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教学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一历史教学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一历史教学计划

高一历史教学计划范文1

二、学情分析1、初中和高中的教材编排体例不同,初中教材是通史体例,高中教材是专题体例,贯古今,关联中外,跨度大。但对相关历史知识要素叙述不详。两种不同的编排方式,对学生是严重的挑战,要求学生高质量、高标准掌握初中知识。

2、本届学生的历史基础薄弱。这一届新生是开卷考试进入高中的。初中时认为开卷考试翻书就可找到答案。因而很大一部分同学平时学习不努力、不扎实,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很难适应高中教材的学习。

3、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学中既要让基础理论好的“吃饱”,又要让基础稍弱的同学有所获。

4、通过半年的学习,部分学生学习习惯有所好转,对历史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

三、教学对策1、、树立团队意思,统一思想认识,统一进度,集体备课。共同确立重难点,探究解决的方法。

2、据课标,依托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 依据课标,制定科学、完善的课堂教学目标,这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提高教学效率的核心环节3、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学习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更好地改进教学。

高一历史教学计划范文2

1、学生状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教授高一5、6两个班,学生的基础较好,认知能力强。总体来说,作为高一新生,对于历史的学习还停留在初中阶段的认识水平。

2、教材简析:

高中历史必修一以古今中外政治文明历程为主题,着重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分九个单元,30课进行阐述。教材的编写采取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每个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每个单元分为若干课,每课涉及一个比较具体的历史问题。对于专题史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高屋建瓴。

二、教学目的及任务: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历史必修课的学习探究,除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外,还要重视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历史进程,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质量目标:

在期中考试中,争取学生的合格率为90%,优秀率为25%在期末考试中,争取学生的合格率为95%,优秀率为30%四、重点工作: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夯实知识基础,稳步提高学习成绩五、具体措施:

1、做好初高中衔接,放慢讲课速度,让学生学会高中历史的基本学习方法。

2、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纲化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有的放矢。

3、抓好课堂效率,扩大提问范围,关注每一位学生,观察学生上课状态。上课力求精干、实在。上课要求每个人在教材上做好笔记,课后进行知识整理,4、因材施教。

高一历史教学计划范文3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 会计专业教学

会计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目前,高职会计教育大多数沿袭了本科会计教学的方法。重理论,轻实践,或者虽然实践所占教学比重不小,但却与理论教学相分离。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中小企业,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多岗位工作的适应能力,还要考虑将来更进一步的提升空间。因此高职会计教育应从中小企业财务部门的岗位设置出发,结合“理实一体化” 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拓展相关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总体说来,“理实一体化 ”教学的思想是让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环境,缩短适应期。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我院会计专业传统教学的现状

(一)传统课程设置具有局限性

传统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基本都是围绕《基础会计》、《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等主干课程组织教学,这个体系对高职学生而言,缺点显而易见: 理论性较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与高职学生就业方向有较大的偏离 。在对毕业生的调研中 ,毕业生大多认为在校期间的学习有三方面的欠缺: 一是对企业生产经营缺乏整体的了解;二是某些课程的容量过大,集中学习比较吃力,影响学习效果;三是虽然每学期末都有相关核心课程的实训,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关联性不强,缺乏结构性的整合 。

(二)传统教学方法具有局限性

近年来,我院也逐渐认识到教学质量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性,加大了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力度,许多符合当前的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已逐步得到应用,但要想把这些教学方法广泛推广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一是这些教学方法需要一定的实验实训设备及场地作为依托的;二是职业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三是师资力量短缺,学校新招聘的教师主要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教学经验,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缺乏是阻碍教师发展的最大的短板。因此,目前大多数的教学方法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专业教学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是将理论与实习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讲授与操作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和实习场所一体化配置;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与职业技能考核一体化训练。职业教育逐渐改变过去的传统教育模式,采取一体化教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学生素质的下滑,理论不能完全指导实践等等,在各种原因和大环境的作用下,一体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让学生“动”起来,在技能训练中掌握理论,在理论学习中提升操作技能。

(二)保证教学信息传递的同步性

传统的教学是先理论后实践,往往理论完成很长时间,才进行实践教学,甚至跨学期,这样学生在进行实践操作时,对以往学习的理论知识的记忆所剩很少,致使理论与实践脱节。“理实一体化”教学在这方面显示了其合理性。首先,教学信息的传递具有同步性,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融于一体,并进行了有机组合,同步进行。其次,保证了教学信息的同一性,避免学生在认识和实践上进入误区,为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保障。

(三)促进教师的提高,在无形中教学相长

“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求教师既精通理论,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具备“双师型”素质。即: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既能担任教师,也能担任专业技术人员 。这也在客观上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不断地去钻研教学方法,不断地去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方法,从而来满足教学所需,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三、会计专业理实一体化实现的主要途径

(一)构建会计专业理实一体化实训的课程新体系

近年来,我们与部分用人单位和校外实训基地合作,把实训教材开发作为重点工作,结合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了会计专业“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实训课程新体系。新课程体系要打破传统学科体系,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会计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着眼学生未来职业、就业、发展三方面,重新整合实训教学内容

首先,根据会计工作典型的工作任务,解构、重构原来的教学内容。其次,以就业需要,结合未来工作需要,整合原有的课程内容,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内容纳入会计课程教学,充分体现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的密不可分。第三,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重新序化教学内容。以会计知识为载体,课程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有低级到高级,实现学生的专业能力向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转化。

(三)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确定课程实施结构

会计工作过程的系统化,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能够尽可能让学生独立行动或通过思考再现行动。因此,在每个子情境的教学过程中都实施了“目标、计划、实施、评价的课程结构,在真实的工作背景下将所学习的新技能、新知识隐含在学习任务中, 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学活动、教材组织和教学条件等环节均围绕一系列的任务进行,实践和理论高度融合。

(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该教学模式旨在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互进行,融为一体。一方面,提高理论教师的实践能力,实训教师的理论水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教师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在学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这种方式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一边学习一边操作,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强化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探索“理实一体化”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将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有利于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为学院的专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崔秀芹.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职教通讯,2008,8.

高一历史教学计划范文4

【关键词】供配电技术课程 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148-03

一、高职供配电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供配电技术课程是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同时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它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就业能力有重要的影响。从职业岗位的专业技能需求角度看,供配电技术课程主要学习的内容有:供配电系统的基础理论、一次设备系统、二次设备系统以及供配电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等。本课程最大的特点是系统具有强电性,由此给课程教学带来的问题是实训基地建设难、对实验实训的组织要求高。目前,在高职供配电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多数是以传统的学科式的教学模式为主,实践环节一般只停留在简单的验证性的实验,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不足20%。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业内对供配电技术课程的教学也进行改革探索,不仅增添了教仪装备,建立专用实验实训基地,而且对理论与实践的比例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却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教学的组织者为图省事,通常都选择使用由厂家提供的实验与实训项目内容,这些实验实训项目大部分缺乏能容纳一定知识与技能的作业量,不仅零星分散,而且各子项目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因此,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改革,不只是单纯提高实践环节在课程教学中的比例,重要的是理论与实践这两个环节应达到高度的统一。本文探讨高职供配电技术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二、以真实的工作项目为载体构建“框架式”教学模式

如果把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比喻为一栋大楼,那么其中的工作项目即大楼的框架,完成项目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则是连接各框架的墙体。由此可见,只有稳固的框架结构,才能使大楼永远屹立于现代城市之林。因此,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核心是选择合适的工作项目,而不是将各种零散的实验进行简单的堆积。所谓合适的工作项目,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项目必须反映真实的工作过程,能够与实际岗位的技能要求对接;二是项目必须有一定规模的工作量。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小型建筑配电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调试的项目为例,最佳的项目工作量以28~56课时为宜,即1~2个实训周的时间。供配电技术理实一体化课程,通常由2~3个项目构成,而在选择项目载体时,应考虑以下问题:

第一,以实际岗位的技能需求选择工作项目。供配电技术课程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有三大类:一是变电所(站)值班员与维护员、供配电设备检修员与设备管理员;二是建筑配电系统设计员与安装员;三是供配电设备制造所需要的工艺员、检查员、维护员、调试员等。在上述岗位中,结合高职院校的培养层次,学生毕业后前两年就业机会多是后两类岗位。针对这种情况,把小型建筑配电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调试作为供配电技术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工作项目之一,较好地体现了教学要贴近生产实际,贴近真实的职位技能的原则。

第二,完成项目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应涵盖课程大纲的主要内容。小型建筑配电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调试项目,是一个融小型负荷配电系统的设计、参数计算、导线与开关设备的选择、模拟安装与调试于一体的系统的工作项目,不仅有足够的作业量,而且也有一定的难度系数。要顺利完成项目的作业,首先,要了解低压配电系统的结构和负荷计算等供配电技术的基础知识;其次,要了解各种电气符号的使用规范,掌握各种导线、开关设备选择的方法;最后,要完成模拟安装与调试,实现向既定负荷配电、送电和控制的功能。可以说,其内容基本涵盖了供配电技术课程中除高压设备外所有的教学内容。

第三,项目的实施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硬件的低依赖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是选择项目的基本原则。小型建筑配电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调试项目基本的工作流程为:系统图的设计―参数的计算―导线与开关设备规格的选择―模拟安装与调试。从硬件要求上看,完成该项目作业所需要的硬件条件是:有一台能上网并安装有CAD绘图软件的普通电脑,用以完成各种设计图的绘制和各种数据的查询;能提供小型配电系统模拟安装的训练模板,还有部分导线及各种开关设备等常规的配电器材。由此可见,项目的实施简单易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由直观到抽象设计课程的教学流程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在拟定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计划时,需要对传统学科式的教学思维进行改革。学科式的教学基本模式是从书本到书本,知识的载体是书本。而理实一体化教学则要求以真实的工作内容为载体,理论与实践统一,工学结合,通过设定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面构建素质与技能培养框架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因此,在供配电技术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教学模式。教学的基本流程为:下达设计任务书―参观终端变电站(所)―讲授知识点―项目作业―检查指导―考核验收。

(一)下达设计任务书。任何一个设计类的工程项目,其工作流程总是从下达设计任务书开始的,设计任务书主要是明确客户的要求以及设计应达到的效果。一般来说,设计任务书应载明以下内容:(1)设计任务及要求。根据设计任务的难易程度,可将任务分为基本任务和拓展任务两个层次,前者是必做项,后者由作业者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2)设计步骤与方法。按设计工作流程明确设计的基本步骤与方法。(3)设计进度与要求。明确项目各阶段的工作及完成的时限、项目结束后需要提交的设计文件及附件。

(二)参观终端变电站(所)。在实施小型建筑配电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调试项目之前,先组织学生参观终端变电站(所),初步了解终端变电站(所)系统的组成、各种高低压供配电设备的构成及其连接方式,目的是使学生对供配电系统及其设备有一个感性认识,为项目作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参观的时间为2课时,参观地点为官塘校区1号变电站,具体参观计划如表1所示。

(三)讲授知识点。按照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在实施小型建筑配电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调试项目的作业过程中,不仅要求提电电气系统图、配电电气原理图、电器及照明布置平面图、配电工程预算表等设计文件,还要求按设计方案完成模拟安装与调试。项目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却是“五脏俱全”,这就要求作业者对供配电技术的基础理论及其设计方法要比较熟悉。因此,必须结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本着用之即讲和“授之以渔”的原则,对完成项目作业所需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讲授知识点的计划如表2所示。

(四)项目作业。设计任务书下达后,即标志着项目作业开始。因此,应围绕着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合理确定项目作业的工作流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核心是工学结合,因此,在项目作业的过程中,讲授知识点与项目作业是交叉进行的,项目作业工作流程图如图1所示。

在组织项目作业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项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以2~3人为宜,最多不能超过5人;二是项目作业的背景数据(建筑平面图与用电负荷的配置)各小组应互不相同,操作时可通过抽签的方式确定;三是各小组应指定有一名小组长,小组成员应有明确的分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协作与团队精神;四是小组成员中应包含好、中、差等各种类型的学生,以利于在学生中开展互帮互学。

(五)检查指导。为切实提高受训者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检查指导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抓住两个环节,首先对那些影响安全的不规范的操作习惯及时予以纠正,培养受训者良好的工作作风,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其次,对受训者在作业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应采取诱导法启发其思维,以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考核验收。项目作业完成后,要有严格的考核验收制度。为防止考核验收流于形式,提高实训考核制度的刚性,应该实行系部、实训中心和任课教师等参与的三位一体的考核验收模式。具体的做法是:(1)考核内容与评分标准应严格审批。理实一体化课程的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在课程实施前应随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等同时上报系部,系部主管教学的领导应及时审核,若考核方案有不够完善的地方,必要时可组织相关教研室进行研究修改。(2)应制订完善的补考机制。理实一体化课程通常实行模块化考核,即完成一个模块就考核一个模块,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应该允许其在本学期结束前有一次补考的机会,每天7~8节实训中心应开放实验室,以保证补考者有训练的场所。(3)考核的内容应包括理论和项目作业两个部分,理论考核采取统一命题的方式进行,项目作业则根据分工和完成质量的优劣进行综合评价。理论和项目作业的成绩比例为3∶7。

高职供配电技术理实一体化课程“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调试项目”模块的教学,经过近三年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有效地解决了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工作过程的问题,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和就业能力。该课程实施以来,深受学生的好评。

【参考文献】

[1]李高键.工厂供配电技术[EB/OL].http:///details/methodology?column=method&courseID=D090161&

uuid=f6c46df6-123d-1000-a4cf-144ee02f1e73,2009

[2]付艮秀.工厂供电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高一历史教学计划范文5

关键词:管理学基础 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有效实现学校和社会岗位的无缝对接,高等职业学校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培养面向基层生产第一线与实际工作现场所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所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和相关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就迫在眉睫。作为培养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管理能力的基础必修课《管理学基础》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混淆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

当前《管理学基础》教学存在较多问题,为了响应教育部有关要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许多院校盲目拔高课程目标,忽略了《管理学基础》仅仅是一门基础课程,不可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具备从事管理岗位所需的所有知识和技能,从而将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混淆。

2.教学内容更新滞后

传统高职高专教材多为本科教学的简化和浓缩,严重滞后于时展。一方面传统教材设计思路落后,多沿用西方过程管理理论思想,注重一般管理过程分析,缺乏对中国管理实践的深入研究,脱离了中国国情与管理实际。另一方面教学资源陈旧,所用案例及其他支撑材料呈现出“老、旧、大”特点,以学生有限的生活阅历难以理解和想象具体管理情境,很难引起学生共鸣,对迅速提高学生管理素质作用已经相对有限。

3.教学方法与手段简单粗糙

传统《管理学基础》教学主要通过黑板板书、教材等来展示教学资料,教学手段简单落后,限制了海量新鲜信息的获取,也阻碍了学生视野的进一步开拓。同时有限的几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还流于形式,从而导致了教学过程单调无聊,学生只是被动参与教学,枯燥的理论、晦涩的内容难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创造的积极性,更提升不了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

4.教学评价不当

《管理学基础》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重心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单一的考核方式(笔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传统死板的考核试卷题型设计(名词+选择+判断+简答+案例)、武断的考核过程(由教师直接给定一个最终分值)、过度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缺乏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关注,都使学生更加疑惑:成绩和能力提高哪个更重要?现有教学评价机制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及综合管理能力培养非常不利。

5.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

为了专业或课程建设需要,打着所谓与岗位或职场对接、提升学生能力的旗号,诸多院校盲目将大量后续课程教学内容或严重超出当前学生学习理解能力的内容强行加入,使得课程实践内容看似丰满实则鸡肋,并最终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分离,理论难以指导实践,实践无法验证理论。另外由于实践教学完全由教师本人自行安排课程时间内容,对实践教学目标、形式、课时比例等缺乏必要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的提高。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综合管理能力的提高,因此建立全新的理实一体化的《管理学基础》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建立全新理实一体化《管理学基础》教学模式

(一)明确课程设计理念

为了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引下,明晰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首先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岗位与专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调研结果,总结常见就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分析,将课程目标聚焦于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提高,同时面向管理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提升。其次根据“兴趣引导―课程学习―实践体验”的系统化过程来设计教学实施过程,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到知识的获取到最终运用于学习工作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用管理故事、游戏激发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出问题所在,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在生活或工作情景验证或重现管理理论,最终提高学生最终管理能力。

(二)完善《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

由于传统《管理学基础》教学内容僵化、落后,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严重脱节,远离高职学生生活实际,需要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全新设计。为了实现与岗位直接对接这一目的,课程根据中基层管理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将企业管理工作按性质可以分为四种,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并进一步细化为八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包含若干个工作任务,不同的工作任务对应着不同的知识与技能,通过掌握这些知识与技能,进而构成管理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通过对项目及工作任务的反复练习,不断锤炼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增加大量鲜活案例、简短睿智的管理故事及以学生为主导的情景模拟设置来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丰富《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由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远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简单的理论知识的讲述对学生能力提升作用更是微乎其微,为了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变被动学习理论知识为主动探索管理实践,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必不可少。例如生动活泼充满趣味性的课堂管理游戏、形式多变考察创新及沟通协调能力的情景模拟、体验职场冷暖的课外实践调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搜索等。另外为了改善教学效果,充分展示教学资料(如生动活泼的ppt、课程相关视频资料、案例背景介绍等)、学生实践成果,应利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同时不断完善课程网站及资源库建设。

(四)建立新型教学评价机制

1.学生评价机制

在有关学生的课程评价方面,一定要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突出学生管理能力培养。(1)采用笔试+面试+管理游戏+调查分析报告+管理情景模拟等综合评价方式,更全面考查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和应用状况。(2)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将期中+期末考试转化为系列化的模块任务清单,根据授课进度不断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管理、提炼理论、强化意识、提升能力,变单纯的结果评价为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3)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委员会综合评价机制以解决教师评价存在的公平性问题,同时模拟社会管理问题(尤其是利益纷争)解决过程,使学生学习到如何在激烈竞争中适当妥协以实现组织利益的最大化,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

2.教师评价机制

在教学中对教师实践教学评价同样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建立教师教学教案评价机制及“三位一体”听评课机制。加强教师的自我评价,强化教师在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师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的提高。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和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

(五)重构实践教学体系

1.通过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构筑课堂内实践教学体系。在本门课程中,至少拿出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进行各种形式的参与式、交互式教学。参与式、互动式课堂教学是指结合课堂上教师讲授,发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是学生分小组讨论、学生上台发言、管理游戏、自我评估、管理情境模拟等形式。

2.建立并完善校内课外模拟实践平台。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进程,通过一系列的实训活动,系统模拟一家公司从组建到营运的全过程,以使学生对实际管理过程有更深的体验。从公司章程的起草、制度的建设到人员的配备、项目的选择完全由学生负责。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搭建一座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的机会,学以致用, 更多地接触社会,参加社会实践,促进学生创业与就业。

3.充分借助校企合作机制,有效开拓学生视野。结合专业建设,组织学生到有先进管理理念、企业绩效显著的知名企业进行参观访问,建立对企业的感性认识,同企业管理层就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学习中的困惑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聘请企业的管理者为本门课程的客座教师,为学生做专题演讲。

总之,笔者希望能够根据高职工商管理类学生特点及未来就业岗位能力要求,建立全新的理实一体化《管理学基础》教学模式,将职业岗位与课程教学有效对接,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充实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管理素养。

参考文献:

高一历史教学计划范文6

(一)课程体系设置的不足

既然是高职院校,则学校在培养过程中要用相对应的课程体系来体现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这样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但是现阶段看来,很多的院校仍然使用的是传统的按学科体系要求设置的课程,这样由于过于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就被束缚在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完整性上。另外,这些学校设置的课程,有些甚至就是传统的专科院校或者大学课程的翻版。由于盲目照搬课程,理论课与实践课被认为划分,课程的内容又相互想交叉,这样就会造成理论学习的胡乱。这种课程模式教出的理论,仅仅为了用于考试,对实践没有帮助;相对的来说,实践也不能很好的支撑理论学习。由此可想,培养出了的学生,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教材本身的缺陷

教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材,是学校课程培养最具体的体现形式。教材的选取至关重要,不仅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起着重要作用,也保证着教学质量。但是目前,各高职的会计教材旨在应用,实则存在较多缺陷,例如内容偏多,理论偏深,对实践重视不足,甚至有些自编教材但质量不高,还有些存在着印刷问题。所以,教材的编写尤为重要,应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能照本宣科,并且应该有详尽的内容,实用的规范,体现高职会计教育特色。

(三)教学场上的不足

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在理论教室进行理论教学,在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但是理论教室只有较少的器材,只有一个黑板,实验室建的数量也较少,这样要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时候很困难,尤其当理论教室和实践教室相距较远的情况下,更不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比如,教师在讲课讲到会计报表,会计账簿,会计凭证等实践项目时,需要的是学生的动手实践,更需要多媒体设施的辅助作用,这样才能使教学更加具体化;但是由于理论教室本身的器材限制,不能与实践教室相结合,不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四)教学队伍的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不足

优良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对于高职院校搞好教育质量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对于教师来说,自身要具备充足、丰富、系统的理论知识储备,但另一方面也要具备扎实的,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现阶段存在的教师师资问题主要从这两个方面体现,一个是理论性较强的教师,这些大多是大学毕业了就从事教学工作,因此理论充足但实践不够,另一个就是实践性较强的教师,由于在一线工作较久,在单位实践充足,但是缺乏较强的理论基础。由此两者要互补。

教学方法方面,众所周知,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时,一味地填鸭式满堂灌式教学方法,只想着完成教学任务,讲完理论就可以了,这样就没有理论与实践结合,造成学生只会被动的接受考试,为考试而考试,为考试而学习,由此可想,师生之间的交流会大打折扣,更加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被动的学习,学生也会缺乏积极性,这对以后在学生进入企业工作的时候,造成缺乏分析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利于学生对职业的判断能力和适应能力。

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设置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再根据培养目标,按照会计专业未来岗位的职业要求,设置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并且这些融合,要在内容上保持衔接一致,不仅要扎实的学习理论知识,更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识别记账凭证种类,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训练,达到完全掌握会计核心计算的能力。

(二)使用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相融合的专业教材

教材选取尤为重要,教材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且要兼顾理论与实践,遵循科学,合理,实用的原则以及创新精神。加入实践内容,和实际企业在会计方面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或者选取理论与实践相配套的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建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室

对于目前高职院校传统的理论教室与实践教室相分离的状态,必须要建设教学,实验,实训,考核为一体化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室,这样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室应该配置会计教学常用用具,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施等教学资料,进行多媒体教学,实物的展示,实训学生演练,强化实践考核等,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

(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构建一体化教学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会计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对于理论充足,实践欠缺的教师应定期到企业实训或者兼职,增长实践经验,积累工作经验,鼓励教师参与各种学习和继续教育。另一方面是,要多引进企业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等单位理论基础、实践经验都较为丰富的企业人员到学校兼职教师,从而培养出一支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教师队伍。

在教学方法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在同一教师教学的同时,把教师安排在同一理论实践教室内,由同一教师进行系统的理论实践演练,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一体。这种模式的好处明显可见,可在教室理论结束的同时进一步进行实践演练,这样学生在学完理论之后,立刻用于实践,这样巩固了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把书本知识用于实际操作,真正实现教、学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