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管理工作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运营管理工作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运营管理工作计划

运营管理工作计划范文1

摘 要 交通运输业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行业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特征。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信息产业已成为现代世界的支柱产业之一。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一种现代化管理手段,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行业。伴随着交通管理质量的不断提高,当代自动化控制手段也日趋完善,而计算机作为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已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交通管理的各日常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能有效地推动信息技术在档案事务性管理的基础上向应用平台和系统规划建设发展,调整“促增长、扩内需”的经济结构。本文就从实际出发,浅谈了计算机在中国交通运输管理统计方面的问题和建议。

关键词 交通运输 计算机 管理体制

一、交通运输管理统计工作中的重难点

1.计算机的应用发展速度十分缓慢,而且交通运输管理统计部门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不能及时更新。此外,交通部门内部也存在着计算机应用落后的状况,使本应该能动态合成的精准统计数据不能够准确和及时地被掌握,从而限制了计算机在其统计工作方面的应用。

2.基础工作不够扎实,不能将统计方法恰当的应用到计算机领域中,统计工作缺少和交通系统内的相关部门配合与交流,计算机技术之应用也未采用更加专业的统计的方法或对统计软件的理解不是十分透彻,就造成了计算机不能在统计工作中正常应用的影响。

3.统计与计算机复合型的人才缺乏,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能在统计工作得到拓展,也就制约了其统计工作的发展。

4.工作人员和管理部门交通运输的统计与计算机的应用脱节。 主要是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发展相对较晚,而且相关机构对于在交通运输管理统计的工作中计算机的应用的积极作用不能有很好的认识,这造成了应用滞后且困难。

5.信息管理的系统功能应用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特别是在一些高级管理信息系统方面,其调度职能则更多的体现出静态管理,而及时有效的动态的监控功能则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与应用。

6.系统的整合和信息的交互之间存在着一定冲突,多年来各地及各级交通管理的部门,分散引进或者独立开发信息管理系统,由于数据格式和开发模型以及应用架构等存在着部分差异,导致了系统间数据交换出现了困难,难以真正地实现信息资源网络化、共享化。

7.决策支持与信息来源匮乏以及知识管理之间的冲突,这主要指的是目前信息的重要来源统计报表制度,也已经无法完全跟上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发展,交通管理迫切地需要更加具有全面精确实时的数据和构造更合理的科学决策来支持系统。

二、完善计算机技术交通运输管理统计工作的建议

1.坚持科学发展观

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应该紧紧围绕着经济建设的中心思路,并且坚持高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发展路线,使之服务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局。所以交通部门应该在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同时,科学处理好其涉及的各利益主体的关系,对于长远与当前和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一定要有清楚的认识和取舍,从而保障好信息化建设中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2.加快交通电子政务的建设步伐

交通部门电子政务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新时期的运输行业发展龙头,其主管部门应该深入挖掘出信息资源的可利用形式,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的相对完整的电子政务体系。首先,应该抓住这一信息化发展的机遇,努力推进信息化的基础性建设进程,从而构建出省、市级网络的管理中心,有效地贯通各个领导部门和基层站所之间的内部网,进一步实现好网际互联和行业数据的交换。此外,丰富网站的政策信息的宣传,同时推动信息服务的平台建设,并且及时地公布出政府职能信息和资信管理信息等等企业或者个人所急需的信息资源,做到将监管职能更好的融入细致服务,切实地实现政府职能之服务性转变。

3.利用多种手段,促进信息系统的整合

信息系统整合的涵义分为两方面即系统的硬件互联互通和数据信息共享,由于交通部门的体制条块化已成为影响到基础网络的互联互通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相关的主管部门应该首先通过行政的协调或者完善信息化的标准制度等方式来实现网络整合,并且编制相关的规范标准,适时地加以修订和推广,积极做到“有标可依、有标必依”。另外,在信息采集和交换上应该结合实际的工作流程,并严格制定、落实相应的制度,从而保证信息流转渠道通畅和采集、交换的信息的实时性和有效性。同时继续关注并且加快信息化管理的梯队建设,把内部复合型的人才培养和外部专业的人才招考相互结合,并且分批次和分层次的实现信息化队伍的建设,使其高效化和规范化。

4.建立健全的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体系

建立管理新体制就要充分地运用法律和经济以及行政手段,通过立法不断地调整现在已有的法律法规,理顺交通管理中的种种关系,并充分考虑中国自身的特点,制订并完善管理办法。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发展形势,依靠法制,在实践中建立更加完备的法律体制,逐步地实现科学管理,促进其不断发展。

三、结语

交通运输管理正在信息化的浪潮中不断前进,传统的统计方法已无法满足需要。因此,只有发展好数字交通才能成为中国交通运输业的持续高效的推动力。在交通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政府需要将目光投向信息专业应用型的人才培养上,扎实且有力地实现交通运输的信息化监管。

参考文献:

[1]明小梅,石树舒.浅谈计算机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统计工作中的应用.科技资讯.2011(14).

运营管理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公铁联运;货运集装化;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F506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Due to the need of loading and unloading conversion for rail and road united transportation, efficiency and cost of the logistics conversion process is sensitive for logistics companies. Current human handling mode cannot meet common rail and road united transport graducally; part of the shipment must carry out unitized transport with loading machines. It is a high efficiency, low-cost model of transport after the unitized goods being loaded and transported. More benefit from unitized transport can be gotten by standard logistics operation, especially for goods with neatly same origin and destination. For some logistics companies, unitized transport is a kink of new business, and must be extended to the whole logistics chain. So the project management method is used for the whole unitized logistics operation design in internal operation management of a logistics company.

Key words: rail and road combined transport; concentratedly loading for goods transport; project management

在公铁联运的物流过程中,运输是主要的物流活动,运输过程中需进行两次公路、铁路转换,换装作业是完成两次转换的必要物流作业环节,并在一定情况下限制整个物流过程的效率和质量。目前,在换装作业过程中人力装卸成本越来越高,装卸效率低下、装卸质量不高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对于具备条件的货物,物流全程实施集装化是必然的趋势。虽然发展趋势如此,物流企业实施集装化作业却需要整个供应链上各方企业的通力合作,实施起来并不容易。

1 现 状

项目管理是二战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方式,指在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使项目能够在有限资源限定条件下,实现或超过设定的需求和期望,包括策划、进度计划和维护项目的进展。

对于物流公司而言,开展一项新的业务、推行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或者实施一项新的生产技术,十分符合项目管理的特点。例如要由团队和组织机构来完成,受制于有限的资源,遵循某种工作程序,需要计划、执行、控制,受限于一定时间内等。随着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物流企业需要足够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才能适应市场细分和多样化的客户需求。这就需要物流企业一定程度上实施临时性和开放性的经营活动,这正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特点。

目前,很多物流公司并未把日常的物流作业活动与提供特定物流服务活动也就是物流项目活动进行区分。日常物流作业活动一般按服务内容组成职能部门,并由它们分别负责运输、仓储、包装和其他物流作业,物流项目活动一般按共同合作原则去组织由运输、仓储、包装等专业人员组成的项目团队共同开展作业。二者采用的管理方法也不同,前者依靠基于职能部门管理的方法,强调职能管理与指挥命令;后者依靠基于活动和过程的管理方法,强调集成管理与平等合作。

2 某公司项目管理式运营设计和尝试

以下是某公司开展的一项物流项目,初步进行了项目设计,以白糖的公铁联运为背景,开展糖类等快速消费品的物流全程集装化运营,本文仅列出了方案中的部分内容。

2.1 集装器具选择

成都市每年消耗白糖约30多万吨,用于制造饮料、食品等产品,其中大部分白糖产自云南昆明,经由铁路运至成都。某公司每年承担了约5万吨运量,这些白糖通过铁路整车从运至成都,经该公司仓储和配送后送至终端客户,全程为公铁联运。目前这些白糖采用50kg袋装,物流全程采用原产品包装,装卸搬运过程主要依靠人工完成,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费用高、安全性差、易发生货差货损。

针对上述情况,结合物流全程集装化运营理念与方法,提出改进方案如下:

采用集装吊带(又称吨袋)对50kg/袋的白糖进行再次打包,以18袋为一个物流作业单元,公铁联运全程采用叉车进行装卸搬运作业,叉车每次装卸搬运一个单元。

2.2 项目效果初步分析

(1)作业效率

项目实施后,从发站改变其包装方式,经历了装火车—卸火车—入库—出库—装汽车—配送—卸汽车—入库8个环节,全部通过机械化作业,人工装卸过程减少90%。以60吨整车白糖为参照对机械作业和人工作业两种作业方式进行了费用和作业时间测算(见表1和表2),由产地到客户的全程作业时间可节约180min,作业效率提高1.26倍,共可减少作业人员32人次。

(2)费用节省

共产生三项费用节省:

①采用机械作业后,物流费用大幅降低,每60吨白糖可节约1 759元。

②每60吨白糖占用仓库面积由之前36平米减少到28平米,节约80元。

③经测算,货物采用集装吊带在配送仓内整齐堆码后,盘点理货的人工费用可节约20%~30%。

(3)技术安全

采用托盘袋包装后货物基本无破损,包装整洁。仓库堆码和装汽车后稳定性强,车辆行驶平稳,货物无垮塌的隐患,整体运作安全系数高。项目实施后需要的作业技术简单,仅需增加托盘带打包作业和托盘带回收作业,已具备相应叉车作业技术。

2.3 项目实施方案

以下是某公司拟开展的糖类等快消品的物流全程集装化运营项目实施方案。

(1)项目管理团队设置(见表3)

(2)项目实施计划

项目实施需要一项综合各生产要素的集成计划,本项目实施计划如下(见表4):

3 项目初步分析

项目管理的一大特征就是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对于上述案例,同样存在各种风险。例如,供应链生产企业不愿意配合实施集装化,造成项目难以落地,可能的原因有生产企业的生产流水性受干扰,企业需要配置打包人员和叉车,需要一定场地,出发作业时间有延长,这些有可能造成生产企业物流成本增加。这些情况说明生产企业需要参与分配项目带来的收益,才会有合作的动机。再如,生产企业不愿意物流企业派员入驻,如果物流企业无法派员或完成协调工作时,生产企业又短期内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协助,这些就属于项目的运营管理配合方面的问题。针对可能和潜在的风险,项目设计和主导方要制定充分的保障措施或者设计风险规避和分担的可能机制,并设置项目实施的试验期。对已经成熟和稳定的技术或管理手段可以上升为企业制度或内部技术规范,以推动流程重组或调整,从而进一步适应新项目的实施。

某公司在推行这一物流业务的时候已经充分考虑到了上述可能问题,一方面梳理了自身资源,制定了风险防范预案,另一方面就是与客户进行充分沟通,对项目实施带来的收益进行共享和分配,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供应链上各方参与的积极性。

4 结束语

某公司开展该业务符合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集中化战略和成本领先战略,也符合当前铁路货物运输一体化经营的思路,特别是符合客户的实际需求(该公司已经对客户进行了调查,并达成共识,签订了承运合同)。同时,这种运作方式也适用于该公司的其他快销物品,运作经验的积累有利于企业快速扩展业务。

对于运量较大、发到较为集中的公铁联运货源,物流实施全程集装化作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明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而推广实施却面临多种困难。目前,物流市场发展处在上升期,物流企业竞争激烈,物流成本控制是一个企业成败的关键,抓住符合市场需求的物流服务并成功运作必将增强企业竞争力。因此,像某公司采用物流项目管理的方法进行公铁联运全程物流集装化运营,应是一种新的经营思路。这种方式目前在某公司运作成功,并逐步在其他类似业务中拓展,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这种模式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孙贤伟. 我国现代物流服务模式及其发展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12):46-48.

[2] 何云,田宇. 顾客导向的物流服务质量模型及其应用[J]. 物流技术,2004(2):11-13.

[3] 叶庆. 大中型物流项目系统集成的实施[J]. 物流技术与应用,2003(4):47-50.

[4] 戚安邦. 现代项目管理[M]. 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1.

[5] 冯浩. 2004年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展望[J]. 综合运输,2004(2):37-39.

运营管理工作计划范文3

(一)编制人力不足

通常预算编制安排在下半年进行,时间比较仓促,但预算编制工作量大,往往收集的信息资料不全面,缺乏科学论证,也没有全员参与,缺少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逐项核实上报的计划,也未能与各部门进行充分协商与沟通。使得预算编制存在盲目性和草率性,大大降低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对后续工作开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编制方法不科学

为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实现对各种资源的有效分配,要求预算编制采用零基预算法。但由于人力、技术、时间的限制,目前该方法没有得到全面贯彻与落实,传统编制方法仍占据主导地位。除人员支出、定额公用支出、家庭和个人补助支出采用零基预算法之外,其它项目仍然采用“基数加增长”的编制方法,影响编制水平提高,不利于结构支出优化和预算编制水平提高。

(三)精细化和完整性缺乏

未能细化部门的具体支出项目,难以对预算编制进行有效管理与监督,降低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一些必要的开支项目没有列入预算中,综合预算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例如,收费站高杆灯电费、车辆安全经费、匝道养护费用、防尘补助费用等,未能纳入预算编制当中。

(四)定额标准体系不完善

定额标准体系的费用定额划分不细,形式单一,有很多内容与交通管理行业存在不相符合的情况,如车辆使用费、办公费等,使得预算定额与实际支出存在较大差距,难以发挥预算编制应有的作用。一些项目的预算定额常年不变,与物价上涨水平不相符合,如生活补助、工资福利等,与实际物价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另外,招待费、其它公用支出等存在较大随意性,增加资金管理难度,制约预算编制水平提高。

(五)部门间的协调性不够。

编制预算时,交通运营管理单位、交通厅、财政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不够,对预算编制的方法、改革措施、目的、操作程序等理解不一致,加大预算编制的难度。另外,预算指标下达分散,预算存在重复编制的情况,制约编制工作水平提高。

二、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预算编制问题的对策

(一)推行预算编制标准周期管理

编制时间应该与各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安排一致,尽量早编、细编。预算编制可以从每年8月份开始,对上一年度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具体情况,测算下一年度预算收支规模和增长速度,编制预算草案。对各部门预算进行汇总,形成本地区预算草案,并上报审批,期限为8个月,采用标准周期管理模式,使预算时间延长8个月。以细化预算编制,提高编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二)采用零基预算法

对各项开支进行全面审核,确保开支的合理性,采用零基预算法进行预算编制,转变传统编制模式。为应对编制工作量大、耗时长、成本高等问题,可以建立单位基本信息数据库,为预算编制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促进编制水平提高。

(三)制定完善的定额标准体系

根据运营管理部门的行业类别、部门特点、各项开支性质等,科学测算各项支出,并结合物价上涨情况制定相应标准。例如,制定公用经费定额标准时,要结合各部门近些年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并结合各部门业务性质、业务量、公路养护历程、征费稽查难度等,提高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减少甚至消除违法资金使用情况,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

(四)完善基础工作并实行综合预算

普查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经费收支情况,进行资产核查,掌握在职员工、离退休人员、资源、财务情况,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细化预算编制内容,提高预算透明度,完善预算项目,细化收支科目,使预算编制落实到基层项目之中。严格按照规范程序进行预算编制,对运营管理单位各项合理收入和支出都纳入预算编制范围内,进行统一管理和统一安排,实现综合预算,增强预算编制的完整性与科学性。

(五)加强上下级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增进相互沟通与联系,下级部门报请预算编制复核时,可提出意见和建议,必要时与相关领导沟通,减少重复编制,节约人力、物力、财力,促进各项资源得到有效配置,提高预算编制的精确度。

(六)健全预算编审机构

根据运营管理需要,建立预算编审机构,为提高预算编制合理性提供保障。内部机构组成可以包括财务部门、内部审核部门、其它职能部门等,全面负责预算计划编制,统一掌握预算编制标准,综合编制预算,提高其权威性与合理性,更好指导实际工作,实现预算编制所确定的目标。

(七)进行预算编制审核

加强预算执行情况、预算管理质量的考核,做好评价工作,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制定奖惩激励措施,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促进预算管理工作水平提高。

三、结束语

运营管理工作计划范文4

(一)风险防控的认识不到位。

1.网点负责人防范风险的责任意识不到位。

网点负责人作为营业机构的“当家人”,日常事务非常繁忙,对外要拓展业务,对内要协调管理,在时间、精力分配不过来时,难免会产生“重业务发展,轻内控管理”的思想,在现实工作中未能真正做到将业务发展与制度执行、风险防范有机结合起来。在工作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采取积极措施严控风险意识不够,对于上级行的检查被动应付的多,进行深层次剖析、主动查找问题的少,欠缺主观能动性,纠错改偏的力度以及防范风险的责任意识明显不足。

2.网点运营主管防范风险的管理意识不到位。

运营主管是风险防控的“主力军”,对各项规章制度的传达、防控措施的落实起到最关键的作用,是所在网点操作风险点的实际把控人。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运营主管对柜员操作失范管理督导不力,存在“老好人”思想,怕得罪员工,对个别营销人员违规行为不能及时、严肃地制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在具体操作时予以配合。对于各级检查中下达的监管底稿,对所发现的问题不能逐条排查,切实整改,对存在问题抱有侥幸心理,甚至一味地掩盖问题。

3.柜员防范风险的主体意识不到位。

柜面是防控各类操作风险的第一道防线,柜员是合规操作防控风险的责任主体。近年来随着营业网点自助机具的不断投放,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逐渐普及,传统的存、取、汇款业务不断减少,柜面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向客户营销众多产品上,再加上基层行对柜面销售功能的期望值越来越高,陆续开发了零售业务“日日清”、“终端精灵”等系统,不断加大柜面营销考核推动力度,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点柜员就是各类个人金融产品的销售员,部分柜员受利益驱动一味围着考核指标转,风险防范的主体意识有所削弱,满足于日常账实相符,对制度要求理解不深,对违规操作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存有侥幸心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甚至有些柜员为了做成某项业务,在资料的填写、收集上放松对客户的要求,在产品的宣传上与客户沟通不到位,极易形成风险点,引发客户投诉纠纷。

(二)风险防控能力不强。

1.运营主管风险管控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基层网点运营主管一方面忙于内部会计事务、日常运营工作,另一方面也是柜面营销的组织者,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分配到日常运营管理、风险防范方面明显不足。

2.柜员防范外部风险的能力与经验不足。

当前针对金融机构的各类诈骗案件大幅增加,手段不断翻新且科技含量很高,电信诈骗、电子银行诈骗、各类假存单、假票据、假证件、假印鉴混杂在海量的正常业务中,防范的难度明显加大。柜员在防控外部欺诈风险方面的经验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内部监管有时流于形式。

针对基层行风险防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各条线部门常常组织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自查和检查,但由于缺乏积极有效的激励制度,一味地查找问题,只有批评,没有表扬,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甚至引发抵触情绪。而网点员工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也普遍关心是否扣考核分值,是否进行经济处罚,而不是认真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不能够充分吸取教训,防患于未然,相同或相似的问题屡查屡犯,得不到有效整改。

二、加强基层网点运营管理工作主要措施

(一)促进网点负责人履职尽责。

建立有效考核评价机制,促进网点负责人提高认识,认真履职尽责,正确处理好业务拓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全面了解各项风险防范制度的具体情况,知晓业务流程中的重要风险点和防范措施,扎扎实实地推动各项操作风险防范制度的落实。从日常小事做起,以身作则做好柜员钱箱检查工作,并在相关系统中做好登记,每季度会同运营主管按照“三化三铁”创建标准对本网点创建情况开展一次自查,提高自身控险能力,为员工做出表率。

(二)提升运营主管履职能力。

基层行及网点负责人应充分发挥运营主管的职能作用,为运营主管认真履职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全力支持运营主管的工作,对那些坚持原则、敢于管理、严把风险的运营主管,及时予以鼓励,当好他们的坚强后盾。运营主管应清楚自身的工作职责所在,正确处理好规范经营与业务发展的关系。面对千头万绪的日常工作,运营主管应制定周密详细的工作计划,分清轻重缓急,将工作重点放在柜面风险防控和规范柜员操作上。

(三)提高柜员综合业务水平。

首先,熟悉自身岗位的职责要求,真正理解并切实掌握各项业务操作流程和业务风险点,比如对公业务的风险点主要有:每天收取的票据的真伪,所收取票据与进账单或者电汇单的收汇款人和金额是否一致,客户票据印章与预留印章是否相符等;个人业务的风险点主要有替客户代签单据、违规查询、泄露客户信息等。只有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才能正确地理解掌握这些风险点,并做到时时防范。其次,对于外部风险的防范,柜员同样不能掉以轻心,办理业务做到多观察多思考,特别对于年龄偏大、急于汇款又说不清汇款去向的客户,应及时给予提醒,有效防范诈骗风险。

(四)加强员工业务培训和风险教育。

一是强化业务培训。运营管理条线部门可以通过培训让主管与柜员真正掌握不同业务的风险点。有些基层员工有很强的风险防范意识,但是业务水平有限,对某些特殊业务不知道风险点在哪里,对不熟悉的业务不知道如何操作,这些都可能造成风险隐患。因此,必须根据各岗位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进行系统培训,逐步提升基层员工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业务技能,使他们在面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和众多的业务品种时能够有效甄别,从容应对。二是强化合规教育。通过组织开展“学制度、守制度、用制度”活动,加强全员职业操守和职业纪律教育,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规范。对于近来频发的外部欺诈案件,应利用运营主管例会、网点晨会、夕会,将上级行下达的《运营风险案例汇编》中相关风险案例传达到每名主管、柜员,使“要我合规”变为“我要合规”,将合规理念渗透到日常业务操作过程中,使合规操作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逐步得以固化。

(五)建立薪酬激励机制,加强人文关怀。

运营管理工作计划范文5

一、机构设置

根据2013年县编办《关于印发八个乡镇社会服务中心机构制定方案》文件的通知要求,结合我镇目前的实际情况,我们已设立镇环境卫生管理站(简称镇环卫站)。环卫站直接接受镇人民政府的领导,业务上接受县城管局的指导、检查、监督及考核。

二、人员配置及管理方式

(一)环卫站站长。环卫站设站长1名,全面负责我镇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站长暂时由分管卫生的领导。

(二)垃圾收集车运营人员。按照1辆垃圾收集车配1名司机和2名随车清运员的配置标准,我镇共配置2名司机和4名随车清运员(见附件2)。运营人员由镇政府解决和管理。运营人员的报酬按每辆垃圾收集车96000元/年的包干标准列入镇财政预算予以解决(见镇环卫站运营管理经费统计表4)。

(三)镇区保洁员。我镇按照1-8名保洁员的配置标准,以及人均14400元/年的劳务报酬标准计算镇区保洁员工作包干经费,列入镇财政预算予以解决,我镇镇区共配置5名保洁员(见附表2),保洁员由镇政府解决、管理和考核,具体考核办法由镇另行制定。

(四)农村保洁员。农村保洁员按每个自然村500人配1名保洁员的标准进行配置,不足500人的按1名配置。每个自然村的保洁员配置上限为2人,并且按照人均9600元/年的劳务报酬标准计算予以解决。我镇配备农村保洁员共计40名(见附件2),农村保洁员由各村上报镇政府审查报批,村两委负责日常管理,具体考核办法由镇政府另行制定。

(五)劳务报酬。垃圾收集车辆运营人员、镇区保洁员及农村保洁员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予以解决。人员劳务报酬在包干经费限额内根据其工作量及实际情况具体核定。

三、机构和人员职责

(一)乡镇环卫站职责

1.贯彻执行有关环境卫生管理法规和政策,根据上级的要求并结合辖区的实际,编制镇(乡)环卫年度工作计划。

2.负责组织镇区主干道和公共场所的清扫、保洁工作以及辖区内各行政村生活垃圾的收集、压缩和转运工作。

3.负责辖区内垃圾桶、垃圾收集车、垃圾转运车、垃圾投放点等的日常卫生管理和维护,确保所有设备运转正常;加强对转运站的运营管理,规范使用和管理转运站设备,避免人为操作不当造成损失。

4.负责辖区主干道路及公共绿化的管理养护工作。

5.负责辖区环境卫生方面群众投诉处理及环境卫生应急处置工作,以及检查督促辖区内沿街门店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工作。

6.负责对各行政村和自然村日常环卫工作的指导、检查和监督;制订辖区内各行政村环境卫生的作业标准及其监管考核办法,并组织定期检查考核评比。

7.督促行政村做好居民生活垃圾规范投放、垃圾规范收集的宣传教育引导工作。

8.协助县城管局、爱卫办等部门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9.承办乡镇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镇区保洁员职责

1.服从乡镇环卫站的管理,严格遵守工作时间和请假制度,上岗时必须穿戴好工作服。

2.负责镇区街道清扫保洁,保持镇区街道道路无垃圾、无杂物、无堆积物;负责镇区道路绿化带和道路两旁树木的修剪及垃圾杂草的清理。

3.每天上午八点之前清扫完毕镇街道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并将收集的垃圾集中到收集点。

4.督促镇区沿街两侧门店和居民落实好“门前三包”责任制,教育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不乱扔、乱堆放垃圾。

5.加强对垃圾清运工具的保管和保养,避免丢失和人为损坏工具。

6.完成乡镇环卫站交办的其它工作。

(三)农村保洁员职责

1.服从村两委管理,严格遵守工作时间和请假制度,上岗时必须穿戴好工作服。

2.负责卫生责任区域内的日常保洁工作,保持所负责范围内的村级道路、房前屋后、绿化带无垃圾、粪便、杂物。

3.负责收集卫生责任区域内居民的生产、生活垃圾,并将收集的垃圾集中到收集点。

4.督促村民落实好“门前三包”责任制,教育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不乱扔、乱堆放垃圾。

5.加强对垃圾清运工具的保管和保养,避免丢失和人为损坏工具。

四、设备配备

(一)生活垃圾收集车:2辆。

(二)公共垃圾桶:县城管局配制700个,镇政府配制565个(各村垃圾桶分配情况见附件1)。

(三)保洁工具:每个保洁员配置手推车1辆,扫把2把,铁铲1把,安全保洁服冬夏各1套。

五、经费保障

环卫站运营管理经费按照办公经费、设施维护费、设施运作费、人员劳务报酬等科目进行测算,我镇环卫站年度运营管理经费共计924762元。经费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村要把建立健全环卫管理机构作为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促进镇村环境一体化工作、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抓好责任落实。立即启动镇环卫站和镇村两级环卫队伍的相关筹备工作,落实环卫站的办公场地,抓紧配齐管理人员及其他人员。

运营管理工作计划范文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城市公立医院的财务收支规模越来越大,医院经济运营管理日益重要,特别是新医改对医院经济管理明确提出“提高医院资产利用效率,降低医院运行成本”的要求,2014年财政部力推的管理会计,为公立医院推行经济运营管理找到了有效载体,基于对医院医疗护理技术业务与财务工作的高度融合,找准运营管控的切入点,精准寻找医院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促进医院良性发展,实现医院经济运行高效低耗。

一、转变医院运营管理思路

1.新医改下,要积极转变医院经济运行发展模式,医院要从关注经济业务总量向关注成本效益转变,从重业务轻财务向业务财务运营并重转变,注重管理会计职能的发挥,找出一条健康可持续的内涵式发展道路[1]。

2.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业务技术是关键。以舒适的诊疗环境、高超的诊疗技术、便捷的服务流程和优良的服务态度赢得患者,运用科学手段挖掘潜力,整合并有效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引入竞争、末尾淘汰机制,使医院充满活力和生机。

3.下大力气进行收入结构调整改革,提高医疗收入,减少浪费;加快床位周转,缩短病人实际住院日,提高设备利用率,充分利用经济杠杆效应;扩大增值性、高技术性医疗服务范围,开拓新业务、新项目等。

4.近年来,在财政补助无明显增长的情况下,做好医疗服务项目的保本量数据分析。在目前的物价政策环境下,医院要挖掘潜力,通过发挥自身医疗技术、设备条件和管理运营来实现收支平衡。地级市医院要增加具有高附加值、高难度的医疗项目,不能在技术上与基层医疗机构同质化,提高有效服务收入的比例。

二、提升资产利用效率,发挥资产效能

(一)固定资产管理会计

注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对医院医疗设备开展利用率(工作负荷)分析,加强对大型医疗设备的效率分析。提升医院的医疗水平和诊断能力,使医院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合理的利用。对院内闲置设备开展排查,通过院区、科室之间的合理调配,将可用设备充分利用。

推行固定资产的成本核算,精细化成本核算、精准化成本控制。要运用计算机网络管理,将固定资产折旧纳入科室成本范围,实施固定资产(医院经济资源)有偿占有使用。合理安排固定资产的维护和更新,加强成本费用意识,保证固定资产得到及时更新和维护。促进科室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和利用,要树立投资有回报、占用资产要付费的意识。用经济杠杆调节医院资金投向与流向,优化医疗装备资源配置,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益。

强化大型设备效能分析,大型医疗设备在医院具有很高的价值,除了在设备论证、购买、变动、维修、保养、计量等环节进行全面化管理以外,对固定资产数量、价值、运行实行全面化管理,这是医院资产管理的重点。对设备收入、成本消耗进行效能分析评估,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满足物流、账务两方面的要求,对部分医技科室的大型设备进行单机核算。

抓好固定资产源头环节控制。严格医疗设备和医疗器械的采购和领用程序,杜绝临床医务人员指定品牌供应商,他们的职责是提供设备和器械功能的需求。加强采购前科室论证工作,医疗设备和器械必须经科室民主讨论形成效益预期报告,对投资造成损失的和利用效率低的要进行追责。要从医院、学科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身规模结构确定固定资产需要量,避免盲目与重复投资。

(二)非固定资产管理会计

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药品、材料的核算和管理,降低药品和耗材费用,切实减轻患者负担。(1)开展“两票制”工作,完善药品的业务流转及科学严谨的流程控制。充分发挥药学部的职能,覆盖临床药师的指导工作,使临床科室规范合理用药,强化用药监督机制,全面全程开展用药监测工作。(2)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减少对药品收入的过度依赖,加强药品集中招标,开展药品二次议价,降低药品采购价格,严管大处方和贵重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3)定期对科室的药品进行整理,通过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规范药品合理使用,限定药品的使用种类和数量,降低药占比,城市公立医院的药占比要控制在30%左右。(4)深入理解药品零差价政策,科学地分析药品零差价实行后对医院的影响,净化采购流程,杜绝滥用药物行为。

(三)加强材料管控,有效降低医疗费用

1.卫生材料尤其是高值耗材的管理是医院材料成本控制的重点。应利用医院信息化系统(HIS)医嘱、收费与科室实际材料消耗的配比分析,及时发现不合理收费、漏费、材料丢失、材料浪费现象并进行改正,对不收费材料做出定额管理,设置二级库管理,避免材料的积压浪费。

2.材料成本的控制是控制医院材料费过快增长,?p轻患者负担的重要途径,主要是继续加大材料价格的下调力度,最大限度控制材料占比的增长,并将材料费用控制的相关指标纳入科室绩效核算当中,以促进合理使用材料,提高各科室诊疗水平。将各科室的材料消耗占医疗收入比例定期公布排名,使科室自身加以重视,从而有效地降低材料消耗。

3.降低采购成本,完善采购制度,继续推进医疗设备、材料公开招标,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尽量用价格低廉的国产材料代替进口耗材,医院每百元收入材料消耗要控制在20元以内。

三、实施医院精准化成本控制

医院成本控制是一个常态话题。成本控制不能以降低服务水准为代价简单粗暴地去控制,而是要找准“靶心”用好手段,做好精准控制。要更新理念,提高医院全体职工成本控制意识,重点是不能出现浪费。通过对医院和医疗服务成本的核算与管理,实施精准化控制,提高效益与效率,保证医院生存与竞争能适应医疗市场环境变化。

(一)严格实行预算管理,用预算控制成本

预算是成本控制的“杀手锏”,要高度重视预算的控制作用。从上到下要建立完善预算架构,使预算管理制度化、体系化、常态化。将全部收入成本纳入预算管理,使每项支出都在预算中进行把控,力争成本预算的准确可靠。各预算项目实行指标分级归口管理,明确责任单位和费用使用情况,促使各科室科学合理地编制成本预算。对执行情况在发生前和发生时进行监督,及时发现成本费用在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寻找对策[2]。

(二)能源消耗管控

水电气料是医院成本耗费的大头,要扎实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加强和完善节水节电的改进措施。各科室要落实节水用电责任,对重点耗能单元采取针对性的节能措施,如在空调方面,规定冷热气供应标准,适当调整冷媒水、冷却水的温度。夏天适当提高冷媒水的温度,冬天适当降低热媒水的温度,使冷水机组的能耗大幅度减少。合理设置电梯开启的数量、楼层和时间,实施电梯系统智能化控制。要对成本数据分析,深入挖掘成本数据背后存在的问题,找出成本控制潜力。

(三)医院管理费用管控

严格实行预算管理,将医院的全部花费、成本费用纳入预算,做好相关支出预算数据的测算工作。明确责任单位和费用的使用情况,分析费用计划完成情况,严格控制管理费用,建立完善的审批报销制度,层层把关。节约消耗就是节约资金,对日常维修及零星工程要有效管理,堵塞漏洞,努力做到医院每花一分钱都要找到支出的责任科室,区别全成本核算与绩效核算的边界标准,在科室KPI考核中增加成本管控考核指标,降低医院的运营成本。

(四)加强洗涤费、物业费、保洁费等大额开支的管理

洗涤费、物业费、保洁费是医院运营成本中金额较大的开支,特别是实行物业托管的医院更是如此,要对每床日保洁费、物业、洗涤费进行分析,对异常上升现象(病人量没有增加的情况)要找出原因,医院要强化科室的洁净意识和护士长监督职责。总务后勤部门要定期对物业保洁、洗涤情况进行检查、巡视,增强物业公司的约束机制,使保洁、洗涤等成本得到持续控制。

(五)加强人力成本控制,充分发挥人员效益

1.建立人力成本预算管理制度

为有效做好人力资源成本控制,首先要做好人力成本的预算,按岗设人,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规划、沟通、协调职能,增强人力成本的可预见性,避免或减少人力资源成本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人力资源部门与各相关部门协调,密切配合,制定人员经费预算,对职工薪酬、培训、进修等费用实施管控,运用本量利分析法对临床科室的业务量加以分析。

2.建立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

合理的薪酬分配管理体系,不仅能有效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提高效率,还能为医院节约出更多的人力资源成本,在医院绩效方案中,要结合医院自身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将“工作效率、管理效能、服务质量、劳动纪律、技术能力”五个方面的考核结果,作为衡量绩效考评的依据,充分考虑岗位性质、技术难度、风险系数、工作强度、职业道德操守、医德医风及成本控制因素,使之对内具有激励性及公平性,对外具有较好的竞争力薪酬,激发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3.优化组织机构、实行定员定岗

医院应以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需求为原则,科学设置医疗科室及行政后勤科室。根据具体情况,明确岗位名称,设置人数、工作职责及考核标准,按岗设人、一人多岗,充分发挥每名职工的工作效能。

四、强化责任、担当意识,推行责任会计中心

持续强化科室目标管理工作:(1)科室目标管理工作就是科主任、护士长使命感的载体,要促进科室工作能够在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流程中进行。医院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的同时,要提升科室运营管理的效率与效益。(2)提升门诊工作量的考核,注重专家、科主任的门诊出诊率,推进一卡通建设,简化就医流程。(3)三级医院的重要职责就是疑难危重、急重病人的收治、救治能力,要新增各科对急难危重比的考核,这个指标的提升,是科室技术水平提高的标杆。(4)要在外科系统中新增手术率的考核,使外科科室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增加三级、四级手术技术力量,加大难度高、风险系数高手术的例数,从多方面提升技术水平,积极顺应分级诊疗的要求。(5)科室效率提高的重要抓手就是缩短住院日,依托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方式,以特定病种的平均住院日为重点,合理控制平均住院日。分季度分析手术前后住院日、疑难危重病住院日等相关指标,尤其要重视产生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规范临床科室诊疗流程,制定标准住院天数,有效降低住院日,为了缩短诊疗时间,规定医技科室检查项目完成时间和检查结果出具报告时间,在医生工作站开发住院时间超预期预警机制,对于即将超过某病种标准住院天数的患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使病人得到更加有效合理的治疗。(6)逐步推行责任目标成本制度,结合医院管理的实际,按照能够控制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责任目?顺杀荆?将降低医院成本的目标分解落实到相关职能科室,进行医疗成本的对口管理,实现医疗成本的事前控制。在医疗业务过程中,将医疗成本的实际消耗与责任目标进行对比,加强医疗业务事后管控,总结经验,查找原因,防微杜渐,完善医疗成本管理责任制。揭示各医疗成本项目差异,查明责任归属,明确医疗责任制,把医疗成本控制在合理水平,最大限度地优化利用医疗资源[3]。

五、打通数据通道,推进医院信息链建设,逐步建立覆盖全院完整化的大信息平台系统

整合医院现有信息资源,要建立医院资源计划(HRP)运营管理平台,通过对医院信息系统(HIS)、实验室信息系统(LIS)、医学影像系统(PACs)、财务核算、固定资产管理、物流管理、人事管理、绩效核算等系统的有机衔接和整合,建立支持医院整体运营管理,实用、高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系?y化医疗资源管理平台,提高各主要业务线的管理和综合运营水平。在良好的整合医院数据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上设计安装医院BI系统,服务医院发展[4]。

六、关注医保病人费用管控

随着医保、农合病人的统一管理,病人住院次均费用的严控,单病种付费的推行,医保病人费用控制成为医院管理的当务之急。(1)医保工作要追求精细化、从服务患者职责拓展到医保病人的管理、医保付费的运作、医保政策的扶持与争取、医保病源分析等,按照未来医保预付制度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制定医院、科室医保控制额度,有效地保证医保基金的合理使用和安全。对医保病人诊疗全过程行为进行规范,保证诊疗行为统一、合规。为了防止过度医疗,保证基本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医保部门设专人监督检查临床科室医保协议落实情况,关注医保患者构成、患者自费负担和知情情况,保证患者对自己所有治疗行为的知情权。(2)要定期组织专家对医保病人出院病历进行终末质量管理,对治疗过程掌握,是否遵守用药管理规定、因病施治原则,是否合理用药以及用药适应症选择,有无过度检查及治疗等方面进行分析考评,结合医保质量考核办法给予处罚。

七、注重卫生材料的管控

1.医院要制定适用的《医疗器械(医用设备、耗材)使用管理规定》,规范医院准入使用的耗材,加强耗材监管,降低医用设备、耗材使用风险,保障临床使用安全,重点是对检验试剂、手术材料、医疗检查设备耗材的监管。

2.成立由科室民主管理小组成员组成的新增医用耗材议价小组,使采购流程更加公平、公开、透明、阳光,提高医用耗材采购效率,降低医用耗材采购成本。

3.完善卫生材料采购成本,规范采购流程,严把材料的招标采购及供应商资质关,降低采购成本,提供优质价廉的材料供应。

4.对心脏、骨科植入类和血液透析类部分高值耗材要公开招标,医院对招标的产品进行二次议价与谈判,进一步调整价格,降低采购成本。

5.要成立检验试剂、手术室预备库房(二级库),对高值耗材实行预库存管理,这样既保证临床手术的安全、及时,又降低高值耗材的库存成本。

八、发挥财务与管理会计职能,服务医改

1.完善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杜绝不合理支出,做好医院核心业务流程。“好钢用在刀刃上”,严格做好各项开支控费管理,加强资金支出的内部监督,避免产生不合理的成本费用。要在逐步提升医院运营效率和管理精细化程度上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