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数据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数据培训心得体会范文1
崔丹丹 济宁高新检察
7月13日至7月17日,我有幸在济南山东省检察官培训学院参加了省院组织的电子证据培训。培训时间虽只有短短的一周,但却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培训内容包括电子数据现场勘验、网络取证及数据保全、数据恢复及密码破解、MAC取证分析技术、缺陷存储在检察办案中的应用、手机芯片取证技术和物理、逻辑取证新方法、话单分析及定位技术、取证规范及文书制作、云计算和大数据等相关内容。授课老师既有省院专家领导又有各市级院的业务能手和电子数据取证专业的专家,他们结合自身工作以及常见案例进行授课,给我们呈现了一节又一节的“饕餮盛宴”。 内容翔实、形式新颖的课程,让我们这些初次接触电子证据的“小白”们眼前一亮、豁然开朗。这次培训对我今后正确履行岗位职责,做好检察技术工作给予了很大帮助,同时也为我今后从事电子数据取证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短短一周的学习让我有了许多切身的体会。
一、找准定位,发挥自己专业
此次培训让我深刻了解到电子数据取证需要强大的专业知识背景,尤其要求通信工程专业及计算机硬件专业知识,同时对于手机的Android、IOS系统等都需要有强大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作为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我来说,虽然学习了7年的计算机知识,但是这方面专业能力还远远不够,学校以及实习期间一直从事软件测试、ERP等方面的工作,对于电子数据所要求的通信工程、单片机以及计算机硬件等专业知识的欠缺让我倍感压力。但是有句话说的好,压力就是动力、学习是前进的源泉。因此在感到压力的同时,要不断的学习,向领导学习,向同事学习,向其他兄弟院有经验的同志们学习。
二、勇于实践,敢于探索,运用电子取证设备为检察工作增砖添瓦。
“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躬身下地锄”。培训期间,淄博院的曹茂虹和济宁市院的周广春两名同志结合自身经历以及工作经验所讲解的电子数据取证常见案例,我初步了解了话单分析、伪基站检验鉴定等相关领域以及电子证据取证流程等内容,深受启发,同时也让我坚定了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断的自我充电,多多学习,并勇于实践,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将工作做的更好。此次培训期间印象深刻的还有专家讲解的WinHex的使用,通过WinHex软件结合计算机本身分区的相关知识可以快速解决诸如U盘打不开,文件打开出现乱码等问题,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也让我深感计算机专业的博大精深以及我对计算机专业某些方面知识的匮乏。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在探索和实践中增加自己的知识,在电子取证方面有所建树。
三、善于交流,不断丰富自己
此次培训,让我了解到高检院以及其他兄弟院在电子取证方面的成就。省院领导讲解的“云计算与大数据”的简介让我了解了什么是云计算和大数据,以及云计算和大数据对我们以后的电子数据取证方面的作用。与省院领导、兄弟院业务能手的交流,我了解了电子取证的发展趋势以及前景,在取证过程中进行数据恢复的技巧等。同时也了解到高检院的电子证据取证云平台在试运行,为以后大家进行电子数据方面的交流学习提供了便捷。
大数据培训心得体会范文2
我是2017年度从武警部队转业的干部,根据省人社厅的统一安排部署,于2017年8月6日至2017年8月12日,在昆明市海鸥宾馆参加省计划分配军队转业干部适应性城中培训班。这6天来,省军转办的负责同志组织我们认真学习了《云南省军转安置形势与政策》、《云南党政机构设置与职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浅谈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公务员管理》、《军队转业干部职业生涯设计》、《集体党课》、《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兼谈国际政治格局》、《大数据背景下的精准扶贫》、《地缘政治的理论与实践》、《一带一路的时代解读》和《提高领导干部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若干问题》。通过这次培训和学习,收获颇大,使我在政治上有了新的进步,思想上有了大的转变。我始终按照学员手册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纪律,努力学习,自身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一、主要收获
(一)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我们部队转业干部,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面对转业,我也曾一度的痛苦过、难受过、彷惶过,但是这次的培训,使我受益非浅。今天,我们还是年富力强的一代,是社会的中流砥柱,所以不能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应该重新振作精神,要把在部队长期养成的铁一般的纪律,过硬的思想和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带到地方的工作之中,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继续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拓宽了视野的广度。
通过学习,使我感到自身知识储备、思维观念与适应社会发展还有很大差距,不能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为了让军转干部尽快地掌握为履行职责所必须的基本知识,为今后工作做好准备,省人社厅科学制定教学计划,专门安排理论层次高、工作经验丰、研究成果深的专家教授给我们授课,让我收获颇丰。贺琳凯副教授的《一带一路的时代解读》,让我深知当前世界下在发生的复杂变化,而“一带一路”的建设恰好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既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又体现了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和美好的追求,让中国更好更深度的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因此“一带一路”的实施,也彰显着一个大国崛起的时代精神。
(三)增强了工作的自信心。
曾经的部队生活,成就了我不怕挑战、坚韧不拨、顽强拼搏的性格。尽管如此,封闭的部队生活使我对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其它社会情况了解得不够透彻,总是会以为自己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在培训班里,专家教授们多次从心理调适、生命的意义、日常工作方法等方面,对我们进行了解惑、指导,帮助我对社会对工作有了新的了解。特别是师职军队转业干部、省人社厅副巡视员、直属单位党委书记张增利和优秀转业干部、省考试中心主任李伟所讲解的《军队转业干部职业生涯设计》,让我对今后的事业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从主观上讲,是要实现好心态的转变,即从一名老兵到“新兵”的转变。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正确的定位,心甘情愿、脚踏实地当好一名“新兵”的态度,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融入新的集体和团队。必须不断的跟上时展进程,及时的用新型理论知识武装头脑,才能真正做到一个善谋敢做的人民公仆。
二、存在不足及下一步打算
大数据培训心得体会范文3
关键词:数学教师;自我评价;策略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同时他还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就说明,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不仅要注意经验的积累,还要注意不断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查找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水平。那么,如何培养初中数学教师对教学活动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呢?我们课题组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实践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就谈谈我们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教师教学自我评价的内涵
教师教学自我评价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教学过程的行为、措施、方式、方法以及结果进行全面审视和分析,检讨得失、权衡利弊、系统总结,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逐渐成为驾驭教学工作的行家里手,成为一名学者型的教师。
二、教师教学自我评价活动主要集中在三个阶段:课前反思评价,课中反思评价,课后反思评价
课前反思
其要点是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使未来的教学的设计建立在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这种反思主要是评价好以往的课堂教学,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或者借鉴别人上课的情况,结合新的内容,设计教学过程。
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主要是对教学过程本身进行反思。具体包括教学内容呈现的顺序、难易的程度、学生的接受状况、课堂组织、教学技能的应用、师生互动等内容。课中反思十分重要,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随时通过各种手段检查学生掌握得怎么样,反馈后迅速作出判断,作出调整。有的教师上课不管学生反应如何,只管讲自己的课,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课后反思
主要对已完成的教学结果进行反思,包括对学生的表现和发展进行评估,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分析。课后反思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上完一堂课后立即进行总结反思,随时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补充自己的备课设计。第二种课后反思,则是宏观的反思,即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反思的不仅仅是一堂课,而是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
三、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
1.加强理论学习,培养自我评价习惯
当前,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数学教师的专业理论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不断增强学习能力,主动探究教学的奥秘,寻找教育的真谛是成为反思型教师的关键。试想,一个教师对教育教学改革如果没有深刻的理解、领会、悟性和内省,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没有对新理论和方法发自内心深处的认同和迫切需要,怎能主动有效地进行教学教育改革,并经常以批判的态度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呢?如果对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内涵知之甚少,又怎能在教学中有效开展?因此,教师应广泛培养自己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学习的途径有多种多样,如校本培训、专家讲座、网络学习等。
2.参与教育科研,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是根植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升华和超越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一种体现。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有助于提高自己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提高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能力;有助于教师把已有的教学经验理论化、系统化,提升对教学的理性认识;有助于在教学中发现新问题、新现象,并主动去探讨,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因此,教师必须依托科研,加强教育理论的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逐渐成为反思型教师。
3.撰写教学后记, 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教师在教完一节课或进行一个阶段教学后,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践应进行回顾,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上,作为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即为教学后记。数学教学后记主要报括:记精彩之处、记遗憾之处、记学生的高见、记自己的教学机智和写再教设计等。写教学后记,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记下,长期以往,必有收获。4.通过观摩与交流 ,提高自我评价水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学观摩是常见的、也是很有效的提高教学水平的方法。单纯的自我反思,通常比较模糊,难以深入。虚心向同行学习,通过与同一题材的课堂教学情况的比较来对自我课堂教学作出评价,是教师自我提高的一条捷径。在上完课后,我们可以找一些同课题的录像课资料来观看、剖析,然后与自己课堂教学的环节作比较、找差距,通过不断地切磋、琢磨,最后完成总结经验、获取教训、不断完善的反思性过程,达成教师在教学中主动反思的理想境界。?也可以主动去听教研组中其他教师上这同一课题的课,然后进行参照对比,对自己比较成功的做法要及时加以总结和优化,对双方不同的做法要客观地加以分析,要实事求是地提出来和老师开展讨论、交流、沟通,切忌固执,要虚心、耐心、诚心。特别是针对自己教学中的不足,要谈得深刻、彻底,决不能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应作为自我评价的一个重点来看待,要死抓不放,要一抓到底。只有这样的教学评价才是深刻的、有效的,才能促进教师的迅速成长。
5.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拓宽自我评价渠道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情感体验,对自我的课堂学习情况的评价更能准确地反映出教学的有效度,反映出作为共同学习体的师生双方的参与态势和互动效果。所以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课堂参与评价表的反映情况来作出分析、评价、反思。通过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对评价中呈现的一些具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教师可间接地了解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况和感受,可间接地来审视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从而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能对教学活动自觉地进行自我评价,要对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研究和反思,以便能更优化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形成一种有意识地进行研究的良好习惯,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自我评价策略。只有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在富有时代精神和科学性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发展自己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实践中凝聚生成教育智慧,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成长和发展,成为一名“学者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大数据培训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新经济背景;人力资源;经济管理;管理创新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日渐推进,社会已经进入到新经济发展时代。在此背景下,人才、信息、科技等成为促进经济主体健康、稳定与可持续竞争发展的核心力量。与此同时,传统人力资源经济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进行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创新,成为一个客观性需求与必然性发展趋势。以下是笔者对新经济背景下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创新的几点心得体会,意在抛砖引玉。
1对人力资源经济管理的基本认识
人力资源经济管理是经济主体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企业根据市场、社会、时展对人力资源培养的需求,结合企业人力资源应用情况,通过经济计量、会计工具等方法的运用,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综合经济分析[1]。并根据分析结果,开发适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求的模式,构建适用于企业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用以实现人力资源作用、价值等的充分发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人力资源经济管理特征主要是:①以人(包括人的培养、人的价值挖掘、人的管理、人的关怀等)为本;②侧重于人知识、能力、经验、技术等的科学与有效运用;③以通过人价值发挥助力企业稳定、健康、创新与可持续竞争发展。
2新经济背景下人力资源经济管理的新要求
由“新经济”(neweconomy)概念解析可知:新经济是基于经济制度深化改革与信息技术创新发展下形成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新经济的形成,使政府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工作态度等发生根本性改变,形成“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格局[2]。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才培养与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具体表现如下:
2.1创新与创造型人才需求加剧
在新经济背景下,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皆离不开“创新创造”的支持。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提出,创新创造型人才培养成为市场、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核心需求。对此,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经济管理时,需加强创新创造型人才培养力度。基于人才创新创造能力的发挥,促进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新工艺等在企业建设、改造与发展中的应用,助力企业稳定、健康与可持续竞争发展。
2.2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需求增多
在新经济背景下,生产质量、生产效率、技术程度、创新能力等成为衡量劳动力报酬级差的核心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员工需要具有较高的岗位胜任力,并能够在从业过程中,依托自身专业化知识、技术、经验与能力,为企业创造更高价值。与此同时,随着自身创造价值的增长,获得晋升与发展。对此,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在企业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性愈发明显,其需求量不断增多。
2.3个性化合作型人才需求提升
在新经济背景下,发展“合作制”战略成为各领域各行业获取生存与可持续竞争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合作制”战略发展过程中,民主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得到提升,个体独立思维、创新创造能力得到强化,企业管理权下放,管理模式逐渐由“高度集中”转变为“多层级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力资源个体价值的发挥与整合利用,获得“1+1>2”的效果。因此,加强个性化合作型人才培养,提高交流合作重视程度,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3新经济背景下实现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创新的策略
在明确认知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内涵,了解人力资源经济管理特征,掌握新经济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需求的背景下,企业应立足自身实际情况,能够从整体层面出发,落实多样化策略进行人力资源经济管理的创新,以满足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培养与发展需求,提升企业智慧水平。
3.1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创新体现在管理理念革新
在新经济背景下,传统人力资源经济管理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成为制约企业员工向心力、凝聚力提升的核心要素。对此,在进行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创新时,首先需从管理理念改革层面入手,促进适用于新经济发展需求的先进管理理念的有效引入与应用,在理念指导下发起创新行为,完成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创新模式构建。例如,企业引入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立足人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围绕以人为本管理原则,即“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鼓励人、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热爱人等”开展相应管理活动。如企业员工在职培训活动;基于社会保障制度落实下,额外福利供给活动;给予企业基层员工参与企业决策、企业管理、企业建设权利等。以增强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认可度、满意度、忠诚度,调动员工积极参与企业建设、改革、发展等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从而推动企业优化发展。
3.2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创新体现在管理制度完善
在人力资源经济管理过程中,要想保证各项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实现管理活动质量与效率的不断提升。需注重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制度完善与优化,从而能够在制度创新的驱动下,实现人力资源经济管理行为创新、方法创新。例如,企业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构建适合企业实际情况与发展需求的激励管理制度,通过物质激励(奖金、岗位晋升等)、精神激励(荣誉称号、树立榜样、假期奖励等)调动员工工作热情,实现员工潜力自我挖掘,助力员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作用的有效发挥[3]。又如,构建岗位责任制度,以此帮助企业员工明确自身职责,使员工知道做什么?如何做?怎样做?并在实践中、经验总结中,获得综合发展。与此同时,构建完善且科学教育培训机制,能够根据员工实际情况与发展需求制定长短期培训规划,并在多样化培训方法,包括专题讲座、外出学习、企业交流、再教育、案例分析、仿真模拟、思想政治教育等应用下,提升员工素养、丰富员工知识与经验,强化员工专业技能。并在一定程度上让企业人力资源经济管理更具稳定性。
3.3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创新体现在管理环境优化
基于人力资源经济管理与企业思想政治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之间存在的密切关联性。在创新人力资源经济管理时,可从管理环境层面入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员工营造健康、舒适、积极、乐观、青春、活动的工作环境与氛围,助力企业及其员工优化发展。例如,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发展需求,将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到战略发展高度,实现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明确企业发展理念、价值、本质、原则、特征等,从而使员工发展理念、发展目标与企业相协调、相统一,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边缘员工的吸引与留住。又如,引入中华民主传统优秀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并在其指导下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体育运动类竞赛活动、节假日庆典活动、文娱活动、员工庆生纪念活动、社区服务活动、企业精神传递活动、倡廉防腐活动等,让员工在活动体验中获得发展,得到启示。
3.4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创新体现在管理方法创新
管理方法是落实管理理念、管理制度,保证管理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载体。因此,管理方法的创新对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创新发展存在积极影响。对此,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应根据人力资源经济管理目标、内容、要求等,善于借助先进科学技术、优秀管理经验等进行管理方法的创新,为新人力资源经济管理体系构建奠定良好方法与技术基础。例如,借助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构建人力资源档案库,掌握企业员工岗位信息、能力信息,为员工管理方案制定提供信息依据;借助会计工具、大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模型等构建人力资源经济分析系统,在人力资源经济分析下明确企业人力资源经济管理重点、难点,为管理模式创新提供决策指导。
4结论
在新经济背景下,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已经发展为人才的竞争。对此,在明确认知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作用时,企业应加强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创新力度,构建契合新时期人才培养与发展的人力资源经济管理体系,以实现高素质、高能力、高品质人才队伍有效建设,为企业可持续竞争发展奠定良好人力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1]云增孝.新经济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所面对的问题以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9(03):51-52.
大数据培训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实践教学;资源整合;新闻传播教育;改革路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研究”(JG16DB174)和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融合与转型背景下的现代传媒企业制度构建研究”(L16BXW003)的中期成果。
一、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时代契机
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作为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路径之一,是融合时代下新传播语境的必要诉求。本文所探讨的实践教学资源整合是对新闻、传播等学科加以延伸,重点关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信息传播等方式及内容的变化,同时强调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创造力、竞争力及媒介素养等专业素质的培育。因此首先需要对融合背景与实践教学资源的关系进行梳理:媒介及产业融合使实践教学资源整合转向以培育创新思维、综合技能为主要教育目标。
(一)媒介与产业融合的时代背景
媒体实验室创始人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认为,“媒介融合是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二者融合的基础上,用一种终端和网络来传输数字形态信息,由此带来不同媒体之间的互换性和互联性”。近年来,媒介融合的大趋势愈演愈烈,传媒业的剧烈变革,对整个新闻传播教育都产生了影响,各新闻传播院校纷纷主动应变,通过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来适应传媒业的新需求。在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媒介融合、产业融合已经成为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的共识,并冲击着整个传媒生态环境,为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时代契机。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作用,以新的信息技术和生产业来发展创新传统行业。移动互联网的爆发推动了产业之间的融合,在“互联网+”模式的激励下传统行业纷纷变革,开始寻求新的合作模式,在融合背景的冲击下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二)移动互联时代下新闻传播教育重心发生转移
根据日前出版的《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2015》统计,从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开设新闻学讲座算起,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走过了99个年头。《中国新闻教育事业2014年度发展报告》指出,虽然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事业近些年来发展迅速,一些高校仍存在学科总体建设重视不够、教学特色不明显、院系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师资力量有待加强、科研经费投入不够、硬件水平落后、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不够规范等问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重心发生转移,新旧教育理念发生冲突,新的媒介传播环境对我国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理念产生了很大影响,传y的新闻传播教育理念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的人才需求,信息传播的实时交互性进一步加速了新闻传播教育的大变革。
(三)新闻传播专业自身属性决定其变革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曾说“几乎没有哪一个科目像新闻传播学一样紧随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新闻传播学的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因此,无论是新闻传播学自身学科的内在要求,还是为了满足新时期媒介的需要,改革势在必行。新闻传播教育是近年来发展变化较快的学科之一,新闻传播专业的自身属性决定了其变革,当前传媒行业的产业化发展直接改变了新闻传播教育的基础内容,新闻传播教育的理念发生变化,融合背景为新闻传播教育的实践教学资源改革提供了契机。新闻传播教育改革要适应时展的要求,在新的媒介生态下创新教育理念,调整课程体系,改变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最终构建以融合背景为导向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
二、当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挑战
郭庆光教授认为,“传统的新闻教育面临重大拐点,新闻传播的学术研究、课程建设及人才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技能培养等必须全面改革”。数据表明:1994年中国大陆的新闻学类专业点共有66个;至2006年,全国已开设了新闻传播类专业点661个;至2015年,全国有681所大学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4,这些学校共设有1244个本科专业点,硕士和博士点106个。自新闻传播教育在中国开办以来,为传媒业培养了一大批合格人才,但历经20多年,新闻传播类专业点的过度扩充也为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挑战。目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很难适应业界需求
我国高校新闻传播院系作为为国家培养新闻传播类后备人才的根据地,迫切需要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现今新闻传播专业培养方案的专业跨度、知识融通度难以适应业界需求。当下的新闻传播教育集中培养的是普通新闻传播人才,根据本文所做的调研结果显示,当下最需要的行业人才集中在新媒体写作、视听创意、新媒体运营等,因此培养适合传媒业需要的传播型信息官十分迫切。在知识体系日益精密化、职业分工逐步细密化的今天,单一学科的知识积累和单靠个人的学术能力或素养日益难以适应并胜任当代新闻传播实践的系统及复杂性要求,也很难匹配业界要求,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二)实践教学条件相对落后
以往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无法适应当今全球化、网络化的需要,缺乏前瞻性。近年来,国内大部分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已经意识到了加强教学实践的重要性,并通过采取各种方式来增强教学实践的力度,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提升,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措施都相对松弛,没有形成系统化的一体式教学实践模式。我国新闻传播教育陷入了实践教学困境,尤其在实际操作中,新闻传播教学所需的设备陈旧、硬件设施不足,即使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也因条件限制而难以付诸实践。目前国内除北京、上海等部分发达城市的院校有所改进外,大部分新闻传播类院校仍沿用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格局设置,缺少具有融合思维、跨媒体传播理念的实验教学平台,无法从根本上满足当前新闻传播教学与行业接轨的需要。
(三)实践课程体系急需调整
目前我国大部分新闻传播院系所开设的课程内容沿用传统体系较多,因此课程与实践需求匹配不够,存在结构性缺陷且学科单一严重。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不仅不能满足新闻传播岗位的实际需要,而且导致学生毕业后缺乏持续发展的空间。同时,目前新闻传播教育中本、硕、博的课程设置区分度不够明显,存在重复与简单复制的问题,在教学方式上也区别不大,较为混乱。从课程结构来看,理论课与实务课、必修课与选修课间的逻辑关联和相互支撑不足,实难有效建构知识谱系的完整性,由此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理论素养及技能操作的相对单一与浅显化。同时,新闻传播学科在与其他学科的互动合作中,话语权偏小,加之大部分新闻传播院系的规模普遍不大,又属于应用文科,因而常给人以“新闻无学”之感,更是弱化了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地位。
(四)专业背景师资较为匮乏
俞旭、朱立曾对我国大陆50所新闻传播院系的负责人和资深教授做过一个调查,结果表明:(1)对新闻传播教育不满意的占76.67%;(2)认为师资短缺的占63.33%;(3)认为需要提高师资素质的占53.33%;(4)认为教学方法滞后的占50.00%。由此可见,我国大部分新闻传播学院缺乏具有高层次新闻传播理论修养及实践技能的师资,而师资是教育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且专业的师资队伍是培养优秀新闻传播人才的保障。反观当下,国内高校普遍实行的是以著作出版、课题立项、成果获奖为基础的教师职称考核晋升机制,重科研、轻教学己成一种惯性,加之目前新闻传播教师普遍缺乏新闻实践工作经验,而传媒业界与学界的缺乏沟通又严重阻碍了业界精英人士的流入,专业背景师资培养成为难题。
三、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改革路径探索
(一)培育全媒体人才理念
新闻传播教育需坚持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人才培育方针,以培养复合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为目标,通过有效提升专业素养、丰富知识结构,努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尤其对全媒体人才的培养,既要锻造有扎实的文字功底与职业精神的新闻传播人才,又要培育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掌握新媒体技术等运营方式的复合型产业人才。具体可借鉴引进现今较为成熟的案例库、工作坊等模式,此类平台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新闻人才向全媒体化转型、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提升等目标的实现,逐步受到部分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的重视。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自2002年建院起就已确立媒介融合式的教育理念:该院只在本科设立了一个新闻系,所有新闻系的学生都要学习“采、写、编、频、播、录”的全技能,把教学与实践合二为一,使实践真正成为教学系统的一部分。
(二)搭建高质量的教学实践平台
目前国内学界已经意识到,必须通过国际化课程、平台化实践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拓展其国际视野,搭建跨媒体、精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多功能、可扩展的教学平台。本文认为,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并重的模式,摆脱传统的低效率、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窘境。当前“部校共建、校媒共建”的培B模式发展迅猛,该模式更新了既有人才培养理念,促进了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的整合,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推动了传媒教育与新闻业界的有效对接。以笔者所在的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例,新闻与传播学院由辽宁大学与辽宁省委宣传部共建,学院注重增强新闻传播人才的实践能力,与辽宁日报报业集团、辽宁广播电视台、东北新闻网、沈阳日报报业集团、辽宁大学出版社等新闻单位常年共建实习基地。为了应对新媒体和“互联网+”的新形势,学院也推进了教学实践上的探索,在大数据挖掘、分析和融媒体等方面加大了人力物力的投放力度,帮助学生更快地融入新媒体时代。
(三)多元化学科教育设置
新闻传播的学科属性决定了其必须跟随时展趋势,及时更新课程内容,融合多学科多元化发展。如将现在的大数据、可视化、新媒体技术等加入到课程教学中去,融合社会学、心理学、经济管理学等多学科进行多元化设置。在各种新媒体技术不断涌现、传播手段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建立交叉学科培养模式,加强跨学科知识结构及跨媒体传播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学界共识。
表1展示了我国新闻传播学学科和专业目录的变化情况:首先,新闻传播教育学科和课程设置需根据时代变化进行不断调整,加快适应快速迭变的业界需求能力。其次,当前以“实战”为核心的应用型教学课程体系被越来越多的新闻传播院校所采用,重点加强专业基础教育和实验课程的融合,以实现专业课程改革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四)强化师资队伍管理与培养
教师的专业资质是教育的关键,新闻传播院系要建设拥有跨学科知识体系、跨文化教学思维、跨媒体融合技能的师资队伍。本文认为,首先,高校对教师的招聘需严加把关,同时注重对教师学术水准与专业思想的双向提升。其次,可适当调整评教制度,多聘请及引进业界优秀的媒体从业者,定期为老师们开展培训与学习交流活动,使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能够在学术理论与专业实践技术等方面得到提升。如邀请传媒业界精英人士走进校园,分享积累的实战心得体会。再次,高校还可以安排教师到业界媒体去挂职锻炼,最好能够获得上岗资格,全面提高高校新闻传播教师的实践水平。
在媒体氛围变化迅猛、产业竞争加剧、人才需求多元化的今天,新闻传播教育需时刻密切关注外部环境带来的传媒业态新变化,不断调整自身教育模式与方法,基于实践教育资源整合形成发展合力,从根本上提升学生适应社会及产业发展新需求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建新.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变化与新应对[J].新闻大学,2015(3):143-145.
[2] 徐君康.“融媒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2013(6):82-84.
[3] 莫凡.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人才需求与教育变革[J].科技与教育,2011(7):95-97.
大数据培训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职业院校;传统载体;网络载体;环境载体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9.074
1 优化提升传统载体
职业院校思政工作的传统载体,包括各种规范化的管理活动,如制度化、规范化的党团组织活动、“双文明”评比竞赛等,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要努力提升与优化。可以利用橱窗、黑板报等阵地,和举办主题报告会、文艺汇演、志愿服务等形式,将这些传统载体的内容丰富起来,形式活泼起来。寓教于活动中,藉以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主流和面貌、职业教育及学校的发展变化,以保证及时而正确的舆论引导。
近年来,学院着眼构建“全员参与、全程贯通,全面开花、全新格局”的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相结合,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与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相结合,与学生自身特点和成长规律相结合,与学生社会实践与服务相结合,与地域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思政工作的新途径。
职能部门牵头引领,管理干部用心推动。成立了主管教职工思政工作的党群工作部,以及主抓课堂教学的思政课教学部,在理论研究、课程设置和队伍建设方面精耕细作。强化管理层的“一岗双责”意识,以主动适应从严治党和改进作风新常态。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联系基层做到了常态化,经常深入到系部一线,和师生深入交流交心,了解其思想动态,把脉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提炼经验,梳理不足。
形势任务教育和量化考核结合。煤市持续不振,师生思想波动大。坚持主旋律,整合多声部。提出“稳中求进、固本培元、聚焦双效、转型发展”总基调,以改革转型为红线,以内涵建设为根本,以“明形势、知危机、提信心、强执行”为主题,通过政策理论学习和形势任务等的宣贯着力推动教职工思想转型;以提出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四点要求为基础,订立师德考核指标,建立师德示范岗,设立师德师风意见箱,开展学生评教活动;通过集中学习讨论宣传等途径,广泛开展师德教育,用伟大的中国梦和学院发展、个人进步的美好愿景把大家团结和凝聚起来。
摒弃单纯说教,思政工作虚功实做。着力把学院的思政工作和化解思想疙瘩相结合,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以“文明创建,建设和谐稳定校园”为抓手,多渠道进行舆论引导、智力支持和信息交流的同时,节日送温暖、金秋助学、结对子帮扶、教职工体检、大病医疗救助等温暖了教职工的心,“书香五月”校园文化艺术节滋养了书香气和学院味,“我的学院梦”金点子征集活动、庆“七一”系列活动、举办春季运动等,增强了教职工的民主参与度,提振了精气神,凝聚了正能量。
坚持立德树人,学生教育多轮驱动。以生为本、立德树人,坚持教书、管理、服务、环境、实践、文化育人相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学生工作人员的作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阳光心态;定期开办学生业余党校和发展党员前培训活动,增强爱国爱党观念;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素质拓展训练和开展就业指导教育,举办职业生涯规划比赛,让学生认识到“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的理想支撑作用;“道德讲堂”、“中华经典诵读”、“放飞梦想”主持人大赛等等活动,着力加强了学生的文明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发展。青年志愿服务活动长流水、不断线,以每年春季开学后的学雷锋献爱心活动为契机,扩展开来,延续下去,坚持走进车站、市场、残疾人学校和福利院开展扶危济困、助残慰老活动,共青团、学生会和各种学生社团活动也在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户外阳光运动、摄影比赛,等等,这些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激发了其参与的积极性。活动的有效开展及其展现出的蓬勃生机与潜力对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2 开发利用网络载体
国家大力提倡“互联网+”,网络越来越重要,甚至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思维、行为方式,传统的思政工作大可搭乘互联网之翼,在时代的天空翱翔。
正视网络时代的机遇和挑战。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全面性、综合性是优势,而虚拟、开放、难以掌握和监控又是新矛盾新问题。由于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活跃,观念超前,行事直率,敢想敢干;同时,思想素质相对较低,情绪不稳,心理波动大,行为好偏激,思想的功利性较强,容易受到不良诱惑,进入思想的空洞或死胡同,所以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是一把双刃剑,职业院校注重网络载体建设,着力拓展思政教育新空间的同时又要牢牢掌握网络宣传的引导权。
扩展网络的思政教育功能。互联网海量、快速、交互、生动。运用得当,可以让其成为民意的“晴雨表”、校园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促进学院事业良性发展。一直以来,学院校园网建设坚持“喉舌”作用,着力突出阵地、窗口和桥梁功能,坚持宣传政策和文化引领并重、舆论引导与思想教育并重、信息公开与互动交流并重、载体建设与条块管理并重,加大正面、成就、亮点、典型宣传的力度,唱好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加强网上信息监督,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供有力舆论支持,构建了和谐文明的发展环境。利用校园网努力做到思政教育和网络交往、学习、娱乐、购物四个结合,和受教育者平等沟通对话,及时把脉思想动向,做好活血化瘀的工作;加强学习内容设计,开设学习专栏、精品课程等,为师生学习提供高效便捷的途径,比如学院思政工作人员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媒介素养和运用新媒体的能力,确保了有效利用新媒体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思政课教学中,能积极发掘网络资源,更新教育素材,善于利用图片、动画等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生动,形式更活泼。寓教于乐,把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等教育内容制成生动形象的网络娱乐软件,增强了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研究网络消费的趋势、特点及消费因素,教育网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倡导健康文化消费,引导绿色消费习惯。
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门户网站经过几次改版后,栏目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大力宣传教学、招生、就业、资助等方面工作的新举措,并通过校内公告、党务公开等,保证师生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学习园地、文明创建等专栏让师生员工不断呼吸到新鲜空气,陶冶思想情操。出台《校园信息管理办法和》和《计算机及网络管理暂行规定》,健全了通讯员工作网络,建立新闻审核和竞争激励机制,安排专人加强动态维护,保证及时更新,并重视新闻稿的质量,从精从细从严从快,把好政治关、文字关、图片关,不断提高网络新闻质量,重时效、重实效、提高综合性,着力强化了网络宣传教育的话语权;完善网络宣传机制,打造数字化平台,通过资源“大数据”的集成分析,把握住网络宣传的主动权。面对多媒体和自媒体时代,学院注重面向手机移动的短、频、快的“轻阵地”建设,比如,建立功能性强的QQ群、开设公众微信号、论坛、开通微博平台等流行传播手段,动态及时地做好新闻报道及舆论引导工作,开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天地,方便快捷性使得教育效果倍增。
3 打造维护环境载体
环境教育是一种隐性的渗透性教育,是用间接的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变教育者直接的说教为良好环境对人的陶冶和影响,从中消除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相互之间的隔阂,减少受教育者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通过设置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对置身其中的人进行熏陶感染,寓教育于文化、科技、娱乐之中,以开发心智,培养能力,塑造性格,陶冶情操。
学院本着“结构得体,布局合理,色调和谐”的原则,以增强“系统性、传承性、辨识度”为目标,突出“固根铸魂、崇德尚能”的学院精神,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努力打造新颖的育人环境。
夯实硬环境,优化软环境。硬环境作为物质环境是基础,重视校园形象设计,让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化,实训基地和运动场地建设和管理、生活环境和公共场所建设体现了职业学校环境建设的专业和职业特色。软环境是精神上的飞扬。进行校园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企业文化理念,设计布置教室、装饰学生公寓、图书馆进行功能板块分类、实训基地和教室走廊墙壁的装饰等,有德、劳、勤、学、能、廉、美等的牌板阐释,有本校的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优秀毕业生、大赛获奖选手的形象展示,让其网上有名,橱窗有像,电视有声,并融入了名家名言和温馨生动的提醒语,综合载体的运用,体现了深邃旷达、高雅厚重、丰富活泼的基调,不断刷新视觉形象的整体冲击力。倡导“学习改变命运,技能成就未来”,在宣传教育中有机融入了企业文化,精心设计建造了紫藤文化长廊、仿古亭、荷塘雕塑等,花草树木、雕塑亭台错落有致,搭配得当,典雅庄重,渗透了“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企业文化元素,给学生以艺术享受和思想启迪。在精神性突出的软环境的打造中,着力体现了团结向上的校风学风、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高效严明的规章制度、丰富雅致的校园文化。以美化人,以德育人,软环境与硬环境配合补充,渗透支撑,共同发挥着陶冶人们心灵的功能。
优化小环境,融入大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小环境相互支撑、相互影响。学院注重利用好传统舆论阵地,也着力打造以职工之家、家长学校、业余党校等为主体的培养阵地。特别注重发挥关工委的独特育人作用,近年来,关工委陆续开展了“理想点亮人生”、“感动中国人物”、“安全避险”、“成长驿站”、《二十四孝》、《弟子规》等内容丰富的理想信念和爱心感恩教育,有个别和集体座谈,有一对一和多对一帮教,有主题报告。每次听完大课后,同学们纷纷拿起笔来写下心得体会,感触颇深,入脑入心化行,效果很好。在优化小环境的同时,延伸利用好以淮北市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南山汉文化博物馆、刘开渠纪念馆、石榴博物馆、南黎“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公园、时代公园“廉政”清风苑,桓谭廉洁文化主题公园、法制广场为主体的文化娱乐阵地。学院通过内部文化阵地建设,和目的性强的外部搭船出海,寓教于乐、寓教于游,营造了浓厚的思想政治工作氛围,环境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思想政治工作也要结合本身特点,把握科学发展规律,在载体创新、协调发展、文明绿色、开放共享等方面有所作为。作为职业院校的思政工作者尤其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前进和科技的进步,去选择不同的适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尽快改进一些传统的载体,并着力发掘一些新的载体,更好地适应和开展思想政治文化工作,努力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素养和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