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观察记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观察记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观察记录

幼儿观察记录范文1

幼儿园的饲养角一直以来比较形式主义,很难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爱心以及孩子的观察能力。轮流饲养活动通过让幼儿每天去照顾小动物的生活,观察、了解小动物的生活习性,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辛勤付出以及饲养的责任意识等等,培养了幼儿的责任意识、任务意识、合作意识,提高了幼儿的服务能力。同时,在轮流的过程中,还让家长通过相互学习,了解如何培养孩子的关爱行为和观察能力,在饲养过程中与孩子一起去查资料学习一些动物知识,养成家庭共同学习研究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孩子的饲养兴趣,让饲养活动达到它本身的意义。

关键词

轮流饲养 幼儿教育 观察记录与分析

幼儿园饲养活动是一个比较老的课程,它在我们平日的教学中始终存在,今天我们重新把它提出来,作为一个新的课题研究,是基于它对促进幼儿生命、生存观形成的教育价值。幼儿园饲养活动本是幼儿园自然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幼儿参与饲养活动能增进对动物的了解,丰富有关动物的名称、类型、习性等方面的经验;另一方面,参与饲养活动,幼儿能更真切地感受动物的发展变化,感受动物生命的存在,感受自己的行为与动物生命之间的关系,从而真正去感受生命,了解生命,珍惜生命。 此外,饲养活动还是一个综合活动,除了能帮助幼儿了解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外,也能丰富幼儿关于动物与植物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关系、动物与天气等条件的关系等方面的经验,当然也能增进幼儿的责任意识、任务意识、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服务能力。然而,幼儿园的饲养角开展以来,都比较形式主义,饲养的小动物只是让孩子偶尔去看看,很难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爱心,以及孩子的观察能力。而孩子们是十分喜欢小动物的,每次去的时候都很想去抱抱小动物,可是幼儿园的饲养条件却无法满足孩子的饲养需要。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班进行了一次集体轮流饲养小兔活动。什么叫集体轮流饲养呢?就是让孩子把小兔带回家每人饲养一天,并把孩子饲养中出现的问题带回到班上,共同交流。在饲养过程中,要求家长同孩子一起查阅资料,共同记录孩子是怎么样观察饲养兔子的。观察记录跟着流转兔子一起轮流转下去,让家长们相互学习,同时也能让老师发现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引导。集体轮流饲养,是一种能激发孩子责任感及饲养兴趣较好方式。过程中,孩子的情绪是愉悦的。同时,透过孩子的言行,也看到了孩子通过这一活动,在幼儿园获得的有效知识经验。

在集体轮流饲养小兔子的活动中,我们的目的是让老师、家长能有针对性的去指导孩子饲养小动物,提高孩子的饲养兴趣,学会观察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更好的了解动物,从而养成从小爱护动物的观念,让孩子知道人与动物应合谐相处。下面就是几个轮流饲养活动的观察记录,通过这样的跟踪分析,让家长、老师更好的去了解孩子,共同学习与成长。

观察记录一:

背景:

今天是小兔到班上的第一天,孩子见到小兔的时候别提有多高兴了,在班上,老师组织孩子为小兔取了名字,叫“小白”。放学时,“小白”跟着然然小朋友回家了,下面是然然家出现的饲养情况。

今天是饲养“小白”的第一天,刚从幼儿园把它拿回来,然然别提有多兴奋了。在然然的妈妈忙于引导儿子观察“小白”的外形特征时,然然却全然不听妈妈的,急切地说:妈妈,让小白出来走走嘛!我们老师说要经常让它出来走走,多锻炼身体才不会死掉,是这样吗?噢!应该对吧!妈妈查一查资料。”

资料查阅情况:

1.经常弄一些新鲜的绿色叶茎肥厚的食物给兔子,所有留在笼中超过三十分钟的食物都要拿走,若不然便会枯萎、发霉或腐烂。坏了的植物会增加兔子患病的机会,经常放置干草去减少宠物盘污染。

2.定时去喂饲你的兔子,兔子的肠胃才能很快适应常规时间。

3.确定你的兔子能有适量的运动,那么便会更健康和充满活力。笼养的兔子每天要保持1小时以上的笼外活动时间。

4.如果它太肥,要进行节食斋戒一星期,短时期节食不会影响到它健康。

观察中遇到的问题:

然然说小兔在幼儿园里已经关了一天了,要让“小白”出来活动活动,得到妈妈的同意后,然然激动地打开笼子的门,可是“小白”怎么都不愿出来,于是宝宝想了几个办法:

方法一:把莴苣叶拿到笼子外,引它出来。

方法二:拿心爱的奥特曼玩具给他看。

方法三:轻声叫“小白”的名字。

方法四:跺脚、吼叫。

方法五:打开笼子翻来翻去。

这些方法都没有奏效!这时孩子开始让妈妈把小兔叫出来,然然的妈妈也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小兔立刻出来,这时妈妈把问题带到了班上,问老师应该怎样去引导孩子去观察呢?

解读:

透过孩子的言行,也看到了在这一活动中,家长在积极地引导孩子去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在宝宝尝试让初到家里的“小白”出来,他采用的方法虽然看似“无知”,但可以看到孩子思维活跃。孩子眼中的兔子,就是他的好伙伴。但这时作为父母还可以再拓宽孩子的知识面,让孩子知道小兔子的性情就是胆小,兔子是因为胆小才不敢出来的。只要我们离开它远一点,把笼子的门打开,它一会就能出来。同时告诉孩子人与动物应该怎么才能合谐相处,有时我们不必太过于关注它们,而应该给它们一个空间,让小动物宽松地自由地生活在我们身边,同时也可以告诉孩子,他能想到这么多的办法,已经很不错了,虽然不成功但这不是他的问题。

观察记录二:

背景:今天是朗朗把小兔子带回家去了,在回家的路上,朗朗怎么也不让“小白”在笼子里了,他要抱着小兔回家,怎么抱小兔呢?妈妈说是提着耳朵,可是朗朗怎么也不让,说是太可怜了,到底该怎么抱兔子回家?很多小朋友和家长就讨论起来了,我就说回家查一查来告诉班上的小朋友吧!

资料查阅情况:

兔子温柔可爱,许多人都喜欢抱抱。特别是小孩子,经常动不动就抓兔子。你可知道,抱兔子也是有学问的。有些人抱兔子时,会直接拎着兔子耳朵把它抱起来,这样做是极其错误的。因为兔子的耳朵是兔子身体比较脆弱的地方,上面布满了血管,一不小心就会造成兔子受伤。

正确的抱兔子的方法是,用右手抓住兔子的后颈部拎起来,同时及时用左手托住兔子的屁股,顺势将兔子抱在怀里。也可以像抱小孩子一样,一只手从兔子的前脚下插入向上,另一只手及时托住兔子的屁股。这样抱兔子不会造成兔子难受,经常抱抱可以培养和兔子之间的感情喔!

观察中遇到的问题

观察“宝宝,你知道小白是怎么睡觉的吗?”朗朗振振有词地回答:“是趴在地上睡。”“像我们一样闭着眼睛吗?”“不,是睁着眼睛睡。”

为了想证实朗朗自己的想法,朗朗打算晚上在小白睡觉前观察,可是小白特别的警觉,只要人一走过去,它就立刻站起,朗朗始终没有观察到。

其实兔子张开眼睛也可以睡觉,也有半开眼睡的,会完全闭着睡,是对这个环境非常放心,甚至会像人类一样侧睡喔!

解读:

宝宝的观察有时是零散的,无序的,家长可以适时的引导,给他们一个观察的题目,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观察的方法。孩子们在研究一个问题的时候总是会急着得出一个答案,我们在引导孩子观察的时候应该给孩子一个题目,让孩子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观察它,当孩子失败的时候,我们应尽因力去帮助他成功,而不要急于给他们答案,让他们想想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去知道他们想知道的答案,从上面这个案例中,我们发现了只让孩子观察一天是不行的,在饲养的过程中应该跟据孩子的问题灵活处理,当孩子研究的问题还没有解决的时候,应让孩子继续饲养,一人一天的饲养并不能让孩子很好的观察和动脑,所以我们在饲养的过程中跟据家长和孩子的需要进行调整孩子饲养的天数。

观察记录三:

背景:

今天是西西饲养“小白”了,一大早,西西就说“妈妈,我们带小白出去晒太阳好不好?”,得到妈妈同意后,便带“小白”下楼来到草地上,西西想放它出来玩,又担心兔子冲出笼子跑掉,还正在犹豫,谁知无论你千呼万唤,它就不肯出来,西西爸爸把小门打开,西西喊它,抱它,就不合作,像在陌生环境里很胆怯。好一阵子西西爸爸手拿一把青草才把它哄出来,没有想象中兔子见到草地的那种迫不急待的心情,慢慢悠悠没有速度感,我们说:“现在的家兔已经没有野性了。”正在这时,西西想弯腰抱它,没等碰到,它嗖地住前一跃,正所谓的“动若脱兔”。接下来,小白爱上了一棵小树,绕树走来走去,西西说:“它在吃草呢”,一看树根周围圆圆的一圈已经被它刨开了,像在打洞做窝呢。“狡兔三窟”的渊源在此。小白辛勤劳作一番后,听见西西说:“妈妈,小白在抖呢”。鼻子急促地呼吸,小耳朵和身体都在轻微的颤抖,西西爸爸说它太热了,我们回了。

资料查阅情况:

家兔是种昼夜伏出的动物,晚间觅食及行动很活跃。

家兔怕热不怕冷,它缺乏汗腺,只有嘴边,尾部有少数汗腺,皮毛浓密,无法透过皮肤散热,主要通过耳朵与排泄调节体温,有咀嚼,挖掘的习性。

家兔胆小易惊且善跑,有突然响动就会马上戒备或迅速逃跑。

观察中遇到的问题

孩子舍不得离开兔子,很喜欢这个大胃小姐――“小白”,同时也是位懒惰公主。

小白非常注意仪表形象,同时也是位“享受型人才”。因为它菜饱饭足的时候,两只前爪做成一只小枕头,头枕在上面,身体拉伸,开始惬意地小憩。太享受了。

解读:

幼儿观察记录范文2

观察对象:李思语(化名,大班)

观察目的:幼儿自主阅读能力和读图能力

一、观察过程

在活动区,李思语看到别的小朋友将一本讲述蜘蛛的图书放在桌上,表现出很害怕的样子。

教师走过去问:“你为什么害怕?”

李思语:“因为这本书上有很多蜘蛛网,我爷爷说一动蜘蛛网,蜘蛛就出来了。”

教师:“你为什么害怕蜘蛛?”

李思语:“因为蜘蛛网黏手,还会起泡。我2岁时不怕蜘蛛,捏蜘蛛,后来手上起泡。我爸爸给我抹了风油精才好。从那以后我就害怕了。”

李思语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尖随便翻开一页,看一眼,马上合上。

教师:“你觉得这本书讲了关于蜘蛛的什么故事?”

李思语:“我认识字,所以我知道它讲了蜘蛛先生要搬家。”

因为教师听另一个小朋友在阅读这本书时说,第3页是李思语给她讲的,所以就翻开第3页问李思语:“你猜这页讲了什么故事?”

李思语指着书上的图画说:“他们两个是演员,从舞台上跑了下来,他们两个应该挺害怕的,表情都变了。因为舞台上面有一个蜘蛛。”她接着又说:“有2页我挺害怕的。”说着,她翻开了第21页和第23页。

教师:“为什么?”

李思语:“因为网太多了,我就有点害怕。”

教师:“为什么害怕蜘蛛网?”

李思语:“因为都是线。”

说完,她就跑去玩手偶了。

二、观察分析

李思语认识字,在看书的时候关注字比较多,有时候会忽略图片。但是由于只能认识很少的字,所以这些字对她理解故事并不能起主要作用。这本关于蜘蛛的书由于尺寸很大,图片的视觉冲击力很强,所以她才关注了图画,而且很害怕这本书,害怕书中的蜘蛛网。她的害怕可能跟曾经被蜘蛛咬过有关,让她现在对蜘蛛产生了恐惧心理。但正是她的这种强烈表现,激发了其他幼儿想要更多了解蜘蛛的愿望。

三、教育措施

尊重她对蜘蛛的这种恐惧心理,鼓励她试着了解关于蜘蛛的更多知识,比如:蜘蛛为什么要织网,怎么织网,怎么捕食、进餐,对人类有哪些益处和有害的地方等。通过让她了解这些知识,降低对蜘蛛的恐惧,从心里接受蜘蛛的好与坏。

幼儿观察记录范文3

关键词:幼儿教育 蒙氏教育 区域活动 观察记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38-01

我们知道区域活动是教师了解幼儿情况的第一手材料的场所,而这第一手资料就是教师对幼儿活动有效的观察和记录。蒙氏教育的理念也对观察和记录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给予充分的肯定。蒙氏教育认为“观察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态度,是一条双行道。要在和孩子不断相处关系中,变成一种方式,而且要一直的学习,直到使这种态度变成我们自身的第二特征。而记录不但为孩子的成长做见证,更能帮助教师协助儿童适应性的发展。”所以蒙氏教育理念中要求教育者建立一个有效的观察和记录系统,去发现幼儿在区域活动出现问题,探讨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和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兴趣点。让教育者通过对幼儿区域活动的观察和记录来了解幼儿现在所处的水平和个体之间的差异。本对对如何能够做到在区域活动中实现有效的观察和记录进行了探讨。

1 要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观察和记录办法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了解幼儿的活动需要对其进行观察,但是观察的方法很多,需要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当的观察和记录方法。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我国现阶段对幼儿的区域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全面性观察和记录。全面性的观察和记录在于对整个活动区进行大致和主要的观察。观察和记录的主要是幼儿在活动区的活动情况,有无出现问题以及在活动区的器材使用的情况,这种观察和记录方法比较全面,但是缺乏必要的细节。

定点观察。就是教师到活动区域的具体的某一个地点,或者对活动区域的某一个组的幼儿进行观察和记录。该观察和记录方式主要在于对幼儿在某一个具体的区域具体的行为和表现(包括幼儿的情绪、行为和对区域活动材料的使用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这种观察和记录方式可以具体了解幼儿的在某一区域的具体行为表现,方便教师在其后对教学策略和教学材料进行改进。

区域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可以使用的表格。教师在观察和记录过程中因为教师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做到对每一个幼儿进行面面俱到的观察和记录。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活动区域的具体情况自行设计一些表格,最大限度做到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观察和记录一目了然,材料详实。也可教中大班幼儿一些自我记录的方法:如科学区一些小试验的记录表,在“沉浮”实验操作中让孩子一边试验一边记录哪些是可以的沉的物体,哪些是可以浮的物体,教师就可以了解孩子对沉浮的掌握情况适时地进行指导。

教师可以在区域活动中采取多种观察和记录方式。教师在完成对幼儿区域活动观察之后,要及时进行记录。记录过程中要注重对细节的观察,因为对于幼儿的教育来说很多的教育版契机可能会一闪而过,造成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所以教师保证区域活动记录的细节和详实。做到这一点可以采用多种记录形式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最基本的记录方式就是文字形式。文字是区域活动记录中最初和最基本的记录方式。教师通过文字可以清晰的记录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情绪等多方面。其次,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有的幼儿园学生人数较多,无法完全使用文字来记录每一个教师,这个时候可以使用表格来帮助记录。例如教师可以制作表格来看幼儿在某一个区域活动的频率。最后,教师还可以使用照片和摄像的形式。这两种记录方式要比前两种方式更加具体和生动,可以全面地记录幼儿在区域中的活动。教师在其后对幼儿的评价也可以有完整的材料。同时还可以为其后分析幼儿的区域活动提供材料,其他老师也可以直观的进行了解本班的材料,帮助老师进行评价。

2 教师要明确观察记录的内容

有的教师很注重对区域活动的观察和记录。但是有的老师往往对区域活动所要观察和记录的内容不是很明确,更加不清楚为什么要观察和记录这些,目的是什么。为了记录而记录。所以教师要明确观察记录的内容。

第一步,教师需要明确我这次对这个区域活动观察和记录需要达到什么目的。对那一区域的活动要进行重点的观察和记录。这一区域投入了什么样材料,这些材料的投入是为了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等这些方面。

第二步,教师要注重记录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的情况。幼儿有没有完成教师预期的教学期望,记录的时候教师要注重记录的侧重,不要什么都记录。

第三步,要对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谈话进行观察和记录。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与每一个幼儿之间的谈话和指导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对谈话的真实记录有利于反映幼儿内心真实的想法,帮助教师去了解学生。同时教师还可以对谈话内容进行分析,来为其后不同的幼儿的引导准备材料。

最后,要做好对记录材料的观察和分析工作,教师在记录的本子或者表格中设置一个分析和反思的栏目,这个是区域活动有效性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通过分析和反思找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探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兴趣变化的原因,帮助教师更好应对学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特殊情况,为其后教师对教学目标和手段的调整创造条件,准备资料,让区域活动更加完善。例如:在区域中投放剪过的吸管时,笔者让幼儿学穿项链。很多幼儿在穿项链时,都是自由无序的穿,很快就穿得没有兴趣啦。由于先前投放的小吸管随意投放。所以幼儿们每次都是无序地穿来穿去。因此,这个基础上笔者在投放珠子的盘子里增添了难度及趣味性的图片。如(按1到10数量的摆放不同颜色的小吸管)。有序又符合近期本班的教学目的。

终上所述,保证区域活动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离不开教师有效的观察和记录。观察和记录帮助教师去获得关于幼儿的第一手资料,让教师能够准确的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为我们教师其后对幼儿发展的评价提供真实的依据,所以教师要保证在区域活动观察和记录的有效性,让区域活动成为幼儿教育中的重要辅助。

参考文献:

幼儿观察记录范文4

【关键词】幼儿教师;儿童行为观察;现状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5-0023-04

一、问题的提出

对儿童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是幼儿园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早在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就提到幼儿教师具有“观察了解幼儿”的主要职责,而在2011年颁发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也多次提及“教师要在教育活动中观察幼儿”“有效运用观察等方式来客观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儿童”。随着2012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出台,为幼儿教师观察和了解儿童提供了导向性的指引,同时也对幼儿教师观察儿童行为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本文拟针对幼儿园一线教师进行儿童行为观察的现状展开研究,探析其在观察记录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概念界定

本研究结合华东师范大学张婕老师在一次有关儿童行为观察的讲座中提出的概念,将本文中涉及到的儿童行为观察的定义如下:

儿童行为观察包含了观察、记录、解读三个过程。观察即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看、倾听和感受的一种活动,是一种自然情境下对儿童的观察;记录是指用纸笔或者用照相机、摄像机等方式把所观察到的儿童行为记下来,是观察的辅助环节;而解读是指对观察记录下来的材料赋予教育意义的过程。

三、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依据研究目的,形成了15条关于“幼儿园教师进行儿童行为观察的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及其所在幼儿园基本情况;第二,教师所在幼儿园对观察记录儿童行为的态度、所开展的工作;第三,教师对儿童行为观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第四,教师对儿童行为进行观察记录采用的方法;第五,教师开展儿童行为观察时存在怎样的困惑和难题。

本研究针对4所民办幼儿园和4所公办幼儿园的120名一线幼儿园教师发放问卷,收回问卷115份,剔除无效问卷7份,共有108份有效问卷,其中,男教师1人,女教师107人。教师中以年青教师为主,83%的教师在20岁~40岁之间,大部分教师为幼师中专毕业,部分教师职后进修取得大专或本科学位。

(二)“观察记录材料”文本分析

从4所幼儿园中随机抽取部分老师的观察记录材料,对这些观察记录的材料进行文本分析,寻求这些观察记录材料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研究结果

(一)幼儿园对开展儿童行为观察工作重视不够,工作方式单一

在所回收的108份有效问卷中,总共涉及到8所幼儿园。这8所幼儿园开展儿童行为观察的工作,主要是采取要求教师每月上交观察记录材料的方式,上交材料的份数由每月2份至每月5份不等。在对开放式问题“您上交的观察记录材料幼儿园如何处理?有无什么用途”的回答上,76.8%的教师回答了“无用、存档、检查后返还”等内容,仅有23.2%的教师回答了“幼儿园有时/偶尔用来开展教研活动、用来进行优质观察记录评比”,而这些教师主要集中在两所幼儿园内。换言之,8所幼儿园中就有6所幼儿园仅以“完成工作量”的方式来开展儿童行为观察的工作,所观察记录下来的材料在后期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而在“幼儿园是否对如何进行观察记录开展过培训”这一问题上,90%的教师选择了“没有”。由此可见,幼儿园针对“儿童行为观察”这一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工作方式较为单一。

(二)幼儿园教师对儿童行为观察的认识尚不全面

对“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您觉得观察儿童的行为重要吗”一题,98%的教师回答了重要或非常重要,而在多选题“您觉得观察儿童行为的重要性体现在哪儿”上,教师们的回答如表1。

由表1可知,教师们基本上能够认同“观察儿童”的重要性,而且主要集中在认为观察儿童可以帮助他们认识、了解、合理评价儿童,同时还可以确保儿童的安全、及时给予儿童帮助。但是,本研究随后的一个问题“您觉得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重要吗”却显示出了不一样的结果:68%的教师认为不重要或不太重要,15%的教师认为一般,仅有17%的教师认为非常重要或重要。在开放式问题“您觉得记录下所观察的内容为什么重要或不重要时”,大部分教师们给出了如下这样一些答案:我们工作非常繁忙,根本不愿意花费时间做记录,用眼睛观察好了就行了;记录下来的都是为了应付差事,完成工作任务;记录下来的材料没有作用,白白浪费时间;记录下来的材料后面也不会看了;只有几位教师写到“在期末给学生写档案时能找到依据;幼儿园用来做教研材料,效果还不错;在记录解读中能去思考很多问题”。

可见,教师们基本能认同观察的重要性,但是大部分教师对“记录”这一环节尚不认同,不能体会“记录”所起到的作用。

(三)部分幼儿园教师存在着不会记、记不全、不会解读等现象

本研究询问教师们“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您觉得有什么困惑和难题”,教师们给出了如下答案:孩子太多,不知道怎么记;儿童的行为很快就完成了,有时来不及记;不知道要记些什么,总感觉像流水账;记录下来的材料很难解读,有时觉得一点都解读不出来,为了完成任务,只能胡乱写一些。教师们的这些答案非常普遍,说明大部分教师均存在着不会记、记不全、不会解读等困难。

笔者结合对4所幼儿园的“观察记录材料”的文本分析,也发现了如下问题,比如以下案例。

【观察记录】晨晨今天带了一本书,走进教室后,马上看她的书,一会儿,很多小朋友来了,晴晴走到她跟前,准备和她一起看书,谁知道晨晨一把抢过图书:“不行,书是我的,谁也不给看。”

【解读】晨晨具有很强的占有欲,自我中心,自己的物品,别人都不能动,我们应该多与家长配合教育,让她懂得与别人分享玩具、图书,这样才能交到许多朋友。

本研究认为,案例即体现了教师们在观察记录方面的困难。看到此案例时,笔者有着很多的疑问:晨晨带了什么书?一开始自己看时是否非常专注,对书本表现出来的兴趣有多浓厚?晴晴走到她身边,有没有说什么、做什么?晨晨在平时的表现中是否也是如此?而这些内容都应该在观察记录中得以体现,换言之,儿童的行为动机是什么。教师仅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了间断的观察,就做了“晨晨有很强占有欲、自我中心”的结论,是否显得草率了一些?假设一切如这位教师所言,需与家长配合教育,那么教育的具体手段又是什么?

经文本分析显示,教师关于儿童行为观察的基本方法、类型与步骤的知识是贫乏的,很少采用时间取样和事件取样的方法来观察儿童。而在对观察记录材料进行解读时,也常常存在着根据儿童的某一次表现主观臆断,解读表面化、形式化,所提意见不明确具体、无建设性等现象。不会记、记不全、不会解读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教师们的观察记录中,也让教师们对这项工作有了很多的畏惧。

五、讨论与分析

(一)职前幼师培养中应凸显儿童行为观察方面的训练

对儿童行为进行观察记录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在幼师的职前教育中就应该注重观察记录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当前G省的幼师培养机构中,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大中专院校,都很少将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开设,仅在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中涉及到少许“观察法”的讲解,且教师们多以讲授理论的方式来进行此内容的授课,使得学生们仅能从理论上粗浅地把握观察法的定义、原则。笔者认为,应注重观察法实际运用经验的获得,让幼师学生多次走进幼儿园,真实开展观察记录,并在记录之后以研讨形式解读观察记录的材料,分析整个观察记录流程,反思观察记录的方法。

此外,对儿童行为观察记录材料的解读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幼师的培养中,《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游戏》等课程与《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等课程呈现出平行线的状态,互不相交,导致很多学生即使观察到有价值的现象,也不能从理论上给予提升。因而,在幼师的培养中,授课教师们应形成学术共同体,在教学内容上相通、衔接,以助学生在尚未出校门之前就具备儿童行为观察的能力。

(二)幼儿园应创设合理运用教师观察记录材料的平台,帮助教师认识到儿童行为观察的重要性

本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们对观察记录工作的认识与幼儿园这项工作的开展方式、重视程度是紧密相关的。当幼儿园仅把对儿童的行为观察记录作为一项工作任务,简化到只是监督管理这一层面时,必然让幼儿园教师们感受到观察记录是虚设的、没有价值的、浪费时间的。因而,幼儿园应创设合理运用教师观察记录材料的平台。那这些观察记录的材料可以如何运用呢?卡洛琳・爱德华兹等的《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和朱家雄等的《纪录,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两本书可以给予我们较多的启示。

第一,观察记录的材料可以通过教研研讨的形式,帮助教师研究儿童、了解儿童、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意大利瑞吉欧・艾米利亚的幼儿教育实践风靡世界,而其在幼教领域最特别的贡献就是“记录的运用”,在瑞吉欧,教师一直注意观察、收集和记录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实例,教师也经常聚集在一起,对关于儿童学习的记录进行深入的讨论。这时,观察记录的材料不是强制性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教师自发、自愿使用的教研方式,观察记录的材料可以让教师看到幼儿的行为,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是研究儿童的过程。同时,教师在研究儿童的过程中,是对儿童年龄特点、学习方式的再学习,也是反思自身教育对策的关键时刻,正如瑞吉欧的一句名言所说“接过孩子抛来的球”,教师只有反复观察、多次思考,才能准确判断孩子抛球的方法和方向,抓住教育的契机,并找到正确的教育对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准也在不断发展中。

第二,与家长共享观察记录的材料是帮助家长认识孩子、认同幼儿园的方式之一。由于大部分家长未接受过专业的儿童教育方面的学习,在他们与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常常存在着有违儿童天性、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比如,打断正在专注游戏的儿童、包办代替儿童能完成的事情等。如果幼儿园能将观察记录下的材料与家长共享,家长必然能直观地感受到儿童的学习过程,加深对儿童学习方式的理解,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同时,这种共享能让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方式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有利于家园工作的开展。用马拉古奇的话来说,“记录提供给家长一个知的途径,它可以实质地改变家长的期望,让他们重新审视其家长角色的假设以及对幼儿生活经验的看法,并以―个全新、更具好奇心的方式来看待整个幼儿园的经验,这对于促进家园交流工作的展开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与儿童重温观察记录的材料是促进儿童学习的方式之一。当儿童从观察记录的材料中看到自己有能力完成各种任务、应付各种事件、达到预定目标时,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及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而且重温观察记录材料的过程是再次温习、提升自身经验的过程。与此同时,幼儿能从中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活动的认真对待,并可以切身感受到他们努力的价值,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今后的活动中去。

可见,观察记录的材料完全可以开放式地用于教研、用于与家长的沟通、用于促进孩子的成长,当幼儿园的教师们深刻感受到观察记录材料的作用后,儿童行为观察这一工作必然得到有价值的推动。

(三)幼儿园内形成学习共同体,以团队学习形式加强对教师观察记录技能层面上的指导

本研究发现,众多幼儿园教师在观察记录技能上存在缺失现象,这与谈心(2009)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教师对幼儿进行观察的基本方法、类型与步骤的知识是贫乏的,也不能较为灵活地运用时间取样和事件取样等观察策略对幼儿进行有效观察。而在对观察记录材料进行解读时,也常常存在着根据儿童的某一次表现主观臆断,解读表面化、形式化,所提意见不明确具体、无建设性等现象。除了利用职前幼师培养的途径外,幼儿园也应该有相应措施加强对观察记录技能层面上的指导。笔者认为,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以团队形式开展观察记录工作是较好的方式之一,由此,笔者构建了以下学习模型,如表2。

在步骤一,年龄不同、工龄不同、学历不同的教师形成一个团体,有助于教师之间多元化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步骤二及步骤三中,让教师分别记录并呈现出来进行对比,目的在于让教师们感受到教师的不同经验和背景会产生不同偏好和视角,对教师的观察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影响作用,每个教师的记录都有可能是独特的,记录本身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在此基础上,提取几份教师们均认同的相对较好的观察记录,提取这些优秀记录的共同点,好的观察记录材料应关注的是儿童在具体情境中的行为过程,而非行为的结果。

步骤四中,先分别解读,目的同样也在于让教师感受到因为主体的不同,对于同一儿童行为的解读可以是千差万别的,教师们或是从儿童的行为动机、或是从儿童的学习特点,或是从儿童的学习策略、教师的介入方式、师幼互动的时机、材料的适宜性、进一步的教育措施等完全不同的方面加以解读。各自解读之后的合作解读,也让教师们感受到在与他人共同对话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从各自的不同角度去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多元的解释,彼此可以互受启发,从而更深入全面地解读儿童的行为。

而步骤五则是对观察记录的材料是否能用于教育途径的再思考和具体实践。

以上五个步骤可以循环往复使用,如果老师们形成这样的学术共同体,以团队的方式多次开展教研,老师们开展儿童行为观察的能力必然会得到较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美]卡洛琳・爱德华兹等.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罗雅芬等,译,朱家雄,校.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6.

幼儿观察记录范文5

一、记录内容——因需而选择

要真正发挥记录在幼儿科学活动中的有效作用,就必须根据每次科学活动的特点及目标,选择最关键、最有意义的环节和现象进行记录。

1.实验活动要对比记录猜想与结果

“做中学”的猜想和验证注重的是让事实来说话。记录猜想为后面的验证提供了具体形象的对比依据,在比较猜想与实验结果的过程中,幼儿体验着成功与失败,从而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的方法和态度也会逐渐养成。如在中班科学活动《吹泡泡》中,首先为幼儿创设问题情境:“铅丝能吹泡泡吗?”让幼儿把猜想记录记在有“?”的一栏中。然后,让幼儿把操作结果记录在记录纸“动手做”一栏中。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既亲身体验了吹泡泡的方式方法及乐趣,同时也在记录猜想与实验结果的过程中,进行系统地观察和比较,逐渐把原有零碎的经验系统化。

2.日常观察要持续记录现象与问题

日常的观察探究活动中,记录的运用能更好地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充分思考,将感性经验逐步上升到幼儿易懂的科学道理上,帮助幼儿构建新知识。如:在大班科学活动“蚕宝宝的一生”中,孩子们对“蚕成熟后吐丝结茧”现象充满了好奇与疑惑。于是,孩子们就把蚕带到幼儿园,放在自然角里饲养并进行日常观察。他们每天都会去观察蚕宝宝,并把看到的景象画在自己的记录册里,并通过前后记录,对蚕的生长过程有了形象、完整的直接经验,孩子们心中的疑虑也被一一打开。自从有了记录,孩子们的日常新观察变得动态持续、细致深入,更富有探究性与目标性。

二、记录纸——因年龄而设计

针对不同年龄幼儿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设计难度不同的记录纸,选择适宜的记录方式,可以让每个幼儿顺利地运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记录自己的猜想、探究和发现,体验成功的乐趣。因此,在记录纸的设计上我们也是根据三个年龄段幼儿的思维特点进行量身定制。

小班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化,因此,在记录纸的设计上,要突出生动形象,以帮助幼儿理解,如:在小班科学活动“小兔喜欢吃什么”记录纸上,贴着各类实物的图片,提醒幼儿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把相关图片贴在相应的格子里。中班孩子已能用符号表达与记录,但是让他们独立创造符号来表达、记录比较困难。因此,我们就在记录纸的设计上,既有照着老师的示范又有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的项目。在大班的记录纸设计上,我们主要运用表格形式,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记录自己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还鼓励幼儿将自己的记录和同伴的记录相对比,从而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比较力及判断力等。

三、记录方式——因年龄而改变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又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记录方式,来凸显记录的有效性。在小班,我们更多地运用情境照片、实物呈现和图片粘贴等方式,如:在科学活动《我家的大树》开展过程中,我们请幼儿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宝宝的照片根据年龄的大小进行粘贴,在猜想、粘贴的过程中,幼儿对家庭中各个成员的大小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在中大班,我们则更多地运用符号、图画等记录方式,如:在科学活动《会动的身体》中,通过观察人体结构图,说说哪些地方会动,让幼儿对身体中会动的部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最后展示会动的身体图,请幼儿一边活动自己的身体,一边在相应的部位做记录,用圆圈圈出来,打勾勾出来。

幼儿观察记录范文6

一、拓展记录内容,萌发记录兴趣

教师应充分挖掘日常生活环境区角等有效教育资源,激发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

1.在科学活动中记录

现代幼儿科学教育强调的是让幼儿在与周围环境和材料的互动中建构经验发展的能力。科学活动应来源于幼儿日常生活的兴趣点,在活动中探索,在记录中提升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如在大班科学《有趣的纸桥》这一活动中就是从幼儿日常游戏中选取操作材料,用长纸条做桥面,用积木做桥墩,承重用的是雪花片,让幼儿在与这些材料的多次互动中记录桥面、桥墩,改变纸后桥承重力的变化,获得有关纸桥承重力的感性经验。孩子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在两次操作活动中,每位孩子都认真操作、仔细清点雪花片的数量,如实地记录。这次的操作记录更需要幼儿的细心、耐心与韧性,因为稍有不慎就会使之前的操作功亏一篑。因此,孩子一个个都全神贯注,专注地进行着实验。

2.在区角活动中记录

自然角应选取幼儿身边熟悉的植物和动物,让他们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渐建立有益观察并引导他们进行有目的持续性的观察记录活动。在进行观察时,要注意时间不宜过长,并尝试挖掘出幼儿能观察感知到的表象性问题,在孩子身边,所有一切都吸引着他们的眼睛,爬行的动物、色彩缤纷的花草树木都在牵动着他们的注意力,引导着他们思考各种问题:他们看起来像什么?他们怎样长大?……这些无穷无尽的问题又促使着他们去思考,去研究,因此,在观察活动中,要把观察的真实结果记录下来,从小培养幼儿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品质,这也是我们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集体交流分享,鼓励个性记录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独立探究和自我学习的能力逐步增强,但观察能力、动作技能和表达能力还十分有限。因此,教师应采用个别记录和集体记录相结合的方法,既有助于幼儿关注探究过程和事物的变化,把抽象的信息变成具体的图表,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又有助于幼儿与同伴间的交流和经验分享,获得更多的观点和不同的发现。

如果说个体记录始于每个幼儿自我创造的机会,那么集体交流则是展示这种个性创作有效的舞台。因此,记录要与分享、交流紧密结合,教师应创设条件,让幼儿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说明和描述自己记录的内容,并引导他们尽可能用准确、连贯的语言去讲述,提高他们总结概括的能力,那种记录完毕就束之高阁的做法违背了记录本身的目的。

三、采取多种策略,提高记录能力

1.选择适宜的记录形式

科学设计记录表在幼儿的探究科学活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我们应本着易懂、形象、简明的原则,设计出使用难度在幼儿“最近发展区”内的记录表,内容、格式和符号等要适宜幼儿特点。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记录对象一次以1种为宜,对于中班幼儿来说,以2~3种为宜,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可以适当增多粘贴式记录;要让幼儿知道往哪儿记录、记录什么,不论是横向式记录表还是纵向式记录表的设计,都应明确指示操作内容和正确记录的方位,采取每一项操作图示与记录单相对应的方式,使其一目了然。

2.选择适宜的记录支持

教给幼儿记录流程,使其学会记录的方法就需要教师的讲解,操作前不仅要讲解,还应贯穿于操作的过程中,包括引领幼儿解读记录结果,初步进行科学活动的分析与归纳等。运用举例的方式是操作前讲解的一种较好形式,示范式的讲解语言和动作能把抽象的图表记录转化得更加形象、直观,相当于为幼儿的正确记录搭建了良好的“攀登架”,保证了幼儿记录的有效性。

对于部分对记录表的理解存在困难的幼儿,在操作记录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巡回观察和再次讲解来帮助幼儿。这样,教师在巡回观察时循序渐进式的启发和更加具体的语言描述、记录位置的适时指示,就能帮助不同个体幼儿学会正确记录。

3.培养良好的记录习惯

多数幼儿通常是操作几项之后才开始记录,很少做到操作一项、记录一项的习惯,造成记录不完整、不正确。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应该做到:动手探究前,教师提出要求;操作和记录过程中,教师巡回提示;记录分享时,表扬优秀的小伙伴,给予示范榜样作用。这样,幼儿就会逐步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