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体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体会论文范文1
溃疡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疾病,大量出血者死亡率较高。为此,对病人心理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的重要环节,我院自1991年以来共治疗溃疡合并出血90例。护理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
90例中,男75例,女15例。年龄16岁~75岁,平均45.4岁。全部病例经胃镜检查确诊,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65例,胃溃疡19例,复合性溃疡4例;出血表现为单纯呕血12例,单纯黑便55例,呕血加黑便21例,11例发生失血性休克。经过内科治疗及护理,86例出血停止;2例无效即转外科手术;无1例死亡。
2护理体会
2.1溃疡病出血的早期发现本病早期不一定有明显的呕血,黑便出现,往往表现为精神状态的变化。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细心观察病人。若患者烦躁、头晕、出汗、心慌、恶心和便意频繁,提示已经发生出血,属较早期表现。本组有9例出血前上腹不适,恶心加剧,脉率增至100次/分,2小时后才出现黑便,经及时处理,出血很快停止,可见,只有识别出血的早期临床特征,才能抓紧时机治疗。
2.2溃疡病出血时的观察与护理本组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65例,不伴休克的单纯性出血58例,护理要观察呕血及黑便的量,次数和性质,注意病人的神志,P,BP和R变化,记录每小时尿量,同时安慰病人,使其情绪稳定。让病人平卧,头偏向一侧。呕吐时,防止呕吐物吸入肺内。输液时要用输血器,以便随时输血。要做到对病情心中有数,有变化及时报告医生,本组溃疡出血合并休克者11例。(1.7%)治疗失血性休克,需越早越好除细心观察和护理之外,还要对心,肺、肾等主要脏器进行监护。轻度休克时,收缩压低于12kPa,脉率在100次/分以上,中度休克时,收缩压则降至9.3kPa,脉压小于2.5kPa,重度休克时,收缩压降至5.5kPa以下。脉压多在1.5kPa以下。对重度休克病人,需每10分钟测BP、P1次。若BP回升,P减慢,有力,说明低血容量有所改善,心功能良好,若脉压缩小,说明循环血量减少,心脏灌注不足。此外,失血性休克病人出现烦躁,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甚至昏迷,是急性缺血性脑病的表现,应加强输血供氧。在输血输液过程中还应观察尿量,掌握输液速度,防止急性肺水肿等发生。超级秘书网
2.3溃疡病出血停止后的护理(1)对患者进行卫生知识教育,向患者解释本病的发病规律及治疗效果,包括饮酒,暴饮暴食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性。(2)心理护理,劝告病人,不良的心理因素对消化性溃疡病的危害极大,因心理因素的反应可通过神经内分泌机制而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变化,重点向病人介绍此病出血的原因更与紧张情绪有着密切关系以及这种情绪对治疗中的不利因素,使其明白消化性溃疡出血是由于消极和紧张的情绪导致神经活动紊乱和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的。(3)从语言和行动上关切,唤起病人对我们的信赖,从精神上给予安慰,生活上给予帮助和照顾,从而消除了病人的紧张情绪和解决了心理障碍。(4)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宣教有关此病的知识,让家属帮助患者消除恐惧紧张等情绪,使患者从亲人的言行中稳定情绪,以取得治疗和护理上的合作。(5)平时溃疡病人的饮食应定时,定量,以饮食及低脂饮食为主,特别是宜柔软的面食,因其含碱,易于消化,可中和胃酸,低脂食物可避免因胃排空减慢,胃窦部扩张,胃酸分泌增加,有利于溃疡愈合和防止溃疡再出血。
参考文献
护理体会论文范文2
论文关键词:脑膜炎,护理
结核性脑膜炎(以下简称结脑)是由结核菌侵入蛛网膜下腔而引起软脑膜,蛛网膜进而累及脑实质和脑血管的病变,是最严重的结核病。目前死亡率高为20%~30%[1]。通过综合治疗,全面而系统的护理,治愈率已提高到93%[2]。其病情凶险,病程长、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精心护理极为重要。我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结脑10例,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怎么写论文。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例患者中,男5例护理论文,女5例。年龄22~60岁,住院时间10~160天。1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头痛,热型为不规则热,根据病史、体征、症状、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病原学检查,临床均诊断为脑膜炎。
1.2 治疗 住院后根据不同情况予抗结核药物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吡嗪酰胺等选用4~5种联合正规方案治疗,同时予激素、脱水、对症、支持及营养等治疗,治愈好转。
2 护理重点
2.1 心理护理 本病病程长,病情重,加之应用抗结核治疗和激素治疗后可出现一定的副反应,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另外,一些患者对结核病存在误解,加之经济的拮据,从而产生一定的焦虑、恐惧心理。此外,一些患者又担心预后不良,对治疗失去信心。因此,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护士应耐心向患者及其家属宣教本病的相关知识,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论文,放松心情,乐观面对本病。
2.2 饮食指导 患者由于颅压高致频繁呕吐,抗结核药物对胃肠道刺激降低食欲,持续发热及大剂量
脱水剂应用导致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清醒患者鼓励其多饮水,少量多餐,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及高钙饮食,昏迷患者采用鼻饲流质饮食,合并胃出血及病情危重者增加胃肠外营养。
2.3 用药观察
2.3.1 应用脱水剂的观察与护理 结核性脑膜炎常用的脱水剂为高渗脱水剂和利尿剂,所以,首先要保持静脉通道的通畅,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目前,常用的脱水剂为20%甘露醇,其对血管刺激性非常大,护士应保护好患者血管,如发生渗液、漏液,可立即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减少对皮肤黏膜的刺激怎么写论文。
2.3.2 使用激素的观察与护理 激素具有抗炎、抑制纤维组织增生、防止黏连、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可有效降低颅内压护理论文,防止脑水肿的发生。使用激素用量过大或减量不合适、计量不准确就容易造成反跳现象,因此要严格遵医嘱给药,并嘱患者不能随意增药、减药,如患者出现不适,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2.3.3 抗结核药物的观察与护理 抗结核药物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关键,应遵循早期、联合、适量、全程、规律用药原则,否则,就可能造成耐药。此外,抗结核药物副反应大。因此,在服用抗结核药物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反应,如出现胃肠道的不适、肝肾功能异常,视力减退、听力障碍及变态反应等,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必要时停药。另外,护士应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如利福平应空腹服用,可达到最佳疗效,同时也可减少其副反应。
2.4 腰椎穿刺的护理 进行腰椎穿刺术及鞘内注射是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常用的治疗和诊断方法。因具有一定的损伤性护理论文,患者往往会产生恐惧心理,因此应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耐心解释。术后协助患者去枕平卧4~6 h。
2.5 发热的护理 本组27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41.0 ℃。因此,应定期测量患者体温,出现体温升高,应立即报告医生,给予处理。对于出汗较多患者应协助其饮水,并加强房间通风,防止复发感染。应及时更换床单、衣服等,防止皮肤感染发生怎么写论文。
2.6 高颅压的护理 脱水疗法是治疗颅内高压的重要手段,常用20%的甘露醇静滴,应用时速度要快,确保200~500 ml甘露醇在30 min内滴完,否则影响脱水的效果。同时要注意观察有无低钾血症。
2.7 出院指导 结核脑膜炎属慢性消耗性疾病,抗结核治疗需要较长时间,待脑脊液检验正常及症状消失后即可出院,出院后仍须坚持抗结核治疗6~9个月。出院时嘱患者必须按时按量服用抗结核药物,并定期到医院复查脑脊液、血常规、肝功能护理论文,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并注意休息,加强营养,避免劳累、受凉,以免加重病情。
结核性脑膜炎周期长,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常常是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或诱因。因此,护士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的变化,保证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准确及时执行医嘱,做好基础护理。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预防和处理颅内高压。提高患者依从性,做好服药指导及健康教育。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1王维治.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25-128.
2谢惠安.现代结核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83-296.
护理体会论文范文3
——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的考察本文系2013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GD13YZX01)、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2CZX047)、“中山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409115)的阶段性成果。
郁欣
【摘要】
现象学以探究意识本质为特征,则以社会历史批判为己任;一方以先验唯心主义为哲学旨归,另一方则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立场。因此,情况似乎是:二者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对立。然而,问题的另一面却表明,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上,试图在二者之间进行综合的努力,既存在于马克思那里,也存在于胡塞尔的现象学中,而且为一种富有成效的对话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
胡塞尔;马克思;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5)04-0030-07
作者简介:郁欣,江苏南京人,哲学博士,(广州510275)中山大学学院讲师。
①[德]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陈小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98页。
②[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5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页。
④《现象学方法与文选》,张庆熊主编,牟春、钱立卿、李杨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第130页。
⑤有关马克思认识论的思考及其与现象学相互关系的讨论,可参阅[美]T.洛克莫尔:《论马克思的认识论与现象学》,郁欣译,《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现象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思潮,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海德格尔曾称道说,现象学在各种不同的领域中主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决定着这个时代的精神。
①
则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实践纲领,它不仅塑造了现代世界的政治格局,而且持续保持着对当代政治的巨大效应。然而,现象学以探究意识本质为特征,则以社会历史批判为己任;一方以先验唯心主义为哲学旨归,另一方则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立场;双方看起来形同水火、势不两立。对胡塞尔来说,现象学似乎唯有理论的关切,而对现实世界的实存和可能的实践性改造实行先验的悬搁,“它的唯一任务和功能在于阐明这个世界的意义”。
②
与其相反,马克思则注重社会历史批判和对世界的实践性改造。对此,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作了明确强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③
因此,令人瞩目的是,在胡塞尔的先验唯心主义的纯理论态度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哲学态度之间的尖锐对立。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事实上,在胡塞尔那里,严格的理论思考一直就包含有现象学明察的最大程度的实践“应用”,而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时期则展示出“一种新的认识论姿态”、“一种整体实践的深广转型”。对于胡塞尔来说,认识批判本质上与理论和实践的综合密切关联,而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本身是一种“新式实践”、一种“普遍的批判”。
④
对于马克思来说,从其博士论文直至《资本论》,他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革命的实践”扬弃哲学理论,而扬弃本身恰恰是哲学理论在社会-政治的生活中的实现。
⑤
因此,就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而言,试图在二者之间进行综合的努力,既存在于马克思那里,也存在于胡塞尔的现象学中,而且为一种富有成效的对话提供了可能。
一、胡塞尔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的理想支配着胡塞尔一生的哲学思考。在他看来,作为严格的科学,哲学是这样一门学问:“它可以满足最高的理论要求,并且在伦理-宗教方面可以使一种受纯粹理性规范支配的生活成为可能。”
[德]胡塞尔:《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倪梁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页。
显然,当胡塞尔开始将其哲学建立为一门严格的科学时,他坚持哲学只能在一种理论性的认识批判的意义上促进人类的生活。这种态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其现象学的主导观念。对他而言,现象学“标志着一门科学”,但它“同时并且首先标志着一种方法和思维态度”。[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倪梁康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2页。借助这种方法,普遍的科学性的理念得以严格的方式实现。按照他的观点,这种普遍的科学性的理念是希腊哲学诞生时就天生于欧洲人性中的目的,它是“摆脱了一切其他目的的理论兴趣的,即纯粹为了真理而对真理感兴趣的系统结果”。[德]胡塞尔:《第一哲学》上卷,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65页。为了能够成为真正严格的科学,亦即实现了最终奠基或最终有效性证明的科学,胡塞尔主张必须克服掺杂有任何实践目在内的素朴的理论态度,而“必须在科学理论的自身沉思中研究能最终证明自身正当的科学之规范”,并且最终达到“由科学理论的指引和从科学理论上证明为正当而来的科学形态”。同上,第266页。因此,对于胡塞尔来说,作为一种意向活动,生活指向真理,即使不是明确地指向真理,因为生活对要求的正当性感兴趣。真正的理论意味着通过先验的自身反思所实现的理论上的最终奠基或最终的正当性证明。
胡塞尔与马克思的思想交汇
《现代哲学》2015年第4期
然而,严格的理论要求实际上并不排斥先验现象学的某种实践蕴涵,尽管胡塞尔一开始曾有意识与现象学的实践应用保持距离。这种实践蕴涵从20年代起得到了愈益明确的展示,它与胡塞尔对哲学职责的理解密切相关。按照他的理解,哲学生活旨在达到一种“真正的人性”,即“在任何时候都致力于清醒地对自身负责,在任何时候都想遵循‘理性’”。同上,第267页。而遵循理性意味着,将那些获得最终正当性证明的科学规范的理念“以其牢固和绝对的有效性从原则上规定人在每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旨在“从最终有效性这个最后源泉出发为它的行为之绝对合规范性进行辩护”,以便“帮助盲目求索的人类达到最深刻之自身意识,达到对它的真实的和真正的生活意义之自身意识”。同上,第267页。胡塞尔认为,哲学的最重要的职责是“首先赋予这种生活意义以最终合理的形态,即全面地被澄清并被理解了的,在每一个方面都最终证明为正当的理论之形态”。同上,第267页。他坚信,“这种系统地在诸原理科学中展开的理论,一定会通过论证而突出那种完整的规范体系,即人类为了能够成为真实的和真正的人类,由纯粹实践理性而来的人类,必须满足的那种体系”。同上,第267页。在他看来,这是“自希腊哲学诞生起欧洲人就固有的目标,即想成为由哲学理性而造就的人,而且只能作为这样的人而存在——从潜在理性向明显理性的无穷运动,并且通过以它的这种人类的真理和纯真性而自我规范的无穷努力而造就成这样的人——的这种目标”。[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26页。尽管这是其后期对哲学目的的表述,但胡塞尔很早就已将对理论真理的探求与“责任”或“批判的责任”联系起来。对他来说,正义的行为,亦即负责任的行为,意味着认识到伦理价值和理论真理之意义的行为。因此,责任只不过是对理论上的有效性要求的主观的相关表达。对于后期胡塞尔来说,这种理念是主导性的。在他那里,主体的责任本质上是关于理论真理本身的现象学问题。
在其生命最后的多灾多难的十年,胡塞尔开始强烈地担忧那种通过纳粹主义及其哲学家的政治神话的产生和第三帝国的极权主义的实践所明显表现出来的反理性主义的狂潮,他将欧洲文明的这种不断增长的非理性主义看作现代科学理念的“危机”的必然结果。鉴于这种令人痛苦的危险境遇,他充分强调现象学对人类的功效,即它既能在理论领域又能在实践领域重建理性的统治地位。
作为一种真正的理论,先验现象学如何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呢?
在胡塞尔那里,这首先在于对一切缺乏对其先验锚地的认识的实践批判,也同样对一般的科学理论进行批判,因为一般的科学理论的目的恰恰是实践性的,它们没注意到其理论行为和态度的先验根基。胡塞尔对现代科学态度的批判是其后期著作中最令人瞩目的特征。在他看来,科学和传统上以建构为特征的哲学理论为实践的兴趣所引导,并且执持于实存的现实以便改造它,因而从根本上说实践性的。相反,现象学则以一种无涉于实存的现实的理论为目标,是关切一切认识的真正基础。它的兴趣领域超越于现实存在之上。现象学还原悬搁一切实存,而只保留现象,亦即当一切实存被意识构造和呈现于意识时的意义。科学和建构性的哲学由实践的需要和问题产生,而现象学的构造理论则摆脱了一切自然生活的兴趣,因为它寻求的是处于完全的自身明见性之中的认识的确然性。因此,构造是由意向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现实的存在者作为有效的意义呈现给意识——对世界的塑形和重塑形。
胡塞尔指出,这正是任何科学理论与其现象学之间的区别。一切科学理论都源于人的实践需要,而现象学理论——尽管没有丧失对自然的世界生活的任何兴趣——旨在澄清功能性的实践的构造和科学理论的构造。在此基础上,它探究现代科学对人的实存的意义,探究实证科学规定现代生活的智性趋向和社会政治趋向。在胡塞尔看来,“单纯注重事实的科学,造就单纯注重事实的人”,而从原则上排除了关于整个人类生存的意义问题。同上,第16页。这导致人们屈服于非理性主义的潮流。按照这种非理性主义观点,“人们所依赖的一切生活条件,理想,规范,就如同流逝的波浪一样形成又消失,理性总是变成胡说,善行总是变成灾祸”。同上,第16页。对此,胡塞尔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中发出如此的诘问:如果是这样,这个是世界以及在其中的人的生存还能有意义吗?历史的事件不就变成了由虚幻的繁荣和痛苦的失望构成的无尽的链条吗?他认为,现代科学和技术已经遗忘和抑制了对人的生活世界的意识。生活世界的物质性历史事件被那些作为客观的自在存在的事件的抽象结构所抑制。胡塞尔将异化问题看作现代西方文化的一种不断增强的核心问题,因为科学开始是无意识、后来则是有意识地遗忘和抑制了人的实存的伦理维度。凌驾于自然态度和先验态度之上的科学-技术的态度的历史将哲学和科学带入混乱。
因此,胡塞尔基于“危机”意识的历史目的论批判,就在于揭示和重新发现西方文化中人的目的的统一性,以便将人和社会从由科学的世界图像所导致的破裂状态中拯救出来,这种科学的世界图像与人对自身和世界的直接理解不协调。西方文化的目的,亦即自我与世界、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科学与哲学的统一必须被恢复。在胡塞尔看来,现象学理论不仅是一种更严格的科学,而且是唯一能将人类从业已遭受的危机中拯救出来的哲学。这危机本质上是迷失于关于人和世界的科学图像,在这种科学的世界图像中,每一个科学家都只是一个匿名的过程的可替代的人,而每一个人都作为一个对象被分析和操纵。现象学旨在为人的自身理解提供地基,将人从科学的他律和技术的操纵中拯救出来。
正是在此“危机”意识的背景下,胡塞尔在1935年的《维也纳讲演》中明确而具体地谈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谈论“一种新型实践”。在他看来,与一般的科学理论的实践性本质相对,真正的理论态度虽然也是一种职业态度,却完全是非实践性的,它是“建立在对于它自己的职业生活领域中的一切自然的实践,也包括较高层次的服务于这种自然领域的实践的蓄意的悬搁之上的”。同上,第383页。胡塞尔指出,这种悬搁的实行并不意味着“理论生活从实践生活的最后‘分离’”,也不是“理论家的具体生活划分为两个互不关联地实现的生活连续体”,因为“普遍态度的第三种形式仍然是可能的”,即“在从理论的态度向实践态度的过渡中完成的两方面兴趣的综合”。同上,第383页。他认为,这样地综合,即使得在封闭的统一体中,并且在将一切实践都悬搁起来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理论(普遍的科学)也能够“以一种新的方式服务于人类,服务于在具体的存在中暂时是并且永远是自然生活的人类”。同上,第383—384页。胡塞尔强调,这是以“一种新型实践”的形式实现的,即“以对一切生活和生活目的,一切由人类生活已经产生的文化构成物和文化系统进行普遍批判的形式实现的,因此也是在对人类本身以及对明确地或不明确地指导人类的诸价值的批判的形式中实现的”。同上,第384页。他认为,这种“新型实践”的目的在于“通过普遍的科学的理性,按照各种形式的真理规范,提高人类,将人类转变成全新的人类”,亦即“能够依据绝对的理论的洞察而绝对自我负责的人类”。同上,第384页。显然,胡塞尔所谓的“新型实践”本质上指的是普遍的理论与普遍的实践的最高形态的综合。
在《现象学:不列颠大百科全书条目》中,我们可以读到胡塞尔关于这种最高形态的综合的实践蕴涵的论述。他认为,作为理论与实践的最高形态的综合,现象学反思认识到实践所应遵循的规范,这些规范揭示了一种真正的人类生活(也被称为“先验的人类生活”)——它是一种理性不断进行自身反省的生活——的理念。胡塞尔指出,通过其先验的明察,现象学认识到它自身在可能的先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自己是一种(先验)人类在普遍的理性实践的工作中普遍自身反省的作用”。[德]胡塞尔:《胡塞尔选集》上,倪梁康主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第362页。这种“普遍的理性实践”“通过揭示而得以自由地向处于无限之中的、绝对完善的普遍理念所进行的追求,或者,换言之,向一个——处于无限之中的——完全存在于和生活于真理和本真之中的人类的理念所进行的那种追求”。同上,第362页。因此,它本质上执行的是一种理性自身反省的功能,亦即对本真的人类生活的实践理念或规范的相对实现进行理性的反省。这种实践理念是普遍的和无限的,因为它始终是调节性的理念,而绝不会完全实现。在胡塞尔那里,现象学就是无限追求这种实践理念的历史运动,通过这种历史运动,那种“天生于”人性中的普遍理性得以揭示。作为西方文化的原初目的,这种实践理念既是理智的真理,同时也是人类的道德责任。
二、马克思的“革命的实践”观
在马克思那里,理论为实践决定,因而依赖于实践。然而,实践对理论的这种优先性并不意味着,实践活动可以没有理论的指导。相反,马克思本人及其后来的者都始终强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实践”。这种“革命的实践”当然不是指在功利主义和庸俗的实用主义的意义上的实践。在其早期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就教导说,“不在现实中实现哲学,就不可能消灭哲学”,而哲学的实现“只有否定现存的哲学、否定作为哲学的哲学,才能得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59页。因为在他看来,哲学旨在批判地改造世界,而“现存的哲学”本身就属于这个世界,是这个世界的观念的补充。它对世界采取批判的态度,却对自己本身采取非批判的态度。因此,他强调,如果不消灭哲学,就不可能有哲学的实现。这表明了马克思对待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鲜明态度,正如他在《提纲》中所宣称的那样:“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页。恩斯特·布洛赫(ErnstBloch)称许马克思这一命题是哲学上最伟大的胜利。ErnstBloch,MarxunddieMenschlichkeit,Rowohlt,1969,S.107.
布洛赫所谓的“哲学上最伟大的胜利”究竟意味着什么?澄清这一问题对于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在解决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上所具有的革命意义至关重要。为了澄清这一问题,首先必须考察的是“理论”和“实践”这两个术语在马克思那里的确切含义。
对于马克思来说,意识尽管能对存在的过程进行反思,但最终却为人的劳动或人的生产所决定,而劳动或者人的生产则又称为“实践”。在他看来,当理论因劳动分工过程中人的活动的分裂而不知道其起源于实践时,它就变得自高自大起来,而沦为一种思辨的抽象,一个幽灵,伪称自己是实践的制片人。因此,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追随康德,采取了否定理论理性的鲜明立场,但却不同意康德反过来提升实践理性的地位的做法。
在《提纲》中,马克思将黑格尔后期哲学的两种主要意图对立起来。第一种意图是检审人类活动的恢宏场景的不同景观,并且以一种系统的方式做出解释;第二种意图是使彼此冲突的力量和解,而且一般说来,是在作为绝对精神的各种表现的对抗之间进行调解。在对黑格尔哲学的解释中,马克思显然使用了与黑格尔一样的概念手段,即作为黑格尔的核心方法的辩证法,但却采取一种鲜明的批判立场。在《资本论》的序言中,马克思指出,黑格尔所谓的“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因此,他批评说“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页。这种主张和要求清楚地表明,黑格尔的自身意识的辩证法的全部成就在马克思看来只是一种异化的形式。而正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祛魅,成就了一种关于“革命的实践”的新哲学,它聚焦于“异化”概念,将其作为主要的批判对象。
借用黑格尔的异化概念,马克思描述了人的理智的、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活动的客体化和物化。当这一系列活动与人分离而成为独立的法、制度或商品时,它们就不仅获得了独立的实存,而且对作为它们的真正制造者的人构成一种有害的控制。于是,人的思想投射和人的劳动产品就被剥夺了其社会关系的特征,从而脱出人的掌控,而且它们使人服从于非人属的客观规律。产品的异化同时也是人自身的异化,因为人的活动被外化为物了,他自身也只变成了他人和自己的一个物、一件商品。追随费尔巴哈对基督教和黑格尔主义的批判,马克思认为,宗教和形而上学以相同的方式起作用,并且与资本主义体系的经济生产执行相同的功能。它们使人异化,经济的、宗教的、哲学的和政治的活动却掩盖了这种存在于劳动本性中的异化,它们都遮蔽和歪曲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藉此,国家被看作摆脱现实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一种虚幻的公共生活。意识也以同样的方式“被生产出来”,用马克思的话来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像法、艺术、宗教、形而上学等观念,这类意识形式只有通过对物质生产的考察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去解释所有不同理论产品和意识形式,追踪它们在物质生产这个基础中的起源。通过执行其批判的任务,哲学揭穿了宗教和形而上学的虚假的超越要求,使人们返回那种产生“唯心主义的诡计”的直接的自然实存。而对于马克思来说,对宗教和形而上学的批判最终演变为对任何形式的唯心主义的总批判。最终,人的异化只能通过生产力的现实运动才能克服。马克思的异化批判表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代表的经济基础决定着法、国家、哲学、宗教和制度这类上层建筑,经济的、社会的过程生产和塑造一切形式的社会生活和理智生活。可以说,正是通过对异化现象的批判,马克思才确立了其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3页。
因此,马克思在《提纲》中的那个著名命题,就不止于哲学家从思辨的沉思转向革命的实践的一种情绪性表达,而是想通过哲学的自身理解来发动一场革命。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哲学既要求去改变世界,同时也是一种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的理论活动。它必须致力于主要社会弊端的改善,必须有助于消除人的异化。在马克思看来,没有任何其他的哲学方式能够胜任这一使命。改变世界的过程恰恰是哲学自身的关键点。因此,哲学的任务正在于将自身与革命的实践相同一。在这里,革命不应被理解为改变某些生活条件的活动,而应被理解为一种改造整个人类实存的彻底行动,这只有通过改变构成整个人类实存的基础的条件才能得以实现。这种改变被称为“革命的实践”。对于马克思来说,认识活动、哲学的理论理性——由于脱离了社会的和伦理的实践——只是这种“革命的实践”本身的一种功能。哲学的范畴最终只有在其与社会的和政治的活动的关系中才能得到解释,因此,一切真正的认识本质上都是实践-政治的认识。在他看来,实践理论是最高的哲学范畴,在其实现中既有哲学的使命,也有“革命的实践”的使命。而只有对现存事物及其现存形式进行彻底的革命化,才能建立哲学与现实的绝对同一性。对此,马克思在《提纲》中曾有明确的表述:“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4页。
三、胡塞尔与马克思之间对话的可能维度
上述就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对胡塞尔和马克思这两位思想家的立场和观点所作的描述表明,双方都试图在理论与实践之间作一种综合的努力。在这种综合的理论进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具有类似的“危机”意识,以及“危机”意识所引发出来的强烈的现实关切,尽管这种“危机”意识在二者那里是以不同的面貌表现出来;还可以看到他们由“危机”意识所促发的“异化”理论批判,当然,异化在双方同样是具有不同的理论维度和思想内涵。因此,可以预期在二者之间进行一种理论上有意义的对话的可能性。
然而,现象学以探索意识本质为特征,则以社会历史批判为己任;一方以先验唯心主义为哲学旨归,另一方则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立场,双方毕竟在哲学立场存在着根本的对立。细致深入的文献对比研究也许会轻易表明,两种哲学分殊不同的思想世界。胡塞尔以对客观主义、自然主义的批判著称,其中就蕴含有对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的批判性元素。客观主义或自然主义探究的是一个不言而喻地被给予意识的世界,它相信关于现实的结构的真理是自在的真理。而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则从科学所揭示的“真实的”世界回返主体性。尽管现象学在哲学史上刻下了“回到事实本身”的座右铭,并且在胡塞尔思想后期更是具有回返前科学的生活世界的理论诉求,但它距离任何形式的唯物主义都很远。也许我们可能会说,在胡塞尔看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素朴的和盲目的;而对马克思来说,胡塞尔的现象学则是唯心主义的和内容空乏的。
但是,这种哲学立场上的对立并不妨碍这一事实,即两位哲学家所具有的共通性可能比我们看到的更多。首先,在与社会-政治的现实的冲突方面,双方无疑具有共同特征。尽管他们建议不同的实践方式,胡塞尔专注于理智上对主体性的重新发现,而没有明确指明实践的议题,马克思则聚焦于阶级斗争的政治行动,但他们对异化世界中本真的人性则具有共同的关切。其次,现象学与无疑都能从彼此对理论和实践领域的明察中受益。虽然每一方各自都具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但这些局限性也许能借助他方的思想元素而得以克服。
就本文的问题关切而言,我们试图检审胡塞尔的现象学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上的主要相似点和区别。
已然确认的是,胡塞尔后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深度关切着人类社的真正目的的确立,这种确立了真正目的的人类社会处于一种主体间以理性方式相互依存状态的人格的自治共同体,这些人格拥有其自身理解和自身责任。胡塞尔晚年关于主体间性的主张实际上是对自由和自律的确认,亦即对自我决定和处于利益相关性中的人格的确认。他把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态度中存在的内在危险归于自然主义的颠覆性,因为这种自然主义倾向于将人的主体还原到客体化的自然。像实证科学和和技术一样,非先验的哲学——譬如,客观主义、自然主义等——旨在用精确的算计来控制和改变世界,而不是以纯粹的理论行为去解释它。从先验现象学的立场看,现代科学根本意义是一种人类心灵源于实践目的的精神成就,而不是一个由独立自足的必然性所构成的精神体系。
就胡塞尔晚年所关切的论题而言,很难将西方文化中的科学危机看作资本主义危机的一种特殊情况,如果那样的话,现象学就可被作为其中的一个元素而被归入的辩证法体系了。但两位思想家的确独立地在不同的层面上描述了相同的异化方式,由于这种方式的异化,主体通过科学和技术使自身客体化了。这种客体化了的主体作为一个异己的存在物与他相对,并将他规定为一件单纯的商品。以此方式,劳动控制了劳动者,不仅是工人,也包括科学家。可以说,这种异化思想是胡塞尔与马克思之间的核心交汇点。
然而,问题是,胡塞尔思想经验中对科学和技术的价值重估,究竟是否能与的“革命的实践”观点相协调呢?胡塞尔在批判科学的他律和人的异化方面的论证是基于一种理论性的语境的构想,它离社会-经济的、政治的和道德的维度还太遥远。但这不意味着,他的那些论证不可能为不同流派的思想家提供有益的启示。由于在当今科学和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背景下,人的异化问题对大众来说已变得愈益尖锐,因此,胡塞尔对科学危机的批判性反思就凸显出更加丰厚的理论内涵和普遍的哲学意义。在今天,这种危机可以被看作最普遍的异化形式之一,而这恰恰是在分析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时所忽略的。
护理体会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人造血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与护理
随着血液透析患者存活时间明显延长,血管通路问题日渐突出,成为影响患者透析质量的重要因素。对于内瘘容易堵塞、自体表浅静脉血管条件差,难以建立直接动静脉内瘘,不得不选择人造血管来建立透析生命线。现对我科5例应用了人造血管内瘘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5例,男1例,女4例,年龄48~70岁,平均年龄61.6岁,血透龄均>5年,使用人造血管平均 > 2年,每周透析时间为2~3次,每次4小时,血流量为200~280ml/min. 1.2 方法 1.2.1 人造血管内瘘手术方法 采用人造材料聚四氰乙烯血管于患者左或右前臂与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肱静脉U型端吻合术。 1.2.2 人造血管穿刺方法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穿刺时不使用止血带。?穿刺点的选择 :穿刺点应轮流替换,切记定点穿刺。沿着人造血管的平行轴每两个穿刺点距离0.5~1cm,动静脉间的距离应在4cm以上,距吻合口3cm内的位置不能穿刺。?穿刺方法:穿刺前仔细摸清血管走向,动脉穿刺的方向可以顺血流也可以逆血流,静脉穿刺方向始终顺血流方向,即向心方向,使重复循环降至最少。由于人造血管的修复较差护理论文,也可动脉穿刺人造血管,静脉穿刺周围血管,这样既减少了再循环又延长了人造血管寿命。采用16G*1英寸金属内瘘穿刺针,针尖斜面向上,呈40°~45°角刺入人造血管,进入血管后,有明显的落空感,见回血后放低针尖角度,将针头全部送入,安全固定。
1.2.3止血方法:让患者自己指压,此方法对人造血管创伤最小,并且止血效果最好。指压方法是在拔针的同时在皮肤穿刺点上0.2~0.3cm处进行指压,压迫的力量为既能保持穿刺点两端有搏动,又能控制出血。压力过轻会引起皮下出血或血管穿刺处假性动脉瘤的形成。应做到起针和压迫动作协调,以减少血管的损伤。压迫时间一般为10~15min.2、结果
5例患者,人造血管内瘘均通畅,血流量200~280ml/min,2例因血栓形成闭塞再通后血流量通畅,杂音响亮。使用有效率达100%。 3、 护理
3.1 血透析前的护理
3.1.1检查人造血管功能状态,如有无震颤,搏动及血管杂音等,若发现减弱或者消失,应立即通知医生,进一步确认人造血管是否闭塞。
3.1.2穿刺过程严格无菌技术,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螺旋式消毒直至5cm~8cm直径的范围,穿刺时戴无菌手套操作,以免用未消毒的手或器械等接触穿刺部位。
3.1.3 人造血管若穿刺失败,立即拔针,动脉去远心端,静脉取近心端,在人造血管上另行穿刺,适度按压穿刺点,观察血管有无出血,红肿热痛等现象,并及时处理。若局部形成血肿,24小时内用25%硫酸镁湿敷,24小时后热敷血管周围血肿部位,用喜疗妥软膏按摩。人造血管禁止冷敷和热敷。
3.2血液透析中的护理
密切观察穿刺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肿胀、疼痛等情况护理论文,及时处理。人造血管侧肢体禁止测血压、抽血、输液等治疗。严密监测血压,避免发生低血压,确保人造血管流量通畅。人造血管侧肢体制动。
3.3 血液透析后的护理
3.3.1治疗结束后小心的拔出针,在拔出针后的瞬间立即加压,以免穿刺针刮伤血管。轻压棉球针刺血管的位置,指压10~15分钟,压迫时间不能过长,压迫力度的大小应根据既能止血又不影响人造血管的波动和震颤为宜。
3.3.2健康宣教 嘱患者术肢体不能负重,不能用力,不穿紧身的衣服,避免外力碰撞。注意睡觉时勿将术肢枕于头下,避免压迫人造血管肢体血液循环不良导致闭塞。教会患者每日摸、听血管震颤和弹性。嘱患者术肢疼痛、瘙痒、肿胀等异常时,立即到医院就诊。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肢体清洁,透析当天穿刺点避免弄湿,以免感染。
4 、体会 人造血管
摘要。
参考文献
[1]梅长林、叶朝阳、赵学智.实用透析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护理体会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喉炎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本科收治的10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150例患儿全部治愈出院,平均住院7 d。结论 在治疗中应及时应用有效、足量的抗生素以控制感染、雾化吸入等;护士应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娴熟的操作技术,能迅速、准确、熟练地进行每一项操作。避免反复穿刺增加患儿痛苦。
小儿急性喉炎是喉粘膜急性弥漫性炎症,为小儿常见的急性喉梗阻原因之一,常发生于1~3岁小儿,以犬样咳嗽、声嘶、喉鸣、吸气性呼吸困难为临床特征,其特点是起病较急,病情进展快。由于小儿免疫功能低下且喉腔较小,喉软骨支架弱,喉内粘膜松弛,粘膜下淋巴组织丰富,加上小儿机体免疫力差,神经系统不稳定,咳嗽机能也较差,短时间内可因喉头水肿而引起喉梗阻,发生严重缺氧、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全身衰竭而死亡。本科自2005年1月至2009年2月共收治急性喉炎患儿150例,经及时救治和正确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50例,其中男105例,女45例,其中Ⅰ度喉梗阻98例,Ⅱ度喉梗阻42例,Ⅲ度喉梗阻10例。典型症状:声嘶、犬吠样咳嗽、发热,伴有呼吸困难。本组150例患儿全部治愈出院,平均住院7 d。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认真询问病史,全面评估病情,迅速准确判断病情,明确引起呼吸困难的原因;保持一定温度(18℃~20℃)和湿度(相对湿度70%以上),温度、湿度过高或过低易刺激咳嗽而加重呼吸困难;同时向患儿及家属作好说服劝导工作,以免患儿哭闹,肌肉注射时宜采取抱坐哺乳位,注意头、颈、胸的位置不可扭转或过度前俯后仰。
2.2 严密观察病情 小儿喉腔狭小、声门下区黏膜下组织松弛、黏膜淋巴管丰富、喉软骨弱、咳嗽功能差,不易排出分泌物,发炎后易导致喉痉挛和喉阻塞,若不及时发现与诊治可危及生命;首先应进行初步了解评估,同时记录生命体征,病情要点及时报告医生。备好氧气、吸痰器、气管插管物品、气管切开包及多参数心电监护仪、雾化吸入器等;由于小儿的气管软而细,易受挤压而加重呼吸困难。观察患儿有无鼻翼扇动,呼吸困难,发绀及吸气性喉鸣。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唇色、肤色、意识状态、呼吸频率与节律。当患儿出现缺氧加重、鼻翼煽动、口鼻周围发绀或苍白、指趾端发绀、血氧饱和度下降、出汗、心动过速、烦躁不安、甚至抽搐时,应立即报告医生,迅速实施气管切开及其他解除喉梗阻的紧急措施。
2.3 雾化吸入 雾化吸入能够加速喉部炎症及水肿的消退,并能稀释呼吸道分泌物利于咳出。取1%麻黄碱10~20 ml,地塞米松2~5 mg,庆大霉素(2~4)×104U,沐舒坦15 mg,生理盐水20 ml~30 ml加入雾化器中。要调节好雾量,守在患儿床旁,协助患儿吸入。每次吸入时间不超过20 min,以免引起肺泡内水肿。向咽喉部直接喷药可解除喉痉挛并起到局部消炎作用,吸入疗法还可稀释上呼吸道痰液,以防下行感染引起其他并发症。
2.4 气管切开的护理 需专人护理,定时吸痰、雾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内管1~2 h取出清洗1次,每日消毒3次,更换套管处敷料1次。注意观察伤口的情况,有无红、肿、热、痛、渗液等感染表现。经完全堵管24~48 h以上,患儿呼吸及排痰功能良好可拔管。
2.5 生活护理 尽量使患儿安静休息,减少哭闹,以免加重缺氧,要体贴关心患儿,护理时动作轻柔,态度和蔼,以消除其恐惧心理。当出现烦躁不安时要使用镇静药物,但避免选用有抑制呼吸的药物;做好口腔护理,各种监护、治疗仪器要按时消毒,病室每日紫外线消毒1次,减少一切感染机会。
2.6 饮食护理 小儿发生急性喉炎后,常常出现拒食,是由于疾病影响患儿食欲,进食时加重咽喉疼痛有关;患儿进食时容易呛, 喂养时宜少量多次,避免呛咳和过饱。应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如富有营养易消化的乳品或食品,易于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禁止辛辣、刺激性食物。严重缺氧、呼吸困难者,暂禁食,待呼吸平稳后喂养。小儿发热引起的机体水分额外丧失及禁食导致水分不够,易导致患儿脱水,要注意补充营养、能量、水分。估算出入量,防止引起脱水以及水电解质紊乱。
2.7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应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患儿呼吸困难口唇发绀使家属感到恐惧紧张,应与家长沟通,劝慰家属要冷静,积极配合抢救,与患儿家长进行耐心细致的沟通与交流,讲解与疾病有关的知识和护理措施,以减轻其思想负担,并能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2.8 小儿急性喉炎预防 加强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在感冒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外出,以防传染;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避免感寒受热,保持适宜的室温和室内定时开窗通风;及时治疗小儿贫血、营养不良、佝偻病等;生活要有规律,避免着凉。在睡眠时避免受凉,避免冷空气刺激加重病情。
3 小结
小儿急性喉炎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上呼吸道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等特点,如不能及时恰当的治疗和护理,很容易发生喉梗阻,而导致吸气性呼吸困难,危及患儿生命。在治疗中应及时应用有效、足量的抗生素以控制感染、雾化吸入等;护士应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娴熟的操作技术,能迅速、准确、熟练地进行每一项操作。避免反复穿刺增加患儿痛苦。
参 考 文 献
[1] 霍梅梅.重症小儿急性喉炎的护理体会.长治医学院学报,1999,13(2):147.
[2] 刘文玲,等.抢救小儿重症急性喉炎护理体会.齐鲁护理杂志,2005,11(9):1321.
护理体会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产妇,催产素,引产,观察,护理
由于母体和胎儿等多种原因,产科在产妇妊娠晚期通常采用静脉滴注催产素,诱发促进宫缩,从而使产程加快而尽早结束分娩。我院近3年来,在产妇妊娠晚期采用静脉滴注催产素引产共50例,47例引产成功,没有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现将引产的观察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我科自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期间,产妇妊娠晚期使用静脉滴注催产素引产的,总共有50例,年龄在21~37岁之间,初产妇34例,经产妇16例。正常足月43例,早破水共4例,过期妊娠3例,孕周一版在37~43周左右。经检验,均无催产素应用禁忌症。静脉滴注催产素将浓度最高为5%葡萄糖液500ml内加催产素5U,最低2.5U,进行静脉滴注,滴速8~40滴/min。结果50例产妇中,采用静脉滴注催产素引产时,出现宫口进行性扩大、规律性宫缩,并顺利分娩的有47例,2例产妇不能耐受宫缩疼痛而要求行剖腹产结束分娩;1例因头盆不称,胎头下降困难而行剖宫分娩,没有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
1.催产前的心理护理认真向产妇及其家属介绍滴注催产素的作用、注意事项以及伴随的轻微的不良反应等,说明静脉滴注催产素对母婴无什么危害[1];并讲解一些分娩的知识,缓解产妇的紧张情绪和一些不必要的担心。消除恐惧、焦躁情绪,放松心情,坚定分娩自信心,以最佳的生理条件和心理状态,安全顺利的进行分娩。
2.合理用药针对不同产妇对催产素敏感程度的不同,应从小剂量开始静脉滴注。采用的方法:为保证引产的浓度及均匀的速度,输液由输液泵控制。选用500ml5%葡萄糖液,然后加入2.5U催产素震荡摇匀后慢慢滴入,开始的滴注速度是8~10滴/min,然后结合宫缩、胎心情况及时调整滴注的速度,以达到最佳的有效宫缩,保持每次宫缩持续时间30~40秒,每次宫缩时间间隔为3~5min。若滴速已经最大,还没有出现有效宫缩,应提高催产素的浓度(最大浓度不能超过1%)。如果加快滴速和增大浓度后仍无有效宫缩,不再增加滴速和浓度,一般以此为剂量上限。对连续滴注催产素3天仍未临产者,视为催产素引产失败[2]。
3.滴注催产素后的观察①待产的环境要求:产妇妊娠晚期进行静脉滴注催产素后,会有效地缩短产程,所以产妇必须在待产室待产,并有专人陪护观察。创设安静、舒适、整洁、安全、温馨的待产环境,让产妇感到亲切、舒适从而消除恐惧、焦虑、紧张的心理。以平和的心态积极配合,促进顺利分娩。②催产素引产过程中生命体征跟踪观察:在对产妇滴注催产素之前,首先对产妇的脉搏、呼吸、体温、血压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来;输入催产素后每1~2h测量一下脉搏、呼吸、体温血压,并与滴注催产素前进行对照,尤其是脉搏及血压,如有较大波动或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③产妇胎心及宫缩的观察:及时观察宫缩强度、间歇时间、持续时间;用听筒或多普勒听胎心变化规律,持续监测胎心音及宫缩的变化。若超过160次/min或低于120次/min,或胎心基线变异不好时,及时报告医生作出处理。及时调整滴速,并让产妇吸氧,以免发生子宫破裂及胎儿窘迫及其他不良后果等。④整个产程的细致观察:根据子宫颈口扩张程度及胎儿先露的下降及时严密观察,做好检查,以便了解情况。进入活跃期时,每1h左右查肛1次。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如肛查不清楚、胎先露下降缓慢,在严密消毒下行阴道检查,以明确子宫颈口扩张及胎先露下降情况,并做好记录。以便发现产程异常时,及时处理。
4.生活护理产妇在未破水情况下可采取自由,并给予间歇吸氧;胎膜提早破的,要主父产妇卧床休息,保持外位干净清洁,对破水时间超过12h的产妇给予抗生素预以防感染。产妇产程时间较长,消耗体力大,要及时补充丰富的高热量、高蛋白食物。有些产妇会由于宫缩疼痛刺激或宫缩疼痛引起恶心呕吐,休息不好,不想进食、饮水、身心疲惫。护士要陪伴在产妇身边,给予关心和体贴,用温暖的话语鼓励产妇饮水、进食,少量多餐,以补充能量,克服心理恐惧,防止发生体力衰竭[3],影响顺利分娩。此外,要及时提醒产妇经常小便排空,以免充盈膀胱,增加负担。膀胱充盈不仅影响胎头下降,还会影响宫缩。提醒产妇在两次宫缩的间隙要放松全身休息,以保证有足够的体力分娩。
5.护理体会 催产素又名缩宫素,能有效地刺激子宫平滑肌收缩,小剂量催产素能增加子宫肌张力,增强收缩力,增加收缩频率,保持节律性、对称性及极性,即模拟正常分娩的子宫收缩作用,致子宫颈扩张,胎先露下降而分娩[4]。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催产素引产之前,要严格掌握好使用的禁忌证与适应证,严格控制好催产素的浓度及速度,本组50例中,47例能顺利分娩,成功率为94%。催产素引产中没有一例发生强直宫缩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提示通过细致监测、观察和精心护理,妊娠晚期应用催产素引产是比较安全、有效的引产方法,且成功率高。
参考文献
1 汪立.催产素静脉滴注引产术观察与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