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范文1
是一副对偶工整的对联,出自解缙父子之口。明朝解缙七岁时,随父亲去长江洗澡,父亲脱下衣服挂在老树上说了上联,解缙即答了下联。
意思是拿千年老树当挂衣服的架子,用万里的长江当洗澡盆。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类似李白的“白发三千丈”“飞流之下三千尺”
(来源:文章屋网 )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范文2
一袭白衣的青莲居士,似乎是每个中国人所熟识的吧。从“举头望明月”的思乡之情,到“疑似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再到“铁杵磨成针”那个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从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古老国度诞生的每个龙的传人,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就认识李白了吧。
李白嗜酒,他不是个醉若烂泥的酒鬼,却终日抱着酒坛。常言道:“借酒消愁。”李白啊,真的是太过忧愁了么?所以才会终日在梦境与现实间挣扎,所以才会“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在李白的“斗酒诗百篇”中,我似乎看到了一生潇洒的诗仙的另一面。
我想李白是执拗的,“天子呼来不上岸,自称臣是酒中仙。”像小孩般执着的脾气,只因不愿当个只属于皇上的诗人;李白亦是清高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没有那样自由散漫的个性,没有那样明净的心,恐怕是很难说出这样的诤言的吧;李白应是个乐观积极的人吧,“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他的豁达,并不是假君子真小人的戚戚妄语,而是诗仙骨子里的洒脱大气啊!
但就是这么个满腹经纶的“文曲星”,因那“可怜飞燕倚新妆”的千古佳句,和贵妃娘娘的一句轻怨,而被李隆基流放到了荒蛮之地,唉,可悲,可叹哪!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范文3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彩的东西,是物象与情意的结合。诗中的景与物,这些物象总是染上了诗人的感彩。因此,说到景与物这些物象时,实际上就是在说意象,只是意象还包括饱含情感的人物形象。李白诗歌的意象美主要体现在诗人自身的高大形象和浸透着浓烈情感的雄奇壮阔的自然景物上面。
一、看诗人自身的形象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在中国诗歌史上,用大鹏自比的诗人,恐怕只有李白一人。庄子在《逍遥游》中是这样描绘大鹏的:“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壮伟的大鹏形象表现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李白年轻时就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他常常“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常常以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乐毅、张良、诸葛亮、谢安等自比,自称其抱负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他忧愁时会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他高兴时会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只有用大鹏鸟的高大壮伟的形象自比,才能显示李白宏伟的抱负、杰出的才华、不羁的精神和澎湃的情感。这个新奇、贴切的比喻太妙了,因为它达到了形神合一、天衣无缝的境界,任何读者读了这些诗句,都会顿生钦赞之情、畅快之感,并激发起乐观自信、豪迈奋发的热情。
二、看诗人笔下的自然景物
李白笔下的山都是雄伟高大的,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天姥山的描绘:“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其实,现实中的天姥山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中国的五岳(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在人们心目中会有小巫见大巫之别。但是,李白梦中的天姥山却能“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高大、更挺拔,连有名的“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都要拜倒在它的脚下,它像巨人一样孔武有力,具有征服一切的气概。
李白笔下的水也是壮阔神奇的,看李白对黄河的描绘:“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再看李白对长江的描绘:“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笔下的黄河、长江,形象雄伟,气势磅礴,奇险异常,壮浪无比,不但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大自然的伟岸面貌,而且反映出诗人情意的奔放和胸襟的开阔。庐山瀑布在李白笔下也显得奇伟异常:“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它从云端飞流直下,势不可挡,又像一条银河从天而降,雄奇瑰丽,气势壮观,悦目怡神。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范文4
岳飞一生的追求是一种壮烈的红,沉重的红,凝重的红,驰骋于三十功名尘与土之间,从未放弃对祖国的一片忠心。
屈原的追求是圣洁的白,放弃了在楚怀面前争宠的机会,挥一挥就衣袖,离开了朝庭,但从他的眼神中却可以看到他的一颗爱国之心,而他却坚守了自己”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举世混浊而我独清”的圣洁之树。
李白的追求是青色的,这种青比绿更苍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他离开尘世,去追求一种宁静以求内心的安逸的诗仙般的生活。
凡高的追求是金黄色的,面对一间画室,他用绚丽的画笔画出了金黄的向日葵,以此来抒发他对世俗的感慨之情。
鲁迅的追求是黑色的,他在黑暗中摸索,寻找。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睛,他在极力地拯救麻木不仁的劳动人民……
他们的追求让我们敬畏,他们的追求让我们发现更多的色彩,这种色彩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个陌生人,他在巨浪中拼搏,把人救起后,又悄然回到人群中,他就是救人英雄魏青刚。
他把时间留给了孩子们,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在病魔面前他坦然面对,从未失去对生活的信心,他就是让人敬佩的丛飞。
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箱子行医在田垄间,一间破烂的小屋,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她不是迁徙的候鸟,而是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
从古至今,不管是名人也好,平凡人也罢。他们的追求无时无刻不在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一个人在世上,我们不应该只满足于对物质的追求,我们需要的是一种高于生活的精神追求和精神享乐!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范文5
眼下,在中学生当中关于该不该看武侠小说的问题有不少争议。我认为,武侠小说尤其是金庸、古龙等名家的武侠小说值得一读。
很多人认为小说俗,没有价值。一些中学生也把读武侠小说当成学习之余调节身心,换换脑子或是打发时间的最佳办法。虽然武侠小说属于通俗文学,但内容多是关于生死、朋友、刀剑、大义、爱国、爱情、经济、酒……一点也不俗气,相反,不少主题还很高尚,使现代人缺少的美德。有人认为武侠小说太过血腥暴力,太残酷,但这是“以暴易暴,以杀止杀”主题的体现,是维护正义的必要手段。还有人认为武侠小说太不真实,都是吹牛。那么李白的诗句,什么“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流”也有点太玄了。凭什么李白的夸张就是浪漫主义,武侠小说的夸张就是吹牛呢?再有人认为武侠小说文字粗俗,那他一定是专读以武侠小说为幌子的小说了。仅将小说文学当成消遣是不够积极的。细读武侠小说可以学到许多东西。一些大家的力作堪称“百科全书”。以《天龙八部》为例,其中包括地理、历史、围棋、佛学、道学等知识。这里面有很多东西是课本上根本学步到的。如果在读武侠小说的同时注意吸取其中的知识那是大有裨益的。
有的中学生抱怨说看武侠小说会上瘾,影响学习成绩并导致视力下降。我认为这种现象不在少数,但问题不在武侠小说本身。事物本身并无好坏,决定好坏的是人。鸦片在好的医生手中是上好的止痛、止泻药,在不法商贩手中是“福寿膏”;武器在公安手中是保卫人民的工具,在歹徒手中是犯罪的凶器;权力在正直的人手中将是人民的福祉,在心术不正的人手中将是人民的祸害。同样,武侠小说在一些中学生手中成了拖累,也只能找自己的原因。总不能“非我也,兵也”似的把责任推给武侠小说吧。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是能克制住自己。他们如果能克制住自己,也就不会有上述情况发生了。
武侠小说只是众多文学流派中的一种,并无可怕之处。中学生们如果能克制住自己,在学习之余,不妨读一读武侠小说,既能缓解疲劳,又能增长见识,何乐而不为?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范文6
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主义文学的本质特征是主观性和抒情性,在艺术手法上善用奇特的夸张、惊人的想象等,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李白的夸张与众不同处,往往是将事物夸张到极致,并且动辄用“千”“万”等数词来形容、修饰,如“燕山雪花大如席”“朝如青丝暮成雪”“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轻舟已过万重山”等脍炙人口的诗句。《蜀道难》的夸张也到了无以复加、登峰造极的地步。古人常把绝对办不到的事形容成比登天还难,而诗里却极力夸张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扪参历井仰胁息”也是绝妙的夸张之笔。“扪”“历”两个动词的连用,表现出游人出没在星宿之间,从而使山之高不言而自明。“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个描写与《蜀道难》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极度的夸张中都能让人在触觉上找到共同的感觉。成语有云,“谈虎色变”,他却道“蜀道之难”“使人听此凋朱颜”;民谣相传,“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到他笔下竟成了“连峰去天不盈尺”。“西当太白有鸟道”,那山路陡峭狭窄得只有鸟儿才能飞过。“飞湍瀑流争喧,崖转石万壑雷”,那瀑布冲击岩石的声音,如万壑雷鸣,更是让人在听觉上找到了共鸣。为了强调秦蜀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他说是“四万八千岁”;为了突出青泥岭山路之弯曲,他说是“百步九折”,这比李琼演唱的“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要曲折得多;而为了显示蜀道之高耸,他甚至夸张地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按理六龙驾着太阳神坐的车子应通行无阻,可它竟被秦蜀的险山挡住了,太阳神也不得不掉头回宫,那路人就更不用说了……这些夸张,虽不符合事物实际,但却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艰险雄奇,突出了它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
李白具有惊人的想象力。“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直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皮日休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作者通过描写神话,既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的极度艰难,又给“危途难行”的主题作了渲染。“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以“六龙回日”的神话极写山势之高峻。“子规啼夜月”这是暗用蜀国古望帝杜宇的传说,给山行的描写笼罩上凄厉愁绝的气氛。传说子规的啼叫声,好像是说“不如归去”。如此,作者劝阻友人的用意已暗含在鸟鸣声中了。诗人的想象,从古到今,从天上到地下,所有的想象都临近或超越了事物的极限,是超现实的。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描写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
李白之所以把蜀道描绘得如此动人,关键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被诗人赋予了不同的情感气质,因而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奇特的姿态。诗人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