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教学改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美术教学改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美术教学改革

高校美术教学改革范文1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校教育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依托,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取得了骄人成绩。在这一大的教育环境之下,我国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不得不反思陈旧的教育方式,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美术教学改革将走向哪里,是对现代高校美术教师乃至整个高校教师的考验。

一、我国高校美术教学改革的现状

随着我国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社会和市场对于高素质美工方面的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迎合这一社会发展趋势,很多高校开始扩招,甚至开设了美术系部,在不断摸索中寻求高校美术教学改革的完美教育方案。这是我国高校美术教学改革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

与此同时,我国很多高校美术教学改革发展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这是高校美术教学改革探索道路上不可避免的。比如,由于多数高校采用的是学分制,很多高校学生为了得学分才选取美术这门课程,这是对于非美术专业的学生而言的,被动的学习必然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很大一部分学生本来没有打算报考美术专业,然而由于学习成绩一般、专业调剂等各种各样的因素才勉强选择了美术专业,导致在日常的美术专业学习过程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抵触情绪。

二、我国高校美术教学的改革方向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方面,具体说来,我国高校美术教学改革正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一)教学目标综合化。传统的美术教学的培养目标比较单一,也比较纯粹,就是为社会培养美术专业的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美术教学改革目标逐步综合化,不仅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素养,而且开始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美术教学改革的目标在于教会学生认识美术艺术的现代性,使学生能在欣赏、解读艺术现象的时候,不仅关注作品的内容、形式,而且也知道认识材料、技巧、科技与作品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实用化。教学内容是高校美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是高校美术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美术教学课程规定着学生的学习内容,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影响着美术教育目标的实现。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我国高校美术教学改革内容必须进一步实用化,面向生活、面向企业、面向市场环境,将高校美术教学改革与市场发展环境联系起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社会培养社会和市场紧缺的现代化美工人才,促进我国社会进步和发展。比如,将家居美工装饰、市容美工装饰、服装美工装饰等细分开来,以满足不同行业及不同市场的需求。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方式被应用到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中去,先进的教育方式不仅增加了美术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多媒体技术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美术教学的课堂教学内容,使单调乏味的美术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校美术教师认识到大自然才是最好的课堂,课外教学已经成为现代美术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室外课堂的开展不仅包括室外风景写生,还包括外光静物、人像写生和市场实践、课程调查等,这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挑战。

三、现代高校美术教学改革对策分析

为了适应现代市场的发展,现代美术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从高校美术教师的角度分析高校美术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更新教学观念。如果教师自己本身就认为美术教学尤其是美术理论课程的教学可有可无,必然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质量。作为高校美术教师,首先应更新自身教育观念,同时用自己的观念思想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影响。具体说来,高校美术教师应转变思想观念,端正教学态度,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每一节课都认真负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美术学习的重要性专业素养对于大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积极融入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使自己教学紧跟时代,不给学生产生教师观念落伍的思想,师生之间那种年龄之间的所谓代沟尽量减小或消除,让学生从教师身上学习到更多、更新的思想观念和知识,学生就会尊重你、敬仰你、学习你,对你所从事的美术课程自然而然从事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美术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讲授《中国美术史》时,结合生动有趣的历史知识和美术典故,用讲故事的方法,生动有趣的灌输美术史理论知识,把中国历史典故和美术典故加进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采用一些幻灯片把生动的中国历代美术作品展示给学生看,利用美术欣赏的方式边欣赏边讲解美术史论,学生一定会在生动的讲故事当中欣然接受美术史知识的熏陶,从而不自觉的喜欢美术史的学习。同时,应增加社会实践内容。美术学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种有实质教学作用与深远意义的美术学的学科,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能深刻了解到课堂上的实际美术运用与美术教学之间的区别与关联,这能让学生们学以致用,真正体现美术教学的客观作用。

(三)改革美术考核制度。如何考出学生的真实成绩,这是值得美术教师深思的课题。美术教师在考核学生成绩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比如平时的出勤率、平时的学习态度、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考试理论成绩、实践成绩等等,而不应仅仅局限于期末考试成绩。当然,为了更加公平的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划分不同的百分比,如平时成绩占百分之三十,期末成绩占百分之七十。

高校美术教学改革范文2

关键词:色彩 素描 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色彩、素描是美术专业教学中培养造型能力的基础课程,通过学习,培养人的正确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能锤炼艺术语言,提高造型表现能力。但是有人认为色彩、素描是训练写实能力的最佳途径,作为写实造型能力的训练方式之一,也是美术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视觉艺术领域,这种能力的训练具有不可替代性,但绝不会是美术基础的全部内容。在现代高校美术教育中,色彩、素描在普通高校的美术专业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然而普通高校的美术招生却又是应试教育的结果,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在现行教学大纲课时量缩减的情况下,教师们感到无法完成新教学目标和要求。因此如何实施有效手段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个高校美术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从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入手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

传统的美术基础课教学都是沿袭了写实的、模仿现实的教学方法,过分注重专业技能训练、轻视理论学习的教学方式,很不利于学生开阔眼界,也极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专业知识学习不够充分,造成学生思想的局限性,对丰富的艺术门类和艺术表现形式产生抵触和偏见,认为所学的具象写实表现和高考美术就是好的标准,并用此标准来界定和评价其他的绘画形式。为了强化学生的艺术观念,教师可以打破教学常规,使学生在色彩、素描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欣赏和学习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从中汲取审美意识、审美思想的养分,通过开阔眼界,了解美术的艺术发展规律,学习艺术创造的各种表达形式,积淀深厚的文化素养,提升对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二、突破传统、培养新的视觉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色彩、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离不开技法训练,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突破传统,寻找绘画能力提升的更大空间。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色彩、素描写生训练中尝试使用水粉、铅笔以外的画材来作画,只要符合造型艺术训练的要求,教学中都可以尝试和体会,在技法表现上则可以用写实法、装饰画法、色块画法、抽象画法等表现手段,教学形式更应该和高考美术的应试教学区别开来,并不是单纯在画形式、结构、明暗、光影等,而是要发展画面的内涵、气质,注重独特视角的训练和培养。

反思传统的素描教学,整个素描基础的教学体系,只重技能训练,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不能体现创造性思维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古典主义、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错视觉艺术、表现主义、波普艺术等艺术形式中去寻找学习的灵感,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将具象变为抽象,这是现代艺术常用的表现手法,也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除了对素描造型训练要求的形体、空间、质感进行学习,还要对画面的情趣及表现形式进行探索和研究,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造型表现能力,结合不同的表现方法完成明暗素描的技法练习是第一个阶段目标的深化和提高,是全面深入地接触素描知识、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和表现能力的关键。此阶段要让学生大量观摩、赏析中外优秀的绘画作品,让学生从写生和临摹的提炼、分解、抽取、压缩、改善等艺术转换方法中,学习艺术创新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要领树立艺术观念,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艺术表现能力。

三、高级阶段的技法学习与能力培养

在素描教学的高级阶段,最重要的是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提升其艺术表现能力,深化素描的造型能力,发挥其个性,使之具备艺术创作的初步能力和创作的主观性能力。例如,素描的比例问题,教学如果只重单一的技法训练,只求真实地再现对象,只拿比例是否准确来评价,学生将变成拿着画笔的机器人,画面中无法呈现个人对自然的感受和想象,学生将陷入苦恼的局部比较中。比例在艺术上不应该完全是尺度的准确,它有美的规律,即整体上的协调,它来自客观形象和画家经验的总结及智慧的发现,教学中应该使学生认识到,眼前的物体都只是意识的载体,最重要的是整体感受和认识上建立的自信心,以及必要的艺术夸张和主观处理,在作画时如果只强调物体的共性特征,画出来的形象就不可能有大的变化,也没有艺术感染力,学生的艺术才能和创造性也在我们的教学中被轻易地扼杀了。教学中应该保护学生作品中出现的个性萌芽,鼓励和保护这些不稳定的个性表现因素,进行精心引导,绝不能为学生制定单一的审美标准。如梵高的作品《咖啡馆》,看作品就知道画家并没有受到传统严谨的刻画表达方式的束缚,而是用夸张的造型,充满激情且呈长条的、放射状的笔触借以寄托再现对象时近乎疯狂的内心状态,正是因为这样梵高走上了艺术的巅峰。所以,教学中应启发学生及时抓住客观形象的特征,大胆地创造鲜明的、属于自己的造型语言。培养学生自主地对每一个绘画要素进行研究的能力,并能发现自己对物体的内在感受力和情感表达需要,针对自己内心的需要,学会用合适的绘画语言去描述对象,把基础训练从单一的技法训练变成对个人感情需要的表达,进一步触发创造力和创造精神。

色彩、素描是学习美术的基础,应该为造型服务,打下基础就是为了更好地创造,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探索和发现色彩、素描造型表现的未知领域,提倡个性张扬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赋予色彩、素描课程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刘虹.素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袁元.素描教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3]高天雄.色彩教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高校美术教学改革范文3

美术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美术相关专业被多次列入黄牌甚至是红牌专业中。众所周知,学业、就业和失业问题是环环相扣的,解决不好这些问题便将形成恶性循环,有碍社会进步。就业不仅仅是普通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工作的问题,更是涉及到美术专业的学科发展与高校的发展问题,甚至是涉及到社会的发展导向问题。就业问题在欠发达的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其是社会与个人对高校教育认识的最激烈的矛盾交点,一方面,对于社会或用人单位来说,持有本科学历的年轻人俯拾即是,选择空间非常大,另一方面,对于家庭或学生来说,他们期待苦尽甘来、有所收获。双方对大学生就业的期待反差形成了矛盾的冲突点,因此说就业问题值得社会所有人深思和研究。当下情况如此,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笔者认为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学生、社会与高校三方通力协作去缓解。

首先,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的心理调适是基础。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茫然现状导致学生往往处于焦虑之中,这种焦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盲目乐观,不了解本科生在社会发展中的处境,沉浸在大学无忧无虑的生活中,没有忧患意识,大学生们在未感受到社会压力时容易表现出过于乐观的心态,无视自己要面临的就业问题,最终在毕业之际心理落差极大,导致身心受到冲击,这也是部分高校学生在毕业时段出现轻生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过于悲观,在大学刚开始就看到学长们毕业就待业的现状从而自暴自弃,几乎完全否定高校教育或所学专业,因此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这些问题在地方高校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表现得更加严重,原因是地方高校学生的竞争力有限,已有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滞留,导致了在读大学生的恐慌。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使得心理调适尤为重要。内在调适和外在引导共同作用,在学生认识和了解就业形势的同时,通过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找到自己的定位。高校教育本身是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共同体,因此,除了实用性以外还有培养和提高全民素质的目的。对于美术专业而言,尽管在接受高等教育后的大学生不能立即看到回报和实效性,但就长远的审美能力和视觉效应的探索与实践来说,是其他方式难以替代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式转为提高全民素质的普及性的大众化教育,大学让人衣食无忧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现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是一个人生阶段,更是一段人生经历,它让大学生们在多方面得到尝试和锻炼,使之进一步地认识自我,找到自己在某一方面的闪光点,由此树立做事的信心。另外,通过高等教育,可以使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其次,纠正固有的认识是关键。以往对就业与工作的认识是寻找“铁饭碗”,即寻找有编制的“正式”工作,对于美术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去中小学或文化馆、文联等就职是比较理想的,但是目前来看,这类单位多数逐步饱和或早已处于饱和状态。有些乡镇的中小学仅有一两名美术教师就足以完成教学任务,这些事业单位的吸纳量是非常有限的。今年新的人事改革制度出台,以北京为先行试点,取消事业单位(高校和医院)的编制。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启示人们,编制问题已经不再是衡量工作性质的唯一尺度。为了便于更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北京在今年内实行高校取消编制的改革。编制不再是是否“正式”和是否“稳定”的评价标准,因此,在美术专业学生就业时应该打破固有观念的局限,从而有利于拓展就业的范围,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应鼓励和支持年轻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将自己所长所好发挥出来是最好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坚定信念,积极奋进。社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供年轻人选择的就业机会,大学生应该有学识、有胆识地积极拼搏。以民族地区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就业为例,大学生可以结合地方经济特点与民族特色去寻找就业的立足点,如在服饰上手绘图案或进行有创意的设计或烧制陶瓷用品及饰品等,将民族元素融入商品中,这类商品大到家居饰品和服装,小到首饰与玩偶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实践证明,民族风已吹遍大江南北,这些带有民族性审美与文化内涵的物品色彩浓烈、鲜明,风格野逸、朴厚,深受大众青睐。此种形式在拓宽民族地区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就业范围的同时,弘扬了民族文化,彰显了民族魅力,可谓是一条可行而有意义的特色就业之路。

再次,高校教育教学是保障。普通高校受到职业院校的冲击后要重新审视和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策略,其中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关键点,忽视了这个因素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生源流失。就业问题关联着教育问题,更关联着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孩子读书是培养他们走出家庭、迈向社会的主要方式,而不是走出家庭、重返家庭,成为“剩余劳动力”。尤其是对于农村家庭或经济条件有限的家庭来说,家长希望“知识改变命运”能够实现,面对长久以来的大众认同,高校教育因负有如此重任而急需与时俱进,在此基础上查找问题源头,研究解决方案。国内目前高校美术专业的教学多数沿用原有的教育方式,改革速度跟不上社会对美术专业学生的要求变化,从而出现了就业难的现状。近些年来,民族地区高校在引进人才方面力度加大,注重引进人才的地域差别和文化融合,这些举措无不是为了提高民族地区高校的师资水平。高校的教育教学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等应以教育发展规律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高校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需要进行不断调整和改革。所以,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除了对专业知识“传道、授业、解惑”以外,还要关注知识的更新与实用性,使知识成为一个不固守的活态的传承体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实现其个人的人生价值。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就业由于地理因素和经济条件所限确实有它的弊端,这些地区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对于美术专业学生的需求非常有限,导致了边疆地区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的就业难上加难,因此,矛盾的冲突更加突出,这个矛盾不容忽视,对这个问题的研讨十分有意义与价值,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其地域优势和民族特色是异常显著的,这个亮点可以无限发扬光大而不可小视。美术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了解和认清当前的形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寻找自己和所在地区的长处,强化创业意识,增强就业实力与竞争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加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实施方案等教学体系变革的辅助,相信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美术专业学生就业问题通过将劣势转化为优势的战略能够得到缓解与改善。

高校美术教学改革范文4

关键词:高中美术;校本教学;连云港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2-0097-02

连云港市的文化古迹最为丰富,历史最为久远。境内山明水秀,古迹集中,有漫长海岸线和风光秀丽的海滨,汇“大海、古城、神话、天书、水晶、温泉”于一体、构成了连云港市特有的海城奇观。这样的优美地理条件,让我们在教授美术的过程中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编写校本教材。在丰富了美术教学内涵,提高了美术教育质量的同时也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越来越严谨。

一、创新校本教材教学方法的意义

我国向来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而美术教育就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优化校本教材,在高中段开发本地美术校本教材绝不单纯是为了艺术知识和技艺的提高,更是对高中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创新鉴赏、表现、生态游三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的感受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无论学生进入到社会中还是高中毕业后继续进行深造,其良好的审美观和鉴赏能力都将伴随其一生。良好的艺术创造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在高中阶段对于学生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创新,为其事业增添色彩。

其次,利用开发连云港地方文化资源,创新校本教材教学方法,必然培养出一批研究地方民间美术、创造地方民间美术新作的队伍,填补我市高中美术教育阵地上的一块空白,它的影响将是深远的,意义也是重大的。

二、改善高中美术校本教材教学的途径

校本教材教学的要求一般是立足本土地域特色,就是要发掘本地区与其它地区不同,或者是本地区非常突出的资源。学校可以认真调查研究,联系学校内部条件,外部环境、人文地理、风俗民情、名胜景观、历史典故、旅游资源、特殊经济结构等实际,进行资源整合。

1.建立校本美术课程教学体系及艺术综合课。编写突出区域性、民族性等地方特色,又突出学科特点,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认知特征、身心发展为特色的校本教材。主要教学内容为:连云港民间美术概述、地方民俗文化、民间美术作品欣赏。主要介绍将军崖岩画、摩崖造像、古城风貌、水晶等。

2.探索适合高中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校内建立各类工作室,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场所,或建立校外地方民间美术实习基地,聘请民间美术家或民间艺人担任指导。通过让学生动手设计、制作地方文化美术品,体会制作过程,培养学生对地方民间美术的感情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贯彻《美术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同时,从美术学科出发,推广迁移到其他学科,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

三、校本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教师应不断完善自身知识储备。美术教师不仅决定美术教学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教学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其本身就是教学实施的首要的基本的条件资源。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美术教师,必须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踊跃地参加学术交流和各种有助于完善自身知识储备的活动。熟练地掌握了专业知识之外,美术教师还应当涉猎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并且要力图获得比学生更为丰富、详尽的资料,才能对艺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所准备,解决起来游刃有余。

2.教师应该转换角色因材施教。众所周知,传统教育下的高中美术课所形成的师生关系,事实上是—种不平等的关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组织者、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这种现象加重了学生的压力,学习兴趣荡然无存。加之目前美术高考只涉及到绘画专业考试,没有地方文化这一部分,高中美术教学以高考的要求、专业的标准要求学生,要求学生该怎么画,要画什么。这种偏重于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学习内容单—、高深、繁多,完全背离了个性发展的特点。

本地高中美术校本教学改变了以往的缺陷,它确认高中美术课程是学生为学习主体,让每一位学生独自或者经过合作来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参与到美术作品的制作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其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为总目标。作为教师,要摈弃过去的教学观念,不要把学生的大脑当容器,只是一味的将自己掌握的知识灌输进去,更不要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横在学生面前,对学生的“突发奇想”进行指责,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潜能和个性灵活处理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3.教师应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在美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从不同的角度与去欣赏学生的作品。在学生面前,一个微笑,一个点头的动作都能够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鼓励,这也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有了这种兴趣,学生才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美术的学习当中,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逐渐的培养自己的审美观,这也更有利于达到美术课的教学目的。 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要多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项目,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例如:出外写生。让学生远离喧嚣,亲身到大自然当中去,切实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魅力所在,并且运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勾画出自己心中的作品。对于高中的学生而言,这样既能学习到美术的相关知识,又能真切的体会到什么是美,还能够缓解高中紧张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可谓是一举三得。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美术教师不仅仅是要完成学校的美术教学,还是当地美术文化的传承者和开拓者,作为美术教育工作一线教师,有责任担起这份工作,有义务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建构校本美术课程,极尽自己所能把美术课堂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使美术课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面貌。同时也要认识到本土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校本课程的建设,对于高素质教师的培养以及积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米长玮.高中美术教学如何适应新课改要求[J].吉林教育(综合),2010,(7).

高校美术教学改革范文5

欣赏性与技法性范画需紧密联合,欣赏性范画教学不仅要学生理解画面的技法知识和理论内涵,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构建独立的美术思维和审美标准,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而示范性范画教学在重视欣赏性范画教学的前提下,在学生自身独立的美术思维和审美标准的帮助下,挖掘技法本身发展创新的空间。更加充分展示艺术语言的魅力。

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经验,提出几点改进冀望对 “范画”教学有所启示。首先是重视培养学生构建独立的美术思维和审美标准的欣赏性范画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美术理论式范画

高等美术教育,不全是技能技法教育,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学会审美,提高他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即“美育”的重要途径。比如欣赏古典素描代表人物中达芬奇、丢勒、拉斐尔、荷尔拜因、鲁本斯、凡代克;近代素描代表人物中的米勒、门采尔、德加;现代素描代表人物中罗丹、珂勒惠支、费欣等大师的作品,可以让学生们了解什么才是优秀的素描作品。但课本中可供欣赏用的优秀作品,特别是国外的优秀作品,因版面有限,它们都被缩印得非常小或印刷得特别差,很多细节无法显示出来,学生们总是一看了之,没有耐心去细细品位。上课时教师把课本高高举起,喊破喉咙去解释作品,也很难吸引学生的目光,课堂教学也显得毫无秩序,尤其当遇到像中国画中的水墨情趣、西画中的色彩渐变之类的地方,教师的言语已无教学意义。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学习内容,在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教学:其一、是直接把一些印刷效果较好的图例放在视频展示台上,通过投影机投射到投影幕上;其二、是把印刷效果较好的图例,经扫描仪输入计算机,然后通过投影机投射到投影幕上;其三、是在互联网教育网站上查阅下载收集类似的典型的图片资料,也通过投影机投射到投影幕上。这样获得的“范画”图象清晰、醒目、直观,还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把图片精彩的局部放大,欣赏分析图片更得心应手,学生很容易被吸引,产生强烈的感受和共鸣,使学生心领意会,从而引导学生健康的审美标准,正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达到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

二、美术理论与技法对比式范画

在讲评分析学生作业时或画到一半发现全班大部分学生出现错误问题时,例如在静物素描构图问题中,光靠一味的讲述,指出不应该出现的问题,往往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在“好”和“差”之间始终处于含糊朦胧的状态。这时从历届学生作业中选出优秀的和有问题的比较典型的作业作为“对比范画”。比如在色彩教学中,收集选出学生作业中“花”、“火”、“粉”、“脏”了的作业与优秀的作业放在一起并列对照,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有比较才有鉴别,存在的问题一目了然,再辅以耐心的讲解。此种方法也可以用在绘画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如在构图知识教学时,教师仅展示出几张正确的范画构图还不够,还可以展示出几种错误的构图,两种构图范画相互比较,使学生通过对比,对构图中的正确和错误认识明确,过目不忘。在教学中可以事先制作准备好由同一组物体组成的不同构图形式和不同工具材料画种等的一系列“范画”,上课时全部并列张挂,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构图不同工具材料画种的“范画”并一起研究问题。具体如物体画的太大,画面显得拥挤;物体画的太小,画面又显得太空;物体画得太高、太低或太偏,画面又显得不平衡;什么物体适合什么材料表现,不同的材料和相关的画种有什么相似或不同之处等。这样,教师利用多幅“范画”对比,择优汰劣,直到剩下比较完美的几幅。这样做,一方面,向学生揭示了一些容易走的弯路和常犯的错误,让学生在教师胸有成竹的展示中“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在比较中使学生对“优”和“劣”有一个明确的鉴别,使学生从“所以然”的感性认识飞跃到“之所以然”的理性认识。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自身多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构建独立的美术思维的能力。

示范性范画教学在重视欣赏性范画教学的前提下,能继续完善学生们自身独立的美术思维和审美标准框架,探索技法本身发展创新的可能性,所以重视示范性范画的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这种教学方式分为两个方面:

高校美术教学改革范文6

关健词:工艺美术;教学改革

工艺美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今,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时代,这就要求其必须不断地补充新的内容,应该把现代文化、艺术、社会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融合为一体。在当今社会形势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实用性和应用型上,与时俱进地推进专业教学改革,这对建设工艺美术专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环节。高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教学改革应该充分体现其职业教学特色,根据社会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通过对高职工艺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培养集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从目前情况来看,传统的工艺美术课程教学,在很多地方不适应时展的客观要求。主要表现如下:

一 课程结构不合理

基础课与专业课衔接性不好,所设置的专业课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接不上轨;传统工艺美术专业是从绘画专业分离出来的,其很多观念、训练方法大多是延续了绘画专业体系的教学模式,缺少特有的教学理念、方法。

二 课程设置陈旧,教学内容滞后

社会已进入了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出现了许多新的设计领域,例如:网页设计、三维动画设计、多媒体设计等。随之,工艺美术设计的观念、方法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们当前的教学对类似这样的新兴的专业内容涉及很少。

三 教学设施不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的工艺美术专业虽然开设电脑美术课,但由于受到教学设施、教学课时等诸多因素制约,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学与时代需要脱节,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四 做不到因材施教

纵观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我们的工艺美术专业基本上都是以同一个标准来教全体学生,这种方式不符合因材施教教育理念,这种现状必须要进行改革。

五 产教没能进行有效结合

教育部原张天保副部长指出:“产教结合是职业学校发展的重要环节,产业办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产业办不好,学生实习受到制约,我们必须拓展产教结合的路子。”而目前高职院校由于对与工艺美术人才相关产业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岗位对工美人才的业务素质需求情况调查、研究深度不够,导致教学缺少与实际产业关联的模块,产教还未有效结合。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高职院校想要办好工艺美术专业必须得通过教学改革,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计划强化训练,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工艺美术领域某项专业技能,不断提高学生对口专业就业率,为学生打开就业、创业的大门。通过改革求得发展,通过改革创造品牌,是建设好工艺美术专业的有效途径,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改革。

(1)调整课程结构

传统的课程结构主要分为基础课(造型基础课和理论基础、专业技能课、专业设计课三部分,我们要根据传统课程结构和社会需要,应当对传统课程结构作出相应的调整,加强三者之间的课程结构相互转换功能。要以实用、应用为原则,可以设置以电脑美术课作为中心,以专业基础课作为支撑,以创意策划课作为核心的课程结构,在新的课程结构设计中,要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目标,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后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社会适应性以及突出的专业能力。

(2)改革教学内容

对部分专业课进行改革,例如对于工艺美术专业来说,素描课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对于客观事物的观察力、概括力、表现力和艺术处理能力。但这种训练缺乏必要的丰富想象力和创意能力,因此,可把速写作为主要的训练方式,写实的、意象的、想象的手法均可采用。除此以外,图案课、色彩课等也有必要结合各自的课程特点、教学目标等对教学内容方面进行的相应改革。

(3)完善教学方法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高职工艺美术专业要改革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应当根据各种课程的内容、特点,采取多样的授课方式。现代教学方式可创造出生动灵活的教学互动性氛围,例如: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其与传统的手工艺教学模式(例如:实验教室、专业教学工作室等模式)相融合的基础上, 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状态为主动学习,从而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

(4)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学

校、企结合的合作模式为学校提供了必要的教学实习场地、创造了实习条件,充实了教学内容, 从而使得教学课程在内容、结构、作业的程序及表现形式等各方面,均强调了社会任务的可行性,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工作技能、社交能力以及展现自己的能力,促使知识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的转变。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任何一个专业学科的发展,都要以高水平的师资力量作为保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终身教育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而对于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职业的教师来说更是势在必行的。对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进行再教育,从而可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师资的培养可以采取教育培训、到企业参观实践以及团体的调研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来实现,更重要的是要在教与学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努力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整合教学理论与课题实践的系统性。

总之,工艺美术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出具备高文化素质综合性的设计人才。只有全方位进行教学改革,无论从教学的结构、内容、方式等方面,都必须要遵循高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的职业和专业特点,要以二十一世纪工艺美术行业对专业人才素质要求为出发点,既要考虑服务于社会大众化需求的职业的社会属性;又要拓展工艺美术专业自身独特的融合创造性、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性质。改变过去以培养既定岗位的专业技艺能力为主的教学方式,改革为培养具有创新设计能力为主体的综合能力教育,以适应广泛的工艺美术行业的各种专业岗位,将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工艺美术设计与制作领域里富有就业竞争能力的应用型、实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在走向社会的求职就业中可以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