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爱残疾人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爱残疾人作文范文1
真理终归是真理啊,我算是明白了。
怎莫回事呢?我想你一定会问。事要从五年级说起……
小时候的童年是美好的。可我在。美好的时光里意外的把右手给弄骨折了。哎~惨啊。失去手的滋味可不好受啊!爸爸在家给我订了“三不”不能和同龄人玩、不能出去玩、不能玩电脑,妈呀!还让不让人活啊。
改变我一生的趣闻就从这开始了。
关爱残疾人作文范文2
20年来,作为一名残疾孩子,我亲身经历了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亲眼见证了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和壮大。
感恩生命,因为生命的奇迹源于深厚的亲情。1988年,我艰难地来到了这个世界。难产造成了我脑瘫后遗症,医生说:“这孩子将来一是可能弱智,二是可能终身不能行走,你们要有思想准备。”
面对残酷的现实,爸爸坚定地说:“我们一定要在孩子身上创造生命的奇迹。”家人特意给我起名叫“九童”。“九”是最大的数字,代表了父母最大的心愿;“童”是希望我将来无论遇到什么挫折,也要永远保持一颗童心,永远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为了给我治病,父母想尽了办法,带着我奔波于北京、天津等各大医院之间。那时,人们常看到这样一幅画面:爸爸躬着身在后面护着我,妈妈在前面满怀期望地向我伸出双手……一步、两步、三步……终于,我欢笑着扑进了妈妈的怀里。
亲情终于战胜了病魔,我在3岁时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感恩生命,因为生命的奇迹源于科学的教育。为了避免弱智,父亲为我制定了“0岁教育方案”。我的幼年是在医院中度过的,尽管没有上过一天幼儿园,但在家人的精心教育下,我上学前就认识了800多个汉字,会背诵100多首儿歌和古诗,会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
在我的母校,我受到特殊照顾,老师和同学们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在我因病休息的日子里,同学们风雨无阻,给我送小纸条,纸条上写着当天的学习进度、作业和同学们的问候。我学习上最难的是考试,母校根据我的特殊情况采用了非常人文的做法――请人和用电脑考试,从而保证了我顺利完成学业。
感恩生命,因为生命的奇迹源于坚定的意志信念。由于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我7岁上小学后还经常摔跤,给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困难。为了把我培养成人,父母很重视对我人格意志的培养,要求我向保尔、朱彦夫、张海迪学习。我一分钟只能歪歪扭扭地写五六个字。为了弥补写字困难的不足,我就多记多背,小学1~5年级的语文课本,我能从头背到尾。
进入中学以后,课程和作业越来越多。由于写字困难,作业难以完成,父母给我买来了电脑。电脑给我的学习插上了翅膀,我的许多作业特别是作文都是在电脑上完成的。电脑上保存了900多篇文章,并于2007年2月选编出版了近46万字的《九童作文》。
感恩生命,因为生命的奇迹更源于社会的博爱。《九童作文》出版后,社会各界给了我极大的关爱,多家媒体对我进行报道,滨州市作协将我吸纳为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残联副主席张海迪阿姨特意给我寄来了自己的作品《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并亲笔写来了热情洋溢的鼓励信:“亲爱的九童,读了你的文字,我和很多人都很感动,这是一个健康的孩子都难以做到的,可是你却以自己顽强的斗志做到了,我们都应该学习你坚强的品格!我想,一个人身体有残障是不幸的,但只要有美好的梦想,生活依然还会是幸福的,奋斗就是幸福啊!”
2007年9月,在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残联等30多个部门的帮助下,我作为山东省高考史上第一个特招残疾大学生,终于圆了自己的大学梦,成了滨州医学院的一名大学生。
平凡人生20年,我与残联共成长。残联是我的家,残疾人事业是我成长的风帆。我虽然身有残障,但我也像健康人一样,有自己远大的理想。我坚信:将来,我不仅要自食其力,而且要奉献社会,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
编后语
《我们的20年》征文活动就要遗憾地跟大家说再见了。
关爱残疾人作文范文3
从州城回家后,我开始拼命学习,拼命读书,丢弃多年的医学书籍再度被我拾起。看到乡亲被病痛折磨,我就用自己的所学,为他们免费做按摩。久而久之,我的付出得到了乡亲们的肯定,找我治病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到我23岁的时候,我在当地便成了小有名气的草太医。
生活,一下子有了希望,人生,一下子有了奔头,原来要靠别人养活的我,开始了自立的人生之路。
为了实现为人们解除病痛的理想,我参加了全国乡村医生学历培训,拿到了中专学历。然而,由于缺乏临床经验,没有通过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遭遇这个挫折,我重新对自己的人生之路进行了思索,重新做了选择。我究竟能做什么呢?
思前想后,我最终选择了从商,从商的过程中作文。几经风雨,在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下,我从100元创业起家,先后做过百货、农副产品、家用电器、药品经营、餐饮,还有文学写作。
一步一个脚印,一个脚印一分人生的收获,这些收获虽然很小,我却从中感受着我的人生价值。
记得张海迪主席曾说过:“越是残疾,越要美丽。”那么,生命的美丽,不正是在残缺中所创造出来的奇迹吗?
2008年,我的网络小说《等爱的月光》初现网络,短短数月,点击率突破了40多万,其他一些作品也深受大众网友的喜爱。这些成果,却是缘于两年前县残联的一次电脑培训。正是这次培训,让我接触了电脑,这才在文学上获得成果。2009年,《等爱的月光》先后由县文联、州残联推送州文联,并于2010年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终于实现了埋于心底多年的出书梦。
作为一个残疾人,不论你多么的自强,不论你有多大的才华,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你很难展示。现在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好,我们残疾人完全可以在努力中,去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愿在新的一年里,残疾人同胞在党的关怀下,更好地发展、创业,生活更加美满和幸福。
关爱残疾人作文范文4
一、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作文选材的“大粮仓”
同学们在写议论文时,所选择的论据大都以人物为主。在人物的选择方面,要注意避免雷同事迹。比如证明“顽强”,当我们选择了张海迪之后,就不要再选霍金。因为这两个人物都是残疾人中顽强的例子,都用在文中则属于雷同,达不到材料丰富的要求。试想,只有残疾人才顽强吗?当然不是。此外,对历史人物论据的选择要有一定顺序。一般情况是按时间顺序。如选择民族英雄为材料,那要首先用岳飞再用文天祥,然后再用郑成功。时间不能打乱,否则给读者语无伦次之感。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尽量不要选择非常熟悉的人物,因为可能会与他人选材雷同而导致缺乏新意。特别是熟悉的人物不能详写,因为人物事迹尽人皆知,写得越详细就越唆。如果用略写的形式写一组,使语言构成排比,那么就会是另一种表达效果了。反之,大多数人不熟悉的人物则要详写,因为这种材料属于新颖材料,读者也想知道细节,这就需要详写。
例如:2008年广东卷高考作文《不要轻易说“不”》。
片段:英国首相布朗,在小时候的一次地震中,不幸被别人用脚踢中了头部,最终导致了左眼失明。不幸的遭遇让他痛苦万分,他曾很长时间躲在房间里把自己封闭起来。后来,他的哥哥明白了他的心情,经过对他的一番安慰和鼓励后,大声地问他:“没有了左眼,凭借你的智慧,你也能够很好地去走未来的路,请你告诉我,你相信自己吗?”布朗当时大声回了一声:“是的,我相信自己!”在后来的日子里,布朗通过努力成为政治舞台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相信自己,对于哥哥的问题他并没轻易说“不”,最终,他成为英国的首相。
这段作文选择的就是国外的一个名人,布朗的这个故事想必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熟悉的,因此作者作了必要的详写。既证明了观点,又显得材料新鲜。
二、社会热点――作文选材的“资料库”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考生要紧跟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放眼世界,关注社会,关爱人类,这就要求作文的选材也应与时俱进,这样的作文才更具现实意义。
世界发展风云变幻,生活中每天都有大量的新闻时事涌现。以这些时事为材料,不仅可以展示开阔的视野,体现对社会、对生活的关注,而且可以营造出强烈的时代气息,使文章富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文章选用的论据应当遵循新颖性原则,选取那些“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论据来说理。另外,对时事热点,我们还要尽量选取那些体现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的材料。对这些新鲜材料的运用,可以使阅卷老师在阅读时产生新鲜感,从而得到较高分数。
这些时事材料的获取途径主要是广播电视、网络、纸质媒体,因此同学们需要平时的有意识积累。
例如:2008年全国卷Ⅰ高考作文《爱不曾远走》。
片段:经历了风风雨雨后,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未来,更是看到了希望!2008年是一个喜庆的年份,可是,它又是一个多难的年份。一月困扰千千万万归乡者的冰冻雪灾,三月伤及亿万人的“”事件,五月震痛全中国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灰色的空气,冷冷地敲击着每个人的心灵,它无语,只是静静地、静静地……然而,中华民族没有倒下,凭借着十几亿人口的力量,我们不断努力,汗水、泪水带走的只是悲痛和绝望,而爱却送来了我们重生的力量,希望的钟声敲响,每个人的耳边都会响起:“有爱,就有力量。”
作者在证明“有爱就有力量”时,把2008年我国发生的重大时事串联起来,使文章显得更具有时代性。
三、课本内容――作文选材的“后花园”
在选材方面,有的同学绞尽脑汁也搜索不到合适的材料。其实,我们没必要舍近求远,我们的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宝库。只要我们充分研读课本和读本上的内容,调动课内材料,也照样能把作文写得意蕴深刻,文采斐然。
课内材料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可以说包罗万象。无论是课文里的内容还是作者的经历、精神世界及理想追求,都可以作为我们证明观点的论据。
有一点需要注意,小说中的人物不可作为论据。因为小说本身就是虚构的,而论据的要求则是真实。比如有的同学用孙悟空被炼成火眼金睛证明“逆境中出成果”就不妥,但我们可以选择玄奘作为论据,因为历史上确实有这个人。
例如:2008年安徽卷高考作文《带着感动出发》。
片段:也许,“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不曾感动过见多识广的你。
也许,“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辛酸,不曾感动过历经沉浮的你。
也许,“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待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的唯美,不曾感动过风华正茂的你。
关爱残疾人作文范文5
关键词:教育
江城武汉,“九省通衢”之地,民主革命重镇。武汉人骄傲地说,中国城市,可称得上“大”者,除了“大上海”,只有“大武汉”。这样一座城市,重视教育似乎是顺理成章的,是理所当然的,是不言自明的。事实上也是如此,武汉的科教综合实力,傲然居于全国大城市前列。残疾人教育是全民教育的一部分。在这座教育实力不俗的城市,残疾人教育又如何呢?走访了武汉成立于1919年到2005年、跨越义务教育、高中及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5所残疾人教育机构,我们大概有了一个印象。教育,是一个给梦想插上翅膀的过程。残疾人教育亦如此。
江汉电大:前行路上加油站
我们的第一站是中央电大批准设置的首批9家残疾人教学点之一的、位于江汉区黄陂街24号的武汉电大江汉分校。这是几个教育机构里最年轻的。
学校明显做过无障碍改造。楼梯和卫生间内安装有扶手,有残疾学员专用的卫生间,一楼有教室和机房,轮椅使用者可以进出自如。
据校长李继强先生介绍,2005年5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武汉教学点正式在武汉电大江汉分校挂牌设立。首批招收了25名残疾学员,分会计和数字传媒两个专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增加了行政管理和社会工作两个专业,并设行政管理、会计和社会工作3个本科专业。目前在校残疾学员达482名,其中本科生近70人。已有127名残疾学员顺利毕业,毕业率在90%以上。
办学伊始,是要克服很多困难的。残疾学员行动不便,需要把教室和机房设在一楼,学校不得不将出租的门面房收回。在一楼的改造完成之前,老师们要把坐轮椅的学员抬到三楼的教室。由于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实践性较强,而残疾学员的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学校增加了学员到校接受老师辅导的时间。这样就经常可以看到老师汗流浃背抬着轮椅上楼的场景,甚至有些年迈体弱的老师也加入其中。尽管招收残疾学员,办学成本有所提高,学校仍然挤出一部分钱,用来奖励优秀残疾学员。
学员董明是个阳光的女孩,她的身上也有许多光环:奥运火炬手、残奥会形象大使……2008年9月8日,总理亲切接见了她,并为她题字“身残志坚”。老师们说,董明虽然手脚不灵便,却是一个对学习非常认真的学员。董明即将本科毕业。她表示,很感谢学校和残联为她提供的便利,希望能终身接受教育,学到最高学历,有朝一日能读到博士。但她不会以这个目标来苛求自己,她认为人最重要的还是先做好当下的事情。
肢残学员陈艳平是一家印刷厂的厂长,因为事业发展的需要,不顾路途遥远,来到江汉电大。通过学习,不仅他的企业业务拓展到技术含量更高的彩印领域,企业可持续发展有了基础,而且一些电大的残疾同学毕业后就到他的工厂就业。
李校长表示,江汉电大的办学指导思想非常明确,就是要把残疾人远程教育作为公益事业来做,着眼于残疾人终身学习的需求。数字媒体与社会工作都是具有发展前景的专业,其特点缩小了残疾学员与健全人群在就业能力方面的差距。学校希望通过开设这些专业,帮助残疾学员扬长避短,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我们了解到,武汉市残联于2009年出台了关于残疾人远程教育的《管理意见》,进一步规范了电大残疾人教育在招生和管理方面的政策。目前在江汉、武昌和汉阳3个残疾人教学点就学的残疾学生共有1236人。
新洲特校:一个人的课程表
在新洲区特殊教育学校,我们看到一份课程表。时间跨度是2009年9月到2010年7月,表上列有思想品德、心理辅导,缺陷补偿与潜能发展、感知肌能训练,社会适应能力、劳技训练,语文,数学,英语等6门课,分别由6名不同的老师担任。而学生,只有一个,是一个叫骆良文的肢障少年。
这是一份只为一个人制作的课程表。
校长吴玺劳介绍,新洲区特教学校创办于1998年,是一所集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康复和择业指导于一体的全日制综合性学校。2009年,为了切实保障重度残疾儿童少年的平等受教育权,新洲区教育局与区残联决定成立机构,对有一定学习能力但不能“出家门,进校门”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实施“送教上门”。于是,2009年5月20日,新洲特校的门口,挂起了一个新牌子:“新洲区特殊教育送教上门指导中心”。
区教育局和区残联印发了《新洲区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管理办法》,明确“送教上门”的对象为有一定交流能力、有求学愿望的6至15岁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区残联入户调查,提供未入学适龄重残儿童少年名单,教育局、残联组成“送教上门”工作领导小组,对名单进行入户合适,确定教育对象,分期分批实施服务。经调研全区共有54名重残儿童少年被列为送教上门对象,从2009年9月1日开始,新洲特校对吴思华、骆良文等15名重残儿童少年实施送教上门。每月送教四到五次,每学期对送教上门工作的检查和指导不少于两次。
送教上门对执行教师是一项新的挑战。需要针对每名学生制定个别的教育计划,征得家长的同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等工作。送教的丁娟老师深有感触地说,他们是一些封闭、敏感、脆弱、孤单的孩子,我们只有付出真诚,才能让他们不因自卑而抗拒,不因冷漠而排斥。
送教上门有效地提高了当地特殊教育普及率和发展水平。
15岁的骆良文因患股骨头坏死导致双下肢瘫痪,不得不呆在家里,学业时断时续。成为送教上门对象后,每周有老师上门辅导,他进步很快,参加全区小学生作文竞赛还获得了三等奖呢。
武汉一聋:艺术教育是传统
武汉市第一聋校是一座美丽的园林式学校,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显得更加的静谧。
武汉一聋的前身,是创办于1946年的两所私立聋哑学校。1959年两校合并,为武汉市第一聋校。目前有在校学生412名。
经过60余年的努力,从建校初期仅有小学低年级6个班,到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的20多个班,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也慢慢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韩洪冬校长概括为三句话:以康复教育为基础,以信息技术教育为纽带,以艺术教育为传统。
学前部分以康复为主,充分挖掘学生的残余听力,帮助其回归主流社会。有的学生在这里康复了,已经到普通学校就读。该校为全国信息技术实验聋校之一。办公、教学,基本实现信息化。学校有自己的校园网;所有办公室、教室,全部联网;每个教室都有投影仪,每位老师都配了笔记本电脑。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网络作为桥梁,多了方便,少了障碍。
然而最令一聋骄傲的,还是艺术教育。名传四方的孔雀仙子邰丽华,就是武汉一聋的毕业生。上央视春晚的《千手观音》,有7名主要演员出自这所学校。今年3月,在教育部举办的全国第三届中小学生文艺展演中,该校选送的节目《楚风古韵》获得了湖北省唯一的一个金奖,还上了颁奖晚会。有人把这里称作残疾人艺术人才的摇篮,可谓名副其实。
当然,学校并没有为了发挥学生特长,而忽视整体教育。高中部毕业生最近几年参加特教高考,升学率几乎全为100%。今年49个学生正在各地参加考试,看来情况也是比较好的。市残联李丹芳理事长有言在先,如果今年还是100%,她要到校祝贺的。
学校能走到今天,韩校长表示要感谢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各界和残联的重视、关心。在我们到校采访的前一天,武汉市财政局、教育局专门还为办学经费来学校调研。
残联的支持是多方面的。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学生的补助;康复设备方面,市残联2006年一次就提供了80套助听器;特别是艺术教育这一块,没有残联的支持,是达不到现在这样的高度的。像《楚风古韵》,20多名演员,包装、打磨、参赛要五六十万元,学校自身是没有能力解决的。粗粗算一下,最近几年残联支持艺术方面的资金达100万元左右。
武汉二聋:为了聋生的明天
走进武汉市第二聋校的大门,首先闯入眼帘的是凸显在黑色大理石座碑上的7个金色大字:“为了聋生的明天”。这个办学理念听起来很大很笼统,却被贯彻得很细很有效。
创建于1932年的武汉二聋,是一所拥有学前康复、小学、初中、高中四个阶段,集学前教育、康复医疗、短期培训和社区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型特殊教育学校。经过77年的发展、数代特教人的努力,在康复教育、职业教育、体艺特长、教育科研等方面锤炼出自己的特色。学校于1988年成立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先后收训188名聋童,其中85名康复效果良好,达到国家康复标准,回到普校随班就读;文艺、体育培养方面也是成绩斐然,学校艺术团参加各级各类调演,多次获奖,还曾随朴方主席赴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学生在全运会和全国锦标赛屡获佳绩,2008年,学校篮球队和足球队代表湖北省参加第二十一届聋奥会选拔赛暨全国聋人锦标赛;从“九五”到“十一五”,学校承担多项国家、省、市级教育科研课题,并多次在评比中获奖。凡此种种,均令人印象深刻。
最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是该校的职业教育。
该校原副校长雪湘明先生曾经说过,“天下什么事最大?吃饭的事最大。现代人靠什么吃饭?靠技术,靠文化”。也许是“吃饭的事最大”、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安身立命的朴素观念,促使学校决策层早在1980年代初就注意并重视职业教育。1982年试办聋人职业教育,1986年开办职业班,1991年正式在中南地区首办聋人职业高中……从当年的一个专业3个职业班,到现在的5大专业17个班,近20多年的发展,培养毕业生600余名,其中近400人考入高校,毕业生的总就业率达95%,不能不说是一项骄人的成绩。
在学校的成果展览室,许多优秀毕业生的故事被用来激励他们的学弟学妹。其中有个93届的毕业生何达维,职高毕业后考入长春大学特教学院,学成后先后做过出版社美编、多媒体工程师、三维动画师等,现在是一家动漫公司的技术总监。
办好聋生职业教育的同时,该校也积极拓展办学功能。罗跃萍校长介绍,学校接受了中国残联“长江高科技助残就业项目”任务,计划5年内对800名武汉市社会残疾人进行动漫、IT和机械制图专业的培训,目前已完成6期,培训158名学员,其中78名学员受培训后找到了薪酬较高的合适工作。
武汉盲校:爱,让生活增色
2009年12月,武汉市盲童学校隆重地庆祝了自己的90华诞。想必校庆的时候,对于学校悠久的历史和可期的未来都做了一番细细的梳理,以至于半年后,校庆的印象还能如此细致、准确地被传递给我们。
1919年,美籍瑞典人艾瑞英创办了武昌瞽目女校,当时只有4名学生。1956年更名为武汉市盲童学校。现有在校学生134人,教职工43人,涵盖了小学、初中、高中和职业教育。1992年开办“洪山区按摩培训学校”,培养学生近千人; 2001年,受湖北省教育厅委托,挂牌成立了“湖北省视障教育师资培训中心”;2002年,被确定为全国中德“低视力教育”6所培训盲校之一和两个“低视力康复教育”培训基地之一。办学层次日益丰富,办学功能逐渐拓展。
齐传干校长很有底气地说,学生在这个学校学习、生活是幸福的。
环境是美丽、便利的。在武汉市校园环境评比中列十佳,评分是第一名。孩子们的住宿条件,跟研究生的条件一样。体育、音乐活动很多。盲校组织乐队不是新鲜事儿,但是盲生跳踢踏舞的可不多,参加艺术节还获奖的,就更少了。学生在这儿学按摩,毕业后是不愁找工作的,基本上供不应求。如果你有追求,想继续深造,学校还有专门的高考辅导班,去年参加的学生全部被长春大学录取。今年由于条件所限,只有一名学生参加,但是一个学生五六个老师辅导,有老师专门护送去长春考试。只有一个,也不放弃。
学校提倡的付出,“爱和汗水”,换成了“爱和智慧”。这里不变的是爱。这种爱体现在各种细节里。扶手上的盲文提示,是老师用大头针钉的;运动场的篮球架,是包过的,免得学生不慎撞到;很多教具,是老师亲手做的。
关爱残疾人作文范文6
在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我就看到丛飞闪亮的名字,丛飞热情公益事业为社会演出了许多场,公益节目,有人无私地捐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领养了白余个儿童,捐助金额竟高达300万元,但丛飞的家却简朴地令人难以置信。去年的时候,丛飞安详地闭了眼,因为医生们答应他,死后要把他的眼膜,耳膜献给那些还在黑暗和无声世界之中的孩子们,虽然丛飞已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孩子们将用他的眼睛去看世界,可以用他的耳朵去听外面环境的声音,这样才能使他最终欣慰地含笑而去,虽然丛飞已不在人世了,但那无私,博大的爱永远为后人照亮着前进的路。作文网home。sanwen8。cn
其实,还有许许多多人也都具有着丛飞那样的精神,捐给灾区的一角钱;施舍给流浪人的一碗汤;帮后来人支撑一下店门;扶器别人倒下的车子,这些虽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善事,但在不经意间所做的点点滴滴,看似很平常,但是在里面却流露着你真诚的奉献的爱,哪怕捐出的只是一角钱,施舍的只是一碗汤,在里面却凝聚着比天还要阔,比海还要深的爱心。不要认为即使付出也不会有回报,你可知道,哪怕你捐的是一角钱,一碗汤就能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没有物质上的回报,但你的所做所为正向人们,向世界展现了你纯洁,美丽的心灵!
爱如冬日中的一束阳光,温暖了整片寒风中的小草;爱,如沙漠中珍惜的一滴水,救了干渴中的人命,一滴水,只有跟着江河奔流才永远不会枯竭;一枝花,只有和千万朵花汇集一起,才会姹紫嫣红,人和人之间只有互相编织着关爱,才能地久天长,只要拥有善良做低色,才会保持本真的人性,才会去真诚地关怀和帮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