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历史课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课堂

高中历史课堂范文1

关键词:高中历史;激发兴趣;活力课堂

由于历史真实的反应古今中外重大的历史事件,不像写文章那样可以艺术加工,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加之历史“教书匠”们对历史“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抱残守缺,缺乏情境性、生动性、趣味性、技巧性、艺术性,使教出的一些“书呆子”们,只能对历史知识采取“死记硬背”方法,最后导致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致使历史课堂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失去了本该应有的生机活力,导致低效甚至无效课堂。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春风的沐浴,那么如何激发历史课堂的生机活力,这需要历史老师要转变教学理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构建和谐教学氛围,创设新颖、新鲜的情境教学,进行艺术性的提问,展开自主探究和合作研讨,让生随课动,师从生动,这样老师富有激情的教,学生富有兴趣的学,这样的历史课堂想不激活都难。

一、转变教学理念,使学生成为课堂的载体

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的理念下,老师是绝对的权威,是知识的化身,不准质疑,哪怕历史老师讲错了学生也不敢挑战,学生完全变成了接收机器,没有自、没有话语权,没有师生互动、没有生生研讨交流,整个的历史课堂只有历史老师一人在无拘无束、自娱自乐的表演,此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展示,抹杀了灵性和反应问题的敏捷性,使整个历史课堂毫无生机活力可言。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课的深入,历史老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也为历史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老师放下了高高在上的架子,开始融入学生群体,与学生打成一片,用微笑教学、赏识教学、惊讶教学,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老师温暖的眼光普照到每一位学生。给学生亲和的形象,拉近师生情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克服教师中心论,把历史课堂让位与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真正使学生实现“我自主、我参与、我思考、我快乐”的理念,真正实现历史教学因学生参与而精彩,因学生展示而高效,更好的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二、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展示的舞台

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是课堂的主宰,是唱戏的主角,而学生则是忠实的观众,当然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就很难活跃起来。随着我校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协同模式,实施导学案、检测案双案教学,教师的话语霸权被打破了,实现了讲堂变学堂,教师变导师,灌输变探究转变,针对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检测、材料解析全部都以提问的方式展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合作研讨,在老师的主导下,让每一个学生对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特别对历史教学中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思、议、展、评。特别学习小组的建立要合理搭配,在历史问题的合作探究中,要把握课堂上的“度,既要提升学生合作的高度、又要挖掘探究的问题深度,更要激活学生自主参与度。例如,在上时,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出要“打倒孔家店”,我把这个难点设计成问题,把球踢给学生,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进行合作探究,问题是:1、孔家店是否真的应该被打倒?假如你换成了当时的资产阶级激进派代表人物,应该怎样对待这个观点?我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开放性提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探究这个问题的好奇心和兴趣,一下使历史课堂活跃起来了,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把历史课堂当成乐园

营造一个潮气蓬勃的创新氛围,除了老师语言幽默风趣外调节外,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光、色、影视,把平淡无奇的死知识营造成动感、生动有趣的情境化艺术品,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情绪高涨,例如,国共两次重要的谈判——和北平谈判,我没有平铺直叙的口述,而是展现两段历史视频材料:播放第一幅视频是在、王若飞的陪同下乘飞机去;第二幅是播放张治中将军在北平参与谈判的情景,正当学生看的热血沸腾的时候,我抛出两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1、知道摆的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鸿门宴吗?为什么还要去“赴汤蹈火”呢?2、张治中将军知道已经“气数已尽”吗?为什么还要硬着头皮赴京呢?假如这两次换成是你,你会去吗?此时班级一下子“炸开锅”了,有的说、张治中都是被逼的;有的说或者他也敢去;…。通过激烈“百家争鸣”,终于得出、张治中明知山有虎,再向虎山行的原因了。这种有老师导演,学生唱戏的情境教学,使学生把历史课堂作为一种享受的乐园了,同时优质提、高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总之,诺贝尔物理奖华人获得者丁肇中说过:“兴趣比天才重要”。如何历史课堂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历史教学,让学生在实施素质教学的理念下,在轻松、民主、和谐的环境中,老师的幽默风趣下,在多姿多彩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耳听、眼看、嘴动、脑思、手写有机结合起来,使历史教学笑在学生脸上,快乐在心中,学在脑中,我想这堂历史课就是优质、高效之课。

作者:张旭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建陵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课堂范文2

【关键词】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沉默现象;分析

前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通过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和紧密配合,共同完成n堂教学任务。而受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影响,农村高中历史课堂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沉默现象,导致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偏低,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学习质量不高。因此,有必要对历史课堂沉默现象的形成进行分析,从而寻找有效的改善对策。

一、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沉默现象的具体分析

(一)农村学生的自身因素

相关调查发现,农村高中学生与城市高中学生在性格上有较大差异,城市高中学生性格相对开朗,愿意与他人沟通,并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而农村高中学生在这些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自信心和学科学习信息,在历史课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普遍会产生焦躁心理,害怕被点名回答问题。这也与农村高中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较差有关,课堂回答问题的准确率较低。学生害怕给出的答案与正确答案偏差较大,遭到教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因此普遍缺乏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有些学生具有解答问题的能力,但由于性格较为内向,在回答问题时过于紧张,表述不清,也会对回答效果产生较大影响。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存在一定的照本宣科的现象。虽然新课改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一些新的教学方法的使用流于形式,或只在公开课上进行尝试,在平时的教学中,仍以填鸭式教学为主。也有调查显示,一堂45分钟的历史课,教师讲解的时间要占到30分钟以上。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十分不利,容易在教师单调的讲解中失去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历史知识习惯死记硬背,没有深入理解历史知识的含义,无法做到古学今用、活学活用。

(三)师生关系的影响

在传统的师本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仍然是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按照教学任务和教材内容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控制课堂教学进度。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这与新课改提出的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要求不符。而且教师普遍缺乏与学生的沟通,缺乏对学生心理层面的关怀,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也不够了解,无法开展有针对性的历史教学。在学生的心目中,也默认了教师的权威地位,对教师有一定的畏惧感,这无形的在师生之间筑起了一道围墙,阻碍了师生的平等沟通和情感交流。而且教师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有失公正的现象,通常更关注优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些都是导致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沉默现象的主要形成原因。

二、打破课堂沉默现象的有效对策

(一)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

要想打破农村高中历史课堂的沉默现象,教师首先应在教学方法上作出改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并在广泛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农村高中的历史教师应注重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积极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丰富课堂形式,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探究式教学方法是一种适用于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形式有很多,可以抛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也可以划分小组、布置任务,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还可以通过情境创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更深入的挖掘知识。在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课堂时间的合理分配,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改变教学理念,坚持生本教学原则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生本教学理念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只有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才能切实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使课堂教学成为有效的教学、实用的教学,让学生能够将课堂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农村高中的历史课堂教学也应该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坚持生本教学的原则,并以此为指导,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生本教学理念下,教师的课堂角色地位发生了较大改变,从传统的课堂主宰者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辅助者。教师应尽快适应这一角色变化,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权利,并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发挥辅助作用,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提示。并在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合理控制教学进度,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核心。

(三)加强师生沟通,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师生配合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教师应在平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并在沟通过程中采取亲和友善的态度,注意语言、肢体动作是否得当。通过与学生的平等沟通,逐渐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感,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较为轻松和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完成历史知识学习,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结束语

总而言之,课堂沉默现象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必须尽快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

【参考文献】

[1]穆林云.农村高中艺术班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研究[J]. 英语教师,2015(10):95-96+107

[2]彭小君.农村高中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原因与分析[J]. 赤子(中旬),2014(18):156

高中历史课堂范文3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导入 导入方法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无论从事任何活动,都需要一个好的开端去指引以后的工作。高中历史教学更是如此,只有组织设计一个好的开场,才能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语境中。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高中历史的课堂导入,实际上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充分的利用这门艺术,才能为以下的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完美的,具有艺术性的课堂导入,是集中学生情绪、开启历史知识大门的基础,其对历史的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课堂导入的原则

教学方法是教学理论的延伸,因此,每种教学方法都应该有其既定的原则。高中历史课堂导入,作为教学的一部分,也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唯此才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针对性原则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开启的部分,其主要是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内容服务的。因此,课堂导入不是天马行空,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目的进行设计,要从“怎样吸引学生”、“怎样引入课堂教学主题”等目的性较强的观点出发,在这些具有针对性的设计中,发挥课堂导入的作用。

2.启发性原则

课堂导入的目的除了要吸引学生,并引入课堂教学主题外,还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让学生在导入的内容中得到启发,并借此进行课堂知识的探索。无论是从具体的事件,还是从抽象的思想指引进行课堂导入,都必须要让学生在欣赏导入艺术之余,产生思考和探索的欲望,让学生在导入的情境中思考相关问题。

3.趣味性原则

导入虽然是教学的组成部分,但是其实际上并没有承担太多的教育内容,其只是起到一个引导和开启的作用。因此,高中历史的导入,也需要遵循趣味性的原则,从艺术性的角度去组织具有趣味性的导入,也是课堂导入的一个基本要求,毕竟课堂的开启不能冠以太多严肃性的教学内容,否则就无法起到缓解学生紧张情绪,引导学生轻松进入课堂教学情境的目的,导入的效果也不会太理想。

二、课堂导入的方法

不同的导入手法,有不同的导入效果,但是其最终指向是导入的有效性。高中历史课堂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采取何种导入方式,需要根据教师自身的教学需要而定。一般的导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悬念导入法

悬念总是可以吸引人的注意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也可以从“悬念”出发,通过设置具有悬念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惑,并在疑惑中进行思考。“思考”是教育所崇尚的核心观点,如果教育不能引发人的思考,那教育就是失败的,毕竟教育除了给人灌输知识,还必须要让人对所接触的知识和现象进行反思,唯此才能到达教育“育人”的目的。因此,以“悬念”导入,让学生产生思考欲望,是高中历史课堂导入的一种有效方式。如学习“文艺复兴”章节中,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导入:利用投影仪,投放一些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名画,如《蒙娜丽莎》,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是创作于什么时期?为什么会以蒙娜丽莎的微笑为题材”。通过这样的导入设计,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疑问。在悬念的驱使下,学生会更专注于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就更有效。

2.生活导入法

所谓的“生活导入”也就是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引导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学习历史。历史是过去事件的总结和记录,是过去式的,但是这并不等于历史与现在是割裂开的。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可以以现实生活的一些常识作为历史学习的导入点。如在学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把历史进行综合总汇,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所取得的成就出发,组织设计课堂导入。如以过去被大家所熟知的“三大件”入手,上世纪70年代的三大件指的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这三大件是你们父母结婚必备的条件;80年代的“三大件”指的的是“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这是家庭富裕的象征;90年代的“三大件”是“空调、电脑、大哥大”那是跟上时代潮流的标志,那进入21世纪以来,你们认为“三大件”又是什么呢?“三大件”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这样的导入,既让学生在有趣的氛围中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又通过一个问题将主题直接导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的课堂内容。

3.影视资料导入法

对高中学生而言,影视资料具有极大的吸引力。高中学生普遍面临高考压力,看电影或者电视无疑是最好放松的方式,但是囿于学习时间的紧迫,高中学生不可能花太多的时间看电影或者电视。但是,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在组织课堂导入活动时,完全可以把影视资料作为参考资料,运用在课堂导入环节中,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以电影《诺曼底登陆》为导入资料,让学生从影片中判断战争的时期,并根据电影反映的史实作为课堂导入的切入点,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学习的主题上。

三、结束语

总之,课堂导入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应该值得历史教师去研究。当然,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每一种方法都有其实用性,关键是看教师怎么根据自身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设置。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课堂范文4

关键词:历史课堂;学生学习;培训

一、坚持完整性原则

教师应该采取措施,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要耐心地启发,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认真学习历史课本上的知识。在教学班中,不免有些学生学习基础差,有些学生因为个人原因而放弃了学业,或者是学生受到了其他情绪的影响,在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影响到了学习。

所以,教师应该在历史教学中做到具有完整性的课堂,要面向所有的学生,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教学课堂上积极参与进来。一个课堂的完美体现,显示出了教学课堂的完整性、严谨性和科学性,在教学活动中利用世界观来建立创新能力的发展、科学方法的培训等等。

二、坚持有序性与波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辩论的情况下驾驭对问题的理解,可以在思想火花相互碰撞的课堂中出色地完成教学。举个例子,在教师讲解“”这一课时,首先可以让学生观看影视作品中的一些相关片段,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还能够有效地把握层次分明的教学效果,并且在教学中使动作、形状、声音里有着时间间隔以及规律变化。为了能够保证历史课上能够有效地将教学显得更加清晰明朗,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起有落,从而保证历史教学的有秩序进行。

三、坚持多样性与统一性有机统一的原则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学活动的意义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对事物的整体进行连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去选择,在最基本的原则下,确定教学方式和手段,要多种教学方式并举。就拿教学方法来讲,某节课应该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如自学法、探究法、讨论法、直观法、讲解法等等,从而有效地进行讲课,尽可能地为学生开辟更为广阔的学习通道。

高中教师如果能做到统一性、多样性、波动性、有序性、完整性的相互结合,那么一堂历史课将会是和谐的、内容丰富多彩的、充满激情的,从而有效地达到让学生能够认真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汉龙.怎样培养学生的“悟性”[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4(06).

高中历史课堂范文5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堂效率;高中历史

1前言

中学历史学科是学生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被视为最无聊的学科。究其原因,除了教材具有较大的跳跃性以外,庞杂、概括的历史介绍也让学生头痛,教师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质就是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该高举课程改革的这面大旗,努力承担起促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发展的使命和责任,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

2历史学科概述

历史学就是一门兼有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学科。从研究对象看,历史学无疑属于社会科学,但从研究的主旨和研究方法看,历史学更属于人文科学。作为社会科学它关注的中心则是客观的人类社会,它是外在于具体个人的。作为人文科学,它研究的是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是“人”的精神世界及其所积淀下来的文化。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同哲学、文学一样,从终极目标上来讲是要关注人的心灵和生存状况。因此,可以明确地说历史学科的本质属性是“人文性”。作为历史学科的教育,就理应高扬人文精神的旗帜,以人为中心,强调从历史文化的积淀之中汲取养分,从而提升人的精神文化品格,张扬人的自由与尊严,追问人的生命之意义,引导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和对人类、社会、自然的终极关怀。

中学历史课程的学科特点及其价值功能,决定着中学历史教学的基础特征及其价值追求。它是衡量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的原动力。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遵从一般的教学规律,更要从历史课程的特殊性出发,整体把握历史学科的基本内容,深入挖掘历史知识中内在的教育价值,有效落实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

3教学策略探讨

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采用的活动策略。教师既要在宏观上把握好指导课堂活动的思想和原则,又要在微观上科学操作课堂活动的控制环节。一堂历史课的成败,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是否体现,最终的评价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这种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动和深刻。掌握好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只是教育实践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种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教无定法,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要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必须认真研究历史知识的基本特点,发掘历史学科本身的优势,扬弃传统教学模式,立足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势,选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

3.1多种教学方式结合,营造快乐学习氛围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是外来的信息与学生原有知识和思维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历史能力是通过大脑活动作为中介形成的;在活动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产生感知是青少年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传统的历史教学基本上是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忽略了学生主体的活动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受制于教,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如刚刚进入高中的新生,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学法还不了解,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必须着力于“活化”历史教材,除了讲述历史典故外,还提倡运用诙谐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实例引发,构建学用结合的活动情境;采用电教手段,构建多媒体的活动情境。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丰富教学活动的形式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优化组合多种媒体,不但能够展示活动内容的某些细节和动态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而且可以节省活动的时间和拓宽活动的空间。让历史带给他们一种轻松和快乐。创设了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情境,多层次多方位的动态活动方式,可以揭示知识发生的过程和学生思维展开的层次,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2以学生为主体,制订课堂教学策略

中学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而这种历史观的形成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的简单机械地记诵。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对思维活动过程的展开,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对历史的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进而学会用历史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必须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各不相同的学习历史的机会。在制定活动策略时,要鼓励个别化学习及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创造一种个体和群体相互促进的活动氛围。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可以在课堂上对某段经典的历史典故进行演绎,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中都得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操作策略,就是怎样引导学生通过思维获得历史概念的具体步骤。其中,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情境的创设,活动中的议论和活动后的小结是四个关键的操作环节,操作好一堂历史课,需要精心策划,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3认真钻研教材,把握课堂活动节奏

教师对活动过程的调控应该像渔夫一样,既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在活动设计时,教师应该充分估计到学生有可能遇到的障碍,做好适当的铺垫;在活动进行时,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倾听并收集有关信息,进行适当的引导;对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当活动发展下去不再具有发展性时,教师应立即结束活动。

活动中的议论和小结议论和交流,是历史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的主要功能有:(1)可以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2)可以提供给学生思考和主动建构知识的机会;(3)可以充分发挥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创造出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良好气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努力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启动并协调有创造性的、有成效的课堂讨论。

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问题讨论,活动后的小结水平是检验活动是否有成效的标准。教师可采取给出小结提纲——学生小结——教师补充——学生自己小结的递进方式,使学生学会对活动结果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总结,完成从具体到抽象、从模糊到准确、从单一到系统的思维训练。

新课程改革像首宏大的交响乐,课堂教学是其中最重要的乐章。教无定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更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程,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优化教学活动的策略,把握好活动过程中的操作环节,就能从桎梏学生思维的沉闷的传统课堂中解放出来,走到充满活力的新型历史教学课堂中。愿本文能有助于高中教师明确自身的使命和责任,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有效推进新课程改革,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课堂范文6

首先,要明确课程改革的目的,把握新课程的理念,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与学校、班级学生实际相结合,努力发挥学生主体性。

课标前言讲到课程基本理念时指出: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在内容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所以,新课程的核心就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着眼点在于学生的发展和发展学生,因此要面向每一位学生, 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由上可见 高中历史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历史专业研究人才,不必过于注重和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性,而是要通过历史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发展每一位学生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就我校的设施设备和生源来说,历史教学要做到这一点 ,最简便易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努力让学生全面参与到学习中来,自己动手,自己探索,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一些问题,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学会思考,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我具体的作法是这样的:第一,学生要在课前完成学案,即进行预习,通过完成一份较有针对性的学案,做到对基础知识有较好的把握,自己做比老师讲效果好,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的讨论才能开展起来;第二,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解决相关问题,仍然要强调参与;第三,小组派代表发言展示,要求轮流展示,努力让更多同学有机会发言。

其次,吃透课标和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分层处理知识,大胆取舍教材内容。

如前所述高中历史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历史专业研究人才不必过于注重和追求知识点的面面俱到。新教材只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素材,教学中要以课标规定为依据,区分教材内容的主次,选择性的教。我通过不断摸索和教科院专家的亲临指导后作了如下总结: 在备课中一定要跳出教材看教材,多研究新教材与新课标共性的东西,在新课标的指引下,钻研教材,进行课堂教学。以人民版教材“”一课为例,人民版教材从“侵华日军的罪行”,“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全民族的”,“的伟大胜利”四个方面进行讲解。新课标要求“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如果完全按照教材二个课时也不能完成,在教科院专家来我校调研听课指导后,我重新去思考反复的研读课标要求后,发现对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一目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课前自学完成。后面几个班的教学中,就注意与新课标衔接,对“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的内容让学生自学了解即可,课堂上不再处理,大胆舍掉了这一内容。根据课标结合时代性的思想,尤其突出了“侵华日军的罪行”.这样处理以后,重点突出了,三维目标也能轻松达到。

2、紧扣课标要求,挖掘教材亮点,把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思考、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如前文所述,课标关注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要达到这一点,教学设计很重要,教学设计的重点在课堂上所要交给学生探究的问题,要求设置问题明确、具体,体现考点,抓住教材中符合课标要求的内容,与现实相结合。再以“”内容为例,新课标要求“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一目,学生在小组内自己列举了日军罪行后,进一步出示今天日本国内对这一事件的态度的材料,提出第二个问题:日本国内出现了什么趋势?让学生小组讨论可以得出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有所抬头结论;提出第三个问题:日本右翼势力的发展对中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并用事实加以说明;第四问:你认为当今的中国应该采取怎样的对日策略?本设计能达成至少两个目的,一是变讲为学,通过学生自主思考,逐步探索现实问题;二是体现时代性,关注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效利用了教材,实现了用教材教的目的。把自主学习、情感体验、小组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完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培养有用的人才。

3、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

课标明确指出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可见课标仍然强调历史知识掌握的重要性。没有历史知识的基础,能力培养及其他目标无异于空中楼阁,因此不论课改言论如何纷纷绕绕,我们每一个历史教师应该始终坚定抓基础重落实的信念。但是新课程时间少内容多,怎样落实基础呢?我把基础知识摆在课前自主学习,通过课堂检查来落实。通过课前检查学案这个环节,督促学生预习,每次课前适当提问检测督促学生课后复习。周周练是师生了解学习效果的又一个有效平台,根据练习题的完成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并且根据本校生源实际,课堂上的学习有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也用于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设计各种问题锁定知识点。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精选精练。这样学生通过听一遍、笔记记一遍、练习一遍来提高学习的效果。总之,对基础知识要反复巩固,做到知识的过手。

4、建立恰当的课堂评价机制,是落实课改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