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心理活动周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心理活动周总结范文1
【关键词】河南省;普通高校;健美操运动员;竞赛心理
引言
竞技运动比赛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而竞赛心理在“不确定性”中占很重要一部分,竞赛心理状态是运动员在竞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竞争心理,是运动员正常发挥技战术及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条件,现代竞技健美操的竞争日趋激烈,随着竞技科学化的推进,运动员技能水平越来越高,故运动员在竞技中心理素质对竞技成绩有着重要影响。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参加河南省大学生运动会的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健美操队运动员。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共发表格80份,回收有效表格76份,有效率95%,采用统计方法进行归纳分析。
2文献资料法通过多种途径,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这些文献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
3访问调查法通过日常训练中的接触以及在运动员比赛后进行调查、访问。
2 结果与分析
对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健美操队运动员的比赛临场心理应激状态的基本特征进行调查和分析,相应统计结果见表1到表3。
1产生不良心理状态的因素
1运动训练特点
多数普通高校因为受经济和客观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不能长期系统训练,只能根据比赛需要临时组队,训练周期短,经常出现重技术、战术及体能的训练,轻心理训练等〔1〕。学生平时以学习为主,在训练和学习冲突时,大多数队员会选择学习而放弃训练,造成训练出勤率低,训练计划不能实施,特别是集体项目的配合会受到严重影响。使部分身体素质好的运动员精力分散,专项能力上不去。同时,他们平时比赛的机会少,运动员不能找到激烈比赛的心理感觉。
2与运动员自身的个性、气质有关
运动员的个性决定着其本人的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是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程强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2〕。个性心理和自身气质良好的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抗干扰能力、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自控能力都较强,受到以前比赛失败经历的影响较小,在每次比赛前都能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充满自信,沉着冷静地面对比赛。反之,一个运动员的个性心理和自身气质较差的话,他在比赛中的抗干扰能力就会很差,容易受到比赛环境的影响,结果就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竞技水平。
3与运动员以前的比赛经验有关
多数普通高校的运动员在赛前没有参加过正规的比赛,缺乏比赛的经验,在第一次比赛的时候难免会出现紧张、害怕等不良心理〔3〕。也有一些运动员以前参加过比赛,但是这些运动员在以往的比赛中出现过紧张和焦虑等现象,所以到比赛时会产生恐惧感,出现了“比赛焦虑”,从而影响其比赛。
4与运动员的比赛动机有关
比赛动机是指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通过努力可实现的行为倾向。比赛动机是一把双刃剑,适宜的比赛动机可以激发运动员全力发挥自己的竞技水平,从而创造好的比赛成绩;反之,不好的比赛动机则会影响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发挥,使比赛结果朝着自己意愿的反面发展。
5与运动员对比赛的期望值有关
大多数普通高校运动员在赛前对自身的期望值过高,没有合理地分析自己的技能水平和对手实力,一心想着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在比赛中总是担心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心理压力过大,比赛中遇到挫折就会产生紧张心理,出现焦躁情绪,不能冷静地分析对手和对手的策略,结果导致自己的竞技水平不能很好地发挥。
6与运动员平时的心理训练和比赛环境有关
普通高校运动员的训练特点制约了运动员的赛前心理训练。普通高校运动员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往往重技术轻心理。在平时训练过程当中,周围的观众少,气氛单调,但是到了正式比赛,比赛规模的大小、比赛的激烈程度、场外的观众气氛等因素都会对运动员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使运动员产生紧张、害怕、恐惧心理,有的运动员甚至会出现行为忙乱、烦躁易怒、尿频、灵活性和协调性降低等不良心理反应。
此外,除了以上几种因素之外,诸如比赛对手的实力、教练员在比赛中的战术安排、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身体状况、比赛时的气候环境等都会对运动员的比赛心理产生影响,也值得注意。
2普通高校运动员心理状态分类及行为特点
1正常型心理
这一类运动员在比赛前的心理状态较好,情绪比较稳定,在比赛中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心理,不容易受到对手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能够合理地处理比赛中的不良因素。这一类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够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技战术水平,取得理想的成绩。
2非正常型
笔者从心理学原理分析认为,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在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中不断深化和发展〔4〕。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变化非常复杂,比赛中的心理障碍也有多种表现,其中较为明显的有以下几种:
1紧张心理
紧张心理在普通运动员中最为普遍,甚至会出现在比赛前几天。其行为特点表现为睡不着觉、吃饭没胃口、做事无条理,在比赛过程中甚至会出现头脑空白、肌肉紧张、动作变形,更严重者心率加速,尿频尿急。
2恐惧心理
这种心态出现在对手实力水平过高,或者自身过分夸大对手实力时更容易出现。其行为特点表现为:不敢做热身活动,不敢去看队友比赛,心慌、面部发白、两腿发软,比赛中信心不足。
3自我怀疑
比赛来临时,消极的语言多于积极的语言,认为自己不如对手,没有信心去面对对手,或者是力求自己在技术等各方面做到完美才放心。其行为特点表现为:畏首畏尾,比赛一直处于自我抑制状态,遇到场地、环境或是条件等不适,就会变得慌乱无助,左顾右盼,更有甚者在开局不利的情况下会从心理上放弃比赛,不愿再去拼斗,只想着比赛赶紧结束,自己逃离比赛。
4盲目自信
这种状态一般出现在暂时领先或是把偶然的成功当成必然迁移到此次比赛中。在面对比自己弱的对手时,不以为意,甚至藐视对方,自己感觉比赛没有意义。其行为特点表现为:防守能力下降,不想困难,不多考虑对策,集体配合项目中喜欢突出“个人主义”,不愿与队友配合,最终导致自乱阵脚。
5焦虑
担心自己的水平不能正常发挥,怕有负众望,遇到身体稍有不适就觉得没有指望了。抽签编排在强组时觉得没信心,安排在弱组时又怕发挥不出水平,顾虑重重〔5〕。行为特点:坐立不安或精神萎靡,思想纷乱,情绪变化大,运动意识表象模糊,注意力不集中,不知如何发挥自己的技术特长,甚至出现呼吸不匀、掌心出汗、不敢竞争、消极比赛。
6放弃自我
当对手的水平远远高于自己,认为反正拿不到名次了,把获得健美操比赛名次看得高于发挥自己的最好水平,不再去争取更好的结果,认为自己象征性地完成比赛即可。行为特点:比赛时懒懒散散,不愿同对手拼斗,盼望比赛快快结束,这是一种极为错误的心态。
3建议和对策
1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普通高校健美操运动员作为大学统招生,智商较高,思维敏捷,知识面较广,分析和理解以及阅读比赛的能力也比较强,必须充分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增加技战术理论方面的学习和现场的自我分析,充分利用他们对健美操比赛的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迅速转化成健美操比赛的行为能力。
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一名优秀的健美操运动员,要了解自己,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同时,要能准确地实事求是地分析对手的能力,设法了解对方运动员尤其是对方教练的性格特点,以及惯用的战术特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自己的对手,找到对手的弱点,在赛场上避其长而攻其短,才能够战胜对手。
3情感共鸣、灵犀自通
平时在训练以及生活中要多与教练员做情感沟通和心理交流,建立同甘共苦、友善民主的师生关系,使队员和教练员达到有心灵交流的共鸣感,这样一来,教练每一个情感的变化和战术思想就能让运动员快速地心领神会以及引起强烈反应,从而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
4共建目标、树立信心
目标是心理定向的标杆。如果一名运动员不带着自己的目标去参加比赛,那么他定然不会取得优异的成绩。所以在比赛前,教练员一定要与运动员一起讨论共同制定合理的比赛目标,建立自信心,相信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5模拟实战、心理适应
现在很多的普通高校健美操运动员,并非他们的竞技能力不够,而是平时很少有实战的机会,更没有参加正式比赛的经验,所以一到正式的比赛现场就会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出现如紧张、心跳加快、头脑空白等一系列现象,最终影响自己真实水平的发挥。所以在赛前的训练过程中要针对比赛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来进行模拟实战训练,增强队员的心理适应能力。
3小结
随着竞技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以及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普通高校运动员在技术和身体素质方面的差距慢慢变小,一场比赛最终的结果,已经不仅仅取决于运动员的技术和身体素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素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才能体现运动员的完美,在竞技场上充分展现他们的魅力。通过系统的心理训练,能够使运动员有效地自我控制,战胜比赛的不良干扰,形成最佳竞技状态,充分发挥技战术水平。同时,心理素质训练水平的提高,也能促进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提高。实践表明,心理因素已经成为现代普通高校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重要内因,培养运动员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素质已经成为提高运动员成绩、争取比赛胜利的关键条件之一。
参考文献
〔1〕庄容高校普通运动员比赛中不良心理状态分析及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03):80-8
〔2〕杨定洲对比赛阶段运动员不良心理的分析与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16):26-28
〔3〕王开永,章洁高水平田径运动员临场不良心理表现及调节方法〔J〕体育师友,2008(2):76-77
〔4〕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31-28
高校心理活动周总结范文2
一、对幸福观的认识。幸福观是人生观系统有关人生幸福的认识,是人们对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追求幸福等问题,它是人们关于幸福目标、幸福动机、幸福手段、幸福标准、幸福效果等问题所持态度的观念系统,幸福观既是在幸福心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又对幸福心理活动过程起着支配、控制的作用。一个人如果幸福观是正确的,其人生观必然是积极进取的,反之,一个人幸福观有问题,便可以透视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问题。
二、分析影响研究生幸福观的特殊因素。人人都向往和追求幸福,但并非人人都能获得幸福。研究生与普通人一样都在追求着幸福,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属于大学生中的佼佼者,但在年龄、学习和生活方式上较之大学生又有着一定的差异,可能在幸福观的形式上与大学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是随着环境和经历等等因素的变化,影响研究生的幸福观的因素又不同于大学生。
(一)环境因素。进入研究生阶段,研究生的数量相对本科较少,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大多是采取在各自导师指导下个别培养办法,研究生的公共课程以及集体活动比较少,他们可以在课余的时间自由的活动,这也就导致了研究生的学习相对分散,生活相对封闭,加上研究生的人员结构相对复杂,有已婚和未婚的,有在职和不在职的,这就使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困难,而且研究生往往也被人们看成是成熟阶段的象征,从而往往就忽视了对研究生思想和心理的调试。
(二)经济因素。研究生的学费一般都高于本科阶段,一部分贫困的学生不愿意再花父母的钱,认为自己本应该是赚钱的人却还要父母养活着,为了减少家里的负担,他们会把大部分课余时间花在兼职上面,一个学生要做几个兼职来赚得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用,对于已婚的研究生来说,上有老下有小,他们承担的更多的经济压力,这样在他们的心里会产生金钱至上的幸福观,认为如果自己有很多钱就不会这么辛苦和烦恼,这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到不幸福。
(三)学习因素。很多人都认为研究生比本科轻松,其实不然,研究生阶段学习的任务逐渐转化,培养目标要求也较高,要求去研究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不是人云亦云,因此在这阶段要看大量的书籍去扩充自己的知识,同时还要应对有些学校规定的毕业之前必须发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论文,这比起本科时考完试就了之要难得多。同时学习成绩、论文数量都是和奖学金挂钩,这也使得学习的压力更大。
(四)就业因素。研究生们一方面是面对着逐年的研究生扩招,研究生的队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他们则要面对的是工作岗位和社会人才需求的紧缺,就业困难的问题,就目前的状况,岗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我刚上大学时,招聘大学的辅导员的要求是研究生,但当刚上研究生时,这一要求又提升到了博士,似乎我们努力的速度永远赶不上岗位要求变化的速度。这也无疑不使研究生的幸福观更多的转移到找一份理想的工作上来。
(五)情感因素。对于部分未婚的研究生来说,恋爱甚至婚姻似乎都迫在眉睫,他们把找恋爱对象作为研究生阶段的任务之一,但是现实中,由于研究生的社交活动范围很窄,加上可选对象的范围狭小,(一般研究生都不愿找本科生),这使得任务很难以完成,看着周围恋爱的同学,在他们的内心中会产生一些孤独感和压抑感。
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研究生正确的幸福观。中西方古代和近代有不少的思想家仅是从人生哲学和伦理学的角度对幸福进行研究的,缺乏从心理学的角度。自20世纪50至60年代,出现了从心理学出发,以心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幸福进行研究的幸福心理学。因此说心理健康教育与幸福观的联系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的。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工作者通过多种途径和运用多种手段,从学生心理实际出发,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心理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地教育和辅导,调节学生的心理功能,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系统工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教育面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高校要高度重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的纳入研究生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个体系和整个过程中来。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对学生正确幸福观的培养。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我们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把系统的理论生搬硬套的灌输给学生,而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剖析学生形成如此观念的深层心理问题,针对具体的问题采取具体的解决方法,因此可以总结出对大学生幸福观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步骤:首先可以通过沟通交流或者通过对学生的幸福感采用自陈量表的形式进行评估,分析出学生本身对幸福的认识,总结出学生出现错误幸福观的结点,针对这一结点进行心理辅导,而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认知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具体来说,例如,培养研究生正确认识挫折和压力的认知能力: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帮助研究生们给自己确立一个准确的定位,内心形成一个辨证的挫折、压力观。使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学会一定的心理暗示,要不断想“这些不算什么,一切都会过去的”,明白负面事件后的正面意义,“有意义、有经验的失败”要比“简单的成功”获益更大,这些都有利于研究生们在面对压力及挫折时取得优势心理,提高感受幸福的能力,从而获取信心,获得幸福感。
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要改变学生中错误的认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其积极进取精神,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不怕挫折、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和能力,引导他们去感悟真正的幸福,去通过自己的方式和努力去猎取幸福。
高校心理活动周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青年馆员;素质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17日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生活在网络环境下的读者对图书馆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这将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作为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后备军的青年馆员们,肩负着图书馆发展的重任,他们的素质问题直接关系到图书馆未来发展的质量问题。因此,高校图书馆的领导只有正确的对待和帮助青年馆员提高自身素质,并健康地成长着,才能为图书馆事业的持续稳定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更能使图书馆的地位在高校中不断提高。由此可以看出,不断提高高校图书馆青年馆员素质至关重要。
一、青年馆员心理分析
(一)心理焦虑问题。焦虑是一种心理活动,当人们遇到一件事和一件物体时,心理或多或少都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产生一定的焦虑感。对于一些刚踏入工作岗位的青年馆员,遇到陌生的环境和人,心理难免有些焦虑。再加上信息技术的改革,促使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改变,高校图书馆虽说是高校的辅助部门,但肩负着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职能,国家在大力改革高等教育的水平,因此图书馆也随之改革,不断引入的各种新型电子信息技术,对于刚踏入工作岗位的青年馆员来说,面临着这么大的挑战,他们的思维模式还没有高速到接受新技术并应用自如的阶段,因此使得青年馆员承受更大的信息压力,尽管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但在短时间内还是难以适应这样的信息压力,从而心理焦虑由此而生。除此之外,大部分图书馆为了激励馆员,引入“竞争机制”,无形中给青年馆员在思想施加了压力,在此青年馆员心理上也有一定的焦虑感,总是担心做不好。总之,使青年馆员心理产生焦虑感的因素很多,笔者在此就不一一列出。
(二)心理需求问题。所谓心理需求有很多层次,马斯洛总结过需要层次理论,其中除了生理需求以外,还包括安全、爱与归属、被人尊重、自我实现,这都属于心理需求。笔者在此主要讲的是被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问题。图书馆只是属于高校的教辅部门,在表面上图书馆员一天到晚只进行简单的借借还还,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因此,一部分读者对馆员的工作表现轻视的态度,对馆员不尊重。这无形中给青年馆员当头一棒,本来刚踏入工作岗位的青年馆员,他们更渴望得到读者的尊敬。受到读者这样的对待,一部分青年馆员觉得在图书馆工作没意思,就会有跳槽的念想,从而就使图书馆的人力资源流失。因此,青年馆员渴望得到读者尊敬的心理需求是至关重要的。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也相当重要,自我实现是人的需要层次中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需要。因此,图书馆领导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给青年馆员创造自我实现的机会,使他们快速地成长起来,为图书馆的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图书馆领导要时常了解青年馆员的想法,帮助他们正确地面对自己的心理需求问题,只有这样,青年馆员才不会走弯路,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素养,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二、影响青年馆员素质提高的原因
以上阐述的心理问题同样影响青年馆员素质的提高,而工作环境问题也是一个主要因素。工作环境同样影响青年馆员素质的提高,如果一个图书馆的工作环境比较和谐,走到那里都会看见馆员在认真地学习,并能和颜悦色地为读者服务。作为一个青年馆员也会耳濡目染,严格地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融入进去。倘若图书馆的管理出现问题,工作环境不好,馆员不重视自己的工作,到处闲聊,工作环境不和谐,让人总是感觉压抑,可想而知,这样的图书馆能培养出好的馆员吗?即使一个青年馆员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来到这样的图书馆,俗语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同样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意志坚定的就会想到跳槽,离开这样的环境,意志不坚定的将会形成得过且过的态度,由此可以看出环境是造就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之,影响青年馆员素质的问题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要克服这样的影响,除了靠自身的能力,也要靠外在的帮助。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青年馆员的素质呢?笔者将做以下讨论:
三、提高青年馆员素质的途径
(一)采取老带新的形式。“老带新”这个词已经不再是新鲜词,在很多部门都在使用这种管理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高校图书馆同样可以使用这样的管理方式来提高青年馆员的素质。采取老带新的形式可以教会青年馆员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身边的人和事,还能帮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为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因为只有设计好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才有助于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可以使职业目标和实施策略了然于心中,并便于从宏观上予以调整和掌控,能让自己在职业探索和发展中少走弯路,节省时间和精力;同时,规划职业目标还能对自身起到内在的激励作用,使自己产生学习、实践的动力,激发自己不断为实现各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而进取。自身首先要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意义,由于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才能实现完美人生。青年馆员也不例外,规划好自身的职业目标,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并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二)图书馆应有计划地采取培训班、讲座等方式,对青年馆员进行培训。还要激励青年馆员养成自学的习惯,从而帮助青年馆员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三)图书馆领导要重视青年馆员。近年来,图书馆引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带着满腔的热情走进了图书馆这个大家庭,并给图书馆注入了许多新鲜的血液,使图书馆充满生机与活力。他们有极强的表现欲望,极其渴望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因此,作为图书馆的领导者,掌握着图书馆的发展方向,要适当地给青年馆员锻炼的机会,让他们从中不断地学习,并且对他们的工作取得成就的应该给予肯定,对有问题的该否定就否定,明确表明态度,并且要及时帮助他们改正过来,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年馆员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
四、结束语
“服务”是图书馆馆员的天职,馆员素质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服务的水平。作为图书馆后备军的年轻馆员们,更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彭冀晔,刘勐.高校图书馆青年馆员心理焦虑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甘肃科技,2010.12.
[2]http:///link.
[3]杜玉红.浅谈青年馆员的素质培养[J].贵图学刊,2010.1.
高校心理活动周总结范文4
[关键词]心理因素;声乐教学;地位;运用
声乐艺术是一门集音乐学、声学、语言学、生理学、文学等学科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声音的发生虽然是物理现象,但是感知声音则是靠生理-心理,是人类生理心理的产物。所有音乐活动,无论是创作作品、演唱(奏)作品,还是欣赏作品,都与心理活动紧密相关。通常人们在声乐教学和学习中,不太注重歌唱的心理,把歌唱的概念理解在生理学和音响学的范畴,事实上,歌唱家的歌声及艺术表现的全部过程与其心理活动是分不开的。从出生婴儿的本能呼吸,到成年人的语言和歌唱,人的一切发展现象都受到心理的制约。一般心理学把表现动作分为身段(整个身体的表现动作)、表情(脸部的表现动作)、声音(由感情所决定的声音在音调力度和音色上的变化)三种。在艺术的创造中一味追求声音如何,追求高音,把某段高难的曲目唱出来了,面对音乐、感情、语言、语气没有去研究,使自己变成一台发声机器,这种歌声是不能感动听众的。为了使各种表现动作达到在心理学家指导下的高层艺术境界,就必须接受高层次的全面的技术训练。而在当今声乐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几种心理障碍:
1、畏难型:恢复高考制度近三十年来,由于招生制度的逐步健全,各类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入学时的专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各种客观及主观的原因,加之文化考试成绩的逐年提高(特别是师范类高校的音乐专业),其中有一部分文化课分数较高而专业水平及嗓音条件一般的学生也跨入了高校音乐专业的校门。这部分专业不很理想的学生与大部分经过严格、系统训练过的学生的专业水平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同时,和班级里专业水平较高的学生相比,他们又感到压力太大。所以就逐渐产生了畏难情绪,在心理上形成了一道巨大的学习障碍。这道无形的障碍使他们逐步丧失了自信心,一节声乐课首先就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紧张感,导致心理上不能放松,如喉部僵硬,气息上浮,因而演唱水平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2、情绪波动型:干任何一件事,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是难以成功的。学习声乐更是如此,往往需要人们付出一生的努力为之拼搏。因而在学习声乐的过程,意志与兴趣都同样显得非常重要。意志是人们实行预定目的活动的心理过程,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有意识的活动。一切有意义的活动都是根据自己和社会的需要而首先确定日的,然后以这个目的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在行动的过程中不断调节心理状态,克服各种困难,以达到预定的目标。但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却有部分学生缺乏意志和毅力,情绪波动很大。唱得好时还能坚持练声、唱歌,一遇到困难或外界干扰就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急躁、或泄气,以致于成绩时好时坏,不够稳定。
3、懒散型:良好的习惯一靠自觉培养,二靠自身坚强的品德不畏艰难的精神,由于受“六十分万岁”消极口号的误导及影响,有部分学生入学后贪玩懒散,上课迟到早退,对老师布置的练声曲、歌曲,一周内几乎一次也不练习,而吹牛闲谈则可以连续几小时精神十足。这样,一到上声乐课,自然就汇不了课。加之商品大潮与歌星效益的冲击,他们认为什么练声曲、基本功、科学发声全没有学习的必要,高兴时唱唱通俗歌曲,情绪不好时十天半月不开口,演唱水平及能力更无法提高。
本人在声乐的演唱及教学中,主要运用和总结了以下几点心理因素:
1、培养歌唱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进行各项活动的积极推动力,要培养歌唱的兴趣,首先要使学生爱好本专业。如果他学习声乐是被迫的,是学不出来的,这种被动的学习,将导致身体各器官包括发声器官都不能充分调动。不能唱出好听的声音,就会更没有兴趣,成为恶性循环。起初我们要使他们学会感受音乐、表现情感、艺术情感不论对听众还是对表演者都有强烈的影响。音乐艺术对人的影响特别强烈,这是由于音乐与人的心理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的缘故。音乐首先影响演唱者,演唱者对音乐的体会愈深,他表演的艺术性和技术性便越完美。从他的表现中,听众得到了高度的美感享受,说明演唱者的演唱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赞许,演唱者对歌唱自然也会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受暗示是人们正常的心理活动。而且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心理现象。
暗示能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积极的暗示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歌唱的兴趣,消极的暗示则引起相反的效果,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应当尽量采取积极的暗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应用学科特点设计出引人入胜的教学活动或内容,让学生动脑子、多思维,使学生觉得学了对自己、对国家都有用,另外,每当学员掌握一种技巧和感觉到的差异时,教师应强化他们的成就感,这样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变化,每次授课要有针对性,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稳定性,如果学生的学习兴趣频繁波动、时冷时热,学生就不可能集中精力深入而稳定的学习歌唱。
2、培养注意力
有位教育学家曾说:“注意是通向心灵唯一的门户。”教师只有开启学生的这扇门户,引起他们的注意,使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处于高度的积极状态,教师的教学内容才能为学生所选择。因此注意是教学的前提条件。注意力的培养是和意志的培养相联系的。有人学习歌唱的困难所在是习惯动作占了上风,这时我们教师必须专门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地让学生作出意志努力,养成有意注意,使其有目的的练习,克服不良习惯。在发展歌唱者的歌唱技术、音乐观念和音乐感觉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培养他们的注意力,大家知道,在注意的现象中我们遇到两种互相渗透的因素:“注意力的集中和分配”。保持注意力这两方面的平衡,既要使学生的心理活动离开无关的对象又要要求学生对注意进行合理分配,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让他注意的发声器官的活动方面,做到突出解决重难点,兼顾一般问题的解决。歌唱好比一种复杂的协调动作的复合运动,难以把握,因此,学生要想在完整的声乐艺术创造中获得成功,善于集中和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是关键因素之一。
3、提高音乐感知能力
感知是人们获得感性知识的心理基础,这些感性知识是通往理性认识的必由之路。有经验的声乐教师和初具歌唱技能的学生之间,对于区别器官各部分活动的感觉能力是不同的,有些教师忽略了这个问题,常常要求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歌唱,尚未掌握发声器官各部分的活动要领时,就要求达到有意识的调节,往往事与愿违。因为,有意识的调节必须建立在感知觉的基础上只有长期 把在学习的最初阶段必然出现的相当多的“多余的动作”淘汰后,才能有意识地区别各部分器官的活动,才能掌握各种声乐技能。在发声练习中有这样的现象,学生突然找到所需要的声音和方法,有时又突然把它丢失了。这是由于未找到发声方法和规律,因而就难以对发声产生正确的感知,即使产生感知也是模糊的,容易忘却。
其实,发声器官中形成声音的部分――喉和呼吸的自动作用,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是不易感觉到的。器官的内部运动基本上是不随意地,它的作用似乎感觉不到,但它在声音形成的过程中起的作用很大,非常复杂地同骨骼肌肉相互作用。因此,必须坚持发音机能多半是自动的、和整体不可分割的原理,虽然这个原理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体现很困难,但是我们要坚持这样做下去。我们的随意调通常没有干预到每一块肌肉,而是调节各部位的复合动作。例如,喉头的下放是随意运动,但不难发现,这种运动是与吸气、打呵欠等运作相联系的。语言发音器官有灵活的适应性,它有无数综合的习惯运动,在现有的习惯动作中通常会发现有与发音练习的动作相近的位置,这与喉及灵活的发音器官的松驰而富有弹性活动有关。初学声乐的学生,最困难的是找“支点”,感到不能理解,难以做到。
4、培养坚强的意志
高校心理活动周总结范文5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互助;思考;措施
一、前言
心理互助是指人们通过各种行为,彼此有意识地施加心理影响,使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向积极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就高校而言,心理互助就是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相似性及大学生自发助人的愿望出发,以大学生群体心理发展阶段及问题为中心,以参与式为基础,知行并重,强调心理体验和心理调适,调动学生助人为乐的愿望,以增强求助意识,在团体氛围中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
二、构建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互助模式意义重大
2.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
心理互助的实质就是互相帮助,满足彼此心理上的需求。每个人心理都存在希望被人理解、被人爱护、被人尊重以及肯定的需求,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学生,他们的这种心理需求更加强烈。而要想是这些需求得到满足就要通过互相帮助才能实现,大学生心理互助模式的构建就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
2.2有利于充分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已经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学的过程中也更加注重学生主观积极性的发挥。大学生心理互助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的,希望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彼此尊重,彼此信任。
2.3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心理互助是一种群体性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是建立在助人为乐的前提下,其目的是为了使人更好地进步,是认知教育﹑理解教育﹑体验教育﹑知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互助能促进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进而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三、大学生心理互助的主要形式
3.1朋辈互助
所谓的朋辈互助就是在朋辈之中进行心理互助活动,这是大学生心理互助的最主要形式,因为大学生才是心理互助的主体。而朋辈则是朋友与同辈的简称,同辈人或者是朋友之间交流起来比较容易,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比较接近,在交流的过程中不容易出现隔阂,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氛围与心理环境。及时的安慰、鼓励与劝导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走出阴霾,建立信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辅导活动。大学生朋辈互助的主要途径包括互助式心理训练﹑互助式心理激励﹑互助式心理辅导﹑互助式心理暗示和互助式心理环境暗示等方式。
3.2组建和设立大学生心理社团及互助员
社团是大学的重要组织团体,每个社团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在构件大学生心理互助模式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充分发挥社团的重要作用。一般情况下,社团都是由一些志同道合的大学生组成的,在组建大学生心理社团的时候也要经过一定的辅导和培训,社团成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还应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这样才能给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一定的开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惑。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会比较轻松、自然,以为他们是同龄人,很容易找到共同话题,这样就可以在一种非常放松的状态下帮助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排除心理困惑。社团在开展心理活动中,让大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3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课题研究
让大学生自主选择与大学生心理发展﹑心理问题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并通过研究获取心理知识,掌握心理方法,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发展。研究课题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研究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大学生才会主动积极地研究。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最关注和最感兴趣的问题几乎都与心理有关。课题研究的方式可以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心理需求,可使大学生获得心理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知识,减少和避免不利因素对心理的影响,形成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许多同学在自己感兴趣的心理问题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研究。
四、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互助模式的建构
民办高校大学生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他们的心理问题会多一些,多数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心理上的困惑,这主要是因为民办高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与那些考入重点高校的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心理互助模式来解决。
4.1建立一支能够深入到各社区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在大学生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组织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学生社团将工作延伸到学生中去,从而扩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学生之间彼此比较了解,许多问题可以通过同学间的谈心和心理互助得到缓解或解决。因此,在大学生中建立一支能够深入到各社区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健全心理互助工作机制,可以实现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发现﹑早期干预和有效解决。
4.2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促进心理互助模式的构建
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应该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因为学生才是构建心理互助模式的主体。只有让他们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正确的对待这一问题,才能积极、主动的去解决它。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走出心理困惑,还能推动大学生心理互助模式的构建。
4.3健全制度保障大学生心理互助活动规范运行
总体而言,大学生心理互助活动应以“发展为本,教育为纲,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思想工作,对工作人员的素质﹑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都有很高要求。因此,必须有规章制度加以保障,具体内容为:第一、应在一年级学生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制度,以朋辈心理互助活动为主要形式,增进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理解;第二、应把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与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相结合,健全学生信息员﹑社区辅导员和学生心理咨询员的选修课培训制度;第三、应把心理互助工作与整体的学生工作结合起来,建立良好的学生心理互助队伍及考核激励机制;第四、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员的招聘选拔培训考核聘用和督导制度。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互助模式的构建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比较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性格特点,能够有效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起到良好的效果,促进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所以,民办普通本科高校要积极构建心理互助模式,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这样他们才能勇于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1]张敏生.心理互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 2010(08):26-28.
[2]孙光.大学生同辈心理互助模式探讨与实践[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1):12-14.
[3]于娜,杜天骄,李艳波.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高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J].西北医学教育,2010(05):19-21.
高校心理活动周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校 日语专业 语音 教学资源 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28-02
1.日语专业人才需求大
日本经济新闻社的最新调查显示,有近八成的日本企业表示希望在中国的事业发展,扩大投资。目前已落户中国的日资企业仍保持着强劲的用人需求,社会上对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还存在很大的缺口。随着日本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增多,日本科技、动漫等事业的迅猛发展,以至于中日两国关系日益紧密,需要更多的人从事交流沟通的桥梁,.以至于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日语专业,日语成为我国最热门的外语之一。 因此,对日语教育的需要也非常的大,日语专业教育承载着巨大的社会责任。
2.我国日语专业教育的发展及现状
①日语教育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记录日本民族和日本语言的国家。无论在日本还是其他国家,只要涉及到日本历史及语言发展的研究,都必须查阅我国的《魏志.倭人传》。之后中国人对日语的研究却迟迟没有进展,明清时代之前的关于日本语言或与日语教育有关的书籍不过十几种。直至以后,以鲁迅、郭沫若等为代表留学日本的仁人志士回到国内掀起介绍日本文学和日本社会的热浪,同时带动了日语教育方面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但是,随着的展开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到来,中国步入了战火枭雄的年代。战争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严重的灾难,教育也随之步入低迷。日语教育在低谷跌宕了很长一段时期,直到 “”后期, 1970年总理亲自同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大学外语系的师生们畅谈外语教育问题, 鼓舞广大师生热爱外语教育事业, 我国外语事业才再一次得到发展的生机。在的亲切关怀之下,70年代起的日语研究教育事业再次蓬勃发展起来。进入80年代以后,我国日本语研究和日语教育的迎来了黄金时代。随后,日语教学研究会的建立、日语师资培训班的开设、日语教学大纲的设立,日语教育不仅在专门学校内开设,社会上的自修日语学习也蓬勃开展起来。
②日语教育的现状
现在,日语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二大外语。日语学习人数正在稳步上升,学习人群不断扩大,日语教育正走向普及。在中日交往日益频密的主旋律下,具备日语能力的专业人才是两国交往的必备纽带。在这个背景下,为社会培养更多、更符合需要的日语人才成为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到目前为止,中国近一半的高校已开设日语专业,并且正在申请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数量也不断增加。日语专业教育遵循教学大纲,基本上从基础日语入门,然后进入中级、高级,在学生日语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中增设日语阅读、视听说、写作以及古典日语等相关内容。学习内容丰富,体系严密。而且近年来日语的相关活动,譬如学术研讨、学者访问、高校互派交流、交换生等活动也日益繁多,日语教育事业正如火如荼开展。
3.就日语专业课程教育的几点思考
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编写的大纲,日语专业教育大纲主要开设基础日语、日语口语、听力、写作、阅读、高级日语、日本国家概况、日语笔译实务与技巧、日语口译实务与技巧、日语报刊选读、日语文学选读、日语语言学概论、古典日语语法等课程,同时根据社会需要开设旅游日语、商务日语等课程。经过长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然而在这繁荣的背后,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问题正制约着日语教育的发展。
①教育观念相对滞后
迄今为止, 作为学习外国语言的常规, 都是把单词和语法当作两大重点, 在学会拼音(日语叫假名) 以后, 首先讲解单词, 同时也结合语法, 使学生能够把习得的单词通过语法规则组合成句,然后由简而繁, 积少成多, 最后实现掌握“听、说、写、读”的目的, 学习任务就算完成。笔者认为,学习外语当然总是离不开“词法(单词)” 和“句法(语法)”两大项。所以,把外语这门课程重视单词和语法并将上述两者作为统一体的认识基本上是符合实际的。但这样暴露了日语教育的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其他一些学科紧跟发展节奏,而日语专业教育还存在一些误区。传统的日语教学更加注重单词教育、语法训练与语言知识获取,而忽视社会具体需求、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文化心理掌握程度、语言的应用能力和理性与感性思维能力锻炼。而高等院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面培养人,日语专业要求具备专业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具体包含三个要素:教育、教学、社会需求。某些高校只是一味地机械地强调技能方面的教育,而忽视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科学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不能适应学生的长远发展。人才培养标准过时、缺乏与时俱进的新风尚。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中日两国在各个领域广泛开展各种交流交往,日语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大,为满足社会的需求,有一些高校匆忙开设日语专业。在这种仓促的情况下开设的日语专业,缺乏对用人市场的全面调研,缺乏人才培养方案的准确定位,更缺乏对课程设置的细致研究,培养标准缺少针对性和专门性。理工科院校、外语院校、师范类院校等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趋同化现象比较严重。毕竟日语也是个广泛的范畴,具体从事翻译、教学或其他相关领域都各有专攻。有些高校在开办日语专业之后,缺乏特色和培养的具体目标和清晰定位,所培养的日语专业人才比较优势不明显。
②日语语音语调教学不够重视
真正的外语人才不仅要能看懂外语资料,重点在于语言充分表达。日语语言的形成根源源自中文,因此到现在为止还保留了大量的汉字,所以在阅读上对中国学生而言反而不会特别陌生。但作为外语,它不仅用于独自的发音,更重要的是语言中的语调、停顿是外语学习者首先要突破的关口。语言读和说的过程中是否流利、发音是否地道、语调是否准确、停顿是否适当是掌握外语的重要考核标准。早年随着英语被确认为世界语言,英语教育在我国所有高等院校全面展开的过程中,英语教学大纲设置不断完善,其语音的重要性也凸显出来,因此在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上必然将语音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需要一至两个学期来完成。可惜日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基本上所有的高校日语专业都未充分认识到语音的重要性,所有语音的教学基本上在基础日语或初级日语的前面少数几篇课文有所涉及。然而日语的语音又是世界上各种外语发音中比较有难度的语言,它的难表现在一般学习者可以很快地掌握60%,真正标准的语音语调却很难习得。日语的发音有节拍性、节奏性,这对外国学生是个极大地挑战。虽然现在在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下,日语演讲、朗读等比赛如火如荼,但毕竟参赛的人是少数,这完全不能普及所有学生的发音训练。日本政府和KASIO之类的大型企业慷慨资助各类演讲、朗读比赛,也是希望高校能为社会培养发音地道的专业人才,这足以见用人需求单位对语音的重视,可惜在教学大纲上未能得以充分重视。
笔者认为,日语的发音应该在课程大纲上设为专门课程,不仅让学生掌握假名的发音,重点是让学生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掌握假名发音的韵味,进而习得单词的节奏和准确把握音拍。然后随着学生习得单词、语法、组句的过程中辅导学生每句的升调降调,掌握全文阅读的抑扬顿挫和准确停顿。通过反复的朗读练习不仅锻炼标准的发音,为良好流畅的口语表达和体会日语语感有着奠下扎实的基础。
③日语学习资料及形式不足
在英语教育全面普及的社会,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各种英语的学习资料,而且形式多样,有书本教材、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学习软件等等。但是对日语却仅限于一些普通的书面教材式的资源,而且较为常用的都是几十年前编写的书本,其内容所涉及的语言及情节早已过时,不能满足日语学习者的真正需求。互联网是现在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资源丰富。可是目前在互联网上,我们可以看到日语电视剧、动漫和歌曲似乎更受广大网站的欢迎,而真正的学习资料少之又少。教学资料的不足严重阻碍着日语教学质量和日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对于日语教材的编写,一方面编写者无法充分地从当下实际情况出发,没有过多思考中国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语言本身蕴含的文化心理,而是只从专业知识角度着手,为了实现语法的教学目的,大量出现不常用的句例。所编教材只注重语言的训练,没有人文素质、思维能力等综合指标的培养。教材编写者之间应该定期研究讨论,收集建设性意见,为日语教材编写的系统性、完整性、知识性做贡献。特别是现在科技发展迅速,外语语言学也积极地引进科技成果促进外语教学。教师自建小型语料库运用于教学就是不错的选择。从此也能积极运用互联网的便利,完善教学资源。
④把握民族心理促进语言更充分地表意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传统及风俗的载体,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跨国交际日益频繁。各民族间的交流不论是科技、贸易还是基本的友好往来,都存在着文化的碰撞、心理的摩擦。这迫切需要语言专门人才作为桥梁实现沟通,反过来对异民族文化、心理、传统、风俗的理解也直接影响着语言掌握的程度。只有充分理解日本民族的文化风俗、心理现象等各种社会细节,才能充分地掌握日语和使用日语。目前,国内的日语教学界基本上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所有的高校日语专业教学大纲上都有日本国家概况的内容。可是具体到日本国家概况的教学大纲上,几乎所有高校都是在介绍日本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节日和各地风俗等。可是日本是个很特别的民族,众所周知日本人们非常“暧昧”,日本人从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思,连语言上也是迂回婉转,一不小心就会错过对方真正的用意。在这一点上可以说英语比日语简单,毕竟美国等西方国家就是直来直往,而日本人更希望委婉暧昧。所以美国哲学家穆尔公开表示,日本文化是所有伟大的传统中最神秘、最离奇的。同时,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更加重视内在的活动。因此语言表达上也隐含了大量的心理活动。日语作为承载如此别具一格的文化心理的语言,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这更需要高校在培养日语专业人才的时候在这方面加大力度。
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无法弥补这一缺憾的,民族文化心理是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正在积极攻关的高难度课题,在目前还无法通过简单的教材就能解释清楚。但作为外语教学可以从感性和充分接触实际来弥补这一缺憾。可以通过收集充分地真实预料让学生大量接触、反复体会酝酿出语言中承载的文化及民族心理活动。特别是现在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少数教师已自建语料库运用于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语料库就是通过收集现实生活中大量被使用的语言(称为语料),通过整理排序,不仅能够让学生充分锻炼到单词和语法的表达,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大量接触到日本社会最真实、最朴素的语言,这种未因教学目的而加工的语句蕴含着充分地文化心理,能让学生在计算机制造的语言环境中锻炼语言的运用能力。
4.结语
日语教育蓬勃发展,在急速壮大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问题,这也是日语教学进一步实现飞跃的良好促进力。相信高校日语专业在辛勤耕耘在日语教学岗位的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下能够有新的突破和发展,必将带来日语教育发展史上又一次飞跃。届时社会各界因得到满意、实用的专业日语专业人才而大量收益。
参考文献:
[1]木村宗男. 日本语教授法研究与实践[M] . 日本: 凡人社, 2000: 126.
[2]王武军. 日语教学法[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 232.
[3]叶蜚声, 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 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4.
[4]冷铁铮.日语教育的现状和问题[J] .日语学习与研究,1994 (3).
[5]修刚.中国高等学校日语教育的现状与展望———以专业日语教学为中心[J] .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 (5).
[6]金明子.浅析日语教育现状[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