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1

一、遭遇冷场 展现真实

相信很多老师都跟我一样,不止一次地为公开课、评优课上教师教学的花样翻新、学生的妙语连珠、课堂气氛的活而不乱而感叹。羡慕之情油然而生。可是坐下来思考,不免使人在脑海里浮现出两个字――“作秀”!

真实的课堂应该是这样的场景:学生出错连连,疑惑多多;回答或偏或正,有深有浅;热闹与冷场并存,精彩和平淡交互……

前几天。有幸听到了闫学老师执教的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一课。课堂上就出现了“珍贵”的冷场: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孩子们,读了十来遍课文了,你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沉默不语!

“谁知道‘伯牙’指什么?‘绝’和‘弦’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试探着举起了手。

囝老师耐心地引导学生把题目拆开来解释,再连起来说,并及时鼓励、表扬会学习的学生,既解释了题目又指导学生习得了学习的方法。让课堂焕发了生机。

课听到这里,我们在感叹学生的腼腆、教师的机智的同时,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涌上心头:这才是真实的课堂!自己在上课的时候,不也经常遭遇这样的情景吗?事先精心创设的情境,学生并不领情;自己一再启发时,学生没有响应。但这毕竟是真实的课堂。“只有真实的,才是美丽的”,真实是教学的基础和最高境界。

二、潜心文本 轻松应对

我在教学中也有遭遇“冷场”的经历。那是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课前我确定的教学文本的价值取向――要做花生那样的人。可是到了课堂上很多学生却表示要做像苹果、石榴那样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我一下子没了主意,幸好这时下课铃声响起,我逃也似她离开了课堂。

课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如果两种体验都是正确的,那么,课文被选人教材的目的是什么呢?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当时的中国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爱国之心的许地山的父亲,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扎扎实实学本领:为国家做事,其爱国之心浓缩在殷切的期望当中,文本教学的价值取向与其写作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当然,时过境迁,文本的内涵也是在不断发展的:我们如今讲体面也好,讲实用也好,都要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对他人有用的人。

反思我们的教学,如果课前我能够潜心会文。课上也就不会出现束手无措,或是引导偏差的尴尬了;如果我对文本有深入地把握,也许这意想不到的冷场会演绎出别样的精彩。

三、化解冷场 闪现智慧

其实,冷场带来的不只是尴尬,还有机遇和挑战。在冷场面前,如果教师束手无策,任静默蔓延,那此时的冷场便成了整堂课的死穴;如果教师能随机应变,重组资源,那么冷场可能成为契机,使课堂呈现意想不到的精彩,更彰显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和调控艺术。

曾从杂志上看到著名特级教师程玲教学《一粒种子》的案例片段:在学生说到“种子听见外面很热闹,就想出去”时,问大家“热闹”在课文里指什么,不料一位学生说“热闹”就是“很乱”“怎样乱呢?”

学生竟没有一个举手的。程玲老师因势利导:“刚才这位同学说的乱在课文中指那些事情?”大家便不约而同地读课文: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教师趁热打铁:“它们在唱什么歌?”

学生争相发言。

“小朋友也在唱……”孩子们一下子说不上来,老师说:“怕不是唱《小树苗》吧?来,老师指挥大家唱一个。”

快乐的歌声刚停下。老师又问:“这个‘热闹’是‘乱’吗?”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书香课堂;实效

小学生适当阅读一些古文(文言文)精品之作,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提高艺术鉴赏力,还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文言文奠定基础,甚至终身获益。可古文时空跨度大,学生阅历背景浅,大多学生对古文学习缺乏兴趣甚至产生畏难情绪。许多教师也受传统文言文教学的影响,认为文言文教学就是剖析字义、理解文义,深奥难懂。因此,文言文教学成了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研究的“难点”与“盲点”。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将一些短小有趣的文言文引入小学教材,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特有的韵味与我国古代文化博大深厚的内涵。那么,如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呢?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与方法。

一、创设情境,赏心悦目

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他们对所学的内容“热爱”或“需要”了,他们学起来就有劲,就能克服种种障碍,取得成功。因此,我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更新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精心设计课件,从背景图片的选择到古典音乐的熏陶,力求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幅古朴典雅的画面和一曲曲典雅流畅的旋律。教师的范读、朗读也毫不含糊,力求将学生带入那久远的年代。让课堂时刻流淌着柔美的音乐,让学生在意味深长的意境中赏心悦目,在尽情享受文言文独特艺术魅力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爱上了文言文。

二、变讲为读,化难为易

《新课标》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和能否凭借注释、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因此,在教学中,我淡化了对语法、词汇的个别理解,只求学生从整体感悟,理解大意便可,放手让学生运用学过的各种方法自行理解文意,遇到难题在合作学习中求助伙伴。教师只在关键处适时点拨、顺学而导,充分相信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并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字当先、熟读成诵的方法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经历了千百年淘洗的文质兼美、气韵生动的《伯牙绝弦》也特别适合诵读。在进行了多种形式反复诵读中,学生不断积累文言文语音、音调、语气、语速、语情、语韵等多方面的感性材料。古汉语字义、词意、句式以及特殊表达习惯对学生形成了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为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学生理解感悟了文本,化难为易。

三、体验升华,变畏为趣

学生自行弄懂文义后,教师还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非语言因素”,如人物、情节、内容、主题思想等,让学生参与复述、想象、体验、表演等语文实践活动。让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教学过程中,我多次、多处创设、再现情境,让学生听中想,看中想,演前议,演后评……在一次次朗读体验、想象体验、角色体验中感悟“知音相遇之喜”与“知音离世之悲”。这样既巩固了对课文的学习,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表达等综合素养;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使他们领悟了文心,升华了情感,延申创新了文言文课堂,达到了“古文新教”的效果。

四、教给方法,自主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认识方法、领悟方法,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运用方法。教师若长抓不懈,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必将得以提高,为他们将来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回忆过去学过的理解文言文的多种方法,师生共同梳理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法自学并讲述这个感人故事。实践证明,只要教师注重方法的正确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是不可低估的。

五、巧设平台,展示分享

根据小学生兴趣容易转移的年龄特点,为了使阅读形成传统,延续人文。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充分展示学生阅读阶段性成果,让学生在交流分享中比、学、赶、帮、超,变兴趣阅读为意志阅读。课堂的过程中,我积极寻找机会、巧设平台,不断地让更多学生交流自己的课外阅读心得。如课前三分钟让学生交流有关伯牙的资料及故事;课中品读知音离世之悲时,又拓展阅读了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的一首追悼诗;在升华文心、背诵课文之后,又引导学生交流相关的诗文和名句,邀请班级文言文阅读爱好者向大家推荐几本文言文书籍、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如《三字经》《论语》《自治通鉴》《古文观止》等。树立榜样,思维碰撞后更激发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实践证明:这种喜闻乐见、朴实易行的小型阅读分享活动不仅检测了学生阅读的效果,还使教师掌握了学生阅读时的不足与困难;不仅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指导形式,巩固、提高阅读效果,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说写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相互启迪,共同提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3

一、基本情况及学情分析

我班本学期共有学生30+1人,其中男同学17人,女同学14人。通过上学年的教育教学,我班大多数同学的学习兴趣有了较大的提高,班级纪律有了很大的改善,多数的同学上进心更强了,语文基础知识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仍有少数同学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自觉学习的习惯,留下了遗憾。希望通过本学期的努力,争取把我班的语文教学提高到一定的高度。

二、教材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二十八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十四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四篇课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两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两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安排了两次,“展示台”安排了一次。

三、教材分析

(一)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有的是一以贯之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前面的学段提出了,后面的学段要贯彻始终;有的可以分出层次,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目标,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和发展。

本册教材,既注意落实必须一以贯之的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

首先在选文上下功夫,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保留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的一些优秀篇目,如,《詹天佑》、《穷人》、《只有一个地球》、《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月光曲》,这些课文文质兼美、历久弥新,教师们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增选了《草虫的村落》、《怀念母亲》、《中华少年》、《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老人与海鸥》、《最后一头战象》、《伯牙绝弦》。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精选了律诗、词、散曲以及十四行诗、儿童诗、诗话等作为阅读材料。还在“回顾·拓展”中系统地编进了古诗词、名言警句、成语故事等,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

另外,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设置了关于爱国主义(“祖国在我心中”专题)、关爱他人(“心灵之歌”专题)、环境保护(“珍爱我们的家园”专题)、艺术情操(“艺术的魅力”专题)等方面的专题。

教材的每一个专题,都根据语文学习目标,既对人文内涵给予充分关注,又注意总结、归纳读写方法,力争使学生在情感熏陶和方法习得两方面均有获益。本册的读写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其中,“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册的学习重点。

(二)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教材继续按专题分组编写,注意加强整合。每一个专题从导语到课后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练习、应用,后面有总结、拓展,整组教材乃至于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与五年级教材相同,本册各专题的导语(第六组除外)分为两个自然段,激发学习兴趣、点明学习专题,提示语文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精读课文后有练习题,从课文自身特点出发,结合专题学习重点精心编写。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承上启下,提示学习要求和方法,体现由精读到略读的阅读训练过程。“口语交际·习作”的话题和内容大多与单元主题相关,“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与导语呼应,为学生总结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提供平台。

教材在编排上注意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语文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融为一体。

(三)加强导学功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册教材,在编写时既考虑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考虑有利于学生的学,努力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本”。主要体现在:一是导语提示单元学习内容;二是精读课文的课后题,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注意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独立思考;三是每组课文后的“词语盘点”便于学生自查自测;四是“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为学生讨论问题、交流认识提供了平台。

(四)“口语交际·习作”的编排,加强指导,明确要求

延续五年级教材的编写思路,本册中“口语交际·习作”依然单列。编排形式亦比较灵活,有先说后写的,有先写后说的,有把两部分内容合在一起的,也有分开的。教材中的提示性文字,注意提供多个角度,拓宽话题范围,增加选择性,为学生回归常态进行口语交际、自主进行习作,留有较大的创造空间。

口语交际话题方面,有与专题内容相关的,也有意识地安排了指向技能的。与专题内容相关的,如,“珍惜资源”“身边的艺术”;与口语交际技能相关的,如,演讲、辩论、朗诵、劝阻。

习作的编排注意兼顾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也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应用文。记实作文主要安排在第三组、第五组、第八组,分别是“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用一两件事介绍小伙伴”“学习艺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或写“一件艺术品”、“一次艺术欣赏活动”。想象作文有:第一组,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或听音响讲想象到的、感受到的;第四组,借助漫画写感受或编故事;第五组,根据材料扩写;第七组,根据图片报道写故事。应用文分别安排了写演讲稿或读后感,写建议书以及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教材中的提示性文字,首先,对口语交际和习作内容给予提示、指导,或从生活实际谈起或从情境引入,注意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另一方面,教材根据阶段性目标,注意明确要求。具体地说:第一组结合本专题的读写点,突出了写“感受”的要求;第二组安排了综合性学习,提出“运用搜集到的资料”,可以看作是学习方法的提示,也可以看作是学习要求。如果写读后感,要表达“真情实感”;第三组,写“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对于“真情”“感动”“关爱”等主题的习作,前面有几册教材曾做过安排,本册教材就这类主题,要求学生关注事情发生的环境,当时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侧重点不同,难度相应地有了提高;第四组的看图作文,明确要求写出“理解和感受”;第五组的扩写,要求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第七组的根据图片报道习作,要求想象合理,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第八组则提示学习运用课文表达感受的方法。

(五)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两次综合性学习,一次是在“祖国在我心中”专题中,与课文的学习同步进行,要求学生开展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活动,交流收获和展示成果。

另一次安排在第六组,是一次大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这次综合性学习,首先,在导语中提出学习任务──以“了解诗歌”为主题,开展搜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等活动。而后分成两大板块──“诗海拾贝”“与诗同行”,按两个阶段开展综合性学习。教材在这两大板块中,分别提出活动建议,提供若干必读材料。第一个板块引导学生搜集诗歌并进行整理、欣赏;第二个板块引导学生动手写诗、开诗歌朗诵会、编诗集和进行诗歌知识竞赛。最后,提出写一个简单的活动总结。综合性学习的编写,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除了学习专题和必读材料要予以落实以外,学习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等等,师生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特别是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六)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材注意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首先表现在精心编排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其次表现在:一是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重点语句,结合生活实际交流读了课文后的感想。二是从生活的实际需要中提炼“口语交际·习作”的话题,小练笔、选做题的安排也注意引向生活。三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课外阅读,“课外书屋”中重点推荐了《绿山墙的安妮》和《我的野生动物朋友》,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这样的编排,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加强了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四、教学目标

(一)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120个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中,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课内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注意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习作的能力。

1.首先理清专题的脉络,弄清楚课文在专题中的地位、作用,注意结合专题学习重点来组织教学内容。

2.教学时注意结合课后思考练习题,防止人为拔高或离题万里地发挥。

课后题主要体现以下学习要求:

(1)指导朗读、默读。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3)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表达效果。

(4)积累语言,鼓励运用。

(三)口语交际教学

1、注意激发兴趣,引导互动交流。教材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有的专题中口语交际提供了多个角度,给定一个话题的,注意拓宽话题范围。要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交流主题和话题范围,使学生的交际能够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有话可讲。

2、交际目标要明确。教材安排的交际话题类型不一,每堂口语交际课的交际目标也应各有侧重。

(四)习作教学

1、既要注意体现要求,又要注意活用教材。

2、修改能力是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作文习惯。讲评中要重视修改,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3、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乐于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下来。小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经常性的练习活动。

(五)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1、把握阅读材料的学习要求。阅读材料后都有提示语,提示阅读要求、方法或提供相关信息。

2、阅读材料辅助活动的开展。

3、要求写一个简单的活动总结。

4、要善于开掘教材资源。

五、教学措施

本期语文教学,我本着“面向全体,兼顾个体”的原则。首先,认真钻研教材,熟悉把握教材内容,深入思考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注重课堂艺术。本学期,我们五校协作体六年级语文教研组继续本着“合作共赢”的教学思路,分工合作备课,每个人认真备好自己的一个单元课文,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备课要“深”,上课要“实”,注重引导,注重培养能力,课后认真反思,努力做到“功在课前,利在课上”。

其次,采取“抓中间,带两头”的激励机制。狠抓中上等生的管理和训练,使他们逐渐转变或接近上等生,从而激励班上的优生;同时,让中等生的进步激励后进生的进步。班中的中等生与学因生之间的差距本来不大,但通过努力,中等生有了提高,必然促使后进生也要加倍努力,才能把原距离保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三,积极与学生家长沟通,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这条纽带。教学中,要清楚知道:了解学生不能单一的从学校里掌握学生的情况,还应当充分与家长取得联系,从家长对学生的了解情况出发,从社会对学生的评价等方面综合了解学生情况,从而更好地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全面获取学生的信息,真正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一纽带作用。

总之,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