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利率市场化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银行利率市场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银行利率市场化论文

银行利率市场化论文范文1

(一)小企业利息收入不断增加。

在贷款利率管制下,利息收人增长主要依赖规模扩张;放松管制后,客户选择更为重要。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窄,议价能力相对较弱,是大银行在竞争利率环境下的重要客户群体。香港利率市场化完成后,汇丰银行持续壮大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工商业务,2013年工商业务净利息收入占全部净利息收入的比重达到28%,较利率市场化完成初期的2002年提升11个百分点。年报数据显示,2012年四大行在降息和放宽贷款利率下限的环境下,贷款平均收益反而均有所提升,这也是得益于中小微企业贷款占比提高。

(二)净利息收入地位不断下降。

存贷款利率完全市场化后,大银行通过深入挖掘客户金融需求,提升综台服务能力,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能够弱化收入和利润对利率的敏感性。香港2001年存款利率完全市场化后,恒生银行和汇丰银行净服务费收入的比重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00至2013年,恒生银行净服务费与净利息比由O.18升至0.32,最高时达到0.47;汇丰银行升幅更大,由0.29升至0.50,最高时达到0.57,而2013年四大行的平均值为0.25,中间业务仍有很大拓展空间。

(三)存贷净息差保持相对稳定。

通常认为,存贷款利率完全市场化将导致息差收窄,但从经验看,大银行可以保持稳定。2001年香港完成利率市场化,次年恒生银行净息差却上升14个基点,近10年净息差也是在特定区间内波动,并且波动性远小于市场波动。汇丰银行和恒生银行的年波动性(标准差除以均值)分别为0.10和0.12,而同时期香港银行同业隔夜拆出利率的年波动性要大得多,可达1.11。从统计上看,这是因为生息资产平均收益与付息负债平均成本高度相关(汇丰、恒生的相关系数均为0.99),有效缓冲和抵销了市场波动。更深入地看,是银行积极应对的结果,如优化存贷款定价、发展中间业务、拓展中小企业等。内地也表现出类似的特征,市场化定价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与贷款利率的相关系数已由2010年前的0.69升至0.8l。

二、利率市场化下信贷管理发展的趋势

(一)管理重心更趋向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业务占比提升导致承担的信用风险增加,信贷管理重心也面临调整。一是建立防火墙,优化管理体制。在经济下行期,中小企业容易集中暴露风险,为避免业务线之间的风险传染,可将其划归专门的子公司或事业部经营。如汇丰银行在向亚太其他地区扩张的同时,其旗下的恒生银行事实上已成为汇丰服务香港中小企业的重要平台。二是选好客户,有效分散风险。中小企业客户增加并不等于风险分散。如钢贸贷款“市场+担保公司+商户”的模式将借款人“捆绑”在一起,风险传染很快。因此,只有均衡拓展若干领域的中小企业,才能有效分散风险。三是配足力量,消除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业务更加依赖“软信息”,需要大量人力投入。如工行每亿元贷款对应员工人数约4.5人,而以小微企业业务为主的泰隆银行则多达15人;以小额贷款为主的格莱珉银行更是高达360人(折合人民币)。

(二)业务发展更突出价值创造。

利率市场化下大银行将更加注重风险与收益的平衡。一是风险管控“精耕细作、精打细算”。银行风险排序更多考虑综合回报,风险管控不仅是在“做与不做”之间划底线,还须针对各类客户潜心研究“怎么做”的信贷模式和策略。二是定价模型更加全面精确。在贷款期限、还款付息方式、违约概率、综合回报、成本水平、损失比率、经营目标、市场供求等更多因素上体观差异化。三是组合管理助力风险收益平衡。研究表明,金融机构资产回报差异有91%源于资产配置,仅不足9%可由市场时机和个案选择来解释。资产配置即属于组合管理的范畴,同时,组合管理可以提高银行抵御系统性风险的能力。

(三)风险管控更注重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下,银行存贷款利率波动加大,需要更加关注利率波动对净息差的不利影响。同时,为维持净息差,经营机构存在缩短负债期限,拉长资产期限的动机,因此,商业银行必将加强资产与负债在期限、金额和性质上的匹配,确保流动性充足。

三、利率市场化下信贷管理调整与创新

(一)调整信贷经营策略。

当前国内商业银行主要信贷产品的价格和服务同质性较强,商业银行普遍实施以提高市场份额为导向的经营策略,力求通过客户数量及业务规模的增长来扩大市场占有率,获得更多的利润。而利率市场化下,银行净利息收入对利润的贡献和地位将逐步下降,尤其是部分传统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可能会明显下降。商业银行必须适时调整经营理念,坚持以效益为核心的收益导向原则。一方面,要以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信用证及贷款担保承诺等表外业务为重点,加快营销拓展力度,同时加快保险等有手续费收入的业务发展,不断扩大利润来源。另一方面,要加快信贷结构调整步伐,努力提升中小客户贷款的占比,通过结构的调整不断提高信贷资产的整体利率管理水平。此外,还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加快表外产品的创新步伐,逐步形成有自身独特优势的品牌效应。

(二)建立合理定价机制。

在贷款利率的确定上,商业银行要综合考虑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行业的发展和客户自身的风险,综合考虑包括利率优惠、费用分摊、提前还款和违约概率等因素,按照收益有效覆盖成本和风险的原则,尽量减少利率与风险不匹配造成的损失。国内商业银行要在实践中逐步利用贷款的定价来体现自身的战略选择及客户定位等思维,如对于所处竞争较为激烈区域的分支机构,可给予较为灵活的定价权限。

(三)推进产品组合优化。

在信贷产品及价格同质化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对客户的成功营销较多地依赖于服务及效率。商业银行要加强信贷产品的组合与包装,要利用自身现有的业务优势,对大客户提供诸如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理财服务等超值服务,来弥补贷款价格策略方面的不足,力争以独特的优势产品和业务赢得客户及市场。同时要提高信贷审批的效率,不断完善信贷审批体制,优化信贷审批流程,切实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工作效率。

(四)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银行利率市场化论文范文2

(一)模型设计根据现有研究,本文的理论假设是:商业银行风险与竞争之间的关系受到“风险转移效应”和“利润边际效应”两方面的共同影响,两种效应综合得到的结果表现为商业银行竞争度与风险之间呈U型关系。“风险转移效应”表现为商业银行风险与竞争度呈负相关关系。在信贷市场中,集中的银行系统具有较高的市场利率,从而会推高贷款市场利率,导致借款企业承受较大的偿债压力,增加企业寻找高风险项目的动力,最终使得企业道德风险问题增加;相应的,银行承受的信用风险增加。与此相反,当银行竞争度提升时,风险降低。“利润边际效应”表现为商业银行风险与竞争度呈正相关关系。银行竞争的加剧会降低贷款市场利率,降低负债企业的偿债压力,从而缓解银行的信贷风险,但是与此同时,贷款利率的降低将导致银行的收益随之下降,使银行对风险的抵御能力受到损害,从而导致风险的积累。当利率降低对银行风险抵御能力产生的负面影响强于利率降低对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正面影响时,利率边际效应发挥作用,商业银行风险与竞争度呈正向关系。综上所述,本文以Martinez-Miera和Repullo(2010)提出的“银行风险与竞争呈U型关系”作为理论基础,引入银行竞争度的二次方项对银行风险与竞争度的非线性关系进行测度。其中,Riskit表示第i家银行第t年的银行风险,分别用总体风险和信用风险刻画,Compit度量第i家银行第t年的竞争度,F(n)it为一组银行控制变量,用来控制银行其他变量对银行风险产生的影响,G(n)t为一组宏观控制变量,用以控制宏观环境对银行风险产生的影响。

(二)变量选择1.银行风险(1)银行信贷风险。选择不良贷款率的超越对数函数(PL)作为衡量银行信贷风险的指标,考察银行经营过程中最主要的经营风险———贷款市场上的风险行为。由于不良贷款率这一指标有界,为保证模型等式左右的一致性,本文对不良贷款率进行超越对数处理,以消除其有界性。PL的计算公式。(2)银行总体风险。选择Z指数作为单个银行总体风险的度量,也可以理解为单个银行的破产风险。具体来说,Z指数将盈利性指标、杠杆比率和盈利波动性联系在一起,反映商业银行的总体风险。较高的资产收益率和银行权益资本与总资产的比值带来较高的银行稳定性,而较高的盈余波动性则带来较低的银行稳定性,因此Z指数是银行总体风险的反向度量,即Z指数的增加意味着银行风险暴露的减少,说明银行具有较强的稳定性。2.银行竞争度(Lerner指数)勒纳指数基于非结构式的新经验产业组织(NEIO)理论来衡量银行的市场势力,度量了银行产出的边际价格超过其边际成本的百分比,即在边际成本之上的定价能力。该指数介于0到1之间,Lerner=0为完全竞争,Lerner=1为完全垄断,0<Lerner<1为垄断竞争或寡头垄断。Lerner指数与银行竞争度呈反方向变动。其中,Pit是银行的产出价格,由银行总收入(包括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与总资产的比值来衡量;MCit是银行的边际成本,根据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推导得出。本文借鉴AngeliniandCetorelli(2003)及FermandezandMaudos(2007)中的计算方法建立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假设银行总成本为银行产出、银行资金价格、银行劳动价格、银行资本价格和技术变动的函数,即TC=C(TA,W1,W2,W3,Trend)。银行的资金价格(W1)用存款利息支出除以总存款表示,银行劳动价格(W2)用人员开支除以员工人数表示,银行资本价格(W3)用资本费用除以固定资产表示,其中资本费用为扣除人员开支后的营业成本,Trend表示技术变动,用时间趋势衡量。图1展示了不同资产规模的银行在2000-2012年中的Lerner指数的均值走势①。在现实情况中,具有较大资产规模的银行在资产配置、资本获取、员工配置等方面确实具有较强实力,具有较强的市场议价能力,即由Lerner指数反映出来的银行竞争度较低,故图1结果基本符合现实情况。不同类型商业银行Lerner指数趋势的分离说明将银行分类进行竞争与风险的研究是必要的。从图1还可以观察到,自2004年利率市场化政策实现实质性推进之后,银行竞争度整体态势先降后升,这说明贷款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放开对商业银行的竞争产生了有效促进,利率上限的适时放开有利于信贷资产的审慎定价和行业内部的有效竞争。但2009年之后,Lerner指数走势向上反转,特别是大型银行的竞争度不升反降,说明在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中,大型银行因其固有优势所获得政策支持更多,故其市场势力在此阶段逐步攀升。3.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商业银行面对的利率环境和金融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本文选择时间哑变量度量利率市场化的关键事件对银行风险产生的影响,选择存贷利差方面的变量度量利率市场化对银行风险的渐进式影响。2004年10月29日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是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举措,故本文以此为起点构建时间哑变量(Y05)刻画利率市场化这一政策,自2005年起该变量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存贷利差方面,本文从基准存贷利差(LD)和银行净利差(IGAP)两方面对其进行阐述。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基准存贷利差依照“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逐步放开,而净利差的变化趋势由于银行个体差异有所不同:大型银行的平均净利差在2005年之后呈阶段性降低,而中小型银行的平均净利差则持续增长。基准存贷利差为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与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的差值。考虑到利率政策的时滞性,我们选取年度加权值进行计算。银行净利差计算方法。其中,LIR为实际贷款利率,等于银行的利息收入与总生息资产之商;DIR为实际存款利率,等于利息支出除以存款与短期借款之和。2000-2012年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的走势见图2,其中中小型银行代表中小型银行平均净利差,大型银行代表大型银行平均净利差。图2中,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净利差的走势出现明显分离,中小银行的平均净利差始终高于大型银行的平均净利差。由此可见,中小型银行和大型银行面对的市场有所差异,中小银行面临的市场具有较高的净息差;与此相对应,中小银行面对的市场具有较高的市场风险。该图也为中小银行对存贷业务依赖较大提供了佐证,说明中小银行相对于大型银行来说对于利息和风险追求的动机也更为强烈。4.其他控制变量为了控制宏观经济活动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本文选取经济增长环境、货币环境等作为额外解释变量。此外,由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对银行的经营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加入存贷利差和时间哑变量来控制这一政策变迁带来的影响。经济增长环境(pGDP)用平减后的实际GDP来刻画,我们预期银行风险在稳定的经济环境下较小。货币环境(MG)由广义货币M2与GDP的比值衡量,宽松的货币环境下,过多的货币流动性带来资金业务的快速扩张和银行间的过度竞争,导致银行信贷风险和利率风险提升。为控制其他银行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影响,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选择银行规模、存款规模、净资本占资产比率和流动比率作为风险的解释变量。银行规模增长率(Sizegr)变量的平稳性检验表明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不平稳,故引入其自然对数的差分项度量。规模较大的银行由于具有更大的投资范围和更多的投机机会,因而具备较强的风险分散能力;但同时,由于“大而不倒”的隐性保护政策,规模较大的银行对于高风险业务具有更高偏好,导致风险的积累。净资本占资产比率(EA)值越高,意味着银行防范风险性资产引发重大损失的能力越强,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越强。由于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存贷款业务仍占据较大比例,本文引入存贷比(DB,即贷款总规模/存款总规模)以衡量由于存贷款业务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二、实证研究

(一)样本和数据本文选取2000-2012年中国50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数据。选取银行的标准为:能够收集到关键指标———员工总人数的商业银行。样本涵盖所有的国有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26家城市商业银行以及8家农村商业银行,样本总资产占银行类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例在70%②以上,具备较高的代表性。数据来源于Bankscope全球银行与金融机构分析库、中国金融年鉴、国泰安经济数据库及商业银行年报。借鉴吴栋和周建平(2006)的银行分类标准,依据资产规模和经营区域两个标准将样本银行分为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大型银行同时也是通常意义所指的全国性银行,中小型银行则包括小型股份制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地方性银行。模型中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二)研究方法本文对数据进行了截面异方差、自相关检验,发现样本数据存在截面异方差、组内自相关和截面同期相关等问题。解决以上问题可行的方法有面板校正标准差估计、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和固定效应或随机效应搭配稳健标准差估计等。在三种方法中,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仅适用于长面板(本文T仅为13,属于N>T,因此不适用此方法),而面板校正标准差估计对小样本数据的适用性较差,故本文选择固定效应或随机效应搭配稳健标准差估计作为实证方法。在标准差选择方面,Hoechele(2007)通过对聚类文件标准差、White异方差一致标准差、Newey-West标准差和Driscoll-Kraay标准差进行比较,指出当存在截面异方差时,Driscoll-Kraay标准差回归效果最优。因此,考虑本文数据结构特征,并且在豪斯曼检验③的基础上,最终选择固定效应(组内)搭配Driscoll-Kraay标准差,回归结果见表2。考虑到模型的稳定性,本文采用不同的银行控制变量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的实证结果的方向及显著性均无明显变化,由此说明本文模型具有稳健性。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实证结果显示,不同类型银行竞争度与风险间行为关系确有不同,体现在拐点和U型关系的方向两方面。模型1、3、5中,Lerner指数的平方项显著,符合Martinez-Miera等(2007)提出的银行竞争与银行风险呈U型关系。为了进一步确定我国商业银行竞争与风险的关系,本文将Lerner指数的分布与该二次函数的拐点④进行比较。银行总体Lerner指数的82.9%分位数为0.539,拐点为0.540,可知从银行总体来看,竞争度与总体风险呈负相关;大型银行拐点为0.792,结合其Lerner指数98.1%分位数为0.788,可以判定其竞争度与总体风险呈负相关;小型银行拐点为0.171,Lern-er指数15.1%分位数为0.169,可得出其竞争度与总体风险正相关。为直观表现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竞争度与风险的差异性,本文根据拐点关系和U型曲线开口方向画出银行竞争度与总体风险关系的概念图(见图3)⑤。由图3可知,银行总体的拐点位于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之间,大型银行与小型银行U型曲线的分布截然不同,大型银行受到“风险转移效应”的影响更大,竞争度的提升有助于其总体风险的降低,而小型银行的竞争-风险关系则由利润边际效应主导,激烈的竞争会削弱其稳定性。该结果与现实经济中的情况相符:大型银行在资产规模、经营范围、内控能力、品牌价值等方面具有更强的实力,因而具备更强的市场适应能力,竞争增加能够促使其业务转变,从而有利于降低总体风险。与此相反,由于其自身实力较弱,激烈竞争给中小银行带来的是利润降低,抗风险能力的削弱。模型2、6中,银行竞争度与信贷风险正向相关。竞争度的提升可能会导致银行承受较大的利润压力,导致其取得高利润业务的动力增大,对业务风险的审核要求降低,信贷风险在此过程中逐步积累。中小银行由于其业务单一性和对于利差的依赖性,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但模型4却显示,大型银行信贷风险与竞争度相关性不显著,究其原因是由于大型银行具有强大的经营实力、较广泛的业务范围和风险控制能力,因而信贷风险受竞争度的影响不大。表1、表2中基准存贷利差和净利差的实证结果基本一致:对于大银行来说,净利差与总体风险正相关,与信贷风险负相关,也就是说净利差虽然导致大型银行的信贷风险增加,但降低了其总体风险;中小银行则正好相反,其净利差与总体风险呈负相关关系,但与与信贷风险关系不显著。关于利差的实证检验说明:中小银行由于资产规模小、营业范围受限、网点数量少、内部管理能力有限等原因,相比大型银行更加依赖传统业务,因此净利差的收窄将会直接威胁其生存经营,因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过程中,识别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竞争与风险关系的差异性,并对其进行分类引导尤为重要。对时间哑变量Y05的实证检验结果说明利率市场化对于银行竞争度和风险的关系确有影响,表现为在利率市场化实质推进后,我国商业银行整体信贷风险有所降低,但是由于对改革不适应等原因,阶段性经营风险却有所累积。

三、结语

银行利率市场化论文范文3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

一、背景分析

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就提出了利率利率市场化的基本设想,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更是进行了纲领性的论述“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从1996年我国放开同业拆借利率开始,利率市场化已走过了十几个年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国际竞争的需要,继续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成为当前金融体制改革中的重中之重。2012年6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允许存款类金融机构将存款利率最高上浮到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从之前的最多下浮到0.9倍变为0.8倍,这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开始。近年来,国内各种互联网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传统电商从支付宝开始进入金融领域,直接与银行的核心业务展开竞争。互联网金融提升货币流通速度,扩大货币乘数,提高通货膨胀对货币供应量的敏感性;同时增强支付功能、提高资产流动性,推动利率市场化。谁也没能想到一个“宝宝”正带来的一场蝴蝶效应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存款竞争。

二、国外经验借鉴

美国和日本的虽然进行不同种形式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之后,利率的变化趋势却都是大致相同的,都是基于竞争的压力先升高,各大银行抢占市场份额,随着资金成本的不断提高,利率又直线下降,造成了资金脱媒的现象,市场继续自动调节,利率回升,最后趋进于0。

通过对美国、日本的市场分析,可以总结出利率市场化对于金融市场的影响:(1)改革初期,利率波动特别大,对中小型银行的影响力增加,促使其开发不同品种的货币基金来满足市场的需求,中小型银行的融资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2)利率市场化使市场有了资金定价的自,提高了银行业和小型融资机构的竞争力,增加了商业贷款定价的灵活性。

三、中国互联网产品具体运作

互联网正在革命性地改变着传统金融的面貌。一方面国内金融机构主动利用互联网平台改造传统业务模式,另一方面互联网公司依赖技术和平台开始渗透到金融领域。自从利率市场化这扇大门打开之后,互联网的各类“宝宝”们层出不穷,这些类宝宝虽然不属于活期存款,但其大部分拥有活期存款的性质且利率要高出同期银行活期存款利率十余倍。接下来,就简单分别介绍一下互联网产品余额宝和银行产品薪金煲。

3.1余额宝

余额宝是由天弘基金和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打造的一项余额增值服务。其本质就是一款T+0的货币基金产品,此产品依靠支付宝强大又广泛的平台资源,快速归依短期、小额的支付宝支付类资金,使用户不但能获得货币基金投资收益,同时这些资金可以用来随时支付用户网上消费的金额。余额宝的优势分析:

(1)T+0支付功能融入用户消费领域:传统的货币基金赎回需要T+1或T+2日,作为现金管理工具不够便捷。而余额宝通过基金公司垫资实现客户赎回时资金可以当天到账的T+0功能,并将其融入到客户消费领域,进一步提高了货币基金的流动性,并实现了增值。

(2)以支付宝为第三方支付的网络平台宽广:我国居民活期存款余额约16万亿,其中有部分对收益较敏感,而且支付宝作为国内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拥有超过8亿注册用户,日均交易额超过45亿,全年交易额达到1.6万亿,占到我国2012年居民消费额的8.6%。

(3)理财门槛低:从支付宝的网站数据上显示,21岁至30岁的人群占58%,这些用户大部分都没有一定的存款且缺乏投资理财经验,所以余额宝不限投资金额、不限投资期限、随时可用的特点,降低了理财门槛,使更多的闲散资金聚集,更多的用户参与理财。

3.2薪金煲

谁也没能想到,今天的“余额宝”们掀起的是一场金融革命。从起初的“抢存款”,到现金规模上冲2500亿,余额宝以一个代表的身份为互联网金融正了名。因此,银行业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中信银行率先回击推出薪金煲业务,第一天利率高达9.4%,吸引了中小客户的眼光,下面就介绍一下中信薪金煲:2014年5月,中信银行与信诚基金合作推出“薪金煲”业务,对接信诚薪金宝货币基金。客户资金可自助转换为货币基金份额,通过银行垫资,实现货币基金的ATM机直接取现以及直接刷卡消费功能。“薪金煲”在5月中旬信诚薪金宝封闭期结束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发行。相对于其他宝宝类产品,它的最大的特色是:它的申购和赎回采用“全自动”模式,顾客只需一次性签署中信银行“薪金煲”业务开通协议,设定一个不低于1000元的账户保底余额,无需客户主动购买,账上保底余额之外的活期资金将每日自动申购货币基金,而当客户需要使用资金时,也无需再发出赎回指令,中信银行的后台会自动实现倾向基金的快速赎回。薪金宝的推出,是银行业的一个突围。这种类似活期货币基金的模式会导致银行自身损失部分活期储蓄的利润,但也可以聚集其他闲散资金。银行业推出的此类基金相比于互联网的基金有很大的优势:

(1)支付功能的拓展,尤其是供实时取款以及实时转账功能的产品,在货币基金流动性上已经与现金趋同,是打通了宝宝类产品的最后一公里。

(2)安全性更高,相对于互联网环境的不稳定性,实体商业银行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互联网虽然方便简单,但是网络安全问题依旧没有解决。

(3)信用性更高,余额宝中虽然每户平均2600元,但基本都是尝试的态度,大额资金存放更多会考虑“安全”,银行背后有政府的信用担保,多年经营的信用积累,这是支付宝无法比拟的。

四、本文小结

本文从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背景、国外经验的介绍和国内相关货币基金产品的兴起、具体运作来探析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及未来的趋势。结合国外经验和中国现阶段状况,我认为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未来发展有以下几点启示:

(1)渐进式改革是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理性选择。美日长达16年的改革经历告诉我们,利率市场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2)金融创新是利率市场化的有力推进者。余额宝虽然作为货币基金出现,但是却给传统银行业的活期存款业务带来了巨大冲击,进而推动了银行业对市场利率的敏感性。

(3)金融脱媒是不可避免的过程。银行脱媒的浪潮不会因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上升而改变。应通过加快资本市场建设,使之与银行脱媒节奏相匹配,减轻银行存款及信贷压力,防范银行为了弥补利息损失而从事高风险信贷业务。

目前,不论是互联网还是商业银行都在进行个性化的产品竞争,毫无例外,这些产品都是利率市场化的最有利推动。在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国家监管当局的有效完善制度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会渐近式稳步前进发展的。(作者单位: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花溪大学城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劲松,《利率市场化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博士论文

[2]李程,《利率市场化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博士论文

[3]刘晖,《基于T+0模式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研究》,生产力研究,2014.2

[4]胡新智,袁江,《渐进式改革》,国际经济评论,2011.6

[5]尹继志,《从美日经验分析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运行的影响》,2011.3

[6]陆晓明,边卫红,《美国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影响》,2012.15

[7]肖欣荣,伍永刚,《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的影响》,2011.1

[8]王会昌,《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及我国的选择》,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工业大学

银行利率市场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寿险 预定利率 市场化

一、研究背景

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业的运行管理与利率密切相关。目前市场上出售的传统寿险产品,大多是在降息乃至负利率时代设计出炉的,保险公司的预定利率上限规定为2.5%。当加息周期的来临之际,这些险种的现金回报率与银行存款相比将全无优势,从而对消费者失去吸引力。随着金融和保险业的发展,其负面影响逐渐显露。预定利率市场化已成为我国寿险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预定利率市场化所面临的风险

(一)预定利率市场化可能加剧寿险公司的定价风险,导致“利差损”。

当产品定价出售后,不管市场利率如何变动,保单规定的预定利率是不能改变的。因此,利率下调不改变公司所承诺的保障,而保费收入不能增加,必然会影响公司的收益,当利率变动较大时,会使公司财务出现亏损。利率的下调将导致寿险公司的负债规模在相当程度上的扩张,如果寿险公司没有充足的资产,则寿险公司会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情节严重者会被接管,导致宣布破产。

(二)预定利率市场化可能导致市场经营秩序的混乱。

目前我国的寿险市场上,市场主体繁多,保险企业竞争激烈,并时常出现非理性竞争行为。预定利率市场化无疑给了寿险企业更多的定价自由,在这种情况下,小企业可能会低价销售产品,抢占市场份额;同时,大企业也可能凭借雄厚的资本趁机压低价格销售产品以达到打击中小竞争对手、达到垄断的目的。所以预定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可能造成保险产品定价上的恶性竞争,进而破坏整个保险市场的秩序。

(三)预定利率市场化将会使对寿险公司的监管变得较为困难。

对寿险的监管肯定离不开对保险价格的监控,而保险价格的计算是运用长期的复利贴现等方式来进行的,其过程十分复杂。如果寿险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完全挂钩联动,市场利率频繁变动,就会使寿险产品的价格或保额的计算变得极为复杂,这显然将不利于对寿险产品的监控和管理。

三、预定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分析

(一)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加速行业转型步伐。

广大消费者在购买储蓄性寿险产品时,往往将其与银行储蓄进行比较。传统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没有放开前,银行利率的波动将直接影响传统寿险产品的相对价值,提高或降低投保人购买寿险产品的机会成本,进而影响投保人的行为。在保险预定利率高于银行存款利率时,寿险产品比银行储蓄更有吸引力;在保险预定利率低于银行存款利率时,则反之。预定利率的市场化,使保险产品的定价更灵活,更具市场竞争力,满足投资者不同的投资需求。

(二)预定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严格的预定利率监管使寿险公司不能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及时调整预定利率、调整寿险产品价格,保险资源不能通过市场手段达到有效资源配置。由于对预定利率采取一刀切管制,为了保证定价的安全性,监管部门只能不顾寿险公司参差不齐的经营能力,采用较低的管制标准。在这种低预定利率、高保费的保护下,一些经营不善、机制僵化的公司也能够持续经营,而经营良好、机制灵活的寿险公司却不能发挥其资产投资、风险管理能力方面的优势,适当提高预定利率、降低价格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寿险商品价格的资源配置功能受到抑制,寿险公司的独立法人地位和市场主体地位受到束缚。

(三)预定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提高产品保障,完善保险供给,充分发挥保险经纪补偿职能。

经济补偿是保险业的基本职能,是区别于其它行业的独特优势,我国低保障、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决定了保险风险缺口巨大,只要价格合理,市场就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消费者对价格都非常敏感,而传统寿险产品的定价对消费者却缺乏吸引力。

四、预定利率市场化可行性分析

(一)预定利率市场化不会产生新的利差损。

时至今日,中国保险行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系统、科学的监管体系已经逐步建立并日趋完备,投资渠道日益拓宽、投资专业化水平的日益提升使得保险公司获利能力大大增强。因此,新的利差损虽然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前车之鉴,但整个行业重蹈覆辙的可能性已经大大降低。对于日益提升的存款利率,传统寿险2.5%的预定利率上限已无任何比较优势而言,如选择在升息通道过程中一定程度开放预定利率上限将是一个很好的时机,不但不会产生利差损风险,反倒更利于行业的结构调整,通过让利于民来提升保障性产品的覆盖率。

(二)扩大寿险资金运用渠道,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

寿险公司应合理匹配公司的资产和负债,提高公司的投资收益率以规避利率风险。从此原理出发,寿险公司在设计具有较高预定利率的寿险产品时,都要有相应高的固定利率投资工具来与之相对应,从而使寿险公司在资产和负债在收益水平上、时间上和数额上协调匹配。

(三)在金融改革稳步推进大背景下,实施预定利率市场化已具备条件。

监管体系的日趋完备,尤其是偿付能力监管已为实施利率市场化创造了前提条件。无论从行业的成熟度和理性经营的角度,还是从投资渠道和投资能力的角度,利率市场化也已具备条件。尤其是从投资渠道来看,在保监会的大力推动下,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日趋多样化,投资能力显著增强。

(四)建立自动调节机制,实行弹性预定利率。

以前我们采取的方法是,预定利率一旦确定,便始终不变,从而导致了产品利率与银行存款利率的长期背离。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从现在起,我们应该注重研究建立市场自动调节机制,实行弹性预定利率。当银行存款利率上升或下降时,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也可以自动进行相应的调整,产品价格也可以随行就市。这样,寿险公司就可以有效地化解和规避利差所带来的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李良温.传统寿险预定利率市场化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J].中国保险研究,2011,04

[2]夏溟.寿险产品预定利率市场化的风险与可行性分析[J].时代金融,2012,04.

银行利率市场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非理性定价;宏观审慎;预警机制;压力测试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6)10-0043-06

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全面提速,2015年10月24日放开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后,进入完善利率形成与调控机制的新阶段。总体来看,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定价行为较为理性,但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我国大部分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仍较为单一,盈利来源集中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个别金融机构存款非理性定价的冲动还较强烈,给银行机构自身盈利和风险控制带来较大压力。2015年11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继续深化金融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增强商业银行自主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加强对非理性定价行为的监督管理。如何强化对存款非理性定价的管理,引导银行机构定价行为自律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课题。本文基于存款定价的国内外研究理论和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界定了存款非理性定价的概念及判定标准,运用利率敏感性压力测试分析了存款非理性定价对银行机构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的影响,进而构建了非理性定价预警机制,对指导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银行机构理性定价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存款非理性定价的界定和识别

纵观国内外研究成果,关于非理性定价的研究较少,更多的是从利率市场化的角度分析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而将存款定价与宏观审慎管理相结合的研究更是没有涉及。本文结合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实际,并融入宏观审慎管理理念,对存款非理性定价的概念、识别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存款非理性定价的概念

从个体层面看,存款理性定价是在实现银行机构的经营目标,保证合理的资金利润率,定价变动引起的财务风险、信贷风险、利率风险等潜在风险可控基础上,确定的可以保持银行机构持续稳健经营的存款价格标准。而存款非理性定价则是以明显超过自身财务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的存款利率价格来组织运用资金,给银行机构自身盈利和风险控制带来较大压力,影响银行机构持续稳健经营。

从宏观审慎管理层面看,利率作为借贷资本这一特殊生产要素的价格,其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我们认为存款非理性定价是不遵循市场合理竞争秩序甚至恶性价格竞争,造成金融市场价格异常波动,进而影响宏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综合微观理性和宏观审慎两个层面,我们认为非理性定价是以超出自身财务能力或者不遵循市场合理竞争秩序甚至恶性竞争制定的存款价格,以及各种超出银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或者造成金融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影响银行机构和宏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定价行为。

(二)非理性定价的识别

结合当前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对利率定价行为管理的要求,我们从微观理性和宏观审慎两个视角来识别非理性定价:

1. 微观层面:从银行内部盈亏平衡角度识别非理性定价。从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看,各项财务指标的变化和风险的可承受度,可以作为识别存款定价是否理性的一种标准。近年来金融机构普遍采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各银行机构计算出存款产品的各项作业成本,进而根据商业银行的项目能力及利润目标、风险控制目标要求来确定行内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在此基础上计算银行客户存款的盈利水平,得出用以弥补成本和达到利润目标的服务价格和利率。因此,当存款利率水平严重偏离盈亏平衡合理价格时,便引起财务指标尤其是效益类指标的恶化或者经营风险的上升,可以认为存在非理性定价风险。

2. 宏观审慎:从市场秩序和政策管理角度识别非理性定价。从市场环境看,由竞争形成的市场价格原则上是存款定价过程中最重要的参考指标,也可以作为识别存款定价是否理性的一种标准。因此,相同地域的金融机构面临的市场环境、政策变化基本上一致,存款定价水平的变化应大致趋同,其波动幅度如出现严重背离或者某类存款产品定价水平与当地同业相比,出现长时间的大幅波动、偏离度较大,可以认为存在非理性定价风险。

从政策管理看,银行业自发组成的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引导银行理性定价,避免银行由于定价技术不完善、对市场信息捕捉不全面导致的定价过低或过高的情况发生。因此,自律机制协商形成的合理定价规则,可以作为识别存款定价是否理性的一种标准。若存款定价严重突破区域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定价规则,或者出现以法律法规禁止形式吸收存款行为的,可以认为存在非理性定价风险。

(三)基于宏观审慎视角的非理性定价判定标准影响因素

1. 银行经营稳健性因素。银行自身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直接决定着其对存款的需求、愿意支付存款利率的价格以及对存款利率成本的可承受能力。中间业务收入高、不良贷款率低、流动性充裕的银行,利率定价空间较大,对利率定价风险的承受能力也较强。自身经营能力较弱的银行非理性定价冲动反而偏强,而利率定价空间和风险承受能力却恰恰偏弱。因此,在判定银行非理性定价时,应根据其经营稳健性设置不同的容忍度。

2. 宏观经济因素。逆周期调控是宏观审慎管理政策的重要内涵,其着眼于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强调金融发展和宏观经济波动的内在联系,目的在于熨平经济周期。在经济上行期,银行机构各项经营指标和稳健性指标均处在相对较高水平,本身杠杆水平就偏高,资产规模扩张冲动强,为平滑经济周期波动,存款定价应引导其降低上浮水平,抑制扩张冲动。因此,此时期内应加强非理性定价的监管力度,提高非理性定价的判定和预警标准。

3. 外部市场竞争因素。市场竞争程度高的区域,金融机构类别多元化、机构数量多,存款份额争夺激烈,非理性定价冲动高。同时,市场竞争充分地区贷款利率价格普遍低于市场竞争程度低的地区,在资产端收益相对偏低情况下,其负债端存款利率定价空间也相应收窄。因此,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角度,应根据银行所在区域市场竞争程度,对非理性定价的判定和预警标准进行反向调整。

4. 系统扩散性因素。大银行的存款利率定价对其他小机构定价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效果,其提高存款利率的行为容易扩散为行业或区域定价水平的整体提升,其存款利率的波动影响着市场利率的稳定性。在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中,将评估对象分为全国性系统重要性机构、区域性系统重要性机构和普通机构。对非理性定价的判定也应充分考虑银行的系统重要性和扩散性影响,对系统重要性银行机构采用更为严格的标准。

二、基于敏感性压力测试的非理性定价行为影响效应分析

(一)非理性定价影响机理分析

本文从商业银行经营的“三性”原则(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出发,针对非理性定价行为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机理进行理论推演。在预算约束效应、流动性约束效应和替代效应作用下,非理性定价行为直接推升银行存款成本,导致其利润空间缩小,盈利能力下降,进而传导至贷款利率以及资产结构,对银行资金营运和风险控制能力产生巨大挑战,最终表现为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加剧和波动。非理性定价行为对商业银行的作用机理见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非理性定价行为最直接的影响是对金融机构盈利能力,量化来说就是成本收入比、资产利润率和净息差等财务指标,随后影响安全性和流动性等方面。基于此,本文将量化非理性定价行为对盈利性指标的影响。

(二)压力测试

本文选取敏感性压力测试作为实证分析方法,定量演绎金融机构存款非理性定价行为对其自身盈利性指标的影响。测试对象为假定的某银行X。按照资金来源的成本和资金运用的收益相等,计算出X银行的盈亏平衡存款利率。计算过程如下:

金融机构附加资产减值损失的综合资金成本=综合成本+资产减值均摊成本

金融机构全部生息资产收息率=(各项贷款利息收入+同业往来利息收入+其他生息资产利息收入)/全部生息资产余额

其中:综合成本=利息之外的成本支出均摊成本+全部付息负债的付息率

全部付息负债的付息率=(各项存款利息支出+同业往来利息支出+其他付息负债利息支出)/全部付息负债余额

“金融机构附加资产减值损失的综合资金成本”等于“金融机构全部生息资产收息率”时,计算出X银行资金来源成本等于资金运用收入时的盈亏平衡加权平均利率,将其与X银行目前的存款加权平均利率水平相比,可以得出压力测试的空间为60%。因此设定压力测试场景为目前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上升10%、20%、30%、40%、50%、60%。

本文选取的冲击变量为X银行的存款加权平均利率,承压指标为X银行的盈利性财务指标资产利润率(APR)、成本收入比(CIR)和净息差(NIM)。实施路径为:存款利率发生非理性定价,推升资金成本,盈利能力减弱,出现债务成本上升和资产收益下降的财务困境。对X银行的压力测试发现:一是随着存款利率浮动幅度的不断上升,成本收入比上升,即单位收入的成本支出在增加,获取收入的能力在减弱;二是资产利润率下降,资产运用的综合效果在弱化;三是净息差缩减,运用生息资产的效率不断降低。

三、基于宏观审慎管理的存款非理性定价预警机制的构建

(一)预警区间的划分

根据利率敏感性压力测试结果分析,当X银行存款利率上浮到当前加权平均利率水平15%时,其成本收入比接近45%的监管要求;当上浮到当前加权平均水平30%时,资产利润率接近0.6%的监管要求;当利率上浮到当前加权平均利率水平60%时,达到盈亏平衡点。因此,我们选取15%、30%和60%作为预警区间的阈值(R),并将存款非理性定价的风险态势划分为正常、关注、非理性、严重非理性四个类型(见表1)。

(二)预警区间阈值(R)调整参数的设置

基于宏观审慎管理逆周期调控思维,根据非理性定价的影响因素,我们引入4个参数对预警区间阈值(R)进行调整,分别是稳健性调整参数(α)、宏观经济热度调整参数(β)、区域竞争调整参数(C)和扩散调整参数(S)。4项调整参数基准值均设为1,调整空间设为[0.5-1.5](避免某个参数的影响过小或者过大)。

稳健性调整参数(α):稳健性与预警区间的阈值呈正相关关系。即:当金融机构资本充足、不良贷款率较低、流动管理健全,说明该机构潜在风险较小、经营稳健,可承受的存款定价水平较高,稳健性调整参数值α上调,提高该机构非理性定价预警区间的阈值;反之下调。稳健性调整参数值α可根据预警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资产流动性比率与监管要求、同类机构均值相比进行确定。如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每超过区域同类机构平均值10%,稳健性调整参数值α上调0.1,反之亦然。

宏观经济热度调整参数(β):宏观经济热度与预警区间的阈值呈负相关关系。即:经济上行期,宏观经济热度高,金融机构各项经营指标和稳健性指标均处在相对较高水平,银行存款定价提高的需求强烈,为平滑经济周期波动,应适当引导降低存款定价水平,降低宏观经济热度调整参数β,从而降低银行机构非理性定价预警区间的阈值;反之上调。宏观经济热度调整参数β根据“广义信贷/GDP”偏离其长期趋势的程度测算,如每向上偏离10%,则向下调整β值0.1,每向下偏离10%,则向上调整β值0.1。

区域竞争调整参数(C):区域竞争状况与预警区间的阈值呈负相关关系。即:当一个区域市场竞争激烈时,银行机构为争抢客户非理性定价的冲动更强烈,为抑制冲动,引导其稳健经营,将降低区域竞争调整参数C,从而降低预警区间的阈值;反之上调。区域竞争调整参数C根据金融机构所在城市“每万人拥有的营业机构网点数(A)和每十万人中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数(B)”来计算。计算区域内(如全省)金融机构所在城市的A和B的数据,按照各50%的权重加权得出一个E值,同理计算出区域平均的E值。计算某金融机构的E值相对区域平均E值的偏离程度,每高出10%,则向下调整区域竞争调整参数C值0.1,每低于10%,则向上调整C值0.1。

扩散调整参数(S):扩散性状况与预警区间的阈值呈负相关关系。即:当金融机构的存款非理性定价行为影响面广,扩散可能性大时,下调扩散调整参数S,降低预警区间的阈值;反之上调。扩散调整参数S依据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衡量。将同类机构的资产规模排序,处于中间名次的金融机构S值定为1,其余机构的S值根据该机构资产规模偏离中间名次金融机构资产规模的程度确定,每高出10%,S值下调0.1,每低于10%,S值上调0.1。当然,S值应保持在区间[0.5-1.5]之间。

(三)调整参数权重的确定

上述4个调整参数对存款利率定价的影响大小不同,因此,为更科学、客观地对各银行机构存款利率水平进行预警,我们采用专家打分法对不同参数赋予相对权重(W),再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区域存款非理性定价预警机制的阈值构建模型: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邀请银行存款定价方面的高校专家学者、企业管理人员以及金融机构管理人员对上述四个参数的重要性进行打分。共发出调查问卷200份,回收182份。根据打分结果,得出四个调整参数α、β、C、S的权重分别为18%,19%,28%和35%。

(四)基于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非理性定价预警模型应用检验

按照前述压力测试得出的预警区间阈值及调整参数的调整规则,以假设的X银行为例,预警区间计算过程如下:该行资本充足率12.6%,不良贷款率2.1%,均满足监管要求,并高于全省同类机构平均水平的30%,各项稳健性指标状况良好,依据上文确定的参数调整原理,将稳健性调整参数(α)上调为1.3;测算当前“广义信贷/GDP”偏离其长期趋势的程度,计算出向下偏离20%,则相应将宏观经济热度调整参数(β)上调至1.2;该行所处的城市每万人拥有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数为1.7个,每十万人有金融机构从业人员2.6人,计算出的E值为2.15,全省平均的E值为1.87,X银行的E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则区域竞争调整参数(C)下调为0.85;该行负债规模高于同类机构排名中间的机构33%,则扩散调整参数(S)下调至0.67。据此,我们得到X银行调整后的存款非理性定价预警区间(表2)。可以看出,调整后的预警区间比调整前有所下降,即相同预警状况要求的阈值减小,即对X银行的存款利率定价上浮空间的要求缩小。

(五)对不同风险预警等级设计相应的纠偏行动

1. 关注等级。利率自律机制采取纠偏行动。对相应商业银行发出关注预警通知,指出指标预警值及应改进的措施,要求其对自身非理性定价行为给予足够重视,形成清晰的改善预期。

人民银行采取纠偏行动。对相应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定价水平加强监测频度,并关注其各项经营指标和稳定性指标,储备下一步措施和方案。

商业银行自身纠偏行动。开展存款定价自查,评估自身定价行为是否理性,与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FTP定价和净利差、净息差、利润率等财务经营指标是否匹配。采取合理措施,使预警指标恢复至正常等级,防止预警指标向下迁移。

2. 非理性等级。利率自律机制采取纠偏行动。对相应商业银行发出非理性定价预警通知,指出指标预警值,建议其尽快采取措施,改进存款利率定价方法,使预警指标逐步恢复至正常等级。

人民银行采取纠偏行动。通过电话访谈、书面调查、问卷调查或现场评估的方式,掌握其非理性定价的具体行为和内在原因。在掌握相关情况的基础上,对相应商业银行的主要负责人进行现场约谈,指出其非理性定价行为以及负面影响,提出整改措施,并要求金融机构立即整改。同时,视其整改情况,考虑是否综合采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对其进行约束性指导。

商业银行自身纠偏行动。立即改变存款定价水平,使预警指标逐步恢复至正常等级。完善存款定价机制,评估自身定价行为与资本充足率、FTP定价和净利差、净息差、利润率等财务经营指标的匹配性,从制度层面对存款定价行为进行全面规范。

3. 严重非理性等级。利率自律机制采取纠偏行动。对相应商业银行发出严重非理性定价预警通知,指出指标预警值,建议其立即采取措施,改变存款利率定价方法,使预警指标逐步恢复至正常等级。同时,发出自律机制内部通报,向其他成员提示风险。

人民银行采取纠偏行动。对相应商业银行立即开展现场调研,掌握其非理性定价的具体行为和内在原因,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现场约谈,指出其非理性定价行为以及负面影响,提出整改措施,要求其立即整改。同时,采取宏观审慎评估一票否决等约束措施。建立对相应商业银行的实时、全覆盖的监测机制,关注其各项经营指标和稳定性指标,储备下一步措施和方案。

商业银行自身纠偏行动。立即改变存款定价水平,使预警指标逐步恢复至正常等级。改变存款定价机制,从制度层面对存款定价行为进行全面规范,对其他辅助系统进行完善,包括: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客户信息管理系统、成本分摊系统、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利率风险管理系统。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存款非理性定价预警机制,对于加强非理性定价行为的监督管理、推进利率市场化,以及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在加强利率定价预警、提高行业自律约束、提升行业定价能力等方面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是建议由各级人民银行组织建立存款非理性定价预警机制,对金融机构存款定价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和纠偏,及时处置潜在风险。

二是加强行业自律监督力度,完善各级自律机制惩处权限,强化自律机制成员自律意识,维护合理定价秩序。

三是金融机构加强自我约束,顺应外部环境和市场发展变化,按照宏观审慎管理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增强存款定价约束,提高理性定价水平。

参考文献:

[1]潘小明.美国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机制研究[J].金融论坛,2014,2.

[2]张东奎.东亚经济体利率市场化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2012.

[3]贾雅茹.日本利率市场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北方经济,2013,(2).

[4]李睿,胡冰,王月.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机制研究[J].西南金融,2016,(3).

[5]陈宝泉,张燕,吴伟,郑斌,蒋颖敏,王伟斌.日本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金融纵横,2011,(5).

[6]刘胜会.美国储贷协会危机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政策启示[J].货币理论与政策,2013,(4).

银行利率市场化论文范文6

1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2 金融控股公司式的混业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 浅析我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的前提条件的完善与发展

4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分析

5 论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与监管的分析

6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其对策研究

7 金融控股公司式的混业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8 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限制性因素及应付措施

9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分析

10 人民币国际化的潜在危险分析

11 人民币升值后提高我国外贸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举措

12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障碍与对策分析

13 人民币贬值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14 论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与监管的分析

15 浅谈我国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及监管

16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风险防范

17 国有商业银行县域支行发展研究

18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创新

19 经济新常态下的农村小额贷款发展

20 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商业银行影响的研究

21 浅析外汇期货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22 从日元国际化看人民币国际化

23 欧洲负利率及其经济影响

24 我国汽车金融现状问题及对策

25 ××省农村支付环境现状及政策建议

26 我国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发展探究

27 美联储量化宽松对石油价格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

28 ××省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发展现状

29 民营银行的发展及问题分析

30 我国绿色信贷的发展问题分析

31 中国外汇储备问题研究与对策

32 地方债务风险与银行信贷的关系

33 ××省小额贷款公司问题的研究

34 信用卡风险防范问题的研究

35 我国第三方理财机构调研

36 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及对策分析

37 ××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的发展障碍及对策

38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9 我国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40 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及其防范

41 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难点及对策探究

42 p2p网贷的风险探析及防控对策   

43 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与对策

44 我国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风险与控制研究

45 我国外汇储备的成本与收益及管理建议

46 股指期货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47 基于P2P网贷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研究

48 当前我国P2P网贷内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49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抵押物风险探究

50 中信银行对公信贷贷后风险管理研究

51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52 ××省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

53 小微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54 在中国推行以房养老的障碍及对策分析

55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违约风险管理分析

56 ××省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研究

57 中小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策略研究

58 P2P平台与小微企业融资合作可持续性的探讨

59 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研究

60 我国商业银行汽车金融业务的发展路径分析

61 中小企业私募债信用风险及对策分析