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产业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科技产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科技产业论文

高科技产业论文范文1

在正午镇种植夏棉是棉花生产的主体,占棉花种植户的60%以上,指导棉农掌握夏棉栽培技术也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多年实践经验,摸索出了一套高产栽培技术。

1选用早熟品种

小麦选用春性早熟品种,如豫麦18;棉花选用生育期在125d以内的品种,如中棉所17号、泗棉3号等。根据经验,前茬作物以油菜茬、大麦茬、大蒜茬为好,如果是小麦以豫麦18、偃展4110等春性早熟品种为好,而后茬棉花品种的早熟就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很多夏花的棉桃只有在霜前长成或者开絮,才不至于使纤维形成因受低温影响而变劣。在本地常年种植的夏棉品种为中棉所17、泗棉3号等中早熟品种。

2培育壮苗

要使夏棉丰产,必须育苗移栽。育苗时间是5月10日左右,苗龄30d。本地大部分采取塑料薄膜育苗。苗床建在背风向阳、地势高、排灌方便的地方,把配制好的营养土装入直径10cm、高13.3cm的塑料袋内摆入苗床内,及时进行间苗、定苗、追肥、灌水、防治病虫害,保证棉苗健壮成长。

2.1选好种

营养钵育苗下种量不能大,要求发芽率在90%以上而且不能混杂,要特别注意精选。

2.2选好土

土壤肥沃、结构良好是壮苗的基础。同时在制钵时土壤过黏,制出来的钵容易过于坚实,透水透气性能差,不利于壮苗;若土壤性质过松,如砂性太强的土,制钵时容易破碎,移栽时更容易损伤,造成人工上的浪费,所以应选无病虫害、地力较高、结构良好的菜园地土为好。

2.3配好肥

营养钵营养土的土肥比例大致为7∶3,肥料要尽可能用腐熟细碎的鸡粪或者猪羊粪拌均掺匀,以备制钵。

2.4建好床

育苗床为便于省工和及时移栽,最好分段建于大田里,一般南北向,长10m,宽1.2m,床深于钵高3cm,四边床沿拍实,周围挖排水沟,最好随制钵、随建床、随播种以利壮苗,过早建床容易跑墒,应引起注意。

2.5制好钵

制钵时3人1组,一人配土,一人制钵,一人摆钵。配土时适量加水,加水多少以手握成团、平胸落地即散为度。一般钵土含水量为30%时制钵质量较好,制成钵后要随即向苗床摆钵,钵面低于床面3cm,做到上齐下不齐、第2行挤第1行空隙,摆好后随即覆盖塑料薄膜,以利增温保墒并准备下种。

2.6灌透水

重点要求底墒足、钵土湿,一般应在1m2面积内灌水25kg以上。摆好钵再浇透水,以麦秆能插透钵而不断为准。苗床灌足水以后可维持很长一段时间不缺墒。

2.7下好种

播种要采用人工摆播的方法,每钵2~3粒,良种可1钵1粒,下种多害多利少,下种后覆土宜薄不宜厚,1.0~1.5cm厚较为恰当。覆土应分2次进行,先用细碎土把钵间隙填实,然后再覆土盖种,再用木板推平拍实使厚薄一致。

2.8加强苗床管理

苗出齐后拔草间苗,若湿度过大可覆干细土1~2次,土厚2cm,既可降低床内湿度,又可保墒,对防止出现高脚苗和病苗十分有效。

3抢时早栽,合理密植

为了早移栽,植棉地选油菜茬最为合适,但是在颍东这个地方早茬面积很少,80%以小麦茬为主。这就要求施肥整地,要抢时间、争速度,施足底肥。结合整地施尿素225kg/hm2,过磷酸钙600~750kg/hm2,氯化钾150kg/hm2,6月5~10日移栽。中棉所17号栽5.4万株/hm2,要放宽行距,缩小株距。行距85cm,株距27cm,这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棉田通风透光状况,塑造棉田立体结构,而且给枝叶的生长准备了必要的空间。结合化调,培育中壮株型,增加铃数,提高铃重,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之目的。移栽时先浇水起钵,栽后覆土2次,第1次覆一半细土压实,浇足水,待水渗完后再覆土1次,使2次覆土与地面平齐,达到上松下实,利于根系发育,缓苗也快。

根据棉花的生育期长短,进行科学管理。在苗期、蕾期进行中耕除草、松土保墒,使棉田始终保持疏松无杂草。在盛花期穴追尿素225kg/hm2,以满足开花结铃的需要。为防止后期脱肥早衰,根据棉花长势情况,在花铃期可进行根外追肥,以保证棉花的正常生长。

适时整枝,调节养分,也是保证棉花正常生长,促进早熟丰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做到叉不过寸、芽不过指,及时打去。打顶要做到时到不等枝、枝到不等时,7月下旬分期分批进行打顶,一般每株留果枝11台左右,7月21日前去掉全部无效花蕾,促使桃大早熟,减少霜后花,提高棉花品质。在初花期如出现旺长,可用助壮素进行调节,防止旺长,一般用助壮素30.0~37.5g/hm2。

5加强病虫害防治

棉花的病虫害较多,病害有炭疽病、立枯病等,虫害有棉铃虫、红铃虫、蚜虫等,最主要的是棉铃虫,其危害性很大。1头棉铃虫的幼虫一生可为害蕾或花铃10多个,1年可发生4~5代,在本地最主要的是3~4代棉铃虫。防治方法:一是摘除虫源,根据棉铃虫卵多产在嫩顶嫩尖的习性,整枝时要把打去的顶心、边心、赘芽、营养枝等带出田外处理;二是诱杀成虫,用黑光灯或杨树枝把诱蛾杀死;三是药剂防治,可用敌百虫、杀虫精等防治。总之,要根据病虫测报情况,一旦达到防治指标,要及时防治。

6适时化控

棉苗移栽前用50mg/kg缩节胺喷施1次,根据棉花长势长相,分别在现蕾期、盛花期和打顶后用20%的缩节胺水剂75mL/hm2、90mL/hm2、150mL/hm2对水喷施,以控旺促壮,改善纤维品质。

高科技产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高科技产业集群 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070-03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但这些外商直接投资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并且主要集中于诸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通用设备等制造业。这些地区和行业同时也是高科技产业的载体高新技术园区相对集中的区域。这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和高科技产业集群在空间位置和行业特征上具有相同的偏向,那么在开放条件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高科技产业集群之间是否存在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呢?本文将从实证的角度出发,首先对外商直接投资与高科技产业集群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考察外商直接投资从哪些方面对高科技产业集群产生影响以及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哪些集聚因素会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在华的区位选择。

一、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高科技产业集群的相关性检验

本文先假设外商直接投资和我国高科技产业的集聚水平相关,然后进行检验分析。

(一)产业集聚的衡量指标

产业集聚是区域要素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反映了一个地区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而地方专业化指数正好可以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因而本文通过计算地方专业化指数来分析高科技产业的集聚程度。

地方专业化指数的函数表达形式为:βij=qij/qj/qi/q (1)

(1)式中,qij表示地区j的行业i的产值,qj是地区j的全部工业总产值,qi是行业i的全国总产值,q是全国工业总产值。这样分子就是地区j行业j的产值占该地区工业的份额,分母是产业i占全国工业的份额,如专业化指数大于1时,就说明该产业在该地区存在着集聚状况。

但是上述衡量指标没有考虑到企业规模差异,如果一个地区只存在几家规模很大的企业,也可能会造成地方专业化指数较高,但实际上并无明显的集聚现象存在。针对这一缺陷,本文借用集聚程度系数来衡量产业集群程度。集聚程度系数可由地方专业化指数进一步计算出来,其计算公式如下:

ICij=βij*Qij (2)

其中,ICij表示j地区i产业的集聚程度,βij表示地方专业化指数,Qij为i地区i产业的企业数量。

公式(2)将企业数量涵盖在内,能比较显著地表示产业集聚程度。因为如果某一地区某产业集聚在一起,那么该产业的企业数量是衡量该地区产业集聚规模的一个很重要指标,因而用地方专业指数和乘以企业数得出来的产业集聚指数不仅在数值上更加直观,而且也能更好地表示一个地区的集聚规模。本文选用广东省的数据来进行检验,通过计算发现广东省高科技产业集聚的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体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如图1-1所示。

(二)实证检验

本文选取广东省1995年―2008年的外商直接投资额(FDI)和高科技产业产值(Y)数据为样本,首先利用E-views5.0软件描绘两者之间的散点图。如图1-2所示。

由图可知,FDI和Y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下面利用SPSS统计软件计算两者的皮尔森(Pearson)指数,并且采用双尾检验来考察其显著性水平,考虑到外商直接投资对高科技产业的影响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因此在做相关性分析时选取的外商直接投资额数值要比高科技产业产值提前一年。用广东省2007年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和2008年高科技产业产值数据为样本,用SPSS统计软件计算的结果如表1-1所示。

表中的相关系数表明:广东省外商直接投资与高科技产业产值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高达0.961。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高科技产业集群影响的实证分析

直接度量外商直接投资对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影响是很难办到的,因此本文采用间接的方法来验证。大量分析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是从市场竞争、资源聚集及技术外溢这三个方面来促进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发展的。因此,可以考虑分析外商直接投资的市场规模效应、资本聚集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来判断外商直接投资是如何影响高科技产业集群的。

(一)市场规模效应模型

市场规模的大小主要体现为集群内的企业数目的多少。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一个市场中存在的企业数目越多,竞争就越激烈。而高科技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有大量是从事相同或相似经营活动的生产和研发的,这就更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这种外在的强大压力会促使企业不断创新,进而起到提高整个产业集群生产率的作用。本模型将广东省高科技企业数目(Q)作为被解释变量,以FDI作为解释变量,采用经典一元线性回归来分析外商直接投资是否对高科技企业数目有影响。

1、模型设定。

InQ=β0+β1InFDI+ε

式中,Q表示高科技企业数目,β0为截距项,β1是方程的回归系数,ε为误差项。

2、变量的选取及样本数据说明。高科技企业数目(Q),本文选用1995年―2008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数目。数据来源于各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年鉴》。外商直接投资(FDI),本文选用1995年―2008年广东省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考虑到外商直接投资的效应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在实际回归时所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额要比高科技产企业数目提前一年。数据来源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

3、回归结果及分析。运用E-views5.0软件,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所拟定的模型进行计量估计,回归结果如下:

InQ=-6.1239+2.8769InFDI(-1)

(2.840561) (0.584095)

-2.155909 4.925488

t统计量的P值表明FDI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是显著的,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高科技产业市场规模具有显著的正效应,数据表明

FDI每增加1%,高科技产业企业数目会相应增加2.8769%,但是由调整的R2=0.659675可知,FDI并不是影响市场规模的唯一原因。

(二)资本集聚效应模型

高科技企业从事研发一般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一方面外资企业的进入本身就携带着大量的资本,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还能起到示范作用,吸引更多资本流入,这些无疑将会给高科技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发展提供十分充足的资金,进而促进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发展。下面就用资本集聚效应模型来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资本集聚的影响。

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一个开放经济体中,国内投资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即国内储蓄和国外投资。根据以上分析,本文通过广东省的FDI对该省高新技术产业资本集聚效应的分析来衡量广东省高科技产业领域资本形成的情况。本模型用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FAI)来衡量资本形成,城乡居民储蓄余额(DS)衡量国内储蓄,FDI衡量国外投资。也就是说,将FAI作为模型因变量,FDI与DS作为模型解释变量,仍然采用线性方程来进行回归。

1、模型设定。

InFAI=β0+β1InDS+β2InFDI+ε

其中,β0为截距项,β1、β2是方程的回归系数,ε为误差项,取自然对数是为了防止异方差性。

2、变量选取及样本数据说明。固定资产投资(FAI)。本文选取1995年―2008年广东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数据来源于各年《广东省统计年鉴》和中经网。城乡居民储蓄余额(DS)。本文选用1995年―2008年广东省城乡居民储蓄余额,数据来源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广东省统计年鉴》。外商直接投资(FDI),同上。

3、回归结果及分析。运用E-views 5.0软件,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所拟定的模型进行计量估计,回归结果如下:

InFAI=-2.4441+0.5455INDS+1.1737InFDI

(1.822639)(0.161082)(0.636349)

-1.340977 3.386586 1.844488

t统计量表明FDI系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时是显著的,说明FDI对广东省的固定资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可能是因为广东省为了吸引FDI的流入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数据表明FDI每增加1%,广东省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会相应增加1.1737%。F-statistic=90.16140,Prob(F-statistic)=0.000000,以及调整R2=0.932052也都说明本文选用的模型具备很高的显著性水平和解释能力。

(三)技术溢出模型

所谓技术溢出,是指由于广义的外商直接投资资本内涵的人力资本、R&D投入、管理理念等因素通过各种渠道导致了技术的非自愿扩散。FDI的技术进步外溢主要体现为全要素生产率(TFP)。古典增长理论把技术进步视为由一个常数A所表示的值,本模型就用A来衡量FDI的技术进步外溢。

1、模型设定。一般而言,在进行技术溢出效应实证分析时,都是通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获得回归方程的。本文也采用这种方法,具体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如下:

Y=ALαKρ (1)

上式中,α+β=1,Y表示产出,L表示劳动,K表示资本。对方程(1)取对数可得:

InY=y+αlnL+βInK+A (2)

既然用A来表示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我们可以设定:

A=δ0+δ1InFDI+ε (3)

将(2)、(3)合并,我们可以推导出用于回归的方程:

lnY=y+δ0+αInK+βInl+δInFDI+ε (4)

2、变量选取及样本数据说明。高科技产业产值(Y)。选用1995年一2008年广东省高科技产业的生产总值,数据来源于各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年鉴》。高科技产业年末资产总额(K)。这里用固定资产额和流动资产额之和来表示。同样选用广东省高科技产业1995年-2008年的数据,来源于各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年鉴》。高科技企业就业人数(L)。选用广东省1995年一2008年高科技产业企业的就业人数,数据来源于各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年鉴》。外商直接投资(FDI),同上。考虑到外商直接投资的效应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本模型在实际回归时所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额要比高科技产业产值提前一年。

3、回归结果及分析。运用E-views 5.0软件,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IS)对所拟定的模型进行计量估计,回归结果如下:

InY=-9.3347+0.5958INK+0.332llnL+1.8828InFDI(-1)

(1.705433)(0.132978)(0.197905)(0.347538)

-5.473526 4.481125 1.678480 5.417695

t统计量表明FDI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也是显著的,说明FDI对广东省高科技产业产值的增加有促进作用,同时K和L的系数也是显著的,可以进一步说明FDI通过人力资本提高、知识扩散和资本运用效率提高等技术溢出渠道显著影响广东省高科技产业,FDl每增加1%,广东省的高科技产业产值会相应增加1.8828%。另外,模型的F-statistic=1077.078,Prob(F-stafisfic)=0.000000和调整R2=0.996297也都表明FDI、K和L三个变量解释了Y绝大部分的变异。

三、高科技产业集群对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区位的因素有很多,本文着重考虑的是产业集聚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众多研究都表明,产业集群对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的因素主要有:(1)企业个数。它的多寡一方面反映了地区内部特定产业的竞争态势;另一方面也代表了企业间协作和分工的可能性,因为有效的分工和协作必然是建立在充分多的配套企业基础上的。(2)商业服务水平。可用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来表示,因为产业集聚的发展一般直接表现为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而金融、信息等行业的发展水平和地区社会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也是外国直接投资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3)基础设施(JS)。产业集群区内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吸引外资有着重要的作用。(4)人力资本(HR)。成熟的产业集群应该拥有充足的劳动力,能够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与技术的政府或非政府机构的支持,这也是外商尤其是投资高科技行业的外商所考虑的因素。

1、模型设定。根据上面的分析,设定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如下:

InFDI=β0+β1InQYS+β2Indscy+β3InJT+β4InHR+ε

2、变量选取及样本数据说明。产业集群内企业数目(OYS)。选用1995年―2008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企业数目,数据来源于各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DSCY=GDP3/GDP)。其中GDP3选用1995年―2008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GDP为1995年―2008年广东省生产总值,数据来源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基础设施指数(JT)。以广东省内1995年―2008年交通运输路线综合密度来衡量,它是区内运输路线长度与该地区面积的比值,即(国家铁路营业里程+公路里程+内河航运里程)/面积,数据来源于《2009年广东省统计年鉴》。人力资本(HR)。选用1995年―2008年广东省高校的招生人数,数据来源于《2009年广东省统计年鉴》

3、回归结果及分析。运用E-views 5.0软件,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0i3)x对所拟定的模型进行计量估计,回归结果如下:

InFDl=3.6292+0.2978InQYS+1.0180InDSCY+0.27581nJT-0.05261nHR

(O.531880)(0.103319)(0.381005)(O.128682)(0.057025)

6.823495 2.882598 2.672114 2.143413 -0.923097

t统计量表明QYS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是显著的,说明产业集群的规模对FDI的区位选择影响很大,数据表明产业集群内企业数目每增加10%,会拉动外资增长2.9%,同时DSCY和JT的系数也是显著的。这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对外商直接投资有很强的吸引作用,但人力资本系数是不显著的,说明人力资本对外资没有太大的影响,这可能是因为人力资本的影响受到了其他方面的制约。如果缺乏完善的制度、官僚机构作风严重,市场竞争不能受到有效保护,尽管有高的人力资本,但由于它们对外商直接投资、合作和创新设置了一些限制,也会丧失工作的积极性,从而阻碍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F-statistic=31.69037,Prob(F-statistic)=0.000026和调整R2=0.904244说明该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是适用的。

四、结论

上述的实证分析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和高科技产业集群之间的确是相互促进的。因此,政府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发展高科技产业集群的策略是强化外商直接投资与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关联,通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来促进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发展,通过发展高科技产业集群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二者良性循环,进而提升区域经济实力。

参考文献:

1.付楠.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研究[J].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6)

2.张明倩.中国产业集聚现象统计模型及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3.黄德春,刘志彪.开放型产业集群形成中跨国公司的作用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例[J].江海学刊,2006(1)

4.刘丽琴.产业集聚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卖证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12)

5.周任远,陈荣耀.高科技产业集聚与外商直接投资[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5)

高科技产业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核心因素,对我国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深入分析知识经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提出大力发展我国知识经济的一些对策。

1知识经济的内涵与发展现状

知识经济是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基础,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具有高素质并会用高科技手段处理信息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

1.1知识经济的内涵

OECD在世界上1996年的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对知识经济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OECD的另一份报告中把迄今创造的所有知识分为四类形态: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和人力知识(know-who),并用统计数字说明知识是支撑经合组织国家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目前,尽管对于知识经济定义本身仍有不少争议,但知识经济被用于描述世界未来经济形态的名词得到了各国经济界和科学界的普遍认可。

1.2知识经济的发展现状

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信息和通讯技术处于中心地位。在全球的GDP中,有约70%的产业与信息有关。1982年,全球信息产业销售额定2370亿美元,1985年为4000亿美元,1995年达6400亿美,而2000年则将超过18000亿美元。在美国,由于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是经济增长的两倍,其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使美国享受到了自越南战争以来经济成就最辉煌的时期。据我国科技部技术创新战略与管理研究中心设计的包括知识的生产、投入、激励、存量、流通等指标体系,若把美国现有发展标准用1来衡量,视为刚进入知识经济阶段,则我国仅有0.26,尚处于知识经济的萌芽期。但90年代以来,我国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同样迅猛之势,1990年我国计算机工业产值才500亿元,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了50%.而到2000年,我国计算机信息产业产值将达1700亿元。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国确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和“技术创新工程”、“211工程”、“信息产业工程”等政策和措施,以刺激知识经济的发展。

2知识经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经济学界认为知识已成为一种无形的“第一生产要素”具有了第一生产要素的基本特征: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根源,具有配置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能力,拥有知识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取得了对经济的支配权力。知识密集的高科技产业成为主要产业等等。

2.1知识经济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形式下,经济增长是经济结构(核心是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增长的实质性内容是结构高一档次的优化,经济增长是结构升级的一种表现。具体表现从需求结构变化方面、科技发展方面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方面等都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2.2知识经济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可持续发展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表现,人们在工业经济时代下,实施可持续发展主要紧紧依靠科学技术这把利剑来解决,虽然使有些问题得到缓解,但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生态环境还在恶化,资源枯竭势头没有得到抑制,发展中国家在重复发达国家过去的“高生产、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等。因此,只有更加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用,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知识资源成为主体资源,实现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升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具体表现有: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新技术发展迅猛,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成为主体资源,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2.3经济增长推动了技术进步,加快了知识经济的发展。

经济增长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1)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国民收入的增加,用于教育和科研的经费增加。教育投入的增加,不仅培养了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资本,而且培养了大批在技术的传播和应用方面起重要作用的实用性人才,从而缩短了科学技术产业化的周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2)随着经济的增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资本和劳动力等投入要素虽然是重要的因素,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在下降,真正起主导作用的生产要素是能够引起投入要素不断提高效率的技术进步。(3)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人均收入也快速上升,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将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需求结构的变化,产品的供需出现不平衡,导致产品结构调整、资源的重新配置,甚至导致相关产业的调整。所有这些调整,都要求有相关的新技术,出现了对新技术的需求,从而促进了技术,出现了对新技术的需求,从而促进了技术的进步。

3大力发展我国知识经济的对策

在我国目前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为加速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此,我国必须采取以下措施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3.1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传统结构向知识经济的转化。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投机资本无孔不人的今天,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日本之外的发达国家影响有限.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国家知识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成功转型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全面升级的工业发展阶段,高科技成果为我国因地制宜地选择先导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加速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途径.为此,我们必须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加快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传统结构向知识经济的转化,使高科技产业成为我国经济的增长点。

3.2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高耗、低效为特征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了难以回避的问题和矛盾:资源浪费、通货膨胀、经济增长难以持续。而知识经济是资源节约型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经济的结合,可促使经济迅速发展。这些对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甚少的中国.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必须发展高科技产业,加快高科技的开发运用,利用我国的人才优势,尽快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尽快转变。

3.3发展高科技产业,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

科学技术是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基础,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程度是今后经济增长的关键。知识经济的发展最关键的是高科技的发展。为此,发达国家纷纷增加对科研的投人。1990年.美国在信息业的投资首次超过了对其它产业领域的投资。1994年,美国研究与开发投资达到了1730.2亿美元,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2.61%。据分析,美国经济增长中约有1/3是信息业发展带动的。因此,我们必须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高科技产业,促进科技进步。

3.4重视人力资本,提高劳动力素质。

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的另一个载体,也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发现:从本世纪初期到50年代,促使美国农业生产产出迅速增加,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已经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或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一般来说,构成人力资本的是劳动者的知识存量、技能水平和健康状况。人力资本通过人力投资而形成,主要的人力投资包括正规教育和职业培训.而我国人力资本较为匾乏,劳动力素质较低。因此,必须全社会范围内提倡学习、再学习,重视教育,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

参考文献:

[1]刘磊等.知识经济:第三次经济革命[M].中国大地出版社,1998.

高科技产业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 :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形式。国外大学科技园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涌现出一批业绩突出、具有广泛影响的典型园区。这些科技园促进了国家和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了高科技企业成 长,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总结国外大学科技 园的成功经验.对于指导和促进我 国大学科技 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科技圃是大学与社会连接的桥梁和纽带.是大学实现科技 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渠道.是 国家和 区域创新体系中不 可或缺 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外大学科技园经过几十年的探索 和实践 .涌现出一批业绩突 出、具有广泛影响 的典型 园区 认 真研究这些园区的发展历程.分析它们在国家经济建设和推动社会技术进步 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总结世界著名大学科技圃的成功经验 .对于指导和促进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外大学科技园发展历程

大学科技圃 的发展历史比较短.世界各 国建设大学科技园的初衷、模式甚至称谓都不尽相同.但是大学科技园作为知识社会和技术创新的产物 .它以一种崭新的社会组织和区域形态 .为科技 、经济乃至社会发展的相互结合寻找到 了一条新的途径.成为 2O世纪科技产业化领域最重要的创举之一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 的一种重要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型组织形态。

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弗雷德里克 .特曼 (FrederikTe—an)教授倡导兴建 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斯坦福研究圃(即现在的硅谷 )斯坦福大学 的师生仅用很短的时间,就将硅符发展成为美国电子工业最大的研究 、制造 中心与高技术的摇 篮。1959年 .美国又依托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在波士顿 128公路地 区建立 了高技 术区 .依托杜 克大学等 3所著名大学建立 了北卡罗来纳州三角研究园等大学科技园 受美国发展大学科技 园模式 的启发 .从上世 纪 60年 代起,日本开始从“贸易立国”转 向“技术立 国”.并着手实施 本国的大学科 技圃——筑波科 学城计划 自 1963年决定兴建 到1980年建成筑波科学城 .历时 l7年到 1982年筑波科学城已有 43个国家研究所 (约 占日本 40%的主要科研机构 )、2家私人研究所和筑波大学等 2所 大学,约有 1.1万多名研究人员专家和后勤人员I’21。法国在 1969年开始建设索非亚.安蒂波里斯科学城 ,之后.又陆续建立 了几十个各种类型 的大学科技园 ,其中有些大学科技 园成效甚佳 .如雷恩大学科 技 园、蒙彼利埃大学科技园 、里昂大学科技园 、马赛大学科技园等。

20世纪 70年代 。英国政府对美国的大学科技园特别是硅谷进行考察后认为 .科技园不仅能促进 大学 的科 研和教学 ,而且也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所 以英 国政府学 习美 国经验 ,先后制定 了一些鼓励政策 .设立各种基金 .推动大学科技 园的建设 .扶持高科技类型的中小企业发展。1972年.英国第 一个 大学科技 园在 赫利奥瓦特大学诞 生 .1975年剑桥大学又创建 了著名 的剑桥科学 园.此后 .英国又相继建立 了包括 阿斯顿大学科技园 、沃里克大学科技 园在 内的众多大学科技园。

1974年.韩国政府创办大德科学城 .经过 3O多年的发展 ,该园区已经成为韩国最大的产、学、研综合园区 ,汇聚了4所高 等学校 、70多家政府和民间科研机构 、2000余家高技术企业 、几万名研发人员和全 国一流的研 发设施嘲。

进入 20世纪 8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各 国经 济开 始复苏 ,大学科技园随之得到快速发展。不仅美国、英 国、法国等在原来 的基础上又建立了一批新 的大学科技园 .而且其他很多 国家也都纷纷尝试进行大学科技 园建设德国于 1983年依托柏林工业大学建立 了第一个大学科技 园——西柏林革新与创业中心 .之后 又陆续启动 了新 的建设计划 .至 199o年德 国已建立 7O多个科技园区14-51 1990年印度电子工业部批 准成立 3个软件 科 技 园 区 :班 加 罗 尔 fBangalore)、 布 巴 内 斯 凡 尔fBubaneshuar)和浦~]lg(Pona),被称为 “I,I’金 三角 ”。其中 ,发展最快 的班加 罗尔科技园 .经过 l0多年的努力 .如 今 已经成 为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甚 至被外界 认为已经具备了向美国硅谷挑战的实力 .因此班加罗尔科技 园拥有“亚洲 的硅谷 ”的美誉旧。此外 ,意大利 、加拿大 、芬兰 、瑞典 、巴西 、新加坡等国也都先后建立 了为数不少 的大学科技园近半个世 纪以来 .大学科技 园作为促进 国家和地 区发展知识经济的载体 .呈现出蓬勃发展 的态势 .极大地推进 了所在国家和地 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 、国外大学科技园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实践证明 .大学科技园是 国家创新 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斯坦福研究 园、剑桥科学园等世界著名大学科技园之所 以能够实 现快速发展 .关键是在 国家和 区域创新体 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作用 既体现于外在的高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高 、高端人才的大量 聚集 ,更体现 于内在的官 、产 、学 、研相结 合创新机 制的形成 和高等学校 社会 服务功能的有效实现

1.大学科技园促进 了国家和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一 个国家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并保 持国际竞争能力 .需要一个在技术上 和运 作模式上 同国际经 济发展主流接轨的产业体系 国外一 流大 学科 技园 的共 同特 征就是致力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拥有处于领先地位 的产 业发展领域。据上个世纪末有关统计资料显示 .信息高科技产业为美国国民经济所做 的贡献 .比钢铁 、汽车和建筑 三大支柱产业总和还要大

2.大学科技园促进了高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是大学科技 园的重要功能之一 .国外成功的大学科技 园在这方 面都做 了大量的工作 硅谷是 在美 国率先创 建产学研一体化 的创新模式 和率先实现知识创新 与技术创新协 同的主要地区之一 硅 谷和斯坦福大学在知识 、人才等方 面的互动带动 了硅谷经济 的发 展 .产学研结合创新 机制的诞生大大促进 了科技成果 的转化 。据有关资料显示 .在硅谷60%一 8O%的科技成果都能够转化为市场商品。牛津 大学建立科技园 (Begbroke Science Park)最根 本的指导 思想 .就是 要促进大学的专利成果转 化 .明确科技园 的主要 目标是成为促进大学专利转化和科技产业 发展的孵化器171。

3.大学科技园促进了高科技企业成长 。大学科技园是高新技 术企业 的“孵化器 ”.通过整合 利用大学 、企 业和社会 的各种资源.为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创造了 良好条件。硅 谷由于具备了 良好的创新创业 条件 .使其成为世人公认 的高科技企业成长的摇 篮。到 2001年。硅谷 的高科技公 司达 到 9324家,成为国外最 大、最密集、最具有创造性的高科技产业群f81。

4.大学科技园促进 了国际交 流与合作 世界上著名 大学科技园都十分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 ,淡化 国与 国之间的界限依靠其优惠政策和自身活力从全球范 围吸引大批优质企 业和高端人才。当然 .这些企业和人才反过来又促进了大学科技园的持续 、健康 发展 。一般情 况下 .我们 研究硅谷往往 比较 重视它的体制 、机制 ,而不太关注其企业和人员构成 。实际上,硅谷的国际化程度是相 当高 的.它能够取得今天 的业 绩 ,可以说是国外各地优秀人才共同聚集 和努 力的结果 。据美 国加利福尼亚公共政 策研究所 2000年 发表的报告书显 示 .硅谷 中 .仅 由中国和印度人经营 的高科技 企业就达 2775家 .占全部企业总数的 24% 印度的班加罗尔由于是以软件外包业为主 ,因此更加重视国际合作

三、国外大学科技园发展建设经验分析

世界上成功的大学科技园 .虽然发展历程 、发展目标、组织形 态等不尽相同.但是在加 强政策引导、促进产学研结合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吸引风险投资、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等方面的做法是基本一致的.这也是最值得我们总结和学习的地方。

1.确立良好 的区位环境 优势。在 国外 比较成功 的大学 科技园中.硅谷 良好 的区位环境是最有代表性的。硅谷的区位条件使得硅谷既不受大城市喧闹气氛的干扰,又可 以最大 限度 地利用大城 市优 良的配套生产和生 活服务设 施 ,依托城市便 利的交通 、服务和优 良的人力资源,借助 大城 市所集 中的信息 源和资金流 .促进 自身建设和发展。

2.政府从多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由于政 策的规范力 和约束力远大于任何方式 的行 政干预 .因此法律 政策的保证是发达 国家促进技术创新 的通常做法 。早在 1985年 .美国政府就颁 布了 中小企业 投资法 ,从税 收 、融资 、贴息 贷款 等方面扶持中小企业 。促进 了中小企业包括中小 型科技企业 的成长 更为重要的是 。美国政府对市场经济 的运行有 一整套法规 .对金融 、证券 、票据 、会计 、知识产权 、企业破产 、财产 清算 等都有周密的规矩可循 ,而这些规矩都立足于鼓励竞争、鼓励创新。

3.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值得我们思考的还有硅允许失败的社会文化 氛围,他们的信条是.要奖励敢冒风险的人.而不是惩罚那些因冒风险而遭失败的人。因此。硅谷人始终对创业津津乐道.对失败表现出极 高的宽容。

4.努力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风险投资是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推进器。从各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状况来看.风险投资发展 得好的国家 ,高新技术产业 化水平也 就高;反之 ,风险投资机制不完善,其高新技术产业 的发展就会举步维艰例如美、英、法、日、德 5国 的风险投资之和占世界总额的 90%以上 。其高新技术产业占据 了世界发 展的主导地位 .大学科技 园的发展也是最好 、水平最高 的I91。

5.充分发挥依托高校的积极作用综观世界上比较成功的大学科技园 ,一般都依托于一所或几所研究型大学 .这些 大学 源源不 断地输送高层次人才和高科 技成果 .科技 园与高校形成 鱼水交融的关系有一份统计 报告显示 .1995年“硅谷 ”高科技公司所创造的850亿美元产值中 .62%来 自斯坦福大学师生和校友创办的企业。

参考文献

[1]Stanford Facts:Research and Innovation[EB/OL].[2008-l1-l].http:llwww.stanford.edu/about/facts/research.htm1.

[2]SANG—CHUL PARK.,I’he Roles of High-Tech Oriented Private Compan ies in Science Cities:A Case Stuay of Tsukuba Science City in Japan and Taedeok Science Townin South Korea[J].Korea Observer,2000:31,1;ProQuest Asian Business and Reference.

[3]Case study of Taedok science town,Ta~on metropolitan citKorea[J].Habimt International,2oo0(26):213—228.

[4]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Transfer[EB/OE1.[2008-1 1-101.http:llwww.rwth—aachen.de/aw/main/english/Themes/ institutions/central administration/departmentuniversity_ office of technology tr/~bti/pision technology andinnovation/.

[5]TechnologieparkHeidelberg[EB/OL].[200-11-1].www.teehnologiepark-heidelberg.defindex.php?id=1 1

[6]刘双云.印度班加 罗尔科技 园的发展特点与经验借鉴[J] 理工高教研究 。2006,25(06).

[7]郭晓娟.浅谈英国牛津大学科技 园的成功之道[J].中国高等教育.2006(01).

[8]蔡秀玲.“硅谷”与“新竹”区域创新环境形成机制比较与启示[J].亚太经济,2004(06).

高科技产业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范围和程度日益加深,但是我国对外贸易仍然存在外贸依存度偏高,商品结构过于集中,贸易摩擦加剧,科技含量偏低等问题。本文从科技角度出发,分析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对解决我国付外贸易中存在问题的重要作用。

不论是从总贸易量的大小,还是从参与国际分工的产业范围来看,中国在贸易数量上是贸易大国的事实不容质疑,但是从贸易质量上衡量.中国离贸易强国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反映在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诸多问题中。下面从科技角度分析高技术对解决这些问题的作用。

一、发展高技术有利于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基于发展中大国的定位,以及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思维的影响,我国一直把“劳动力成本优势”作为我国最大的“比较优势”,并相应地大力发展诸如纺织、服装等众多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忽视了对传统高科技产业、生物制药等新兴朝阳产业和未来世界性主导产业的重视和培育,从而导致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具有“比较优势陷阱”的特征:出口过于集中于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低技术含量产品的比较优势比较明显,高科技含量产品的比较优势相对较弱。2000年之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不到巧%。直到2007年,这一比例才仅到30.1%,也就是还有约70%的工业制成品技术含量偏低。因此,出于对我国对外贸易长远发展的考虑,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巫待优化。通过提高我国在在新兴朝阳产业、未来世界性主导产业领域的技术水平,增强高科技含量产品的比较优势,从而增加我国出口商品中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比例,实现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调整。

二、发展高技术有利于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BarrierstoTrade,以下简称TBT)是指由一系列技术标准、公证检验标准、卫生检疫规定以及有关商品包装、标签等的规定组成的,对进口商品的质量要求。TBT一方面,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和维护消费者利益,但是另一方面却更多的成为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上的优势,通过对进口商品质量复杂苛刻的限定来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它是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实施手段发生相应的变化的产物,是非关税壁垒逐步取代传统的以高关税为特征的贸易壁垒的重要形式。我国是外贸出口大国,出口商品集中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因而受到TBT限制尤为明显,极大的阻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当然我们可以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直接跨越TBT的限制。但是从长远来看,只有改进产品质量,提高技术水平,真正将TBT消化掉,掌握高科技含量的技术,才是发展的王道。虽然这种跨越需要付出代价,但是通过了充满艰辛的成长之路,才能实现中国制造的升级,获得在国际贸易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发展高技术有利于取得国家竞争优势

高科技产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 河南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04 [文献标识码] A

1 问题背景

根据竞争力战略大师Michael Porter教授的研究成果[1],中国的国家经济发展应该大力朝向创新驱动型或财富驱动型的国家创新体系进行改革转变。而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是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既有与国家自主创新系统所对应的结构与功能,又具有区域性产业特点和经济发展特色。作为国家级中原经济区战略的核心区域,河南省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发展完善对于经济区战略的合理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河南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还远未达到合理完善的水平。基于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1》[2]的指标数据进行综合严谨的横向分析对比,本文作者对河南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中现存的一系列问题,从政府行为、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学术行为、企业创新行为、产业结构以及产学研协同创新与技术产业化五个角度进行了详细的分解分析。

研究发现,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的核心问题在于“总量较大,效率低下”。例如,相对于较大的经济总量而言,政府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相对于庞大的一般数量而言,权威性高质量论文非常缺乏,尤其是缺乏具有国际高水准的实质性学术成果;相对于较高的企业研究开发资源总量而言,相对研发经费严重不足,且严重缺乏高科技新产品;相对于较强的工业企业实力而言,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业产值严重偏低;相对于较大数量的产学研合作及技术产业化转移,缺乏高端的先进技术转移以及国际间的技术合作。河南省这种低创新效率可以从与国内标杆省份广东省间的实力与效率对比中很直观地观察出来(图1中雷达图面积越大则表示能力越强)。在创新实力雷达图中,相比广东省,河南省虽然整体都落后,但总体尚能够保持在中游水平;但在创新效率雷达图中,河南省创新效率降低得非常明显,基本上降到了下游的落后地位。

基于河南省区域特点以及区域创新体系现状,本文针对以上所识别的问题提出并讨论了在新形势、新环境下较为科学合理的解决对策,从而帮助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能够获得区域科技资源和优势资源的高效配置,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重组,并最终形成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竞争力。

2 对策讨论

本文根据国内外已有的先进实践经验并结合河南省的特定环境,从政府决策的角度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对策(归纳概要见表1)。

由于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发展的最关键问题在于低创新效率,因此非常有必要的就是要在整个体系所涉及的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以及科技企业等创新主体中建立起“效率至上”的总体方针。即在提高绝对性资源投入的同时,更要重视资源投入所带来的相对性产出的有效提升;只有在创新效率得到改善的条件下,河南省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从而获得更强的区域创新竞争力。在政府行为方面,应按照河南省GDP的发展总量,比照国内标杆省市在研发创新方面的投入比例,大幅增加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方面的资金投入;制定省厅级及地市级的长期科研投入规划,从而对全省创新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最基础的财政资源。

在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学术行为方面,要把高质量水平尤其是获得国际认可的学术成果作为科研发展引导的主体,坚决抛弃低水平的重复性研究,尤其是要杜绝学术造假和成果抄袭。通过增加省内科研人员到国际或国内一流大学及科研机构高水平团队的交流访问,增加学术实体间自下而上的实质性合作,提高省内科研人员的学术意识和创新思维,从而最终提高省内科研院所在科研方向与科研内容方面的创新性和引领性。为了增加实质性合作项目和高水平科研成果,需要相关主管部门有目的地制定相应政策,提高高水平学术成果的奖励力度,对国际合作的科研项目给予申请立项、资助力度等方面的倾斜性政策,并严格实施项目监督审查,提高有限科研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率。

在企业创新方面,需要通过政策引导促使高科技产业的各个企业提高研发经费、追求高附加值的创新产品,实施企业研发项目的科学管理模式,在注重技术研发建立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更要关注能够迅速商业化的产品开发。对那些研发投入较高的科技企业给予税收等方面的倾斜性优惠政策,并且通过政府信誉保证、政府入股或政府协调的方式,辅助企业加大吸引市场风险基金、第三方投资者等风险偏好型资金源,为具有高科技产品研发实力的重点企业提供一定的扶植性风险分担。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与技术产业化方面,需要配合教育部的“2011计划”[3],通过政策引导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的协同机制。有必要提供全省范围的协同创新沟通平台,使得所有具有准入资格的政府主管部门、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实体的各级主管、科研人员均能够自由地进行问题需求及技术讨论,使得企业的技术问题或研发需求能够快速地获得关注,并且帮助各研发实体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实质合作。更进一步地,可以考虑利用开放式创新模式,通过有选择性地对若干技术难题在全球范围内(或可利用国际知名第三方平台),更大程度地吸引国内外的高水平智力资源为河南省企业的技术研发难题提供服务。在加大省内企业和国际技术资源沟通的同时,也为进一步的吸引外商投资、实施大规模的国际间技术转移提供有益的帮助。

由于河南省的工业企业整体偏向于资源性产业,产业结构的效率型发展需要从改造现有企业的创新效率与吸引高科技企业的扎根落户入手。重点能耗企业需要强制进行技术改造、科技攻关,从工艺角度提高用能效率,配合中国“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尽快实施已在欧美发达国家广泛实施的能源管理系统,做到在保持相同创新产出的基础上减少投入。而对于具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需要对照广东省、江苏省等标杆省市的政策及政府实践,从河南省各级政府自身的事务效率着手,改善企业的创业创新环境,加大对高科技企业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Michael E.Porter,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Free Press,1998.

[2]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1》[R].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教技[2012]6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

作者简介:蔡雁岭(1977-),男,博士,副教授,副主任,研究方向:创新管理、产品开发策略、远程医疗管理。

和本论文相关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