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核心素养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核心素养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核心素养论文

体育核心素养论文范文1

体育教师职业素养与教师职业素养的结构内涵一致,但因其专业的特殊性,两者在结构外延上存在差异性。另外,体育研究者因所处环境和看问题的角度和层次不同,对其概念的理解和表述上也存在差异。汪国新认为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崇高的思想品质,广博的基拙知识以及全面的业务能力[4]。张洁认为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应包括不断更新的思想观念,健康的人格心理,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较高的科学素养,完善的知识结构,较强的体育科研能力,指导学生训练和身体锻炼能力,专项训练和专项理论能力,较强的教学能力,敬业乐业等要素[5]。李翠琴认为职业素养是一个具有动态发展内涵的多维度概念。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是学校体育目标实现和功能发挥的核心要素。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形象、职业道德、知识结构、示范导引技巧和科研能力[6]。蒋菠等人将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结构分为职业课堂善教、职业业务技能、职业仪表言行、职业法规遵守、职业协作配合5个维度[7]。汤利军等人从管理学角度,分析在学校体育现代化背景下,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6种素质:远景规划能力;团队领导能力;良好沟通能力;创建信任的课堂组织文化能力;培养学生终生锻炼能力;自身养成终生学习能力[8]。Reston认为一位称职的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体育价值观(values),体育知识(knowledge),体育技能(skills),组织激励学生的能力(manage),自我评价(assessment)和反省(reflection)的意识和能力[9]。

关于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现状的相关研究

陈海波的研究认为,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紧密联系。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先决条件,没有体育师对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刻认识,没有先进的体育课程改革思想观念的配合,体育课程改革将是不彻底的,也不可能是长久的[10]。李聪莉研究发现美国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有:知识内容,成长和发展,学习和学习者,计划编制和指导,管理和动机,交流思想,对学习者评价,反思,协作[11]。孙琨懿的研究表明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不完善影响了整个教师职业素养的提高[12]。贺恒德关于中英体育院系师资情况比较研究分析了两国在教师培养上的差异[13]。刘波分析了中德体育师资培养的异同点,认为差异的原因包括两国社会经济条件、文化教育传统、体育发展程度和对体育教师职业认识等方面[14]。张燕杰的研究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师“特色”缺失的主客观因素。客观上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特色”缺失的根源在于政策的引导,主要是以学位、科研论文作为唯一的提职标准,教师的教学工作实际上变成了一种“软指标”。主观上相关政策向着高学历、高科研能力的方向指引,造成教师为“进步”攻外语、考学历、写论文、拓展关系,教师的工作重点偏离教学活动[15].。格日勒从“作用理论”的角度调查了学生对体育教师的选择性取向,结果显示:学生最喜欢“知识全面、教学认真”的体育教师,最反感“不负责任、放任自流”的教师[16]。蒋菠等人通过对重庆市8所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教师职业素养存在部分失范的现象[7]。魏晓燕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重庆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状态进行了调查,归纳出体育教师的5种工作状态,即动机强一有能力一有作为、动机强一能力差一无作为、动机弱一能力差一无作为、动机弱一有能力一无作为、动机强一有能力一无作为[17]。

研究的成果和不足

结合多学科,对“体育教师职业素养”这个概念进行了较广泛的讨论。但存在概念定义主观性、随意性较强,缺乏层次性,逻辑性,以致与其它概念相混淆,影响研究的深入进展。对中小学和公办高校体育教师研究较多,但缺乏对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体育教师这个群体的职业素养的研究。多数研究是教师的自我评价,但缺乏教师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的对比研究,研究结果科学性和真实性会受影响。大多是定性的研究,缺乏定量的研究。

体育核心素养论文范文2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3-0008-01

2016年学会工作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强化“提高教育质量”、“立德树人”为重点,在上级学会领导下,秉承“学术立会,服务为本”的办会宗旨,坚持“务实、高效、规范、服务”的作风,为教育大局服务,为广大会员服务。2016工作计划如下:

一、专题学术研究

1.启动中国教育学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项课题研究,加强专项课题申报、立项、结题及成果推广等过程管理;

2.召开第八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

3.与首都体育学院联合召开第12届亚洲幼儿体育科学大会;

4.举办第四届休闲体育北京论坛。

二、承办委托项目

5.组织修改《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调研;

6.制订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7.组织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论文申报、评审,召开论文报告会;

8.组织中小学健康教育课教案评选活动。

三、研讨培训活动

9.召开体育教研员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工作研讨会;

10.举办教育部命名“第一批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学校”校长论坛;

11.召开中小学特级体育教师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研讨会;

12.举办中小学学校卫生保健所所长培训班;

13.召开十城市“大数据下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发展研讨会”;

14.举办十四城市中小学室内体育课教学评比展示活动;

18.召开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中小学体育教师研讨会;

19.举办高等院校硕士生导师培训班;

20.召开《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学科建设研讨会;

21.召开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教材建设研讨会;

22.召开休闲体育教学资源与教学规范研讨会;

23.召开霍英东体育思想研讨会;

24.举办高校体育教师教育科研研修班;

25.举办普通高校体育部主任业务管理规范培训班;

26.举办民族民间优质体育课教学评选观摩展示活动;

27.召开游泳特色课程开展及器材设施设备配置标准研讨会;

28.召开学校体育卫生器材装备展示研讨会;

29.举办学校体育场馆设计、开发及运营培训班。

四、推进合作项目

30.与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合作,组织武术课教学标准研讨;

31.与中国学生营养健康促进会等联合办中小学健康教育知识网络竞赛;

32.组织编写“肯德基校园班级三人篮球赛”教师读本;

33.开展“肯德基校园班级三人篮球赛”地区联赛和全国总决赛;

35.与北京百年树人远程教育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大课堂;

36.组织中国大学生阳光体育校园健身跑步活动。

五、加强内部建设

37.发展会员,服务会员,提高对会员的管理服务水平;

38.加强内部建设,完善工作机构,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印发学会通讯;

体育核心素养论文范文3

【关键词】内蒙古;大学生;体育礼仪教育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部分普通高校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登录中国知网,查阅与本论文相关的博士、硕士论文及核心期刊二十余篇,并查阅了有体育礼仪方面的书籍,希望能为本论文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按照本研究要求,设计了《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礼仪调查问卷》,在高校中,依据地域划分,选择了部分高校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包括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包头师范学院、赤峰学院四所院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5份,有效问卷183份,回收率97.5%,有效率93.8%。

3.访谈法:针对高校体育礼仪的具体要求、课程安排以及高校体育礼仪教育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对高校的体育教师进行了访谈。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体育礼仪教育现状

1.大学生对体育礼仪的概念及体育礼仪包含内容的了解程度。体育礼仪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在的体育礼仪文化;另一方面是外在的体育礼仪行为方式。体育礼仪的内在文化蕴藏在一个民族的文化知识体系中,是隐性的,是通过外在的体育礼仪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的体育行为是显性的、直观的,包括体育赛事的规则、服饰、典礼仪式及观看礼仪等,这些综合起来表现出一个人的体育礼仪素养。

2.教师与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根据本研究需要,对内蒙古高校10名体育教师进行了访谈,其中3名体育教师对体育礼仪具体包括的内容了解的不太全面。而大学生对体育礼仪的教育不够重视,他们认为:相对体育活动而言,体育礼仪相对没有那么重要,而相对专业选修与必修课程,体育礼仪的学习更是不能占用太多时间与精力。

3.高校开设专门体育礼仪课程较少。通过对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及赤峰学院四所院校的本科生培养方案研究发现:只有内蒙古师范大学开设了体育礼仪的选修课,其他三所院校都没有专门开始体育礼仪课程。通过访谈这几所院校的教师发现,学校会不定期地开设体育礼仪的短期培训班,一般是在举行大型体育赛事之前开设。

(二)大学生体育礼仪教育的影响因素

1.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在培养学生体育礼仪方面有自身的优势与特点。目前,大部分普通高校还没有开设体育礼仪课程,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从公共体育课来说,学校更多的重视大学生的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及体育课程开设的多样性,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体质;从体育专业来说,学校重视的是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从而成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后备人才,所以体育礼仪的传授就被学校忽视了。另外,学校也没有专门针对体育礼仪教育的授课教师,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对匮乏。短期培训班的教师多数是参加过相同体育赛事的志愿服务人员,教师专门进修学习体育礼仪的机会较少,多数是教师自己平时相关知识的积累。

2.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的偏失也是导致学生体育礼仪规范了解较少的原因。我国当前家庭教育现状是关注高考,在应试教育机制下,大多家庭注重对孩子知识的培养而忽视对其进行人格的教育与培养,特别是体育知识方面的培养。我国的家庭教育基本是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温室,大学生从小养成一种自我为中心的习惯,缺乏合作精神,这与体育教育集体学习集体思考的规律相冲突,体育礼仪的相关美德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很难形成。

三、构建高校体育礼仪教育的措施

(一)结合体育教学过程,渗透体育礼仪教育

体育教学过程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过程,而学生掌握体育礼仪知识和传承体育文化也是体育教学目标之一,所以体育教学过程要渗透体育礼仪教育。体育教师要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更新体育礼仪知识,严格要求自己的体育行为规范,把体育礼仪知识作为体育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去传授,教师要做学生良好的表率,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在课上的教学比赛,严格要求学生注重有关的体育礼仪形式,养成良好的体育礼仪习惯。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礼仪修养环境

体育核心素养论文范文4

(一)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定位与教育目标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指体育领域内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旨在培养能够较好地掌握体育专业基本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具有扎实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科学及体育教学与训练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熟悉体育领域重大实际问题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和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运动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体育领域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体育领域内的高层次、应用型的体育专门人才。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国际化进程提速背景下产生的。

目前各培养单位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趋于一致,都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人才”作为体育院校专业型学位人才培养的宏观目标,各院校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了具体的培养方案制定。突出问题是没有结合自己单位的资源,形成自己的特色,且缺乏规范的实施细则,这表明当前我国体育人才培养对社会所需求的人才类型和素质要求把握不准,定位比较模糊。访谈发现,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普遍认为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活动之间不一致,没有感觉到与学术型同学有什么大的区别,只是课程安排的时间比较紧,一年就结束了所有的课程。培养目标比较笼统,实际操作也沿用了学术型的培养模式。

(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是在一定目标与理论指导下,为提高教育质量而制定的具有相对稳定的诸要素,以一定的组合方式形成的特定结构的运作程序或实践模型。本文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各要素分别进行综合分析,力图发现当前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

1.培养理念。研究发现对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理念,绝大多数教师及学生能够知道是应用型或偏重于实践的,但大部分也只是知道与学术型学位是有区别的,教学活动中缺少一些具体的具有指导作用的理念支撑。在该理念中应该特别突出对教育操作活动的重视,体现专业学位特色,并鼓励各培养单位及教师对教育活动作出调整甚至是变革。

2.培养目标。调査发现只有极少数的高校对培养目标划分比较细,分别针对各个方向制定了不同的培养目标。社会指导领域培养的是具有较高水平的社会体育管理与指导者;体育教学领域要求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体育教学骨干教师;运动训练领域则是培养具有一定教育、科研、管理、训练能力的骨干教练员。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某一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能够运用一门外语在本专业进行专业技术交流,这是大多数高校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目标,缺少具有学校特色的、各专业之间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目标。

3.培养过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修业年限大部分为两年,第一年课程学习,第二年则是教学实践及论文的撰写工作。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等学制为两到三年,福建师范大学则规定一般为两年。修业年限上较学术型学位普遍要短一年左右,这也是一些学生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原因之一。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包括公共课、专业领域核心课、选修课、实践教学,形成了以学科专业知识与公共基础知识为中心,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思想。专业课程所占比重较大,同时各校也相当重视实践教学训练的过程,注重体育职业实际工作所需专业知识的掌握,及专业技能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凸显了专业型研究生社会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高校在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具有较大的一致性。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要把握好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综合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统一,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实践性,逐渐形成理论课与实践课紧密互动的课程体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衔接。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论文选题和形式上延续了学术型研究生的方式。很少涉及到大型体育赛事策划、典型案列分析、专题研究报告等。灵活性较小,内容形式及撰写格式较为固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4.质量评价。研究生质量评价一般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我国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采取以内部评价为主的方式,B卩研究生培养单位自己对培养的研究生进行的质量评价,一般包括课程考核和学位论文质量评价。各院校在培养体育教学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过程中,既希望他们能达到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又拥有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在此过程中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出现了顾此失彼的现象。就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课程内容、学术水平、研究和创新能力、研究课题的质量和价值、学位论文的学术综合水平等,缺乏规范和系统的质量评价标准,往往出现同一专业领域、毕业于不同学校的学生质量相差悬殊的现象。全国各高校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理解都不同,每个学校的师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等差异很大,培养出的人才也差别较大,从而导致社会的认可程度不一样。因此,为了使专业学位规范化、发展科学化,在我国高校中建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三)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运行管理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设置以来发展迅速,当前大多数高校将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型学位并重发展,更加重视专业学位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我国高等学校内部自上而下设立了各种职能部门,具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一定的上下级关系,但是高校研究生教育组织不同于政府组织,科层制特点表现不十分明显。高校研究生教育为方便管理往往统一步骤,统一标准,忽视个体意志和主观能动性。这使得导师和学生在科学研究上的自主权受到很大限制,不能保证学术的自由创新,专业特色得不到有效发挥。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建设滞后于管理,在实际教学管理中,学生申诉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往往与学生违纪处理委员会的构成人员存在交叉现象,使学生的权益得不到保障。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运行管理应当区别于学术型学位的管理模式,在制定管理方案及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科学性和适应性。

(四)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绩效评价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绩效评价领域理论研究时间较短,评价理论不够完善,操作中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对绩效评价实践的指导性不强。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在评价指标、评价过程、评价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评价指标单一化,不同方向评价存在不可比性;评价指标的制定缺乏调研;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可操作性。评价工作重结果、轻过程,过于重视形式而降低了评价的实际作用。评价重数量、轻质量,工作量的计算方法不合理;评价手段陈旧,重奖惩、忽视以人为本;评价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评价结果缺乏真实性与有用性;评价结果相对封闭,得不到有效反馈。这一切均导致绩效评价的质量不高,不能有效发挥绩效评价的作用与价值。

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策略

(一)明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体育领域特定职业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在实践应用性方面的地位应明显高于学术学位。对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定位上,首先要明确它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及高校对于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同等重视。随着社会发展,我国专业学位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学术学位,未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数量和规模要远远超过学术学位。社会对于专业学位应给予足够的理解,充分认识到专业学位只是和学本型学位类型不同,所培养的研究生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二)树立“实践第一”的人才培养理念

专业学位就是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实践应用性可以说是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最突出的特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要能满足特定职业对人各方面职业素养的需求、各方面的职业素养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快速有效的提高。国家应给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适当的政策支持,学校和社会则应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充足的机会和条件。

(三)注重教育创新发展专业特色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起步较晚,当前教育内容、模式、形式、方法等仍处于探索阶段。社会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要求高校为满足专业学位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教育创新。各髙校应总结经验,加强交流,借鉴国内外髙校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开拓创新,培养适合当前社会需要、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另外,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及特色,在顺利完成研究生培养任务的同时突出高校的专业特色。

(四)优化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环境条件及评价机制

体育核心素养论文范文5

【关键词】小学体育 核心素养 体育文化水平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043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青少年作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需要拥有强健的体魄,才能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贡献自己的力量。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单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做要求,而忽略了对他们审美观念、音乐素养、体育素养等其他方面基本素养的培养,由此对音、体、美课程的教学质量也不够重视。虽然这种培养策略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在短时间内让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高,但从学生的长久发展来看,并没有产生良好的效果,只知道一味学习的学生失去了自己的兴趣爱好,除了读书之外并没有什么特殊才艺,这对他们的人生来说是悲哀的,不利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在新形势的教学背景之下,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的问题也被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关注到,成为教育工作者讨论的热点议题。

所^的体育素养指的是学生的体育文化水平,也就是在体育方面的素养。除去先天体格的影响因素,更重视后天环境与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它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水平、体育技能等总共七个方面的综合素质与修养,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不小的难题。长久以来因为整体教学环境对体育课程不够重视的原因,体育课的形式非常的简单,一般就是对学生进行短跑、长跑等田径方面的训练,或者让学生自由组合打篮球、踢足球的形式,更有甚者把体育课当成活动课,让学生自由活动,忽略了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这一现象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不高,比起在操场上晒太阳跑跑跳跳,他们更愿意进行室内活动,长此以往,不利于全民体育素质的提高与体育活动、体育赛事在我们国家的开展。对孩子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要从小学开始抓起,学生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有进行其他学习活动的精力与动力。对于小学体育教师来说,必须重新审视新时期下的体育教学环境,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从各方面入手,为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本论文试从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与体育意识三方面展开具体讨论。

一、重视体育知识的传授

体育知识,顾名思义就是体育方面的理论知识,它不仅包括对各种体育活动、体育赛事的基本介绍、还有各种突发事件下的基本急救知识,学好体育知识不仅对于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必要的时候还能用来自救,因此对基本体育知识的传授应该从小学阶段开始普及。但是由于体育教师对讲课方法不够重视,造成在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并不能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而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反过来又严重打击了教师的讲课热情,由此造成恶性循环,使体育知识的普及成为体育教学中薄弱的一环。

传统的理论课程一般都是在室内进行,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并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体育教师可以从这一点进行反思,改变自己体育教学的方式,由室内教学拓展到室外,或者利用体育器械、多媒体等多种工具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会被课堂内容所吸引。

例如,在进行篮球基本知识的讲解时,我会分成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先在教室内进行,利用篮球作为辅助工具,在课堂引入环节先向学生提问“一场篮球赛一般场上每队队员有几名”,看似简单的问题,对于篮球“门外汉”的学生来说却是熟悉又不曾注意到的问题,由此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吸引他们听讲的注意力。接下来就篮球规则给学生做简单的讲解,并结合视频的方式,给学生观看在比赛中犯规的片段,帮助他们对篮球规则中难懂的术语做进一步的深入了解,之后引入学生普遍感兴趣的篮球球星话题,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或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这种方式使理论学习变得妙趣横生,学生普遍愿意参与到讨论之中,提高了课堂效率。接下来第二课时,把学生带到体育馆或户外篮球场中,教师一边重复上一节课的规则问题,一边给学生演示,然后在管理好秩序的前提下,让学生几人一组自由练习,这种方式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对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有利于他们对基本体育知识的掌握,而且动静结合的方式更容易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在教学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基本体育技能的训练

所谓的体育技能,指的是学生对各种体育运动的掌握程度,包括了锻炼技能和对锻炼的自我评价技能。虽然学生在小学阶段身体各方面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导致他们对各项体育活动的完成度还有待提高,但教师不能由此松懈,要利用各种资源,根据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尽量培养学生在完成各项体育项目方面的能力,发掘他们的潜能,并培养兴趣,从而受益终生。学生在进行体育技能训练的时候,由于不是专业的运动员,很容易遇到困难或者瓶颈,或者因为很难在短时间内突破自己而使训练停滞不前,作为体育教师在这个时候应该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去改正,这样才能在一次次失败中不断前进,提高自己的体育素养。

三、注重体育意识的培养

体育核心素养论文范文6

一、评分的原则

1.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2.定性定量结合,提高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3多层次全方位考核,提高评价准确性。

4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全面衡量教职工的基本素质。

5.坚持以正确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全面考查教师的教育素质。

6.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辩证地测评教职工的工作效果。

7.坚持教与学相统一的观点,同时考核师生的教学过程。

二、评分的类别

1.学生评分

学生评分重点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语言表达、作业与辅导等方面进行评分,学生评分的信息采集方法是由学生填写《学生评教表》(无记名),由计算机统计每位教师的平均得分。

2.科组教师评分

科组教师评分重点从教师的工作态度、学习与提高、集体备课、教学组织、教学素养、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分。科组教师评分的信息采集方法是由各科组教师互评填写《科组教师评分表》。

3.级主任、科组长评分

级主任评分重点从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过程、教师素养、和教育效果等方面进行评分。

科组长评分重点从教学态度、教学方法与内容、作业与辅导、学业考评和教学成绩等方面进行评分

4.中层行政评分

中层行政评分重点从日常考勤、师德师风、常规检查、教学素养、教学方法、业务学习、教育科研和教学成绩等方面进行评分。中层行政评分的信息采集方法是由中层行政听课、检查备课、检查作业以及检查教师业务档案后填写《中层行政评分表》。

5.分管副校长评分

分管副校长评分重点从工作态度,工作效果、工作水平和能力等方面进行评分。

6.正副校长评分

正副校长评分重点从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效果、劳动性质、责任轻重、协调关系等方面进行评分。

三、具体计算方案

1.教师:

①上课教师期末奖金=0.1×学生评分十0.2×科组教师评分十0.2×级主任、科组长评分十0.3×中层行政评分十(工作量十5)

②级主任、科组长期末奖金=0.1×学生评分十0.2×科组教师评分十0.2×中层行政评分十0.3×分管副校长评分十(工作量十5)

③物理实验员、电教人员、化学实验员、生物实验员期末奖金=0.2×科组教师评分十0.2×级主任、科组长评分十0.2×中层行政评分十0.2×分管教学副校长评分十(工作量十5)

2.教辅人员、职工:取全体教师的平均值×0.80,再由各处室根据分工、工作态度、工作效果分开档次。

3.行政:校长期末奖金取全校最高五位教师总奖金的平均值

副校长期末奖金取全校最高十位教师总奖金的平均值

中层行政(教学)期末奖金=0.1×学生评分十0.2×科组教师评分十0.2×级主任、科组长评分十0.3×正副校长评分十(工作量十5)

非教学中层行政期末奖金由正副校长根据其工作实绩而定。

4、其它加分

每类均只取最高奖项记分,不累计记分。

(1)、指导学生获奖

教学指导学生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研机构举办的(以市教育局正式发文规定内容为准)各项竞赛活动(含德育、体育、音美学科竞赛)获奖。

国家级:一等奖:4分;二等奖:3.8分;三等奖:3.5分

省级:一等奖:3分;二等奖:2.8分;三等奖:2.5分

市级:一等奖:2分;二等奖:1.8分;三等奖:1.5分

县级:一等奖:1分;二等奖:0.8分;三等奖:0.5分

(2)、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研机构举办的(以正式发文为准)教学教研活动(优质课、基本功竞赛等),撰写教改经验,论文等获奖。要求以获奖证书上盖的公章为准。

国家级:一等奖:4分;二等奖:3.8分;三等奖:3.5分

省级:一等奖:3分;二等奖:2.8分;三等奖:2.5分

市级:一等奖:2分;二等奖:1.8分;三等奖:1.5分

县级:一等奖:1分;二等奖:0.8分;三等奖:0.5分

(3)、班主任工作

获学校文明班5次加2分;4次加1分。

(4)、教研工作

教师承担省级优质课或教研课加3分;

教师承担市级优质课或教研课加2分;

教师承担县优质课或教研课加1分;

教师承担校级优质课或教研课、见习课,对外公开课加0.5分。

(5)、(教育、教学论文)

论文由两人以上共同完成,其主研人员按下列相应奖励标准记奖,参研人员按下列相应奖励标准的70%记奖。

论文在国家核心刊物杂志发表的加4分;

在省级核心刊物杂志发表的加3分;

在市级核心刊物杂志发表的加2分;

在《新兴教研》上发表的加1分;

在学校《侨中导报》上发表的加0.5分。

(6)、教改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