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汉语言毕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汉语言毕业论文范文1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写作内容有哪些呢?它的内容都是由什么组成呢?主要是由论文的开题报告、目录、正文(包括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及参考文献)、文献综述、几部分构成。下面学术参考网的小编就来和大家详细的介绍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写作要求有哪些,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1.总体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必须为本专业学术论文,其他内容的论文无效。字数要求在6000字以上。页边距上、下、右皆为2.4cm,左边距为2.6cm;行距为1.5倍;用A4纸打印。
2.开题报告格式: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居中,字号为小二号黑体)
毕业论文题目(居中,三黑)
(1)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小四号宋体字,下同)
(2)本课题的基本内容
(3)论文提纲:
论文写作提纲内容:
绪论:
……
本论:
一、……
概括主要内容
二、……
概括主要内容
三、……
……
结论:
……
(4)与本课题相关的主要参考文献(列出作者、论文名称、期刊号、出版年月,参考文献应在3篇以上)
3.目录格式:
目录应单占一页,分行排列。包括“内容摘要”、“关键词”字样和正文二至三级标题,后接页码号。“目录”二字中间要有一定间距,使用小2号宋体字。“目录”下方可空1行,下面的内容为3号宋体字。页面行距及页边距可根据文面美观程度进行调整,不可全居上方而下方空余太大。
4.正文格式:
此为论文第1页,内容包括“内容摘要”、“关键词”和“正文”。
(1)大标题。位居此页上方正中,字号为小2或3号,字体可以为黑体、隶书或楷体。
(2)内容摘要。位于论文大标题下空一行处,前空2格,“内容摘要”四字用方括号括起来,为小4号黑体字,例[内容摘要]。方括号完了不用“:”,方括号外的摘要内容为论文的核心内容的概括,小4号楷体字,不能超过300字。
(3)关键词。位于内容摘要下一行,前要空2格,并用方括号括起来,为小4号黑体字,例[关键词]。方括号完了不用“:”,后面承接的关键词不应超过7个词(或短语),词与词(或词与短语、短语与短语)之间要用分号,此处为小4号楷体字。关键词要能够揭示论文的中心主题。
(4)正文内容。关键词下面空2行为正文(此处不可再有大标题)。正文内容皆为小4号宋体字。二级标题为4号黑体字,上空一行,居中或前空2格皆可。
文中注释采用尾注,全文连续注码,注码放标点之前。注码号为上标[]。
5.注释和参考资料目录格式要求:
注释与参考资料不得与正文结尾相接,二者共为一页。
(1)注释。注释后加“:”(小4黑),另起一行分条列项写出注释内容(小4宋)。注释前的序号及样式要与正文中的尾注序号相同。正文中的尾注序号为上标[1],注释中的序号则为[1]。
著作类:[1]××(作者姓名):《×××××》(书名),××出版社××××年版,第××页。
论文类:[1]××(作者姓名):《×××××》(文章名称),《××》(杂志名称)××××年第×期。
报纸类:[1]××:《××××》,《××日报》××××年×月×日。
非引用原文者,注释前加“参见”二字。引用资料来自原始出处者,注明“转引自”。数个注释引自同一资料者,注释例:前引[1],××书,第×页。
(2)参考文献。上空一行,参考文献后加“:”(小4黑),另起一行分条列项写出所参考的
文献资料。内容为:××:《×××××》,××出版社××××年版。
6.文献综述要求:
文献综述为单独成页,置于正文后面。内容包括:①概述所引文献的主要内容,②所引的观点是什么,③引文者的观点是什么,④所引的观点对所引者有何帮助。
汉语言毕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本科 毕业论文 质量
毕业论文写作是高等院校本科生培养计划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与工科院校的其他专业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学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毕业,更是对四年来所学知识的全面总结,也是对学生写作能力高低的检验。笔者通过抽样,对近年所指导、评阅的汉语言文学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调查研究发现, 从论题的选择、观点的提出, 到论据的运用、文字的表述, 问题多多, 不一而足。在毕业论文写作水平不断下降的今天,研究这个课题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南京林业大学2003——2008届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情况,针对毕业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选题缺乏创新,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
与大多数高校相同,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专业的选题也是由教师根据自己所教科目和研究方向,向学生提供选题的范围,然后教研室根据学号随机平均分配给指导教师。学生的选题主要侧重在新闻、公关、秘书、语言、文学、广告、文化等方面。2003——2008届论文共396篇,其中新闻类选题25篇,占6.3%;文化类选题23篇,占5.8%;广告类选题12篇,占3%;秘书类选题70篇,占18%;语言类选题38篇,占9.5%;文学类选题220篇,占56%;其他8篇,占1.4%。论文选题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结合秘书专业实际的很少。有的选题大而空,比如《周国平散文研究》、《浅析海岩小说的创作》、《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关于中国民营企业道德伦理的探讨》、《当代秘书素质要论》、《秘书美学浅谈》等,对于本科生来说,这些问题很难在8000字左右的文章中论述全面而深刻。有的选题虽有新意,比如《中国饮食类广告的文化内涵及其表现》、《秘书学研究现象新探》、《论秘书工作的管理效应》、《公共关系在企业秘书中的运用》等,但由于时间紧迫、资料查找困难、缺乏实践感性认识、投入写作精力不足等原因,泛泛而谈,缺乏说服力,影响了论文的写作质量。
2. 投入精力不足,抄袭现象严重
从六届学生的写作情况来看,因为选题陈旧,缺乏创新性,加上精力投入不足,每一届都有相当部分的学生的初稿抄袭已有的论文,而且屡禁不止。原文照抄的学生较少,大多学生将别人已发表的成果进行剪切粘贴、注水,拼凑为不少于8000字的论文。这些论文在指导老师的严格把关下大部分都被退回重写,如《浅论现当代文学创作中语言的突破创新与规范化》、《论李白诗歌中的送别情感》、《论中美文化下的姚木兰与郝思嘉》、《对解梦文化的思考》、《浅谈文学美与服饰美》、《试论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等。
3.论文写作格式不规范
规范的论文格式也是合格的毕业论文的要求,论文的标题、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注释、文献综述、致谢等的撰写都要符合规范。比如《浅论古典诗词与阳羡茶文化》,这个标题有歧义,实际上作者主要论述的是阳羡茶文化在古诗词中的表现,标题可改为《从古典诗词透析阳羡茶文化》;英文摘要中语法、拼写错误很多;中文摘要中“本文”、“笔者”、“我”比比皆是,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残缺不全;有的正文通篇都用第一人称“我认为”,有的地方论述缺乏逻辑性与严密性,层次紊乱;错别字、病句较多;标点符号使用错误;注释不规范;小标题的序号标注欠规范、口语化严重;文献综述只是已有成果的综合,缺少评述等等。
4.口头表达能力欠缺
答辩主要是为了检验学生对论文的熟悉程度,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每届的答辩中,总有一些学生论文写得不错,但表达能力欠佳,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成绩。有的照本宣科;有的回答问题的时候抓不住重点,不能做到言简意赅;有的甚至因紧张而憋得满脸通红说不出话等等。这些对于文秘专业的同学来说,都是表达能力欠缺的表现。
转贴于
二、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
1.传统的选题方式缺乏科学性
传统的选题方式剥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他们将毕业论文写作等同于被动完成作业。另一方面,这种选题方式经常会使指导老师感到力不从心。比如研究外国文学的老师可能对武侠小说了解不是很深,研究文学的老师可能在语言学论文的指导方面也有困难,研究广告的老师对公关、秘书等领域也不一定有深入研究等等。
2.学生重视不够
从近几年来的写作实际来看,大部分文秘专业的学生不将毕业论文的写作当成毕业前的一个重要学习环节,他们不以为然,觉得写得好与不好都能毕业。有的学生甚至在写论文前没有进过图书馆,没有查阅过期刊;有的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主动与指导老师联系;有的学生在交稿前几天才匆匆忙忙赶论文;有的学生认为答辩就是走过场,念念提要和目录,随便回答几句就行了。
3.就业、考研、考公务员与写作论文冲突
因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安排在大四,与学生实习、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在时间上发生冲突,部分文秘专业的学生将毕业论文看作就业、考研、实习的绊脚石,产生抵触的情绪。比如有的指导老师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催交论文时,有的学生竟然拒绝:“老师,我在外地,两周后才会学校。到时再说吧。”更有甚者给老师发短信:“我最讨厌做的就是这件事。”
4.语言表达的基本功不扎实
毕业论文的写作在人称、标题、摘要、关键词、标点、文献综述、序号标注、注释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缺少理论知识的指导和写作实践能力低。答辩过程中的结结巴巴一方面说明学生对论文研究与写作的过程不熟悉,另一方面说明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不高。
5.缺乏严厉有效的论文质量监控机制
对于不按时完成毕业论文或有严重抄袭现象的学生,学校应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处罚教育,否则会导致不良风气的盛行。事实上,很多学校考虑到学生的就业率和学生的前途,对学生采取过分宽容的态度。
三、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1.改革选题方式,将写作时间安排在大三
选题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将兴趣与专业相结合,尽量与指导教师的科研方向结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选题,教研室再根据学生选题方向确定指导老师。要选择可行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题目,尤其要结合文秘专业的实践。本科毕业论文之所以成为大学毕业生的负担,主要原因是毕业论文写作时间的安排不尽合理。多数学校都把毕业论文选题安排在大四第一个学期期末,把中期检查放在大四第二个学期也就是四月中旬左右,把答辩时间安排在五月底或六月初,而这一段时间正是毕业生实习或急于找工作的时间。面临当前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根本无暇顾及毕业论文; 就算考上研究生的学生也正忙于复试, 根本没有太多的精力写毕业论文。为避免写作时间与就业、实习、考研相冲突,将论文写作在大三即第五学期布置,在第六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任务书和计划书和论文初稿,大四主要完成论文的修改。这样错开时间就能避免写论文和找工作在时间上的直接冲突。毕竟大四第一个学期初的招聘会还比较少,毕业生还没有完全开始找工作,如果指导教师严格要求的话,毕业论文应该能够发挥它在锻炼学生能力方面应有的作用。 2.开设专门的论文写作课
文秘专业开设的写作课程主要有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新闻写作、广告文案写作,平均只有32课时。建议在大二增设毕业论文写作课与实习课,学时32,理论和实践各16学时,在学生理解论文写作理论的基础上锻炼学生论文写作实践能力,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训练,切实提高论文书面表达能力。在写作实践课上,可以通过演讲、主持、辩论、模拟答辩、模拟法庭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面试、答辩中能够从容面对,游刃有余。
3.完善论文质量监控机制
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他们明白为人为文都要诚实,这是道德的底线。让学生知道论文的剽窃与考试作弊一样会受到严重的处罚,并与学士学位的授予挂钩。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指导老师和学校教务部门要严格把好选题关、论文写作进度关、内容关、格式关,让学生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论文完稿后可以借鉴南京其他高校的做法,利用图书馆论文过滤系统,如抄袭超过40%,论文即为不合格。尤其对初评为校优秀的论文,也应进行过滤,抄袭不能超过10%。对答辩中表现极差的学生要求二次答辩,如仍不合格,推迟毕业。
4.端正师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在毕业论文工作开展前,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端正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毕业论文写作是大学本科阶段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毕业前学习的最后一关,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不少毕业生参加工作后接受实际工作,面临具体写作任务时,往往手足无措;甚至有些学生以高分考取研究生,撰写硕士学位论文时,连内容摘要、关键词、文献综述等都不会写,更谈不上内容的创新了,这些情况都与其大学阶段缺乏科学系统和实际的写作训练、忽视毕业论文写作环节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要让教师明确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是自己的重要职责,另一方面从富有创造性的学生身上,教师也能学到一些知识和技能,教学相长。
写作能力的高低对文秘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目前高校毕业论文整体水平下降的趋势下,结合各校专业实际,寻求解决的措施和有效的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汉语言毕业论文范文3
1.试谈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历教育课程设置
2.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理论素养养成策略——以文学理论教学为例
3.以市场为导向的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若干思考
4.浅析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
5.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6.汉语言专业的本科教学必须把语言本体课列为必修课——对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的一点看法
7.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探索
8.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问题——以湖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9.外国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发展特点简析
10.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略
11.对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思考
12.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汉语言文学本科教学研究
13.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上的经验与教训
14.以应用型为主旨,创新本科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5.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创新改革策略
16.普通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格和途径
17.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刍议
18.大众化条件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分型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以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为例
19.问题与出路——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20.汉语言本科专业留学生论文写作指导课课程设置浅议
21.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思考
22.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问题探讨
23.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类课程评价体系改革探究——以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为例
24.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对策思考
25.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探讨
26.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探索
27.致力于本科教育国际化 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高地介绍
28.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竞赛教学模式”初探
29.“汉语言(对外)”本科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30.强化论文题目的科学性引导——浅探提高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有效性的途径
31.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精品师范专业建设的思考
32.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探析——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例
33.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探究
34.浅谈汉语言本科(双语)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
35.论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类课程教学
36.试论基础文科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普通本科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例
37.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浅析
38.新疆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专业教学改革发展比较研究
39.三级训练: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综合模式——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40.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写作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湖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41.“转型”大势下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之思考——以泉州师范学院为例
42.汉语言本科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估
43.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以萍乡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为例
44.提高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构想
45.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写作现状调查与对策——以钦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例
46.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工作的困境与对策——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47.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48.新疆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古代汉语课程设置调查分析
49.高师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科能力标准研究
50.论地方性本科院校文学应用型评论人才的培养——以梧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51.在探索中开拓 在改革中前进——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本科班教改工作回顾
52.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外阅读研究(一)——以怀化学院2009至201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为例
53.浅析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
54.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专业汉语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
55.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教学与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教学为例
56.新建本科院校文学类二级学科教学团队优化——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研究个案
57.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方案设计——以运城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58.新建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59.论新建本科院校文学类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研究个案
60.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本科中韩联合培模式研究
61.培养开放教育学生信息素养及能力的实证研究
62.开放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现状探究——以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语言教学论”课程为例
63.工科院校中文专业本科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调研分析——以某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为例
64.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代文学阅读教学改革
65.论教育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的去专业化倾向
66.应用型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征与人才培养定位问题
67.中国高等院校特色学科大观(十一) 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高地
68.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以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69.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考察与建议——基于对非211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的分析
70.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凯里学院为例
71.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72.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略
73.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应对高校转型发展态势——以陕西省地方本科院校为例
74.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外国文学课教学中的“立体模式”及其运用
75.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76.提高创新教学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语言学概论、汉语专题课教学体悟
77.国家重点学科与本科专业内涵建设的模式及启示——以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78.加强汉语言专业学历教育,推进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
79.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趋势为视角
80.简论国家安全视界下的外国文学教学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以昆明学院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教学为例
81.关于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造中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以襄樊学院为例
82.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思考
83.河南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特色专业建设之探索
84.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85.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之路的思考
86.本科院校汉语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策略
87.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课程设置改革方案
88.提高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构想
89.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思考
90.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探讨
91.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本科中韩联合培模式研究
92.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对策思考
93.新建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94.“汉语言(对外)”本科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95.河南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特色专业建设之探索
96.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探索
97.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98.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探索
99.高师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科能力标准研究
100.提高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构想
101.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以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102.汉语言专业的本科教学必须把语本体课列为必修课——对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的一点看法
103.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104.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凯里学院为例
105.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生阅读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建议简
106.再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107.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能力评估与指导
108.问题与出路——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109.浅谈汉语言本科(双语)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
110.海南大学新增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制4年
111.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112.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外国文学课教学中的“立体模式”及其运用
113.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上的经验与教训
114.对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思考
115.试谈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历教育课程设置
116.汉语言本科专业留学生论文写作指导课课程设置浅议
117.汉语言本科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估
118.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析
汉语言毕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 综合创新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并在第十六条具体规定了本科教育的学业标准,要求:“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因此,面向社会应用,突出实践教学,培养行业急需的综合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共同努力的方向。理工科教学已经通过校企合作的实训模式、订单模式全面改革实践教学,在技能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了许多尝试与突破。然而,像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这样的纯理论型专业,实践教学如何实施,在教学中又应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实践能力,却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难点所在。考察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大多数学校流于表面化、分散化,缺乏体系化的整合、切实的实践教学载体和有效的质量考核机制。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的定位模糊不清,它既不能寻找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实现批量实习,又不能完全停留在技能培养,下降到职业训练的层次。就专业的特色与定位而言,从文科人才培养的个性化特点出发,我认为,综合创新能力是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综合创新能力,一方面联结着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学、文化交流的基本技能,一方面联结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策略。将实用技能与综合创新能力融为一体,才能准确定位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它成为纯文科人才面向社会应用转型的关键。
一、目前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的目标与方向错位,缺乏科学性。
与理工科的实践教学有明确的技能目标、相关实体企业的实训支撑相比,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实践教学往往对本专业实践能力的目标认识不清,导致内容空泛、形式单调。具体来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放羊式”的分散实习。由于一家企事业单位对此类人才的需求只能是一两个,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社会实践难以批量组织,缺乏统一的指导,与课内学习脱节,与专业特点结合不紧密,不能学以致用。形式上局限于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文化采风等,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打通行业实践与专业研究,“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从谈起。一种是就业导向的技能教学。盲目引入职业资格认证,如北京印刷学院、金陵科技学院以岗位操作技能为教学目标,将获得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秘书资格证书、驾驶证书等作为实践能力的标志,显然是将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实践能力简单化为操作技能,使人才的发展潜力严重不足。上述两种教学实践将专业本位与岗位本位对立起来,缺乏立足专业本身,以综合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实践能力定位。
(二)实践教学的层次与模块混乱,缺乏系统性。
实践教学环节缺少全局性、可持续的建设思路和发展规划。在教学管理方面没有具体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设计,缺乏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任课老师各自为战,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无法衔接起来,无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校内专业实践与校外社会实践缺乏贯穿性,实习单位的选择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社会实践内容的安排随机性强,合作关系的稳定性较差。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缺乏一个从课内教学、校内外实践课程全面整合的分阶段、分模块的教学体系。
(三)实践教学的评价标准僵化,缺乏有效监控。
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通常与理论课教学采取同一评价标准,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控制和质量评价体系,使实践教学的质量管理与监控无法到位。
二、定位于综合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建构
我们将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综合创新能力,围绕着综合创新能力建构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并没有与行业直接挂钩的专业技能,因而我们在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培养方向上,面向社会应用,提出综合创新这一实践能力的基础平台。综合创新这一能力平台向下可以涵盖教育、文化行业所需的各类技能,向上可以拓展出问题解决的策略,使纯理论的文科专业与社会应用相对接。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分为两大类,一是在写作、设计、制作与解读作品中体现的创造力;二是在教育行业、出版社、媒体、文化企业等实务经营中的管理能力,以综合涵盖管理能力,以创新涵盖创造能力,两者紧密联系。学生缺乏创作经验与文学感悟能力,无法组织管理好教育、文化产业实务;缺乏组织能力,无法将个人创造融入产业的整体发展。因此,我们以综合创新的实践能力为目标,依托实务,通过“文化与传播实务”平台,全面整合理论课、实验课与实践课,构建一个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在教育培训、办刊物、报纸、网站与广告业务经营中参与实际工作,训练实用技能,并进一步转化、提升综合创新能力。
(一)改革思路。
1.实践教学“学科化”、“课程化”。
使实践教学本身成为一个有具体目标、有完整规范要求的学科。依托“文化与传播实务”平台,将认识实习、专业竞赛、技能训练、社会调查、课程实践、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所有实践教学环节以实践课程的形式统一落实,使专业实践教学成为内容具体、要求明确、管理规范、效果显著的本科生的必修课。
2.实践教学“阶段化”、“系统化”。
依托“文化与传播实务”平台,打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连接学校与社会资源,从改革基础专业课的教学方法、到技能实训、校内实践、上岗实习,分阶段实施,融实用技能于文化与传播实务中,突出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
3.实践教学“综合性”、“创新性”。
依托实务的实践教学倡导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系,不断与社会对接,在专业创造与实务经营中落实创造力与管理能力的培养。
(二)具体方案。
我们以综合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为指导,依托“文化与传播实务”平台,建构一个目标明确、内容充实、评价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以研究性学习贯穿课内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教学、打通校内外实践平台,完成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体系建设,从而实现应用型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综合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具体方案如上图。
1.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
实践教学过程,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包含以下内容。
(1)一年级
实践课程组织形式:专业竞赛(学期中)、认识实习(短学期)。专业竞赛以大量的专业阅读为基础,在研读、理解文学经典(包括传播学经典案例、作品)的基础上,以兴趣爱好为切入点,动手改编或模仿原创,通过经典作品的剧本改编、舞台演出等活动呈现,从而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理解能力、初步的创作能力,以及在活动组织中的团队合作、协调管理能力。认识实习引导学生进入社会文化产业实体,初步认识行业现状,鼓励一定程度的社会问题调研。
评价方法:专业竞赛以小组为单位综合评价,将创作内容与创作水平、后台技术与经营组织能力均纳入考核范围,充分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认识实习以实习报告为评价依据,着重考察学生对行业的认识程度。
(2)二年级
实践课程组织形式:文化主题活动(学期中)、课程实践(学期中)、社会调查(短学期)。文化主题活动由学生自选文化专题,检索资料,研究问题,以展板、演出、报告等多样形式呈现。课程实践主要体现在写作呈现上,重在出成果。其中,汉语言专业以创作为主,创办内刊,优秀者向外投稿;对外汉语专业以留学生课外辅导为主,培养实际教学能力。课程实践与摄影摄像、平面设计等实验课程,以及教学法、采访写作等实务性课程相结合,使实践教学与实验教学、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化、整体化。社会调查是前一阶段认识实习的深入,一面在行业中运用实务技能,一面以专业理论分析行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交研究报告。
评价方法:文化主题活动、课程实践以实际的组织形式展开小组或单人评价,实务技能是基本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更着重考察其综合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社会调查以实习日志、研究报告为评价依据,考察学生的问题研究能力。
(3)三年级
实践课程组织形式:采编实务(学期中)、学年论文(学期中)。采编实务以创办校内报纸、网站为依托,全部内容由学生采访、撰写、编辑,贯穿一年的实践课程将充分培育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采编能力与实用业务技能;以实务形式的产业经营模拟充分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报纸、网站的内容采编、广告创作与经营打通了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可有效培育应用型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综合创新能力。其中优秀人才将与电视台、报纸、专业网站等媒体对接,由行业与学校共同制订学习计划与考核目标,实现学校―行业的合作。学年论文则是基于实务的理论总结,应以专业理论知识进入行业实践,为毕业论文的撰写作准备。
评价方法:采编实务按学生的实际工作分为采写组、编辑组、广告部、运营部,并按周期轮换,使学生熟悉文化行业实务的全过程,成绩评价立足部门的实际功能,教师分类指导、按组评价。学年论文着重考查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
(4)四年级
实践课程组织形式:毕业综合实习(学期中)、毕业论文(学期中)。毕业综合实习全面进入行业实践,在前期与行业合作基础上,以实习基地为依托,以“师徒相授”的全程跟踪式指导实现个性化培养。毕业论文是四年实践教学的全面总结,学生在实务活动中发现问题,以专业理论分析问题,以综合创新能力解决问题。从实践中来的研究将大大改变毕业论文选题陈旧、从文本到文本的资料堆砌状况,代之以鲜活的当下性、明确的指向性和独立的批判性。文学类选题结合文学规律,研究历史文本与当代文本的产业化运用;传播类选题紧密联系社会,思考文化内容生产与产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选题或将对社会文化思潮与价值观念起积极的推进作用,或将有助于解决文化产业实务经营中的实际问题。
评价方法:毕业综合实习以实习日志、实结为评价依据,由导师综合全部表现,进行个别评价。毕业论文鼓励实用对策型选题。
2.以实践为导向的研究性学习。
与行业实践紧密联系的研究性学习,创新了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专业理论学习从理解作品、分析案例出发,研究社会问题,要求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性;实验教学以实用操作技能训练为抓手,突破纯就业导向的岗位技能培训,结合专业竞赛、课程实践,落脚点仍在文化传播实务的内容创作,要求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实践教学伴随专业学习的始终,分阶段、分模块实现,依托刊物、报纸、网站等文化传播实务,以认识实习、社会调查切入行业实体,采编实务的行业技能,采编内容则是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与研究,这是文学传播类专业综合创新人才的核心要义。这样,一个以课堂理论学习为基础、技能实验教学为手段、综合实践教学为载体,始终导向实践的研究性学习体系得以构建,从而实现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面向实践、面向应用的全方位转向。
汉语言毕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能力;教学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032-01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前提是要改变当前写作能力课程教学方法,将实用性融入到教学方法中,提高学生实践写作能力。
一、将基础单一的写作课程改变为写作系列课程
在我国高校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设置中,往往针对写作的就是一门课程,课程多为设置在大一第一学期,课时量少的有限,学生写出来的作品更是难以达到汉语言文学专业人员应有水平。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质量,深化学生写作能力,高校在写作课程设置上就要摒弃单一基础写作课程模式,将单一写作课程转变为大学四年都有的习作系列课程。如大一阶段课程设置为基础写作和应用文写作,基础写作奠定写作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写作思维运行,写作结构生成,写作语言的巧妙运用等写作基本方法,为以后写作系列课程奠定基础。应用文写作则是培养学生将来从事办公、文秘等日常实用文体的写作技能,为学生毕业从事相关办公室工作打下良好的写作文字功底;大二时写作课程进一步提升为新闻写作和文学写作,新闻写作的目的是要学生掌握新闻写作基本知识,为学生将来从事新闻、编辑工作服务。文学写作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掌握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著作的写法以及文学评论写作的基本要领,提升文学鉴赏能力的同时更陶冶了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观;大三阶段为学术论文写作,学术论文写作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的验收课程,掌握从选题到终稿的各个步骤,学会在写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课程的设置为毕业论文以及毕业后实践工作服务;大四写作课程针对就业导向继续安排相应教学工作。从大一写作课程贯穿至大四,使学生学期由浅入深,既具有阶段性特点又不失连续性特点,随着写作范围的扩大,学生写作能力也会得到提高。汉语言专业学生要树立自我写作意识,写作能力强,毕业之后成为各单位争抢的“笔杆子”,做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学以致用的专业人才。
二、改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教学方法
写作课程的教学方法不能拘泥传统一成不变的单纯讲授式或是填鸭式。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教学成功的案例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作品范例教学法。将名家的作品范例与写作课程有机结合,使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摇身变得生动而有趣,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更加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也直线上升。如将古今中外的大家文学作品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分析大家写作方法,是学生真正深入到文学作品本身,充分领略到文学作品的灵魂,感染文学灵性魅力,学生的情感与文学作品产生共鸣,其文学鉴赏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对写作理论的学习更会产生浓厚兴趣。对于新闻写作的教学更要选取大量优秀新闻作品同学生进行阐释,加深学生对新闻写作基本原理的理解。应用文写作和学术论文写作更要在教学中分析经典范围,学习范文的写作技巧,规范学生写作方法。
采用多种写作课程教学手段,不同的教学手段可以达到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随着我国高校多媒体设备在近几年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汉语言文学专业也要抓住这一契机,彻底改变“一个讲台,一本书,一个老师,一节课”的历史,将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入课堂,学生通过声音、图像感受写作课程耳目一新,在学习中充满新鲜感,更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增加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实践课程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得到提高的途径除了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深化改进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写作的实践训练。单纯的课堂教学实现不了根本的写作能力提高,根据写作课程设置的阶段性,让学生在每个阶段完成写作实践练习。如大一的基础写作课程,学生每次课后必须完成写作任务,老师逐一进行点评,并将写作成绩作为当年评优考核关键科目,使大学生自主强化写作基本功。大二的新闻写作训练,我们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多做新闻写作练习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向新闻媒体投稿,一经录用给予物质奖励等方法。大三开展课程论文写作训练,对于所学课程要求多篇论文,不同视角写作形式考核。学生通过大量写作训练,潜移默化的将写作理论转化为自身的写作能力,切实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有效建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评估体系
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建立有效、客观的写作作品评估体系。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但是没有对其作品进行评估,那么写作也只能流于形式。有效地对学生写作作品进行评估,可以使写作教师随时了解其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这更是对学生写作方法、技能的有效帮助,学生通过评估随时改进自己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在评估方式上,学生写完作品时要对自己的作品先期进行评价,然后进行写作学习小组讨论、互评,最后与老师评价意见相结合,这种评估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身的不足之处,自觉做好作品修改,升华自我文学鉴赏能力。
总之,以社会需求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目标,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课程改革,改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组织多种多样的课下写作实践训练,使学生的个人写作素养和写作兴趣在写作能力培养中得到极大的发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最终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汉语言毕业论文范文6
一、制定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包含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实践实习等要素。培养目标是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它反映了高校对这个专业的认识与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常常被述为“本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显然,这种培养目标强调的是知识的系统性,淡化了对学生将来实际工作能力的养成训练,培养的是学术型、科研型人才或是“万金油”式人才,没有特色,没能准确地反映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时新之求。根据学生就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构建一个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目标,而非以知识体系为中心的培养目标。我校将其表述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运用汉语言文学知识处理语言文字材料的能力,能够在中等学校进行语文教学工作以及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管理、新闻宣传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该目标强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在专业方面应该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非掌握该专业的系统知识;该目标把原来的一个培养方向分成了中学语文教学、文秘管理、新闻采编三个方向,着重培养毕业生的语文教学能力、文秘管理能力和新闻采编能力。这种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目标各高校表述不一,但应包含两个关键要素:应用型、高素质。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是在掌握基本的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的语文教学能力、新闻采编能力、谈判沟通能力、管理能力等等。
培养要求是培养目标的具体表现。在培养要求方面,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的培养方案明确提出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专业基本知识和能力:1.掌握文学艺术、语言学、中国文化基础知识,具备运用文史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掌握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学基础知识,具备运用汉语言知识处理古今语言文字材料的能力;3.掌握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及文学批评基础知识,具备解读和分析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能力;4.掌握汉语言文学和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具备在中等学校从事语文教学的能力;5.掌握文秘、新闻等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具备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管理、新闻采编、广告策划的能力。应用型课程设置是实现应用型培养目标的具体保障措施。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课程设置模式多为专业必修课加专业选修课。这种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典型地体现了学术型、科研型的培养目标。专业必修课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外语言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学概论、马列文论、中国古代文论等。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各高校可谓五花八门,但设置的原则是“以教师为中心”,关键看教师的研究方向,我校原来共开设了49门选修课,诸如鲁迅研究、三国演义研究、圣经研究等等。那么这些专业选修课对学生未来岗位工作能力的形成有何作用?效果如何呢?跟踪调研时几位毕业生表达了基本相同的观点:选修课无论对语文教学还是做秘书没有什么直接作用。既然对学生未来岗位工作能力的形成没有什么作用,那就必须“下课”。在设置应用型课程体系时我们充分考虑了这一点。首先在设置模式上改变了专业必修课加专业选修课的模式,实行“平台加模块”的模式。其中平台包含了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又分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由于原来的专业必修课对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和学生应用能力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我们把原有的专业必修课保留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中,同时,还保证这些课程有足够的学时。部分学校削减或整合这些课程,笔者觉得这种涸泽而渔的做法不足取。但这些专业必修课不能再沿袭原来的教学方法,语言类课程不能过分注重语法知识的传授和语言理论的构建,而应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具体语言现象的应用能力,文学类课程不能只注重文学史的传授,而要重点培养学生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能力。在设置模块课程时,我们根据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设置了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创新创业教育模块、个性化拓展课程模块。在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中设置语文教师、文秘管理、新闻采编三个方向,分别开设了相关课程。个性化拓展课程模块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要考虑与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的衔接,在这些模块中我们开设了自然科学、语文师资、企业文员三个方向的课程。原有的49门专业选修课被整合为现在的4门课程。改革课程体系时,我们在保证“文味”的基础之上,重点思考如何设置“应用性”的“模块”课程。
二、加强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
各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原有的培养方案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批发式”讲授,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只有理论体系,缺乏实践能力的构成。目前,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安排大致如下:国防教育、劳动课、毕业论文写作、教学实习(师范性质)、教学见习等。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只有毕业论文写作、教学实习是实实在在的,国防教育、劳动课、教学见习等基本形同虚设,既无具体的实习内容,又无有效的组织形式。这种实习安排对于毕业生形成语文教学能力不无帮助,但对于其他岗位工作能力的形成就没有多少作用了。根据学生目前的就职领域,在新的培养方案中我们加强了以下几方面的实践教学。其一,增加实践课,注重实效,改革实践课考评办法,改变理论教学为主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实践课的开设旨在提高学生将来的从业能力,围绕前文述及的三个模块,我们在教育实习、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增设了应用文写作实训、文秘实习、新闻采编实习。在实践课组织形式方面,过去多采取学生自找实习单位,自主实习的形式,学院满足于发一纸文件,收一份实结,不检查也不好检查,学生到哪里实习的,效果如何,不得而知。这样的实习只能流于形式。在新的培养方案中我们对实习方式做出了明确说明,实习时间、实习地点、实习内容、指导老师及管理办法都落实到位,这样就保证了实习效果,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考评办法方面,要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常熟理工学院丁晓原教授在《论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一文中介绍了该校人文系对学生能力的测评方法值得借鉴。对于教师指导实践课程应该给予理论教学同等待遇。其二,加强仿真性和真性实习基地建设。仿真性即岗位模拟,真性即岗位介入。岗位模拟和岗位介入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岗位模拟需要建立相关的实验室。当前一些高校已经建立了文科综合实验室。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良好。在实验室中可以开展电子政务、网络编辑、应用文写作、秘书实务等课程教学。岗位介入则必须建立相关的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建设往往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囿于工作性质、工作场所的限制,许多单位不愿接受毕业生的实习;另一方面学校本身受限于教学统一安排,学生众多等因素,也很难集中安排实习。但各校可以结合实践教师的聘用,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教育、政府、企业、新闻媒体等社会资源,与地方上述单位建立稳固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从而建立稳定的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其三,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