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1
(南医学院临床学院海南海口571101)
摘要:对毕业生开展自我评价调查,为学校调整学生培养计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156名毕业生进行自我评价调查。结果:医学毕业生自认管理能力、竞争意识不足,英语水平、创新能力、表达能力欠缺,学校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对个人职业存在影响。结论:通过完善课程设置体系、强化就业指导能力建设、增加人文医学培训等有助于全面提升医学生素质。
关键词 :医学毕业生;自我评价;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7.0034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发展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通过毕业生自我评价,探寻影响毕业生的关键因素,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良措施,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是“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实践中的“着陆点”。
1调查目的、方法和对象
1.1调查目的
为了学院更好的发展,完成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创新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理念,始终与社会的需要保持一致。
1.2调查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内容包括毕业生的工作现状、自我评价、业务能力、英语水平、自我发展的影响因素、课程设计对实际工作的影响等内容。
1.3调查对象
海南医学院临床学院2011-2013的毕业生,本次调查采取网络调查,共邀请到156位毕业生参与,有效问卷156份,回收率为100%。
1.4统计方法
对回收的问卷,采用双人双机录入,通过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和整理。
2调查结果
2.1毕业生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有156人参与,其中男生占46.15%(72/156)、女生占53.85%(84/156),调查对象涉及到临床医学专业138人,占总调查对象的88.46%(138/156);医学影像学占8.97%(14/156);康复医学占2.56%(4/156)。学生收入在2 000以下的有54人,占34.62%(54/156);2 000-4 000元的有76人,占48.72%(76/156);4 000元以上的有26人,占16.67%(26/156)。
2.2毕业生自我能力评价
毕业生自我评价主要反映个人能力在工作中的表现。调查显示,在工作中能完全胜任的人有122人,占78.21%,不能完全胜任工作的有34人,占21.79%,完全不能胜任的为0人。因此,选取了思想表现、敬业精神等9个指标对毕业生进行了全方位评价,统计结果如表1。
统计结果表明,毕业生在思想表现、敬业精神、工作态度、组织纪律、责任意识、协作精神等方面自我评价较高,均在90%以上;84.62%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工作能力较强。学生自认为在竞争意识和管理能力方面稍显不足,均在70%以下。因此,毕业生要加强管理能力的学习、竞争意识的培养,学校各级部门应重视学生在这二方面能力建设。
2.3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人职匹配”的能力。毕业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延续。因此,毕业生就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两个层次,它是大学生成功获得工作、保持工作以及转换工作时所具有的能力,是一种与职业密切相关的综合能力(见表2)。
毕业生工作后,认为自己分析能力、专业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分别占调查对象的81.41%、80.64%、76.89%;而认为自己在英语水平欠缺的占54.49%,其次是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分别占到了45.51%、30.77%。
2.4影响毕业生发展的评价
毕业生走上工岗位后,突显自身能力不足,个人职业发展受限。通常来讲,影响学生职业发展的二大因素,一是在校期间能力的培养,二是工作环境的熏陶(见表3)。
通过调查,毕业生认为影响自我发展的因素中,个人继续学习的能力对自己职业影响最大,高达82.05%(128/156),其次是个人专业理论水平占所学专业对口情况,分别占80.77%(126/156)、75.64%(118/156)。毕业生认为学校的教学方法对自己工作后职业生涯的影响存在,但不是最重要的,仅占45.51%(71/156)。
2.5毕业生对在校期间课程设置的评价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受的教育,特别是专业知识、教育理念将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因此,大学课程设置(教育计划)对大学生毕业后影响深远(见图1)。
统计结果显示,大学期间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对自己工作影响最大,分别占到85.26%(133/156)、83.97%(131/156),英语和思想政治教育类对个人工作也有较大的影响,分别占61.54%(96/156)和44.23%(69/156)。计算机类课程和公选课对个人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3相应建议
3.1完善大学课程设置,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接轨
学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社会的需要应该成为大学专业设置的导向。而专业课程(教育计划)设置同样也需要根据社会需要来开设,学校应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服务理念,践行“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就要真正地围绕学生的需求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不断调整课程设计,以最大限度与社会接轨为目标,全方位提升学生能力。
3.2强化英语、计算机在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英语、统计学、计算机”被视为现代大学生的三项基本技能。英语不止作为一门语言和交流工具,而是被提升到了必备技能的范畴,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查阅专业文献、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撰写高水平科研论文等都离不开英语。因此,学校应加强学生英文专业文献检索、英文论文撰写、英语口语等内容教学,突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英文水平。此外,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由信息化向智能化迈进,要求医生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因此,对医学生教育要增加医院大数据处理、HIS等内容的讲授。
3.3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增强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应包括大学生就业能力和毕业后就业能力。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就业指导要形成完整体系,有专门的师资队伍,培训不能流于形式。特别是对大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大学生获得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构建就业指导“一次培训,终身受益”的就业指导观。学生在大学期间接受较为系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这不仅体现在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更应考虑着力提升学生毕业后职业规划理念的培养。
3.4夯实第二课堂,全面提升学生能力
专业课堂培养学生的“智商”,而第二课堂更多的则是提升学生的“情商”。针对学生“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欠缺问题,学校各级管理机构应鼓励学生加入各种社团,并有序引导社团开展工作,着重提升学生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此外,科研部门、教务部门为学生提供科研项目资助,鼓励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全面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3.5加大医学人文教育,提升人文素养水平
医学人文是既重视科学研究方法,又看重人性的适应和发展。大多医学类专业学生拥有理工科底子,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类的学习“上心”不够。针对目前医院工作现状,结合学生管理能力不够、表达能力欠缺等问题,增加学生医患关系学、医院管理学、社会医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等模块的培训与学习,增加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医学生医院环境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建利.面向行业和西部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J].中国高等教育,2007(6)
2卫魏.高校学生满意度研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8(3)
3李学鸣,彭杰.论高等学校共青团工作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董占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09(10)
医学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2
关键词:中职;院校合作;医学检验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223-02
一、引言
自从18世纪雷文霍克用自制显微镜看到细菌,使微生物病原学得以成立,医学检验(微生物检验方面)这门新兴学科就开始萌芽。但我国医学检验起步晚,解放前虽有北京协和、湖南湘雅、山东齐鲁、广州中山等医学院校开展相关专业建设,但组织形式松散,多附设在院校的各个教研室内,全国仅有两三所医学院校能培养出少数检验医学技术人员。近年来随着医疗行业的飞速发展,医技型人才缺口进一步扩大,职院校担负着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但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结构、规模、质量、效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在发展方式、办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等关键环节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文基于从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医学检验技术院校合作模式入手,分析当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发展的难点,并通过院校合作模式的成果找出发展的新途径。
二、中职医学检验专业发展的困境
1.校内实训场室和经费有限。学生技能训练离不开与教学相配套的实验实训操作室。但学校的实验实训室只能提供基础性的实践训练,跟行业的实际情况往往脱节。其次,实践操作需要标本,某些稀有标本(如脑脊液、骨髓等)学校无法获得,多数试验仪器设备昂贵,但使用率不高,有的甚至一年只用一次(医学类仪器专业性强,有些仪器只专用于特定检查项目,因此只有在讲解特定章节的时候才会使用)。
2.严重缺乏专业课老师。该学校的医学检验专业从间断招生到现在每年级4个班,学生人数猛增。但中职学校学生基础较差,办学条件差,缺乏跟得上时展步伐的先进设备。大部分老师没有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接触新事物、新技术、新理念少,天天忙于备课改作业,办学理念陈旧,教学模式僵化,培养的学生大多缺乏创造创新意识。
3.解决思路。通过到国内先进的示范校学习、听取专家建议、学生调查问卷等方法集思广益,尝试新的教师引进模式――聘请行业专家、临床一线高技能工作人员为学生讲授专业课,同时将部分实验实训与临床结合,直接将实验室放入临床检验科相应科室。
三、中职医学检验专业院校合作方法
该校结合实际,通过征求专家、学生的意见,设置2个实验班,共计80名学生,并将专业建设与能力提升联系起来,通过聘请行业专家采用“会课”、“串讲”的方式,开展最能符合临床要求的理论教学;将一些实验项目放在医院专业实验室进行。参与教学的行业专家共计12人,累计授课600学时;开展的校外实验项目65个,每个学生至少参与380个学时的实验教学,整个院校模式历时1年。
1.行业专家授课模式。针对现有中等医药卫生职业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标准还在进一步规划和改革中,为了更好地做出探索性的尝试,该学校聘请了当地三甲医院临床检验一线专家开展授课,其中授课内容按照与临床一线实践实际联系紧密的理论讲解,并且将内外科等其他专业知识穿插起来,用整体、系统的观点深入讲授。值得一提的是,《免疫学检验》与《微生物检验》使用的是串讲模式,将两种教材、两门学科中的知识点贯穿起来,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累计授课1992学时。
2.实验项目临床化。实验实训的项目同样是按照《临床检验》、《生物化学检验》等4门核心课程组织教学。内容包括了血细胞分析仪的应用、粪便形态检查、尿沉渣检查\半自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使用、血清葡萄糖测定\免疫比浊测定法(C3定量测定)、间接凝集试验(类风湿因子检测、甲胎蛋白检测)、葡萄球菌属和微球菌属的检验、链球菌属的检验、肠球菌属的检验等。实验实训的方法采用“一对一”、“一点多面”的方式进行。“一对一”是针对难点、重点,尤其是需要高度重视的实验项目,导师统筹安排学生单独指导,在时间上实现了轮换调度,既保证了教学的质量,同时节省实验时间。“一点多面”指的是实验导师通过示范操作讲解实验的基本点和重难点,要求学生自行按照学过的理论和操作说明展开练习,主要将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在比较简单、容易掌握的训练课程上,一方面巩固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
四、中职医学检验专业院校合作模式的成效
这种“一引进”、“一走出”方式,充分挖掘有效教学资源,实现通过院校深入合作提高师资水平、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这一建设目标。首先解决该校医学检验专业专业课老师缺乏的燃眉之急,保障了应有的教学质量,且在这种行业专家授课的模式下,总结了宝贵的经验财富,进一步为改革中等职业类专业建设提供了完善的理论、技术资料。其次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院校合作实验班的毕业生本年度就业率达到了95%,且均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通过后期的追踪回访,90%以上的医院表示这种院校合作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基本达到了现阶段临床实践的要求,病患家属以及社会反映均为良好。从学生个人的角度阐述院校合作模式的优缺点,第一巩固了已有的理论知识,第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带来学习的成就感,第三保障了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各方面的需求。
五、前景与不足
纵观本次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院校合作模式开展的前前后后,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专业老师缺乏且培养慢、教学设备滞后且更新快的障碍,通过校院之间的深度合作,让学生技能在做中学,学中做。它可以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相结合,具有一定的拓展性和前瞻性,可以尝试将这种模式运用到更为广泛的医学教育中,如现阶段的护理专业、药剂专业、助产专业等,都需要用行业需求的角度去挖掘更好的教育教学模式。当然,这种院校合作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局限性,如对环境的要求高,对学生的基本素质有一定的要求,更有专业方面的限制,如护理专业在实践过程中,如何避免可能发生的医患矛盾就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深思。
值得肯定的是,该学校现已在国家第二批中职示范校建设的项目中,将院校模式扩大到护理、药剂等专业的建设中,并已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有理由相信,一个完善、系统、工教结合的卫生职业教育将向我们徐徐走来。
参考文献:
[1]黄达人.关于职业教育的几个观点[J].职业技术教育,2013,(18):22-22.
[2]翟悦.东西部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办学的需求与基础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3,(30):9-11.
[3]黄达人.关于职业教育的几个观点[J].职业技术教育,2013,(18):22-22.
[4]常冰梅.校院合作培养技能型医学检验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3):28-29.
[5]徐克前,李登清.多模式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促进医学检验复合型人才培养[J].检验医学教育,2011,18(4):3-4.
医学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3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 就业指导平台 就业品牌建设
21世纪是信息化管理的时代,信息畅通、快捷,已成为时代的象征。如何充分发挥网络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如何在就业信息网络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是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中心与用人单位之间不懈的努力和有序联合。
目前,各类高职院校均成立自己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借此推动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一定程度上有效改善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求职环境,充分体现了高职院校在就业服务方面的科学化的管理。但网站主要的内容多为以下方面:(1)多年来的与高校毕业生有关联国家就业政策;(2)就业求职方面的理论指导和技巧;(3)用人单位的就业信息。以上内容使得高职院校信息网络平台存在内容单一、过于空洞、缺乏实用性等特点,没有自身的个性和特色,网站的建设和定位上缺乏新意和创意、缺乏互动性,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快捷、丰富的层次、强大的功能等特点有效地为企业、学生服务。
一、影响高职院校就业网站高效运行的因素
1.缺乏科学的管理人才
高职院校多数均在中国市场经济大发展急需技能型人才这一背景下,应市场的需求由中专、技校或职工大学升格而成;由于变迁的历史短暂,它的办学思想、定位、思路及管理的模式明显带有中等(成人)教育的横迹;升格后的高职院校忙于应对日常事务管理、尚未摸索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自身的、有特色的管理模式,而管理人员多数都是升格前学校的员工,这些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难以突破已有的、陈旧的工作模式、思维方式,加上自身综合素质等的约束,在学校已经发生质的飞跃情况下,管理人员的工作思路、思维、理念、意识仍停留在原技校、中专或职工大学的情景下,这也使得高职院校的工作成效、工作创新、工作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较本科院校而言存在较大的差距。
2.缺乏充足的资金
前已述及,高职院校均是在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应变而生,在它们匆匆步入市场过程中;但机制方面尚未理清,它们仍隶属于升格前的不同的地方厅、局管理,在获取教学资金渠道来源方面不如本科院校的充余,加上近几年中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趋势,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较大,为满足市场需求许多高职院校纷纷征地以满足扩招带来的人数的急速扩张,同时为了打造高职院校自身的内涵建设、加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在正常扩张情况下各高职院校纷纷将有限资金投放到各专业校内实验室建设上,力求为学生打造从理论教学知识过渡到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衔接平台,在少的可怜的资金运作上,高职院校的资金分配主要是投放到学校硬件设置上而忽略了软实力的打造,也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内部的均衡发展。
3.缺乏宣传的主意识
当今互联网功能已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取代了我们曾经习惯的、使用的许多生活习惯、生活模式;“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论已成为过去式,纵观世界500强企业,除有坚实的产品、完善的售后服务,还与其在广告宣传的独树一帜分不开;高职院校要突破陈旧的工作观,顺应市场的需求、与时俱进、踏着市场的步伐用时下年轻人都能接受方式:鼠标一点、信息进千家万户的方式来宣传学校。
4.在校学生关注度不够
高职院校的录取批次处于第四批次,位于民办本科录取之后,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高考的生源质量明显下滑,导致高职院校面对的学生基本是高考分数在三百分的群体。而这类学生由于在义务教育期间没有较强的学习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自我的约束力,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意识较弱,由于自身存在的因素使得他们对于自身职业发展起点定位低、缺乏超意识的理念,致使很大部分对学校的就业网站关注力度不大,也是导致高职高专院校网络建设、网络创新力度不够的因素之一。
二、借助网络特点构建多功能的信息化平台
按照“高校搭台、学生参与、校企互利”模式建立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应成为涵盖企业和毕业生在内的就业交流咨询、就业指导服务等内容,它不是一个就业信息平台,还应成为交流平台和业务平台。是一个能够形成全方位的供需信息收集、现代化的信息处理、立体化的信息、多渠道的、信息共享的、综合的信息化网络平台,以此推动毕业生求职由传统模式向数字化应聘发展。
1.构建以学生信息为主的网络平台,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就业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业,它是一个须全体成员高度重视、关注的问题,是一个需要学生从踏入学校大门之日就非常清晰知道它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应构建一个以学生个人信息为主的,辅导员、班主任、课任老师为辅的一条线的信息网络平台;学生从专设窗口用学号、密码登录后出现以下几块内容:个人基本信息、学业感悟、社团活动、个人风采等模块;学生负责录入自己的基本信息、每学期学业总结、学业的感悟、参加社团的体会及在校三年期间所有与他个人相关的感悟内容,辅导员、班主任、课任老师从系(部)窗口注册登录,可通过上课和平时的接触对所教学生的直观感觉叙述在此,负责任地书写每个学生的学期总评,同时也包含对学生客观的个性点评。教学部门通过各自的窗口注册登录,进行对学生成绩录入、成绩修改、奖罚记录等事宜。窗口设置目的是通过学生、班主任、课任老师及辅导员从不同的视线有效记录学生德育、智育全面发展,及涉及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项目,记录学生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项目实习与理论创新、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多方面内容。窗口模块的设置动态地记录了每个学生在校三年的成长轨迹,在他书写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也时时提醒要学会珍惜眼下第一分钟时光,健康快乐享受生命、学习。
2.构建以企业信息为副的网络平台,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互联网互动、自主、平等及多媒体等特点,可为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提供多形式、多途径、多样式、功能强大并与企业、学生直接相联的沟通交流平台。介于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性、介于行业内各企业的不同分布地区、介于企业在选择学生时的快捷性、便利性、时效性,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应充分利用好互联网交流平台,开发网络宣传企业、网络求职投档、网络求职交流、网络视频面视、网络就业签约等一系列与企业招聘有关联的窗口项目,如设置企业登录的窗口,企业从该窗口进入后可浏览本院应届毕业生的所有详细资料,包括三年来在校的学生成绩、三年来在校班主任以及课任老师、辅导员所给的评语,以及学生在校的各种奖罚情况和学生在校学习中所涉及的学习、生活的感悟,可让企业在第一时间详细了解每位学生的思想动态,减少因路途遥远不能及时了解所要学生的情况、减少因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辅导员、班主任等层层了解所当误的时间差,可让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段掌握企业与学生对彼此之间是否有进步了解的要求,对后续工作有个度的把握。
3.构建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为桥梁的网络平台,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通过查看许多高职院校的就业网站,多数网站均是以宣传本校和提供相关信息为主,网站内容基本上是缺少互动功能、网上沟通业务、在线就业政策咨询、在线就业心理咨询、在线就业求职等基本功能没有实现,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广泛性和及时性、低成本性的特性,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进一步完善互联网的信息功能,启动和创新互联网的互动交流功能,把握互联网的快捷、低成本特点将其运用在日常就业工作中。
(1)开辟网上在线咨询业务,网上心理测评,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涉及职业生涯发展而困惑的问题、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涉及学业、职业之间关联的困惑。
(2)开辟企业通道窗口,将已联系地过、未联系过企业分别设置,将本校毕业生的详情第一时间通过企业通道窗口传递给企业,对于有实际需求的企业可进行下步的联系,按照企业用人的实际要求在数据库进行匹配。
(3)通过信息平台的整合,将高职院校内部涉及学生工作处、教务处、就业指导中心等相关部门关于学生的基本信息实现联网共享,实现无纸化办公、实现快捷信息查询。平台整合的功能是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通过网络信息化系统可对每个毕业生的信息进行即时查询,随时随地掌握毕业生生源分布情况、各专业人数、各专业实习分布情况、就业签约状况等详情,通过信息平台可及时向用人单位推荐适合的学生,缩短就业工作时效性、确保就业工作有效性和就业工作准确性。通过此平台的构建,目的是建立一个完整大学生基本信用档案、消除大学生实习、预就业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就业延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应用的高速发展的特点第一时间赢取就业的机会,尽量减少因时间差而造成的延误学生顺利走入社会的环节,把握时间,提高就业签约的准确率。
笔者认为,在学生就业过程中就业工作人员应充分发挥好手中的指挥棒――网络信息化系统管理,有意识地将品学兼优学生利用网络快捷方式首推给企业,主动出击、搭桥牵线,第一时间让企业、学生寻找到适合彼此的人员,从而也有意识地把握学院的就业大局分布、通过将优秀的学生引入到各类大型国企、有发展前景民营企业以及正在形成一定规模、有市场前景的小型私营企业,让优秀的学生做为“药引子”在这些企业生根开花结果,从而形成高职院校自己独特的就业品牌,以此在行业内各企业布局有属于自己“药引子”领域的就业品牌。本着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构建数据库网络化建设,紧紧跟上信息化主流这一趋势,让网上“购人”成为推动就业工作大发展、提高在其它高职院校就业竞争力、增强就业实力的重要竞争手段,同时在学生学业进取上也做好危机意识,让学生在进校之时、不浪费光阴,让青春在学习及社会实践中升华。将日常就业工作与学院品牌就业融合考虑,打造高职院校就业品牌。
参考文献:
[1]张东升.医学院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探索.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05).
医学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4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就业能力经济困难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0-0145-02我国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使“大众化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近年来大学生人数屡创新高。为适应此变化,中医药院校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在坚持办好中医中药学科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与中医药相关并对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学科,医、理、工、管、经、文、教等多学科门类共同发展。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目前开设18个本科专业,其中医学学科门类专业10个,医学相关及交叉学科专业8个,医学专业学生人数约占48%,药学相关专业学生约27%,非医药专业学生约25%。扩招导致就业人口规模逐年增加,给高校带来了很大的就业压力。中医药院校在校生中经济困难学生所占比例较大,达30%,相关研究数据表明,经济困难学生的签约单位总体上明显不如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学生,签约时间也会有所滞后。提升这部分学生的就业能力是解决中医药院校就业瓶颈的有效途径。
一、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主观因素
1.专业思想不牢固。中医药院校里医学专业最受学生追捧,其次为药学相关专业。近年来,由于大量学生被调剂到非医药专业,部分非医药专业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是“主流”专业,要求转到医药专业,在要求不能满足的情况下,没有及时转变思想观念,产生厌学情绪,用心投入学习的时间不多,直接影响了自身能力培养。
2.经济所迫花费大量时间兼职。经济困难学生大多依靠助学贷款及助学金缴纳学费,为了日常生活和必需学习资料开销,许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兼职,大学生兼职的种类虽然多样,但是内容却十分有限,以服务性行业居多,不一定都是与专业技能或者自身社会实践能力提高相关的,这部分学生兼职占用太多时间后用于自身学习提升的时间相应减少。
3.重课本学习轻综合素质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相对于非贫困生来说,学习动机更强烈,目标更明确,想通过读书改变贫穷的现状,以此为动力拼命顽强地学习,但受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他们把考试拿高分作为衡量标准,往往埋头苦读,忽略了实际应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少参加其他活动,也很少担任学生干部,同时面对精彩纷呈的校园生活,由于经济拮据而有意无意地回避社交活动,从而造成人际交往、应变能力、语言表达、组织管理、沟通协调、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较差。对于只想顺利完成学业的经济困难学生而言,已经无暇顾及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就业竞争中自然处于劣势地位。
4.就业期望值过高。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家处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把接受高等教育作为获得未来收益的一项重要投资,迫切希望通过找到好工作还清欠款,收入因素相应地成为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考虑的首选。相当一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不能准确定位,盲目追求好的工作待遇、环境和发展,对工作的地区、性质、待遇要求较高,倾向于到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倾向国有大医院的多,到民营、私企的少,不大愿意到西部、基层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去就业,不愿意回生源地工作,在升学与就业之间、就业与创业之间经济困难学生多半无奈地选择就业,考研和创业的人数比例很少。过高的择业期望值和不良心态使得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中更容易丧失工作机会。
(二)客观因素
1.就业市场不正之风造成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难。“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是高校就业制度的改革成果,是目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式,但现阶段,“公开、公平、公正”的人事招聘制度还不健全,“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招聘机制有待完善。“聘人唯熟”、“权钱交易”等不正之风在就业过程中明显存在。这样,导致了那些没有任何社会关系和资源的经济困难学生处于被动状态。
2.就业成本高,信息来源缺乏。大学生求职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比如求职简历和求职信的制作、服装费、异地求职的差旅费、通讯费等。据最新统计,2012年大学本科医学、药学及相关专业毕业生平均求职成本超过1100元,每拿到一份工作邀请所需要的求职份数平均超过10份,这些费用对于经济困难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迫使有些经济困难的学生放弃了很多的求职机会。另外,由于家庭背景和社会实践的不足,很多经济困难学生缺乏人脉关系,又不善于收集就业信息,以致信息资源落后和闭塞,也同样给这些学生造成就业机会的流失。
3.院校教育模式的缺陷造成中医学生培养质量不高。现行高等中医药院校“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理论实践脱节,临床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尤其有些学生一心考研,放弃毕业前一年临床实习的大好机会,专心复习考研,造就了大量高分低能的硕士研究生。中医高等院校课程设置中中医经典医籍内容较多,西医课程课时偏少,中医院校毕业生西医基础理论水平低下,毕业后很难适应临床,结果连中医院也不愿接受中医院校的毕业生。由于扩招,中医院校师资也相应增加,虽然门槛提高,大多教师岗位要求博士毕业,但是这些医学博士大都是在现行中医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临床经验,造成目前的中医高等教育界出现了中医课教师不会看病的现象,其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与临床严重脱节,老师不会看病,只能是照本宣科,青年教师对专业缺乏自信和热情,学生厌学情绪与日俱增。
二、提升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对策探讨
(一)做好深入细致的心理帮扶工作
目前高校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主要体现在物质帮扶上,通过各种资助政策,帮助他们度过经济困境,但是对“精神扶贫”做得不够。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根源在于家庭经济困难,长期的思想禁锢使很多人缺少改变现状的勇气和决心,高校辅导员应在学生入学之初即给予关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正视困难,树立自立自强意识和克服困难的信心,注意挖掘、发挥他们自身的长处,鼓励他们融入集体,多参加各种学生活动,使他们充分地展示自己、树立自信。对于已经出现心理失衡的经济困难学生要及早通过专门心理辅导机构做好心理调试工作,彻底消除心理隐患。还要加强对非贫困生的引导教育,为经济困难学生创造和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与此同时,挖掘身贫志坚优秀在校大学生的典型,用他们奋发图强的成功经历鼓励、感染其他经济困难学生,也可以邀请有类似人生经历的校外成功人士来校开讲座,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二)加大力度提升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学习能力强但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能力弱的普遍现象,鼓励他们多参与班级、社团管理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一些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调研结果说明,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经济困难学生相对较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经济困难学生获得职位时间更早,平均薪酬更高,求职难度更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结果也反映这部分学生更受用人单位好评。
(三)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建立经济困难学生追踪档案,做好包括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在内的全程就业服务工作,引导经济困难学生摆正思想位置,鼓励他们到广大的基层去建功立业。不单“引进来”还要“推出去”,就业指导部门除了多方联系用人单位来校召开招聘宣讲会外,还要积极为经济困难导致就业困难学生提供推荐,发挥好校企之间的桥梁作用。
总之,合理地解决中医药院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难现象,需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学校合理的专业设置以及教学计划和方法、用人单位的公正公平招聘、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更需要学生个人转变思想观念、提高综合素质、掌握专业技能、端正就业观念,切实提升就业能力,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林建浩.从就业上解决高校在读贫困生问题的途径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77-78.
[2]宋艳,李曦,董杜斌.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1(2):49-50.
[3]张爽.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学理论,2009,(9):99-100.
医学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5
【关键词】 眼视光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6】16号 )文件中“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的精神 , 是确立高职教育的课程理念的依据。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课程需坚持以人为本 , 关注学生的职业成长 , 满足职业要求和学生个人发展需求两方面的要求 , 全面提升学生素质[1]。
1 眼视光技术专业
1. 1 眼视光技术专业是以保护眼视觉健康为主要内容 , 集眼科、视光学及视觉服务为一体的眼保健、预防、治疗和康复全程全面的服务专业 , 旨在培养集眼保健技术、专业验光配镜技能眼视光技术人才。目前, 我国近视的人数逐渐增多 , 眼镜行业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知识的系统传授为主要教学目标的传统学科体系课程 , 没有将学习与工作联系在一起, 已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如何开发与构建不仅反映企业岗位需要 , 而且还要遵循学习规律 , 遵循人的职业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律的课程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2 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改革的起点 , 也是归宿 , 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行动指南[2]。本校是 2009年吉林省首家开办眼视光技术专业的高等院校。作者首先在医院的眼视光部、眼镜店、视光公司等单位进行访谈、问卷调查 , 收集本行业经济技术发展的基础数据 , 对该行业领域的职业工作和职业教育状况进行观察分析 ,从宏观上把握行业的人才需求和职业教育现状。在此基础上 ,与行业、企业的人员共同制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掌握眼视光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 ,从事眼科验光、配镜、特检技术和相关企业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眼视光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形成了“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以行业为依托;以校企合作为途径;教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1. 3 眼视光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 注重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突出实用性、实践性[3]。学生具有医科、理工科复合型知识结构 ,又具有医院的视光和眼镜行业的复合技能[4]。与长春爱尔眼科医学、长春一诺眼科医院和金瞳眼科医院合作办学。使之成为学校的课间见习与毕业实习的基地。推行“双证 (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制度。
2 课程体系开发的流程
课程体系的建设的出发点不是专业知识 , 而是市场、企业对毕业生的全面要求:能力、知识、素质要求。所以课程体系建设要从市场和企业调研入手[4]。
2. 1 开展问卷调查 由课程专家、专业教师组织开展对行业领导及员工的问卷调查 (共发放 110份问卷, 收回 100份 ), 进行行业情况分析, 确立了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
2. 2 工作分析 由课程专家、专业教师对毕业生从事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等情况进行工作分析, 从而选定实践专家。
2. 3 任务分析会 组织由课程专家、学校领导、专业教师及行业、企业一线人员参加的任务分析会。
2. 4 课程设置 任务分析会上让实践专家填写任务分析表 , 由课程专家、专业教师进行分析 , 将具体的工作项目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 形成了专业课方案。
2. 5 学习情境设计 由专业教师在实践专家指导下 , 将学习领域的课程分为若干个学习情境, 就是我们常说的一节课。
2. 6 课程实施与评价 由专、兼职教师进行课程实施, 由专、兼职教师课程管理人员对课程进行评价。
3 讨论
光学和视光学基础理论 , 必要的医学知识 , 眼科学、眼镜技术、角膜接触镜的验配技术、眼视光特检技术、斜弱视和双眼视处理技术是高职高专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必修课。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开发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 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 , 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体现。通过对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 , 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 , 确立了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高专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探出了可行性方向。
参考文献
[1]赵志群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09.
[2]王立新 , 李离 .高职园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想及课程设置 . 现代园林 , 2008, 1:94-97.
[3]付子芳 .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卫生职业教育 , 2006, 24(17):12-13.
[4]郑琦 .培养“医工结合型”眼视光技术特色人才的探索与启示 .卫生职业教育 , 2009, 7(15):5-7.
医学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6
1.1学生成绩评定忽略过程,重视结果,难以体现学生学习
质量的高低和综合素质的变化。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现行的学生成绩评定体系,大都建立在“以期末成绩为主、平时成绩为辅”的传统评定思维方式上。大家往往将最终的理论考试成绩作为评定一个学生学习质量和综合素质高低唯一标尺,只要学习好,一切都好。这容易误导学生产生考前突击、临时抱佛脚错误思想,造成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只求考试过关的心态,一方面影响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专业思维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又助长他们养成投机取巧、浮躁的学习习惯,进而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最根本原因。而这两个方面,恰恰就是医学毕业生应该必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如果我们依然沿用这种成绩评定体系去考量人才培养质量,势必会对医学生的成长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所以,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重新构建新的学生成绩评定体系,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1.2学生成绩评定观念落后,反馈功能缺失,难以促进学生
学习质量的提高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改进。任何一种评价都应该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评价理念为出发点,以提供真是、可信、科学、有效的反馈指导意见作为落脚点。换句话说,学生成绩评定体系在反映和测量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应该为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改进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受到“以教师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统治,教师单纯的把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作为考核学生的重要方式,是教师权威性的体现,而没有真正对成绩进行有目的统计、分析和反馈,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应该如何选择考试的内容、形式、方法等。这样既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真实学习情况的了解,更不利于教师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考核的意义仅仅停留在对学生进行片面的、以成绩为依据的判断上,使评价丧失了最根本的功能,让评价体系无法形成环路,进而失去应有的功能和意义。
2、《标准》与学生成绩评定体系
《标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走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背景下,对中医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学校办学标准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和目标。一方面,从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知识目标、临床能力目标三个方面,对中医学本科毕业生具备的各基本(核心)要素进行详细阐释;另一方面,对学校实现学生个人素养、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应达到的办学标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学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生的培养质量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具体体现,而学生的培养质量又是通过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结果来主要说明的。因此,建立一套能够较为科学有效的学生学习成绩评定体系至关重要。
2.1重新定义评价内容,注重对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医学基础知识、临床实践能力的考核评定。
《标准》明确提出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与职业素养,具有较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较为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较强的中医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较强的传承能力与创新精神等。这既是对中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做出详细说明,也是对中医学专业学生成绩评定的内容的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就要积极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要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就要有与之相呼应的成绩评定体系。通过成绩评定体系,来保障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目标的完成度。因此,在对考核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医学生培养过程的特殊性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性,将学生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适当扩大,各部分之间的比例设置合理,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考核评定,尽可能的反映出各部分内容的特定和特殊意义。
2.2注重运用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评定方式。
《标准》在学生成绩评定体系的构建中,明确指出要注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相互结合。形成性评价又称为过程评价,是一种与终结性评价相互补充的一种评价方式,他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策略、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间接评定,是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持续观察、记录、分析和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一般而言,形成性评定方法包括学习质量自评报告、课后作业、课程论文、实验报告、实习报告、学习过程的总结与反思等。终结性评价是一定时期内,对学生学习达成的结果的评定,其目的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质量做出结论性评价,终结性评定方法包括课程结课考试及毕业综合考试等。二者各有千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结合医学生的培养特点,我们在学生成绩评定方法的选择上,我们必须创造性的将二者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都得以体现。新构建的学成成绩评定体系势必要能够反映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既要考虑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又过程说明结果,用结果来总结过程。
2.3注意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评定目标。
《标准》在学生成绩评定体系的构建中,明确要求我们在学生成绩评定体系中必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目标的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在本质上反映的是人的发展在德、智、体、美等基本面上的相对完整性和和谐性。而个性化发展是个体在需求、生活习惯、性格、能力、爱好、兴趣等方面形成的不同于他人的稳定的特殊性。全面发展是个性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个性化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延伸。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相结合是实现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唯一途径。因此,在学生成绩评定指标体系的设定中,不仅要包含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指标,一般包括道德、职业素养、知识和技能培养,还要突出在以上能力培养中学生可能体现出的身体、心理、情感、喜好、不足等之间的差异,并对考核标准进行分类说明。
2.4注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理念。
《标准》在很多方面都反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本质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包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差异性,注重对学生潜能的挖掘和保护,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成绩评定是学生培养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构建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及时更新观念,积极改进和调整相应的指标体系,不论是在对考试形式、考核方式、评定方式的选择上,都应该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障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可发展区域,积极与学生沟通,重视学生的意见,积极修订和更正评定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只有时时事事将学生放在第一位,才能更好的达到评价的效果。
3、对高等中医院校学生成绩评定体系构建的思考
学生成绩评定体系是对学生综合能力测评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当前世界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知识经济占据世界发展主导地位的社会中,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我们培养的医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学术基础,更要有过硬的临床实践能力、较强的处事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只有学生具备上述各种综合素质,才能更快地适应社会,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学生成绩评定的目的和意义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等中医院校应顺应学生学习成绩评定的发展趋势,结合学习成绩评定的核心要素,并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和个人成长“愿景”,开展以过程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重的成绩评定活动。
3.1加强对临床实践课程及职业道德素养的考核,注重医德医风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医学生是未来人类健康的守护者,是国家医药卫生事业的建设者。医学生的培养过程,应该至少氛围两个阶段:理论知识的学习和道德素质的养成阶段;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处理医院事物能力的培养阶段。因此,相应的学生成绩评定模式也应该根据二个阶段的不同特征有所区别。加大对临床实践课程学习质量的考核以及实习阶段学生在医院的期间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3.2调整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果的权重系数,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是教育活动最不稳定的因素,同时也是挖掘教育活动发展潜能最具可能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评价活动中,紧抓学生中地位不动摇,调整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之间的权重系数,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和评定,使之与终结性评价结果相结合,有助于帮助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对学生学习质量自我评估的能力,给学生以正面的鼓励和支持。
3.3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在评价体系中的应用,重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