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械基础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械基础教案

机械基础教案范文1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 教学研究 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039-01

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它对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从体系上可以分为机构和传动两大部分。由于机构比较抽象,在课程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再通过课程设计和实验回归于实践,这一过程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因此在课程中引入了案例教学法。通过几年的实践、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越来越好。

1 案例教学方法

1.1 什么是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它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最早开创[1],由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郎得尔于1870年前后最早使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之中,并随后扩展到医学、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教学中,但直到今天,在工科教学中运用甚少。

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都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抽象出来的,在机械设计教学中只有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案例讲解相关内容,学生才易于理解,才能使学逐步建立起工程的观点。

1.2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强调工程实践、,动手能力的课程。在课堂采用案例教学,可使学生从以往满堂灌式的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这就是案例教学方法的最主要特点。②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运用案例个别的个性来说明、展示一般性。其采用的方式是,从实际案例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使问题更加生动形象,更易于解决。③促进师生的交流和沟通。案例教学方法的另一个特点是,老师和同学间,同学和同学间可以通过案例在课堂上面对面互相交流、互相提问、互相讨论,形成自己的见解。

2 案例教学法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2.1 案例教学法成功的关键

①案例教学方法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所选案例是否形象。由于案例来自生产、生活实际。有的案例内容学生可能听说过或者在生活中曾经接触到过,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也乐于接受。②案例的选择除了必须来自生产、生活实际之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并且应当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应该具有较丰富的生活经历、较丰富的工程经历,并对各种零部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非常熟悉。否则是很难举出典型、生动、贴近生活的案例的。因此要求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多接触生活多参与工程设计的项目,经常和企业联系。这样才能够积累各种各样的案例。

2.2 案例教学法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举例

在讲解绪论时,可以用单缸发动机结构分析为案例[2],通过单缸发动机构造的讲述使学生感性认识,了解什么是机器,什么是机构;在讲解连杆机构一章时,以机车车辆机构为例讲解双曲柄机构,以缝纫机的脚踏机构讲解曲柄摇杆机构让学生对四杆机构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讲解齿轮系这一章时,可以用汽车的减速器作为例子,通过减速器内部的轮系结构分析汽车的各个档位特点,分析传动比的分配情况;在讲解螺纹联接和螺旋传动这一章的螺纹旋向时,可以用生活和工程实际作为案例。在家里使用过煤气灶的同学知道煤气管减压阀与煤气坛联接处用的是左旋螺纹,更换过自行车脚踏板的同学知道脚踏板轴一端是左旋螺纹,一段是右旋螺纹。开过车床,并留心观察、思考的同学知道车床的进刀丝杆和车床尾部顶尖都是采用的左旋螺纹,等等。

在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地方都可以用到案例教学法,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化难为易,学生更易于接受。

2.3 案例教学法要突出重点,不可滥用

案例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应该灵活掌握,并不是所有章节,所有内容都适合案例教学方法的。对工程应用较多的重要知识点为了讲清、讲透,使学生彻底理解,就应尽量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对非重点内容,主要涉及到计算、强度、标准结构的还是用传统教学方法为好,因为课堂学习有限。案例教学方法以课堂分析、讨论为主,所花时间较多,因此,教师应该精心选择重要章节、重要知识点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来讲解,这样才能突出案例教学方法的优势。

3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

实施案例教学法,包括以下几个操作步骤[3]:①选编案例。这是实施机械设计基础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②分析案例。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师生互动,将案例中的内容与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基础知识联系起来,讨论其发展变化规律。③总结和评价案例。这是对前一阶段案例教学的概括和提升,讨论结束的时候,教师要进行总结,并让学生写下这个案例的讨论过程,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讨论的整个过程和结果,进而加深印象,同时它也使教师了解到本次案例教学的成果如何。

总之,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与学生在起点上处于同等地位,避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可以大胆地放开思路,扩展视野。在相互的辩论中以理服人,通过自己的思考来互动性地运用所学习的知识与经验,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并且,在一个方面推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案例教学法是当前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一个有益的方向[4]。

参考文献

[1] 金妙翠.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2(16).

[2] 王红姝.浅谈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与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3).

机械基础教案范文2

一、编写前的准备

在编写教学案时应考虑学生使用的全过程,关注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差异。鉴于教学案使用的周其性和编写任务比较繁重,不少学校在倡导用教学案的教学模式的学校都要求备课组集体备课,以群体智慧研究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确定重点,探求疑点,突破难点。所以往往将教学案的任务由老师分别承担,再由集体研究后定稿。这就要求学校在制度和管理上要有所作为,老师要认识上要高度重视。首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结合本地区的中考考纲,了解中考对知识点的要求,明确目标,然后通读所要编写部分的教材,了解教材的内容,并结合教师用书,特别要阅读教师用书当中的教学建议,要认真研读其中的每一句话,因为那些都是专家给出的教学建议,这是我们教学方法的选择的指南。然后再思考教材的每一个环节该如何衔接,知识点如何体现,如何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教学案中。目标检测需要用什么题目等。有了准备接下来就可以编写教学案了。教学案中的“学前准备、课堂研讨、延伸拓展”以及作业的设计是一个重点,也是编写好教学案的关键。

二、预习导学的内容的设计

教学案的重要内容之一为“预习导学”,我们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肯积极性,所以设置的题目以基础为主,尽量使得所有同学能自己初步解决预习导学的内容,对不能解决的题目做好记号,也可以向同学和老师请教。

案例:设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预习导学:

(一)学前准备

1.如果在纸上画一条直线,把硬币的边缘看作圆,在纸币上移动硬币,你能发现直线与圆的公共点个数的变化情况吗?公共点个数最少时有几个?最多时有几个?

2.你知道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哪些?如何判定它?

3.已知圆的半径等于5厘米,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是:

(1)4厘米;(2)5厘米;(3)6厘米。

直线l和圆分别有几个公共点?分别说出直线l与圆的位置关系。

案例中的第一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如果在课堂上来探究将花费比较多的时间,有了教学案,这一矛盾就能得到相应的解决。案例中的第2、3问考察在学生进行新知探究之前,是否具备了与新知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为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提供类比思想。

(二)新知探究

实验与探究: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小组交流判定方法(图略)

2.判定方法的总结:(类比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让学生试着归纳,老师总结)

(1)公共点的个数。(2)d与r的关系。

3.应用示例:在ABC中,∠C=90°,AC=4,BC=3,以点C为圆心,以R长为半径画圆,若与斜边AB所在直线相交,求R的取值范围。分析:找出与AB开始时有公共点的位置。变式:如果把斜边AB改为斜边AB,那么结果还会一样吗?

问题3有一定的挑战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使学生掌握知识变得轻松、毫无困难。恰恰相反,当学生遇到困难并独立克服困难的时候,它的才智才会得到发展。”因此设计教学案不能至于化解难点、除去障碍,使学习变的轻松,让教学变的顺畅,还应留给学生克服困难、遭遇挫折的机会,自学的难度过低与过高一样是有害的。因此设计教学案时还应对内容进行深化,附以内容以一定的挑战性。案例中的问题3中的变式学生不但要考虑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还应考虑圆与线的交点问题,中考题常常把教材中的题目通过给出新的背景,改变条件或改变设问等方式手段改变而成。这样的试题往往给学生似曾相识又似是而非的感觉,很多学生因为思维定势而失分。因此我们在编写教学案题目时可以有意识的进行变式题、题组的设计。

(三)精炼反馈

1.已知圆的半径等于10厘米,直线与和圆只有一个公共点,求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2.如果O的直径为10厘米,圆心O到直线AB的距离为10厘米,那么O与直线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3.在RtABC

中, AC=3,BC=4,

CMAB于M,以C为圆形,CM为半径作C,则点A、B、C、AB的中点E与C,的位置关系分别是?

精选课本的例题,教材例题的选用本身就经过专家的论证,但在教学案的选用时最好不要直接引用,而是适当改变其中的数据或适当的改变,避免学生照抄照班搬。同时教材的例题无法涵盖所有的中考题型,所以教师应注意收集并分类保存一些常见典型的中考题型,并不断的更新。案例中的1、2、3是选自课本的改编题。

机械基础教案范文3

关键词:机械设备基础、地脚螺栓和垫铁,原因分析、危害性及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U673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在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生产企业使用到的机械设备越来越繁多,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这就给机械设备的安装带来更大的困难,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与此同时,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技术也随之在不断的革新和发展,只有高质量的安装技术水才能高标准的完成机械设备的安装,才能发挥机械设备的功能,才能满足生产使用的要求。因而如何有效控制机械设备安装工程质量通病成为机械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重点内容之一。设备基础施工质量的好坏、地脚螺栓和垫铁安装设置的正确性对设备安装、顺利运转及使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机械设备安装的工程特点

1、机械设备安装工艺过程复杂,从生产厂运到施工现场,经过一定的安装工艺,将设备及其附属零部件安装固定在设计指定位置上,经过调试和试运转,达到投入生产使用的条件;

2、机械设备安装精度和质量要求较高,它直接决定设备的能否按使用要求投入生产,能否发挥设备技术性能和使用寿命,能否保证提高设备所生产的产品数量和质量;

3、机械设备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设备有各自的安装要求和方法,要求施工技术人员技术要不断改进安装工艺,采用新技术、新机具提高机械设备安装水平。

机械设备安装是处在建筑施工和生产使用间的一个重要施工阶段,也是设备从制造厂出厂到建设单位投产使用的一个主要中间环节。由于机械设备结构复杂,门类跨度大,安装工艺要求多,安装程序复杂。但它们的基本安装工艺都是相同的。对于机械设备的安装来讲,主要分为四个阶段:机械设备的安装准备阶段、机械设备的安装阶段、机械设备的试运转阶段、机械设备的安装验收阶段。为了更好地把握机械设备的安装质量控制要点,本文针对安装阶段中设备基础、地脚螺栓和垫铁安装质量通病产生原因、危害性及控制要点进行了分析。

三、机械设备基础、地脚螺栓和垫铁施工质量通病原因分析、危害性及解决对策

设备基础除了承受设备本身重量和运转时所产生的震动力外,还要吸收和隔离运转时产生的振动,并防止共振现象的发生,因而设备基础质量的好坏,对设备的运转、使用及安装的顺利进行都有很大的影响。为此,在设备安装以前施工人员应对基础进行仔细检查,发现问题好及时处理。

1、设备基础标高过高或过低

(1)原因分析

设计施工图与设备尺寸不一致,施工时混凝土基础尺寸误差过大,施工作业不细心(模板尺寸有误)等。

(2)危害性

当混凝土基础过高时,要铲掉很多,这就造成很多材料和人力的浪费;如基础过低时,要加高基础,在加高基础的同时,如对原基础表面处理不好,就会影响设备基础的整体性,因而不能保证机械设备安装质量。另一方面,用钢材加高,将浪费大量钢材。

(3)解决对策

基础施工前,要仔细核对设计图上标注的尺寸与机械设备外形尺寸是否吻合,发现问题要及时加以解决,要严格按照设计标高尺寸施工,误差不能超过规定的标准。

2、设备基础中心线偏移

(1)原因分析

在基础放线时,把基准坐标找错;放线或施工中尺寸误差过大。

(2)危害性

基础中心线偏移导致机械设备中心偏移,因而改变了地脚螺栓的位置,使部分螺栓紧贴靠在预留孔洞上,影响预留孔二次灌浆,不能保证地脚螺栓安装质量。

(3)解决对策

在基础放线时要严格按施工图平面位置施工;对基准坐标要反复核查,发现误差立即纠正。对基础中心偏移较小的,在不影响基础质量的前提下,可采取适当扩大预留孔的方法加以解决。

3、基础地脚螺栓预留孔过大或孔内木盒清理不干净

(1)原因分析

施工中不仔细核对尺寸,预留孔偏差过大;基础灌浆时,预留孔木盒偏移。预留孔木盒清理不彻底是由于拆木盒时间过晚或采取的措施不当。

(2)危害性

基础预留孔过大会影响整个设备基础的质量,也给安放垫铁带来不便,木盒清理不彻底,将会影响预留孔二次灌浆的质量,也保证不了地脚螺栓有足够的拉力。

(3)解决对策

施工中要仔细核实尺寸。在基础灌浆时,对木盒固定要采取可靠措施防止移动。抽出木盒时,应在基础混凝土凝固前进行,以保证清理木盒彻底和二次灌浆的质量。

4、二次灌浆不凿毛即行灌浆

(1)原因分析

忽视基础施工质量,不按规范的施工程序和质量要求操作。

(2)危害性

灌浆部位的基础表面应在机械设备安装前,铲成麻面,目的是为了二次灌浆时,新、旧混凝土能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以保持基础的整体性。如不铲麻面,两者结合不好,会使设备产生振动,影响安装质量和使用功能。

(3)解决对策

设备上位前,先将基础清理干净,被油玷污的混凝土应铲除,并在灌浆部位的基础表面铲成麻面。同时,在急促转角出,还应铲成缺口,使二次灌浆层更加牢固。一般铲麻面的方法是:利用尖铲在光滑的基础表面凿出一个个麻坑(直径约为30-50mm)麻坑的间距可根据基础大小决定。基础较小时,二次灌浆层起重要作用的,间距可小时,一般为55-100mm;基础较大时,取150mm。铲麻面时,应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四、地脚螺栓和垫铁

1、地脚螺栓螺纹外露长度不一致

(1)原因分析

地脚螺栓长度尺寸不标准;基础螺栓预留孔深度不符合要求;地脚螺栓在预留孔内安装高度不正确。

(2)危害性

地脚螺栓螺纹外露过长既不美观,而且螺纹易损伤,螺母就不容易倒扣;如果螺纹外露过短,受力达不到要求,影响机械设备的稳定性。

(3)解决对策

安装前要检查设备地脚螺栓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如有问题应及时更换。地脚螺栓在预留孔内的置放高度要事宜,螺栓头不要贴靠孔的底面,上部螺纹和伸出设备螺栓孔的长度须符合规范要求,一般地脚螺栓上紧螺母后螺纹外露长度为螺纹直径1/3或2/3.对于死地脚螺栓(同基础混凝土一起浇灌的螺栓)螺纹外露过长的处理方法,可锯掉一部分长度,再套螺纹;如过短时(偏差较小),可将螺栓用氧乙炔焰烤红后稍稍拉长(拉长部分为2-3块钢板)沿螺杆周边加固;如偏差过大,用拉长办法解决不了时,可将地脚螺栓周围的混凝土挖到一定深度,将地脚螺栓割断,另外焊上一个新加固的螺杆,并用钢板、圆钢加固,长度应为螺栓直径的4-5倍。

2、地脚螺栓受损及沾上污垢

(1)原因分析

由于施工配合不当,机械设备上位过早且未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危害性

螺纹受损则不易上紧螺母;螺纹受到水泥、白灰污染,时间过长,硬化后不易除掉,影响螺母的松紧和拧紧,并对地脚螺栓产生腐蚀作用.

(3)解决对策

加强安装与土建的施工配合,合理安排施工程序,机械设备就位二次灌浆时,地脚螺栓上部螺纹段可用厚纸包紧,避免损坏螺纹或沾上灰浆。

3、地脚螺栓螺母未上紧

(1)原因分析

施工作业马虎,手工操作螺母拧紧力掌握不够。

(2)危害性

地脚螺栓拧紧力不够,机械设备将产生振动和失稳现象,轻者影响设备安装精度,严重时不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和使用。

(3)解决对策

拧紧地脚螺栓时,应认真进行操作,当采用扭力扳手时,应按地脚螺栓的直径大小施加相应的扭力矩。

4、地脚螺栓倾斜

(1)原因分析

在二次灌浆时,地脚螺栓未放正并固定好,捣固混凝土时碰歪。

(2)危害性

螺母底面不能和设备底座表面全部贴靠紧密,因而受力不均.

(3)解决对策

安装地脚螺栓时应保证螺栓垂直,必要时要加以固定,浇灌混凝土时要防止碰歪地脚螺栓,混凝土养护期间要随时进行检查,,对一般设备地脚螺栓倾斜不严重时,可采用斜垫圈补偿调整。

5、紧固地脚螺栓程序不当

(1)原因分析

施工作业不认真,未严格按正确的拧紧螺母的顺序进行操作。

(2)危害性

由于不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机械设备或部件受力不均,因而产生内应力,既影响设备应有的精度,也缩短使用寿命。

(3)解决对策

应使用标准长度的扳手拧紧螺母进行拧紧。

五、垫铁

1、垫铁安放位置不对

(1)原因分析

对设备承垫垫铁的基本知识理解不清,未严格按合理的要求进行摆放,施工作业马虎。

(2)危害性

垫铁不能充分发挥承受合理负载和保持设备稳定的作业。垫铁如承垫过多,浪费大量钢材;承垫过少,使垫铁局部承受荷载过大,或传递荷载不均匀,破坏基础和机械设备运转的稳定性。

(3)解决对策

设备垫铁安装前要计算所需面积和数量,以及垫铁的合理分布,一般中、小型设备计算所得面积少于实际面积,故很少计算。重型设备垫铁面积要详细计算。

2、垫铁安放过高

(1)原因分析

由于混凝土基础施工标高过低,为调整设备工作面高度,使用的薄垫铁过多;垫铁间不点焊是施工不严格未按规范规定执行,施工操作不认真。

(2)危害性

设备垫铁块数过多、过高时,使设备出现失稳状态,同时,又浪费钢材,加大工程成本。设备垫铁之间不进行点焊,设备运转过程中由于振动,容易使垫铁产生滑移,因而不能保证机械设备的安装质量。.

(3)解决对策

设备垫铁的块数,应按照《机械设备安装工程及验收通用规范》(GB50231--98)中的要求进行摆放,垫铁组一般不应超过5块,并应少用薄垫铁。放置平垫铁时,最厚的放在下面,最薄的放中间,垫铁安放平稳且接触良好后(可用0.25KG小锤逐组轻击听声检查),要用电焊点牢,以防止滑移(铸铁垫铁可不点焊)。

3、垫铁露出设备底座长短不一

(1)原因分析

使用的垫铁尺寸不标准,长的过长,短的过短;放垫铁时粗心大意,马虎不认真;不严格按规定进行操作。

(2)危害性

垫铁露出底座过长,形成受力不均,同时浪费材料,又不美观。垫铁露出底座过短时,不便于调整设备。

(3)解决对策

安放垫铁时,应按规定尺寸露出底座,一般平垫铁露出设备底座为10-30mm,斜垫铁露出底座为10-50mm。

六、结束语

在机械设备安装过程中,针对设备基础、地脚螺栓和垫铁质量通病,通过加强施工人员责任心,提高施工技术水平,采用以上一系列的技术措施和方法,才能减少或杜绝质量问题,提高设备的安装精度和施工进度,为产品质量和建设工程尽早投产坚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雷雄军,机械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探讨,《综合研究.机电信息》,2011年第 9期总第 291期

机械基础教案范文4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机械制图 实效性探讨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职业学校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对训练学生掌握工程技术课程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和负责精神都有其特殊的作用。图板、丁字尺等绘图工具、绘图仪器已经被计算机所取代;图纸等技术文件已经放进了计算机磁盘;手工绘图已经被计算机绘图所取代。因此制图课的教学也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提出新的要求,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出现代企业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一、明晰培养内容,调整教学内容

学校要科学合理地实施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适时的改革与调整,改变那些交叉重复、陈旧老化,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课程内容。及时补充一些新的、企业需要的、对学习提高有用的相关知识。例如以前对绘图仪器和工具的使用以及制图的标准要求较高,现在采用计算机绘图,对字体、比例、标题栏、图线以及图纸幅面等标准可以不作要求(字体可以随意调整,比例和图线可以改变,标题栏和幅面可以选用模板)。

二、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

要把制图课讲得生动形象,把抽象的理论变成直观,让枯燥的条文变得有趣,除了有很好的口才和表达能力以外,还必须具有机械专业的相关知识,“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应有一桶水。”如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制造工艺机械基础与机械原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这些知识在机械制图中的零件结构、表面质量、加工方法、材料选择、技术要求、连接装配关系等方面都要用到。只有具备这些知识才能应用自如地举出生产中的典型例子,让机械制图与实际结合起来。作为专业课教师还必须以当代最先进的知识智能装备自己,不断调整不适应社会需要的落后的知识结构。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绘图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绘图,制图课教师除了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几种计算机绘图软件,以便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绘图的训练和指导,培养学生的绘图技能和绘图技巧。同时,专业课教师还应具备金属加工、装配和测量等方面的实际操作技能。

三、跟紧社会需要,及时调整培养目标

机械制图作为各类工科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在提高教学实效性方面,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及时吸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知识,把握教学改革的动向,增强教学的预见性,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较强实际操作技能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职业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定向培养技术人才的技术学校。《机械制图》是机械专业中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基础课,它主要培养学生看图、画图、空间想象力和应用能力。作为一名专业课老师,我一直认为机械制图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门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学科,有些学生因为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即便是比较简单的零件也不能很好地完成三视图的绘制,所以对这门学科的教学很有挑战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学校里的教学要和企业单位的需求接轨,生产、加工企业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培养目标。而要淘汰那些不再适应新形势下需求的教学内容。

四、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做好教案

教案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依据,而备好具有相当水准的教案是教好一门课的必要条件。教学,教是首位。要备好合理性教案,要求教师不仅深谙教学之道,而且要专业知识渊博,能讲、能做,同时能不断地吸取本专业新信息、新科学、新知识来充实提高自己。对于《机械制图》教师则要求既要懂得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又要懂得机械、掌握新国标,并能实际画图。只有这样,才能系统、完整、准确地备好教案。如何备好合理性教案?在这方面我首先就是熟悉教学大纲,根据教学大纲来看教材,对于教材的每部分内容,我都会仔细研究,从不同角度来理解这部分内容。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每备一份教案,先将整体内容分解成一系列的步骤和问题,然后一个一个地检查回答每个问题,直到最后没发现遗漏,得到圆满的结果,这才认为教案合理。在备好课的前提下,我觉得要教好《机械制图》这门课离不开一位重要的朋友——模型。因为机械制图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而职业类学校的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缺乏空间想象力和形象思维,所以只有充分选择与新课有关的模型直接演示,让学生在看得到、摸得着的情况下获得初步印象,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了一定的初步印象之后,我会选择一些类似的模型,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慢慢锻炼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五、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强化训练

要学好机械制图这门课,练习是很重要的。课堂讲解和练习的时间以一比一来完成,我一般把练习题分为一般题和提高题两种,以满足全部学生的需要,这不仅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还可检查教学效果,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辅导,及时批改,可提高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训练了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机械基础教案范文5

《机械制图》是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通过投影的方法,把空间形体和几何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它的特点是系统性强,逻辑严密,同时要求我们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做到精心设计教案、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具备了所需的读图和绘图能力。现根据我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对《机械制图》课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提高业务水平,精心准备每一堂课

一堂成功的课,需要上课前的精心准备,即备好课,写好教案,首先教师备课要面向全体学生,本着从教案的实用性出发,使教案能真正服务于宗旨,另外还要时刻关注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学习新技术,研究新问题,将新的知识融入到教学中,防止知识老化,使学生学的知识也与时俱进。在平时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文化素质较差,部分学生不注重学习理论知识。因此备课时,我都尽量做到每一堂课都有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参照模块教学方法,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把教材分成几大块。每一块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都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及所学专业相匹配,每一节课的设计既要拢住学生又要使学生学有所得。上课需要的教具、资料等,都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是要写好教案,使教师的思维完全摆脱教材上的条条框框,把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性和实用性的综合处理,例如,在基本知识模块中,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通过一系列的画图训练熟练手法,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图线,各种大小不同的圆的画法.而对于比较难的平面图形的绘制,则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A级学生要求能独立绘出,而B级学生则要求运用徒手绘图的方法绘制出来即可。这样设计出的教案,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发辉,使学生即能吃饱又能吃好。再次是学生学习方面,备课时我们要把学生学习的困难作充分估计,课前把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先作好准备以便提前想好随机引导和及时帮助,防止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在课堂设计上,设计学生易于接受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利用网络资源查看掌握新信息新技术,吸收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充实自己,尽量多挖掘一些课本以外的相关学习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机械制图》课程从“体”开始,以“体”为线(基本体、组合体、零件体、装配体),轴测图的画法、实体模型的生成紧相随。突出形体分析,注重读图训练,注重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还按“体”的表面特征内容及其画法类型,进行整合、重组模块。在每个模块中介绍其投影画法、规定、标注、AutoCAD的实现等,脉络清晰,形成了新的体系、新的风格。在此期间教学的难点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绘图的技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运用实物、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化抽象的投影关系为直观的视觉印象。此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实习工厂参观,使学生有机会了解机械生产的各个环节,达到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加深对课堂知识的了解的目的。,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物教学也是直观教学的重要方面,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向大家展现一些与教学相关的机械零件。例如,在学习圆周等分时可用六角螺栓或螺母;学习圆弧连接时可用气缸垫;学习基本体时可用活塞销,活塞环。通过展示这些零件,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法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对制图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另外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如将投影变换、截交线相贯线的求解等模型演示效果欠佳的投影几何学问题用AUTOCAD及CAXA等软件制成三维动画,在教室中的大屏幕电视上播讲,使学生能在任意角度观察到所求问题的投影变化,降低了相应知识点的学习难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三、精讲多练,提高学生识图绘图水平

机械基础教案范文6

【关键词】课前准备 课堂展示 课后总结 多媒体教学 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02-03

职业高中是一种专业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机械制图》是机械专业中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识图能力,而影响这两方面能力的主要因素是空间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传统的重教轻学、重理论轻实践和应试的教学方法对于这种专业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已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对《机械制图》这门课程三年的教学,加上平时的教后思索和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开公开课和听老教师上课以及跟学生、老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我对本课程有一些教学上的体会和思考。

《机械制图》是一门研究绘制和阅读机械a图样的理论及应用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绘制和识读机械图样的能力、空间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以及绘图的实践技能。为达到上述要求,教师在机械制图课教学中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一、课前准备――备好合理教案

教案是教师备课的结晶,是教师授课的指南。教案在备课和授课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来讲,专业课居于主导地位,由于专业课内容多、知识更新快,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已经不能用传统教案评价方法来评价专业课教案质量。那么,应如何备好专业课的合理性及时代性的教案呢?

对于像《机械制图》这些专业课程,第一,教案内容首先要解决好“教什么”的问题,而不是书上写什么就教什么。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首先要精心研究教学大纲,掌握所授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在领会教学大纲,吃透教材的前提下,每备一份教案,先将整体内容分解成一系列的步骤和问题,然后一个一个地检查回答每个问题,直到最后没发现遗漏,得到圆满的结果。在授课时,将分解出的教案上分散的内容连贯起来,抓住共性,突出特性,内容表达上做到完整清晰、条理性强,再加之配合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效率。第二,教案内容还要解决好“怎么教”的问题。在“教什么”确定之后,教案内容必须要切实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和兴趣特点、切合教学内容特点。因此,教师首先要对所授内容反复研读,列出逻辑关系清晰的归纳大纲,以此帮助学生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和教学重点。其次,根据所授内容决定授课方法和检测手段,如采用课堂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反向思维法,还是小组讨论法、研究性学习法或是多媒体教学法等等。根据教案内容采用适合学生口味的授课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轻松地掌握重点、攻破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这些手段不管如何应用,都需要利用教案把各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课堂展示

1.适时、适当、适度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直观”教学法

《机械制图》是一门空间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初学者来说,教师怎样培养、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现代化工程的进一步推进以及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如电化教学、多媒体课件等,冲击着传统教学。《机械制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且动手能力强又抽象的课程,像多媒体课件,它们以其新颖、直观、形象的动态形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是,我觉得: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时候,要做到适当、适度,掌握火候,不能盲目地运用,要做到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善课堂结构,优化制图教学。否则,现代化教学手段只能成为装饰而已,其效果不是画龙点睛,而是画蛇添足。

如:教师在讲授“三视图的投影规律”时,因学生刚接触这门课程,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还尚未建立。在授课时,教师首先可利用教室的某一个墙角作为“三投影面体系”:把黑板作为正面(V面),把地面作为水平面(H面),把学生方位的右墙作为侧面(W面),如图1所示:

再利用身边和周围的实物作模型,比方:教师可以将简易的木模托在手上,通过适当、适时地引导、提问,启发学生思考,综合分析木模相对于三个投影面的位置关系、大小关系、方位关系等等;然后假设将其展开摊平,进而进一步进行研究其投影特性。此时,为了能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掌握从空间到平面,再由平面到空间的演变过程,要求每位学生都充分利用自己周边的工具,每人手上拿一个简易的模型,如笔(作线)、三角板(作面)、橡皮泥(作体)、书(作三投影面体系)等等,进行认真仔细地观察比较,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此时,在此基础上再运用多媒体课件,用三维动画的形式,形象地放出三投影面体系,进行模拟演示,在刚刚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接着,由物体、视图总结归纳出三面投影的规律,这种由感性到理性的教学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容易接受,也更能让学生把知识掌握牢、而且印象深。再者,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能够得到充分地发挥。如果一开始上课就运用多媒体的三维动画课件,直接分析得出结果,强迫学生生吞活剥地接受理论,学生也许会由于动画的闪烁,引起大脑皮层的一时兴奋,但知识掌握不牢固,从而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达不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再如:在讲授“组合体视图”画法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图像型与实物型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在讲授、分析组合体视图时,可先让每位学生都充分利用儿时玩的橡皮泥按照三视图自制简易模型,再师生共同进行分析组合部分的相对位置及组合方式。但是,对于相对复杂的或是模型未能表达清楚的组合部分,教师则可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形象、直观的三维动画来攻破难点,如图2所示:

先将三视图在计算机上创建相应的三维立体模型,再通过三维立体模型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以便学生观察、讨论模型上的任何一个部位,彻底弄清楚哪儿有线,哪儿无线。从而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三维思维空间,增强、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如果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时,忽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淡化直观教学,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那么,教师只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者和操纵者。因此,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时,必须要“适当”地与传统教学方法相互渗透,以人为主,以机为辅,扬长避短,相辅相成,这样才能使《机械制图》教学达到理想的境界。

又如:教师在讲授“螺纹紧固件”连接的画法时,由于学生对于常见的三种螺纹紧固件的工艺过程不太了解,如果教师在上课时只利用模型进行讲课,那教学效果肯定不怎么理想。因为,模型很难生动、形象、直观地表达其工艺过程和内部结构,教师未能适应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

但反过来,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演示各种连接形式的实物画面及钻孔、攻丝的工艺过程。为了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工艺过程,教师对立体图进行透视、旋转、剖切,观察其内部结构,并同步讲解其工艺过程和画法中的注意事项,整个课堂上几乎全部采用多媒体授课,没有任何板书。教师完全依赖多媒体,对着课件指指点点,学生可望而不可及。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虽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学生的掌握情况也不理想,大多数的学生不能正确画出连接图。由此可见,整个课堂仍然没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过度运用多媒体,未能注重学生绘制技能和能力的培养。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做到真正地掌握呢?我觉得: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正确引导学生,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发思维潜力。授课时,先通过录像给出各种连接形式的实物画面及钻孔、攻丝的工艺过程,让学生从录像中了解工艺过程;再由挂图给出规定画法,并让学生从中了解视图的画法细节,形成连接图;然后,采取“讨论法”重点讲授螺栓连接的规定画法,得出规定画法的注意点,并利用活动挂图让学生到讲台在黑板上改错,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真正掌握规定画法(如图3所示)。因双头螺柱连接、螺钉连接的内部结构相类似,所以,教师在讲解规定画法时,可采用“对比学习法”直接利用活动挂图对其连接图进行改错。为巩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教师还可布置课后作业作为检测手段检查学生,让每位学生在课后把“螺栓连接、双头螺柱连接、螺钉连接”这三种“螺纹紧固件”的连接,再正确、规范、认真地画一遍。最后,归纳小结时,参照模型,师生共同总结其工艺过程,利用课件让学生重点比较三者规定画法的异同,力求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螺栓、螺柱、螺钉三种规定画法。显而易见,最后一种方法着眼于从教育对象的可接受性出发,适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图3 螺栓连接画法课堂板书举例

2.教师上课讲解力求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简明准确、便于学生记忆

(1)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力求讲授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讲课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做出结论的过程。提出问题应尽量做到自然明确,联系实际和富有启发性;分析问题要做到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做出结论要简明准确、便于记忆。而且,教师在上课时,要脱离教案,保证讲授连贯流畅,从容自如。因为讲课是讲解,不是读讲稿,更不是背教案。要有讲有解,既讲又解,才能引导学生集中思想、身临其境地获取知识。

如:在进行重点内容“看组合体视图”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根据“使学生掌握看图方法”这一教学目的,抓住“看图方法”这一主线,按“看图时应注意的问题、看图方法及看图方法的具体运用”的顺序组织教学内容。讲清方法(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指出难点(分析图框)、点明关键(不同组合形式的视图特点),再举例详细讲解看图方法的具体运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地讲授教学内容,不仅反映了教师的施教能力,同时也是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并加深理解的首要条件。

(2)提炼讲课内容,归纳绘图方法――力求简明准确,便于学生记忆

《机械制图》是研究绘制机械图样的一门学科。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看图、绘图、读图的能力。机械零件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教得其法,学得轻松,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分析、归纳、总结等逻辑艺术,提炼讲授内容,注意归纳各种绘图方法及视图特点。

比如:

①在讲授怎样求“截交线”的时候:首先从截切平面具有积聚性的投影上定出点的一个投影,再利用立体表面取点的方法即可求出该点的其余两投影,然后找一些特殊位置和一般位置的点,如此反复即可求出截交线(如图4所示):

图4 截交线求作方法动画演示截屏举例

②在已知两视图,求第三视图(或是已知三视图,补画缺线)的情况下:教师可利用“抓主、分块,对投影、想形状”的形体分析和线面分析的读图方法;

③在讲授“齿轮的规定画法”的时候:根据已知齿轮的主要参数(齿数z和模数m),先利用有关公式计算出齿轮各部分的尺寸,然后再按照规定画法画出齿轮轮齿部分的投影;

④在讲授“组合体的组合形式”的时候:告诉学生切割类的组合体的三视图则具有“由切割而成的图框包含在一个大图框之内”的视图特点。

对这些方法和特点进行归纳,为学生记忆创造条件。同时在答疑、辅导学生作业的过程中,应时刻启发、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并正确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养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三、课后总结――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及绘图能力

1.提高空间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的方法

(1)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空间想象力的提高

学生以前从没接触过这门课,在初学阶段,教师不仅要在上课多联系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如立体几何中学过的形体及见过的实物模型等等,而且还要利用课余时间拿各种各样的模型多给学生看看,以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

(2)空间想象与投影分析有机结合

在读图中,丰富的空间想象力是建立在熟练的投影分析和正确的物、图对应基础上,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最后才能达到“想的清楚,画的正确”的要求。因此,这门课的基础部分必须要让学生熟练掌握。

(3)加强实践性环节的训练

作业是最重要的实践环节,也是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好坏的有效检测手段。作业的内容、要求和形式,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想让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一定的表达能力,则必须通过一定课时进行绘图、读图、切制模型和绘制轴测图等实践活动。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除保证足够的课外作业外,还应安排一定比例的课内练习。课内练习的习题必须精心挑选,尽量与讲课的内容、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题目要有针对性,使之有利于帮助学生归纳和掌握教材的要点,有利于讨论解题思路和分析常见的错误等。题目还要有思考性,使之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那些一看就懂、思考性差、作图量大的习题则不宜选用;在训练空间想象力方面,如“实物测绘”(包括已知立体图画三视图或是已知三视图画立体图)、“知二求三”(补画第三视图)、“补缺线”等作业都是比较好的方法。例如在讲解圆柱截交线时,就可采用以下习题作为课内同步练习(如图5所示):

图5 课内同步练习举例

(4)作业要及时讲评、定期考核

教师必须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师生之间最好的沟通方式就是通过作业的形式进行交流。所以,教师必须及时认真批改作业,在作业中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然后归纳总结,利用课余的辅导课时间进行深入了解学生的疑难和问题,加强辅导,对于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利用上课的时间再进行详细讲解;对于重点内容应作定期的检查和测验,给学生适当施加压力,以此督促学生认真专心学习、总结。

2.提高绘图能力的重要环节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有能力,能力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锻炼和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必须要把画图的实践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平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面对实物进行实际画图。

画图是《机械制图》特有的实践教学。通过画图不仅可以检查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更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的应用过程。学生只有经常不断地画图,在画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巩固知识,促进知识的获取,提高绘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同时还能培养严肃认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勤于思考的学习态度。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严教,而且要身教。着重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首先对初学者应安排作图基本规格的单项训练,教师明确要求,让每位学生都引起足够的重视;

(2)教师制定基本技能过关要求,科学评分,给分绝不能松,否则,学生练不出好的工作作风,也养不成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作图习惯。一开始就要严格要求,哪怕是一条线或一个箭头都不能轻易放过,不合格的图必须要求重新绘制;

(3)教师做好示教环节。学生对作图规定和技能要求,一般容易忽视,在辅导中,教师不仅要反复强调,而且还要规范做出示范;

(4)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掌握绘图技能。首先要有教好的信念,指导上要耐心,对学生要严格要求;

(5)做好辅导环节。教师首先在辅导中要有计划,做到心中有数;还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机械制图》这门课程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一门课程,因此在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手法上不能只拘泥于某种或某几种教学方法,更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凡是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方法都可以考虑应用,凡是对教学效果有益的也都可以考虑采用。“一手抓理论,一手抓实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指导思想作为教学的基础思想。而“课前准备、课堂展示、课后总结”这三个环节必须进行有机的相互结合和渗透,这三个环节结合的好坏将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