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分数乘法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分数乘法教案范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分式的约分概念和理论依据,掌握约分方法;
2.通过与分数的约分作比较,学习分式的约分,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式约分的方法.
难点:分式约分时分式的分子或分母中的因式的符号变化.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问:下面的等式中右式是怎样从左式得到的?这种变换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答:(1)式中的左边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除以2a2b2,得到右式,这里a≠0,b≠0.(2)式中的左边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除以(x+y),得到右式,这里(x+y)≠0.这种变换的根据是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本性质.
问:什么是分数的约分?约分的方法是什么?约分的目的是什么?
答:把一个分数化为与它相等,但是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这种运算叫做约分.对于一个分数进行约分的方法是:把分子、分母都除以它们的公约数(1除外).约分的目的是把一个分数化为既约分数.分式的约分和分数的约分类似,下面讨论分式的约分.
二、新课
我们观察:
(1)中左式变为右式,是把左式中的分子与分母都除以2a2b2得到的,它是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
(2)中左式变为右式,是把左式中的分子与分母都除以它们的公因式(x+y)而得到的.
像(1),(2)中分式的运算就是分式的约分.即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时,这个分式叫做最简分式.
把一个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使这个分式变为最简分式.
为了把上述分式约分,应该先确定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那么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是什么?
答:因为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是单项式,取分子、分母中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和分子、分母的系数的最大公约数,把它们的积作为这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
指出: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一般先把负号移到分式本身的前边.这就同时改变了分式本身与分子或分母的符号,所以分式的值不变.
例2约分:
分析:(1),(2)的分子、分母都是多项式,并且都能分解因式,可以先分解因式,再分别确定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
请同学说出解题思路.
答:分式的分子、分母都是多项式,可以先分别因式分解,约分,把分式化为最简分式,再求值.
当x=45时,
请同学概括分式约分的步骤.
答:
1.如果分式的分子、分母是单项式,约去分子、分母的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和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
2.如果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是多项式时,可先把分子、分母分解因式,然后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
3.当分式的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应先把负号提到分式的前边.
请同学思考一个问题:将分式约分时,约去分式中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为什么分式的值不变?
答:因为所给的分式都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分母的值不等于零.而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一定是分式的分母的一个因式,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后分式的值不变.
三、课堂练习
1.约分:
2.指出下列分式运算中的错误,并把它改正.
四、小结
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可先考虑把它分别分解因式,得到因式乘积形式,再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或分母中的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此时就不能把分子、分母中的某些项单独约分.
分式约分中注意正确运用乘方的符号法则,如
x-y=-(y-x),(x-y)2=(y-x)2,(x-y)3=-(y-x)3.
五、作业
1.约分:
2.约分:
3.先约分,再求值: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分式的约分和分数的约分有很多类似之处,在导入分式约分时,先充分复习分数约分的概念、方法、目的,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学习分式的约分,从中促使学生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发展,让学生在类比、概括中主动获取知识.通过讨论例题,引导学生概括分式约分的步骤.
分数乘法教案范文2
对乘坐公交车而受伤的乘客,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以下称《道交实施条例》)认定为交通事故,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下称《侵权责任法》)中关于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的相关规定,按照人身损害赔偿的相关标准进行赔偿。但由于乘客也是消费者,有权选择依照《消法》进行审理。浙江省内的人民法院对此持肯定意见,很多案例都直接适用《消法》进行判决。
开此先河的案例是2008年康明甩诉奉化市溪口公路运输有限公司客运合同损害赔偿纠纷一案。该案明确,按照《消法》及《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以下称《浙江省实施消法办法》)的规定,乘客享有消费者的地位,康明甩依照《消法》的规定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消法》及《浙江省实施消法办法》的规定进行审理。乘客与公交公司之间存在客运合同关系,乘客可以依据《侵权责任法》中关于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的相关规定请求公交公司承担侵权赔偿责任,也可以依据《消法》有关经营者的损害赔偿责任的相关规定请求公交公司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两者属于请求权的竞合,乘客有权选择基于《消法》的损害赔偿请求权。至此,浙江省的机动车客伤事故案件,都按照《消法》及《浙江省实施消法办法》的规定进行审理。
之前,反对将公交车客伤事故案件纳入《消法》调整的理由有3个:1)乘客中属市政府规定的享受免费乘坐公交车的老年人,其免费乘坐公交车没有支付对价,不构成消费行为。2)公交公司企业性质是享受政府补贴和特殊优惠政策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企业,不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的经营者范畴。3)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获得的赔偿比适用人身损害赔偿的相关法律获得的赔偿要高出几倍,显失公平。
现在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对上述3个理由已基本形成共识:1)免费并不等同于免责,持有免票卡的乘客,其免票是政府给与老年人的特殊照顾,其上车并接受了服务应视为消费者。2)因《消法》及《浙江省实施消法办法》的规定中并未限定对客运合同纠纷中的受害人在适用《消法》进行赔偿时,将享受国家补贴和特殊优惠政策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企业排除在外或适用赔偿标准有所区别,故对公交公司不应适用《消法》的抗辩意见不予采纳。3)与乘客相比,公交公司在经济上更有优势地位,一般能够通过责任保险及提取利润等方式转移风险,故适用《消法》不构成对双方权责关系平衡性的损害。
二、适用《消法》赔偿的具体项目及其计算标准
笔者通过北大法律信息网司法案例库等信息渠道,收集到十个乘客与公交公司之间客伤事故的案例,通过对案情仔细的阅读和分析,笔者发现法官在残疾赔偿金、一次性生活补助费、营养费以及精神损害赔偿4个方面认识不同,故从上述4个方面对公交公司责任承担的司法现状绘制了如下表格,希望能够对此问题有一个直观且科学的分析和评价。
(一)伤残等级与赔偿倍数之间的关系
根据《浙江省实施消法办法》第54条第七款和第八款的规定:(七)残疾者一次性生活补助费,根据受害者伤残等级,按照当地年平均生活费的6倍至20倍计算;(八)残疾赔偿金,根据受害者伤残等级,按照当地年平均生活费的六倍至十五倍计算。该法条仅仅就赔偿标准的范围进行了规定,但具体伤残等级与赔偿倍数之间的关系没有相关法律进行规定。第一种意见认为应当参考《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的规定,将赔偿标准按照伤残等级平均分配,即残疾者一次性生活补助费从6倍开始,每级伤残提高14/9倍;残疾赔偿金从6倍开始,每级伤残提高1倍;第二种意见认为既然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法官对于伤残赔偿标准就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判决。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将赔偿标准按照伤残等级平均分配虽然具有可操作性,但毕竟不是法律明文规定,在适用的时候缺乏明确的法律支撑,这就需要法官在裁判时应当发挥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事实上法官在判决时采用按照伤残等级平均分配的赔偿标准,实质上也是自由裁量权的一种体现。
(二)营养费是否应当支持
有些法院的法官支持了原告对营养费的诉讼请求,有些法院的法官不予支持,即使同一法院的不同法官也有不同的理解。持支持意见的法官认为,人身损害赔偿应当按照实际损失确定,营养费当然属于受害人实际损失。持反对意见的法官认为,《浙江省实施消法办法》第五十四条并没有将营养费列为赔偿项目,因此不能得到支持。
笔者赞同在高某某诉杭州市萧山某某有限公司城市公交运输合同纠纷案中,法官对营养费的认定:营养费本不属消法的法定赔偿项目,但鉴于被告仅认为费用过高,本院酌情支持。即若被告对营养费没有异议,或是对营养费的多少有异议,法官应当对营养费的诉讼请求予以支持,酌情予以支持;若被告对营养费的有无有异议,法官需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对营养费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三)有无精神损害赔偿
对城市公交运输合同是否应当支持精神损害赔偿存在争议。通常认为违约之诉中不应支持精神损害赔偿,原因在于,精神损害赔偿是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难以预见的,并且该种损害难以通过金钱加以确定,而在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的情形之下,权利被侵害者可以通过提出侵权之诉获得精神损害赔偿,若此时允许违约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竞合即无存在意义。笔者认为,《消法》对精神损害赔偿问题都作了原则性规定,而《浙江省实施消法办法》第53条明确了具体的标准: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给消费者造成精神损害的,应当给予五千元以上的精神损害赔偿。就城市公交运输合同来说,旅客和承运人之间除了订立运输合同外,承运人保证旅客在旅途中的安全和舒适感也是重要因素,旅客因承运人违约造成人身损害赔偿导致旅途安全目的未能实现时,其主张的精神损害赔偿应当得到支持。但公交公司与旅客之间的权利义务分配不对等,旅客以低廉的价格获得服务,而公交公司作为公益性企业,享受国家补贴和政策优惠,面对巨额的精神损害赔偿,将不利于公共事业的发展。因此,在城市公交运输合同纠纷中,应当对双方利益进行衡量,以精神损害赔偿达到惩戒的目的为标准。
三、不适用《消法》赔偿的情形
并不是所有在公交车上发生的客伤事故都要适用《消法》进行赔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称《合同法》)第302条规定:承运人应当对运输过程中旅客的伤亡承担赔偿责任,但伤亡是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或者承运人证明伤亡是旅客故意、重大过失造成的除外。由此可见,本文开头的事件,由于伤亡是因旅客自身故意造成的,公交公司无须承担赔偿责任。但是否只有伤亡是因旅客自身故意、重大过失造成的这种两种免责情形,承运人才不适用《消法》进行赔偿?在笔者接触的案件和搜集的资料里面,认为还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公交公司与乘客之间的客运合同没有成立
合同没有成立,乘客就不是消费者,公交公司当然不适用《消法》进行赔偿。最典型的案例是宁波的一位毛大爷从公交车后门上车跌落致残案。法官认为,公交公司以《宁波市公共汽车乘坐规则》的形式向公众告知无人售票公共汽车实行前门上车,系其对乘客做出的要约行为,毛大爷知晓乘车规则,但从后门上车的方式是对要约内容的变更,构成新的要约,除非得到公交公司方的事先同意或事后许可,否则合同依法不成立。(该案在《钱江晚报》、《都市快报》等报纸上面均有报道)故法院最后判决驳回毛大爷的诉讼请求;毛大爷可以基于侵权法律关系另行行使赔偿请求权。
(二)第三人不法侵害导致乘客发生人身损害,承运人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合同法》第290条规定:承运人应当在约定期间或者合理期间内将旅客、货物安全运输到约定地点。第301条规定:承运人在运输过程中,应当尽力救助患有急病、分娩、遇险的旅客。上述条文要求承运人有义务通过各种方式保证乘客在运输期间的安全,但没有对承运人是否应对第三人侵权造成的乘客人身伤亡承担责任做出明确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经研究认为,在此情形下,应当参照现有法律及司法解释的规定,对这一问题的法律适用进行类推。可以参照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6条第2款规定[《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6条第2款:因第三人侵权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的,由实施侵权行为的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安全保障义务人有过错的,应当在其能够防止或者制止损害的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安全保障义务人承担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赔偿权利人起诉安全保障义务人的,应当将第三人作为共同被告,但第三人不能确定的除外之精神,在查明运输公司在运输过程中对旅客受到的伤害是否存在过错的前提下,确定运输公司应否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
具体来说,首先,旅客运输合同中,承运人最重要的义务是将乘客运送到约定地点,但承运人仅是掌握驾驶技能的一般公民,若让其承担与第三人不法侵害作斗争的义务,此时司机和乘客均要冒着生命危险与不法行为作斗争,可能因此使一车的乘客面临危险。因此,从承运人的履行能力及利益权衡考虑,将与不法行为作斗争作为承运人的法定义务,缺少现实基础。此外,防止与制止不法行为的主体是公安机关,不能将此种义务交由承运人承担。其次,乘客以低廉的价格获得服务,若要求承运人承担与不法行为作斗争的义务,而实际上承运人缺少相应的履约能力。这将造成合同权利义务分配不平等,承运人要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和巨额赔偿,这将不利于公共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不能要求承运人承担与不法行为作斗争的义务。
分数乘法教案范文3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59页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提示: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这些运算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在有加法和乘法的计算中,无论乘法在前和在后都要先算乘法。通过活动,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逐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比、推理、总结混合运算的特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草稿本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到文具店买过学习用品吗?
生:买过。
师:买过什么文具?
生:买过2个笔记本和1支笔。
师:你买的笔记本每个几元,笔每只几元?
生:笔记本每个2元,笔每只1元。
师:,你们能帮他算一算一共要用去多少钱吗?
生:5元。
师:你怎么算的?
生:先算笔记本的钱2×2=4(元),再算4+1=5(元)
师:说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类的问题。出示课题: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题
师:生读题,说说要解决的问题。
生:买文具盒和书包一共用去多少元?
师:独立列分步算式解决问题。小组内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算6个文具盒多少钱,就是6×7=42(元)再算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42+55=97(元)
师:谁能把这两个算式合并到一起吗?
生:可以写成:6×7+55
生:还可以写成:55+6×7
师:这两个算式对不对。(小组讨论)
生:第一个对。因为先算乘法,第二个先算加法。
师:像上面的算式无论乘在前还是在后都应该先算,所以都对。在一个没有括号综合算式里,有乘又有加减。应先算乘,后算加减。
讲解:像同学们这样,分列了两个算式,一步一步去解答。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分步解答”,这两个算式叫“分步算式”。我们还可把这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成一道两步的算式,这种算式叫做综合算式。在综合算式中,我们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设计意图:再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2、试试身手。
81-17×4
师:计算这道题时,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生:先算乘法,后算减法。
81-17×4
=81-68
=13
再次总结:在一个没有括号综合算式里,有乘有加减。应先算乘,后算加减。
三、巩固新知
1、完成第59页试一试。
2、将下面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综合算式。
(1)3×5=15
20+15=35
(2)6×8=48
48-18=30
3、亮亮今年7岁,爸爸的年龄是亮亮的5倍,爸爸比亮亮大多少岁?
答案:1、536、 1 2、20+3×5 6×8-18 3、28岁
四、达标反馈
1、24×3+19 (注意运算顺序)
2、森林医生。(改正错误)
16+40×8
=56×8
=448
3、小红拿50元钱去买8个6元一个的笔记本,应找回多少钱?
答案:1、91 2、16+40×8 3、2元
=16+320
=336
五、课堂小结
师:大家回顾一下,综合算式中有乘有加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乘,再算加减。
师:为什么?
生:因为加减是同级运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所学,在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数学内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
六、布置作业
1、我会列式计算。
3个7再加28是多少?
71减去6个8是多少?
2、我来算一算。
65-8×8
20+5×5
3、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看了4天,每天看6页,还剩13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4、妈妈买来12盒月饼,每盒有9块。送给奶奶16块,还剩多少块月饼?
答案:1、49、23 2、1、45 3、37页 4、92块
板书设计:
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
分步:7×6=42(元)
42+55=97(元)
综合:7×6+55
=42+55
=97(元)
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和乘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看了四年级上册数学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的人还看:
1.四年级数学上册预习提纲要点以及教案
2.2016年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3.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北师大版
4.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范文
分数乘法教案范文4
【关键词】优质数学课堂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效果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已经出版发行,广大教育界同仁又开始新一轮的教学思考与思想交流。面对各种新的理论,我也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了反思,但我对优质数学课堂的认识始终没有改变。我认为优质的数学课堂应是"三有"课堂,就是指有优秀的教学设计,有和谐有效的教学过程,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记得浙江省小学数学教研员斯苗儿老师说过:"简洁、扎实、快乐"就是上课的最高境界!具体阐述就是:"简单就是智慧,扎实就会有效,快乐就会前进"。再联想在温州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奖教师教学展示活动中,温州市小学数学教研员雷子东老师在活动总结时讲到,一节优秀的数学课应该具有"简约和灵动"两个特点。我们对两位专家的理念略加分析,可以发现他们的想法有一个共同点,也认为一节优质数学课堂应该是"三有"课堂:两位专家所指的"简洁"与"简约"就是指有优秀的教学设计;"扎实、快乐"与"灵动"是指有和谐有效的教学过程;斯苗儿老师所讲的"扎实就会有效"点出了优质课堂应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从上我们可以发现,我个人对优质数学课堂的认识与两大专家有异曲同工之妙。下面我就来谈谈打造优质数学课堂的几点具体想法:
一、有优秀的教学设计
一场好戏要有好的剧本,一堂好课也同样要有好的教学设计。何为好的教学设计?我认为好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在文本细读基础上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在读懂学生基础上的教学设计;应该是脉络清晰的教学设计。
1.在文本细读基础上的教学设计。我之所以把在文本细读基础上的教学设计放在优秀教学设计第一位,是由两种现象促成的。现象一:社会偏见与学科偏见。以前不少人认为教书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尤其是教小学,只要初中毕业就可以胜任工作了;现在又变成,语文、英语、科学不会教,那就去教数学吧,加减乘除总会懂一点,认为教小学数学很简单。现象二:由于前一种思想作祟,我们许多数学教师也认为教数学很简单,很少有人真正地研读教材,很多人忙于不假思索复制别人的教案,年轻人如此,老教师如此,更为可怕的是我们一些骨干教师也如此。我并非排斥资源共享,但我想说的是,在享受别人资源时要学会思考与取舍,不要出现东施效颦的现象。下面让我们一起针对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来领略数学的不简单与读懂文本的重要性。
教龄两年半的翁老师上了这节研讨课,她是从课本第44页单元主题图计算游乐园各类活动的人数引入,采用书写50个3相加太麻烦了,引入乘法,最后进行巩固练习。从课的实施情况来讲,应该说翁老师也有自己的思考。课后,我根据个人对教材的理解,与翁老师采用问答形式探讨了3个问题:
(1)这节课用不用单元主题图?
翁:用单元主题图,让学生体验数学来自于生活。
池:单元主题图可以用,但不是用在这里,应该用于本单元教学任务结束进行综合练习时,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对于本节课《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来讲,动手摆小棒进行操作比观察图片更直观、有效,也同样能体现数学来自于生活。
(2)教材第45页,呈现同学们不同摆法的用意是什么?
翁:体现摆法多样性,同时为后面多条乘法算式的引出提供素材。
池:你刚才的想法都对,但除此之外,这里计算有些图形摆放小棒总根数的加法算式可以写成乘法算式,有些却不能,让学生体验计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写成乘法算式,不同加数的和一般不能写成乘法算式,教材这样设计也体现了乘法初步认识的课时特征。
(3)教材为什么先处理6×3这条算式,即先处理6个3的问题,而不是5个4,或3个5的问题?为什么不用50个3相加导入乘法呢?
翁:不是很清楚。
池:其一、先处理6×3(即6个3相加)这条算式,跟5个4、3个5相比,更能体验乘法的简洁性。其二、50个3相加,看似更能体现乘法的简洁性,但已经超出本节课初步认识的要求,对教材的度没有把握好。50个3相加不能一一呈现,学生不能直观感受50个3相加是多长的算式,这样改写成乘法算式,没有体现乘法算式与加法算式的对应关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明确。
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探讨,我们可以知道看似简单的内容,一句话可以讲完的内容,可真正要读懂它,上好它也是很难的。要想提高自身的教材解读能力,提议大家多阅读各种版本的教材(目前小学数学教材有人教版、北师大版、西南师大版、苏教版、浙教版、青教版等),多思考编者取舍的意图。
2.在读懂学生基础上的教学设计。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没有进行教学前测,老师往往以想当然的姿态去设计教案。这样的教学行为放在平时关系还不大,只是苦了自己的学生,但要到大场面也是如此,那肯定会出丑的。
今年4月,在泰顺县举行的温州市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中,由于很多老师没有做教学前测,不了解泰顺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学起点预设过高,第一天比赛的教师纷纷遭遇"滑铁卢",7位上课老师只有1人获一等奖。第二天参赛的教师,赶紧利用当天晚上的时间修改教案,调整教学起点,除了上午第一节课的老师,由于时间太仓促,对调整后的教案不熟,效果一般外,其他上课老师都比较成功,均获得一等奖。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预设必须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把握学生生活经验与知识起点。特级教师能在课前谈话中了解学生的情况,然后从自己头脑里的许多预案中,提取出最有效的一种,因此可以上得比较成功。但作为普通教师的我们必须在课前下足功夫,做到心中有学生,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3.脉络清晰的教学设计。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流行着两类的教学设计:一类是脉络清晰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教师能充分研读教材,有自己的想法,先有基本思路,再进行充实、推敲、磨练,一般设计非常紧凑,有利于提升骨干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有一类是拼凑串联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教师一般没有充分研读教材,没有自己的想法,先到网络寻找资料,再进行拼凑、串联,一般比较混乱,脉络不清,不利于提升骨干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今年温州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奖教师课例展示活动中,瑞安市实验小学金文钦老师与温州一位陈老师的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们的教学设计成为这两种类型的典型。金老师上《小数初步认识》这节课,充分考虑各个版本教材设计特点,推敲各个版本用货币单位与长度单位引入的优缺点,最后确定由货币单位引入,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起点与生活经验,同时为了体现长度单位引入的优点,金老师利用把1元换成10角,把10角用10个正方形框上,1角就相当于10个正方形中的1个,直观的表示出,1角就是1/10元,同样方式可以得出1分就是1/100元。这样的设计,既考虑了货币单位引入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又考虑到长度单位引入更具直观性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也非常有特点,环节之间衔接紧凑,沿着"知识教学--巩固练习(蕴含新知识)--练习(渗透新知识)"这样的模式下来,学生学得轻松,也非常自然的把各知识点串联成了体系。由于思考比较充分,在课后交流环节,金老师表现得挥洒自如。陈老师上《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让人有点失望。虽然整节课老师上得比较大气,语言也比较流畅,应该说演绎得非常好。但我总感觉模仿、拼凑的痕迹比较明显,没有自己的思路,这一点在与评委的交流环节,表露的更为明显,陈老师对于评委的提问,有时答非所问、有时回答不了,这也是没有深入思考的结果。
我个人认为,这几年我们温州市只出现演绎精彩的教师,没有真正在全省叫得响的数学名师,就是因为我们的新秀与骨干教师功利性太强,追求拿来主义,盲目用名师的教案,只追求华丽的课堂演绎,没有研究教材,深入思考。这种只追求招式,没有内力的武功,看上去很美,但碰到真正高手就会一败涂地。对于新教师来讲可以先模仿把招式学得有模有样,但要成为优秀的教师,必须要两方面协调发展。因此,我想上课以前要先有自己的思考,磨过课以后,再去参考别人的资料。建议骨干教师用脉络清晰的教学设计,慎用拼凑串联的教学设计。
二、有和谐有效的教学过程
好的设计是成功的一大半,但还需要我们去实践,这就需要有和谐有效的教学过程。这几年,我们周围有一批课堂演绎非常精彩的老师,都有自己的心得,我就不进行详述,但有三点值得我们注意:
1.教师的语言要精炼、恰当。教师的语言要精炼,提问要有启发性,点评要有激励性,点拨要在关键处。我们老师要记住(或形成)环节过渡语,关键问题的提问语,解决问题的关键语,还要有激励学生的点评语。这种具有简洁的过渡语,启发性的提问语,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得出数学结论(知识)的课堂,一定会显得非常流畅、和谐。
2.教师要有从容不迫的心态和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我们都说课堂是学生的,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课堂往往都变成教师的,我们很在乎自己的课堂表现,为了达成自己的教学目的,会为学生不切实际的回答而揪心,会为完不成任务而心急。但我们一定要知道,课堂是学生的,只有学生良好的表现,才是精彩课堂的体现,也要记住不是为了完成教学设计而开展教学,而是为了学生学好数学而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切记上课不要赶着完成教案,教师要有一份从容不迫的心态。
3.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符合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课堂上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平等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思想的交流,进行朋友式的合作交流。我们要让学生学会生活,注重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和经验的获得,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富于创新,让学生在良好的教育情境中健康成长。
要想有和谐有效的教学过程,提议教师:要多上课,多拍录像课,别人评价是虚幻的,只有录像中自己的表现才是真实的,通过自我观摩反思才能更好的解读自己,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扬长避短,真正提高自己的执教能力。
三、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优质数学课堂的试金石,也是评价课堂差异的一大标准。如果一堂课上下来,过程搞得轰轰烈烈,结束后学生什么也不会,什么也没给学生留下,这也是白搭,算不上优质课堂。只有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数学活动经验等方面有所收获,才能当之无愧。但我相信如果有优秀的教学设计、和谐有效的教学过程,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正如斯苗儿老师所说"扎实就会有效",就是这个道理。
良好的效果,只有通过练习才能验证。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要注意目标定位的准确,要根据教材特点与课时目标设计练习,不要刻意拔高要求,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要注意练习设置的层次性,既要照顾全体学生设计基本练习,检验学习效果,又要有所提升,照顾尖子生,真正体现因材施教。通过以上两个注意,我们就会发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是要求学生什么都会,也不是对所有学生统一要求。而是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真正体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标精神。
新一轮教育思潮即将袭来,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课堂教学应该从最基本的方面做起,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做起。课前要有优秀的教学设计,课中有和谐有效的教学过程,课后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才能打造真正优质的数学课堂。
分数乘法教案范文5
教育是石,撞击生命的火花。教育是灯,照亮夜行者踽踽独行的路。教育是路,引领人类走向黎明。因为有教育,一切才都那么美好,因为有教育,人类才有无穷的希望。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一上册数学《有理数》教案精选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更多关于教学工作计划的内容请点下方链接
三年级数学培优补差工作计划
初中地理教学计划精选5篇汇总
高一政治下学期教学计划
班干部工作计划范文
六年级安全上册教学计划
初一上册数学《有理数》教案精选范文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能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
过程与方法:经历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观点和正确进行分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保持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会把所给的各数填入它所属于的集合里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
一、情境诱导
在小学我们学习了整数、分数,上一节课我们又学习了正数、负数,谁能很快的做出下面的题目。
1.有下面这些数:15,-1/9,-5,2/15,-13/8,0.1,-5.22,-80,0,123,2.33
(1)将上面的数填入下面两个集合:正整数集合{ },负整数集合{ },填完了吗?
(2)将上面的数填入下面两个集合:整数集合{ },分数集合{ },填完了吗?
把整数和分数起个名字叫有理数。(点题并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
学生自学课本,对照课本找自学提纲中问题的答案;老师先做必要的板书准备,再到学生中巡视指导,并了解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为展示归纳作准备。
附:自学提纲:
1.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称为整数,
2._______和_________统称为分数
3.____
______统称为有理数,
4.在1、2、3、0、-1、-2、-3、1/2、0.1、-0.5、-5/2中,整数:、分数:
;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三、展示归纳
1、找有问题的学生逐题展示自学提纲中的问题答案,学生说,老师板书;
2、发动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完善,教师根据每个题目的展示情况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强调;
3、全部展示完毕后,老师对本段知识做系统梳理,关键点予以强调。
四、变式练习
逐题出示,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请有问题的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板书,并发动其他学生评价、补充并完善,最后老师根据需要进行重点强调。
1.整数可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分数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__.有理数按符号不同可分为正有理数,_______和________.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有理数包括有整数和分数.
(2)0.3不是有理数.
(3)0不是有理数.
(4)一个有理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5)一个有理数不是整数就是分数
3.所有的正整数组成正整数集合,所有负整数组成负整数集合,依次类推有正数集合、负数集合、整数集合、分数集合等,把下面的有理数填入它属于的集合中(大括号内,将各数用逗号分开):
杨桂花:1.2.1有理数教学设计
正数集合:{ …} 负数集合:{ …}
正整数集合:{ … } 负分数集合:{ …}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是最小的正整数
B.0是最小的有理数
C.0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
D.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5、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1)整数就是正整数和负整数(2)零是整数,但不是自然数(3)分数包括正分数和负分数(4)正数和负数统称为有理数(5)一个有理数,它不是整数就是分数
五、总结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必做题:课本14页:1、9题
初一上册数学《有理数》教案精选范文二教学目标:
1、明白生活中存在着无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能举例说明;
2、能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和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
重点:通过列举现实世界中的“相反意义的量”的例子来引进正数和负数,要求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为以后通过实例引进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加法和乘法法则打基础。
难点:对负数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向:
本节课是一个从小学过渡的知识点,主要是要抓紧在数范围上扩充,对引进“负数”这一概念的必要性及意义的理解。
二、新课拆析:
1、回顾小学中有关数的范围及数的分类,指出小学中的“数”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如:0,1,2,3,…,,
2、能让学生举例出更多的有关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能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对立面。
如:汽车向东行驶 3千米和向西行驶2千米
温度是零上10°C和零下5°C;
收入500元和支出237元;
水位升高1.2米和下降0.7米;
3、上面所列举的表示相反意义量,我们也许就会发现:如果只用原来所学过的数很难区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一般地,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的,用过去学过的数表示;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上一个“—”号来表示。
如:在表示温度时,通常规定零上为“正”,零下为“负”即零上10°C表示为10°C,零下5°C表示为-5°C
概括:我们把这一种新数,叫做负数,如:-3,-45,…
过去学过的那些数(零除外)叫做正数,如:1,2.2…
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例:下面各数中,哪些数是正数,哪些数是负数,
1,2.3,-5.5,68,-,0,-11,+123,…
三、阶梯训练:
P18 练习:1,2,3,4。
四、知识小结:
从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中,应能从数的角度来区分小学与初中的异同点,通过运用发现相反意义量,能理解引进“负数”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五、作业巩固:
1、每个同学分别举出5个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量的的例子;
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2、分别举出几个正数与负数(最少6个)。
3、P20习题2.1:1题。
初一上册数学《有理数》教案精选范文三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懂得有理数的两种分类,及对一个有理数进行分类判别;
2、在数的分类中,应加强对负数的理解及对零在数分类中的特殊意义的理解。
重点:在引进负数后,能对已有的各种数进行概括,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及有理数的两种不同分类的重要意义。
难点:在对有理数的认识上,应加强对负数及零的重视,明确两者在有理数集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向:
通过上节课对“负数“概念的引入,通过对数范围的补充及扩大,进一步引入了有理数的概念,并对扩大后的数的范围进行重新分类。
二、新课拆析:
1、引例:(1)请学生说出负数的特征,并指出实例说明。
(2)以第(1)题中,学生所回答的数进一步分析,不同数的不同特点。
2、通过对“负数”的引入,从我们所接触的数可发现有这样几类:
正整数:如1,2,34,…
零:0
负整数:如-1,-3,-5,…
正分数:如 …
负分数:如 -0.3,…
由此我们有:
概括:正整数、零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然后根据我们的概括,我们可以对有理数进行如下的分类
分类一: 分类二:
正整数 正整数
整数 零 正有理数 正分数
有理数 负整数 有理数 零
分数 正分数 负有理数 负整数
负分数 负分数
3、有关集合的简单知识:
概括: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一个数的集合,简称为数集;
所有的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
所有的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
例:把下列各数填入表示它所在的数值的圈里:
-18,3.1416,0,2001,-0.142857,95%
正整数 负整数
整数集 有理数集
三、巩固训练: P20 ,练习:1,2,3
四、知识小结:
从有理数的分类入手,就着重于各类数的特点,特别是正,负及零的处理。
五、作业:
P20-21 习题2.1:2,3,4
初一上册数学《有理数》教案精选范文四教学目标
1, 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 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 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探索新知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 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 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 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应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类的标准要明确,使分类后每一个参加分类的象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只能属于这一类,教学中教师可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说明,可以按年龄,也可以按性别、地域来分等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 教师自行准备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
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
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
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初一上册数学《有理数》教案精选范文五教学目的:
1.了解计算器的性能,并会操作和使用;
2.会用计算器求数的平方根;
重点: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的计算;
难点:乘方和开方运算;
教学过程:
1.计算器的使用介绍(科学计算器)
初一上册数学一单元教案.png
2.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
例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3.75)+(-22.5) (2)51.7(-7.2)
解(1)
初一上册数学一单元教案.png
(-3.75)+(-22.5)=-26.25
(2)
初一上册数学一单元教案.png
51.7(-7.2)=-372.24
说明输入数据时,按键顺序与写这个数据的顺序完全相同,但输入负数时,符号转换键要放在数据之后键入.
随堂练习
用计算器求值
1.9.23+10.2
2.(-2.35)×(-0.46)
分数乘法教案范文6
第一学段(1~3年级)
1、知识与技能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 内的数、小数、简单的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2、数学思考
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 ,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解决问题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情感与态度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 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二、学生情况分析:
这学期我担任三年级(1)班和(3)班的数学教学,两班共有学生90人左右。从性格方面分析,大多数同学性格开朗,爱好广泛,喜欢和别人交往是他们的特长。从学习方面看,大多数同学能按老师的要求积极做好课前准备,并能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良好。总体来说,班里同学相对比较听话,继续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是提高成绩的关键。
三、教材分析:
三年级数学上册内容主要包括: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九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一个总复习单元,其中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的重点。在数与计算方面,这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在空间和图形方面,安排了四边形的认识;在量的计算方面,安排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统计方面,让学生初步学习可能性。此外,教材还安排了"数学广角"和两个数学实践活动。
教材的编排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4、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5、逐步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四、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
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的重点.
六、采取的教学措施:
1、课堂教学中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迁移类推能力;提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总结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2、注重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学生学习内容的理解。
(1)加强直观演示,加深学生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2)加强开放性,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联系实际,从现实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知识。
3、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备好每节课的教案,做到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优化教学方法,设计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有关的知识,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5、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6、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学生喜欢的游戏,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和敢于创新的能力及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7、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歧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分层设置作业,尽最大能力提高学习成绩。
8、加强书写训练,定期进行优秀作业展览,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
七:课时安排: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3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5课时左右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可能性(4课时)
(九)、数学广角(3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