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发动机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发动机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发动机构造;维修;理实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029-01
前言:发动机结构与维修课程的改革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与岗位实践能力,改变传统以教师、教室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实践为主的教学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专业基本知识,丰富学生们视野,让学生们了解发动机的名称、形成、用途等原理。并通过实践教学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教会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做好发动机构建与维修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可以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优秀人才。
一、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教学资源的建设
1、实现基地建设
理实一体化的实训基地建设主要包括了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内的实训基地建设主要的教学课堂中。近几年来,各高校纷纷建立了发动机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以汽车发动机为主题。学校将现代化多媒体设备、课桌与丰田轿车V8发动机、大众轿车JR发动机、飞轮、机体等多种零件软件相结合,并在教室内形成一种全新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主要用于对学生们的实践、生产教学,同时,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将工学互相交替[1]。由于在校内实训学习过程中,将发动机进行模拟,学生很难了解真实的发动机设备。对此,学校必须要建立一个长期、科学、稳固、有效的校外实训基地,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学生们的动手动脑能力,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充分的发挥作用。做好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师资队伍的建设
形成全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成为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突破口。需要规定一些新进大学生必须要在实训基地岗位实习一年,并通过技能考核,合格之后才能走向讲台。比如说,该校汽车维修专业共有15名教师,其中有8人获得汽车维修专业技师证书,7人获得汽车高级维修证书,在这其中只有7名教师成为了高校的汽车维修高级平考评员;同时,学校在建设师资队伍时,需要保证教师可以进行互帮互助,并将理实一体化教师相结合,只有这样教师之间才能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形成一种全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的效率[2]。
3、教学模式多样化的建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项目为主,向学生展现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方便学生理解,引导学生自主学生,自主训练。同时教师在开展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时。需要将教学课程划分成多种科目,再将科目划分成任务。比如说,教师在将汽车发动机与构造的课程中,需要将该课程进行分割:(1)汽车发动机的拆卸工作、维修工作共同使用;(2)汽车的配机器结构的使用与维修工作;(3)汽车汽油机燃油的组成结构、使用步骤、维修工作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制作成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效益[3]。
二、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安排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需要将知识理论与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使二者之间互相通融。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边讲知识理论边讲发动机系统、零件的实质物品,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加直接的让学生们了解发电机结构设备,而不是通过自己的想象将发电机的构造勾画出来。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4]。
三、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信息化教学的建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们更加了解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理实一体化课程,需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将教学课程迈向信息化,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课程中的主要教学标准、教学计划、学习指南等内容都可以上传到对应的教学网络平台,同时还可以根据网络平台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案、教学计划,找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5]。另外,教师还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与学生进行活动,通过语音、视频、文字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学习,了解相关的技术知识,丰富学生们专业知识水平。
总结:本文对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的进行了简单的研究,文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希望我国专业教育人员加强对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的研究,从而提高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秋琴.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J].广西教育,2013,23:151-152.
[2]王功,王文娟.“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教学的应用研究[J].职教通讯,2016,09:69-70.
[3] 叶丽珠.《汽车电控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154-156.
发动机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发动机电控系统;检测与修复;课程改革;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03-02
《发动机电控系统检测与修复》课程是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本课程主要针对汽车机电维修工的岗位能力要求而设置。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发动机电控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运用仪器设备对发动机进行故障诊断与排除、性能检测等专业能力,并形成一定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一、《发动机电控系统检测与修复》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发动机电控系统检测与修复》课程的教学与企业的生产实际需求相脱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较为模糊,人才培养质量与实际需求间的差距较大。
(二)教学内容有待优化。一方面,教学内容相对陈旧,缺乏对新技术的跟进和吸收;另一方面,课程作为独立的知识体系存在,偏重于理论的介绍和分析,没有按照职业岗位的技能需要整合,对实际操作的指导作用不够突出。
(三)教学条件不够完善。主要体现为实训教学场地不足、实训教学设备配置不尽合理、教学团队建设不到位等。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待改进。当前教学主要以讲授法为主,以板书和多媒体辅助手段展开,缺乏对教育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手段的研究和借鉴,也缺少对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导致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不佳。
二、《发动机电控系统检测与修复》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进
(一)确立教学目标
通过调研,确定发动机电控系统检测与修复的常见工作任务,对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归纳总结,确立本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发动机电控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理解其工作原理;掌握电控系统各元件的作用、工作原理和特性;了解常用的检测诊断设备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知道发动机故障诊断的基本原则、正确的故障诊断流程和检测诊断方法。
2、能力目标
(1)专业能力。能评定车辆技术状况;能制定维修计划;能熟练使用检测诊断仪器设备,对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故障进行检测诊断和修复;能对维修后的发动机进行技术检验。
(2)方法能力。能利用各种资源查找所需信息并合理使用,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能不断积累维修经验,从个案中寻找共性、总结规律的归纳总结能力;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能力。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能与客户建立良好、持久的关系。
3、素质目标
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遵守相关法律、技术规定,按照环境保护要求处理生产废料。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大纲的确立
1、以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为出发点,设置课程内容
为使教学更贴近工作实际,强调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借鉴“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和建设方法。将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分解,确定本课程的知识点、技能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和开发。课程内容充分融入国家标准、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和维修手册,强化了检修操作技能训练,以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2、以真实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依据,设计学习情境和学习单元
学习情境和学习单元是对真实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教学化加工。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培养职业能力。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共为《发动机电控系统检测与修复》课程设计了5个学习情境和21个学习单元,并针对每个学习单元的任务工作量分配课时。每个学习单元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载体,在学习相关知识之后展开技能操作。
3、遵循认知规律,序化教学内容
在设计了学习情境和学习单元之后,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重点与难点。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零部件到系统”的规则,序化教学内容,对学习情境排序。
(三)教学条件建设
注重教学团队建设的“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建设。如聘请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到学院担任兼职教师,形成“双师结构”;激励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提升“双师素质”。
建设专用实训室,实训实空间结构模拟真实工作现场的职业工作情境。实训室配置教学整车、试验台架、举升设备、故障诊断仪、尾气分析仪等仪器设备和专用工具。在实训室中设置教学区、讨论区和操作训练区,融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于一体。
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完成轮岗实习、顶岗实习和综合技能的训练。校外实习由学校的专任教师带队,企业配备兼职指导教师共同授课,实行学院和企业双重管理,可以缩短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期,尽快实现角色转换。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研究与实践
1、学情分析
高职学生的整体特点是抽象思维能力相对形象思维较弱,基础知识储备不够扎实,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探究和好奇。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注重学生参与度高、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学生个体之间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能力甚至学习目标定位的差异较大。因此,在授课中需考虑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就要灵活采用教学方法,考虑使用分层教学、个别指导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
发动机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教学创新;理实一体化教学;职业技能
1.前言
汽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汽车发动机,它相当于汽车的心脏部分,随着电控系统与发动机技术的全面发展,所有的汽车制造厂商对发动机新技术投入全部研发精力,促进了电控系统飞速的发展。2001年我国就要求所有汽车生产必须全部进行电喷系统的安装,所以,电喷系统的维修技能提升是所有维修人员的技能必备。在我国,所有的汽车维修人员都是从高职高专职业院校培训出来的,为了满足社会对于汽修人才的需求,高职高专职业院校应当紧跟社会要求与企业要求,开设满足需求的所有课程。其中,在汽车类专业课程中最为核心的课程就是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它不仅是一门在汽车传感器、发动机构造以及电工电子基础上建立的基础课程,还是一门讲述工作原理和电控系统组成的课程,为此,就需要高职高专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排除能力、仪器检测能力、分析能力、电控系统故障诊断能力、实践能力、职业道德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课程教学的好与坏直接导致技能人员的好与坏,如果课程设计的内容脱离实践、方法轻实践重理论,会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专业化,所以,课程教学的设计直接关系到目标实现。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当始终在培养学生附近围绕,以职业关键能力为目标来进行,文章通过社会能力、专业能力以及方法能力的培训进行分析。
2.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课程概述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课程主要有构成课程体系设计、教学目标以及课程定位、培养关键能力。目前所有的课程开发都是通过实现工程来进行的过程向导,比如,工作过程所对应的整合、归纳以及抽象学习领域、学习领域所对应的教学过程设计和学习情境、汽车应用类对应职业工作顺序。通过对一些汽车营销企业、汽车故障诊断岗位、汽车维修岗位、汽车专项技术服务岗位、汽车维修岗位以及汽车维护岗位等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了六种属于汽车机电维修领域的岗位,主要有整车性能检测的诊断、电气系统在汽车车身的检修、诊断与检修汽车底盘、诊断与检修汽车发动机、汽车维护以及诊断与检修汽车电器系统。我国高职高专职业院校的学习课程是根据职业资格在汽车修理中的技能要求,进行专业学习领域、专业学习情境和行动现实化、具体化的课程体系。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是一门面向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检测、汽车运用和汽车维修等具有综合技能的专业平台课程,它始终围绕着培养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专业能力的关键职业能力而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电控发电机组中出现常见故障排除的培养、电控发电机组中出现常见故障诊断的培养、检测设备熟练使用的培养、维修工具熟练使用的培养、技术资料相关英文和中文查找的培养、数据分析技能能力的培养、方法能力的培养、社会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关键能力是通过高技能人才、课程教学、汽车维修来进行设计的,并且,理实一体化的设计教学、学习情境的工作过程化设计都是一种对专业能力进行强化的培养手段,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对具体问题能力、方法能力进行强调解决的培养手段,具体任务工作分工完成、具体任务工作小组讨论合作是一种对学生团结问题、协作问题、社会能力进行解决的培养手段。
3.课程设计过程
3.1 课程设计思路
高职高专职业院校的基本教育特点为,从学生体系转化为工作体系,而学习过程就成为一种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一体化,并根据工作任务来进行具体工作、工作要求、工作对象以及工作内容,所以,现行的高职高专职业院校课程普遍呈现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通过汽修厂要求的工程过程可以知道,要想教学内容实现有形化和具体化就必须采取教学所对应的情境,并以理实一体化来进行实训室教学,以此表现出课程所具有的实践性。目前,我国的高职高专职业院校设计课程的重点为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性的培养,学校利用教学情境的不同来不断让学生进行训练以及学习,以便让学生获得需要的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并在团队的协作合作中,训练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从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使学生所具有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高职高专职业院校还需要注重在工作任务的教学过程中,努力按照企业工作过程进行模拟,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职业技能,所以,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让学生到企业里面实习顶岗,同时高职高专职业院校还可以去企业聘请技术人员来为学生进行讲课,以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来把学校学习过程导入企业最真实的工作过程中去,并使两中过程相融合,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课程。
3.2 课程设计原理
通过多年的岗位需求、培养目标、人才培训、学校的课题研究以及企业的用工要求,高职高专职业院校目前从改革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和改革课程体系来进行从业人人员素质要求培训、能力要求培训、知识要求培训,并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就业应变能力。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课程教学设计的原则有五个,分别是在众多的课程中要以突出能力作为目标,课程的任务以及项目是课程载体的体现,通过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来进行实训过程中能力的设计,切记学生才是高职高专职业院校的行为主题,理实一体化中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相统一的教学课程。
4.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研究
4.1 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企业专家、教师共同对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和以培养汽车专业人才为目标进行的总结职业技能、归类职业技能、分析职业技能,最后剩下五个发动机电控系统的典型工作任务。这五个典型工作任务每个都是从企业工作任务中产生出来的维修故障和实际需求,并且都具有相对完整的过程,能够比较好的把技能、知识点融合掌握,并且从简单到困难来进行循序渐进的设置任务。当高职高专职业院校进行学习单元的教学时,老师则需要对学习单元进行任务工单、教学设计、学生手册、教学课件、演示录像和教学录像的拆分,并且,由教师把整个学习单元按照六步法来进行组织过程的教学设计,设计的内容必须包括组织教学过程、任务名称、学时、任务目的、实训设备、实训场地以及客户任务描述等。
4.2 高职高专职业院校的竞赛模式
高职高专职业院校引入竞赛模式,不仅可以展示学校老师的教学改革的重要作用和学校宣传的办学成果,还可以展示学校中学生的风采。根据各种技能大赛的数据可以知道,竞赛模式既需要参赛选手具备应对自如、心理素质好、配合明确、分工明确、逻辑思维清晰,也需要参赛选手具备仪器正确使用、记录完整、设备检测、分析准确、故障点确认。要想课堂教学的内容运用到技能竞赛中去,就需要学生自己进行实际操作演练,一般在竞赛中的故障点通常是由企业技术维修总监进行的,并且对分工协作、逻辑分析、规范操作以及安全生产都要求比较高,这一点也是现实高职高专职业院校多缺少的一点。
4.3 理实一体化实训
理实一体化为学校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和为学生打造了作为真实的职业环境,通过现实的工作任务来进行学生的生产性实训,在进行实训时,学生和老师都需要注意现在的身份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是老师教导、指导学生,而现在则是由老师指引,学生自主来进行学习的,并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引入技术规范标准、工作流程标准、工作责任书以及技术手册来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的培养。目前我国的高职高专职业院校采取的的生产性实训,是通过老师带领学生在企业汽车维修团队进行教学模式的展开,让学生了解到汽车维修包括,预约—接待—车辆诊断—制作工单—车间派工—车辆检修—质检验收—清洗交车—服务跟踪。此外,高职高专职业院校还可以建立汽车美容设备,让学生为车辆进行美容,保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责任心。
5.结束语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是一门面向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检测、汽车运用和汽车维修等具有综合技能的专业平台课程,它始终围绕着培养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专业能力的关键职业能力而进行设计。高职高专职业院校进行课程设计时,需要遵循在众多的课程中要以突出能力作为目标,课程的任务以及项目是课程载体的体现,通过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来进行实训过程中能力的设计,切记学生才是高职高专职业院校的行为主题,理实一体化中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相统一的教学课程的五个原则进行设计。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研究从典型工作任务、高职高专职业院校的竞赛模式以及理实一体化实训三个方面进行的。
参考文献
[1]龚文资.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87-89.
[2]严景明,陈国庆,张新强,罗黎.汽车发动机组电控系统课程的教学探索[J].电子世界,2012(15):170-173.
[3]孟国强,刘越琪,洪志杰,李军,王庆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诊断与检修》课程设计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92-96.
[4]苏广义.《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J].长春大学学报,2008(6):59-62.
[5]孙冰寒.《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网络课程教学研讨[J].学问科教探索,2010(2):11-12.
发动机实训总结范文4
一、建设的目的与意义
目前吉林省商用车售后服务及维修企业600家,从业人数1万8千人左右,每年需增商用车维修服务人员和营销人员1600多名。通过调查,维修技术人员需求量最大的为高职高专毕业生,占总需求量的 46.33%。随着公路和建筑施工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吉林省对工程机械检测维修、工程机械营销管理、工程机械机务管理等方向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为1000人左右,所以工程机械专业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在商用车从事维修和服务管理的技术人员中,高职毕业生仅占4%左右,远远低于从事轿车维修的高职毕业生的比例,而商用车柴油发动机都已采用共轨电控喷射技术,所以商用车及工程机械售后服务企业急需具备高职程度的售后服务和运营管理的技能型人才。
目前各职业院校对柴油发动机教学重视不够,多数都没有单独设置一门课程,只是在讲授汽油发动机时把柴油机供油系统做为一个教学单元进行讲授,知识含量和教学效果根本满足不了商用车维修服务企业的能力需求。而根据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电控柴油发动机检修》课程作为专业的核心课之一,迫切需要我们将柴油机这门课程做好做精,从而满足商用车和典型工程机械维修服务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同时还要在为区域经济服务的过程中不断的根据当下的情况调整课程的设置和课程的内容。
二、建设的目标与思路
课程的建设需要经过深入的企业调研,应以商用车和工程机械柴油机维修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实践为起点,以岗位技能培养为目标,强化职业素质培养,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分析商务车和工程机械柴油机维修岗位的工作过程,归纳总结典型工作任务或职能,提炼行动领域,结合职业资格标准,将行动领域转换为《电控柴油发动机检修》课程的学习领域。
课程建设还遵循课程横向设计原则,以柴油机运行典型故障现象为主题单元载体设置学习情景,制定课程标准,使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相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要求建设《电控柴油发动机检修》教材,凸现职业教育特色。总的来说,课程建设思路具有以下特点:
1.课程内容是电控柴油发动机维修实际的工作任务。通过分析实际工作过程,归纳分类工作任务与对应能力的要求,结合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规律,明确课程能力目标与学习内容。在课程教学中以排除故障任务入手,将传统的知识点融合到具体的工作任务中。在学科知识点的教学组织安排上,按照结合工作任务出现的先后顺序,先出现的知识点重点介绍结构、工作原理及诊断检修方法。在后续工作任务再次涉及,仅仅作为一个知识运用,避免了知识点的重复学习。
2.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课程构建了以“任务驱动”为导向,以故障案例为载体,合理安排实训项目。在实训室完成相应的理论教学,达到理实一体化教学目的。
3.课程设计实施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反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企业人员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学院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兼任实训指导教师,企业教师参与课程的评价。
三、建设规划
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完成本课程的建设工作。经过课程团队的研讨及对兄弟院校的考察,将建设过程分为两部分。
在第一部分课程团队将集中精力完成课程教学的基本准备。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实现资源共享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建设的第一阶段,课程团队还将完善与教材配套的课件、电子教案、flash 动画制作和试题库的建立并建设课程教学网站、丰富教学网站上的教学资源。
第二部分的任务是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及师资队伍的建设。完成电控柴油发动机故障诊断实例库和教学视频库建设。进一步丰富网上辅助学习的环境和手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选派教师参加相关技术及教学能力提高的培训。
四、建设内容
1.通过企业调研,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积极引入新的课程内容,适应时代科技发展的步伐,更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努力打造特色鲜明、更具实效的课程教学体系。
2.进一步研究和修订课程标准,规范电子教案。
3.完成本课程教材的调整、修订工作。在教材修订工作过程中,同时进行本课程习题、实训项目指导书的修改工作。
4.建立合理的课程实践技能教学评估体系及实践技能考核方法。
5.根据课程标准和校本教材制作电子课件;录制教学资料片。
6.建设课程资源库、flash 动画课件,进一步修改课程试题库。
7.制作课程网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8.选派教师参加相关技术及教学能力提高的培训。
五、建设基础与条件
1.专业建设方向的支持。根据地方产业发展和专业群整体建设规划的需要,汽车分院在“十二五”专业群建设规划中对各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做出调整,以覆盖汽车产业的各个领域,服务于汽车产业的不同行业,重点为某一职业岗位(群)培养人才。并且各专业为了突出特色和拓宽就业领域,开设不同的专业方向,供学生选择。
根据汽车分院“十二五”专业群建设规划,汽车运用技术专业面向商用车(卡车及9座以上客车)维修服务企业培养商用车辆检测维修与技术服务的技能型人才,在此基础上开设工程机械销售与维修和汽车装配与调整专业方向,拓展学生的就业领域。
2.实训实习基地初具规模。在校内实训中心本课程具有与专业群共享的发动机实训室、整车检测维修实训室、维修工厂等。校外实习基地在专业群共享的91家实习基地外,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还正在与一汽大众、一汽轿车、华晨宝马、长春市及省内一汽解放服务站、二汽东风、北汽福田、郑州宇通、厦门金龙、成都神钢工程机械服务站沟通,准备筹建本专业实习就业基地,达到省内30家实习基地,80家以上就业基地。
六、预期效果
通过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在课程标准制定、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资源库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实习基地等方面做出本课程的特色。
1.构建出与本课程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标准,使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更加适合企业的用工需求。
发动机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师徒制;授课模式;企业
前言:“师徒制”的授课方式起源于欧洲国家典型的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教育等。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教育,还是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教育都是基于企业和学校双方的产教结合的培训方式,采用这种培训方式的教学模式实行企业和学校交替培养的模式,每周约1-2天的时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约4-5天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企业中的实践和理论教学密切结合。我们原有的教学模式是理论+实践,这里指的实践不是企业实践,是在学校内进行的校内实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在学习了国外的一些成熟的经验后,结合当地的汽车维修企业现状、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实训条件、学生的学习状况的基础上,进行了《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师徒制”授课模式的探索。
一、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师徒制”授课模式简介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师徒制”授课模式采用课堂理论
+实训室实践+企业实践课堂的教学形式;根据实际情况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3-5人;在校实行理论+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方式,在企业实行跟组作业的方式,由企业的组长负责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工作。学生在校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操作的基础技能。在校授课时一般先进行一些必备的理论知识讲解,然后分组进行相应内容的实操训练,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要求学生每人独立进行一次操作,已达到强化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在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每个模块的授课模式中加入企业实践课堂环节,学生在企业的学习是被安排到每个班组中,组长对学生的具体工作内容进行安排,组长根据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不断对学生工作的内容和范围进行适当的调整,对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纠正,同时解答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
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师徒制”授课模式存在
问题
我们把13级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学生作为实验班,13级学生人数22人,把22人分为4组,每组5-6人。学生按照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七大部分: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起动系、点火系、燃料供给系、冷却系、系的内容,分块集中学习。学生首先在学校学习每一个模块的理论和进行该模块的基础操作训练,然后被分到四个地点进行企业实践课堂的学习,每个企业5―6人。进入企业实践学习的过程中企业和学生都反应出一些问题。第一次进行实践的时候,企业普遍反应,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对汽车各部件的认知能力较差、专业知识较少。而且由于企业的维修人员的素质和理论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反应,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维修人员选择回避问题或不予回答。整个13级学生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结束后,我们也进行了一下探讨和总结,主要的问题有:部分学生参与实训和企业实践学习的积极性差;在企业进行实践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整车零部件的认知较少,注意力分散,对教学实践要求学习的内容关注度不够;部分维修人员素质和理论水平较低,无法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师徒制”授课模式的改进
发动机实训总结范文6
一、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模式的流程
课前:教师准备学材,学生预习学材。
课中:教师设计呈现任务引导任务监控任务任务反馈与评价;学生接受任务分析讨论任务实施任务任务反馈与评价。
课后:教师反思,学生总结及书写实训报告。
二、新模式的教学实践
1.教学案例:雪佛兰科鲁兹轿车起动机不工作
学材的编写原则:明确本实训的任务,只有任务明_了,学生才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防止无的放矢;既要与本校的车型相符合,也要有普遍意义;真实应用的任务要分解为多个学生易于接受的子任务;要有配套的学习检测材料,以用于诊断性评价,便于教师确定教学的难点。
学生对学材的使用:学材要提前一周下发,学生把学习的情况通过网络反馈给教师,有不会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查询或询问教师;每个学生都要上传自学报告,内容包括本实训的核心任务是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初步的实训步骤是什么;还有什么特色的建议等。
2.本案例实训的学材
实训任务:起动机不转电路故障。具体分析:起动机的作用是什么;起动机的安装位置在哪儿;什么是起动机不转,什么是不能启动;发动机要想正常运转需要哪些元器件;起动机的运转是如何控制的;能够影响起动机不运转的故障有哪些。
3.实训工单的编写
为了学生实训的方便,减少不必要的书写时间,可以借用技能大赛的工单。该工单的最大优点是其提示性、方便性、简洁性。但不同的内容要编写个性化的工单。
4.实训教学过程
上课前,教师要认真浏览学生上传的自学报告,明确学生学习的困难点、障碍点,做到上课心中有数,应把教学的中心围绕重难点展开,对于学生已会的问题一带而过,对于难点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和手段克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防止教师越俎代庖。充分让学生明确本实训内容,即起动机不转电路故障诊断与维修;明确本次实训的重点,即起动机的线路故障检测与维修;明确本实训的安全意识及可能用到的检测设备,并明确本实训要达到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起动机正常运转的控制原理;技能目标,熟练操作保险丝、继电器的好坏检测,能够使用专业工具检查起动机的电路;素养目标,操作的安全性、规范性。
其次是教学过程。其中,情境创设为学生启动发动机,无任何响声,起动机不运转;真实任务呈现为如何恢复起动机的正常运转;分析讨论一为能够引起起动机不运转的可能故障有哪些;分析讨论二为如何检测,其检测步骤及程序是什么,阅读《科鲁兹维修手册》,画出检测程序图,部件及线路测试;分组检测为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按照检测程序,查出故障,教师在设置故障时,可以设置2~3个故障,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工单填写为按照下发的工单逐项规范填写;实训总结与评价为采用多元评价机制,既有过程性评价,也有终结性评价,既有教师评价,也有小组和个人评价。
最后是教学反思。教师需要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反思难点是否克服,反思教学效果是否良好,反思学生是否有创新举动,反思评价是否得当,反思学生安全意识是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