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实训个人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实训个人总结范文1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250-02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随着城乡产业化的改革,对未来社会的劳动者又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具备劳动技能的同时,还要具备新工艺和技术的实行以及新产品的创造和开发能力,也就是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其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近几年来,我国社会就业压力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劳动者的学历和素质层次越来越高,仅仅高校毕业生就业就很困难。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等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引导和帮助他们进行创新创业,是一种有效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途径;最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能够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高等教育是国家进行创新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持力量,为我国做出了积极的、全面的贡献。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实现创新体系变革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国家创新型事业的建立和发展。
二、“任务驱动”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
(一)在实际教学和实验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
1.任务制定。任务制定是任务驱动法的关键。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进行任务的制定要注意任务目标的适度性,不能过高或过低,另外还要注意实施目标过程中要具有梯度性。由于学生在各个方面都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实施任务要从多角度、多层面并且有梯度的进行,为大多数甚至所有学生创造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提高能力、发挥潜能的条件。任务驱动法明显的特点是有目的的定制任务和创建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探索性学习。尤其是在实验课程中,以往的实验课都是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然后学生自行操作,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而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师规定明确的实验任务,并对任务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然后在教师暗示性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或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过程中,掌握课程知识,并相应地提高自身的能力。
2.任务解析。在定制好任务后,教师要对制定出的任务做简单的讲解介绍,明确本节课程需要掌握的知识及重点、难点,指出完成任务涉及到的内容,提供相关完成任务的思路,引导学生了解任务,确保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能够完成任务。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弯路,教师要以“暗箱”式给以学生暗示。在学生了解完成任务所需掌握的知识后,教师要对任务作进一步分析,设定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步骤和注意事项,作进一步的完成任务的尝试。
3.任务解决。完成任务的过程是培养能力的关键,该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解决任务的方式可以是在教师的适当讲解和提示下,学生探究模拟协同完成,也可由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独立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尽力传授学生基本的操作技能,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能够接触更高层次的技能和更深度的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对基本操作进行多次“模仿”,“熟能生巧”进而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但是要注意模仿的尺度,让学生在简单模仿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创新性地探索更高层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构建一个任务框架,包括课程的学习目标、大致的任务范围、具体的操作要求、结果的评价标准等,但不能通过设定一个具体的任务而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束缚。在以往的实验课堂上,学生更多的是观察,而通过任务驱动法,要求学生根据教师定制的任务,亲自去找寻相关资料并加以理解和消化,用自己的理解演示对相关问题的阐释。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学生会不停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相应的能力。完成任务的方法通常有四种:搜集资料、模拟实验、分析结果和总结讨论。通过分组并让这四种方流在小组内执行,能够提高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任务驱动法指导下的实验课避免了以往学生被动、简单模仿的弊端,使学生成为实验课程学习和操作的主体。
4.任务评价。解决任务后,对任务驱动法下解决结果的评价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非常重要的指标。所以在任务结果评价的过程中,要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考核。需要学生多思考、多总结、多实践,在思考和总结的过程中了解自身的优缺点,明确创新创业能力的构成和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将所学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全面提高自身能力。任务驱动法更加注重学生获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注重每个学生的参与,使学生在亲身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提高能力,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知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进行任务评价时,教师不能只关注任务完成的结果,而应将评价重点放在学生能力提高上,对学生能力上的进步予以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信心。
5.总结反馈。任务驱动法教学要求教师在完成一组或一个任务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知识,和以往旧知识联系起来,构建成完整的知识系统,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教师要联系教学目标、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任务的重难点及规律经验进行总结,可以通过点评学生作业或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等形式进行。
(二)在实训实践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
在高校实训实践课程中,任务驱动能够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实训过程中任务制定需要注意:(1)任务制定要与学生未来岗位挂钩。实训实践课的任务制定能够帮助学生对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或创业的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在实践过程中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制定任务前,要充分了解岗位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的实训环境和水平,保证学生有效完成实训任务。在任务驱动模式实训环节中,注重的是学生未来创业工作能力的培养,如图一所示:让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的实训环节,模拟真正的创业工作环境,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实现实境育人的目标;(2)任务形式以作业为主。在作业任务形式下,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完成实训任务,完成作业情况由教师进行评分,作为学生在该部门该岗位实训实践成绩的重要指标,这样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学生达到实训要求;(3)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在实训过程中,除了强调学生完成实践操作,还要注意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不断地进行理论知识的补充学习,保证实训的顺利完成。
三、创新创业能力构成及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能力培养作用
1.必要的专业技能和能力。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要从自己擅长的行业中开始,作为内行人进行领导和管理,能够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应用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在任务的驱动下,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系统的理解和记忆,对行业和岗位有深入的了解,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能力。
2.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创业的过程中,问题和风险是时时存在的,这就要求创业者具有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企业规避风险,确保企业顺利生存并发展下去。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任务的提出和解决,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学生独立的思考和亲身的探索,切实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理论知识是基础,但是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创业者也必定不会成功。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每一次任务执行的过程中,学生都要搜集相关的资料和文献,积累一定的理论知识,并且通过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理解进行相关的演示。这一过程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提高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4.团队沟通及协作能力。创业项目的成功实施不是一个人单独努力的结果,而一定是整个团队共同合作的结果,从项目的考察、调研到具体实施运营,是一个持续并且需要团队力量的过程,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分工合作,共同努力完成,需要创业者具有很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号召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通过组内分工协作探讨,完成解决问题的过程。这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
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执行要求
高校在进行各个环节的任务驱动教学时,还要结合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企业实际生产情况和高校整体知识体系及技能考核等情况进行,重点对学生的各种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全面培养,为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做出一些贡献,为社会培养出专业型、创新型、应用型、协作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祝春梅,宋文军,李淑慧.略论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24(4).
[2]袁金艳,刘文慧.任务驱动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6(3).
大学生实训个人总结范文2
1、文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加强的需要
许多大学生在刚刚踏入大学校门之时,还没有适应大学生活与学习的模式,尤其是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在没有实验室和挂职锻炼的督促下,没有意识到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能力锻炼的重要性,从而流失了大学初级阶段时期的规划和锻炼,非常可惜。但是,当文科大学生辛苦奋斗了四年之后,面临一份较好的工作,却没有能力去竞争,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流失,这岂不是更为可惜?因此,如何引导文科专业大学生尽快转变学习和生活方式,较早地融入大学生活,有意识有目的地参与到社会实践锻炼中来,把自我综合能力的提高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自己努力奋斗的一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理念的一个重要内容。
2、文科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能力提高的需要
文科专业大学生由于专业的限制,理论知识、课堂学习的时间较多,因而造成了很多文科专业的大学生仅仅在专业理论学习上占优势,而社会实践能力欠缺的现象。在此过程中,大学生要不断锻炼自己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组织操作的能力、领导与应变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而很多大学生明显能力锻炼不足,出现适应力差、沟通能力低、心理承受程度不足、操作与应用不够等方面的现象,以至于走上社会后无法适应工作。这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社会实践能力欠缺的现象,是应用型人才模式培养下亟待解决的问题。造成这上述各种不平衡的原因在于:高校在较大规模招生后,在本科层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时间还不长,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运作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4]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不强,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如何走出困境,实现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让文科专业的大学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制作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探讨的问题。
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下,提高文科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途径
1、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前提,配置实验实训指导教师
我们在进行文科专业教学和实践中,要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加强文科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科学结合,避免文科专业大学生理论课或实践课失重的现象。文科专业不像理工专业那样都会配置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师,指导文科专业大学生的往往就是专业课教师或者辅导员,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专业教师擅长于课堂教学,如果实验实训和社会实践仅仅依靠文科专业教师进行安排,这样就有可能造成理论和实践的不协调或者是社会实践安排的不够合理现象,导致最终还是回到“课堂”的现象。为此,高校要健全文科专业教师队伍的构成,协调学生和实验实训教师的比例构成,做到专业教师能够为学生的理论知识打好基础,实验实训教师能够为学生的实验实训和社会实践做出合理的规划和安排,以较好地实现社会实践和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2、以提高文科实践时效性为目标,细化文科社会实践环节
很多文科大学生缺乏锻炼的意识,在参与社会实践时,并不是主动要求,而是“被安排”。这样情况在实践过程中,文科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不能重视,在实践效果上不能保证,导致实践的效果不一,很多文科大学生的实践变成了“走过场”。为加强文科专业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和积极性,学校要放弃“包办”的做法,实行集中实践和分散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在此基础上,我们也要放宽社会实践的形式,不论是到单位实习,还是进行勤工俭学,只要是有利于社会体验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我们都可以给与专业老师的指导和肯定。此外,在社会实践之后,我们要重视“总结”环节,让同学们反思经验和不足,以有利于以后的改进和提高。在此要注意的是,很多学生在初次进行社会实践受挫之后,指导教师要对其进行心理调试和辅导,以免造成社会实践恐惧或其他不良的心理状态。
3、以小学期制为重要载体,丰富文科教学实践内容
小学期制以培养职业素养、提升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专业实习、实训、技能提升、产学研用合作教学和辅修专业学习必须的实验实践环节等项目为内容,不断丰富体验教学形式,确保实践教学可持续发展。为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效益与竞争力,培养满足安徽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内部各高校实行实践教学小学期制(即每年7-8月暑期学期)。联盟内高校相互开放实验室及实习基地等作为资源共享平台,积极开展相互交流和协作。文科专业可以以小学期制为载体,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从而利用假期弥补教学实践环节的疏漏和空缺,并有效提高大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对新环境的适应和认知。但是,在小学期制过程中,要有专业的老师进行各方面的指导,避免流于形式,没有收获。
4、以实践基地建设为依托,进行文科就业远景规划
大学生实训个人总结范文3
一、精准扶贫的背景
1.精准扶贫的背景与意义.顾文思意,精准扶贫就是粗放扶贫的对立意思。精准扶贫通过优化整合资源,一改以前政府的“漫灌”式的扶贫工作机制,地方优化扶贫整合资源,实行精准扶贫,切实将扶贫开发工作摆到更加重要,更为突出的位置上。从国务院的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的意见》中提到:“国家制定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各省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坚持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国务院关于精准扶贫的一系列政策旨在对不同的贫困地区的环境、不同的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真正达到精?史銎丁>?准扶贫能做到正对性强,通过有效合理的办法将扶贫的物资精准送达扶贫对象的手中。
2.以贫困地区的会计实训课程为例,实现精准教育扶贫.对贫困地区的会计实训课程,主要是以贫困地区的企业为基地,对贫困地区的学生进行会计实训,通过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让学生真正拥有一技之长。对有条件的基地,可以对学生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方面进行培养,对于没有条件的学生,以手工计算为主,比如在点钞,装订凭证、珠算、假钞鉴别等。这个实训培训能达到一举多得的成效。首先,让贫困地区的企业的提供实训基地,在培训学生的过程中,企业不仅能获得一定的劳动力,学生也获得了提升自己技能的机会。如果学生能够表现优异,就可以留在企业任职,这样贫困地区的企业能够解决人才短缺的大问题,还可以解决当地贫困地区的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员工,企业也不用担心人才流失的问题。从精准扶贫的角度讲,通过会计实训对贫困地区的贫困地区的大学生进行教育扶贫,这样的实训还能够节省国家资源,提高实训的效率。国家在提供人力,物力资源进行实训的过程中,贫困地区的大学生也在不断地成长,能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自己的技能。比起一般的精准扶贫,这样的教育扶贫方式更有意义。
二、教育扶贫的意义
1.教育扶贫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问题。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教育扶贫是我国整个扶贫计划中重要的一项计划。常言道“学习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因此,积极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鼓励贫困地区的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这种导向是非常成功的。从本质上看待问题,“教育好一个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挖掉一个家庭的穷根。”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因此,教育扶贫是一项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群众脱贫的重要决策,也是需要坚持不懈的重要民生工程。近些年来,随着很多高校的扩招,贫困地区的大学生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这也导致贫困地区的大学生的就业成为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很多农村的群众也更加坚定读书无用论。对贫困地区的大学生而言,毕业也意味着失业。这让很多学生也对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失去了原有的判断。通过教育扶贫,首先就要让贫困地区的学生和家长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扶贫的目的并不是让每个学生能够上大学,而是让每个学生能够接受到完整,系统的教育,让每个孩子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有条件的学生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而更多的孩子可以通过学习,拥有一技之长,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公民。
2.通过教育扶贫提供贫困地区群众就业岗位。就目前而言,很多贫困地区的群众没有接受过,或者是很少接受过教育,生产能力和自身的素质低,导致他们没有机会获得较好的工作岗位。因此,如果能通过教育扶贫,让这些贫困地区的群众有一技之长,就能解决很大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教育扶贫通过给每个人提供取得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受教育机会,并向他们传授知识和技能,提高其劳动技能,技术水平,为他们取得一个较好的竞争岗位的起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这样的措施能为他们增加一生的收入。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扶贫,能让孩子们精神上受到熏陶,有更多的见识,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有了希望和梦想,在对抗贫困的道路上有精神支柱。
三、会计实训对接精准扶贫的措施
1.明确对贫困地区贫困地区的大学生的会计实训目的。理论源于实践,是对实践工作的理论总结,但理论最终要回归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工作。对贫困地区的大学生的会计实训主要是通过具体的实训过程,提高贫困地区的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这种技能。会计综合实训主要是希望学生能够达到以下基本目的:首先,通过基础的会计实训,能够让学生了解会计主体为主的经济业务,能够掌握基本的经济业务涉及的原始凭证的种类、格式,并且能够对这些原始凭证代表的经济含义进行解释。其次,还要通过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的实际操作,了解原始凭证的一般性传递程序及其对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管理的实际意义。除此之外,熟悉建账的方法,掌握现金日记账,多栏式明细账,数量金额式明细账的格式和登记方法也尤为重要。贫困地区的大学生首先应该快速系统地学习和完善会计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其次,通过在贫困地区的企业实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已经系统学过的《基础会计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作为一名会计师,基本的职业素养也非常关键。通过基础会计实训,要培养作为一名会计师应有的风险意识,良好的工作作风,沟通和自我释放压力的能力。
2.实训内容与贫困地区企业的需求相适应。最基础的会计实训内容,应该包括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日记账的登记、账目的汇总与处理程序。即使是相应教育扶贫的会计实训课程,也要力求实训的内容完整性。在实训之前,就要跟管理实训的教师传达好实训的内容和意义,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训课程是每个进入工作岗位的贫困地区的大学生所必须经历的,通过在企业的实习让贫困地区的大学生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这为学生的进入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百闻不如一见”,经过学生的切身实践,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做出课堂,投身实践”的必要性。发散学生的思维,避免让学生的认识片面化,让学生真正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积极完善实训室的建设规划,在有条件的企业中,尽可能完善会计实训室,一个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训效果。标准的电算化实训实验室应配有一定数量的电脑,有相关的最新计算机系统软件和会计应用软件,多媒体会计仿真模拟软件会计电算化模拟练习软件等,做到融教、学、做为一体。在这个与时俱进的时代,无论是社会经济环境还是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会计电算化正在逐步取代手工记账,应该尽可能的对贫困地区的大学生进行电算化方面的培训。
3.?e极完善实训考核机制。实训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通过实训的考核结果来评价,因此,在实训结束后应该由当地的企业和管理实训的教师一起对参加实训的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将学生的工作热情也纳入到考核的内容中。“爱岗才能敬业”,只有热爱岗位的职员才能够真正的完成岗位的工作。因此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岗位热情,让学生懂得珍惜,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让学生对这份工作真正做到“懂、会、做。”并且,会计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手段。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精神。
大学生实训个人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职 授众特点 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152-02
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
实训教学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的结合点,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是学生了解实际知识、熟悉职业环境、培训职业能力的重要渠道,对于教育质量的作用和高职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做好高职实训教学,是实现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的重要的途径。
1 分析授众的特点
1.1 授众的多样性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完成正规的高中教育,并通过普通高考录取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另一类是从中等职业学校升入继续深造的毕业生。近年,由于高职院校数量增加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生源的文化素质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同时,由于专业性质的不同,招生对象存在差异。有些专业只招收理科生,有些专业只招收文科生,而有些专业则文理兼收,造成在同一专业的同一个班级中,既有普通高中理科、文科毕业生,又有中职毕业生。教学授众的多样性,要求实训教师在完成相应实训教学目标时,必须分析教授对象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模式,以达到预期的教学要求。
1.2 授众自我心理影响增强
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曾有过很高的个人目标,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较好的本科院校,他们付出过,拼搏过,高考的失利使当中不少人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怀疑,信心动摇。与升入理想大学的同学相比,没有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荣誉感,不愿正视现实,进而产生自卑心理。进入高职院校后,没有了升学的压力,自由时间相对较多,没有了竞争意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但是,学习内容、深度、难度的变化和学习方法上新的要求,对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不能及时调整自我状态,加之严峻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以及社会转型时期一些不良现象对校园的冲击,本来就觉得处于竞争劣势的高职院校学生更容易失去坚定的信仰,产生对社会悲观、失望的心理,在学习、生活中碰到挫折时,出现迷茫、苦闷、烦躁、焦虑等心理问题,造成学生消极和心理不适应,影响到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反映在行为上就表现为没有时间观念、组织观念,上课经常迟到或无故旷课,不重视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个人素质的提高,对学习、集体活动缺少热情,过分地强调自我性,过高的估计自己的判断力,没有时代紧迫感。与此相反,授众自主性和独立性倾向开始逐渐增强,喜欢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1.3 授众认知进入新阶段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佩里(William.Perry)对大学生的认知发展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思维从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向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过渡,学生能较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思维特点,与他人相比的优势与短处。但关于实践任务及认知策略的知识明显欠缺,不知道如何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性质结构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不了解知识应用的具体条件与情境。因此,在实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理论知识的讲授。过多的理论知识讲授,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不知用在何处,如何应用。而大多数学生所关心的问题是所学的知识“用在哪儿、如何用”。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实训过程必须突出实训内容的实用性和应用价值,以发现问题(问题的现象)分析问题(理论知识为基础)解决问题(实训技能操作)为主线,突出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训操作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实训教学组织
2.1 发挥教师的示范、指引作用
对于实训教学环节,由于学生以前没有实际操作过,受认识水平的局限,实训教学不可能一步到位,这就要求教师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本专业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把握好每一个环节,由简及难,逐步实施。实训过程中,指导教师的示范指导是实训教学的重要环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先将学生集中起来进行示范讲解,将实训目的、实训任务、所需仪器、操作步骤、方法要领等讲解清楚,并进行示范操作。通过教师的示范操作,可以使学生比较直观、形象地进行学习,易于接受和理解。示范操作时,教师要注意结合实训内容相关理论知识和学生的特点,为学生讲解操作的步骤和要领,力求示范步骤清晰、动作准确、语言生动形象,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注意讲授过程中要有系统性、条理清晰、生动准确,重难点突出。在学生进行操作时,细心观察,对于操作时出现的问题随时进行提醒和纠正,使学生迅速掌握实训内容的操作要领。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使其能够更好地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达到学以致用。
2.2 建立导向激励机制
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训教学中具有潜在的促进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实训效果。实训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激励机制,把实训目的具体和细化到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学习知识,达到实训教学预期目标。当学生出现操作和兴趣下降,或练习效果不佳时,教师应带领部分同学一起操作。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学生会聚集在旁边认真观察,此时教师可以边操作,边讲解,边启发性提问,以部分带动全体,逐渐把全体学生的兴趣重新引导到实训操作上。另外,根据学生情况和操作状态,点名进行单独交流,增强学生被关注感,使其有种与教师的亲近感,进而提高实训操作的积极性。
2.3 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高职教育中,面对学生存在的不足与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师不可能在具体事物的方方面面为每一位学生作好计划,更不可能用一个模式去达到使所有学生发展成才的目标。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充满自信的行动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方法。实训环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任务的承担者,应成为学习的主体,所有实训内容都要通过学生实施和落实。应针对学生的特点,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增加成功的体验,形成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对自己在特定领域实现预期结果所需行为能力的信念。作为现代的大学生,他们很注重张扬自己的个性,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学生的好胜特点,在实训过程中组织小组相互观摩操作。被观摩的一方会认真去做,希望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观摩的一方则会细心的观察并查找操作一方存在的问题和失误,以便在观摩结束后给予指正,展示自己。互相操作、观摩结束之后,教师安排观摩双方学生对操作过程进行评价和分析,指出观摩操作过程中所存在的失误和问题,然后结合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相互讨论,找出相应的失误原因和改进的措施。实践表明,自我效能感高的人的自信心也强。
2.4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充分认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培养既能做事、又会做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实践操作的管理者,要想实现良好的实训效果,必须调动学生自我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提升自身素质。教师可以利用中间休息时间进行小组学生交流,询问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交谈兴趣,找出学生的爱好,逐步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把握学生的思想,倾听学生的心声。通过师生交流,分析、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疑问,指引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此外,由于高职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实训技能操作往往持续较长,这样就会造成学生注意力和兴趣下降。教师可以向停止练习操作的学生随机点名,提出与实训相关的问题,让其思考、回答。这样会吸引其他兴趣下降的学生一起聚拢,引起对所提问题的共同思考和补充回答,即增进了师生关系,又巩固了实训知识内容,使学生得到适当的调整、休息,以便更好的进行下面的实训操作。
2.5 综合点评
实训总结是实训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只有总结才会进步。实训结束之前,对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总结和点评,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指出正确的操作方法,并结合实训过程,对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予现场表扬和鼓励,在全体同学中树立榜样,强化模范在集体中的带头作用。
3 结语
作为高职院校,要想在市场经济中获得长久的发展动力,必须做好实训教学工作,深入探讨和研究实训教学方法,完善实训教学过程,提高实训教学效果,在实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创新精神,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大学生实训个人总结范文5
摘要本文从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践实训课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阐述了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课堂,主要途径是课堂听讲, 集中注意是听好课堂讲授的心理保证,预习有助注意的集中,可提高学习兴趣。实践实训,是真正学到知识和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课堂 大学生 知识 实践创新 学习方法
1 基础理论课特点及学习方法
大学期间,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特别强调基础课和实践课的重要性。基础理论课的学习强调了理解,鼓励创新思维的构建,特别要注意深入理解概念。如果说大学是一个进步的平台,那么这个平台的建立之本就在于基础课。
1.1 概念是理论的核心
概念是理论的核心,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反映对该理论的深入程度,所以必须重点花工夫对概念进行深入的理解。如高等数学中的极限、连续、可导之间的关系。大学理论学习和中学理论学习的最大不同之处,最难掌握的地方,就是概念需要重点进行探索研究。
1.2 勤于思考,多提问题
我们在学习中往往会遇到“看都‘懂’,用无门”的现象,咎其原因便是学习未深入。如果学过以后没有问题可提,说明我们还没有学懂。会学的学生,每次学过后都会提出问题,有一些问题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得到解决,有些问题则是经过和其他同学一起探讨、研究或请教老师解决的(鼓励自问自答和互相讨论)。要使学习深入,主要的方法是勤于思考,发掘问题,通过“认真思考——提出问题(怀疑)——解决问题(肯定)——提高认识”的途径,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才能逐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1.3 思路的学习和训练
思路的学习和训练是一个艰难和长期的过程,可以配合看些科学发展史、哲学史,经常请教老师,借鉴成功和失败的教训,“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一个客观认识的过程,是一种创新思维的构建过程。
任何理论的建立,规律的发现,都有思路可以借鉴,并进行思路训练,经过举一反三,学会灵活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加强思路训练的直接法、筛选法、特殊值法、验证法、图象法、试探法等。学则变,变则通,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1.4 理论的系统理解——总结的重要性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 、“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我们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也就是说,在读书过程中总结就显得至关重要。如何总结:
(1)养成总结习惯。每次复习后都应归纳一下,每学一章都应有小结,学期最后总复习时要有总结;(2)总结应简明扼要,尽量采用列表等形象的方式表达,便于看清事物间的联系;(3)要有重点与难点,从而突出事物间的联系;(4)特别要总结理论的总体思路;(5)最好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6)把每次考试当作是一次课程总结和检验自己学习效果的极好机会。
1.5 通过实践,进一步深化认识,提高能力
求知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应从思想上认识实践在认识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中的重要地位。故应将课堂教学内容和实际相结合,注重第一课堂(特别是专业课)和第二课堂紧密结合,与实验结合,与科研结合。实践不能与理论割裂,注意动手与动脑的有机结合。
配合课堂教学做适量的习题。注意做习题应有复习——做题——复习的过程,通过做题,锻炼能力,发现未懂之处,可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做题切不可取中学的题海战术,解题鼓励采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以便活跃思维,发掘创新思路。
学好基础课不但是学习后续课程所必需,也是今后考研之必要,更为成就主体形人才打好基础。
2 专业理论课的特点及学习方法
2.1 课堂教学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
专业理论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两类,专业基础课是必学的,专业课则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目标有所侧重和有所选择。大学课程和中学课程的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因为学习的要求和目的不同),有利于根据大学理论课特点学好本课程,故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1)首先大致了解一下全局有利于听课时对课文的理解,所以,课前最好能先预习5~10分钟,大致了解一下下堂课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对学习内容预先有一个总体印象,做到心中有数。
(2)上课用心听讲,必须使自己的思路紧紧跟上老师的讲解思路,特别对有些着重理解的基础课,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等,绝不可有一点点走神,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将会造成今后复习的很大困难(特别对新生来说),所以课堂纪律十分重要(不可迟到,迟到会打断大家的思路)。
(3)上课必须学会记好笔记,这点特别重要。这是和中学有很大的不同处。笔记要记提纲、重点和讲课新颖的地方。
(4)课后必须认真复习,并结合着做题,两者相互促进,不可偏废。要着重于理解(特别是概念)和探索问题。
在中学里,习惯于题海战术,但对课的内容不求甚解,在大学里绝对要不得,要重点予以纠正。当然,光看书不做题也是学不好的,俗话说“光看不练假把式”。
(5)学完每章内容要有小结,学完整个课程要有总结。
由于大学的学习和中学的学习有本质的不同,需要在建立信心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摸索大学的学习规律,总结科学的学习方法,小结每次的失败和成功,总结每学期的学习和生活,最终必然会很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取得学习的成功。
2.2 掌握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的捷径
(1)重视基础课的学习,掌握系统学习的方法;(2)抓紧时间多实践,极早发现自己的兴趣并培养个人特长,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及较强的实践能力;(3)以创新精神对待自己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3 实践、实训课特点及学习方法
由于中国大学培养目标不同,中学注重学习知识,而大学是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地方,需要我们有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所以,实践方面的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学生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实践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身就是偏重于技术,所以更应重视实践学习。
3.1 重视实验学习
实验学习是实践学习的基础,实验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的是《大学物理实验》、《电子技术实验》等。《大学物理实验》课是一门独立的课程,着重在实验技能、基本观念和科学素质、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强调对客观现象的观察和误差、结果的分析。它不但是一切实验课的基础,而且能使学生在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能够得到最基本、最充分的训练。《电子技术实验》课是专业基础课。
3.1.1 对实验课学习的基本要求分为:
四个充分:充分认识实验课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地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克服动手时不动脑子的偏向;充分发扬探索精神,即使是验证性实验,也要多进行一些实验探索,提高自己的创新(包括设计)能力。
两要掌握: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学会基本仪器的规范操作,树立误差观念,努力减小在实验过程中的测量误差;掌握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的科学方法。树立定量观念,培养综合定量分析、科学推理,做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一种态度: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1.2 为做好实验,要做到:
(1)加强实验前的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和任务,了解实验原理,理清实验操作的整体思路,做到实验前心中有数,以避免在实验中完全被动地按实验讲义中的操作步骤照搬照抄。(2)熟悉实验仪器的主要性能、参数,仪器的调整必须思路清楚,操作规范、严格,对于一些有可能会严重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注意事项必须做到心中有数。(3)重视原始数据的记录,要有对自己的测量数据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极端负责的态度。(4)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维护实验室整洁,爱护实验仪器。(5)写实验报告字体要端正,文字要简练,数据要齐全,图表要规范,计算要正确,分析要充分、具体、定量。
3.2 实训学习和技术水平
为提高实际动手能力,以适应今后实际工作和拓宽毕业后就业面的一系列技术考证的要求,应特别重视大学阶段的技术培训的学习。尤其是受大多数学生的青睐,说明大学生已开始重视实用技术了。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因人而异,但也有一般规律和通常做法。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尽快更新学习习惯和观念,努力探索适应大学生活的学习特点及方法,着重创新意识和素质能力的培养,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孙昌龄.大学生学习方法[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7.
[2]维克托.P.梅厄拉纳,理查德.C.约克.大学生学习方法指导[M].文汇出版社,1987.12.
[3]熊文斌.大学生学习与谋职指南[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8.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学会学习--大学生学习引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7.
大学生实训个人总结范文6
【关键词】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培养模式
1.研究背景和意义
自主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是我国的发展战略核心。随着社会发展,人才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尤其是具备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体场所,对人才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越来越多的高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科技创新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与自身因素有关,还收到外界校园学习与锻炼的环境制约,如学校课程体系结构、指导教师的综合能力、学校对学生开展各类活动的关注程度和政策倾斜等。因此结合社会需求,明确大学生具备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特性,分析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因素,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具有自己的学科特点和专业特点,对于他们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几方面途径,如注重基础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培养同时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注重实践与实验类课程及实训实习类教学环节的设置;鼓励学生广泛参与专业相关的如大学生电子竞赛类的活动等。本文即对如何培养电气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做了分析与阐述。
2.基础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培养并重
以培养具有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制订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基础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培养并重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的基础上, 根据不同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特点, 制订了学科交叉、凸显应用性特质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其中理论课程(包括实验)与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创新与素质拓展教育)的学时比例保证在3:1左右,保证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在课内的实验实践课程上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
基础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培养并重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学识不断发展的阶段,在外界环境和自身因素的作用下,他们表现出主动性、实践性、协作性、发展性的特点。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要关注他们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关注对他们综合知识、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加强学习深度、拓宽学习的宽度,扩充知识储备,鼓励学生多参与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敢于怀疑、敢于质疑,勇于向权威挑战。培养敏捷的思维理性的判断力、楚初的毅力以及强烈的好奇心。使其具备丰富广博的基础知识和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
3.加强实践与实验类课程及实训实习类教学环节
以工程应用为主线, 按知识模块构建课程群体系, 强化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体系分为六大模块,分别为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和创新与素质拓展教育。理论课分为必修和选修部分,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设计及实习实训,如电气工艺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单片机课程设计、传感器技术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内容以理论学习和应用为目的,引导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边学边做。开设大型综合性、设计型实验课, 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内在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
建设设备先进,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的电气类实验教学中心,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和具有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4.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各电气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创业创新素质训练项目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对科技创新实践能力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同时促进对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并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充分的自我肯定与自信心。
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与活动,鼓励积极参加课题设计与研究,把科研成果引入本科教学,使学生接触本学科的科研前沿。引导学生进行科技作品设计、撰写学术论文、数学建模,选择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指导,组织学生参与创新设计与制造等为主要内容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5.重视指导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
在对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指导教师具有不可忽视的引导性作用,尤其是在学生创新人格、创新技能的培养方面。学生在活动中个人表现出的新意识、个性与特质,指导教师要给与及时关注,并予以肯定与鼓励,正确引导其发展,对其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创新技能的提升起直接作用,从而使学生逐步具备创新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教师的有效指导能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指导教师的自身素质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提高起积极的引导作用。
指导教师应加强具自身素质的提高,使自己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应鼓励学生有批判质疑精神;在活动中与学生经常互动,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考能力。使学生可以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创造型的解决新问题。
6.总结
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对其自身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包含科学研究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电气信息类学生,从人才培养模式到课程体系建设,各个环节都必不可少,要不断探索电气信息类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中的普遍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章豹,徐橄魏.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原则、指标、模型与方法[J].中国科技论坛,2005(2):55-59.
[2]辛雅丽.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3(5):926-927.
[3]孙进.新世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基于英、德、加三国国家资格框架的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1(1):36-38.
[4]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84-85.
基金项目: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院教字2011C101)。
作者简介:
郑伟南(1986―),女,硕士,助教,现供职于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红外检测技术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