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英美文学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英美文学教学范文1
【关键词】文学 教学模式 构建主义 读者反应
英美文学课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和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可是近年来英语专业普遍存在着文学教与学相互脱节、文学教学与语言实践的相互脱节、文学理论研究与英语教学实践的相互脱节等难题,使英语文学课孤立于语言课之外。如何改变学生对文学经典敬而远之,如何完善文学课教学方法?现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观点。
1 教学问题的成因
近年来,英美文学课在英语专业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趋尴尬,不少学习者将文学课或文学作品阅读看成可有可无的科目,学习文学的意义对于他们来说更多的是在于获得学位。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1理性教育泛化
理性主义教育理念在中国有坚固的基础,它具体体现为:重知识轻经验,重科技轻人文;重视人文学科的工具功能,忽视人文学科的综合功能;迷信书本知识,忽视生活知识;只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度。
1.2功利思想失衡
随着市场经济观念的普及和广泛接受,人们一方面对外语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另一方面也把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思想映射在外语学习之中。商务英语,经贸英语,旅游英语,和法律英语等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应运而生,此类“生存英语”(survival)立竿见影,故较多学习者对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热情。这种实用主义风气,“重技能,轻人文”的弊端冲击着文学课教学,助长了学习者轻视与人文修养有关的课程,助长了他们对文学“敬而远之”的倾向。
1.3教学方法单一
“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这种景象不是英美文学课教师所愿意看到的现象。因受课时有限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教师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英美文学有个基本了解,教师不得已采用单向输入模式,向学习者提供或灌输大量文学史知识;长此以往,学习者表现出更多的惰性,学习经典作品成为应付考试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他们难以真正走“进”作品之中,久而久之,教与学双方势必产生某种不应有的距离和隔阂。单一教学模式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同时也在降低甚至扼杀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冗长的背景介绍,缺乏与实际相关的分析,以及相对陈旧的教学理念等多方面元素,妨碍着大多数学生直接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激情。这种模式有碍于引导学习者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名著选读”教改课题组认为,单一教学模式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同时也在降低甚至扼杀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此种教学模式过多注重传授相关知识,却忽视了以下特点:文学作品类属艺术范畴,文学作品的创作凝结着作家的激情;文学作品不但有其社会公用,还要给人愉悦。但冗长的背景介绍,缺乏与实际相关的分析,加之文化差异以及相对陈旧的教学理念及方法等多方面元素,妨碍着大多数学生直接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激情,加剧他们的陌生感乃至畏惧感。此外,师生之间“给予”和“接受”的人际关系使教师无形中扮演了一种貌似权威的角色,它有碍于学生自尊心和独立性的发展,有碍于引导学习者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应该说,理性主义教育的泛化直接导致了学习者的功利思想;教师采用单向输出的教学方法,也折射出文学教学中所存在的三方面不和谐关系:即文学课的教与学脱节、文学课与语言实践脱节、文学教学理论的研究与外语教学实践脱节。这说明英美文学教学还缺乏一种更为行之有效的模式,传统教学模式需改革优化。
2 教学模式优化的必要性
名著课教学对象为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已具备良好的语言技能。一方面,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英语水平有待提高,但同时又厌倦以操练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方法,渴望通过更为高级的形式或渠道来提高水平。书面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提供了阐述自己看法的机会,但因书面形式多为个体行为,受限于学生个体与教师单向交流,影响力较为有限,难以产生大范围共鸣。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实际能力,使更多学生走进名著经典,体会其丰富内涵及艺术魅力。
3 理论支持与模式界定
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在众多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收效显著,尤其对培养发散性思维,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3.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基于学习活动和语言本身的社会性和对话性之上的构建主义学习是一种在追求学习目标与问题解决的活动中,使用多种认知工具及学习资源,学习者一起工作并相互支持的学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者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只是被动接受者。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利用现有知识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是由学生的内部动机及好奇心,进步的需要以及同伴间的相互作用驱动的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要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激发其认知兴趣,单一的外部环境刺激有时不能完全奏效;其次,学生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更是信息的创造生产着,他们需要实际操作以激发学习动力,以信息产出为媒介促进信息输入的良好循环。具有双重身份的文学阅读课,知识和语言兼而有之,要达到有效教学,就要对它所涉及的双重社会性和对话性予以相应或更多重视。因此,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改进文学课教学模式有着内在的关系和作用。
3.2读者反应理论
将文学界定于复杂性/松散型学科,因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期待读者通过发挥想象对作品内化,需要读者积极的意向性再创造活动。文学作品是作家意向性,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唯有通过读者创造性阅读,它的意义和艺术质量才能以丰富多彩的面貌为人们所知。因此,文学作品须融入接受者的思想和情感、倾向和评价,它的意义和生命力体现在要求读者的参与。
读者反应理论为文学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它符合现代外语教学法和现代外语教学规律,它提倡以研究为中心的文论思想,这恰好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不谋而合,即知识有其客观性与主观性,知识的抽象性与具体性共存,理论性知识与生活体验型知识共存。
上述理论为规范英美文学教学深层发展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我们构建“自主,互动,合作,探究”的文学教学模式及开展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白锡汉.英美文学教学与语言能力的关系研究.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4.
英美文学教学范文2
“‘博客’作为一种网络交际工具,为现代外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它的很多特点与现代外语教学的诉求不谋而合,成为现代外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陈欣如,2007:41)“博客”这种新型的网络日志,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网络虚拟环境下的学习交流情景”(刘涛,2010:115)。因此对于“以学生为中心和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蒋樟健,2010:47)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本论文将积极探讨博客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首先,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英美文学博客,并把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练习等内容及时更新于博客中。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博客内容,提前进行预习工作,就课堂内容对教师进行提问。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进行回帖解答。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不仅提问的学生本身可见,其他的学生也都可以进行浏览和进一步提问,这些问题的解答则可以供所有阅读博客的学生共同分享。因此博客的此种交流方式将有别于电子邮箱–电子邮箱在很大程度上仅局限于教师与单个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互动性有限。而博客这种“开放性”特点,不仅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而且也有利于学生通过阅读教师对其他同学问题的回帖解答来增进学生自身之间的交流、互相学习与提高。同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博客在文本与多媒体可交互使用方面的特点,在保证英美文学电子文本材料输入的基础上,结合图片、视频、影视等多媒体辅助手段,一方面可克服纯文本材料枯燥无味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在增强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前提下,极大地增加他们了解相关文学作品及相关背景知识的兴趣。不仅如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及学生的需要,就某一相关内容,在博客中提供某些链接和网址。学生可以依照博客中提供的链接、网址,浏览、阅读相关的内容,并为教师介绍更多的相关链接与网址。而教师则可以进一步根据博客中学生所反馈的信息,不断更新博客中的链接与网址及相关文本、多媒体资料,从而可大大提升学生英美文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其次,学生可以建立自己的英美文学博客,把自己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感受、课堂收获和所遇到的问题如实记录在自己的博客中。这些内容,不仅教师可以进行阅读、回帖解答,而且其他的同学也可以进行阅读和解答。因此学生英美文学博客的开通将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情况及遇到的问题。教师则可以在解决学生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的效果。同样,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并介绍自己的阅读方法,在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同时,同学之间的互相鼓励也有助于他们克服英美文学繁重阅读量方面的困难。再次,教师与学生英美文学博客的共同开通,有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教师与学生在课前与课后阅读与英美文学有关的博客内容,可以为英美文学的课堂教学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课前、课后阅读教师的英美文学博客中关于某些作品的选段、作者生平、社会背景知识等信息,了解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这些了解使得学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活跃他们的思路并开拓他们自己的视野。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必然会有所提高。而学生通过阅读教师英美文学博客内容并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活动的行为,必然会改善过去那种以教师授课为主、沉闷单调的传统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大幅度地增加课堂教学效果。针对英美文学课程阅读量大、强度高的特点,教师可以阅读学生博客所反馈的意见,就学生具体情况提出建议的同时,不断地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真正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和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英美文学教学范文3
关键词:英美文学;英语教学;对策意义
一、英美文学引入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大都较为薄弱,加上英语本身的复杂性、综合性,如果不运用良好的教学方法则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引入英美文学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英美文学中的文学知识相比枯燥的英语知识来说,可以较大程度在学习文学中渗透英语教学,并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方式学习英美文学,比如以电影形式进行展现、以演讲比赛的方式进行表达、以英语角的方式进行交流感受等。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出优秀的名人名作,让学生了解名著,在文学魅力中激发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二)可以有效展现教师的教学魅力
教师作为高职英语教学的引导者、传授者,其教学方式、人格魅力、思维方式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英语教学中通过英美文学的讲述,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丰富的文学知识、渊博的学识魅力以及独具特色的授课风格等,都可以满足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心理需求,比如在讲述哈姆雷特时,教师要对故事背景、发展情节及读后感悟比较熟悉,利用里面精彩的环节来讲述有关的英语知识,如此才能增加教师的魅力,让学生以“仰望”的姿态积极跟随老师学习英语。
(三)可以有效提高英语的教学水平
英美文学中包含丰富的英语知识,这些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范围,增加学生对英美国家文化历史的理解,而且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相关的英语知识。我们可以想象,学生在阅读英美文学后会主动去查找不懂的英语单词、去和同学交流不通顺的英语语句、会上网查找相关国家的人文地理,让英语语境下的教学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外延的综合体,而不是冷冰冰的单词、发音、习题,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积极影响将逐渐改变学生对英语的认识,并提高对英语教学的参与度,最终形成学生自主、师生互动的良好局面,更好地实现英语教学目标,提高英语的教学水平。
二、英美文学引入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英语较为薄弱
高职的学生大都是高考成绩不理想的高中生组成,他们本来英语基础就较为薄弱,甚至对英美文学从来没接触过。况且经过了高考的失利后,对于在高职内的现状及未来的就业方向存在着迷茫和定位不足的现象,为此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更别提英美文学的学习了。加之,现在的高职生在校期间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较为淡薄,课程学习目标不够明确,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课后对于英语的复习韧劲不足,从而导致学习英语的信心不够。
(二)高职教师传统思想观念较重
高职教师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对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本身就不够重视,特别是在英语教学中由于自身观念和学生英语基础等诸多原因,教师教授英语的方式方法、途径都比较有局限性,教学内容枯燥单一,教学中多用英语教材的内容,以听说读写的传统方式进行英语教学,没有对英美文学进行足够的引导,教学内容不仅乏味,而且还远离当前英语语境下的国家的发展现状,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三、英美文学引入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一)创新授课方式,多种形式融进英美文学
当今高职课堂的教学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师生交流、授课方式、学生之间的学习途径等方面都较为丰富。为此,教师要创新授课方式,将英美文学多方式融进英语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社会热点进行引入。比如最近国内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由此联系到美国首次登月的背景、经过、登上月球的画面是什么等等,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的书籍、影像资料等。其次,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每周举行一次阅读交流分享活动,每个小组将自己近期所学习的英美文学进行分享,分享过程中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展示,包括制作PPT、视频、动画等,最后再让学生进行打分评价,看哪个小组所推荐的英美文学作品最受同学们的欢迎或是哪个片段被分享的最精彩;再者就是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展现英美文学的魅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被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电影、片段播放等方式改变传统课堂的枯燥,增强英美文学的直观性、娱乐性和生动性,观影后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进一步研究文学作品,提高其应用能力。最后,教师要组织各类教学活动来丰富教学方式。比如以英美文学为主要内容进行英语角活动,参加专业英美文学的论坛、讲座、文艺汇演,以节目形式展现英美文学的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等。总之,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转变传统观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体验到英美文学的乐趣和魅力,并以此作为了解英美国家环境、提升英语水平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二)改进评价体系,多角度考核英美文学的教学效果
高职学校要改变传统英美文学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加强对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活动的应用程度进行考核,并在考核过程中将英美文学对于职业技能的帮助作用进行衡量。为此,在教师考核方面,高职学校要圈定在校期间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了解的英美文学篇目、数量、掌握程度、参加实践活动次数等;另外,还要建立起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的考核体系,让学生对教师在英美文学引入方面的效果、讲解方式、课堂活动的类型等进行综合评价,这也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学生考核方面,高职学校要客观、全面地进行评价,多方式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核。首先要考查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可以通过闭卷的方式进行;其次,要综合考核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包括撰写英文课程的对于英美文学的专业论文,在论文中加强对英美文学名著篇章的记忆与理解;再者,可以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加深对英美文学的理解,比如在《巴黎圣母院》这一环节中,学校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作,通过自身的理解进行全新创作、展现。如此,高职学校要围绕着教学目标,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学习能力、职业技能运用等进行综合性多元化的考查,形成学校引领、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全方位、科学评价体系。
(三)提高师生互动,在双向结合中提高英美文学的教学作用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传统的“我讲你听”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也不符合学生发展成才的逻辑规律,亟待向师生共同互动的方向转变。师生的科学互动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进行师生沟通,使得自己“知己知彼”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能力水平。首先,教师要针对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包括掌握的英语知识、对英语的态度、向往的英语教学开展方式听取学生的意见建议,特别是对英美文学的兴趣点和认知方面进行思想引导。其次,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中着重突出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意义和应用方法。一方面文学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生活的缩影,从中了解英美国家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逐步消除文化理解上的障碍;另一方面利用英美文学的趣味性增添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在学生心中打消师生之间的隔阂与距离,比如教师的博学多识势必会在学生之中形成一定的影响力,由此来影响和带动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积极性。此外,教师的语言表达风格、方式、语速、对英美文学的独特理解力等都能影响师生之间的互动。
四结语
英美文学教学范文4
受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单一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学感、疲惫感和焦虑感,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而文学导入“可以减轻学习者的焦虑感,以利于语言习得”[2].英美文学导入可帮助学生摆脱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单一的负面影响,对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着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一门学科感兴趣时,即使没有家长、教师的督促,学生也会对这一学科不断地探索和学习,从中获得学习这一学科的乐趣.目前,我国大多数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到大学一年级基本学习了十年英语,多数学生已经对英语产生厌倦感.所以,让学生继续学习英语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提高他们对英语的兴趣.英美文学方面的知识在高中阶段接触得较少或只接触一些浅显的内容,在导入中加入英美文学内容会使学生们觉得很新颖,从而能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老师讲解并提高学习兴趣.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第七单元“FaCEToFacewithGuns”中有一个句子:Turingthosepa-gesandstudyingtheirphotographsislikeflowingonthesadcurrentthat,likeBlake’sThames,seemsto“markineveryface,marksofweakness,marksofwoe[3]”.这句话实际上引用了美国着名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的着作《伦敦》中的诗句,教师可以通过对浪漫主义时期的诗歌特点对《伦敦》进行分析,可以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对课文中句子的准确理解.《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六单元中,SectionA部分的文章标题是“AsHisNameIs,SoIsHe!”,有的教师会根据文章标题从人名的角度进行导入,但如果从文学角度进行导入会更加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这个标题实际上出自《圣经》箴言第七章,原句是“Asamanthinkethinhisheart,soheis.”教师可以从《圣经》这个角度进行导入,学生基本都听说过《圣经》,但了解得不是很多,教师可以给学生们介绍《圣经》中伊甸园、诺亚方舟、出埃及记等着名的故事.另外,《圣经》不仅是基督教的经典,也是西方文学的源头,许多英美文学中的着名作品都与《圣经》有关.综合考察这些受《圣经》影响的文学作品,我们会发现,文学作品对圣经典故的运用非常灵活多样.就圣经典故的类型而言,就有语典、人典、事典、意象、结构模式、观念等诸多种类[4].霍桑的《红字》、梅尔维尔的《白鲸》、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许多英美文学经典作品中的对白、典故和意象都源自《圣经》.通过从《圣经》角度进行导入,学生们可以了解《圣经》与文学作品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增加对英美文学和英语的学习兴趣.
2有助于学生了解西方文化
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时,学生们可以从中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文化冲突.《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中出现了爱尔兰作家奥斯卡?王尔德、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约翰?弥尔顿和美国作家大卫?梭罗,教师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作为切入点进行导入,用这些作品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教师也可从课文中出现的单词进行导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第四单元中出现了colony这个单词,学生们看注释都知道它是“殖民地”的意思,教师可以从文学角度进行导入,欧洲的清教徒移民在北美先后建立十三块殖民地,美国文学深受清教主义的影响,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就如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一样深远,历史学家巴斯认为,没有对美国清教思想的了解,就不可能理解美国社会[6].清教徒提倡的谦卑、诚实、勤奋、节俭以及在艰难环境下的乐观精神也对美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清教主义奠定了美国民主并塑造了美国人民的性格,美国人的勤奋、节俭和乐观与清教主义是分不开的.同时,很多美国作家在创作中深受清教主义的影响,这些作家的作品文风简朴,语言清新、直接.所以,通过对清教主义的讲解,有助于学生从根源上了解美国人的性格,有助于对西方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英美文学教学范文5
1我国当前高等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古往今来,人们对“人文素质”这一概念的理解莫衷一是,异彩纷呈。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环境、地域特征以及民族风俗中的人,关于“人文素质”的内涵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但是,综观各类观点,我们不难发现,其共通之处就在于都注重强调关注人的生命,价值以及意义,都集中了知识,情感,意志这三个方面。因此,该文中所讨论的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指的是大学生在人文方面的知识结构,道德情操以及个性的塑造以及判断思考能力的综合。新形势下,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越来越丰富,综合素质也越来越高。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离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英语专业的学生,面临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以及纷繁复杂的对外交流事务,其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不仅需要具备适应我国社会环境的人文素质,更需要具备国外相关领域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因此,高校的英美文学课程就担负着传播英美国家基本知识和风俗人情、价值观念的重任。
2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2.1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一方面,高校英美文学课可以锻炼大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其英语听、说、读、写、译水平。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一定英语语言能力的专业人才以适应相关行业领域的需求。而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英美文学课程中的文学作品往往是英美国家语言的精华。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英美国家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获取新鲜生动的英语语言材料,切身感知英美语言的特点和独特魅力,在学习和模仿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另一方面,文学作品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下生成的,特别是一些伟大的文学家创造的经典文学作品,更能反映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以及社会现实。所以,大学生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可以通过英美文学作品更加全面而直接地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政治、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状况,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开拓文化视野。
2.2提高审美品位,陶冶高尚情操综观世界文学园地不难发现,世界文学史上许多享有盛誉的经典之作都属于英美文学的范畴,诸如莎士比亚、哈代、米尔顿、艾略特、马克•吐温等文学大家都是英美文学中的佼佼者。当代大学生阅读和学习优秀作家的优秀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感知文学的魅力所在,获得较高的审美体验,还可以提升审美品位,不断完善自我。英美文学课程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获得一定的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培养和锻炼当代大学生品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以及用心感受生活和体验世界的能力。与此同时,文学作品具有很好的教化作用。高校大学生通过学习英美文学作品,可以丰富经验,增长智慧,使得心灵受到启迪,灵魂得到净化,陶冶其高尚情操。一方面,英美文学作品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对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产生鲜明的影响。例如,富兰克林作品中对年轻人的忠告,海明威小说中冒险精神,艾略特诗歌中对现代人类精神困境的书写和解读,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品德修养、个性塑造以及意志品质。另一方面,英美文学作品还可以激发大学生同情、怜悯、包容之心,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这些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内容之一。
2.3培养跨文化意识在现代社会,仅仅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语言,熟悉自身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的英语专业人才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要求。现代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综合型、复合型。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必须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高等院校里的英美文学课程讲授的文学作品里蕴含着西方英美国家各领域、各方面的知识,大学生在接受英美文学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和掌握丰富的西方文化知识,还可以的同时也有助于其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通过对英美文学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审视西方文化,感受和思考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从而培养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当前,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需要越来越多新型跨文化人才,而这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对跨文化英语人才的培养而言尤为重要。
3在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路径
3.1正确认识英美文学课程的性质和目标在现代部分高等院校,英美文学教学的目的越来越功利性,对提升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视远远超越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要想在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必须重新认识课程的性质和宗旨。具体而言,英美文学课程的性质是传授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培养文学审美品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课程;英美文学课程的目标是在提升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基础之上,实现对永恒的人文精神寻求的回归。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课程性质和目标的理解,鼓励学生在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同时,走进英美文学作品的文本世界深处,理解和领悟作品的文化内涵,使读者在创造性阅读和学习过程中实现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
3.2加强教师专业素质和人文修养的培养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教师的专业基本功以及人文素质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日常教学的实施以及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要不断鼓励英美文学专业教师加强自我学习与自我完善。首先,高等院校应当切实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学术交流,为英美文学专业教师搭建更多学习和进行的平台,促使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提升。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在活动中提升自身的职业操守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教师应牢固树立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观念。在教学工作之余,加强学习,一方面补充英语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不断开拓视野,学习掌握中西方文化知识,领悟中西文化的精神内涵,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
3.3转变教学理念,创新英美文学教学方法当前,大部分高校的英美文学教学功利性极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侧重于对文学作品的文法和语言的解读,而忽视了文学作品的整体性,忽视了对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的挖掘和思考。因此,在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就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将传统的“以教程为中心”教学理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在日常的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需求来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实践活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革新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应创新英美文学教学方法。一方面,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组织开展各种讨论、座谈、表演等课堂活动中来,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在交流与互动中增强英语表达能力,拓宽文学和文化视野。另一方面,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在英美文学课堂上,教师应当熟练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有意识地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添加图片、音乐、视频等资料,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活跃课堂气氛,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真正提高教学实效。
4结束语
英美文学教学范文6
一.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上的课程定位
(一)英美文学的阅读教学要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指出,高中学生学习外语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程爱民(2002:17)认为:“英美文学课的首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而不仅仅是去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或是英语水平”。这很适用于高中阶段的广大英语学习者。
因此,在高中阶段,一方面,教师从英语教学方面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课堂中渗透英美文学不但能促进高中英语教学,而且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其多元文化意识,降低跨文化交际的焦虑。另一方面,英美文学作品是英美社会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学生接触到这些作品时,首先大量生动、优美的语句和地道的语言表达为学生提供了原汁原味的英语语料,在一定量的语言“输入”之后,学生的英语水平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高中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
英国心理学家botzlar在谈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时说:“要不断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虽然在高考的压力下,学生早已厌倦了无休止的语法灌输和乏味的填鸭式教学,但是当代的高中生,他们对新鲜事物依然充满好奇,内心感情丰富,对新知识的学习拥有很强的接收能力。事实上,笔者在实际的教学操作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学生对获知英美文学的强烈渴望,他们尤其喜爱原版小说,学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穿插讲解英美文学的相关知识。他们希望在阅读、欣赏英美文学的过程中,个人的精神世界也得到极大丰富。因此,英语课堂教学除了主要围绕考点知识的传授和解题方法的训练,英美文学的阅读教学渗透,更有利于培养有独立意识的学生个体,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阅读课程设置的作用和意义
根据《课标》的指导思想,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要关注学生情感,提高跨文化意识,要求学生通过中外文化的学习和比较,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养成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初步具备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逐步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与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这一指导思想,在高中阶段将英美文学设置于英语阅读课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丰富语言知识,拓宽国际视野
语言学习的关键是有足量的、可理解的输入(input),而不是一味地把句子拆开,逐一分析。如果目的是“应用”而不是“研习”,按语法程序安排的课程不仅不必要,而且不足取。对英美文学的学习更应该着眼于句子、文章,了解它在表达什么,再通过大量的积累去总结单词和语法的使用规律。
例如,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莎士比亚的文章,学生就记住了“all the word’s a stage, and all the ma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世界是个大舞台,我们都是演员),学生便将此句用在演讲结尾时,不但升华思想的深度,而且还会与听众引起共鸣。阅读《傲慢与偏见》,学生牢牢记住书中第一句话“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这是一个世人通晓的共识:一个有钱的单身汉一定想娶个好老婆),它的引申就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个以“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的句式引起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背下来。写作文时,他们经常借用这个句式,不但有气势,而且便于开门见山地引出话题。学英语,并非学习语言本身,而是把它当作一门工具,利用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主动地收获快乐。
这样的教学渗透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促进文学知识的普及,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净化学生的心灵,最终可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英美文学教学中,同样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采用课件、视频、音频材料等教学资源,引起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实现文学教学目标。如白可和白德铭(2010:91)提出,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建构以教师言语解读文本为主,以视听解读文本为辅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此种模式可以保证文学教学相对稳定的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英美文学作品时,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作品的时代主题和意义,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文本,分组合作,利用网络等资源,搜索相关影像资料,翻阅相关评论报导,更深入挖掘作品的价值。例如,对作家和作品人物进行简单介绍时,利用powerpoint将演示型课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运用幻灯片覆盖、隐藏、层叠等技巧,并加以精练的文字介绍,形象直观,使学生易于记忆和掌握。另外,很多英国文学名著被多次拍成电影、电视剧,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选择不同版本,例如,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的《简·爱》(jane eyre)这部作品就被改编多个版本,而由乔治·c·斯科特(george c scott)和苏珊娜·约克(susannah york)饰演的版本被认为是最好的。该片忠实于原著,故事结构更加紧凑,爱情主题更加突出。乔治·c·斯科特的精湛表演,将一个维多利亚时代哥特式的爱情故事演绎得凄美动人。饰演简·爱的苏珊娜·约克,外表沉静,含蓄内敛,也被公认为最接近原著的精神气质。这些多媒体元素的加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热情。当堂呈现,资源共享,让每一位同学参与其中,课内课外两个课堂得到有效融合,教师用较少的语言就帮助学生领悟到作家的写作风格和作品主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转贴于
(三)展现教师的个人魅力,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的人格魅力源于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英语教师应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能用艺术的语言去滋润每个求知的心灵,学生才会被教师深厚的文学功底所展现的魅力所感染和折服(张春开2012:11)。
例如,笔者在讲解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时,先当堂诵读这首诗歌,当提到学生最熟知的最后一句“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假如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时,要求学生一起背诵,顿时激起学生对这首诗歌学习的期待。接下来,让有准备的同学介绍这位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评和补充。师生互动,课堂和谐。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撰写读后感,将优秀的学生习作向报刊杂志投稿,带给学生成就感的同时,学生也用更大热情和动力去学习英语。 当然,笔者在教学中也发现,如果以历史为脉络要求学生去阅读年代久远而文字生涩的文学作品,学生不但理解起来困难,而且学生也质疑作品本身与他们生活的联系,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丧失兴趣,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价值大打折扣。另外,考虑到英美文学的阅读教学课程在一个学期总课时占有课时量较少,教师只能精挑细选出最具代表性的、甚至是里程碑式的作家和作品,选读篇章不但要最富代表性,而且篇幅适中、内容生动,学生们更有乐趣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