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徒工合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徒工合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徒工合同

学徒工合同范文1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制度基础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2-0071-04

为了创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模式和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我国正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的改革和试点。教育部于2014年、2015年先后颁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标志着由教育部认可的全国范围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启动。尽管此前部分院校从实践层面进行了自主探索,但无论是参与的广度还是深度都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学徒制的界定比较模糊,企业主导作用发挥以及相关配套制度缺失,如何从深层次推进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开展值得深思。德国现代学徒制作为世界职业教育的典范,为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德国现代学徒制发展现状

作为世界制造业强国的德国,不仅其制造业竞争力在世界遥遥领先,而且其失业率较低的劳动力市场也被世界所称赞。据相关统计,2014年德国年轻人失业率为7.7%,低于欧盟28国失业率22.2%[1]。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发展。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也可称为“现代学徒制”。德国现代学徒制在其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德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德国社会的广泛青睐。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统计,2012年约65%的高中阶段毕业生接受了“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2]。

德国企业在“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德国企业通过提供学徒训练岗位,与学徒工签订培训合同,参与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2013年,德国新签订了529 542份学徒合同,主要分布于工商业领域,占比为59.9%,其次为手工业部门,占比达27%。从企业参与数量来看,2013年德国有437 721家企业参与了学徒制企业培训,占比达20.7%。由于德国企业参与学徒制职业教育需要得到国家的资格授权,据相关统计,2013年德国被授权有资格参加学徒制培训的企业占56%。如果只考虑有资格参加学徒制训练的企业,企业参与学徒制培训的积极性比较高。2013年参与学徒制培训的企业占具有资质企业的51%。从总体数量上看,参与学徒制培训的企业主要以小型企业为主,但从参与企业所属的类型来看,大中型企业参与程度较高,2013年,83.2%的大型企业参与了学徒制培训,而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分别为67.6%,44.7%和12.9%(如下页表1所示)。

二、德国现代学徒制的历史演变

制度变迁理论告诉我们,制度的创新与产生不是与历史完全割裂的,而是会延续制度体系中的核心元素[3]。在制度形成过程中,时间和次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要了解德国现代学徒制的形成,必须首先从其历史演化的角度去探究。德国现代学徒制是在传统学徒基础上演化形成的,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手工业学徒制阶段。在德国学徒制演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一个独立手工业部门的存续,它被正式且合法地赋予了学徒工技能培训及技能资格认证的权力。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德国政府不断通过立法手段赋予手工业部门在学徒培训领域的权力。比如,1881年出台的一项规章,赋予手工业行会的权责包括“学徒制的管制、学徒工职业技能及职业伦理的培养,雇主与学徒工之间冲突的仲裁……”,1884年和1887年先后两次修订《工业行为手册》,扩大了手工业行会关于学徒制的职责,规定其“拥有学徒工的唯一雇佣权”。1897年《手工业保护法》的颁布更是起到了关键作用,手工业协会被赋予了更大的学徒制管制权力,为组织化的手工业部门所控制的学徒培训创立了一个制度框架。新法律赋予了手工业协会准公共权力,有权在学徒招生数量、学徒培训内容、技能资格认证、学徒培训质量等方面进行管制。这个具有组织化、准公共性及强制性的体系为手工业企业雇主与学徒之间达成可信承诺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一时期手工业部门成为学徒技术工的主要培养者,据一项调查显示,1907年仍有46.5%的学徒工来源于手工作坊[3]。

第二阶段是工业化学徒制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工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得到前所未有的增长。手工业部门培训的学徒工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满足不了工业发展日新月异的技术需求。为了应对手工业学徒技能培训带来的不足,一些大型机械制造业和金属加工企业开始制定企业内部技能培训战略,不同于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技能培训模式,这些企业建立了培训车间,大规模地对学徒进行培训。但由于没有与手工业协会类似的权威组织或机构为工业培训提供技能资格认证,这些机械制造企业的学徒制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为此,由这些工业企业组成的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开始了与手工业协会关于技能资格认证权的争夺,并不断完善学徒工培训的模式。为了加强工业技能培训,1908年成立了德国技术学校委员会(DATSCH)。在VDMA的领导下,DATSCH对工业学徒制培训进行了标准化改革。20世纪20年代,制定了标准化工业学徒合同,出台了行业技术标准目录,编制了标准化的培训材料,培训材料中详细列示了多种工业行业的培训课程设置,极大地推进了学徒培训的技能标准化和系统化。在工业部门带动下,手工业部门学徒制培训也开始向标准化、系统化转变。在纳粹时期,工业部门和行业协会得到了负责管理和认证学徒培训技能的嗔Γ在学徒培训中建立了一个标准体系。

第三阶段是现代学徒制阶段。德国学徒制现代化的模式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在20世纪60年代通过《职业教育法》实现了制度化和法制化。现代学徒制相比传统学徒制,除了前面工业化阶段提到的标准化外,典型的特征有两个方面:一是实现了与现代教育的结合。德国产业部门在扩大企业自身学徒培训的同时,认为年轻学徒的培训也属于社会公共物品,因此社会应该承担其成本,并试图说服国家增加投入以分担培训成本,将培训部分内容放在职业学校进行。随后开始了由企业独立提供学徒培训向企业与学校共同负责的学徒培训模式的转化,形成了“双元育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二是管理的制度化和法制化。随着学徒制涉及的范围和层次越来越广,德国逐渐开始从国家层面对学徒制进行管理。1969年,颁布《职业教育法》,从法律最高层面为职业教育提供制度保障。1981年,颁布《职业教育促进法》,进一步完善了职业教育相关制度。为了应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结构性变革引发的职业教育世界性变革趋势,德国制定了新《职业教育法》,新《职业教育法》的颁布使德国现代学徒制的制度化和法制化更加完善。

三、德现代学徒制形成的制度基础

(一)投资成本共担制度

投资成本共担制度是德国现代学徒制形成的重要保障。目前,德国现代学徒制已形成了企业、政府、学徒共担的投资制度。企业是现代学徒制投资的主要主体之一,企业承担的成本主要包括学徒的补贴、社会保险费、企业培训人员经费、培训管理费等。有些产业部门成立了教育总基金,用于本部门所有参与现代学徒制培训企业的成本,还有些产业部门是企业各自负责自己培训学徒所花费的投资成本。2007年,企业培养学徒的总花费达到147亿欧元,2011年则达到了238亿欧元[4]。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也是现代学徒制投资成本的重要承担者,其对职业教育的资助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直接承担和间接承担。所谓直接承担主要是政府直接为职业教育提供资金支持,提供的资金支持主要用于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工资、教育教学管理的设备和设施等。2011年,政府职业教育经费投资达到79亿欧元,远低于企业花费。间接承担投资成本主要表现为政府通过对企业的经济产业政策优惠鼓励企业参与学徒制培训。如企业雇佣一个至少一年未找到培训公司的学徒,将会得到6 000欧元补贴[4]。有些州政府还通过提供优惠贷款、承担学徒交通运输费、允许企业税款抵扣等方法为参与学徒制培训的公司提供财政支持和相应鼓励,减轻企业学徒制培训的成本负担。

在长期的学徒培训期内,学徒通过低工资的回报也承担了部分培训成本。从表2中可以看出,尽管学徒工在学徒期间每年获得的报酬是逐渐提高的,但是相对而言其工资是较低的,在学徒期间的前3年,工资是低于非技术年轻工人的。

(二)集体谈判制度

集体谈判制度是德国现代学徒制形成与发展的社会政治基础。德国的集体谈判制度促进了规范、良好的劳资关系的形成,保障了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和企业间的良性竞争,同时也促进了德国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和良好竞争秩序。集体谈判制度主要源于工会与雇主协会两大力量的介入。德国的工会在现代学徒制演化过程中一直是比较重要的介入力量,同各种行会、企业主等不同利益团体进行博弈,作为学徒和技术工人利益的代表争取现代学徒制权限。工会与雇主不仅在学徒工资、学徒工培训的数量、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培训的期限等方面与雇主协会进行协商,同时还就企业员工的工资、劳动时间、健康保护以及企业裁员等情况进行谈判,维护学徒工和员工的利益。虽然雇主行会是一种自治性组织,但具有较高的行业权威性,对劳动力市场的管制具有准公共性权力。工会、行业协会等建立的集体谈判制度得到了德国法律的保障,谈判不仅具有法律效力,而且在明确的法律框架内呈现出高度规范性。德国的集体谈判制度是一种适合理性化市场经济需要的民主化管理方式,通过经济决策参与、劳资集体协商等方式,在缩小工资差距、限制劳动力市场流动及避免企业间恶性竞争等方面对学徒制的现代化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3]。

(三)多方参与协同治理制度

德国现代学徒制治理是多方参与的过程,不仅涉及教育部门,而且也涉及经济部门。多方参与治理结构可以归结为“三层双元”特点,如下页图1所示。第一层次是联邦政府层面。涉及的部门主要包括:联邦职业教育与研究部(BMBF)、联邦经济与技术部(BMWi)和联邦劳动与社会部(BMAS)。其中联邦职业教育与研究部是最高的主管部门,负责职业教育总协调和法案政策的规划。其下设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具体负责职业教育研究、政策制定和执行。2006年组建了由商贸工会、雇主代表、研究人员代表及联邦代表等多方利益代表组成的职业教育改革委员会,负责研究职业教育发展并提出建议。联邦经济与技术部、联邦劳动与社会部分别负责企业职业教育目录的制定和职业指导。第二层次是地方和行业层面。各个地方(州)文化部负责学校教育,制定学校使用的职业教育框架及教学计划,负责对学校教学的监督。行业协会主要为参加学徒培训的企业提供指导并监督企业培训的执行,登记学徒合同,组织安排最终的职业资格考试,具有准公共权力。第三层次是企业和学校。企业和学校分别为具体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两个主体。其中企业担负主要培训责任,按照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条例》中的企业职业教育框架教学计划实施实践教学;学校根据学校职业教育框架及教学计划实施理论教学。

在德国现代学徒制中,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方利益主体参与程度比较高,各行为主体的职责在职业教育法律中有明确的分工,各利益主体沟通协调制约机制比较健全,既能确保企业的短期需求得到实现,同时也能确保现代学徒制的教育目标和经济目标的实现,使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之间的利益达到均衡。

(四)重视技能和工匠的社会文化制度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发展的内生动力源。文化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对人们的行为方式会产生较强的约束力。德国现代学徒制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对职业技能和工匠的尊敬以及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现代德国对工匠的尊重得益于中世纪“工匠师傅”极高的社会地位。在中世纪,德国的手工业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工匠师傅是当时手工业生产的主导者,在社会中具有极高的威望和特权,人们表现出对工匠师傅的青睐,成为一名工匠师傅是当时社会市民阶层的愿望,并为此而自豪。这可从19世纪上半叶德国作家路德维希・蒂克的小说《青年木匠师傅》中木匠莱恩哈特的话得到印证:我总是想让人们的日常用品既实用又美观,这样有教养的人就不用再添置别的东西了,我为此感到荣耀[6]。德国对技能和工匠的敬重使职业教育,尤其是现代学徒制思想根植于德国社会,并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

参考文献:

[1]Tamás Sós.The European Dimensions of Vocational Training[J].Acta Technologica Dubnicae,2015(3):26.

[2]姜大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再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3):5-14.

[3]王星.技能形成的社建构――德国学徒制现代化转型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2015(1):184-198.

[4]Kathrin Hoeckel,Robert Schwartz.Learning for Jobs OECD Review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C].OECD,2010:11-13.

[5]凯瑟琳・西伦.制度是如何演化的:德国、英国、美国和日本的技能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71.

[6]管克江.德国百年老店与工匠精神[N].人民日报,2015-03-24.

学徒工合同范文2

【关键词】教学途径;师生;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构建和谐的教学关系,是摆在我们每个教师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我们参与了和谐学校文化建设与课程有效教学途径、方法的策略研究,旨在运用和谐教育的理论,站在高中课程有效教学的角度来思考如何实现学校的和谐文化建设。课题研究中,我们始终把立足点放在教学和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上;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把生长点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通过二年来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探索实践了“和谐有效”的教学途径。

一、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班级是上课教学的主要场所,也是和谐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谐的班级学习氛围和高效的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心理学研究证明,自然环境、社会现实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优美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热爱学习的情感,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二、开展实效的教研活动

课题开展以来,课题组逐步认识到必须挖掘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中的和谐元素,这是实现课程有效教学的前提。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人文环境,决定了学生之间的差异,认同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分层要求,提出具有鲜明个性的学习目标,这样,教学活动才是有针对性的、和谐的、有效的。

在校长的支持下,我校固定在每周二的七八节进行教师的集体备,要求每个备课组的教师集思广益,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体会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中蕴含的教学理念,备出高质量的课。几年来学校坚持每周三的七八节开展校本研究活动,转变教师观念,提高对和谐有效教学的认识,采取专家引领、集中辅导和自主研修相结合的方法。同时,还开展了听课评课、教学研讨、教学反思等活动, 2010年以来组织了组内公开课、青年教师“达标课”、高三复习示范课、青年教师说课大赛、骨干教师示范课等活动,广大教师热情参与,他们认真备课,巧妙构思,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的个性化在课堂中得以体现,多姿多彩的个性特点在活动中得到张扬。活动中领导深入、教师参与,教研组长在公开课结束后组织教师评课,教师相互交流,达到了教者有所感,听者有所悟的目的。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古语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才会体会到老师的付出、老师对他们的关爱,才会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尊敬老师,体谅老师,更会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和老师密切配合。学生爱老师,老师也会想方设法地教,不厌其烦地讲,多辛苦也不计较。由此可见,教育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只有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教学才能和谐和高效。

课题开展以来,实验教师用心去真诚地与学生交流,在精神上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如李平老师班里有一个男生是班级有名的“捣蛋鬼”。李平老师采取的做法是只要他的学习有一点点的进步就给予他及时表扬、激励。让他感到老师在时时关注他、关心他。他也体验到了进步,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自信。

高中生有高考这个重担压着,他们的神经时时处于紧张的状态,这样他们就难免犯下一些错误,教师在批评学生前,一定要先了解事情的全部过程,倾听不同人的阐述,综合分析后再提出批评教育,否则往往会因误会而使学生口服心不服,这就需要老师的耐心工作,用耐心去让学生迷途知返。

四、陶冶向上的学生情操

一个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家庭里,每一个人在学习上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鼓舞,这个班级的学习氛围才是温馨的、和谐的;因此和谐的生生关系对有效教学至关重要。

课题组成员王丽老师时常利用每周的主题班会课增强班级学生的凝聚力,开展了“学先进、做先进、争先进”,“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系列的主题班会;在增强集体荣誉感方面,开展了“班集体在我心中”,“我爱我班”,“我为班集体做好事”系列的主题班会,加强了学生的学习竞争意识和爱班意识等。

课题组成员马永姝老师在管理本班学生过程中采取了加分而不是减分的办法,每天坚持表扬学生,在自主管理的氛围中,最调皮的孩子被推荐当上了队长,最爱说话的往往是提醒队员不要说话的一个,最爱拖欠作业的也会因为失去给小组加分的机会而后悔。

五、打造和谐的人文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的心灵深处存在着使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因此,和谐的课堂教学应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需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只有充满人文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才是有价值的课堂,才是师生生命延续的课堂。

和谐的课堂应该是学生自由发展的天地,强烈的表现欲望是孩子们的天性,我们整天面对的是天赋迥异的精灵。所以,我们不能用成人的“规矩”去抑制他们的创新思维火花。课堂上,松开手,放宽心,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去领悟。

六、建构探究的教学模式

学徒工合同范文3

[关键词]工学结合 现代学徒制 专业课 创新教学模式

学徒式教育是一种传统的职业教育形式。现代学徒制实行企业和学校结合交替式培养的模式,学生具备双重身份:即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就是通过师徒合同将企业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的一种职业教育培养,是一种古老的教育形式。

一、现代学徒教育模式

现代学徒式教育是一位师傅每次收三、五个或最多不超过10个徒弟,与学校班级制的形式相比,好像原始、低效;但师徒方式在教授实践操作技能方面,无可替代,恰能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当今中国孩子最缺少的,莫过于实践的真知与动手的技能,而学徒教育能教给他们这些。让古老的学徒教育的形式在新时代重焕青春。

现代学徒式教育依靠企业中的实践与学校职业教育中的理论学习密切结合。每周1~2天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4~5天在企业实践学习,理论课与实践课课时之比约为3∶7或2∶8。理论学习时间之短,要求专业课教学必须整合一切教学资源,以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和专业技能为本,突出实践性,大胆地创新教学模式。

现代学徒教育模式的特点,第一、现代学徒制教育同就业有着更密切的联系,学生“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目的非常明确,就业前景明朗,大部分学徒工毕业后能被原企业录用。

第二、实训内容有社会合伙人共同制定,适应企业的需要,突出对学徒工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真实的生产环境及先进的设施设备,学生能更早地接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第三、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缴纳学费,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期间不但不缴纳学费,而且还享受学徒工资,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经济独立性,这也是现代学徒制培训具有吸引力的原因之一。

二、现代学徒式教育与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区别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大多数专业课实践性较强,抽象概念又多、设备及工艺装备结构复杂、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表达、教材中实践性强的内容放到实习实验、课程设计中去完成,把抽象的知识由模糊变清晰,这样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现代学徒式教育是一种组织化,系统化得社会行为, 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学徒式培训也在各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改进。学徒式培训注重上手能力的培训,强调要通过工作进行学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行交替式培训和学习。学生在学校学习完全真实的工作流程,工作中怎么做课堂上就怎么讲,培训是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进行,由双师型、项目经理型老师指导授课学习。学习时间就是工作时间,一切按企业员工的要求来约束学生,让学生在受训期间就体会到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操作运转模式。

三、现代学徒式教育的基本要素

1.国家,学校除了给予学徒式培训以道义上的支持外,还要给予制度,法律上的保障,系统的管理体制已取代过去约定俗成的规矩成为调整师徒关系的基本准则。学徒式培训实行交替培训和学习。芬兰,英国等国家都有这种培训的实践。

2.师资队伍的数量、质量与结构不能满足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学校的实训实习条件、职场环境亟待完善,职业精神培养亟需加强。专业技能和项目经验,是企业选才最为看重的,也是职业教育今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要想在较短时间内,迈过“经验”这道坎,实现与企业的对接,选择专业的技能训练至关重要。为此,学徒式培训模式也被称为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金钥匙。

3.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制定后,采取好的学习方式也很重要。高职教育作为一种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光靠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有师傅领进门,才能真正实现专业技能的融会贯通。所以,现代学徒制的优势开始凸显,这是源于德国的一种先进职业教育模式,是由资深的工程师担任新进者的师傅或者指导者,手把手地传授实践经验,从而达到最高效的教育效果

四、“学徒”与“学生”的区别

从字面的含意来讲,“学徒”与“学生”有较大的区别和不同,从传统的意义来看,“学生”主要是在课堂学习书本知识,偏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学徒”主要是在作坊学习技能知识,偏重于动手能力的掌握。目前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大多缺少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学校办学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学徒制”是“中国”的“学徒制”,它不同于德国等国家的“学徒制”,要符合中国的国情、办出中国的特色。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着如下主要问题:无法迅速适应岗位要求;动手能力差、完成不了工作任务;实践经验缺乏、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团队工作经验、沟通能力不强;对职业活动能力欠缺、责任心不强;缺乏工作实际应用能力;专业能力不突出、不精专;在工作过程中很难解决实际问题。学徒式的培养其实是做学教一体化的培养,因此“中国现代学徒制”是培养技术与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手段和有效途径。

五、现代学徒制教育的基本思路

把实施现代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区别于学历教育的基本特征,大力推动现代学徒制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实行。职业教育注重专业性,它不同于学历教育,应当具有明显的专业性和方向性,而其专业性和方向性还必须与区域经济乃至企业、行业的发展相协调,并且要相当细化。职业教育强调专业技能、专业技术、专业技巧的培养。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在真实岗位环境中长期磨练、养成的条件。现代学徒制度能够提供的正是这样的条件,这是普通学历教育和目前职业教育的实习、实训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优越环境。随着我国各个产业的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技术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诸多领域的运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对一般劳动者的素质要求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仅仅会操作、能操作、懂技能的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专业技能和专业技术必须依托一定的专业理论,才能在最广泛的范围内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现代学徒制是以具备相当的专业理论水平的职业教育学生为基础的,他的职能与目标就是技能、技艺培训,突出的特色是其实践性。所以,现代学徒制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是一种具备高素质的技能型、技术型人才,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能够使学生具备“零距离就业”的能力。

将现代学徒制纳入职业教育体系是推行“双证书”制度的有力支撑,也是克服企业人才招聘员工要求应届毕业生有工作经验的“无理性”的关键。

现代学徒制教育需要与大型企业联合举办职业教育,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专业化、规模化程度都是最高的,因此,它们提出的人才需求目标最有规模经济的特点,这就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强劲的内在动力。如果能够全面实现现代学徒制与职业教育体系的整合,那么,现代学徒制与职业教育体系的整合就必将成为职业教育的主流。

现代学徒制教育不仅适用于普通学历教育,同样也适用于其他求业人员。所有求业人员在发现自己的素质与就业岗位要求存在差距时都可以方便地参与到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的学习中来,通过学习获得职业资格,获得方便的就业途径。所以,现代学徒制教育将是国民教育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张振新,吴庆麟.情境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5年01期;

[2]劳动保障部培就司赴澳考察团;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J];中国培训; 2003年05期;

[3]汤丰林,申继亮.认知学徒制与我国新课程背景下的师资培训[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年02期;

[4]韩耀东.学徒制改革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现代技能开发;1997年07期;

[5]李建军.论传统学徒制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启示[J]; 当代教育论坛; 2003年03期;

[6]张琦.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认知学徒制视野[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学徒工合同范文4

怎样处理好政治和经济的关系,搞好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的同步科学发展,这是企业党务工作者的基本功,也是政工干部和生产管理干部共同关心的重要课题。早在上世纪50年代,同志就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它是要结合着经济工作一道去做的,不能孤立地去做”。但直到现在这个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要么“两张皮”,各搞各的一套;要么政治就是一切,完全代替经济工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之后,我们注意了探索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同步科学发展的新途径。开始,从形式、方法上考虑得比较多,也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比如“四同时”,就是在布置生产任务的时候,同时进行思想发动;在组织实施的时候,同时开展立功竞赛;在检查工作的时候,同时调查员工的思想动向;在总结工作的时候,同时表彰好人好事。随着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开发型过渡,企业的经营思想、管理体制、企业结构、分配制度等都面临着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在这种新形式下,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的同步科学发展,必须赋予新的内容和新形式,进行新的探索。

一、党的方针、政策和企情结合,探索有自己特点的办企业路子

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正确贯彻,这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根本任务。而要把这项任务落实好,着急在于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企业的企情紧密结合起来。党的方针、政策是根据普遍情况制定的,不可能考虑到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只有当它和企情紧密结合的时候,才能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发挥它对企业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因此,在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同步科学发展这个总课题中,党的方针、政策和企情结合,对企业是起决定作用的。这个同步科学发展搞好了,才能保证企业沿着正确的方向胜利前进。

二、先进的技术、管理和与其相适应的思想结合,灌注对企业现代化长期起作用的意识

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企业,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如果没有先进的思想意识去适应它,也不能发挥应有的效力。随着企业由生产管理型逐步向生产经营、开发型过渡,企业的生产力发展了,要求有新的观点、新的意识去适应它、巩固它、促进它。

三、“创、建、做”活动是把企业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同步科学发展的新形式

要实现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经常地、有效地科学发展,需要一种相对稳定的形式。长期以来,我们常常苦于找不到这样一种形式。近几年,中央大力提倡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并把它作为一项战略措施提出来,使我们深受启发。我们要在企业中开展“创文明企业、建文明家庭、做文明职工”的活动。又进一步发展到创建文明矿区。通过“创、建、做”活动,从企容企、文明生产、现场秩序到员工的精神面貌、家风,作风、社会风气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大提高了整个企业的文明水准。而更为可喜的是,通过实践,我们终于找到了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的这样一种新的形式。

“创、建、做”活动,能把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有机地融合为一体,而不是机械地联在一起。在企业,员工最基本的活动是生产。人的思想觉悟、道德情操、主人翁责任感,主要反映在劳动态度、执行纪律、遵守制度上,反映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特别象我们这样的现代化煤炭企业,生产过程本身就要求必须文明。而这些文明归根结底都要靠人的精神文明保证。“创、建、做”活动的好处就在于它不局限于对员工举止、言谈、仪表等一般的文明礼貌要求,而是深入到企业各项经济活动中,把劳动纪律、工艺规程、工作规范、现场秩序、环境卫生等等,同对员工文明礼貌、道德修养方面的要求结合在一起,用文明企业(车间、班组)建设标准和员工守则的形式确定下来,依靠群众性的创建活动去努力达到目标,并从上到下建立了包括检查监督、信息反馈、严格考核、有奖有罚和各级责任制在内的文明企业建设保证体系,使“创、建、做”活动纳入到科学管理的轨道上来。这样做的结果,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资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统在一起了,很难分清有哪个是单纯的精神文明建设,哪个是单纯的物质文明建设,哪个是单纯的政治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既不是“两张皮”,也不是一般的“混合”,而是“化合”,是通过文明生产这个环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了。

“创、建、做”活动,不仅能够把文明建设渗透到生产的全过程,还贯穿到每个家庭,扩展到八小时之外,扩展到社会生产领域中去。因此,它能最大限度地占领空间和时间,将广大员工和家属都吸引到三个文明建设中来。正像有的同志所说的那样:文明建设无所不在。特别是员工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它的文明程度如何,直接影响企业文明和社会安定。调查失足青年犯错误的原因,相当一部分可以找到家庭影响的因素。为此,要制订了包括夫妻关系好、邻里团结好、教育子女好、赡养老人好、计划生育好等五条文明家庭建设标准和竞赛评比办法,在广大员工特别是女职工中开展建文明家庭活动,要年年选树文明家庭标兵,年年“三八”节搞总结表彰,从而出现了千家万户争当文明家庭、建设文明家风的热潮,涌现了一批精心侍侯瘫痪病人的好妻子、好丈夫,善良贤惠、侍奉老人的好媳妇,抚育孩子赛过亲娘的好继母,教育子女成才的好家长,亲如一家的好邻居,相敬如宾的好夫妻。(下转223页)(上接221页)要在创建文明家庭的基础上,在家属宿舍区创建文明栋号、文明街区,文明窗口的目标,争取把矿区宿舍建设成为企业的文明区。随着文明建设活动进一步扩展到社会上,新的企风、家风、校风正在形成,青年员工的犯罪率明显下降。文明家庭活动开展得好的单位,职工犯罪率减少。“创、建、做”活动在移风易俗,改变社会风气,树立新的道德风尚中直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创、建、做”活动的实践给了我们新的启迪:在改革的新形势下,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的同步科学发展是不只是一个方法问题,也是一种建设。结合的结果,就是建设的成果,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三个方面融为一体结出的丰硕果实。而这些果实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管理面貌一新的文明企业,团结和睦的文明家庭,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的文明标兵,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的花园,点缀花坛草坪的街道,清洁舒适、服务周到的食堂,整齐划一、款式新颖的企服、校服、工作服……这些成果摆在那里,像耸立着的一座社会语言文明大厦,反过来给千万员工积极的影响,消除那些不文明的因素,促进它们向文明的方向转化,推动三个文明建设的开展。建设―成果―更广泛的建设―更多的成果,这个良性循环,使三个文明建设的成果像流雪球一样,越来越多,推动企业和员工一步一步地向三个高度文明的目标攀登。

学徒工合同范文5

国营企业职工劳动合同书

职工姓名:

单 位:

根据吉林省《国营企业全员劳动合同管理试点工作方案》和我厂全员劳动合同管理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经延边新华印刷厂法人代表与 共同协商,双方同意签订本劳动合同书,其内容如下:

一、合同期限:自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共 年 个月。

二、试用期限:自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 年 个月。

一、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及劳动条件

1.本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和一周一休制。

2.铅印、商标车间生产岗位实行常年两班制生产,华泰造纸厂实行三班连转制,其他工种实行一班制生产,但遇到紧急任务时,本厂可以组织加班加点,并支付合理加班费。

3.铸字、拣字、排版、纸型、铅版、照相制版等有害职工身体健康的工种,均有通风排气等防护措施,并享受相应劳动保护。

4.除排版、装订外基本上都是机械化、半自动化操作。

5.本厂根据生产、工作需要,按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为职工提供必需的安全、卫生的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

二、企业的权利和义务

权 利:

有权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和国务院的《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以及我厂《职工奖惩条例》的有关规定,对职工进行管理和奖惩。

义 务:

1.对职工要进行国家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社会治安、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等教育。

2.对职工要进行技术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素质。

3.加强劳动安全与保护,不断改善劳动条件,保证职工的身体健康。

4.尊重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职工的权利和义务

权 利:

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享有同等的工作、学习,参加民主管理,获得劳动报酬、政治荣誉、物质鼓励及享受劳动保险福利的待遇。

义 务:

1.努力学习政治文化技术,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技术水平。

2.热爱本职工作,服从分配,努力完成生产工作任务。

3.遵守国家的法律、法律和有关政策及厂内各项规章制度。

4.爱护公共财产、机械设备、生产工具,节约原材料、能源。

四、劳动报酬及保险福利待遇

1.试用期工资: 级 月 元。

2.学徒工资:第一年 月 元。

第二年 月 元。

第三年 月 元。

3.转正后工资: 元。

4.定级后工资: 元。

5.调资晋级:

6.保险福利待遇。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并结合我厂实际情况执行。

五、劳动纪律

1.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学徒工合同范文6

自2008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澳大利亚学徒人数陡降,新学徒制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情形下,澳大利亚政府决定汲取他国经验,振兴本国的新学徒制。首先分析了澳大利亚学徒人数在经济危机时期减少的原因,介绍了澳大利亚新学徒制是如何借鉴他国经验,以及对本国复兴学徒制的挑战,最后阐述了澳大利亚新学徒制的复兴对我国学徒制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

澳大利亚;新学徒制复兴;借鉴与挑战

1998年1月,澳大利亚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施行了“新学徒制”(NewApprenticeship)政策,旨在帮助就业青年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同时也帮助失业者重返劳动力市场(易烨,2013)。然而,自2008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澳大利亚学徒人数陡降,新学徒制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情形下,澳大利亚政府决定汲取他国经验,对本国新学徒制进行改革,提高学徒数量及质量,振兴学徒制,从而保证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要求。

一、澳大利亚学徒制人数减少的原因初探

2009年1月,澳大利亚政府委员会学徒制工作组代表委托该国组织劳动力研究中心,对当前经济衰退现象与学徒制人数减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项调查。该调查发现,澳大利亚学徒制不仅在人数上陡降,同时质量上也有大幅度的滑坡。学者和专家一致认为:经济衰退的确影响了学徒制的发展,但另外一个可能对雇佣学徒造成负面影响的因素是雇佣合同所长期性特点。我们都知道在经济危机时期,雇主会紧缩培训支出。另外,调查还发现,学徒制的本质及雇主对学徒的长期义务也是企业短期学徒人数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澳大利亚,由于雇佣合同安排并没有为学徒提供太多保护,这些合同最先被解除,随后学徒被解雇,自然在经济危机时期学徒数量也大幅下滑。

二、他国经验借鉴

澳大利亚政府为了刺激学徒就业率,不断地学习和借鉴爱尔兰、德国、美国等其他国家学徒制改革经验,以此振兴本国新学徒制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一)采取临时性举措在经济危机发生时,大多数国家采取了临时性的措施,如替代性就业资源、培训与继续教育和设立冗余学徒注册机构等。利用这些临时性措施能快速解决一些学徒的失业问题,保证社会经济在短期内正常运行。1.寻找替代性就业资源。2009年1月,爱尔兰政府实行以雇主为中心的冗余学徒循环计划。该计划直接针对建筑行业工作,如砌砖业、电力装配,铅管业和泥浆业的过剩学徒。该计划致力于为过剩学徒提供完成学徒期在岗培训的机会,以此他们能获得完成之后的离岗培训或整个学徒期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在这一计划下,爱尔兰国家培训管理局鼓励雇主雇佣过剩学徒,尽管现阶段学徒正在接受离岗阶段的培训。雇主承担了对雇员培训和评估的责任,需要按照统一的市场价格来支付学徒工资。反之,培训管理局承担就业成本(每周340欧元)。该计划当时预计通过投入400万欧元,可以解决500名冗余人员的再就业问题。爱尔兰培训管理局采取的第二种举措致力于在欧盟国家范围内为过剩学徒寻找工作。通过这一举措,爱尔兰过剩学徒获得了欧盟委员会的帮助,为这些冗余学徒们在欧盟成员国找到了替代性的工作。40名学徒被安置在德国和芬兰公司,之后人数在未来几年也有所增加,为爱尔兰国内的剩余学徒开辟了一条替代捷径。2.培训与继续教育。对于那些未获得替代性就业的过剩学徒,爱尔兰国家培训管理局特别开展了专业培训和教育项目。这些培训计划致力于提高他们再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前景。项目之一为学徒提供技能再训练。这些技能是短期的和专业的绿色环保技能,如可持续能源、绝缘技术和能源率的建立。另外一个计划集中于高等教育,如大学和技术学院。3.设立冗余学徒注册机构。尽管经济衰退,但是仍然有约三分之一的雇主仍然在雇佣学徒。为了方便雇佣过剩学徒,可以设立相关的冗余学徒注册机构。当雇主有招学徒招收需求时,鼓励他们雇佣已经在注册机构注册的学徒,这样大大节省了雇主和学徒相互对接时间。4.其它临时性举措。除了爱尔兰政府高效、快捷的临时性举措,其它国家也推出了相应的应急措施,如在德国,由于能够提供学徒制的企业紧缺,在2008年中期,政府开始出台企业临时补助措施,鼓励企业雇佣失业学徒。假如一位雇主吸纳一位学徒,并为期3年,每位雇主能得到4000到6000欧元不等的补助(取决于职员的收入)。然而,对于学徒而言,其要求至少接受超过一年的培训才能得到政府的补助。英国政府在建筑行业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以帮助冗余的学徒寻找新的雇主,并且政府承诺在学徒待业期间,将提供学徒4到6个月的资金补助,以保证失业人员继续接受相关培训。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7月的10个月中,建筑领域有2194名失业员工,该计划帮助了其中的688人(约占31%)重新接受培训。工会也敦促政府将计划普及到其他行业,以进一步保证所有的学徒找到新的雇主以及确保完成自身的培训。从调查来看,大部分学徒制国家在经济衰退期间都针对本国的学徒体系进行了“量体裁衣”。这些措施的特点和深度都依照学徒体系的性质,以及经济衰退前的保障机制来进行调整的。

(二)推行短期工作制度除了以上所述的临时性举措外,大多数国家还是制订了中长期学徒制改革制度。澳大利亚政府借鉴了其它国家的经验,推行短期工作制,即对短期工作进行补贴,将其作为劳动力市场的政策来应对经济下滑。不同国家的短时工作制的内容和结构不尽相同。澳大利亚主要借鉴了德国和新西兰的运行体制。1.德国的短期工作制。在德国,内在的灵活项目,如半失业和短期工作政策,由来已久。实际上,在德意志统一后的经济动荡时期,这些计划就开始被采用。此次经济危机出现后,德国政府规定本国企业可以向德国联邦就业署申请短期工作补助。自从经济危机的爆发和后继出台的两个“一揽子复苏计划”,德国政府改进了工作共享机制以进一步惠及广大职工。首先,该计划实施的最长工作期从6个月延长到8个月。联邦救济署为短期工作的的雇员支付一半的社会保障金。此外,假如员工在短期工时同时接受培训,政府将为员工支付80%的培训费用。由于近年来,大多数德国公司在职业培训上投入巨大,越来越多的企业青睐短期工作政策以确保在经济衰退期间能留住员工和维持培训。因此,德国短期工作的员工出现剧增。这一数字从2008年10月份的5万上升至年底的27万。到2009年的三月,申请的人数增至70万。据不完全核实的报告表明:在德国的4千万劳动力中,有接近1百万是短时工。尽管两个一揽子计划出台后,短期工作制对公司的吸引力日益增强,该方案也面临着巨大的开支和一系列的挑战。许多公司都意识到要使培训时间和空闲时间实现同步十分困难。因此,对员工进行的短期工作职业培训措施并未广泛采纳。对于无法安排员工进行短期工作培训的企业,只能享有50%的社会保障金支付减免而非全额减免。结果,相应的机制出现诸多问题,德国企业家和工会一直催促改变相应立法。对此,首先做出的第一条提议是:将短时工作期限延长至24月,并且补偿雇主所有的社会支出。第二条建议是:废除包含在集体协议和企业协议中,雇主承担额外短期时间的费用的规定,减轻雇主负担。2.新西兰就业保障计划。在2009年的新西兰就业峰会上,短期工作机制确定在该国实施。新西兰的短期工作计划被称为“两周九天激励项目”或“就业保障计划”。它的运作方式是,通过提供给私人企业,职工和工会协商平台,以达成自愿协议的机会,以便将职工的工作时间缩短至两星期中的九天(每两星期10小时)。根据计划,政府将实现对保障员工保障两星期5小时工作时限雇主的补贴,按单个员工每小时计算,提供12.5美元(成人最低工资)。拥有超过50名员工的企业家方可享受该待遇,并且签署一份为期6个月的协议。与德国相比,新西兰的短时工作机制对本国的劳动力市场影响甚微。计划实施初期取得了一些成功,但与德国的短期工作机制不同,新西兰的机制并未包含短期工作期间对员工培训的支持。总结来说,短期工作制有利于维持学徒数量。这一点对于学徒至关重要,因为教育所含的就业成分对于他们的培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避免人员冗余,尽管目前经济水平有所下降,澳大利亚政府仍然鼓励雇主保留学徒。虽然这并非是一个完美的策略,总体上,雇主和学徒关系的保留对于整个体系的稳定至关重要。如果能提供更多的失业培训,引进政府资金对兼职人员的工资损失进行补贴,澳大利亚的学徒体系将得到进一步完善。

(三)大力发展绿色环保就业澳大利亚政府研究人员发现的另一项可以振兴新学徒制的策略是学习美国的‘绿色就业战略’。发展绿色行业的内在驱动是发挥劳动力资源以支持新兴行业。这些行业,例如制造和建筑,是美国学徒培训的重点方向。发展先进的绿色行业和运用学徒制作为培训员工的一种渠道是促进经济长期发展与维持学徒体系的有效方式之一。美国在应对经济危机中发展的最有效的举措就是绿色就业项目。在有史以来的7870亿美元的一揽子激励措施中,数十亿的资金被投入到一系列的项目上,包括了建筑环保、再生能源、混合驱动汽车、生物燃料、拆装和生产可持续产品。除了在绿色基础设施上投入资金外,大量的资金支持也投入到了绿色职业的培训,绿色就业法案下的职业培训针对更为广泛的群体,包括受国家能源和环境政策影响的员工和能源效率及可再生能源行业中需要接受培训的个人,失业群体和处于失业边缘的青年。该项目旨在促进学徒在新兴绿色行业的就业,例如节能建筑,建设和翻新,可再生电力,电动车辆,生物能源,可再生产品的分解和生产。不难发现,澳大利亚为振兴新学徒制所借鉴的国家中,爱尔兰的措施最为全面,同时德国的短期工作补助措施以及美国的绿色环保职业体系都属于可以长期振兴学徒制发展、增加学徒人数的举措。澳大利亚政府已经制定了相关制度和法规,争取短期内帮助冗余学徒重新获得职业培训和相关工作。

三、澳大利亚新学徒制复兴的挑战

在澳大利亚政府学习他国经验来振兴本国新学徒制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专家学者提出了质疑。这些深刻的见解对于澳大利亚如何将目前学徒制遭遇的危机转变为更加牢固的体系,如何抓住劳动力市场上的新机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见。

(一)在学习的基础上平衡在职培训和机构培训高质量的学徒培训要求以职业为基础和以机构培训为基础。保证质量和良好的培训环境是学徒体系面临的关键挑战。也许最为重要的是,保证学徒接受在职和离职培训的高效平衡尤为重要,也尤为艰难,并且在不同的国家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德国和丹麦,无法找到雇主的学徒将被安排在一个机构中接受培训。仅在经济衰退期间,重新接受机构培训的学徒比重会有所增加。然而,有人认为过度依赖机构培训也是一个问题,尽管这给学生提供了受教育的环境,但却剥夺了雇主最重视的工作经验。澳大利亚学徒实行的主要是离职培训体系,即员工每周用两天进行脱产学习。平衡就业和机构培训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危机时刻显得尤为突出。经济衰退为人们提供了一次反思机会来探讨如何实现在职和离职培训的平衡,以进一步解决学徒就业的需要。反之,也有必要仔细考虑雇主的想法、实际需求以及为雇主能够为学徒所提供的便利。

(二)提高在职培训的受益程度雇主提供培训受益者不仅仅是直接参与培训的公司和职工,很显然,关于学徒制的受益程度方面并未受到关注和应有的支持。在德国和丹麦,雇主和工会会共同确定培训的需求。大家达成的一致是:若双方都共同参与未来劳动力的发展和管理,公司和员工都能增强社会责任感。更多的注意力不再集中于经济周期中公司的紧急需求,而重点放在对学徒的长期需求方面。在经济衰退期,政府通过学徒工资的补助来减轻公司的压力,政府对学徒制的支持同时也体现在教育上。近年来,有关澳大利亚政策的大讨论中,人们提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共识,即处于教育和职业边缘化的年轻人对于接受再教育或是再就业存在困难,究其原因就是学徒培训的质量,雇佣的质量以及工作发展的质量未能达到毕业生的要求,所以导致他们在继续深造和学徒就业中摇摆不定。支持和发展在职培训和就职培训体系尤为重要,而非单单提供就业岗位,或是雇主吸纳学徒。在资金配置上,应优先考虑提供在职培训的企业而非缺乏相应制度连贯性的边缘企业。同样,应该大力鼓励所有的年轻人进入学徒体系。在职培训不仅是为不喜欢在校学习的学生提供选择。像医学领域的实习生一样,在职培训对于学徒技能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政府需要意识到公共培训经费的缺乏这一状况,同时应优先支持在职就业的培训,提高在职培训的受益程度。

(三)技能要求:注重娴熟度和职业连贯性学徒体系过分注重短期的成效将损害其自身长期的适应性。拥有一个能满足雇主直接需求的体系固然好,但假如该体系只专注于雇主的短期需求,最终这个优点也必将变成缺点。在经济衰退期间,那些表面上灵活的技能培训体系(以雇主为导向)显得反映迟钝,美国,英国和新西兰就是例子。在经济衰退期间和回暖之后,这些体系内的雇主只注重培训学徒单方面的技能,使得大多数人无法将所学技能运用到其他行业中。学徒要求拥有技能的广度,这种广度保证学徒拥有广泛的技能和学习广泛的职业。专家通过讨论指出这种技能的广度更可能存在于非雇主为中心的体系中。以职业连贯性为基础的体系为避免诸多的不确定性提供了平台,也帮助员工在经济危机中准确定位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爱尔兰,德国和丹麦的学徒体系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事实上,澳大利亚有些学徒制企业雇主会将学徒调至不同的的岗位以培训他们的宽泛技能。然而同样的研究也表明,能够提供这样换岗培训的企业数量太少。因此,应该支持新学徒制从以企业需求为中心转向更为连贯的职业流通为需求为中心。通过这种方式,新学徒体系所提供的知识深度和广度都将加深。通过吸收有学习能力和再就业能力的员工,新学徒制的声誉将得到发展、传播。企业家也将受益于拥有广泛技能的员工。与此同时,员工有能力将其技能以市场需求进行转移也将使得国家收益。

四、澳大利亚复兴新学徒制对我国的启示

在我国,学徒制的历史悠久。早期主要以父承子业的原始方式发展,随着家庭范围的不断突破,民间学徒制逐渐盛行,但也主要局限于手工行业及简单制造业。1981年中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学徒培训工作的意见》,正式标志着中国现代学徒制的建立。但由于经验不足,配套的法律法规欠完善,校企合作不紧密,学生实践能力低等问题制约了中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因此,中国的学徒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改革。

(一)健全政府职责,加大经济投入不难看出,澳大利亚政府为振兴学徒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一方面于2011年,澳大利亚政府成立了澳大利亚技术质量管理局(TheAustralianSkillsQualityAuthority),这是一个针对职业培训的监管机构,主要负责学徒制课程与机构的管理、鉴定培训机构资质等,确保机构培养出合格的学徒并走向就业岗位。我国也可以效仿澳大利亚政府的相关举措,如可以建立职业教育质量监管体系,保证机构或企业培养学徒的质量,以此达到国家相关标准,保障劳动力市场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划拨专项资金给职业院校及学徒个人,扩大受培训学徒的范围。澳大利亚政府针对生活困难的学徒发放“离家津贴”(LivingAwayFromHomeAllowance),旨在提高学徒制的课程完成率,在数量及质量上给予保证。相比较,我国在学徒个人补助项目上还有待加强。

(二)提高企业积极性与参与度,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为了使新学徒制从经济危机中复兴,澳大利亚政府还推出了“雇主激励项目”。雇主是学徒制的受益者,但同时也是学徒制的承载者,政府激励雇主参与学徒培训,更能激励其培训质量的提升,从而最终培养出高素质的学徒和技工,与社会就业无缝对接。如澳大利亚的雇主或企业若能提供学徒二级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政府则会奖励期1250澳元;而开设三级以上证书课程,奖励便上升至1500澳元。我国的现代学徒制也可借鉴澳大利亚强调雇主为核心的学徒制经验,凸显企业培训学徒的重要作用。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或学徒们直接接触生产一线,了解生产流程、设备使用,更好地储备和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同时,也可以使学校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从而及时调整课程结构,深化教学改革,更好地为企业输送技术人才。

(三)注重人文关怀,完善咨询体系澳大利亚在振兴新学徒制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对学徒的人文关怀,例如针对残疾学徒、来自偏远地区的学徒、成年学徒等,雇主会指派一名有经验的员工对这些弱势群体给予相关指导。指导者一方面从生活和精神上给予人文关怀,帮助这些学徒树立信心、了解想法、尽量解决其后顾之忧;另一方面根据学徒的兴趣爱好和具体需求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从技术和专业上给予指导,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学徒工作。这种基于人文关怀的指导和咨询体系可以为我们国家的现代学徒制所借鉴,营造更为良好的职业培训环境,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选择学徒制并顺利进入学徒制体系。

参考文献:

[1]Auer,P.(2009)Interviewwiththeauthor,personalcommunication3.08.2009,Sydney.

[2]AustralianGovernment:DepartmentofEducation,EmploymentandWorkplaceRelation.AustralianApprenticeshipsReform[R].2011.12.6.

[3]AustralianGovernment.AustralianApprentice-shipsIncentivesProgramGuidlines.2011.

[4]陈德荣.现代学徒制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改革的启示[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1(6).

[5]关晶.英国学徒制改革的新进展[J].职教论坛,2009(25).

[6]汤百智,吴立勋.澳大利亚新学徒制的建立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科教版),200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