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实习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软件工程实习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软件工程实习报告

软件工程实习报告范文1

我所实习的南京xx软件有限公司简称xx公司,公司成立于XX年,主营软件开发和信息系统集成,专门从事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实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管理软件产品xx项目管理系列软件(包括xx投资控制合同管理软件、xx进度控制计划管理软件、xx质量控制安全管理软件、xx项目管理门户、xx城建项目管理平台等),并已经在全世界第一大桥苏通长江大桥、国内最大的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以及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和应用,目前正与南京城建集团合作,开发城建项目管理平台。

二、实习的内容

今年xx月xx日开始,我正式走进xx开始了实习工作,并被调到了江苏省建筑质量检测中心,参加正在进行的一个检测项目。由于我才大三,本身对企业的经营方式等都很陌生,公司让我们的王工带我学习,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指导我的日常实习。在王工的热心指导下,我依次对此次项目的业务流程和大概框架进行了了解,并积极参与相关工作,注意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对照实际工作,用理论知识加深对实际工作的认识,用实践验证大学所学确实有用。以双重身份完成了学习与工作两重任务。跟公司同事一样上下班,协助同事完成部门工作;又以学生身份虚心学习,努力汲取实践知识。我心里明白我要以良好的工作态度以及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勤奋好学来适应公司的工作,完成公司的任务。

三、实习的提高与收获

实习收获,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运作过程,学到了实践知识,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知识都有所提高,圆满地完成了本科教学的实践任务。

二是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为就业和将来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

三是一些学生在实习单位受到认可并促成就业。

四是为毕业后的正式工作做好了准备。

软件工程实习报告范文2

摘 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针对软件工程学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详细讨论课程实验、软件工程专业实习、开放式工程实训和科研素质训练等四个阶段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组织和实施方案,并分析了建构主义理论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软件工程;建构主义;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张琳,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软件体系结构;贾瑜,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理论。

1 背景分析

软件工程学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全过程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目前已被广泛列入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如何组织好软件工程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创新型软件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学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实用的软件开发方法和原理,学习如何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授课内容涵盖了软件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的标准、规范和准则以及经典的软件开发方法学等,为学生从事计算机大规模软件开发与维护工作打下基础。尽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反复强调软件工程学的理论对于指导软件开放实践的重要性,但通过观察学生的反馈,笔者发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不高,尤其是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的能力不足。造成这一现状的因素很多,在此结合我院实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1) 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环节比例设置失当。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其理论分析能力往往有所欠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既要阐述理论的分析、原理和作用,又要提供基于理论的处理方法,比如提供项目案例,给出开发流程的详细说明,从而熏陶学生软件分析、设计的思路及技巧。由此,需要改革传统的课程学时比例安排,采用更新颖的教学模式,将实践环节和理论授课巧妙地编织在一起。

2) 缺乏后续工程实践训练,理论知识得不到有效巩固。在现有的教学计划中,该课程和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联度偏低,既定学时授课结束后,后续实践训练环节未能跟上,导致学生从课程中习得的内容得不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深,不容易学以致用。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理论,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规律,单纯注重当时的学习效果,而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和再认,同样达不到良好效果。因此,为该课程构建更加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从多角度、多层面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的软件开发技能有施展的舞台,对于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有积极意义。

3) 考核机制亟待改进。对于软件工程学这类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考试方式,如闭卷笔试,会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至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方向上去,和课程设置的预期目标相违背,无法全面检验教学成效。相比之下,学生更加欢迎方案公开、自由选题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应体现学生是考核的主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考查其创新精神和在不同的实践情境下应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更注重实践能力、协作精神的培养。

2 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不仅能传授知识、验证理论、培养技能,而且相对于理论教学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设计性与创新性[1]。实践环节对于软件工程学这类工科课程尤为重要。针对上节讨论的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我们已有相关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本节介绍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着眼软件人才市场的需求,旨在培

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铸造应用型软件人才。图1是该实践教学体系的二维结构图,其中垂直方向为四个阶段的多层实践教学环节,即软件工程学课程的基本实验、软件工程专业实习、开放式工程实训以及科研素质训练;在水平方向上,上述四个实践层次被划分到当前软件系统开发比较主流的两种技术平台(.Net Framework和J2EE)进行实现。下面首先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原则,再围绕四个阶段的实践教学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图1 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国内外教育学专家近年来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该理论认为,知识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该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其中,教师只是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学生则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笔者所参与的教学研究团队对该理论进行了深入学习和研究,并已将其应用到本学院的相关课程改革中,收效良好[2]。

2.1 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是为配合软件工程学的理论教学而设置的。为解决该课程理论知识点枯燥难懂的问题,提高学生兴趣,我们将课程实验由原来的8学时加大到16学时,理论课堂上仅简要阐述理论难点,让学生通过课程实验来消化这些理论知识,顺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将学习的主动权让位于学生,教师则通过组织、辅导和答疑辅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知识构建。

课程实验从应用角度分为三种类型: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用于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于特定理论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设计性实验旨在循序渐进地强化学生的分析设计和上机操作能力,在本课程的课程实验中,这一类型的实验占有较重的比例,例如根据需求设计系统的数据流图、软件结构图;依据面向对象的设计原则建立系统的对象模型、交互模型和功能模型等。软件工程学在一定程度上将本专业的先修课程,如程序设计、数据结构、面向对象开发以及计算机算法等有机结合起来了,因此,有必要设置一个综合性实验贯穿课程始终,注意与先修课程的呼应,增强课程之间的关联度。该实验可以选择一个中等规模的项目(如网上图书销售系统)作为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设计,结合教材各章的知识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再选用熟悉的技术平台.Net Framework或J2EE实现系统,从而理解并巩固课堂中介绍的软件开发技术,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并学会编写各阶段文档。三种类型的课程实验相互配合,既可有效覆盖课程的重难点,又接近软件开发的工程实际需要,使学生了解软件生命周期中的各阶段活动,掌握各个文档的撰写方法,充分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2 软件工程专业实习

软件工程实习报告范文3

【关键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改革

一、引言

通过对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国内先进教学计划,如ACMIEEE—CS计算机教学计划2001(主席PJ.Denning),把计算机与技术学科体系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九个科目(如算法与数据结构、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等)。对实际工作中的研究、开发、归纳为三个过程:、抽象和设计。按照思想处理基础理论与使用计算机之间、素质与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发现传统教育思想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现代教育思想则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培养21世纪人才的核心内容就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创造性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首先实现教育思想的转变。同时,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以往那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亟待改变,需要把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加入到课程体系中。为此,我们需要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各方面进行改革,以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

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从整个大学四年来看,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总体原则是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但是其基本原理,基础知识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只要把基础知识学好,就可以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开设一些比较新的课程,实现培养人才与需求的对接也是很有必要的。

计算机专业课程大致可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个方面。专业基础课程可设置为:高等数学、离散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大学物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数据库原理等;专业主干课程可设置为: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页技术、WINDOWS高级编程、计算机图形学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研究方向,发展自己的特长如网络研究方向,可选择网络编程、计算机网络、网站规划与信息服务、网络操作系统等课程。对于一些主要课程,都可设置课程设计,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还必须加强专业实习的组织。有条件可以安排一年左右的时间进公司、实习锻炼。

三、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

(一)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把握重点

根据计算机课程在培养方案与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任务来设计它们的教学内容。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极其迅速,因而在教学中一方面专业基础课应有其成熟和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更新其内容和技术背景。

例如:离散数学的基本内容比较稳定,但如果仅从纯数学角度提出这些概念就显得很抽象,而且它的四大部分内容(数理逻辑、关系、代数系统、图论)相对独立,因此这门课的内容既“离散”又难学。本科阶段的后续课程也较少直接应用它们,学生对这门课的目的不是很明确。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一方面不仅强调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理论的数学基础,特别是其中的逻辑和证明,对于培养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极为重要,而且强调其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我们将离散数学课定位于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的结合部,大量引入数据结构等计算机科学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抽象数学概念也是源于实际、用于实际的,同时,开设人工智能选修课等作为其后续课程。

再者,操作系统是系统软件的核心和基础,我们强调从用户和系统设计者的不同视角去认识和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运行机制、界面和结构。在教学中不但强调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而且介绍操作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既熟悉操作系统的结构,又能编写操作系统的模块。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引入一些新内容,如:用户接口与操作系统、安全问题、多机系统、网络操作系统等。

(二)课程建设的其它方面

对一门课程,除了教学内容之外,还应在师资队伍、教学硬件、教学规章制度、实验室等方面进行综合建设,才有可能把一门课程建设好。

四、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

有了好的课程体系,还必须有好的教学方法予以实现,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按照现代教育思想组织教学,强调一些共同的方法原则,鼓励各科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创造出好的教学方法,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全面推行“问题式”教学法

现代教育思想强调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首先是发现问题,这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起点,所以“问题式”教学法是许多现代教育家所提倡、推崇的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的正确使用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自始至终都围绕问题而展开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自觉思考、主动探索,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按照“问题式”教学法的思想我们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组织多种方式、多种目的、多种层次的问题,反对将课堂教学视为一个封闭的体系。例如:教师可以自问自答,作为问题或一段内容的引入,避免交待式的讲解;还可以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做出判断并回答,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二)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光是“听”和“读”是不够的,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了对实践的教学和管理。可以通过以下三个层次的方式来加强实践教学:

1.精练习题、强化基础。习题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巩固基本概念,是检查对授课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实际技能的基本训练。根据各章节的具体内容,精选习题,促使学生加深对各章节主要概念、方法、结构等的理解。为充分发挥习题的作用,及时指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对普遍性问题集中讲解,对个别性问题单独辅导,对学生写的优秀作业加以表扬。由于专业课程的理论与技术往往表现出较强的综合性、前沿性、探索性,是发展中的科学,我们还鼓励学生撰写自己的小论文或报告,让他们时刻跟踪本课程的最新动态。为此,我们建立了“网上辅助教学环境”便于学生进行自学、练习、同学间交流、向教师提问、等,教师也可以通过它备课、答疑、阅卷,不仅增强了学生和教师的沟通,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了课程基础。

2.强化基础实验指导、提高实践技能。上机实践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编程、上机操作、程序调试与正确性验证等基本技能方面受到严格训练。为此,我们加强了对实践环节的过程管理,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强化:

一个方面是规范实践。我们专门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实验大纲,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指导。同时,对实验报告进行规范,这种规范对于学生基本程序设计素质和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的培养,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的训练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另一个方面是采取“实践—查漏—再实践”的方式进行上机实践。在平常实验过程中,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相关课程精心设计了几组不同类型的有一定综合性的作为实习题。不仅抓实验过程中的辅导,同时还抓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和实验后的工作。要求学生每次实验前熟知本次实验目的、认真编写程序,保证在实验时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杜绝学生在上机时临时编写程序。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调试程序,一周后给出一个示范程序(示范程序基本上采用面向对象的和思想来设计),要求学生对照示范程序发现自己程序设计中的漏洞或不足之处、改进或完善示范程序,然后再修改、调试自己的程序。最后要求学生写出完整的实习报告,实习报告批改后,对学生的上机实习情况做及时总结,指出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通过这种“实践—查漏—再实践”的方法训练,对实习问题的深入、剖析,避免上机变成简单重复,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编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化课程设计、提升学生综合解题能力。课程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基础实验,着眼于全课程,是对学生的一种全面的综合训练,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掌握全课程的主要内容,并提高学生综合知识和软件开发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文档写作能力,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我们对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大纲,为学生的课程设计提供指导。规范课程设计报告,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从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调试分析、用户使用说明,测试结果等几个方面组织文档,要求学生尽量采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如:模块化、信息隐蔽、局部化和模块独立等来实现程序。选择一些简化的实际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题目,将学生分组(每组4~5人),给两周的时间去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要求同组学生在问题分析阶段和模块设计阶段分工合作、集体讨论,但最后的编码独立编写。最后每个学生都要进行面试,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学生必须能够清楚地介绍设计思路、主要技术手段并回答与题目相关的问题,并且程序通过程序测试才能算完成了课程设计。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强化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对于教学效果的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手段上,完全采用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通过合理使用直观性教学原则、采用教学手段,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演示程序,化抽象为直观,使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

(四)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建立教学管理和考核措施

为了保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可以建立由系领导挂帅、教研室主任参与的课程建设检查指导小组。指导小组定期对课程建设的质量、进度进行检查评估,听取校、系专家的听课意见,以及学生对课程的建议与意见,并及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任课教师,督促任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制定严格的教学管理和考核措施,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每学期开学前任课教师都必须按照教学大纲认真填写教学进度表,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把关听课制度和教学问卷调查,可进一步检查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内容除必须掌握的基础(以检查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外,还特别强调结合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构建“双主”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认知能力

的平台作用、教学资源、教师、学生都是关系到互动式网络教学的因素。我们的教师在基本保留传统课堂教学环境的前提下,创设多元化的软硬件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利用以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去主动地发现、探索和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认知能力,即“双主”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利用计算机友好的交互界面,生动活泼的BBS,实时互动(下转第149页)(上接第147页)的QQ和ICQ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探索、解决问题,采用任务驱动,围绕问题、项目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学生获取知识不仅仅靠教师的直接讲授,还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计算机网络,与他人交流合作等一系列方式来实现。“双主”教学模式的应用推广,有利于学习者认知潜力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认知能力。

五、结语

经过以上分析探讨,在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中必须体现三个目标、三个层次和四个方面。三个目标即学生不仅是计算机使用者,更是软件开发者、设计者;三个层次即要求学生掌握硬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这三个层次;四个方面即要求学生不仅具有应用层的编程开发能力,而且还需深入掌握计算机硬软件内部组成原理与工作机制,同时,还应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当然,好的教学方法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或者重点用某种方法再辅以另一种方法,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

[1]黄陈容,袁宗福,杨晨宜,廖雷.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6).

软件工程实习报告范文4

各位考生:

根据江西省教育考试院《关于做好2017年全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务管理工作的通知》(赣考院自〔2017〕3号)文件精神,为做好我校2020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专业实践性(实习)环节考核、毕业论文(设计)报名、指导及答辩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报名时间

报名时间:2019年12月16日至20日。

二、报名地点

江西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办公楼三楼学历部311、313室(南昌市青山南路596号,乘8路、BRT   2路、108路、126路、237路、35路、820路长班公交到长巷村站下车即到)。

三、报考条件

1.实践技能考核课程:该课程理论考试成绩合格方可报考实践技能考核。首次报考理论课程的新生不得同时报考该专业的实践课程。

2.本科、专科毕业论文(设计):修完本专业计划所有课程且成绩合格方可报考本科、专科毕业论文(设计)撰写与答辩。

四、报考流程

第一步:资格审查

一、考生须提供材料:1.报考实践环节考核的考生须提供本人身份证、准考证原件及复印件;2.报考本科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的考生须提供本人身份证、大专毕业证原件及复印件、准考证、在江西省教育考试院网站自学考试一栏打印的(带√×)成绩总表(必须修完所有课程,即全部打√)、本人一寸彩色照片一张(论文报名登记表张贴);3.报考专科毕业设计的考生须提供本人身份证、准考证原件及复印件,在江西省教育考试院网站自学考试一栏打印的(带√×)成绩总表(必须修完所有课程,即全部打√)。

二、审核身份证、大专毕业证原件,提交身份证、大专毕业证复印件、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学信网chsi.com.cn/   上打印)、(带√×)成绩总表(没有大专毕业证书的在读专科学生由学校出具学籍证明或学籍电子注册备案表),提供本人常用紧急联系的手机号码。

三、报名编号,发放《论文报名登记表》。

第二步:缴费

实践环节考核费用包括报名费、考核费等。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含毕业设计)每人400元;专科毕业论文答辩(含毕业设计)每人200元;毕业实习报告每人50元;实践环节考核根据专业不同收费标准不同(1.工科类专业每科150元;2.医学类专业每科80元;3.农学、艺术、体育类专业每科60元;4.综合类专业每科50元)。(收费依据:《关于调整我省自学考试有关收费项目及标准的复函》赣计收费字[2003]574号)

第三步:考生选择论文指导老师及论文选题。收取《论文报名登记表》,发放《论文撰写须知和答辩须知》。

第四步:论文撰写及答辩

考生根据《江西财经大学关于自学考试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管理工作规定》、《论文撰写须知和答辩须知》的要求完成论文的撰写及答辩工作。

五、报考要求

报考我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专业实践性(实习)环节考核、毕业论文(设计)报名及答辩的考生须本人到江西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报名与缴费,任何人和任何机构组织不得代办。实践性(实习)环节考核、本科论文指导及答辩均由我校继续教育学院统一安排,考生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论文定稿、送稿、答辩报名、论文答辩等工作。

六、报考专业

本科:会计、金融、法律、英语、工商企业管理、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新闻学、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方向)、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工程造价管理。

专科:会计、计算机及应用、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国际贸易、物流管理、工程造价管理。

七、考核成绩评定与查询

1、成绩评定

实践考核成绩采用百分制。60分及以上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考核成绩不合格者不予补考,但可以参加下次的考核。

2、成绩查询

自学考试实践环节考核成绩统一由   “江西省自学考试数字化管理平台(bysjxzk.jxeea.cn)”管理。主考学校于5月15-25登录平台校验、上传成绩,江西省考试院公布成绩后方可查询。

八、具体考核安排见附表

附表1:《江西财经大学2020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专业实践性(实验)环节考核安排表》

附表2:《江西财经大学2020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论文撰写与答辩及专科专业毕业设计(实习)考核环节安排表》

江西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2019年11月30日

附表1:江西财经大学2020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专业实践性(实验)环节考核安排表

专业 考核课程 报考时间 考核时间 计算机及 应用

(本科)

操作系统(02327)、C++程序设计(04738)、软件工程(02334)、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04748)、数据结构(04734)、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6) 2019年12月16日至20日 2020年3月21日(周六) 计算机信息管理(本科) C++程序设(04738)、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6)、软件开发工具(04756) 2019年12月16日至20日 2020年3月21日(周六) 计算机网络 (本科)

软件工程实习报告范文5

 

2014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开办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本科专业成功通过教育部审批。该专业作为独立的二级学科列入教育部新专业目录(080908T),隶属于计算机一级学科(0812)。目前国内已有武汉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多所院校开设该专业,各校依托优势学科,分别侧重于测绘、深空探测等领域的空间信息机理研究及应用,人才培养各具特色[1,2]。

 

我校开办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依托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学等国家重点学科,以培养地质信息技术复合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近年来在学生复合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深入地研究与探讨。

 

一、多学科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基础、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科面宽、基础扎实、专业特色鲜明。广泛调研各校教学计划并结合本校地学特色整体规划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

 

我校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主要侧重于地矿勘查(察)的空间信息机理研究及相关软件开发应用[3,4]。在夯实计算机技术基础上,构建“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核心课”的课程体系,注重计算机技术、空间信息技术、地质学与资源勘查学和地质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围绕《地质信息系统》和《地学三维可视化与过程模拟》两门核心课程配备专业主干课程,开设《空间数据库原理》、《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建模与数据分析》和《遥感地质学》及地质类系列课程,从地质数据采集、管理、处理、建模、可视化及评价等不同角度构建地质信息处理专业知识体系。在夯实地学基础的同时强化计算机开发能力培养,并突出地质信息技术应用特色。

 

二、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

 

按复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地质、计算机、空间信息技术等方面知识,存在课程多、课时少的矛盾,需通过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为此在专业建设中采取以下措施。

 

1.优化课程体系。在强调知识系统性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各主干课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定位、目标,梳理课程间的衔接关系,重新就部分重叠的教学内容进行课程归属,局部调整学时。比如数据库方面开设了《空间数据库原理》以及《Oracle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两门选修课。其中《空间数据库原理》与《Oracle数据库技术》部分内容有重叠,调整后数据库的基础原理部分放在空间数据库原理,SQL语言适当提前讲解。针对几门课使用的数据库工具不统一的问题,统一设定为Oracle,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一个工具。同样对于《空间数据库原理》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模型中三种空间关系内容重点放在《地理信息系统》课程中讲解,《空间数据库原理》只重点讲述TIN和DEM的存储管理,等等类似调整工作较好实现了课程间的融会贯通。

 

2.教学方法改革。在优化课程内容的同时,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实现知行合一。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取了基于PBL问题式学习、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慕课、导师制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如编译原理课程学习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PBL自主学习方式[5]。通过提问或给出小项目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小组讨论,集体合作完成;课堂上学生主讲,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采取“案例教学法”,在整理知识点的基础上设计经典案例库,以例题的形式贯穿各知识点。这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一体化实践教学环节

 

在强化课堂教学,加强课程间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构筑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设计、专业实习等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工程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1.课程实验。通过前三年专业及基础教学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一个较为完整的地质信息系统。根据该教学目标,统一部署了各门课的实践教学内容,注意实践内容的层次,加强课程间的衔接。如计算机图形学课程加强OpenGL三维图形编程框架、基本语法以及图形绘制和变换方法等教学内容的实践,为后续课程《地学三维可视化与仿真》能够直接采用OpenGL实现三维可视化场景服务。但大量的OpenGL API函数调用,要求前导课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加强Windows程序内部运行机制和绘图的讲解,能够应用Windows API函数进行编程。《地学三维可视化与仿真》、《地质信息系统》等课程则采取项目引导的实验教学,统一采取QuantyView二维、三维教学版实验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实习。

 

2.专业实习。为实现地质与计算机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专业实习方面采取室内教学与野外地质实习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其中第5学期在野外实习基地安排4周地质教学实习,第7学期安排4周的应用开发实习,以突出地学特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基于CDIO项目驱动的应用开发实习。应用开发实习是全部专业课程结束后的一次综合实习,基于CDIO的核心理念,采取模拟项目的方式,按软件工程流程,开发一个实际的地学开发项目,充分融合专业技术和实践[6]。在开发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甲方,提供数据支持、技术顾问;3~5个学生组成项目研发小组,完成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等工作;整个实习对项目组织三次评审,对原型设计、文档书写、汇报、团队协作等环节进行评分,综合评定学生的能力。实习期间,组织学生参观相关企事业单位,了解地质信息化工作流程。

 

(2)野外地质实习。为夯实学生的地质基础,专业学习前两年开设了《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地层学原理与方法》、《构造地质学》及《测量学》等课程。第5学期在国家级秭归地质实习教学基地安排了4周的地质教学实习,进一步将野外观察到的地质体和地质现象与课本知识结合。要求掌握野外地质工作方法,三大岩野外观察方法,识别褶皱、断层等构造现象,整理资料、绘制相关地质图件,独立编写报告。2014年第一次使用野外数据采集仪,实现数字化采集及电子地质实习报告的编写。

 

四、导师制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师指导下参加科研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提高动手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构筑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导师制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多层次是指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不同类型的项目设计。通过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低年级参与兴趣引导、基本技能训练为主的认识和设计型实践,高年级参与项目或竞赛的综合型和研究型实践。2014年所在专业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获特等奖,2015年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赛区复赛银奖、铜奖各一项。

 

多渠道指产学研结合,打破单一的课内教学模式,将课外实践纳入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与企业合作建设实习基地,派遣学生参加实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校企互聘,将业界新技术引入课堂,跟踪最新的技术前沿。目前已与国家级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基地武大产业园地球空间信息产业联盟、北京中交宇科、福建省地调院、武汉地大坤迪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

 

导师制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理论、科研与实践能力的全方位培养。

 

五、结语

 

培养“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高素质本科毕业生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自专业创办以来,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教学改革为驱动,努力探索地质信息技术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制订专业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构筑一体化实践教学环节、实施导师制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相关工作将对地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相关专业领域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有一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在未来的人才培养中还将在优化实习教学内容、研制基于CDIO项目库、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进一步开展相关工作。

软件工程实习报告范文6

关键词:西部地区;地方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2-0127-02

吉首大学是一所地处湖南西部地区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地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该地区是典型的“老、少、边、山、库、穷”地区,国家将该地区设为西部大开发、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先行先试地区,扶贫攻坚主战场。信息技术作为当前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培养符合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成为办在该地区高校――吉首大学的重要使命,作为该校建设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则义不容辞的承担着具体的工作责任[1-3]。本文以吉首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综合改革建设为例,介绍了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施专业综合改革的具体做法。

教育部实施的专业综合改革明确指出“开展专业综合改革的专业,必须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明确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自主设计建设方案,推进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课程、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环节的综合改革”,根据这些要求结合吉首大学的办学定位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信息类人才需求的现状[4-7],学校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提出了 “一中心,一个目的,4方面”的专业综合改革思路。一个中心就是以对接地方经济产业为中心,一个目的就是以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围绕上述“一中心,一个目”开展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强课程教学改革以及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等4个方面的专业建设工作。

1 强化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教育部等《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教师[2012]13号以国家相关教育方针、教育政策为指导,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紧紧围绕吉首大学创建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坚持“立德、立行,树人、达人”的立人教育人才培养理念[8-9],明确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能力培养要求和“干得好,下得去,吃得苦,用得好”的人才培养特点,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设计。

1.1优化课程体系架构

按照“平台+模块+课程群”的结构形式搭建课程体系,整个课程体系包括四个课程平台:通识教育课程平_、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和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平台。每个平台课程下面分若干模块,模块中可包括若干课程群。在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加入了专业导论、创业基础等课程,并且除了基本的大学英语、体育、思想道德和中国近现代史以外,搭建了人文精神类、科学素养类、创新能力类以及艺术情趣类等四大模块,根据这些模块的特点设置了不同的课程;在学科基础平台中设置了数理基础模块、语言基础课程模块、硬件基础课程模块等,数理基础模块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离散数学等课程,语言基础课程模块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课程,硬件基础课程模块包括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平台我们分设了专业方向,包括:软件设计与开发模块、大数据模块、移动开发模块;同时为了强化学生对计算机前沿知识的了解扩充学生的知识领域,结合教师的科学研究的方向设置了选修模块,模块中包含计算机前沿技术讲座、iOS开发、数字图像处理、人工智能、信息安全以及机器人学等课程供不同层面感兴趣的学生选择。

1.2强化实践教学模块

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特点,优化整体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了课程实验(实训)环节、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创业实践等3个环节。在课程(实训)环节主要是根据实验(实训)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课堂内实验(实训)任务;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设计、开放实训、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内容;在创新创业实践环节,学生在学校认定的各类学科竞赛、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社会实践等方面取得成果,可以用该成果申请和认定相应学分,。除此之外,按照整体设计,在每学期的最后两周,设置了专门的实践教学周,在该阶段主要集中完成综合性、设计性以及创新性实验。

1.3 明确课程与能力培养关系

以往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仅仅列出大学四年各个时间段,学生需要修读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到底与学生哪些能力的培养没有明确的界定,导致学生总是不断地问“学这门课有什么用”,教师在上课时也只注重课程的内容而忽略了课程内容背后知识能力培养,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要求,设置了专业培养学生的6大能力,并将这些能力与相应的课程对应,明确了课程与知识能力之间的关系,表1的数据展示了部分专业课程与学生专业能力的对应关系矩阵:

能力1:系统认知能力。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核心概念、理解各类典型方法,能用专业知识认知常用的系统与应用。

能力2:计算思维能力。理解数据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掌握算法设计技术和复杂性分析方法、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能采用形式化描述和抽象思维方法分析问题。

能力3: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系统地掌握算法设计与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熟悉常用的算法并能程序实现;了解各类算法的发展趋势和典型应用。

能力4:系统设计与实现能力。系统地掌握软硬件系统研发领域的理论和知识,能运用软件工程、软件项目管理等工程化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应用编程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网络技术等相关技术实现系统。

能力5:新技术的适应与学习能力。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态势,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新知识;熟练地掌握英语,能阅读本专业的相关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能力6:团队协作能力。掌握团队沟通技巧,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工作主动 、爱岗敬业,做到宽容与合作,具备良好的 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获得团队的认可并得到团队支持。

2 以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为目标,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在知识能力结构上普遍存在学历高、理论功底深厚但是工程经历少和实战经验不足的情况,这些情况已经严重不能适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对此,在专业建设方面采取以下方式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一是实施“请进来,走出去”制度,一方面通过让教师参加行业、企业召开的专题技术会议、教师在企业挂职以及教师随同学生一起见习、实习等方式,了解产业发展趋势和视屏,熟悉并掌握自己本专业理论知识实际的业务技术流程和操作方式方法;另一方面,通过邀请企业工程师来校开展讲座、交流、授课加强教师与企业的对接。

二是鼓励教师通过项目合作、科技服务的方式解决企业实际工程问题。通过上述方式解决教师理论功底与实战经历不对称的问题。

3 以提升学生主动性为目的,强化“师生互动”加强课程教学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主要是通过作业、实验报告和考试进行交流,这种“以课程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课程教学效果也不明显,为此加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1)针对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采用“案例教法”。对枯燥的理论课程的教学,通过真实的案例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如C语言课程、JAVA课程、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课程等,在课堂讲授中要求教师将真实的项目穿插各门课程的知识点和内容,通过实际环境和实际问题与理论问题的对接,消除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陌生感。在授课方式方法上面,采取由教师课前提出问题,课堂上由学生讲述和讨论,教师进行点评的方式,强化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提升教学效果。

2)针对不可及、不可触、不直观等课程内容采取 “虚拟仿真教学”。比如在网络攻击防御课程、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模拟电路、数字电路、计算机原理等课程,通过虚拟仿真软件重构这些课程中不可及、不直观的课程内容,让课程内容抽象直观化,加深学生对课程技术层面的认识。

3)突出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考核方式,强化教学效果。在以往的课程考核中注重学生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测试,重点采取“理论考核”、“闭卷考试”等方式忽略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工科类专业实践性强、“能力评价”要求高的特征,因此在考核方式上,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与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形式包括实验实习报告、课程论文、课程设计、 文献综述、实验操作、技能演示、说课等多种形式、模拟试教等。

4 对接需求,强化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国家实施的专业综合改革明确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在具体的实施中就必须结合人才培养要求,强化实践教学比重,但是现实情况是,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本知识理论的掌握程度也很重要,如果简单的通过压缩课内学时增加实践学时的方法,势必达不到人才培养的要求,基于上述现状,对实验课程体系中的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进行重构,合并其中重复冗余的内容,保留相对独立的内容,增加反映学科前沿和产业技术前沿的内容,按照“基础理论验证”、“综合实验实践”、“设计性实验”的思路,强调实验课程的独立性,使实践课程体系体现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导向。同时在人才培养方式上采取校企联动的“1.5+1.5+1”方式,即大学前一年半夯实学生学科基础,第二个一年半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在学校和基地开展专业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第四年完成专业方向课程学习,在基地企业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

总之,教育部实施的专业综合改革其中的工作要求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西部高校――吉首大学,所开设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必须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和当地实际情况综合 、系统推进,这样才能取得专业建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龙先琼.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思考[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09,20(2):16-19.

[2]徐立清,钱国英,马建荣.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的专业综合改革探索与实践[J].2014(12):53-57.

[3]徐晓飞.本科生院体制下计算机教育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12(4):20-22.

[4]李建锋,黎奇升,冷志明.西部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专业综合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吉首大学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7(2):78-81.

[5]李建锋,丁雷,鲁荣波,等.吉首大学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J].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5(6):86-88.

[6]鲁荣波,李宗寿,贺宏遵,等.加快计算机硬件课程群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J].当代教育论坛,2011(2):109-110.

[7]战德臣,聂兰顺.计算思S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3(4):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