和后测以及追踪,并在最后进行追加辅导。

根据前人研究,要对自杀意念进行干预,需要从不同方面进行干预,包括社会支持、自信、生命态度、人生规划等。根据这些研究结论,本研究根据高自杀意念新生的特点,采取团体辅导方法,构建辅导和成长相结合的团体,包括破冰、人际关系、自信心培育、社会支持、人生规划、生命认识、感恩生活和珍爱生命八个模块,旨在通过团体互动,纠正不良生命态度,珍爱生命,减轻自杀意念,提高生活能力。具体方案如下:

每次团体活动中,均分为热身、主体活动和结束三部分。其中热身活动的目的是活跃小组气氛,使彼此感觉更加接近,创造小组的凝聚力,使成员更投入小组活动。主体部分是当次团体活动的主题,团体成员完成一张与当次活动主题相匹配的活动单,在每个组员都完成活动单之后,全体组员在小组内共同分享活动的内容。

(四)统计方法

采用spss1210forwindows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

二、结果

(一)认识行为团体辅导对自杀意念的干预及追踪结果分析

经过8次辅导和三个月的追踪,自杀意念的改变结果如下:

通过表2可以发现,实验组在团体辅导后自杀意念总分及三个因子得分均显著降低(t=6839;3179;2812;4435,p

(二)认知行为团体对自杀意念学生焦虑、抑郁及心理健康影响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干预组在实验前的测试中焦虑、抑郁以及UPI各量表的分均不存在统计学上显著差异。在干预结束之后,实验组SDS、SAS得分均显著降低(t=23462;t=-4792;P05),但是在实验干预结束后三月进行追踪调查,结果发现实验干预效应在三月后仍然存在,实验组的得分与干预前相比三个量表得分差异均显著(t=32876;t=6805;t=-3295;P

(三)讨论与分析

大学生新生心理普查工作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新生档案的建O为后续学生整个大学四年的心理教育、宣传等提供数据佐证。而普查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筛查学生心理危机隐患,黄艳苹(2012)等指出,高校心理普查工作应该引入自杀意念的排查工具。[10]本研究采用夏朝云编制的SOISS自杀意念问卷考察大学生自杀意念水平[11],〖JP2〗筛查出高自杀意念个案165个,检出率为135%,这与许多研究结论较为相符,但是经过访谈后得出真正具有自杀意念的人数仅为89个,这个比率低于前人的研究,这也与前人研究大部分是从量表得分进行的统计和筛查,并没有经过临床谈话的原因有关。

本研究是针对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团体辅导。虽然有些研究者对大学生的自杀意念采用过积极团体以及咨询性团体进行干预,并得到积极的干预效果[12],但是大学新生有着独特的心理特征,他们刚刚由中学生变成大学生,独立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是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特点,他们有着和其他年级不一样的心理特征。关于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研究也有研究者曾做过探讨,例如黄艳苹(2013)发现新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较高,并且与焦虑、抑郁和心理健康等具有显著相关,并且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新生的自杀意念预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工作。[13]

本研究通过两周8次的团体辅导对大学新生自杀意念者进行干预,结果发现认知行为治疗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新生的自杀意念干预具有显著的效果,这与吴远(2006)等人应用认知疗法对自杀的干预研究一致[14],也与秦矗2016)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干预研究结果一致。[15]虽然自杀意念和抑郁、焦虑等情况症状有其一定的自我修复功能,并且间隔五个月后的修复效果显著,但是与实验组相比,无论在干预结束后或者在三个月后的追踪进行调查,自然修复的效果也远低于团体辅导的效果,两者差异非常显著。从此也可以分析出,经过了团体辅导的学生,自辅导结束后到3个月的追踪时,自我修复能力也更强,他们在自杀意念总分和绝望、乐观以及焦虑、抑郁、心理健康因子上的得分都要低于对照组,说明通过认知团辅,使他们掌握一种自我调节的能力,在后面的日常生活中面对挫折和困难更能自行化解。

总的来说,认识团体辅导对高自杀意念新生的干预具有显著的效应,但是本研究没有考察个体访谈与团体辅导两者的干预效果差异,这也是今后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林静.大学生人格问卷与症状自评量表相结合用于大学新生心理普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28-29.

[2]杨振斌;李焰.中国大学生自杀现象探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5(15):89-90.

[3]李亚敏,雷先阳,等.中国大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元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4):117-119.

[4]李茜,李翠,王伟.对有自杀意念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干预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6(10):90-91.

[5]杨新国,段修云,徐明津等.基于研究型心理咨询模式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干预研究[J].学

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5):72-73.

[6]管晓琴,吴远.大学生自杀及其认知干预策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6):458-460.

[7]郑小方,陈华莲.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对自杀意念大学生的干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1):47-49.

[8]MJ Rotheram-borus,J Piacentini,S Miller,F Graae,D Castroblanco.Brief cognitive-behavioral treatment for adolescent suicide attempters and their familie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1994,33(4):508-517.

[9]R Labelle.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therapy for depressed and suicidal adolescents[J].Neuropsychiatrie De Lenfance Et De Ladolescence.2012,60(5):S123-131.

[10]黄艳苹,李玲.高校心理普查危机因子检测系统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4):37-39.

[11]夏朝云,王东波,何旭东等.自杀意念量表信效度评价及其在大学生中的应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2,2(13):23-25.

[12]李欢欢.校园自杀的风险因素与干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6:51-53.

[13]黄艳苹,李玲.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7):806-808.

大学生自评报告范文5

关键词: 表达性艺术治疗 团体心理咨询 大学生情感创伤 辅导效果

精神创伤(或心理创伤)是指那些由于生活中具有较为严重的伤害事件所引起的心理、情绪甚至生理的不正常状态,包含了对情感、精神的一切损害。可能引起精神创伤生活事件很多。从严重的灾难性的创伤事件,如美国911事件,战争,被抢劫或,严重的交通事故,到造成相对比较轻微的创伤事件,如失恋,人际矛盾的冲突,婚姻关系破裂,遭受亲人的遗弃或背叛,等等。人们对严重的灾难性的创伤事件引起的中度的和严重的精神创伤(PTSD)的关注较多,但对轻度的精神创伤却常常忽略。轻度的精神创伤可能表现为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生活动力下降,伤心落泪,不愿和人交往,对生活缺乏兴趣,等等。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甚至严格地讲,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要多次经历到。

对于当今在校大学生来说,从心理上看,一般也结束了由性意识觉醒而引起的躁动不安,由性接近阶段向恋爱阶段过渡,但由于他们正处于各方面发展、变化、完善的重要阶段,不仅没有时间和精力,更不具备为结婚成家承担责任的条件,热恋中由于不理智发生的婚前及失恋后不成熟的处理方式,往往会引发诸多问题。失恋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例如,自杀、网络成瘾、自卑、抑郁、饮食和睡眠障碍等。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通过适当的心理辅导形式,帮助那些正在经历着失恋,或曾经经历过失恋但尚未很好地将情感问题解决的大学生尽快走出失恋的阴影,处理压力,面对创伤,走出创伤,重建心灵,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采用团体咨询的方式,在表达性艺术治疗的理论框架下,采用绘画、述说、心理剧等心理治疗技术,利用团体咨询的形式对大学生的情感创伤进行干预。这种治疗方式能将人们潜在的创造力唤起,运用艺术、绘画、游戏、沙盘、写作、说故事、心理剧等方式,即通过治疗师的协助,帮助个案将其未说出及尚未解决的冲突表达出来,并透过这些方式来满足人们自我表达的需要。同时借由表达性艺术治疗让人们的认知、情绪、情感、创造力、灵感得到修复。

此次研究的目标:针对轻度情感创伤的特点,帮助参与者将未说出及未解决的内心冲突表达出来,能透过创作释放不安的情绪,将旧的经验加以澄清。在将意念化为具体形象的过程中,传递出个人目前的情绪与需求,并结合放松训练、情感宣泄等技术,经过分享和讨论,帮助在情感中迷失的大学生,处理压力,面对创伤,走出创伤,重建心灵,增进心理健康,促进人格成长。

二、研究方法

干预采用团体咨询方式。咨询活动分阶段进行,共六次,每次一个主题,时间约120分钟,每周两次,三周完成。活动设主持人(指导者)一人,协助者一人。地点设在宽敞明亮的大教室中,环境宽松自然。在实施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测量后,根据自愿报名的结果,选取SDS量表得分大于453分、SAS得分大于50分的学生作为咨询干预对象。经过面谈,最后有12名学生参加了团体活动,其中女生10人,男生2人,分别来自中文、会计、外语、生物及旅游专业,年龄在19~22岁之间。

三、咨询活动过程

正式活动开始前先做准备活动,由主持人倡议,大家围成一圈做自由选择放松运动,目的是活跃气氛,放松情绪,使每个成员在正式活动前有较好的心理适应。然后主持人介绍本次活动的主题、目标、进行步骤、注意事项。每次活动后都布置家庭作业。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咨询。

第一次活动:相识――团体的建立,暖身。主要活动为“不吐不快”、“三人行”、“恋爱中我的位置”、“规范树”。目的在于使团体成员初步相识并建立互动关系,了解团体的进行方式及目标,协助成员与领导者相互认识并协助成员制定团体规范,并引出成员对恋爱中关于我的定位,为下一次活动做准备。

第二次活动,寻找恋爱中的自己。热身活动为“请帮助”,主要活动为“恋爱价值观探索”、“你说我说”,通过本单元活动,让成员对自己的爱情观有一个较清楚的认识,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回忆失恋时的感受,接纳失恋的事实,对旧的经验加以澄清,合理处理悲伤情绪。并在活动的最后,对成员进行放松训练,强调保密原则,增强对团体的认同和归属感,减缓焦虑抑郁等情绪。

第三次活动,生命中的能量――认识自身的资源。热身活动后,进入主体活动,即绘制生命曲线并挑选出一幅图作为心理剧的剧本,导一个简单的心理剧。目的在于通过绘制“生命曲线”,回顾人生历程,并通过心理剧的形式发掘和回顾自己生命中能量的来源,给自己以走出情感创伤的力量。

第四次活动,过去――直面创伤。热身活动后,成员与上次主角分享上次心理剧的感受。之后,成员单独创作“创伤之手”,并挑选其中一幅,以那幅画的作者为主角,导演一个简单的心理剧。通过本单元的活动,借助艺术创作使组员表达出失恋的复杂情感状态,缓和情感上的冲突,提高当事人对事物的洞察力或达到净化情绪的效果。

第五次活动,未来――走过创伤。其他成员与主角分享上次活动的感受之后,进入主体创作活动,指导者将成员的感受升华为“未来和希望”,并集体创造以“未来和希望”为主题的心理剧。本次活动,通过艺术创造和心理剧表达个人内在和外在经验,传递出个人目前的需求与情绪,经过分享和讨论,并有效地唤起创造力、自发性和想象力,使其人格获得统整。

第六次活动,离别――团体的结束。主题活动为我们大家都来说、把心留住,之后分享团体活动中的感受。本单元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引导成员回顾团体历程,分享收获、检视自我的成长,并处理离别情绪,给予彼此祝福,并对未来进行适当的展望。活动结束时大家心情愉快,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明显缓解,彼此建立了融洽亲密的关系。

四、结果分析

活动结束后即对参加者进行了心理测验与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一)咨询前后心理健康水平及抑郁、焦虑程度的比较

咨询前后症状自评量表、抑郁、焦虑各量表的差异如下表:

咨询前后症状自评各因子分、总分及SAS、SDS各量表分差异检验

从上表可以看出,这12名参加团体咨询的学生咨询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焦虑、抑郁程度均有明显改善。配对T检验发现咨询前后SCL-90各因子分及焦虑、抑郁各量表分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团体咨询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缓解了他们的因情感受挫问题所带来的抑郁、焦虑情绪,增进了其心理健康。

(二)调查问卷反馈情况

咨询结束后我们还就学生对参加本次活动的目的、最大收获、对活动的满意程度、是否想继续参加此类活动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反馈问卷情况看,其结果还是比较理想的。询问被试是否还想参加此类活动时,全部回答很想或比较想。参加咨询的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咨询达到了预期目的。主要收获有认识了新朋友,知道别人也有同样的心理问题,减缓了焦虑、抑郁,增加了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对恋爱有了更清楚更深刻的认识,等等。而且总体上对活动结果感到满意,从部分成员的总结报告中也可看到这种结果。

五、讨论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作为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中的因情感问题所引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理应引起重视。即我们应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实施干预。对大学生因情感问题所引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的干预依赖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作为学校教育而言,在改善外部环境的同时,因情感问题所引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的干预应以加强对恋爱的认识,培养正确的恋爱观和恋爱方式及应对情感问题的方式为主。因情感问题所引起的严重抑郁、焦虑问题的大学生,我们应进行咨询与治疗。本研究以团体咨询的方式,对一部分因情感问题所引起的轻度、中度的抑郁、焦虑问题的大学生进行了干预,从量表评定和调查问卷结果看,大部分学生的因情感问题所引起的轻度、中度的抑郁、焦虑问题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次团体咨询活动在表达性艺术治疗的理论框架下,运用了行动演剧、绘画、述说等方式,帮助参与者将未说出及未解决的内心冲突表达了出来,透过创作释放不安的情绪,将旧的经验加以澄清,在将意念化为具体形象的过程中,传递出个人目前的需求与情绪,并结合放松训练、情感宣泄等技术,经过分享和讨论,并配合了个别咨询,以期望帮助在情感中迷失的大学生,较好地处理了因情感失败所带来的压力,缓解了因情感挫败所带来的焦虑、抑郁情绪,增进心理健康,促进其人格的成长。这种尝试,旨在抛砖引玉,探索出一种符合学生心理问题特点的干预模式。当然,由于大学生的情感问题是一个极其错综复杂的问题,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大学生情感创伤的干预措施也可采用多种方式。

参考文献:

[1]Ed.E.Jacobs,Robert L.Masson,团体咨询的策略与方法[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Victoria M. Folleffe & Jacqueline Pistorello,找到创伤之外的生活[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3]樊富岷.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大学生自评报告范文6

【关键词】 团体心理辅导;自信心;贫困大学生;干预

Effect of the Group Counselling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elf-confidence of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Ni Shiguang, Zhang Buxian, Zhao Guolia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t Weihai, Shandong 264209,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Group Counseling on Improving the Self-confidence of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Methods Through a serious selective procedure of publicizing, recruiting and interviewing, a self-made group counseling plan is adopted to train ten members (non-self-confident group) who lack self-confidence in a period of six weeks, which a comparison made of the effects on the subject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ining program. At the same time, an uncontrolled group is established, which is a self-confidence one. Results ①The controlled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ining program, differs significantly in scores of ASLEC(P<0.01). However, it make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core from the uncontrolled group; ②As for the controlled group, its score in subjective assessment after the training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the training(P<0.01), but it i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is respect from the uncontrolled group. Conclusion ①Group counseling plays an effective role in helping the impoverished students overcome the sense of inferiority and establish self-confidence. ②It is necessary to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assessment of long-term effect in group counseling.

【Key Words】 Group Counseling; Self-confidence;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Intervention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有关大学生自信人格发展趋势与特点、教育干预的研究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1]。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物质资助和精神帮助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共识。大量研究集中在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问题成因以及基本对策的描述和建议等方面[2],但鲜有从教育干预的操作层面促进其成长的实证研究。众多调查报告指出,自卑是部分贫困大学生亟待解决的心理问题[3]。我们将其定位为其特殊时期的必然问题,帮助部分贫困大学生合理认识自卑,建立自信是我们高校学生工作者的职责。团体心理辅导已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取得一定的成果,辅导方向也由最初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逐渐向心理品质的各个方面发展,研究方向也由治疗团体开始转向了发展性团体, 比如考试焦虑[4]、网络依赖[5]等障碍性问题,大学生人际交往[6,7]、自信心[8]、生涯规划[9]、自我肯定[10]等发展性问题。有关贫困生自信心培养的团体辅导的实证研究还较少,因此选取高校贫困生对其进行自信心的培养成为我们的当前的研究重点。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建立“贫困大学生自强团体塑造营”,其性质为封闭成长式团体。经过宣传、招募、面谈、筛选,从报名者中确定10位贫困本科生(3位女生,7位男生)为成员,平均年龄20.4±1.24岁,其中6位大二同学,4位大三同学。成员的选择标准为自述需要提升自信、克服自卑的贫困大学生,排除心理障碍者。

让每位成员从所在班级中选取一位最自信的同学作为控制组成员(选取标准依照成员的生活经验),共10位同学(4位女生,6位男生),平均年龄20.3±1.30岁。

1.2 方法 采用实验组(非控制组)的前测后测设计,并设立控制组(控制组)作为实验参照。研究工具采取客观测量与主观评定相结合的方式。自信作为一种复杂的自我评价体验,其表现是多方面的,故依照“三角测量”的原理选取多种量表来揭示其特点[11]。

运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1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12]、抑郁自评量表(SDS)[12]、焦虑自评量表(SAS)[12]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12]等量表对研究对象的自信心状况进行测量,作为客观性测量指标;同时编写了半开放式问卷,请成员在1~10(1代表最差,10代表最好)维度里,对自己的自信心、自卑感、人际交往、当众发言、同学相聚、学习状况、生活积极度等7个方面作出评定,作为主观性测量指标。

1.3 干预方法 正式进行团体辅导前的集中面谈时,请成员填写相关问卷,作为前测数据,并同时布置任务:请每位成员在本班级中寻找一位你认为最自信的同学,客观认真的填写问卷,作为控制组(控制组)的成员。

实验组成员进入名为“贫困大学生自强团体塑造营”的团体心理辅导阶段,共包括“你我的团体”、“镜子中的你”、“生活的支点”、“重塑的力量”、“迈过这道坡”和“走了,就不回头”等6个单元。每周进行1个单元,每次3个小时,共历时1.5个月。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是通过团体塑造营的生活,让成员理性认识贫穷,摆脱自卑的束缚,建立理性的自信系统。我们期望成员能够将团体中的感悟和认识带入到实际的生活中,获得质的行动改变。每个单元的认知目标、活动内容、家庭作业、评价体系等具体事务不再赘述。

团体活动结束后1周,将问卷寄送每位成员,进行后测,作为实验结果。控制组成员由高自信的大学生组成,就不需要后测。

1.4 数据统计 采用SPSS 11.5对数据进行相关的描述性统计以及组间组内的t检验。

2 结 果

2.1 团体心理辅导前的成员状况 在正式进入团体辅导阶段,实验组和控制组的结果表明,成员的自我评价状况要远低于控制组的同学,在总应激、焦虑自评上无显著性差异。如表1所示,成员在社会支持、社会回避及痛苦、抑郁自评等得分显著性高于控制组的同学。在表2的自我评价中,特别是自信和自卑上,实验组成员显著性低于控制组同学,且在人际交往、同学相聚、生活积极度等群体活动上有显著性差异,即自我评价要显著低于他们心目中自信同学。

实验组成员在自信项上的平均得分为5.10,在进入团体的筛选面谈中都对自己因贫困而带来的不自信而表示不满意,渴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这也表明贫困问题对于他们来讲是暂时性的发展性问题,可以通过有效的努力而解决。控制组的同学在自信心的平均评价为8.50,由此可见实验组成员能够意识到与自信同学的差距。

2.2 实验组团体辅导前后结果比较 经过近2个月的团体心理辅导后,我们看到了以下的结果:前测、后测结果相比较,社会支持、社会回避及苦恼、抑郁、焦虑等得分都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数据显示都向好的方向转变。在表4的主观评价中,在自信、人际交往、当众发言、同学相聚、学习、生活积极度等6个方面都有显著性的增加。在自卑上的评价从4.30下降到2.50,没有显著性差异,有可能是由于题项设置、有个别极端数据存在等原因导致。

3.3 实验组团体辅导后结果与控制组的比较 控制组的同学是由实验组的成员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选出的最自信的个体,也是成员实际生活和学习的榜样与标杆,无形中起到行为示范和目标的作用;自信的同学其认知和思维等都有着相对稳定和一致的行动和评价体系,故我们并没有对其进行后测。如果实验组后测的结果能够与控制组的成绩无显著性差异,则表明团体辅导可能对成员的自信心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并且成员的表现和控制组的日常生活表现应该相差无异。如表5所示,实验组的后测结果与控制组的结果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反映在成员的主观评价上(表6所示),在自信、自卑、人际交往、当众发言、学习、生活积极度等6个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同学相聚一项上有显著性差异。

3 讨 论

3.1 团体心理辅导能否帮助贫困大学生提升自信心 团体辅导的效果评估我们采取了参与者的主观评价(包括家庭作业反馈)和心理测量相结合的方式,而并没有采用实验者的观察报告等方式,这主要是出于避免实验者效应等对团体过程的影响。2个月的时间已经是半个学期,成员的自然成熟、经验积累、环境等因素是否有影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在主观评价中有一项“团体辅导在您的自信心提升中起到多大的作用”的题目,有9位同学选择了“占到了90%~100%的作用”,1位选择了“占到了75%~89%的作用”。从此可以看到,一个设置合理规范、操作科学规范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能够在成员的心路历程中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能够促进他们转变认知、理性认识非理性信念,规划生活,寻求现实的生活动力和行为。

3.2 实验组控制组能否选取“同质”的个体 很多的研究报告在实验设计时,一般是通过招募一定数量的成员,然后将他们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控制组,然后对实验组的成员进行团体辅导,而控制组的同学将没有“享受”团体的权力。实际上,设置控制组本无可厚非,但是团体辅导招募成员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自愿性和“有需”性,成员满怀热情地参加团体辅导,而我们却将其放在控制组里作为活动的参照群体,这有悖于职业精神[13];另外,即使选择了有相同或类似问题的个体作为控制组,也很难形成理论上的对等组。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在设置控制组,请实验组的成员选择了一位他(她)心目中最自信的同学作为榜样,这样既可以将控制组的同学作为成员的日常行为示范榜样,另一方面也没有脱离了成员的实际生活,可以有效的作为成员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后能否提升自信的参照。所以,我们并没有安排控制组的同学进行后测,毕竟他们都是“榜样式”的自信者。

在成员的家庭作业中,类似于“这次活动给予我刻骨铭心的成长,让我受益很深”、“我得到了自信的感悟,我会像同学那样好好干的”等思想流露溢于言表。

3.3 团体心理辅导能否取得长效影响 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创建良好的团体氛围,通过团体动力的作用,使团体成员获得情感支持,促进成员的有效成长。前文数据表明,在团体结束后1周成员的自信行为改变结果让我们感到欣喜,但我们担忧的情况是团体心理辅导的整体运作远没有达到理想的专业要求,是否能够取得预期的长效影响应该引起注意。团体心理辅导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14],对成员行为改变效果的评估以及辅导效果的后继管理与评价尤为重要。自信的提高则涉及人格问题,影响因素较复杂,其中包括成员的自我反思与成长,其改善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成长效果相对缓慢些[15]。所以,我们也应当在下一步的研究中考虑行为改变长效行为评估上。

4 参考文献

[1]车丽萍.大学生自信的特点研究.心理科学,2003,26(4):661-666

[2]包水梅,王晓霞.21世纪我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21(4):40-44

[3]杨韶昆.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3):191-194

[4]杨眉.大学生考试焦虑的认知-行为-情绪管理小组治疗.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3):193-195

[5]梁祝平.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及其团体咨询.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6):101-105

[6]官锐园.10名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训练前后16PF测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7(16):483-484

[7]裴利华.人际关系团体咨询对大学生抑郁状况的干预探讨.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4):371-373

[8]王瑶,李永鑫.小组辅导提高大学生自信心的实验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4):235

[9]徐畅.大学生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设计.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1):78-80

[10]黄小忠,徐儿,徐芸.大学生自我肯定团体心理辅导效果.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5):410

[11]孙时进,范新河,刘伟.团体咨询对提高大学生自信心的效果研究.心理科学,2000,23(1):789-791

[1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特刊):106-108,127-130,194-196,235-237,241-243

[13]林孟平.小组辅导与心理治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05-314

[14]邢秀茶,王欣.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长期效果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9(2):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