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个人心得体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扶贫个人心得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扶贫个人心得体会

扶贫个人心得体会范文1

过去专家们一直认为,妇女在时是否能达到,与她的文化背景以及她早期的性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现在进一步研究发现,这还可能与她们自身的基因有关。不过科学家发现,并不等于有了这种遗传基因的妇女命中注定不能得到美满的婚姻生活,只是对她们有时需要更多的耐心和诱导。

妇女达到实际上是一个因人而异的相当复杂的问题。这包括了她们自身对性的安全感和其他的各种自我感觉。应该说,真正不能达到的妇女人数是很少的。

常刮胡子能提高?

不每天刮胡子的人与那些天天刮脸的人相比,性生活频率少,中风的几率也高出70%。这是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该校的研究人员在近20年里一直对2438名中年男子进行追踪调查,发现不是每天刮胡子的人中,蓝领工人居多,他们次数少,激素水平也低,这反映出他们没有稳定婚姻和性生活次数少的特点。当然这也和生活习惯有一定关系。一个男人胡子刮得次数不多,可能反映出他的生活质量较低,因而不太注意个人形象。如果在美国做类似研究的话,得出的数据可能不会像英国那样明显。因为美国人相对来说更不拘小节一些。

频率有公式

频率多少为宜?这也有公式可算。全球早就视为参考的性频率公式是:频率=年龄的首位数×9。例如一个在二十年龄段(20岁至29岁)的人,他(她)的公式为2×9=18,18可以看成是10和8的组合,也就是说适合他(她)的频率为10天内过8次性生活;根据公式计算,一个在三十年龄段的人,他(她)适合在20天内过7次性生活。但是这个公式对20岁以下的人士没有作用,说明国际上也不提倡年轻人过早有性生活。

我让他帮我按摩

昨天晚上我们俩躺在床上听音乐,他还用脚背不停地在我的腿上蹭来蹭去,我当然明白他的意思。“今天不行,我累了。” “老婆,我们好几天没有亲热过了,难道你不想吗?”他依然不依不饶地请求。仔细算了一下,真的有一个礼拜了。“那好吧,不过你得答应我一个要求。”“没问题,什么要求都可以。”“帮我按摩一个小时吧,先把我伺候舒服了再满足你。”他的脸上露出为难的表情,好像有点不乐意:“一个小时是不是太长了?”呵呵,这就是我的小算盘:他到时肯定会累得趴下了,或者困得受不了了。我起身把闹钟调好,摆在床头边,很坚决地回答:“不得讨价还价。”

我翻过身趴在床上,把上衣解开,露出一大片背。可是,过了好一会,还不见他有动静,我转过头去看,只见他举着两个手在空中,脸涨得通红。“你干吗呢?”“你的背真漂亮……我不知道怎么下手。”他突然夸了我这么一句,倒是让我有点意外。“你第一次看到啊?”“是的,以前好像没这么好看。”不知他说的是真是假,但是我的心里甜甜的。

他把手放在我的肩膀上揉捏着,他的手很有力,也很温柔。不一会儿,我几乎要昏昏欲睡了,他突然凑上来在我耳边吹热气,“老婆,舒服吗?”我眯缝着眼回答:“舒服。”刚说完这两个字,他就用力把我抱起来,我慌忙大叫:“你要干吗?”“你不是说舒服了就满足我吗?”“我还说过要一个小时呢,现在才10分钟。”我挣扎着从他怀里逃出来,重新趴回到床上……

他倒是也不怎么生气,反而甩掉了身上的衣服,一屁股坐到我身上,摆出大干一场的架势。他的两只大手用力推拿起我的背,一点点从肩部往下走,力气明显比刚才大,当他的手探到我的腰上时,我本能地扭动起来,忍不住喊:“轻点,轻点。”浑身酥酥痒痒的感觉,让我有点招架不住。他的手很快又滑到了我的臀部,用力地捏我的屁股,我知道他这是存心的……当他的手掌移到我的时,我突然轻轻屈起腿本能地想挡住他的手,我不自觉地闭上眼睛,有点心神激荡,但还是尽量控制自己。这个时候,他俯下身来凑在我耳边说:“宝贝,来劲吗?”显然他已经察觉出我的不自在了。本来是我提出的按摩,结果却弄得我狼狈不堪。我违心地说:“你好好给我按摩,别乱捣腾。”他知道我这是嘴硬,手劲更大了,而且还不时地把手伸到我的胸前。

他终于按捺不住了,一下子把我翻转过来。这个时候的我早已心猿意马,一边大叫着让开,一边却用双脚钩住了他的腰。“你要干吗?”“你说我想干吗?”老公眼里流露出的高涨的热情已经泄露了他的欲望。我知道没救了……他已经把整个人都压在了我的身上。又是一次美妙的体验,我们刚想入睡的时候,床边的闹钟响了,呵呵。

男人最关心的9个问题

是感情的温度计。当沟通不畅,以至误解、臆测、怨恨及攻击行为出现时,伴侣间的关系便会冷若冰霜。德国一项性学研究,请来200位男性,提出在性生活中自己最关心的9个问题,并让他们的伴侣如实回答。这一问一答终于让我们了解了夫妻间障碍的根源所在。

1.男人问:女人是否更喜欢跟在性方面表现勇猛的男子?女人答:我们知道这样的男子汉只会出现在小说中。实际上,我们更钟爱温柔善良、责任心强,让人有安全感、依赖感的男人,他们才真正的性感。

2.男人问:对女人来说,是否越久越好? 女人答:和男性相比,女性的性唤起确实需要更长的时间。但这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被重新塑造的,我们也期待改变。事实上,如果男人迟迟不进入“主题”,会让我们感到烦躁。

3.男人问:女人怎样看待非传统的性方式?女人答:女性也有尝试新方式的需要,但这种性姿势必须是健康的、安全的,并能使双方更快乐。我们需要伴侣事先征得我们的同意!

4.男人问:女人喜欢灯下吗?女人答:刚上床时,我们并不主张立刻关灯,因为看到灯光下爱侣脸上的微笑,会使人更加愉悦。但接下来如果把灯关掉,视觉会让位于身体的感觉,使女人更专注,可以纵情享受。

5.男人问:女人为何要伪装?女人答:对不少女人来说,并不是欢乐的必然组成部分。但有时候我们做些伪装,是出于“只有那些容易产生性兴奋的女人,才对男性有吸引力”的想法。当然,有时我们只是希望更快地结束过程。

6.男人问:女人在时想什么?女人答:如果是一次并不快乐的,我们会想,怎么这样就结束了?或者,我们会想起那些让自己心仪的男人或男明星,让自己兴奋起来。

7.男人问:女人总是很被动吗?女人答:我们总显得被动,因为我们主动提出请求的方式比较含蓄,比如晚上早早地洗漱完毕准备睡觉;上床时特意换上一件十分性感的内衣,并有意或无意地向男人展示……我们是讲究策略的。

8.男人问:后,女人喜欢与男人谈什么话题?女人答:任何话题我们都喜欢,包括讨论细节问题。在后,追述刚经历的过程,聆听对方的感受,女人并不感到难为情,但女人也不喜欢唠叨的男人。

9.男人问:男人,女人会吃醋吗?女人答:如果关系正常或是很好,女方就不会吃醋,因为同样是一种正常的。但是,如果我们的关系不太好,那么知道男人撇开自己去后,就会吃醋,甚至感到自卑和难过。

男人总爱用自己的想法揣摩女人的心思,可能就是他们经常不能真正理解女人的原因吧。通过以上十个问题,男人应该多多少少明白一点女人的想法了吧!

床单会影响到我吗?

能够影响质量的细节有许多,床单却往往不会成为大部分爱侣关心的重点。很多人都表示,床单只要干净、整洁就好。可是你是否想过,床单也能传递爱意。其实,语汇并不丰富,或不太好意思提那回事儿的家庭里,床单的联想说不定也有暗示的作用。譬如,妻子早晨心情似乎很好,换了一床粉红色的床单,用意就是要暗示“亲爱的,今晚我想要。”

床单的妙用因此常常和颜色联系在了一起。如果这是两人的第一次,可选择纯情的白色,顺便也为两人留下爱的印记;想要过得激情火辣,就选惹火的红色;制造神秘感则选黑色;粉红粉紫则显得浪漫;如果情人想要多一些安全感可选黄色系。当然还是必须考虑爱人的个人偏好!

但是有时选择床单时还是要多些慎重。因为床单的颜色和图案,很可能影响到你和你爱人的健康。曾有医学研究发现,红色最容易挑起男性的性荷尔蒙,但同样的,也会导致血压升高,腺体分泌旺盛的效果。因此,在大红床单上,最好携带血压计上床,随时量一下血压。是不是有些夸张了呢?其实就是想提醒你床单的重要性。选择床单时,顺便摸清你爱人的喜好吧,可别刺激过了头。

床单除了给缠绵着的爱人们带来视觉冲击,更会给同床共枕的夫妻带来不同一般的触觉感受。睡在柔滑的床单上当洁净得近乎无瑕疵、缎子般柔滑的床单触到你的肌肤时,你会被情不自禁地撩起,强烈的会使所有的感官放纵。

带着你的爱人一起去商店选一条你们都中意的床单吧,这会是个甜蜜的过程,也会成为拉开另一个甜蜜的序幕。

下期话题:内衣的诱惑

扶贫个人心得体会范文2

    国学经典自有一方天地,让思想自由驰骋;国学思想使人美丽,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把国学精髓运用到工作、生活实际,指导其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修身养性之功效。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着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穿越两千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来解读《论语》,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这位圣人的平和、平易近人,以及他时时传递出的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初读《论语心得》时,心中生出一些困惑,因为书中所说的安贫乐道,现在看来颇有些让人不思进取的味道,细细读来,慢慢明白其中的深意。今天,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个性空前张扬的时代,更是一个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面对着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适与他人的关系。《论语》中娓娓道来,轻轻拂去你心灵的尘土,教会你做人的道理。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不管多聪明能干的人,离开他人的帮助,是难有建树作为的。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

    我可以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扶贫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10年暑假,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国学经典与教育》的在线学习,这次学习分为四个教学视频,我用半个月的时间看了好几遍教学视屏,总计用时20多个小时。另看完教材《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二)。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平时教学中虽有涉及,但受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限制,也是粗约的给小学生讲解,并未更深地从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从《国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对中国人的影响上过多考虑,心得体会《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深刻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 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逸,游荡忘返,宴饮荒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学习《国学》,让我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

    《明儒学案》曰:“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现在的教学,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鸭式的方法了,寓教于乐才是教师的首选。“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

    (三)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为了国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一定要从国学开始。

扶贫个人心得体会范文3

关键词:公民社会;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9-0134-0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公民社会开始在我国的历史舞台渐渐形成,而志愿精神所提倡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能够为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

大学生是继往开来的一代,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在公民社会背景下,培育和提高大学生公民精神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志愿服务的蓬勃发展则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志愿精神的培育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提高拓宽了思路。

一、 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的重要意义

“志愿者精神在一个社会的存量,是社会在多大程度上是一个公民社会的关键指标”[1],志愿精神是公民精神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志愿精神的人们,为他人和社会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承担着国家和社会赋予的责任,折射出的是一种公民意识。高校是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的重要阵地。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意义如下:

1.有利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是促进公民精神形成的基础

贺敬之先生说:“校园文化对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一首歌曲、一本书能够影响我们一辈子。”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各种文化思潮涌入我国,在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原则等因素影响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了严重冲击。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价值取向功利主义色彩明显,他们常常用金钱来衡量身边的一切事物,总是追求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方面;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缺乏关爱,对身边的人缺乏爱心,对人生、生命和社会不懂得珍惜,更不懂得如何担当其责任。

志愿精神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价值观,帮助他们解决在价值观方面的迷茫、困惑和疑问,能促使他们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形成道德认同,将志愿精神的内涵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不断审视自我,矫正自我,以消除他们对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的冷漠与消极情绪,提高他们的公共意识,强化他们作为国家主人的主体意识,使其自觉地担负起社会赋予他们的公共责任。

2.有利于大学生公民主体意识的提升

人们渴望成功,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期望通过努力奋斗使自己过得更加有意义。对于刚刚接触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想要体会成功,过有意义的人生,志愿服务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被他人和社会需要,被人尊重,被人喜欢和感激,自我价值得到了肯定,这将有利于加深大学生对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认同,有利于理解作为一名合格社会公民所应承担的责任,有利于从小我走向大我,提升公民的主体意识。

公民社会是由具有公民责任的公民所共同构建的,每个公民都是公民社会中具有社会责任的平等一员,都对公共价值的实现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志愿精神能够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使其在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加深对社会的全面了解,把握自身的社会角色,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大学生也能体验到主人翁精神,认清并积极承担公民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公共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

3.有利于大学生个人能力及公民素质的提高

志愿服务将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个体联系到一起,通过社会实践来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自主管理的 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团体合 作意识,而且也能提高大学生处理问题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2]。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大学生对各项活动进行自我组织,对志愿团队进行自我管理,通过服务活动进行自我

教育,这对于大学生组织领导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难免遇到自己从未想象过的困难,这个时候就需要他们保持冷静的头脑,厘清思路,积极乐观地去认识和战胜困难,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磨炼自己的心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变得坚强豁达。

4.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议,是公民社会健康发展的动力

志愿精神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风尚的建设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它符合时展的潮流,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是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形式 ” [3]。大学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引领者,志愿服务 行动将对未来社会的道德素质提高产生重要影响。

志愿精神提倡为他人奉献,友爱互助,人与自然和社会共同进步,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追求的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氛围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志愿精神同时也是沟通的桥梁,能够促进公民之间、公民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使得社会良性发展。

二、当前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起步较晚,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但由于志愿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因此,志愿服务在我国得到了迅猛发展,志愿服务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也日益显现出来。

但是随着志愿服务在各地的广泛开展,志愿者退出的现象也越来越多。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志愿精神的缺失、志愿服务活动流于形式、志愿服务还缺少经费支持、缺少法制保障、缺乏激励制度等是主要原因。以上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弘扬。

1.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缺乏认知

大学生初入学时对未来学习生活充满了美好的设想,参加志愿服务积极性很高,但是有些志愿服务枯燥无味,或者是在志愿服务时分配到自己不满意的工作,他们的热情就慢慢衰减了,有些志愿者甚至直接退出志愿服务;许多大学生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过多的关注,多以自我为中心,在权利义务的认知上只重视权利而忽视责任的担当,对他人和社会缺乏责任感;有的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只是一时的兴趣,还有的只是片面地追求表面的赞美,没有真正领会志愿精神的含义,不注重内在修养的提升;还有的在志愿服务团队中,志愿者之间缺乏沟通交流,使得大学生对于志愿组织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志愿服务很难长期开展下去。

2.多数志愿服务活动流于形式

由于受到经费、组织人员的素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往往比较单一,而且重复性很强。经常是探望福利院的孤寡老人和残疾人,有时甚至会出现两个或者多个志愿服务团队同时到一家福利院探访的现象;再有就是打扫卫生、植树种草和义务卖报等活动,服务形式简单、重复。虽然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实际只是在搞形式,只是为了完成学校下达的任务,应付差事。对于一些需要长期参加的服务项目,比如西部计划、扶贫支教等重要项目,志愿者往往不愿意真正付出时间和精力。志愿活动的单一和重复,大大降低了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的感召力。高校要想真正地从内心培育高校学生的公民意识,就必须长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避免形式主义。

3.志愿服务活动缺少经费支持

志愿精神的传播和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期顺利开展自然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众所周知,志愿服务是无偿的服务,志愿者不为个人谋利,但是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发生比如交通费、用餐费等必须的消费,偶尔一次、两次也许大学生志愿者可以支付,但对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在校大学生而言,费用支出往往会使得志愿者望而却步。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资金几乎都是完全依赖学校共青团组织的单一的资金渠道,很少通过社会来募集资金。由于财政压力,学校用于志愿服务的经费严重不足,志愿活动的组织、培训和奖励等方面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志愿活动开展的效果,也影响到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壮大。

4.志愿服务活动缺乏相关的法律保障

西方发达国家的志愿服务事业起步早,已经逐渐步入组织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发展阶段,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运作机制且对于志愿服务各方面都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而我国现阶段并没有相关的法律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权益提供保障,在校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少,缺乏社会经验,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往往更容易出现权益受损的事件,再加上以“可可西里志愿者遇难事件”为代表的负面新闻的影响,志愿者对自身权益的保障存在很多担心,这就极大地挫伤了志愿者的积极性,降低了参加志愿服务的热情。

5.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志愿服务总被人们误解为免费服务,是只讲付出、不求回报的无偿劳动。志愿者就应该是默默无闻、埋头为人服务的,甚至认为,志愿者接受奖励或者馈赠就是违背志愿精神。但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只是单纯地强调奉献爱心、贡献社会并不能长期有效地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热情,实际上,适当的激励是长期和有效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手段。

我国的志愿者激励机制比较单一,激励效果不明显。大学生志愿活动与学校现行的评优评先等激励机制没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经历不能得到学校的认可,同时社会对于大学志愿者创造的社会效益也缺乏认同,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热情。

三、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对策

1.要营造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的人文环境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所以塑造和培养人的先进思想和优秀品质也就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个人的主观世界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育人,环境影响人。

首先,要充分利用校园媒体等宣传阵地,营造培育大

学生志愿精神的校园环境。利用校园媒体(广播、报刊、橱窗和文化长廊等)及时地对志愿者的服务活动进行报道,详细宣传志愿服务的过程,并开辟专栏对优秀志愿者进行个人采访,对杰出志愿者的行为和精神给予高度评价,增强志愿者的个人荣誉感。通过开展以志愿精神为主题的征文、演讲和参观等活动来提高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关注度。通过全方位的宣传报道,让志愿精神遍及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将志愿精神的培育寓于境、寓于乐、寓于情,将志愿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中去,使得志愿精神渗透到学生的个人行动中。

其次,充分利用社会媒体以及其他社会资源,营造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的社会环境。要发挥电视、广播和报刊杂志等传媒全方位、持久地传播文化的作用,影响和感染社会公众,将有关事物渗透到社会公众可以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和活动中,以增强社会公众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社会价值的认可,为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和发展创造一个包容与和谐的社会环境。

再者,要充分利用网络构建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平台。据统计,上网是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首选。通过网络可以使各地区、各高校的志愿者共同策划一项跨地区的大型志愿服务活动,营造志愿服务活动的声势。在各地同时进行一项有意义的志愿服务活动,将志愿精神传递到每个活动区域。利用各大网站论坛、高校BBS及时最新的志愿服务活动信息,分享参加志愿服务后的心得体会和人生感悟。还可以制作有关志愿精神题材的宣传片和Flas片,并将其到门户网站和论坛上,将志愿精神形象化、人性化。

通过营造有利于志愿精神培育的人文环境,在高校和社会中形成一种“我是志愿者,我光荣”的氛围,让志愿服务活动得到社会的认可,使参加志愿服务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

2.丰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内涵

志愿服务应该是真实的、积极的和具有挑战性和持续性的活动,对于形式主义的公园内打扫卫生、植树种树等这些本应该是园区工作人员份内的事情,让志愿者去做只会打击他们的志愿积极性,磨灭他们的志愿精神。高校志愿者们真正有兴趣、愿意关注的是有实质社会意义的志愿服务,比如“关注留守儿童”和“扶贫支教”等。这样的活动不仅能让大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和关注社会,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而且也是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有效方式。新颖、有意义、有挑战性的志愿服务活动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才能激发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兴趣,使得志愿精神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观,使大学生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

3.设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项基金

志愿服务组织作为“第三部门”,介于政府和社会之间,独立于政府之外,但这并不意味着志愿组织与政府就毫无关系。比如在加拿大,“法律规定政府为加拿大志愿者(Volunteer Canada)主要经费的提供者,并从拨款程序上给予严格保障,加拿大志愿者协会的90%的资金来自政府部门拨款”[4]。

雄厚的资金和物质保障是志愿服务的重要条件之一,不仅高校自身要拿出资金来支持志愿服务,而且也要努力寻找社会资金支持志愿服务。国家和地区开展志愿服务资金筹措的主要渠道是政府拨款,这也是志愿服务能够持续和稳定开展的坚实保障。企业和个人的捐赠无疑能够大力促进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虽然捐赠只能是出于公民自愿,法律不能进行强制性规范,但是政府可以通过法律对捐赠行为给予税收等多方面的优惠,以此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

4.健全有利于开展志愿活动的法律保障机制

志愿者组织是民间自治组织,政府应该从法律制度上认可志愿组织,制定与志愿服务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定法律法规时应该立足国情,充分考虑当前我国志愿组织发展的水平,考虑我国志愿组织的运作模式、志愿者的素质和政府的管理水平等。

完善的法律制度能够很好地保障志愿者的权益,对于志愿服务的发展和志愿精神的传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承认志愿组织的合法性和社会角色等。通过法律明确规定志愿组织应该为志愿者购买人身保险,为志愿服务解除后顾之忧,让志愿者毫无顾虑地投入到志愿服务中去。大学生志愿者在权益有所保障的前提下,不再有所顾虑,志愿行为就会得到更多学生的响应,志愿者队伍也会日益壮大。

5.完善有利于志愿活动开展的激励机制

在组织行为学中,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内在动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使人向着目标努力的办法。在志愿服务中会提出口号来鼓舞人心,但是口号毕竟是空泛的,时间久了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必然有所下降,所以激励机制对于长期性的和稳定性的志愿服务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大学生志愿者来说,需要有多重的激励机制来满足他们不同的激励需求。比如让志愿者从事与所学专业及与兴趣爱好相关的工作来满足志愿者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及丰富生活的需要;对于杰出志愿者,可通过举办表彰典礼、颁发荣誉证书等来满足他们渴望获得认同的需要;还可通过一年一次或者一学期一次的志愿者聚会活动来满足学生人际交往的需求;还可安排更多的工作机会及适当的升迁的机会来满足志愿者对于成就的需求;等等。合理恰当的激励措施对志愿精神的鼓励、服务项目的延续都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高丙中.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状态[J]. 探索与争鸣,2008(2).

[2]王顺茗.志愿服务大学生社会化的有效途径[J]. 文学教育,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