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硕士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贸易硕士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贸易硕士论文

国际贸易硕士论文范文1

国际贸易中应用电子商务能显著的降低交易成本。因为商品的总成本等于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双方的交易成本之和,所以假设商品的生产成本不变,则总成本下降。成本下降,则价格下降,商品更有竞争优势,因而使收益增加。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造成了传统的以纸为载体的硕士论文贸易单证和文件的数量激增。国际贸易的主要业务程序包括:合同的订立、商检、运输、保险、支付及进出口报关。一个中等规模的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一年要发出或接受定单10万张以上,大企业则在40万张左右。因此对企业尤其是大企业,采用无纸贸易就意味着节省少则数百万美元,多则上千万美元的成本。一笔国际贸易成交签约后也会涉及到商检、运输、保险、支付及进出口报关等许多方面的问题。而且往住持续时间较长。据统计,一笔国际贸易业务中有40多种不同的单证,连同正副本一共有360份以上。他们要在20多个部门问流转,费力费时,成本高,传输慢,易出差错。在传统的贸易条件下,这些单证和文件的处理完全凭手工作业,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出错率高。并且处理起来非常复杂,不但要考虑到单证处理,还要考虑到在处理这些单证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政府部门、海关、商检、银行、外汇管理等机构办理相应的单证所需要等待的时间。制造商、供货商和消费者之间,跨国公司与各分公司之问迫切要求提高商业文件和单证的传递和处理速度、缩短空间和传递处理的正确度。而电子商务很明显能够满足这些要求。

B、电子商务为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创造了贸易机会,从而增加收益信息革命把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带入了一个网络经济、数字化生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类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都与信息网络密切相关。交互式网络模式为国际贸易提供了种信息完备的市场环境,在解除了传统贸易活动中物质、时间、空间对贸易双方限制的条件下,实现了资源的跨国传递和信息共享,一些公司在传统国际贸易运行环境下难以克服的区位劣势和竞争劣势得以克服。例如,通过互联网,企业可以构筑覆盖全球的商业营销体系,实施全球性经营战略,加强全球范围内的行业间合作,从而增强全球性竞争能力,这对于中小企业尤其适用。因为在传统的贸易方式下相对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中小企业受资金、人力等资源条件的限制,开拓海外市场的难度很大,许多中小企业,在产品上虽有优势,但苦于无实力开拓市场,只能维持小规模经营。而通过互连网络的信息资源共享,中小企业不仅能获得自身以常规方式无力收集的市场信息,还可以像大企业一样上网拓销,促进与遍布全球的公司间的台作,从而形成一种更大、更有效的经济规模,使自己更具竞争力,为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机会。

总之,由于信息在互联网中充分、便捷地流动,减少了国际贸易中交易的不确定性和市场发展的盲目性,进一步削弱了因不完全信息或信息的不对称而产生的国际市场垄断行为,较好地实现了国际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全球范围内动念的资源优化配置。

C、有利于企业冲破新的市场壁垒,增加贸易机会,从而增加收益

近几年来,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日趋显著,国外许多大公司已明确宣布,谁不采用EDI供货,就拒绝同谁订货。发达国家许多与商贸有关的部门,如金融、保险、海关等对EDI的应用都提出了要求,美国和欧盟大部分国家的海关己宣布,从1992年起,不采用EDI方式办理手续的公司,将会被推迟受理或不被选为贸易伙伴。由此可见,EDI的应用使国际市场上形成了一个新的市场壁垒,不用EDI就等于被排斥在这个壁垒之外。因此,开发和应用EDI对于冲破这个新的市场壁垒,增加对外贸易机会具有非常重要而且积极的战略意义。 D、通过更有效地为客户服务而增加贸易机会,使收益增加许多公司正在开始使用电子商务必进行客户服务,在网上介绍产品,提供技术支持、查询订单处理信息,不仅可以解放公司自己的客户服务人员,让他们去处理更为复杂的问题,调整与客户的关系,而且也会使客户更满意。公司常常收集和存储有关客户和产品的信息,放入只有拥有一定权限的雇员才能开取的数据库。客户可以进入公司在因特网上的WEB站点,输入它的定购号,查询它所定购的产品是否己经装车待运,然后就等第二天早上到货了;这类信息可以在送货公司的WEB站点上检索,一分钟就足够了。客户的满意程度,从某种程度上讲,是衡量企业销售是否成功的根本,也是企业赖以存在的基础。试想,一个无法提供足以令客户满意、方便服务的公司,如何吸引客户的眼光,又如何最充分的开展其业务,在竞争的市场中站稳脚跟。

E、服务贸易将成为国际贸易的增长热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年增长率远远超过国际货物贸易,在全球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其发展水平己成为衡量一国(地区)对外贸易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电子商务的兴起更是为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电子商务方式下,任伺一种可数字化的服务在网上瞬间传送到世界各地,大大降低了服务贸易的成本,提高了服务贸易效益。同时网络技术使原本当地化特征突出、市场化相对较低的服务产品(如医疗、教育、咨询、设计、艺术创作等)也进入了国际市场,丰富了服务贸易的品种,扩大了服务贸易规模,并为金融、保险、电信、运输等主流服务业营造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国际贸易硕士论文范文2

国际物流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并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已被广大学者所关注。吴正芳(2007)在其硕士论文《湖南省国际物流产业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一文中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通过对湖南省国际物流产业与湖南省进出口贸易的相关分析以及湖南省出口贸易与湖南省国际物流总产值、湖南省进口贸易与湖南省国际物流总产值之间的多个模型比较分析,应用平稳性检验、基于 VAR 模型的协整分析方法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实证了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和明显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而且国际物流产业对进口贸易的影响最为显著。

杨长春(2007)选取了北美、日本、欧洲三个国际物流发展较早和贸易最为活跃的地区,对其进出口贸易总额和贸易货物海运运输量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了二者之间具有反馈性的互为因果关系的结论。

林青(2009)以贸易成本作为切入点,将国际物流的每一过程融入到国际贸易相关的商品流通环节中,最后论证了物流成本的降低可以节省公司财务成本、时间成本以及信息甄别成本。王领(2010)运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上海市1978-2008年间的货物运输量、港口货物吞吐量与进出口贸易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港口进出口吞吐量和进出口之间具有单向因果关系,进出口额的增加会在长期内促进上海市港口吞吐量的增加,但吞吐量的增加并未对进出口额的增加起到促进作用。而另一方面,在短期内进出口额的增加是货物运输量增加的单向Granger原因,长期内,运输量的增加是进出口额增加的单向Granger原因。

王友丽, 王健(2011) 对台湾1989-2007年间水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和运输、仓储与通讯产业值数据利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进行分析,得出台湾水产品进出口贸易与物流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且物流是水产品贸易的单向Granger原因,物流能促进台湾水产品的贸易而反之不然。张永浴(2011)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中泰边双边贸易额和货物吞吐量进行了分析,得出中泰贸易和中泰物流间存在反馈性互为因果关系,并且双边物流能力对贸易的促进作用比贸易对物流的促进作用大,从而奠定以物流为着力点,促进双边贸易额增长的观点。

高秀丽,孟飞荣(2012)根据广东省1978-2010年进出口贸易额、港口吞吐量和货物运输量年度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协整理论和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分析广东省对外贸易与国际物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对外贸易与国际物流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 国际物流对对外贸易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对外贸易对国际物流的影响不显著。

2、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

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建立在“零交易成本”的严格假设基础上,不考虑贸易的交易费用和国外的运输成本,但这一假设并不符合实际情况。随着研究假设条件的逐步放宽,国际物流成本作为国际贸易交易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Zhong Ming(2011)文章利用协同机制分析了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的协同度,以大连港为研究实例,结果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邓凤祥(2003)指出国际物流成本是为了实现国际贸易,货物自生产完毕到投入销售的整个为国际贸易需要的物流过程所支付的成本总和。王昱祺(2010)从地理与经济条件、物流规模、基础设施、港口管理与服务水平以及发展潜力几个方面考虑,建立了我国国际物流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该指标体系对我国主要港口的国际物流发展水平进行了客观地评价。钟建军(2010)从产业集群视角出发研究港口物流集群化发展及其对对外贸易的影响,构造了港口物流产业集群集聚度指标,并以宁波港为例实证分析了宁波港港口物流产业集聚规模与港口物流吞吐量对实际自营进出口总额的影响,认为港口物流产业集群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港口物流产业集群的集中度越高,对对外贸易影响的增量系数、弹性系数越大。彭汝佳(2011)在分析港口物流水平对对外贸易影响作用机理的前提下,建立了港口物流评价体系,选取我国五大港口群中具有代表的 18 个港口为样本,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沿海港口物流发展水平影响对外贸易发展的程度以及从哪些方面来影响对外贸易发展。齐领军(2012)将贸易时间分解为贸易便利时间和物流时间,通过扩展的引力模型研究贸易时间对东亚地区贸易的影响。认为贸易便利时间和物流时间都会对国际贸易产生显著的影响,但是物流时间比贸易便利的影响更大。一国出口总贸易时间延长10%,该国出口贸易量将减少5%。且不同出口国之间的相对总贸易时间增加10%将导致时间敏感产品的出口比值下降5.5%。而零部件出口比值将下降7.7%。

3、综合述评

从上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可知:学者们在研究国际物流对对外贸易的影响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研究所选取的指标如港口货物吞吐量、进出口总额、港口物流增加值等较为单一,但为什么选取这些指标并没有给出详细原因,且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得到的各研究结果能对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进行概括描述,但研究重复性较高。

参考文献:

[1]王领.对外贸易与现代物流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上海市 1978-2008 年的数据[J].国际贸易问题,2010(1):59-65.

[2]段虹宇.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8(32):18-20.

[3]孔原.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 [J].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2010,3(4):335-340.

[4]张宁.浅析现代物流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J].国际贸易, 2010(1):97-98.

[5]陈虎,杨勇攀.区域经济发展与物流能力因果关系的实证检验 [J]. 统计观察,2010(9):90-91.

国际贸易硕士论文范文3

关键词 蔗糖产业;发展历史;背景;影响;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6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317-04

Research Summary of Sucrose Industry Development

LI Zi-wei 1 LI Yong-qin 2 YANG Xin-kai 3

(1 Dehong Prefectur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 in Yunnan Province,Mangshi Yunnan 678400; 2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3 Dehong Prefecture Forestry Bureau)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sucrose industry related literature,research contents of scholars were summarized.The history and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sucrose industry and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direction were summarized,the influence of weather on sucrose indust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were analyzed,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ucrose industry were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sucrose industry;development history;background;influence;problems;countermeasures

据李杨瑞主编的《现代甘蔗学》[1]一书中可知,我国甘蔗栽培在汉代以前就已经推广至今湖南、湖北地区,说明我国蔗糖产业的发展历史悠久。国内各行各业的学者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内容对蔗糖产业进行了不同研究。通过阅读有关蔗糖产业的文献,依据学者们的研究内容,对蔗糖产业发展的历史、蔗糖产业发展的理论背景、新技术发展方向、天气对蔗糖产业的影响、发展产业链的问题和蔗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综述。

1 蔗糖产业发展的历史

厉益在其硕士论文《1602―174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蔗糖贸易研究》[2]一文中探讨了荷兰东印度公司蔗糖贸易兴起的原因、经营的蔗糖种类、蔗糖贸易的方式和利润及蔗糖贸易对荷兰、荷兰东印度公司、台湾、巴达维亚和欧洲及亚洲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周正庆在其发表的文章《明清时期我国蔗糖外销的流向》[3]中,研究明末开始我国蔗糖产业对世界糖业市场的作用,分析表明我国从明末开始蔗糖业已经成为世界糖业市场上的一个重要支柱;同时周正庆又在其发表的文章《16世纪中至17世纪初我国蔗糖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及其影响》[4]中表明:明嘉靖年间白糖的发明给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与民众的社会生活带来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林诗维在《近代西爪哇华人蔗糖业探源――兼论福建蔗糖业对巴达维亚蔗糖业的影响》[5]一文中,研究表明在17―18世纪,大量具有蔗糖业经验的福建人移居西爪哇地区为当地带来了甘蔗的种植技术和优良品种,而且带来了传统的制糖方法;李启斌、李启明在《云南蔗糖产业组织变迁的经济学分析》[6]中回顾变迁的路径、归纳变迁的特点与影响因素之后,运用产业组织理论、SCP范式与博弈分析的方法对云南蔗糖产业组织变迁进行了深入的解释、检验与分析;唐咸明在其文章《近代两广蔗糖业和城镇经济网络互动探析》[7]中表明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关系,广东的蔗糖业和城镇经济网络都比广西发达,并且形成了对广西的强力辐射作用;美国科学家EGGLESTON G,LEGENDRE B,TEW T [8]研究不同品种在同样的冻害处理下,对其加工指标的变化研究。

2 蔗糖产业发展的理论背景

邓军、蔡晓琳、付思明等在《中国蔗糖产业布局及发展对策》[9]一文中系统的介绍了我国蔗糖产业通过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形成了桂中南、滇西南、粤西琼北的优势区域,促进了蔗糖产业快速发展;郭祀远、蔡妙颜在其发表的文章《蔗糖的地位不可取代――论食糖与化学合成甜味剂的消费特性》[10]中分析我国甜味剂的消费现状,并指出蔗糖在我国甜味剂中的地位不可取代;卢庆南、梁贤、陆宇明等共同发表的文章《论广西蔗糖产业经济及其发展战略》[11]一文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蔗糖产业经济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张华在其博士论文《我国蔗糖业竞争力分析和可持续发展研究》[12]中认为中国加入WTO以后对中国的蔗糖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是一把双刃剑,同时认为国内主张“国际糖价低迷时,可以用进口蔗糖来代替国内蔗糖生产”的观点是错误的。分析表明糖精的存在对我国蔗糖产业的发展存在很大的障碍,提出了需要通过宏观控制糖精的生产,促进我国蔗糖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朱鑫榕、王亚星发表的《蔗糖国际贸易价格对中国甘蔗产业的影响研究》[13]一文中,通过分析国内与国际蔗糖价格的变化,进一步探讨了蔗糖价格扭曲的现状与原因;任春峰在《广西蔗糖产业组织化发展模式分析》[14]一文中对现存的几种蔗糖产业组织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朱朝枝、陈如凯、张 华等共同发表的文章《中国蔗糖产业政策构建的基本内容》[15]中利用我国蔗糖产业的相关背景进行分析,提出了中国蔗糖产业政策构建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内容;梁戈夫、刘炫、杨 亢等发表的文章《蔗糖产业价值链分析及创新价值导向研究》[16]中引入了价值链的分析方法,并对蔗糖产业进行了分析;韦异、粟晖、张英等在《蔗糖的衍生化加工》[17]一文中综合论述了蔗糖的衍生化加工的历史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重点指出以蔗糖为原料的工业产品以及高甜度、低热量的甜味剂是今后的研究开发方向;凌伶在其发表的文章《崇左市蔗糖生产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18]中对崇左市蔗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蒋健行在其发表的《蔗糖业对广西经济促进作用及发展对策研究》[19]一文中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广西蔗糖业的现状,探讨蔗糖业对广西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李必庆在《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的哲学思考》[20]一文中,运用哲学观点依据广西蔗糖产业的发展具体情况,论述蔗糖业在推动广西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及蔗糖产业发展的辨证思考,提出加快广西蔗糖产业科学发展的一些建议;郭祀远、李琳、蔡妙颜等在《蔗糖的使用特性与糖业的发展》[21]中重点分析了世界蔗糖的产销现状和我国制糖工业的发展前景;南非学者ZHOU M对传统的甘蔗育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对新的育种方法进行了设想[22]。

3 新技术发展方向

贾冰在其硕士论文《广西蔗糖业技术创新中专利战略研究》[23]认为广西开展蔗糖业技术创新中的专利战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样邱永健在他的硕士论文《广西支柱产业技术创新问题与对策――广西蔗糖业技术创新分析》[24]中,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出发侧重研究广西蔗糖业振兴之路;秦菊霞在其硕士论文《蔗糖及甘蔗糖蜜发酵生产L-乳酸的研究》[25]中对现有菌株进行紫外诱变,选育出适合蔗糖和甘蔗糖蜜发酵生产L-乳酸的菌株;保国裕、蓝艳华共同发表的文章《甘蔗的生物炼制―蔗糖业生物工程的新技术和新产品》[26]中从提高甘蔗资源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和治理糖厂废液、废气资源化利用、减少污染出发,介绍生物工程的新技术可生产的产品如蔗多酚、活性蛋白肽、β-葡聚糖、右旋糖苷等并介绍酒精蒸馏废液培养固氮菌及低压回收CO2的利用;蓝艳华、保国裕又共同在发表的文章《蔗糖产品多样化探讨》[27]中介绍近几年国内外蔗糖品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适合我国开发生产的蔗糖新品种,实现蔗糖产品多样化,以满足国内食糖消费需求;保国裕在其《蔗糖生产甘露醇等若干水解氢化产品》[28]一文中介绍如何利用蔗糖生产甘露醇等若干水解氢化产品;李恬、周星、徐 进等在共同发表的文章《以蔗糖为底物双酶法合成直链糊精》[29]中介绍了如何选用蔗糖磷酸化酶和葡聚糖磷酸化酶合成直链糊精,并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倪军明、李军平发表的文章《蔗糖深加工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30]重点阐述了目前蔗糖工业存在的问题,介绍了近几年来蔗糖深加工的新技术、新方法,阐明了蔗糖深加工技术的发展方向与前景;米慧芝、杨登峰、关 妮等在发表的文章《高浓度蔗糖酒精发酵的初步研究》[31]中,重点介绍了我国对于研究高浓度蔗糖酒精发酵的历程;许树宁、方锋学、唐仕云在文章《同施肥量对甘蔗产量和蔗糖分的影响》[32]中介绍了不同施肥量对蔗糖分的影响;邱华、齐暑、华劲在文章《蔗糖酯的合成研究进展》[33]中综述了蔗糖酯的合成方法及工艺的研究进展,还对蔗糖酯粗品的纯化工艺进行了介绍;齐兵建在《蔗糖酯的生产与应用进展》[34]一文中对蔗糖酯国内外的生产现状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进行了综述;范家恒、吴文剑、周文英在《蔗糖制果糖及葡萄糖的工艺探索》[35]一文中介绍了蔗糖酶水解蔗糖制造果糖及葡萄糖的方法;覃家法、黄宝中在《金融危机下的广西蔗糖业发展状况及对策探讨》[36]一文中提出面对当前经济形势,建议促进产品和产业结构升级、扩大产业链、加快资金链建设、发展现代物流供应链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对策以加速广西蔗糖业的发展;意大利科学家ARATO E,BOSIO B,PAOLO C,et al[37]通过多年研究电化学器,开发了蔗渣反应装置MCFC用于发电;我国台湾学者利用低温转化技术(LTC)[38]可用滤泥等副产品生产油、活气碳和不凝气。

4 天气对蔗糖产业的影响

谭宗琨、欧钊荣、何燕在《广西蔗糖发展主要气象灾害分析及蔗糖产业优化布局的研究》[39]中分析制约广西蔗糖发展的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谭宗琨、何燕、黄中艳共同在《云南气候对甘蔗产量和蔗糖分的影响分析》[40]中分析云南各地甘蔗产量、榨季糖分含量与温度、降雨、日照等气侯要素的关系。何燕、谭宗琨、丁美花在《制约广西甘蔗产量及蔗糖分含量的关键气象条件研究》[41]一文中研究广西各地甘蔗产量、榨季糖分含量与温度、降雨、日照、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关系;何鹏、吴初梅、符永兴等在《钦州市蔗糖生产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初步分析》[42]中对广西钦州市多年原料蔗产量、榨季糖分含量与气象条件关系进行相关分析;何燕、谭宗琨、丁美花等在《2008年罕见低温冻害对广西甘蔗及蔗糖业的影响》[43]一文中分析2008年广西出现罕见低温冻害天气的特征、成因及其对广西甘蔗及蔗糖生产造成的具体影响;谭宗琨、欧钊荣、何燕在《全球蔗糖主产国甘蔗产量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初步研究》[44]的研究为国内开展全球蔗糖产量监测预测服务奠定理论基础;符合、吴全衍、谭宗琨在《蔗糖生产最佳榨期和高糖期的预报》[45]中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蔗糖生产最佳榨期和高糖期预报的理论依据和预报方法;澳大利亚学者INMAN-BAMBER N G,LAKSHMANAN P,PARK S[46]研究了不同的水环境下甘蔗的性状。

5 产业链的发展情况

林涛、梁贤、刘德源等在《广西节约循环型蔗糖业产业发展研究》[47]中析了广西发展节约循环型蔗糖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杨怀珍、董欢欢、熊炜在《蔗糖业供应链风险因素的识别与评价》[48]中根据蔗糖业供应链的特点,提出了影响蔗糖业供应链的风险因素;任廷凯在其硕士论文《蔗糖工厂的发展现状与设计研究》[49]中研究如何创造适应我国南方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现代蔗糖工厂;秀英在文章《泛北部湾蔗糖产业产销联盟建构探析:广西视角》[50]中提到可实现广西与泛北国家甘蔗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融入世界蔗糖业市场,提高区域蔗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陈耀丰在《湛江地区蔗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51]一文中提出湛江蔗糖产业需要整合聚集甘蔗资源,延长甘蔗产业链,释放农业金融特别是农业贷款的作用;屈志光、陈光炬、王秋跃在《绿色产业链视角下的蔗糖产业发展探析》[52]中提出构建甘蔗制糖绿色产业链的建议;黄可人、王华在《基于产业链整合的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研究》[53]一文中提出通过产业链中的主导企业引领产业链条有效整合来提升蔗糖产业的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推动蔗糖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倪军明、李军平在《蔗糖深加工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54]中介绍了近几年来蔗糖深加工的新技术、新方法,阐明蔗糖深加工技术的发展方向与前景;刘极健在《蔗糖的深加工》[55]中介绍了几种蔗糖深加工产品的生产方法及用途;倪军明、李军平在《蔗糖深加工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56]中介绍了近年来蔗糖深加工的新技术、新方法,阐明了蔗糖深加工技术的发展方向与前景。

6 蔗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鲁强在《临沧市蔗糖业发展研究》[57]中写到临沧市蔗糖业的内外部环境日趋严峻;李杨瑞、毛昌祥、唐其展在《“2008―2009亚洲国家蔗糖产量降低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58]中探讨了全球、特别是亚洲蔗糖产量降低的原因;薛亮、聂新鹏、王晋臣在《规模化发展―广西蔗糖业生产的必由之路》[59]中提到广西蔗糖业要发展规模化存在的问题;万崇兴、韦日成、万语在《崇左市蔗糖产业“4331”发展战略研究》[60]中系统研究了广西崇左市糖业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发展思路和对策;粟增富、杨桦、梁海珍在《广西蔗糖产业集群效应分析》[61]一文中审视广西蔗糖产业大而不强的原因;李海明、吴松海、林一心在《浅析甘蔗蔗糖分下降的原因》[62]中简述了蔗糖分下降的原因;江永、沈力、胡朝晖等在《广东原料甘蔗质量管理的问题及对策》[63]指出了广东原料甘蔗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任春峰在《制约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的瓶颈分析》[64]中从技术、市场和政策3个层面分析了制约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的瓶颈;非洲学者RCRONJ? C P,MTYMON A,JONES P,et al一直对导致甘蔗大面积黄叶的病原体进行分析[65]。张跃彬在《中国蔗糖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分析》[66]一文中,提出我国蔗糖产业化发展要重点建立健全5个机制;李杨瑞在《对加入WTO后广西蔗糖业发展的几点意见》[67]中讨论了要对优势蔗糖产区给予重点扶持;邓军、张跃彬在文章《云南省蔗糖产业布局现状与分析》[68]中提出了云南省蔗糖产业布局的保障措施;贺贵柏在《广西蔗糖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69]中系统地提出了广西蔗糖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6项对策措施;陆耀邦、梁自力在文章《对发展广西蔗糖业的一点思考》[70]中提出要建立蔗糖业风险预测机制、调减甘蔗面积、延长制糖企业产业链等6点建议;农日东、林素娟在《做强做优广西蔗糖业的主要思路及保障措施》[71]对如何做大做强广西蔗糖业提出了对策;张逸庭、杨逢乐、杨 馗等在《蔗糖厂“三废”资源化治理工程实践》[72]中建议将污染物全部转化为可就地使用的微生物肥。

7 结语

在了解以上学者对国内外蔗糖产业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理论分析研究蔗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这些问题所发生的原因,同时可以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8 参考文献

[1] 李杨瑞.现代甘蔗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 厉益.1602―174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蔗糖贸易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1.

[3] 周正庆.明清时期我国蔗糖外销的流向[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0(2):129-132.

[4] 周正庆.16世纪中至17世纪初我国蔗糖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及其影响[J].中国农史,2005,24(1):45-52.

[5] 林诗维.近代西爪哇华人蔗糖业探源――兼论福建蔗糖业对巴达维亚蔗糖业的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92-198.

[6] 李启斌,李启明.云南蔗糖产业组织变迁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6(6):156-160.

[7] 唐咸明.近代两广蔗糖业和城镇经济网络互动探析[J].社会科学家,2009(4):144-146.

[8] EGGLESTON G,LEGENDRE B,TEW T.Indicators of freeze-damaged sugarcane varieties which can predict processing problems[J].Food Chemistry,2003,87(1):119-133.

[9] 邓军,蔡晓琳,付思明,等.中国蔗糖产业布局及发展对策[J].甘蔗糖业,2011(1):57-60.

[10] 郭祀远,蔡妙颜.蔗糖的地位不可取代――论食糖与化学合成甜味剂的消费特性[J].甘蔗糖业,2000(3):48-53.

[11] 卢庆南,梁贤,陆宇明,等.论广西蔗糖产业经济及其发展战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99-102.

[12] 张华.我国蔗糖业竞争力分析和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3.

[13] 朱鑫榕,王亚星.蔗糖国际贸易价格对中国甘蔗产业的影响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7):23-24.

[14] 任春峰.广西蔗糖产业组织化发展模式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3):24.

[15] 朱朝枝,陈如凯,张华,等.中国蔗糖产业政策构建的基本内容[J].发展研究,2007(8):54-56.

[16] 梁戈夫,刘炫,杨亢,等.蔗糖产业价值链分析及创新价值导向研究[J].广西蔗糖,2010(2):19-23.

[17] 韦异,粟晖,张英,等.蔗糖的衍生化加工[J].化学世界,2011(11):563-566.

[18] 凌伶.崇左市蔗糖生产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J].技术与市场,2012(3):93-94.

[19] 蒋健行.蔗糖业对广西经济促进作用及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7):102-103.

[20] 李必庆.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的哲学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7(4):142-144.

[21] 郭祀远,李琳,蔡妙颜,等.蔗糖的使用特性与糖业的发展[J].中国甜菜糖业,1998(6):27-30.

[22] ZHOU M.Conventional Sugarcane Breeding in South Africa:Progress and Future Prospects[J].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2013,4(2):189-197.

[23] 贾冰.广西蔗糖业技术创新中专利战略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8.

[24] 邱永健.广西支柱产业技术创新问题与对策[D].南宁:广西大学,2011.

[25] 秦菊霞.蔗糖及甘蔗糖蜜发酵生产L-乳酸的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8.

[26] 保国裕,蓝艳华.甘蔗的生物炼制――蔗糖业生物工程的新技术和新产品[J].甘蔗糖业,2011(6):57-66.

[27] 蓝艳华,保国裕.蔗糖产品多样化探讨[J].甘蔗糖业,2012(6):56-60.

[28] 保国裕.蔗糖生产甘露醇等若干水解氢化产品[J].甘蔗糖业,1998(5):44-48.

[29] 李恬,周星,徐进,等.以蔗糖为底物双酶法合成直链糊精[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2(10):14.

[30] 倪军明,李军平.蔗糖深加工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J].甘蔗糖业,2005(1):33-38.

[31] 米慧芝,杨登峰,关妮,等.高浓度蔗糖酒精发酵的初步研究[J].中国酿造,2011(2):46-48.

[32] 许树宁,方锋学,唐仕云,等.不同施肥量对甘蔗产量和蔗糖分的影响[J].中国糖料,2012,19(1):9-10.

[33] 邱华,齐暑华,王劲.蔗糖酯的合成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07(10):47-51.

[34] 齐兵建.蔗糖酯的生产与应用进展[J].食品科技,2004(6):49-52.

[35] 范家恒,吴文剑,周文英.蔗糖制果糖及葡萄糖的工艺探索[J].甘蔗糖业,2007(1):34-40.

[36] 覃家法,黄宝中.金融危机下的广西蔗糖业发展状况及对策探讨[J].广西蔗糖,2010(1):42-47.

[37] ARATO E,BOSIO B,PAOLO C,et al.Preliminary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limit performance of molten carbonate fuel cells[J].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01(102):74-81.

[38] TSAI W T,CHEN H P,LAI C W,et al.Preparation of adsorbents from sugarcane manufacturing by-product filter-mud by thermal activation[J].Journal of Analytical and Applied Pyrolysis,2003(70):399-411.

[39] 谭宗琨,欧钊荣,何燕.广西蔗糖发展主要气象灾害分析及蔗糖产业优化布局的研究[J].甘蔗糖业,2006(1):17-21.

[40] 谭宗琨,何燕,黄中艳,等.云南气候对甘蔗产量和蔗糖分的影响分析[J].甘蔗糖业,2008(1):15-21.

[41] 何燕,谭宗琨,丁美花,等.制约广西甘蔗产量及蔗糖分含量的关键气象条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8):3181-3184.

[42] 何鹏,吴初梅,符永兴,等.钦州市蔗糖生产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初步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7(4):31-33.

[43] 何燕,谭宗琨,丁美花,等.2008年罕见低温冻害对广西甘蔗及蔗糖业的影响[J].灾害学,2009(1):68-72.

[44] 谭宗琨,欧钊荣,何燕.全球蔗糖主产国甘蔗产量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2007(1):71-75.

[45] 符合,吴全衍,谭宗琨.蔗糖生产最佳榨期和高糖期的预报[J].气象,1995(11):113-114.

[46] INMAN-BAMBER N G,LAKSHMANAN P,PARK S.Sugarcane for water-limited environments:Theoretical assessment of suitable traits [J].Field Crops Research,2012(134):95-104.

[47] 林涛,梁贤,刘德源,等.广西节约循环型蔗糖业产业发展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8(2):523-527.

[48] 杨怀珍,董欢欢,熊炜.蔗糖业供应链风险因素的识别与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12(5):73-76.

[49] 任廷凯.蔗糖工厂的发展现状与设计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50] 秀英.泛北部湾蔗糖产业产销联盟建构探析:广西视角[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3-17.

[51] 陈耀丰.湛江地区蔗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广东农业科学,2010(7):407-409.

[52] 屈志光,陈光炬,王秋跃.绿色产业链视角下的蔗糖产业发展探析[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4):115-117.

[53] 黄可人,王华.基于产业链整合的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7):57-60.

[54] 倪军明,李军平.蔗糖深加工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5(2):60-63.

[55] 刘极健.蔗糖的深加工[J].化工时刊,1999(10):6-10.

[56] 倪军明,李军平.蔗糖深加工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J].现代食品科技,2005(2):190-192.

[57] 鲁强.临沧市蔗糖业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58] 李杨瑞,毛昌祥,唐其展.“2008―2009亚洲国家蔗糖产量降低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广西农业科学,2010(1):80-84.

[59] 薛亮,聂新鹏,王晋臣.规模化发展――广西蔗糖业生产的必由之路[J].农业经济问题,2004(4):40-43.

[60] 万崇兴,韦日成,万语.崇左市蔗糖产业“4331”发展战略研究[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2011(4):80-86.

[61] 粟增富,杨桦,梁海珍.广西蔗糖产业集群效应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24):185-187.

[62] 李海明,吴松海,林一心.浅析甘蔗蔗糖分下降的原因[J].甘蔗糖业,2004(4):25-27.

[63] 江永,沈力,胡朝晖,等.广东原料甘蔗质量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甘蔗糖业,2008(4):50-54.

[64] 任春峰.制约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的瓶颈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S1):100-102.

[65] RCRONJ? C P,MTYMON A,JONES P,et al.Association of a phytoplasma with a yellow leaf syndrome of sugarcane in Africa[J].Annals of Applied Biology,2008,133(2):177-186.

[66] 张跃彬.中国蔗糖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分析[J].甘蔗糖业,2004(5):49-53.

[67] 李杨瑞.对加入WTO后广西蔗糖业发展的几点意见[J].广西农业科学,2003(1):1-4.

[68] 邓军,张跃彬.云南省蔗糖产业布局现状与分析[J].中国糖料,2010(3):72-74.

[69] 贺贵柏.广西蔗糖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措施探讨[J].甘蔗糖业,2012(6):48-52.

[70] 陆耀邦,梁自力.对发展广西蔗糖业的一点思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6):30-33.

国际贸易硕士论文范文4

关键词:国际贸易;标准;质量

一、国际贸易中的标准的重要性

关于货物质量标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一种观点认为货物的质量标准对国际贸易产生了正向效用。代表性的学者有Knut Blind(2006),他认为商品的标准会引发规模效应(即网络外部性),这将为产业贸易的发展提供基础,并且会引致更多的产业内贸易。DTI(英国工业贸易部)(2005)在关于标准对英国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充分论证了标准对英国经济的正向推动作用。1948-2002年期间,英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13%是由标准贡献的。DIN(德国标准化学会)(2001,2004)通过数据模型,验证了德国的经济发展与标准有较大的关系,在标准工作上投入7.7亿欧元,带来的直接贡献超过159亿欧元。上海标准化研究院(2007)也肯定了对于贸易的促进作用,认为经济全球化将促使国际标准进一步演化为国际贸易规则。

另一种观点认为货物的质量标准在具有正向效用的同时,仍存在一定的负向效用。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有施用海、沙玮、高耀松(2009),他们在肯定标准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同时,认为标准的制定会阻碍中小企业的发展、限制进口、形成技术垄断。徐洁香(2010)从长短期的角度,认为标准在短期内会对经济产生负效应,长期来看则具有一定的正效应。Farrell、Saloner(1955),Katz、Shapiro(1985)从标准的路径依赖角度分析,认为标准虽然对经济有贡献,但是过度的路径依赖会降低这种贡献度,出现标准次优甚至更次的选择,使社会福利产生一定的负效应。Shy(1991),Kende(1991)认为如果标准形成贸易壁垒,将使得国内厂商获利而国外厂商受损。

关于标准产生的效用孰大孰小的问题上,一些学者认为标准的经济效果很难定量衡量,需要综合考虑,Gandal,shy(2001)认为标准效应取决于标准的规模效应和转换成本的相对大小,但Boom(1995)认为规模效应和转换成本难以量化和比较。

根据上述观点,标准在国际贸易中既影响巨大,却是那种双刃剑似的功效,即存在正向的影响也存在负面的影响。标准本身并没有经济效应,而在于制定标准的人和执行标准的人。标准由谁来制定,以及标准由谁来执行,这是标准在国际贸易起作用的关键。故我们不能片面的分析标准对国际贸易的作用,应该为标准正名,即国际贸易标准应该要符合实践,这种实践应该包括近期国际贸易标准和未来预期的国际贸易标准。近期的国际贸易标准包括国际贸易品质质量标准,而远期的国际贸易标准包括品质生态和品质社会标准。近期的国际贸易标准易于被人们所接受,而远期的国际贸易标准如生态和社会标准在目前还较难被人们所接受。本人接下来就论述两大类国际贸易品质质量标准。

二、近期的国际贸易品质质量标准

“标准”一词最早见于东晋,出于孙卓(314-317年)《丞相王导碑》,认为标准即道德标准,后渐渐演进为技术标准。ISO(世界标准化组织)给出的标准定义为“在一定范围内以获得最佳秩序为目的,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公认机构批准的规则或特定文件”,制定标准的目的是要达到社会最佳的秩序。胡雄伟通过对标准词源的考究,认为标准已经由单纯的技术标准演化到社会文化生活领域。社会责任标准领域,在制定标准时应给予考虑。只有能够促进最优的社会秩序的标准才能称之为标准。

本文认为标准亦有供需两重含义。从供给面来表现为标准供给,即 “标”,提出相应的标准规范。从需求面看表现为标准需求,即“准”,达到最优的社会秩序。标和准共同形成了标准。

(一)品质与标准的关系

关于品质与标准的关系,王淑霞把其形象地比喻为“标准即规矩,品质即方圆,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李春田认为标准是判别品质的重要依据,是顾客满意度认同的参考,是连接市场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企业标准化一文中指出标准不但要符合以上要求,标准还应该走在品质的前面提出制定。

(二)标注你的分类

按标准的使用范围划分,可分为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

1.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即在世界范围内所使用的标准,享有“国际通行证”的美誉。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国际标准为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IEC(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这两个标准制定组织互有交叉,IEC曾是ISO中的一个部门。ISO目前在世界上了近万个标准,大大方便了国际贸易的进行。如世界上集装箱的规格就使用了同意的国际标准,通常为20英尺和40英尺两种规格,极大方便了码头装卸和远洋运输。

2.区域标准

区域标准,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所使用的标准,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许多在经济合作区域使用的标准,具有代表性的有EN(欧盟标准)。

3.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即在一国范围内所使用的标准,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标准,世界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标准有德国的DIN,日本的JIS,英国的BSI、美国的ANSI,法国的NF等。其中英国的BSI标准最为著名,由英国标准化组织BSI制定的很多国家标准都是世界领先的标准,如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前身就是以BS标准为模板。

4.行业标准

行业标准,即在行业范围内所使用的标准。行业标准代表了行业及内部企业的利益,大部分国际标准的形成,都要经历行业标准这一阶段。

5.地方标准

地方标准,即在地方(省或直辖市)范围内所使用的标准,地方标准一般因地方管理需要而形成,通常具有地方特色,如福建安溪铁观音标准。

6.企业标准

企业标准,即在企业范围内所使用的标准。企业标准是最基本的标准,当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无标准可循时,可以制定相应的企业标准。在有标准可循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采用更高要求的内控标准作为企业标准。

在上述各种标准中,国际标准的使用范围最广,但在国内标准的使用中,国家标准的法律效率最高,而企业标准的技术水平最高。一般来说,政府和国际组织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会向社会征集相关的意见,并参考下级标准。当同一商品同时存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时,应采用上级标准,这样有利于标准的管理和规范。

按照标准的约束大小划分,在标准号中带有T字符,即推荐标准,目前大部分标准为推荐性标准。生产商有选择是否使用推荐标准的权利,但当选择使用推荐标准,并印在商品包装上时,要受到标准的约束。

强制标准是通过法律法规,需强制执行的标准。生产商对之没有选择的权利,必须遵照执行。制定强制标准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安全、卫生的需要,以及在使用过程中不危及人身和财产的安全。如我国的“CCC”认证。“QS”认证、“欧盟”的CE认证都属于强制标准。如IPAD电脑,如没有通过中国的”CCC”认证,则不能在中国销售。美国惠普公司曾经有一款笔记本电脑由于没有及时通过“CCC”认证,而延缓了在中国的时间。

而我们所谈的品质技术标准则是指产品技术值标标准。它区别于现行技术标准的关键在于不涉及商品的制作过程。品质技术标准是国际贸易中判别商品品质量的重要技术参考。目前大多数商品的标准都属于品质技术标准。

三、远期的国际贸易标准

国际贸易货物品质标准概念较为宽泛,本节拟从品质标准的含义界定出发,认为品质标准应该同时具备技术性、生态性、社会性,进而认为品质生态、社会标准纳入品质标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并详细阐述品质标准的相关分类,使之形成对各种品质标准的纵横比较。

本文认为国际贸易货物品质标准的概念比较宽泛,试图从品质标准的涵义入手,得出品质标准不仅包括品质技术标准,还应该包括品质生态、品质社会标准。

(一)相关证据

所谓品质可视作质量的同义语,ISO(世界标准化组织)对质量给出的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这一定义是从“特性”满足某个群体“要求”的程度来定义的,满足的程度越高,就可以说这种事物的品质越高或是越好,反之则认为事物的品质低或差。

本文认为品质应包含供需两重含义。从供给面看,主要体现为商品品质标准;从需求面看,具体体现为品质要满足市场消费者对商品技术性、生态性、社会性的需求,通过供需共同决定商品的品质。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品质标准之概念不仅是“品质”和“标准”两个词组的简单组合,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更是“供给”与“需求”的组合,“成本最小”与“效益最大”的组合。

根据目前国际社会关于产品品质的要求,品质标准的制定即包括技术层面的内容,又应包括生态、社会层面的内容。品质标准制定的目的,即要达到最佳的社会效益。

故本文所论及的品质标准,不仅包括品质技术标准,还包括品质生态标准和品质社会标准,他们共同构成商品的品质标准。

而我们所谈及的品质生态标准即在商品生产过程中需考虑生态因素的标准。品质生态标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生”即生物,具体表现为国际贸易中的动物福利标准。“态”即环境,具体表现为国际贸易中的环境标准。这两项标准都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体现,故在国际贸易中也把其成为PPM标准。

大量的国际贸易壁垒实例已证明,仅考虑商品本身的质量问题。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生产过程标准也应纳入品质标准之中。在商品制作过程中,由环境污染、虐待动物、恶劣用工环境所的负外部性,需要内部化于品质标准从而实现治理。目前欧盟已经提了产品生态设计草案,德国开始禁止海豹皮的进口和销售,美国则制定了能源节约计划和大量的生产过程标准,如加贴海豚安全的金枪鱼标签等。

而品质社会标准,即在商品生产过程中须考虑社会因素,包括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劳动环境、劳动福利、劳动权利等内容。目前的品质社会标准有SA8000(劳工标准)、ISO26000(社会标准)等,这类社会标准目前在国际上属于推荐标准。

商品的品质技术标准、品质环境标准、品质社会标准构成了商品的品质标准体系,是一个动态开放,随机耦合的系统。其中品质技术标准解决的是商品技术方面的问题,品质生态标准解决的是商品负外部性治理的问题,而品质社会标准解决的是社会福利内部化的问题。

四、货物品质标准的作用

(一)积极作用

品质标准是制定国际贸易规则的必要参考,是国际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GATT/WTO等协议中,都有关于品质标准的相关规定。TBT/SPS更是国际品质标准的典型代表。

目前与国际规则相关的品质标准协议有TBT/SPS 及GATT第20款的BG两条,这些条款,协议均属于WTO框架下的重要内容,并与WTO成员利益息息相关。中国“入世”谈判时关于标准的国际话所作出的承诺就达十三条之多,如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与国际标准协调一致,以国家标准为基础制定的技术法规在5年内增加了10个百分点等。《WTO/SPS》/《WTO/SPS》协议规定成员国应尽可能采用国际标准.WTO组织正与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EC(国际电工委员会)、ITU(国际电信联盟)三大国际组织广泛合作,提出“一个标准、一次检测、全球接受”的战略。许多品质标准已成为或即将成为国际贸易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品质标准是履行国际货物合同的关键环节

品质标准是履行国际贸易货物买卖合同的关键环节,品质不符会造成合同违约,甚至出现退运和销毁的情况。品质标准具体体现在合同的品质条款上,包括商品的品名、品质规格、数重量、包装等内容,是买卖双方验收货物及索赔的重要依据。双方在交易过程中须严格按照合同要求执行,如品质标准制定不清晰,忽略目前市场国的商检法律规定,容易引起买卖双方的纠纷。

目前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以商品标准不符为由,频频对我国的产品进行限制。具有代表性的有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欧盟的REACH法规,日本是我国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日本的一律标准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再比如欧盟的REACH法规,对我国众多产品出口也形成了贸易障碍。

由于出口国和目标市场郭的品质检验标准目前不一致,呈现出双重甚至是多重标准同时存在的局面,如强生婴儿洗发水双重标准事件,这就要求国际贸易品质标准在合同制定要要充分考虑目标市场郭的技术、生态、社会等要求,才能更好的出口,否则容易造成合同违约的后果。如出口至欧盟的皮具,根骨G/TBT/N/EEC/363要求禁止采用海豹等濒危物种的动物皮制作,如是海豹相关制品则不能出口至欧盟。再比如出口至欧盟的家电等产品,根据G/TBT/N/EEC/320等规定,需要满足相关产品生态设计的要求才能出口欧盟。

由此可见品质标准不仅要考虑商品本身标准的内容,还需要考虑目标市场国的品质需要。所以在草拟合同签,需要充分调研该产品目标市场郭的品质检验要求。

(三)品质标准是形成比较成本优势的重要手段

通过制定品质技术标准,可使商品形成比较成本优势。标准包括高标准和最低限度标准。一流企业往往能够赢者通吃,一但企业的标准被社会所认同,其身后往往是大批的跟随者,出企鹅效应,将给标准制定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标准不仅具有“企鹅效应”,同样具有“追赶效应”。在标准竞赛中最为典型的国家有日本和德国。日本不管是法律还是标准,都能够找到西方规则的影子,并且在制定相关规则时的原则是“就高不就低”,这也是日本的国家标准(JIS)能够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德国同样如此,其法规规则中有20%来自于DIN(德国标准化协会)的标准。正是这种追赶效应,形成了各国之间标准的比较成本差距,故而企业或组织具有动力来提高和完善自身的标准,追求更大的比较利益。

参考文献:

[1]Arthur WB Competing technologies,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ck-in by historical events,Economic journal 1989

[2]DTI The Empirical Economics of Standards[M]BSI 2005

[3]German Institute for Standardization/Economic benefits of standardization:Summary of results 2001

[4]李春田。《标准化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傅伟 国际贸易货物品质标准演进研究 硕士论文

国际贸易硕士论文范文5

本文根据我国对外贸易救济措施的实施现状,分析研究其特点并对其对国内产业的保护成效进行评价。最后,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提出了完善我国贸易救济制度的个人建议,以更加有效地保护国内产业,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贸易救济;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现状研究

一、我国贸易救济措施实施概况

自从1997年,中国对外发起第一起反倾销, 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一共发起200起反倾销调查,占全球的4.73%,紧跟印度、美国、欧盟、阿根廷、巴西、澳大利亚、南非其后,位居世界第八位。我国采取的发补贴措施较少,这与世界各国很少使用反补贴措施的趋势一致。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一共才发起了6起反补贴调查,全球总共发起了302起,和智利、新西兰共同位居世界第八位。由于保障措施实施条件比较严格,我国至今只在2002年发起了一起保障措施,而全球总共发起了255起。可见我国保障措施的应用有待提高。

根据WTO反倾销数据统计,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的数量变化以2001年12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界线,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总共发起了200起反倾销调查,其中约有170起是在2001年以后发起的,占总发起数量的85%。我国对外反补贴措施和保障措施均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发起的。可见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应用合法手段维护国内产业安全和正当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也逐渐熟悉世贸组织的规则。

(一)我国贸易救济措施的特点

1.我国贸易救济措施数量变化。自从1997年我国对产自美国、韩国、加拿大、的新闻纸发起第一起反倾销案以来,我国对外反倾销呈总体上升的趋势,这与我国遭受别国反倾销的总体上升趋势相一致。我国对外反倾销在2002年达到了最高峰,当年总共发起30起对外反倾销调查,全球总共发起315起,中国占全球总数的9.5%,紧随印度(81起)、美国(35起)其后,位居世界第三位。至此以后中国反倾销随着全球反倾销总数下降的趋势而下降并在2007年到达拐点,仅发起4起反倾销调查,为入世7年来最低。同年全球反倾销总数也创历史新低,仅有165起。这和全球贸易环境的改善和各国达成的合作共识有一定的关联。但是,2008和2009年,我国对外实施反倾销的数量随着全球反倾销总数的急剧增长而上升。这主要与当年的全球的贸易环境恶化有关。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经济开始萧条,各国为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纷纷出台相关的贸易保护政策,保护本国产业,导致全球发起了贸易保护大战,全球贸易环境严重恶化。2008和2009年中国分别遭受外国的反倾销76和77起,占全球遭受反倾销总数的35.68%和36.84%,为中国遭受反倾销占世界总数比例第三、第二高,仅次于2007年37.58%。因此,中国为了维护国内产业安全和正当权益,当年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也相应地增加。我国发起的反补贴调查有3起是在2009年,1起是在2010年。这都与当年的国际贸易环境有关。

2.我国贸易救济措施实施产业分布。我国的对外贸易救济措施主要涉及化工、塑料橡胶、冶金、造纸业、纺织业等产业,大部分涉案产品为原材料性产品。其中化工产品占我国对外贸易救济措施总数的一半以上,其原因是我国的化工新材料业还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基础还很薄弱,而国外的该产业已经发展的很成熟了。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我国对于化工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同时,国外厂商为了尽可能多地占领我国市场,不惜采取低价倾销的手段进行不公平竞争。为了扶持我国的化工产业,保护其免遭国外产品的冲击,我国必须采取一定的贸易救济措施维护国内产业安全。根据世贸组织的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对外发起反倾销共200起,其中化工产品116起,占58%;塑料橡胶业39起,占19.5%;造纸业13起,占6.5%;冶金业13起,占6.5%;仪器5起,占2.5%;矿产4起、纺织4起,各占2%。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贸易救济实施的产业密集度比较高,主要集中在化工、塑胶、造纸冶金等产业。这些产业都有共同的特点:产业集中度比较高,往往由国内几家大型国有公司垄断,且都是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产业,一旦受到外来产品的冲击,势必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的灾难性后果。因此,国家一定会重点保护。

3.我国贸易救济措施实施国别地区分布。我国自从1997年发起第一起反倾销调查,到2012年年底,总共发起200起反倾销申诉,反补贴6起,保障措施1起,贸易救济案件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6个。其中对美国36起,占我国对外反倾销总数的18%;日本34起,占17%;韩国32起,占16%;欧盟20起,占10%;台湾16起,占8%;俄罗斯11起,占5.5%。居于前6位的这七个国家的案件总和就占我国对外反倾销总数的74.5%。

这些被我国采取贸易救济措施的国家多是在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其中欧盟、美国、日本、香港、韩国同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位居前五位。我国最近几年对美国、欧盟采取的贸易措施数量渐渐地超过了一些亚洲国家,主要是因为欧盟和美国分别是是我国的第一、第二贸易伙伴。我国虽然对他们存在贸易顺差,但绝对进口量大,而且欧美等国家在某些产业上存在比较优势,尤其是低成本优势,使其具有可以低价倾销自己产品的能力。此外,欧盟和美国也是对中国采取贸易救济措施最多的国家之一,各自对中国发起了107起反倾销调查,仅次于印度147起,在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国家中调查数量并列第二。出于贸易报复的目的,中国也会对其采取一定的贸易救济措施。至于日本、韩国、台湾之所以成为中国对外贸易救济调查比较多的国家是因为这些国家作为中国的周边国家是中国的主要进口国,中国对它们存在着大量的贸易逆差,某些产业结构相类似,产业竞争激烈。为避免国内的相关产业免遭倾销产品的冲击,我国纷纷对其采取贸易救济措施。

二、增强有效贸易救济措施的建议

(一)政府的策略

1.完善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首先,为切实有力的保障我国对外贸易的持久的繁荣与稳定,我国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对外贸易促进体系。同时建立健全我国对外的贸易救济法律体系来有效应对入世以后非关税壁垒措施的广泛应用的新形势及金融危机以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挑战。其次,应丰富贸易救济法律体系的立法层次,提高《反补贴条例》、《反倾销条例》、《保障措施条例》的法律档次,而不只是行政法规。最后,法律法规的制定应在参照WTO规则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还应具体详细,具有可操作性,改变以前过于笼统的局面,使之能切实有效地保护国内产业安全,维护公平的贸易环境,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

2.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至今,我国仍没有负责贸易救济事宜的专门、独立的机构,其贸易救济事项主要由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负责。并实行主管机关双轨制。而且程序繁杂,层层审批耗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而欧美等发达国家都拥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对外贸易中的纠纷事件。例如,美国拥有国际贸易法院,负责贸易救济案件的司法审查。因此,我国必须设立独立的司法审查和行政工作机构。我国可以在最高法院下设立一个国际贸易事务法院,专门负责国际贸易中的国际纠纷,同时设立一个贸易救济调查局,直属于国务院,负责贸易救济的具体行政工作。这样就可以大大地提升工作效率,有效地应对国际贸易争端。

3.提高信息透明度,及时公布相关信息。自从入世以来,虽然我国政府努力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地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但是其力度还是不够的。许多信息资源被政府掌控,未能充分地开发和利用。社会组织和个人很难从政府那里获得的有价值的统计数据。而且,政府公布的信息并不与实际相符。企业很难获得竞争对手的相关数据,这样国内企业处于被动的局面。这不仅违背了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定,而且也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的利益,增加了企业贸易救济申诉的困难。政府应当逐渐放宽对信息的管制,不断地提高信息透明度,让信息资源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二)企业的策略

1.发挥产业协会作用,维护国内产业权益。作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产业协会应该充分其组织作用。首先,产业协会应积极努力地向企业宣传有关贸易救济的相关知识及国家的法律法规并定期地对企业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其次,产业协会应当制定统一的产业标准,协调各企业间的利益,规范企业间竞争秩序。最后,产业协会在应用贸易救济措施时应该发挥组织领导的作用。当国内产业受到国外产品的不正当竞争时,产业协会应积极组织与领导产业内的企业对外发起贸易救济申诉并在技术、信息和资金等方面给予企业大力支持,以有效保护产业的正当权益。

2.建立产业危害预警机制,做好贸易救济的前期工作。由于很多进口产品的损害对国内产业的损害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不容易被察觉,而当被发现时,已经造成对国内产业的严重损害。即使立即采取贸易救济措施也难以弥补之前的损失,更何况,贸易救济措施的发起到终裁要经历较长的时间,所以建立产业危害预警机制迫在眉睫。通过产业危害预警机制的建立,及时的对重要产业的产品进出口进行监测,尤其是我国尚处在幼稚发展,需要保护的产业。及时相关监测和国内外产业信息。一旦发现危害的产生,变立即启动相关预案,有效保护国内产业安全。

3.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企业内部,都十分缺少专业高级人才。现有的人员从事贸易救济工作的数量十分稀少,而且很少有人即熟悉世贸组织规则,又精通国际贸易实务和拥有较高的外语水平。人才的缺失大大降低了我国贸易救济的工作效率。因此,加强高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在短期内,为了迎合我国当前贸易救济工作的迫切需要,我们应该对现有的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够胜任当前的相关工作。例如,从商务部、法院、律师、高等研究院校挑选一些优秀人才进行有关贸易救济工作的培训,使其不仅能够熟悉世贸组织规则,还应精通外贸实务、英语水平较高。

从长期来看,我们应当注重对这方面的高级人才的培养。国家可以借助于高等院校这一平台,选拔优秀学生重点培养。积极做好高级专业人才的储备,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M].中信出版社,2010.

[2]高永富.我国贸易救济措施实施情况评估[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6(06).

[3]宋才发.WTO规则与中国的反倾销[J].中央民族大学报,2003(01).

[4]鲍晓华.反倾销措施的贸易救济效果[J].经济研究,2007(02).

[5]公强,伍楠林.反倾销税实施对进口国的福利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8(02).

国际贸易硕士论文范文6

关键词:平台建设;云计算;智慧化;外语教学

外语是一门区别于其他种类的学科,因此,在学习英语时不能完全按照其他学科的方法进行学习,外语学习更重视实践学习,生活中所涉及到的外语情节同样是学习的对象,这是外语学习智慧平台可以发挥的最大功能。通过智慧平台,学生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但从外语学生智慧平台的建设来说,还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可质疑的是在未来的外语学习中,云服务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云计算在外语教学中的优势探讨

1.云端有利于分散信息的整合。以前的外语教学是各个高校自成一体,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封闭的教学环境,久而久之也离最正宗的英语越来越远,而采用云计算技术可将全国各高校的英语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这样可以做到信息的共享、资源的充分利用,而从各高校的英语教学实际水平来看也是层次不齐,个体的努力也很难使教学水平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而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对学习其他高校的英语教学模式,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云计算技术支撑的教学平台有利于教师之间进行专业的学术交流,众所周知,教学水平尤其是外语教学水平在地区之间是有很大的差距,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教学水平是很高,而很多山区和一些小城市则是非常落后的,通过云计算支撑的教学平台,比较落后地区的教师可分享发达地区教师的一些教学成果与经验,从而快速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达到平衡地区之间教学水平差距的效果。2.用户端的应用体验良好。不管是哪种教学模式、教育平台,检验其真正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水平的都是用户的反馈。采用云计算技术支撑的外语教学平台同样如此,只有用户也就是学生和教师才真正地发挥了其应有的价值。教师可将自己的教学视频上传到教学平台上去,这样可使更多的学生看到自己的视频自行学习,同时,教师也可通过观看其视频及学生的反馈来改进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通过这种视频记录的方式可将教师在课堂上脱离出来,更多的时间进行学术研究及教学方式的改善。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通过教学平台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打破传统教育中学习只能在课堂上的模式束缚,使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1]。在实际学习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接受的,而通过教学平台学生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所以说,以云计算技术支撑的教学平台不管是从学生还是教师的角度都有很大帮助,对提高教学水平也具有重大意义。

二、构建以云技术为依托外语教学平台的建设意见

1.资源、信息共享模式的建立。依托云计算建立的教育新平台的一大主要目标就是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通过这个平台教师可将其讲课视频、教学资源等上传,从而,在整个平台内进行传播,平台内所有的用户都可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这种平台资源、信息共享可跨越地区上的障碍,让一些偏远山区、基层教育工作者、学生分享到全新、有效的资源。2.完善资源挖掘、教学效果评估。通过以云计算为依托的教学平台可将随时更新的教学资源、信息建立教学资源数据库,这样平台用户就可在数据库里获得最新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资源数据库相对应的就是建立资源挖掘工具。从理论上来说,这个挖掘工具并不是简单的搜集信息,而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效果评估工具,只有达到一定要求的教学资源才能被挖掘出来,也就是能够进入到教学资源的数据库中去。这种教学资源的挖掘工具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只能通过考试方式进行的模式,让更多适应当前教育背景下好的教育模式被挖掘出来。3.创新师生之间的沟通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仅限于课堂上,这给教师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很多障碍,而通过教学平台师生可随时随地进行交流,打破了原有师生交流模式,学生将不懂的知识点及时与教师交流,解决其学习中的不足,教师也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其教学效果,进而改善其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这种以云计算为依托的教学平台除了便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外还有利于社会上想要学习外语的人与专业教师进行沟通,给其创造一个便利的学习机会。

三、以服务为目标的外语平台优势的分析

1.创先教学模式与领域。面向服务的智慧化外语教学平台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可利用任何网络进行学习。更为重要的是智慧化外语教学整合了各个领域的英语教学,并不是单纯的局限于校园内的英语教学,社会上各个领域的专业教学资源也被纳入其中,社会上工作的人对于英语的某一方面有学习需要也可以进行学习,比如,各种考试、出国访问、留学、等级考试、英语日常交流、国际贸易等,尤其是一些比较专业的英语领域,通过这个教学平台可使更多有需求的学生来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2.实现多系统的教学应用。在面向服务的智慧化外语教学平台中,有教学效果评估、考试、语音识别、作业、交流、教学、资源共享等多个系统,这些系统集中了所有的教学资源,同时,也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多个系统不但有效地推动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资源的共享,而且打破时间空间上的束缚,能快速、高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2]。如教学平台中的语音识别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学生可进行英语发音的学习,系统会通过对其发音的识别,对其错误予以纠正。通过教学平台上的考试系统,学生可进行自我学习效果的检测,系统在了解其考试结果后会智能的识别出学生哪个环节比较薄弱,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系统会更倾向于学生薄弱的环节进行学习。

四、实践教学与平台功能的结合

1.教学平台设备进入课堂。现在的课堂教学应是创新的教学,将智慧化外语教学平台引入到现代的教学课堂中去,实现传统教学与新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备相结合。从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趋势及国际教育大环境来看,先进设备进入课堂教学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将智慧化的外语教学平台引入到课堂中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资源,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3]。智慧化外语教学平台适用于课堂的系统有智能翻译系统、识别发音系统、等级模拟考试系统、考试评估系统,通过这些系统可使学生更好、更快进行英语专业化学习,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提高其英语水平,而教师能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板块进行辅导,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2.实践教学与平台的统一。在实践教学与教学平台统一探讨中,本文以同声传译系统为例进行了探讨。在智慧化教学平台上有一个同声传译综合实验室,在这个平台内可自主地进行英语发音学习。在与传统课堂的结合中,学生进入系统内仿佛置身于国际会议现场,进行同声翻译,这可以说对学生的同声翻译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这种模式可快速提高学生同声翻译能力。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系统会对其发音进行录音,而完成同声翻译后,教师可针对学生的翻译录音进行点评,将其不足之处指出,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不足,从而进行有效的改善。

五、结语

总而言之,从以上分析来看,构建面向服务的智慧化外语教学平台已经成为国际英语教学的大趋势,也是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通过智慧化的英语教学平台可打破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使师生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在交流中教师可提升自身的英语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我国整体的英语教学水平。

作者:张银帙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参考文献:

[1]严斌.面向智慧旅游信息系统构建的旅游数据整合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