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服务区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服务区调查报告范文1
一、社区志愿者和社区志愿服务的界定
社区志愿者可以定义为具有志愿精神的社区居民,他们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技能等资源,在没有物质报酬前提下,通过提供各种服务,参与社区服务、公益事业,推动社区和谐发展的人。
社区志愿服务是指社区内的志愿者利用自身资源,参与社区的各项服务、公益活动,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参与社会上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居民、社会提供公益性、非营利性的服务。
二、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实践与启示
多年来,城厢街道团工委围绕“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采取了“力所能及、志在奉献、讲求实效、重在参与”的工作原则,积极倡导和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以街道志工委为龙头,32个社区志愿者服务站为基地,209支社区志愿服务小分队为主体的社区志愿服务结构体系。近年来,社区志愿服务工作以“3.5““5.1”“6.26”“10.1”“12.5”等志愿服务日为契机,以公益便民服务为重点,以困难、弱势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开展以文明倡导、低碳环保、科普咨询、禁毒宣传、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法律援助和结对帮扶等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通过深入开展爱心超市连锁、金晖慰老、阳光助残等志愿服务项目建设,在社区倡导了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环境;体现出了志愿服务者的自我价值;同时也提高了社区管理民主化的程度,更有效地增强了志愿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持续性。
在实践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党政的重视与支持是加强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根本保证;完善的组织网络,相对稳定、素质较高、不断壮大的志愿者队伍是社区志愿服务持续发展的生存基石;善于整合创新、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层次、扩大社会影响力是提高社区志愿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关键要素;坚持服务社会与实践育人的有机结合起,引导志愿者在传播志愿精神中受锻炼、长知识是抓好工作、做强服务的动力之源。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尽管通过多年来的实践与发展,城厢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需求、服务群体的不断变化,传统的工作思维、方法和措施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些影响着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持续、深入、有效开展的问题仍较为突出:
1、社区志愿者队伍量大面窄,公众参与主动性不够。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社区志愿服务队伍来源比较丰富,在区域共建的大背景下,实现了社区志愿服务站、驻区单位服务队、两新组织服务队三位一体的社区志愿服务队伍结构。但是目前社区志愿服务还是围绕党政、社区的“各项中心任务”为主,行政色彩浓厚。从年龄结构和职业类型分布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目前城厢18596名社区注册志愿者中,以社区内60岁及以上的退休老年人和18周岁以下的学生为主,全民参与的力度还不够。同时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大部分社区中都存在部分居民的主动、积极服务意识不够,要求社区为他服务的多,考虑自己为他人服务时缺乏配合的问题。另一方面一部分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不强,如何调动这部分年轻人群的志愿服务积极性有待探讨。
2、社区志愿服务内容单一,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目前,社会各领域对志愿服务的需求正不断增加,需要大量志愿者来提供服务,然而就实际情况而言,我们所能提供服务的领域却有一定的局限性。以潇湘社区为例,志愿服务6个小分队中,治安督察队和助老帮困队的活动次数相对较多,体现在志愿服务工作开展的范围还不够广。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传统的狭义的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大众所需,社区居民更关注的是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即在助人的同时达到自助。这也说明我们社区志愿服务项目的设计需要切合居民需求,需要不断加强服务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大众知晓率两级分化较重,宣传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
本次调研为期2个月,采取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在走访中我们发现,社区居民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情况了解度两级分化严重,平时参与社区活动的居民对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开展评价较高,也提出了可行的意见建议;而不少虽身在社区,但不参与社区活动的居民则几乎不了解辖区内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可见,社区志愿服务宣传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深化社区志愿服务的思考与对策:
志愿服务的可贵之处在于无私奉献,是社会和谐和稳定的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志愿服务也要有所调整,不能仅限于慈善性、体力性工作,而是要积极回应社会需求,才能显示其高度的社会生命力。
1、加强社工义工联动,不断完善管理服务机制。一是以专业社工为引领,以义工(社区志愿者)为主导,实现“两工”联动,形成社区搭建志愿服务平台、社区志愿者积极主动开展服务内容的志愿服务模式。二是在肯定志愿服务是一种奉献行为的同时,也需全面考虑志愿者在参与过程中的一些需求:如个人成长、安全和福利等,包括为志愿者提供安全保障、午餐费、交通费等开支及其他的基本福利保障。三是要建立形式多样、奖励技巧得当的街道、社区的两级激励机制,鼓舞志愿者士气。四是要把“助人”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在充分尊重志愿者的愿望和要求,针对不同志愿者和不同受助者开展不同的服务的同时,也要注重志愿者的培育和管理,让志愿者在“助人”的过程中,体验社会,完善自我,不断提高,实现“助人自助”。
2、深化常态服务项目,积极发挥品牌引领效应。社区志愿服务要得到社会认可,保持生命力,在深化已有的常规志愿服务项目的基础上,还必须紧密结合社区实际需求,把社区(社会)需要而志愿者又能做到的事情,作为工作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找准定位,形成自身的特色和品牌。并以示范推广为手段,全面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工作。一是推行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志愿服务示范。2011年8月,城厢街道团工委在江寺社区试点“以爱育爱”志愿服务项目,立足“315”工作机制,即组织一支亲子义工队伍,建立一个社区亲子QQ群网络,改造一个育爱工坊基地和开展五大类主题活动。以从小培植志愿精神,让孩子们从志愿服务活动中学会关爱,学会感恩、学会奉献。并以家庭带动社区,以社区带动社会,形成全社会文明的传递和延续。二是推行邻里互助老龄志愿服务示范。在已有的金晖慰老、阳光助残基础上,拓宽服务范围。今年潇湘社区开始试点“依老养老”志愿服务项目,以党员志愿者带动居民志愿者的形式,一个党支部所在区域建立“一个邻里帮帮团、N个睦邻点”,让成员间发挥相互帮带作用,让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自助互助的公益活动中来,使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依,努力实现“邻里互助,助人自助”的目标。三是推行家家健康社区志愿服务示范。通过与卫生局、各大医院等合作,共建社区医疗志愿服务队。以社区为单位,按家庭地址划分,把住在各社区内的医务人员建成网格化医疗志愿服务队,开展主要针对辖区居民的心理健康咨询、卫生知识普及、紧急救助、家庭健康教育等服务,切实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服务区调查报告范文2
2012年11月12―2012年11月15日,大武口区锦林托福幼儿园发生了水痘暴发疫情。接到疫情报告后,中心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对该幼儿园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对疫情发展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较好地控制了疫情的蔓延。现将调查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1 幼儿园基本情况
大武口区锦林托福幼儿园分为小班、中班、学前班、加强班四个班,共有儿童130人,均为日托。
2 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2.1 发病情况
首发病例:韩笑雨,女,2006年1月29日出生,现入托于大武口区锦林托福幼儿园中班。该患儿于2010年11月10日发病,11月12日10时被锦林社区服务站临床诊断为水痘,居家隔离治疗。
现场调查,该幼儿园每天实行晨、午检,定期消毒,但记录不规范。幼儿园因病缺勤记录滞后。截止2010年11月15日,该幼儿园一共有6名幼儿发病,无重症病例,对所有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2.1.1 罹患率:发病6例,罹患率为3.17%。
2.1.2 病例分布情况:
(1)时间分布: 11月12日4例,11月15日2例。
(2)性别年龄分布:男生2例,女生4例。男女性别比为1:2。年龄分布:4岁3例,5岁1例,6岁2例。
(3)班级分布:病例发生班级为中班3例,加强班2例,学前班1例。
2.1.3 临床表现: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黏膜疹出现比较早。
2.2 诊断依据及诊断情况:根据《全国疾病诊断标准》中的水痘诊断标准,依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临床表现特征进行诊断,6例均为临床诊断。
3 暴发原因分析
3.1 传染源未被及时隔离。由于水痘潜伏期较长、早期症状不明显,尤其是开始发生的病例,没有及时到医疗机构诊治,未引起家长及教师的足够重视,没有及时隔离,在幼儿园引起传播。
3.2 传播途径易实现。水痘是呼吸道传染病,通过空气飞沫等传播病毒。学校为人口密集的集体单位,每个教室学生密度较大,空气传播机制容易实现。
3.3 易感人数较多。此次发病幼儿年龄为4~6岁,幼儿园该年龄组人群对水痘的免疫力较差。
4 采取的控制措施
4.1 首发病例出现后,建议学校加强晨检、午检工作,落实请假事由;密切观察班内其他幼儿情况,发现类似病例及时与家长联系去正规医院就诊,同时报告市疾控中心。
4.2 所有发病幼儿必须尽快就诊,明确诊断后在家或医院隔离治疗,隔离14天,至痊愈后方可返校上课。
4.3 加强消毒工作,对幼儿园教室、墙面、桌面、椅子、门把手及楼梯把手用消毒液进行消毒,教室与幼儿活动场所每天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清洁。
4.4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由学校通知幼儿家长,口服板兰根等抗病毒类药物进行预防。
4.5 加强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幼儿园开展了对幼儿及其家长对常见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培训工作,教育学生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服务区调查报告范文3
殷健:近年来,东城区院在区委、市院的领导下,注重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融入全区反腐败工作大局中,密切与区纪委的配合,发挥整体合力,经过探索、实践和创新,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东城特色的预防调查工作模式。即找好区域工作重点以及典型案件暴露出问题这一切入点。发挥检察监督和纪检监察两大职能作用,发挥共建机制优势,从分析案件特点和规律入手,通过深入预防调查,寻找产生腐败风险的源头和诱因,建立以案倒查的工作机制,强化监督,增强预防腐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近年来先后围绕征地拆迁、工程建设、医药卫生、社会保障、政法、国企、税务等多个领域开展了一系列预防调查工作,形成的近十份预防调查报告受到了区委、区政府和行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做出批示,促进了相关领域机制建设和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并进一步提高了预防工作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
工作中,东城区院注重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不断加大自律防控、风险防控和心理防控的研究,探索运用心理学进行职务犯罪分析和防控,梳理廉政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手段,创新教育载体,增强党员领导干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提升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针对性,使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韩索华:“金融强区”是西城区的三大发展战略之一。作为集决策监管、资产管理、支付结算、信息交流等为一体的国家金融中心,发挥着推动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为了推动西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区域内金融企业健康运行,减少和遏制商业银行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西城区院充分发挥检察职能,深入开展预防商业银行职务犯罪专项工作。成立了由主管检察长为组长,由职务犯罪预防处处长等人组成的专项组,为调研工作给予充分的人力保障。积极组织开展预防调查,以十年间北京检察机关查办的案件为基础,积极走访北京银行、渤海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分析商业银行职务犯罪的发案形势、犯罪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犯罪风险点及犯罪原因等,并提出预防对策,撰写专项调研报告。根据调研情况撰写检察建议书并对区域内相关商业银行发放,督促其防范风险、堵漏建制。同时,成立预防金融犯罪警示教育基地,服务区域内金融单位发展的需要。西城区院不断创新专项预防工作形式,为区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金融领域专项预防工作被评为2013年度“西城区可持续发展项目”。西城区院将对金融领域开展持续的预防跟踪,发挥职能优势,与金融监管机构共同搭建预防职务犯罪的立体防线。
服务区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景观;绿化;公路
收稿日期:2011-07-25
作者简介:许 刚(1981―),男,山东泰安人,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及竣工环保验收调查工作。
中图分类号:TU985.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9-0033-02
1 引言
景观原是一个地理学名词,泛指地表的自然景色,包括形态、结构、色彩等,后来被赋予不同的内涵,也形成了不同概念的景观,主要有美学概念上的景观、地理学概念上的景观、文化层次上的景观和生态学意义上的景观。一切自然的、人为的形态、结构和色彩都可以构成景观,而公路景观是由公路主体、附属设施、沿线建筑、周围环境等因素构成,包括公路本身形成的景观,也包括其沿线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即景观环境)。所以说,公路景观就是公路及其沿线一定范围内的视觉环境总体,主要指美学概念上的景观,亦即视觉景观[1]。现在公路除了必备的交通运输功能以外,其自身的景观文化也十分重要。
西汉高速公路北起户县涝峪口,接西户(西安~户县)高速公路,途经户县、宁陕、石泉县、洋县、佛坪、城固、南郑、汉台、勉县等9县区,南止勉县元墩,接勉宁(勉县~宁强)高速公路。路线主线全长255km,全线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根据地形条件分级设计,设计行车速度为60~100km/h,路基宽度20~26m,全封闭,全立交[2]。西汉高速公路连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穿越秦岭通往巴山,整条公路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地域风光,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山水高速公路。西汉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独具风格,集中展示了三秦文化和蜀道历史的灿烂辉煌。
2 西汉高速公路景观建设分析
2.1 绿化景观建设
绿化是公路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公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改善道路的景观,美化环境,调节气候,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改善环境空气,降低交通噪声,加固斜坡,防止水土流失,保持路基稳定。因此搞好公路的绿化,无论是在生态保护上还是在景观上都是十分重要的。
为使公路与沿线景观更好的结合,西汉高速公路的绿化设计别具匠心,通过精心搭配和剪裁,强化了不同地域风光的迷人特色。秦岭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大熊猫、金丝猴、朱q、羚牛等珍稀动物,是我国中西部交界处最重要的动植物基因库。西汉高速公路在秦岭山区中的绿化设计注重乡土乔灌的应用,实现路域景观与原生植被景观的和谐,增加生物多样性,规避景观的单一性和植物群落的不稳定性[3]。进入汉中地区后,景观绿化着力突出南国特色,种植汉有花木,或水杉林或毛竹林,或香樟林或银杏林,或芭蕉林或油松林,追求四季长青、四季花开的效果(图1)。
公路绿化工程主要包括中央分隔带、路基边坡、隧道口、互通立交、服务设施等的绿化。装饰得体的隧道口、绿色的护栏、绿化美化后的路堑挡墙,不仅掩饰了人工痕迹,而且形成了景观的亮点。
西汉高速公路边坡绿化采取工程防护与生态防护相结合的方式,在沿线不仅采用了柔性防护SNS技术(布鲁克网),同时对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在工程防护的基础上对沿线部分高边坡采用客土喷播和土工格室种草进行坡面绿化,植物种子配比采用草、灌、花相结合,实现边坡绿色覆盖,整体绿化效果较好,避免了由于人工切削造成的景观突兀。
全线服务区、收费站、停车区等服务设施以庭院绿化形式为主,形式开敞,以现代化结合局部自然式栽植。服务区考虑了各个部位的功能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绿化。停车场适当栽植了高大乔木,形成一定的绿萌,使车辆免受曝晒,服务区建筑群和广场,通过庭园式手法建设花坛,加强了美化效果,营造出舒适宜人、轻松活泼的休闲环境。办公区、生活区乔、灌、花、草布局合理,贯彻“终年常绿、四季有花,错落有致、色彩丰富”的绿化理念,创造出舒适宜人的环境。全线互通立交、中央分隔带也因地制宜,创造了较好的绿化效果。
2.2 服务设施分析
公路选线是对环境景观的最重大影响,其中又以在山区、风景区的影响最为明显,既要注意本身的顺畅,又要保护周围的环境。高速公路的服务区一般50km左右安排一处,服务区在供人放松、休整的同时,也应该是欣赏公路静态美的场所[4]。西汉高速公路共修建了5处服务区,在设计时都充分考虑到与周边环境、自然景观及建筑的和谐统一。秦岭服务区位于秦岭遂道群秦岭1号隧道和2号隧道之间,两处隧道均属特长隧道,服务区在选址时充分考虑了司乘人员的行车感受,使隧道中的行车压抑感在驶进服务区后消失殆尽。为突出陕西的人文历史,秦岭服务区建有一个大型黄花岗岩雕塑群《华夏龙脉》,总长为260m,宽6m,最高点8.5m。雕塑群的设计以时间轴为线索,围绕秦岭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集中反映华夏民族不畏艰难,以人定胜天的决心改造自然的力量。雕塑以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以在秦岭地区影响中华民族历史的10个重要时间段为横线,运用18个历史典故,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秦岭的古栈道。雕塑群整体形象以自然山形贯穿相连,彰显历史,体现人文,与层峦叠嶂的秦岭山脉交相辉映,与周围自然环境浑然一体,成为一座极具震撼力的“露天艺术博物馆”。在第2届全国交通企业文化建设论坛上,这组雕塑被誉为公路文化的经典。另外,秦岭服务区内还建有亭台水榭、水车等景观小品,为服务区增色不少(图2)。
2.3 桥梁与隧道
西汉高速公路修建了大量的桥隧,桥隧总长占总路线的67%,穿越秦岭的路段更是以隧道连接桥梁,从桥梁进入隧道,桥隧比高达71%。在桥梁与隧道的景观设计上既突出个性,又力求融于自然,因此,桥梁和隧道成为西汉高速公路沿途所经过的关中平原、秦岭山脉、汉中盆地的又一处人文景观。
秦岭隧道群原设计为一个18km多的长隧道,极有可能打破终南山隧道的纪录。但是考虑到西汉高速隧道密集,长大隧道增加管理难度,穿越如此长的隧道容易疲劳驾驶等原因,最终将18km长的秦岭隧道分解设计成3个隧道,分别长6.2km、6.1km、4.9km,既节约了投资、又便于运营管理、还增加了行车舒适度。同时在秦岭1号隧道和2号隧道之间修建了秦岭服务区,使司乘人员在停车休息的同时可以欣赏秦岭的优美风光,近距离参观大型雕塑群。这样的一个设计使原本枯燥压抑的长隧道景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增添了司乘人员的行车乐趣。
酉水1号和2号隧道连接处很短,为防止驾车穿过的司机因明暗变化强烈产生目眩,此处空地由PV阳光板遮挡光线。就在这样一块仅600m2狭小的空地上,还建有一个“鲜花坊”,主要种植四季时令花卉。酉水4号隧道出口广场,种的是汉中最适生、最常见的棕榈林;酉水3号隧道出口广场是桂花树林;酉水大桥广场是2 400余株的芭蕉林,其间还种植了名贵的雪松;关岭隧道出口广场是花果林,入口广场是银杏林;良心隧道出口广场是油松林,入口广场是含笑芭蕉林;朱家垭隧道出口广场是水杉林。乔、灌、草混搭的方式使隧道洞口的景观搭配相得益彰,既美观又自然。
3 结语
西汉高速公路穿越中国南北的分界线秦岭和有“小江南”之称的汉中盆地,行驶在西汉高速公路上,你既可以欣赏到秦岭的巍峨险峻、也可以领略到汉水平原的田园秀丽。西汉高速公路认真贯彻了“四季常绿,三季有花,错落有致,色彩丰富,简洁明快”的设计理念,强调大色块、俯视、平视和动态观赏的多重景观效果,实现了“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的景观设计目标,使西汉高速公路真正“隐没”在了秦巴山脉崇山峻岭的绿色中。公路建设者们可以适当吸取西汉高速公路景观文化中的精髓,将越来越多的景观路展示给世人。
参考文献:
[1] 胡文友.山区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景观影响评价研究[J].公路,2006(2):92~95.
[2]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国道主干线(GZ40)二连浩特~河口陕西境户县经洋县至勉县公路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R].天津: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2010.
服务区调查报告范文5
摘 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公共图书馆的工作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当前少儿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较为薄弱,在建设方式、服务平台、数字资源、服务区域等内容上都存在不足。新媒体环境下,儿童数字阅读新模式推动着当前少儿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方式做出变革。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5)10-0130-03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移动技术的高速发展,以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迅速崛起,这些新媒体的出现,变革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了人们的阅读行为。据《2015年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达58.1%,首次超过传统阅读率,一跃成为大众主流阅读方式[1]。在所有网民中,19岁及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占比达四分之一,儿童受新媒体环境的影响,对数字阅读呈现出强烈的兴趣,儿童在阅读模式、阅读习惯与阅读内容上较过去发生了很大变化。
1 新媒体环境对少儿阅读行为的影响
1.1 新媒体概念及特征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每个时代的新媒体有每个时代的特定内容。今天的新媒体是相对于平面媒体、广播媒体和影视媒体三大传统媒体而言的,由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产物。目前的新媒体主要指的是“第四媒体”网络媒体及“第五媒体”移动媒体。新媒体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它可以与任何传播工具相结合,实现无时差、无边界、无限量的链接,它比传统媒体具有开放性、互动性、低成本等优势,呈现出全民全域、即时即速、互联互动、多维多度的特征。新媒体颠覆了很多传统观念,使得数字化网络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
1.2 新媒体发展带来儿童数字阅读新模式
新媒体终端的迅速普及使得儿童数字阅读走进千家万户,并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儿童5岁学会使用电脑上网,7岁已普遍能在多种平台上进行上网与阅读[3];根据调查,69.4%的少儿接触过电脑阅读,73.1%的儿童接触过手机阅读[4],电脑、手机、平板在儿童数字阅读中呈现三足鼎立的态势[5]。目前,“碎片化阅读”在少儿阅读中已显露端倪,超过半数的少儿每天进行至少一次的数字阅读,每次阅读时间在1小时内,儿童进行数字阅读的场合主要集中在家里,是许多儿童“晚饭前”“睡觉前”的习惯性项目。
1.3 新媒体环境下儿童数字阅读倾向
儿童阅读模式的改变,也带来了儿童阅读内容的变化。数字阅读较传统阅读形式更丰富活泼,互动性更强。根据调查,家长希望儿童阅读更多的学习类或知识普及类的资源,而学龄后儿童由于受学习压力影响,更多的将数字阅读看作是一项娱乐活动,儿童数字阅读娱乐化倾向较大[6]。互动游戏、多媒体资源、小说、儿童文学、漫画都是较受儿童欢迎的内容。此外,“微阅读”在学龄后儿童中较为流行,据2012年《上海市少儿“微阅读”现状调研报告》显示:已有超过四成的少年儿童进行“微阅读”[7],对资讯及热点事件报道的信任度超过老师与父母,并把新媒体作为发表意见的首选路径。
2 新媒体环境下少儿数字图书馆建设面临变革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公共图书馆的工作遭遇了前所未来的冲击和挑战。儿童与家长已习惯使用网络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检索和利用资源,儿童阅读特点也推动图书馆对现有数字图书馆建设方式做出变革。
2.1 推动少儿服务方式的变革
传统图书馆服务以到馆读者为主要对象,实现面对面的单一服务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多视角、多形态的信息传播和获取方式,使读者不再满足单一的服务方式。从新媒体时代儿童阅读倾向可以看出,他们对资源有娱乐化、知识化、社交化的需求,他们既需要丰富的书籍、数字资源的服务,还需要与两者相匹配的阅读体验空间;他们既需要馆员的咨询和知识向导,还需要实体的与虚拟的相结合的交流、活动、分享的社交平台,儿童对图书馆线上线下、实体与虚拟的服务提出了更精益化的要求。
2.2 推动服务平台建设的变革
读者阅读介质的革新必然带动读者群体阅读选择上的革命。新媒体环境下,手机、平板等移动阅读平台是服务关键。儿童手机与平板阅读的比例较高,儿童对微信阅读也十分关注。目前,不少数据商推出了移动APP和微信平台,如中国少年儿童红袋鼠阅读、喜马拉雅听书儿童台、小伴龙等,资源分类清晰,操作简便,广受父母和儿童的喜爱。而图书馆大多数数字资源不具备手机下载的功能,且其手机平台以及微信公众号服务也比较欠缺,流于形式。有很多图书馆的手机图书馆功能不完善,资源提供量少,或者直接链接到网站地址,使用感受不佳,这使得图书馆数字用户急剧分流。
2.3 推动资源建设的变革
新媒体时代,人们的问题不再是缺乏数字资源,而是如何选择数字资源。图书馆在新媒体时代的“保障基本文化服务”的内涵,不仅仅是提供资源保障,而是提供并推荐优秀的、有用的资源,做好阅读引导工作。然而,大众普遍认为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质量低于市场产品、电视媒体。一方面,图书馆资源受版权制约,难以提供如“鼠小弟系列”“神奇校车系列”等儿童热销文学的数字资源;另一方面,图书馆目前比较依赖于儿童数据商提供的资源,而数据商资源存在良莠不齐、以次充好的现象。如不少图书馆使用的“书童华文乐园”动漫数据库,就存在严重的声音不清晰的问题。图书馆儿童资源建设向优质性、需求导向性的方向变革势在必行。
2.4 推动突破区域化建设的变革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已习惯于随时随地查找与使用资源。这几年随着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开展,图书馆数字资源区域IP地址限制这一制约有所打破。目前,国家图书馆和一些先进的省级图书馆在建设少儿数字图书馆时,取消了IP地址的限制,少儿数字资源对全国或全省开放,尽管如此,地方图书馆在进行资源采购的时候,仍然继续购买相同的数据库,如“乐儿”“贝贝国学”“知识视界”等,这种任务式的、盲目式的建设,表明了地方图书馆从思想上并没有打破区域限制,这种不断重复建设的方式,既阻碍了资源的共享,也阻碍了图书馆资源特色化建设道路。
3 少儿数字图书馆改革建设的思考
3.1 加强实际调研,了解儿童需求
目前,我国少儿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与开发能力薄弱,在中国知网中查询图书馆界有关少年儿童数字图书馆建设或儿童数字阅读的研究成果,从2003年以来仅30篇左右,2014年全年仅2篇,全国优秀的少儿数字图书馆网站屈指可数。此外,图书馆界对具体的实践性较强的问题缺乏关注。在新媒体时代,建设少儿数字图书馆需要了解儿童与家长心理,进行儿童阅读的实际考察研究。对于低于7岁的低幼儿童,应充分考虑儿童健康发展,充分考虑此阶段家长与儿童对声音资源、听书资源的需求。对于7岁以上儿童,应进行充分调研,注意数字资源贴合儿童与家长需求。如在国外Search Kids数字图书馆项目中,工作人员选择14个7―11岁的儿童作为设计伙伴,由他们向设计人员表达普通孩子的想法和需求[8]。
3.2 进行以需求为导向的儿童数字资源供给服务研究
图书馆在儿童资源选择上一直存在思维定式,在不断地重复建设。在未来,公共图书馆应当打开思路,进行以需求为导向的数字资源供给服务模式研究。如可以进行按资源实际使用量进行付费的模式研究,这样既节省了资金,又做到了数字资源的按需提供,还促进了数据商的资源优化。图书馆还可以打破一切资源必须“免费”的限制,跳出思维局限,在保障图书馆本身公益性的基础上,为优秀的数据商提供更多付费数据产品、数字资源的导航链接。如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图书馆学会联合建设的中国少儿数字图书馆,除了提供免费资源外,也提供了不少优秀的付费资源,不仅满足了用户,也增强了平台自身的影响力,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3.3 拓展服务空间,探索O2O服务模式
O2O是Online to Offline的缩写,又称离线商务模式,是指线上营销带动线下经营和线下消费。O2O应用到图书馆,可以理解为把互联网、数字图书馆的用户吸引到实体图书馆中来,让数字图书馆的网上资源展现于网下服务场景,网下活动拓宽网上服务内容,更好地实现新媒体时代下图书馆知识空间和知识交流的作用,打造少儿线上、线下立体化的活动阵地,为儿童、家长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9]。少儿的线下空间可以灵活运用PC机、移动终端、触摸大屏、数字化产品进行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打造,可以应用互联网+时代的创意思维(如创客空间等),打造内容得宜、形式多样、过程互动、成人参与、有益于阅读推广的儿童活动空间。
3.4 打破区域限制,进行同盟合作
以全省为单位进行儿童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比较可行的方法。建议全省的公共馆共同合作,以“省馆牵头、各馆参与、共建共享、服务全省”为建设指导思想,依据省财政和省馆多出、地区馆少出,专业馆多出、公共馆少出,经济条件好的馆多出、条件差的馆少出的原则,共同承担购买资源和服务的责任。同盟合作既可以减轻各地区经费压力、
建设压力,又能资源共享,缩小地区公共数字文化差异,避免重复建设,还能促进全省少儿活动交流,促进阅读推广,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3.5 与数据商、服务商进行深度合作
目前大多数图书馆与数据商的合作就是将数字资源进行简单的应用集成,没有深度开发,如“贝贝国学”“爱迪科森”等多个数据库都提供国学动漫,但简单的数据库罗列的方式增加了资源的挑选难度。将不同数据库的同质资源整合分类并主题显示,比较符合用户的习惯。另外,图书馆可以考虑与数据商或儿童产品、儿童教育服务商合作开展主题性、创意性的线下活动,并不断推陈出新,这样就增加了小朋友在图书馆的体验乐趣,起到阅读推广的作用。此外,图书馆还可以对与数据商的其他合作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如在启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探索如何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开展资源建设的方法和路径等。
4 结语
目前,少儿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面临着儿童数字阅读的争议、商业数字环境的冲击、建设资金不足、建设思维局限等困境,建设难度较大。建设儿童数字图书馆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层次的儿童需求,以儿童健康阅读为基础,向实用化、精品化、便捷化、立体化的方向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下,应突破思维的局限,发挥创意与特色,延展服务空间,为儿童与家长提供健康的、有益的、趣味性的综合数字阅读服务。
参考文献:
[1]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5年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R],2015-04-20.
[2] 李玉梅,王沛战.新媒体环境下大众阅读行为与公共图书馆对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3] 林频,倪琳.少年儿童新媒体使用情况解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2(7):25-29.
[4] 孙宏艳.新媒体与新儿童[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
[5] 陈铭,姜宏伟.数字媒介使用与儿童阅读需求的关系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4):11-14.
[6] 陈悦军.广东省青少年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出版,2010(8):55-58.
[7] 李新详.数字时代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8] 吕晓霏.儿童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J]. 黑龙江史志,2013(17):175-177.
服务区调查报告范文6
【关键字】高等职业教育,区域经济,就业,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经过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对于“办什么样的高等职业教育”和“怎样办这样的高等职业教育”这个根本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人才数量和规格、专业方向能否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的成败。基于以上文件精神,高等职业院校纷纷进行教学改革,转变教改思想,调整教学模式,为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提升高职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高等职业教育展开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
一、为区域区经济发展提供适应型人才服务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第一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突出了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强调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零距离”服务。“十一五”期间我省紧缺现代服务业人才,而在现代服务业又急需一线工作人员和能够驾驭和管理服务企业的管理者。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正是本着服务区域经济,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的宗旨提出的。
高等职业院校出台了相应的措施,如派专任教师通过走访企业进行专业论证调研;对企业在职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进行尽几年的毕业生招聘会调研;与到企业一线进行实习的教师进行交流研讨等方式收集信息,掌握区域经济发展对会计专门人才需求和对职业岗位要求,掌握了预测和分析的第一手资料。并通过科学论证,最终使学院成为培养优秀员工的摇篮和职业经理的基地。
二、立足区域经济,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坐标。
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翻开过去就业大军走过的辛酸历程,2011年的中国人才就业市场,留下更多的辛酸泪水。有关专家认为,寻根究底,就业问题的恶化,严重考验着中国教育。就业问题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怎么搞,高等职业院校怎样走下去,能不能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焦点就聚焦在了就业率这一关键问题上。高等职业院校通过整理历年学生就业跟踪调查表和学生就业率统计表等数据,获取了第一手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主要面向区域经济培养优秀员工和职业经理。
三、立足区域经济,出台正确的办学理念,对高等职业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立足区域经济,坚持以一个正确的办学理念,对高等职业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确的办学理念,有利于准确把握学院的发展观和质量观,一流的教育最根本的标准是培养出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受社会欢迎的人才。高职教育最根本的标准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区域建设添砖加瓦,因此正确的办学理念是灵魂。其次,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有利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区域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有利于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当办学理念得到贯彻时,我们就会主动适应市场、适应企业岗位的用人标准和规格,主动与企业合作,同时有利于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还有,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有利于推动教育教学和管理制度改革。学院为适应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提高毕业的就业率,就需要对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创业者,为社会开创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立足区域经济,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高等教育是一种更贴紧社会和经济的特殊教育类型,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性。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教育的性质和职能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是学院联系社会、服务社会的基本点,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应对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数量和结构的变化有较为灵敏的反应,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必须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对接。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主要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服务,必须立足地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最终为大学生就业打下正确、坚实的基础。许多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都成立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委员会由社会行业、企业精英、学院领导和会计专业教研室骨干教师组成。
委员会召开专业研讨会;深入到省内、省外大型企业和同类学校进行实地考察论证,形成调查报告,向学校提交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的可行性报告及设置的建设性方案,对专业进行准确的定位,不断完善校企合作专业建设的体制机制与途径,不断提高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办出学院自己的特色与水平,使高职教育的教学工作灵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充分体现“适应性”这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属性。
可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模和培养的目标,也影响着高等职业院校关于专业的设置与定位,以及专业结构的调整。相反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持,两者的互驱互动可以带来双赢的效果,我们相信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中,我们会获得越来越丰富的经验与收获,国家的强盛靠人才,我们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者一定不辱使命,为区域经济的健康、稳定、顺利发展输送更加优质的人才。
此文为河北省商业经济学会课题《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之研究》的阶段成果.课题编号HBSJ20110008。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