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金融工作思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金融工作思路范文1
“这要是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更别提谁会知道,还有这样一个‘洋玩意儿’,一切要感谢国家农村好政策啊!要是没有你们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支持,政府的农机补贴款,恐怕今年的夏粮收割又得忙活起来!”当地的农民告诉我说。
这是惠水县农村信用社开展信贷支农、信贷惠农的一个缩影。今年,该社在继续做好信贷支农工作的同时,着重扶持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的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发展,支持了以长安铸造厂、贵州永红食品厂、贵州贵海实业、贵州外贸神彩等农业产业化示范企业等相关企业的建设。
以服务“三农”为基础
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信用社的各项业务得到快速发展,经营效益大幅提升,抗御风险能力持续增强。惠水县农村信用社,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和联系农民“金纽带”的作用,以农村为主战场,把“三农”作为干好每项工作的基础,积极推进金融服务“三农”的工作,从而掀起了惠水县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崭新篇章,迎来新的发展、变革时期。
惠水县农村信用社,支持一大批依托当地资源优势,交通区位优势迅速发展起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示范企业、农副产品收购企业、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以及农民集体创办的民营企业等,有效形成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农村贫困人口增收,解决近三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惠水县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受到了农户群众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2002至2006年几年间,该社共计发放贷款总额13873万元,在促进惠水地方经济的发展,助力新农村建设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成就大批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美好梦想。
信合铺就农村致富路
走进惠水县的广大农村,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挂满枝头的金色硕果,散发着的诱人果香。这一切正是惠水新农村的真实写照。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全面适应新农村建设之需,惠水县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以农为本”的发展理念,以农民群众的利益为开展一切金融工作的出发点,紧紧围绕各项农村经济政策,在以“助农、服农、支农”为工作思路的基础之上,积极创新思路,大胆进行改革。
同时,该社还继续推广并加以完善“农户小额信贷”、“农户联保贷款”等业务,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优势,优先满足农民的传统种、养业信贷需求,积极支持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面对今年生猪价格持续上涨的态势之下,重点扶持农民开展生猪生产,规模化生态养猪场的建设等,对符合养猪条件的农户执行养殖业贷款优惠;重点支持农户畜牧产品生产基地发展,旅游产品加工、农产品“名、特、优”工程,生态观光农业,以及“农家乐”休闲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农民工就是兄弟姐妹
贵州作为农民工输出大省,由于长期以来农村金融体系尚未健全,外出返乡的务工农民其劳动所得的转移方式多以现金携带为主,这一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
为此,各地农信社充分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实施农民工特色化服务,为农民群众开辟了一条直通到家门口的迅捷取款通道,农民工只需在务工地或家乡办理“农民工一折通”并存入资金以后,便可直接到家乡或务工地农信社营业网点提取现金,且未产生任何手续费用,这一业务的开办为成千上万的农民群众提供了讯速,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有效地避免了农民工外出返乡携带现金的各种隐性风险。
惠水县是贵州省农民工重点输出县之一,针对流动人口流动性较大,农民工数量较多的特点,惠水县农村信用社着重强化创新服务理念,打响支农品牌,巩固农村经营阵地,本着“信达于民;合源于心”的工作宗旨,使广大农民群众真切认识到,农信社才是其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有力经济保障,劳动致富的“贴心伙伴”。
农村金融工作思路范文2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强化;路径
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逐渐多样化,对于资金的需要日益增加,当前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难以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现状
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不仅仅包括调控体系,监管体系,同时也包括市场和环境体系,其中,金融服务体系是整个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主要有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等。
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具有以下功能:一是清算和支付功能。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资金结算和清算,由于地域的限制,城市银行、金融营业网点无法满足农村资金清结的需要,于是,作为银行、金融机构的分支――农村金融机构,便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资金融通功能;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将一些闲置的资金进行融通,为所需要的农民提供帮助,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问题。三是降低风险;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可以分散金融风险,确保农村经济建设,同时还可以更新一些金融产品,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
二、农村金融服务功能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金融是金融系统面向农村领域的金融服务体系,其开发并不十分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与城市金融服务并不相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倾斜,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逐渐完善,金融服务功能也有待于提高。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缺乏信用意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逐渐转变,农民可以通过贷款解决资金问题,但是当前农民缺乏良好的信用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贷款。由于农业生产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一些农民贷款之后无力偿还,形成了不良信用记录,导致今后的贷款难问题。另外一个原因是很多农民贷款并不是为了进行农业生产或自身资金运转,而是将贷款转借他人使用,这也就会造成一定的风险,很多农民在规定时间内并没有能将借款收回,也就无法偿还贷款,从而造成信誉不良,也就影响了农民的后续贷款。
(二)机构缩减,农村金融的服务功能弱化。随着农业发展模式的外向型转变,农村发展过程中对金融部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金融部门在结算、信贷等方面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然而,目前看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仍比较单一,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要。一是农村、乡镇银行的支农作用弱化,很多农村、乡镇的银行更加注重对企业发展的投入,支农意识淡薄。二是农村地区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功能单一,不能满足农业多元化、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三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不健全,这是由历史、经济、体制等多方面因素引起的,需要农村金融部门进行自我剖析和改革,以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农业保险制度落后。当前农民收入逐渐增加,但是农业的生产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比如农业生产会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养殖业也会受到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农民的投资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由于当前农民的投保意识比较差,且针对农民的保险种类比较单一,农业保险未能充分发挥其抵御风险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服务功能的发挥,导致贷款难的问题。
三、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功能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对于当前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改革,更好的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促进新农村建设。
(一)加大政府的支持。根据以往的金融机构改革经验来看,政策的扶持对于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改革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强政策的支持力度。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我国可以借鉴一些其他国家的做法,对一些银行提供优惠政策,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引导鼓励银行满足农民的借贷需求,进一步扩大银行的业务范围。
(二)加快农村银行的改革。当前大多数农村银行的金融服务模式比较单一,难以满足农民多方面的需要,导致农民贷款困难。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开发一些新的金融服务模式,通过建立农村产业客户经理,研究农村经济的发展前景,吸取客户。农村银行还需要针对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增加一些服务模式,比如信用贷款,或者是发行债券,丰富金融机构服务功能,尽量满足农民的多样需求。
(三)提高农民的信用意识。由于大多数农民缺乏信用意识,在金融机构中存在不良信用记录,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的发挥。农民应该增加自身的信用意识,充分认识到信用是金融服务的保障。金融机构在发挥金融服务功能的同时需要对信贷客户进行信用评估,增加不良用户的贷款限制。另外对信用度较好的农民实行利率优惠政策,以此鼓励农民提高信用意识。
(四)有效降低风险。农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风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借贷业务,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保险业务,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一方面在农村推行保险业务,为农民的种植业,养殖业提供保险服务,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另一方面对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一些财政资金补助,只有商业银行的盈利目的得到足够的保障,才能确保经济发展的资金流通,保障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可以对借贷项目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同时也可以对借贷项目进行定期监督,降低资金使用的风险。
(五)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由于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农村的金融服务机构数量比较少,难以满足农民资金的需要。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增加银行数量、简化农民贷款流程,这样既能够促进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同时也可以解决农民的资金需要。另外,传统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模式以抵押贷款、担保贷款为主,所以,可以适当探索新的贷款模式,比如对于有着良好信誉的农民实行信用贷款,对于有良好发展潜力的农村新项目实行优先贷款等,都可以有效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强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
结语
要想使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得到强化,根本上来说还是要加快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改革,这个过程中既要求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规范金融市场,又要求金融部门、企业进行自身的完善和发展,转变工作思路,调整工作方法,同时还需要不断对农民进行金融知识的普及,只有各方全面配合,才能真正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功能,真正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薇.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强化及其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1(12)
[2]王佳莹.探讨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强化及路径选择[J].中国电子商务,2012(9)
[3]刘树人.发展村镇银行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J].乡音,2011(12)
[4]李宏伟.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问题的思考[J].西南金融,2011(12)
农村金融工作思路范文3
日前,“中国县域金融高峰论坛暨2010县域经济最具影响力银行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江苏睢宁农村合作银行从入围的300多家候选银行中脱颖而出,获得2010年度全国“县域经济最具影响力十佳银行”荣誉称号且排名第一。
此次评选以资金规模和市场份额作为重要参考数据,重点关注参选银行在支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睢宁农村合作银行能够当选全国“十佳”完全是以实力取胜,该行存、贷款规模及市场份额一直稳居睢宁县金融机构之首。
作为地方金融机构,睢宁农村合作银行把搞活县域经济作为加快发展的加速器,坚持把服务“三农”作为服务宗旨、市场定位和义不容辞的职责,同时这也作为最大的市场和优势。也正是该行坚持融入到县域经济发展中去,才取得了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才在全省落后的地区创造了骄人的业绩,跃入全省农村信用社前列。该行2006年弥补完历年亏损;2007年实现利润7996万元,荣获省联社7项专项奖中的5项;2008年12月获银监员会批准筹建江苏睢宁农村合作银行,当年实现利润11776万元,一举跃入AAA级社行列,并荣获省联社7项专项奖中的6项;2009年6月6日,睢宁农村合作银行正式对外挂牌营业,当年实现各项收入36183万元,各项存款余额415344万元,各项贷款余额316625万元,存贷款总量均居全县金融机构之首。
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睢宁农村合作银行始终坚持以“惠泽三农、融通八方”为使命,把立足农村、服务“三农”作为立行之本、发展之源,以服务城乡、支持县域经济不断发展为工作思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最大限度支持三农及地方经济发展。
今后,江苏睢宁农村合作银行将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改制不改向,不断探索金融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持续推进经营机制、管理机制、用人机制和考核机制的创新;有效推进体制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为“三农”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发挥在支持县域经济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与“三农”经济同发展共繁荣,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农村金融工作思路范文4
一、德州市农村金融信贷基本情况
近年来,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德州市着力推动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是,金融信贷服务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多样性金融服务需求的矛盾仍很突出,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普惠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一)农村金融信贷主要发展成就
1.农村金融信贷趋向活跃,信贷支农力度不断提高。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德州市涉农金融信贷机构增多,基本形成了点多面广的农村金融信贷服务网点,涉农信贷投入逐年加大。目前,该市涉农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市商业银行,其他各商业银行也都开展了涉农信贷业务,此外,还出现了一批新型的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农村金融合作组织,农村金融信贷市场日渐活跃。农信社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是各涉农金融机构中网点覆盖范围最大的一家,以支持农业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大农户联保贷款和小额信贷的发放力度。农业发展银行加大了涉农商业性信贷业务和农村基础设施、企业技术改造等中长期贷款发放力度;农业银行设立三农事业部,创新管理模式,农村金融信贷不断增加;邮政储蓄银行自2008年开展了信贷业务,利用自身网点多的优势,为农村资金回流提供了新的渠道;商业银行加快进军涉农信贷领域,目前已在宁津、乐陵成立两家县级支行。至2008年底,全市涉农贷款余额391.53亿元,占全市贷款余额的57.8%,支农贷款的增幅和占各项贷款的比重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涉农金融信贷品种增加,信贷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农村市场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资金需求的新变化,从农村的信贷需求看,由小额农贷为主逐渐向大额的、相对固定的转变,由传统农业资金需求向现代农业资金需求转变,由短期的向中长期资金需求转变,从地域上看,具有多样性、不均衡性。近年来,各涉农金融机构结合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加快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创新,增加信贷品种,逐渐简化手续,不断扩展业务服务对象范围,如开办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公司+农户”贷款和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抵押、质押、保证贷款等多种形式的贷款,还先后开发了仓单质押贷款、社团贷款、信用共同体贷款、动产抵押贷款、中小企业信用联盟贷款、林权证质押贷款等新品种,放贷方式更加趋向灵活多样,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实施“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进乡村工程,让群众享受便捷的金融服务。截止2011年5月,德州市已布设金融自助终端200台,1000多个村庄的百姓享受到了便捷的金融服务。根据规划,2年内将实现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全覆盖。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渠道匮乏的问题。
3.金融信贷配套工作稳步推进,金融生态明显改善。一是对农村金融信贷的财政支持和货币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对信贷支农的税收优惠和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逐年增加,人民银行对涉农信贷实行差别化的较低准备金率,逐年增加支农再贷款并实行优惠利率,及时调整再贷款使用期限,以满足农民生产经营实际需要。二是深入开展征信体系建设。德州市已开发了包括农村信用信息监测分析系统、信用评价系统、信息服务系统三个模块的“农村信用体系管理信息系统”并投入使用。稳步推进“三信”评定工作,已评定全市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乡镇占农户、自然村和乡镇的比重达39.12%、40.60%和33.33%。极大地方便和满足了农户的贷款需求,农民“贷款难”问题得到缓解。三是农业保险工作有序开展。已有临邑县、齐河县、禹城市、夏津县、乐陵市、武城县被列为农业保险试点县。四是信贷担保机构持续发展。2010年全市信用担保机构已达50家,注册资本金达到16.28亿元。
(二)农村金融信贷领域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目前,德州市农村金融信贷领域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信贷供求总量与结构的双重供需失衡。主要表现为:
1.总量供给不足。金融主体缺位与农村不断增长的信贷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德州市农村金融信贷领域的基本矛盾。首先,农村金融机构相对较少,覆盖率偏低,金融信贷供给相对不足,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竞争主体,金融机构功能相对弱化。目前在农村乡镇设有信贷网点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和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在部分县设立支行,在乡镇以下未设立机构。仅有的2家村镇银行及其它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尚很弱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尽管一些农村开始设立“三农”金融服务站,但村级信贷服务设施和服务人员十分缺乏。大型商业银行参与不够,全市四大商业银行除了农业银行外,其他各行支农贷款投入有限。同时,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综合经营效益,部分商业银行涉农信贷业务甚至相对缩减,且贷款门槛高,贷款难,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竞争主体,导致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弱化,服务质量水平较低。其次,农村资金外流严重。邮政储蓄银行贷款业务刚刚开展,远未扭转因制度安排造成农村存款大量流失的局面;农村信用社吸收的存款通过存放商业银行、上缴央行,造成部分资金外流;其他商业银行在农村吸收的资金也有一部分通过系统转移到回报高的非农产业和地区。
2.结构性供给失衡。信贷产品服务供给不足与农村日益多元化的信贷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德州市农村信贷矛盾的主要表现。与日益多元化的农村信贷需求相比,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信贷产品种类相对单一,结构不合理,多集中在大额贷款和农户小额贷款两头,10万以上的中等额度信贷规模较小;交易成本较高,贷款利率普遍上浮40—50%,基本接近民间借贷的利率水平;信贷对象资格条件要求高,期限短且手续繁琐,难以满足农村生产经营等多样化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农村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产业分化转型的迅速发展,出现了经济合作组织、个体专业户、民营企业等更多的组织形式,主要的种植业、养殖业逐渐从传统的散种、散养向优质化和规模化、合作化、产业化转变;从农业中脱离出来的个体工商户及农副产品加工、仓储、流通、销售企业增长较快,发展型农户Et益增多,消费性信贷需求不断增长,农村经济对金融信贷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趋向多样化、多层次化。农村贷款需求额度在提高,且多数为中长期需求,农村个体工商户贷款需求在30万元以上的占50%以上。目前,农村金融信贷产品主要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和抵押或质押贷款为主。为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一般为3万元以下;发放农业经济组织贷款、农村工商业贷款一般为10万元以下,难以满足新农村多样化的生产生活需要。据估计,德州市民间借贷资金总规模达50亿元以上,达到全部贷款余额的32%,新发展民营业户中约有50%是靠民间借贷发展起来的。
二、制约德州市农村金融信贷发展的三大症结
综合来看,制约德州市农村金融信贷发展的主要是“三农”本身特点、金融体制机制和政策安排这三个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因素。
(一)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运用金融工具的能力较弱
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周期性强、风险高,农民收入低且增长较慢,缺乏有效担保,运用金融工具的能力较弱,是制约农村金融信贷服务发展的首要因素。大部分农村地区仍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结构较为单一,加之长期缺乏技术和资金投人,且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户抵御自然能力弱;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较少,或者缺乏加工和流通环节的龙头企业带动,难以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难度大,而社会对农产品需求与农户生产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隐含着较大的市场风险。广大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较差,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运用信贷、保险等金融工具的意识淡薄、能力较弱;多数村镇中小企业经营不规范,没有完整规范的帐务核算资料,难以适应市场与环境选择;农村执法难度较大,执行成本高,也增加了放贷难度。此外,农村分散小聚居的现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金融信贷服务的发展。
(二)风险转移、分担机制不健全,农村金融信贷风险过高
涉农信贷风险转移和分担机制尚未健全,造成金融机构承担的风险过高,影响了支农积极性。首先,农业保险发展跟不上新农村建设需要。政策性农业保险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制度设计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与实际不相适应、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行政色彩还比较浓厚,政府运用市场杠杆调动农民和承保公司两方积极性的能力不够,使得承保公司没有主动优化条款、降低费率、提高服务水平的动力;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一旦发生巨灾,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与承保公司承担的赔付压力将会急剧增大;过多的考虑为承保公司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保险责任与农民实际需求有一定差距,如小麦保险责任中,常发的冻灾、条锈病等灾害没有被列入保险责任,未能充分发挥使农业保险应有的保障作用,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大打折扣。其次,农贷担保体系建设跟不上新农村建设需要。贷款担保、评估、登记收费过高,合计费率几乎与贷款利率持平。
(三)政策扶持不到位,农村金融缺乏长效激励机制
基于农业的弱质性和农民的弱势性,信息不对称,规模不经济,导致农村金融投资回报期长、成本高且盈利能力较弱,若没有足够的外部激励和风险补偿机制,很难吸引天然逐利的商业金融的信贷投入积极性。但就目前来看,德州市农村金融信贷发展还缺乏长效激励机制,政策性的风险补偿和转移机制还有待继续完善,财政支农资金渠道分散,分块管理,难以形成合力,在税收优惠、利息补贴、政策性担保、保险等方面的投入规模和投入方式上,政府政策性资金还难以有效地分担和补偿金融机构信贷支农的风险,刺激金融机构加大涉农投入的积极性。再就是少数司法部门和抵押登记部门对金融创新支持不够,依法维权效果较差,房地产抵押登记部门收费偏高,评估垄断。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为了增加农业基础的投入,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受地方财力的制约,财政对农业的投人力度仍然严重不足。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努力破解德州市农村金融信贷矛盾
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有两大核心问题,即广覆盖和低成本。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资源短缺问题,必须努力探索建立适合德州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分工合理、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适度竞争的新型的多层次、广覆盖、低成本、可持续、便捷实惠的普惠型金融服务体系。“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时期,农村经济面临诸多发展机遇和困难,以改革创新精神,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力争在农村金融信贷服务的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是当前德州市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事关大局、事关长远。
(一)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构筑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信贷服务体系
积极推进金融市场开放,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信贷服务体系是促进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首先,“三农”的特点要求必须构筑农村商业竞争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有机结合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完善政策性金融支农运作模式,拓宽政策性金融服务功能,加大对农村交通、水利、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资力度,提高政策资金的使用效益。其次,未来的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势必以商业化经营为方向,市场开放也将为民间金融的合法化开启一扇门,为农村金融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应鼓励支持各金融机构在区域内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合作,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组建农村商业银行;重点引导和规范发展像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P2P小额信贷模式和互金融组织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微小型金融服务体系。再次,从重视市场准入和合规监管转变为重视退出监管,提高金融机构的总体质量,积极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使部分符合条件的民间金融形式有可能通过登记成为合法的农村金融组织。
(二)完善市场体系,发挥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拉动支撑和风险分散转移作用
重点支持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上市融资和再融资,或通过债券市场直接融资,进一步拓宽涉农企业融资渠道和融资来源;积极鼓励和支持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进入期货市场,发挥期货交易规避农产品市场风险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担保服务体系,大力支持商业性贷款担保机构和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创新贷款担保方式,鼓励创新发展、先行先试各种担保方式,拓宽贷款担保物范围,积极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业务,探索开展土地使用产权、林权和海域使用权抵押及股权、专利权质押融资试点。鼓励推进资信高的中小企业之间、农户之间建立互保互助组织;推进商业银行和信用等级高的担保机构密切合作,建立风险共担机制。转移和分散农村信贷风险,还迫切需要保险业“保驾护航”,要继续落实“低保额、广覆盖”原则,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农业保险服务体系,积极拓展农村保险的深度和广度,探索“政策性保险、商业化运作,政府和保险公司风险共担”的“联办共保”模式。加大金融中介引进力度,积极吸引国内外优秀保险中介、会计、法律、审计、证券咨询、信用评级等机构来设立分支机构,提高金融中介服务能力。
(三)稳步推进金融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努力实现服务产品全覆盖
适应农村金融信贷需求的多样化、多层次、差异性趋势,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探索“一县一策”的金融服务模式,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突出创新重点,优化信贷投向结构、创新金融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大力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有效满足“三农”资金需求。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通过零售和批发等多种方式开发多样化信贷产品,鼓励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着力研究和解决农村中低收人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积极尝试“农业合作社+农户”、“村委信用+农户信用”、“信贷+保险”等贷款支持模式,推广“惠农卡”、“农户联保”信贷服务模式,积极扩大信贷产品的覆盖面。积极推进支付体系建设,推广农村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务,努力实现金融机构网点全覆盖,在农村建立以大、小额支付系统为基础,以金融机构业务系统及自助设备为支撑,以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商易通、农民自助服务终端、“三农”金融服务站等特色支付手段为补充覆盖到所有乡镇及大部分行政村的支付结算网络体系。
(四)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激励农村金融信贷服务发展的长效机制
发挥地方政府在促进农村金融协调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和改善金融支农风险的财政补偿机制,是破解德州市农村金融信贷的矛盾和促进金融对“三农”长效投入的关键举措。
1.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贷收益和风险补偿机制。遏制农村资金外流不是靠严防死守的行政命令和监督,而是靠经济引导和激励。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大趋势下,既要降低信贷成本又要兼顾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单纯强调信贷支农会模糊了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的界线,忽视了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容易滋长农村金融机构和借款农户的道德风险。政府应继续加大支持信贷支农的财政投入,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好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纳入财政引导资金扶持范围,制定金融机构奖励和风险补偿政策,由政府财政出资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奖励基金和专项财政补贴资金,灵活妥善运用财政政策进行引导和激励,如补贴贴息、奖励、税收优惠、政策性保险和担保、再贷款、再保险和再担保、联办共保等,实现政府、企业、农民的三赢。
农村金融工作思路范文5
[关键词] 小额 邮政储蓄 质押贷款 三农
一、小额质押贷款业务简述
1.概念。邮政储蓄机构向借款人发放的以未到期整存整取定期人民币储蓄存单为质押担保且到期一次性回收本息的贷款业务。
2.特点。(1)以定期存单为质押物。(2)邮政储蓄质押贷款业务定位于“小额”,目标客户为中低端客户。(3)严格的质押额度,原则上不得超过所质押定期存单本金的90%。(4)程序简单、风险较小。
二、邮政储蓄开办小额质押贷款业务有自身优势:
1.网点众多,覆盖面广。近年来,农村邮政储蓄发展迅速,邮政储蓄存款在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已成为农村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商业银行为提高经营效益,纷纷撤离或撤并县、乡镇及营业机构,这为农村邮政储蓄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农村邮政储蓄业务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地域条件。另一方面,农村邮政部门网点多覆盖面广,全国办理邮政储蓄的网点达到3.46个,并实现了计算机系统联网,提供快捷方便的通存通取服务。
2.资产优良,资金雄厚。邮政储蓄存款转存在人民银行获取利差收入,新增邮政储蓄存款由邮政储蓄机构自主运用,主要运用于银行间债券市场业务和协议存款两大渠道,收入稳定,风险较低,不存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等坏账问题。相比,邮政储蓄还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2005年底,储蓄余额突破1.3万亿元,成为全国第五大储蓄存款吸收机构,有力地克服了传统上农村信贷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
三、山东省博兴县邮政储蓄质押贷款业务发展现状探析
1.发展状况。(1)总体情况:业务开办以来,小额质押贷款业务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反应良好。截至2008年1月底,全县共计发放贷款393笔,金额为1579.67万元,较2007年3月份贷款净增1469.89万元。(2)分类调查情况:①县中心支局:主要服务于博兴县城区,主要服务对象是城市中小工商业者。2007年4、7、10月和2008年1月累计贷款分别为153.76万元、264.49万元、405.77万元、472.31万元;累计还款分别为70.19万元、156.66万元、270.81万元、320.61万元。②纯梁支局:位于油田开发区,附近主要为工业场所,主要服务对象是工业生产者。2007年4、7、10月和2008年1月累计贷款分别为31.57万元、96.63万元、127.79万元、145.98万元;累计还款分别为15.67万元、19.93万元、19.93万元、29.8万元。③店子支局:是全国蔬菜大棚生产基地“全国西红柿之乡”。主要服务对象为蔬菜种植户及蔬菜运输客户。2007年4、7、10月和2008年1月累计贷款分别为19.79万元、43.63万元、70.13万元、80.01万元;累计还款分别为5.44万元、20.19万元、37.25万元、45.69万元。④庞家支局:是全县最落后的乡镇,主要从事于农业耕种,基本无其他工商业活动。主要服务对象为农村务农者。2007年4、7、10月和2008年1月累计贷款分别为2.6万元、4.57万元、8.66万元、11.28万元;累计还款分别为0万元、3.1万元、3.9万元、4.62万元。以上数据看出,小额质押贷款业务在博兴县取得了飞跃式发展,并且,在农业、种植业及工商业方面都提供了较为有利的资金支持,满足了部分人民的资金需求,更好的服务了地方经济。
2.博兴县邮政储蓄小额质押贷款业务的开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1)多层次、全方位的质押贷款业务体系尚未形成。(2)邮政储蓄人员业务能力较好,但专业性不强,严重缺乏金融信贷专业管理人才。(3)未能充分利用“网点众多,覆盖面广”的优势。(4)储蓄机构人员对此项业务的风险程度认识不到位,没有很好的认清“质押”的外衣潜藏着较大的金融风险。(5)质押信贷与“三农”需求存在较大盲点,服务三农、反哺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宗旨需要及时进行贯彻和改进。(6)质贷业务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在全县范围内邮储点多面广、遍布城乡,但业务拓展能力有待加强,面临众多商业银行的竞争,现状颇为严峻。(7)在贷款业务监管方面,虽然实施质押贷款审批限额管理制度,但在许多方面存在监管制度缺乏和力度不足的情况。(8)人们对邮政储蓄开办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在问卷调查中,有72%的人认为一般,只有8%的调查者认为其整体水平好。
四、针对问题提出的几方面的建议
1.设立专门的农村金融服务部门,进一步加强与农行、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的合作,抓紧开办针对农户的小额信贷、微小企业贷款等业务,探索产业基金投资模式,全方位地向“三农”和地方基础建设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2.充分依托和发挥邮政的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有力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按照《商业银行法》的要求,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努力完善机构的设置和功能,规划好自己的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
4.加强培训,提高专业队伍技能,同时组织实际调查,争取建立良好的人才机制。
5.正确树立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的“三农”口号为宗旨的理念,将质押贷款业务与其有机结合。
6.把握政策,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体系,进一步加强金融创新。
7.加强领导,明确整体工作思路。强化内部管理,努力完善内部金融工作管理秩序。
8.进一步做好小额质押贷款业务的宣传工作,提高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邮政储蓄质押贷款手册,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2006.8
农村金融工作思路范文6
这个特殊的群体即将退出农信社的历史舞台,我们应当记住他们共同的名字――联络员。一个个农信社发展壮大的背后,都少不了他们忙碌的身影;农信社的功劳薄上,也当少不了他们的名字。但在我们农信人记住他们的同时,也当认识到,撤掉联络员这一特殊群体,这是资本信息时代金融创新与发展的题中之义,是满足农村金融市场新发展与新需求的必然要求。是不断提升和整合农信社经营质量和效益,迎接金融业机遇和挑战的必要手段。是顺应市场经济潮流,由人格化交易向市场化交易转化而不可逆的趋势。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多农信社的存贷业务都依赖于联络员的贡献。以我在的社为例,有将近60%的存款业务是由联络员完成,有将近80%的贷款业务是由联络员带上门来办理。可见,在农信社的两大主营业务方面,联络员担当起了主力军冲锋陷阵的作用。正是联络员的这种作用,我们中有部分人对撤掉联络员抱有不理解或者抵制的情绪,甚至认为联络员撤掉后,信用社的业绩会有很大程度的下滑。这其实只是懒惰者的自欺之言,因为我们大家都很清楚,正是过去有了联络员的存在,信用社编内的外勤人员便可坐享其成,毫不影响业绩的提升。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过去存在的联络员机制,其实就是存贷业务的转包机制。而这种转包机制的存在,等于在信用社和客户直接沟通的渠道上多加了一道堤坝,从而导致信息不畅,沉疴难化。这恐怕也是农信社不良贷款率一直居高不下的根因所在。
我们应当清楚的认识到,撤掉联络员,农信社的发展才会真正驶入稳健持续发展的快车道,才能更好的迎接农村经济环境深刻变革的挑战,才能顺利捕捉市场经济变革中瞬息万变的信息,才能抢抓住资本信息市场中稍纵即逝地的机遇。故此,撤掉联络员后,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巩固农村市场,影响农村市场,继续担当起为三农服务,为农村经济输血造血,繁荣农村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使命。
一、优化信合队伍人才结构
尤其是外勤人员队伍结构,多选用懂经济,会理财,会调查研究的专业人才充实信贷队伍,改变当前部分信贷人员不调查不分析,不跟踪不引导的虚浮作风,改变他们重人情轻程序,重浮夸轻实际地散漫习气,建立一支重调查、讲实际、能分析、能研究、能跟踪引导的专业素质好,操作本领强的信贷服务队伍。同时,建立科学而严谨、严格而灵活、公平而高效、前瞻与实际优化结合的绩效考核机制,真正做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让能干事、干成事的人不吃亏。当前,农村产业结构正面临深刻调整,农村经济环境正面临深刻变革,过去三十年来,以为肇端的农村经济变革,极大解放和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市场经济体制调整的日益深化,以为基础的庭户经济已渐渐不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要求和市场化模式。在全国部分农村已开始探索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前提下,开拓新的市场发展模式,比如成都的双流模式。金融是经济发展的先导,作为长期扎根农村的金融机构,应当深刻关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新形势,并引导和支持新生变革力量的发展。而这就要求信贷服务队伍能扎实调查、研究、分析,逐渐转变长期依赖联络员单方调查的工作思路,逐渐转变长期只注重熟人网络这单一媒介开展信贷业务的工作方法,必须以市场化眼光、前瞻的思路、扎实的工作作风、专业的调查分析能力开展信贷工作,以保证农信社在农村经济发展浪潮中的导航能力。
二、关注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
关注“三农”方面对金融服务的新需求,不断推出与创新金融服务品种与手段,尤其注重完善以经济合同制为基础的市场化交易手段,逐渐改变长期突出存在的人格化交易手段,把规避和防控市场风险,提高金融资产质量和效益摆在首要的位置。当前,我国正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军,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必然会推动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和生产力的变革。那么,作为服务农村经济的金融机构,必须具有灵敏的市场嗅觉,准确的判断能力,深刻关注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关注“三农”方面对金融服务的新需求。我们应当注意到时下农村的土地经营模式急需调整,农民单纯依赖以为基础的庭户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严重停滞,据有关政府统计部门的调查,近几年来,全国至少七成以上农村家庭的收入构成中的80%来自外出务工或者其他经营所得,尤其在地少人多的山区,这种比例的差距就更大。前些时候媒体时常提及的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就是原有土地经营模式增收困难的结果。当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也只有如此,农村的发展才会有出路。正是农村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正面临深刻调整,经济生态环境正面临深刻变革,必然要求金融服务和交易手段的变革。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农村金融服务简单,农村客户的主要服务需求是存贷,尤其集中在存款方面,是全国的高储蓄地区。这是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长期固守的“存钱养老”理财观念是密不可分的。但随着信息工具的广泛普及,交通运输的快捷与便利,农村与外界联系的节奏日益加快,这必然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生产要素,促进农村生产力的更大发展。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前进,随着生产要素的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的社会群落生态结构定会打破原有的平衡。经济的变迁,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或者蜕变,所谓见异思迁,就是这个道理。在信息较为闭塞的时期,农村往往注重以传统伦理为基础的人格化交易,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认知和伦理道德取向。曾经有社会学者提出了“熟人社会”这样一个概念,那么“熟人社会”的特征在农村表现最为明显。过去,农信社建立联络员机制,应该是基于这样的基础而设计。但单纯依赖于熟人网络的人格化交易,在当前农村传统伦理格局渐近打破,熟人社会的情感依附日渐疏淡,交易工具和手段日趋进步的社会语境下,交易风险系数增大,风险成本增加。要保证信贷资产安全,降低交易风险,提升经营效益,必须完善以经济合同制为基础的市场化交易,并严格执行合约,维护好农信社的合法权益。
三、把握好“能贷尽贷”的原则
改善信贷结构,创新信贷投放品种,拓宽和引导信贷资金流向,确保信贷流向的健康与安全,多流向发展前景好、持续增长力强的产业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良好金融环境,提供有力地资金支持。目前,在不少基层信用社经营的贷款业务中,品种单一,投放简单,流向不合理。以我所在社为例,经营的贷款业务品种中95%以上为小额农户信用贷款,投放程序较为简单,信贷资金多流向农户住房改造、子女婚聘、个体小商品经营。诚然,我们不能否定小额农户信用贷款为解决农户资金燃眉之需,活跃农村经济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由于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办理手续最为简单,资金流向不能准确跟踪,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信贷风险,容易引发骗贷,这恐怕也是信贷系统上线以前多头贷款、冒名、假名贷款、贷款化整为零现象多发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联络员机制的存在,信用社编内的外勤人员对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对象基本上不亲自调查研究,全凭联络员的一面之辞。在把握好“能贷尽贷”的原则下,要尽量控制好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的投放规模和质量,不要随意发放。即使我县农村经济尚不发达,从事商贸、物流、供销的经营单位少,可供抵押的不动产权和动产权少,但我们不能依此贪图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去调查客户的真正需求,不去了解客户对金融产品的意见和建议,不去考虑推出符合客户个性需求的信贷产品,不去考虑信贷投放的风险规避,我们必须做到多贴近客户,多调查、多思考,即便在当前农村大部分客户办理抵押贷款条件尚不充分的条件下,可重点宣传和鼓励客户办理联保、社团、质押、保证连带贷款,尤其是联保、质押、保证连带贷款是有条件大力推广的,关键是农信社信贷队伍要敢于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