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理财实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个人理财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个人理财实训总结

个人理财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个人理财实务”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0.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0-0150-02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区别于以科研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以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为主要目标,培养的是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个人理财实务”课是针对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综合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改革应用型本科院校“个人理财实务”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对于培养金融保险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具有突出的作用。

1 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看“个人理财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对金融保险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具备扎实的金融、保险理论知识,具有熟练的业务技能和基本管理能力以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具备考取各种金融保险从业资格的能力,能在各级各类银行、保险公司、企业集团等单位从事管理类、营销类、操作类岗位等相关工作,适应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就“个人理财实务”课程的培养目标来看,其主要培养学生掌握个人理财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过学习具备能够从事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一线理财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能够为经济社会中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理财规划的建议,即根据客户的信息、财务状况及理财目标能够为客户提供科学、合理的综合性理财方案。

作为针对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个人理财实务”课主要采取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被动吸收。教学手段也较为单一,基本采取讲授加板书的方式,课堂氛围较为死板,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教育学家弗莱雷指出,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沦为被压迫者,成为牺牲品,思维和创造精神受到极大的摧残,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再加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本身在实际的操作中就有诸多偏差,更是让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在“个人理财实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果继续采取传统教学方式教学,将使其教学效果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对金融保险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距离越来越远。由应用型本科院校对金融保险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及“个人理财实务”课程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在“个人理财实务”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个人理财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即通过学习,能够具备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个人理财业务的岗位工作的能力。因此,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看,对“个人理财实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 从教学方法的角度看“个人理财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运用得是否科学灵活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方法的种类较多,例如: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参观教学法等。教育家巴班斯基将教学方法分成三大类,即组织和自我组织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激发学习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检查和自我检查教学效果的方法。“个人理财实务”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基本采取的是讲授法和讨论法等,由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可以看出,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即不能够达到培养学生专业操作能力的目标,因此,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讲,“个人理财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在教学方法的选取方面向多样化、灵活化转变,向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转变,向能够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转变。“个人理财实务”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可以采取的典型教学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几类。

2. 1 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个人理财实务”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专业课,囊括了货币银行学、财务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税收学、法学等相关课程的内容,因此,要以这些课程作为先修课程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掌握个人理财的相关理论知识。而这些课程的讲授过程都脱离不了案例教学的方法,通过在不同章节的讲授中引入不同的案例,在分析、讨论案例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知识点,这是学生最容易接受也最具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个人理财实务”以这些课程作为基础,在具体规划的内容的章节中,即现金规划、住房规划、保险规划、税收筹划、子女教育金规划、退休规划、财产分配和传承规划中都可引入适当实例,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达到掌握规划方法的目的。例如:在个人财务分析的内容中,可以引入不同的家庭案例,不同资产、负债、收入和支出水平的家庭,根据案例资料中的数据,让学生做出家庭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然后对该案例家庭的各项财务比率进行计算、分析和诊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税收筹划中,可以引入不同的纳税筹划的案例,让学生自行计算比较分析哪种筹划方案的应纳税额最少。在退休规划中,引入不同客户的案例,根据案例的资料让学生计算该客户所需准备的退休基金、退休资金的缺口以及如何弥补该缺口。在财产分配和传承规划中,引入不同的离婚财产分配的案例及遗产继承的案例,让学生根据《婚姻法》及《继承法》的相关规定来对案例进行分析。在课程教学的后期,可引入综合性较强的案例,让学生根据案例资料来帮助客户确定理财目标、分析家庭财务状况、提出各项理财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复习与启发。案例教学法在“个人理财实务”课程的教学中运用最为广泛,但它要求教师对于案例的选取做大量的工作,案例应该具备严谨性、现实性和恰当性。选取案例的工作也可以由学生自行完成,这可以较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2. 2 特色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

“个人理财实务”是一门现实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学应围绕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理财岗位的具体工作来进行,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个人理财实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采取能够发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项目教学法是可以采取的一个重要的特色教学方法。教师在相应的章节设计典型的理财实训项目,并将该项目做出细分,由学生分组来完成。项目的确定需要教师做大量的资料收集和准备工作,也需要教师对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安排和协调工作。例如:在住房规划这一章,教师可以设置住房规划的项目,在这一项目下设置多个子项目,可以包括:客户租房与购房的财务选择;客户购房目标的确定;客户还款方式的选择等。教师提供学生完成项目的客户资料,由学生分组确定各自的任务,确定实施方案,最后完成项目报告,由各组学生代表来做项目总结。在综合理财方案的制定中,教师可以设置项目任务,根据不同理财阶段的客户群做综合理财方案,即按照单身期、家庭与事业形成期、家庭与事业成长期、家庭成熟期及退休期进行分组布置项目。学生分别针对处在不同理财阶段的客户群进行实际调研,可以选取特定的客户目标,调查其家庭财务信息及生活目标,并据此来分析该客户家庭财务状况及理财目标,并发放问卷来帮助该客户确定风险偏好,帮助其构建投资组合,提供具体的理财建议,并且最终完成项目报告,由该小组代表做项目总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必要的帮助。可以看出,项目教学法是一个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特色教学方法,在“个人理财实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适当采取项目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更可以有效地实现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目标。

2. 3 现代化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

“个人理财实务”课程因其综合性和现实性的特点,其教学方法应该突破以往传统的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个黑板的教学模式,积极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即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可以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弥补板书教学的缺陷。例如,在讲到货币时间价值理论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如何运用Excel软件进行理财计算的操作。在讲到案例资料时,可以将大量的案例数据资料显示在多媒体课件上,节省了教学时间。也可以通过播放视频软件让学生收看最前沿及最流行的理财新闻,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特定内容自行制作PPT通过多媒体现场播放,并进行讲解,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学生的学习内容组织、归纳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多媒体教学法对“个人理财实务”课程的教学来说起到必不可少的积极作用,是一种重要的现代化教学方法。

3 从考核方式的角度看“个人理财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

由上文分析内容可以看出,“个人理财实务”课程因其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其改革方向应从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着手,而改革的途径就是要完善考核的方式。传统教学考核的方式是将总成绩分成两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的构成一般包括考勤、平时作业等方面。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个人理财实务”课程因其应用性、现实性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考核方式方面也应做出必要改革。考核方式是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情况的检验,不仅应该包括对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检验,也应该包括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检验。“个人理财实务”课程的考核内容应该既包括理论知识,也应该包括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核以平时成绩为主,所以,应该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提高到40%~50%,平时成绩的考核范围应该扩大,囊括出勤、课堂发言、平时作业、完成项目等内容,将学生平时表现纳入到总成绩的考核中,更加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而不仅仅注重期末考试的成绩。这样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主动性,重视平时知识的积累,从而避免考试前突击复习的现象。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个人理财实务”课程,应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革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提高“个人理财实务”课程的教学质量,从而为经济社会培养具有较强专业理论知识及专业操作技能的理财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惠芳. 《个人理财实务》教学实践研究[J]. 新课程研究,2013,(6):131.

个人理财实训总结范文2

一、高职高专投资与理财专业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我国目前很多高校投资与理财专业的实验室建设相对滞后,即使有了投资与理财的实验室,部分高校也没将其看作专业教学的正常投入,而是将它主要用于创收。同时由于师资的缺乏,导致了很多高校的证券投资分析教学目前仍然停留在课堂讲授上,实验操作、模拟交易、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面严重不足,或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二)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

投资与理财专业教学过去一直沿用的是“粉笔+黑板”的老模式,但在讲解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时,无法详尽展示,结果造成学生听课效率低,教师讲课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局面。

(三)学校缺乏与企业、金融机构有效沟通合作的平台,学生的职业技能得不到充分锻炼和提升。

(四)忽视对职业素养的培养

学校的教学过度偏重于专业知识的教授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素质、职业操守、团队合作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教导与培养,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教学改革基本内容

改革的基本思路:“以拓宽投资与理财专业技术课程基础为核心,以更新教学内容和整合课程结构为重点,以加强实践环节为突破口,培养基础扎实的创新性人才”。

(一)整合课程,重构课程体系

通过对企业工作岗位分析,按照岗位能力要求,理论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与职业专业能力。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包括:经济学基础、经济数学、货币银行学、管理学基础等;对于职业专业能力课程,与企业合作开发《客户经理实务》课程,并以该课程为核心,以突出专业技能训练的证券投资分析、证券交易、证券投资基金、期货投资实务、保险实务等主干的专业课程体系。

(二)强化技能,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围绕着培养学生的金融技术应用能力这个目标,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构建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对投资与理财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做整体的修订。将学生实习实训课程分为认知实践、课堂实训和顶岗实习三种。在形式安排上做提前、拉长、加宽和放限的变革,并且增加实践性教学学时。这些实践教学内容的开设,大幅提升学生的专业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在较短时间内胜任工作提供了前提保障。

(三)突出创新的拓展教育

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是实施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之一。为此,投资与理财专业还需设置金融服务礼仪、国际金融、金融产品营销、保险综合、商业银行实务、个人理财、综合理财专题等方面课程。这些课程的讲授形式主要以专题形式进行教学,需大量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进行讲座。这些课程的设置有效的解决了学校缺乏与企业、金融机构沟通合作的平台,学生的职业技能能够得到充分锻炼和提升。

(四)融工作于学习过程的情景设计教学模式

从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总目标出发,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训练。在具体的授课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任务驱动,以证券客户经理的实际案例作为载体,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开展现场教学,创设模拟实际的工作情景,学做一体,使学生能够在工作项目的实现过程中完成对书本知识、工作过程知识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掌握。同时,还在教学中引入实际建设工作情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实际的客户经理服务,培养实际的服务技能与素养。

(五)课程“考试方式”改革

课程“考试方式”建议——采用“过程评价”、“量化评价”和“多元主体评价”。

1、采用“过程评价”方式,构建“合理”的评价分值结构。“过程评价”是对每个学生一个学期所有完成的实训作业都要进行评估,对整个课程教学中的学习态度、表现也都进行评估。

2、制定“量化评价”指标,采用“表格评价”。为使课程评估落在实处,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量化评价”指标,并制作成评价表格,使复杂的评价指标可以采用“表格评价”。

3、采用“教师、学生、社会”相结合的“多元主体评价”。课程评价不能由教师一人决定,应该采用“教师、学生、社会”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多元评价”能够增强学生主体意识;锻炼学生评价能力、自信心理;能够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增强责任、不断攀登。“多元主体评价”操作为:

个人理财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 余额宝 大学生 理财意识 行为 影响

“理财”一词,最早见诸21世纪90年代初期,西方国家对大学生的理财教育开展较为成熟,对余额宝的认识也比较深刻。余额宝作为一种理财产品,对于大学生这类群体具有一定的理财投资价值,可为步入社会后的理财投资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余额宝作为一种风险与收益并存的理财产品,大学生将闲散资金投入余额宝表示其具有一定的理财意识,因此余额宝对于大学生不仅仅是收益、是投入资金的增值,更是一种理财意识的培养以及对理财行为的影响。本文研究的目标在于透过余额宝这一当下时兴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对大学生的理财意识及行为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并提出大学生余额宝理财的合理化建议。

一、余额宝理财的发展现状

(一)余额宝理财的快速发展和未来前景

2013年被很多人称为互联网金融爆发元年。互联网和金融界的成功“牵手”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全新的理财平台,也转变了许多人理财和消费的方式,其中余额宝的推出无疑成为最闪亮的一颗新星。2013年6月17日,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宣布推出余额增值服务――余额宝。用户只需在支付宝网站将一定资金转入余额宝账户,即相当于购买了天弘基金的“增利宝”货币基金。这标志着支付宝在拥有第三方支付功能的同时还有了投资理财功能。余额宝公布的七日年化收益率相当于银行活期存款的十倍,如此高的收益率吸引了众多用户。6月18日,余额宝用户就突破了百万大关,推出18天内用户突破250万,这一数字超越了2012年国内排行前十位货币基金客户数量的总和。很多人认为如此迅猛的发展势头威胁到了传统货币基金和银行业。

到2015年4月,数据显示,余额宝“全球第二”规模逆市增千亿。天弘基金第一季报数据显示,余额宝对接的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一季度规模再增1327.88亿元,达7117.24亿元,这也是余额宝规模首次突破7000亿元。

余额宝的发展给银行、基金、券商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由于余额宝的出现,货币基金实际上已经具有活期存款的功能,可以有条件与银行在这个品种上形成竞争。

互联网的特点则是边际成本递减,用户越多,成本越低,甚至趋近零。这让余额宝能按一块钱的最低门槛服务那些小客户。不仅如此,海量客户、频繁交易、小客单价组成在一起,通过大数据技术,还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趋势。周晓明说,通过大数据技术,余额宝的基金经理可以准确预测第二天的流动性需求,偏离度不超过5%。在此基础上,基金经理可以更精准地投资,也为用户提供更稳定的收益。因此,余额宝在未来会吸引更多的客户,特别是中小投资者。

(二)余额宝理财的优势与不足

1.余额宝的优势。(1)流动性强,使用灵活。余额宝随时支持消费、支付宝转账,这一大特点的优势表现在余额宝中的资金一方面可以保持增值,另一方面又可以随时支取。(2)最低购买金没有限定。余额宝的购买最低限额为1元,如此低的起购资金实现了人人都可以投资的亲民理财,给手头拥有较少现金的人群提供了投资机会。(3)操作流程简单。余额宝的注册和投资流程类似于支付宝充值和网购,简便快捷、易于操作,5~10秒之内便可以完成申购。与传统的理财产品相比,剔除了手续繁琐的弊端。此外,用户能随时登陆客户端进行收益额的查询,方便理财。(4)收益较高。收益较高是余额宝吸引投资者的一个关键,与同期的银行活期储蓄相比,余额宝的收益水平远高出一大截,甚至高出一般的银行理财产品,这与其投资于基金是密不可分的。

2.余额宝的劣势。(1)收益不稳定。由于余额宝将资金用于投资基金,这必然导致余额宝的收益率不稳定,对于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来说,可能更加青睐定期投资带来预期收益。(2)存在安全性问题。虽然余额宝推出了全额理赔的客户保障,但是网络的风险依然存在,对于中老年人,或是投资金额较大的人群来说,会放弃有资金被盗风险的理财方式。(3)投资发生纠纷风险:余额宝没有告知用户货币基金的投资风险,一旦发生风险,将导致投资亏损,可能引起一系列的法律纠纷。

二、余额宝对大学生理财意识与行为的影响分析

2014年2月27日,天弘基金宣布,余额宝的用户数量已经突破8100万。在这庞大的数字背后,有近48.1%的用户是本科生、30.3%是大专生、5.3%是研究生、0.5%是博士生。也就是说,大学生用户数量占总用户的84.2%。可见,余额宝对大学生的理财以及消费带来的巨大影响。

(一)余额宝改变了大学生的理财习惯

如表1调查数据显示,余额宝的出现以及推广对于学生阶层的个人理财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30.33%的受调查者认为余额宝促使自己的理财意识增强,更关注各种理财产品,即受调查者的理财意识有了更深层的提高,也有了一定的理财动机;而28%的受调查者认为余额宝帮助其养成了储蓄的习惯,减少了每月的花费。这两个回答体现出大学生改变了单一的现金存储方式,养成了储蓄习惯,增强了理财意识,改变了理财习惯。

(二)余额宝推动了大学生对货币基金等金融知识的认识程度

在调查对余额宝的看法这一问题时,多数受调查者认为余额宝是值得鼓励的,它能推动利率的市场化;但也有认为余额宝冲击了原有的银行体系,会影响宏观经济的发展。但是,无论受调查者是否使用余额宝,都对余额宝有一定的了解。在考虑是否投入资金到余额宝时,他们都会考虑余额宝的收益情况,风险情况以及与其他互联网金融相比之下余额宝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余额宝的出现推动了大学生对货币基金等金融知识的认识程度。大学生在投资时,会对比各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收益、货币贬值的风险、应对未知风险的能力等。因此,余额宝的出现对大学生来说,不仅是一次认识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机会,同时也是了解货币基金等金融知识的一个契机。

(三)余额宝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习惯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第三方支付平台越来越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而微信、支付宝、余额宝等的支付转账功能也越来越完善。在传统经济时代,大学生的生活费是有多少花多少,但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多数大学生将闲散资金放入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中,虽然收益不是很高,但体现了大学生的消费习惯开始改变。同时,目前多数大学生开始形成记账的习惯,清楚日常生活中的收入与开支,使自己的消费更加透明化。因此可以说余额宝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习惯。

三、对大学生余额宝理财的建议

(一)加强理财专业知识的学习

高校是一个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各种能力的场所。作为一个大学生,在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而理财能力则是大学生所必须着力培养和提高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多选修一些理财相关的课程,增加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了解余额宝背后天弘基金的背景、运营模式以及盈利模式。同时高校的图书馆资源也是一个应当充分利用的资源。大学生可以通过在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自学理财方面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财能力。

(二)强化实训技能的锻炼

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参加理财协会、经济管理协会、青年工商联等财经类社团,积极地在大学校园里开展投资理财的实践。通过这些理财协会所组织的各种活动,能使大学生与社会上各类金融机构进行联系沟通,获取最新的最实用的理财知识与技能,进行理财实践。余额宝是众多理财产品中的一种,风险较小而且即用即取,在校大学生可以利用这一工具来感受下理财的魅力。

(三)利用组合投资防范理财风险

组合投资是较为理性的投资方式,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将手中的余钱通过多种理财方式来进行理财从而能够较好的防范理财风险。股票、债券、基金等都是投资理财的方式,但要充分考虑自身的情况、各种理财方式的风险以及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

(四)处理好生活与理财的关系

大学生作为一个消费者,收入有限,处理好自己的生活和理财的关系则至关重要。每个月大学生应当合理分配自己的各项生活费用,在保证自己基本生活需求的情况下,将余下的钱财作为理财的基础,并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理财活动。其次,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开源节流也是一种理财。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消费要理性,避免盲目消费、从众消费,要坚持合理科学的消费方式正确地处理好生活与理财的关系。

总之,余额宝是一种风险与收益并存的理财产品,大学生将闲散资金投入余额宝是具有一定的理财意识的。因此,余额宝对于大学生不仅仅是收益、是投入资金的增值,更是一种理财意识的培养以及对理财行为的影响。

(作者单位为嘉兴学院商学院)

[作者简介:宋银兰,嘉兴学院商学院财务142班本科生。梅婕,嘉兴学院商学院营销141班本科生。顾锡梁,嘉兴学院商学院财务142班本科生。柴艳芳,嘉兴学院商学院财务131班本科生。金锡涛,嘉兴学院商学院财务131班本科生。李郁明,嘉兴学院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财务,会计。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嘉兴学院商学院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余额宝对大学生理财意识与行为的影响研究”的部分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 蒋诚.高校学生消费和理财探析[J].科教导刊,2014(4).

[2] 刘蕴奇.余额宝对大学生理财习惯影响――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J].时代金融,2014 (5).

个人理财实训总结范文4

1.职业教育的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不断发展,社会逐渐转变了对中等职业教育及中职毕业生的偏见,在一定程度上中等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理念陈旧、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使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会计专业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第三产业类学校的重点专业之一,其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进。

2.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

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对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提出极大挑战。因为,第一,目前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重理论轻实践,这样培养出的中职毕业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经济社会能力较差;第二,会计新业务随着经济形势不断地变化,而中职会计专业教材及教学培养目标未能及时随之更新,造成学校教学与会计岗位实务严重脱离,这样培养出的中职毕业生专业技能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所以,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必须对中职会计专业进行教学实践改革。

3.会计专业学生特点的要求

中职学校招生学生对象主要是应往届初中毕业生,学生文化基础差,自主学习能力弱,多数来自于农村家庭且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而相对于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多数都是女学生,认为女性比较适合从事会计工作,入学的目的希望学到“一技之长”,毕业后就能上岗工作,以减轻家庭负担。

4.用人单位的需求

中职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较高,用人单位需要动手能力较强中职毕业生这一类基础性人才。由于经济发展企业类型多样化,中职毕业生就业方向不仅仅只限于市区的事业单位和大型的国有企业,而向中小型企业流动,尤其民营企业居多。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也发生转移,开始向一线基层岗位流动。如我校近些年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是:大中小型商业零售企业的收银员,银行的前台营业员,中小企业的初级会计人员、出纳员、统计员、仓库管理员,会计师事务所的初级审计管理人员等。

二、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经过分析,笔者认为,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除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外,还应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能,能够从初级、基层岗位上不断地实现自我提升和发展。这就需要中职学校明确培养目标,建构课程体系,完善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具体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质量标准,笔者认为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目标可定位为:能够使学生成为诚信敬业,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既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又具有初步执业技能的人员。其中,“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学生在完成中职会计专业课程学习后,其知识、能力和素质既能满足当前就业需要,又能满足其今后继续发展需要。“初步执业技能”是指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通过对会计专业课程学习后,具备从事财经类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初级知识和技能。因此,中职会计专业培养人才目标定位为:掌握相关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操作的初级营业一线工作人员或相关岗位的辅助人员。

2.课程设置模块化

课程设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合理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培养人才的质量。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立足点在于着重培养学生全面职业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本着“依据职业能力需求、围绕岗位业务流程、遵循职业生涯发展规律”的基本思想,以模块化的形式,构建以“通用能力模块”、“专业技能模块”、“能力拓展模块”为结构的课程体系,目的在于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与初步执业技能并重。例如在专业能力模块中,设置出纳、工资、购销存、固定资产、会计报表与分析和涉税会计实务等主要课程教学;在能力拓展模块中,增加银行会计实务、个人理财等课程教学。同时,从会计专业的特点出发,课程内容注重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手工记账与电脑记账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完成课程的学习后,可胜任企业的出纳、会计、统计工作。在财经基本技能课程中,除保留原计算技术内容外,增加“电子计算器与收银机的应用、点钞与验钞、章卡的运用技能、会计档案管理与会计交接、EXCEL的财务应用”等内容,并配置相应的点钞机、收银机,让学生得到会计基本技能应用实训。

3.教学模式实训化

中等职业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首先应在教育理念方面转变思想,然后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和教法创新,提升教学质量;加强实训建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会计专业的特点,运用模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理实一体化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模拟实训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实施校内、校外实训教学,会计专业老师邀请行业专家共同制定切实有效的实习实训教学计划。严格管理实训教学活动,做到实训教学有组织,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有考核标准。实验实训设备管理制度健全,有使用记录,教师、学生参加实训,均需提交实训总结。根据会计专业实习、实训大纲要求,安排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分别进行基础会计实训、金融基础知识、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实训、会计电算化、点钞技能训练、珠算技能训练、沙盘认知企业实训、商品流通批发企业(小规模纳税人)实习模型、模拟银行综合实训、台计技能训练和会计综合模拟实习等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

4.教师队伍双师化

个人理财实训总结范文5

一、总体思路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金融强省”的战略目标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个发展”的工作要求,在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依托金融创新加快推动以中央商务区为主体的金融总部核心集聚区的建设。采取监管部门指导、金融机构主导和地方政府推动的方式,在金融项目、人才、资本集聚的基础上,通过金融创新工作的开展不断丰富金融集聚的内涵、提升金融集聚的品质、促进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实体经济的加快发展。以引进金融创新人才、开发金融创新业务、优化金融创新环境、构建金融创新机制等为重点,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城市升级中的催化和加速作用,通过创新放大金融对其他产业发展的辐射和支撑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更好更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一)年底前入驻金融集聚区的省级以上金融机构不少于28家,金融法人总部不少于10家,覆盖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金融主要业态。

(二)初步构建起一个集合创业投资、股权质押、小额贷款、融资租赁、信托投资、投资担保等多种融资手段,为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科技创新创业提供多元化金融支持的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

(三)着力提升金融集聚区在金融业界的知名度和社会关注度。

(四)对接、落实省、市促进金融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高效率地使用2000万专项资金开展金融创新。

(五)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支持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参与金融无障碍化区建设,加大金融业务创新对区域实体经济和民生保障的服务力度。

(六)探索形成中长期区域金融创新的平台和机制,深化对金融创新工作的研究,制定金融创新持续推进的路线图。

三、工作重点

(一)夯实金融创新产业基础

1、十大金融项目开工开业。年内实现首都银行、北京银行、中大期货、安诚保险、民安保险、红土创投、华泰证券、康宏理财、国泰君安、紫金投资担保公司等10个金融项目开工或开业。

2、十大金融项目引进落地。新引进汇丰银行、利安人寿、紫金农村商业银行、美国友邦保险、英国太阳联合保险、中英人寿、紫金信托公司等10个金融大项目。

3、拓展和储备50个新项目。重点吸引新进入的金融机构入驻。银行类侧重于外资知名银行和行业排名领先的城市商业银行、保险类侧重于法人总部和外资保险公司,加强新兴金融业态相关机构的引进。

(责任单位:CBD管委办、发改局)

(二)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1、成立市第一家市级引导基金参股的创业投资公司,建立辐射全省的创业投资中心。

2、引进市场化运作的为中小企业融资和个人理财服务的“一站式”投融资服务机构或平台。

3、探索利用债券市场为优质企业融资的模式,与银行合作开发中小企业集合债产品。

4、扶持2-3家企业上市或进入上市辅导期。

(责任单位:CBD管委办、发改局、财政局、科技园办)

(三)支持企业开展金融业务创新

1、大力支持紫金财险、乐爱金财险、首都银行、省再担保公司、太平洋安泰保险等企业开展金融业务创新,鼓励金融创新产品在区内先试先行。

2、利用金融创新产品支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协助对外贸易企业获取买方信贷、卖方信贷等出口融资支持。

3、对金融机构开展的有利于产业升级、改善民生、环境保护的金融创新业务给予资金扶持。

(责任单位:CBD管委办、发改局、民政局)

(四)优化金融创新的发展环境

1、为入驻CBD金融机构统一规划并实施户外广告宣传。

2、编印标记有区内落地金融机构的区“金融地图”。

3、推进“金融无障碍化”区域建设,CBD区域及周边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数量不少于20个、POS机、ATM机等自助设备的覆盖范围达到80%以上。

(责任单位:CBD管委办、发改局、民政局、市容局)

(五)构建金融创新交流合作平台

1、积极申办有影响力的金融会展活动,重点跟进“第九届年世界华人保险大会”、“第十四届全国地方金融论坛”、“第七次中美保险对话”等。

2、成立CBD金融企业商会,创立金融家俱乐部。

3、举办“第三届金融博览会”,打造区域金融会展品牌。

4、定期举办“CBD金融大讲坛”。

(责任单位:发改局、CBD管委办)

(六)创新金融招商、服务机制

1、成立区金融工作办公室,统一协调区域金融发展和服务工作。

2、依托金融机构和相关人士加强金融产业链招商,对新引进的金融项目起到关键作用的单位或个人给予适当物质奖励。

(责任单位:发改局、CBD管委办)

(七)实施金融创新的扶持政策

1、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落实省分税制文件规定的08年起新进入金融机构50%营业税与地方分成的政策。

2、制订并实施全区金融创新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

3、促请市政府延长针对CBD金融集聚区的相关市级金融政策有效时限,并根据情况适当提高扶持标准。

(责任单位:CBD管委办、发改局、财政局)

(八)做好创新型金融人才引进培育

1、引进400名金融专业人才,为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2、引进金融专业博士后流动站、社区金融学院、金融人才实训基地等金融人才培育机构。

(责任单位:CBD管委办、人事局)

(九)强化金融创新成果的展示宣传

1、加强区政府门户网站和CBD网站上关于金融创新的宣传报道力度。

2、增加在国内金融业主流媒体上关于金融发展的展示和报道。

3、在CBD内地铁站或金融机构集中的楼宇设置金融创新动态展示区,采取多种形式进行CBD金融集聚区整体形象宣传。

(责任单位:CBD管委办、宣传部、信息中心)

(十)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工作研究

1、定期开展入驻金融机构相关数据搜集、统计、分析工作。

2、跟踪国内外各项金融创新成果并吸收借鉴。

3、成立课题组对区域金融创新工作定期评估、总结,每年编印区域金融业发展报告。

(责任单位:CBD管委办、发改局、统计局)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区金融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金融创新工作的协调和落实。各责任单位要明确责任分工,组织精干人员负责具体工作的按时推进和完成。

(二)争取相关支持。在金融创新工作中应畅通与省、市政府、相关部门、金融监管机构及金融机构的交流沟通渠道,定期向征集意见和建议,争取支持指导,不断提高创新工作水平。

个人理财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等院校 工学结合 金融

一、文献回顾

章金萍、罗怀中、方志坚(2007)总结了高职特色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及其现实意义。朱蓉(2007)介绍了金融与证券专业工学结合交替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考核方法。周建松(2009)探索了经济类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订单培养、项目课程开发。方华(2010)研究了以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主体维度为一体,实行人性化、柔性化、信息化、开放式的教学管理模式。施卓晨(2010)从保险、银行、证券三个方向探析了金融类专业的工学结合方式。陈新林(2011)研究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行业调查与专业分析、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建设、生产性实训、订单培养以及实施效果分析与评价。周建松(2011)研究了主体专业群校企合作综合体建设的举措、具体功能、启示。袁金宇(2012)提出了“321形式的工学结合”,即在前三个学期参观金融机构,在第四学期到第五学期安排学生模拟实训,第六学期开展顶岗实习。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已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并成为社会共识。文献回顾得出以往文献对高职院校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研究不够详细,很少涉及工学结合合作单位的确定及如何开发合作单位的研究,缺乏对学校、工学结合合作单位、政府参与工学结合的共赢点研究以使工学结合合作成功并使合作关系长期持续稳定增长。通过考察和探索,下文详细分析了高职院校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工学结合合作单位的确定和开发合作单位的途径、学校和合作单位及政府参与工学结合的共赢点,并提出了工学结合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

二、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

高职院校一般学制三年,为更好地开展工学结合,应做如下课程设置和教学。第一学期,学生学学基础课程和熟悉环境。第二学期到第四学期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具体为:第二学期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比如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证券基础知识、金融市场学、基础会计;第三学期主要学习保险学、个人理财、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公司信贷、证券投资技术分析、证券交易、期货投资基础;第四学期主要在实训室学习实训课程,如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点钞与反假币技术、证券投资模拟实训、期货投资模拟实训。应该强调的是实训室应在行业专家的参与下按行业标准进行设计和装修。学校要求学生在第四个学期之前(包括第四个学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期货从业资格证等资格证书的全部或其中几个证书,这样方便后期的顶岗实习,使学生具有从事金融行业的准入资格。从第四个学期结束的暑假到第五学期的12月中旬为5个多月的顶岗实习期,实习期间应尽量使学生在不同类型的单位轮岗实习,以达到技能的全面性,12月下旬正式开始找工作(大部分招聘考试12月底开始)。如果能确定毕业后的工作单位为当前实习的单位,可以实现顶岗实习与毕业后的正式工作不间断对接。

由于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学校应与合作单位在专业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成员由来自不同类型单位的专家组成)的指导下,根据最新行业发展动态与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不断调整课程设置。

三、工学结合合作单位的确定

可以确定以下单位为金融类专业工学结合合作单位:保险公司(包括寿险和财险)、各位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各类协会(保险、银行、证券、期货业协会,目的是争取在学校设立保险人、银行从业、证券从业、期货从业资格考点,方便本校及周边学校学生和工学结合合作单位新进员工考证,在学校设立保险人、银行从业、证券从业和期货从业考试培训点,免费为保险公司、银行、证券、期货公司新进员工开展资格考试培训)、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中国人民银行、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信托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类机构。

四、工学结合合作单位的开发途径

一是利用职业院校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基本上的高职院校都有上级主管部门,如财政厅、商务厅、国土厅等,要充分利用上级主管部门的资源,充分开展工学结合。二是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很多高职院校以前都是国家级重点中专,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培养了很多优秀专业人才,现在很多已经是单位的领导。高职院校要在各省、市成立校友会,学校成立部门专门负责校友会工作,增强与校友的沟通与合作。经常请校友到学校开讲座,呼吁友为学校工学结合工作做贡献。三是学校成立职教集团。职教集团成员为工学结合的重点合作单位。

五、工学结合合作三方的共赢点分析,以构建持续稳定增长的合作关系

(一)基于学校和工学结合合作单位的共赢点分析

1.保险方向。鉴于学校场所和设施齐全,保险公司或保险业协会全省、市性的活动可以免费安排在学校举行(至少场地免费),如全省单位系统的运动会、联谊会、培训会。很多高职院校都是学生上万教职工上千,学校的保险业务是个保险巨单,如寿险方面有老师和学生的医疗、住院、意外险,财产方面有校车保险、实训室仪器财产及其他财产保险,这个保险巨单可以给学校的工学结合合作保险公司。当然这其中可能会导致某些学校领导的利益受损,需要相关领导权衡。学生在校第四个学期之前取得保险人资格证,第二个暑假开始至第五个学期期末到保险公司顶岗实习,在保险公司导师的培训和指导下参与到市场进行保险产品的实际销售。一般以该导师和其指导的学生为一个团队,有些学生可以销售出一些保险产品,为保险公司创造利润。当然保险公司最好给予销售出保险产品的学生一定比例的保单提成,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实习积极性。

2.银行方向。银行或银行业协会的全省、市性活动可以免费安排在学校举行。高职院校是个大单位,学校可以把基本账户、老师的工资卡和公务卡、学生的交学费卡开设在工学结合合作银行,鼓励学校老师和学生办理合作银行的信用卡,只允许合作银行在校内摆点宣传办理理财产品和信用卡。这可能需要某些学校领导以学校发展大局为重,牺牲某些利益以促成工学结合的开展。学生在校第四个学期之前取得银行从业资格证,第二个暑假开始至第五个学期期末到银行实习,以校外导师为队长组建营销团队,在各校园内和公共场所帮助银行销售理财产品,同时银行可以对销售成功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报酬。

3.证券期货方向。证券期货公司或证券期货业协会的全省、市性活动可以免费安排在学校举行。鼓励本校老师和学生在合作证券期货公司开设证券期货账户。推荐职教集团成员公司的上市保荐业务、证券发行业务给工学结合合作证券公司做。学生在校第四个学期之前取得证券期货从业资格证,第二个暑假开始至第五个学期期末到证券期货公司在公司导师的指导下开展证券期货营销工作,可以为证券期货公司开发一定的客户,同时公司可以对销售成功的学生予以一定的提成以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

高职院校为合作单位提供动手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员工后续培训、技术创新与指导、廉价甚至免费的实习工人,合作单位为学院提供实习基地、就业机会、横向课题、教学素材。在上述共赢点还难以促成学校和单位的工学结合合作的情况下,学校不妨考虑给予合作单位一定的经费补助。

(二)工学结合参与第三方(政府)的共赢点分析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大部分,工学结合的发展利于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利于培养动手能力强和上岗快的大学生、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利于提高高考升学率、提高人口素质、提高高职教育对当地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企业或单位的发展提供一定程度的智力支持。教育主管部门、人力与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税收部门、中小企业局、发展改革委员会等有关部门应大力支持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比如为工学结合设立专项资助资金、为参与工学结合的合作单位出台一定的政策支持、为参与工学结合的企业减免一定税收。总之,找出工学结合合作三方共赢点是开展维持并发展工学结合的关键。

六、工学结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工学结合权利应下放到系里专业层面

学校是法人,可以与校外单位以独立法人的形式开展工学结合合作,这一般适合大范围的宏观层面的合作。但学校工作不可能面面俱到,且系里专业层面更了解本专业的特点,所以系里应该构建能开展工学结合的独立法人或准法人,微观层面的工学结合合作由系里开展,更好调动系专业层面开展工学结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为了加强校外合作单位对学生的管理,学生应该在顶岗实习前与合作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金融行业经常涉及一些商业机密、钱财,金融类专业难以开展工学结合的原因之一是校外单位怕学生给单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在校第四学期之前已经取得了相应的从业资格的学生在开始顶岗实习时,校外单位就应该要求他们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规定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并可要求学生缴纳一定的信用保证金。如发生学生应当赔偿事件,合作单位可直接从信用保证金中获得赔偿,如没有发生赔偿事件,实习结束后合作单位全额退还给学生。这是学校或系部与工学结合合作单位协议合同的有益补充。

(三)工学结合中实行相对应的双导师制

学生以小组(小组成员不易过多,具体根据学校师资数量匹配)为单位,在学校一个导师,实习时在实习单位一个导师,而且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一一对应,两导师之间定期会面交流,共同管理所指导学生。

参考文献

[1]章金萍,罗怀中,方志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双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市场营销职业为例》[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4):35-38.

[2]朱蓉.《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金融与证券专业工学交替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教育,2007,(10):13-14.

[3]周建松,谢峰.《经济类高等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系统设计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9,(1):79-81.

[4]方华.《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探索——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81-83.

[5]施卓晨.《金融类专业“工学结合”的实施》[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63-65.

[6]陈新林.《高职金融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J].价值工程,2011,(3):204-205.

[7]周建松.《高职院校主体专业(群)校企合作综合体建设的探索》[J].高教研究,2011,(4):130-132.

[8]袁金宇.《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探索》[J].商业文化,2012,(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