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全国教育技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全国教育技术论文范文1
【关键词】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立项课题;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7-0043-06
引言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不仅代表了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最高层次与水平,还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热点与趋势。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技术)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分支领域,自2001年开始,被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规划办”)列为单独的学科申报。因此,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开展研究,不仅可以梳理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还能够管窥教育技术研究的取向与趋势。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2001—2012年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量化分析与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归纳了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思考并提出了针对性强的合理化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推动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更好更快发展建言献策。
一 研究方法与工具
1 研究方法
为了更加准确地对2001-2012年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展开全面系统深入的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本文最终选择并确定运用内容分析法。所谓内容分析法,就是对明显的传播内容,做客观而又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以预先设计的类目表格为依据,以明显、系统、客观和量化的方式,对信息内容加以分类统计,并根据类别项目的统计数字,做出叙述性的说明。本文严格按照内容分析法的步骤与要求,将研究类目设计为立项课题数量、类别、分布和主持人四个维度共九个方面的内容。
2 内容抽样
研究样本来源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官方网站(http://)公布的历年立项数据资料,其中2002年没有申报和立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因此该年度没有课题立项数据。除教育信息技术学科外,在教育基本理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学科领域,也有诸多教育技术类研究课题获准立项。因此,本文将与教育技术学科有联系的立项课题全部列为研究对象,并运用数据处理软件Excel 2010和SPSS V17.0,对研究样本进行统计与分析。统计结果显示,自2001年以来,获准立项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课题共计395项,逐年分布情况详见表1。需要指出的是,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任友群教授联合申报的“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研究”课题,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2年度国家重点课题,是研究样本中唯一的双主持人课题。对于该课题,本文在统计课题总量时按1项处理,其他维度则按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各0.5项处理。
二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立项课题数量与立项率
(1)立项课题数量
随着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普及和深入应用,我国教育技术研究正越来越受到社会认可和学界重视。2001年以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数量的具体分布,如图1所示。不难看出,2001年的106项为历史最高值,而2004年的8项则是历史最低值。整体来看,立项课题数量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2001-2004年的下降阶段,立项课题数量呈直线下降趋势;2005-2007年的回暖阶段,立项课题数量较2004年有明显增加,但整体水平不高;2008-2012年的攀升阶段,立项课题数量较2007年进一步增加,一直维持在30项以上。笔者认为,立项课题数量的多少,不仅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总量的影响,还与教育技术研究人员的课题申报数量密切相关。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讲,立项课题数量的多少,也代表着我国教育技术领域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多寡。
(2)课题立项率
立项率是指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数量占当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总数的比例。自2001年以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课题的立项率一直处于起伏波动状态,但整体趋于平衡,如图2所示。数据显示,2004年5.3%的立项率为历史最低值,2006年9.6%的立项率为历史最高值,从2010年开始立项率基本稳定在8.0%左右。从课题总量来看,2001-2012年间教育技术类课题累计立项395项,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累计立项5384项,总立项率为7.3%。从学科分布来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资助14个学科,学科平均立项率为1/14,即7.1%。不难发现,在2003年、2004年和2005年之外的八年里,教育技术类课题的立项率普遍高于总立项率和学科平均立项率。由此表明,近年来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学科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在教育学科群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2 立项课题类别与主题
(1)立项课题类别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般分为国家重点、国家一般、国家青年、教育部重点、教育部青年和教育部规划六大类别。从2006年开始,规划办取消了教育部规划课题的评审与资助。表2数据显示,2001-2012年间教育技术类课题累计立项395项,其中国家重点课题8项,所占比例为2.0%;国家一般课题、青年课题分别为45项和28项,对应比例为11.4%和7.1%;教育部重点课题、青年课题和规划课题数量分别为181项、63项和70项,对应比例为45.8%、16.0%和17.7%。由此可见,教育部重点课题是规划办的首要资助目标和重点资助对象,其次是青年课题的资助。这表明国家不仅重视教育技术主体研究力量的巩固,还注重新生研究力量的培育。遗憾的是,教育技术类国家重点课题立项数量偏少,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是由教育技术的学科性质决定的。作为教育学科门类下的二级学科,在推动和促进我国教育变革和发展过程中,还无法产生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革命性影响。
(2)立项课题主题
通过对立项课题研究主题的统计与分析,不仅有助于了解和掌握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还有利于归纳和总结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明确今后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2001-2012年间获准立项的教育技术类课题,研究主题覆盖了教育技术领域的各个方面,从学科基础理论,到网络与远程教育,再到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的教育教学应用,内容十分全面、丰富。表3数据显示,我国教育技术研究人员对网络与远程教育给予的关注最多,其次是教育技术的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关注相对较少的是教育信息化和新技术新产品的教育应用。究其原因,一是由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进入教育教学领域的时代背景决定的,21世纪以来,我国网络与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开展得如火如荼;二是由教育技术不断发展、完善和进步的内在需求决定的,不仅教育技术学科本体理论需要发展和完善,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也是迫在眉睫,加快教育信息化更是刻不容缓,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方法的教学应用也是时不我待。总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突显时代特征,研究主题与党和国家的重大教育决策、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以及教育教学领域出现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和新问题紧密相关。
3 立项课题分布
(1)区域分布
分析立项课题的区域分布,不仅能够揭示我国不同地理区划间教育技术研究水平的高低与差异,还有助于实现教育技术研究的统筹安排和协调发展。笔者按照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和西北七大地理区划,对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华北和华东地区的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数量非常接近,两者合计247项,占全国立项课题总量的62.6%;其次是华南地区的50项,所占比例为12.7%,其中广东省立项41项,贡献最大;华中、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的立项课题数量非常接近,对应比例也相差无几。统计结果不仅准确客观地反映了近十年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现状,也揭示了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实力和水平,东西部之间、不同地理区划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力量极度不平衡。
(2)省市分布
2001-2012年间获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的省、市、自治区有30个,立项课题覆盖率为96.8%,是唯一没有获准立项课题的省区,统计结果详见表5。排名第一的北京市是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核心省份,获准104.5项课题,占立项总课题的26.5%。处于第一集团的有广东、江苏、上海和浙江4个省市,对应比例均超过7%,上述地区也是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重要区域,高校众多,整体科研实力雄厚、水平突出。处于第二集团的有吉林、湖南、湖北和天津等17个省区,立项数量为6~12项不等,所占比例均在2%左右。立项最少的则是安徽、福建和云南等八个省区,立项数量为2~4项不等,对应比例均不超过1%。笔者认为,教育技术立项课题的省市分布情况,与当地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社会各领域对教育技术的认同程度,以及教育技术自身的发展三个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3)机构分布
获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课题立项的机构分布情况,详见表6。统计结果表明,高等院校是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中坚力量,2001-2012年间高等院校共获准立项课题280项,占立项课题总量的70.9%。紧随其后的是教科院、教科所、教研室等研究机构,获准44项课题,对应比例为11.1%。此外,广大中小学校、广播电视大学、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电化教育馆、继续教育中心和教育服务机构也是我国教育技术研究不可或缺的补充力量,为我国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海市医院牛梁同志申报的“新型计算机医学考试题库系统的研制与应用”课题,获批2001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由此可见,参与我国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研究主体正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4 立项课题主持人
(1)隶属单位
分析课题主持人的隶属单位,可以从微观层面剖析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力量的分布态势。2001-2012年间,获准4项以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的单位共有23个,数据详见表7。不难看出,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主要集中在16所高等师范院校,其中北京师范大学以29.5项课题独占鳌头,紧随其后的是华南师范大学(28项)、南京师范大学(17项)和华东师范大学(16.5项)。同时,立项课题还集中在教育部直属机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和中央电教馆等部门。当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综合性高水平大学,在我国教育技术研究方面也表现出了强劲的实力和水平,发展潜力巨大。
(2)核心主持人
核心主持人是指承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课题数量较多,在教育技术领域影响较大的课题研究负责人。根据文献计量学的普赖斯公式,可以计算出教育技术类课题核心主持人的最低立项数。依据取整原则,本文将立项2次及以上的主持人确定为教育技术类课题核心主持人,共计31人。其中,南京师范大学李艺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顾小清教授先后主持过3项课题,其余29人主持过2项课题。分析发现,31位核心主持人均为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从事教育技术研究的领军人物,且大部分主持人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知名专家,其研究成果在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这里必须强调的是,西北师范大学南国农先生、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先生和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先生等,由于年龄等因素影响,近年来较少主持课题,但他们的学术贡献是划时代的。
三 思考与讨论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深入推进和终身教育观念的不断普及,教育技术将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也必将迎来发展的春天。但是,教育教学环境的改变,学习观念和方式的转变,以及教育技术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都将给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强对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结合21世纪以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的特点,笔者认为,我国教育技术后续研究应该重点关注以下五个方面。
1 加强立项研究,提升教育技术学科地位
教育技术在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为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颁布与实施,给我国教育技术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对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与要求,这不仅增加了课题研究的难度,还给研究人员带来了严峻挑战。为了应对挑战,一方面,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的研究,认识课题研究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带来的积极作用和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在行动上要积极主动地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课题,不断增加立项课题的数量和比重,努力提升立项课题的级别。当然,教育技术的学科地位,不仅仅通过立项课题的数量和级别来体现,更主要的是通过课题研究的学术成就、贡献、影响和学界认同来体现。
2 注重机会公平,统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是《规划纲要》确立的基本国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而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教育技术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因素。同样,促进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也需要公平的课题研究机会,也需要公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点2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统计结果显示,2001-2012年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过度集中于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代表的数十所教育技术研究实力强的高校。虽然这与学校办学层次、学科发展水平和整体科研实力等客观因素有密切联系,但是已经在客观上造成了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不公平。只有更加注重机会公平,才能更好地统筹学科发展。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促进教育技术研究的机会公平,统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一是研究实力雄厚的科研机构通过学术“传、帮、带”方式,一对一地对口支援西部、边远和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通过课题合作方式,快速提升落后地区的科研水平;二是规划办要在保障促进教育技术均衡发展底线基础上,加强对研究基础薄弱但有发展潜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课题立项机会和科研机会。
3 关注区域弱势,实现教育技术学科均衡
教育技术立项课题的广泛分布,有利于实现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区域均衡发展。但统计数据表明,2001-2012年间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和华南等经济发达地区。雄厚的财力支撑有利于促进课题研究,但忽视弱势地区的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立项,容易导致恶性循环,将进一步拉大区域间教育技术的发展差距。为了克服马太效应,逐步实现教育技术研究的区域平衡,在名额分配上应该向西部、边疆和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和教科研院所适度倾斜,同等条件下要对它们申报的课题优先立项资助。在优惠政策照顾的前提下,西部、边疆和民族地区的教育技术研究机构更要苦练内功,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和水平,保证立项课题的研究质量和水平。另外,在立项经费资助上可以尝试区别对待。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立项课题,应该给予更多的经费支持额度,以解决研究经费短缺的问题;而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可以适度降低经费支持额度。因为经济发达地区的研究单位是只缺项目不缺钱,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研究单位则是既缺项目更缺钱。
4 紧跟学科前沿,深化教育技术研究领域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教育技术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教育技术是涉及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交叉学科,它的发展不仅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还需要以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理论为基础的学科本体理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研究和实践主体的多元化是教育技术学科的显著特点。因此,面对日益网络化、智能化和虚拟化的教育教学环境、手段和方法,教育技术研究人员必须不断拓展新的研究主题和实践领域。在兼顾新兴研究领域和主题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现有研究领域与主题,如教育技术学科基础理论、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教学设计与评价、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等研究领域,需要更加系统、全面、深入、科学的实证研究。
全国教育技术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影响是深刻的,它改变了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育技术把班主任从繁忙的班务工作中解脱出来。教育技术能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把教育技术引进英语课堂,让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
笔者在国家贫困县偏僻乡镇工作,起初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仅限于在教学中运用现有的一些简单工具,如原有的投影仪、收录机和实验仪器等。搭借我县迎接国家级“普九普实”验收的东风,2006年底,笔者有幸成为我校第一批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班(教学人员初级班)的学员之一。通过培训学习,笔者对教育技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影响是深刻的,它改变了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之更融洽、更和谐了。
班主任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关键是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我们找学生谈心时,往往会受时空的制约。有时上课时间到了,教师不得不匆匆忙忙结束谈话,或是学生担心缺课而心不在焉。面对面地交流,有时学生碍于面子不敢吐露真情。许多学生不是很喜欢在周末上网游戏和聊天吗?于是我想到了腾讯QQ,于是我申请了Q群。2008年,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我就高兴地把Q群号告诉了全班学生。我真诚表态希望同学们对班级的管理多提建议,集思广益,共同把班级管理好、建设好。
不出所料,第一个周末晚饭后,我上网进人我班的Q群,就发现有十几个学生加人,他们在七嘴八舌地评价班主任。有的说我管理显得软了点,有的说我以罚为主,有的说我不公平、偏爱班干……。了解到这一切后,我及时调整了管理的策略和方法。我不再居高临下管理学生,而是与他们平等交往,尊重学生的人格、隐私,使他们消除内心的抵触情绪。对于违纪学生,我秉承着“凡事有因”这一理念,让他们有机会诉说前因后果。然后再加以评判,使他们懂得,守好纪律让老师信赖,受同学尊重。最后给他们提醒:初犯可谅解,再犯遭批评,三犯难饶恕。班风明显好转,同学们笑了,我觉得工作起来轻松了许多。近年来,每学期学校的量化管理月评比中,我们班都能获奖两三次,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篮球赛也能拿奖。如果没有Q群帮忙,我这个外宿的班主任即使有三头六臂,也难以管好这一班寄宿生。
作为班主任,原来最繁忙的季节是期中和期末学科质量检测成绩汇总。特别是每个学生的总分、平均分和排名,搞得人焦头烂额。掌握了教育技术之后,我可以自由地进人学校的公共电子邮箱下载空白的班级成绩总表。然后,我在Excel 2003应用软件上进行操作,不到50分钟就把全班40名学生的六七门学科成绩录人完毕。计算每个学生的总分和平均分及其排名也非常的轻松。最后,我通过网络把成绩总表发送到学校教导处的电子邮箱中去,一切便OK了。这种无纸化、足不出户的自动化办公,让我感到非常惬意。
有时,我还会运用Word 2003把自己在工作中的感受和体会记下来。在Word空白文档上,我的思绪任驰骋,有感而发。由于我的中文书写不尽人意,因此以前我很不愿意把心中的点滴感悟写下来。多亏电脑帮我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页面设置和字体选择任我所好。
当我觉得我的做法对别人有借鉴之处时,我会悄悄地在线投稿,无人知晓,内向的我无需担忧别人笑话。俗话说,有付出就会有收获。2008年9月,我的处女作《学好汉语拼音挽回面子》荣获市教育局和来宾日报社共同举办的征文比赛二等奖,并刊登于9月2日的来宾日报《教育在线》。2008年12月,我撰写的教育论文《班级管理体会点滴》分别荣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一等奖。2009年6月,我的教学论文《大花时间讲解不如多让学生练练》分别荣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广西教育学会外语专业委员会一等奖、二等奖。这些荣誉的获得离不开电脑与网络技术给我提供展示教育教学心得的平台。 教育技术一方面支持着教师日常工作、业务素质和自身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支持着教学活动的过程。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技术有形有声,不仅有较强的直观性,而且能够引导学生直接揭开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2006年10月29日,我参加了由市教科所举办的2007年初中总复习教学研讨活动。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兴宾区二中覃老师上的一节示范课。大家欣赏她那纯正、准确的课堂用语,更钦佩她娴熟的教育技术,使课堂生动、趣味,完成得那样完美。当时我就暗下决心,以后有机会也要把教育技术引进英语课堂,让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
2008年春学期,我教学到仁爱版八年级下Unit 5 FeelingHappy Topicl Why all the smiling faces? Section A时,为了让同学们更容易掌握人物的面部表情及如何表达个人的情感,我制作了课件〔绘画本是我的软肋,但有了电脑和网络技术,一切皆可做了。通过网上搜索把人物的几种表情简笔画下载到课件上。在表达情感时,我还配上图像和声音。教育技术的运用,提高了我的教学技能。课堂上,看到同学们闪亮的眼睛和真心的笑容,我教学激情高涨。教学过程流畅自如,学生能快速准确地用英文述说老师脸上的不同表情,表达自己对某事某物的感觉。最后,我们以愉悦的心倩结束了那天的英语课。
2009年秋学期,我准备教学仁爱版九年级上Unit 2 Savingthe earth. Topicl Pollution is harmfull to people’s health. SectionA时,为了便于同学们深入了解不同种类的污染及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我又制作了课件。我用数码相机拍摄我们周围的污染,用摄像机拍摄光和噪音污染,然后把图片和VCR放人课件中。当我用PowerPoint展示给学生看时,他们一下子被震撼了。见着同学们恶心欲吐的样子,我接着问:"Pollutionis harmfull to our health.What should we do to protect ourenvironment?" "We mustn’t throw about rubbish. Don’t spit inpublic place.w”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踊跃站起来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课后,教室、宿舍里乱叫乱喊、随手乱扔的现象渐渐消失了,墙上乱涂乱画绝迹了,晚自习课间,用信号光乱照现象没有了。
全国教育技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中国教育技术;30年;透视;反思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1-0053-03
中国教育技术(以前称电化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起两落”:20世纪20年代左右诞生,30年代末由于被迫停止;建国以后得到快速发展,“”期间又被迫停止;改革开放之后又再度兴起,如今进入迅猛发展阶段[1]。也就是说,中国的教育技术真正得到快速发展是从1978年开始的,迄今为止,已经走过了整整三十年的历程。我国古语有云:三十而立。也可以说,中国的教育技术已经到了而立之年。但是,中国的教育技术真正“立”起来了吗?怎样才算“立”起来?本文通过回顾近30年中国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对其中显露出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以促进教育技术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 中国教育技术30年所取得的成绩
诚然,在这三十年中,我国的教育技术事业取得了以下令人瞩目的成绩:
1 建立健全了各级教育技术机构,装备了大批教育技术设备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首先成立了电化教育局和中央电教馆,之后各个省市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相继成立了各级电化教育机构,并购买了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计算机等教育技术设备,还建起了多功能电化教室、语言实验室、微格教室、闭路电视系统等,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和网络,为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 创办了一批教育技术刊物,形成了教育技术完整的专业体系
我国的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专业始自1984年。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三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设立硕士学位授予点,1993年又批准在北京师范大学设教育技术学博士点。进入90年代以来,建立教育技术专业成了我国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国已有200多所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开设教育技术学本科(或专科)专业;有77所高校设立教育技术学硕士点;8所高校(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设立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以上所说本、硕、博点院校均不含军事院校)。
随着我国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我国教育技术界先后创办了《中小学电教》(创刊于1978年)、《外语电化教学》(创刊于1979年)、《现代远距离教育》(同上)、《电化教育研究》(创刊于1980年)、《中国电化教育》(同上)、《中国远程教育》(创刊于1981年)、《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创刊于1987年)、《现代教育技术》(创刊于1991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创刊于1995年)等刊物,这些刊物的出版拓宽了教育技术人员的视野,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交流,为我国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 建立了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开展了大规模的教育技术实验以及相关课题研究
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是我国远程教育的创建和起步时期,我国第一代和第二代大学层次的远程教育均建于这一时期。例如,第一代大学层次远程教育的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函授学院建立在20世纪50年代初,第二代大学层次远程教育的代表――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创建于1960年2月。不幸的是,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由于,我国远程教育发展进程被迫中断;直至结束后,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进入恢复、繁荣和调整时期。可以说,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波三折”,真正革新和新起飞期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1999年1月在国务院批准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了“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任务,这才拉开了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序幕。于是中国远程教育革新和新起飞期又被称作现代远程教育阶段[2]。近几年,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突飞猛进,构成了一个以网络为枢纽、信息资源为神经,把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高校及重点中学联系起来的、全方位开放的远程教育运行体系。截止到2004年,教育部已经批准了67所学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全国各级学校开展的《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教学优化》、《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实验》、《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高等学校课程电化教育实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以及现在正在启动的《全国现代教育技术1000实验学校》项目与《创建教育科技园实验学校》等实验研究项目,直接带动了我国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研究,产生了明显的教学效益和社会效益。2005年,《中国远程教育》杂志《中国网络教育产业综合报告》指出,我国网络教育总体市场规模已达125亿元。
二 存在的一些问题
以上是近三十年来我国教育技术事业所取得的一些成绩,确实可喜可贺。但也不可否认,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误区:
1 求“创新”轻“继承”
1995年,总书记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此全国掀起了一片创新的新潮,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努力贯彻创新精神,教育技术也不例外。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对“创新”的认识存在着误区:创新绝不是闭门造车、也绝不是自说自话,它一定是站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说话。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创新首先是一种继承。换句话说,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在我国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领域,很多文章或著作的作者标新立异,提出了一些教育技术相关的新名词、新概念,譬如对教育技术概念的解释就因人而异,其称谓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多次易名。诚然,我们提倡与时具进,也提倡百家争鸣,但“换汤不换药”的实质却让人叹息,也引发了理论上的一些混乱。在实践开发领域,很多人更是喜欢另辟炉灶,做了不少重复性工作。如关于网络课程的开发,其实有很多网络课程已经非常不错,我们要做的就是拿来或直接应用(对于本课程)、或学习借鉴(对于其他课程)、或继续开发一些新功能以求更完善,而没有必要重开门户造成资源的浪费。另辟炉灶不是创新,标新立异也不是创新,创新一定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
2 网络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
我国网络教育虽已初具规模,但还存在着某些方面的不均衡。据易观国际2005年11月底推出的《2005年第三季度中国网络教育市场监测》显示,网络教育市场2005年全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16.1亿元,其中网络基础教育市场规模为15.8亿元,网络学历教育市场规模为85亿元,网络职业认证培训市场规模为14亿元,而企业E-Learning市场规模仅为1.3亿元,幼儿网络教育市场规模暂为零。2007-2008年中国网络教育研究报告中也指出:我国的网络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网络职业认证教育发展势头良好,而幼儿网络教育和企业E-Learning还没有得到发展和普及。
3 学科?抑或是领域
芬恩提出,一个领域是否能够成为一门学科需要六个条件:(1)有智慧的技术;(2)在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应用此技术;(3)进入这个专业之前,需要长时间的训练;(4)存在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协会,成员之间有高质量的交流;(5)出台了有关专业的系列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6)一个有组织的理论知识体系,且随着研究的进行,该体系不断地被扩展[3]。
那么,教育技术能否成为一门学科或作为一门学科是否存在?这个问题似乎不太容易被人理解。因为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完整的教育技术学科专业体系,教育技术作为一门专业或学科在实践中已经存在。所以,说“教育技术作为一门学科是否成熟”更为合理。我国著名教育学家瞿葆奎先生在对教育科学的分类框架中提出关于评判一门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是否成熟的两个标准:一是属于“理论”方面的――对象、方法(理论知识体系);一是属于“实践”方面的――是否有代表人物、著作、学术组织、学术刊物等[4]。若根据以上标准特别是从芬恩和瞿先生所说的理论知识体系来衡量,则中国的教育技术因为有组织的知识体系目前正处于建设过程的初期阶段,所以其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目前还非常不成熟。赛特勒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说法――教育技术属于前范式阶段,对于今天我国的教育技术仍然适用[5]。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教育技术无论从实践研究领域还是从专业学科的角度来看均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把一门学科的成熟发展作为其“立” 起来的标准来看的话,那么中国的教育技术则是“三十而未立”。当然,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因此,在其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诸如认识上的偏差等问题。更何况,三十年对于一个学科的发展来说时间尤短。但必须坚定的是:教育技术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年轻的研究领域正在活跃地存在着,使其发展成为一门真正成熟的学科是教育技术学者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吴在杨主编.中国电化教育简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 陈丽.远程教育学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20.
[3] James D.Finn, Professionalizing the Audiovisual Field, Ronald J.McBeath (1972), Extending Education Through Technology-Selected Writing James D.Finn on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p.33),Washington, DC: AECT, USA.
全国教育技术论文范文4
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我热爱并且忠于党的教育事业,任教以来始终秉持母校北师大“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校训为座右铭,能够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锻造高尚的人格魅力,是一名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老师。
自担任学校课题中心主任以来,我能够协助教务处主任管理学校的教科研工作,特别是学校课题研究的工作,制定和完善《养正中学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和撰写教育科研年度工作计划,认真做好教科研工作总结,使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
在课题研究管理方面,20*年,我协助教务处申报并且立项了三个国家级课题和一个省级样本校课题,20*年作为工作负责人组织部分课题的阶段成果申报和中期检查评估,并且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例如负责组织选送参加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学信息资源应用模式及其绩效研究》课题成果评选,我校取得三个项目的一等奖;另外,在课题研究管理方面注重创新。如搭建课题的网络研究平台,实行动态跟踪管理。
20*年3月,学校成立听课中心小组。做为学校教育科研的骨干成员,我被学校列为听课小组的成员(共5名);我还作为学校文科类公开课的评委,积极组织和参与学校公开课教学的听评议活动。此外,协助学校教务处定期开展教育科研学术沙龙活动,活跃学校教研氛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目前正在筹建“养正中学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
自担任学校课题中心主任以来,本人负责编撰多期的《养正教研简讯》和协助教科室主任组织《晋江课改》的征文和编辑出版工作,负责《养正中学研究性学习论文汇编》的组稿和编辑。积极为教师提供教育科研信息服务,主动宣传教育科研。目前正协助教务处准备编辑出版新创办的《养正教研通讯》。
教学之余,我认真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理论,掌握教育科研和课题研究的方法,养成教育科研反思的习惯,及时反思、总结和交流教育教学问题,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目前博客已经有31万人次访问,390多篇博文,初具影响力。此外,还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任教以来所撰写的论文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国远程教育》、《中国德育》、《网络科技时代》、《福建教育》、《中国现代教育装备》、《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中学政史地》、《教学随笔》、《教学创新》、《福建教育督导与德育》和《学习方法报》等CN刊物上发表近30篇文章;此外,10篇论文在全国省市评选中获奖,其中2篇论文在全国论文比赛中荣获一等奖,2篇论文荣获全国二等奖。制作的研究性学习网站“关注三农”荣获全国一等奖,“福建高中政治课改网”获得全国二等奖。由于在教育科研方面的成绩,特别是方面,因此学校在举行教育科研学术论坛时特邀我做了教育教学论文写作的辅导讲座。
全国教育技术论文范文5
此次论坛的顺利举行,得到了各城市教育装备部门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广大企业的鼎力相助,也得到了各界朋友、各位嘉宾的关心和关注。在此,我谨代表论坛理事会,向所有支持、帮助、关注论坛的各界人士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本届论坛是教育装备行业内的一次“平等、合作、学习、交流”的顶级峰会,是一次引领中国城市教育装备事业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高端论坛,也是一次促进教育装备部门、学校、教育企业密切合作的交流平台。无论是论坛的举办方、发起者,还是参会的嘉宾、代表,或是优秀的企业代表、观众,都分享到了论坛的成果。可以说,本届论坛达成了既定目标,获得圆满成功!
本届论坛在首届城市教育装备合作与发展论坛成功举办的基础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规模之大:本届论坛由《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主办,知名企业蓝鸽集团有限公司协办,广州市教育装备中心等14个城市的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共同倡议发起,共有来自广州、深圳、上海、南京、北京、成都等17个全国重点城市,珠海、苏州、佛山、唐山等28个知名城市的教育装备部门及学校、知名企业代表200余人参加。
规格之高:本届论坛的轮值城市—广州本身就是一个极具现代气息的城市,其教育装备的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这也为本届论坛增色不少。广东省教育装备中心薛彪主任到会致开幕词,并对论坛的学术性及对教育装备行业的沟通交流的平台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广州市教育局吴强副局长致开幕词并宣布开幕。本届论坛协办方—蓝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语言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英语辅导电视运营公司董事长张新华先生也到会致词。上海、南京、广州等城市教育装备部门都在主论坛上作了报告。微软(中国)有限公司、网件(北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德州仪器公司等业内国际知名企业均受邀作技术报告。
内涵之丰富:本届论坛旨在进一步推动“十二五”期间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发展,提升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十二五”期间,教育装备工作的重点是围绕实现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均衡化开展工作,本届论坛充分领会“十二五”教育规划精神,与时俱进,无论是主论坛还是分论坛,都围绕“实验室建设促进实验教学”“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书香校园建设”“装备标准化建设”等与教育教学发展趋势密切相关的重点议题进行;本届论坛还开展了征文评选活动,共收到论文299篇,通过专家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有5篇论文获得了优秀奖,为提高论坛学术水准、推动广泛参与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论坛安排了参观广州市特色学校及考察业内知名企业,使各位代表亲身感受到了广州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魅力,充分展示了教育装备在创新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强大推动力。今天下午,我们还将驱车前往中国第一个特区城市—深圳,相信我们将能更深的感受现代教育装备的强大感染力。
影响之深、之广:首先,本届论坛参会人员涉及教育装备阵线、教育教学阵线、教育企业阵线,能密切交流、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推动教育装备事业科学协调发展。其次,本次论坛将极大提高主办城市广州在教育装备行业内的知名度,并将有效推动其教育装备事业的发展。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论坛主办方还邀请到了台北市教育局督学以及台北市、高雄市相关学校校长参会,介绍台湾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情况,扩大了交流覆盖面和论坛影响力。
全国教育技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研究成果日益丰富,研究的水平和层次也不断得到提升。然而,作为工具手段的教育研究方法却仍处于落后水平,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理论方法仍占多数,定性定量相结合方法虽日益被重视但仍占少数,相比于西方尤其美国的多种多样、多元跨学科研究有很大差距。本文对二十一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研究方法领域进行文献分析,从期刊文献的角度了解了我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现状,以发现不足,寻求改进。
一、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方法研究的历史回顾
纵观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从重视教育实验研究,到强调教育行动研究,最后在二十一世纪初提倡教育研究“范式”的争论中质的研究方法被引入了教育研究。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问题被研究者所关注,如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教育研究方法的应用、质的研究的理论基础、分类及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相结合、混合范式等问题。教育研究方法不断从经验走向理论,从单纯定性走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1]。调查研究和实验也有了较好的发展,建立了多元的教育研究方法体系,对这门学科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成果。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教育研究方法”为精确提名或关键词能搜索到有关教育研究方法论文127篇,其中2000年到2008年的论文103篇。下面对全部论文进行分系比较。
1.时间
在2000年3月到2010年3月10年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内收录的有关教育研究方法的论文篇数总趋势是增加的,并且自2004年以来,研究者对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兴趣一直较高。2005年到2010年间发表的论文数占二十一世纪以来总量的69%。
表1 教育研究方法论文年份分析
2.刊物
将论文分为教育类全国核心刊物、大学学报和其他三类期刊,可以分析出研究教育研究方法领域所发表的文章在全国核心刊物(根据2008年《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划分中占了1/3以上,层次较高。
表2 教育研究方法刊物分析
3.论文研究内容
对这103篇论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大致分为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分析内容比较类、教育研究方法及方法论的探讨、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教育研究方法在实践应用中的反思总结、教育研究方法创新、教育研究方法的价值意义和其他一些内容。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第一,基于二十一世纪初的关于教育研究方法范式和方法论的争论的激烈及研究者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实践应用的关注,所中一半以上是关于这两个问题;第二,关注教育研究方法的中外分析、内容比较及历史沿革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文献综述的研究者多于1/4以上,而这几方面均有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取得了一定成果。
表3 教育研究方法论文内容分析
二、二十一世纪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研究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作出定义。众所周知,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层结构的开放系统,因此,作为工具手段的研究方法也呈现出多种形态。如文献法、数模分析的方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历史方法、比较的方法等[2]。然而有关方法的分类似乎没有一个比较清楚、统一的标准,在这里,我姑且将它分为思辨的方法和实证的方法,思辨的方法多用于一些文献综述的论文中,而实证的方法包括定量、定性和混合研究。具体来说,定量研究包括:描述统计、经验和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独立卡方检验、结构方程模式等;定性研究方法有:访谈、重点小组讨论、观察法、文献内容分析等。同时定性定量相结合混和研究方法也越来越被重视[3]。基于上述分类,我们可以再看一下二十一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会发现我国教育研究方法领域还存在着众多问题:
1.具体实践中存在方法单一的问题
从内容分析上来看思辨类的文献综述文章占10.68%,加上现状分析内容比较和实践问题反思总结、方法论探讨等定性研究文章更是占据了几乎全部研究结果,而定量研究、混合研究少之又少,定量中描述研究、试验研究等研究的文章几乎为零。实践问题反思总结更多的是一种经验性总结发现,相比于国外的教育研究方法领域,我国学者做的大多都是论辩、综述的文章,缺少拥有第一手资料、原始数据的实证性文章,研究方法单一[4]。
2.没有建立完整有特色的研究方式体系
在关于方法的探讨上,很多文章所出现的关键词,如混合方法研究、多学科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等都是一些“泊来词”。我国教育研究还处于学习借鉴阶段,在教育实践中,大多仍常用文献法、观察法等传统手段,并且,作为一个完整的研究方法的体系的三个层面:方法论、研究方式或者具体策略,在这103篇论文中都有涉及但并不系统深入,也没有一个公认的有特色的体系结论。
3.教育研究方法论仍没有唤起教育界普遍重视
相比于国外教育,我国对方法论的研究仍然显得不够深入,追溯下来,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为我国高校对教育学研究生的方法论教育不够重视。在对厦门大学高教所、华东师大高教所、华中科技大教科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四所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调查[5]中发现,在研究方法课程设置上,仅华中科技大教科院开设教育哲学选修课程,北大教育学院开设有教育研究方法论专题,其它两所院校均没有设置相关研究方法方面的课程。同样,我作为高等教育学硕士在学习过程中便发现了这个问题。可以看出我国“对研究方法与技术类课程重视不够、设置不多,其结果就使得学生对研究方法的知识知之不多,对研究所需要的具体技术掌握不够。势必导致在研究过程中正确使用研究方法与技术的能力欠缺”。[6]我国这样的研究者培养状况也必定导致教育研究方法的以上种种问题。
三、我国教育研究方法领域的展望
二十一世纪对科技、人才的重视必将引起教育的竞争和进步,教育研究方法也必定会随之得到长足的发展,在不断反省、批判,以及对传统或新兴教育研究方法理论的审视基础上,不断揭示出适合于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及基本特征,不断推进教育研究的发展,最终为教育的研究服务。从相关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教育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1.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日益科学化
二十一世纪以来,教育研究中的经验化描述、单一化手段在逐步改变,研究者们在不断进行定性与思辨研究结构的优化,不断寻求定量与实证研究的加强,以及不断发展对于混合范式的研究[7]。从103篇论文中占到14.56%的关于现状分析内容的文章中,可以看到,各类研究者在尝试使用更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包括用多媒体技术来收集资料,有几篇使用SPSS等软件来分析相关数据,用结构树的逻辑来阐述问题和从思辨实证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解决问题。教育研究手段不断深入、具体,向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2.教育研究方法论系统的深入探讨
研究者越来越重视对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各个层面进行构建,突破以往大而泛的以为指导的认识,细致到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方法及教育研究中具体使用的各种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层面,在103篇文章中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探讨、各种范式的争议到具体出现例如《叙事研究》这样的论文,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方法必定会不断细化,具有中国特色,方法论不断建立、填充和完善。
3.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首先,教育研究方法与多学科融合,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采用了其他学科的概念、视角和方法,如2000年发表于教育试验与研究的《从复杂科学视角反思教育研究方法》、2006年发表于江苏高教的《学科语境:教育研究方法的新视角――以“高等教育产业化”论为例》等核心刊物的高水平论文。其次,教育研究趋向多元,如实践取向、人本取向、系统取向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应用教育研究方法来审视各学科教育中的问题,在23篇关于实践问题反思总结的论文中涉及了数学、生物、医学、政治、教育技术等不同学科,以及教师、农民等不同人群的教育和社会、家庭的不同教育问题。再次,在具体方法上,各种方法在不断整合,定性定量混合研究研讨增多,展示出以多元的方法论去指导教育研究方法,促使我国教育研究的尽快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仍处于发展状态,任务还十分艰巨,然而它的意义却十分重大,其研究成果能使教育研究更加科学有效。目前我国这个领域虽存在着种种问题,但二十一世纪其研究前景必将出现一个科学化、系统化、多元化、个性化的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1]郑日昌,崔丽霞.二十年来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J].教育研究,2001/06.
[2]丁洁.我国高等教育现行研究方法分析[J].高教探索,2005/04.
[3]曹如军.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与混合方法研究之比较――兼与田虎伟博士商榷[J],2008/04.
[4]潘懋元,刘小强.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进展与问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8.
[5]田虎伟.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现状的比较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