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毕业生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毕业生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毕业生总结

医学毕业生总结范文1

时光飞速,一转眼我已经从一名懵懂的大学生,走上社会,走进医院,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护士。自XX年进入xxx学院就读以来,一直以严谨的态度和积极的热情投身于学习和工作中。在实习的过程中,虽然有成功的泪水,也有失败的辛酸,我为我的辛勤付出写下了在医院实习自我鉴定。

在这日益激烈的社会竟争中,使我充分地认识到成为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的重要性,但当真正接触到病人后,我发现,临床护理和书本上还是存在着差距,自己不仅有扎实的理论,熟练的操作,还要有爱伤观点等等。在工作中,我不断将自己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做下了实习工作总结,让现在的实践弥补过去理论的缺憾。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凭着对成为一名优秀白衣天使的目标和知识的强烈追求,刻苦钻研,勤奋好学,态度端正,目标明确,基本上牢固的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作到了理论联系实际;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注意各方面知识的扩展,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

在生活上,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充实而有条理,有严谨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作风,为人热情大方,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拥有自己的良好出事原则,能与同事们和睦相处;积极参加各项课外活动,从而不断的丰富自己的阅历。从我选择护理事业,我就有一句格言--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护理工作中。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不断努力地学习,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这是我的大学生医院实习自我鉴定,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使自己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更上一个台阶,以便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争取做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以无愧于白衣天使的光荣称号!

医学毕业生总结范文2

[关键词]新医改;医学检验;就业前景

2012年教育部学科目录调整,医学检验专业由临床医学二级学科转变为医学技术一级学科,学制由五年制改为四年制,学位授予由医学学位变为理学学位。面对这样的医学教育改革(以下简称“新医改”),医疗系统看到了既能满足临床需要又符合新时期特点的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而最后一批五年制医学检验学生则多了一分就业焦虑与迷茫。而作为改革之初的最后一届医学检验毕业生面临两届学生一同毕业的巨大就业压力。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批医学检验毕业生进行就业分析与指导并且也应更贴合实际,找到更适合他们就业的对策。

1材料与方法

(1)调查对象。针对牡丹江医学院校2017届医学检验毕业生,在其大学最后一年实习期间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79份,有效率93.0%。(2)材料。牡丹江医学院校2014—2016年医学检验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调查资料,根据医学检验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筛选并总结适合目前医学检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3)统计分析。用统计图进行描述,表达统计结果并进行对比分析。

2结果

(1)2017届医学检验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结果,2017年医学检验毕业生就业选择中三甲及以上医院,二甲至三甲之间医院,考研分别占25.4%,24.4%,18.0%,居毕业生择业方向前三位。(2)2014—2016年医学检验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调查结果,牡丹江医学院过去三年医学检验毕业生就业方向大多集中在二甲及以下基层医院,民营医院,考研成功升学的比例比计划考研的小,进入三甲医院工作的毕业生在当年毕业生中所占比例也较小,进入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近三年在逐年增加。

3讨论

医学毕业生总结范文3

关键词:医科;研究生;违约现象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217-02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就业制度的改革和不断完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目前大学生主要的就业形式。这种形式不但有利于高校毕业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同时也促进了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在自主择业过程中与用人单位签约后又违约的现象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相关研究对象多集中在本科毕业生,但笔者认为研究生是国家人力资本尤其是高层次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中坚力量,研究生的解约情况更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分析以更好的促进研究生合理就业。本文通过分析2011年至2015年中山大学医科毕业研究生的违约情况,总结医科研究生的违约主要原因,从而提出应对措施,以期促进医科毕业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进一步提高医科毕业生就业质量。

一、高校医科研究生违约现状分析

相比于本科生,研究生具有鲜明的特点。对就业来说优势特点表现在学习能力较强,自我意识较强,思想较成熟,生活经历较为丰富;劣势表现在年龄跨度较大,集体观念较为淡薄,受家庭影响较大,就业压力较大等[1]。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但违约现象却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毕业生违约率由2005年的5%~10%上升到了2010年的35%~40%[2],违约率之高令人咋舌。毕业生违约行为对用人单位,毕业生本人、家庭,所在学校甚至整个社会就业市场等多方利益都有巨大的损害[3]。

本次调查收集2011-2015年中山大学医科毕业研究生解约情况资料进行分析。2011-2015年我校医学毕业研究生解约人数分别为51、63、33、37和28人,占同年毕业生比例分别为4.96%、4.63%、2.71%、2.87%和2.26%,总体呈下降趋势。近五年,我校医科毕业研究生的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解约率呈下降趋势,相对其他专业、其他高校来说始终保持较低水平,也说明对其进行的就业指导等就业干预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二、医科毕业研究生违约的原因分析

根据我校医科毕业研究生提交的解约申请以及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发现,工作相关原因占解约主要原因的比重最大(51.27%)。其中,27.42%毕业生认为拟签约工作发展空间更大,9.14%认为专业更加对口,6.76%因为拟签约单位能提供编制,5.96%因为单位提供更好的待遇,同时还有1.99%的毕业生考虑单位的地理位置更加优越。其次,影响毕业生解约的一个重要因素来自家庭(40.68%),主要是为了方便照顾家人或希望男女朋友在同一个城市工作等。另外,升学也是影响毕业生解约的原因之一(8.05%)。

1.毕业生个人原因。首先,研究生就业方向较为专一,就业选择范围较本科生小,尤其是医科毕业研究生在择业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与专业匹配度更高的岗位[4]。毕业生研究课题与科室研究方向对应度很强。根据我校医科毕业研究生的数据分析,医科毕业生解约的主要原因为拟签约单位较原签约单位的工作专业更加对口,具有更大的科研平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等。不仅很多医学研究生在签约非本专业单位后,再看到合适的本专业单位更容易违约,甚至即使签了单位与本专业相关但非专科的科室,也会更倾向于专科科室。比如研究脊柱骨折方向的毕业生之前签的单位提供的岗位是急诊科室的骨科,现在有机会去另外一家同类型医院的脊柱外科室时,在其他待遇、环境相似的条件下毕业生就会倾向于后者。

其次,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对就业工作期望值普遍较高,对个人发展、经济收入及工作单位的地理位置等都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因此在遇到自认为比原来签约单位更好的单位时,如签约单位提供编制、更高级别的医院、更好的工作待遇、离住房更近的工作地点等,就容易倾向违约。

最后,还有一部分毕业生选择升学,但由于博士研究生入学复试大都在3月份进行,一些考生在无十分把握录取的情况下往往会先确定一个工作单位,录取结束后若成功录取则毫不犹豫的和原单位解约。

2.社会及家庭原因。由于多方面的因素,长期以来我们没有建立起来个人的信用评价体系,个人的信用意识差,有悖于市场经济原则(刘玉芳,刘金祥:浅析高校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违约成因及对策),在整个社会包括高校毕业生都普遍存在契约意识淡薄的情况。从一定方面说社会大环境是造成研究生违约的客观存在因素。

同时,根据本次调查在违约学生中有40.68%的毕业生认为家庭因素是造成违约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年龄关系,研究生在毕业时很多已经结婚或者有了固定的男女朋友,所以不得不更加受到家庭方面的影响。在本次调查中发现,不少未婚的研究生在未与家人充分协商的情况下签约后,往往因为家人不同意其在远离家乡的城市工作而不得不解约回到生源地工作。已婚的毕业生需要权衡小家庭的就业,通常选择度大的一方要迁就另一方,从而造成违约。

3.单位原因。部分用人单位招聘时间较晚例如事业单位编制审批时间长,导致很多医院入校招聘较晚,优质单位如果招聘时间太晚,就会增加毕业生的违约几率。

另外,一些单位在招聘时并未如实反映工作岗位情况,加上毕业生在择业时对签约单位的工作要求、发展前景和工资待遇等没有充分了解就盲目签约,导致签约后发现单位的一些要求无法接受而申请违约,如无编制、工作三年内不允许休产假等。

最后,极少数单位在招聘时许诺的工资待遇、补贴、启动资金等不兑现,也会导致毕业生解约。

三、应对策略

通过对我校医科毕业生解约原因的分析,借鉴目前我校对违约处理的方法,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减少毕业生违约的情况。

1.加强思想教育,强化就业指导力度。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系统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帮助毕业生充分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教育学生以长远和发展的眼光择业就业,避免急于求成只看眼前利益导致择业过程中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从适应性教育、认知教育、专业教育等多方面系统性的帮助毕业研究生充分就业[5]。同时,要增强毕业生的诚信观念和法制观念教育,使诚信成为毕业生择业的准则,教育毕业生认真、严肃的对待每一份协议书。

2.进一步完善就业管理制度,规范就业管理。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就业签约、解约制度,加强对就业协议书的管理,详细注明违约的条件以及双方应承担的责任,使毕业生重视就业协议书的签订;还应该进一步探索适合本学校、学院甚至专业的违约管理方式方法,如建立导师签字认可、辅导员座谈、学院违约讨论会、就业中心审批讨论会等一系列制度进行约束与管理,坚决禁止二次解约的申请,尽量杜绝“骑驴找马”以及恶意解约现象的发生。

3.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有效沟通,广泛收集用人单位信息,保持信息的有效对接。学校是连接用人单位和学生的重要桥梁,就业部门应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用人单位的性质、规模、发展前景、工资待遇及岗位的需求,并为毕业生提供一个客观的评价作为参考,有利于指导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选择。同时,不断将学生的就业诉求反馈给单位,进一步帮助用人单位找到最适合的就业人选。

四、结语

通过对近五年来我校毕业医学研究生就业过程中违约现象的分析,使我们更加了解医学类研究生的就业心态,将有利于推进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完善、适应医疗卫生体系对医学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从而对医学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及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肖坤,王菲,李冠凯,吕兆兰.预防和控制高校研究生就业违约的有效措施研究――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3):210,216.

[2]段链,王晶桐,叶丽娜.医学毕业生就业违约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J].中国医院管理,2012,(10):64.

[3]赵敏,苏红.大学生就业主动违约的驱动因素与应对策略:以华东交通大学为例[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5,(4):131-136.

医学毕业生总结范文4

关键词:地方医学院校 英语专业 课程设置

一、引言

近十几年来高校不断扩招,英语专业已经由八、九十年代的紧俏专业演变成为当前供需趋于饱和的专业。在搜狐教育频道列出的最难就业的12个热门专业中,英语专业排第三,与计算机和法学位列前三甲1。中国教育在线2007年公布的统计信息显示,全国有本科高校678所,开设10大类340多个专业,根据开设某一专业的学校数看,英语是开设最多的专业,共有554所学校开设,占所有高校的83%以上2。在江西,所有33所本科院校(包括民办院校和独立学院)均开设有英语专业。另一方面,医药卫生行业却面临医学英语翻译人才数量严重不足的困境,亟需具备深厚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扎实的语言功底的复合型人才3。在这样的情势下,医学院校要当仁不让地承担起医学英语的教学任务,充分利用医学院校的特色优势,探索并完善 “英语+医学”的教学模式,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4。赣南医学院是江西省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医学院,从2006年开始招收英语专业本科生,一直坚持探索“英语+医学”的教学模式,至今已有四届毕业生。为了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深入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掌握历届毕业生对课程的反馈信息,以期对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提供依据。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和内容

本课题以英语专业2006级-2009级四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为英语专业课程计划中除了两课和公共课外的28门专业课程的满意程度。28门专业课程按模块分列如下: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设计

课题组成员召集本专业在校生进行了多次座谈,在广泛参考同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以及相关研究5-6的基础上,最终确定针对课程计划中的28门专业课程就课时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四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其中,课时量用太多、适中、太少评价,其余三个指标均用不满意、一般满意、很满意评价。问卷的最后设计一道开放问答题,旨在了解学生对英语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2.问卷调查

问卷经过多次试做和修订后放到“问卷星”调查网站,然后把链接发送到毕业生的QQ或邮箱,邀请他们积极参与,最终89人提交了有效问卷,其中2006级19人,2007级22人,2008级20人,2009级28人;这些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情况:外贸46人(50%),教学19(21%),管理4人(4%),翻译4人(4%),读研或正在考研的16人(18%)。

三、结果与讨论

我们将收集的问卷汇总分析后,发现毕业生对课时量的评价有较大分歧,有些课程课时量评价为“太多”或“太少”的比例都不低,应当引起注意;不过,毕业生对各门课程教学内容、方式和效果三项指标的评价高度一致,所以,我们取三项指标评价结果的加权平均值对各门课程教学满意度进行分析。具体结果和讨论如下:

(一)对专业课程课时量设置满意度

毕业生对所有课程课时量的总体评价较好,加权平均百分比为72.25%。四个模块的课程课时量的评价按照适中度降序排列如图表2所示。

从图表2可以看出,9门专业基础课中,对泛读的课时量评价最好;听力其次,但仍有14.41%的人认为课时太少;精读的课时略多,需要适当减少;其余课程的课时则需要适当增加,特别是口语、写作、笔译和口译等产出性课程的课时需要增加。

11门语言文化类课程的课时设置总体评价良好,特别是文体学和学术论文写作和英语教学法等三门课程的课时量设置受到毕业生的高度认可,其余只有第二外语(日语)和英语国家概况需要适当增加课时。

4门商务类课程中,国际贸易实务和外贸英语函电两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增加一定量的课时。对4门医学类课程课时的评价虽然总体不错,但认为课时太多或太少的比例不一,两厢加权来看,医学英语的课时需要增加,而对基础医学导论、临床医学概论和康复医学导论三门纯医学课程的学时评价出现分歧。

根据在校生访谈以及毕业生对问卷最后一道开放式问题的反馈意见,纯医学类课程不宜设置为必选课,应当设置为选修课,供有志于在医学相关行业就业或对医学感兴趣的学生选择,甚至有些毕业生认为英语专业应该在高年级设英语教学、商务英语、医学英语等分流方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是对“英语+医学”的教学模式的挑战。

(二)对专业课程教学满意度

毕业生对对所有课程教学三项指标的综合加权满意度不容乐观,平均百分比仅为48.6%,尽管不满意的平均值为10.17%,但一般满意的平均值高达41.23%,可见,我们需要大力加强课程建设力度,提高教学质量。毕业生满意度评价超过60%和不满意度超过10%的课程分别见图表3和图表4。

图表3所列课程满意度较高,除了任课教师的因素以外,还和学生的需求有着紧密的联系。满意度最高的两门课程均为商务类,这和半数毕业生从事外贸工作不无关系。紧随其后的是语音和听力,由于学校是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数学生来自省内或南方城乡,方言较重,听力水平较低,学生对矫正语音和提高听力的需求很强。接下来是两门翻译课程,满意度相当,也和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的实践需要密不可分。至于二外,可能归结为外语类学生对其他外语的好奇心,学生在开放问题的回应中普遍建议应增加二外的学时,尤其是是有志于考研或正在读研的学生。精读课是英语专业基础课中最为重要的综合性课程,涉及到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但从对课时的评价以及学生的意见看,还需要适当削减课时,并调整教学内容,学生对只关注语言能力的课程的动机普遍较低。

图表4中,3门纯医学类课程均榜上有名,结合毕业生对开放式问题的回应,我们可做两方面的总结:(1)“英语+医学”的培养模式落实不到位,课程脱离了学生的需求,因为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反应医学类课程都是纯粹的理论讲解,学生根本没有观摩和实践的机会,无法学以致用,并建议开设实践性更强、理论性较低的能够使他们获得医药卫生常识的课程;(2)“英语+医学”的培养模式不能强加于所有学生,相当比例的毕业生抱怨“被迫上医学类课程”,因为医学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是调剂进来的,他们升学时的第一志要么是医学院校的医学专业,要么是非医学院校的英语专业。

出现在图表4中的还有英语国家概况和英语写作两门课程。根据在校生座谈以及毕业生对开放问题的反馈,这两门课程一直由外教讲授,而外教把课程当做口语上,对教学大纲和教材置之不理,造成学生感觉不到学有所得。这说明我们需要加强对外教的教学管理,必须督促外教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

四、结语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数据和开放问题的回应以及在校生座谈记录的分析,我们发现毕业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总体评价比较满意,但我们仍需优化精读、笔译、口译、英语国家概况和第二外语等课程的课时安排,强化对外教的教学管理,加大力度提高各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另外,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实施英语和多种专业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比如“英语+医学”、“英语+商务”和“英语+教学”等,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使他们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跟踪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不同时间段对所学各门课程的评价,没有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和目的以及教师的教学态度、风格等人的因素纳入评价指标,我们将在日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盘点高考最难就业的12个热门专业[EB/OL].(2011-05-16)[2013-12-11]http:///20110516/n307601068_2.shtml

[2]开设数量最多的10大专业介绍[EB/OL].(2007-05-13)[2013-12-11]http:///zyjs_2924/20070513/t20070513_232216.shtml

[3]梁婕. 论中国―东盟合作背景下广西医学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J]. 大学教育, 2012 (7): 74-75.

[4]李彤, 曹珏, 李红, 等. 关于开设 “医学英语专业” 的市场前景分析[J]. 卫生职业教育, 2004, 19: 015.

[5]马松梅.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 西北医学教育,2011,4(2):355-358.

[6]荣朋涛, 王兰英, 黄培芳, 等.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分析[J].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09, 2: 041.

基金项目:

江西省社科规划课题(13WX303);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12176)。

医学毕业生总结范文5

[关键词] 社会评价 护士生培养 护理教育

为了更好地总结高等护理教育的规律,探索高等护理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台州学院医学院护理系、学生工作办公室、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对2002~2008届的护理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历时三个月,陆续走访了浙江省的上百家医疗卫生单位,采取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形式对护理专业毕业生工作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护士的工作是面向社会,面向广大公民,除有些在卫生保健机构从事保健工作,在学校从事护理教育工作外,目前重点是在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其中主要包括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预防保健等。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毕业生的素质较高,工作态度端正、工作责任心强、专业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专业技能娴熟、适应能力较强。毕业生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护理临床实践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部分毕业生在各方面表现均很突出,已经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或是重点培养的对象。同时,用人单位也指出部分毕业生需要加强的方面,例如,人文素养、人际沟通、开拓创新能力等。他们认为,一些毕业生的自主意识过强而心理素质相对较差,易满足,缺乏实干精神,在职业道德,吃苦精神方面都有所欠缺,在触及个人利益事情上表现比较偏激,有时表现为职业心理的不稳定。通过本次调查,医学院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用人单位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的建议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进一步加强对护士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现代护理人才的素质包括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专业业务素质、综合能力素质等几个方面。护理事业的发展有四大趋势:护理人员将成为医生的平等合作者;护理人员将成为社区卫生保健的主要力量;护理人员将成为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护理人员将为危重患者提供高质量、高技术服务。在经济飞速发展、改革不断深化的转型期社会里,社会各方面(包括护士生、家庭、用人单位、社会大众)对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护理专业毕业生有很高的期望。针对本次调查所显示出的毕业生的不足,护理教育应更加注重以下五个方面:

1.将护士生的素质教育纳入教学培养计划。护士生由于专业特点,基础及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多,课程压力大。可以一方面适当增加他们选修科目的比例,另一方面,整合课程之间的共同点,以增加素质课教育比例,减少专业课负担。此外,加快医学院校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针对不同年级和专业开设选修课程,建议开展心理学相关课程的教学,系统的培养护士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

2.重视对护士生心理品质的培养。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也包括病人的心理护理。这就需要护士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它主要表现在:工作中高度责任感、果断而坚韧的意志、准确而持久的记忆、热情而稳定的情绪及敏锐的观察力等,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造各种氛围,逐渐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3.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丰富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生社团,参加各种实践和志愿活动,在活动中锻炼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学校应该主动为学生搭建社会实践平台,鼓励护士生走出校园,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及基层医疗机构,使他们了解我国医疗卫生现状,培养职业素养和团队精神。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及各界人士,举办素质教育讲座,使护士生能够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开阔视野。

4.加强职业荣誉感的教育。目前,大多数护士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为人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譬如他们好以自我为中心,怕吃苦,怕脏怕累,自己又不肯吃亏,挫折能力差,心理素质相对较弱。再加上社会上普遍认为护士只是从事打针发药等简单工作的初级劳动者,使得他们觉得护士这个职业社会认同感不强。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的职业教育,以南丁格尔精神为指引,加强职业荣誉感教育,提倡奉献精神。

5.在校内管理方面,应加强学生“三自”工作力度,“三自”指得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使广大护士生从校内各种行为的自治中增强组织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建立执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医学院的护理教育大多仍是以专业知识为基本导向的教育模式。护理专业多数课程的理论体系与教学内容仍依附于以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的医学教育,强调疾病和治疗的多,讲病人与家庭社会、护理和预防的少。在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重点放在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学习。医学基础知识内容的安排偏重,课程内容和护理专业要求有一定的偏离,学科间衔接有待进一步调整。近年来,护理教育中“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相脱离”的问题已被多数人所认同。目前,护理专业教育已经普遍关注了学生专业技术,也就是实践技能培育的重要性,以专业技术为导向的教育模式逐渐进入实施阶段。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 护理模式和护理概念已发生了变化,护理工作已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从功能制护理转变为整体护理。执业能力的核心内容专业能力已成为当今护理专业培养的客观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建立执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修正护理教育课程体系框架。

执业导向的护理素质教育模式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借鉴世界各国护理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建立以执业为导向的护理素质教育结构理论模型,修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和执业要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建立以执业为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质量跟踪体系。

三、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由于护理专业自身的特点及我国社会人群存在对护理价值认识不足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专业大学生专业思想的稳定、学习的热情及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因此,护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帮助学生形成对本专业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学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长效机制,从大一开始,就要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就业教育等工作,帮助大学生了解护理专业职业发展和职业素质要求,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帮助学生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能力。就业指导的内容还包括就业思想、心理、就业信息、应试技巧、求职礼仪指导和专业技能训练,以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在临近毕业时会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主要原因是毕业生就业时的首选目标是城市里的大医院,而各地招收毕业生的时段相近,因此部分毕业生首次择业失败后就会面临就业“困难”。对此,医学院校应当积极鼓励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让学生们意识到在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工作更能体现人生价值,也有更多的机遇。鼓励先就业,后立业,再创业。同时,医学院校应加强毕业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瞄准目标、摆正位置,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脚踏实地做事,避免好高骛远。

四、加强对外交流和合作,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

在毕业生中进行跟踪调查,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发展和提高的手段之一。此次调研工作不仅使我们能够了解到毕业生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表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而且能够了解到社会对护理教育改革的观点和看法。调研工作加强了学校与其他单位的联系,使我们有机会学习和借鉴其他医学院校的教学经验,有的放矢地开展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实地考察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情况,可以向即将毕业的学生更全面地介绍用人单位,扩大毕业生的就业思路。同时,发挥毕业指导中心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与毕业生的联系,加深他们对母校的感情,让他们了解学校的新发展和取得的成就,使他们更有归属感。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征求他们对毕业生的意见和建议,为学校不断完善护理教育提供最直接的依据,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并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我校的培养方向和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地培养人才。尤其是实地调查,能够得到更真实、更深入的调查结果,能够加强与兄弟院校的联系,相互借鉴一些有特色的教学和培养模式,共同为护理教育教学的发展创新提供宝贵的素材和思路。

参考文献:

[1]袁芳,徐云.面向21世纪护理人员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实用护理杂志,1999,15(7).

医学毕业生总结范文6

中图分类号: G47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7)06-1387-02

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所关注的话题,此项工作开展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高校乃至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基层党团组织、学生干部及学生骨干的作用,大力开展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以确保毕业生文明、安全离校。

1 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大学生心理的不断变化,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的开展日益复杂和严峻,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毕业生文明离校思想教育不够重视

在2003年教育部关于做好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工作的通知中,就明确规定了要组织好思想教育活动,使毕业生文明离校,安全离校,带着感激之情离校。但是,目前学校在开展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中,把工作重点放在对毕业生不规范行为的管理与制约上,即放在“标”上,而对毕业生文明离校思想教育重视不够,即忽视了“本”,从而达不到标本兼治。即使对毕业生开展离校前思想教育,也是“雷声大、雨点小”,仍然把工作开展放在“开几个会、讲几句话”层面上,使得毕业生只讲“离校”,不讲“文明”,从而使实际效果打大折扣。

1.2 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缺乏制度管理

制订科学合理的制度并保证制度的实施,用制度去管理和约束毕业生文明离校,是高校在开展此项工作中必须着手解决的问题,健全的制度才能导致规范的管理和约束。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在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中,仍然是“哪里有问题,我们就在哪里出现”以及“亡羊补牢”式的应急的、随机的处理方法,尤其是缺乏对毕业生不规范行为的惩戒制度,这势必会给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1.3 毕业生文明离校监督机制不健全

目前高校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开展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对毕业生文明离校进行有效监督,从而避免不文明行为的发生。其关键在于没有建立起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尤其是缺乏毕业生自我监督体制,从而不能起到“点面兼顾”以及“以点带面”的效果。

2 做好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的几点措施

2.1 加强对毕业生文明离校思想政治教育,着重治“本”

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各项工作的生命线。高校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也离不开这根生命线,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通于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才能真正使“文明”深入毕业生内心,才能解决毕业生文明离校“本”的问题。

2.1.1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成立专门毕业生文明离校思想政治工作部门,院系成立相应工作小组,对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加强对毕业生文明离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

2.1.2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影响作用,可以尝试分阶段开设毕业生文明离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特别是医学生,在毕业前应着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有利于使医学生从一名“学生”向“医生”角色的转变,有利于医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

2.1.3 探索毕业生文明离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尤其要加强网络、校报、广播等媒介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氛围。

毕业生文明离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应该本着贴近毕业生实际,贴近毕业生生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2.2 加强制度建设,用健全合理的制度去规范和管理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

制度是工作规范化的保证,科学合理的制度可以保证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需要深入毕业生群体当中去,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座谈、走访等形式,了解毕业生群体思想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制订出科学的、合理的、人性化的制度。尤其是在对以往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进行总结,找出工作弱点所在,用制度去弥补和纠正错误和缺点。制度的力量必须通过制度的实施才能得以发挥,这就需要制度的实施者能够克服“人治”因素影响以及改变“随机式”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切实使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规范化。

2.3 建立和完善毕业生文明离校监督体制

合理有效的监督是使毕业生离校“文明”的保障和前提条件,监督的目的是预防“反文明”现象的发生,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离校过程中存在的“打、砸”现象,体现了监督的缺乏和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